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慢性病发病原因范文

慢性病发病原因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慢性病发病原因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第1篇:慢性病发病原因范文

【关键词】 慢性乙型肝炎;肝源性糖尿病;危险因素;治疗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risk factors of chronic hepatitis B complicated by hepatogenous diabetes and the therapeutic effect.Methods 35 patients with chronic hepatitis B complicated by hepatogenous diabetes were selected as an experimental group and 38 patients of chronic hepatitis B without glycemia were selected randomly as control group.An multi-factorial local regression analysis was used.Results Results shown that fatty liver disease and the level of r-GT were the risk factors of chronic hepatitis B complicated by hepatogenous diabetes;and the level of blood glucose in all cured patients has returned to normal;in control grope the glucose tolerance of 14 patients was extraordinary.Conclusion It is necessary to monitor the level of blood glucose before andafter dinner and r-GT,also prevent the fatty liver disease in patients with chronic hepatitis B is important.

【Key words】Chronic hepatitis B; Hepatogenous diabetes; Risk factors; Therapy

肝脏具有糖原合成、分解、异生作用,是葡萄糖代谢的主要器官,它参与调节机体糖的储存和分布、维持血糖相对稳定。肝源性糖尿病(hepatogenous diabetes,HD)是由于肝脏微循环障碍和肝脏实质性损害而引起的糖代谢异常所产生的糖尿病[1]。目前临床上并不少见,表现以高血糖,葡萄糖耐量减低为特征。慢性肝病与糖尿病并存时可互相影响,形成恶性循环。因此,及时诊断和正确治疗,对控制慢性肝病及肝源性糖尿病的发展,改善预后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从我院2005年5月至2009年10月的住院患者中,选取35例诊断为慢性乙型肝炎并发肝源性糖尿病的患者,女8例,男27例;随机选取38例无血糖升高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女10例,男28例。按照2000年9月第十次全国传染病与寄生虫病学术会议修订的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诊断标准[2],及1999年中华糖尿病协会提出的糖尿病诊断标准[3]纳入。糖尿病发生前有明确的慢性乙肝病史;排除垂体、胰腺、肾、脾、甲状腺疾病所引起的继发性糖尿病及利尿剂、糖皮质激素、降压药、避孕药等药物及肥胖、营养不良等引起的糖代谢紊乱。

两组患者均收集入院后第一次的临床资料。包括年龄、性别、乙肝病史、合并脂肪肝、病毒定量(HBV-DNA)、总胆红素(TBIL)、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AST/ALT、总胆汁酸(TBA)、胆固醇(CH)、三酰甘油(TG)、r-谷氨酰转肽酶(r-GT)、白蛋白(AIB)、球蛋白(GLB)、A/G、门静脉宽度、脾脏厚度。两组患者均行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

1.2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0.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处理,均数±标准差(x±s)表示,用t和χ2检验。糖尿病与各因素的关系采用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

2 结果

2.1 一般资料 ①两组临床资料比较见表1,可见两组间性别、门静脉宽度、脾静脉厚度、ALT、TBA、TBIL、ALB、CH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年龄、乙肝病程、合并脂肪肝、AST/ALT、r-GT、HBVDNA、A/G、TG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7.8 mmol/L 14例(36.8%)。

2.3 影响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并发肝源性糖尿病的多因素分析 以血糖为因变量,年龄、病程、合并脂肪肝、HBV-DNA、AST/ALT、r-GT、A/G、TG等为自变量进行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发现脂肪肝及r-GT进入回归方程,是糖尿病发生的危险因素,脂肪肝OR值为2.673(P

2.4 治疗及转归 所有病例均予抗病毒、护肝及支持治疗,避免高糖饮食和静脉输注大量葡萄糖。对血糖轻度升高的18例患者,单纯给予糖尿病饮食或小剂量的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拜糖平,12例患者血糖恢复正常。对血糖中、重度升高或饮食控制不理想的予中、短效胰岛素治疗,结果全部患者均血糖恢复正常,随肝功恢复有10例患者逐渐停用胰岛素治疗。

3 讨论

我国属HBV感染高流行区,一般人群的HBsAg阳性率为9.09%。资料显示[4]约有80%的慢性肝病患者存在糖耐量异常,20%~30%患者直接发展成肝源性糖尿病。对本组38例慢乙肝患者行糖耐量试验,结果14例(36.8%)患者餐后2 h血糖超过7.8 μmol/L。慢性肝病合并糖尿病者预后较差,5年生存率仅34%,而不伴糖尿病者为63%[5]。因此,了解肝源性糖尿病的临床特点,积极预防肝源性糖尿病的发生并在早期进行有效的治疗,可以提高近期及远期治疗效果。

肝内脂肪沉积可能干扰肝内胰岛素的清除,减弱胰岛素对肝糖输出的抑制作用,从而导致胰岛素抵抗,使空腹葡萄糖生成及餐后肝脏摄取葡萄糖能力均下降,出现空腹正常血糖或低血糖而餐后高血糖。血清中r-GT主要来自肝胆系统,r-GT是催化谷胱甘肽上r-谷氨酰基转移的酶,大部分酶与细胞膜结构结合。研究显示[6],r-GT升高是糖耐量受损及糖尿病的独立预测因素。本研究经年龄、病程、合并脂肪肝、HBV-DNA、AST/ALT、r-GT、A/G、TG等多变量分析后,发现合并脂肪肝及r-GT升高与肝源性糖尿病的发病皆显著相关,进一步肯定r-GT对代谢转归的预测作用。由于肝源性糖尿病患者的空腹血糖可在正常范围而易被忽视,通过上述指标来评价肝源性糖尿病的发病可能性,可提示临床医生对肝病患者血糖的重视,具有临床指导意义。

血糖过高或过低均可影响肝细胞修复,慢性肝病在并发肝源性糖尿病的同时,往往也加重了肝脏的损害,以至出现肝病的各种并发症和多脏器功能障碍[7]。肝源性糖尿病的治疗目的是改善和保护肝功能,降低高血糖。积极治疗肝脏疾病,可快速有效的恢复肝功能,增加正常肝细胞数目,恢复细胞膜受体数目及活性。蒋斌等[8]研究报道,多数肝源性糖尿病患者在进行肝脏移植手术后血糖可恢复正常。本研究结果显示随肝功恢复,患者血糖水平均得到有效控制,说明积极治疗肝病是防治肝源性糖尿病的关键。

由于肝源性糖尿病发病率较高,故对慢乙肝患者要高度注意并发糖尿病的可能,应定期复查空腹血糖,必要时做葡萄糖耐量试验及胰岛素释放试验,争取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因肝脏疾病导致的糖代谢紊乱,防止并发症的发生,改善患者预后。

参考文献

[1] 曾民德,萧树东.肝脏与内分泌.人民卫生出版社,1995:184-192.

[2] 中华医学会传染病与寄生虫病学会、肝病学分会.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中华传染病杂志,2000,8:324-329.

[3] WHO.Report of the expert committee on diagnosis and classification of diabetes mellitus.Diabetes Care,1997,20(7):1183-1185.

[4] Tak PP,Tenkate F.Remission of diabetic after correction of hyperglycemia.Liver,1993,13 (4):183-184.

[5] 曾民德.肝源性糖尿病.中华消化杂志,1981,1 (2):142-143.

[6] Nannipieri M,Gonzales C,Baldi S,et al.Liver enzymes,the metabolic syndrome,and incident diabetes:the Mexico City diabetes study.Diabetes Care,2005,28:1757-1762.

第2篇:慢性病发病原因范文

【关键词】 老年人;慢性病;抑郁症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4.03.554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3-1628-01

近年来,糖尿病以及高血压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已经成为老年群体的高发疾病,给老年人的生活造成了巨大的影响[1]。老年慢性病是诱发抑郁症的关键要素,老年人是较为特殊的群体,假若长期被抑郁情绪困扰,不但会影响疾病的康复,还会影响生活质量,因此对于老年慢性病诱发抑郁症的原因进行分析,并及时的采取积极的护理措施对患者进行护理非常重要。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从2010年3月――2013年这一时间段内我院接收的老年病诱发抑郁症患者中随机抽取50例作为本次研究的观察对象,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5例。观察组患者给予患者口服抗抑郁剂进行治疗,在此基础上对于患者进行系统的护理,对照组患者采用一般的护理方式对患者进行护理,观察两组的护理效果。在50例患者中,男29例,女21例,年龄60-84岁,平均(74±10)岁。其中,高血压患者为13例,糖尿病患者为15例,冠心病患者为22例。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口服抗抑郁剂盐酸氟西汀22mg/d,按照患者的具体情况,在两周后可酌情增加药量至44mg/d,共三个月。

1.2.1 观察组患者采用的护理对策为

第一、对患者实施健康教育。相关护理人员为患者提供相关疾病的基础知识,告知患者病情的详细情况,鼓励患者学习相关的康复技能,提升日常生活自理能力[2]。

第二、帮助患者调节不良情绪。在对患者进行护理的过程中,允许患者宣泄不良的情绪,例如哭泣以及发脾气等。在患者宣泄不良情绪后,相关护理人员适当安抚患者,使患者学会冷静,思考问题,调整自己的情绪。

第三、与家属一起帮助患者。家庭干预实际上就是指家庭成员给予患者情感以及行为的支持,患者拥有了家庭的理解与支持,能够提升患者的治愈率。相关护理人员在对老年人进行护理的过程中应当与其家属进行沟通,告知家属患者的具体情况,使家属能够配合护理人员对患者进行帮助,提升护理质量。

第四、实施心理危机干预。相关护理人员可借助心理治疗方式帮助患者处理较为困难的问题,且需安抚患者的情绪,帮助患者顺利的渡过危机。

1.2.2 对照组患者采用一般的护理方式 对患者进行干预。

1.3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8.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以百分数(%)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

2 结 果

观察组患者经过护理后,患者的情绪得到了明显的改善,对照组患者经过治疗后,患者的情况没有发生明显的变化,两组患者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 论

抑郁症通常也被称为抑郁障碍,临床表现为显著且持久的心情低落,是心境障碍的主要类型。抑郁症状是老年慢性疾病的心理疾患,不仅会对老年人的身心健康产生影响,还会降低老年人的生活质量[3]。相关研究表明,老年人患单纯的抑郁症的患病率能够达到5%,且在慢性躯体疾病的基础上再患抑郁症的几率则更高。引发老年人抑郁症的疾病通常有糖尿病、听视障碍、冠心病以及脊椎病等。老人年慢性病诱发抑郁症的原因主要以下几点:

第一、心理承受能力较差。老年人对于挫折的心理承受能力较差,常常会出现心情低落,除了躯体与心理疾病的作用外,意外事件、离婚以及丧偶等,都会引发抑郁症。除了伤感外,感情上失去依托以至诱发抑郁症[4]。

第二、心理因素的影响。悲观、以及拥有不良思维模式的人都较容易引发抑郁症,因此性格也将会影响老年人的情绪,由于抑郁症,老年人的抑郁情绪与消极的认知的应对方式还包括幻想以及回避等。

第三、生理因素的影响。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以及气候的转变等因素导致的老年慢性疾病例如糖尿病以及高血压等,此类病症的特点为病程长,且并发症较多[5]。老年人长期承受着慢性病的干扰,在临床中出现恐惧、烦躁以及厌世等负面情绪的比例较高,很容易诱发抑郁症。

系统的护理形式对于老年病诱发的抑郁症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对于提升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李淑英,杨淑恩,田贵平,桑文华.护理干预对抑郁症患者生活质量、服药依从性和复发的影响[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0,22(10):41-44.

[2] 叶水仙,郑秀霞,张巧云,郑成畴.护理干预对抑郁症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J].临床精神医学杂志,2011,21(03):51-54.

[3] L.Pieper,H.Schulz,J.Klotsche,T.Eichler,Prof.Dr.H.-U.Wittchen.Depression als komorbide Strung in der primrrztlichen Versorgung [J].Bundesgesundheitsblatt-Gesundheitsforschung-Gesundheitsschutz,2008,11(4):22-25.

第3篇:慢性病发病原因范文

慢病包括哪些病?

慢病首先是一个发病和患病时间长短的概念,医学上把病程超过三个月以上的疾病视为慢性疾病。但是,从疾病分类和防治的角度看,需要把慢病划分为两个范畴,一是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二是慢性传染性疾病。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包括,心脑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内分泌疾病和各种癌症等,如高血压、糖尿病、脑卒中、慢阻肺、哮喘及各种恶性肿瘤;此外,慢性非传染性疾病还包括运动系统慢性疾病,如颈椎病、腰椎病、骨关节病以及口腔疾病和精神疾病。而慢性传染性疾病则包括结核、乙肝、慢性皮肤病和性传播疾病等。

按疾病分类统计看,我国现有的慢病可能已超过2.6亿人,因为目前我国有2亿高血压患者、1.2亿肥胖和超重者、9700万糖尿病患者。如果把肥胖和超重者都算成病态,那么高血压等几种主要的非传染性慢病的人数就已超过4亿,再加上传染性慢病,患慢病的中国人就更多。而且,慢病的后果非常严重。中国45%的慢病患者死于70岁之前,全国因慢病过早死亡占早死总人数的75%。

近年的研究结果表明,生活方式与病原微生物感染是引发慢病的主要原因。这些原因包括,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如吸烟、酗酒、暴饮暴食、不吃早餐、不吃蔬菜水果等;长期不锻炼或长期过度不科学锻炼;高强度地工作和身体较长时间地处在高负荷状态,或熬夜不睡觉;环境污染(如空气、水源、室内环境等污染);致病性病原微生物的感染,如结核杆菌、病毒等感染。另一方面,工业化、城镇化、老龄化的加快也成为我国慢病发病率快速上升的诱因。

尽管上述原因都是引发慢病的重要因素,但是,大量研究也证明,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才是慢病的首要原因。例如,在森林减少、生态破坏、空气污染、水源污染、食物中有毒有害物质超标等因素中,每一种因素都可以导致慢病的发生。当人类生存的环境遭到全面破坏,生态处于极度恶化之时,慢病的大量出现就不可避免。因此,慢病是环境恶化和生态毁坏后的最直观和最典型的体现。

慢病认识的误区

过去,人们习惯于把慢病归结于不健康或不科学的生活方式,但是,世界卫生组织《预防慢性病,一项至关重要的投资》的全球报告却指出,目前人们对慢病的认识有很多误区,其中之一就是认为慢病是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引起的。

为了充分理解并进而防治慢病,需要对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认识慢病的一些主要误解予以说明。

误解一:慢病是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所致。慢病固然可以由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引起,但即便人们生活方式健康,也不可避免地会受到致病因素的影响。例如,由于环境污染,尤其是城市糟糕的空气或水污染,使得每个人的健康都会受到影响,从而诱发肺癌、心脑血管病等慢病。所以,准确地说,慢病并非只是由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引起,而是由许多更为复杂的原因,甚至更多的是人与环境的冲突所引起。

误解二:慢病主要危害发达国家。恰恰相反,慢病目前主要危害的是发展中国家,因为五分之四的慢病发生在中低收入国家。美、英、德、法等发达国家确实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因盲目破坏生态和生活方式的不健康,引发大量慢病,但是这些国家采取了更多的保护环境的做法,并提倡健康的生活方式,目前慢病已经得到有效控制。这对于中国是一个极好的教训。

误解三:慢病主要危害富人。慢病的现实情况是,无论富人还是穷人,只要违反了健康的饮食习惯、生活习惯、作息习惯等行为,都可以引发慢病。而且,一些研究表明,由于受环境恶化的影响和医疗保健的制约,穷人比富人更有可能患慢病,并因此而失去生命,或背负沉重的经济负担。但是,也有研究证明,尽管富人有较好的医疗条件,而且吃特供食品,但是,在环境恶化之下,没有谁会幸免于难。因为,污浊的空气是谁也躲避不开的,特供食品也并不意味着就完全安全。

误解四:慢病主要危害老年人。这显然是不正确的。世界卫生组织对各国的调查表明,几乎半数慢病死亡发生在70岁以下人群,慢病死亡总数的1/4发生在60岁以下人群。另外,全球现在大约有2200万5岁以下儿童超重和肥胖,超重和肥胖就是主要的慢病,说明慢病是一视同仁地危害所有人。

误解五:慢病主要危害男人。这一误解与“慢病主要危害老年人”的误解是相似的。其实,慢病对男女两性不会有厚此薄彼的现象。例如,心脏病等疾病对女性和男性的危害程度几乎同等,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全球慢病患者中,女性占47%,男性占53%。

误解六: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国家应该先控制传染病,然后对付慢病。这种误解首先在于误认为传染病不属于慢病,但实际上慢病包括了相当多的传染病,如结核、乙肝等。另外,正是由于慢病的发病和病程较长,才需要提前预防。如果不能提前让公众预防慢病,最终会造成患者的终身性危害。而要等待传染病控制之后才对付慢病,则费用更大,造成的死亡人数更多。

误解七:慢病无法预防。这是一种因恐惧而产生的误解。由于慢病发病是一个相对慢的过程,而且开初症状并不明显,等到有明显症状,查出来就已经是晚期,如各种癌症。而且,大量晚期癌症的无法挽救和病人的去世,强化了人们对慢病的恐惧,反倒弱化了人们对慢病的警惕。事实证明,只要预防有力,80%的心脏病、卒中、二型糖尿病和40%以上的癌症都是可以避免的。

误解八:慢病的预防与控制费用太贵。这是因为人们患病,尤其是患慢病后治疗费用较高带来的错误认识。实际上,如同所有疾病一样,慢病预防的效果要高于治疗,预防的费用只不过是治疗的1/3,而且在慢病上,这一比例会更低。例如,一些预防心脏病并发症的药物,用较低廉的价钱就可以购买到。而生活方式健康并能活到百岁的人根本就用不着什么防治疾病的费用。

第4篇:慢性病发病原因范文

5年前,我因感冒后又并发了肺内感染,至今早起后咳嗽多痰。经医生诊断,说是转成慢性支气管炎了,严重的话还可能转成慢性肺气肿。我很担心,请问急性病在什么情况下会转变成慢性疾病呢?

黑龙江 张晓非

张晓非读者:

根据你的病情现在已是“老慢支”了,治疗不及时或者免疫功能低下,随着年老体弱还真可能发展为慢性肺气肿,很多急性疾病每每由于治疗不及时或病人体质很弱,都易转变为慢性疾病。常见以下情况更易由急性疾病转为慢性疾病:

(1)病人过分害怕疾病,心理压力大。患急性病后,如果病人的精神状态不佳,过分紧张焦虑或悲观失望,吃不好,睡不实,体质进一步下降,导致病程拖长而转为慢性。

(2)治疗不及时或用药不当。这是疾病由急性变为慢性极为重要的一个因素。治病如用兵打仗,必须在较短时间内彻底将“敌人”(病原体)消灭干净,病才有可能完全治愈。许多人误以为症状有所改善和暂时消失就是病好了,便过早地擅自停药或减量,这样做等于姑息养奸,使病原体在体内藏身,一有机会又出来兴风作浪,如扁桃体炎、中耳炎、细菌性痢疾等,都是由于治疗时间短,或停药过早,或用药量不足,而使急性转为慢性的。

(3)漏诊、误诊、发现过晚。有许多病人在首次就诊时,病已进入慢性阶段,经仔细追问,才知在急性时期没当回事儿,或是被误诊了。比如,患急性肾小球肾炎时,不少病人未能注意观察自己尿液的变化(血尿、蛋白尿等),也未测血压(血压增高),这样就很容易漏诊、误诊,延误了及时治疗的时机,而转为慢性肾炎。

(4)休息不够。许多急性病转为慢性病,都与不重视休息、过于劳累有关。如急性肾小球肾炎和急性病毒性肝炎,在急性期必须充分休息,以减少身体的消耗,提高抗病力,才有可能较快地康复。否则,休息不好,患病的组织器官负担进一步加重,而逐渐变为慢性病。

杨元德

乳腺癌病人术后能否过性生活?

我今年42岁,因患右侧乳腺癌于3个月前做了乳腺癌根治术,手术后看着自己平坦的脑部,心里就不愿意与丈夫过性生活,同时,我也担心性生活会导致乳腺癌的复发。但我丈夫的比较强,如果长时间不与他过性生活,我又怕影响夫妻感情,现在的我为此很苦闷。那么,乳腺癌手术后到底能否过性生活呢?

江苏 菊

买菊英读者:

不仅是女性的第二性征,也是喂养婴儿和诱发性兴奋的器官,又是性敏感区之一。民间有一种说法:未婚女性的是“金乳”,婚后的是“银乳”,生了孩子哺乳后是“铜乳”,这就说明的重要性。可使女性获得性的刺激,也可以唤起男性的,因此,女性的被切除以后,对于夫妻来说会造成较大的心理压力,使女性在夫妻生活上处于被动的地位。

乳腺癌术后女性降低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生理因素,患了乳腺癌以后,无论是接受手术治疗,还是化疗、放疗,都会引起身体虚弱无力、精神倦怠、食欲减退等现象,在这种情况下,女性望低下也是正常的;二是心理因素,女性由于担心性生活会促使乳腺癌的复发,也会产生对性生活的抗拒。从医学的角度来讲,夫妻之间融洽的性生活,不但可以加深夫妻的感情,同时还能怡心养性,有益身心健康,从而提高身体的免疫功能,对乳腺癌患者的愈后更有益处,但必须指出的是乳腺癌病人术后半年内绝对禁止性生活,这有利于机体的康复。术后的1-3年内也应控制性生活的频率,要根据身体的状况,适度、适量的进行性生活,性生活时不能过于激动、剧烈,而且还要做好避孕措施,因为妊娠受孕对乳腺癌的复发和转移有促进作用(特别是有淋巴转移的乳腺癌患者)。

杨秀敏

绝经后为何需常查血脂?

我今年47岁了,月经已经没有了,身体各方面都比较好;没有发现大的毛病,可有人说,女性在绝经后要经常查查血脂。请问这是为什么呢?

湖北

顾小萍顾小萍读者:

众所周知,血脂增高是引起冠心病的高危因素。女性由于生现上的原因,冠心病较男性晚发 10~15年,绝经以前女性冠心病发病率仅为男性的1/10-1/30,随着年龄的增长,冠心病的发病率也逐渐增高,50~70岁达高峰,此时,冠心病发病率与男性无明显差异。

女性进入中年以后,尤其是绝经后,由于保护心血管的雌激素水平下降,血脂的代谢也发生改变,血脂对心血管的损害日渐加大,从而促进女性冠心病发病率的增高。女性血脂改变与冠心病发生有两个特点:女性血胆固醇升高作为冠心病的危险因素,其影响远不及男性,在同样高的胆固醉水平,女性冠心病发生的危险远远小于男性;二是甘油三酯升高对于女性来说,可能是冠心病最危险的因素,90%甘油三酯升高的女性都可能有发生冠心病的危险。因此,绝经后的女性要经常检查血脂,尤其是甘油三酯,使其稳定在正常范围内,以利于预防和减少冠心病的发生。

殷海昌

女儿为何热衷于洗手?

我女儿今年正在上小学,自从那一次非典过后,女儿就特别爱干净,只要随便碰到什么东西,马上就要洗手。开始我们认为孩子讲卫生是一件好事,可最近发现她不洗不行,她也挺苦恼。请问,孩子为何热衷于洗手?

云南

高彤彤高彤彤读者:

你女儿可能患了“洁癖”,医学上叫强迫性神经症,简称强迫症。所谓“洁癖”,是指患者在讲究卫生方面明知道没有必要,可就是控制不住,他们活得特别紧张,其生活目标就是讲究卫生,整天关注的就是细菌、病毒,无暇顾及别的。“洁癖”是一种很常见又很顽固的心理疾病,患者主观上感到有某种不可抗拒的、强迫无奈的观念、情绪、意向或行为存在,他们能够意识到这些都是不应该出现或毫无意义的,但是又从内心涌现出强烈的焦虑和恐惧,非要采取某些行为来安慰自己。例如,他们刚做完一件事就觉得手脏了,心里很不舒服,非要洗一定时间或一定次数,这样心情就好一些。其实,“卫生”并不是我们所追求的生活目标,有“洁癖”的人好你很卫生,但却感受不到幸福,只感到紧张和痛苦,没有时间去享受生活,一生中大部分时间要花在洗手上。

对于患有“洁癖”的人,可以采用系统脱敏治疗法,就是请患者把自己害怕的东西和场景、经常做的事情,从轻度到重度写出来,然后每天从最容易的事情人手控制自己的行为。例如,每天减少洗手的次数,原来洗30遍,现在冼25遍,原来每次洗10分钟,现在洗7分钟,如果感到特别难受,就做放松训练,或做运动,以分散注意力。逐渐地减少洗手的次数和时间,减到只在饭前便后才洗手,每次不超过3分钟。这个治疗过程要持续几个月,不可能一蹴而就,但治疗结果会让患者感到真正的轻松愉快。

秦红群

用降压药后为何常口干?

我母亲患有高血压,每次服用可乐定、利血平和双氢克尿噻后,总有口干的感觉,有时还有鼻塞、乏力等现象,请问这是怎么回事?

昆明 高 乐

高乐读者:

第5篇:慢性病发病原因范文

[关键词] 猪 传染性疫病 治疗研究

[中图分类号] S82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5)02-0259-02

目前,由于猪肉价格上涨的带动,猪的养殖规模呈现出日益扩大的趋势。不过在自然环境,尤其是各种技术条件的限制下,猪的成活率却呈现出降低的趋势,这给不少养殖户带来了一定的经济损失。究其原因,猪传染性疫病往往是主要影响因素,并造成猪只死亡率的上升。对此,在猪的日常养殖过程中,必须形成预防为主的理念,通过平时预防措施来降低猪病的发生概率。为此,本文展开常见猪传染性疫病的治疗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结果,现报告如下。

1 常见猪传染性疫病的发病原因

对于常见猪传染性疫病的发病原因,可以分为环境因素、猪疾病抵抗力降低、不合理运用药物以及免疫程序不足等方面。就环境因素来说,不良的环境因素容易导致病原微生物出现,并发展蔓延,反过来说,清洁卫生的环境能对病菌的滋生与蔓延形成明显的抑制,从而促进养猪业健康发展。在农村养猪中,散养是主要形式。同时,由于没有统一时间购猪,因此无法为其统一注射疫苗,这对猪病防疫形成了不利影响。对于养猪生产来说,需要遵循其各个阶段的生长特点,选取针对性的药物来实施疾病预防工作。但是,在大部分养殖户中,其用药往往没有根据兽医指示,造成疾病防治工作相对不规范、不合理。此外,不少养殖户出于扩大经济效益的考虑,对仔猪盲目地引进,虽然养殖规模扩大了,但是养殖技术却显著落户,尤其是没有对常见猪传染性疾病的预防给予充分重视,从而造成传染性疾病多发的后果。

2 常见猪传染性疫病症状及其治疗手段

2.1 猪瘟

猪瘟作为一种黄病毒科的传染性疾病,病因是猪瘟病毒。该疾病一年四季、不同年龄、不同品种的猪中都有可能发生,是一种急性、热性、败血性、高度传染性疾病。可分为急性、慢性两种类型,主要传染源是急性病猪,传播途径一般为消化道感染。急性病猪体温一般升高到41摄氏度以上,并以食欲降低和高度沉郁为主要表现,首先发生便秘,然后下痢,病猪身体各处皮肤都可能出现充血,并发展为紫绀,形成的小出血点用指按压也不褪色。而在慢性病猪中,症状和病情都比较轻微缓和,发热不明显,腹泻和便秘情况交替发生。在猪瘟治疗上,目前没有特别有效的药物,实践证明,早期可以用高免血清或者注射10头份猪瘟脾淋苗进行治疗,并配合抗菌素等对症治疗,有一定疗效。所以预防接种是主要措施,仔猪20日龄、60日龄时实行免疫。猪瘟一旦发生的话,需要对病猪予以淘汰,封锁疫点,并使用百毒杀等来对病猪舍彻底消毒[1]。

2.2 高致病性猪蓝耳病

近几年,高致病性猪蓝耳病作为一种病毒性传染病传入我国,常和猪瘟等混合感染。病猪通常出现体温升高以及食欲降低的情况,少数病猪出现皮肤发紫,断奶仔猪死亡率高达90%以上,而怀孕母猪一旦感染该疾病,则会形成流产、死胎等情况。对于猪蓝耳病来说,综合防治是主要手段。在养殖过程中,注重检疫,不从发生疫病的猪场来引种,引种过程中落实隔离检疫措施,实行严格的消毒制度。对产房予以隔离,没有病猪场选择灭活疫苗,发生蓝耳病猪场则运用弱毒疫苗。在蓝耳病发生后,对病猪和外表健康的猪隔离饲养,对水槽、料槽分开,从而防止接触传染的出现[2]。

2.3 猪丹毒

猪丹毒是因为红斑猪丹毒丝菌造成的传染病,该疾病一般经过消化道、皮肤伤口等感染,在架子猪中多发。其中,疾病初期经常发生败血症,大部分病猪的食欲降低,两眼形成脓性分泌物,粪便干结并发展为下痢。病猪耳朵、颈部、腹部等皮肤发生红斑,指压会褪色,一般在3―4d后,病猪将会死亡。另外,对于疹块型病猪,皮肤将会出现菱形紫红色疹块,并在后期发展成痂皮脱落。慢性型病猪的四肢关节多发生肿胀,影响其行动,部分病猪会发生心内膜炎和呼吸短促的情况,其眼睛、口鼻处都表现出青紫色。对此,在预防猪丹毒上,首先就是利用猪丹毒疫苗的定期注射来进行免疫[3],并对病猪型肌肉注射青霉素以及抗血清的治疗措施。在青霉素注射上,注射剂量为5000―10000单位/kg,每天三次,等到体温正常之后再给予2―3次的注射;在抗血清治疗上,超过45kg的病猪每天20―40ml/kg,低于23kg则每天5―10ml/kg。

2.4 猪副伤寒

猪副伤寒作为一种常见传染病,主要致病因素为沙门氏菌以及猪霍乱,在2―4月龄的仔猪中多发。对于急性病猪,体温升高、精神沉郁、食欲下降,先出现便秘,然后为下痢,粪便一般为淡黄色,多伴有腹痛情况。病猪耳朵和腹部皮肤表现出深红色,呼吸困难,严重病例发病2―6d左右死亡。在慢性病猪中,便秘和腹泻情况交替出现,粪便多为灰绿色,病猪日益消瘦,最后由于脱水而死亡。在猪副伤寒的预防上,通常在断奶前三天口服仔猪副伤寒弱毒冻干菌苗。在治疗上,通常应用磺胺增效合剂,每天服用20―45mg/kg的磺胺嘧啶,并分两次服用6―8mg/kg的甲氧苄氨嘧啶,连续用药7d。

2.5 传染性胃肠炎

对于常见猪传染性胃肠炎,主要是冠状病毒引发的,具有急性和高度传染性的特点,在冬季多发,并且在低于10日龄的仔猪内存在相对较高的发病率以及致死率,带毒猪和病猪都是主要传染源,消化道以及呼吸道感染是主要传播形式。病猪一般出现严重腹泻和呕吐的症状,哺乳仔猪会出现水样腹泻,下痢表现出黄绿色特点,病猪最后多因为酸中毒和脱水而死亡。肥育病猪多会发生腹泻下痢、食欲减退以及增重减缓的情况。给予猪补液盐水的自由饮用可以对猪传染性胃肠炎予以预防,并对病猪继发感染起到预防效果。在治疗上,可以实行磺胺嘧啶的治疗,每天服用20―45mg/kg,并增加甲氧苄氨嘧啶的混合灌服,每天6―8mg/kg。

结束语

综上所述,对于不少常见猪传染性疫病还没有行之有效的治疗手段。因此,必须重视疾病的预防工作,在日常养殖中贯彻落实预防为主的理念,从根本上对猪病的发生予以控制,并提高养殖户实行科学养殖的意识。在养猪生产中,必须对免疫程序严格执行,尤其是推进疫苗接种工作的实施,进而促进养猪成活率的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骆亚平,李国选,户瑞丽.猪常见疾病的诊治[J]湖北畜牧兽医, 2013,34(12):559-560.

第6篇:慢性病发病原因范文

关键词:鸭传染性浆膜炎;诊断;防控

中图分类号:S858.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273X(2016)11-0026-02

鸭传染性浆膜炎是一种较为常见且严重危害养鸭业的细菌性传染性疾病,主要侵害雏鸭,主要病变是全身浆膜面出现以心包炎、气囊炎以及肝周炎等为主的纤维素性炎症[1]。一般急性型病例最终结局是死亡,慢性病例虽然未发生死亡但是已失去经济价值。在预防该病时主要应用灭活疫苗,但是该病具有发病率高、控制难度大等特点,需要高度重视才能进行有效防控。

1 病原体及发病特点

引发鸭传染性浆膜炎的病原体是鸭疫巴氏杆菌,椭圆形,利用瑞氏染色液染色可见少数菌体呈现出两端浓染表现且有荚膜存在,将其存放于室温或37 ℃的固体培养基中发现存活时间大概在3~4 d,若将其放置在水或垫料中则会增加其存活时间,存活时间分别增加至13 d和27 d。

鸭传染性浆膜炎在秋冬季节较易发,其中昼夜温差较大时可显著增加该病发病率,死亡率较高。患病鸭群周龄主要集中在2~6周,其中2~4周为发病率最高峰,大于8周龄鸭群感染该病的几率显著降低。鸭传染性浆膜炎传播方式是呼吸道传播,也可通过皮肤伤口感染传播,另外,由于带菌种鸭可垂直传播该病,所以被污染的养鸭用具、饮水、饲料、空气等均需给予处理。该病诱发因素很多,主要包括通风不良、消毒不彻底、密度过大以及潮湿、营养不良等[2],据相关报道,新建鸭场出现该病茁氏灾低于长期饲养鸭场,充分说明长期饲养会增加环境污染以及为该病暴发提供基础条件。另外,养鸭厂较为集中也是发生交叉感染的主要因素之一。

2 临床表现及病理变化

急性型病例病程一般较短,为1~2 d,部分病鸭尚未出现明显患病表现即死亡,病程达到7 d以上的病鸭周龄一般在2~6周,病理变化呈现出进行性病变,在发病初期病鸭出现食欲减退及精神不振的临床表现,部分病鸭会伴随翅膀下垂,眼鼻部位分泌浆液性或者黏性物,咳嗽及打喷嚏症状频发,出现腹泻且粪便呈现出绿色或者黄绿色,不愿走动。而周龄较大病鸭耐过性较高,但是由于已失去经济价值,建议淘汰。

病鸭特征性病理变化是浆膜面上存在以心包膜、肝被膜以及气囊壁等炎症为主的纤维素性炎性渗出物,肝脏表面出现一层灰白色或者灰黄色纤维素性膜覆盖且易剥离,肝脏呈现土黄色或棕红色且出现肿大,脆性较强且胆囊出现肿大;心包膜相连心外膜且心包内被黄色絮状物和淡黄色渗出液充满[3],心包膜上覆盖黄白色或黄色干酪样纤维素性渗出物;病鸭气囊浑浊增厚,气囊附有纤维素性渗出物;部分病鸭出现脾脏肿大。

3 诊断及治疗

根据以上病鸭临床表现以及病理变化可对病鸭实施初步诊断,如精神不振、排便呈现黄绿色、眼鼻分泌物增多以及全身浆膜面出现纤维素性炎症等,另外还可以结合实验室检查进行进一步诊断和确诊。

临床上用于治疗鸭传染性浆膜炎的药物主要包括卡那霉素、庆大霉素、喹诺酮类药物等,疗效确切,对于发病严重病鸭可采用联合治疗,所用药物如下:头孢噻呋钠联合阿米卡星治疗、氟苯尼考联合强力霉素治疗等,对于大群病鸭可采用饮水给药方法以有效控制疾病进展,给药时需要保证疗程足够以及药量足够,保证每一只病鸭均实施了有效治疗以及饮用药液量足够,对于发病较为严重的病鸭需对其实施隔离并给予其左旋氧氟沙星注射液、恩诺沙星注射液等药物注射,同时可在病鸭饮水中加入电解多维来显著增加病鸭免疫力。

在筛选敏感药物时可应用药敏试验以便可以针对性用药,提升治疗效果。在病鸭发病期间需要做好彻底消毒工作,必须保证每天消毒1次;对于病重鸭群需给予其隔离操作同时对死鸭采取深埋或者焚烧处理,不得随意丢弃以避免发生该病大规模暴况。

4 防控

(1)选择平坦、干燥且地势较高的场地修建鸭舍并在建设鸭舍时充分考虑环境控制因素,不要因为降低成本而导致饲养肉鸭不断出现疾病,得不偿失。

(2)对每批鸭都需要做到全进全出并且与其他养鸭厂保持足够安全距离,避免饲养密度过大。

(3)对肉鸭易出现的各种常见病做好有效防控工作并加强饲养管理,通过给肉鸭服用相关药物来显著增强鸭群抵抗力,避免因抵抗力不强导致疾病频发。

(4)对种鸭场内种鸭和种蛋的消毒工作和管理工作给予高度重视,进行种蛋清洁和消毒,以避免病菌通过蛋壳传播及污染种蛋。

(5)在肉鸭饲料中添加药物以有效避免种鸭患该病。

(6)对肉鸭的疫苗接种工作给予高度重视,最好将本地区血清型筛选出以有效控制该病发生。

总之,治疗鸭传染性浆膜炎需要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以便显著增强控制率和治疗有效率,通过多种维生素、电解质、葡萄糖等辅助治疗来显著控制病鸭死亡率,同时需要同步严格执行该病相关性防控措施才能有效避免该病发生。

参考文献:

[1] 韩振侠.鸭传染性浆膜炎的防控[J].养殖与饲料,2015(12):61-62,63.

第7篇:慢性病发病原因范文

程义勇:提出这个新概念并增加相关内容,不仅吻合了国际上对营养素参考摄入量研究发展的新趋势,而且也是为了适合我国居民营养健康状况变化的新要求。众所周知,近年我国居民因为生活方式的改变引起的慢性病日趋增加,例如高血压、肥胖、糖尿病、血脂异常等。导致这些疾病发生率升高的重要原因之一是摄入的膳食营养素不合理。中国营养学会提出必需营养素预防慢性病的建议摄入量,就是针对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一级预防而提出的,目的是为居民提出一个平日生活中营养素的合理摄入量,或保持在一定的范围内(可接受的摄入量范围),以便降低人群中尤其是慢性病高危人群中与膳食营养因素有关的慢性病发病率。特别要指出的是,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也是食品生产企业在研发食品时的一个重要参考值,以有利于企业生产的食品更符合人体的营养需求。对老百姓而言,按照《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和膳食宝塔来指导每日三餐是最好的方法。

大众医学:如今,成人和孩子都喜欢喝饮料。那么,他们的饮水状况怎么样?喝饮料和喝水的状况有没有改善?

马冠生:我们这次刚做了一个“我国成人和青少年饮水量的调查研究”,可以说是第一次关于城市儿童少年饮水量的调查。我们得到的结果是,每人每天平均喝水1100毫升,其中包括饮料、茶等。

这里有一组数据和大家分享,我们在1998年做了一个4城市饮食行为调查,在2008年又做了一个同样的调查,比较了1998到2008年这十年期间儿童少年饮料消费的变化。发现,这十年期间饮料的消费增加了200毫升,其中2/3是含糖饮料。关于含糖饮料和健康的关系研究很多,含糖饮料消费的增加会徒增慢性疾病的风险。我们一方面要鼓励孩子摄入足量的水分,另一方面要控制饮料的消费。如果喝饮料,应该是喝清淡的饮料,不建议孩子过多地消费含糖饮料。

常翠青:关于水的问题,过去我们只关注急性脱水或者一次脱水量达到2%,当你口渴的时候,你才有感觉。其实在你没有感到口渴,如果你的尿色发黄或者橘黄时,说明体内已经处于水不足的状态。

当体内水不够时,神经细胞、大脑细胞的功能得不到保障,工作效率降低,整个认知就可能出现问题,如表情有点倦怠,反应有点慢。比如在北京,冬天的室内比较干燥,你会感到很不舒服。同样,当体内水不足时,体内所有的细胞、器官也会感到不舒服,就会出现很多问题,如运动能力下降、情感认知障碍等。这种长期慢性脱水对健康有害,会增加便秘、慢性肾病等疾病发生的风险。

大众医学:本次营养年会在居民饮水适宜摄入量的讨论版中,提出了推荐成人的饮水适宜摄入量,男性1700毫升,女性1500毫升,都比《中国居民膳食指南》提出的1200毫升要多。请问:为什么要提高饮水适宜摄入量呢?

马冠生:如果按《中国居民膳食指南》提出的饮水量1200毫升来计算,还有1/3的成年人、2/3儿童少年达不到这个量,为什么我们还要增加饮水量呢?实际上,还是考虑到水的重要性。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水对认知、学习成绩、与慢性病之间都有密切的关系。足量饮水,不仅仅是解决口渴问题,还对整体健康有促进作用。这次提出了水的适宜摄入量比原来有增加,这也是基于我们国家自己的调查数据。拿新的标准来看,水摄入不足的比例会更高,它的作用是让更多人认识到水的重要性。实际上,很多人每天饮水量1200毫升的没有达标,也不知道喝水应该少量多次。如果等到口渴时喝水,体内丢失水分已达到1%-2%,给健康带来潜在的不良影响。所以,我们提出了一个新的水适宜摄入量。

大众医学:如今,对如何提高免疫力,老百姓关注度比较大,老百姓想着“怎样提高免疫力,对延缓衰老有好处。”民以食为天,于是,老百姓天天想着怎么吃。你认为食物真的能提高免疫力,或者说哪些食物对提高免疫力有好处?

葛可佑:提高免疫力应该说是针对免疫力低下的人提出的要求,正常生理状态下,我们身体的免疫系统有一种复杂的机制来保障,对外界的侵入物或有毒物质进行抵抗。同时,又避免对一些外在的异物或者内生的废物不过度地反应。

我们平常不说提高免疫力,应该叫调节免疫力或调整免疫力,使这个免疫力不高不低。在正常情况下,自身的生理功能就能维持一个免疫力平衡的状态,就像维持酸碱平衡的道理一样。所以,不要刻意地靠吃什么食物来提高免疫力。保持正常的免疫功能,就是要靠平衡膳食,合理营养,各种必需营养素数量充足,品种齐全,符合身体健康的需要,就是维持正常免疫功能。网上经常说这种食物能促进免疫力,我认为有一定的片面性,我们不要追求免疫食谱或抗衰老食谱,也不要追求抗癌食谱。的确,某些食物中有可能发现一些调节免疫的成分或抗自由基的成分或对致癌因子抵抗的成分。但是,如果你一味地追求这些食物,注意这个成分,就会忽视另一成分,使得整个营养平衡发生改变。正常人就是要平衡膳食,假如抵抗力有问题,去找医生,这是一个正确的途径。因为食物是给人提供营养的,不是治病的,只有平衡的膳食才是维持免疫力的一个最好的基础。

我认为没有哪个食物可以提高免疫力。比如,很多人说木耳、蘑菇能提高免疫力。的确,它有一些多糖类物质能够对抗自由基,但不是说吃得越多免疫状态就越好,这个观念是不对的。

大众医学:如今,老百姓也比较关注抗氧化剂的问题。有抗氧化作用的食物就一定是好食物吗,人体有必要摄入抗氧化剂吗?

常翠青:关于抗氧化剂,氧化和抗氧化也有一个平衡的问题。适当的氧化应激对健康是有益的。比如适量运动可引起体内氧化和过氧化水平增高,有益于健康和运动能力的发挥,此时机体的抗氧化系统可以清除多余的过氧化产物,维持机体氧化和抗氧化平衡。但是,剧烈运动或过量运动体内产生的过氧化产物增多,超过机体抗氧化系统清除能力时,就需要适当增加抗氧化剂,帮助机体清除过量的自由基和过氧化产物,维持机体氧化和抗氧化平衡。再比如你感冒了,此时体内的氧化能力处在比较高的水平,这是机体正常的自我保护反应,有利于机体对细菌、病毒等病原微生物的清除,锻炼机体的免疫反应,增强机体对病原微生物的免疫能力。轻度感冒,一般不需要服药,只要注意休息、多饮水即可痊愈。若是重感冒,就必须服药才能痊愈。体内的氧化反应是维持人体生理过程和健康所必需的。对于过氧化,机体有完善的抗氧化体系,保障机体处于氧化和抗氧化的平衡状态。

值得关注的是过氧化问题。如今人们脂肪摄入过多,脂质不能很好地代谢,引起脂质过氧化。脂质过氧化超过了体内抗氧化的能力,过多的过氧化物会造成血管损伤,引起心血管疾病,如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对此,首先要减少脂肪摄入,减少过氧化产物生成。补充抗氧剂是补救措施。

关于抗氧化剂,我们每天通过食物已经摄入了大量的抗氧化剂。抗氧化剂,在食物中主要存在于蔬菜和水果,如维生素C、维生素A、维生素E、胡萝卜素,还有微量元素硒、锌、铜,这都是体内抗氧化剂和抗氧化酶的有效组成成分。近年来的研究发现,食物中存在的植物化学物对健康和慢性病预防具有重要作用,为“食物多样”提供了新的科学证据。植物化学物的共同特点是抗氧化活性。在正常情况下,通过平衡膳食,机体处于动态的氧化和抗氧化平衡状态。吃下去的食物对机体不会产生很强的氧化或抗氧化作用。当你体内处于一种氧化与抗氧化失平衡的情况时,就意味着你的膳食结构可能不合理,此时就要调整膳食结构,如减少脂肪,增加蔬菜水果,其中的抗氧化营养素和植物化学物会发挥其抗氧化作用,调节机体平衡。所以说,营养注重食物多样,平衡膳食,不要盲目补充抗氧化剂。

大众医学:近年来,植物化学物这个名词很时髦,有的人开始专吃含植物化学物的食物,这种做法可取吗?

葛可佑:人们一天至少吃500克蔬菜、250克以上的水果,并不是因为蔬菜水果含有抗氧化营养素有抗氧化作用而推荐的,蔬菜水果中还有我们很多不知道的物质。值得一提的是,不要忽视老牌抗氧化营养素!老牌抗氧化营养素有四种,即维生素E、维生素C,胡萝卜素和硒,经多年研究得到证明,这四种营养素是靠得住的抗氧化剂。现在所说的植物化学物,抗氧化能力远不如老牌的那么可靠。我还是那句话,植物化学物的作用虽然是一个很时髦的东西,但它仍然处于研究的初期阶段。合理膳食对促进健康是一个综合结果,而不是考虑单一成分、单一食物,只有食物多样化才能获取各种营养素和一些有益的植物化学物。

大众医学:有人说,多不饱和脂肪酸和n-3脂肪酸对健康有益处, n-6脂肪酸对健康不利。据最新报道,说中国人n-6脂肪酸摄入较多,对健康产生负面效应。真实情况是不是这样吗?哪些食用油中富含n-3脂肪酸呢?

张坚:膳食脂肪,包括从食物、植物油中摄入的脂肪多少,与心血管疾病等慢性病的发生密切相关。控制膳食脂肪摄入,也是整个膳食平衡的关键部分。

说到脂肪酸的平衡问题,不同的脂肪酸,其作用差别很大。n-6脂肪酸,比如亚油酸,也是人体必需的脂肪酸,在上世纪的70~80年代,还将它作为降低胆固醇的药。但是,现在人们的膳食结构发生了变化,造成膳食中n-6脂肪酸摄入非常高,这样负面作用就显现出来了。比如,亚油酸摄入过高,会导致人体脂肪酸代谢失衡,对心脑血管系统产生不利影响。

n-3脂肪酸,代表性的是亚麻酸。如果n-6脂肪酸摄入过多,以亚麻酸为代表的n-3脂肪酸摄入会偏少,就造成了一种不平衡。事实上,恰恰是我们所吃食物中如烹调用油,豆油使用过多,其中亚油酸含量为56%,亚麻酸仅7%。又如花生油中,几乎不含亚麻酸,大部分多不饱和脂肪酸是亚油酸。所以,现在提出在各种食物途径中要设法提高n-3亚麻酸的摄入量。

n-3脂肪酸,从油脂来讲,有几种是含量比较高的,在我国内蒙、甘肃地区,有一种叫胡麻油,也叫亚麻子油;还有一种叫紫苏油,含亚麻酸占60%,在保健食品中被广泛应用。但是紫苏油含亚麻酸量过高,作为日常烹调用油并不合适,但可以与其他食用油调和在一起应用。最好是设法把这些调和油加到日常食品中,改变它的脂肪酸结构,这在食品工业也算是一种进步。

大众医学:现在,有的人一听说某食物是好食品,就拼命地多吃;一听说某食品不好,就将其列为垃圾食品。这种区分法有啥不好?

马冠生:应该说,营养学家不会过分强调某一种食物的益处。但是,有些人武断地将食物分为好或坏,说它坏,就把它归为垃圾食品;说某一种食物特别好,或有一种特殊功效成分就将它说得神乎其神,恨不得天天让你吃这种食物。其实,无论哪一种食物,营养含量方面都有优缺点,我不同意这种好-坏两分法,即人为地分成了好的或者不好的食物。《中国居民膳食指南》中提到,只有不好的膳食,没有不好的食物。食物本身都有优缺点,看你怎么合理地搭配,这才是抓住根本的、关键的地方。

葛可佑:有些所谓的专家为了让别人注意他,就千方百计编出一个新名词、新观点。其实,新观点不一定正确,新说法也不一定科学。要经得住时间的考验,否则,昙花一现,热闹一阵就消声灭迹。

说牛奶致癌,不敢喝,这是不对的;说牛奶长个儿,使劲喝,也是不对的。任何食物都含有营养素,如果突出某一方面,过多摄入就会产生某些成分过多,相反,某些食物摄入就会减少,造成某些营养素摄入不足。

牛奶是一个好东西,那也要喝得适量。《中国居民膳食指南》提倡成年人300毫升,这是一个合适的量。对于儿童青少年来说,考虑到儿童青少年生长发育、骨骼需要矿物质等因素,可以喝到300-600毫升。如果像美国人那样喝到1400毫升,显然会增加不利因素。因为不能光看牛奶中的钙含量高,还要看到牛奶中的饱和脂肪含量为3%,也比较高。

又比如红烧肉,你说它很肥,饱和脂肪多,确实如此。如果说天天一碗红烧肉,肯定不行。如果你十天半月实在馋,吃两块红烧肉也没事,不要那么紧张。吃饭没必要那么死板、严格控制,那样,你会过得很痛苦。如果今天放假,朋友聚会,大吃大喝了一回,也不必过分纠结;明天熬点粥,吃点咸菜,这不就砍掉一半能量了;第三天再吃得少一点,又平衡了。

常翠青 ,医学博士,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运动医学研究所运动营养研究室主任、研究员。主要从事运动、营养与慢性病,食物中植物化学物的生物活性与人体健康,运动员合理营养的科学研究,运动康复与营养支持,以及健康促进和肥胖防治临床工作。

葛可佑,担任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营养与食品卫生研究所所长。当选为中国营养学会第四、五、六届理事长, 2001年当选为国际营养科学联合会(IUNS)执行委员。现为中国营养学会名誉理事长及首席顾问兼国家食物与营养咨询委员会顾问等职。

张坚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研究员,中国营养学会老年分会副主任委员 ,曾担任挪威国家科学研究委员会资助“食用水产平对心血管疾病保护作用的研究”课题项目负责人。

第8篇:慢性病发病原因范文

宫颈癌疫苗发明者、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科学家伊恩・弗雷泽即将公布他的一项突破性研究成果,这项研究成果可能为一种皮肤癌疫苗的成功研制铺平道路。这种皮肤癌疫苗主要针对状瘤病毒,这种病毒可使不正常的细胞发展成癌症,但目前还不知道有多少种皮肤癌是由这种病毒引起的。这种疫苗目前在动物实验中已取得成功,预计最快明年开始进行人体实验。如果一切进行顺利的话,这种疫苗可望在5年至10年内上市。10岁至12岁的儿童可接受这种疫苗注射,以防患皮肤癌。

MP3耳机干扰心脏起搏器

美国科学家证实,使用MP3音乐播放器的耳机会干扰心脏起搏器或心律转复除颤器的功能,影响这些装置的作用。MP3音乐播放器的耳机里有磁铁,有的磁场较重,会干扰医疗设备的功能。人们应该把耳机之类的电子产品放到远离医疗设备的地方。如果病人体内装有心脏起搏器或者心律转复除颤器,最好不要让有耳机的人靠近他们。

英国推出“手机护士”

英国一家公司推出了一款新型手机软件,用以实时跟踪慢性病患者病情,有望在提高治疗效果的同时节省大量医疗支出。哮喘、糖尿病、高血压等慢性疾病患者只需在手机上输入身体状况和治疗情况,数据便可自动传送到医院数据库。一名护士会随后分析数据,判断是否应采取相应治疗措施。软件可以帮助医院在患者病情加重前监测到并发症,患者也不必频繁前往医院接受检查。软件的另一版本可监测化疗的副作用,医生可以据此调整化疗方案。这一软件已被英国8家医疗机构采用。

“自体干细胞”有望治疗重症糖尿病足

许多重症糖尿病足患者因为伤口溃烂难以愈合,不得不截肢。最新临床研究表明,“自体干细胞移植”治疗重症糖尿病足具有良好效果,这给患者带来了福音。干细胞是人体及其各种组织细胞的最初来源,具有自我更新能力、高度增殖能力和重建能力自体干细胞移植是重症糖尿病足治疗的新方法。可重建下肢血液循环,改善下肢及足部供血,从而使溃疡愈合,由于干细胞取自自体,因此没有免疫排斥反应。治疗后逐渐形成新生血管,3至6个月缺血下肢循环建立,溃疡愈合,临床症状减轻或消失。

功能性胃病患者须注意“心疗”

很多人有上腹疼痛、烧心等胃病症状,到医院检查却没发现器质性病变。专家提醒,这种疾病临床上称为功能性消化不良,与不良情绪和精神状态有关,须注意进行“心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发病原因有很多,但精神因素作为发病诱因比较常见。国外做过实验,给小老鼠恶性刺激,如让它们紧张、恐惧等,三个月后,大约一半的老鼠都患有胃病。要想胃肠健康,要保持好的精神面貌和心态,遇事豁达,自我减压。

“心脏移动监护”将正式用于临床

针对心血管疾病患者及亚健康人群的一种新的心脏移动网络监护技术,近期将正式用于临床,改变患者只有躺在病床上才能接受心脏检查的现状,无论病人身处何地,医院都能通过移动设备对其心脏实施24小时全天候的监护。心脏移动监护系统由医院远程监护中心、移动网络、用户随身携带的心脏远程监护预警器组成,可以为上万名用户提供远程监护服务。24小时监测用户心脏,为用户争取到早期诊断救治的“黄金时间”,用户无论身在千里之外,还是在家中,都能及时得到医生的诊断和自救指导。

孕妇长时间穿防辐服有害无益

近一两年来,防辐射服似乎成了孕妇的必备装备,笔者日前在南京市妇幼保健院了解到,现在到医院检查的孕妇中,几乎都在衣服里套着防辐射服,医院附近的孕婴用品店里也都有防辐射孕妇装在推销出售。有关专家表示,孕妇长时间穿防辐射服有害无益。孕妇防辐射服的原理就是把衣料里织进金属丝,依靠金属丝的屏蔽作用防辐射,这就好像将物体扣入一个不锈钢碗,不锈钢碗将物体完全覆盖起来,从而达到防辐射效果。这样一来,一些对身体有益的东西也同时被拒绝了,一些自然界的射线照射,如阳光中的红外线,适度的照射对身体有益,可以帮助胎儿健康发育。

第9篇:慢性病发病原因范文

[关健词] 仔猪副伤寒;症状;病因;诊治

仔猪副伤寒病是由沙门氏杆菌引起的一种以腹泻为主、严重为害仔猪生长的传染病。急性病例为败血症变化,慢性病例为大肠坏死性炎症及肺炎。该病常发生于6月龄以内的猪,特别是1~4月龄仔猪多发,无季节性,气候骤变,温度变化较大,猪舍拥挤,潮湿,空气不流通,卫生条件不良,饲养管理不当,长途运输,容易引发本病。。病程一般在2~23d,有的长达1个月以上。仔猪副伤寒致死率达20%,对养猪业构成严重威胁。本病发生后,如采取的防治措施得当,也可得到有效控制。现将仔猪副伤寒的诊治与预防总结如下,以为仔猪副伤寒的防治提供参考。

一、调查

2011年5月7日,千秋镇江某养殖户从外县调进一批50头刚断奶仔猪,集中在观察区饲养(当时该场有自繁100头已注射仔猪副伤寒疫苗,没有发病),仔猪调进第3天后有5头发病。病猪下痢,体温升高,部分猪耳尖出现发紫。

2011年6月,千秋镇梁某猪场从该省外县购回45头4月龄仔猪,混养于该场2栋猪舍内。当时2栋猪舍有2~3月龄仔猪没有采取有力的措施,5d后开始发病,到第8天有60头仔猪发病,第10天2栏仔猪都有不同程度感染发病拉痢,体温升高。

通过调查,这2个猪场都进行了猪瘟疫苗、五号苗、链球菌苗注射。

二、主要症状

最初是几头体弱猪发生下痢,不吃,体温升高至41.8℃左右,耳尖发绀,一般在24~48h死亡。而后在3~6d内波及全群。表现顽固性下痢,开始粪便带有黄绿色黏液,继后变成水样,粪便呈黄绿色、灰褐色、酱油样并混有血液,腥臭,附在周围。部分病猪初期发生呕吐,食欲减少或废绝,饮水增加,喜欢堆叠在一起。体温41.5~41.8℃,眼睑肿大,眼黏膜充血(呈花斑状),有的发生溃疡,有分泌物,有3头失明。尿黄色混浊,有白色沉淀。呼吸困难,有的咳嗽。迅速消瘦,皮肤苍白,被毛粗乱。后期出现败血变化,在耳、四肢内侧、臀部、腹下、唇部皮肤出现紫(暗)红斑块(先耳尖—四肢—腹下)。走路摇摆,拱背,或卧地不起,发抖,叫声嘶哑,最后衰竭而死。

三、病理变化

尸体消瘦。耳、四肢、腹下等处皮肤有紫红色出血斑块。肝肿大有灰白色针尖(米粒)样大小的坏死点,胆囊肿大,胆汁浓缩,呈黑褐色。脾肿大,发硬,暗蓝色,有出血和坏死门淋巴结肿大,中心有出血点。肠系膜淋巴索状肿大,边缘充血,切面,肠系膜发亮。部分心耳有出血点。肺肿大,气管内有纤维素物。病程长的肺有出血。肠充血、出血、坏死;十二指肠空虚、变小、充血、内充有气体;肠黏膜易脱落;回盲口黏膜上附有糠状物,剥离后出现溃疡,边缘堤状。根据诊断本病流行特点、临诊特征、病理变化、药物治疗综合判断,初诊为仔猪副伤寒。

四、发病原因

一是2个猪场的仔猪都是从外县乡下散养农户收集而来,群众防疫意识差。二是多年来全区各地只是坚持对生猪实行春秋普防制度,主要是针对猪瘟、猪肺疫、猪丹毒和口蹄疫等疾病,而忽视了仔猪副伤寒的预防。三是仔猪副伤寒发生后,注重的是治疗,而未能从预防措施上研究探索。四是仔猪圈舍环境卫生差,消毒不定期、不彻底,农户对母猪和仔猪的饲养管理松懈。五是仔猪副伤寒的免疫程序和方法不统一,农户无预防意识,不注重免疫方法。六是基层兽医无诊断化验设备,加之仔猪副伤寒往往并发其他疾病,导致诊断不及时。

五、预防和治疗

1.统一免疫

仔猪在7日龄左右实施首次免疫,由兽医人员用冷开水将疫苗稀释成每头毫升量均匀地拌入少量颗粒饲料中,让仔猪自行采食,确保每头仔猪都达到免疫。对个别体质瘦弱、不能采食足量饲料的仔猪,采用20%氢氧化铝胶液将副伤寒疫苗稀释成2~5倍肌肉注射。

2.在母猪分娩前1周内,对圈舍及周围环境采取复合酚进行预防消毒,5d进行1次。

3.加强饲养管理,消除发病诱因

确保仔猪饲料、饮水及圈舍环境清洁卫生。把病死猪进行深埋处理,病猪须隔离饲养,对圈舍进行彻底消毒。

4.西药治疗

一是对病猪选用痢菌净针剂,1kg体重3mg,2次/d,连用5d。二是肌肉注射磺胺嘧啶钠2.5g/次,3次/d。三是内服磺胺二甲嘧啶片,每天1kg体重100mg,连用10d,并配合助消化和健胃剂。四是严重病例,1kg体重青霉素20mg、维生素C 2mL/头、樟脑磺酸钠 2mL/头、5%葡萄糖生理盐水150mL/头,混合1次静注,连用3d。

5.中药治疗

方剂:青木香10g,黄连10g,白头翁10g,车前子10g,苍术6g,地榆炭15g,炒白芍15g,烧大枣5枚为引,研末,分2次拌料或喂服,连用3d。

六、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