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古筝音乐教学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前言
古筝已有2000多年历史,是中国最古老的弹拨乐器之一。既能柔美细腻,又能宏伟磅礴。同时,随着时代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新创作突破了传统的五声音阶结构型,进一步扩展了筝的表现力,如今,很多家长希望把孩子从小培养的多才多艺,所以越来越多的孩子从四五岁就开始习筝。但学习古筝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大部分少年儿童学筝时断时续,兴趣不持久。重要的是,他们缺乏兴趣,或兴趣不持久。兴趣是一种无形的动力,当我们面对某件事情或某项活动时,会很投入,而且印象深刻时,就产生了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成功的秘诀。
一、如何培养学习兴趣
(一)激发学琴原动力
以琴激趣,点燃孩子的学习兴趣和热情。由于我们面对的教学对象年龄较小,他们对古筝有很强的好奇心,但缺乏耐性,思想不集中。所以在感情上就要和他们亲近,让孩子在心理上接受和喜欢自己。作为教师,还要抓住儿童爱玩好动的特点,他们一般把注意力都集中在自己感兴趣的事物上,所以要使无意识变为有意识,完成从好奇心到产生兴趣的转变。在少儿刚接触古筝时,要从基本功抓起,因为基本功的好坏对能否弹好古筝至关的重要。但是练习基本功时的单一和枯燥会使孩子们在学习过程中对学习慢慢产生厌倦,所以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采取一些措施,来激发孩子的兴趣。比如把基本功和熟悉的儿歌小曲子结合起来,当他们听见熟悉的儿歌后,就会合着拍子轻声哼唱。通过这种技巧与乐曲融为一体的教学方法,以美的旋律,来激发学生对音乐产生兴趣。
(二)提高审美感知力
音乐是一门抽象的艺术,因此在古筝作品中想要把节奏、音色、力度、速度表现出来的话,一定要从技巧开始抓起。把勾、托、抹、劈、滑、揉等技巧教学同审美教育联系在一起,只有当学生具备一定的审美感知能力,才能在演奏古筝时,把作品表现的淋漓尽致。因此,在儿童古筝教学中,一定要有计划、有目的地培养学生对古筝音乐的审美感知力,通过结合典型的乐曲,去启发学生感知不同的旋律、节奏、速度、力度等音乐要素在音乐表现中的不同作用。从技能教学中让学生感知什么是筝乐美以及如何达到这种美,从而唤起学生对美得向往和追求,所以教师在范奏中要注意古筝技巧的正确方法。古筝音乐的表现力是由诸多要素结合而产生的,相同的音乐要素,不同的学生演奏出来也会有不同的表现,重要的是学生凭自己的感受去体会与理解。
(三)增强音乐想象力
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则是无限的,所以音乐想象力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在古筝教学中一定要不断的引导学生提高对音乐的领悟能力,而音乐想象力又是审美领悟能力提升的关键。如《渔舟唱晚》是一首优美、典雅而富有情趣的曲子,它引用了王勃《滕王阁序》中的名句“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为题,描绘了夕阳西下,小船轻轻荡漾,辛苦的渔民忘却一天的疲劳,悠闲自得,满载而归的画面。在教学中,要让学生在脑中去想象画面,置身其中。在学生充分理解曲目的内容后,再去识谱演奏,这样就会显得轻松愉快。在古筝教学中要不断的引导学生提高对音乐的领悟能力。
二、培养学习兴趣的重要性
凡是儿童感兴趣的事物或活动,才会作出更多的投入并使能力得到更多的锻炼,兴趣一经形成,就会吸引儿童去认识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兴趣是一种心理特征,它不是生来固有的,--是后天培养形成的,是生活所需激发而发展起来的。俗话说:“师傅领进门,修行在自身”。在这个入门阶段,老师担负着正确引导学生兴趣的责任。俗话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学琴的过程中,很多学生都将自己的老师视为榜样,视为偶像。假如,一个老师对于古筝事业执着追求,那他的学生也会对古筝产生浓厚的兴趣。反之,若老师没有全身心地投入教学,那他学生的兴趣也会大大打折。所以,老师的兴趣和学生的兴趣很大程度是成正比的。
三、培养学习兴趣的几个要素
一、古筝教学中提升学生音乐表现力的建议
(一)激发学生对古筝的兴趣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与源泉。在任何学习过程中,如果学习者缺乏对所学事物的兴趣,那么学习效果必定事倍功半。这一规律在古筝教学中同样适用,学生如果对古筝毫无兴趣可言,便无法积极主动地学习,甚至在学习中还会产生厌烦心理。高校学生的年龄特征决定了其拥有V泛的兴趣爱好,但是如果缺乏科学有效的引导,学生便很容易走向思想误区。因此,要想引导学生走向成功成才之道,必须正确培养他们的兴趣爱好。此外,要注意到有些学生在古筝学习之初往往带着不稳定情绪,他们迫切希望在演奏中能够展现自我,从而获得同学、家长以及老师的表扬。这种不稳定情绪虽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刺激学生努力学习,但是,也很容易受到客观因素的影响,使学生产生放弃的念头。为此,必须采用科学合理的方式,引导学生把这种情绪逐渐转变为长期兴趣。
(二)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状态
在古筝表演中,音乐表现力属于表演者思想情感表达的范畴,是表演者对艺术的强烈认同感。因此,古筝表演中,音乐表演力是一项必不可少的技能。在古筝教学中,对学生音乐表现能力的培养与提升,不能忽视对学生心理状态的关注及培养。我们知道,在表演过程中,良好的心理状态有利于表演者的发挥以及情感的自然表达。因此,教师在古筝教学中,必须引导学生塑造良好的心态。针对学生的紧张情绪,帮助其寻找根源,从而克服这种情绪,使得学生的表演能够自然流畅,通过自身情感的真实流露来感染观众。
(三)让学生加深对音乐内容的理解
在教学过程中,要想使学生对古筝作品有正确的理解,首先要保证学生能够清楚其要传达的感情以及创作意图。为了达到这一程度,学生必须反复练习,认真考虑和思量古筝作品的意境,掌握其结构、和声与,形成正确的整体感知,以有利于表演时从作品出发来调整自身情绪,促进二者的融合。为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运用历史与文化知识的作用,对古筝作品的创作背景等相关知识进行介绍,提升学生对作品的理解,从而使其能充分驾驭演奏,最终促进音乐表现力的提升。
(四)加强学生古筝技能训练
古筝的弹奏技能可以说是提升演奏者音乐表现力最基本的技巧,唯有演奏者具备深厚的弹奏功底,其余各方面的技巧才能够发挥作用,音乐表现力才能够得以提升。因此,在古筝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便是对其展开技能训练。例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加强弹奏技巧和舞台表演技巧训练,使其感受到基础训练中蕴含的音乐表现力。古筝教学中,提升学生的音乐表现力属于实践性较强的活动,因此,必须为学生准备足够的音乐实践空间,确保更多的同学参与。在实践中,要勇于创新,选取的表演曲目不仅要具备足够的艺术价值,还应该与学生的心理认知特点相符,具有足够的内涵和趣味,充分发掘学生潜在的音乐表现力。
(五)提升学生的应变能力
任何形式的表演活动中,突发事件难以避免。根据高校学生的年龄特点以及表演经验,他们处理突发事件的应变能力明显不足,一旦有意外发生,往往手忙脚乱,不仅不利于古筝演奏的效果,而且很容易影响学生的心理,甚至对古筝产生恐惧情绪。应变能力的培养需要从日常演奏中积累经验,教师必须在教学中帮助学生不断累积。为此,古筝教学中,要想提升学生的音乐表现力,必须培养他们的应变能力,确保学生在面对突发事件时能够从容应对,灵活处置,保证演奏曲目的完整性。
(六)增强学生自信心
古筝演奏过程中,学生的自信心直接影响着学生水平的发挥,对演奏效果至关重要。为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逐渐引导学生树立自信,针对学生日常表演中出现的问题,耐心帮助其找出错误根源,并加以改正,而不是一味地批评指责。针对学生的学习,教师应该全面看待,挖掘学生的古筝表演潜力,使学生感觉到自己得到足够的重视与尊重,在心理上形成满足感,针对学生的错误,及时纠正,保证学生正确对待自身不足,逐渐提升自身音乐表现力。
二、结语
高校音乐教育专业肩负着为社会培养和输送优秀音乐师资的任务,古筝课程作为音乐教育的选修课程,在培养学生的音乐文化观念,提高审美修养,丰富音乐知识,传承中国传统音乐文化方面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二、高校古筝教学现状及弊端
高校古筝教学主要沿袭专业音乐学院“一对一”专才教育模式,与自身教学目标不匹配,影响教学成果。
其次,高校古筝教学中采用“一对一”这种“师傅带徒弟”的授课模式,使学生的古筝知识及演奏技能来源单一,教学过程中侧重学生对老师的直接模仿,且缺乏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
再次,现有高校古筝教学中课堂教学模拟与实际教学训练较为缺乏,对乐器史和专业史等理论文化知识传授匮乏,不利于未来音乐教育人才的综合素质和教学能力的培养。
三、高校古筝教学方法的改革实践及成效
针对上述教学过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及弊端,我小组于2014年开始了关于高校音乐教育专业古筝课程教学模式的创新研究项目。以小组授课模式代替“一对一”授课模式,并在我校11级、13级音乐教育专业中进行了实践,取得了一定成效。
第一,以我校2014级音乐本131,132班为例,开设的中外管弦乐器演奏,一班有二十个人选修古筝,十个人一节课。教学模式转变后,教师在集体教学中根据每位学生实际情况适当辅以一对一的辅导,因材施教,使整体教学成果得以提高。
第二,在小组授课模式中,教师加入了讨论式、启发式等多种教学手段,并搜集乐曲背景资料、人文知识及风俗习惯等,创设相关情境,让学生产生切身体会,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第三,在小组授课模式中,教师不仅注重学生个人演奏水平的提升,还增加了学生之间的分工合作,把程度相近的学生分为一组,进行合奏和重奏,通过多种演奏体验,不仅使学生能够互相取长补短,还培养了学生的集体协作精神,加强了协调能力。
四、高校古筝教学的发展方向构想
根据我小组成员对高校音乐专业古筝选修课近两年的课程改革研究及实践经验,以及对其成效的归纳与分析,在此,对我国高校古筝教学的未来发展方向提出以下构想:
第一,教学组织形式灵活多样化,优化组合。根据实践经验,小组课的授课模式更加适合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可以以小组授课模式为主,集体课与“一对一”辅导作为补充,三者有机结合,穿行,使古筝教学模式趋于科学化、规范化。
第二,教学课程体系系统化、综合化。使音乐基础理论课程、技术理论课程、综合型音乐文化课程、艺术实践课程等有序结合,既保持独立又相互联系,形成系统化、综合化的课程体系,使学生提高综合文化素养,全方面发展。
第三,教学实践方面加强。高校音乐专业的学生普遍缺乏实际教学经验,师资意识和教学能力不足。应社会需求,未来高校古筝教学必将加大对学生教学实践经验的培养。
五、小结
高校音乐教育专业古筝课程改革的研究与实践尚处于探索阶段,但随着教学模式的不断改革和创新一定会为古筝教学带来新的跨越和突破,高校古筝教学必将趋于规范化、系统化、科学化,使我们的教育更加符合社会对音乐教育人才的需求,为现代社会培养出高素质综合性的古筝人才。
【关键词】古筝;审美;教育
在音乐艺术体系中,古筝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古筝艺术受到音乐美学的深远影响,所以,古筝教学要与审美教育密切协作,才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在古筝教学的起始阶段,教师要将审美教育和专业技巧进行巧妙融合,为古筝教学顺利进行奠定良好的基础,提高学生的演奏技能,带给学生全新的审美体验,让学生感受到古筝艺术的魅力。此外,学生可以通过演奏古筝提升审美能力,激发自己追求美的强烈渴望。
一、古筝教育的现状
古筝在我国已有数千年的历史,是人们日常生活娱乐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也是我国历史文化的重要体现。同时,古筝也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人们的生活特点,具有时代性,是人们精神面貌的良好体现。从20世纪开始,古筝教育开始蓬勃发展,多个艺术学校陆续设置了古筝课程,古筝教育在我国开始受到重视。随着各大院校普遍设置古筝专业,为古筝的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也为古筝的学术研究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同时,出现了一批古筝水平较高的艺术家和作曲家,他们为古筝艺术的发展进步起到了推动作用。同时,各大艺术院校陆续设立古筝专业,在一定程度上转变了古筝的传播途径,使越来越多的古筝艺术家融入音乐教育体系,推动了古筝艺术的进一步发展。此外,越来越多的现代古筝新曲开始出现,这些作品采用了新的创作技法,使古筝曲目朝向多元化方向发展。在过去,古筝作品是民间自发的集体性的创作成果,而当今的古筝创作具有专业性特点,古筝创作进入个人化时期。随着古筝艺术的不断传播,古筝在社会中越来越受欢迎,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两个,首先是素质教育提高了人们的认知水平,加深了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其次,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开始对精神文化产品有更高的追求。从20世纪末期开始,古筝艺术开始广为传播,成为十分热门的艺术形式之一,社会上也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古筝专业培训学校,相关的爱好者和从业人员数量不断增加,古筝培训成为热门教育培训项目,古筝培训机构获得了良好发展。
二、古筝的传承过程与特点
在我国音乐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先秦时期的音乐文化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我国音乐艺术在这一时期步入了第一个,此时的秦筝、编钟和编磬都占据着十分重要的位置,深受人们的欢迎。在该时期,筝是融祭祀、礼仪和民间娱乐多种功能于一体的乐器,应用十分广泛。先秦时期的音乐深受孔子礼乐思想的影响,孔子十分注重音乐教育的美育作用。随着时代的发展,汉魏时期的筝乐思想开始朝系统化方向发展,“德”是十分重要的内容,该时期的古筝教育主要进行技巧练习和人文熏陶。在该历史阶段,技艺的传承主要通过自我修养和行为自律完成。到了唐代,筝乐深受人们欢迎,这与唐朝社会经济的繁荣昌盛有密切关联。在该时期,社会上有数量繁多的筝乐演奏者,在整个筝乐演奏者群体中,家伎和商业乐伎占据较大比重。同时,该时期筝乐传承主要依靠民间的自发活动进行,这一阶段的筝乐传承对筝乐在之后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宋朝时期,民间的音乐文化发展走向繁荣,筝乐也发展到前所未有的高度。这一时期,筝乐的传承方式相对较多,不但通过家庭进行传承,也在人口密集的酒楼中传承。但是,在酒楼中筝乐是以口口相传的方式进行传承,家庭中则是师徒相传这一形式进行传承,传承内容以技艺、曲谱等为主。到了明清时期,筝乐被运用于说唱音乐中,主要通过师徒相传的途径进行传承,也有家庭传承、筝友传承等方式,传承的途径十分广泛。清末时期,筝乐发展没落,被视为俗乐,相关艺人地位下降,筝乐发展步入低谷,许多筝谱和技巧方法丢失,古筝文化发展停滞。步入20世纪后,民间音乐蓬勃发展,包含筝乐在内的民族音乐也开始复苏。此时,许多音乐流派在民间出现,并举行相关活动,使古筝文化获得进一步发展。
三、古筝教学中实施审美教育的意义
通常而言,古筝教育有两种方式,即传统的授课方式和即兴方式。这两种方式存在很大差异,即兴相对而言比较高端,具有很强的随机性,但是难度相对较大,该种方式主要运用于西方的音乐教学和创作。在我国的古筝教育中运用即兴方式进行教学相对来说比较困难,古筝更适合传统的言传身教式的教育。古筝教育是音乐教育至关重要的环节,对学生的思想观念和个性都有深远影响,教师可以通过古筝教育对学生进行艺术精神的熏陶,激发学生对传统音乐文化的兴趣,令其感受古筝的艺术魅力,进一步理解传统音乐内涵。古筝这一乐器具有强烈的古典艺术气息,在古筝教学活动中融入审美教育可以更好提升学生的素养水平,全面提高音乐教学效果。首先,古筝演奏可以向学生展示优美的旋律,使学生获得美的体验,进而获得审美感受。其次,古筝教学的目的主要是引导学生掌握演奏技巧,培养学生对古筝的兴趣,提高学生对古筝演奏的重视度。
四、古筝教学中的审美分析
在构成音乐的四要素中,音色占据关键位置,主要用来进行音乐种类划分。不同的乐器演奏的音色不同,不同的音色具有不同的美感。无论是哪一种乐器,在演奏时所表现出来的特点都和自身的音色具有密切联系。古筝的音色相对比较明亮,演奏者可以通过轻轻划奏进行表演,给人们带来轻柔的体验。同时,每个演奏者的技术水平不同,在进行同一乐器演奏时产生的音色也不同,这充分体现出演奏技巧具有的重要作用。作为教师,在教学活动过程中应该传授学生演奏技巧,使学生的手指发力恰到好处,准确掌握每一个音色的位置,不断提高自身的演奏水平。作为学生,要全面掌握自然的音乐变化,通过教师的引导丰富自身的乐理知识,提高演奏技能,淋漓尽致地表现整个曲子中的不同音色。通常情况下,古筝演奏运用左手按弦,通过左右手的配合,弹奏优美的韵律。形成独具特色的韵味。弹奏古筝曲目时,教师要注意不同曲目的特点,了解传统曲目和现代曲目的独特之处,为演奏营造良好氛围。在进行古筝教学时,教师应该引导学生了解不同韵味的形成过程,运用巧妙的技术处理轻重缓急,使整个乐曲更加生动形象。比如,中国南方和北方有很多古筝流派,在众多流派中,苦音存在一定差异,因为背景不同,各个流派运用的表现手法也存在不同之处。比如,潮州的《寒鸦戏水》中表现出来的苦音相对而言比较清纯,具有委婉的特点。但是,《秦桑曲》中所表现的苦音则柔美凄楚。曲目《山丹丹开花红艳艳》中的苦音就不具备悲惨韵味,反而十分豪迈。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感受曲目的意境,身临其境进行演奏,从而达到更好的效果。对于水面主题的曲目而言,不同曲目具有不同的内涵,其表达的意境美也存在一定差异,比如,《洞庭新歌》描绘的是秀美的湖面,《战台风》描绘的则是波涛汹涌的美景。作为观众,在欣赏古筝表演时,一般不会注重表演者的仪态,仅仅关注演奏的效果,感受音乐美的意境。然而,美的意境与演奏者的仪态具有紧密联系,如果演奏者演奏时非常呆板、不自然,就会影响整个演奏效果,因此,良好的仪态对于古筝演奏效果至关重要,演奏者要使身体处于自然的状态下进行演奏,呈现出仪态的自然美,优化演奏效果。教师要在学习的开始阶段严格要求学生,帮助其形成良好的坐姿习惯,认识到演奏仪态的重要性。在进行演奏时,演奏者的肢体动作要保持自然,以达到良好的演奏效果。演奏不同的曲目时,演奏者要保持不同的仪态,例如,在演奏乐曲《渔舟唱晚》时,演奏者要保持身体自然端正,不能晃动。然而,在演奏《战台风》时,演奏者的身体就可以随着旋律的跌宕起伏进行摆动,渲染整个曲目的氛围。
五、古筝教学中的审美教育方法
对古筝演奏而言,左手的按、滑、吟、揉具有独特之处,使整个古筝乐曲表现出韵律美。因为曲目的创作背景不同,旋律也各不相同,很多音需要不同的手法进行表现,这对演奏者的技能水平有较高要求。比如,在进行颤音演奏时,运用不同手法呈现出来的韵味具有很大差异。要想确保整个演奏旋律优美,就要确保颤音呈现出来的振幅小而均匀,才能达到理想的演奏效果。如果演奏者想通过演奏表达悲愤的情感,就要加快颤音的频率,才能营造出所要表达的意境。由于地域不同,演奏者水平形态各异,所呈现出的颤音效果也存在很大差异。南北方文化不同,人的性格也存在很大差异,北方人豪放,南方人温婉,这些特点均能通过古筝演奏得以表现。北方人在进行古筝演奏时十分活跃,演奏力度相对较大,深受男士的喜欢。而南方演奏者在演奏古筝时,呈现出来的旋律比较柔美委婉,深受女性的喜欢。作为教师,在进行古筝教学活动时,要根据作品情感引导学生运用相应的技法,进行不同的音色表现,带给观众不一样的体验,使听众产生情感共鸣。任何一首筝曲都有其自身的情感意境,教师要对筝曲进行深入分析,培养学生分析曲目的能力。在课堂活动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多角度分析曲目,感受曲目所表达的情感,运用相应的演奏技法进行古筝演奏。比如,在进行《渔舟唱晚》这一曲目的教学时,教师可以充分运用多媒体技术,引导学生欣赏相关的景色,帮助学生了解该曲目的创作背景和作者的风格,掌握该曲目的风格特点,帮助学生更好地选择演奏技法,掌握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为演奏顺利进行打好基础。不同的曲目所表现的意境不同,教师在进行内容讲解时,可以运用快板进行旋律演奏,帮助学生感受曲目的旋律,从而在脑海中形成相关的画面,更好地通过演奏进行情感表达。对于不同的曲目内容,教师在进行讲解时要采用不同的方法,帮助学生全面感知曲目情感,感受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和优美意境,用演奏带给观众美的体验。古筝音乐具有抽象性特点,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时,要运用适宜的方法,帮助学生感受不同曲目所蕴含的形象美,提升学生欣赏和鉴赏古筝表演的能力,这对学生的演奏技法的提高具有积极作用。比如,在进行曲目《秦桑曲》的教学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李白的古诗《思春》所描绘的意境进行感知,引导学生注重苦音的旋律,从而表达出凄婉的情感。教师也可以在演奏时引导学生身临其境,脑海中想念很久未见的亲人,从而提高演奏效果,表达曲目的思想感情。
六、结语
总而言之,在古筝教学活动中充分融入审美教育能够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水平。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时要不断深入探究曲目内涵,从多个角度对曲目进行审美分析,引导学生掌握品味古筝韵律之美的能力,使其在演奏过程中感受乐曲的美,进而欣赏古筝演奏过程中所展现的形象美。本文通过对古筝教学的分析,探究了审美教育所具有的重要影响,为古筝教学水平的不断提高奠定了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1]李钊.古筝教育中的审美教育分析[J].中国民族博览,2021,(07):63-65.
[2]黄鑫.古筝教学中的审美分析与教育[J].民族音乐,2020,(06):94-96.
【关键词】古筝教学,演奏方法,技巧
古筝是我国具有几千年悠久历史的乐器,一直被认为是民族乐器中的瑰宝,雅俗共赏的奇葩。随着民族音乐艺术走向世界,古筝艺术越来越受到国内外音乐爱好者的喜爱。面对这样的形势,古筝师资力量的培养越发彰显其重要性。为此,在国内许多音乐师范院校,都开设了古筝选修课,以此来培养更多的古筝师资,为普及古筝艺术,弘杨民族音乐文化而努力。
1.古筝教学的意义
当前多元音乐文化教育已成为国际音乐教育的主流,在中国也正渐渐成为众多音乐教育者的共识。多元音乐教育秉承“没有任何一种文化比其他文化更为优秀,也不存在一种超然标准可以证明一种正当性,可以把自己的标准强加于其他文化”。多元文化观的核心是文化的多样性,承认文化之间的平等的相互影响。作为教育理念的多元文化观认为“学校必须帮助学生消除对其他文化的误解和歧视以及对文化冲突的恐惧,学会了解,尊重和欣赏其他文化。”音乐是文化的一部分,多元文化的音乐教育主张世界各个民族的音乐文化都值得学习,音乐的文化价值是平等的,不存在先进和落后之分。尤其是全球化时代的今天,人们开始强烈地意识到文化多元化或文化多样性的重要性。各个不同国家和民族的特色音乐文化都是人类珍贵的文化遗产,都值得人们学习的。
2.古筝教学的概况
古筝这种乐器在其漫长的动态演变过程中,乐器不断改革、技法不断丰富,历朝历代从宫廷到民间直至近现代的演奏家与教授、当代各流派古筝艺术家,以更加明确的音乐理念对古筝艺术从创作到演奏,从理论到教学,从乐器改革到乐器制作进行了全方位、大幅度的丰富与发展。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随着古筝技艺水平的提升、技法的不断革新,古筝的教学方法从口传心授、以曲相教的民间状态步入了专业化、学制化、系统化、规范化的轨道,产生了质的飞跃。古筝在我国民族器乐艺术中占有独特的地位。在素质化教育的呼声日益高涨、高校古筝教育课程的大力推广和全面性演化的今天,尚存在诸多问题:教育资源匮乏,师资力量参差不齐,教育经费不到位,学生基础不均衡等等。目前,部分省内外高校通过对古筝集体课的探索和研究,正在努力逐步解决这些问题,古筝的普及和推广也指日可待。
3.古筝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3.1 古筝的演奏方法问题。
3.1.1 我国南北方在右手的演奏手法有很大的区别,北方的扎桩演奏,扎实有力,声音结实、饱满,南方悬手提弹的演奏方式使乐曲清新流畅,快速而富有爆发力。不同风格的乐曲应采用不同的演奏方法,尤其是对于传统的乐曲,更要注意扎桩演奏与悬手提弹演奏的区别。对于初学者来说,扎桩演奏法比悬手演奏法更易找到手臂力量的下垂,手形也相对容易固定,所以我认为初学者还是应以扎桩演奏开始进入学习为佳。
3.1.2 古筝独特的韵味是由左手来体现的,老师从一开始就要很确切地告诉学生什么是正确的上滑音、下滑音、按变音、上回滑音、下回滑音及颤音等一系列的概念,并要求学生务必牢牢把这些概念记到头脑中。
3.1.3 乐理与视唱练耳的训练。古筝弹奏者的左右手都要参与弹奏,所以双手的配合中节奏至关重要,老师要从基础给学生把节奏训练好,要告诉学生一系列的乐理知识,例如音符的时值、节拍、节奏等。对于没有分辨音高能力的学生,要建议他们另外加上视唱练耳课。不能只图速度而不注重乐曲的质量。
3.1.4 演奏中用力方面的问题。老师必须确切的告诉学生什么时间放松,什么时间用力。要在触弦的一霎那用力,之后要像弹簧复原般地速度放松,指尖的触弦要反应迅速、敏捷,不能提前触弦或拖延触弦时间。扎桩演奏法中指与大指要向面板方向用力,肩部与手臂的压力与重力落到指尖,从而使声音结实富有穿透力,弹完后立刻放松。而四点提弹法则是肩部手臂下垂力传导给手指后,指尖对于琴的一个敲击力量,在敲击的同时指尖向手心方向与掌关节的一个握力相结合,迅速发出声音。
3.1.5 关于演奏速度。古筝的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首先要扎扎实实的练习基本功,锻炼手指的控制力,从大量的基本功训练中就要做到用节奏管住手指。其次要想达到快速,就一定要有慢速的过程。从一开始试谱就要做到音符准确,节奏准确。当每一段落可以做到每一个音都正确弹奏时,再逐步增加演奏速度,最后达到乐曲本身要求的曲速。三是放松的问题,快速演奏过程,不是一个紧张的演奏过程,要做到快而不紧,松而不懈。
3.2 创造古筝教学的有利条件。
3.2.1 师资。教师要有较好的专业技术水平、好的文化艺术修养和高超的演奏技艺,不能安于现状,不思进取,总是按一套模式进行教学,而是要不断地总结、不断地更新、不断地丰富、不断地提高。学生要求做到:学过的曲目要会背、会读、会弹,最终达到完全理解,正确演奏。注重教学相长,师生共勉,德与艺并重,形成一种良好的教风和学风。
3.2.2 要有保障教学的基本条件。保证古筝教学的良好进行,要有固定的教学场所、演出场地,充足的教学用琴,系统的教材,科学的教学法,完整的教学设备,优化的音乐教育环境等,使学生举手投足都沉浸在“音乐”的环境、“美”的环境中。在教材的选择上,上海筝会编印的《中国古筝考级曲目》(上、下册)收集了从初级到高级、南北各流派不同风格及表现技法的代表曲目,适宜在高校集体课教学中使用。
【关键词】古筝教学;问题对策;自主学习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5)12-0208-01
“筝”是我国最古老的弹弦乐器之一,在我国春秋战国时期就盛行于甘陕一带。在筝字前面加上古字,彰显古筝的历史悠久,传承中国传统音乐的文化底蕴。因其音色优美、形式高雅、容易入门,备受社会各界人士和广大音乐爱好者的喜爱。除艺术院校的专业授课外,社会上也出现了各种形式的关于古筝方面的教学与培训。古筝的教学与普及不仅能提高学习者的自身修养,更能继承和发扬我国的传统文化。在古筝不断被传扬的同时,但教学方面出现的一些问题制约了古筝的发展。
一、古筝教学经常出现的问题
(一)教师自身修养有待提高
很多教师在古筝教学上忽视了古筝的文化教育。按照一些教材直接生硬地进行理论教学,没有在学生接触古筝初期给予音乐熏陶及兴趣引导,致使很多学生没有感受到古筝的美妙与感染力,更没有感受到古筝的历史文化。音乐本身注重的是自身修为,古筝更是如此,不把握好学生的心理与性格特点,不控制好教学进度与传授方法,是目前学生弹奏无美感的主要根源。
(二)忽略学生的自主性学习
一直以来,教育教学创新还是没能摆脱教师主动授课、学生被动学习的授课方式。这种没有创新与互动的教学方式抑制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不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与兴趣点;也致使教师浪费了很多时间精力,学生的学习效果也不是很好,只是掌握了课堂上的理论与部分实践。因为缺乏自主性学习,学生的学习状态总是按部就班,不能掌握古筝真正的文化内涵;也导致了学生之间沟通少,配合少,不能很好进行学习心得交流和集体演奏。
二、提高古筝教学质量的对策
(一)加强教师自身修为
古筝教师除了对学生进行古筝技能教学的培养外,还要传授古筝的历史背景及古筝音乐的民族差异性。从一些优秀的古筝作品里发掘文化底蕴、故事背景、人文及情感。在教育技能之外,让学生用心体会古筝的历史、文化与意境,把古筝这门具有文化艺术的乐器表现得更加淋漓尽致。如果不深刻理解古筝的各个风格流派,以及因为地域不同而产生的不同人文特点的古筝曲风,那么就不能更好地增强学生在民族乐器上的情感文化储备,就不能开扩自身在古筝音乐上的视野。为人师表,教师的一言一行,教学过程中的弹奏手法,弹奏的情感表现,都是对学生的潜意识教学,让每一次教学弹奏都能使学生产生对美的追求,对乐的享受。加强培养学生的在古筝技艺之外的附加文化技能,能更好的促进学生集百家所长,创造出更加优秀的作品,从而能使学生了解古筝乐器所展现的真正美感。
(二)改变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效率
一对一的古筝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现阶段古筝学习需求的多样化,改变传统教学方式势在必行。针对目前学生学习的需求,增加课程内容的多样化,除了以往的理论加练习,应加入一些名曲鉴赏与解析、弹奏难点讨论、个人弹奏展示等互动课程,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其学习互动性。在授课形式上也应做出一些改变,比如多媒体教学、视频教学,在学习中分析问题和查找不足。把课堂氛围由一教一学转变为互动学习,营造出学习与研究相结合的热情课堂,有效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找到自己的兴趣点,并从兴趣点出发进入更为广泛的学习领域。还应定期让学生提交一些自己对古筝学习的心得,并在难点上进行指导和帮助提高,还可以分组进行一些课题研究,自选古筝曲风流派。此外,教师要积极举办有激励性的团队比赛,使教学效率不断提高。最后,教师还应该要修学生在古筝基础技巧和弹奏的表现艺术形式上要多练习多实践,掌握了有效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
转变古筝教学模式,建设有利的教学基础条件,如教师自身修为的提高和有针对性地对不同学生采取不同教学方法,都有利于古筝文化的进一步传播。古筝教学中教师素养良莠不齐,学生兴趣点薄弱,基本功不扎实,集体协作演奏能力不强,古筝实践教学相对较少等问题不容置疑地制约了古筝文化传播的快速发展,但只要古筝教师在教学模式上积极转变,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总结与分析,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养,不断完善完成教学目标,一定能把古筝这具有悠久历史的民族文化艺术传播的更广更远。古筝教学的提高,必将让更多人了解古筝文化及其历史文化,这有助于促进中国民族文化遗产的继承,提升学习者的自身修养,创造和谐音乐氛围的有力保障。
参考文献:
关键词:古筝 专业教学 民族性
从1948年著名古筝理论家、教育家曹正教授把筝第一次捧上高等音乐学府的讲坛,开设了我国音乐院校古筝专业课程起,至今已有半个多世纪的时间。目前,在专业类音乐学院,师范类艺术学院,综合类大学艺术学院等不同类型的高校均开展有古筝专业,并取得了另人瞩目的成果,时代和社会的发展,要求不同性质的高校充分发挥自身办学优势培养出多元化的古筝专业人才。民族类艺术院校,既有普通高校教育的共性,又有民族特殊文化的特性。在古筝专业教学上,从人才培养、教学理念、教材选取等方面都应区别与其他类艺术高校,体现出其“民族性”特色。
一,师资队伍的灵活性
古筝派别众多,仅以少数民族名称为命名的筝派就有朝鲜筝,蒙古筝,客家筝等,每个筝派都有独特的地域民族风格。在教师队伍的组织上,可以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原则,“请进来”即邀请各地区和民族中德高望重的筝艺人,筝派的代表人物等来校讲学与交流,搜集和整理第一手的传承资料,确保筝派风格性与民族性的地道与原汁原味,这也尤其是民族类艺术院校应当担负起的社会责任与历史使命。“走出去”指校内专业古筝教师应广泛拜访各地各民族筝人,深入民间少数民族地区去采风,在对专业素养不断提升的同时,不断丰富自己的民族性音乐素养。
二,招生模式的独特性
有计划、有步骤地深入到民族地区,筝派发源地与流行区域进行生源摸底,委托当地教师、筝家关注有潜质的特别是少数民族学生,储备优质生源,丰富学生的民族种类,在招生考试中可尝试设置“本民族音乐古筝即兴演奏”环节,考察学生对民族音乐的关注和认识度,为古筝的民族性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奠定基础。古筝的众多流派发展是不均衡的,特别是蒙古筝,朝鲜筝,福建筝等流派,出现了停滞不前甚至逐渐萎缩的状态,这就需要民族类艺术高校对这些地区的招生政策有适当的调整与倾斜,挖掘古筝苗子,以便于培养一批壮大和发扬筝派的传承者。
三,教材编写的针对性
目前,各大艺术类高校所使用的古筝教材并非全国统一版本,不同教师所使用的教材也都有差异, 一套好的古筝教材必须具有广泛性(各种技术、各种风格、各个流派、各种曲式结构、表现各种情感和意境的教材)和逻辑系统性(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一环扣一环)。民族类艺术高校古筝教材编写可在此基础上,对古筝传统与现代创编的乐曲按照不同民族进行整理与归类。随着现代作曲技法的发展以及专业作曲家的参与,现代创作一些具有民族特色的古筝作品,不再仅仅是对某一特定的民族性乐曲进行改编,而是借用某些民族性因素。例如,由民族特性音程所建构起的人工调式,民族性乐器音色的模仿,流派特色演奏技法的借用,特有民族性节奏的运用等等。通过对这些乐曲专门的系统研究和分类学习,使学生能够运用独特的视角,去审视与感受乐曲的音乐表现,体会不同民族的音乐在古筝音响中所表现的差异与美感,并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激发他们运用民族性特别是本民族的音乐语汇尝试去创作乐曲的热情。引导其创造性的将多个民族的音乐元素通过演奏技术和艺术手法结合起来,实现民族器乐的多声部音效,挖掘古筝的音乐表现力,将现代的创作思维与 “原生态”文化相结合起来,创作出具有民族特色的古筝曲。并以多次采风的形式到各地挖掘素材,听取记录和搜集濒临灭绝的民间曲调,将其纳入古筝教材的“素材创作曲库”中,供学生自主创作。
弹唱的筝歌是古筝早期的演奏形式。直至今日,器乐化程度才越来越高,在民族类艺术高校中,能歌善舞的少数民族占很大比重,可以将“古筝弹唱”纳入古筝教材编写的范畴,既是对古筝的传承发展与开拓,也可以发挥学生自身特点。民歌和戏曲作为我国各民族的艺术瑰宝,“古筝弹唱”的乐曲可以充分利用这一资源,对当地民族特色歌曲进行改编并加入原生态民族地方性语言作为歌词,进行说唱,使古筝表达方式多元化,并按照他们歌唱曲子的形式,改变古筝演奏形式。
蒙古筝(雅托葛),朝鲜筝(伽耶琴),越南筝,日本筝等与中原筝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是筝家族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其进行研究与学习,可以拓展学生的艺术视野,使学生对于筝的传播与发展有更加全面和深入了解,体现各民族筝的多元与相互融合,也可对其的了解和学习纳入教材编写的范畴。
四,授课方式的多样性
目前,在高校中古筝音乐表演专业主要为“一对一”的授课方式,古筝音乐教育专业主要为小组课授课方式,而每个专业在大学四年期间的授课方式基本不变。在民族类艺术高校的古筝专业教学中,可以采取两种授课方式相结合的培养模式,可根据专业方向不同,适当调整两种授课形式课时量的比重,将两种授课形式实行优势互补,体现民族类艺术高校培养人才的专业化,多元化,以及个性化。
“口传心授”历来是中国传统音乐中重要的传承方式,反映了古筝教学的开放性和创造性的传承意识。演奏者可以按照乐谱的标识和口传心授的过程中习得对乐曲的理解。去揭示音乐内涵体现音乐流派和个人的艺术个性,由于民族类艺术院校的学生大多数是来自不同地区的民族,他们的生活习惯,民族风俗,和对音乐的内心理解也有很大差异,因材施教,通过“口传心授”,使学生在比较准确的传承乐曲神韵的基础上,能够充分发挥其二度创作的能力,体现古筝教学的个性化培养,这些都需要通过“一对一”的授课方式来完成。
专业集体课古筝教学可以使同学间互相观摩,及时发现自身存在的问题,取长补短,可设置自由交流时间,进行研究与对比学习,不同民族的学生都有本民族独有擅长的乐器与民间乐曲等,将这些学生们擅长的本民族的音乐元素与古筝艺术相互融合,学生们互相交流,拓宽学生的眼界,启发和引导学生开创古筝演奏技巧,形式等新思路。
五,乐团建设创新性
近年来,随着古筝专业人才的逐渐壮大,各种形式的筝乐团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目前在国内具有专业性的、较为成熟的筝团有中国音乐学院古筝乐团、“十指莲花”中国室内乐筝团、秦筝艺术团、“筝语玲珑”古筝乐团、上海音乐学院筝乐团等。它们都是古筝合奏(不包括其它主奏乐器)的专业团体,依附于专业艺术院校,而对于民族类艺术院校,筝乐团的建立尚属空白。民族性筝乐团的建立和发展,不仅给古筝专业学生提供了实践的平台,而且可以成为民族类艺术院校对外进行学习和交流的“窗口”,民族的就是世界的,通过对外实践与演出,使世界了解中国,成为民族类艺术院校的一张“名片”。
筝乐团在演奏曲目的选择,演奏形式等方面可进行大胆的“民族性”创新,体现出与专业音乐院校上的不同。比如,在演奏的曲目上,可以采用原生态民歌音乐素材进行改编,并编配现代化的电声乐器,形成强烈的听觉冲击等;在演奏形式上,充分利用古筝的各部分结构与演奏者的手或其他辅的器材相结合,所发出的不同的音效,来体现民族性的情景。如古筝合奏曲《嗺咚嗺》中,在乐曲开始,演奏者手的不同状态与古筝的各个结构相互结合所发出不同的音响,运用特有的节奏型,通过众多演奏者的相互配合,表现出湖北潜江的打连枷号子。打场时,两排人面对面打连枷,一排上,一排下,噼啪噼啪,一领众和地唱歌的情景,表现人们在劳动时的愉快心情。筝乐团也可与具有少数民族地方特色的乐器,舞蹈或者原生态歌手合作,如蒙古的马头琴,呼麦,新疆的十二木卡姆,哈萨克族的冬不拉,侗族大歌等合作,来体现地域特色和民族风情等。
通过以上几点古筝专业在民族类艺术院校教学特色探讨,可确定其培养目标是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和音乐文化素养,以及古筝演奏技巧,充分挖掘学生的能力,力求做到个性培养,针对不同学生所具备的特长进行重点培养。教学目的是传承地方的民族特色,引进高校,将其与现代的音乐元素进行融合,创作出具有地方特色的古筝乐曲,并通过演奏形式表现出来。教学任务是通过学习古筝理解和感受民族音乐,培养传承和创新思维的民族文化人才,并将不同的民族文化进行融合。使古筝在内容更加丰富,形式更加多样性。培养出多元社会发展需要的古筝专业性人才。
参考文献:
[1]苗金海《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综合艺术院校办学特色研究--以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等四所院校为例》、《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学报》,2008年04期
[2]吴巧,《民族院校的音乐教育应体现出鲜明的民族特色》,《广西民族学院学报》,2004年12月
[3]徐寒梅,《探索在高校培养民族音乐传承人的途径—广西艺术学院民族音乐表演专业例析》,《中国音乐》,2010 年第01期
[4]赵鲁琴,《高校古筝教学的创新对策研究》,《赤峰学 院学报》,2011年5月
关键词:古筝教学;少儿;成人;比较
古筝是我国传统的民族乐器之一,因其形制高雅、音色清丽明亮而倍受人们的喜爱。如今伴随人们物质文化的发展和精神生活的丰富,古筝艺术的普及和传播也步入了最为快速的阶段。一方面,乐器本身在制作、音色、音量、性能、工艺等方面的突破,推动了古筝音乐创作领域的发展,涌现了大量优秀新作,另一方面,在各类培训机构我们可以看到学习古筝的人数在逐年增长,学弹古筝不仅是少儿课余兴趣培养、艺术素质提高的选择,也是许多爱好音乐的成人朋友们充实闲暇生活、提高个人艺术修养的方式。不断壮大的古筝行业及不同年龄阶段的学习爱好者的学习需求,必然为古筝教学领域提出更多新的课题和思考,下面,我就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具体从以下几方面的比较来分析普及型成人古筝教学与少儿古筝教学的差异。
一、二者在教学目标与教学形式上的比较分析
1.教学目标的不同。我们知道,人们学习古筝都是为了提高音乐艺术修养、培养审美情趣,但在古筝教学中我们应该认真分析成人和少儿身心需求的差异,教师在教学目标的拟定上也是应该有所区别的。少儿正处于生长发育的重要时期,对知识的汲取能力较强,与学校教育相一致,通常可以按照普及的古筝考级教材进行学期或年度的过级考评,虽然考级不是评定教学的唯一方式,目前在考级问题上许多专家也提出了许多异议,但在具体教学中,可以肯定的是它对促进学生的学习、确立不同阶段弹奏目标方面是有较好引导的。此外,少儿古筝教学目标的拟定还和学生参与古筝弹奏比赛、表演等活动有关,近年来,随着少儿艺术文化生活的丰富,各类才艺大赛和演出活动踊跃开展起来,为艺术技能的学习提供了较好的展示平台,在学生表现自我、提高心理素质方面有一定帮助。成人学习古筝,通常是自身有着浓厚的音乐爱好和学习兴趣,因此教师在学习目标的拟定中就应该明确,成人古筝教学不是以过级或比赛来确定,而是要以成人年龄、音乐基础等个体差异来综合分析,通过教师实践指导和理论讲解让学生达到掌握古筝弹奏技巧、了解不同古筝流派风格特点、能完整弹奏部分代表性筝曲的目标。
2.教学形式的不同。通常情况下,少儿由于作息时间的一致和年龄的相近,教学时间相对稳定,既可以采用个体授课的形式,也可以进行小组课的安排,学习时间以周为单位,较为固定。而学习古筝的成人群体年龄跨度从十八岁到六、七十岁,并且分布在社会的各行各业,有不同的甚至是不稳定的休息时间,因此成人的教学形式通常以个体课的教学安排为宜,学习时间受工作、生活等各类情况的干扰较多,很难保证每周上课,建议两周左右为一个还课单位。
二、二者在教材选用与教学内容上的比较分析
近年来随着古筝艺术的快速发展,在古筝教材领域也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形态,教材包含乐曲、练习曲,传统曲、现代曲,独奏曲、合奏曲等,各教材间既有相似之处,又具有自身的特点和优势。如同样是考级教材,在学生的初级教学中,上海筝会编的曲目如《卖报歌》、《小斑鸠》等更受少儿们得欢迎;而林玲编的中国音乐学院考级教材中优雅、舒缓的短小传统曲和民歌曲调较多如《西厢词》、《绣金匾》等,这些乐曲更加受到成人朋友们的喜爱。因此,面对不同年龄段的古筝学习人群,我们可以选用不同的教材和教学内容。目前虽然有众多的古筝教材,但根据教材内容的特点,我们大致可把它们划分为三大类。一类是各机构、各院校教师编著的名曲荟萃和考级教材,以古今中外大量古筝乐曲的汇编为主;一类是各种集练习和乐曲为一体的古筝入门教材和基础训练教材,以古筝弹奏的基本技能掌握和技术提高为主;还有一类就是特别专业化或流行音乐移谱型的教材,其别专业化的教材技术含量较高,如现代作曲家陶一陌的古筝创作曲集《层层水澜》、日本作曲家三木稔的《古筝作品集》等,主要针对有较高弹奏水平的专业演奏者和院校专业古筝教师,不建议在古筝普及型教学中选用。通常情况下,在少儿古筝教学中,我们可以根据不同考级机构的要求选择相应的考级教材,并辅之以难度相当的、标题性较强的练习曲,如在四级曲目《小小竹排》的弹奏中配合练习曲《小星星》的旋律加强“fa”、“xi”音音准的训练,在六级曲目《采蘑菇的小姑娘》弹奏中配合练习曲《小白船》的训练,以更好地完成摇指段落的连贯进行等,也就是要把少儿的身心特点和选用教材及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既能体现欢快活泼的少儿音乐形象、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安计划完成教学内容的安排。在成人古筝教材选用上,我个人建议把名曲荟萃类型教材与第二类基础训练型教材结合起来,名曲荟萃型教材包含了许多有代表性的乐曲如《渔舟唱晚》、《高山流水》、《月儿高》等,乐曲安排不受级别的限制,风格跨度较大,以乐曲中各流派韵律的把握为主。在基础训练方面,可选用类似李萌编著的《古筝基础教程》入门型教材,也可以练习独立的古筝练习曲,如赵毅编著的《古筝练习曲65首》从而更好地提高弹奏技巧。针对不同年龄段的成人古筝学习者,我们还可以灵活进行教材的补充,在青年人的古筝教学中,适当引入第三类教材中的流行音乐移谱型内容,如《天路》、《青花瓷》等;在中老年古筝学习群体中多融入些旋律明朗、舒展的乐曲,如《梁祝》、《十送》、《敖包相会》等。总的来说,在教材及内容的选择上,教师应结合学习者的身心特点和弹奏基础来综合分析,在规范教材的选用基础上不断汲取新知,从而更好地体现出技能型教学因材施教的特点。
三、二者在教学过程及教学重点设置上的比较分析
教学过程是教学各环节中最为重要的部分,是完成传达知识、完成教学目标的实施途径。在古筝教学中由于成人的理解力强于少儿,因此在入门学习中,少儿的学习进度要稍弱于成人,但在不久后我们就会发现由于受少儿知识接受力、记忆力强,手指灵活、练习时间较能保证等因素的影响,少儿的古筝学习进程又优先于成人,从而普遍出现了少儿入门慢、进度快,成人入门快、进度慢的情况。针对少儿和成人的古筝学习进程的差异,我们在教学过程的安排上也应该有所不同,在少儿古筝教学中,充分发挥少儿手指灵活的优势,加强弹奏清晰度、速度等基础技能的训练,多以能体现少儿身心特点的现代曲目如《小红花》、《草原英雄小姐妹》等为例,重点进行乐曲指法安排、速度变化等的示范和讲解,随着少儿年龄的增长和理解力的提高,逐渐加入不同风格的传统乐曲如《寒鸦戏水》、《出水莲》等的弹奏。而在成人古筝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成人理解力强的优势,结合他们爱好音乐但又在学习过程中有诸多干扰因素的特点,在基本指法掌握基础上,以乐曲的弹奏为主,与少儿的教学不同,由于学习时间没有较明确的持续性,因此对快速度弹奏等技巧的要求并不一定太高,但对意韵表达的要求又略高于少儿,要求弹奏者有一定的文化修养,同时具备较好的“按”、“颤”、“揉”、“滑”等古筝弹奏功底和音准辨别能力。成人古筝教学中,重点是进行乐曲弹奏方式的示范和风格特点的讲解,弹奏作业安排上与少儿的不同,先以舒缓、优雅的传统曲选择居多,如《汉宫秋月》、《梅花三弄》等,随着学习时间的持续和技能的提高再逐渐加入技巧要求更高的现代创作乐曲。
从以上关于成人古筝教学与少儿古筝教学的比较中我们可以看出,在技能型知识传授中,教师应该注意教学客体的个体差异,在教学目标的确立、教学形式的采用、教材选择、教学内容安排、教学重点讲解、作业布置等教学各环节上认真进行准备,针对学生古筝基础练习和乐曲的弹奏反馈,分析存在问题的原因,在教学过程中灵活进行调整,因材施教,从而有效地展开古筝技能掌握和意韵表达相统一的教学,让古筝艺术的传播更为系统、科学。
参考文献
[1]李朝辉.教学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2]尹红.音乐教学论[M].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7.
[3]曹理,缪裴言.中学音乐教学论新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
1学校办学方面教学过程大多数是集体教学,没有因材施教,课堂上课人数多老师照顾不到;教学方式变革相对滞后,没有运用新科技和其他多媒体手段,学生缺乏听觉的训练,没有养成对美音的基本评价标准;培训途径单一,只有学校课堂式教育,教学模式固定不发散,缺少音乐实践活动。2学习内容角度商业模式过于浓重,盈利性、目标性太强,过分追求考级、琴艺程度,导致古筝教材的难易程度跨度大,甚至不能衔接,起到了握苗助长的作用;市面上各种琴学书刊众多,缺少从始自终系统的教程顺序,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师和学琴者的选择。3社会要求随着我国音乐教育事业的发展,社会竟争日渐激烈,对人才层次要求的不断提高,社会大众音乐教育已越来越多的走人人们的生活,已有的音乐培养方式和培养模式已需要相应调整才能适合学生的学习与发展。尤其在2011年新课标正式颁布后,音乐课程标准在课程功能、结构、内容和评价等方面的新变化更可以为音乐社会教育提供主要方向,这也提醒广大音乐教师在教学中的角色也要相应转变,也对教师的综合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与挑战,要求教师不仅要发展正确的教育观念和良好的职业品质,还要具备多元的知识含量和完善的能力素养。
二、完善古筝社会大众教育本调查
对于社会上商业化非专业古筝艺术学校的运营和古筝教师的讲授提供几点合理化建议,具体如下:1多元的知识结构新形势下教师首先要掌握精深的专业知识,对于古筝教师而言,其专业知识结构应该包括这样一些内容:l)古筝发展演变史和全国各大筝派,并了解他们的独特演奏技艺;2)中国古代音乐史相关知识;3)相关音乐知识,如音乐理论、视唱等相关学科知识;4)其他姊妹学科知识,如历史、地理、心理学等人文学科知识;5)熟悉当今国家对于音乐课程的标准方向;6)对于一些经典作品相关创作背景,承传发展的知识。教师在掌握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的基础上,还要多阅读全国音乐核心刊物的专业性知识,学习人文科学研究前沿的最新成果,还应更多的学习和掌握最新的教育学、心理学和教学论以及其他相关的理论。现代的古筝乃至音乐教师不仅是实践者,而且要成为研究者,因此还要学习教育哲学、管理策略、教育教学活动设计、方法选择、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运用以及教育研究等方面的知识,使自己不仅会教,而且有自己的教育追求与风格,这样才能适应和满足当今社会对古筝教师的要求。2过硬的专业能力l)教师自身要具备过硬的业务素质,如具有良好表达沟通能力,以应对不同阶层、不同阅历、不同专业程度的社会大众群体;2)教师自身要有较高的教学能力、包括教学示范、教学评价、教学比较和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3)教师自身具有较高的教育能力,包括对学生进行个别教育、集体教育和组织、管理、协调、控制等;4)教师还应具有一定科研能力,现代器乐教学要求教师要善于对自己的教育时间和周围发生的教育教学现象进行反思,从中发现问题来进行研究,找出规律性的东西,同时适当对新的教育思想、方法、观念等进行多方面的探索和创造,这也正是艺术教育工作更具有创造性和内在性的独特魅力。在发现、反思、总结的过程之,可以将此过程转化为文字与全国的艺术教师共同交流,并增强自己的科研能力;5)较强的教学能力在社会化古筝教育中也占有很重要位置,古筝教师应在教学过正中善于观察了解学生,并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发学生的创造力,使学生由“学习”转为“会学”。引导他们学会举一反三,达到音乐知识之间的融合,各姊妹学科之间的触类旁通。这样无论是学生的专业基本功的掌握还是参加各种比赛竟赛的能力都会得到巩固和提高。
三、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