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儿童美术课程设计范文

儿童美术课程设计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儿童美术课程设计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儿童美术课程设计

第1篇:儿童美术课程设计范文

一、让学生认识到美术来源于生活

美术与我们的吃、穿、住、行、用息息相关,它无处不在,应该说: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推动社会的发展,美术则推动社会产品的美化。可喜的是,新课改中的很多内容都是围绕学生喜闻乐见的主题展开的,十分贴近孩子的日常生活,比如:剪纸、人们结婚时的红色喜字、过春节时张贴在门窗上的窗花以及我们县里加工的陶罐等,都是生活中的工艺美术。

于是,在春节到来之际,我让学生把亲手做的剪纸送给尊重的老师、朋友等。这样,美术课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使他们真正认识到美术来源于生活。

二、让音乐走进美术课堂

在新课程背景下,我们可以让学生从画中听到音乐,从曲中看到画面,即让音乐走进美术课堂。尤其是在学生在欣赏美术作品时,我们更应该用优美的音乐进行伴奏。这样,能够启发学生从多方面、多角度领悟美术作品,激活其创造灵感,提高审美情趣。如:在《中国画花鸟》上课的过程中,我让学生欣赏了一段森林音乐。听到这样的音乐,学生的脑海中就映着各种鸟叫,从而走进了自然生活的美景,让枯燥的美术课增添了一份音乐的美。

三、让儿童在游戏中培养绘画兴趣

教师在课程设计中,应有针对性地利用一些智力玩具(如积木造型、七巧板拼图、小石板摆图画、橡皮泥塑形等等)来开发儿童的想象;用讲故事、看录象、唱歌谣、学表演等方式,让儿童在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中无拘无束地进行美术活动,提高他们对美术的兴趣,从而积极主动地学习,在游戏和娱乐中获得知识和技能。那些在教学中内容脱离学生实际、技法一味老套,以及“满堂灌”的呆板教学方法等等,都容易使学生对绘画面产生畏惧情绪,进而失去了学习绘画的兴趣。

四、尝试不同的绘画形式和工具材料

学习形式的多样性,不仅可以引起学生的兴趣,更可以保持学生的注意力。学生经常使用一种工具画画,或者总是画一种类型的画,容易产生厌倦心理。正如花样丰富的食品可以刺激人的食欲一样,不同的绘画形式和工具也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之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在符合儿童认知规律的基础上,我们可以将计算机多媒体应用于教学之中,让儿童尝试电脑绘画,也可以让儿童尝试彩陶捏制、石膏雕刻、纸浆雕塑等立体造型手段,还可以将中国民间传统的剪纸、年画、泥玩具、刺绣、蜡染等美术形式引入课堂,全面调动学生的多种感知器官参与,锻炼手、眼、脑的协调能力。在绘画工具材料方面,可以让学生尝试色粉笔画、吹塑纸。

第2篇:儿童美术课程设计范文

关键词:中职公共艺术美术课程鉴赏与审美能力教学实践

近几年来,国家对中职教育的发展越来越重视,采取了一系列强有力的措施,出台了《中等职业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教学大纲》(简称《教学大纲》),大力推广职业教育发展,培养一批又一批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同时,艺术教育课程的内容越来越丰富,地位也越来越突出。大纲中将美术和音乐两个学科规定为中职教育必修课程。以艺术教育为载体让学生直接获得美的信息,着重培养道德品质、加深对其的集体精神的塑造,学生的职业潜力和团队合作能力从中得以挖掘。办好中职公共艺术美术课程有着重要作用,不仅能使学生的审美能力得到提升,还能培养出一大批高素质技术型人才。

一.中职公共艺术美术课程

艺术专业的课程针对的是专业艺术人才,所设置的课程专业性强,“系统化”教学,课程量多又复杂。但是公共艺术美术课程的侧重点与传统美术课程不同,它的开设面向整个学校的非艺术专业的学生。目的是培养学生的鉴赏和审美能力,它的课程内容简单、专业化程度较弱,主要让参加此课程的同学了解美术的基本常识,学习艺术作品的鉴赏方法,提升个人的美学素养与审美能力。

二.公共艺术美术课程设计思路

中职学校的公共艺术美术课程是由基础模块和拓展模块组成。基础模块主要内容覆盖美术与人生、美术表现、中外国美术赏析等,深入了解美术历史,提升美术品味。拓展模块则重于实践能力,内容多为设计基础、设计表现,设计方法等。内外兼修,从内在修养到实际操作,逐渐提升美术能力。以追求生命之美和生活之乐作为出发点,基于美术艺术的大众审美分析,来确定公共艺术美术课程。将课程目标由六要素组成,即智慧(Intelligence)、交往(In-teraction)、想象(Imagination)、兴趣(Interest)、直觉(Intuition)、理解(Interpretation)。确立“博大”、“高雅”为课程内容设定的原则。区别于传统美术课程,公共艺术美术课程会变得更加具有“丰富性”、“完整性”、“层次性”、“审美性”[3]。

三.公共艺术美术课程对学生的能力提升

(一)鉴赏能力

九年义务教育给每一个青少年儿童开设美术课,让学生对美术有了浅显的认知,在此基础上,公共艺术美术课程进行了内容延伸,知识层次更加丰富。主要从“正确的价值判断能力”和“艺术品的鉴赏能力”两方面进行培养。首先可以试图从自然、社会、人文、历史和艺术等多角度进行欣赏比较,正确的引导学生,尊重中西方文化差异、了解文化内涵。在世界上下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出现的珍宝无数,例如米开朗基罗的《创造亚当》、达芬奇的《蒙娜丽莎》、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等堪称人类瑰宝,塑造人物生动、造型逼真细腻、构图精妙。其次也可以带学生去博物馆实地参观,多观看关于赏析珍品的视频。再多的教授课程,都是纸上谈兵,不如让学生直接接触获取经验,通过切身感受,提高学生对作品的评价、鉴赏能力。例如:《蒙娜丽莎》是一幅享有盛誉的肖像画杰作,它代表达。芬奇的最高艺术成就,成功地塑造了资本主义上升时期一位城市有产阶级的妇女形象。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对作品进行鉴赏:画中人物坐姿优雅,笑容微妙,背景山水幽深茫茫,淋漓尽致地发挥了画家那奇特的烟雾状“空气透视”般的笔法。画家力图使人物的丰富内心感情和美丽的外形达到巧妙的结合,对于人像面容中眼角唇边等表露感情的关键部位,也特别着重掌握精确与含蓄的辩证关系,达到神韵之境,从而使蒙娜丽莎的微笑具有一种神秘莫测的千古奇韵,那如梦似的妩媚微笑,被不少美术史家称为“神秘的微笑”。通过作品的鉴赏,可以更深层次地感悟作者的思想内涵,充分体现了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精神。

(二)审美能力

公共艺术美术课程和九年义务教育衔接自然。不可太过突兀,也应该给学生慢慢适应的过程,这样做也符合中职学校《教学大纲》要求。与初中阶段的美术课虽然有不同的侧重点,但是知识应是相通的[1]。中职学校公共艺术美术课程中需要适当精简知识内容,不要太过细致,简明扼要,并增加《中国美术史》、《美学概论》、《中外美术史》、《美术鉴赏》等相关书籍。让学生从书中的内容中了解美术的发展史、不同美术类型的基本分类、艺术表现形式的美学原理、美术的基本表现技法,掌握审美方法、评价方式的同时,又能在书籍中了解每一幅作品中蕴含着作者怎样的情感和内涵,社会当时的处境、作品背后的故事。综合社会、自然、艺术三要素,更加全面理解艺术美的特征,提升自身的审美能力[5]。

(三)创造美的能力

在知识感知、巩固、积累的基础上发挥美的创造力。在图书馆中增加有关提升创造美能力的书籍,优化教材,增加知识获取途径。例如:《绘画创作》、《简笔画基础》、《二维、三维动画制作》、《书法基础》等等[3]。以课堂以外的形式,自主学习,在这些书中,找到二维平面作画的技巧,了解三维动画产生的过程,完成简单的艺术表现,找寻学习的自信。

四.公共艺术美术课程提升能力途径

随着时代的进步,人才辈出,艺术人才需求量在增加,公共艺术美术课程的社会地位也越来越突出。发展多条道路以提升学生能力是公共艺术美术课程的主旨。其一,学校组织学生参观名人书画展。实践出真理,让学生们在一幅幅实际的真画作品面前,亲身领略艺术的魅力。用眼睛去体会艺术家利用色彩的碰撞。在专业的气氛中,进行专业知识的交流。在交流中,了解到更多的信息[1]。其二,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整个中职学校的学习氛围也会影响学生的能力提升。校园是学生时代花费时间最多的地方,它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圣地、是成长的摇篮、是品质道德养成的场所。营造文化校园是大势所趋。在优美的学校环境里渗透艺术的元素,如名人雕塑、名家作品等,会带给学生良好的非智力因素发展,有利于学生高尚情操的培养,也有利于心理素质的提高。其三,组织学生互动,增加艺术活动。在校内创设活动内容,围绕艺术美术的主题,可举办学生自己的画进行展览评比,收集“民间名画”,让学生们自己对其评价和评比打分,选出“校内之星”[2]。这样既可以在活动中提升审美能力,还可以提高对作品的评价能力,将课堂所学内容运用到实际。也可以找寻文化企业,协商合作。学生还可以对名画加以临摹或是再创作。模仿大家的色彩,造型和构图,学习到更多。中职公共艺术美术课程教育理念,要求与中职教育融合,不要求每一名学生必须能够画出名画、得到大众的赏识,培养中职学生的审美理念,陶冶情操,成为高素质教育下的技术型人才,才是中职公共艺术美术课程的重点。综上所述,中职学校公共艺术美术课程面向非艺术专业学生,着重提高学生的鉴赏与审美等综合能力,它承载着完善教育、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的责任。对培养高素质技术型人才的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刘静.中职公共艺术美术拓展模块的有效性教学探究[J].职业,2015,29(35):116-117.

[2]顾亭.浅析中职公共艺术美术课程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与提高[J].课程教育研究,2016,38(23):211-211.

第3篇:儿童美术课程设计范文

关键词:美术;空间;形象思维;右脑

不少家长认为美术课只是美术欣赏与手工制作,其实美术课程中对学生右脑的空间和形象思维的训练是不容忽视的一个美术教育目标。世界上所有的科学发明都是来源于人类右脑的顿悟与灵感,所以许多人从白手起家到拥有巨额财富,都不是依靠右脑的理性分析判断,而是凭借右脑对事物的直觉感应取得成功的。那么,右脑开发训练在小学美术教育中又有哪些体现呢?

1 右脑训练对于小学生教育的意义

大脑分为左右两个半球,大脑左半球主要功能是进行逻辑推理和语言表达,右半球的主要功能是进行空间和形象的思维,具体的体现在直觉、节奏、形象、想象、空间感、整体性等方面的能力。开发儿童右脑的有效途径有珠算式心算、刺激指尖法、借助外语开发右脑、体育活动、培养儿童形象思维、绘画等。其中培养儿童形象思维和绘画是小学美术教育中的主要体现。

培养儿童形象思维时,儿童应与文字、图像等相联系记忆。美术课程是个很好的开发右脑的途径,同时可以培养观察能力、空间思维能力,对今后尤其是立体几何的学习有很大帮助。学习绘画有三个最佳时期:3~7岁的儿童,处于智力发展最高峰,是形象思维形成的最佳时期,也是绘画学习的最佳切入点;9~12岁的儿童,大脑具备了立体思维的概念,是从平面思维向立体思维转变的最佳切入点。此时要进行规范的绘画训练,如透视问题、光感、立体感等方面的训练;12~15岁的儿童开始在绘画学习上“分化”,开始从多方面兴趣向单方面发展。有部分学生逐渐脱离绘画学习。此时学生的立体思维很强,这时根据孩子的兴趣,着重培养观察能力和创作能力。由此可以看出小学美术教育在儿童右脑开发上的重要性与必要性,这对国家国民素质的提高上也有很大影响。

2 右脑开发训练在小学美术教育上的具体体现

2.1 在教材上的体现

人教版小学美术教材中教学目标的知识与能力目标为:通过观察各类美术作品的形与色,能用简单的话语大胆的表达自己的感受;启发学生感受并表现生活中的美好食物,从中体验生活的乐趣;帮助学生认识和使用常用色和点、线、面;了解基本美术语言的表达方式和方法;培养学生表达自己感受或意愿的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知觉能力、形象记忆能力和创造能力。其中最后一点发展学生的空间知觉能力、形象记忆能力和创造能力就是开发学生右脑训练在教学目标中的体现。主要体现在教材中橡皮泥塑、纸玩具、雕塑、拓印等章节。

2.2 在教学实施方面的体现

运用和借助电教媒体,发展学生空间和形象的思维能力。在美术课堂教学中,适当运用电教媒体创设生动、形象的图像情景,进一步丰富其表象,加快意向的形成,有利于学生形象思维的发展。可以改变单纯说教的教学模式,充分调动学生多钟感官接收信息,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通过电教媒体色彩鲜明、线条流畅的画面刺激学生的感官,配上与美术教学内容相和谐的音乐情景,以加深儿童对先天节奏感的领悟、提高对色彩的敏感性,从而激发、培养学生的空间和形象思维能力。

教师应该多鼓励学生难能可贵的空间和形象思维能力。想象是在感知宏观事物的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上,在头脑中形成和创造新形象的心理过程。学生积累了丰富表象后,适宜引导他们开展想象,有利于其创造出形象而富有灵气的作品。教师评定好的作品不以干净、规矩为唯一的标准,而看谁的作品不随大流,有独到之处,谁的作业就是好作业,成功的作业。

3 右脑开发训练在小学美术教材上的实际案例。

案例一:舌尖上的色彩

教学设计:首先,教师通过让学生欣赏录像和图片,使他们能更好的感受生活中的色彩,对比艺术绘画作品中的奇特魅力,从艺术欣赏生活中的艺术,激发学生对色彩的兴趣。其次,为了训练学生的空间和形象思维,教师让学生以组为单位,小组合作完成用不同色彩的水果设计拼盘。最后,让每组推选一名代表,展示本组设计制作的寓意,教师组织比赛,希望能够打开同学们的思维。整个教学过程比较圆满,达到了教学目标,完成了教学任务。虽然很多学生的作品不太完整,但是出乎教师意料的大批优秀作品涌现。真是不得不说儿童的想象力比成人更加优秀。

案例二:有趣的点、线、面

课程设计:首先,教师带领学生在空旷的操场上零散分布的站在操场的各个地方,形成“点”,再站成一排,生成“线”,最后站成5乘以5的队形,形成“面”。让学生了解的基本的点、线、面。其次,带领学生欣赏和了解优秀绘画和建筑作品中的点线面,激发学生对基本元素点、线、面的兴趣。最后,让学生用不同的材料制作他们所认为的点、线、面,让他们给自己的作品取名字,课后并向自己的父母说出作品的意义,再让父母将作品的评价反馈给教师。

结论:在美术教育中,教师注重加强学生右脑空间和形象思维能力的训练,学生的智力和创造力都会得到明显提高。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要遵循教育规律,由浅入深,引导学生逐步走向成功。美术教育也不像大多数家长以为的只是艺术欣赏和手工制作,也不单是绘画作品和理解艺术。美术教育更多的是训练学生的空间和形象思维模式,让学生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上能具备更优秀更全面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卢娜.蒙特梭利教育[M].中国人口出版社,2012.

第4篇:儿童美术课程设计范文

儿童的低年级美术教学有着非常特殊且鲜明的特点,这个阶段既是美术教学的奠基阶段,又是孩子一生中最具有想象力和创造力的美术创作阶段。如何引导孩子喜欢美术、认识美术、在生活中乐于发现美、创造美、表现美……是一个美术教师应当也必须具备清晰的认识和能够完成这些教学目标的必备能力。作为一个小学低段美术教师,怎样在工作中一步步的“修练”,以达到美术教学需求的基本素质和能力,在教学工作中,我也总结出了一些规律和方法。

一:初练语言功――启用童语描精华,巧引蒙童入艺门。

语言是人类沟通和交流最基本和最主要的方式,尤其在小学低段,语言是一个教师最为重要的教学工具,它的作用是任何一种其他的教学手段所无法比拟的。有的美术教师认为,美术教学由于其特殊性,对于教师的专业技能和技巧有着更高的要求,而语言表达能力相比并不那么重要。这种认识也许在更高的美术教学领域有着一定的合理性,但是在小学却不然。因为儿童掌握语言词汇有限,小学低段的孩子作为人生的开始阶段,其对世界的认知和思维方式、行为习惯都还没有完全成熟,在学习过程中无法主动、自我的进入学习状态。许多知识、技能的传授,想象力、创造力的激发,都需要教师用精准适当的语言去进行表述。如学习兴趣的培养,情景的引入和营造都需要老师语言的合理运用。

例如一年级的孩子,他们刚刚经历了幼儿园的无拘无束和自由随心,如何吸引他们全心的投入到教学过程中去的确是一个教学难点。像课程教学中的绘画、手工等技能的传递,都需要言简意明的语言进行表述,如《花点心》一课,塑形技能学习时,我问“小朋友们,用亮眼睛仔细看观察我们要变的形状,想一想你会怎么做呢?” 解决了揉、搓、压、捏等方法。装饰技巧的学习时,我做出很疑惑很苦恼的样子。“如果老师说现在点心算做好了,它漂亮吗?为什么呀?” 让孩子了解形状和色彩的搭配能起到的装饰作用。

我用童言、童语去体验孩子们的一颗颗童心传递信息,像用“小嘴巴――闭闭好、亮眼睛――看老师”提醒孩子们的自控能力,用“线线会变魔术哦~颜色和颜色找朋友~”轻松教授美术知识,用“谁来帮帮老师呀?谁是今天的XX之星”来激励孩子们的学习兴趣,营造出轻松亲切的课堂氛围,让孩子们愉悦地享受一节快乐的美术课。

二:多练技巧功――更用范画领路径,引导学中有创新。

作为一门相对特殊的课程,美术课有着其鲜明独特的特点:其教学内容有着大量的视觉传达和技巧表现。也就是要让孩子“看”和“动手”。而这是和其他任何学科是完全不一样的,因此美术课自然有着其独特的教学方式。而“范画”正是这种教学方式的一个集中体现。

美术是一种视觉的传达,范画在美术课上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对于孩子来说,当教师在上新课时展示自己创作的范画的时候,那种从语言到视觉的冲击,那种从抽象到具象的转变是其他的教学手段所无法取代的。而范画和教学内容的贴合和创作老师的亲切感,也不是哪些离孩子遥远的名画或随手可得的美术图片所能够取代的,所以认真的创作美术范画,是低段美术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而对于美术范画的作用我也有一些自己的经验和感受。

“范画”是什么?这个问题好像很简单,答案也很清晰:“范画”顾名思义就是示范画嘛。这个回答没错,但是对于美术教学来说,则显得过于简单和轻率。“范画”的使用是一个复杂而精细的过程,根据其教学目的的不同,范画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和使用技巧。

1:“范画”是孩子欣赏美术的重要载体。

美术课是一门发现美、培养审美素质、提高孩子的美术表现能力的课程,而孩子美术能力的提升和教师提供的审美素材的效果有着直接的关系,优秀的范画能够让孩子们得到良好的审美熏陶,从而提高他们的美术能力。而范画和教学内容的契合也能够更好的辅助美术教学。一张优秀的范画能够让孩子看到其中蕴含的美术信息,比如在二年级《会变的线条》一课,一张精美的黑白线条装饰画贴上黑板,瞬间全班整齐地“哇~”,再配合提问“这幅画没有鲜艳的颜色来装饰打扮它,你们觉得它漂亮吗?”“为什么呢?”直观地让孩子感受到线条的魅力。

2:范画是孩子了解美术技巧的重要途径。

美术课是一门包含丰富技巧的课程,比如手工、绘画、剪纸等等。而这些美术技巧的传授光凭语言是基本无法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的。范画,尤其是根据教学内容的及时范画有着非常好的效果,一支粉笔,一块黑板,在老师的教授和示范下,一笔笔的线条渐渐的组成丰富漂亮的作品,许多的美术技巧和教学重难点在无声无息中进入孩子的眼帘,烙印在他们的心灵之中。在我的教学生涯中,一些繁复的美术内容在合理运用范画后,变的清晰明了,也取得了不错的效果,比如一年级《童话城堡》一课,通过在黑板上板演示范基本型的组合与装饰,创作出城堡形象,启发了孩子们的思维,让他们更容易运用方法,自由创作出有自己独特想法的作品。老师只是给出了基本方法,但孩子们却百花齐放,运用线条色彩交出了风格各异的画作。

3:范画是老师展现自己的专业技能、培养孩子对于老师的认可和崇拜。

不被学生崇拜的教师不是好老师,而在孩子的心里面被认可、接受、崇拜,会极大的改善教学的效果。当你的形象已经被孩子喜欢和认可后,你的一言一行、你的教学要求、你的知识传达也就变的轻松快乐。而对于孩子们来说,美术教师能够画出漂亮的画、能剪出美丽的图案、能够做出精美的手工作品,是获得他们认可的最佳途径。比如在《卡通明星总动员》一课,我把照片中真实的小狗形象,现场在黑板上变成跳骑马舞的卡通形象,立刻多了好多小粉丝。小家伙们纷纷举手要求讲述自己的创意,作业也比平时多了几分激情与兴趣。

三:更练组织教学功――评估鼓励多激趣,分层教育助提升。

1、 作业评估助学习

小学美术教学从本质来说,是孩子用艺术的形式对他们心灵和生活的倾诉和表达。是他们在缺乏表达沟通能力时一种极其重要的心灵沟通。尤其是小学低段,孩子们语言、文字能力的欠缺使他们无法用我们成年人熟悉的沟通方式来表达他们的情绪和对这个世界的感知和认识。不管孩子们笔下的画面效果如何,如何的不堪入目,但是每一张作业所包含的孩子的心灵信息和想象力、创造力的表达都是极其珍贵的。所以说作为一个小学美术教师来说,如何从孩子稚嫩的画笔中发现其心灵的闪光,是一个合格美术教师必须具备的能力和品质。

从某种意义来说,准确的作业评价就是美术教学成功的关键。美术评价在教学环节中起到的作用甚至远远的超过了诸如组织教学、教授新课等一直以来我们认为的重要环节。这是因为:漂亮的课程设计可以在使孩子们在短时间内感受到美术的魅力,但合理准确的作业评价则可以使孩子们长时间的享受到尊重与被肯定的喜悦。使他们长时间的保持对艺术的激情和兴趣。所以,想孩子们所想、体会他们的心灵、感受他们的世界、公正准确地对他们的付出和成果进行评价和反馈,能够像春雨般慢慢滋润孩子的心田,促进他们的成长。

2、 鼓励创新培兴趣

在诸如电脑、照相机、设计软件大量现代化工具出现的今天,发散思维的养成对艺术教育来说是极其重要的。从这点来说,那些没有在美术班过早进行技巧同化的普通孩子的作业往往显得更加的有趣,也能够发现更多独特的东西。著名的华裔美术大师赵无极在六十高龄还学习自己小女儿的儿童画,也可以看出在大师的眼中,孩子那纯真、无拘无束的表达是多么的珍贵。

当然,这些孩子在作业的效果上基本上是无法令人觉得赏心悦目的,许多的孩子在整张作业中也许就只有那么一两个小元素充满了灵气。如何在这些杂乱的元素中找到孩子智慧的闪光,那就需要我们有一颗了解孩子世界的敏感的心。就像我的一个学生曾经画了一幅昆虫的作品,在这幅图上面构图极其混乱,主体的昆虫极小,周围的环境也表现的简单而无序。吸引我的是孩子画的昆虫极有特点,线条很多很密,看得出混乱的线条是孩子希望表现什么东西。于是我让他讲一讲他画的东西,结果我听到了一个关于昆虫的童话故事。故事细节无不充满了孩子纯真的想像,让我十分感动。我可以想象这个孩子在一边自说自话一边用画笔尽可能把自己想像的世界表现出来的场景,但由于能力的不足,这些细节被隐藏在这些符号式的线条中了。于是我给了他一张大纸,引导他用线条慢慢的把想像的世界一点点地画出来,而最后的作品效果令人惊叹,出乎意料地细腻生动,触动人心。

这个孩子从此也爱上了美术这一学科。

3、 分层教育不学困

美术作为一门课程,一样也会遇到“学困生”。对于这一部分的“学困”儿童,应该怎样帮助他们呢?那就像园丁期待花儿开放那样,要静观、等待,不要“拔苗助长”,更不要“恨铁不成钢”随意斥责学生,让他们失去学习积极性。经过这些年对“学困”儿童的状况分析,我发现造成“学困”现象有以下几方面原因,并根据这些原因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教育。

⑴良好的学习习惯帮助改进学习效果

有些孩子不太重视美术学科,上课不带工具,听讲不够专心,作业也不够认真,属于学习习惯出了问题。对于这样的孩子,需要老师和他们做心与心的沟通,改正思想端正态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他没带工具时借给他,并温言提醒“下次记得带工具哦”,基本两三次后,孩子就能带齐自己的用具了。上课时多针对性抽问,培养孩子专心听讲的习惯。及时发现“学困生”的进步,鼓励他们、树立信心。

⑵改进教学方法提高学习兴趣

其实要让学生对美术感兴趣,喜欢上美术课,关键还是要在具体的美术教学中去引导、去激发、去培养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使学生慢慢感受学习美术的乐趣,自发的喜欢美术,喜欢美术课。

在课堂上创设引人入胜的教学情景:用故事、用谜语、用图片、用视频……把孩子吸引到课堂教学中。尝试各种教学手段增加教学的趣味性,灵活地运用即时范画、展示作品和互动讨论、欣赏评述、小组合作提高孩子的学习能力,深入浅出地解决教学中的难点,传授知识。增加课后的拓展,开阔学生的眼界,感受生活中的美好,给孩子们美的熏陶,培养他们对的美术兴趣与追求。

⑶个别辅导帮助提高学习信心

第5篇:儿童美术课程设计范文

【关键词】教学法课程 教学演示 教学延伸 教学评估

2014年8月,笔者到美国伊萨卡大学美术学院进行为期一年的访学交流,期间参与了秋季课程教学法与实践(Pedagogy and Practice)从设置到开展的全过程。此课程根据纽约州艺术教育标准设计,结合儿童、青少年的艺术发展实际,以美国艺术教育史与当前的艺术教学理论、实践为基础。它旨在通过探究在工作室中的各种可能性教学,挖掘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使之能够理解与别人交流创造性视觉艺术的重要性,进而解决自己艺术课堂上的各种问题。通过课堂教学和学生间的互动,使学生在方法和技巧上获得具有实用经验的全部技能。该课程通过精心的课程设置和指导项目,为学生在教学内容、教学技术、专业知识、教育学理论、学识修养和所需经验方面打下坚实的基础,成为学生未来教育生涯的起点。

教学法与实践课程包含相关的目标、动机、方法论和评估办法。教师引入教科书和艺术网站上的材料帮助学生了解当地的、全国的乃至国际的艺术教育发展趋势。在这些理论学习中,学生将开始定位自己的艺术教育哲学。课程设置内容非常丰富而实用,大致涉及艺术史、审美学和艺术批评,美术教师应该具有的职业精神,组织课堂和管理学生的行为的实用策略,为学生的特别需要所做的计划,选择和订购需要的艺术材料,艺术材料使用中的健康和安全问题等。该课程要求学生在小学、初中和高中亲身体验视觉艺术教学,包括在当地公立学校24小时的教学观摩,以及到纽约曼哈顿的黑人聚居区――哈莱姆地区进行一周真实的课堂教学等。

一、伊萨卡大学美术学院教学法的特点

伊萨卡大学美术学院的教学法与实践课程与国内相关院校的课程有一定相似之处,但又有很大的不同。其融合了多门课的教学内容,具有突出的自主性、创造性和实践性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精彩有趣的教学演示

伊萨卡大学美术学院的教学法课程设计新颖、内容丰富,由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教授讲授。教授Carla Stetson大学毕业后当过4年职业画家和6年中学美术教师,具有多年的中小学教学经验。她性格风趣幽默,课堂环境宽松,这样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受益匪浅。可贵的是,Stetson教授在为学生讲解了纽约州艺术教育标准和美国国家艺术教育标准等理论知识后,还为学生示范了多堂精彩的中小学美术课,让毫无课堂授课经验的学生逐渐适应从大学课堂到中小学课堂的转变,继而由艺术家转变到中小学美术教师的定位。

1.低年级美术课示范――《如果恐龙回来了》(《If the Dinosaurs Came Back》)

在小学低年级美术课示范中,Stetson教授示范了一堂插图艺术课,以非常有趣的儿童文学书籍――《如果恐龙回来了》为参照,教学生做一张以恐龙回到城市为内容的拼贴画。Stetson教授让学生发挥想象,如果恐龙回到我们现在生活的城市中,可能发生的事情――当宠物养?当上下班的交通公具?可以吓退贼?可以当滑雪场?可以当割草机?……可谓妙趣横生。Stetson教授又演示了恐龙的简要画法,以马克笔彩绘和拼贴的方式带领小学生完成一张极富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拼贴画。大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体验到了中小学美术课堂的授课方式,并制作出极其有趣的恐龙拼贴画,有些甚至可以保留下来作为以后上课时的教学用具。

2.初中美术课示范――《Sculpture Mask》

Stetson教授以她曾经在中学教授过的美术课为例,为学生示范了如何与学生一起做自己的石膏雕塑面具。课程内容主要是学生自己作为模特,在脸上敷上带石膏的纸,沾水变为具有厚度的石膏面具,并在面具上进行彩绘。她还介绍了这堂课在以往中学教学过程中遇到的一些问题,如一些学生对石膏的恐惧、学生的健康状况对课堂的影响。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都非常兴奋,急迫地想做出自己的面具。学生被有趣的教学内容深深吸引,教学效果非常显著。

Stetson教授还演示了《风景》拼贴画、《今天的头发》刻板画、《3D形式和空间》手工艺品制作等课程。这些课程都是运用不同美术材料、不同技法的有趣课程,既教会学生很多实用的美术技能,又起到很好的教学示范作用。

(二)多样化的教学合作与延伸

在教学过程中请一些不同经历、不同背景的人与学生面对面交流,让学生可以感受不同的教学方式,是对教学法课程有益的延伸。Stetson教授邀请一位刚刚去纽约中学实习完的学生现身说法,后者以生动的语言讲述了自己的教学经验和对中学课堂的理解。以同龄人的角度和感受讲述,无疑使学生更易于接受。笔者也受邀为学生讲授了一堂关于中国民间剪纸的课程,学生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了解了很多之前从未听说的艺术知识,极大地开阔了眼界。

此外,Stetson教授还邀请一位有20年教学经验的伊萨卡兰辛高中的美术教师Patricia Brown,给学生亲身讲述中学美术教学的宝贵经验,这对学生来说也是不可多得的受益过程。Patricia认为:“优秀的美术教师应该具有多重身份:艺术家、作家、博物馆向导、表演艺术家、艺术史学家、艺术批评家、展览策划人、儿童成长专家、平面设计师、良师益友、职业指导者、项目主管等。优秀教师应该具有幽默的性格品质、良好的艺术气质以及充分的自信心,发展自己的艺术爱好、收集艺术创意并向其他美术教师学习。美术教师应该把艺术创作和课堂教学有机的结合起来,为学生策划有创意的艺术项目,管理相关事务,执行纪律,并服务于公共事业。”她图文并茂地展示了自己的作品和学生项目的优秀案例,还推荐了很多实用的教学参考书,学生都得到了很大的启发。另外,在课堂教学之余,Stetson教授还带领学生参加了在阿尔巴尼市举行的纽约州艺术教师协会的第66届年会(NYSATA),两天半的会议包含了著名艺术家和教育家的主题演讲、美术教育的研讨会以及超过100个艺术工作室和大学教师的作品展示。学生在浓郁的艺术教育氛围中得到了许多宝贵经验。

无论是有经验专家的讲座,还是教师协会的年会,这些丰富多彩的教学合作与延伸都使学生增长了知识,开阔了眼界,使学生从内心感受到课程的趣味性和实用性,而不是被动的接受一些枯燥的理论知识,其效果是不言而喻的。

(三)全面的教学评估体系

教学法4个学分的课程,学生要完成并不容易。考勤中只允许学生因为紧急事情请假1次,迟到15分钟视为旷课,旷课4次就没有学分。整个课程由2000分组成,其中有300分的积极参与分,这是考核学生参与课程的积极性的,在美国的课堂上,学生上课的积极性很重要。除了参与分外,其他内容还包括:

1.撰写小学低年级艺术课程计划――50分

使用一本儿童文学书中的文字和插图为二年级学生写一堂美术课的教学计划。其目的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学会写一堂美术课的教学计划。

2.撰写小学高年级相关课程计划――100分

为小学3-6年级的学生研究和撰写一堂跨学科的教学计划,例如数学、科学、社会学或其他学科。学生间可以互相讲授自己准备的课程,其目的是从教学竞争中反映出学生当前的教学水平。

3.撰写高中课程计划――150分

研究和准备一堂美术课,以备在纽约的一所高中教授,根据学生的造型问题,准备相关展示用的适当的材料和信息,这也是实习计划的一部分内容。

4.撰写中学多文化单元计划,试讲――500分

至少撰写3堂详细的初中美术课程计划,包括单元综述、后续计划和不同评估方式。在试讲中,使用PowerPoint软件或其他方式介绍课程内容和讨论单元。

5.个人展示作品集,实物和网上展示――900分

(1)所有经过修改的课程和单元计划。(2)专业发展计划:列出希望在教学中集中发展的3个艺术领域。(3)介绍信:准备一封给学生家长的介绍信,简要介绍自己的艺术兴趣和相关工作。(4)教学声明。(5)参考书的读后感。(6)课堂观摩反馈。(7)作业照片和哈莱姆的实习经验。(8)研究列表:简要描述学生认为重要的不同教学方法和研究。列出搜集的研究者的名字、理论和主要实践。

这本个人作品集包括了学生的所有课堂作业和各种活动反馈,学生往往花费大量的时间来完成。从作品集的封面设计、装订到版面编排,又一次考验了学生的艺术修养和能力。作品集也可以成为其工作面试的重要参考,对以后的教师职业生涯也是大有裨益。

二、对国内美术教学法课程的启发和思考

当前,国内大多数师范院校的美术教育都意识到对学生师范性培养的重要性,明确了以培养合格的中学美术教师为教学目标。在教师教育类课程设置有7门必修课和4门选修课,一共304个课时,19个学分,占总学分比例的11%。①然而,师生花这么多时间来学习教学法,却没有收到很好的效果。很多师范院校美术教育毕业生教师定位不明确、专业技能不高、不注重研究中学生的学习心理、教学手段单一、教学效果不理想,这种现状值得教育工作者深思。一般来说,师范类大学生用于学习美术教学法的内容包括三部分:

一是理论课的学习。大多数师范院校针对培养学生的师范技能素质开设有教育学基础和教育心理学两门课程,“这两门课程的授课仅是将抽象了的概念、原理填鸭式的传授给学生,学生很难理解,加之不能及时与教学实践相结合,又不能与美术专业课程相结合,结果就造成这样两门没有艺术性格而只有师范特点的课程根本得不到学生的重视,到毕业实习时,学生早已经把这两门课程的知识忘光了。”②这是针对学生的课堂教学能力培养开设有中学美术教学论课程,是研究中学美术教学的理论讲授课程,其中没有教学演示和实践课程,最后以理论笔试来考核教学效果。即使教师花再多的时间积极备课,大多数学生面对理论学习也容易感觉枯燥而毫无兴趣。结果是学生并没有认真学习教学法的相关理论知识,在真正的教学实践中茫然不知所措。

二是大三的试讲。试讲中,每位教师要指导5至10个学生讲课,有些没有当过中学教师,并没有中学美术教学经验,或是没有时间认真对待。学生死板地背诵一门课应付指导教师,只是为了过关而得到学分,并没有真正学到知识。

三是大四的两个月的中学实习。教育实习是师范生职业教育的重要部分,这个过程时间较长,本来是最有效的实践机会,但很多学校对实习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对实习的要求不明确。学生在实习中又被找工作拖累,无心专注教学。“对美术教育专业的学生来说,其实习成绩的好坏与未来他们的就业也没有直接的关系,这在客观上也不能不影响到美术教育专业师范生在实习过程中的积极性与主动性。”③

相比之下,伊萨卡大学的教学法与实践这门课程开设一学期,只有68个学时,内容却显得更为丰富有趣,教学方法多样,比起国内以课堂理论为主的教学,更具趣味性和延伸性。过去十几年的教学改革中,很多学者意识到应该把学科教育课程摆到重要的位置,强调增加教学法课程的课时数。笔者认为,仅有量的累加是远远不够的,还应该再多注意其中质的提升。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应该积极借鉴国外教学的一些先进经验,在相同课时的基础上改变原有封闭僵化的教学方式,把课堂理论的讲授和实际的操作结合起来。

笔者认为,可以缩短理论的学习的时间,增加教学示范的内容,并且要注重教学内容的趣味性;设立专项资金支持,邀请教学经验丰富的中学教师给学生介绍经验,多带领学生去中学听课,实地考察;同时,改变单一的理论考试的评估方式,增强课堂教学的开放性、实践性和延展性。这样的改变有助于在有限的时间中增加学习效率,在师范生承担育人之责之前,先期提升自身的艺术修养与健全人格,促进其毕业后能成为风趣幽默、想象力丰富的中学美术教师,不但能较快胜任中学美术教学任务,更能将美术教育的美育精神进行更大程度的传播和发扬。

注释:

①西华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本科培养方案[Z].西华师范大学美术学院,2009.

②于冠超.高师美术教师教育中专业教育类课程改革方向[J].艺术研究,2007(3):104-105.

第6篇:儿童美术课程设计范文

随着人类文明程度的提高和教育质量的不断提升,家长们除了重视孩子文化知识的培养外,也越来越关注音乐、美术等艺术特长的培养,希望孩子得到全面发展。在学前儿童的美术教育上,其对于儿童的发散思维能力培养具有深刻的影响,作为教学应该注重培养学前儿童发散思维,在策略上注重课程设计上的开放性、美术教育活动上的趣味性、艺术的多样性以及关注学前儿童精神的培养,从而注重学生各方面的发展,真正体现美术教育的价值。

关键词:

学前儿童;美术教育;发散思维

随着人类文明程度的提高和教育质量的不断提升,家长们除了重视孩子文化知识的培养外,也越来越关注音乐、美术等艺术特长的培养,希望孩子得到全面发展。早教教育中,教师也希望学前儿童能够更早的接受全脑开发教育。在全脑开发教育中,语文、数学等的启蒙教育侧重于左脑的开发,音乐、美术等艺术学科侧重于右脑开发,尤其是手脑并用的美术早教活动对于学前儿童发散思维的启蒙与培养起着重要的作用。那么究竟什么是发散思维?美术教育中的哪些因素对学前儿童发散思维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如何在学前儿童美术教育中潜移默化的促进其发散思维的形成?本文将对这些问题进行一一探索。

一、学前儿童发散思维概述

发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成分,是根据已有信息从多方面、多角度去寻找解决问题答案的思维方式。以一个目标为中心,把思路向四面扩散,沿着不同的方向,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探索多种可能的解决方案,解决问题的方法具有多样性和新颖性。发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最主要部分,也是测定创造力的主要标志之一。学前儿童发散思维的发展具有十分明显的年龄特点,随着年龄的增长发散思维逐渐提高,主要表现在发散思维的流畅性、变通性、独特性的发展。而且学前儿童发散思维的发展是不匀速的,5岁左右是学前儿童发散思维发展的转折期,5岁前快速发展,然后到了高原期,5岁后发展速度减慢。但是学前儿童的发散思维发展总体上来看并无显著的性别差异。由学前儿童发散思维的特点可知,5岁前是启蒙和训练的关键期,但是在家庭教育中发生的一些活动可能会抑制孩子发散思维能力的发展,比如家长有意的控制孩子的一些幻想以及创造性游戏,比如孩子好奇心和想象力天生就是很丰富的,会对生活中的一些不认识的事物进行猜想,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去给它们命名,家乡不要急于普及常识武断的否定,包括孩子们会通过过家家等活动去幻想一些场景,这些都是发散思维能力发展的载体,家长要积极鼓励。现实中往往会有些家长急于让孩子学习成人世界的规则和知识,扼杀孩子的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孩子的想象力是上天赐予的最宝贵的礼物,家长们一定要好好珍惜,好好保护。另外,儿童一定的知识经验可以为发散思维的加工、重组、快速发展奠定基础,所以学前儿童的早期教育也是十分必要的。

二、学前儿童美术教育对发散思维能力培养的影响

2001年,教育部制定并颁布了《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规定了学前儿童艺术教育的目标和内容,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的内容大致可分为三类:绘画、手工和欣赏。绘画教育要求教师引导孩子用纸张、笔等工具和材料,运用线条、颜色、形状等描绘出一定的视觉图像,并能传达出儿童表达的相关思想情感。手工制作教育要求教师引导幼儿运用形式多样的手工材料,通过撕、剪、贴、折等可以使用的手段制作平面的甚至立体的物体,从而锻炼并发展幼儿手部动作的灵活性和协调性,并使其对一系列动作的先后次序得到有效的规划。欣赏教育要求教师引导幼儿感受、欣赏、评价身边的大自然及社会环境的美,培养其审美体验,形成审美感情,启蒙审美评价能力和品位。

1、学前儿童绘画教育对其发散思维的影响

学前儿童有自己独特的个性,也有自身独有的思维方式,发散、个性、新颖。在很多层面,绘画都成为激发学前儿童发散思维开发的重要内容,通过绘画我们也能发掘儿童在心理层面、行为上所表现思想,因而美术教育是学前儿童身心发展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绘画通过动手的实践,将学前儿童在头脑中呈现的形象加工表现出来,这一活动发展了学前儿童的动手能力,更为重要的是拓展了学前儿童的发散思维。绘画教育本身也具有很强的优势来发挥学前儿童的发散性思维。绘画教育通过线条、轮廓、形状、色彩等这些要素激发学前儿童的创造性,他们通过不同的线条、色彩等塑造每一个他们头脑中的想象,或者通过不同线条、色彩等塑造同一个想象的不同表现形式,从而在这种教育中将学前儿童的创造性、独特性、发散性表现的淋漓尽致,勇士这种教育活动也让学前儿童获得了不同的情感体验,使他们得到全面的发展。当然,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激发学生运用各种材料,创造出不同形态、不同色彩构成的图片,作为教师可以依据这些事物有效地对其加以引导,充分发挥学前儿童以其特有的视角去观察事物、塑造事物。同时绘画教学也非常重视学前儿童的动手及参与过程。学前儿童从最初的关注轮廓及大致的颜色到关注细节及颜色的细微变化,都有助于他们培养思维。在绘画过程中,他们所做图画内容、形象的发展,也能很好地反映出他们的思维过程,对于教师有效掌握及引导他们的思维发展都具有深刻意义。

2、学前儿童手工制作教育对其发散思维的影响

手工制作也是美术教育中重要的方面。在手工制作中,学前儿童通过对材料的选择,依据自己的理解,将材料组成自己所期望的样子,这对于每一个学前儿童都是具有挑战性的工作,这能激发学前儿童的创造力。同时手工制作也能够有效锻炼学前儿童的辨认能力,使学前儿童更加关注细节和创造,充分发挥其发散思维。手工制作中最重要的是对材料的选择以及创造。在手工制作中,教师鼓励学前儿童选择各种各样的材料来创造作品,包括旧材料翻新、新奇事物创造等,引导学前儿童关注身边事物,接受学前儿童独特的思想及审美。同时针对同一事物鼓励更多的解决方式,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在这一活动中不仅仅能够展示锻炼自我的能力,也激发学生的成就感,使其自我价值得到认可,更能够鼓励学生认可自我,更加创造地认识世界。

3、学前儿童艺术欣赏教育对其发散思维的影响

艺术欣赏教育也是美术教育中很重要的组成部分。它通过儿童利用语言、文字等对相关作品进行描述,表达自身的感受和认识。艺术作品本身就具有抽象性,通过学前儿童的理解我们能够发现学前儿童本身所具有的思维状态,对于训练他们的思维都具有很重要的作用。通过对学前儿童进行艺术欣赏教育,引导学前儿童多角度、多视角、多层面地理解相关的艺术作品,可以激发他们的发散性思维。同时针对学前儿童存在不良的思维模式也可以进行有效地引导和矫正。对于学前儿童来说,美术教育以其独特性在培养儿童的发散性思维发挥重要作用。美术教育由简单到复杂的过程也展示了儿童发散性思维由简单到复杂的过程。因此在学前儿童的教育过程中应该重视美术教育的进行,以激发学前儿童的发散思维能力的成长。

三、学前儿童美术教育培养发散思维的教学策略

如前文所述,学前儿童美术教育对培养其发散思维具有深刻的意义。作为一门学科,应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对其优势的开发,在教育过程中使其真正起到作用。

1、课程设计上的开放性

开放性暗含着思维的发散性。在美术教育课程的设计上更应该遵循这一原则,使得这种开放性引导学生能够大胆创造,大胆体验,使学前儿童所具有的好奇心、冒险精神、对未知的奋力探究能够得到最有效的发挥。开放性首先表现在教学思想上的开放,教学思想的开放则是激发学前儿童发散性思维的基础。教学思想的开放改变了过去教学中所要求的完美的学生,其允许学生“犯错”,允许学生按照自己的理解去理解事物和教学。或许也正是这些“犯错”让学生能够得到更好地创造,思维得到更好地发散。教师在这一过程中要尊重学生个人的理解,不能一味地将自身的理解或者书本上的理解强行灌输给学生,而应该更多地培养学生独立探索的能力以及自由表达想法的可能,最终让学前儿童获得创造与欣赏艺术的才能。同时,教育思想上的开放也要求教师能够积极培养学前儿童的合作创作能力。通过引导学生在美术教学过程中的合作,不仅能够满足他们交往的需要,也能激发他们更多地思考,在协作过程中不断地展示其创造性。同时这种思想上的开放也助于培养学生批判性地看待事物,提升学前儿童评判性的思考,鼓励其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课程设计上的开放性还表现在材料使用的开放性。幼儿美术教育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开发学前儿童的潜能,提升其艺术探索的意识,获得艺术的乐趣。在这些在材料使用上的开放性则能够有效地变现这一点。在具体使用材料上,鼓励学前儿童能够利用他们觉得可以利用的任何东西,比如废旧报纸、塑料瓶子、树枝等,拓展学生们的思维广度和深度。课程设计上的开放性还表现在美术教学空间上的开放性。传统美术教学一般将教学空间局限在教室之内,利用一些物品进行创作。确实特定的空间为学生美术教育提供了一定的条件,但想要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在特定的空间还是不够的,这就需要开放美术教育的空间,使得学生能够在更广阔的空间里发挥自己的潜能。此外,空间的开放性还包括时间上的开放性,在美术教育的过程中不能仅仅局限课堂教学,以分数还评定学生的能力,要给予学生更广阔的空间和时间,由学前儿童去探索。

2、美术教育活动上的趣味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学前教育的美术课程的教学上,也更应该凸显出其趣味性来。通过在教学中突出其趣味性,激发学前儿童的好奇心、兴趣,使其能够维持对美术教学的喜爱,培养其良好的审美情趣,同时也通过美术教学增强其对社会,对生活的积极应对。兴趣的展开也是学前儿童快乐的缘起,当儿童在自己感兴趣的领域努力,其将更容易获得满足感和成就感,也能在这一过程中收获快乐。同时兴趣的培养也会积极促使美术教学模式的变化,从由教师主导转变为学生主导、教师引导。美术教育不仅仅是兴趣的培养,也更是实践的培养。在美术的创作过程中,一方面锻炼了学生的兴趣,更主要的是在这一兴趣过程中也锻炼了学生的实践能力,比如手工制作等。在美术教育的过程中,学前儿童通过自己的双手,将一幅幅他们的“杰作”展现在他们和我们面前,让学生在这一过程中不断体会动手的乐趣,感受艺术的魅力。在这一过程中,作为教师,尽可能地在教育环节开展趣味性的活动及制作,真正凸显出孩子们的创造力。同时,更加关注在这一教学活动中的过程,关注孩子们的体验,观察孩子们在这一活动中的表现,引导孩子们展示出自己的潜力,而不能更多地关注结果,注重在趣味性基础上儿童个性的发展。

3、关注艺术的多样性

美术教育不同于其他教育,美术的结果并没有一个标准的衡量标准,它不像数学那样存在对错,它的很多表达形式都是抽象的。因此,在美术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孩子们所创造艺术的多样性,而不能以某种标准进行衡量。艺术来源于生活但又高于生活。学生在表达自身感受的结果上是没有差异的,作为教师也应该在美术教学中正视这一问题。在孩子绘画、手工制作以及艺术欣赏方面都应该有同样的观念。同时教师在这一活动中也应该很好地加以引导。尽管强调关注艺术的多样性,但引导也是必不可少的,对于学生片面的、明显错误的观点也要有所引导。此外,引导的含义也在于学前儿童的认识尚在其实阶段,通过有效的引导,使得学生获得更多的知识,而这也是多样性的内在要求。

4、关注学前儿童精神的培养

美术教育不仅仅是审美教育、实践教育,也是学生精神层面教育的表现。在很多研究中都指出学生的美术作品都展现了学生的内心世界,那些作品也正是其内心的精神的反映。在这一方面,教师就应该通过美术教育更加关注学前儿童的精神状态,不断使学前儿童的各方面得到满足,提升其内在精神品质。在美术教育中,作为教师首先应该仔细的倾听学前儿童的绘画,这种倾听更多是要倾听该绘画、手工作品其背后的故事。在了解这些背后的故事之后,教师就要有针对性地开展相关工作,关注学前儿童的心理发展。之后,作为教师应该一赏识的眼光来进行欣赏学生的作品。尽管有些作品很简单,或者没有艺术色彩,但每一件作品都应该是学生努力的结果,都是他们内心深处对现实生活的反映,所以要欣赏,要鼓励儿童的成绩,对学生的成绩要及时肯定,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其精神的提升。学前儿童的美术教育并不是说要培养出一个知名美术家,而更多地是将每一个学生培养成有创造,有思维的人。美术教学不仅仅是艺术的教育,更是育人的教育,所以在美术的教育过程中要注重学生各方面的发展,培养学生发散性的思维能力真正体现美术教育的价值。

作者:高星 单位:洛阳师范学院

参考文献

[1][美]安.爱泼斯坦伊莱.特里米斯著,冯婉桢等译,有准备的教师-为幼儿学习选怎最佳策略.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2.

第7篇:儿童美术课程设计范文

关键词:小学美术 教学 趣味性

儿童是人之一生中最富于想象力的阶段, 他们的心理世界可以不受任何限制和约束自由地想象, 并且勇于探索内心世界与现实世界。传统的小学美术教学偏向于写生或想象的课堂教学, 衍生了“ 纯写生教学法”与“ 纯想象教学法”两类极端的教学方式。不利于儿童美术兴趣的养成,其最大的弊端是从一种一元论思维极端走向另一种一元论思维极端, 使学生的思维受到教条主义的禁锢,降低了美术教学的趣味性,更谈不上什么实践能力的培养。基于此,本文对如何提高小学美术趣味性教学进行了如下探索。

一、运用多媒体,制造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

在小学美术教科书上,每一课都有插图,学生很喜欢看。但是教材上的插图毕竟数量有限,因此,美术教师要多做准备,准备一些学生感兴趣的材料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通过看、听、说、玩、思来培养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例如,教师可多做点学生身边常见的东西的手工,或多介绍点设计和欣赏的的东西,在课前准备好多媒体课件等比较具象的东西等。

美术课中有一课是关于“戏曲人物”的,许多学生对京剧感到陌生,不感兴趣。在进行授课时,学生会对京剧人物的“老生”“花旦”“小生”等角色觉得乏味而枯燥。这时教师可以给他们讲解杨门穆桂英这位女将的故事,通过多媒体展示多幅穆桂英挂帅的京剧图片给他们看,并把讲台变成舞台,于是学生们争先恐后地模仿着京剧英雄人物的动作,一个个表演得非常认真,积极性高涨。笔者当场示范了一幅“武生”的戏曲人物脸谱图制作,做得有趣生动,使他们积极地进入了创造领域,达到了较为理想的教学效果。这样的课堂安排很容易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也使他们开阔了视野,激发了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从而促进了初中美术的课堂教学效果,提高了学生自觉参与、主动探索的兴致,达到了教学的目的也培养了学生的艺术想象力。

二、教学内容与学生活动相结合

在发达国家城市中,在假日经常可以看到学生在街头进行现场作画表演,他们非常强调学校的艺术教育要面向社会,面向公众的观念。德国教育家福禄贝尔曾说过:“通过生活并来自生活的课,是使人印象最深刻、理解最容易的课。”美术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感兴趣的事物中提取观察、感悟、描绘和表现的素材,使他们感受到美术的乐趣与作用,从而对美术产生亲近感。比如说,可以重组、整合和拓展教材内容,拉近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生活经验的距离,激发起学生的创作情感。我们也可以和相关部门联系各种类似于墙画及现场画等活动,一来让学生感到美是自己创造出来的,锻炼他们的绘画能力,进而使学生能更加自主、积极地参与到美术创作当中去;二来也可以让他们的画美化城市,美化人心。

比如一位小学的美术教师在一个下雪的冬天里觉得应该带学生去感受这白色的自然世界,他决定把课堂放在室外。于是这样的情景出现了:教师和学生一起在雪地上忙碌起来,很快,一条10多米长的大龙雪雕完成了。教师说,“观赏这样的大作品要有距离才行。”于是大家登上六楼从上往下感受、欣赏、体会、评论着自己的艺术作品和收获……这是通过每一个学生自己观察然后动手创作之后所得到的愉快的收获。看上去,教师放弃了原来教材内容和授课方式,但实际上这种“放弃”是教学有效性的延伸,是一种开放的情境,是对美术教育根本价值实现的最大褒奖。

三、听音作画, 感受想象

在美术活动中让学生体验感受, 从而获得美术创作的乐趣, 这一步在趣味课中显得尤为重要。应该经常采用美术活动与多种领域活动相结合的方式激发学生的情绪体验, 让听音作画, 把绘画与音乐、散文、故事、诗歌相结合, 调动听觉, 根据听到的引起联想和想象,启动孩子想象的翅膀, 将音转化成形, 鼓励多种设想, 孩子的绘画表现更加积极的投入, 所表现的内容丰富奇妙, 充满热情。在这个从感知体验的欣赏过程中, 学生如闻其声, 如见其形, 从而更准确地把握作品, 深刻地理解, 充分欣赏学习带来的兴趣。

四、教学与乡土资源相结合

《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指出,要“充分挖掘社会艺术教育资源,因地制宜地开展经常性的、丰富多彩的校内外艺术活动”。这有利于开展丰富多彩的乡土美术教学活动。如,一些俯拾即是的泥块、木料、竹子等都可被用来作为泥塑、木刻、竹雕、竹编等创作活动的材料。笔者结合本地乡土资源情况,确定我校的美术校本课程内容为布贴画。

许多人都以为布贴画就是把布按一定的形状剪下来贴在纸上。原来笔者制作布贴画时也是直接用布剪,然后再用胶水贴在卡纸上,但这样制作出来的布贴画给大家的感觉是皱巴巴的粗糙品。要想在原来的基础上进行改进,必须在制作工艺上有所创新。联想起很多年前妈妈做的精美的布鞋子,笔者认为采用农村做鞋糊布骨的方法,能使皱巴巴的软布变得光挺。经过反复的试验,笔者发现可以先用木胶(时间长了不会发霉)把布糊在普通的卡纸上,再用玻璃压在上面一段时间,这样布帖画就成形了。用这样的方法能增强布的质感,使布贴画的花纹更清晰,色彩更丰富,画面立体感更强,具有浮雕的效果。这些布全是镇上几个布艺工厂用剩的废品——布头,我们变废为宝,每隔一段时间先裱糊出大批布头,反复压平吹干后备用。由于工艺的改进、布源的广泛、师生共同创作的热情,我们制作出的布贴画很受大家的青睐。由此,布贴画也成为我校的一种文化,校园里的墙上有很多布贴画作品。在全市的艺术节比赛中,我校学生的布贴画作品也多次获奖。笔者结合乡土美术资源,受农村传统工艺的启发,创新教学思路,开发出丰富多样的课程形式与活动内容,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创造能力、意志力。

五、结语

由此可见, 培养学生美术课的兴趣要因课, 因时, 因人而异灵活多样, 或利用多媒体渲染课堂气氛, 或聆听音乐激发学生联想, 使学生在学新课前就能进入佳境, 通过教学与乡土资源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重视趣味美术教育对学生审美创造力形成的影响、作用, 制定出“ 以趣味美术欣赏教学为主线, 以趣味绘画教育、趣味手工教育为内容”的课程设计模式是小学美术教育行之有效的途径。

参考文献:

[1]韩宇.如何让小学美术教学充满趣味[J].学周刊.2013(06).

第8篇:儿童美术课程设计范文

摘要:美术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在美术教育的过程中,越来越多的人已认识到美术教育在提高与完善人的素质方面所具有的独特作用,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是当前职业教育中极为重要的一环。因此,我们今后在美术教学中应更注重对学生创造力的培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关键词:选择;表达;传统;创造;习惯

【中图分类号】G633.95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4-0184-02

在课堂教学中,老师和学生应该是互动的合体。学生作为学习的独立的个体,其主观能动性与创造性决定他们应该是老师的朋友。老师作为课堂教学的施动者,应该赋予学生必要的自由活动时间和自我发挥空间,应该尊重学生的内心思维活动。我认为,在课堂教学中,老师至少要做到两点,一是允许学生说话,二是允许学生选择。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在独立平等、轻松和谐的环境中发展自己的学习个性,实现学习活动的主动性与创造性。

一、请允许学生说话

说话是一个人的基本权利。课堂教学应该建立在轻松和谐的气氛中。老师应该调动学生进行积极思维,保护学生的表达欲望,让学生养成主动思维的习惯,成为自己思想感情的主人。允许学生说话,让学生有什么说什么,想怎么说就怎么说,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无拘无束的自由畅谈中培养敢想敢说、勇于提问、勇于争辩的创新品质,最大限度地释放他们各自的潜能。

让学生说话,要允许学生失言。当学生得到表达的充分自由以后,失言也就不可避免。面对学生的此类失言、失态,此时,老师亲切的目光、倾听的神情、鼓励的言语、精当的点拨,会使学生得到放松,消除胆怯和懊恼,最终豁然开朗而信心倍增,甚至在今后受益于一段乃至一生。

二、允许学生选择

选择是自主意识的行动表现。在选择中,特别是在自主选择中,学生的自主意识被唤醒,创造力的培养才有可能。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老师处于不可动摇的主宰地位,而学生则是亦步亦趋地奉命执行。老师讲什么,学生听什么;老师怎么教,学生怎么学。课堂教学应当逐步减少强制性和划一性,增强开放性和选择性,为学生思考、探索、发现、创新提供最大的空间。 对老师来说,在师生互动过程中要做到允许学生说话,允许学生选择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学生的插话、争论、失言以及被学生选作伙伴,会使老师面临许许多多、各种各样的“意外”,会让老师措手不及,这就对老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例如:

1.课堂带进自然,在自然中寻找美

探究性学习的基本特征是尊重学生独特的兴趣爱好,为学生的自主性的充分发挥开辟了广阔的空间。只有开放才能将学生的需要、动机和兴趣置于核心地位,才能自主的发现问题的根源。学生对肌理很陌生,用图案、纹理解释又不懂。上课了,我对他们说,“大自然中有许多不同的物体,每个物体表面都有一张美丽的画,那就是肌理给我们的礼物。”,

2.把自然带入课堂,在课堂中体会美

探究性学习注重学生对生活的感受和体验,强调学生的亲身经历,让学生在实践中发现和探究问题,体验和感受生活,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在上课之前,我预先让学生观察昆虫,并且搜集有关昆虫的资料。呵,没上课,学生就已经知道许多昆虫了,一问,都是书上看的。我说:“有没有更形象的?”几个学生拿出了他们的法宝,透明的瓶子里装了他们放学后捉来的蚂蚱、蚂蚁、苍蝇、螳螂……有的学生还拿问题来考老师。大自然保持亲密的关系,对动植物富有爱心。

3.课前观察自然,在自然中了解美

探究学习主张从书本上的学习走向生活学习,走向以学生为主的兴趣学习。在教课之前,我就通知学生观察树,而且明确告诉他们春天到了它的衣服就要换好几次呢!春初,学生和我说,“老师,有的绿叶开始变红了,掉叶子了。”又过了一段时间,“老师,树上冒小芽了,草绿色的。”“老师,树上的叶子长大了,颜色变深绿色了!”讲课时,我再结合树的生长规律和形态特点,引导学生用夸张、变形的方法设计树,学生的胆就特别大,移花接木,变形夸张,用上了他们的所有解数。丰富多彩的探究发现,个体各异的实践体验,能够克服老师讲,学生被动接受的弊端,使学生学得更轻松,更富艺术性。

艺术教育不同于其他学科教育,艺术教育没有统一的答案。美术造型是人的精神产物,是人表达情感的视觉语言。每个人的生活感受不同,所表达的方式也必然有差异。通过实践,我们认识到,儿童美术教育主要靠发展直观知觉,通过观察、体验、记忆、联想、创造等一系列活动,调动人的一切感官,让儿童自己去发现美、感受美、表现美、创造美。因此,适当的将美术课与大自然联系起来,让美术课堂亲近自然,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他们就能凭着直觉像大师那样作画。他们通过实践积累经验,提高认识,绘画水平就迅速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美]小威廉姆・E.多尔著,王红宇译《后现代课程观》,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2][日]佐藤学著,钟启泉译《学习的快乐――走向对话》,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3][澳]科林・马什著,吴刚平等译《初任教师手册》,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

[4][美]埃利奥特・W.艾斯纳著,李雁冰译《教育想象――学校课程设计与评价》,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

[5][美]唐纳德・R.克里克山克等著,祝平译.教师指南[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7

[6][美]罗伯特・斯莱文著,姚海林等译.教育心理学: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4:

[7][美]理查德・I・阿兰兹著,丛立新等译《学会教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8]周成平.外国优秀教师的教育特色[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9]周成平.外国优秀教师是如何教学的[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第9篇:儿童美术课程设计范文

【关键词】小学美术;整合;电脑多媒体;美术教学

素质教育的今天,美术教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现代的课堂美术教学已经不仅仅局限于教学生学会画画,更应该有“质”的体现,然而,传统的美术教学模式理性的知识太多,而感性的材料太少了。今天随着科学技术的的迅猛发展,电脑多媒体走进了课堂,为课堂带来了一种崭新的课堂教学模式,成为美术教学中的一种重要手段,使传统的“技法培养”教学向“能力培养”转变。以生动的形式向我们展现了美术教育不可估量的前景。在此,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展示电脑多媒体在美术教学中的“配角”作用。

一.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的内在动力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课堂教学中,我们面对的一颗颗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的心,只有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诱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然而绘画的种类众多,风格各异,题材广泛,描写对象丰富多彩,很难真实地表现它,在绘画教学中,传统的美术教学需要花大量的时间精力讲解知识、技能,而这种传统教学往往会使学生陷入一种困惑的情境中,使学生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对于知识、技能学生不能很好的理解和掌握。久而久之,学生就会产生抵触情绪,对学习失去兴趣。而有了多媒体电脑,在教学中就可以以它生动、直观、形象新颖的,强烈地吸引学生的好奇心,从内部诱发学生的动机,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激起求知欲望,并充分调动不随意注意,促使学生主动积极地学习。

二.加强直观感受,加快知识技能掌握

在美术课堂中有很多具象或抽象的概念是学生很难理解的,使用电脑多媒体技术的动画效果,可以将静态的画面转化为动感画面,将抽象的内容形象化,从不见转化为可见,从平淡转化为生动,使学生更深刻、直观地感受艺术美。

如:《春天来啦》一课,在教室里如何让学生感受的春天呢?这个时候如果我们借助电脑多媒体在四面围墙的空间里就能很好地再现了春风吹,鸟儿归,种子发芽,阳光照耀,细雨绵绵,满山遍野的各类花卉争奇斗妍等情景,再配以美妙的音乐就能使学生方便,快捷而又形象生动地看到了春天,真实的感受到春天的美。

运用这种新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别出心裁而富于创意的课程设计,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自主性,营造情趣盎然的教学氛围,从而更有效的完成教学目标。

三.给课堂教学营造一种美

美术教学的首要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由于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其形象思维较之抽象思维更为发达,学生对形象的画面,美妙的音乐更易于接受,所以只有注重对学生进行直观形象思维的训练培养,才会使其向抽象思维逐渐过渡,达到提高审美能力的目的。如:美术欣赏是美术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然而由于教材中图片欣赏的有限性,难以符合欣赏教学要求。而且一直以来美术欣赏课都让学生觉得乏味,让课堂表现的枯燥。此时在欣赏教学中,利用电脑多媒体的让学生欣赏更多的图片,拓展学生视野,同时播放与画面内容有很强联系的录像,这样可以使学生对欣赏作品有更深的理解,引起心灵的共鸣。

例如:在欣赏《母亲》这副作品时,播放反映那个时代艰苦生活的录像,并配以沉重悲伤的音乐,使学生进一步了解母亲的伟大,体会那一种崇高的母爱。电脑多媒体就为美术欣赏教学提供了方便,更好地营造了审美气氛。

四.发展想象力,培养创新精神。

想象是创新的翅膀,发展学生的想象力是智力培养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美术课最重要的任务就是激发引导孩子们的想象力,孩子们最大的乐趣也在于幻想,每个孩子的心都是一个充满幻想和想象的神奇世界。此时教师在教学中就应该让童心释放,鼓励儿童好奇心的张扬。就是意味着要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对学习内容能保持新鲜感和参与热情,要有一个宽松的表达空间及治学的民主气氛。而电脑多媒体的应用正好这一教学环节中向人们战事了一个自身的价值体现。

我们来看《表情丰富的脸》一课,我精心设计了一个教学课件,在音乐声中,通过一系列画面把丰富多彩的生活场景展现给学生,让他们置身于有声、有色、有情、有景的氛围中,当学生被形态各异的表情深深吸引住时,情不自禁地发出了赞叹声:“多么有趣的表情啊!”此时,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下子被激活了,同时也激发了他们的创作欲望,当我要求学生画出一个表情时,学生们都非常兴奋,迫不及待地拿起画笔,尽情发挥,大胆绘制,整个教室呈现出了一种最佳的学习状态。

我觉得正是因为计算机网络教学具有图文并茂、声画合一的特点,才能将原本抽象的说教变为生动形象的展示,让学生不断产生积极活跃的联想,并将这种联想与自己的情感和生活经验交织在一起,形成新的形象。这正是传统教学模式所达不到的境界,这时通过电脑多媒体技术就可以表现出旺盛活力的方面所在。由于在设计课程内容时从知识点和新颖性、趣味性方面作了多方面的思考和精心的策划,生动活泼的画面以及多种媒体的共同参与会使学生产生一种新鲜感,从而可以使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接受知识。这样,在电脑多媒体技术下的学生美术想象能力就得到了很好的培养。

在科技发展下的素质教育,相对于传统的教学模式而言,有一点不可否认:在美术教学中,只要我们不断地利用计算机网络教学的优势,充分发挥其作用,就能优化课堂教学,突破教学难点,解决教学重点,并有效提高了教学效果,开拓了视野,激发了兴趣,促进了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从而更好地推进现代化教育和素质教育的长足发展。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