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农村数字经济存在问题范文

农村数字经济存在问题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农村数字经济存在问题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农村数字经济存在问题

第1篇:农村数字经济存在问题范文

有关基层干部政绩观偏差的观察与思考

农村基层干部的政绩观决定了平时的工作取向,对整个农村的稳定与发展至关重要。笔者在与一些农村基层干部交流过程中,发现少数同志在为谁创造政绩、如何树立政绩等观念方面出现了一些偏差,主要体现在:

一是树立政绩的意识存在偏差,体现在过于求稳,造成发展滞缓。一些农村基层领导干部认为:当前农村工作的主要目的就是保稳定,只要不出事,没有功劳也有苦劳;有许多基层干部基于前些年的工作教训,认为开拓性地抓发展、抓调整,难免会冒一定的风险,既然如此,不如得过且过,稳中求“升”,有的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多年来没有任何起色。二是创造政绩的方式存在偏差,体现在脱离实际,违背发展规律。少数基层领导干部到一个新的地方以后,为了突出本人的工作,喜欢将前任的发展思路丢在一边,另起炉灶,人为地破坏了经济发展的连贯性;有的忽视群众的创造性,仅凭个人好恶和意愿,从主观上出发,想干什么就干什么,结果事与愿违。三是追求政绩的目的存在偏差,体现在急功近利,忽视长远发展。少数基层领导干部在工作中考虑群众的实际需求不多,更热衷于向领导邀功请赏,喜欢超越现实条件,提出一些不切实际的发展口号和指标,追求立竿见影的效果;有的为在短期内出效果、出政绩,忽视对资源和环境的破坏,造成了一任的政绩,几任的包袱。

第2篇:农村数字经济存在问题范文

关键词: 黄田街道 数字电视 发展措施

中图分类号:TN949.197 文献标识码: A

近几年来,永嘉县黄田街道党委、政府一直将农村有线电视建设视为“朝阳产业”和“无烟工厂”,积极规范运转机制,努力培育发展空间,取得了较好的成绩。截止到2012年底,街道有线电视通村率为100%,入户率为70%。有线电视发展尽管已开始走上规范管理的轨道,但依然属于低水平的发展,存在的弊端还很多,如入户率低、村组发展不平衡、发展后劲不足等等。

一、数字电视主要存在问题:

(一)、资本投入有顾虑。有线电视是高投入、高消耗的行业,网络线缆的放装和维护需要相当可观的资金投入,特别罗东山区农村大都地貌复杂、住户分散,无形增加了有线电视建设的成本。由于线路长,有线电视放装需要投入的成本相对较大,网内农户的发展十分缓慢,如果放眼长远,尽量少收或不收初装费,那样用户的数量必然激增,投资人也必将受益无穷。

(二)、经营运转有压力。目前发展数字电视存在投入的成本过高、利息负担过重而运转困难的压力。由于初期有线电视投资成本较高,而实际用户没有达到预期要求,在支付贷款利息后,收入无几,给正常运转带来相当的压力,根本无力积累资金用于再投入。

(三)、运行维护有待提高。农村有线电视网络经营,结合当前农村的实际情况和发展方向,既注重经济效益,又兼顾社会效益。如在初期只注重发展,忽略了维护管理,加之网络长期的运行中,经受了自然的老化、人为的损伤,故障率往往会很高,而传输质量的优劣和服务质量的好坏,就会直接影响到有线电视用户的积极性。

(四)、群众发动有难度。已安装了的农户对有线电视都比较认可,认为有线电视与自来水、电话一样成为农户“达小康”的一个重要标准。然而广大农民普遍负担重,思想守旧,消费倾向不足,这是农村消费的大环境,再加之许多村组农户由于地处偏僻,经济水平不高,又有住房、教育、生病等因素的制约,给农村有线电视的平衡快速发展带来难度。同时无线电视免费接收与有线电视的有偿安装与收视也形成了较大的反差,无线电视对农民群众更具有“亲和力”。此外,有线电视网络自身的局限性也失去了一部分农村用户,如受电力限制、雷击对网络设施存有威胁、线路老化以及故障维护不及时等等,这些非正常因素也或多或少地影响了群众安装有线电视的积极性。

二、发展数字电视措施

为了顺利推进数字电视该项工程建设,我们狠抓健全广电站管理制度,注重工作方法,加大工作力度,狠抓措施落实,做好各方面工作。

一是提高认识,切实加强领导。把有线电视数字化整体转化作为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推进文化发展,惠及千家万户的民心工程的政治任务来抓。全站上下把网络改造放在全年首要工作,并建立起协调小组,认真制定实施方案。二是加紧进行双向网络改造的前期准备工作。为确保工作顺利展开,提早动手,一方面组织该站外线工作人员对辖区内的有线电视用户进行再次核查清理;另一方面对所有用户的信号质量进行测量。同时,组织人员深入各村,实地勘察相关设备的使用情况,测试干线线路及各种技术指标,积极组织相关人员展开双向网学习研讨活动,为双向网改造做好技术储备。

三是典型引路,先易后难,逐村落实。于2011年5月21日在上白岩村首选试点后,工作人员早出晚归,奋发拚搏,认真落实整转人员、场地、器材等一系列工作,逐步扎实做好双向网改和网络整理,顺利完成数字电视整体转换年度任务。

四是做好政策宣传和政策协调。及时召开村干部会议,深入村居举办现场咨询会,加强与各村居的沟通联系和协调工作。向村干部和村民耐心做好网改、停模、安装数字电视的解释工作,说明网改情况,积极获取村干部、用户的理解和大力支持。在施工过程中,有用户与施工队发生争执,使设备无法及时安装,都有专人去调解,有时还通过亲朋好友一起上门说服,尽量做到文明施工。

五是增加施工技术力量,加强施工队伍管理。鉴于网改任务繁重,进场施工队先后由1支增加到3支。同时,积极采取各种措施,加强对施工队伍的管理,保证工程顺利实施。一方面有效解决施工材料供应、天气、施工人员流动及其技术素质等问题,确保工程进度;另一方面做到严格监理,发现问题立即督促施工队进行整改,确保网络改造工程质量。

六是健全完善目标管理责任制,严格执行安全生产制度。实行由站长负总责,副站长分块负责制,严格执行上级部门的有关规章制度,明确责任,层层落实。

第3篇:农村数字经济存在问题范文

[论文摘要]随着科技的发展,有线电视作为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同时也有来自多方面的严峻挑战。从国内有线电视发展的状况分析,提出对我国有线电视发展面临的一些问题和对策,以加快我国有线电视的快速发展。

有线电视从最初的居民楼闭路电视及后来的小区有线电视互联,发展到如今的整个区域有线电视网络的互联。尽管我国有线电视网络规模居世界首位,但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新技术的不断出现,其广播式的单向传输方式已经不能满足现实的需求,如果我们现在不加紧对现有的单向网络进行改造升级,那么在不久的将来,我们就有可能被淘汰出局。

一、我国有线电视发展状况

我国有线电视网已成为世界第一大网络。目前,我国有近300万公里有线电视用户网络(其中光缆约60万公里),全国有线电视用户已达1.2亿户,电视机数量和电视用户数量均占个球总数的近1/3,已成为世界广播影视大国,同时,我国有线电视网络已经成为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用户网。

有线电视产业化的市场条件和基础条件已经具备。我国居民文化消费持续增长,有线电视用户规模不断扩大。通过网络整合,可将用户资源转化为巨大的市场和经济资源,直接拉动上下游相关产业。正向数字化、网络化迈进的全国有线电视网是国家信息化三大基础网络之一,全国有线电视大规模产业化运作和“全程全网”管理的基础条件已经具备。

二、有线电视网络存在的问题

我国有线电视行业是从上世纪80年代末期,由共用天线系统发展、演变而形成的。有线电视行业由于HFC及相关技术而逐渐向综合信息(多媒体)运营商的方向发展。由于起步较晚,还存在诸多问题。

(一)网络技术对有线电视发展带来冲击

随着数字、网络等高新技术的日新月异,因特网等新型媒体的异军突起,网络电视、移动电视、手机电视等不断涌现,与传统模拟的广播电视争夺用户日趋激烈,传统广播电视的地位、作用和影响力已经受到影响。给有线电视业和传统电信业以巨大的冲击,有线电视如何面对因特网与日俱增的冲击波?与此同时,卫星直播业务具有数字技术和服务价格的优势,直接从有线电视公司手中抢走用户,因而有线电视的发展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二)有限数字电视推广道路坎坷

中国政府已提出2015年将关闭模拟电视,全部实现电视数字化,这意味着数字电视领域面临着一个高速发展的机遇,但是其在中国的推广却十分不顺利,数字电视用户增长十分缓慢。虽然2004年出现的佛山模式、杭州模式、青岛模式等都有可取之处,但是这些模式都有着独特的资源和背景,难以在全中国模仿和推广。如何将有线数字电视业务推向市场,是目前阻碍数字电视发展的主要因素。一方面,国内数字电视发展过程中,由于产业缺乏沟通,特别是缺乏与最终用户间的沟通,造成“内热外冷”,用户参与度不高,市场发展缓慢。另一方面,国内数字电视发展过程中缺乏竞争,特别是在运营层面。没有了竞争,容易使成本急剧上升,同时缺少刺激市场发展的有效手段。当前,我国有线数字电视发展中存在的主要困境包括政策不明确、技术标准不统一、经营管理体制不健全、资金压力巨大等等。因而,在人们感叹数字电视给人们生活带来变化的同时,又不得不怀疑其是否能真正走进寻常百姓家。

(三)农村有线电视发展滞后

有线电视在农村发展前景好,市场潜力大,且因其节目套数多、信号清晰稳定而备受群众欢迎,这是加快农村有线电视发展的有利时机,但由于农村的情况复杂致使农村有线电视发展滞后,具体表现在:发展意识不强,一些乡镇站苦于资金拮据而无力发展,一些站缺乏发展意识、阵地意识,没有把有线电视延伸到其它居住集中的中心村、中心组,造成了广大群众看不到有线电视节目;技术上的落后,使得农村与市、县主干网联网后不能对接,信号受阻,不得不二次投资,重新改造网络;管理上不规范,没有严把规划设计及技术标准关,网络建设技术含量低,电视信号传输达不到规定标准。在用户管理方面,很多乡镇站没有建立用户档案,造成收费及维修的不便。原材料管理混乱,没有出入库手续登记,且存在劣质产品,材料浪费、流失严重;人才结构失调,表现在年龄老化、知识老化,大多过去是从事广播工作的,对电视技术知之甚少,加之观念守旧,不能很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

三、有线电视网络存在问题的解决对策

针对有线电视存在的问题,我们应认真研究对策,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更好地发展我们的有线电视事业。

(一)采用个新的方式建造新的系统

在今天,完全新建一个系统可以有多种选择。在HFC网络中,有不同的拓扑结构,每种各有其优点和不足。在前端,我们所能进行的选择是有限的,设备的性能对于网络信号的质量起着决定性作用。信号一旦从前端送出后,只可能变坏,而不会变得更好。建立前端时要为以后业务的扩展预留出足够的空间。RF输出指标要达到最高,高的C/N,高的信号稳定度,低的线性和非线性失真。这些对于模拟信号和数字信号都同样重要,对数字信号,平均误码率(MER)和EVM的数值比起失真来是更重要的参数。混合好的Kr信号必须要进行放大,因为它要供给多台光发射机。要避免信号在前端发生劣化,前端放大器应该是低噪声的并且失真要很小。例如,一个节点的C/N值如应达到52dB的话,前端的RF信号至少要62dB。

对一个基本的870MHz的HFC系统,一个节点带500个用户,最多使用4个有源器件串接,这种设计已被证明在经济效益上是合理的。正向带宽已足以满足需要,特别是采用数字技术后可以把多个频道压缩到一个模拟频道中。对反向通道,为高速数据和电话业务分配适当的比例(数据10%,电话20%),其带宽也可满足需要。网络应该有如下的基本特性,每个光节点一台专用光发射机,每个节点应有一台主用和一台备用的光接收机、光发射机和供电电源,4级RF输出而且每个反向RF口能够转换(这样可以使反向能力变为4倍);同轴电缆部分采用微型干放、微型桥接和线路延长放大器;高质量的同轴电缆和接头;当开通电话业务时要采用集中供电并有1到2个小时的后备电池以及可发电长达8个小时的柴油发电机;要增加竞争力,服务质量和可靠性是基础。要保证好的服务质量和高可靠性,自动备份和维护预防是关键。

(二)做好计划确保网络成功升级

做出是否升级的决定最终取决于计划提供何种业务,以及用户的数量、他们的爱好和支付能力。做计划必须要先确定好目标,必须确定所要传送业务的数量和种类以及它们的质量要求。要问一下自己:从现在起5年内,对网络的预期会是怎么样?网络的升级怎样能适应未来的这种预期?细化这些问题应该从如下方面进行考虑:

系统是要新建,还是改造升级?系统现有的结构如何;现有的网有多少还可以使用?电缆,连接器,分支分配器已使用了多久;现在需要多少带宽;系统所带的用户有多少;每公里要带多少用户;当前的线路是走地下还是架空;在未来的3到5年需要多少带宽;现在以及未来的3到5年节目量会有多少;有线电话是否被允许,使用的用户会有多少;通过有线网传数据能否实现,使用的用户会有多少?是否还计划利用HFC。

(三)加快农村有线电视发展步伐

针对山区农村有线电视发展存在的突出问题,要促进山区农村有线电视的快速发展,理顺管理体制,引入激励机制,全面调动起从业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改变过去懒散拖沓的工作作风,强化爱岗敬业、争创一流的工作理念;加快人才培养,构筑人才高地,人才对于广播电视事业的生存、发展、繁荣显得尤为重要;强化管理,推动各项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首要的一点是要建章立制;树立优质服务意识,加快用户入网步伐,在竞争日趋激烈的现实面前,只有牢固地树立优质服务意识,才能加快入户步伐,搞活产业经营。

参考文献:

[1]潘承双,当前农村有线电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有线电视,2006,(12).

[2]罗轶,杨亚玲,试论我国有线电视网络的产业化[J],西部广播电视,2007,(08).

[3]吴春雷,从北美经验看有线电视网络运营[J],视听界(广播电视技术),2007,(01).

第4篇:农村数字经济存在问题范文

关键词:城镇化  现状问题  城镇建设  多元化  用地需求

        1 固始县城镇化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20世纪90年代,随着城乡经济的快速发展,城镇化水平亦不断提高。但是,由于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人口户籍政策导致的 农村 剩余劳动力离土不离乡,造成固始县农村城镇化进程明显滞压于经济发展水平。

        1.1 城镇化水平较低

        由于固始县特殊的 自然 条件、经济基础、区位和观念等诸多方面的原因,特别是作为一个灾害频繁的贫困县,造成城镇化水平低,城镇发展比较缓慢。城镇化发展仍处于初级集聚阶段。到2000年底,只有8个建制镇,城镇化水平为16.8%,比全省平均水平低,6.4个百分点,非农业人口比重为10.9%,比全省平均水平低7.4个百分点。

        1.2 城镇的量少,人口规模小

        全县33乡镇中,仅有8个建制镇,其中城关镇、黎集镇、蒋集镇、郭陆滩镇、往流镇、陈淋子镇等六个镇为老城镇,由于大多数乡的经济实力较差,乡改镇的步伐较慢。城镇分密度2.7个/千平方公里,远低于全省4.1个/千平方公里的平均水平。城镇不但数量小,而且规模小。县城作为全县的 政治 、经济、文化中心, 工业 和第三产业滞后,尚不能很好地直到带动县域经济发展的作用,经济功能薄弱,总体规模偏小,建成区面积只有19.6个/千平方公里,人口只有17.73人,占全县总人口11.63%。与160多万人口大县地位很不相称。多数乡镇基本以单一的行政中心为主,并有传统农产品加工的乡镇 企业 和小规模的集市贸易,集聚能力和服务功能薄弱,职能单一,处于低层次发展阶段。城镇规模小影响了城镇职能作用的发挥,难以承担带动全县发展的重任。

        1.3 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一是道路狭窄,建设标准低, 交通 拥挤;二是自来水普及率低;三是排水设施不完善,下水道普及率低,很多建制镇未铺设排水管道,污水排放及处理问题严重;四是环卫、通讯、环保设施、广播、电视、 教育 、园林绿化设施、消防、防震等综合防灾设施及停车场地等配套设施不完善,难以吸引企业和农民向小城镇集中。

        1.4 沿公路布局的不合理性。

        许多小城镇主要是依托过境公路发展后,形成了“要想富,占公路”的观念,使得许多小城镇的建设沿路拓展,公路不仅有小城镇内部道路和过境交通的双重功能,而且沿路形成商业市场,难以形成小城镇的完整形态和合理布局。

        1.5 农村城镇化的表面性。

        一是小城镇职能仍处于发展的初级水平,产业结构以农业为主,其主要职能仍停留在为周围农村地区提供商品交换、物资集散、行政及文教服务的初级阶段,经济的主体仍然是农业,小城镇集聚要求的第二、三产业还处在资要地位。二是土地松散,固始县小城镇人均建设用地普遍偏高,居住用地占城市建设用的比例较大,“一户一楼,一家一院”的传统农村型居住方式仍是目前小城镇居民普遍采用的居住形式,从而导致土地松散,人口松散。三是规模偏小,集聚功能偏弱。80%的小城镇人口规模在5000人以下,起点低、规模小,难以形成集聚效应,制约了二、三产业集中区的形成,农村富余劳动力在小城镇的就业机会不多。

        2 固始县城镇发展趋势

        2.1 固始县城镇发展步入快车道,城市建设成为带动县域经济快速发展的支柱产业。

        党的十六大确定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之一为:城镇人口的比重较大幅度提高。工农差别、城乡差别和地区差别扩大的趋势农步扭转。城镇化 发展 速度加快已成必然趋势,是 经济 高速发展的结果,城市化已提升到经济发展战略的核心位置。

        当前县域经呈出一主两副四重点的城镇体系分布格局,即形成以县城为中心,段集、三河尖为二翼,以黎集、蒋集、胡族、往流为支撑,以一般乡镇为节点的职能结构完善,组合有序,功能互补,层次分明的城镇体系 网络 ,县域经济的发展正处于起飞阶段,城镇的发展处于极化过程,县域内各种经济资源要素都在向县城集聚,城市处于快速膨胀过程。

        2.2 城镇建设投资呈现多元化

        建设小城镇的关键是解决好基础设施建设资金问题,但基础设施的投资较大,资金从何处来?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固始县已走出一条成功道路:即充分利用市场机制,实施经营城市战略来推动小城镇发展,走以地建城、以城养城的市场化路子。对经营性土地一律实行公开拍卖制度,几年来通过拍卖土地,积累资金上亿元,有力的支撑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同时通过盘活存量资产,运用市场机制最大限度地发挥建设设施的使用效益,以存量资产吸引增量资金,大胆引进外资。通过有偿转让道路、公厕等城市公共设施经营权,对城市道路、路灯的广告进行招标,出让公益设施冠名权,获得城市维护资金。县城建设已形成 企业 ,民间投资,政府等多元投资机制。

        2.3 城镇规划成为指导城乡建设良性发展的有力支撑

        规划是城镇建设的龙头,全县33个乡镇都已委托具有规划资质的单位完成新一轮的整体规划(2000—2020年),城镇规划编制的完成,避免了小城镇低水平重复建设,明确了小城镇的功能定位,突出了 自然 及人文特色,充分发挥各地的种种优势,为小城镇健康有序发展指明了方向。

        3 用地需求预测

        2000年底固始县城镇化率只有16.8%,城镇人口25.62万人,按照规划到2020年如果城镇化水平达到45%,全县人口180万人,城镇人口70万人,那么全县将有55万人由 农村 迁居城镇,按照人均占地100平方米算,还要新建、扩建城镇建设用地55km2,其中县城人口由17.7万人增加到35万人,建设用地将增加到24km2;乡镇镇区居住人口将由8万人增加到38万人,建设用地将增加到69km2。扩建城镇建设用地55km2盯当于又要占用土地8.25万亩土地,这的确是个很庞大的数字。城镇化、 工业 化需要占用地,一方面靠城市内部挖掘与改造老城区,提高建筑高度,充分利用“三维”空间。另一方面要通过 科学 规划,尽量利用山坡地、填谷造地来解决重大工业项目、基础设施、占用耕地问题,特别是盘活农村老宅基地。

参考 文献 :

[1]张秋琴,周宝同,孙婷,犍为县城镇化发展趋势及其用地需求分析者[j].建筑大学学报,2006.7.

第5篇:农村数字经济存在问题范文

一、开展调研基本情况

(一)确定调研课题情况。

近年来,我国农村经济建设飞速发展,农民收入逐年增加,城乡面貌日新月异,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人民群众对精神生活也有了更高的要求,各类文艺队伍相继成立,推动了农村文化建设。但是,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差异以及环境的影响,简陋落后的农村文化体育条件与日益增长的公共文化需求,仍然很不匹配、很不适应、很不协调。因此,加快作为新农村文化建设基本构件之一的公益性文体活动场地建设尤为重要。

(二)下去蹲点调研情况。根据局调研方案的有关要求,本人结合工作实际,10月10日—12日,组织体育运动中心相关同志先后到扬武镇排莫村(跟随县文体广电旅游局调研小组一起)、红星村和龙泉镇合心桥村、原长青乡、金钟移民社区、东湖社区等开展以农村文体活动场地建设为主题的专题调研活动。通过走访群众、现场查看等方式听取群众意见,认真查找农村文体活动场地建设和管理存在的具体问题和实际困难,研究提出解决问题、改进工作的办法措施,确保调查研究工作取得良好成效。

二、调研了解存在的具体问题

(一)当前农村(社区)文体活动场所及设施建设基本情况。

1.农村文化设施。目前,建成7个乡镇综合文化站、159家农家书屋,并配备有相应的文化信息资源共享设备(主要是配送图书、书柜、DVD及电视机等资源共享工程设备),全部实行免费开放。有167名村(社区)级文化管理员、7个共享工程基层服务点、数字图书进农家7户。全县35%的行政村建有业余文艺队伍;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和2017年以来实施的扶贫广播“寨寨响”工程覆盖率达100%;农村公益电影放映站1个,队员5人;实施综合文化服务中心项目5乡镇、92个行政村【2016年、2017年两年,累计为5乡镇、92个行政村配送资源共享工程设备(乡镇级配送金额是5万元:摄像机1台、平板电脑2台、卫星数字一体机1台42寸、移动数字网络1个),村级配送金额是2.5万元(卫星数字一体机1台32寸、平板电脑2台),为159个农家书屋配送图书共361884 册】;建有县电视发射台1座;有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个(石桥古法造纸遗址、万寿宫和丹寨汞矿近现代工业建筑);有国家级传统村落7个(排莫村、麻鸟村、扬颂村、送陇村、石桥村、王家村和排佐村)、州级重点民族文化村寨9个(排莫村、羊排村、送陇村、石桥村、大簸箕自然寨、卡拉村、排牙村、麻鸟村、雅灰村)、县级重点民族文化村寨34个;建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传承基地12个。

2.农村体育设施。分别实施乡镇级农民体育健身工程7个、村级农民体育健身工程139个,加上资助和群众自建90个,村级活动场地累计达229个,覆盖率分别为100%、86.3%。同时,还为积极性高的村补助部分资金及配送篮球架90付和乒乓球桌30张;完成全民健身路径工程23套。

3.社区文体设施。建成移民安置点金钟社区、东湖禥儿城西社区文化馆分馆、图书馆分馆各1个;建成金钟、东湖2个移民社区多功能运动场,金阳社区多功能运动场正在启动建设中;为金湖、东湖、金阳3个移民社区各安装1条健身路径工程;为金钟社区配送8000余册各类图书、铜鼓、芦笙,以及乒乓球桌、球架及相关健身器材。

(二)调研了解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1.农村(社区)文体活动场地少,设施简陋。目前,我县虽然分别实施乡镇级和村级农民体育健身工程7个、139个,加上资助和群众自建90个,村级活动场地累计达229个,覆盖率分别点原7个乡镇和161个村的100%和86.3%。但是,大部分都修建或配送在村委会驻地的中心自然寨,而且大多数都只是一个村1—3个场地或1—3套设施,覆盖率仅占全县486个自然寨的47.2%。另外,实施早的村现文体设施有部分已损坏,急需更新。

2.管理措施落实不到位,资源缺乏有效利用。目前,全县农村文体设施的管理制度不够完善,没有形成规范有效的管理。已建有的文体活动场地,大多数村没有按照要求明确专人负责管理,部分场地平时无人管理或闲置,多用于停车、堆放物资等,只有在节日期间才用于开展文体活动。

3.经费投入不足,文体设施建设滞后。大多数文体公共场所和设施都依赖上级投入(农体工程每个村补助3万元)且投入不足。加上我县财政经费困难,有时专项经费划拨不及时,给场所建设和设备购置造成了很大的困难。

4.部分公共文体化场所和设施实际使用率偏低。一是乡镇没有专门的体育工作机构,只能由文化站工作人员兼顾,给农村文体活动开展带来一定困难;二是部分村图书室明显是摆设,有上级领导来检查时开放一下,其余时间关门。部分乡镇把综合文化站当着食堂、职工宿舍、储藏室等。加上上级配备下来的设备被挪为它用(包括电脑、桌子、椅子等),尤其是配备的乐器因质量问题或者长期无人使用,放在文化站也基本成为摆设,使乡镇综合文化站职能已经不能正常履行,有的甚至形同虚设。

三、对存在问题的具体原因分析

(一)村干部重视不够。有很多村群众积极性很高,但村组干部重视不够,协调和落实建设用地困难,加上这两年脱贫攻坚任务重,部分村没有认真组织实施,延误建设工期。

(二)经费落实不到位。上级补助经费下达后,县文体广电旅游局督促相关建设点加快建设进度。但由于经费落实不到位,大部分项目点没有钱购买砂石、水泥和支付人工工资,导致项目没有启动实施,影响建设进展。

四、解决问题的具体办法和措施

二、主要做法及成效

(一)领导重视,明确责任,为农村公益性文体场所建设提供有力的组织保障。县委、县政府要切实重视农村公益性文体场所建设,成立相关工作小组,明确由县政府分管领导为组长,文体广电旅游、乡镇、财政及相关部门为成员,按时召开会议,对工作进行调度。同时,县财政及时划拨项目建设补助经费,以便督促各项目点抓紧实施,确保按时完成我县建设任务。

(二)建立多方投入机制,为农村文体场所建设打下坚实的硬件基础。将农村公益性文体设施建设列入乡村振兴计划建设内容,充分利用荒地、荒坡修建文体活动场所。采取的主要措施是县文体广电旅游局向上争取项目支持、县财政局列入一事一议项目、帮村单位帮一点、村民集资一点,着力构建“结构合理、发展平衡、运行有效、惠及村民”的公益性文体场所服务体系,为发展和繁荣农村文化搭建了良好的平台。

第6篇:农村数字经济存在问题范文

[关键词]信息服务 农村信息化 思考

在我国网络信息整体发展速度非常迅猛, 2012年1月16日在京了《第2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指出:截至2011年12月底,我国网民规规模突破5亿,较2011年底增加了5580万人;互联网普及率攀升至38.3%,较2010年底提高了4个百分点。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3.56亿,占整体网民比例的69.3%,较2010年提高了17.5个百分点。并且农村网民规模上升到1.36亿,占整体网民比例的26.5%,网民中初中学历人群比例继续增长,由32.8%上升到35.7%,手机网民较传统互联网网民增幅更大,依然构成拉动中国总体网民规模攀升的主要动力。

西部欠发达村镇一般远离经济发达地区或处在地区经济中心的边缘地带,通讯等基础设施相对落后,居民社会公共信息资源享用和信息获取能力水平低,导致了农村信息服务体系建设迟缓。农村信息化建设对促进弱网络环境下的农村信息服务体系有着重要的作用,也是科技信息成果及时转化推广的重要途径。但由于网络接入条件不足、硬件设备落后和专业技术维护人员稀缺等诸多因素,农村地区网民与城镇地区相比增长速度仍较为缓慢,农村信息服务网络建设也无法满足现在农村发展的需要。本文结合近几年实施农村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就农村信息服务功能的延伸,提高农户对信息服务的参与度,改善农民信息闭塞状况和拓宽信息获取渠道,推动农村社会发展的问题谈一些思路和建议。

一、西部偏远地区信息服务发展的外部环境及现状分析

目前我国大部分县级农业部门都设有信息管理和服务机构,农业部通过构建办公网络平台,初步建成了以中国农业信息网为核心的国家农业门户网站。但在一些西部落后偏远地区农村信息化服务条件仍然很差,并且农民对信息化意识不强,对信息化的认识存在一种高不可攀式的崇拜心理,理解上不深入,所以真正的信息支撑体系没有形成。同时,这类地区针对农村经济的信息系统研发难度大并且进展缓慢。由于在西部落后偏远地区的农村经济条件、地理条件、人员信息素质偏低等诸多因素影响,国内通信运营企业建设的农业信息平台也遇到同样的状况。农村社会公共文化方面以各级图书馆为主的“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是在文化部、财政部的共同组织下自2002年开始启动,并在全国范围内联合实施的一项惠民工程。主要内容是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将全国的文化信息资源进行数字化整合,通过互联网和卫星传输手段将信息资源传播到全国各地的基层服务网点,特别是面向农村提供丰富多样的信息资源和公益性信息服务。据统计,全国已经建成1万多个文化信息资源共享中心和服务点。2011年,国家数字图书馆工程在全国开展了首批实施的15个省级馆和52个市级馆推广工作。截止到2011年6月,国家数字图书馆数字资源保有量已达560TB。除了国家数字图书馆建设外,各地数字图书馆建设也蓬勃发展,目前全国已有20多个省规划和建设省级数字图书馆。

由于西部落后偏远地区经济发展整体水平相对较低,信息来源渠道单一,农业科技掌握水平有限,文化生活相对贫乏,所以在信息服务快速发展的大环境下积极改善当地的信息服务条件可以有效的改善这些地区目前的状况。

二、信息化建设对农村信息服务发展的支撑作用

1.有利于农业信息化和提高信息服务效率

现代农业的实现是建立在应用现代科学技术和科学管理方法的基础上的,而传播和推广科学技术和科学管理方法的唯一途径就是推进农业信息化。通过现代农村信息服务体系,更替传统的研发、应用推广、管理体制,使农业科学技术快速的形成和推广。对于西部偏远地区信息化建设是为农村大众群体提供信息和学习渠道的便捷途径,由于为落后偏远地区的大众群体服务,在非信息网络化的条件下让他们获得高实效性信息的成本和学习科学技术的成本远远高于信息发达地区获取信息的成本,所以完善信息化建设是提高信息服务效率最为便捷的途径。

2.有利于改善信息闭塞现状和促进农村经济增长

农村信息化建设助于农户提高信息获取能力;有助于掌握先进的农业科技生产技能。经济学家舒尔茨认为:穷人不是穷在土地和资源上面,而是穷在信息闭塞和教育程度低下造成的劳动力素质的落后。通过农村信息服务体系掌握先进的科技信息和准确的市场信息,农民就能取得发展的主动权调整农业生产结构、优化农业产业布局、防治各种农业灾害、打造当地优势产业,从而促进当地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3.有利于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通过农村信息化建设,建立农村信息服务体系,可促进农村信息服务行业的发展,使落后偏远地区农业生产的社会化程度得到很大的提高,地区涉农组织规模得到扩大,同时利用信息服务的互动性,大力推广地区特色农业、休闲农业和观光农业,建立富有地方特色的多元性农业,可带动当地农区旅游业的发展,增加当地农民的收入。

三、信息化建设和信息服务发展过程中存在问题

1.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经费保障不足,专业技术维护人员匮乏。

首先,西部落后偏远的农村多数位于沟壑纵横、山大沟深的地理环境中,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难度大,成本高。因此,在农村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是广播、电视、报纸和科技信息服务文献资料,手机的普及度虽然较以前有长足的进步,但由于村落分布较为零散,部分地方仍未通电,信号基站也无法保障全时的正常使用,所以手机也无法达到全覆盖率,并且运营商和农信部门可提供的专为手机用户使用的信息服务资源有限,因此这种信息服务使用方式也受部分因素的制约。其次,信息化建设投入资金不仅包含前期采买设备的费用,还应包含维护设备、人员培训和信息资源开发的保障经费,但由于基层信息服务受限于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后续专项经费难以保障到位,所以经费不足是信息服务体系中长期存在的重要问题。第三,信息化建设过程中不可缺少具有较强专业知识的维护人员,但由于人员编制的局限和薪资待遇偏低,这些专业技术维护人员流动较为频繁。时常出现信息服务系统出现故障,只能请异地的技术维护人员把问题处理完才能重新运行。

2.信息化建设中农民参与度不高、信息时效性差,服务体系不健全。

第一,落后偏远的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薄弱,致使信息获取成本远远高于城市,阻碍了农户在信息化过程中的参与程度。第二,落后偏远的农村缺乏信息消费的环境,农户科技文化水平较低,限制了对科学技术和信息服务终端的学习和应用、所以大部分农户的封闭性较强,信息观念滞后,信息资源作为提高收入和致富的手段没有被农户普遍的认可。第三,产业化环境程度低,农户对信息服务的需求程度不高。农村对信息的需求与农业产业化之间有相互依赖关系。农业实现产业化,扩大了生产规模,农业生产以市场为导向,必然产生对信息的需求以及提高效率的强烈愿望。在农业生产规模小,生产主要是满足自己的需要时,农民就不可能对信息技术有需求。第四,信息服务内容大多数实用性不大,农业生产信息技术的开发缺乏市场导向,不能为农民提供多少实用服务。各地方普遍缺乏信息资源的整体规划和系统采集机制,信息收集、分析、整理、的能力较弱。县、乡各级管理部门已建成的信息服务站大多处于初级形态,配套功能差,难以提供有效服务。此外,农业网站陈旧的信息较多,信息更新较慢,信息不完整、不准确,使用价值和实用价值低等。

4.信息服务机构参与力度不够、农业信息资源相对单一、农业信息服务的局限性

首先,信息服务机构的各种优势较为突出,而且每年有大量的科研成果文献推出,但其信息服务始终定位在教学及科研层面上,对农业科研成果的推广、农业信息的及服务工作参与力度不够, 致使一些科研成果、农技信息不能应用于生产。其次,农业信息服务机构的片面性, 导致其农业信息资源的相对单一。辅助教学及科研的农业信息资源比较丰富, 而面向“三农”、直接为农业生产及农业市场供求服务的信息资源则有待于进一步开发。第三,鉴于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农村自然条件及农民生活习惯的差异, 不同区域的农户需要不同的信息。因此, 信息服务机构对象多、涉及面广, 并需要各种资源和技术为不同层次的用户服务。另一方面, 作为动态资源的农业信息每年成倍增长, 同时又有50% ~60%不断被淘汰。农业高校图书馆要有效地利用信息, 有相当的难度, 如网络条件及用户信息素养低等原因。

四、对策建议

1.强化政府在信息服务中的主导作用

落后地区的农村需要信息服务机构主动向农户了解信息需求,在农业信息消费方面他们是弱势群体,所以农村信息服务应以公益性为主,政府应在信息的、消费等方面指导和扶持农民群体,因此各级政府需要统筹规划,要保障信息建设初、中、后期的专项资金,增加农村信息化所需的基础设施建设,并且因地制宜的搭建适应落后偏远农村的信息服务平台,完善农村经济和社会文化方面的信息资源,制定相关信息服务的激励机制,增加专业维护人员的配备,提高技术人员的定期培训频率,为农村信息服务铺平道路。

2.推进产业化进程,刺激信息的供求关系。

农村信息化在农业发展市场化的程度比较高时才能得到发展,农民只有摆脱农业生产自给自足的状态,实行产业化经营,才会形成对信息的强烈需求。目前,我国的农民还没有从传统小农经济的环境中解脱出来,生产规模小,信息技术的采用难于形成规模效应,给农业信息化的发展带来限制。所以,应大力推进区域农业产业化进程,促使农民主动寻求农业信息,提高农民对信息化的参与度,另外,推进区域农业产业化进程,还可以刺激信息服务机构完善信息资源,不仅能及时满足农民个性化信息服务,还能及时主动的更新信息资源。

3.加大信息服务人才的培养

加强对农民获取信息能力的培养,挑选一批具备一定信息素养的农业带头人进行农业科技、产业化经营、信息技术、市场运营等方面培训,提升他们的知识结构和信息意识,由他们去影响和提升周边农民利用信息的能力。促进落后偏远地区的农村主动寻求信息服务,提高信息利用水平,从而推动当地的经济和文化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2012年1月16日在京:《第2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2]李汉才 冯 长,对信息化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作用研究,中国乡镇企业会计:123

[3]党的十七大以来我国网络文化建设综述 ,新华网,http:///politics/2011-10/13/c_122154782.htm

[4] 坤燕昌,网络环境下民族边远地区农村信息服务有效模式研究,农业图书情报学刊 2008.12:190-191

[5]钱雪飞,对信息化建设中农民参与度不高现象的剖析,齐齐哈尔大学学报,2002.2:49

第7篇:农村数字经济存在问题范文

一、乡镇统计的职责:

完成国家统计调查和地方统计调查任务,执行国家统计标准,执行全国统一的基本统计报表制度,执行统计法规和统计制度,监督检查统计法规和统计制度的实施; 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搜集、整理、分析、提供和管理本乡、镇的基本统计资料。

二、乡镇统计的工作范围及内容。

对当前农村的社会经济基本情况和农业生产情况进行统计。主要包括:农村基本情况、农业生产条件、农林牧渔业生产情况、总产值及增加值的计算、乡镇社会经济发展情况、以及一些涉及农牧业、农村、农牧民的调查、普查。其中农业生产条件包括劳动力构成、耕地变动、牲畜存栏、农业机械、化肥等能耗、水利建设等方面;乡镇社会经济发展情况则较全面的反映出各个乡镇的基本情况、农牧业生产条件、乡镇经济情况、乡镇企业、乡镇机构、文教卫生、社会福利生活等情况。

三、乡镇统计存在的一些问题

1、各乡镇统计人员变换频繁,县级统计部门无法控制。 各乡、镇政府负责统计工作的同志由各乡镇安排,大部分又是年轻人,所以乡镇政府统计人员变换非常频繁。乡镇政府在变换统计人员时,很少考虑统计工作连贯性、业务性的需要,随意性较大。各乡镇的统计人员很少有干五年以上的,一般是二、三年,甚至各别的一年换多个。这样的变换频度是很难适应统计工作需要的。

2、基层统计人员业务水平不高,由于统计工作专业性强,人员变动频繁,基层人员统计业务培训总是跟不上步伐,造成一些统计员业务水平不熟悉,特别是新接手的同志反映统计工作非常难做。农牧业统计最原始的数据是由乡镇组织所辖各村的会计上报的,有些村会计由于对统计指标的理解不准确,造成统计数据从源头上就出现错误。

3、社会对统计认识和重视不够,一些统计人员统计法制观念淡薄,责任心不强,报表数字随意填写、改动,有些人报上来的数字不是错误连篇、逻辑不通,就是做过手脚。乡镇报表迟报时有发生,严重影响了统计工作的进度。

4、人为因素的影响太多。由于对三农问题的重视,政府对下级考核时会把耕地保护、人均收入、产值等指标作为重要依据。乡镇统计人员业务虽然受县统计局指导,但人、财、物都归乡镇管理,因此,其工作完全受制于乡镇领导,统计数据,真实性难以保证。

5、与各部门的数据存在差异。

个别乡镇统计上报数据与农业、牧业、林业、民政等部门掌握的数据不一致,统计数据与其它部门的数据不一致,影响到统计作为法定数据部门的权威性,从而影响到整个统计系统的权威。

6、普查频繁,增加了统计部门的工作压力。

目前,涉及到国计民生的全国性普查比较频繁,人口普查、经济普查、农业普查、第三产业普查,基本单位普查,基本上是一个紧接一个,这样的普查频度给乡镇统计的工作增加了很大压力。

四、解决问题的几点建议

1、加强统计法制意识的宣传,加大执法力度。

《统计法》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统计管理条例》是统计工作人员的行为准则,是做好统计工作的上方保剑。借统计执法检查之机加大对统计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提高乡镇领导和统计人员的统计法制意识,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并要加大惩处力度,对证据确凿的统计违法行为,要坚决依法严惩,不能手软,做到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有为才有位,要想乡镇能够认清统计工作的重要性和严肃性,必须加强统计执法检查,并对查出的问题进行严肃处理,促进乡镇统计人员和统计对象按《统计法》《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统计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依法统计。

2、保证统计人员的稳定,提高统计人员素质。

统计工作是业务性较强,联贯性较强的工作。统计人员的稳定是做好统计工作的前提,统计人员的素质是做好统计工作的保证。因此,各乡镇应确保统计人员的稳定,要严格按统计管理条例的要求,调换工作时,应征求县级统计部门的意见。在选调统计人员时,要确保统计人员的素质。

3、加强乡镇统计人员培训,提高统计人员能力。 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基层统计工作队伍是搞好乡镇统计工作的关键。有好的工作手段和条件,也有好的制度,但必须要有“人”去做,因此常言说“一靠科技,二靠法制,归根到底靠人才”。农业统计的数据主要是由乡镇统计员上报而来的,因此,他们的业务水平、责任意识对乡镇统计质量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然而,统计员变动非常频繁,业务水平参差不齐。有必要对乡镇统计人员进行培训,并形成一种制度,从统计的意义、统计的方法理论、统计法制、各种统计指标的理解等方面展开培训,提高基层统计人员的统计认识和业务素质。各乡镇统计员反映,他们对统计业务培训也有着强烈的愿望。

4、加强对统计工作的领导,协调好部门之间的关系。 《统计法》规定,统计部门数据具有法定地位,所以在乡镇统计员上报来的数据与农业、牧业、林业、民政部门等的数据有些差异时,为了更加准确的反映出当前农业生产情况、变化趋势,为了维护统计数据的权威,一定要经过认真的分析审核后才能公布。县统计局发现乡镇上报数与部门数据差别较大时,要先与乡镇联系、核实,如乡镇统计员的数据不是调查而来,又说不出不能保证可靠性,要求乡镇统计员重新调查,或者征求乡镇统计员的认可后以部门数取代之,而如果发现是部门的数据存在问题的,也会与其他部门沟通,告知其情况,要求他们改正,总之是要以数据真实为唯一标准。

5、纠正错误历史数据,确保数据的真实性。

由于各种原因,乡镇统计数里有一些多年来就存在的错误数据,比如:有的乡镇的上报的耕地面积偏少、有些农作物的播种面积偏大,牲畜头数不实等,要赶紧想办法把它们纠正回来,把基数调到符合实际的水平,不能让错误的数据持续影响农业统计的质量。现在农业普查已经处于筹备阶段,农业统计应该抓住这个难得的机会,把各项数据调整准确。相信农业普查后,会对以后的农业统计工作提供更好的统计环境。

第8篇:农村数字经济存在问题范文

关键词:农村广播电视;网络覆盖;有效途径;措施

一、加强农村广播电视覆盖的有效途径及存在问题与措施

1.1我国农村的广电网络覆盖所具有的特点。

广播电视是我国社会主义体制下党和政府人民的关键喉结,是过去与当今实现教育与激励全众现代化的宣传工具,而且也是党和政府为实现人民群众之间更为紧密团结氛围架设的一种桥梁和纽带,同时也可作为一个广泛的政治,经济,文化,科学,技术,教育,医疗等多个现代知识与信息的传媒方式,并有其它通讯工具模式共同组成无法比拟且兼具优越性的信息传输系统。

(1)广播电视网络的信息传输具有明显的直接性与形象感。尤其是电视网络传输兼具声音和图像两种形式进行同步传输,它有非常强的现实主义感和亲密感。它既可以传输文本类的东西,又可以将音像从具象转化为抽象,最容易被大众所接受和亲睐。

(2)广播电视网络传播形式具有非常强的时效性。广播和电视是利用光与电的蔓延非常快。无线电广播的同时,观众实时观看和收听,尤其是现场直播,观众可以观看和聆听到的实时即使现场实况转播远万里。因此,广播和电视真正的地球变成了“地球村”,真正达到不出门便可知世界的效果。

(3)广播电视传播网络具有很高程度的广泛性。一方面,广播和电视的传播可以不受到距离、地形以及气候条件所制约,广播和电视传播节目的信号能够经受到服务区的每一个角落,每一个家庭可以接听。另一方面,它的受众群体也最为广泛,并且广播电视传输的内容也是非常丰富和广泛的。

目前,我国广播、电视人口综合覆盖率分别达到96.31%和97.23%。农村中央广播电视节目无线覆盖工程,使中央第一套广播节目和中央第一套电视节目全国人口无线覆盖率达到85%和85%,中央第七套电视节目全国人口无线覆盖率达到69%,覆盖人口分别为11亿、11亿、9亿。可见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主要是新闻媒体,从电视上获得信息的人,而这一比例也非常大。可见,广播电视传播是人民大众获取各种信息的主要渠道和来源。因此,可以说广播电视网络是当下不能离开人的基本必需品。

(1)极其广泛的广播和电视节目,完全可以覆盖在农村地区的文化建设,通过其他方式。随着经济实力的广电部门和广播电视技术的发展,广播和电视节目的内容可以包容一切,不仅要及时地传播到世界各地的各种新闻,两者可以传播各种知识和信息,大到宏观世界,小到微观世界,一切都可以完全显示在小屏幕之上。许多农村干部和群众在农村地区特别是安装了有线电视,广播电视,社会秩序良好,知识的增长更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

(2)相比较而言,在农村地区的广播电视覆盖是更经济、更实用的方式。在农村广播电视网络的研究中我们发现特别是边缘贫困山区的剧院、俱乐部、图书馆等文化设施是空白的,文化下乡也是远水解不了近渴和杯水车薪。如果你想建立一个新的剧院、俱乐部、图书馆很困难,这是一种长期发展中存在的管理问题,一时还难以快速改变事实。农村安装了有线电视和广播,不仅能够使得民众了解国内、国际的新闻活动,党和国家的方针与政策,就等于将剧院、俱乐部和图书馆等搬进了家中,并且常看常新。

(3)随着时代的进步与我国广播电视技术的发展,该网络的功能也逐步适应了农民日益增强的文化需求,而且也是其它传统方法无法比拟的。现在的有线电视网络是开放的互联网、数字传输和内部电话。不久的未来,视频点播也将从发达城市转战于农场广电事业。之后的有线电视也可以在网上购物,网上阅读,网上炒股,网上医疗等,然后在山里的农民不再是被动的接受有线网上传播的信息和知识,但可以采取主动要求信息点播电影和电视,查看新闻,读书,购物,医疗,股票等。因此,广播和电视将成为一个美好的农村文化建设,不仅向农民传播文化,将能够改变农民的思维方式,生活和生产方式,大大加快了农业和农村的现代化。

1.2农村广播电视网络覆盖的主要问题

多年来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导下,从中央到地方党委和政府各级加强农村广播电视覆盖面十分重视,因为它强调政治建设,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地区,为民办实事。本办法由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村村通”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和”西新项目的实施要求。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实力的广电部门将继续加强拷贝数增加的广播和电视节目的播出时间不断延长,更加丰富多彩的节目内容,制作,播出和传输质量的不断提高,特别是对农业项目。这不仅表明在农村地区的广播电视覆盖面已经取得了巨大成就。同时,农民群众成为农村文化建设的一个组成部分。然而,实际上在农村地区广播电视覆盖有仍然有很多问题。

(1)我国许多农村地区无线电发射器是难以直接覆盖的,使用卫星地面接收设施的农村地区往往难以收到了很多的频道,特别是市、县台的节目根本无法接收。电缆的覆盖范围,经济发展落后,分散的人口,地理条件较差的贫困山区,建设投资资金成本非常高,这些地区通过农村有线广播和电视低到村,家庭低利率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如,市有线广播电视以及11%的乡镇没有通过,不是连接到互联网的一半以上的行政村中,有70%的农户都配备了有线电视。搞“千家万户”项目,但仍存在一些盲点、盲户。

(2)认识不足。首先,乡镇干部的广播和电视宣传的内涵认识不足。广播电视宣传等同于新闻报道,整个广播电视宣传的内涵和作用缺乏了解,从而扩大农村广播电视覆盖和基础设施建设不重视的工作相对被动的投入也没有十分的热情影响到了广播电视网络覆盖的深入发展,忽略了农村广播电视覆盖和基础设施建设。其次,走访中我们发现,大多数农民是能够认识到广播和电视的作用,而仅仅是肯定的广播和电视的作用在休闲和娱乐。这就表明,在农村有线电视发展的宣传是不够的。

(3)农村广播电视基础设施的投资体制落后进而之,导致各方面的不足。农村广播电视线路和设备的购买成本是非常高的,一些从用于行政的光纤电缆,需要是一些乡镇到行政村根本无法负担的起的。这么大的投资,和谁去投入。并且到目前为止,在全国各地没有一个统一的、可行的投资体制,必须依靠广电部门到处动员。电台和电视台广播是一个社会公益事业,广播电视行政部门受政府委托行使管理职能。下属单位的创收水平的职业发展,以确保宣传工作的水平。再加上最近的广播电视系统项目投入大,几乎无法承受投资在广播电视覆盖大面积乡镇。

1.3加强当前农村广播电视覆盖工作的有效途径

加强农村有线广播电视覆盖工作,并以此种方式加强农村文化建设,促进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笔者认为,从全市农村工作要做到这一点,关键是要把握好以下几点。

(1)提高认识,把做好农村广播电视覆盖工作摆上重要位置;

(2)进一步完善投入机制,加大投入力度;

(3)广播电视行政管理部门要充分行使好主管职能。

二、结束语

社会主义文化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的重要一个组成部分。繁荣社会主义的文化事业发展的一个关键在于要切实加强广大农村的文化建设基础,从而繁荣农村文化事业。广大农村的广播电视网络的覆盖工作将作为一个非常重要的途径被一种尝试与应用。笔者通过本文讨论我国农村广播电视覆盖工作的特点及注意问题,重点突出作者以此为出发点提出的几个能够加强工作的有效建议,旨在促进我国农村文化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米建敏,金辉;提高农村广播电视覆盖的有效途径及存在问题对策[J];价值工程;2010,(25).

第9篇:农村数字经济存在问题范文

二、大力引导群众发展特色产业项目,促进群众增加收入。紧紧围绕县上三大产业和四个增收项目,突出抓好药、畜、劳务和林果等项目。中药种植方面,试种植小秦艽示范基地100亩;种植柴胡、猪苓95亩;用枝丫梢头有性繁殖天麻71亩;木本药材种植五味子534.8亩、杜仲608.1亩、连翘35.5亩、山茱萸180亩,使药材种植面积达到1624.4亩。畜牧养殖方面,新增养猪、养羊大户5户。劳务方面,组织外出劳务862人,创劳务收入206万元。林果方面,春季共科管经济林2000亩。

三、加速基础设施建设,展现边远山村新面貌。通过积极争取,投资70万元的移动通信已全面开通;开通无线数字电话,新增无线电话用户80余户;拉通有线电视近20余公里;政府宿办楼、林场办公楼已投入使用,卫生院门诊楼主体已竣工,道班建设根基已开挖;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已完成便民桥6座,修复村组道路10余公里;土岭子、雪花沟、老庙沟、后院子乡村道路已争取到资金投入15万元。6公里自来水工程即将开工建设;目前又争取基础建设项目5个,投资10万余元。

四、创新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新思路,保证了农村社会和谐稳定。进一步建立健全农村基层网络,加强对农村“两会一户”集中培训,上半年共培训2期30人次。积极做好矛盾纠纷的排查,累计排查矛盾纠纷8起,调处率达100%。积极配合公安机关对参与组织人员、扰乱农村社会稳定的人员调查摸底,密切注视他们的行动,及时做好他们的说服教育工作。全乡无治安刑事案件发生,为农村经济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五、夯实安全生产责任制,确保不发生安全事故。进一步夯实安全生产工作责任制,认真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始终做到警钟长鸣。森林防火期问,夯实责任,进行巡查,未发生森林火警;农机安全管理,落实了每名干部包抓责任,签定了安全责任书17份,杜绝了违章载人和无照驾驶;加强了民爆物品和鼠药的管理,不留安全隐患,汛期安全做到了汛前安全严检查,对存在问题限期整改,做到防汛工作预案到位、人员到位、物资到位,信息24小时通畅,确保了不因人为造成汛期安全事故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