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旅游文化开发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根据省、州和县委的安排,县委宣传部为切实加强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工作,及时成立了调研组,由县委宣传部,县教育局、县文化体育局、县旅游局、县广电局联合组成。调研组先后到顺濞、富恒、瓦厂、县一中和一些单位部门进行了深入细致地调查。通过这次调研活动,调研组认为,对##这样一个国家级的重点扶持县来说,开展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不仅具有一般的经济意义,而且有着更为深刻的社会政治意义。##各族人民要早日脱贫奔小康,加快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刻不容缓。
通过调查研究,调研组发现##的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同相邻县市相比,发展缓慢,后劲不足,步履艰难,无论从数量上还是质量品牌上都有待提升。
通过近一个月的调查研究,调研组认为。我县的文化体制改革工作,由于前一段时间县委、县人民政府的高度重视,基本理顺了关系,今后主要是在管理上下功夫;教育方面就目前我县的情况而言,暂定为一保二促,既保义务教育,促学前教育和高中教育,先为教育产业奠定基础。就实情而言,我县近期应在核桃产业与旅游文化开发和石门关生态旅游开发上狠下功夫。现就核桃产业与旅游开发作如下分析研究,供两项产业发展论证作参考。
一、##县核桃产业与旅游文化开发现状
##彝族自治县位于大理白族自治州中部,点苍山之西,总面积1957平方公里,山区面积占98.4,全县辖4镇7乡65个村民委员会和1个社区委员会,总人口99086人,其中农业人口占89.5,森林总覆盖率达67.2,位居全州各县市之首。
1、核桃产业与旅游文化开发的优势
##彝族自治县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立体气候,80以上的地区适宜种植核桃。##是核桃原产地之一,已有3500多年的核桃栽培历史。##核桃果大、壳薄、仁白、味香、出仁率高、营养丰富。在1979年全国核桃技术协作会上,##大泡核桃获得了“全国质量评比第一”、“全国核桃优良品种”的荣誉。1995年##彝族自治县被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认定为“中国核桃之乡”,载入《中华之最荣誉大典》。20__年,##彝族自治县被国家林业局公布为首批“中国名特优经济林核桃之乡”。发展核桃已成为##山区人民群众开发资源、发挥优势、增加收入、脱贫致富的重要途径。
作为“中国核桃之乡”的##,在大力发展核桃产业的同时,也应不失时机地进行旅游文化开发,以核桃产业来促进旅游产业的发展。核桃仁作为老少皆宜的食品,同时也可开发成核桃精油、核桃粉、核桃蜜饯等旅游产品,核桃果壳还可开发成旅游工艺品以满足不同游客的需求。核桃树发芽长叶的时候,远远望去,犹如一片绿海,也是天然的风景树,这时可组织游客进行观关旅游,核桃树可为游客憩息纳凉提供好场所;核桃树挂果的时候,可组织游客品尝鲜核桃,也不枉此行;核桃收获的季节,站在树下或者爬到树上,游客可以手握核桃杆学着打核桃,感受丰收的喜悦。
2、核桃产业与旅游文化开发的现状
(1)核桃产业发展状况。全县共有农户20__9户,种植核桃农户14788户,占73.7。据统计,全县共有泡核桃24.86万亩(248.6万株),占云南省核桃种植面积466.7万亩的5.3,占大理州核桃种植面积70万亩的35.5,人均占有25株。年产核桃干果4800吨,产量约占全州的40,全国的1/60。全县农民人均核桃收入达到了545元,占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的41.4。核桃在全县农村经济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
(2)核桃产业加工状况。全县核桃初级加工企业已发展到45户,年加工500吨以上的加工企业5户,100—500吨的10户,100吨以下的30户。全县年加工干果7000吨以上,除本县自产的以外,还有来自楚雄、保山、思茅、临沧等地州及州内宾川、云龙、永平、巍山等县的核桃。##已初步成为国内具有一定规模的核桃加工贸易集散地。仅核桃加工一项,每年就能解决近1万人4个月左右的就业问题,使全县城乡居民劳务收入增加近1600万元。20__年生产“漾宝牌”核桃乳400多吨,开发并上市纸盒装核桃花生乳、袋装鲜核桃乳、核桃牛奶等新产品。琥珀核桃、蜜香核桃、焦盐核桃等核桃特色产品产量逐年上升。上述产品具有一定文化底蕴。“漾宝牌”核桃乳,曾获国家级两项金奖,一项银奖一个推荐奖。
(3)核桃产业与旅游文化开发状况。20__年##彝族自治县成功地举办了首届《中国大理##核桃文化节》,出版发行了《##风光明信片》、《歌飞核桃园》、省、州电视台相继推出了一些介绍中国核桃之乡##的专题片和专题报道,省、州级乃至中央级报刊也作了大量的宣传报道。“漾宝牌”核桃乳等系列产品有一定的文化底蕴,基本与旅游文化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3、核桃产业与旅游文化开发存在的问题。近几年来,##在核桃产业与旅游文化开发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且取得一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但与产业化发展还有一定差距,归结起来主要有以下不足:一是认识上还有差异;二是产业规模化不足;三是文化品味底蕴差;四是宣传力度不够。
二、##核桃产业与旅游文化开发出路初探
中
央提出:“要遵循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规律,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大力推进文化创新,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随着人民群众文化素质的提高,人们对文化的需求不仅有数量的增多,而且有质的提高,文化消费更加多样化,自主选择性强。我们要按照州委书记顾伯平在我县调研时强调的:把##的旅游业发展同大理市联系起来,把##建设成为大理市为“前厅大堂”的“后花园”。要继续加强苍山西坡的保护建设,加强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大力发展休闲旅游、自助旅游、农家旅游和生态旅游,把##建设成苍洱风光大景区中集特色自然风光、独特民族文化为一体的旅游区的精神去做。
##民间有这样一种传说:“凡是有人居住的地方,就有核桃树。”可见核桃在我县分布之广,由此我县只要做好核桃产业与旅游文化开发这篇文章,对我县的社会各项事业将会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1、解放思想,统一认识。##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县,必须创新农业发展思路,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在适宜种植核桃的地区,以发展核桃为重点。在这方面各级领导必须解放思想,提高认识,进行分类指导。由于今年开展的农村税费改革,取消了核桃特产税,一些领导干部产生了重粮轻林的偏见思想,认为只要搞好粮食生产,农业税收就能完成,抓核桃产业只富民不富集体,对财政没有贡献,成了瞎子点灯白费蜡,对核桃产业产生了松劲思想。殊不知形成这种格局的原因是我县的产量规模不够,精细加工不到位,所以没有得到更多的增值税,只要我们做好规模化、规范化、精细加工工作,仍可得到可观的财政收入。
2、精心规划,加快实施。要使核桃生产达到产业化、规模化。我县的核桃产业纵比有发展,横比步伐慢,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满足现状,吃“金字牌”的老本,发展缓慢的另一原因是:一些干部群众只顾完成当年上级下达的项目任务和计划种植任务,忽视了种植后的抚育管理,致使新种植的核桃如同“猴子搬包谷”,重造轻管,效益不佳。要改变这种局面,首先林业部门要精心规划,制定系统完整的实施方案,按县委到20__年,核桃总产量达6500吨,农民人均核桃纯收入700元以上,核桃工业总产值超1亿元的核桃产业发展思路去实施。另一方面对农民要建立有效的督促机制,吸取退耕还林的一些教训,政府投入要见实效才兑付,否则竹篮打水一场空的旧剧还会重演。
3、精细加工,提高品味。搞好核桃产品深加工,努力提高核桃文化品味。一是扶持好现有的大理##核桃有限责任公司,该公司首先要在核桃乳、核桃花生乳、袋装鲜核桃乳、核桃牛奶、核桃精炼油的产品数量质量上下功夫,其次要在降低成本上作文章,扩大消费群体。(据初步调查,核桃乳60左右是党政机关用于礼品,20左右用于公费餐桌接待用,20左右属群众消费)。二是抓好核桃农贸市场硬件建设工程;三是扶持好个体私营企业核桃加工大户;四是抓好“核桃茶”、核桃工艺品等新产品的开发生产;五是在所有核桃产品上加深文化底蕴的策划和升华。总之,要彻底改变卖核桃干果、半成品的局面。
4、加大声势,扩大影响。加大核桃产业与旅游文化开发的宣传力度。##核桃产业除在核桃系列产品上加大文化底蕴的升华宣传外,在20__年策划拍摄出一部介绍##核桃及核桃文化的专题片,并制作成光碟,把它作为##的礼品赠送,给到##的游客,使核桃产业与旅游产业有机地结合起来。同时,在省、州级乃至中央级党报党刊上加大##核桃产业与旅游文化的宣传,真正使世人了解##核桃。
关键词:旅游文化 开发 历史沿革
1、界定
旅游文化作为旅游学科研究在我国起步较晚,近二三十年来,国内学者对旅游文化的研究也由起始阶段过渡到发展阶段[1]。陈传康(1996)指出:当今旅游开发的本质是旅游文化开发[2]。旅游文化既涵盖旅游主体的文化,同时也包含旅游客体与旅游媒介的文化。目前,国内学者对于旅游文化的研究表现在理论与应用两大方向上,但是与国外的旅游文化研究一样,国内研究也存在着轻理论重应用的倾向[1]。旅游文化理论研究涉及旅游文化的概念、基础、特点、传统以及结构体系等内容;而旅游文化应用研究主要指旅游文化开发研究,赵飞等(2004)认为旅游文化开发研究包括对旅游文化应用理论、旅游文化开发实践以及文化开发研究方法的研究[3]。
2、旅游文化开发研究历史沿革
2.1旅游文化开发研究评述
国内学者对于旅游文化的研究始于1978年,而对于旅游文化应用的研究是从二十世纪90年代开始以旅游文化开发为主的旅游文化应用研究取得了明显的社会和经济效益。喻学才,毛桃青(1994)以南京为例,认为旅游历史文化开发必须解决好今人和古人对历史遗迹的争议问题[4]。束有春,焦正安(1998)提出可以围绕佛教等宗教文化开发一些旅游文化项目[5]。彭欢首[6]等对长沙市以及泰山地区的旅游文化资源开发进行了相关研究。对于旅游文化开发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基于文脉开发、旅游文化开发策划以及近几年被学者普遍运用的文化人类学以及符号学的相关理论或视角。
2.2文脉的旅游文化开发研究
文脉(context)一词,最早源于语言学范畴。它是一个在特定的空间发展起来的历史范畴,其上延下伸包含着极其广泛的内容,是集综合性、历史文化传统、社会心理积淀以及自然环境为一体的四维时空组合。
陈传康(1996)在国内首次将文脉引入旅游开发中,他认为旅游开发规划应当充分重视对文脉的发掘,景区开发规划既可以顺应当地的文脉,也可以突破文脉,从而达到出奇制胜的目的[2]。张国祥,杜强(2012)认为成功的旅游规则,一定会对当地文化进行系统梳理,形成交化脉络,并将其融入项酋的主题定位、产品谱系之中,形成差异化品牌,最终在良莠不齐的旅游产品中脱颖而出。他们从涉县娲皇宫规划中,提炼出女娲文化的主脉,从而打造了全窗顶级的女娲文化体验境区。
3、旅游文化开发研究
3.1旅游文化开发策略研究
旅游文化开发策略研究对于旅游文化的开发具有较为现实的意义。作为旅游文化开发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旅游文化开发策略研究占到了整个旅游文化开发研究的较大比重,其中旅游文化开发策略相关研究所占比重在不同年份旅游文化开发的研究上普遍较大。邵永平(2012)通过对察布查尔县发展民俗旅游文化创意产业的认识,提出了察布查尔锡伯族民俗旅游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路径选择,即:制定民俗旅游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规划、创造民俗旅游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政策环境、培育民俗旅游文化创意行业、开发民俗旅游文化新产品以及引进和培育民俗旅游文化创意人才。
3.2区域旅游文化开发研究
旅游文化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具有空间分布的变异性特征。旅游文化区划的主要依据是作为文化内涵丰富的人文和社会旅游资源的空间分布。区域旅游文化开发要着力于不同地域的人文和社会旅游资源,对其进行开发要把握主导因素原则、相似性原则以及地域完整性与区域集中性原则。以湖北鄂州为例,从旅游文化视角出发,就区域旅游文化的表现形式、空间格局及其行为趋势,探讨了其旅游文化的历史继承性和区域独特性,从而揭示其丰富的旅游文化内涵。
3.3基于人类学视角的旅游文化开发研究
目前,国内基于人类学视角的旅游文化开发研究正逐步开展起来。如探讨西方旅游人类学的学术渊源、研究立场,揭示其对建构中国旅游文化研究的启迪意义,认为在制定旅游文化开发策略的同时,要采用人类学研究方法中被称为“影响分析”的方法,将区域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环境等相关因素都放在一起考虑,才能最大限度地避免旅游失控或者旅游资源的过度利用。
3.4基于符号学视角的旅游文化开发研究
l9世纪以来,符号学取得了快速的发展,这使许多相关的学科发生了变化。国外许多学者尝试运用符号学对传统文化进行现代诠释,符号学是作为跨学科的一般认识论和方法论,它为提取传统文化中的精髓提供了更加理性、明晰、规范的原则。旅游主体文化包括旅游者自身的文化素质、兴趣爱好、性格心理、行为方式等内容;旅游客体文化包括旅游历史文化、旅游饮食文化、旅游建筑文化、旅游宗教文化等内容;旅游介体文化包括旅游商品文化、旅游服务文化等内容。将符号学的相关理论运用到旅游文化开发上的研究主要体现在基于符号学的旅游商品文化研究、旅游建筑文化研究以及旅游行为方式研究等方面。
4、结论与展望
目前,国内学者对于旅游文化研究,尤其是是旅游文化开发研究还不够成熟。从国内学者对于旅游文化开发的研究中可以看到定性分析方法被普遍采用,涉及到的研究方向主要为基于文脉的旅游文化开发、旅游文化开发策略、区域旅游文化开发、民族旅游文化开发等内容。近几年来,国内学者开始逐渐从人类学以及符号学角度出发对旅游文化进行研究,但是对于旅游文化开发的相关研究还很少,人类学以及符号学作为与文化联系较为紧密的学科有着较为成熟的研究理论和方法,这对于旅游文化开发研究来说具有很多可借鉴之处,在研究趋势上也会逐渐成为旅游文化开发研究的新视野。
参考文献:
[1]沈祖祥.旅游文化学导论[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
[2]陈传康.城市旅游开发规划研究提纲[J].旅游学刊,1996(5):31-34.
[3]赵飞,彭华,姚静.国内旅游文化开发研究综述[J].云南地理环境研究,2004(16),2:48-52.
[4]喻学才,毛桃青.关于南京旅游文化发展战略的思考[J].南京社会科学,1994.
一、旅游文化深度开发原则
为了避免旅游文化深度开发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其必须按照市场经济规律遵循四大原则:
(一)市场导向原则
当前我国各旅游景区(点)或相关单位在旅游文化深度开发过程中需要首先以市场需求为杠杆,只有满足旅游者的实际需求才能真正实现旅游产品价值。
(二)个性化原则
旅游景观能够吸引旅游的关键点就是要有鲜明的个性,这是旅游景观吸引力的灵魂。然而,现如今,我国依然有许多景区存在着旅游项目开发雷同、旅游产品开发单一、旅游方式单调等问题,现已成为各地区旅游开发工作面临的巨大难题。因此,想要提高旅游文化产品的吸引力,就必须要结合本地区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尽量突出地域性、文化性等差异。
(三)可持续发展原则
旅游文化深度开发要建立在保护优先的原则上,正确衡量开发区生态资源的重要性,确定合理旅游环境容量,实现旅游资源的永续利用。
(四)综合性原则
主要包括开发内容、开发形式等多个方面的综合性发展,以实现旅游文化产品开发与生态环境、经济、社会等协调统一。
二、当前我国旅游文化深度开发的重要性
(一)当前我国各地旅游文化深度开发的重要作用
随着旅游业市场竞争力逐步加大,许多旅游城市都开始注重旅游文化深度的进一步开发,并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1、基础设施得到深度开发
旅游基础设施完善与否直接影响着该旅游城市旅游业发展成熟与否。以海东市为例,该市极为重视景区基础设施的深度开发,强化旅游交通(辅助旅游的“六纵六横”公路网络)、旅游服务中心、旅游接待、周边综合环境配套、餐饮住宿、旅游商品开发等多个方面的建设。据统计,2015年上半年,该市共计实施此类旅游项目达到35项,共完成投资7.6亿元,且争取到省级旅游发展专项资金2250万元。不仅如此,海东市还利用自身独特的地理优势,举办许多享誉国内外的体育赛事来拉动当地旅游知名度和影响力,更是不断研发和壮大本地区特色产业,例如互助盘绣、化隆回绣、循化博艺黄河石等,有力的提升了海东市旅游文化内涵。
2、统一营销,凝聚旅游品牌
虽然当前我国旅游业发展迅速,各地区接待游客数量也在逐年攀升,但是许多地区在景区(点)建设上依然难以实现“多点合力”。事实上,结束“满天星”状态,避免各自为战是实现旅游文化深度开发的一个重要途径。以山东淄博市为例,该市整合规划了全市旅游资源(拥有国家A级以上景区50家),不仅提出了“齐风陶韵•生态淄博”的旅游品牌口号,更是逐步结束以往单打独斗的旅游营销策略,以本地区旅游主管部门为媒介,统一对外宣传,并策划统一主题,以整体关注度来提高本市旅游文化产业的对外竞争力。
3、突显特色化、体验性
由于当前我国旅游产品较多,旅游者的选择性增加。各旅游城市势必需要深度开发旅游产品特色,以增加旅游吸引力。以广东省汕头市潮阳区为例,该区为了迎合市场需求,对自身旅游产品文化进行了合理定位,并深度挖掘旅游特色,以体验性旅游为核心,不断深化旅游文化内涵。一方面,潮阳区拥有丰富的海洋资源,对此该区旅游部门深入挖掘海洋旅游市场,并结合“海洋文化、潮汕人文、华侨文化”三大主题,打造旅游海洋文化特色;另一方面,潮阳区海洋资源形成了五大平面(内海、外海、滨海、海滨、海滩)和三大立面(海空、海面、海下),开辟了包括“海洋农庄旅游”、海滩旅游、海滨旅游等平面旅游特色,以及海空水上滑翔伞、海面快艇、海底潜水等全方位立面旅游特色。不仅如此,该区针对不同的旅游项目还设置了文化体验、立体式海洋体验等多种体验形式,使得旅游产品变得更加生动有趣。
4、深入挖掘传统文化
中国传承五千年的历史文化极为宝贵,许多旅游城市也开始注重将传统文化融入现代旅游业。以信阳茶文化为例,其旅游文化深度开发路径大致可以分为四个方面:茶俗文化开发。包括客来敬茶、客云顶上茶、亲朋送茶、香茗献茶等。茶馆文化开发。例如元贞茶社、龙潭茶馆等都极具文化特色。禅茶文化开发。例如净居寺禅茶的“净”、灵山寺禅茶的“灵”。茶艺茶道开发。这种深度开发茶文化的旅游文化开发形式深受旅游者的追捧,也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提供了良好的载体。
(二)旅游文化深度开发重要意义
综上可见,旅游文化深度开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具体而言:
1、有利于合理规划旅游资源,促进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旅游产品的核心是旅游资源,整合旅游资源、凝聚旅游产品核心竞争力,将会大大提高该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和资源价值。例如上述提到的山东淄博市、广东省汕头市潮阳区等,其在合理规划自身旅游资源基础上,通过统一营销或者体验式营销的方式让顾客产生旅游需求。这种“人本主义”的旅游资源开发设计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具有持续发展性。
2、有利于丰富旅游者的旅游体验
随着旅游产业的蓬勃发展,旅游产品的开发也越来越受到大家的关注,区域旅游产品体系的开发也不断深化。资源禀赋条件、旅游市场条件、旅游产业配套设施条件和现有旅游产品层次等条件的差异,使得区域旅游产品体系中各类旅游产品分布在不同的梯度水平上。洛阳旅游资源丰富,旅游产品也呈现不同的梯度分布,在洛阳旅游产业发展的过程中应当开发出富有层次性的梯度化旅游产品体系,以根据不同的产品层次定位不同的游客群,制定不同的开发策略,采取不同的营销策略,给予不同的人才、资金等条件支持,从而打造出洛阳文化旅游产品中的精品,使洛阳整个区域的旅游产品体系开发向着系统化、优质化的方向发展。
一、洛阳实施旅游文化资源梯度开发的意义
洛阳旅游资源种类多,数量大,类型涵盖石窟、博物馆、古人类遗址、古城遗址、古建筑、古墓葬、名人故里、森林公园、城市公园、自然保护区、特色街区、庙会、水工建筑、特色餐饮、工商企业等方面,以此为基础,洛阳的旅游产品种类丰富,部分旅游产品品味很高,但同时洛阳旅游产品体系中的各类旅游产品也处于不同的开发层次上,存在着明显的梯度分异。只有对处于不同梯度的旅游产品进行分重点、有层次的开发,才能促进洛阳旅游产品体系的综合开发,进而完善旅游产品的体系和结构,促进洛阳旅游产业的全面协调发展。
洛阳市域内的自然和社会因素必然具有某些相似性,如果只依靠市区内龙门石窟等高梯度旅游产品的组合必然会造成某些结构性缺陷,进而影响洛阳市旅游经济的整体发展,中低梯度的旅游资源或产品的开发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这一不足,有效的避免旅游资源开发和旅游产品的同质化现象,进而形成完整的旅游产品体系,促进洛阳市域内各种旅游资源的综合开发和协调发展。
旅游产品都有其生命周期,高梯度的旅游产品在刚推出时容易吸引游客,但市场是不断变化的,当高梯度的旅游产品或旅游产品组合在一段时间里不能满足游客的需求,如果不及时做出调整和更新,往往市场占有率不容易扩大,甚至不能维持原来的市场占有率。当高梯度的旅游资源或产品遇到这样的困境时,中低梯度的旅游资源和产品则可以起到加速区域旅游产品更新的作用,从而刺激旧客源市场,拓宽新客源市场,吸引新老游客到洛阳,从而延长区域旅游产品的周期,保持洛阳旅游产品的生命力。
进行旅游资源的梯度化开发,可以促进中低梯度旅游产品的开发,促进中心区域环境和社会压力的合理分散,进而使洛阳市区域旅游空间结构趋于合理化,有利于洛阳旅游经济的协调发展。进行旅游资源梯度开发,构建梯度合理的旅游产品结构,使洛阳市内旅游产品具有生命力,旅游空间结构合理,可以使游客对洛阳旅游的满意度提高,这对于确立独特、鲜明的旅游形象,促进洛阳旅游经济全面而协调的发展至关重要。
二、洛阳旅游文化资源梯度开发的阶段和旅游产品体系梯度特点
区域旅游产品梯度开发阶段分为单一高梯度旅游产品开发阶段、旅游产品梯度开发的初级阶段、旅游产品梯度苑⒌恼合阶段、旅游产品梯度开发的完善阶段和旅游产品梯度苑⒌暮笸埔平锥巍D壳奥逖舻穆糜巫试刺荻瓤发已进入到整合阶段,即区域旅游产业发展到资源整合阶段。此一阶段以市场为导向进行资源开发,是旅游产品梯度开发的全面开展阶段,不同于前两个阶段的以资源为导向。这一时期以市场的调节作用为主,辅之以政府引导,旅游产品开发中的重复建设和盲目开发得到改善,中低梯度旅游产品的开发逐渐规范化,开发投入也越来越大。同时,区域旅游产品的整体布局合理化开始受到开发者的重视,旅游产品体系低梯度的产品开发进入合理有序的阶段。
从洛阳旅游资源的情况可以分析出洛阳旅游产品体系的梯度特点。龙门石窟、白马寺、关林等位于洛阳旅游产品体系的第一梯度,开发规范,且开发时间长,产品品味高,对游客的吸引力强,处于旅游产品开发的成熟阶段,占旅游市场的份额大。老君山、鸡冠洞、重渡沟、龙峪湾、白云山、小浪底大坝旅游区等位于洛阳旅游产品体系的第二梯度,开发时间相对较晚,但产品品味高,开发层次也较高,占旅游市场的份额不断扩大,正向旅游产品开发的成熟阶段迈进。位于第一、二梯度的多为洛阳市区和县区的代表性景观景点,其他景观景点则处于洛阳旅游产品体系的第三、四梯度。位于这一梯度的旅游产品的情况较为复杂,总体上产品品味不如第一、二梯度的产品品位高,有的开发早但却未知名,有的开发较晚,开发秩序呈现出较为混乱的状态,但随着旅游市场的发展,也正在走向规范化。
三、洛阳旅游文化资源梯度开发的主要影响因素
(一)旅游资源禀赋的差异
同处于洛阳市域内,但由于地理环境、文化背景等条件的不同,各个小区域的文化资源存在着很大差异,资源禀赋存在着呈一定趋势递增或递减的现象。这种差异存在于资源的类型、数量和质量上,从而构成了洛阳市区域旅游资源本身的梯度差异。旅游资源是开展旅游产业的基础,其梯度差异必然导致洛阳市旅游产品和旅游空间结构的层次划分,即一部分旅游产品或一部分区域受游客的欢迎,而有些旅游产品或旅游区域则容易被游客忽略。
(二)旅游市场的差异
旅游产业的发展离不开市场,旅游市场在旅游产业的发展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旅游市场占有率、游客的需求、旅游供给等旅游市场因素对旅游产业的影响明显,这些因素的梯度差异必然会影响洛阳旅游产品和整个旅游产业的梯度分布。如游客对某一景点偏爱,就会使这一景点的市场占有率高,该景点的供给往往就会处于充足状态,这一景点就是洛阳市的高梯度产品。相反,那些容易被游客忽略的景点则处于洛阳旅游的低梯度位置。
(三)旅游产业配套条件的差异
旅游产业配套条件不仅指旅游产业“吃、住、行、游、购、娱”六因素,还包括政府政策、资金支持、旅游企业、旅游产业聚集度等因素,这些因素的差异也会造成旅游产品和旅游空间结构的梯度差异。如政府政策直接影响某一旅游产品的未来走向,政府对某一旅游产品比较重视,对这一产品进行了系统规划、市场营销等安排,这一产品就会获得更多的政策、资金、人力、宣传等方面的支持,就更容易扩大市场占有率,那么这一产品就会凭借这些优势占据洛阳市旅游产品高梯度的位置。可见,旅游产业配套条件进一步推动了洛阳旅游产业的梯度差异。
(四)旅游产品的差异
旅游产品的条件也是影响洛阳市旅游产业梯度差异的重要因素。旅游产品的品味、知名度、开发程度等不同程度的差异,也使得一部分产品处于高梯度位置,而另外一些产品则处于低梯度位置,从而影响了洛阳市旅游产品的排位和空间结构。如龙门石窟的品位高、知名度高,政府又花大力气进行建设,开发层次高,自然龙门石窟就处于洛阳旅游的高梯度位置;而县区的许多历史人文景观,知名度不高,旅游相关部门投入又少,开发很有限,他们自然就处于洛阳旅游的低梯队位置。
四、洛阳旅游文化资源梯度开发的内容和策略
洛阳旅游文化资源梯度开发的内容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指资源开发的时间梯队,二是指资源开发的空间梯队,三是指资源开发的产品梯队。也就是说资源的开发要依据资源的禀赋,以市场、资金和技术为导向,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来进行。同时要区分资源开发在内容上的轻重,按照资源所处的梯度采取不同的开发手段,进行不同的投入。开发的过程中要注意资源的空间布局,资源性质相近或者资源分布比较集中、旅游功能互补性强的地方尽可能的进行组团式开发,以形成比较合理的旅游景区空间布局,联合打造旅游品牌。洛阳文化旅游品牌构建的产品梯队应该有国际旅游极品、国内旅游精品、区域旅游强品和特色旅游名品,形成洛阳旅游产业的国际队、国家队、地方队和特色队四个旅游梯队。
要打造支撑洛阳文化旅游品牌的产品梯队,就应当根据洛阳旅游资源梯度开发所处的阶段特点,对各梯度旅游产品进行整合,优化资源配置,实现旅游产业的协调发展。
(一)政府的支持
对各个梯度的文化旅游产品政府都应该提供支持,只是支持的方向不同。第一梯度的旅游产品政府应更多提供人才、技术上的支持。位于第二梯度的旅游产品政府应全方位提供政策、资金、人才、技术等各方面的支持。位于第三梯度的旅游产品各级政府应将提供政策、资金支持作为重点支持手段。
(二)旅游产品的开发
第一梯度的旅游产品应创新旅游产品形式,深度挖掘其文化内涵。位于第一梯度的旅游产品开发已经比较成熟,因而开发它们首当其冲的任务就是创新产品形式,深度挖掘和展现其文化内涵。位于第二梯度的旅游产品应创新旅游产品开发模式,提高旅游产品品味和档次。对于位于第二梯度的旅游产品的开发,无论时间早晚,现有的开发模式一般是适应这类产品的开发的,但是市场是不断发生变化,游客的需求也在不断提高,应创新产品开发模式,满足高层次市场的需求,同时提高自身的产品品味。位于第三梯度的旅游产品应分层次、有重点的开发梯度内旅游产品,培养梯度内有竞争力的产品层次。第三梯度的旅游产品往往还没有形成有代表性的突出产品,因而应有重点的进行开发,培养有竞争力的产品层次。
(三)旅游营销的策略
位于第一梯度的旅游产品应采取多方位营销策略,实施国际化营销对策。位于第一梯度的旅游产品的知名度相对已经较高,如龙门石窟、白马寺等,它们在旅游营销上应向国际进军,加强国际旅游形象的宣传,扩大国际市场份额,增强国际影响力。位于第二梯度的旅游产品应当深化联合营销策略,扩大国内旅游市场竞争力。联合营销一是洛阳市各县区的联合营销,二是与其他旅游区的联合营销,通过联合营销,吸引更多的国内旅游者,以巩固自己在国内市场中的竞争地位。位于第三梯度的旅游产品应开展重点营销,争取国内主要客源市场。位于第三梯度的旅游产品在国内的影响力还不是很大,所以应立足扩大市场,开展重点营销,将洛阳本市、洛阳市周边地区和河南省地市作为主要营销对象,以争取主要客源,扩大市场占有率。
[关键词]饮食文化;资源开发;徐州旅游
[DOI]10.13939/ki.zgsc.2016.38.219
1 前 言
追述到徐州地区的相关历史文化中,最值得我们去探索的便是两汉时期的汉文化。然而与之更相关的便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密切饮食文化,徐州的地方特色的饮食总是与两汉文化相互挂钩。东汉时期,丝绸之路的开通,其中饮食方式上的改进。使得我们汉文化更加得繁荣,魏晋时期民族之间的相互融合,带来了饮食上的文化繁荣。与之相伴而来的是新的名食名菜的产生。更让我们不得不提的是张骞出使西域,不仅带来了文化之间的相互交流与发展。而且在我们的饮食文化中,更是有着丰富的交往活动。
2 徐州饮食文化特点
(1)徐州地域饮食口味偏重。徐州属于北方地区,徐州居民的性格偏向于北方居民,饮食习惯简而言之也就是味道非常得重。比如徐州吃辣和咸味就是特别得重。当然在我们中国的大地上,味道重的地域饮食文化非常得多。但真正的把很多重口味融合在一起就特别得少,徐州地域的饮食文化中是融合得恰到好处,将辣味、咸味与麻味进行了巧妙的融合,也只有真正地在徐州呆过很长的一段时间,融入徐州的饮食文化中才能深有体会。比如在徐州的辣子鸡、地锅鸡、麻辣系列的粉丝等。这都是徐州特色菜的代表。
(2)徐州饮食烹饪方法多样,尤其注重炒菜。徐州虽然在江苏,从文化的脉络以及受地域文化的影响等方面来讲,徐州更多的偏向北方,也正是如此,徐州的饮食造就了北方人的豪爽,北方菜系的霸气。在炒菜系列中也是颇为出名,其中菜点秉承大彭口味,制作考究风味独特,颇有名气。也几乎每一道菜都有一个特别的名字,比如霸王别姬、鸳鸯鸡、鼋汁狗肉、西楚贡菜等为人所津津乐道的大众名菜。徐州饮食强调以肉类为主题,而不强调配料的使用。与南方的饮食文化对比,徐州的地方饮食强调的是量足,使之符合自己饮食中所必需的部分。
(3)徐州地方饮食中注重特色汤的发展。徐州比较出名的辣汤,原名雉羹,相传是由历史上第一名著名的彭祖创制而成,也在徐州是一种文化的象征,雉羹是啥汤的前身,可谓中华民族最早的汤羹。汤里面有鱿鱼丝,面筋,鸡丝等非常好吃的佐料。雉羹至西周时,被定为宫廷八珍御膳之一。乾隆以后的汤制作,其原料稍加改变,清代汤配方一直沿用至今。汤是徐州大众非常喜欢的美食,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味道使之成为徐州的一张名片之一。
3 徐州饮食文化的价值
(1)徐州饮食文化的历史文化价值。在徐州最令人所自豪的是彭祖的饮食文化价值。两汉时期的历史融合。而这些都是靠淳朴风情的人民文化生活所延续的,而真正延续这些文化生活的是人民的饮食文化生活习惯。简而言之,也就是我们的吃、穿、住、行,在深层次发掘也就是由古至今的群众的饮食文化相互作用的结果。这些在今天我们的生活习惯中早已经是深入人心,在一定程度上也呈现了我们今天的徐州饮食文化。这种文化使我们赖以生存的基础。也带给我们现实生活中不同寻常的意义。
(2)徐州饮食文化的经济价值。在我们所生活的经济社会中,饮食文化的经济效益是不可小觑的,在餐饮市场中,饮食文化的竞争是非常激烈的,各类的小餐馆如雨后春笋般地充斥在各个大街小巷,更加剧了竞争的白热化,同时西餐快餐进入中国市场,中餐企业的发展可谓是步履维艰,但是有眼光的企业老板已经清楚地认识到开发旅游饮食文化资源,关键不是在饮食和旅游,而是在于文化带给我们的经济效益,在于吃中讲求文化,旅游中弘扬我们的传统饮食文化,饮食文化的关键意义是在于给人们带来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的双重体验,在徐州饮食文化中,真是有了我们传统的饮食文化的中流砥柱,才有我们物质财富的需求。
4 徐州饮食文化的旅游资源开发
(1)以移动传媒为途径打造徐州饮食文化的品牌。移动传媒:主要是指利用数字广播电视地面传输技术播出,以满足流动人群的视听需求为主的新型媒体。在徐州,有我们众所周知的彭祖文化,也有我们所熟知的两汉文化,这些都是徐州面貌走向全中国的文化基础,但是发展旅游文化不能过于单一的只有文化,还得有地方特色的饮食文化,借助移动传媒是打造徐州地区旅游品牌的有效手段。我们不能只在表面文章中说空话,关键是如何做。首先笔者觉得集徐州特色饮食文化与旅游景点,让游客深有体会地感觉到徐州本地区的区域性特色旅游产品。其次要扩大徐州饮食文化影响力要借助于现代媒体,特别是手机,通过微信和QQ等社交软件,可以快速地传播徐州饮食文化。
(2)以徐州旅游伏羊节为平台扩大徐州饮食文化吸引力。伏羊节大约始于尧舜时代,距今已有四千四百年多年的历史。品味两汉文化、尧舜文化,纪念彭祖是伏羊节的基本主题。在徐州各地的旅游文化中不能只是单一的靠历史,靠传统,举办现代意义的饮食文化节,现代意义的旅游节也能促进徐州地区第三产业的有效快速的发展。在徐州的特色旅游景区中举办的现代饮食文化节还应该强调集规模化与健康高质量的饮食水平共存,这样才有利于特色饮食文化的长期有效的发展。
(3)政府出台相关政策推动徐州饮食文化规范化发展。政府要推出推动两汉饮食文化的发展原则和具体细节,发展内容上要科学合理,制定政策应该具有前瞻性和创新性。政府在实施细则上要简明扼要,使其具有较强的操作性。在徐州特色的旅游饮食发展文化中最重要的是强调“和而不同”的主旨思想,强调整体统一与局部特色的有机结合,就是在内在的饮食文化圈中努力实施健康有序的发展,努力结合徐州当地饮食文化与其他各个菜系的饮食文化,做到在竞争中求发展,在发展中求良性循环的发展。这才是带动经济发展的可靠保障,推动就业的有利模式。
(4)打造淮海经济区饮食文化圈品牌。打造淮海经济区饮食文化品牌需要三步走:第一步,即结合本土的饮食文化与各个地域的创新饮食文化;第二步,就是创新徐州饮食旅游发展模式,实行科学、合理、规范、高效地有序地发展;第三步,实施走出去发展战略构想。做好徐州饮食文化的广告宣传,打造属于徐州特色的旅游饮食文化圈,有力地吸引游客的青睐。通过有效地协调徐州饮食文化方面发展的因素,针对徐州特色旅游发展规划中的各个因素的有效利用为导向,不断打造和强化徐州饮食文化的品牌影响力。
参考文献:
[1]李毅.陕北饮食文化开发浅析[J].企业经济,2012(9):157-160.
[2]曾国军,刘梅.饮食地理与跨地方饮食文化生产[J].旅游学刊,2013(3):9-11.
[3]谌世龙.关于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旅游产品化研究――以桂林饮食文化遗产项目为例[J].贺州学院学报,2011(2):114-117,146.
关键词:陶瓷文化旅游;共赢;发展
近年来,各地陶瓷产业发展迅速,陶瓷行业不断挖掘自身潜力,开发文化内涵,将陶瓷与文化旅游结合在一起,开创了独特的陶瓷文化游,对陶瓷行业或则所在城市的经济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一、中国陶瓷旅游现状
中国陶瓷旅游开发起步较晚,把陶瓷作为旅游资源开发的重点尚处于摸索阶段,尤其是在开发陶瓷旅游中如何打好“文化”这块牌,提升陶瓷旅游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仍是今后旅游开发中重点需要解决的问题。就国内而言,陶瓷旅游发展仍集中在几大陶瓷产地。
江西景德镇为发挥“陶瓷之都”的特色优势,让旅游资源变为经济优势,景德镇市创新思想观念,把旅游业作为新兴支柱产业加以培育和发展,编制了《旅游发展总体规划》,推出十条有特色的旅游线路,同时推出了古今陶瓷艺术游、陶瓷古迹寻踪游、传统制瓷工艺游、现代陶瓷工业游、陶瓷文化交流游、陶艺研修体验游等六条精品线。为使陶瓷王牌景点名扬天下,该市实施了立体化推介战略。在突出宣传“认识CHINA从这里开始”和“赏瓷品茶观山景”的主题下,吸引各方游客。
被称为,“佛山陶,景德瓷”的广东佛山打造着名的陶文化旅游区,它将以500年窑火不息的南风古灶为核心,北至季华三路,东南与江湾路、和平路相接,西至东平河,占地面积1100亩,分为陶文化观光旅游区、商贸展示购物区、度假娱乐运动区和大型户外游乐区等四个特色功能区。同时,将重建陶师庙、建设大型的陶文化研究院、中国最大的陶瓷博物馆、美术馆以及陶文化广场,并结合民居保护,在旅游区内形成大型的国际艺术家村落、陶艺酒吧街、特色民居酒吧等等。使古窑(南风古灶)、古庙(陶师庙)和中国最大的陶瓷博物馆共同构成南风古灶的三大灵魂。该项目建设期预计为五至八年,总投入超17亿元。
20世纪90年代后期,福建泉州德化县开发了福建唯一的陶瓷文化旅游区。2005年5月,泉州又出台了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将开发“德化瓷都生态旅游区”作为旅游规划的重要内容,包括兴建城关洞寨山公园、古窑遗址、德化陶瓷博物馆、陶瓷工艺厂、陶瓷旅游商品购物中心(街)、民俗文化表演中心、九仙山风景区等。
综观中国南北陶瓷产地的旅游开发,仍然停留在陶瓷工艺品的售卖和陶瓷模型的观赏等方面,旅游开发的深度与广度仍待加强。
二、陶瓷文化旅游开发的原则
1 特色原则。特色即与众不同,强调的是旅游资源开发过程的创新与差异,开发的资源要“人无我有,人有我特”,以满足旅游者求新、求变、求异的心理。陶瓷文化旅游由于其资源的稀缺性,在全国的旅游资源中这一条件比较明显。在开发中。应将陶瓷的知识文化性和旅游的休闲娱乐性结合起来,打造出富有特色的旅游资源和项目。
2 市场原则。市场原则就是要以市场为导向,满足大多数旅游者的需求,为此,在陶瓷旅游开发过程中,首先进行市场调查和预测,准确掌握旅游者需求和同类企业竞争状况,结合资源状况,积极寻求与其相匹配的客源市场,确定目标市场,以市场需求变化为依据,最大限度地满足旅游者的需求。
3 综合性原则。综合性原则强调陶瓷旅游开发要兼顾经济和社会效益,不能为了经济效益而忽略了社会效益,同时也不能为了发展旅游而对陶瓷工业的投入有所减弱,旅游资源的开发也要注意与其他部门和行业的协调,加强区域内外不同类型旅游资源的合作,产生共赢的良好效果。
三、陶瓷文化旅游开发的内容
(一)陶瓷生产制作流程旅游开发
对于任何一个陶瓷生产地来讲,存在着大量陶瓷生产作坊、企业,它们是发展陶瓷旅游特色经济的基础,也最能代表当地的陶瓷工艺特色。在不影响正常生产和工艺技术保密的前提下,将陶瓷生产、加工,交易地点开辟为陶瓷旅游景区。陶瓷加工制作原料、陶瓷坯料、陶瓷釉料、原料处理、坯、釉料制备、坯体干燥、粘接、修坯与施釉、烧成与窑具、陶瓷装饰陶瓷制品造型设计与成型模具进行开发与挖掘,让旅游者熟悉和了解陶瓷生产的全过程。在陶瓷旅游开发中,不仅注重其观赏和趣味性,还要培养旅游者的参与热情,对参与性强的陶瓷工艺项目如陶泥、撂泥、印坯、修坯、捺水、画坯。上釉、烧窑、成瓷等适当予以开发,鼓励旅游者动手参与到具体的制作工艺中去,对陶泥、撂泥、印坯、修坯、捺水、画坯、上釉、烧窑、成瓷等制作工艺予以开发,鼓励旅游者动手参与到具体的制作工艺中去,旅游者通过现场亲手制作,能够尽情领略陶艺创作的乐趣,增强对陶瓷文化的感性认识。
(二)陶瓷工艺品旅游开发
陶瓷文化旅游是特色旅游的一部分,具有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尤其是针对陶瓷旅游本身来讲,要增加多种收益,就需要开发经济价值高、游客喜爱的陶瓷旅游工艺品,它在陶瓷旅游收入中占有很大的比例。旅游策划中可以开发一些旅游者喜爱的工艺品,如唐三彩,各类艺术瓷盘、小花瓶及黑陶小工艺品,宜兴紫砂壶;仿古瓷花瓶及茶碗、茶盏,青花瓷工艺品等。像北京珠市口礼品一条街、亮马河工艺品市场、天津的南市及广州文昌路工艺品市场等,都成为在国内外闻名的旅游工艺品销售店。在陶瓷工艺品开发中,首先,应注意艺术瓷产品品种、花色,手法的创新,根据旅游者喜欢新、奇、变的心理以及购买能力和消费倾向,设计和制造出适销对路的工艺品。其次,对陶瓷工艺品产品要加强包装装潢及广告宣传的投入,同时有关部门应该加强管理和协调,避免各厂商相互模仿、重复,在销售时相互压价等不良现象。
(三)陶瓷实体文化旅游开发
陶瓷文化旅游的开发,让旅游者认识、了解陶瓷生产只是一个层面的内容,任何一种劳动或成果都是人们智慧和心血的结晶,蕴涵着丰富的文化。中国陶瓷还是中华书法与绘画的完美结合。在陶瓷文化旅游开发上,不仅让旅游者学会看陶瓷,学制作,还要懂得品文化。这就需要开发一系列有关陶瓷文化的实体景区,以让游客更直观地感受博大精深的中国陶瓷文化。中国五千年陶瓷文化源远流长:原始的彩陶、秦砖汉瓦、唐三彩、青白瓷,反映着每一个时代特有的社会生存环境与人文空间,琉璃的上釉及窑烧技术,直接催生了现代釉面砖的诞生。秦砖、汉瓦,一路的传承与演变,成为中国建筑最具特色的元素,为当代建陶产品提供了珍贵的文化宝藏及设计源泉。陶瓷博物馆、陶艺街、陶艺广场就是体现这些陶瓷文化的重要实体形式之一。
1 陶瓷博物馆。陶瓷博物馆是“陶瓷”产品的集中展示区。
该博物馆应具有展示、教育、宣传等复合功能。“陶瓷”产品的历史渊源、历史地位、产品特色、陶瓷文化将通过陶瓷博物馆得到宣传与展示。如号称国内规模最大、档次最高、展品最全的淄博中国陶瓷馆展示面积4 000多平方米,展示了从新石器时代的后李文化至今8 000多年以来,淄博出土、生产和收藏的各类陶瓷精品2 500余件(套),其中古代展品249件。展厅分前言区、综合展区、古代和近代展区、现代展区、陶艺创作区、陶瓷精品销售区和广告区七大部分。古代展品中有享誉海内外的北朝青釉莲花尊、宋代雨点釉、茶叶末釉、绞胎瓷、粉杠瓷等淄博陶瓷名品,也有龙山文化蛋壳陶和宋代的影青执壶、定窑碗、哥窑碗等稀世珍品。现代展品按不同用途和艺术风格分建筑陶瓷、园林艺术陶瓷、卫生陶瓷、日用陶瓷、艺术陶瓷、现代陶艺、刻瓷和高科技陶瓷几大部分进行了分类陈列。
2 陶艺街。陶艺街是“陶瓷旅游”产业发展的旅游产业空间依托,具有空间的集中性与外观的艺术性。通过陶艺街创办,实现游客以陶艺体验、陶艺文化熏陶与陶瓷物购物。陶艺街应具有观瞻、购物、餐饮、娱乐、住宿等多种功能。号称“台湾的景德镇”的莺歌镇就有条举世闻名的陶艺街,镇上有800多家陶艺工厂和陶艺店,旅游者来到这条街上,能感受到浓浓的陶瓷文化氛围。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是旅游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这已是学界的共同认识。而凡超越本能的、人类有意识地作用于自然界和社会的一切活动及其结果,都是文化;或者说“自然的人化”即文化。其实,旅游本身是一种文化活动,这是不争的事实。随着世界旅游业的迅速发展,旅游者需求的多样化和高标准化,文化旅游应运而生。但对文化旅游的界定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国内对文化旅游的研究明显不足,基本上停留在浅层次的文化类资源开发的论述上,而且经常被混同于“旅游文化”。而文化旅游产品的研究相对就更少。鉴于此,本文以南岳衡山为例,对其文化旅游产品进行开发研究,以求更好地促进文化旅游的快速发展和文化旅游产品体系的不断完善。
一、文化旅游的相关概念
文化旅游的概念至今仍未形成定论。但目前主要有三种代表性的观点。一是从市场学的角度认为文化旅游是一种产品(崔吉军和崔凤军)。二是从旅游经营者与旅游者的角度出发认为文化旅游是一种“意识”(郭丽华)。三是从旅游学的角度来认识文化旅游,认为文化旅游属运动范畴,是旅游的一种类型(任冠文)。本文采用类型说,认为文化旅游是旅游的一种类型,它是指旅游者主要以消费文化旅游产品,体验与享受旅游活动中的文化内涵,从而获得身心愉悦的一种旅游活动。文化旅游资源是凡能被旅游业所利用来开展旅游活动,能够吸引旅游者产生旅游动机,并能满足旅游者对文化需求的各种自然、人文客体或其他因素。而文化旅游产品从旅游者的消费方式和特征来看,应该是一条完整的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链接线路。文化旅游产品是应文化旅游的需求而产生的。总之,文化旅游资源是文化旅游产品开发的核心;文化旅游产品是实现文化旅游的基础;文化旅游是实现文化旅游产品价值的出发点和归结点。
二、南岳衡山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现状
(一)产品结构单一
南岳衡山文化旅游资源丰富,种类齐全,不仅有科研价值的山水文化景观,而且还有宗教文化、福寿文化、抗战文化、书院文化和摩崖石刻文化等人文景观留下的历史遗迹和文物古迹。这些都为南岳衡山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基础,但是由于这些资源的属性和开发深度的关系,使得南岳衡山文化旅游产品结构单一,基本是以宗教文化旅游产品为主体,其中主要是佛教文化旅游产品,而道教和儒家文化旅游产品开发相对较少。
(二)文化含量低,特色不鲜明
在南岳衡山文化旅游产品开发中,由于对资源中的宗教文化、福寿文化、抗战文化、书院文化和摩崖石刻文化等文化底蕴挖掘不深,也未能形成众多不同文化的旅游氛围,因而没有形成稳定的旅游客源市场。南岳衡山文化旅游虽然取得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尤其是宗教文化旅游,但是其文化旅游产品的文化含量低,开发特色不鲜明,对文化旅游的可持续发展造成一定的影响。
(三)文化旅游路线专业化程度低
由于单个旅游景点的吸引力是有限的,而景点只有置于特定的文化氛围中才能充分显示出它本来应有的意义和魅力。南岳衡山虽然文化旅游资源繁多,但是资源的集散程度不同,没有很好的整合旅游资源形成完整的专题式的文化旅游路线。比如,水帘洞、方广寺、藏经殿和广济寺四大景区相对分散,要将这些景区和主景区整合有一定的难度,很难形成较好的整体效应。
(四)文化旅游商品开发力度不够
旅游商品不仅是旅游经济收入之大户,而且也是旅游文化开发的一面镜子。南岳衡山的旅游商品(佛珠、佛像、玉等)品种较少,文化含量低,开发力度不够,缺乏新意,没有自身的鲜明特色,因而,市场销售不大,主要分布在一些小商品市场和景区的小商贩处,而且市场秩序混乱,价格不合理现象时有发生。
(五)文化旅游产品解说系统不完善
由于旅游从业人员的文化修养偏低,他们在给游客讲解时只是背诵导游词,简要介绍景区(如麻姑仙境)基本情况和相关传说,对部分寓意深刻的内容要么只字不提,要么一句带过。这样使文化旅游产品中的文化底蕴大打折扣。此外,除了导游的讲解外,其他的配套解说系统缺少,使游客仍停留在旅游观光阶段,对景区的文化内涵知之甚少。这样大大降低了游客的满意度和游憩质量。
(六)参与性、体验性旅游产品开发迟缓
旅游体验者是冲着好看好玩耐看咀嚼的心理,花钱来买一份好心情的,希望得到的是“身”、“心”两方面的满意。游客只有通过亲身实践才能深刻体会文化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进而深化对景区的印象。目前,南岳衡山的旅游活动基本上是以进香礼神求愿、参观静态陈列式文化景观和艺术,让游客亲自体验的旅游项目少之甚少。
三、南岳衡山文化旅游产品开发与设计
(一)南岳衡山文化旅游产品的价值取向分析
文化旅游是旅游的一种类型,而文化旅游产品是应文化旅游的需求而产生的。它不仅具备满足旅游者的休闲娱乐功能,还具备文化艺术内涵,创造时尚,提高人的精神境界的功能。通过百度和Google搜索引擎,分别以南岳衡山山水文化旅游、宗教文化旅游、寿文化旅游、抗战文化旅游、书院文化旅游、民俗文化旅游和摩崖碑刻文化旅游为关键词,得出其排列的顺序为宗教文化旅游、寿文化旅游、民俗文化旅游、抗战文化旅游、山水文化旅游、书院文化旅游、摩崖碑刻文化旅游。综合考虑,南岳衡山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可以以山水文化旅游产品为基础,宗教文化文化旅游产品为主导,寿文化旅游产品为特色,生态养生文化旅游产品为目标,书院文化、民俗文化和摩崖碑刻文化旅游产品为辅,形成多元化的文化旅游产品体系。
(二)南岳衡山文化旅游产品开发的市场定位
虽然南岳衡山宗教文化旅游产品占主导地位,但在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过程中,其市场定位是非常重要的。通过对南岳衡山的市场调查发现南岳衡山文化旅游产品的市场定位可以从以下三方面着手:
一是香客市场。据调查,南岳衡山约46%的游客是香客。因此,该市场应该重点开发,对香客推出体验性、深度参与性的活动项目,适当地采取一些优惠政策,如会员制,定期免费制,吸引香客的到来,提高香客的重游率,稳定客源市场。二是老年市场。除了香客市场,老年人市场也是值得开拓的市场。这些人数量庞大,市场较稳定,可以开拓以养生、休闲和健身为主题的旅游,定期举办节事活动、增加宗教活动内容和开展庙会活动,以吸引该群体。三是青少年市场。文化底蕴深厚的宗教文化、寿文化和抗战文化等相关文化能吸引求知欲强烈的青少年。而且,南岳衡山能够使他们放松心情,缓解压力,养精蓄锐,为真心祈福许愿的游客带来好运。因此,很多中高考学子真心诚意来烧香拜佛,希望这个精神寄托能给自己带来好运,得到心灵的慰藉。基于以上分析,南岳衡山文化旅游产品开发的市场定位为香客、来年人和青少年,其中,以香客和老年人为主,以青少年学生为辅,形成多元化的客源市场。
(三)南岳衡山文化旅游产品体系构建
南岳衡山文化旅游资源主要包括以下景点资源,根据实地调查和相关文献资料的整理,按照交通路线及资源的特色可以整合成下列文化旅游产品体系。(见表)
(四)南岳衡山文化旅游产品开发与线路设计
根据上述文化旅游产品体系,在南岳衡山文化原生态旅游资源基础上设计和开发南岳衡山各大文化旅游产品。
1、山水文化旅游产品
南岳衡山的山水也有自己的特色。南岳衡山以花岗岩断块组成峰林状地貌,群峰连绵突起,呈阶梯形断层发育地貌,地标破碎,岩洞石蛋遍布。山水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主要是凸显山水特色,挖掘其文化内涵,吸引游客。因此,南岳衡山山水文化旅游产品的线路设计如下:水帘洞(奇)―华严湖(碧)―梵音谷(妙)―穿岩诗林(趣)―灵芝泉(巧)―麻姑仙境(幽)―狮子岩(逼真)―祝融峰(高)。
2、宗教文化旅游产品
南岳衡山是宗教的自由天地,三教之盛为他山所罕见,尤其是南岳大庙将佛道儒共存的繁荣景象体现最为淋漓尽致。因此,对于南岳衡山的宗教文化旅游产品可以分佛道儒三条专线一条宗教综合线。1)佛教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要突出南岳大庙、藏经殿和方广寺,将文化内涵深厚的佛寺与佛教活动相结合,利用“深山藏古寺”的特色,体现南岳衡山既是重要的弘法利生场所。因此,佛教文化旅游产品的路线可设为:南岳大庙(西佛八寺、南岳圣帝和慧思大师等)―南台寺(“天下法源”)―福严寺(“天下法院”)―磨镜台(南禅祖源)―铁佛寺―湘南寺―上封寺―藏经殿(秀)―方广寺(深)―祝圣寺。2)为了满足道教外的人们对道教的内涵和道士们的生活也总是充满好奇的旅游需求,可开发道教生活体验参与项目。道教本身具有养身保健的功效,可以利用道教养生之术中的内外丹、服气、吐纳等,发展以养生保健为主题的生态旅游。3)湖湘文化在南岳衡山虽有一定的地位,但影响相对较小。其文化主要体现在南岳大庙的建筑特色上,如庙贯轴线、层次分明、左右对称、抑扬开合、高低起伏、和谐有序、匠心独具是儒家文化的体现,其棂星门与奎星阁也是儒家文化的象征。因此,南岳衡山的儒家文化旅游产品开发要点是把儒家文化的思想通过建筑体现出来。
综上,南岳衡山宗教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就是把三教资源进行整合,以佛道为主,儒家为辅,形成完整的宗教文化旅游路线:南岳大庙―黄庭观―南台寺―福严寺―磨镜台―麻姑仙境―玄都观―邺侯书院―铁佛寺―湘南寺―上封寺―祝融殿―藏经殿―方广寺。这样游客在旅游过程中就能同时体验三教文化特色。
3、福寿文化旅游产品
南岳衡山千百年来作为民众祈福延寿之圣地,其大庙主体建筑圣帝殿基本采取帝居“九五”之制,蕴含“与天同寿”。其平面布局采用九进制,隐含“长久长寿”。每年十月份的国际寿文化节进一步奠定了寿岳的地位。对于南岳衡山的福寿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主要是利用浓厚的寿文化氛围,通过旅游景点(万寿广场)、寿文化节以及寿建筑令寿文化深入民心。因此,福寿文化旅游产品的旅游线路可设为:南岳大庙―万寿广场―带寿字的建筑(万寿宫、注生殿、延寿路、延寿亭、寿佛殿、麻姑献寿等)。这条线路的设计主要是突出“寿”字,尤其是南岳大庙建筑特色。
4、抗战文化旅游产品
抗战文化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座丰碑,作为世界反法西斯文化的先驱和重要组成部分,充分显示了中华民族强大的凝聚力、战斗力和生命力。南岳自古作为军事战略要地,留下了大量弥足珍贵的抗战军事文化旅游资源。由于南岳衡山的抗战文化主要集中在忠烈祠,因此,该景区主要是把抗战文化宣传给游客,可以采用录像形式,通过游客自己观看,激起游客的爱国热情。
5、民俗文化旅游产品
南岳衡山的民俗文化主要有源远流长的祭祀文化、声名远播的香期、影响深远的庙会、别具一格的新春朝圣和祭拜圣帝日。其中,祭祀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在于将南岳衡山源远流长的祭祀文化传播给游客,使游客深入了解该文化的来龙去脉。民俗文化旅游产品的参与性较强,除了现存的几种基本形式外,南岳衡山可以征集游客和民众意见,不断丰富具有自身特色的民俗文化旅游产品。同时,要将“南岳菩萨照远不照近”变成“南岳菩萨远近兼照”,使本地和外地人都来此烧香。
6、碑刻题咏文化旅游产品
除古建筑外,还有众多的碑刻和题咏成为南岳人文旅游资源的重要内容,也是其文化旅游产品开发的前提条件。由于这些碑刻题咏的文化性很强,所以游客群体主要是一些求知欲强烈的文人雅士及其他知识分子。这一产品的开发要求从业人员文化修养极高,能够将名人名文、碑刻题咏等相关知识信手拈来,带给游客满意的旅游体验。
四、结语
【关键词】乡村温泉旅游;龙泉山庄;差异化开发
一、前言
福建省乡村旅游起步较晚,但发展速度较快,目前乡村旅游开发已形成雏形。全省大多数乡村旅游资源点已得到不同程度的开发[1]。乡村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中,对自然类乡村旅游资源利用较为充分,以龙泉山庄为代表的乡村旅游景区便是依托山水资源和田园风光而开发的乡村观光度假类旅游产品。
温泉旅游开发是福建省旅游业现阶段重点之一,福州市正基于海西旅游区着力打造“中国温泉城”品牌。福建省的温泉资源虽然丰富,却主要分布在乡村地区。旅游消费需求的提升加速带动福州周边一批上规模、上档次的温泉旅游景区景点的建设,温泉休闲旅游度假品牌及规模效应日益显现,初步形成了环福州市区温泉休憩圈[2]。加上福州市道路交通跨越式的大发展,“大福州”的半小时生活圈逐渐形成与扩大,市区周边众多游憩设施和游憩土地利用构成的游憩活动空间形成了福州市的环城游憩带(ReBAM)[3]。类似龙泉山庄结合乡村旅游与温泉旅游的旅游产品达16处之多,概之以乡村温泉旅游产品。
福州市的乡村温泉旅游产品经历了十余年的探索与发展之后,面临着产业转型升级:同类型产品集中度和开发等级偏低,缺乏独特性和吸引力,市场出现了无序竞争。因此,如何有效利用资源和开发市场,做大做强福州的乡村温泉旅游产品,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龙泉山庄乡村温泉旅游发展现状
1.龙泉山庄概况
始建于2004年初的龙泉山庄地处福州市闽侯县南屿镇双龙村,距离福州中心市区仅20多公里,车程30分钟,交通十分便捷。依托该地区得天独厚的双龙温泉资源优势,当地村民依靠勤劳和智慧建设集农业观光、休闲温泉度假等为一体的农家乐旅游产品。而双龙温泉自唐代被发现以来,就辟为天然露天浴池。温泉为碳酸氢钠泉,面积100多亩,水温38-70℃。
龙泉山庄周围山峦秀美,林木葱郁、空气清新、自然环境优美。景区内既有百亩农家菜园和千亩果林、登山古道、小溪漂流、宋朝石人石马、石观音、千年古榕树等景观,又有深层矿泉、古温泉老池、天然温泉与冰泉,全方位诠释双龙温泉的独特魅力。龙泉山庄是集农业观光度假与商务休闲于一体的省级农业旅游示范点,深受广大游客喜欢。
2.龙泉山庄乡村温泉旅游产品开发存在的主要问题
(1)资源开发利用模式单一,缺乏有效保护
目前龙泉山庄所采用的开发模式较为单一,是简单的乡村农家乐与温泉度假区结合的模式。经历多年发展建设,目前的龙泉山庄正处在由小规模、项目单一、以沐浴项目为主的第一代温泉旅游度假区向规模大、设施项目齐全的第二代温泉旅游度假区过渡。资源开发利用中对发展推动力、产业对接、主题文化选择等其他模式的结合利用十分欠缺[4],生产经营模式粗放单一。
虽然福州市在温泉资源保护管理方面,通过制定法规、制度和加强监管等措施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但是对市郊周边的地热资源管理尚存在不足。2003年融侨集团以勘探的名义获得有关部门审批,从双龙温泉凿井2口将温泉引水至融侨水乡温泉别墅和融侨锦江花园等,日输送温泉3000吨[5]。虽然该工程有建设配套的回灌水饮水水渠工程防止了地质沉降,但是温泉水的过度开采对温泉的品质将产生较大的影响。
(2)产品设计同质化明显,缺乏特色增值空间小
纵观福州市周边乡村温泉旅游产品现有的开发模式、产品结构、经营体制等来看,普遍存在着开发设计重复,项目建设雷同的情况。龙泉山庄是基于原有乡村旅游产品或温泉旅游产品的基础上进行简单的叠加开发,与福州市其他乡村温泉旅游产品存在明显的“同曲同工”的特征。同质化的日趋严重将使得龙泉山庄乡村温泉旅游产品核心竞争力下降。
龙泉山庄旅游产品开发缺乏文化内涵的挖掘,产品开发主要集中在洗浴、餐饮和乡村休闲活动,对于娱乐、购物、民俗文化体验、历史遗存考察、科普等项目均未有效开发,还不能全面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在产品设计上没有与周边区域产品或产业形成较好的关联。同时现有产品的精细化开发不足,产品经营方法方式单一,使得产品增值空间有限,进而使产品整体发展也很有限。
(3)产品营销理念滞后,对客源市场的细分较为简单
与国内外同类型产品相比,龙泉山庄此类乡村温泉旅游产品没有景区自有品牌标志,缺乏主题建设宣传,没有景区官方网站或论坛,鲜有参加大型旅游会展招商宣传活动,缺乏宣传画册、图书、光盘等宣传品,没有景区主题特色的旅游纪念品,产品宣传推广形式单一等等,限制了乡村温泉旅游产品的发展,导致产品在国内外市场乃至福建省内市场的知名度都偏低。这些都反应了目前的福州市乡村温泉旅游产品的营销理念滞后的现状。
随着国民经济迈入第十二个五年规划,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休闲和出行的需求正在日趋复杂全面,旅游者的审美情操和追求品味也在日臻全面提升,加之以当前人口老龄化对旅游消费结构和消费需求的影响,必然要求经营者对客源市场作进一步的细分。但是目前福州市周边的乡村温泉旅游产品如龙泉山庄所体现的情况普遍存在着市场细分过于简单,经营差异化、个性化不足的问题。
三、龙泉山庄乡村温泉旅游产品差异化开发思考
所谓产品差异化是指是指企业以某种方式改变那些基本相同的产品,以使消费者相信这些产品存在差异而产生不同的偏好。差异化发展战略是迈克尔·波特提出的企业基本竞争战略之一,是指产品提供及服务等方面与竞争对手形成差别,通过更好地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以获取稳定的市场或者扩大市场份额的企业经营战略。
对于龙泉山庄的乡村温泉旅游的开发,应重视乡村旅游其本身所具有的多维性和复杂性[6],通过产品差异化开发,有效利用产品的温泉资源和乡村休闲游憩资源优势,科学整合,塑造品牌,实现产品升级和价值提升,力求在发展内涵和综合服务水平上有更大提升。
1.资源开发利用模式的差异化
加速资源开发利用模式的改进,综合多种开发模式的长处,坚持可持续发展,实现资源开发利用模式的差异化。
针对龙泉山庄现有乡村温泉旅游资源的现状,应改进现有单一的温泉旅游度假区模式,引入发展推动力模式、产业对接模式、主题文化选择模式等开发模式,向第四代温泉旅游度假区发展,成长为规模化、综合性、复合型的度假区,以1+N模式延伸温泉产品链。
同时,坚持可持续开发利用资源,通过地方政府、行业协会的统一协调管理控制,采取缩减每日温泉开采的总量和外输供应,提高温泉水外输价格,建设大型先进的水循环利用系统,来有效节约利用现有温泉资源,进而逐步提升温泉产品的品质,实现与福州市同类乡村温泉旅游产品的开发利用的差异化。
2.产品设计的差异化
龙泉山庄以农家乐、观光农园结合温泉洗浴为主体的产品设计形式,虽然产品设计较为多样,项目设施设备也逐步配套齐全,但是在产品档次、产品主题品味等方面起点较低。其设计思路与桂湖温泉度假村、贵安温泉度假村、旗山温泉度假村、赤壁温泉景区、黄楮林温泉景区等都十分相似。
针对龙泉山庄乡村温泉旅游产品设计思路,应侧重突出该产品休闲游憩功能,以此为主线设计产品,同时兼顾观光、保健、度假、娱乐、文化审美等多种功能,建设大规模乡村温泉旅游品牌产品,实现产品设计差异化。例如以休闲理念为核心,设计乡村休闲“第二住宅”的差异化产品:在景区内或景区边建设闽侯乡村特色民居,可售卖产权或使用权,满足城市消费群对假日乡野休闲居宿的需求,进而带动乡村休闲体验、温泉休闲享受以及景区其他休闲、娱乐、保健等产品,促进景区差异化发展。
3.产品文化内涵的差异化
产品文化内涵的差异化,可以通过借鉴国内外乡村旅游与温泉旅游的成功经验,创新乡村温泉旅游产品开发,通过引入文化内涵产品满足游客审美需求,形成和完善自身特色拓宽产品增值空间。
借鉴日本近年旅游活动中取得的经验和智慧,通过温泉文化国际会议、温泉音乐会、温泉浴衣与乒乓球节、温泉雾气文化节等活动深化温泉旅游文化内涵,通过观景露天温泉、温泉猪肉包子店、温泉遗产解读石碑(11处)等设施充实温泉旅游文化内容,通过温泉探险队、温泉妈妈导游、温泉遗产调查委员会、温泉观光巴士等组织扩大温泉旅游文化影响[7]。
同时以闽茶文化为主题,将温泉品茶和双龙建盏融合起来,深化产品文化内涵:可以利用龙泉山庄东北的碗窑山文化和南侧兔毫盏遗址,结合双龙温泉悠久历史打造建盏文化。特别是碗窑山窑址的新发现为中国古代茶道、茶文化发展和传播的研究提供丰富的资料,对福建及东南沿海地区宋代窑业技术以及以福建为起点的海上丝绸之路的研究具有重大意义[8]。再结合福建省多元的茶文化,利用双龙温泉独有的温泉水资源开展乡村温泉品茶休闲旅游产品开发,能够有效凸显产品文化内涵的差异化。
4.产品服务的差异化
打造福州休闲度假后花园,突出乡村温泉旅游产品的服务的差异化。
可以通过与毗邻的福州黎明职业技术学院旅游专业学生进行专业实训实践合作,提高产品综合服务技能水平和服务质量。同时把握当今旅游者心理需求,从对旅游者的贴心服务着手,强调服务的细节体现:突出休闲度假核心的亲水、观鸟、望山、亲近田野、炊烟、花草等淳朴乡村风情,引入福州农村民俗文化体验、温泉疗养保健体验、自然探险体验、温泉品茶文化体验、温泉亲子乐园体验等细致的特色产品服务,再结合高级酒店所采用的“金钥匙服务”提升产品服务的个性化水平,以服务质量的提升促进服务附加值的提升,形成与其他乡村温泉旅游产品的服务差异化发展优势。
5.营销理念的差异化
通过进一步地深入研究市场,细分游客的社会属性、偏好和行为等方面的特征,有针对性的展开差异化营销。信息化社会强调对网络传媒的应用,龙泉山庄需要运用好网络营销工具,优化信息平台[9]。设计龙泉山庄旅游品牌标志,形成独立品牌形象,并拓宽营销渠道,通过多方合作建立信息传递媒介网络,并树立地区品牌影响力。
同时,在加大宣传力度的基础上实施差异化营销,通过投放主题广告和专题节目、制作赠售主题纪念品、宣传册、参加大型会展和承办专题会议比赛、与临近景点景区协助组合营销等方式突出龙泉山庄乡村温泉旅游产品特色,坚持“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新,人新我奇”的原则,实现市场营销差异化。
四、结语
龙泉山庄乡村温泉旅游产品正在不断探索实践,通过产品差异化开发,寻求合理的市场定位,谋求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和市场的有序发展,加强乡村温泉旅游产品竞争力的对策。通过对龙泉山庄乡村温泉旅游产品的差异化开发探索研究,期待福州温泉旅游产业实现全面转型升级和有序发展,树立的“中国温泉城”旅游品牌,为海西经济圈建设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林绍华,郑耀星.福建省乡村旅游发展的SWOT分析[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6):169-171
[2]沈秋贵.打造福州“中国温泉城”的对策研究[J].福州党校学报,2010,(1):74-75.
[3]吴必虎. 大城市环城游憩带(ReBAM) 研究——以上海市为例[J]地理科学,2001,(8):354-355
[4]林东,郑耀星. 福建乡村温泉旅游开发模式研究——以闽侯光明温泉为例[J]资源开发与市场?旅游资源,2011(10),938-940.
[5]融侨温矿泉开发有限公司. 融侨温泉引水创全国长距离温泉输送管道之最[OL] 省略/read.php?tid=7629,2005-5-24
[6]Molera,L.,Albaladejo,I..Profiling segments of tourists in rural areas of South2Eastern Spain[J].TourismManagement,2007,28:757-767.
[7]王艳平,孙巧耘. 温泉旅游研究导论[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7:249.
关键词:辽宁;满族文化;旅游开发
满族作为一个大民族来说,其物质文化资源与非物质文化资源都有相当丰富的数量,满族文化的民族特色也很鲜明,但是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很多文化被人们所遗忘甚至已经消失。因此我国的很多专家都在进行着对满族文化深化开发挖掘的研究,并且将满族文化丰满化推向全国乃至全世界。开发满族文化对于辽宁来说有着重大的意义。
一.辽宁满族文化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人们对辽宁满族文化的认知度不深
在华夏的56个民族当中,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有的特色,在清朝时期,满族最为兴盛,但是对于现在的我们来说,我们对满族的了解也仅仅是冰山一角,甚至并不是很准确的满族文化知识,所以在人们的思想当中,人们对于辽宁满族文化的认知度不深。
(二)辽宁满族文化气氛并不够浓郁
作为被誉为“满韵清风”的辽宁,满族文化特色主要表现了“一宫三陵”的建筑,而那些满族的习俗文化也仅仅是展厅展出,并没有活灵活现的融入到生活中来。外来的人员其实都有听说过,满族文化在辽宁体现很是鲜明,但是我有听外来人员对刚刚步入辽宁时的感觉,他们大都反映到辽宁并没有想象中的满族文化那么的浓郁。
(三)满族文化产品宣传力度不够大
在目前市场上,满族的文化产品并没有的到人们的普遍认识,其中市场上对于满族文化的产品宣传的力度还是不够大。面对科技发达的当今社会,没有很好地利用网络、电视、无线电等一系列通信设施进行宣传,宣传途径相对的单一,所以也没有引起消费者注意,吸引力不够大。
(四)满族文化正面临着消失的危机
满族文化并不被大众所认知有一定的原因在于满族文化面临着消失的危机。有一部分的文化已经消失,当代的我们只是通过史书记载或者根据电视讲述甚至影视作品当中所了解,并没有亲眼所见,其中很典型的就是满族所信仰的萨满教,现在已经消失。还有一部分就是面临即将消失的满族文化,比如说满语、满文,这也是解释了东北方言中有着不成文的满族词语。
二.辽宁满族文化的旅游开发对策
(一)深入发掘满族文化内容特色
1.饮食
满族的食品很有特点,以黏食为主,除此之外,也有一件曾名满神州大地的瑰宝,那就是大家所熟知的“满汉全席”。满汉全席的主基调,为满族的烘烤、蜜饯、锅类烹法和甜点、粥品。因此,我们可以在满汉全席上进行旅游产品的开发,让更多的游客品味满族食品的与众不同。
2.住宅
满族的房屋建筑特点也是独具一格的,“口袋房,字炕”形象的描述了满族人民的居室特点。若游客进行满族文化的参观游览,可以在附近住宿,那么最好周边的建筑特色以满族形式呈现,这样可以使游客亲身体验满族住宅。
3.婚嫁
满族的婚嫁礼俗相当的繁杂,因此也造就了满族婚嫁与其他的民族的不同之处。当地人民可以通过满族表演婚嫁的形式向大众展现出与众不同的婚嫁礼俗,也可亲身体验,感受特别的婚嫁。
(二)重视辽宁满族文化的开发
满族文化丰富多彩,表现形式也各不相同,所以可以根据满族文化的特色举行各种活动,可以创立一周满族文化周,在这一周当中,充分的展示体现各种满族文化特色,开展文化活动,供各地人民各种身份的人群参观游览并参与到活动中来。因此就要挖掘更加深入的满族文化,来通过各种形式表现出来,与政府以及相关部门积极合作与配合,重点开展特色活动。
(三)建立和完善现有博物馆展示功能
现在有很多的省份都设有博物馆,将其一些具有价值性、代表性、重要历史意义性等都以博物馆展览的形式展出。譬如中国的古代用品、货币、陶瓷、画卷、书法、服饰,还有中国传统的纺织机器、民间剪纸等。辽宁的满族文化也可以通过这种形式来向大家展出,比如建立一个以满族特色文化为主题的博物馆,展示出清朝历史的演变发展壮大,体现出满族独特的民间艺术、生活方式、起居文化、经济社会等等。以这种博物馆展览的形式来吸引游客,宣扬满族文化,学习了解满族丰富的文化知识。
(四)加强对满族文化资源的宣传促销力度
当今社会,促销已经成为了一种强有力的宣传方式,因此可以选择加大宣传促销力度,可以通过广播、报纸、电视、网络、宣传手册、宣传短片等一切方式进行促销。也可以打造满族文化的精品,扩展辽宁的文化形象,将有关于满族文化的文学作品、精品书画、影视作品等等一系列推向大众,在这些清文化的基础上,将有关于满族文化的各个方面都能了解到相关的一些知识。
(五)保持“原汁原味”民族性,让更多的人来亲身体验民族文化
充分的利用满族文化艺术特色,创建一些满族独有的文化艺术活动。可以建立一个“满族文化周”,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通过艺术家们以及演员们的表演来体现出满族的独特民俗、音乐、舞蹈以及其他的生活方式,或者婚嫁形式以及萨满教的演绎来让是当地的人们以及外来的游客参与当中,亲身体验民族文化独具特色,深入人们的心中。这样就能让更多的人深入了解原有的满族“原味”,学习满族文化。
三.结论
满族文化的开发挖掘正是在抢救那些濒临消失甚至是已经消失的文化特色,加大宣传力度是满族文化弘扬内外,让更多的人更多的国家了解辽宁,了解满族,弘扬满族文化不仅仅是政府的责任也是我们每个人的共同责任。
参考文献:
[1]谢春山,佟玉权.导游基础知识[M].旅游教育出版社.2008.4.
[2]曹萌.中国满族文化资源与发展分省描述与研究[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