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花艺基本知识范文

花艺基本知识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花艺基本知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花艺基本知识

第1篇:花艺基本知识范文

论文摘要:每一种类的化学知识都有各自的特点,在学习中可以采用不同的记忆策略。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实验贯穿于化学知识的方方面面,它不仅是学生学习化学知识、培养能力的基本途径,还是培养学生科学态度、情感意志的重要手段。 

 

化学基本概念是指中职化学教学大纲里规定的最一般、最广泛应用的概念,通常用词来表示,是中职化学教学中起关键作用的核心内容。因为它不仅是学习化学基本理论、元素化合物等知识的前提,还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基础。学生能够清楚、准确、深刻地理解和记忆化学基本概念,对学好化学十分重要。 

一、知识组块化记忆策略 

记忆心理学研究表明:对于所有正常的成人而言,短时记忆的容量只有7±2个组块。而根据个人的经验和认知,使记忆材料中孤立的事物组合形成更大组块的思维操作过程称为“组块化”。这是记忆活动中最一般,也是最重要的方法,它可以转换记忆单元,使人脑中较小的记忆材料结合成较大的记忆单元,从而扩大短时记忆的容量,提高记忆效果。所以,在教学中有必要将庞杂的化学知识进行组块化,再通过联想和扩充掌握知识,不仅能够增加大脑的记忆量,更能提高记忆的效果。例如,学习电解质概念时,让学生抓住“或”、“化合物”两个关键字词来记忆电解质的概念,就容易把握实质。“化合物”表明只有化合物才可能是电解质,由此可知单质和混合物都不在电解质之列;“或”则表示对化合物而言,无论其熔融态还是水溶液,只要两种状态下有一个满足条件能够导电,该化合物即属于电解质。 

化学基本概念的语言描述是概念本质的抽象概括,任何一个成熟概念的定义都是经过反复推敲和锤炼的语言。所以在教学中,找准并抓住概念的关键字词,进行适当的分析论证、比较对照、综合推理,就可以化繁为简、化难为易,顺利完成概念的教学。抓关键词法就是中职化学基本概念学习中一种行之有效的知识组块化记忆策略,普遍适合于化学概念的理解和记忆。 

二、对比记忆策略 

中职化学有不少容易混淆的概念,如电解池与原电池、电离与电解、取代反应与置换反应、化合反应和加成反应、硝酸的酯化和硝化反应等。为了使学生对概念有较深刻的理解,就要加强不同概念之间的对比分析,弄清并把握它们之间的差异点和相同点,找出它们的内在联系及本质区别,使输入的信息加强对大脑的刺激,从而让记忆变得容易起来。例如,认识原子核涉及三个概念:元素、核素和同位素,这三个概念及其相互关系的理解是难点,学生对这三个概念易混淆。在学习完原子结构表示方法后,通过展示图片,让学生尝试着用原子结构表示方法画出,引出氢的三种原子表示法,再通过层层设疑形式,理清这三个概念及其相互关系。 

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创设一系列层层递进的问题,让学生掌握元素、核素、同位素的概念和相互之间的关系。由具体的实例出发设置驱动性的问题,这样做能够牵制学生的思维,诱发学生质疑、引起探究的冲动,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概念的兴趣和动机。再借助韦恩图,对概念之间的差异和联系加以对比分析,加深对这些概念的记忆和理解。 

三、直观记忆策略 

在中职化学基本概念中,涉及许多抽象的概念,如物质的量、阿伏伽德罗常数、气体摩尔体积、化学键、同素异形体等,对刚刚进入中职阶段的学生而言,掌握起来比较难,常常只是机械地记住他们的定义,难以理解,时间一久概念就模糊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既可以运用生动、形象化的语言介绍概念,也可以充分利用幻灯、视听工具、实物、模型、图表等直观教具,将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生活化,充分发挥学生各种感官的功能,提高学生的注意力,从而加深记忆。例如,“电子云”的概念比较抽象难懂,为了便于学生理解,可以根据氢原子瞬间照相图制成一系列幻灯片,在课堂上将幻灯片逐渐重叠放映出来,就不难让学生理解“电子云”的概念。再如,在学习“摩尔质量”、“气体摩尔体积”、“物质的量浓度”等概念时,将其文字叙述形式变形为数学表达式,如“物质的量浓度”这一定义的文字叙述形式为:单位体积溶液所含溶质物质的量。此时,我们可以用“n ”表示“溶质物质的量”,用“v”表示“溶液的体积”,“c ”表示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由此按照定义,物质的量浓度的数学表达式为:c= n/v。通过这一直观的表达式,学生就不难理解物质的量浓度的定义了,记住也更容易。 

基于化学概念抽象性的特点,加强直观教学是提高化学概念教学质量的首要环节。因为只有用鲜明的感性材料,才能使大脑皮层形成兴奋中心,引起学生的注意力,从而形成深刻的概念。其中,实验是向学生提供感性材料最常用的教学手段,即可由实验现象引入概念;或者由旧概念不能说明的问题引入新概念;亦或以学生已有的知识和常识作为感性材料引入新概念,都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概念的浓厚兴趣。在教学活动中,直观、形象的知识总是比枯燥、抽象的知识更能引起学生共鸣,使学生记忆更加深刻。所以,教师应当把枯燥乏味的知识讲得生动、形象、有趣味,增强学生的感知,在不违背科学性的前提下,恰当利用学生生活中熟悉的事物作比喻,便于学生通俗易懂。 

 

参考文献: 

[1]杨志亮等.对化学新教材的研究与实践[j].化学教育,2001,(z1). 

第2篇:花艺基本知识范文

二战之后,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资本主义国家经过新科技革命的洗礼和自我调整等一系列原因,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方面取得了辉煌成果,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呈现出新的特点和变化。当代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有哪些变化?引起这些新变化的原因是什么?以及如何?J识这些新变化?研究这些问题能够认清资本主义新变化的本质,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一、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生产力方面,随着科技进步,经济发展,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人们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使用了更高效、更方便、更快捷的劳动工具,导致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减少,在相同的劳动时间内,能创造出更多的剩余价值。人们有更多的自由时间从事自己的爱好和兴趣,发展自己的个性和潜能,从而获得全面发展的可能性。在此过程中,人们的知识水平和人文素养得到发展,知识能力的提升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现代社会越来越进入到“知识经济”时代,有人断言,现代社会不是资本家的时代,而是“知本家”的时代。知识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越来越凸显,知识创造的价值在社会总价值中的占有率日益增加。科技的进步和知识的增长使人们的活动范围扩大到使人无法想象的地步,人们不仅在开发地球的资源,对外太空的研究和探索也已经提上日程,继陆地资源、海洋资源之后,外太空资源终会纳入人们的社会实践之中。

第二,生产关系方面,资本主义国家吸取资本主义早期发展的经验和教训,对自身发展机制进行了改善。高级经理人或职业经理人出现,资本家进行管理工作,资本家居于幕后,让职业经理人运营资本产业,客观上扩大了中产阶级。同时在资本主义私有制体制不变的条件下,资本家允许工人参股,在获得了一定的条件和资格之后,工人可以出资占有公司或企业的一部分股份,在领取工资的同时取得分红,工人在名义上也是公司股东之一。在资本主义社会,工人持股人数急剧上升。资本主义国家完善了社会福利、保障和救济制度,在社会产品分配和再分配过程中注重向贫困人员倾斜,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绝对贫困人口的数量,甚至在欧洲出现收入均等化现象。

第三,上层建筑方面。国家宏观调控加强并且起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在美国经济大萧条时期,罗斯福一改过去政府只充当“守夜人”的角色,实施宏观调控,加大政府在经济运行中的作用,结合“看得见的手”和“看不见的手”,美国经济获得强力复苏。资本主义国家的宏观调控在此之后,不断发展和完善,形成了一套完整体系。国家宏观调控和政府干预通过经济、行政、立法、政策和金融等手段调节经济运行状态,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资本主义大生产和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矛盾,一定程度上克服了生产的无序性和经济运行的混乱状态。资本主义社会发展早期的经济大起大落的周期性经济危机得到部分缓解。文化霸权主义兴起,冷战结束之后,西方国家实行文化殖民主义,通过各种途径加大文化侵略。

阶级结构发生巨大变化。高级经理人出现,在加强资本家对工人剥削和统治的同时,客观上扩大了中产阶级的数量和人数;普通工人可以获得股份,工人工资得到提高,也扩大了中产阶级的人数;工人的知识水平普遍提高,中层管理人员增加,“蓝领”“白领”甚至“金领”的出现,增加了工人阶级中中等收入的人群数量,改变了工人的阶层关系。资本主义社会中工人阶级的特征具有复杂性、多元性和易变性等特征。

二、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原因

资本主义近年的新变化有其深刻的历史根源和现实原因,正确认识和辨析资本主义新变化的根本原因,有利于提高我们对资本主义发展规律的把握,有利于提高我们防微杜渐的能力,有利于认识资本主义新变化的本质。

(一)内部原因

1.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资本主义新变化的产生。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自身的规律,生产力的发展也一样。在历史的长河中,生产力发展呈现出逐渐发展、不断加速的特征。资本主义推翻封建社会,建立资本主义制度,它拓展世界市场,极大地促进和发展了生产力。“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绝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绝不会出现的。”[1]3马克思的这个论断指出,时至今日,资本主义虽然表现出了自身的腐朽性,但是依然有容纳生产力发展的空间。“把经济的社会形态的发展理解为一种自然史的过程”[1]84,所谓自然史的过程是指生产力的发展在任何社会形态下都是在继承了前人的基础上进行的。这种发展的主体是人,但是全是客观性的过程,“每一代都利用以前各代遗留下来的材料、资金和生产力;由于这个缘故,每一代一方面在完全改变了的环境下继续从事所继承的活动,另一方面又通过完全改变了的活动变更旧的环境。”[2]168人类改变自然的能力总是在前人遗留的物质财富、知识技能和精神财富的基础上进行。这个客观的事实是不容置疑的,历史发展到今天积累了大量宝贵的财富,建立其上的生产力高速发展是理所应当的事情。

2.资本主义国家对自身的调整缓解了资本主义的根本矛盾。首先是国家宏观调控的实施,政府不再放任自流,而干预经济的发展,“看得见的手”和“看不见的手”联合扶持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资本主义生产的无序性和生产的混乱性有了明显好转;北美和欧洲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建立了全面社会福利和保障制度,实现了“从摇篮到坟墓”的福利体系,改善了资本主义早期残酷剥削工人的表现形式,缓和了阶级矛盾,遮蔽了资本剥削的实质;资本主义私有制形式发生变化,资本家允许工人持有股份,职业经理人出现,中层管理人员从基层工人中提拔等一系列措施使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更趋平稳。

3.新科技革命的促进作用。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到来大大加快了生产力发展的进程,产生了新的职业和新的产业,是创造剩余价值的新增长点。新科技革命首先提高了工人的技能和知识,使工人的劳动智能化;其次新科技革命创造了很多新的产品,人们面对的劳动改造对象增加了;最后新科技革命带来了经济产业结构的变化,新科技革命代替劳动密集型和资金密集型产业向技术密集型产业过渡。新科技革命带来的效益是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增长的主要贡献者。

(二)外部原因

世界主要社会主义国家突飞猛进地发展刺激了资本主义国家改变原始的、粗糙的发展模式,迫使资本主义国家调整内部经济结构。社会主义国家的存在和发展使资本主义国家认识到自身发展的缺陷和矛盾,不断调整发展策略,转嫁社会发展矛盾。

同时区域一体化和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深远影响。区域一体化和经济全球化使地球变成了“地球村”。世界密切联系在一起,国家和国家之间、地区和地区之间的交往和交流变得快捷方便,为世界经济和文化的传播提供了便捷的渠道,为生产力的同步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与区域一体化和经济全球化相伴随的是跨国公司的高度发展,可以说跨国公司是区域一体化和经济全球化的“先锋”。跨国公司的发展不仅把世界市场连成密不可分的整体,而且把先进的经营理念、管理机制、创新思维和企业文化带到跨国公司所到之处,促进当地企业的管理机制、文化和制度的改变,当地企业“与跨国公司合作,更重要的则是与其理念、机制、管理、技术上的对接。”[3]18

三、正确认识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资本主义国家通过自我调节和新科技革命的影响等一系列方式,获得新的机遇和发展,促进了资本主义在全球的发展,这是无可非议的事实,但是应该辩证地看待资本主义的发展,既要看到资本主义在发展过程中形式上的新变化,又要看到资本主义的发展和自我调整的实质都是为了完善资本主义制度,坚持和加强私有制。

(一)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几点看法

首先,社会福利和保障制度只是安慰剂。“从摇篮到墓地”式的社会福利和保障体制,是资本主义为了完善自身统治,其本质是为了防止社会低收入人群因为收入过低,不能维持生活,反抗政府统治的工具,但是这并不能改变工人阶级受剥削的事实和现状。其次,资本主义国家调控的前提是加强资本主义私有制,政府干预是为了资本家更多地获取剩余价值和超额利润。在劳资关系上,虽然允许工人可以持有公司股份,但是单个工人的持有量特别小,而且没有参与公司经营的权利,企业和资本依然掌握在资本家手中。

第3篇:花艺基本知识范文

经济停滞常态化是当代资本主义典型特征

记 者: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具有周期性这一典型特征,在2008年金融危机后体现得并不典型,您如何看待这一情况?

何自力:传统的经济危机表现为生产相对过剩引发的经济危机,这种经济危机具有明显的周期性,19世纪时大都以10年为一个周期,20世纪前半期则演变为5年左右一个周期。经济危机的周期通常包括危机、萧条、复苏和繁荣四个阶段,一次危机经历四个阶段后会进入一个新的危机周期,经济危机周期性爆发遂成为资本主义经济的典型特征。

从逻辑上讲,如果经济危机可以永远周期性地发生,就意味着资本主义每发生一次经济危机,都可以期待其会走出萧条,经过复苏而走向繁荣,资本主义经济可以在危机与繁荣的循环交替中永远存在下去。事实证明这个逻辑并不存在。自上世纪70年代走上去工业化轨道以来,西方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形态逐渐发生变化,这就是生产过剩性危机演变为频繁爆发的金融危机,与之相伴的经济波动和停滞失去了周期性,周期的各个阶段的特征也越来越不明显,经济的持续停滞成为常态。西方资本主义经济停滞呈现常态化是当代资本主义的典型特征,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发生重大转变的重要标志。深刻认识这一转变的表现和成因,对于深刻认识当代资本主义的本质,正确把握当代资本主义的发展趋势,科学认识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重大现实意义。

西方资本主义经济停滞常态化的主要表现

记 者:西方资本主义经济停滞常态化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何自力:进入21世纪,特别是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资本主义经济持续停滞成为常态,其表现如下:

去工业化导致西方国家丧失物质生产能力。产业结构从早期的制造业占居支配地位发展到高度服务化,加工制造业趋于萎缩,大部分普通消费品、日用品、工业制成品等在西方国家已不生产,消费品需求主要靠进口来满足,外贸赤字迅速扩大,产业竞争力严重衰竭。

福利制度难以为继。随着去工业化和经济衰退的加剧,福利保障越来越缺乏足够的财力做支撑,福利水平呈现不断下降的趋势,高福利已名存实亡,劳资矛盾和冲突不断激化,社会贫富差距不断拉大,政治动荡不断加剧。

经济过度金融化,金融危机频发。金融自由化使经济过度金融化,金融资本凭借对资金供给的控制而支配实体经济成为金融寡头,通过形形的金融衍生工具巧取豪夺,财富以惊人的速度膨胀,结果是虚拟经济的发展与实体经济的发展严重脱节,最终金融危机爆发,经济陷入全面衰退。

服务业难以支撑经济繁荣。制造业衰退,新兴高技术产业发展缓慢,是目前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存在的问题。一国经济的基石说到底是满足衣、食、住、行需要的物质生产活动,孤立的服务业不可能解决衣、食、住、行问题。制造业萎缩了,服务业必然紧随其后而萎缩,整个国家的经济将迅速陷入衰退且不可逆转。

政府债务负担不断加重,公共开支难以为继。产业空心化和制造业衰落以及资本家逃税行为,使政府通过增大公共开支来支持福利制度变得非常困难,被迫举债以维持公共开支,结果债务雪球越滚越大。目前所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政府都背负着巨额债务,在经济持续衰退的背景下,这把达摩克利斯之剑随时会坠下。

经济持续下行,复苏和新的繁荣遥遥无期。金融危机期间,西方各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试图挽救遭受重创的经济,但成效甚微。目前西方国家投资疲弱,消费不振,出口乏力,通货紧缩严重,经济增速低迷。

失业率居高不下。金融危机导致严重失业,2013年9月美国的失业率为7.2%,青少年失业率为21%,黑人失业率12.9%,西语裔为9%。目前,欧元区17国失业率为10%以上。

中产阶级分化,橄榄型阶级结构转变为金字塔型结构,阶级对抗加剧。美国过去20年来的贫富收入差距明显扩大,如今最富有的1%家庭拥有全社会近40%的财富,而底层80%的家庭只拥有全国16%的财富。随着中产阶级的没落和在社会政治生活中平衡作用的消失,西方社会仿佛回到了财富占有极端不平等的资本主义发展的初级阶段,社会阶级结构重新表现为穷人和富人两大集团的对立。

政治体制病入膏肓,政府运作效率十分低下,难以应对经济和社会危机。西方政治哲学对政府的作用采取不信任的态度,政府仅仅被看作保护私人财产和维护国家安全的“守夜人”,否定政府对经济活动的必要调节和干预。在实践中,当社会出现重大经济或社会危机需要政府出面干预时,激烈的党派纷争严重限制了政府的干预能力,致使政府缺位和难以发挥作用,任凭危机不断恶化。美国是典型例子。

西方资本主义经济停滞常态化具有客观必然性

记 者:您认为,西方资本主义经济停滞常态化的深层次原因是什么?

何自力:受几个深层次因素的影响,工业资本主义衰落直至陷入停滞是不可阻挡的趋势,有其必然性。

一是以私有制和雇佣劳动为基础的基本经济制度。西方国家的市场经济偏重市场调节,轻视必要的政府干预,这与其实行的基本经济制度有密切关系。西方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核心是私有制与雇佣劳动制度,私人资本在市场经济中占据支配地位,私人资本与雇佣劳动之间的关系具有对抗性。私人资本的本性是追求最大利润,它构成了私人资本从事所有经济活动的唯一动机和目标,决定了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固有特征,即资本利益至上。在资本主义私有制条件下,私人资本最愿意接受的市场竞争秩序是自由放任和自由竞争,对任何限制和约束其谋求私人利益最大化行为的制度安排,本能地予以抵制,拒绝承担任何以牺牲私人资本利益为代价的社会义务和责任,反对政府基于维护社会利益而对私人资本利益进行的干预和调控。

当代资本主义是生产高度社会化的社会,经济与政治密切联系,企业与社会高度融合,国内与国际联为一体。但是,高度社会化的经济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存在着尖锐的矛盾,使得私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的矛盾具有不可调和性。例如在就业问题上,机器替代劳动与保持充分就业就是一个突出矛盾。对政府来讲,为了保持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必须实现高水平的就业,而对私人资本来讲,利润最大化是唯一的追求目标,为此,私人资本在生产过程中不断用新的技术、新的机器代替工人,以期提高劳动生产率,这样做给资本家带来了丰厚利润,却给社会带来了失业人口不断增大的问题。资产阶级政府为制止失业人口不断增大,需要对资本家用机器替代劳动的行为进行干预和限制,这必然遭到资本家的抵制。他们要么用手投票,通过选举政治把自己的人推到国家立法机构,让这些人维护自己的利益;要么用脚投票,将产业转移到别的国家,最终将失业问题甩给政府。可见,只要私有制存在,私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的矛盾是得不到根本解决的,由此导致社会矛盾不断激化,经济发展陷入停滞.

二是以权力制衡为特征的政治法律制度。西方市场经济体制中市场力量强大而政府地位弱小,与西方的政治制度也有密切关系。在西方的三权分立制度安排中,立法是基础,司法是保证,行政只是立法和司法的从属和执行机构。表面上看,社会各种利益群体都有自己的代表参与立法决策,决策过程显示出民主性,但事实上,真正能够影响决策的只是少数财力雄厚的利益集团,决策最终体现的是少数利益集团的意志和要求。西方政治制度中的政府是行政机构,基本职能是落实议会批准和通过的各项政策和法规。由于政府行政职能受到立法机构的严格制约,而立法机构又控制在少数利益集团的手中,体现少数人的意志和要求,因此,政府在本质上只是为少数利益集团服务的工具。西方的多党制与三权分立制度相适应,主要任务是隔几年为政府机构选择一个掌门人,哪个政党能够执掌政府权力,就看哪个政党能够代表大资本利益集团的意志和要求,或者看大资本利益集团支持哪个政党,愿意为哪个政党捐出巨额竞选经费。西方国家最有势力的利益集团既操纵议会的立法过程,又控制政府行政部门首脑的选举,政治体制沦为利益集团的驯服工具。在西方国家的政治实践中,私人资本利益集团占有社会资源,绑架公共权力,不允许政府过多干预和限制自己的权力。在这套制度中,不同党派为各自代表的利益集团的私利在立法机构激烈争斗,相互掣肘和拆台,很难就重大经济和社会问题达成一致,决策效率极端低下,致使作为执行机构的政府难以有效发挥职能,很难及时应对、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重大问题和矛盾。

三是以新自由主义为核心的意识形态。新自由主义是流行于西方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新自由主义形成于20世纪30年代,发展于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主要以哈耶克、弗里德曼等人发表的一系列论著中阐述的新自由主义思想为代表。新自由主义思想的主要内容是:宣扬个人高于社会的唯心主义历史观,将个人自由视为自由市场经济的基础;反对公有制,极力主张全盘私有化;倡导经济自由主义,迷信市场自行调节,断言市场机制可以有效地实现资源配置;反对国家干预,认为国家干预只会扭曲资源配置,降低资源配置效率,管得最少的政府才是最好的政府。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新自由主义在西方大行其道,在该思潮的影响下,西方国家实施了一系列旨在强化市场调节,削弱国家干预的政策措施,遂使西方市场经济体制向更加偏向市场主导的方向转变。这种模式对私人资本的经济行为缺乏有力约束,对宏观经济波动和失衡状态缺乏有效调控,对私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的矛盾难以积极化解,导致经济和社会矛盾日益激化。

第4篇:花艺基本知识范文

关键词 发电设备 制造集团 一体化 目标成本管理

中图分类号:F406 文献标识码:A

一、一体化目标成本管理的实施背景

发电设备制造业的竞争已经是全球性的竞争,随着技术、工艺和制造能力的快速提高,竞争者之间的产品质量差异正在逐渐缩小,依靠质量差异化的竞争战略很难获得持续的竞争优势。电站集团产品结构特点极易受到外部运营环境变化的影响, 2008年爆发的国际金融危机,接着是欧债危机,2010年开始国内外市场需求持续下滑,发电设备行业产能严重过剩所带来的市场竞争导致订单价格的剧烈下滑,这些因素都在极大地挑战集团的成本管控能力和盈利能力。如何做到防患于未然、确保持续增长是集团管理的重要课题,一体化的目标成本管理恰好为此提供了有效的方法和工具。

电站集团成立前,各工厂是独立法人单位及单体的利润中心,集团组建后,若仍沿用原来的管控模式,集团仅仅是充当行政归口管理的作用,并没有为客户增值,反而由于行政管理可能会带来决策周期变长、增加管理成本、对客户响应速度下降等负面影响。因此,在管理模式上打造以集团为利润中心、工厂为成本中心的一体化管控模式是集团化管理的必然。通过一体化管控来提高集团对下属工厂的成本引导能力和管控能力,充分激发各下属工厂管理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同时,强化集团的管理与监督职能,保证集团整体工作的协调与统一,从而确保了集团获取整体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实现集团发展的可持续性和经济运行的健康度。

电站集团承接的装备制造订单都是成套设备,包括锅炉、汽轮机、发电机和辅机等,单一产品交货期的提前或延迟都将会影响整个项目的竣工,原先工厂是各自管理、独立运作。而现在通过一体化的成本管控可以优化电站成套设备及电厂的整体性能及整体交货要求。电站集团的产品具有小批量、高价值、长周期的生产特点,对成本的控制能力要求很高,同时生产组织过程中各方面的信息是动态变化的,通过一体化的目标成本管理可以有效地提高成本的管控力。

二、大型装备制造集团一体化目标成本管理的主要做法

电站集团基于一体化管控的要求,以目标利润为导向、以基于产品项目的精细化管理为基础、以矩阵式的管理机制为依托、以整体协同为特点、自上而下集团本部牵头组织各工厂分头实施为模式、以考核激励为手段的目标成本管理,取得了显著成效。主要做法如下:

(一)加强领导,建立一体化目标成本管理的原则、组织和制度标准。

1、确定管理的基本原则。

价值的衡量是以利润为基础的,利润的实现过程就是成本控制过程,电站集团从持续发展的眼光、以全局性的视野确定了一体化目标成本管理的指导思想,从集团层面降低产品的总成本,并把它作为一项系统性的工作进行建设,明确了:符合责、权、利相结合的原则,遵循效益原则,市场导向的目标管理原则,可操作性原则,事前控制原则,动态监控原则,确保了工作的可操作性。

2、构建矩阵式的目标成本管理架构。

针对集团过去的成本管控仅由各工厂的相关部门分别控制,力度不大,权威性不强,整体性较弱的情况,电站集团完善了组织架构,形成了矩阵式的管理架构。

首先在集团本部组织了跨职能的工作团队,设立了目标成本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领导小组由集团总裁亲自任组长。其次,明确了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的职责,领导小组负责统筹、指导集团目标成本管理工作,工作小组负责目标成本的日常管控工作。

集团本部的目标成本管理工作小组作为集团层面的管控团队主要由来自集团本部的总裁工作部、财务部、采购部、技术部、人力资源部、市场销售部、信息技术部和审计室的专业人员组成。小组各成员各司其职,相互配合,组成了一个专业性强、分工明确、组织严密、高效运作的团队,形成了工作合力。

3、规范制度和标准,建立长效的工作机制。

明确了目标成本评审范畴、评审方法和评审流程,制定了配套的考核和激励制度。颁布实施了《上海电气电站集团单机设备目标成本管理办法》等一系列管理办法和工作流程,为目标成本的管理提供了制度规范。

规范了成本计算模型。根据各工厂的产品特点及生产组织方式,对每个工厂各种不同类型的产品规范了成本计算模型,根据每个项目合同中所确定的具体技术方案、技术参数、供货内容的要求得出符合用户个性化要求的项目成本,为以单个项目为基础的一体化成本管控提供有利的支撑。

统一制定原材料采购的预算单价。充分了解现实的原材料供应情况、不同产品的采购、生产周期等重要因素,制定了物料预算价格的确定原则,在具体编制各工厂的项目预算成本时,严格按照此原则执行,并作为目标成本监督、检查、分析、控制及考核的重要依据。

(二)再造业务流程,为实行一体化目标成本管理奠定基础。

再造业务流程的主要宗旨是打造高效、统一的集团一体化管控模式,为实行一体化目标成本管理奠定基础,实现优化集团的资源配置,提高集团运营效率,为客户提供一站式的、优质高效的成套服务。

1、整合市场营销资源,统一对外开拓市场。

对订单承接、业务谈判、价格决策等流程进行了再造。将原各工厂对市场承接订单的职能整合至集团本部,取消了原来各工厂独立的市场承接功能,由集团本部统一负责对外承接订单、商务谈判及合同签订、统一协调交货、收款事项,给顾客提供一站式的产品销售服务,各工厂由原来的主体变为配角。

2、按用户需求,统一进行各产品的项目排产。

对项目生产排产计划流程进行了再造。由集团本部统一负责项目的排产、项目执行的协调,监督各厂的生产计划落实情况;工厂负责按照集团本部下达的项目计划安排生产,及时向上反馈生产进度,实现电站集团产品的成套出产。

3、推进一体化的系统设计,优化整体性能和成本结构。

对一体化的系统设计流程进行了再造。集团本部负责对整个电站系统中的锅炉、汽轮机、发电机和辅机之间进行优化设计,确保满足顾客对电站产品系统性能要求的前提下,优化系统的成本结构。工厂负责具体的产品设计、工艺改进等生产服务性事务,确保单项产品在符合总体性能要求的前提下成本最优。

4、推进集中采购管理,优化资源配置,降低采购成本。

对集中采购流程、战略物资采购流程进行了再造。集团本部负责大型战略物资、钢材和有色金属的集中采购,发挥大规模采购优势来降低采购成本,为下属各工厂与客户签订统一的框架协议;工厂负责在集团本部的框架下签订采购合同、物流、仓储和收发货等操作性事务。

(三)设定和分解目标成本,明确成本管理的目标和责任。

1、科学制定总目标。

集团本部负责制定总体的年度目标成本。集团目标成本小组根据集团每年度的经营目标、原材料的市场价格及工厂的实际情况,根据统一制定的预算单价,按每一个项目的排产计划及供货合同的要求,提出下一年度的项目成本目标,以及集团各条线部门的目标降本指标,由目标成本领导小组和集团管理层审核批准。

2、层层分解落实目标。

电站集团将经批准后的目标成本下达到各工厂,把降本目标分解并纳入到集团技术、采购及其他管理部门的年度考核指标中,集团各业务部门对降本指标按条线下达到工厂的对口条线,形成矩阵式的降本目标分解模式。

3、明确责、权、利的关系。

集团管理层明确目标成本工作小组、集团相关专业条线、各工厂、各工厂相关专业条线的责、权、利关系,并使这种责任明确化、具体化、利益化,成为与各部门、个人切身利益紧密联系的定量化责任,从而启动责任、行为、利益三者联动的机制,促进各单位努力完成指标,确保集团成本总目标的实现。

(四)向订单承接、研发、采购等环节延伸目标成本管理,提高事前成本的管控能力。

1、向订单承接端延伸,提高订单承接阶段的盈利能力。

电站的目标成本管理在订单承接的前期就已经介入,在用户提出需求的时候,目标成本工作小组成员就已经开始参与到项目中,针对用户的要求和供货范围,测算出按当前状态生产的项目成本,并对投标报价的决策提供支撑。在获得订单以后可根据目标盈利测定目标成本,并与当前状态下的成本进行比较,根据盈利预判可预先在市场中锁定部分战略资源的价格,规避了长周期市场价格波动带来的风险。

2、落实到一体化的技术创新上,提高技术设计阶段的成本控制力。

技术是降本的源头,电站集团所有产品大约有80%的成本是约束性成本,是由现有的技术条件和生产力水平决定的。电站集团进行技术降本的主要方法包括电站设备整体系统配制优化、产品标准化设计、新技术和新材料应用、产品结构优化等。

3、通过一体化的战略采购管控和创新采购模式,提高采购阶段成本管控能力。

通过集团层面推进采购一体化的管理,对大批的采购、供应商的培育、战略物料的锁定进行了一体化的管理。一是集团采购部门对大宗批量的物资进行集中招标采购,通过批量来降低采购成本;二是开发及培育新的供应商,优化供应链的管理,通过优化及缩短供应链来降低费用,三是建设集团统一的战略物资信息平台,确保战略物资的供应;四是利用先进的金融工具,规避市场价格波动的风险,包括远期汇率锁定,进行金属期货研究、利用套期保值锁定成本等。

(五)开展管理评审和成本分析,持续改进一体化目标成本管理。

1、定期对目标成本执行情况进行专题分析。

各相关责任主体每季度定期汇总、上报目标成本执行情况,集团本部的目标成本工作小组对上报数据进行审核,对发生的异常情况及时处理加强指导,并提出改进要求。

2、及时调整项目执行过程中的成本发生事项。

对在项目执行过程中,对客户要求增加供货范围、调整技术参数而产生成本差异作为事中成本控制的一个关键点,对每一个执行项目即时进行跟踪、监督。同时颁布实施《设计联络会管理办法》和《设备合同变更管理办法》,从制度上规范确保目标成本的可控性。

3、定期开展目标成本管理评审工作。

每年组织两次目标成本完成情况的评审工作,对当期可评审项目目标成本的完成情况做出评价,对评审过程中发现的管理问题,提出相应的整改建议,最终出具评审报告向管理层汇报,并严格按照《上海电气电站集团目标成本管理考核激励办法》进行奖惩。对评审过程中发现的各类管理问题,要求工厂进行研究和分析,提出具体的整改方案并在下一次目标成本评审中进行检查。

4、构建经验共享平台,持续改进。

在推进目标成本管理工作的过程中,组织召开降本经验交流会,将工厂涌现的优秀的降本案例汇编成书,供集团各工厂参阅,通过机制营造良好的经验交流和共享的氛围,构筑互动学习的平台。

(六)完善信息系统的建设,为一体化目标成本管理提供有力的支撑。

1、建设适应集团一体化目标成本管理的信息管理系统。

由于电站集团下属工厂的生产规模很大,虽按项目计只有数百个,但按涉及的材料条目计就有数十万条,数据量巨大,如果靠手工计算,耗时长,效率低。从2005年开始,电站集团引进国际一流的信息服务提供商,开始了集团的信息化工作,并成功推行ERP(SAP)管理系统,为一体化目标成本管理的顺利推进了重要的支撑作用。

目前,集团已成功开发了制造执行系统(MES),使各工厂的制造费用可以即时结算;开发了产品数据管理(PDM),在产品设计阶段就能初步估算整个项目的成本;开发了战略物资管控平台,使大型物资的成本管控提高到集团的战略层面。加上已经应用成熟的财务管理系统、采购管理系统和生产管理系统,整个信息系统已经为目标成本管理构建了非常完善的功能需求和服务体系。

2、推进数据的完整性、及时性及准确性。

通过基于WBS的ERP信息管理平台,事中成本的管控功能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目前各工厂原材料采购信息都反映在这个系统中,可以及时地查询实际采购订单,将不同时段实际采购价格与目标单价进行比较,分析原材料价格变化对目标数的影响,对下阶段的采购提供指导意见,提出解决方案。

三、大型装备制造集团一体化目标成本管理的效果

(一)成本持续降低,盈利能力不断提升。

通过集团一体化目标成本管理体系的建设和组织推进,在新产品比重不断增加、原材料价格逐步走高的前提下,集团主要产品成本持续地下降,盈利能力持续提升。从2007年实施目标成本管理至2012年底,实际结算成本累计比预算成本降低数亿元。

(二)主要经济指标不断优化,市场竞争力不断提高。

面对严峻的电力设备市场形势,同行业的价格竞争激烈,电站集团在目标成本管理体系强力的支撑下,各项主要经济指标保持良好。运营质量不断提升,主营业务毛利率、应收账款周转率等指标也达到了国内同行的领先水平。

(三)加强了集团的管控,促进了管理水平的全方位提高。

在一体化目标成本管理体系的推进过程中,以目标成本管理作为依托平台和契机,集团对各工厂的管控能力进一步提升,同时,也带动了集团采购管理、存货管理、资金管理、计划管理、工时管理等管理职能的日趋精细化,软实力进一步增强。在集团的排产计划管理方面,电站集团建立了科学、合理的风险评估模型,合理地安排生产计划和原材料采购,降低了原材料、在产品存货的增加及资金的占用;在存货管理方面,集团下属工厂上海锅炉厂通过目标成本管理,多渠道压缩原材料、在制品,优化生产组织模式;在生产管理方面,集团下属的各工厂根据近年来工艺革新、技术改进和实动工时的统计情况,梳理并完成新的工时定额标准制定,推广了计算机报工系统,逐步实现了无纸化报工,提高了生产管理的效率和水平。

(作者单位:上海电气电站集团)

参考文献:

第5篇:花艺基本知识范文

关键词: 应用型 模块化 课程体系

培养应用型人才是国家人才培养战略调整的重要举措,《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将扩大应用型人才培养规模作为一项发展任务。伴随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工业化进程不断深入,社会对高层次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迫切,应用型本科高校日益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主力军,人才培养质量越来越受到社会关注。

目前随着区域经济产业的转型升级,高校应用型人才供给与产业、行业人才需求之间的结构性矛盾愈演愈烈,据调查显示:“有59.1%的用人单位认为当前大学的课程设置不合理,其中50%的用人单位明确提出,课程设置不合理是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一个制约因素。”[1]大学毕业生认为“解决当前就业难的方法”选择最多的是“提高自己的技能”(41.28%),其次为“提高自己的职业素质”(31.94%)[2],两项选择反映了高校课程之于就业价值的缺失,导致学生就业信心缺乏。由此可见,课程改革是提升应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养社会适应性的核心。

一、应用型本科课程体系的应有特征

课程体系指在一定教育价值理念指导下,将课程的各个构成要素加以排列组合,使各个课程要素在动态过程中统一指向课程体系目标实现系统。它是实现培养目标的载体,是保障和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这里所说的“课程体系”不涉及系统内部所含各种具体内容,更是对其作为一个整体系统的特点观照。

应用型本科课程体系遵循能力本位的课程观。基于人才培养目标和层次定位,这种能力体现在具有较强的专业能力,能有效对接职业岗位的实践要求;具有良好的学习能力,能获得可持续发展;具有一定的创新能力,能运用知识进行技术创新和开发;同时还应具有一定的社会能力,包括组织管理、表达沟通、团队合作等方面的能力,以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可见应用型本科教育是一种综合能力的专业教育,因此课程体系应有自身特色。

首先,应用型本科课程体系理应体现学术性。“以学科为中心”是当前许多专家学者批评应用型本科课程体系的最大弊病,但学科是本科教育的重要基石,以学科为基础的课程教学仍然是现代高等教育的重要特点。应用型本科课程体系既要区别于传统高校而强化应用实践,又要与四年制高职专业根本不同而立足学科基础,因此以能力本位课程体系为主,融入学科概念、学术元素,建立基于学科指导下的能力本位课程体系设置课程,应是应用型高校课程体系建设的基本准则。

其次,应用型本科课程体系还应指向职业性。职业性与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历程紧密相随,是高等教育发展不可回避的价值选择,它与学术性的关系演进不断丰富着高等教育质量观的内涵,且在当今大众化背景下被更多地强调。应用型本科专业培养目标的职业倾向性比一般本科要强,应体现人才培养通用标准和行业标准的有机结合。因此课程体系设计既要依据学科知识体系进行必要的构建,又需要根据社会职业需求进行课程创新,使课程体系建设与时俱进,有效支撑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目标。

再者,应用型课程体系必须具有灵活性。传统课程体系因其相对封闭使教学内容和模式存在一定的滞后性,因此培养的人才难以满足社会需求。当今社会发展日新月异,科技的进步、产业的发展、部门的调整、个性化需求的多样,使课程处在变革之中,应用型本科课程体系必须建立自调节机制以顺应变化而获得可持续发展;同时具有相当的前瞻性,应留有足够应付各种变化的回旋余地。这种灵活的弹性课程体系能积极应对各方面变化,避免做出伤筋动骨的改造。

二、模块化课程体系设计适用于应用型本科教育

基于应用型本科课程体系的特征,探索模块化设计思路,能有效改善目前人才培养和社会需求脱节的问题,提高人才培养的社会适应性。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世界各国经历了二战后经济的快速发展,为适应这一新形势的需要,欧美各国通过设立应用型教育培训机构或学校培养急需的高层次技术人才,出现英国多科技术学院、法国高等专业学校、德国应用科学大学、美国社区和技术学院等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高校。课程改革是这类学校的重点。博洛尼亚进程以后,欧洲应用型高校在课程建设方面实施模块化,它们的做法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3]。“模块”一词最初是建筑、计算机等行业的术语,模块化指解决一个复杂问题时自顶向下逐层把系统划分成若干模块的过程,有多种属性,分别反映内部特性。在系统结构中,模块是可组合、分解和更换的单元[4]。所谓“模块化课程体系”,简单地说,就是按程序模块化的构想和编制原则编制设计课程体系和课程,使之形成模块结构。

可以把模块想象成“积木”,任意拆分和组装,具有非常灵活的特点。模块化课程体系设计突破传统的线性结构,有利于针对应用型本科人才的知识要求,对学科知识的重新梳理与分解,对原有课程知识点进行优化、重组,避免课程之间教学内容的重复;利于针对应用型本科人才强实践的能力要求,加强理论与实践的融合,实施理论、实践、练习、研讨同步式一体化教学模式,达到知行合一;同时有利于针对应用型人才的职业能力培养,对接行业发展和职业需求,调整教学内容,开发企业课程,而解决高校课程的相对滞后性。

模块化课程体系设计可以使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基础、兴趣爱好和就业取向,自由选择学习内容,有利于增强学习效果。

模块化课程体系设计必然是一个对教育性资源重新选择的过程。纵观课程发展史,无论是课程理论研究还是课程实践改革,面临的主要问题即对教育性资源的选择与更新[5]。按照哪些标准选择教学课程,如何保证各课程之间合理的平衡,怎样为每门课程选定最基本的、首要的内容和较次要的内容,避免过于频繁而仓促地修改?显然,这是模块化课程体系设计的焦点,也是高校课程改革的永恒主题。

三、模块化课程体系的建构途径

人才培养质量提高的关键在课程。应用型本科高校课程体系的“模块化”设计打破了原有学科中心的结构体系,根据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从“学科一行业一职业”链视角,立足于学科基础,结合行业标准,对接职业需求,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对原有教学体系和内容进行重构,构建出以能力为核心的教学单元(即模块),由此彰显出不同于普通高校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

图 应用型本科模块化课程体系示意图

1.整体谋划宏观模块。宏观模块对于某个专业来说,是整个课程体系的整体框架,需要体现知识、能力、素质的整体要求。因此,要根据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做好顶层设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应由校企共同制定人才培养目标,细化人才规格要求,对应职业的职责任务和国家职业标准制定具有专业特点的能力标准。在此基础上,重新梳理学科专业知识系统,按照基础服务专业、专业服务行业指向,构建基础模块、核心模块和方向模块组成的课程体系。

2.统筹构建中观模块。中观模块是整个模块化课程体系的核心基础,它是宏观模块构建的基础,同时是微观模块构建的指向。中观模块的建设任务就是按照培养目标对基础、核心和方向三大模块进行细化,关键是根据专业能力标准,确定能力实现课程及合理配置。专业核心模块设计要围绕专业核心能力培养,按照产业和行业需求对原有学科知识进行删减、重组与增设,根据知识点之间的关系及重要程度进行教学时数和时间分配。

专业方向模块是实现与社会行业需求有效对接的桥梁,其设计更鲜明体现了应用型本科课程体系的职业性和灵活性。以职业和岗位群的实际需求为导向打造特色化课程群,并根据行业产业发展及时调整教学内容,真正做到培养方向与“社会及企业”对接、教学内容与“职场及岗位”对接、教学方式与“实践及实训”对接,实现校社(会)、校企(业)、校岗(位)协同确定人才培养规范。为更好地对接市场需求,各专业可构建两三个特色化培养的方向模块,鼓励引进高端行业、企业培训,开设考证类、技能类等课程,设计好交叉复合的模块课程,开展以企业为主体、校企合作共建共管教学模式。

3.精心设计微观模块。微观模块是整个课程体系的基石,划分的依据是专业对应的能力要素。微观模块的建设任务就是“模块化课程”的设计。各教学内容以知识单元为依据构建模块,改变传统以线性结构组织教学内容的方式为以非线性结构的方式,将相互之间密切相关或者有逻辑关系的部分融合在一起组成一个学习模块。“模块化课程”作为“模块化课程体系”的一部分,每个“模块化课程”在“模块化课程结构”中承载着独特的功能与责任,每个“模块化课程”必须准确把握本课程的性质、定位与特征。根据每门课程定位与教学目标,整合与重组教学内容,针对课程教学目标中的关键知识和能力点进行教学内容模块化设计。

表 新闻学专业基础课程《广播新闻采制》的模块化教学内容设计

该课程打破以章节为单元的传统课程内容体系,以广播新闻采制的业务流程为主线,对教学内容进行优化整合,设置四大实训模块,使学生有针对性地展开广播新闻实务操作,贴近媒体的真实需求。每个实训项目力求尽可能多地涵盖广播实务的关键知识点,并具有一定的综合性和可扩展性。

“模块化课程体系”不仅是教学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时间的安排,更重要的是“模块化课程”内容的设计,“模块化课程”之间知识能力结构的系统规划和优化设计。模块化不是把原来的课程简单归类冠上“模块”这一名称,而必定是需要对课程“大动干戈”,可见应用型课程体系的改革唯有颠覆性的重塑,才能迎来新生。

参考文献:

[1]钟志敏.高校应适应市场需求,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N].中国青年报,2007-03-03.

[2]北京大学教育经济研究所2013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报告[EB/OL].(2014-01-28)[2014-06-12]http:///p/2837765258.

[3]余国江.课程模块化:地方本科院校课程转型的路径探索[J].中国高教研究,2014(11):99.

[4][美]KirkKnoernschild著,张卫滨译.Java应用架构设计:模块化模式与OSGi[M].机械工业出版社,2013.

[5]郝德永.课程改革:愿景与可能[J].高等教育研究,2009(8):100.

第6篇:花艺基本知识范文

关键词: 知识经济时代 图书馆 以人为本 服务模式

以人为本的理念是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是图书馆文化的既定组成部分。图书馆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将以人为本作为前提,它是融合图书馆事业与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原则,是科学发展观在图书馆建设中的广泛运用。[1]88—89以人为本的思想是将读者放在核心位置,让其享受温馨和谐的服务,这既是图书馆工作的方针,又是图书馆改变低效模式的根本途径。从内容上而言,以人为本的思想一方面强调人的价值及对生命的尊重,高举人权大旗,凸显人的精神,人是服务的根本目的。另一方面强调对读者认知结构的研究,深入地了解读者、关心读者,在图书馆内构筑以人为本的情境,倾注人文关怀,弘扬以人为本的理念。

1.构建以人为本服务模式的重要性

以以人为本为核心的科学发展观是当代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性理论,它进一步明确了党和国家工作的重点,始终以人民的利益为核心,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从而实现人们素质的全面提升。图书馆以人为本的理念正是以上述理论为根基,主要体现在为读者的人性化服务。它的主要作用是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方式去满足广大读者多样化的需求,以读者为中心,充分体现图书馆“读者至上、以人为本”的根本宗旨,从而不断强化服务功能,为图书馆的大力发展赢得先机,同时这也是图书馆服务职能转变的主要方向。

2.以读者为中心,建设高效图书馆

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人民群众对物质文化的需求日益提高,尤其是精神上的需求不断提升。这就需要图书馆在建设过程中树立以读者为中心的以人为本的理念。首先,要将读者视为图书馆发展的生存命脉,图书馆是因为广大读者而存在的,失去了读者,图书馆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和价值。简言之,图书馆的发展是与读者的需求一脉相承的,读者的需求决定了图书馆发展的方向,而不同的读者由于所处的环境、教育的程度及知识面的差异,造成读者需求上的差异,图书馆则必须以敏锐的视角抓住读者的心理,始终以读者的精神需求为发展目标,才能将图书馆的服务功能淋漓尽致地发挥出来,从而推动其大力发展。其次,满足读者的需求不是单方面的心理需求,而是全方位的精神需求,其中既包括读者当前的精神需求,又包括读者未来的精神发展需求。这就需要图书馆从微观处根据时展的趋势对读者的心理需求进行全方位的研究,从而精准把握。最后,以读者为核心的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是图书馆实现现代化管理的根本理论,也是彰显图书馆人文理念的具体表现。图书馆的一切工作应以读者为中心,想读者之所想,乐读者之所乐,忧读者之所忧,做读者的贴心人,为不同层次读者提供和谐的立体式服务。

3.用以人为本的模式加强为读者服务的功能

3.1将以人为本的理念确定为图书馆服务的准则

从客观角度而言,图书馆所有的工作皆是为广大读者开展的,因此在提供服务的过程中应体现读者的主体地位,让读者享受到“贵宾式”的待遇,用亲切和蔼的态度去对待每个读者,微笑地面对每次借阅、耐心回答每个问题,并综合图书馆的各类资源及服务性的职能,构建一个以读者精神需求为导向、以人性化服务为目标的服务系统,让以人为本的理念成为图书馆工作人员自行遵守的服务准则,让以人为本的服务思想渗透至每一个细节、每一次常规服务,让广大读者真挚地感受到图书馆的温馨和谐,真切体会到图书馆所带来的欢愉之感,让读者们在查阅资料、阅读书籍的过程中有轻松愉悦的心情,产生宾至如归之感。

3.2构筑民主平等的氛围,充分保障读者权限

“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是以人为中心的服务思想,这其中还包括另外一个重要内容,就是每个人的地位都是平等的,都应享受平等的待遇和均等的教育机会,这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权利,应给予充分保障。[2]101—102对此图书馆就应树立民主、平等的思想,构筑一个公平、公正的借阅环境,让每个读者在自由和谐的氛围中阅读书籍、学习知识,自由自在地查阅资料、获取信息,尽情享受图书馆带来的各种人性化服务。读者之间不能有等级上的差别,不管是知识渊博的学者,还是涉世不深的学生,乃至于街头商贩都应享受同等待遇,因为每个人的阅读权利都是平等的,图书馆应充分保障读者的这一权限,从而让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彻底落实,以此强化图书馆的服务功能。

3.3在互相交流中构建融洽的关系

与读者的互相交流是图书馆获得发展的重要手段,同时也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通常情况下,图书馆与读者的交流是通过人性化的服务及对广大读者的意见进行细致入微地分析,从而满足广大读者的精神需求来实现的,它是构建图书馆与读者融洽关系的一根纽带。要提高文献资源的利用率就要充分征求不同类型读者的意见。读者可通过馆内设置的“建议箱”或图书馆网站上的“读者意见”栏目把自己对文献书籍的需求反馈出来,以此帮助图书馆优化馆藏资源,从而提高文献资源的利用率。图书馆也可定期召开读者交流会及各种类型的座谈会,了解读者在文献书籍上的精神需求,掌握各学科发展的最新动态,让购买文献资料的有限经费能发挥出最大的作用。同时以上措施还能促进购书人员与读者之间的互相交流,激发广大读者参与图书馆建设的热情。总之,在互相交流的环境中图书馆与读者将会形成融洽和谐的关系,从而促进各项工作的人性化进程,最终强化服务功能,令图书馆获得可持续发展。

3.4构建以人为本的公益讲座体系

第7篇:花艺基本知识范文

一、长江中游城市群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的价值意蕴

城市群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建设是消除行政壁垒、实现各种资源要素跨区域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的重要保证,也是推动城市群一体化建设的重要基础。

(一)实现长江中游城市群要素流动、经济一体化的现实基础

公共服务一体化与经济一体化相辅相成。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是促进城市群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只有推进基本公共服务的一体化,才能有效吸引和引导资金、资源、劳动力的配置,促进城市群经济的一体化发展。城市群经济一体化是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的重要保障。因此,实现包括资本、技术、信息、人力资源等在内的各种生产要素的高度集聚和跨区域流动,是区域一体化的重要基础和前提。这就必然要求区域内打破地方行政区划限制,通过推进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实现区域要素的集聚和比较优势的发挥,为长江中游城市群经济一体化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实现长江中游城市群资源共享、人民生活改善的重要保障

推进长江中游城市群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就是要根据长江中游城市群一体化发展的要求和目标,促进公共服务制度的变革和创新,健全公共服务配置机制,使得长江中游城市群内所有公民所享受到的基本公共服务能够突破行政区划的界限,逐步实现对接共享并最终达到同一标准,真正使长江中游城市群内基本公共服务做到资源共享、制度对接、流转顺畅、差距缩小、待遇互认。通过实现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提高公共服务供给效率,促进公共服务消费,为长江中游城市群的人民群众创造美好的生活环境和工作环境,最终改善其生活质量,是建设和谐长江中游城市群的必然要求。

(三)实现长江中游城市群区域合作、社会管理体制改革的必然要求

从区域公共治理的角度,区域公共服务一体化跨越了单个行政辖区管理实体的管辖范围,着重解决各种跨行政区域等区域公共服务问题。其实质就是对区域公共服务问题谋求共同解决之道,通过协商合作提供区域公共服务,获取区域公共服务的最佳效益。因此,加强区域合作,消除长江中游城市群不同主体在地方性法规政策、政府管理模式等方面的差异,统一区域内公共服务供给政策和制度,建立起公共服务供给的合作、激励、约束机制以及利益分享与补偿机制,是实现长江中游城市群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的必然要求。这将会从根本上转变传统社会管理观念、体制和模式,有助于中部四省的公共管理体制创新。

二、长江中游城市群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存在的问题

(一)四个子区域内部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差异较大

经济发展水平和政府财政实力是提升区域公共服务水平的物质保障。目前,长江中游城市群四个子区域之间的整体基本公共服务支出水平相差不大,但每个子区域内部却差异较大。虽然各城市对基本公共服务的投资都有所提高,但是从整体而言,各个城市之间由于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对基本公共服务的财政投入也呈现明显差距。特别是各个子区域内部的小城市,由于地区总体发展落后,政府对基本公共服务投入严重不足,导致各项基本公共服务仍处于较低水平。例如,2013年武汉城市圈中心城市——武汉市的公共财政用于民生领域的支出达703.40亿元,占全市公共财政支出63.70%,而鄂州市的该支出仅为14.48亿元,占全市公共财政支出仅为20.44%。

(二)基本公共服务制度、支出标准及内容不统一

科学合理的制度设计可以更好地实现公共服务的公平、高效供给。目前,长江中游城市群四个子区域之间尚未建立起区域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供给的协作管理机制,在体制机制设计上未充分考虑基本公共服务要素在不同地区之间的自由流动和有效对接,各市政府难以协调决策、统一行动。此外,受多种因素影响,各地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服务不仅支出标准不完全一致,而且所涵盖的内容也各具特色。如小城市的民生财政支出主要用于转移农村劳动力就业、帮助贫困人口脱贫、实施新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加强义务教育等,而对于诸如武汉、长沙此类大城市来说,其民生财政支出则主要用于城市居民养老保险、高等教育、交通通讯网络、文化娱乐设施等。

(三)基础设施一体化程度有待提高

长期以来,长江中游城市群各区域习惯于利用自身优势在本行政区内配置资源,形成相对独立发展的路径和格局,在短期内未能完全扭转。特别是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虽然总体水平逐步提高,布局渐趋合理,网络日益完善,但由于跨省基础设施的建设和运营涉及到成本和收益问题,基础设施大多被分割在各行政区划内,共建共享有相当大的难度,至今尚未形成一个面向整个城市群的一体化基础设施网络。例如,在城市群内部,部分交通设施不对接、功能不完善,基础设施的共建共享受到很大制约;一些公路设施等级水平较低,相邻行政区的边界处尚存在不少断头路和瓶颈路。

(四)行政壁垒构成长江中游城市群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的最大障碍

长江中游城市群分属于不同的行政区划,各级行政区划层次较多,行政隶属关系复杂,地区之间协调难度加大。且长期以来,各个行政区各自为政,存在明显的行政壁垒和地方保护主义,严重阻碍了资金、技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和合理配置,也妨碍了社会管理政策的整合,制约了区域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的进程。同时,武汉城市圈、长株潭“3+5”城市群、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江淮城市群分别处于自己的一体化基础阶段,这必然使得四个子区域内部合作远远大于区域之间的合作;而且,四个子区域之间相互竞争激烈,争资源、争人才、争政策,合作意识与机制尚未形成,导致社会管理体 制改革相对滞后,难以适应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的要求。

三、长江中游城市群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的政策建议

(一)制定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规划纲要,以地方立法的形式给予保障

与长江中游城市群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加快制定《长江中游城市群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规划》,明确各地区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的总体要求与发展目标,保障支撑与配套措施,明确各阶段的工作目标、原则、负责部门、实现途径、绩效考核机制及配套措施等,增强其合理性和可行性,以作为长江中游城市群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的指南。

(二)完善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制度,促进各地政府财力均衡

加快完善长江中游城市群的纵向和横向转移支付制度,提升长江中游城市群各地区公共服务财政供给能力。从纵向来看,应合理划分不同行政级别政府之间的事权,根据财权与事权相对等的原则来实行财政转移;从横向来看,对于不同地区财政能力的差额,要按照财力均等的原则来确定对财力较紧地区地方政府的转移支付额度。通过完善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推动各市的财政力量均衡发展,从而为实现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提供坚实的财力保障。

(三)改善财政支出结构,加大对基本公共服务的支出水平

加快长江中游城市群公共财政从经济建设型向公共服务型转变,加大对基本公共服务的支出,优先解决民生问题。一是整合交通网络。加快建设长江中游城市群综合交通运输示范区,从发挥区域整体优势出发,大力推进航空、高速公路、铁路、水运整体联动的大交通体系一体化建设。二是实现就业信息共享。必须建设覆盖各城市的就业信息共享平台,打破区域间要素流动壁垒,才能实现就业信息及时、充分的传播,促进人才要素自由流动。三是提高欠发达地区教育和医疗卫生配置水平。加大对欠发达地区的财政投入,配置更多更高水平的师资力量、教学设施、医护人员和医疗设备,逐步缩小与发达地区的差距。

(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为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奠定硬件基础

要实现长江中游城市群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基础设施必先行。各级政府应相互配合,构建互联互通的区域基础设施网络。在交通基础设施方面,优化路网布局,加大公路、铁路、水路、民航等基础设施建设,形成新型综合运输体系。四省会城市应积极争取国家以武广、合武、京九、沪昆、昌吉赣等客运专线为主体,尽快建设武汉—九江、九江—合肥、长沙—合肥等城际铁路快速通道,构建“两小时经济圈”;联合打通四省市之间的“断头路”,建成更加通畅便捷的高速公路网络;加大对长江航道“畅中游”的投入力度,整治长江干线和主要支流航道;推进武汉长江中游航运中心建设,整合武汉新港、岳阳港、九江港等港口资源,构建长江中游港口一体化体系;以天河机场、黄花机场、昌北机场、新桥机场为主体,整合周边机场资源,构建功能完善、优势互补、分工明确的长江中游地区民用机场体系;以推进电子政务建设为突破口,整合信息资源,统筹规划建设信息平台,形成公开透明的信息网络;加强科技领域合作,共享科技信息、专家智库等科技资源,鼓励科技成果、科技人才、创业资本等科技要素在四省区的自由、有序流动,建设数字化、网络化的“智慧城市群”。

(五)实施“整体性治理”模式,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的协调机制

“整体性治理”是指公共服务机构为完成共同的目标而实行的跨部门协作,以及为解决某些特殊问题而组成的联合机构。一是设立长江中游城市群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领导小组,负责制定推进长江中游城市群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建设的方针政策,对跨行政区域的事务进行管理,协调本地区与中央、省的关系,调解长江中游城市群各市内部关系,监督地方政府间协议执行等。二是建立长江中游城市群沟通协调机制与合作对话机制,加强内部沟通和协调。三是构建长江中游城市群政府间利益分享和补偿机制,平衡政府间不同的利益需求。四是建立科学合理的激励约束机制、管理监督机制,努力突破集体行动的困境。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基金项目:“公共服务、家庭结构对劳动力转移的影响及公共政策选择”(13YJC790176)。

第8篇:花艺基本知识范文

【关键词】血标本;放置时间;放置方式;生化指标

临床上待检测的血液标本的保存是医学检验分析中质量控制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常规生化检验由于血液标本量较大,标本采集后往往不能及时上机检测,从采样到上机检测耗时较长,这是否对生化检验结果有影响,是分析前质量控制中需重点关注的问题之一。有研究显示血液标本的不同放置时间以及放置方式,会对各项生化指标的检测结果具体值产生十分显著的影响[1]。为了探讨标本放置时间和方式对生化检验结果的影响,本研究随机选取2013年4月――2013年5月在我院住院的62例患者,每例患者抽取血液标本5ml,对采集到的血液标本进行分组检测,并对不同放置时间和方式下血液标本的各项生化检测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3年4月――2013年5月在我院住院并进行生化检测的62例患者的血液标本为研究对象。

1.2方法所有人员于清晨采取空腹血5ml,分别注入3支干净试管中。待凝固后以3000r/min离心10min,即刻取血清进行生化指标测定。剩余血液贴好标签,注明时间,其中1管血放置室温下(20℃),另l管血放置4℃冰箱内存放,第3管采血后即刻离心取血清放置于4℃冰箱内。分别在2h、12h、24h后对3种存放方式下的血液标本的生化指标展开检测,并对检测结果进行对比分析。

1.3仪器与试剂采用日立76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及其原装配套试剂、标准品和质控品。标本采集使用浙江拱东医用塑料厂生产的一次性真空促凝管。

1.4检测项目谷丙转氨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尿素氮(BUN)、二氧化碳(CO2)、葡萄糖(GLU)、血钾(K+)。所有操作均严格按照说明书进行。

1.5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14.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χ±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以P

2结果

与即刻检测的生化指标结果比较,室温放置2h后,GLU、K+结果降低,12h后及24h后,GLU持续下降,而K+重新升高;4℃冰箱存放12h、24h后GLU下降,K+逐渐升高;离心分离血清放置于4℃冰箱2h后K+结果降低,12h、24h后又逐渐升高;在3种存放方式下,CO2从2h后就开始持续降低,以上变化与采血后即刻离心分离血清进行检测的结果相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ALT、AST、BUN在3种存放方式下随时间不同结果无明显变化,结果见表1。

3讨论

在临床上,血液化验结果的准确性对于指导临床诊断和治疗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研究显示,血液标本放置时间及放置方式的不同会对检验结果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2]。在实际检测工作中,为保证生化指标的准确性,检验人员一定要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合理安排检测顺序,对于不稳定的检测项目一定要在短时间内测定,对于暂时不能上机的标本,应针对不同的需要采取不同的保存措施。

参考文献

第9篇:花艺基本知识范文

[关键词]公共图书馆 战略规划 文本分析

[分类号]G259

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美欧国家的图书馆就以战略规划为工具,审视图书馆的内外部环境变化,阐述社会使命和价值观,向政府与公众传达图书馆的服务理念与社会价值。目前,我国图书馆界战略规划制定工作尚不成熟,只有国家图书馆、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以及部分高校图书馆开展了规划化的战略规划实践。因此,全面系统地将战略规划作为一种专业化、现代化的管理工具引入我国图书馆管理领域,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成为一条捷径。本文以美国公共图书馆战略规划的文本分析为基础,探寻其对我国图书馆战略规划制定与研究的启示。

1 研究综述

关于美国公共图书馆战略规划研究,近年来已引起国内学者的重视,在一些文献中有所涉及。柯平等对国外国家图书馆和公共图书馆战略规划实例进行研究,归纳出图书馆战略规划的一般过程与具体内容。于良芝列出1961~2005年的部分美国公共图书馆战略规划,指出,自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美国图书馆界率先对公共图书馆战略规划的效果进行了一系列考察,如Stephens的抽样调研、Sutton的典型案例调研和一些图书馆的个案调研等。姜晓曦等、金瑛等选择美国国会图书馆、英国国家图书馆、芬兰国家图书馆和多伦多公共图书馆四所公共图书馆进行分析指出,国家图书馆在外部环境定位时均意识到国家图书馆的运作环境是国际性的,在内部环境定位时都指出图书馆信息基础建设对国家图书馆的重要性。余倩等选择24个国外战略规划样本进行体例分析,将战略规划文本体例归纳为核心体例构成、特色体例构成和个性体例构成三类。杨溢等通过对我国台北市立图书馆、英国国家图书馆等文本分析,总结出图书馆制定战略规划的6个步骤。

当前研究,较重视国家图书馆和少数公共图书馆的案例分析,缺乏除国家图书馆外的美国各级公共图书馆战略规划的专门研究。

2 研究设计

研究基于以下的认识:大量美国公共图书馆战略规划文本已证明,图书馆战略规划制定具有一定的程序性与规范性,体现一定的趋势特征。

2.1 概念界定

本研究涉及到的主要概念是图书馆战略规划与战略规划文本,两者均与战略管理相关。

战略管理是指对特定组织战略的管理过程,是组织制定、实施和评价使组织达到其目标的、跨功能决策的艺术与方法。图书馆战略规划以凸显图书馆核心价值为主旨,深受社会政治、经济环境影响,接受主管部门的指导,与企业相比缺少一定的独立性。

所谓文本,为语言或意思表达可见可感的表层结构,是一系列语句串联而成的连贯序列形式。本文将图书馆战略规划文本界定为明确表示图书馆战略发展思想与行动计划的文字文件。

2.2 研究目标与方法

采用内容分析法进行分析研究。综合考虑图书馆的类型、先进性、规模与影响力等因素,选取20份美国公共图书馆的战略规划文本进行内容分析,总结制定特点和探讨对我国图书馆战略规划制定的启示。

3 研究过程与分析

3.1 战略规划样本情况

本文选取20个不同地区级别的美国公共图书馆战略规划样本(见表1)。样本级别的多样性为比较不同规模、不同地域范围的图书馆战略规划文本特点提供了可能。

时限分布显示(见图1),80%的样本以2~5年为期进行规划。2~5年的规划期属中短期规划,相对于5年以上的长期规划而言,能够及时反应内外部环境变化;同时相对于1~2年的短期规划而言,有利于图书馆战略发展思路的平稳延续,同时节省战略规划制定成本,符合组织的管理效益。

3.2 战略规划制定主体分析

战略规划文本制定主体的确定是整个战略规划制定与执行的基础,也是体现战略规划科学性与规范性的重要手段。由表1和图2可知,在明确注明制定主体的16个样本中,特定战略规划委员会制定战略规划占50%,图书馆董事会或委员会制定占37.5%,外聘机构或顾问占12.5%。战略规划制定已经从管理者个体意志逐步向集体意志转移。各馆根据自身的成本预算与成果预期选择合适的制定方式,战略规划注意吸纳主管部门、组织高级管理者、普通员工、用户以及其他相关部门等利益相关者的意见。

3.3 战略规划体例分析

体例是战略规划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较为系统的战略规划文本的组织结构样式。本文综合样本的实际情况,参考已有的研究,将分析的战略规划体例分为愿景、使命、目标、环境扫描、措施、指标、评价体系等7个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见表2)。战略目标与措施是战略规划最基本的构成要素,形成了战略规划体例的核心区。愿景和使命是图书馆表述自身社会责任、组织存在意义的重要部分,超过55%的样本含有这两项,组成战略规划文本的重要体例区。价值陈述、环境扫描、评价体系、服务原则、组织自身发展介绍等内容在不同文本中具有涉及。战略规划文本的体例是必选与可选项的结合,所有体例构成因素已经相对成熟,形成固定内容。从个体图书馆层面考察,美国公共图书馆战略规划文本的体例项目较为平均,维持在3~5个左右,图书馆规模与战略规划体例存在一定的正相关。

3.4 战略规划内容构成分析

战略规划内容可以反映公共图书馆在不同发展环境下的战略选择,也可以突出图书馆塑造自身核心竞争力,承担社会责任的发展轨迹。从表3可以看出,服务是图书馆共同关注的焦点,样本均用较大篇幅阐述自身服务理念、条件、对象、方式以及针对各种环境变化与组织发展目标而形成的服务革新。数字资源技术平台与居民日常生活类资源建设成为85%战略规划中的重要内容。经费、技术设施、管理也是战略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给公共图书馆的日常服务带来便利的同时,也相应增加了管理成本,如何适度地筹划技术设备的发展成为各公共图书馆的重要课题。经费、管理等图书馆内容因素作为服务的保障被提及。除此之外,图书馆营销、图书馆对外宣传、图书馆战略规划的制定过程等也有所涉及。就个体图书馆而言,战略规划内容繁简与图书馆建设规模、服务用户的规模等因素有关。相对于社区图书馆,州立图书馆的战略内容更为丰富些。

3.5 战略规划运行保障分析

运行保障是战略目标实现的基础与实现战略规划有用性的前提条件。根据文本内容的阐述以及相关战略规划理论的总结,可将战略规划的运行保障归纳为:良好的战略规划制定背景(经验保障)、合理的监督机制(监督保障)、流畅的意见沟通机制(信息反馈保障)、丰富的资源与技术基础(资源保障)、可约束的法

律法规(法律保障)、相对完善的管理机制(管理保障)、具有合作服务精神的工作人员队伍(员工保障)、有保证的资金投入(经费保障)以及其他等9个方面。

55.6%战略规划提到最多的保障工具是资源保障,已有的建筑、文献资源、网络技术资源成为战略规划制定的依据和实施的重要基础。次之是反馈沟通保障、管理保障、经验保障、监督和经费保障等。反馈沟通建立在合作的基础上;有效的管理体制和管理方式是图书馆战略管理的实现基础;美国的多数公共图书馆都有制定战略规划的传统,因此累积起来的经验对于战略规划的实施有很好的借鉴意义;公共图书馆实施战略规划的财务来源主要来自基金会、政府投入、社区捐赠等,经费的投入使战略规划具有推行的物质基础。法律保障和员工保障也在一定范围内被利用。特别值得注意的是:①战略规划保障方式的运用并不是单一的,大部分公共图书馆是几种方式共同保障战略规划的实施;②不同规模图书馆战略规划的保障形式有所差异,州立图书馆强调资源保障和管理保障,而郡县图书馆则更青睐监督保障与沟通保障,强调与社区居民的沟通。

4 对我国的启示

4.1 重视战略规划的编制

美国制定图书馆战略规划的历史传统表明,战略规划作为一种简单而适用的管理工具,为管理者快速准确决策提供帮助,也成为图书馆向公众及地方政府管理部门宣传自身价值,获取经费投入、社会捐赠的重要手段。在追求成效的发展环境下,图书馆只有积极自我营销,才能彰显自身的社会价值,获得更多支持,在公共资源竞争中获取最优发展资源;同时,大量战略文本内容的重复性表明,战略规划具有较大共性,制定战略规划能够帮助决策者简化复杂问题的处理程序。因此,应从科学借鉴的角度,研究国外战略规划的成功经验,在实践中培养战略思维,重视国内图书馆战略规划的编制工作,建立图书馆科学战略决策体系。

4.2 组建团队制定战略规划

数据表明,群体代替个体制定战略规划已成为大势所趋。相对于馆长等领导层的个体或者单一成份的战略工作团队制定战略决策而言,多成份的制定主体对环境的把握更加系统而客观。组建特定的战略规划团队已成为美国图书馆制定战略规划的重要方式,可根据具体需要确定不同的参与人员,如东海岸地区图书馆组建了图书馆委员会,乡村图书馆工作人员、图书馆工作人员、公众等组成的战略规划组;奥兰治湾公共图书馆组成公众、图书馆委员会、职工代表为主的团队;卡内基公共图书馆成立包括政府工作人员、商人、律师、公务员、学生、教师、退休人员、义工、图书馆董事会成员、图书馆馆长等在内的15个人组成的规划委员会。吸纳不同阶层、不同立场的利益相关人参与组建战略规划制定团队,有利于兼顾各类战略规划受益者的利益,丰富规划内容,拓宽其辐射的范围,更好地实现自身价值。

在我国聘请外部商业公司或者专业机构进行战略规划的时机尚不成熟,单一领导负责制的模式又存在一定的弊端,因此,借鉴美国经验,设置专门的团队制定战略规划具有很强的借鉴性和可操作性。但是应注意:①战略规划团队人员构成宜多样化,鼓励用户的参与。当前,图书馆制定战略规划类文件过程中,常采取“部门计划+领导意志”的方式,还未直接关注用户的意见,而美国的经验是更重视服务受众的参与,战略规划团队人员中要有一定比例的用户,即使不建立专门团队,也会以各种方式实现用户参与。②团队以项目形式存在为宜。经费一直是各馆的难题,设置专门的战略管理部门需要一定的资金支持和人员编制配给,当前条件下时机并未成熟。因此,可从各部门抽取一定人员与外部人员形成临时项目组,既能满足战略规划制定的科学性、全面性需要,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克服图书馆实际困难。

4.3 完善战略规划体例

体例是战略规划的基本框架,经过长期发展,在各相关行业委员会的管理下,美国公共图书馆战略规划已形成较固定的格式。在吸收企业战略管理经验与自身探索中,战略目标、具体措施等为核心,使命、愿景成为重要内容的图书馆战略规划体例已被多数图书馆所接受。核心价值观、组织历史与文化、成绩总结、服务承诺、评估指标等内容,作为可选项目,在不同战略规划文本中也有体现。结合实际,我国的战略规划也应逐步明确体例构成,以固定的格式促进战略规划文本的标准化。可建立以必选体例(也可称核心体例)和可选体例(也可称特色体例)相结合的模式。必选体例可包括:愿景、已有成绩、环境分析、目标、行动措施、已有成绩、实施保障等,可选体例可包括:成功关键因素、财务状况、战略评估方式等。各图书馆在此基础上自由选择搭配,既保持标准化也具有个性化。

4.4 丰富战略规划内容

战略规划内容与体例常被混淆,国内的相关研究中,对战略规划内容框架的描述也从体例角度说明,如盛小平认为,大学图书馆战略规划内容至少包含愿景、使命、价值观、目标体系、战略5部分。战略规划内容应主要从图书馆业务的角度,将涉及的明确未来发展问题进行全面阐述。上文统计中,服务、资源、财务状况、事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发展环境分析等均为规划不可或缺的部分。战略管理内容随着环境变化及发展需求转移而变化,是一个动态的体系结构。制定战略规划的过程中,需要不断丰富战略规划的内容,注意宏观与微观结合,兼顾主体的情况下,可细节化处理部分内容,增添战略规划文本的可操作性。

4.5 明确战略规划保障方式

成功的图书馆战略规划体系一定是战略方向、战术执行与战略规划保障三者集合的产物。战略规划保障是将战略决策转化为战略目标成果的基础。战略规划如无明确的执行保障方式极可能导致其缺乏执行力,无法达到预期目标,甚至最终被束之高阁。越来越多的图书馆在制定战略规划文本中开始注意明确战略规划保障方式,以资源、管理、监督、信息反馈等方式为主的战略规划保障方式已经得到美国图书馆界的认可和推广。马特洛马赫县图书馆战略文本指出,战略规划目标体系是图书馆在2006~2010年问的每年经费预算和计划下产生的,图书馆领导对战略规划的实现负有主要责任,县议员作为图书馆战略规划目标的评定者和图书馆相关法规政策的制定者,在政策支持和图书馆发展指导上发挥重要作用。图书馆顾问委员会与公众的参与和监督对战略规划实施具有规范作用,其他图书馆合作组织对战略规划的实现也有重要意义。有力的保障是战略目标实现的基础。

4.6 强化战略规划评估监督体系

制定战略规划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图书馆社会价值,提升图书馆的服务质量,实现公共利益的最大化。其执行需要监督,价值的体现需要合理的评估体现。部分样本图书馆已同时制定战略目标与评价标准,但还需要独立于文本外的评价体系。以客观、务实的评价标准,灵活多样的评价方式,易用简便的评价方法,促进战略规划的完善。具体而言,首先,应结合国内外经验,建立评估指标体系建设,文本评价和执行阶段性评价为主进行规范化评估;其次,形成多评价主体的层次化评价体系,自身评价与外部机构的定期评价相结合,消除战略规划制定与实施的盲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