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中式花艺插花范文

中式花艺插花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中式花艺插花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中式花艺插花

第1篇:中式花艺插花范文

关键词: 《欲望都市》 《好想好想谈恋爱》 中美文化差异 文化载体

中国和美国,这两个在意识形态上几乎是完全对立的国家,分别代表了东方和西方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化。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中美两国在经济、文化领域的交流日益频繁,肯德基、麦当劳在中国早已是美式快餐文化的代名词,而富贵大气的唐装也成为华人最佳的身份象征。然而,中美文化的碰撞远不止如此表面化,在中美跨文化的交际过程中,文化差异所带来的各种误读和障碍,已经严重影响到中美两国更进一步的接触与合作。

一、中美文化差异的焦点

1.饮食文化

中国人有句古话:民以食为天。中国有享誉世界的菜系,各色小吃更是不胜枚举,煎炒烹炸的中国菜似乎都带着几分浓浓的人情味;美国人不太讲究吃,热狗、汉堡等家常食品都是非常简单随意的,烟火味更是很少见,即使是在感恩节的家庭盛宴上,全家人也仅仅是围着一只皮糙肉厚的火鸡而已。

2.婚丧文化

中国人的传统婚礼一定要穿大红喜服,一定是鞭炮齐鸣、锣鼓喧天;传统丧礼则从头到脚的白,哀戚声与唢呐声无不道出失去亲者的痛楚。美国的婚礼穿白色的婚纱,以示纯洁与高贵;丧礼一定要穿黑色来体现庄严与肃穆,安静是两者不可或缺的。尽管现代的年轻人逐渐接受了西方的婚庆仪式,但那宾客盈门的热闹排场还是显示了中国人骨子里的传统。

3.家庭观念

中国人深受儒家伦理思想的影响,崇尚集体主义。在中国,任何一个人都注定被放在家庭的中间,父母是绝对的权威,同时父母也是孩子永久的庇护神。美国人则深受基督教思想的影响,追求自由解放,美国文化的主线是人本位,人从一开始就是独立的,家长比较尊重孩子的意愿,独立是对子女的基本要求。

综上所述,中美两国实质上代表着各自的历史积淀,中国是一个农业国家,千百年来的小农经济生活,铸就了中国人中庸的处世之道,在人际交往中,鲜少表现出过多的个人欲望,即使面对纠纷也会为对方留出三分余地,正应了一句老话:“买卖不成情义在。”而美国是典型的移民国家,移民特征和高度流动性使得他们个人表现欲望强烈,注重任务的完成而不是人情关系的建立,他们的法制意识更坚定,更信任白纸黑字的书面规则。

二、《欲望都市》与《好想好想谈恋爱》的比较

“文化”一词来源已久,主要包括语言及非语言行为、风俗习惯、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文化如空气一般看不见摸不到,却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影视剧一向是表现各国文化最直接的窗口,琐碎的家庭生活和口语化的人物交谈,无不打着深深的文化烙印。《欲望都市》是一部典型的肥皂剧,它讲述了在纽约这个欲望都市中发生的欲望故事,而贯穿始终的则是女主角凯莉与比格长达六年的感情。无独有偶,克隆的中国版《欲望都市》也火热开播了,是山寨还是创新,这部名为《好想好想谈恋爱》的电视剧不得不面对被比较的命运。

《欲望都市》(Sexandthe City)是美国HBO有线电视网播放的喜剧类剧集,获得艾美奖和金球奖的诸多奖项。专栏作家凯莉、公关经理萨曼莎、律师米兰达、理想主义者夏洛特是生活在纽约曼哈顿中的四位时尚女性,她们之间的友情比金坚,有着各自的生活方式,她们周旋在各式男人身边,寻找和自己的真爱。

《好想好想谈恋爱》是一部都市爱情片,谭艾琳、黎明郎、毛纳、陶春四个单身贵族亲密无间,都有不菲的收入,都对爱情半信半疑,都对男人诸多挑剔。该剧2004年11月4日在国内电视台正式登台亮相,因为打着“中国版《欲望都市》”的噱头,再加上有“歌坛大姐大”那英担纲女主角,所以未播先热,但在播出一段时间后,无厘头的剧情和夸张的表演就引来观众的一片吁声。

单从内容编排上来看,这两部电视剧有一定的相似之处:主角都是四个都市大龄单身女人,都有着不错的工作和较高的社会地位,都是在爱情和婚姻中寻找、徘徊和迷惘。不同的是:《欲望都市》是幽默地谈性,而《好想好想谈恋爱》强调工作和生活状态,更注重精神层面对情感需求的刻画。《好想好想谈恋爱》的导演刘心刚坦承是翻版的《欲望都市》,并表示制作团队已经很用心挖掘原剧的精髓,把它变成自己的东西,无论是故事还是语言都已经中国化了。

三、《欲望都市》与《好想好想谈恋爱》体现的中美文化差异

《好想好想谈恋爱》在人物设置、叙述方式上几乎都照搬了美国剧集《欲望都市》。后者大火的一部分原因是在于它毫无顾忌地大谈“性”话题,是一部符合美国国情的片子。顾及中国民风保守的国情,这一点在《好想好想谈恋爱》里就必须隐晦地展现,剧情的重点已由谈“性”转到了谈“情”上。如果说,全球大热的迪斯尼动画《花木兰》与《功夫熊猫》是美国人所表达的中国文化,在这种深层解读中不难看出带有明显的美国文化痕迹,那么,中国版的《欲望都市》在跨文化语境下,借了美国文化的壳,渲染的则是中国文化的色彩。

尽管有“山寨”美剧之嫌,《好想好想谈恋爱》新颖的剧情架构,别具一格的叙事风格,再加上聚焦了繁华都市中孤单女人这一特殊群体,还是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和关注。《欲望都市》的巨大成功更不必说了,在世界各地的都市人中掀起了一股“欲望潮”,引领了一轮新的流行时尚和衍生了很多周边产品,在越来越多的都市白领中引起了共鸣。二者在各自文化国度里所取得的深刻反响都不是偶然的,都与各自的文化背景有着某种程度的契合,都有着两国文化理念的无形支持,因而反映了中美两国的文化差异。

1.爱情观

中国人的情感表达一贯是含蓄而内敛的,这与几千年的儒家文化熏陶不无关联,而且门当户对的择偶观念鲜明地体现出中国人的爱情是物质多于精神的,而美国人的爱情是神圣而浪漫的,更多的是考虑个人的感受。徐良火光的著作《美国人和中国人》中有一段话:“对于一个美国人来说,一旦坠入情网,可以不顾一切,而中国人必须将爱情与其他的事情联系在一起,比如对父母未尽的义务……”充分体现出中美文化中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的巨大差异。

在《欲望都市》中,生活在纽约曼哈顿的四个单身女人,每一集都聚在一起谈论感情和性生活,在她们看来,这二者是密不可分的,她们也渴望真正的爱情和归宿,却又纠缠在之中不可自拔,显然,她们更多的是跟男人在谈性。而在《好想好想谈恋爱》中,四个落寞的女人也经常聚在谭艾琳的书吧里谈论男人,在爱情的漩涡里不能自拔,但是她们更渴望得到精神共鸣的幸福,显然,她们更多的是跟男人谈情。

在展示爱情观的手法上,人物设置模式都是四个单身大龄女人,在这两个女性是绝对主角的电视剧中,走马观花般的男性角色有很多对比,而最微妙的对比还是情节的对比,在经历过与各色男人打交道之后,关于对男人秉性的感悟,在《好想好想谈恋爱》中,四位中国叛逆女性的最终判断是:“你可以改变一个男人的发型,却不能改变他们的秉性。”在《欲望都市》中,四位美国摩登女郎的无奈结论是:“你可以让一个男人为你做包皮手术,却改变不了他们的秉性。”可谓异曲同工,都够辛辣。

2.女权主义

无论是在《欲望都市》还是在《好想好想谈恋爱》中,四个单身女人对男人都抱持“鸡肋”的看法,既喜欢男人又随时抛弃男人,男人仿佛成了随时有危机感的弱者,分明就是女权主义的一种表现。《好想好想谈恋爱》的导演刘心刚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他并非在倡导女权主义,只是想通过影视的形式,把表面上特立独行的女人的另一面展示给大家看,希望观众看过以后,能够深入思考一下,不能一味地把情感失败的责任全推给男人。

表面上看来,这两部剧的男性角色都是以“自私”的整体形象出现的,他们都有自己坚持的所谓原则,对女性要求顺从、改变,而男人是不可改变的,同四个女主角的交往,从相互欣赏开始,到相互熟悉结束。其实,这两部剧都只是披着女权主义狼皮的羊而已,四个女主角并非高唱女性解放的绝对女权主义者,她们骨子里都是比女人还女人的,她们害怕婚姻,却又渴望婚姻,她们也有放下女强人的面具,表现软弱的一面。《好想好想谈恋爱》是符合国情的《欲望都市》,可以说,美国女人通过性解放来建立女权主义的胜利,中国的女人要的不多,她们只要一个真心爱她的男人和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

是文化的重新解读还是相互交融,两部电视剧建立在国家的文化背景下,体现着国家的文化差异。《欲望都市》中的四个女人,最后都找到了各自的归宿,凯莉和比格纠缠了十年的爱情最终走进坟墓;当萨曼莎放开史密斯的手时,多少人扼腕叹息;米兰达嫁给了史蒂夫,那是属于她自己的幸福;追寻多年后,得到的尽管是失败的婚姻,夏洛特追寻真爱的热情不灭。《好想好想谈恋爱》在毛纳留给3位女友的一封信中结束了,故事的中心似乎就是谭艾琳说的那句话:“为什么我们总是喜欢的是爱情,漫骂的也是爱情,如果你爱得起你就要输得起,爱不起就不要去爱。”多么残忍而决绝的至理名言。

四、结语

《欲望都市》和《好想好想谈恋爱》都在各自的文化形态下,展示了自己对于爱情和婚姻的感悟,文化的差异让我们从中了解到美国人自由开放的一面,以及中国人内敛保守的一面。作为文化的载体,《欲望都市》以系列剧的形式,肆无忌惮地揭示了大都市里单身女人的隐私生活,穿梭于喧闹的聚会和迷离的男人堆里,换男人如换衣服般狂热;同样的剧情和格调,《好想好想谈恋爱》就相对含蓄得多,尽管也出现了很多男人,但是女主角都是抱着结婚的态度跟对方在交往,如果说,四个美国女人在选男人时更注重个人感受的话,四个中国女人显然更在意朋友和家人的看法。

中西文化是各具特色的两大文化系统,它们的渊源和发展道路各不相同,前者崇尚以集体意识来规范个体行为,而后者则信奉个人主义,强烈突出自我,之所以说《好想好想谈恋爱》是中国版的《欲望都市》,就是因为这个美国的酒瓶装的已经是中国的新酒了,不再是大量激烈的感情场面,更多的是细腻委婉的表情场景而已。这两部剧在各自的文化土壤里,汲取了各自的核心价值文化,就像不同根系所滋养的树苗一般,尽管都是枝繁叶茂,却有着各自不同的绿色风情。中美文化差异缘于各自的历史背景,没有强势和弱势之分。我们所要做的不是研究谁在抄袭或是模仿谁,不妨看作是在跨文化语境下,《好想好想谈恋爱》叙述着一个中国式的《欲望都市》。

参考文献:

[1]刘剑.从跨文化视野看迪斯尼《花木兰》[J].南昌高专学报,2009,(5):57-59.

[2]华静.文化差异、文化误读与误读的创造性价值[J].兰州学刊,2010,(1):217-220.

[3]刘璐璐,高文渊.解读《武林外传》和《老友记》映射的中美文化差异[J].消费导刊,2009,(9):242.

[4]朱丽.从《喜福会》中的母女关系看中美文化的碰撞与融合[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10,(40):49-51.

[5]徐火良光著.徐隆德译.中国人与美国人[M].台湾:南天书局,2008.

[6]高永晨.文化全球化态势下的跨文化交际研究[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83.

[7]林大津.跨文化交际研究[M].福建人民出版社,1996:266.

第2篇:中式花艺插花范文

纵观中华几千年的历史,比较西方而言,中国相对来说还是一个较为安静的东方大国。这是因为在中国人群中数千年占统治地位的儒、佛、道思想里,有一种内敛和安静的文化,它主导着社会的和谐,民众的幸福感,而茶及茶文化就是浮于其表象和世俗的一个代表。

中国的茶文化,主要发韧于道家和禅宗的思想,它对中国人性格的形成做出过重大贡献,“它赋予中国人一种“温润如玉”的谨慎及高雅的能力”(日·冈仓天心)。中国的茶文化,它提倡人与人之间要平等谦和,反对无休止的斗争;中国的茶文化,它呼唤人的生活要简单俭约,反对向大自然无止境的索取,要尊重和谨守人与自然的比例感;中国的茶文化,它告诫人们要慈悲宽广,在不失去自己位置的前提下给别人让出空间,让别人也能快乐生长,也只有“万物生长”,一个多样、多元的世界,才能自由美好。中国茶的最高境界是否可以这样表述:在人生的琐事中发现伟大,认识到凡俗世界和精神世界同等重要。

有趣的是,在一本关于茶的书中,一个外国人在中国的《道德经》中发现了对中国人传统性格的描述:他韬光养晦,和光同尘。他“小心谨慎,好像冬天踩过冰河;左顾右盼,唯恐惊动四方邻居;恭敬郑重,好像要去赴宴的宾客;潇洒利落,好像正在消融的冰块;纯朴厚道,好像没有加工过的清香的木材;旷远豁达,好像幽深的山谷;知性丰厚,好像一眼见不到底的涧水”。从这些描述中,我们可以从本质上看出中国人性格里沉淀的深厚而安静的底蕴。

半个多世纪以来,在中国人的人生中经历了两个最为疯狂的年代,一段是以政治为中心的年代,一段是为物质而疯狂的年代。在“政治为中心”的年代,一切以人与人的斗争为核心,以阶级分优劣,以权势在握定王寇;而在“为物质疯狂”的年代里,一切以获取财富为标准;以金钱多寡论成败。其实,这是一种不正常的社会,不正常的日子。而正常的日子里,应当是一个安静的中国,博大而深厚的中国。然而万物九九归一,由混沌走向澄明才是事物的必然。癫狂总是暂时的,安静才是长远的。就文化建设来说,当下中国缺少的就是一种称之为“安静文化”的东西。

第3篇:中式花艺插花范文

中西服饰在图案的选择上有许多的不同。对于新娘礼服来说,中式新娘礼服上最常见的图案为凤凰,其次还有花鸟、青花瓷等一些古典元素,随着时间的推移,礼服上的图案会发生一些变化,但有一点不变的是,所有的图案都象征吉祥如意、大富大贵。所有这些寓意美好的图案都体现了人们对于美满生活的向往和期待。并且,由于直线的剪裁手法,使得这种服饰比较便于绣上图案,所以通常来说,中式礼服上会有较多的图案,并且图案的做工较为精细,这正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服饰文化注重精细的艺术手法和工艺表现的最典型代表,同时,这也是中华民族智慧结晶的重要体现。而对于西方的新娘礼服,通常来说比较单一、简洁,大部分礼服的图案设计为蕾丝的碎花,主要呈现西方文化中一直崇尚的纯洁、大方、自然、简单的民族特质。

二、中西新娘礼服差异的文化成因

(一)中西传统思想对新娘礼服差异的影响中国经历了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统治,深受等级制度及权力地位象征的影响,穿衣风格也相应较为传统。并且,中国作为礼仪之邦加之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在穿衣上不仅仅追求漂亮和舒服,最重要的是合礼。所以,中式的新娘礼服通常为上衣下裙,且上衣的衣袖为长袖;礼服的衣领多为竖领,几乎将脖子也包裹起来;裙子长至脚踝,全身上下都严严实实地包裹在衣服中。并且,许多新娘礼服都在内部搭长袖长裤的底衬。所以说,中国人保守的传统思想,使得人们在穿衣上也尽量追求保守,讲求严实合缝,衣服的扣子扣谈古论今到颈部,裤子长度盖过脚踝。另外,根据中国“宽衣”和“合身不合体”的传统,以及长期以来各民族服饰文化的交流与融合的影响,中式的服装设计通常为A字形,服装的袖口和下摆向外扩张。因此,中式的新娘礼服设计通常使用直线式的剪裁方式,这种方式使得新娘礼服的整体效果看起来比较扁平、宽松、大方,尽显东方女性的端庄与含蓄之美。而对于西方来讲,自古以来都追求民主与自由,热情奔放的民族特质决定了其服饰的夸张、开放的特质。所以,西式的新娘礼服通常有着庞大的下摆,或者拖地的长裙,上身紧致且外露,设计较为独特和大胆。中西方在传统思想上的“保守”与“开放”的差异,在服装上的表现尤为突出,这也是中西方新娘礼服各自特色形成的最根本的文化成因。

(二)中西传统社会习俗对新娘礼服差异的影响在古代中国,服装的颜色通常带有政治意义,是权贵等级的象征。例如,象征着黄金、辉煌、富丽堂皇的黄色向来被认为是最尊贵的颜色,为古代帝王服饰专用。不同的颜色代表不同的社会等级,同时也蕴含着不同的寓意与象征意义。随着封建等级制度的消亡,这种服饰色彩的等级观念也随之消亡,然而蕴含在其中的象征意义却流传至今。在中国的传统习俗中,红色是火的颜色,象征着热情、活力、激情,在宋朝时,红色被定义为喜庆色,被普遍应用于庆祝之事,象征着吉祥、欢乐及对美好的向往。所以,在婚礼这一喜庆的场合,新娘礼服的颜色当首选为红色。而在西方,西式的新娘礼服多为白色。在西方文化中,对于白色的理解和象征意义主要来源于古希腊神话和现实生活中的事物。在早期的神话中,有白色的公牛、天鹅、鸽子等纯洁和高贵的动物。而在生活中、白色的东西通常被予以美好的象征,例如白色的牛奶、白色的雪、百合花等,所有关于白色的种种联想在西方文化中都有正面积极的象征意义,代表了“干净”“纯洁”“无辜”“高尚”“有教养”等内涵。因而,西式的新娘礼服选用白色作为其主色调,寓意新娘的纯洁、高尚,同时也是对于未来美好生活的寄托与期望。在中国,服装上的图案也像服装颜色一样,是等级和权贵的象征,在中国古代,龙凤象征着吉祥和尊贵,是皇室人员服饰的专用图案。中式新娘礼服受传统思想的影响,礼服通常为凤冠霞帔。相传朱元璋为答谢自己的救命恩人———一个平民女子,允许其在结婚之时穿戴凤冠霞帔,享受皇室尊荣。于是就有了流传至今的凤冠霞帔。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图案出现在中式礼服上,既有传统的花鸟图案,也有现在的人物图案,图案的种类逐渐呈现多样化。而在西式的新娘礼服上,很少出现一些繁杂的图案,即使有也不过是一些简单的碎花点缀,礼服上的图案较为简单、单一,这与其追求纯洁、简单的设计风格相匹配。

三、从中西新娘服饰之走向探析中西文化交流之方向

经过上述中西新娘礼服的对比分析,受中西的传统思想、传统社会习俗等方面差异的影响,中西新娘服饰在设计、图案及颜色方面存在差异,分别体现各自的文化特征及民族特色。然而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中西方的交流日益加强,在婚礼文化的交流中也出现了多种现状。首先,在中国,越来越多的婚礼举办方式直接借用西方的婚礼仪式,把中国元素全部抛弃,新娘礼服也全部采用西式婚纱。其次,有一部分人喜欢全部采用中式的结婚仪式,新娘礼服为传统的凤冠霞帔。最后,还有一部分人喜欢采取中西结合或者中西两种仪式各办一场的方式,此种情况目前多为常见,在结婚仪式时,新娘可以穿西式婚纱,仪式结束,进行敬酒或者其他活动时改穿中西元素结合的新娘礼服。这种礼服大多是红色套装,上衣下裙,既沿袭中国“红”的元素,又有西式的“形”之美,最重要的是此种礼服轻快方便,便于行动。因此,这种礼服是结合实际的情况,并融合中西元素所形成的,被普遍使用,是较为合理的婚礼服饰。根据新娘服饰的交流与发展走向,中西方文化的交流更应该按照实际情况的变化与要求,合理融合各个文化的长处,并通过不同文化的结合衍生出更加优秀的文化成果。

四、总结

第4篇:中式花艺插花范文

【关键词】中式茶馆 茶文化 装饰设计

【中图分类号】TU2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2)05-0195-02

茶馆作为中国茶文化的环境载体,其包含着丰富的文化内容,它也是中国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茶馆是随着饮茶的兴盛而出现的,是随着城镇经济、市民文化的发展而兴盛起来的。从古到今,茶馆经历了上千年的演变,不仅具有各个时代的烙印,也具有明显的地域特征,使得茶馆空间由单纯经营茶水的功能衍生出了诸多的空间功能。

中国素有礼仪之邦之称谓,茶文化的精神是通过沏茶、赏茶、闻茶、饮茶、品茶等习惯和中华的文化内涵礼相结合形成的一种具有鲜明中国文化特征的文化现象。所以我国的茶文化是一种被老百姓所熟知的习惯,这种习惯更是上升为我们华夏民族的一种民族文化。

如果追根溯源,饮茶源于中国。几片小小的茶叶中,却能冲泡出一缕能让人静心安神的难得自在。中国茶馆的数量自然也是多得不胜枚举,中国茶馆之多,应该是世界第一了。由此而衍生出来的茶馆文化更是形成了中华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茶馆,又名茶肆、茶坊、茶店、茶铺、茶楼等,是以饮茶为活动中心的综合性活动场所。茶馆的兴衰伴随着茶文化的发展。当然,随着时代的变迁,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茶馆的功能性渐渐变得丰富起来。还记得儿时老城区的几家茶铺,每日路过便只是看见几个老者端坐于路旁的老茶馆当中:端着烟袋,下着象棋,每人身旁一杯茶水。老旧的墙面都被靠出了依稀的人影……这便是我儿时记忆中的茶馆,只觉得那样的地方只是无事老人打发时间的一个去处罢了。而当代的茶馆不仅仅只是经营茶水,优美的环境、丰富的饮品选择使其更多地成为了现代人们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一 中式茶馆文化

1.茶文化

茶,是中华民族全民皆知的国饮。它发于神农,闻于鲁周公,兴于唐朝,盛在宋代,如今已成了风靡世界的三大无酒精饮料(茶叶、咖啡和可可)之一。

中国是茶的故乡,也是茶的原产地。浙江安溪的铁观音、福建的大红袍、云南的普洱茶、台湾的乌龙茶……这些有名的茶叶品种早已被国人牢记于心。中国人对茶很熟悉,上至帝王将相、文人墨客,下至平民百姓,无不对茶津津乐道。对于国人来讲,不仅仅是老百姓拿来单纯解渴的国饮,更多的承载了中国历史的厚重文化,黄色的茶汤不正代表了炎黄子孙黄色的皮肤吗?由此可见,茶对于中国人的生活和文化来说是多么重要。早在唐朝时期,中国的茶就已经随着丝绸之路走向了世界的各个角落。中华茶文化在不断丰富发展的过程中,也不断地向周边国家和世界传播着茶文化,不断地影响着这些国家的饮食文化。欧洲人爱喝的下午茶不正是最好的解释吗?

2.茶馆文化

我们并不知道真正意义上中国的第一家茶馆诞生在何时何地,但是茶馆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一直存在着而不曾消亡过。各类文学作品中我们都能找到茶馆、茶铺的踪迹。老舍先生笔下脍炙人口的《茶馆》虽然描写的不是中国的茶文化,但正是从《茶馆》这一名篇中,我们了解了当时社会与人性的方方面面。

儿时记忆中老城区里狭长的铺面,门口一个大锅炉冒着腾腾的水汽,一张条桌、两只长凳,组成了儿时破旧的茶馆。现今各式风格、装潢气派的各类茶室,中国的茶馆文化也变得更加丰富起来。这是因为人民的生活需要而逐渐发展起来的。茶馆作为人们的休息场所,从古至今是一个慢慢发展的过程。饮茶、品茗、聊天、打牌、洽谈等等活动都可以在合适的茶馆里进行。原先的茶馆和现在的茶馆基础的功能性不曾改变,真正变化了的是茶馆功能的丰富性,进而逐渐满足了人们生活需求的各个方面,成为了大家都喜欢去的娱乐休闲场所。

然而,一切以人为本。社会在进步,人们的思想也在革新。只有娱乐功能性的茶馆是远远不能满足大众需求的。随着人民物质条件的提高,人们对茶馆环境的要求也发生着变化,变得越来越高了,不再只停留在对条桌、长凳的基础需求上。环境的美化、灯光的要求、气氛的烘托等,都已经成为当代人选择茶馆所考虑的必然因素。正因为人们精神方面的需要,现在才出现了各种类型和主题的茶馆。茶馆的兴盛和衰败,也是不同时期人们精神生活提升的表现。小小的茶馆的变迁不正好是我们生活水平不断变化的真实写照吗?

二 中式茶馆设计

茶文化作为中国文化的代言之一,也充分地体现在了中式茶馆的设计上。我们都知道茶文化源于中国,世界上其他地方的饮茶习惯、种植茶叶的习惯都是直接或间接地从中国传过去的。所以国内茶馆的设计一直是围绕着中国风的感觉来进行的,似乎这样更易被国人和寻常百姓认可。

茶馆的盛行必然会推进茶馆空间设计的兴起。中式茶馆设计中的重点在于如何将古今融为一体,也就是我们说的古色古香而又不失时代感。众所周知,“雅”是中国文人墨客所追求的一种境界;而“品茗”也是这种精神境界的一种表现方式。如何突出茶馆的“雅”,也就成了当代设计师所面临的问题。茶馆是一个综合功能的复合空间,它的设计由几个部分组成:设计构思、空间布局、基本材质、光影形态、装饰景观,这五个部分的相辅相成形成了一个完整的茶馆设计整体。

1.设计构思

构思、立意是室内设计的“灵魂”。这同样适用于中式茶馆的设计。中式茶馆大家都接触过,但是如何设计得脱颖而出却是个难点。在设计之前,设计者要从总体上根据所需设计茶馆的要求特点、艺术风格、预算报价和功能分区等方面来做全盘的整体设计考虑。要从如何突出茶馆的时代气息和

文化内涵来定位,做到“意在笔先”。对于面积较大的茶馆则可以在风格造型的处理手法上,变化尽可能多一些,余地也更大一些。

2.空间布局

从空间上来说,茶馆的基本环境由:接待区、收银区、工作区、休闲区、卫生间几个部分组成,休闲区一般为开敞式的大空间环境,偶尔配有独立包间。在敞开式的空间里,不但有利于客人的休闲放松,更有利于老板组织、管理和协调。可以运用设计的手段或借助造景的形式让茶馆空间有序布局和工作流畅协调。常常采用家具、绿化小品和形象塑造等对办公空间进行灵活隔断。舒适性和交通的便利性是休闲茶馆的卖点之一,所以空间的整体布局设计是中式茶馆环境设计中的塑造点和本源。中式茶馆可以引入古典园林设计中的亭、廊、榭、水景等元素,突出中式的文化气息,让传统中国元素符号在整个空间中得以穿插。

3.基本材质

茶馆空间地面、墙面和顶面等各个界面的色彩和材质应该根据所需风格来确定,因为需要中国风的设计风格在中式茶馆的设计中有所体现,我们尽量使用古朴的材料如木材、青砖、混凝土、玻璃等等,偶尔可以选用不锈钢和镜面材料以增加现代感。同时可以确定茶馆内所需家具的材质和类型。茶馆内的家具一般确定为古典中式或者新中式风格。

4.光影形态

主要是指灯光和材质的配合。色彩的出现和空间的氛围离不开室内灯光。现代室内光环境的设计中,灯光的功能性不只起到照明的作用,而且还具有界定空间、改变室内空间氛围的功能。同时光还表现一定的装饰内容、空间格调和文化内涵,逐渐趋向于实用性及文化性的有机结合,已成现代装饰环境的重要元素。

色彩是人们在室内环境中最为敏感的视觉感受,因此根据主体构思,确定住宅室内环境的主色调极为重要。现代中式茶馆室内的色彩和材质一般多以原木色、中国红和灰色砖墙为主,考虑不同色彩的配置和调配。如:高明度、低彩度、中间偏冷或中间偏暖的色调或以黑、白、灰为基调的无彩体系,局部配以高彩度的小件摆设或沙发靠垫等。色彩和材质、光照紧密联系,这些因素在设计中应细致考虑。

5.装饰景观

中式茶馆更是强调景观的配合。传统中式园林中的借景、透景、对称等形式美法则都可以运用到其中来。茶馆中可以充分采用各类材质的陈设品和家具,如:原木、藤编、竹器、棉麻等天然材料再配置室内绿化,较容易形成亲切自然的室内环境气氛,而显得古色古香,让消费者充分地感受到人工痕迹和自然材质的结合。家具的造型、款式、色彩和材质与室内环境的实用性和艺术性密切相关。

三 中国文化对中式茶馆装饰的影响

1.传统文化底蕴下茶馆设计的个性化

茶馆既是茶道展示、表演的地方,也是文人雅士品茗聚会的空间,更是现代人们休闲消费的场所,它的空间营造已不仅仅停留在简单普通环境装饰这一层面,而是升华为一种中国特有的文化氛围的塑造。茶馆的设计,需要设计者充分了解中国的茶文化知识,体现中国茶文化的含蓄内敛,才能营造具有现代特征的中式茶馆,使之有别于世界其他文化渊源的餐饮空间。在我国各地,无论是城市还是乡镇,无论是大街还是小巷,几乎都有大小不等的茶馆或茶摊。

下面就列举几个有我国特色的茶馆类型:

第一,四川茶馆:四川人民一直保留了喜欢喝茶的习惯,其中最突出的便是四川茶馆。有谚语说成都“头上晴天少,眼前茶馆多”。而四川茶馆又以成都最有名,所以又有“四川茶馆甲天下,成都茶馆甲四川”的说法。成都的茶馆有大有小,大的多达几百个座位,小的也有三五张桌面。四川茶馆社会功能突出,茶馆不再只是文化活动的场所。在那里,可以谈心聊天,可以观赏川剧、四川清音、打打麻将、摆摆龙门阵,四川人民生活得好不惬意。

第二,杭州茶室:杭州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中国六大古都之一。杭州茶馆文化,起于南宋。金人灭北宋,南宋建都于杭州,把中原儒学、宫廷文化都带到这里,使这座美丽的城市茶肆大兴。“西湖美景三月天,湖光山色美连篇。”当代的杭州茶馆,可能不如四川成都数量多,但茶馆内的文化气氛,杭州却略胜一筹。

第三,广东茶馆:广东的茶楼在全国都是有名的。广州人称茶馆为茶楼,吃早点叫吃早茶,广州茶楼吃早茶也可以吃饭,吃饭也叫吃早茶。你上茶楼入座,服务小姐先上一壶酽茶、一份报纸,伴随着舒缓的音乐,期间食品车里的各种广东小吃品种任你挑选。在这里喝茶,多的却是一份生活的惬意。

第四,北京茶馆:北京的茶馆遍及京城内外,各种茶馆又有不同的形式与功用。最有名的便是大碗茶了。在这种茶馆里,饮茶只是媒介,听评书是主要内容。书茶馆,直接把茶与文学相联系,给人以历史知识,又达到消闲、娱乐的目的。喜欢老北京文化的饕客们更是不可错过。

2.当代文化底蕴下的时尚茶馆设计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我国各地的茶馆渐渐增多,尤其是国内的一些著名的旅游城市及风景点,供游人品茗休憩的茶馆、茶座,更是星罗棋布。当下的人们也将健康饮茶的理念传播开来。越来越多的人发现并认同了饮茶有益身体健康的理念。品茗小聚成为广大民众的休闲方式。各地新建的茶馆日益增多,传统风格、现代时尚风格等各种类型的茶馆应运而生。但无论如何,还是离不开中国的茶文化这一主题。在这些茶馆设计的过程中,我们还必须结合当地的文化特色进行设计,着重突出当地人文特点和民族特点,和大众化的茶馆区别开来。

四 结束语

中国是茶的故乡,相伴四千年的茶文化传统,在我们中华儿女的心中可谓是根深蒂固了,没有什么力量可以轻易地改变中国人对它的珍爱。随着中国文化在世界范围的普及,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开始了解中国文化,开始选择了喝茶,这就是中国茶道的魅力。现在很多人喜欢到茶室或者茶馆里打发时间或者休闲娱乐,与此同时也一定会点上一壶好茶慢慢品味,实际上就是去感受中国茶文化的氛围。中国文化博大精深,中国的茶文化源远流长。作为炎黄子孙,作为爱茶的国人,同时也是室内设计者的我们更有义务去探索和研究中国茶文化,让具有深厚茶文化底蕴的中式茶馆在设计上有更好的创新,让更多的国人和世界的朋友在不断创新的中式茶馆里尽情地感受中国茶文化的独特气息,更好地发扬中国茶文化。

参考文献

第5篇:中式花艺插花范文

关键词:中西文化 差异 语言

一、语言和文化

语言和文化均属于社会现象。文化具有鲜明的个性,不同的文化形成文化差异,反映到语言上就形成语言差异,语言是社会文化的因素之一,是文化的产物,语言的使用要遵守一定的规则。

语言与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语言既是文化的载体,又是文化的表现形式。文化教会人如何使用语言,而某些语言形式只有在特定的文化背景中,才能产生相关的语言交际意义,人类各民族的语言无不反映并受到其文化的影响。但由于不同的民族在与大自然做斗争的过程中,产生许多相同或相似的生活体验和经历。这种相似性反映到语言中,就提供了语言交流的可能性。

二、中西文化的差异对英语教学产生的影响

长期以来,在我国英语教学中,语言和文化的这种关系,一直未得到足够的重视。实际上,中国人和西方人生活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中,两者从风俗习惯到思维方式都存在很大的差异,这种文化差异极大地影响了英语的学习和交际。

文化差异反映在语言中,就必然造成对同一语句的不同理解和对同一现象或思想的不同表达方式。以往的外语教学认为,只要掌握了语音、词汇和语法,就能理解英语和用英语进行交际。而实际上,由于不了解中西方文化差异,学生在学习和使用英语时,往往会出现一些词不达意和语用失误现象。为促进学生更好的学习和掌握英语,在长期的教学实践过程中,笔者积累了一些粗浅的经验和体会以求共同提高。

1、词汇

词汇是语言中最活跃的成分,也是文化负载量最大的部分,所以,在平时教学中应注意介绍英语词汇的文化意义。英语中的许多词汇来自于神话、寓言、传说和典故。了解一些这方面的文化知识,有助于学生对英语词汇的理解和运用。

如:a cat's paw(猫爪子)。有一则寓言说,猴子怂恿猫从火中取栗,约定分而食之。猫每次捞出一颗,猴子就剥开吃掉,结果猴子受惠,而猫爪在火中灼伤。英语中常用"猫爪子"来比喻"被人利用而自己并无所得的人"。

2、习语

人类在同大自然的斗争中积累了大量的生活经验,这种经验反映到语言中,就形成了一些固定的表达方式,如:"let sleeping dogs lie "(莫惹事非)。"wake a sleeping dog "(招惹是非)"think twice before you act "(三思而后行)a bird in the hand is worth two in the bush (双鸟在林不如一鸟在手)kill two birds with one stone ""(一箭双雕)"as sly as a fox"(像狐狸一样狡猾)"You stupid ass !"(你这头笨驴)。

然而,英汉民族由于其历史演变,自然环境,民俗风情,和思维方式的不同,形成了不同的文化,而语言又是文化的一面镜子,不同民族的语言必然会给某些习语打上深深的文化烙印。

3、避讳

在西方文化中,有些词或语言具有凶险、厄运、不祥之意,往往使人产生惧怕心理。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不喜欢、更不愿意使用或提及它们,迫不得已时,则使用某种替代语以求避开或淡化原意。比如数字13,宾馆里没有13号房间,重要活动也要避开13日;星期五也是不吉利的日子,因为那是耶酥的受难日。又如,中国人称中年以上的人为"老"是为了表示尊敬;而在西方,"老"是被避讳的用语,美国的老人不喜欢被称为"elderly people ",所以用"senior citizens "来指代老人,这样不仅避开 了"老"的意思,"senior"一词也表明了老人具有丰富的经验和资历,不比年轻人差。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很避讳直接用死亡、疾病等词,取而代之是一些委婉悦耳之词。

4、隐私

中国人受儒家"仁爱"思想的影响,常与人谈论年龄、婚姻、收入、家庭等问题,以表示某种关心。而西方人特别强调对于这些个人隐私的保护和尊重。因此,英语交流中必须注意对方的隐私习惯。

5、谦虚和赞美

中国文化讲究谦让、含蓄,西方文化提倡个性、率直。比如,中国人在听到赞美之辞时,尽管内心很高兴,但表面还要谦虚一番。而西方人会用"Thank you "来接受。这种赞美和鼓励。

6、称呼

我们经常会听到学生称某某老师为"Teacher" 某某,这其实不符合英语称谓的习惯,因为在英语中teacher (教师)只是一种职业,一般不作称呼用。西方人通常称呼男教师为Sir、 Mr,称呼女教师为Miss 、Mrs 、Madam,在中国人的名片上,也会经常见到如刘主任(Director Liu)张经理(Manager Zhang)之类的称谓,而在英语中,除了某些特定的工作头衔,如医生、教授、法官等之外,一般的行政称谓是不能与姓氏联用的。

三、中西方文化差异在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性

第6篇:中式花艺插花范文

关键词: 跨文化交际 饮食文化 差异

1. 引言

饮食文化是跨文化交际中非语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了解中西方饮食文化中的差异及渊源,对于外语学习者来讲,不仅能加深对所学语言文化的理解,更能提高跨文化交际的成功率,避免因为不恰当的方式或行为造成误解和交际障碍。本文从关注重点、烹调准则两个方面阐述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以增进了解,促进交流。

2.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

2.1“营养”和“美味”的关注重点不同

感性的中国人追求的是美味和享受。中国有句俗话:“民以食为天,食以味为先。”味道是烹调的最高准则。中国人通常重视味道,不太想到营养。在中国人的眼里,“吃”远不单纯是为了饱,也不是为了营养,有时吃饱了,还要吃,这是因为受不了“美味”的诱惑而尽情进行味觉享受。尽管中国人讲究食疗、食补、食养,重视以饮食养生滋补,但我们的烹调以追求美味为第一要求,致使许多营养成分损失破坏。中国人重视味道反映在日常生活中,在品尝菜肴时,往往会说这盘菜“好吃”,那道菜“不好吃”;如果进一步问怎么好吃,好吃在哪儿,不好吃在哪儿,就很不容易说清楚了。这说明有些菜已经成了味道的载体,我们对饮食的追求也上升到了一种难以言传的“意境”。在美味的诱惑下,中国人对饮食越来越讲究,这不仅体现在食材上,而且体现在用料上。因此,有句话这么说:“厨师三分艺,用料七分功”,选料精良是中国厨师的首要技艺,是做好一品中国菜肴的基础,这是要具备丰富的知识和熟练的技巧才能做得到的。所谓“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只有好的食材才能保证饮食的美味。我们常说的色香味也没有提及营养组合,因此中餐是比较注重美味的。

理性的西方人更多关注的是营养与生存。西方饮食是一种理性观念,不论食物的色、香、味、形如何,营养一定要得到保证。他们力求口味清淡和膳食的均衡,早餐往往是一个鸡蛋、一杯牛奶、几片面包再加一根香肠,热量十分充足;午餐是自助餐形式;晚餐也不外乎面包、薯条、香肠、牛排、炸鸡、奶酪等,简单又丰富。西方的中小学校都配有营养师,保证青少年的营养充足和平衡。在讲究营养的同时,食物的味道就降了一个层次,尤其是生吃的蔬菜和搅拌的色拉,味道都不怎么样,但其科学而理性的饮食观念还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2.2“规范”与“随意”的烹调准则不同

中国烹饪推崇是随意与特色。中国的烹调技术可谓世界闻名,它不仅是为了吃而存在的,在某种程度上,这种技术已经演变成了一门艺术。常用的技法有:炒、爆、炸、烹、溜、煎、贴、烩、扒、烧、炖、焖、煮、酱、卤、蒸、烤、拌、炝、熏,以及甜菜的拔丝、蜜汁、挂霜等。不同技法具有不同的风味特色,每种技法都有几种乃至几十种名菜。刀功更是烹调所必需的,经过历代厨师的反复实践,形成了丰富的刀法,把原料加工成片、条、丝、块、丁、粒、茸、泥等多种形态以适应不同火候。厨师还会根据不同的食材雕出不用形式的花、鸟、虫、鱼等,形象逼真,以至于放在餐桌上成了一种供人欣赏的艺术品而不是食物。火候也是决定菜肴美味的一个关键因素,掌握适当的火候看似容易,操作起来却不简单,没有多年操作实践的经验是很难把握好的。厨师要能精确鉴别出旺火、中火、微火等不同火力,还要熟悉了解各种各种原料的耐热程度,熟练控制用火时间,根据原料的老嫩程度、水分多少、形态大小、整碎厚薄等确定下锅次序,这样做出的菜肴才会要嫩有嫩、要酥有酥、要烂有烂。最后,在合适的时间加入一定比例的调料则是提升菜肴美味的关键,另外,醋、蒜、姜、葱、辣椒等佐料的加入也可以起到杀菌、消脂、增进饮食、帮助消化的作用。这样一道鲜香可口的菜就可以出锅了。由于中国菜系都有自己的特色,因此烹调风味各不相同。同样一个菜会因为不同的厨师、不同的季节、不同的场合,用餐人的不同身份、口味,加以调整。例如红烧鱼,在南方做得比较清淡,在北方则味道较重,在江浙又会偏甜,在四川就是辣味十足了。许多外国厨师无法处理的东西,中国厨师也能把它做成一道美食,从中可以看出中国烹饪的随意性。

西方烹调遵循的是规范与科学。西方烹调强调科学与营养,他们根据列好的菜谱购物,称量好每部分原料所需要的重量进行烹调。但这种烹和调没有很好地结合在一起,可以说是有烹无调,仍属于前后分立的两道工序。西方人做饭像是在搞实验,他们全力开发和研究食物在不同状态下的营养差异,从时间、空间、温度、湿度等细微入手,烹饪则从物理、化学角度出发,厨房备有齐全的工具,如:天平、定时器、刻度锅等。食材都是单独制作,最后拼盘,多呈立体状,两种食物的味道不会串在一起。即便是调味料,也无外乎番茄酱、芥末糊、柠檬汁、辣椒油、黄油、奶油等。这些调料只是在烹调后连同食物一起吃的,可以根据个人口味的不同添加。食物虽然制作简单,味道欠佳,没有创新的特点,但有一点是值得我们羡慕的,那就是西方厨房永远都是那么干净整洁,不会像中国厨房会有很大油烟,清洗十分不便。

3.结语

中西饮食的诸多方面存在各式各样的差异,当然,这些差异都具有相对性,几千年来的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促成中西方的饮食文化的不断融合。全球化态势下的跨文化交际使得多样的饮食文化不断互补与兼容。研究跨文化交际中的饮食文化差异将使人们增进了解,享受不同的饮食带来的不同感受,增进文化间的交流、互补与融合。

参考文献:

[1]胡文仲.中英(英语国家)文化习俗比较[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2]林语堂.生活的艺术[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8.

[3]萨姆瓦.跨文化传通[M].北京:三联书店,1988.

[4]多晓萍.从饮食角度浅析中西文化[J].甘肃:兰州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12).

第7篇:中式花艺插花范文

关键词:菜谱 文化差异 翻译

中图分类号: H315.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4)6-0026-01

1 引言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对于这一点,每个国家的人都不例外。但是中西方的历史差异、地理环境、风俗习惯以及长期以来的价值观念等方面的不同,形成了各自不同的饮食文化。

2 中西方菜谱命名差异

在人类社会漫长的历史实践过程中,每个社会都形成了一种与之相适应的饮食文化。菜谱翻译时,译者若能熟知这些差异,将对饮食文化交流的成功有着重要作用。

中国菜谱的命名多富于艺术性,为了提升菜肴的品位和档次,许多菜名文化蕴含丰富,牵涉到人名、地名、动物名称以及自然景色等。讲究文雅、含蓄和吉利,注重表情、联想能力,少量大众菜肴以原料命名;而西菜命名直截了当,突出原料,往往一目了然。几乎都是以原料加上烹饪方式或者地名来命名的。想要让西方人理解并接受中国菜名,翻译时必须遵循一些相关的原则,不能望文生义或因不考虑中西方文化因素差异而造成文化上的冲突。

3 中国菜谱英译的主要方法

3.1直译法

中餐菜名主要包括主料、辅料、容器、刀法、做法和口味六个要素,在不违背西方文化的前提下,对一些以传说、典故,特别是以形象命名的菜肴,仍可以采用直译的方法,尽量在表达原译的 同时保持原汁原味,让海外游客在品尝佳肴的同时,领略中国饮食文化的魅力。例如:

糖醋排骨――sweet and sour spare rib

荷包蛋――poached egg

铁板牛肉――Sizzling Beef Steak on Iron Board

白果虾仁――shrimp and nut

蘑菇虾――shrimp and mushroom

3.2音译法

语言是个符号系统,在一定条件下可以接受外来词,音译法能避免因直译或意译带来的误解和不可读性。在中国菜里,有一部分是用地名、人名、象声词或地方语来命名,为了保持原有特色风味,中餐特有的一些主食也可采用音译法。例如:

麻婆豆腐――ma po tou fu

东坡肉――dong po pork

北京烤鸭――beijing roasted duck

炒面――Chow Mein

粽子――Zongzi

3.3意译法

语言有不同的文化内涵和表达形式,当形式成为翻译的障碍时一般采用意译法。中国菜的命名讲究,常常富有诗情画意,给人以美好的联想和回味,具有一定的审美价值。在中国菜谱翻译中,为了将抽象或带有联想性的菜名以具体清晰的方式表达出来,可以采用解释、删减、借用等手段。采用解释可以更加清楚的明白菜肴的原料以及做法;为了使菜名显得简明扼要,有时在翻译时可以省略无关紧要的词语这样更容易让客人一 目了然;借用西方人熟悉的菜名或主食名来翻译部分中餐菜名和主食,常常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

咕噜肉――sweet & sour pork(解释)

佛跳墙――Buddha Jumping Over the Wall (topmost fare of Fuzhou cuisine,a concoction of practically all delicacies from land and sea stewed in a sealed jar, so-called because legend has it that enticed by its aroma, even the Bud-dha jumped over the wall to find the source in defiance of religious command- ments)(解释)

四季叉烧豆――roast pork with string beans(删减了四季)

馒头――steamed bread(借用)

4 结语

客观存在的文化差异使得中餐菜谱翻译时常常要面对诸多矛盾和冲突,译者只有充分认识和理解它们,在翻译中采用正确的方法策略,,追求近似的对等反应,合理进行“折中”,才能更好的将中国博大精深的饮食文化推向世界,才能实现成功的文化交流。中华饮食文化的独特性决定了菜名的翻译不可以也不可能局限于某一种翻译方法, 而是应该多种方法的综合体现。有时甚至可以直接使用汉语拼音来标注菜名,并且在旁边附上该菜的图片,并标注菜的主料、配料和口味等主要信息。这样便可以让顾客一目了然,不会因为对菜名的误解而破坏了品尝中国美食的兴致。

参考文献:

[1]周湘萍.中西饮食文化差异与中餐菜单的英译[J].北方论丛;2003(02).

[2]白靖宇.文化与翻译[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3]顾蓓蓓.中文菜谱翻译的异化与归化[D].东华大学,2008.

[4]潘桂娟.中、西餐菜单的差异与翻译[J].商场现代化,2008(4).

[5]黄海翔.中餐菜单英译浅谈[J].中国科技翻译,1999(1).

[6]刘清波.中式菜名英译的技巧和原则[J].中国科技翻译,2003(4).

作者简介:侯学智(1992―)女,满族,辽宁鞍山人,(学生),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

第8篇:中式花艺插花范文

【关键词】中西文化;差异;衣食住行

从一名高三学生的角度来看,文化差异是影响其英语学习成效的关键因素。所以,在面对这一问题的前提下,应引导高三学生更多的关注中西方文化中关于衣、食、住、行方面的文化差异,让学生不再禁锢于用自己民族的思维方式思考西方民族的交际行为,避免偏见的产生。同时,加强对中西方文化差异的理解,也可让高中生在英语学习时,不再出现中式英语问题,并可轻松的记忆英语课文,翻译英语。

一、衣

从中西方文化中的服饰文化角度来看,两者差异较大。即中国服饰讲究的是“天人合一”。服饰发展初期,它追求的是御寒、蔽体。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服饰的功能开始由最初的御寒、蔽体转换为民族文化标志的彰显。包括政治文化、习俗文化、经济文化等等。同时,中国服饰更强调的是“天人合一”,以服饰文化来体现人的“气质”、“神韵”等等。此外,在中国服饰设计过程中,注重遵从色彩和谐,款式呼应的原则,增强服装的社会功能。同时,中国服饰中的色彩也是有所讲究的,其中,青蓝、赤红、黄、白、黑主要是用来彰显人的尊贵气质[1]。西方服饰与中国的“天人合一”理念有所不同,讲求的是个性解放和人文主义思想。即西方服饰作为西方文化中的一种,它写实性较强,主要为了彰显人的个性,并注重通过服饰色彩、造型等的设计,突出人体胸、腰、臀等形体。中西方文化中的服饰文化差异性较大,所以,作为一名高中生,在国际交往中必须意识到这一问题。

二、食

饮食文化也是中西文化差异的一种体现。其中,中国饮食文化讲究是“全”。同时,从请客吃饭方式角度来看,中国注重的是饮食共享,并把聚餐作为了一种交际行为,旨在利用聚餐寻找人际交往中的归属感。而西方则不同,西方的餐桌多数是长方形形状的,这便可以看出,西方聚餐不注重寻找归属感和集体温暖。同时,西方的聚餐不会按照长幼顺序对座位进行安排,更强调的是“人人平等”聚餐氛围。此外,从菜名角度来看,中国饮食的菜名也讲究集体主义。例如,“烧全鱼”、“四喜丸子”、“桃园三结义”等等,均是饮食中“全”的一种彰显。而在座位安排时,注重选择一个圆形桌子,并按照长幼顺序,安排座位。这样一来,可以给人们带来一种凝聚力,而西方聚餐就显得十分冷清,如同每人一盘“自扫门前雪”一样。除此之外,从付账习惯来看,中国习惯于争前恐后的付账,而西方则是倡导AA制消费,各付其账,体现个体独立性。

三、住

中西方居住文化差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在中国建筑设计过程中,融入了集体理念,并注重把“儒、释、道”渗透到建筑中,采取花园式、庭院式的建筑结构设计方法,这种建筑设计方式,会让人们产生集体意识,共同努力营造和谐的居住氛围。同时,在中国建筑设计时,倾向于采取全封闭的设计形式。而西方,与中国不同,建筑的个性更加明显,倾向于把建筑设计成严密的几何形态,呈现“院包房”建筑设计形式[2];第二,中国建筑更多地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整个建筑较为沉稳、含蓄。如,紫禁城、四合院等建筑的设计,均采取了较为含蓄的设计方法。西方则不同,它的建筑会给人一种与自然相对立的感觉,个性过于明显。

四、行

中西方的出行文化也是有所不同的。在中国,人们外出旅行时通常会考虑“家庭”、“集体”对这一种出行方式是否感到舒适。同时,中国有句俗语:“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3]。所以,在外出时,人们更在意与他人之间的交往,想要通过与他人建立良好关系共同完成出行计划。即对于中国人而言,外出旅行中的团体构成比游玩更加重要。只有是和好友在一起,才能体会到旅行的乐趣。而西方则与中国完全不同,它倡导追求个体的生活享受,以出行经历为主,不太在意身边是什么人。认为,只有个体生活品质提高了,才能算是一次相对满意的出行经历,个体主义较为明显。

五、结论

综上可知,对于一名高中生而言,了解中西方文化中衣、食、住、行的差异,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成绩,让学生不再受中西方文化差异的阻碍,产生文化冲突等交际问题,学会包容、理解其他民族的文化。为此,应提高对中西方文化差异性问题的重视,引导学生仔细分析差异之处,而后,运用自身已掌握的中西方文化差异内容,学习西方语言和文化,善于与拥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进行沟通、交流。

参考文献

[1]孙萍.中西方文化差异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运用[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5,12(02):85-86.

[2]李智.文学作品中的中西方文化差异分析[J].名作欣赏,2014,13(08):111-112+125.

第9篇:中式花艺插花范文

日本回游式园林基本沿袭了中国式风格,但其对细微处关注过多,整体则失之把握,日本学者高原荣重、小形研三在《园林建设》一书中说,日本园林对组成外部空间秩序的表现显得很生疏。

“灰空间”是由日本著名建筑师黑川纪章提出的。“灰空间”一方面指色彩,另一方面指介乎于室内外的过渡空间,建筑物与建筑物之间通常都留有“灰空间”,常用于种瓜果、蔬菜等农作物和花卉,给在喧哗都市的人们一种清新自然、宁静致远、返朴归真的感觉。

乡土天然草坪在日本被广泛应用,这正好和我国大量使用进口草种并进行大面积人工种植的做法相反。在日本富士山植物园等地,全部是野草形成的天然草坪,就连公园里的园路也是用野草铺设的草坪路,踩上去软软的,非常舒服。由于采用的是乡土草种,成本低、适应性强,平时不用浇水也不用除虫,只要进行常规修剪就能呈现良好的景观。

大规格造型苗木在日本园林绿化中应用较多。在日本许多城市的街道两侧,种植着一排排高十多米、被修剪成层型或其它紧凑自然型的造型罗汉松、银杏、龙柏、柳树等。这种应用形式不仅能获得较好的景观效果,还可防台风。

高档苗木也可做绿篱。在东京等城市的大街上,用春夏秋三季开花的杜鹃、寿命长的紫杉等比较高档的树种制作的绿篱随处可见。

观花乔木用量大。在日本的许多庭院、街道两侧,樱花、广玉兰等观花大乔木所占比例相当大。

在东京等地的植物园,大量利用天敌昆虫防治病虫害,此外还有些小窍门,比如在乔木书叫干下部包围约一米高的铁皮防止老鼠啃伤树皮等。

节能和环保理念深入到日本绿化建设的各个环节,如广建热能温室。和我国北方一此地区一样,这几年日本也建起不少热带植物观光园,但他们更注重利用废弃热能,所以将热带植物园建在有热源的地方。东京一个热带植物园就建在垃圾燃烧站旁边,并有管道与其相连。这样,焚烧垃圾产生的热能就可供热带植物园使用。

日本的京都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古代诸侯及日本天皇留下的皇宫建筑物保存完好,参拜及瞻仰的游人络绎不绝。在皇宫周围的绿地中,许多大阪松、五针松、罗汉松、龙柏、石楠等大树均经手艺高超的园艺师精心修剪成各种不同的形状,有的类似我国的大盐景,还有的修剪呈圆球形、椭圆形或呈扇形等,间植修剪成圆球形的杜鹃花,春天繁花齐放,美不胜收。

四、国内园林绿化养护管理存在的问题

1 认识上的差距。

日本在人口密度很大的情况下,坚持建设生态花园城市。在吸取西方现代工业文明的同时,探索出一条适合自己发展的道路。在城市绿化管理上实施精细化管理,走专业化管理和社会化管理的路子。

近几年来,我国城市绿化建设已被作为一项重要的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各级政府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绿化建设投入不断加大,步伐进一步加快。各地积极创建园林城市。但城市绿化普遍存在着重建设、轻管理的现象,没有充分认识绿化养护的重要性,切实做好绿化养护工作已成为城市绿化工作的当务之急。只有实施良好的养护,才能取得预期的绿化效果,给人以愉悦的心情、美的享受。其生态、减灾、教育等功能得以最大程度发挥,高水平的养护工作还可以提高广大市民的惜绿、护绿的意识,激发参与支持园林绿化事业的热情,巩固现有绿化成果,从而促进园林绿化建设的发展。

2 绿化养护经费不足。

绿化养护经费严重不足,已成为制约做好绿化养护工作的关键因素。由于财政比较紧张,加上 些同志和部门对绿化养护重要性认识不足,经费严重不足,造成许多城市绿化养护技术装备十分落后,绿化养护措施不到位,绿地景观效果差。

3 养护技术缺乏创新。

现在采取的 些养护措施,方法比较简单,技术含量低,养护管理人员由于缺乏必要的技术培训,技术业务素质普遍较低,养护工作缺乏创新,养护效率较低,效果较差。养护管理人员的技术业务素质有待提高。

园林绿化养护在绿化工程施工结束后品得更加重要,只有精心养护,才能保持现有的绿化成果,充分体现绿化的生态价值、景观价值、人文价值,真正成为城市的亮点,市民休闲的好去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