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康复护理指导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1临床资料
46例人工关节置换术病人中男性11例,女性35例;其中年龄最大为85岁,最小为52岁,平均年龄为68.5岁。主要病种为引起严重的骨性关节炎、股骨头坏死、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先天性关节疾患、骨关节创伤性毁损、老人股骨颈骨折、骨肿瘤、骨结核等均适合行人工关节置换。
2术前的心理指导
由于手术对患者是一种极为严重的心理刺激。因而,患者普遍存在着焦虑和恐惧的心里,程度不同的影响着手术的效果。特别是情绪激动或彻夜失眠均可导致中枢神经或交感伸经系统过度活动,由此足以削弱对麻醉和手术的耐受力。因此,术前应用温和亲热而耐心的语言开导患者,使患者消除恐惧、焦虑的心理。如对假体置换术后是否有排斥反应,对疾病的预后以及人工关节的寿命都比较关心。护理人员员应就可以发生的问题向病人讲清楚,解除患者的顾虑,取得患者对医务人员的信赖。鼓励病人避免过度紧张,排除外来干扰,保持良好心理状态例举此类手术成功的例子,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人工膝关节置换术的病人,常伴有不同程度的股四头肌萎缩,为实现术后改善膝关节稳定的目的,术前必须指导病人作股四头肌操练,帮助病人掌握锻炼方法,有利于健康的恢复。
3手术配合
病人进入手术室后,巡回护士认真核对病人姓名、床号、住院号、手术部位、X光片、药物试验等,并向病人讲明麻醉、手术必须配合的注意事项。待麻醉完毕,摆放好手术所需的,一般取健侧卧位,患侧向上,键侧下肢伸直。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程,保证各种仪器安全使用,随时配合医生协调工作,使手术顺利完成。巡回护士应尽可能与病人在一起,手术完毕护送病人回病房。
4手术后护理
[关键词]股骨颈骨折;人工髋关节置换;康复护理
[中图分类号] R473.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5-0515(2010)-9-010-01
The postoperative care of hip arthroplasty and rehabilitation
He kailian
(The frist people's hospital of Yibin, Sichuan Yibin 644000,china)
[Abstract]ObjectiveTo evaluate the postoperative care of hip arthroplasty and rehabilitation good effect. Methods80 cases as total hip replacement for femoral neck fractures in patients, with rehabilitation nursing were summarized and analyzed, such as preoperative heart conditions, better nutrition, make preoperative preparation, surgery for major complications after joint arthroplasty disease, such as dislocation, thrombosis, functional recovery and other issues, for rehabilitative care. Results 84 patients were followed up for 12-36 months, recovered preinjury function. ConclusionsHip arthroplasty proper care and rehabilitation guidance is essential for its function.
[Keywords]femoral neck fractures; hip replacement; rehabilitation nursing
随着医学的不断发展,人工关节置换的研究不断深入,人工关节置换治疗某些关节疾病已越来越被重视, 髋关节置换术是目前骨科领域治疗严重的髋关节功能障碍最有效和可靠的手术方式之一,在成功完成人工髋关节置换的过程中,护理的配合显得尤为重要。随着人口老龄化,股骨颈骨折发病率逐渐增高,该骨折部位特殊,病程长,卧床时间长,并发症多,对护理要求高,难度高,通过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术后通过良好的护理,及时准确系统的康复指导,对缩短患者的病程,减少并发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至关重要,我院自2006年1月~2009年12月期间对80例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治疗股骨颈 骨折患者的康复护理进行总结。现将康复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84例,男36例,女48例,年龄55~88岁,平均69岁。其中全髋置换65例(双髋置换8例),半髋置换19例,术中放置引流管45例。
1.2治疗方法 入院后先给予患肢皮牵引,完善相关辅查,术前均先处理合并症,全身情况稳定后行手术治疗。在全麻下行全人工髋关节置换术。
2护理
2.1 心理护理及术前指导 向患者交代手术的目的、 疗效 和优点,术后早期积极康复锻炼的重要性,使其了解有关疾病的护理及功能锻炼的知识,消除顾虑,树立信心,积极主动配合治疗、护理和康复训练。 医生 、护士、患者及其家属要充分沟通,使病人及家属能清楚地了解可自手术中获得什么,了解术后的长期疗效并不意味着能完全恢复所有的跑跳动作,可提供信息访问曾做过这种手术的病人,以增加病人对手术的认识和信息及对困难的估计和心理准备,以便配合治疗。患者至少在术前2周戒烟。注意术前的 锻炼 ,包括加强心血管功能的耗氧锻炼和受累关节附近肌肉的力量性训练;练习床上大小便及腋杖和助行器的使用。将家里的床升高,座位升高,包括马桶都要升高,如果是蹲厕式而所应改为坐式马桶。
2.2术后病情观察
2.2.1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生,协助处理。观察切口引流管,并做好引流管护理。
2.2.2预防并发症的护理术后病人常见的并发症有:便秘,肺部感染,肺不张,泌尿系感染,静脉栓塞,肺栓塞等全身并发症。局部并发症有:褥疮,伤口感染,关节松动,髋关节脱位,假体松动、下陷等并发症。在这些并发症中应特别注意防止褥疮和肺部、泌尿系感染的发生,保持床单位清洁干燥、平整,纠正营养不良,注意饮食调配,及时补充高蛋白、高维生素、高钙、粗纤维及果胶成分丰富的食物。指导呼吸功能锻炼,鼓励咳嗽、咳痰、吸氧,必要时进行超声雾化。导尿时注意无菌操作,选择硅胶气囊导尿管,保持尿管通畅,每天更换引流袋,翻身时注意尿液逆流,会每日2次用0.2%碘伏抹洗;能自解小便,病情允许应早拔除尿管。全麻术后患者尽可能行雾化吸入,鼓励患者深呼吸及指导有效咳嗽,协助适当的翻身及拍背,促进痰液排出,必要时给予消炎,化痰药物雾化吸入以预防肺部感染。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肢应保持外展30度,中立位,髋关节不能外旋和内收,以防止脱位。
2.3术后在院康复护理
2.3.1 一般康复护理 术后当天,尽可能带镇痛泵,以减少疼痛刺激,保证休息,在术侧肢体下垫适当厚度的软垫,使髋、膝关节稍屈曲,术后应保持患肢于外展30度中立位。患侧足穿防外旋鞋,两大腿之间可放置软枕,以防患肢外旋内收,并减轻疼痛。
术后第1天,撤除软垫,尽量伸直术侧下肢,继续穿防旋鞋,开始作踝关节的主动屈伸。具体的练习方法是:股四头肌、绳肌的等长收缩练习,即绷紧大腿肌肉约25s,再放松,每小时5~10次;臀肌的等长收缩练习,即把两边臀部收缩在一起2~5s,再放松,每小时5~10次或更多,反复练习。给病人进行患肢的被动推拿按摩,以促进血液循环,防止关节僵硬,病员只能仰卧,避免侧卧,也不能翻身或交叉双腿。可在腰后垫软枕,并把床头稍抬高,以便于进食及调整皮肤受压部位,避免发生褥疮。同时指导进食一些富含营养的汤、粥、面条之类的饮食。
术后1-2天,拔除引流管,一般放置不超过48h,X线片判断假置正常可开始髋膝关节的小范围屈曲练习和髋关节的旋转练习,逐渐由起始的被动向主动加辅助到完全主动练习,但注意臀部不能离床,避免术侧髋关节置于外旋伸直位,两腿间置入三角枕保持术侧肢体外展,如果要翻身,腿间夹枕头,整体翻动,似“滚木头”;继续穿防旋鞋以防止下肢外旋。同时可行上肢肌力练习。目的是恢复上肢力量,以便术后较好的使用拐杖。在术后早期体疗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点:①避免术侧髋关节置于外旋伸直位,为防止患者向对侧翻身,床头柜应放置手术侧。②抬高对侧床脚或保持术侧肢体的外展。或者双腿间置三角垫,但需防止下肢外旋。③术后早期进行关节活动度锻炼,以免出现关节僵硬。④如有术侧髋关节中度屈曲位不稳定,在座位行髋关节旋转练习时,应避免上身向术侧倾斜。
2.3.2特殊康复护理术后一周,患者体力多恢复,使用骨水泥固定型假体的患者,已经可以进行下地功能康复练习。康复目的是恢复关节的活动度,同时进一步提高肌力,需注意的是下面所有特殊康复练习必须在医生的直接指导下进行,结合术前髋关节病变程度,假体类型,手术过程和患者全身情况,有选择性的制定各自的康复计划。术后7天以后,除进一步提高肌力外,主要还要恢复关节的活动度,卧位可作有限的髋关节屈曲(小于60°)及髋关节外展活动(小于45°),仍然是每天3 次,每次10个动作;还有下列站立位的练习:①站立位伸展髋关节练习:后伸术侧下肢,健侧髋膝半屈,抬头挺胸,作骨盆前移动作,拉伸髋关节前关节囊和屈髋肌群。②站立位髋关节外展练习:骨盆左右摇摆,使双侧髋关节交替外展、内收,外展要多练习。③站立位屈髋练习:抬高患肢,搁在一定高度的踏脚凳上,上身用力前倾,加大髋关节屈曲。通过调节踏脚凳的高度来控制患侧关节的屈曲程度;每天3次,每次10个动作。④上下楼练习:“好上坏下”,即上楼时健侧先上,下楼时术侧先下。⑤踏车练习:手术3周后可进行,最好在有康复中心、康复器械及康复治疗师指导的情况下进行。
3出院标准
时间一般在术后2~3周,具体标准为:①扶双拐自己行走,无需他人帮助,能独立坐起,这样出院后生活基本自理。②没有任何术后早期并发症迹象;③病人及家属已经掌握或了解出院后的康复计划。
4讨论
股骨颈骨折是老年人最常见的一类骨折。而股骨头的血液供应主要依靠于旋股内外侧动脉,两动脉环绕在股骨颈的基底部,股骨颈骨折时,尤其是头下型股骨颈骨折时,旋股内、外侧动脉的分支受伤最重,对股骨头的血液供应影响也最大,因此骨折很难愈合,极易出现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导致长期的卧床,出现并发症,影响生活质量。3年来,我科通过对84例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手术患者实施的上述护理措施,所进行的阶段性的系统的康复知识指导,杜绝了老年卧床病人常见的并发症,缩短了病程,减少了卧床时间,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 展风仙. 髋关节置换术后护理[J].中国论文下载中心,2008,6.
【关键词】髋关节置换;康复;护理
文章编号:1009-5519(2008)23-3592-02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具有解决疼痛,纠正畸形,恢复功能效果,我院2005年1月~2007年12月进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术20例。取得满意效果,现将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一般资料:我院2005年1月~2007年12月共行 人工髋关节置换20例,其中男12例,女8例;年龄45~98岁。股骨颈骨折13例,股骨头坏死7例,其中合并糖尿病5例、高血压7例。均行单侧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
2 心理护理
此类病人长期受病痛折磨,对生活悲观失望,性情不稳定, 应持同情关心态度,尽量满足病人合理要求。鼓励病人与疾病作斗争。介绍疾病的相关知识,用成功病例解除病人的思想顾虑,使其愉快地接受手术治疗。
3 原发病的治疗
有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脑病变后遗症、肺部等慢性疾病,手术前应很好控制。同时根据许学猛[1]制定术前手术耐力评定标准对健康状况进行综合评定,该标准伤前生活自立能力(40分),年龄(5分),心血管疾病(20分),肺功能(10分),肾功能(10分),血糖(5分)等9项综合评定指标,满分100分。评分越高,手术风险相对降低。
4 术前护理
4.1 一般护理:协助病人完成各项检查,加强营养,给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饮食。吸烟者术前1周戒烟, 学会有效咳嗽,有利于术后排痰,术前1天常规备皮。
4.2 指导:适应性训练:(1)床上大小便训练,注意避免患肢外旋和内收动作;(2)指导病人有效咳嗽和正确排痰方法。(3)术前康复护理, 术前和病人及家属共同制定康复锻炼计划,让病人了解锻炼内容,使其认识到早期活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能够积极配合治疗。内容是仰卧床上,臂上举2次/天,30个/次, 双臂伸直从床面伸到头顶, 掌心合在一起再分开到床面,2次/天,30个/次。健侧下肢做直腿抬高练习,2次/天(20 min)。其核心是提高肢体肌力,术前肌力恢复利于术后康复和早期活动。
5 术后护理
5.1 一般护理:术后向医师了解病人术中情况,假肢类型、有无呼吸及循环改变,密切观察生命体征、血氧饱和度及髋关节脱位等,有异常立即报告医生。
5.2 护理:正确是确保手术成功的关键。人工髋关节脱位好发于髋关节置换早期[2]。为此,术后回病房时病人往往处于未清醒状态,下肢肌肉松弛,搬运不当造成假体脱位,医护人员托住患侧臀部和下肢,使患肢保持外展20~30度中立位, 另一护士托住健侧髋部和健肢,其余人协助。保持正确做到三防:(1)防止过度屈曲和伸直,术后在膝关节下垫一软垫保持膝关节屈曲l0~15度;(2)防内旋,术后穿丁字鞋和下肢皮牵引,保持外展度, 并中立位;(3)防内收,两下肢间放一软枕,肢体外展防健侧肢体近患肢而过度内收,防止人工体脱位。
5.3 疼痛护理:髋关节置换术创伤大,术后疼痛程度较重,影响病人饮食、睡眠和心理状态,不利于身体康复,故须做好疼痛护理。疼痛数字评分法达5分以上时常规采用镇痛剂,并配合心理疏导,分散其注意力,以减轻病人痛苦。
5.4 二管护理:留置尿管会阴护理每天2次。鼓励病人饮开水,每日至少1 000 ml,防止泌尿系感染。维持24 h尿量≥1 500 ml,观察尿的颜色,了解肾功能;伤口负压引流管护理,置负压引流管的目的是吸出人工关节周围残留积血,减少伤口内血肿形成,减少感染机会。护理要点:(1)保持引流管负压状态和引流通畅;
(2)观引流液的颜色、性质和量,正常50~250 ml/d,色淡红,若引流液≥300 ml/d,色鲜红,应及时处理;(3)引流管的位置应低于切口位置30 cm,以防伤口逆行感染;(4)24 h引流液
5.5 预防并发症的护理
5.5.1 预防坠积性肺炎:深呼吸或鼓肺运动15 min,每天3次;扩胸运动5~10 min,每天3次;拉吊环3~5次,增加肺气体交换量,主动配合叩背有效咳嗽,每天3次;注意保暖,避免呼吸道感染。
5.5.2 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术后1~4 d是发生深静脉血栓的高峰时期,观察患肢有无色泽改变、水肿、浅静脉怒张和肌肉有无深压痛等,指导病人术后第一天开始进行患肢股四头肌静止性等长收缩,踝关节背伸跖屈及伸屈足趾,并给予患肢肌肉的向心性按摩,以促进血液循环,防止深静脉血栓形成。
5.6 饮食护理:术后6 h后进流质饮食,次晨后进普食,给予高热量、高蛋白、高钙、易消化、含丰富维生素饮食,多饮水,避免发生便秘和泌尿系感染,多食蔬菜水果等含粗维食物;自行腹部按摩每天3次,以促进肠蠕动,保持大便通畅,有便秘者予以润肠食物或通便药物处理。
6 康复指导
术后6 h,可在床上做些简单活动:术后第一天摄X线片,判断假置,无异常,指导病人进行功能锻炼,练习的强度亦病人能耐受且不感到疲劳为度,床上做髋、膝关节屈伸练习。术后第一天开始做股四头肌收缩锻炼和足背主动屈伸锻炼,2~3次/天,每次20组,促进下肢血循环,减少静脉血栓的发生。术后第二天病人取半卧位,做较轻柔的髋关节伸屈动作,注意屈髋
7 结果
20例病人出院时关节活动好,无并发症发生,随访4个月均能下床活动。
8 讨论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病人越来越多,手术技能提高,术后系统化及科学康复训练和康复护理显得日益重要,是保证髋关节置换成功的关键, 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 康复不仅与疾病本身和手术操作技术有关,还与病人信心、精神状态及对康复治疗配合程度有关。股骨颈骨折, 股骨头缺血坏死,病人有疼痛还存在运动功能障碍,对手术恐惧和术后疗效担忧等心理障碍,此时心理护理尤为重要,护士耐心细致地观察患者心理变化,进行讲解、开导心理护理,给予精神上支持,帮助消除顾虑,以积极态度配合。本组20例病人康复训练后,关节活动度、坐位耐久性、疼痛程度有了大改善,在实施康复护理中,病人主动锻炼和家属积极参与,对早日康复起不可忽视力量,护理人员和家属的鼓励,病人良好心理状态对康复有积极作用, 老人由于年龄、术后早期锻炼可以改善和增加局部血液循环,增加肌肉力量,预防肌腱及关节囊粘连和挛缩, 软化瘢痕,恢复关节和肢体功能,满足日常生活动作及部分社会活动参与需求。
参考文献:
[1] 许学猛,孔 畅.高龄患者人工股骨头置换围手术期应注意的问题讨论[J].实用医学杂志,1997,13(3):145.
[关键词] 前足肌肉缺损;外科皮瓣;康复护理
[中图分类号] R473.6[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3-7210(2010)05(b)-113-01
前足即跖骨以前的部分,皮肤几乎紧贴骨面,不仅血液循环少、而且邻近又缺乏足够有效的皮瓣。由于外伤致前足肌肉缺损,足弓骨质暴露,移植修复时,采用小腿带蒂皮瓣或游离皮瓣,所需血管蒂较长,易受牵拉,影响血循环,皮瓣不易成活,本文对我院2005年1月~2008年1月收治的17例前足缺损患者,采用上述术式,恢复前足的主要组织结构,通过护理,康复效果满意。现总结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组17例前足缺损患者,男13例,女4例;年龄8~51岁。采用小腿游离或带蒂转位皮瓣移植术。
1.2护理
1.2.1术前护理
术前向患者讲解手术方式、术后及皮瓣移植的意义和必要性,使患者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以确保术后患者能积极配合。
1.2.2术后护理
1.2.2.1基础护理①严密观察生命体征,按时测体温、血压、脉搏及呼吸。②室温恒定在25~30℃,相对湿度在50%~60%的病房环境。③做好生活和心理护理。④病区内绝对禁烟。
1.2.2.2皮瓣的观察与护理①术后7 d内每30分钟观察1次并记录,皮瓣吻合口有无红肿和活动性渗液,细心观察皮瓣的颜色、温度和湿度,并行毛细血管充盈度实验。②患肢制动,以减少皮瓣张力。③观察足趾有无淤滞及肿胀,询问患者切口疼痛程度。④及时、准确应用抗生素、血管解痉药及抗凝药物。
1.2.2.3 异常皮瓣的观察与护理皮瓣血运的观察是预防和及时处理皮瓣移植后出现血管危象的重要手段,是决定皮瓣能否存活的护理关键[1]。本组1例术后14 h发生动脉危象合并感染,皮瓣颜色变白、温度低,切口处有黄色渗出液,采用远红外线灯局部照射,每次15 min,每日3次,经早期发现积极治疗后皮瓣仍未成活。另一例术后22 h发现皮瓣蒂部的血运差、红肿、压痛、伤口渗出液多,将患肢抬高30°,促进静脉回流,采取有效措施,24 h后,针刺皮瓣无血液流出,判断有皮瓣静脉血管危象,且上3/4处皮下淤血。足趾呈紫红色,故行患肢截肢术。
1.2.2.4 出血和肿胀的护理术后观察敷料的渗血情况。如果敷料渗出少,术后3 d内不宜打开敷料换药,以避免突然减压使皮瓣下产生血肿,如果敷料渗血较多,应查明原因。出血量多伴有皮瓣血供障碍者,应立即手术探查。术后初期皮瓣稍有水肿,是外伤和手术创伤所致的正常组织反应,抬高患肢高于心脏水平约10 cm,一般在术后72 h可改善。
1.3康复训练
早期功能锻炼可增加肢体活动性和预防并发症,有助于损伤部位的恢复。术后3周为软组织愈合期,重点消除水肿,促进渗出物吸收和神经恢复,以伤口Ⅰ期愈合为目的,进行循序渐进的功能锻炼[3]。①带蒂皮瓣固定至少需要3周,术后伤口包扎时要尽量将健趾外露,以免影响活动。②手术部位炎性水肿消退,开始患趾的屈伸活动,动作幅度缓慢增加,以不引起局部疼痛为限。③皮瓣断蒂后,健趾做最大幅度的屈伸锻炼,患趾做被动和主动活动。④揉转皮球,锻炼足趾和踝关节的各种功能及协调动作,尽快恢复足及足趾的灵活性。
3周后,如果皮瓣存活良好,可去除局部制动。鼓励患者逐步加强踝关节训练,先是在床上进行不负重锻炼,嘱患者主动跖屈或背屈直至患者感觉疼痛。刚活动时,需密切观察肌皮瓣的血供情况。4~5周后可轻度负重活动,从拄拐到扶手杖行走。此时,肌皮瓣尚未完全恢复,应尽量避免局部的直接反复摩擦。7周后逐渐增加负重及运动量,直至患者完全康复[4]。
2结果
除2例因局部伤口污染严重,导致皮瓣失活,给予行前足截肢术;其余15例皮瓣均成活,切口Ⅰ期愈合,未发生并发症,痊愈出院。
3讨论
手术后定期密切观察移植皮瓣,及时处理可能出现的血管危象,是皮瓣得以成活的关键。指导和协助患者进行循序渐进的康复训练,是恢复患肢功能的重要措施。
[参考文献]
[1]郭忠岩,杨威.显微外科皮瓣及复合组织移植术后护理经验及教训[J].南方护理学报,2004,11(2):24-25.
[2]宫怡文,王曾涛.拇指腓侧皮瓣嵌入第2足趾改形法再造拇指术后血液循环观测与护理[J].中华护理杂志,2005,40(7):512-514.
[3]徐晖,文卉.前足缺损修复重建术后观察与康复护理[J].中华护理杂志,1996,31 (9):519-520.
由于医学的发展和社会文明的进步,人类寿命已普遍延长,老年人口数也因此相应增加,髋关节疾病是困扰老年人生活处理能力的最大障碍之一,精湛的手术技术,只有结合完善的术后康复治疗,才能获得理想的效果,正确的康复护理是髋关节置换术成功的重要环节。
应用生物型人工髋关节置换术,使患者尽早地最大限度地恢复功能,减轻疼痛[1]。在为老年人实施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围手术期的护理中。首先做好术前的护理,完善术前的各项准备工作,术后密切观察生命体征,伤口引流的色、量等,注意并发症的发生,指导患者术后早期功能锻炼是康复护理所遵循的原则。是确保手术成功的关键。本组通过26例患者的护理、周密的术前准备,严密的术前、术后观察,认真的指导患者掌握功能锻炼的要领,详细的出院指导,使人工髋关节最大限度地恢复关节功能,取得满意的效果。
资料与方法
2007年8月~2012年10月收治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26例,均施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其中男6例,女20例,年龄68~85岁,19例跌伤致股骨颈骨折,7例车祸致股骨颈骨折。
方法及效果:患者入院后积极治疗原有疾病,并及时进行各项术前检查,在充分的术前准备后,18例患者在硬膜外麻醉下,8例患者在气管插管全身麻醉下进行生物型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无1例术后感染及并发症发生。
护 理
一般护理:术前进行常规监测体温脉搏、呼吸、血压、血养饱和度、血糖等,24小时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的变化及伤口疼痛情况,必要时遵医嘱给予镇痛剂。术后,保持引流通畅,伤口放置负压引流管并保持持续负压,防止引流管扭曲,受压以及血块堵塞,密切观察伤口出血情况,如术后4~6小时内引流量>300ml,色呈鲜红或短时间引流量较多,伴血压下降时,应立即报告医生,做好止血、输血的准备工作,并随时观察患者的神志、表情,睡眠以及大小便情况,发现异常及时汇报,还需特别注意观察患肢末端血运、温度及水肿情况及足背动脉搏动强度,发现问题及时处理,伤口处放置引流管,避免术后血肿的发生,24~48小时内将其拔除。
护理:患者术后不应一成不变,主要取决于手术中所安置的人工臼杯前倾角与假体柄前倾角的相互关系而决定患者[2],因此,术后需与手术医生交流,了解术中安置的人工髋关节位置,这对术后正确的护理有重要的意义[3]。
术后住院期间的康复训练:①术后当天,患者清醒后即可开始踝、膝关节活动训练,鼓励患者行踝、膝关节屈伸2~3次,5分钟/次。②术后第1~3天应将下肢略抬高,以促进下肢血液回流。屈伸关节,慢慢地将脚尖向上勾起,然后再向远伸、使脚下面绷直,每隔1小时5~10次,每个动作3秒,手术后立即开始直到完全康复。转动踝关节,由内向外转动踝关节,3~4次/日,每次重复5遍。健侧肢体练习,屈髋、屈膝收缩健侧下肢肌肉,每2小时练习一组,每组30次,每次持续10-15秒。通过本阶段的锻炼基本消除患肢肿胀,患侧大腿,小腿肌肉能够协调用力、做出肌肉舒缩动作。③术后第4~7天,屈伸髋、膝关节练习,患者可以自主髋、膝关节屈伸,使脚滑向臀部,然后伸直,注意不要使膝关节向两侧摆动,主要是增加关节活动范围,当股四头肌足够强时,可开始练习直腿抬高试验,大腿前方肌肉绷紧,尽量伸直膝关节,抬高下肢(距床面10cm)保持5~10秒钟,慢慢放下,重复练习直到感觉大腿肌肉有点儿疲劳,为患者下床锻炼做准备,指导患者床上坐起坐床边床边站立拐杖行走及肌力训练,指导患者及家属、陪护共同掌握协助患者上、下床的方法,从健侧移坐至床边,待患者适应后离床沿站立,健肢负重,患肢不负重,直至下肢肌力恢复后进行站立、后伸、外展练习。将患肢慢慢后伸,抬头挺胸,保持上身直立,拉伸屈髋肌群,然后下肢伸直位向外抬起,慢慢收回,拉伸髋关节内收肌30次/组。每天3组。应避免髋关节屈曲>90°(>90°会增加髋关节脱位危险)。④术后第8~14天,训练到患者有足够的力量可自行站立时,可在护理人员和学步器的帮助下进行3点交替步态训练或扶拐杖进行4点交替步态训练,逐渐过渡到2点步态,使患肢部分负重和4点步态完全负重,然后由双拐杖过渡到单拐杖到弃拐杖行走,最后进行生活习惯训练,如:坐床上穿、脱鞋袜训练,下楼梯训练。
出院后的康复训练及指导:一般术后2周出院休养,但患肢功能的恢复需要较长的时间,必须指导患者坚持在家训练,一般情况下扶双拐,行走6~8周,这期间继续住院时的各种锻炼,逐渐加大运动量,增加行走距离,术后8周~4个月,此阶段主要锻炼提高肌肉的整体力量。可使用单侧手杖、单腿平衡练习。术侧单腿站立1分钟,指导患者术后6个月内避免髋关节屈曲超过90°。如:跷二郎腿、坐位穿鞋、坐矮凳及弯腰拾物。不论平卧位还是行走时,尽量不要向外旋转髋关节,以防假体脱位,为保护假体和延长假体的寿命,要求患者禁止跑步、跳跃、爬山和举重等活动,并控制体重以减轻假体负担,属患者术后1、3、6个月来医院复查。老年股骨颈骨折的手术治疗,通常被称为“人生的最后一次手术”,之所以有
这种说法,是因为股骨颈骨折髋关节成型术是患者一次特殊的身体体质考验。正因为如此才使得护理工作和康复指导在股骨颈骨折治疗过程中的地位尤为突出,它要求护士不仅要具备精湛的专业知识,同时还需要掌握多学科的专业知识及社会知识,术后的功能锻炼,在整个治疗过程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功能恢复是治疗与护理的终极目的,通过规范的功能练习,患者的功能大多有满意的恢复,基本能完成日常生活并照顾自己。这一过程繁锁而艰苦,需要护士具有很好的耐心和良好的敬业精神。
关键词:产褥期妇女;身心变化;康复指导;护理保健
产褥期是指胎儿、胎盘娩出后的产妇身体、生殖器官和心理方面调适复原的一段时间,一般需要6 w,也就是42 d左右。做好产褥期的护理,是产科护士的主要责任,特别是基层的产科护士,不仅要护理好本院住院分娩的产妇,对上级医院分娩的产妇,出院后的访视及康复指导也是至关重要。
1 产褥期的妇女的身心健康
1.1产褥期妇女的生理变化 产褥期的妇女,全身各系统发生了较大的生理变化,特别是生殖系统和乳腺的变化较为明显。在生殖系统中,产褥期子宫变化最大。妊娠子宫自胎盘娩出后逐渐恢复至未孕状态的过程称为子宫复旧。产后7 d分泌的乳汁称为初乳,初乳中含有丰富的蛋白质,脂肪和乳糖含量较成熟乳少,极易消化,是新生儿早期的天然食物。产后7~14 d分泌的乳汁为过渡乳,蛋白质含量逐渐减少,脂肪和乳糖含量逐渐增多。产后14 d分泌的乳汁为成熟乳。母乳是婴儿最理想的天然食品,应提倡母乳喂养,产科护士应指导产妇进行正确的哺乳。
1.2产褥期妇女的心理调适 产后,产妇要从妊娠期和分娩期的不适、疼痛、焦虑中恢复,需要接纳家庭成员及新家庭,这一过程称为心理调适。其过程一般要经历依赖期、依赖-独立期和独立期。依赖期为产后前3 d。在依赖期,丈夫及家人的关心帮助,医务人员的细心指导非常重要。较好的妊娠和分娩经历、满意的产后休息,丰富的营养和较早较多地与孩子间的目视和身体接触有利于产妇较快的进入第二期。依赖-独立期为产后3~14 d,产妇表现出较为独立的行为,开始注意周围的人际关系,主动参与活动,学习护理自己的孩子,亲自喂奶而不需要帮助,但这一时期,产妇感情比较脆弱,容易产生压抑。独立期为产后2 w~1个月,此期新家庭形成并正常运转,但产妇及丈夫会因个人的兴趣爱好及需要、事业与家庭间的矛盾和哺育孩子等需要承担更多的压力。护士要注意产妇的心理变化,及时疏导和帮助,让产妇健康快乐的度过整个产褥期。
2 产乳期妇女的常见护理问题
产褥期妇女常见的临床护理问题表现为生命体征的变化、产后恶露的排出、子宫的复旧及宫缩痛、的胀痛、皲裂、和产后压抑等。
2.1生命体征 产后的体温多在正常范围,有些产妇产后24 h内体温稍升高,但不超过38℃,产后3~4 d因血管淋巴管极度充盈高达37.8℃~39℃,称为泌乳热,一般仅维持数小时,最多不超过16 h,体温即下降,不属于病态。产后脉搏在正常范围,略缓慢,约为60~70次/min,于产后1 w恢复正常。呼吸深而慢,约14~16次/min,以腹式呼吸为主。产褥期血压一般无明显变化。
2.2产后随子宫蜕膜特别是胎盘附着处蜕膜的脱落,含有血液、坏死蜕膜等组织从阴道排出,称为恶露。恶露分为血性恶露、浆液恶露、白色恶露。血性恶露持续3~4 d,色鲜红,含大量血液;浆液恶露出现于产后4 d,约持续10 d左右,色淡红,含少量血液;白色恶露色较白,粘稠,含大量白细胞、坏死组织、表皮细胞及真菌等,约持续3 w。正常的恶露有血腥味,无臭味,持续4~6 w,总量约250~300 ml,个体差异较大。
2.3子宫的复旧和宫缩痛 产褥早期因宫缩引起下腹部阵发性剧烈疼痛称为宫缩痛。一般持续2~3 d后会自然消失。产后子宫于产后第1 d宫底稍上升平脐,以后每日下降1~2cm,产后10 d子宫降入骨盆腔内,此时腹部检查在耻骨联合上方摸不到宫底。
2.4的痛是由于产后哺乳延迟或没有及时排空,触摸时加重并有坚实感。初产妇由于孕期哺乳护理不良,容易发生皲裂,表现为红、裂开,有时有出血,哺乳时疼痛。
3 产褥期的常规康复护理及健康指导
3.1产后一般护理 认真评估产妇的身心状况,提供良好舒适的环境,保持床单被褥的清洁、整齐、干燥,及时更换会阴垫和衣物。保证产妇有足够的营养和睡眠。产后24 h内应注意生命体征的监测,密切观察血压、脉搏、体温、呼吸的变化。一般产后应每日测量体温、脉搏、血压、呼吸2次。产后12 h内以卧床休息为主,并注意早期下床活动,以增加血液循环,促进子宫收缩、恶露的排出、会阴伤口的愈合,促进大小便排泄通畅,预防盆腔和下肢静脉血栓的形成。如遇切口感染或愈合不佳,可在产后7~10 d起给予高锰酸钾坐浴。产后4~6 h应督促产妇排尿,防止产后尿潴留。
3.2产褥期的饮食指导 产后1 h可以进流食或清淡的半流食,以后进普食,适当补充维生素和铁剂。食物应富有营养,足够的热量和水分,多进食蛋白和汤果汁。产褥期的饮食还是以温补为主,最好根据个人体质作调配比较妥善。有下列情况者,在饮食方面要有所控制或倾斜。
3.2.1有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后遗症,在积极治疗的同时,要控制盐的摄入。
3.2.2有贫血症状者,要多摄取蛋白质和富含铁剂如黑木耳、海带、紫菜、猪肝等食物。
3.2.3有便秘者应多吃食纤维多的蔬菜和水果,早晨可喝点淡盐水或蜂蜜水也有效。
3.3产后母乳喂养指导 用模拟示范或直接指导的方法,协助早吸吮,一般于产后30 min内开始哺乳,废弃定时哺乳,推荐按需哺乳,生后24 h内,每1~3 h哺乳一次。生后2~7 d内是母体泌乳过程,哺乳次数应频繁些,母体下奶后一昼夜应哺乳8~12次。最初哺乳时间只需3~5 min,以后逐渐延长至15~20 min。哺乳时,母亲及新生儿均应选择最舒适位置,需将和大部分乳晕含在新生儿口中,用一手扶托并挤压,协助乳汁外溢,防止堵住新生儿鼻孔。每次哺乳后,应将新生儿抱起轻拍背部1~2 min,排出胃内空气以防吐奶。哺乳期以10个月~1年为宜。乳汁确实不足时,应及时补充按比例稀释的牛奶。
3.4产后检查包括产后访视和产后健康检查。
3.4.1产后访视 由社区医疗保健人员或医务人员在产妇出院后1 w内,产后14 d、产后28 d分别到产妇家中进行3次访视,了解产妇饮食、睡眠及大小便情况,观察子宫的复旧和恶露的情况,检查,了解哺乳情况,观察会阴及剖宫产腹部伤口,如发现异常给于及时指导。通过访视可了解产妇及新生儿的健康状况。
【关键词】 康复训练;脑梗死偏瘫;生活能力;护理体会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06308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6-3065-02
本文旨在观察康复训练指导在脑梗死偏瘫患者护理中的临床疗效,总结其护理体会,具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选取我院2010年5月至2012年5月脑梗死偏瘫的患者56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抽取法分成2组,各为28例。观察组中男性患者16例,女性患者12例。年龄最小的患者55岁,年龄最大的患者88岁,患者的平均年龄为665±55岁。对照组中男性患者17例,女性患者11例。年龄最小的患者54岁,年龄最大的患者87岁,患者的平均年龄为655±65岁。两组患者均出现不同程度的肢体运动功能的障碍,无出现精神障碍和严重的并发症。两组患者均经过头颅CT或者MRI的检查证实确诊,均符合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疾病会议中制定的脑梗死偏瘫患者的诊断标准[1]。两组患者在数量、性别、年龄、病情等一般资料方面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给予一般内科护理;观察组在一般护理基础上加入康复训练指导,被动活动的康复训练方面,由临床护理人员对偏瘫患者的患肢定时进行按摩,注意按摩的力度要先轻厚重、顺序要由远及近、节奏要先慢后快,以手部、肘部、肩部、下肢为按摩的重点部位。对偏瘫患者的肩部、肘部、腕部、手指的关节进行屈曲、伸展、抬举等活动,对髋关节进行伸展、内旋、外展等活动,对踝部关节、趾关节进行屈曲活动。每个关节每次的活动次数为15次,每天3次。主动运动的康复训练方面,在偏瘫患者的被动运动的康复训练结束后,由临床护理人员指导协助偏瘫患者进行床上的主动活动,由举抬伸展手脚开始,过度到扶物站立、左右两侧活动身体、下蹲,最终达到扶拐行走或者徒步行走,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逐渐增加训练的强度,要由易至难、循序渐进,日常生活活动能的力康复训练方面,临床护理人员应指导和鼓励偏瘫患者自行进食用餐,给予使用勺子或者带有放掉套的筷子辅助进食用餐。指导患者自行穿衣、洗脸等以协调四肢的练习,使用健侧手带动患侧手进行活动。等到患者能够自行走动后,叮嘱其走路一定要高抬腿,并根据患者康复的程度,进行跨门槛运动和上下楼梯运动。正常情况下在、偏瘫患者在康复训练的28天左右即可进行上下楼梯运动。心理的康复训练指导方面,临床护理人员应对偏瘫患者解决进行康复训练指导的意义和作用,使偏瘫患者能够认识到进行康复训练指导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积极主动的配合康复训练指导[2]。
13 疗效评估方法 日常生活活动能力(Barthel指数)[3],主要包含进食、入厕、行走、穿衣等10项内容,总分为100分,分为4个等级:40分以下为明显依赖;40分-60分为稍有依赖,存在功能障碍;61分99分为基本自理;100分为正常活动。肢体运动功能评分(Fugl-Meyer)[4],总分为100分,其中上肢运动功能评分占66分,下肢运动功能评分占34分,患者的总分越高,说明恢复的越好。评估时间为护理前和护理6个月后。
14 统计学方法 运用SPSS130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用(χ±s)表示,采用x2和t检验。以P
2 结 果
观察组与对照组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Barthel指数)、肢体运动功能评分(Fugl-Meyer),详见表1。
3 讨 论
脑梗死又称脑卒中,是由于局部脑组织的血液循环出现障碍,导致脑组织发生缺血、缺氧,而造成软化或坏死,最终导致脑部功能出现障碍。局限性质的脑部功能障碍会导致患者发生偏瘫,患病群体多以50岁-60岁的中老人为主[5]。患者偏瘫后,其生活的质量会受到非常严重的影响,同时也给家庭和社会造成沉重的负担。本文结果显示,康复训练指导在脑梗死偏瘫患者护理中的应用,对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恢复和肢体运动功能的恢复具有积极作用,能够使并发症的发生几率减少,使偏瘫患者的残疾程度降低,使患者的生活质量得到提高。
综上所述,在一般护理基础上增加针对性的康复训练,可能有效地加快脑梗死偏瘫患者运动及生活能力逐步恢复,改善其生活质量,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参考文献
[1] 蔡景红,刘沙林,彭海燕,等影响脑梗死病人早期功能锻炼依从性的相关因素及对策[J]护士进修杂志,2008,23(6):529-531
[2] 谢生转急性脑梗死偏瘫早期康复训练的疗效观察及护理[J]山东医药,2009,49(8):113
[3] 邱亚华,高玲玲脑卒中偏瘫患者早期康复护理干预[J]局解手术学杂志,2008,17(3):184
【关键词】老年;全髋关节置换术;围术期护理;康复指导
自1938年Willess首次将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THR)应用到临床后 ,该手术已在世界各地广泛推广与应用。作为髋关节疾患终末治疗的有效方法 ,它能有效解除关节疼痛 ,改善关节功能 ,迄今其效果明显优于其他手术[1]。由于老年人骨质脆而疏松,轻微的外伤即可引起骨折,全髋关节置换就是通过关节置换手术,使老年患者重新获得一个无痛、能够活动的关节,这不仅消除了患髋的疼痛,而且为老年患者重建了一个功能良好的人工关节,提高其生活质量。但由于高龄患者各系统脏器功能衰退,常伴有内科疾病,手术耐受性差,术后并发症多,护理难度大。我院2009年1月至今共行全髋关节置换术26例,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将围手术期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1临床资料
本组病例26例。年龄59岁~91岁,平均70.2岁。男性18例,女性8例,女性与男性比约为1:0.44。全组中并存心血管、脑血管疾病、糖尿病、呼吸系统疾患等常见老年病者约占45%。行双侧人工髋关节置换术1例,其余均为单侧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
2术前护理
2.1心理护理:恐惧感和孤独感是老年人常见的心理状态,在骨折创伤后显得更为突出。责任护士要热情对待患者,根据病人的年龄、职业、文化程度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解手术的必要性,术前准备、术中配合及术后康复训练知识,让其了解手术过程及愈后,从而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这对术后康复和功能恢复极其重要,应予以重视。同时积极和家属沟通,鼓励家属陪伴,增强其安全感。
2.2术前康复护理:对家属进行功能锻炼的健康教育指导,要求患者及家属完全掌握并能演示;术前2 d~3 d指导患者在床上进行大小便训练,以适应特殊的需要;患者头向后仰,枕部及双肘三点支撑,将躯干抬离床面训练,以预防肩胛及骶尾部皮肤受压每2 h一次,5 min/次~10 min/次[2]。
2.3术前准备:对患者的健康状况进行全面评估,对其存在的合并症或内科疾病及早给予相应处理,提高手术耐受性,做好各项常规检查及完善手术前的常规准备。
3术后护理
3.1一般护理:虽然全髋关节置换的手术时间不是很长,但出血量相对于老年患者的身体承受力来说已是一个不小的打击,因此术后应行心电、血压、血氧饱和度等监测,吸氧并密切观察生命体征的变化。合并内科疾病的患者更应给予密切的监护:对于合并心肺疾患者应控制输液量及速度,防止肺水肿、心衰;对于肾功能不全者,严密观察尿量,复查血生化,注意有无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对于糖尿病患者要定时测血糖、尿糖,防止出现酮症酸中毒等严重并发症,并观察伤口情况,以防伤口感染。保持创口引流管通畅,观察引流液量及速度,每小时超过100 ml者,应补充血容量,加快输液,必要时输血。
3.2疼痛护理:术后24 h内,患者疼痛感剧烈,同时老年人对疼痛的耐受力较差,我们应及时采用有效止痛措施,防止由疼痛而引起并发症的加重,如血压升高、心率增快,甚至胸闷、气促等。静脉或硬膜外止痛泵是常用的止疼措施,但应注意观察止痛效果,如出现恶心、呕吐、皮肤瘙痒等严重并发症者,应暂夹闭止痛泵,视出现的并发症的恢复情况决定止痛泵是否继续使用。术后3 d仍疼痛剧烈者,注意的变换和调整,保持正确、舒适的,抬高患肢,以利于静脉血回流,避免患肢肿胀而致的胀痛。另外,结合体温的变化,注意伤口有无感染情况。在行早期功能锻炼前30 min,应用止痛药,也可减轻活动引起的疼痛,本组26例应用后效果良好,未出现严重的并发症。
3.3并发症的预防及护理
3.3.1感染的预防和护理: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感染是术后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3],也是造成手术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预防感染的关键是加强手术前后各个环节的护理,术前预防性使用抗生素,术后遵医嘱联合应用抗生素,现配现用,并严格控制好输入的速度和时间,以发挥更好的疗效;保持切口敷料清洁干燥,如有渗血,及时更换,更换引流装置及倾倒引流液时严格执行无菌操作;严密观察体温变化,保持病房空气新鲜;鼓励和指导患者进行有效咳嗽、排痰,必要时使用祛痰剂、雾化吸入等,防止肺部感染;保持会清洁,鼓励多饮水,防止泌尿系感染。
3.3.2褥疮的预防和护理:由于老年人血液循环差且感觉迟钝,再加术后卧床时间较长,容易发生褥疮,应鼓励患者进行抬臀运动,每1~2h抬高按摩受压部位,并按摩骶尾部及骨隆突等长期受压部位,以促进血液循环,可卧气垫床。及时评估患者营养状况,应给予高营养、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食物,以增加肌体抵抗力。保持床铺清洁、干燥、平整,防止潮湿、摩擦和分泌物刺激,并向患者及家属讲解褥疮的好发部位及预防褥疮的重要性。必要时根据医嘱输血或静脉滴注营养物质。
3.3.3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预防和护理:深静脉血栓(DVT)是全髋关节置换术术后严重的并发症, Kwong[4]报道 ,全髋关节置换术中发生深静脉血栓的比例为45%~84%,而致命性肺栓塞的发生率为1%~5%。高龄、 肥胖、 高脂血症 ,患有心脑血管疾病、 静脉血栓形成史的患者本身就已使机体处于高凝状态 ,而手术的刺激亦会加重这种高凝状态,这是术后 DVT 的一个主要原因。而术中长时间的被动、下肢过度旋转和牵拉以及骨水泥聚合产热损伤血管等[5],也是导致术后DVT发生的常见诱因。患者术后抬高患肢 20~30°, 早期功能锻炼,主动行跖趾关节屈曲和踝关节环转运动, 指导患者做小腿肌肉收缩和股四头肌的等长收缩。早期应用下肢静脉加压充气泵,弹力绷带,弹力袜等,均可促进静脉回流,增加血流速度,达到预防血栓的效果。遵医嘱预防性应用低分子肝素钙,低分子右旋糖酐、丹参等。用药期间注意监测伤口渗血情况,皮肤有无瘀点、瘀斑,牙龈出血及出凝血时间。密切观察患肢血运,注意皮肤的温度、色泽,有无疼痛,如遇到小腿肿胀,搏动性跳痛,腹股沟及腘窝有压痛感,皮肤发红等异常情况,应警惕静脉血栓。
3.3.4人工髋关节脱位的预防和护理:人工髋关节脱位是全髋关节置换术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 ,国内报道其发生率为2.16%~5.11%[6],由于老年人关节松弛,肌肉力量弱等髋关节本身的稳定性较差,所以术后搬运不当或术后患肢放置错误都是常见原因。预防术后髋关节脱位的措施包括:加强患者对预防脱位的相关知识的宣教 , ,正确指导功能锻炼、 康复训练,提高患者对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的认识 , 对预防髋关节脱位有很好的促进作用。在患者麻醉苏醒过程中 , 保持正确的,合理翻身,做到“三防”:一防:防过度屈曲和伸直,术后在腘窝处放一小枕以防止患肢过度屈曲和伸直;二防:防内旋,术后穿防旋鞋或者穿 “丁” 字鞋以防患肢内旋;,保持外展30°中立位;三防:防内收,在两大腿之间放一软枕或梯形枕以防患肢内收,保持肢体外展位; 术后翻身要保持髋关节的生理位置 ,正确使用便盆也对防止髋关节脱位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3.3.5术后康复指导:老年患者存在主动功能锻炼意识差、术后乏力、特别怕疼等特点,因此术后当天不宜过多活动,术后第1~3天 ,应根据病情指导做股四头肌及臀肌等长收缩练习,保持肌肉张力,足踝主动屈伸, 患肢按摩促进下肢血液循环。术后康复训练不仅对手术效果有直接影响而且能有效地帮助患者克服依赖心理,促进心理康复。康复训练应遵循个体化、渐进性、全面性三大原则制定计划。指导患者由做患肢远端功能锻炼开始,逐渐做全身运动。以主动锻炼为主,被动锻炼为辅。①主动训练:主要是股四头肌的等长收缩,髌骨被动运动和踝关节伸屈及足部活动等,以避免长时间制动造成肌肉萎缩、粘连、关节强直等。②被动训练:应用下肢骨折治疗仪(CPM)辅助治疗。3次/日,每次40~60分钟,注意调节起始角度和时间。③协助指导患者进行特殊的康复练习:包括卧位练习、坐位练习、立位练习、步行练习、踏车练习及拐杖行走步态的练习等。
3.3.6出院指导:出院后的康复训练及指导 一般术后2周出院休养,但患肢功能的恢复需要较长的时间,必须指导患者坚持在家锻炼:日常生活中避免坐矮凳及交叉双腿、盘腿、单髋负重,使用加高坐厕,防止身体前倾,髋关节屈曲不超过90°,3个月内避免患侧卧位,避免髋关节内收内旋。术后3个月可弃拐行走,弃拐时用手杖,避免患髋下蹲,尽量不单独活动,避免一切关节受压活动。一般情况下扶双拐行走6~8周,这期间继续住院时的各种锻炼,逐渐加大运动量,增加行走距离;术后8周~4个月,此阶段主要锻炼提高肌肉的整体力量,可使用单侧手杖,单腿平衡练习,术侧单腿站立1min;为保护假体和延长假体的寿命,要求患者禁止跑步、跳跃、爬山和举重等活动,并且控制体重以减轻假体的负担。嘱患者术后1、3、6个月来本院复查。
4结论
经过数十年的应用研究和发展,全髋关节置换术已成为人工关节置换手术中最成熟 ,效果最理想 ,临床使用最广的手术方法。我国正逐步进入老龄社会 ,由于创伤、 骨病的高发率 ,使接受关节置换人数逐年递增 , 老年患者因生理机能低下, 心理脆弱,且多合并其他内科疾患,行全髋关节置换术围手术期护理难度大,任务重。髋关节置换术的术后护理及康复指导的重要性正在逐步被大家所认识,做好患者的术后护理及教会患者正确的功能锻炼的方法有助于患者的迅速康复。强调患者的自我护理,明确告知患者术后早期功能锻炼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有助于充分调动起患者的主观能动性,能有效的加速患者的康复进程。本组对26例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护理的实践证明, 围术期重视术前评估教育及严密的病情观察,采取合理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及术后尽早的进行康复指导和锻炼 ,能有效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 有利于患者的康复,有利于患者安全地度过围手术期,提高高龄患者及超高龄患者的生活质量,对手术的成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杜克,王守志. 骨科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 700
[2]赵阳立,朱美玉.骨科临床护理[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87:223-224
[3]吕厚山. 人工关节外 科学 [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44,30,226
[4]Kwong L M. Deep vein t hrombosis prophy Laxis [J]. J Ar2t hroplasty ,2005 ,20 (4 suppl 2) :122-141
1 临床资料
本组52例患者,男18例,女34例,年龄最小56岁,最大90岁,平均年龄65岁,其中全髋关节置换术43例,人工股骨头置换术9例;病因:股骨颈骨折37例,股骨头无菌性坏死10例,先天性髋关节发育不良2例,股骨头肿瘤3例。其中合并有高血压心脏病的28例,有糖尿病的11例,有支气管炎的8例,所有的病例经治疗后都进行了手术,无护理并发症发生。
2 围手术期护理
2.1术前护理 患者入院后即对患者进行入院评估,术前宣教,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患者要求及需要解决的问题,解除患者的紧张心理,增加患者的信心,向患者交代饮食情况,积极协助医生为患者做详细全面的全身各系统的检查,及时发现和治疗并发症,进行全身综合调理,使机体各重要器官功能接近正常,以提高手术耐受力,降低并发症的发生[1]。治疗体内的慢性感染、如支气管炎等;戒烟酒;术前一天备血;术前禁食水12 h,术前保持全身清洁,术区备皮;术日晨准备:测量生命体征,备皮,更衣,除去一切饰物、假牙、排空膀胱并留置导尿管。
2.2 术前指导 教会患者术后功能锻炼方法 向患者及家属讲明术后功能锻炼是确保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成功的重要环节,要求患者进行有效的深呼吸练习,增加肺活量,根据患者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利用通俗易懂的讲解方式向患者及家人告知练习使用拐杖或助行器及在床上进行大小便;术后的、术后的注意事项及功能锻炼。
2.3 术后护理 患者手术完毕回病房后应立即给予心电监护,密切观察意识、瞳孔、血压、呼吸、心率的变化。对合并高血压、心脏病等疾病的患者予以监测心率、心律及心电图的变化,发生异常及时处理。对全麻手术的患者,术后麻醉未完全清醒者注意保持呼吸道通畅,取去枕平卧位,头偏向一侧,及时清除呼吸道分泌物。由于术中出血量较大,术后易发生组织灌注量不足的危险,术后除详细了解术中失血及补液等情况外严密观察尿量及切口引流量,引流量在两小时内超过400ml要及时通知医师并给予夹闭,1小时后放开10分钟,如果引流量较多再给予夹闭。给予积极的补液保证尿量每小时60 ml以上,但补液速度不宜太快,以免增加心脏负荷导致心脏功能衰竭。
2.4 术后患者的
2.4.1 患肢外展30°外旋0-15°位,穿丁字鞋,两腿间置一枕头,避免向患侧翻身,防止人工髋关节脱位,患侧的小腿下垫一软枕,抬高患侧下肢利静脉回流,预防下肢肿胀。
2.4.2 术后48 h严密观察患肢末梢血液循环,如患肢皮肤发绀,皮温低,足背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考虑有循环障碍应及时处理。观察切口引流液的量及颜色,并准确记录,一般正常引流量50~250 ml/d,色淡红,若引流量术后两小时内大于400ml,色鲜红,通知医师并给予夹闭10分钟再放开,并根据引流量确定是否继续夹闭引流管。如果切口敷料湿透及时通知医师更换敷料。引流持续至术后2~3天,引流量50 ml/24h以下可拔管。(3)术后行床旁X线摄片判断假体的位置。
2.5 预防并发症护理
2.5.1 预防坠积性肺炎 鼓励患者做深呼吸,每次15分钟,一日三次,有痰尽量让患者咳出,并留下痰液行培养以指导用药;两小时翻身一次,翻身时配合叩背,促进痰液的排出;行雾化吸入,一日三次。
2.5.2 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 早期锻炼对促进患肢血运,防止下肢静脉栓塞形成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时对下肢关节功能恢复,也非常关键。当手术结束病人清醒后,就可以进行锻炼:(1)踝关节活动 行踝关节的跖屈及背屈活动,一天5-10次,15个/次,尽量跖屈及背屈股四头肌的收舒活动,每个动作坚持10秒钟;(2)根据医嘱每天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一日一次,7-10天。
2.5.3 预防褥疮 患者术后因为疼痛不愿活动,故应定时协助患者翻身,每两小时一次,翻身时对骨突处进行按摩,如发现红肿或硬结,应及时给予理疗:烤电等,必要时应用气垫床。
2.3.4 预防疼痛 因为患者均为高龄,对疼痛的耐受性差,因疼痛刺激容易出现容易出现:心率加快,血压升高,心律失常,故术后及时给予药物止痛,可以给予震动泵。
3 康复指导
术后屈髋不宜大于90度,避免二郎腿两下肢交叉动作及髋屈曲时内旋肢体;不要弯腰屈髋拾东西;宜选用带扶手高度适宜的硬椅,不坐低软沙发、勿前倾,起立时,先将身体移到椅子边,向前伸出患肢,利用椅子柄把身体支撑起立。建议手术后,使用下肢外展垫,平卧位,不可交叠双脚。向健侧侧卧位时需用外展垫或两个普通枕头分隔双下肢。必须使用拐杖至无疼痛及跛行,方可弃拐,建议最好终身使用单手杖,减少术侧关节的磨损,尤其是外出旅行或长距离行走时[2]。
4 讨论
目前,许多患者对髋关节置换术的认识不够,了解太少,对手术有太多的顾虑,并产生恐惧心理,故术前心理疏导,健康知识的指导起着重要的作用,为术后做下良好的铺垫,也给予患者手术树立了信心。术后患者麻醉苏醒后,心灵比较脆弱,及时的安慰及鼓励带给患者心灵的欣慰。患者麻醉过后会出现疼痛等不良表现,及时的通知医师并给予相应的处理,减除了患者的痛苦,也有助于患者以后的功能锻炼创造了机会。髋关节置换术的成功,手术成功只是其中的一部分,术后的护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根据每一个患者的文化程度,家庭背景,从事的劳动等确定行之有效的护理方案,选择通俗易懂的语言向患者告知术后功能锻炼的重要性,同时循序渐进的加大功能锻炼的强度,了解患者的心理顾虑,耐心的疏导,针对性的指导,给予患者精神上的支持。
功能锻炼可增加肌力,有利于关节稳定。术后的早期锻炼可以改善和增加局部血液循环,增加肌肉力量,恢复关节和肢体的功能,同时能减少下肢静脉血栓的形成,并能早期的下地行走,早期的恢复关节的正常功能。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