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中式花艺插花范文

中式花艺插花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中式花艺插花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中式花艺插花

第1篇:中式花艺插花范文

关键词: 《欲望都市》 《好想好想谈恋爱》 中美文化差异 文化载体

中国和美国,这两个在意识形态上几乎是完全对立的国家,分别代表了东方和西方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化。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中美两国在经济、文化领域的交流日益频繁,肯德基、麦当劳在中国早已是美式快餐文化的代名词,而富贵大气的唐装也成为华人最佳的身份象征。然而,中美文化的碰撞远不止如此表面化,在中美跨文化的交际过程中,文化差异所带来的各种误读和障碍,已经严重影响到中美两国更进一步的接触与合作。

一、中美文化差异的焦点

1.饮食文化

中国人有句古话:民以食为天。中国有享誉世界的菜系,各色小吃更是不胜枚举,煎炒烹炸的中国菜似乎都带着几分浓浓的人情味;美国人不太讲究吃,热狗、汉堡等家常食品都是非常简单随意的,烟火味更是很少见,即使是在感恩节的家庭盛宴上,全家人也仅仅是围着一只皮糙肉厚的火鸡而已。

2.婚丧文化

中国人的传统婚礼一定要穿大红喜服,一定是鞭炮齐鸣、锣鼓喧天;传统丧礼则从头到脚的白,哀戚声与唢呐声无不道出失去亲者的痛楚。美国的婚礼穿白色的婚纱,以示纯洁与高贵;丧礼一定要穿黑色来体现庄严与肃穆,安静是两者不可或缺的。尽管现代的年轻人逐渐接受了西方的婚庆仪式,但那宾客盈门的热闹排场还是显示了中国人骨子里的传统。

3.家庭观念

中国人深受儒家伦理思想的影响,崇尚集体主义。在中国,任何一个人都注定被放在家庭的中间,父母是绝对的权威,同时父母也是孩子永久的庇护神。美国人则深受基督教思想的影响,追求自由解放,美国文化的主线是人本位,人从一开始就是独立的,家长比较尊重孩子的意愿,独立是对子女的基本要求。

综上所述,中美两国实质上代表着各自的历史积淀,中国是一个农业国家,千百年来的小农经济生活,铸就了中国人中庸的处世之道,在人际交往中,鲜少表现出过多的个人欲望,即使面对纠纷也会为对方留出三分余地,正应了一句老话:“买卖不成情义在。”而美国是典型的移民国家,移民特征和高度流动性使得他们个人表现欲望强烈,注重任务的完成而不是人情关系的建立,他们的法制意识更坚定,更信任白纸黑字的书面规则。

二、《欲望都市》与《好想好想谈恋爱》的比较

“文化”一词来源已久,主要包括语言及非语言行为、风俗习惯、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文化如空气一般看不见摸不到,却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影视剧一向是表现各国文化最直接的窗口,琐碎的家庭生活和口语化的人物交谈,无不打着深深的文化烙印。《欲望都市》是一部典型的肥皂剧,它讲述了在纽约这个欲望都市中发生的欲望故事,而贯穿始终的则是女主角凯莉与比格长达六年的感情。无独有偶,克隆的中国版《欲望都市》也火热开播了,是山寨还是创新,这部名为《好想好想谈恋爱》的电视剧不得不面对被比较的命运。

《欲望都市》(Sexandthe City)是美国HBO有线电视网播放的喜剧类剧集,获得艾美奖和金球奖的诸多奖项。专栏作家凯莉、公关经理萨曼莎、律师米兰达、理想主义者夏洛特是生活在纽约曼哈顿中的四位时尚女性,她们之间的友情比金坚,有着各自的生活方式,她们周旋在各式男人身边,寻找和自己的真爱。

《好想好想谈恋爱》是一部都市爱情片,谭艾琳、黎明郎、毛纳、陶春四个单身贵族亲密无间,都有不菲的收入,都对爱情半信半疑,都对男人诸多挑剔。该剧2004年11月4日在国内电视台正式登台亮相,因为打着“中国版《欲望都市》”的噱头,再加上有“歌坛大姐大”那英担纲女主角,所以未播先热,但在播出一段时间后,无厘头的剧情和夸张的表演就引来观众的一片吁声。

单从内容编排上来看,这两部电视剧有一定的相似之处:主角都是四个都市大龄单身女人,都有着不错的工作和较高的社会地位,都是在爱情和婚姻中寻找、徘徊和迷惘。不同的是:《欲望都市》是幽默地谈性,而《好想好想谈恋爱》强调工作和生活状态,更注重精神层面对情感需求的刻画。《好想好想谈恋爱》的导演刘心刚坦承是翻版的《欲望都市》,并表示制作团队已经很用心挖掘原剧的精髓,把它变成自己的东西,无论是故事还是语言都已经中国化了。

三、《欲望都市》与《好想好想谈恋爱》体现的中美文化差异

《好想好想谈恋爱》在人物设置、叙述方式上几乎都照搬了美国剧集《欲望都市》。后者大火的一部分原因是在于它毫无顾忌地大谈“性”话题,是一部符合美国国情的片子。顾及中国民风保守的国情,这一点在《好想好想谈恋爱》里就必须隐晦地展现,剧情的重点已由谈“性”转到了谈“情”上。如果说,全球大热的迪斯尼动画《花木兰》与《功夫熊猫》是美国人所表达的中国文化,在这种深层解读中不难看出带有明显的美国文化痕迹,那么,中国版的《欲望都市》在跨文化语境下,借了美国文化的壳,渲染的则是中国文化的色彩。

尽管有“山寨”美剧之嫌,《好想好想谈恋爱》新颖的剧情架构,别具一格的叙事风格,再加上聚焦了繁华都市中孤单女人这一特殊群体,还是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和关注。《欲望都市》的巨大成功更不必说了,在世界各地的都市人中掀起了一股“欲望潮”,引领了一轮新的流行时尚和衍生了很多周边产品,在越来越多的都市白领中引起了共鸣。二者在各自文化国度里所取得的深刻反响都不是偶然的,都与各自的文化背景有着某种程度的契合,都有着两国文化理念的无形支持,因而反映了中美两国的文化差异。

1.爱情观

中国人的情感表达一贯是含蓄而内敛的,这与几千年的儒家文化熏陶不无关联,而且门当户对的择偶观念鲜明地体现出中国人的爱情是物质多于精神的,而美国人的爱情是神圣而浪漫的,更多的是考虑个人的感受。徐良火光的著作《美国人和中国人》中有一段话:“对于一个美国人来说,一旦坠入情网,可以不顾一切,而中国人必须将爱情与其他的事情联系在一起,比如对父母未尽的义务……”充分体现出中美文化中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的巨大差异。

在《欲望都市》中,生活在纽约曼哈顿的四个单身女人,每一集都聚在一起谈论感情和性生活,在她们看来,这二者是密不可分的,她们也渴望真正的爱情和归宿,却又纠缠在之中不可自拔,显然,她们更多的是跟男人在谈性。而在《好想好想谈恋爱》中,四个落寞的女人也经常聚在谭艾琳的书吧里谈论男人,在爱情的漩涡里不能自拔,但是她们更渴望得到精神共鸣的幸福,显然,她们更多的是跟男人谈情。

在展示爱情观的手法上,人物设置模式都是四个单身大龄女人,在这两个女性是绝对主角的电视剧中,走马观花般的男性角色有很多对比,而最微妙的对比还是情节的对比,在经历过与各色男人打交道之后,关于对男人秉性的感悟,在《好想好想谈恋爱》中,四位中国叛逆女性的最终判断是:“你可以改变一个男人的发型,却不能改变他们的秉性。”在《欲望都市》中,四位美国摩登女郎的无奈结论是:“你可以让一个男人为你做包皮手术,却改变不了他们的秉性。”可谓异曲同工,都够辛辣。

2.女权主义

无论是在《欲望都市》还是在《好想好想谈恋爱》中,四个单身女人对男人都抱持“鸡肋”的看法,既喜欢男人又随时抛弃男人,男人仿佛成了随时有危机感的弱者,分明就是女权主义的一种表现。《好想好想谈恋爱》的导演刘心刚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他并非在倡导女权主义,只是想通过影视的形式,把表面上特立独行的女人的另一面展示给大家看,希望观众看过以后,能够深入思考一下,不能一味地把情感失败的责任全推给男人。

表面上看来,这两部剧的男性角色都是以“自私”的整体形象出现的,他们都有自己坚持的所谓原则,对女性要求顺从、改变,而男人是不可改变的,同四个女主角的交往,从相互欣赏开始,到相互熟悉结束。其实,这两部剧都只是披着女权主义狼皮的羊而已,四个女主角并非高唱女性解放的绝对女权主义者,她们骨子里都是比女人还女人的,她们害怕婚姻,却又渴望婚姻,她们也有放下女强人的面具,表现软弱的一面。《好想好想谈恋爱》是符合国情的《欲望都市》,可以说,美国女人通过性解放来建立女权主义的胜利,中国的女人要的不多,她们只要一个真心爱她的男人和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

是文化的重新解读还是相互交融,两部电视剧建立在国家的文化背景下,体现着国家的文化差异。《欲望都市》中的四个女人,最后都找到了各自的归宿,凯莉和比格纠缠了十年的爱情最终走进坟墓;当萨曼莎放开史密斯的手时,多少人扼腕叹息;米兰达嫁给了史蒂夫,那是属于她自己的幸福;追寻多年后,得到的尽管是失败的婚姻,夏洛特追寻真爱的热情不灭。《好想好想谈恋爱》在毛纳留给3位女友的一封信中结束了,故事的中心似乎就是谭艾琳说的那句话:“为什么我们总是喜欢的是爱情,漫骂的也是爱情,如果你爱得起你就要输得起,爱不起就不要去爱。”多么残忍而决绝的至理名言。

四、结语

《欲望都市》和《好想好想谈恋爱》都在各自的文化形态下,展示了自己对于爱情和婚姻的感悟,文化的差异让我们从中了解到美国人自由开放的一面,以及中国人内敛保守的一面。作为文化的载体,《欲望都市》以系列剧的形式,肆无忌惮地揭示了大都市里单身女人的隐私生活,穿梭于喧闹的聚会和迷离的男人堆里,换男人如换衣服般狂热;同样的剧情和格调,《好想好想谈恋爱》就相对含蓄得多,尽管也出现了很多男人,但是女主角都是抱着结婚的态度跟对方在交往,如果说,四个美国女人在选男人时更注重个人感受的话,四个中国女人显然更在意朋友和家人的看法。

中西文化是各具特色的两大文化系统,它们的渊源和发展道路各不相同,前者崇尚以集体意识来规范个体行为,而后者则信奉个人主义,强烈突出自我,之所以说《好想好想谈恋爱》是中国版的《欲望都市》,就是因为这个美国的酒瓶装的已经是中国的新酒了,不再是大量激烈的感情场面,更多的是细腻委婉的表情场景而已。这两部剧在各自的文化土壤里,汲取了各自的核心价值文化,就像不同根系所滋养的树苗一般,尽管都是枝繁叶茂,却有着各自不同的绿色风情。中美文化差异缘于各自的历史背景,没有强势和弱势之分。我们所要做的不是研究谁在抄袭或是模仿谁,不妨看作是在跨文化语境下,《好想好想谈恋爱》叙述着一个中国式的《欲望都市》。

参考文献:

[1]刘剑.从跨文化视野看迪斯尼《花木兰》[J].南昌高专学报,2009,(5):57-59.

[2]华静.文化差异、文化误读与误读的创造性价值[J].兰州学刊,2010,(1):217-220.

[3]刘璐璐,高文渊.解读《武林外传》和《老友记》映射的中美文化差异[J].消费导刊,2009,(9):242.

[4]朱丽.从《喜福会》中的母女关系看中美文化的碰撞与融合[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10,(40):49-51.

[5]徐火良光著.徐隆德译.中国人与美国人[M].台湾:南天书局,2008.

[6]高永晨.文化全球化态势下的跨文化交际研究[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83.

[7]林大津.跨文化交际研究[M].福建人民出版社,1996:266.

第2篇:中式花艺插花范文

纵观中华几千年的历史,比较西方而言,中国相对来说还是一个较为安静的东方大国。这是因为在中国人群中数千年占统治地位的儒、佛、道思想里,有一种内敛和安静的文化,它主导着社会的和谐,民众的幸福感,而茶及茶文化就是浮于其表象和世俗的一个代表。

中国的茶文化,主要发韧于道家和禅宗的思想,它对中国人性格的形成做出过重大贡献,“它赋予中国人一种“温润如玉”的谨慎及高雅的能力”(日·冈仓天心)。中国的茶文化,它提倡人与人之间要平等谦和,反对无休止的斗争;中国的茶文化,它呼唤人的生活要简单俭约,反对向大自然无止境的索取,要尊重和谨守人与自然的比例感;中国的茶文化,它告诫人们要慈悲宽广,在不失去自己位置的前提下给别人让出空间,让别人也能快乐生长,也只有“万物生长”,一个多样、多元的世界,才能自由美好。中国茶的最高境界是否可以这样表述:在人生的琐事中发现伟大,认识到凡俗世界和精神世界同等重要。

有趣的是,在一本关于茶的书中,一个外国人在中国的《道德经》中发现了对中国人传统性格的描述:他韬光养晦,和光同尘。他“小心谨慎,好像冬天踩过冰河;左顾右盼,唯恐惊动四方邻居;恭敬郑重,好像要去赴宴的宾客;潇洒利落,好像正在消融的冰块;纯朴厚道,好像没有加工过的清香的木材;旷远豁达,好像幽深的山谷;知性丰厚,好像一眼见不到底的涧水”。从这些描述中,我们可以从本质上看出中国人性格里沉淀的深厚而安静的底蕴。

半个多世纪以来,在中国人的人生中经历了两个最为疯狂的年代,一段是以政治为中心的年代,一段是为物质而疯狂的年代。在“政治为中心”的年代,一切以人与人的斗争为核心,以阶级分优劣,以权势在握定王寇;而在“为物质疯狂”的年代里,一切以获取财富为标准;以金钱多寡论成败。其实,这是一种不正常的社会,不正常的日子。而正常的日子里,应当是一个安静的中国,博大而深厚的中国。然而万物九九归一,由混沌走向澄明才是事物的必然。癫狂总是暂时的,安静才是长远的。就文化建设来说,当下中国缺少的就是一种称之为“安静文化”的东西。

第3篇:中式花艺插花范文

中西服饰在图案的选择上有许多的不同。对于新娘礼服来说,中式新娘礼服上最常见的图案为凤凰,其次还有花鸟、青花瓷等一些古典元素,随着时间的推移,礼服上的图案会发生一些变化,但有一点不变的是,所有的图案都象征吉祥如意、大富大贵。所有这些寓意美好的图案都体现了人们对于美满生活的向往和期待。并且,由于直线的剪裁手法,使得这种服饰比较便于绣上图案,所以通常来说,中式礼服上会有较多的图案,并且图案的做工较为精细,这正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服饰文化注重精细的艺术手法和工艺表现的最典型代表,同时,这也是中华民族智慧结晶的重要体现。而对于西方的新娘礼服,通常来说比较单一、简洁,大部分礼服的图案设计为蕾丝的碎花,主要呈现西方文化中一直崇尚的纯洁、大方、自然、简单的民族特质。

二、中西新娘礼服差异的文化成因

(一)中西传统思想对新娘礼服差异的影响中国经历了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统治,深受等级制度及权力地位象征的影响,穿衣风格也相应较为传统。并且,中国作为礼仪之邦加之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在穿衣上不仅仅追求漂亮和舒服,最重要的是合礼。所以,中式的新娘礼服通常为上衣下裙,且上衣的衣袖为长袖;礼服的衣领多为竖领,几乎将脖子也包裹起来;裙子长至脚踝,全身上下都严严实实地包裹在衣服中。并且,许多新娘礼服都在内部搭长袖长裤的底衬。所以说,中国人保守的传统思想,使得人们在穿衣上也尽量追求保守,讲求严实合缝,衣服的扣子扣谈古论今到颈部,裤子长度盖过脚踝。另外,根据中国“宽衣”和“合身不合体”的传统,以及长期以来各民族服饰文化的交流与融合的影响,中式的服装设计通常为A字形,服装的袖口和下摆向外扩张。因此,中式的新娘礼服设计通常使用直线式的剪裁方式,这种方式使得新娘礼服的整体效果看起来比较扁平、宽松、大方,尽显东方女性的端庄与含蓄之美。而对于西方来讲,自古以来都追求民主与自由,热情奔放的民族特质决定了其服饰的夸张、开放的特质。所以,西式的新娘礼服通常有着庞大的下摆,或者拖地的长裙,上身紧致且外露,设计较为独特和大胆。中西方在传统思想上的“保守”与“开放”的差异,在服装上的表现尤为突出,这也是中西方新娘礼服各自特色形成的最根本的文化成因。

(二)中西传统社会习俗对新娘礼服差异的影响在古代中国,服装的颜色通常带有政治意义,是权贵等级的象征。例如,象征着黄金、辉煌、富丽堂皇的黄色向来被认为是最尊贵的颜色,为古代帝王服饰专用。不同的颜色代表不同的社会等级,同时也蕴含着不同的寓意与象征意义。随着封建等级制度的消亡,这种服饰色彩的等级观念也随之消亡,然而蕴含在其中的象征意义却流传至今。在中国的传统习俗中,红色是火的颜色,象征着热情、活力、激情,在宋朝时,红色被定义为喜庆色,被普遍应用于庆祝之事,象征着吉祥、欢乐及对美好的向往。所以,在婚礼这一喜庆的场合,新娘礼服的颜色当首选为红色。而在西方,西式的新娘礼服多为白色。在西方文化中,对于白色的理解和象征意义主要来源于古希腊神话和现实生活中的事物。在早期的神话中,有白色的公牛、天鹅、鸽子等纯洁和高贵的动物。而在生活中、白色的东西通常被予以美好的象征,例如白色的牛奶、白色的雪、百合花等,所有关于白色的种种联想在西方文化中都有正面积极的象征意义,代表了“干净”“纯洁”“无辜”“高尚”“有教养”等内涵。因而,西式的新娘礼服选用白色作为其主色调,寓意新娘的纯洁、高尚,同时也是对于未来美好生活的寄托与期望。在中国,服装上的图案也像服装颜色一样,是等级和权贵的象征,在中国古代,龙凤象征着吉祥和尊贵,是皇室人员服饰的专用图案。中式新娘礼服受传统思想的影响,礼服通常为凤冠霞帔。相传朱元璋为答谢自己的救命恩人———一个平民女子,允许其在结婚之时穿戴凤冠霞帔,享受皇室尊荣。于是就有了流传至今的凤冠霞帔。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图案出现在中式礼服上,既有传统的花鸟图案,也有现在的人物图案,图案的种类逐渐呈现多样化。而在西式的新娘礼服上,很少出现一些繁杂的图案,即使有也不过是一些简单的碎花点缀,礼服上的图案较为简单、单一,这与其追求纯洁、简单的设计风格相匹配。

三、从中西新娘服饰之走向探析中西文化交流之方向

经过上述中西新娘礼服的对比分析,受中西的传统思想、传统社会习俗等方面差异的影响,中西新娘服饰在设计、图案及颜色方面存在差异,分别体现各自的文化特征及民族特色。然而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中西方的交流日益加强,在婚礼文化的交流中也出现了多种现状。首先,在中国,越来越多的婚礼举办方式直接借用西方的婚礼仪式,把中国元素全部抛弃,新娘礼服也全部采用西式婚纱。其次,有一部分人喜欢全部采用中式的结婚仪式,新娘礼服为传统的凤冠霞帔。最后,还有一部分人喜欢采取中西结合或者中西两种仪式各办一场的方式,此种情况目前多为常见,在结婚仪式时,新娘可以穿西式婚纱,仪式结束,进行敬酒或者其他活动时改穿中西元素结合的新娘礼服。这种礼服大多是红色套装,上衣下裙,既沿袭中国“红”的元素,又有西式的“形”之美,最重要的是此种礼服轻快方便,便于行动。因此,这种礼服是结合实际的情况,并融合中西元素所形成的,被普遍使用,是较为合理的婚礼服饰。根据新娘服饰的交流与发展走向,中西方文化的交流更应该按照实际情况的变化与要求,合理融合各个文化的长处,并通过不同文化的结合衍生出更加优秀的文化成果。

四、总结

第4篇:中式花艺插花范文

【关键词】中式茶馆 茶文化 装饰设计

【中图分类号】TU2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2)05-0195-02

茶馆作为中国茶文化的环境载体,其包含着丰富的文化内容,它也是中国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茶馆是随着饮茶的兴盛而出现的,是随着城镇经济、市民文化的发展而兴盛起来的。从古到今,茶馆经历了上千年的演变,不仅具有各个时代的烙印,也具有明显的地域特征,使得茶馆空间由单纯经营茶水的功能衍生出了诸多的空间功能。

中国素有礼仪之邦之称谓,茶文化的精神是通过沏茶、赏茶、闻茶、饮茶、品茶等习惯和中华的文化内涵礼相结合形成的一种具有鲜明中国文化特征的文化现象。所以我国的茶文化是一种被老百姓所熟知的习惯,这种习惯更是上升为我们华夏民族的一种民族文化。

如果追根溯源,饮茶源于中国。几片小小的茶叶中,却能冲泡出一缕能让人静心安神的难得自在。中国茶馆的数量自然也是多得不胜枚举,中国茶馆之多,应该是世界第一了。由此而衍生出来的茶馆文化更是形成了中华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茶馆,又名茶肆、茶坊、茶店、茶铺、茶楼等,是以饮茶为活动中心的综合性活动场所。茶馆的兴衰伴随着茶文化的发展。当然,随着时代的变迁,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茶馆的功能性渐渐变得丰富起来。还记得儿时老城区的几家茶铺,每日路过便只是看见几个老者端坐于路旁的老茶馆当中:端着烟袋,下着象棋,每人身旁一杯茶水。老旧的墙面都被靠出了依稀的人影……这便是我儿时记忆中的茶馆,只觉得那样的地方只是无事老人打发时间的一个去处罢了。而当代的茶馆不仅仅只是经营茶水,优美的环境、丰富的饮品选择使其更多地成为了现代人们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一 中式茶馆文化

1.茶文化

茶,是中华民族全民皆知的国饮。它发于神农,闻于鲁周公,兴于唐朝,盛在宋代,如今已成了风靡世界的三大无酒精饮料(茶叶、咖啡和可可)之一。

中国是茶的故乡,也是茶的原产地。浙江安溪的铁观音、福建的大红袍、云南的普洱茶、台湾的乌龙茶……这些有名的茶叶品种早已被国人牢记于心。中国人对茶很熟悉,上至帝王将相、文人墨客,下至平民百姓,无不对茶津津乐道。对于国人来讲,不仅仅是老百姓拿来单纯解渴的国饮,更多的承载了中国历史的厚重文化,黄色的茶汤不正代表了炎黄子孙黄色的皮肤吗?由此可见,茶对于中国人的生活和文化来说是多么重要。早在唐朝时期,中国的茶就已经随着丝绸之路走向了世界的各个角落。中华茶文化在不断丰富发展的过程中,也不断地向周边国家和世界传播着茶文化,不断地影响着这些国家的饮食文化。欧洲人爱喝的下午茶不正是最好的解释吗?

2.茶馆文化

我们并不知道真正意义上中国的第一家茶馆诞生在何时何地,但是茶馆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一直存在着而不曾消亡过。各类文学作品中我们都能找到茶馆、茶铺的踪迹。老舍先生笔下脍炙人口的《茶馆》虽然描写的不是中国的茶文化,但正是从《茶馆》这一名篇中,我们了解了当时社会与人性的方方面面。

儿时记忆中老城区里狭长的铺面,门口一个大锅炉冒着腾腾的水汽,一张条桌、两只长凳,组成了儿时破旧的茶馆。现今各式风格、装潢气派的各类茶室,中国的茶馆文化也变得更加丰富起来。这是因为人民的生活需要而逐渐发展起来的。茶馆作为人们的休息场所,从古至今是一个慢慢发展的过程。饮茶、品茗、聊天、打牌、洽谈等等活动都可以在合适的茶馆里进行。原先的茶馆和现在的茶馆基础的功能性不曾改变,真正变化了的是茶馆功能的丰富性,进而逐渐满足了人们生活需求的各个方面,成为了大家都喜欢去的娱乐休闲场所。

然而,一切以人为本。社会在进步,人们的思想也在革新。只有娱乐功能性的茶馆是远远不能满足大众需求的。随着人民物质条件的提高,人们对茶馆环境的要求也发生着变化,变得越来越高了,不再只停留在对条桌、长凳的基础需求上。环境的美化、灯光的要求、气氛的烘托等,都已经成为当代人选择茶馆所考虑的必然因素。正因为人们精神方面的需要,现在才出现了各种类型和主题的茶馆。茶馆的兴盛和衰败,也是不同时期人们精神生活提升的表现。小小的茶馆的变迁不正好是我们生活水平不断变化的真实写照吗?

二 中式茶馆设计

茶文化作为中国文化的代言之一,也充分地体现在了中式茶馆的设计上。我们都知道茶文化源于中国,世界上其他地方的饮茶习惯、种植茶叶的习惯都是直接或间接地从中国传过去的。所以国内茶馆的设计一直是围绕着中国风的感觉来进行的,似乎这样更易被国人和寻常百姓认可。

茶馆的盛行必然会推进茶馆空间设计的兴起。中式茶馆设计中的重点在于如何将古今融为一体,也就是我们说的古色古香而又不失时代感。众所周知,“雅”是中国文人墨客所追求的一种境界;而“品茗”也是这种精神境界的一种表现方式。如何突出茶馆的“雅”,也就成了当代设计师所面临的问题。茶馆是一个综合功能的复合空间,它的设计由几个部分组成:设计构思、空间布局、基本材质、光影形态、装饰景观,这五个部分的相辅相成形成了一个完整的茶馆设计整体。

1.设计构思

构思、立意是室内设计的“灵魂”。这同样适用于中式茶馆的设计。中式茶馆大家都接触过,但是如何设计得脱颖而出却是个难点。在设计之前,设计者要从总体上根据所需设计茶馆的要求特点、艺术风格、预算报价和功能分区等方面来做全盘的整体设计考虑。要从如何突出茶馆的时代气息和

文化内涵来定位,做到“意在笔先”。对于面积较大的茶馆则可以在风格造型的处理手法上,变化尽可能多一些,余地也更大一些。

2.空间布局

从空间上来说,茶馆的基本环境由:接待区、收银区、工作区、休闲区、卫生间几个部分组成,休闲区一般为开敞式的大空间环境,偶尔配有独立包间。在敞开式的空间里,不但有利于客人的休闲放松,更有利于老板组织、管理和协调。可以运用设计的手段或借助造景的形式让茶馆空间有序布局和工作流畅协调。常常采用家具、绿化小品和形象塑造等对办公空间进行灵活隔断。舒适性和交通的便利性是休闲茶馆的卖点之一,所以空间的整体布局设计是中式茶馆环境设计中的塑造点和本源。中式茶馆可以引入古典园林设计中的亭、廊、榭、水景等元素,突出中式的文化气息,让传统中国元素符号在整个空间中得以穿插。

3.基本材质

茶馆空间地面、墙面和顶面等各个界面的色彩和材质应该根据所需风格来确定,因为需要中国风的设计风格在中式茶馆的设计中有所体现,我们尽量使用古朴的材料如木材、青砖、混凝土、玻璃等等,偶尔可以选用不锈钢和镜面材料以增加现代感。同时可以确定茶馆内所需家具的材质和类型。茶馆内的家具一般确定为古典中式或者新中式风格。

4.光影形态

主要是指灯光和材质的配合。色彩的出现和空间的氛围离不开室内灯光。现代室内光环境的设计中,灯光的功能性不只起到照明的作用,而且还具有界定空间、改变室内空间氛围的功能。同时光还表现一定的装饰内容、空间格调和文化内涵,逐渐趋向于实用性及文化性的有机结合,已成现代装饰环境的重要元素。

色彩是人们在室内环境中最为敏感的视觉感受,因此根据主体构思,确定住宅室内环境的主色调极为重要。现代中式茶馆室内的色彩和材质一般多以原木色、中国红和灰色砖墙为主,考虑不同色彩的配置和调配。如:高明度、低彩度、中间偏冷或中间偏暖的色调或以黑、白、灰为基调的无彩体系,局部配以高彩度的小件摆设或沙发靠垫等。色彩和材质、光照紧密联系,这些因素在设计中应细致考虑。

5.装饰景观

中式茶馆更是强调景观的配合。传统中式园林中的借景、透景、对称等形式美法则都可以运用到其中来。茶馆中可以充分采用各类材质的陈设品和家具,如:原木、藤编、竹器、棉麻等天然材料再配置室内绿化,较容易形成亲切自然的室内环境气氛,而显得古色古香,让消费者充分地感受到人工痕迹和自然材质的结合。家具的造型、款式、色彩和材质与室内环境的实用性和艺术性密切相关。

三 中国文化对中式茶馆装饰的影响

1.传统文化底蕴下茶馆设计的个性化

茶馆既是茶道展示、表演的地方,也是文人雅士品茗聚会的空间,更是现代人们休闲消费的场所,它的空间营造已不仅仅停留在简单普通环境装饰这一层面,而是升华为一种中国特有的文化氛围的塑造。茶馆的设计,需要设计者充分了解中国的茶文化知识,体现中国茶文化的含蓄内敛,才能营造具有现代特征的中式茶馆,使之有别于世界其他文化渊源的餐饮空间。在我国各地,无论是城市还是乡镇,无论是大街还是小巷,几乎都有大小不等的茶馆或茶摊。

下面就列举几个有我国特色的茶馆类型:

第一,四川茶馆:四川人民一直保留了喜欢喝茶的习惯,其中最突出的便是四川茶馆。有谚语说成都“头上晴天少,眼前茶馆多”。而四川茶馆又以成都最有名,所以又有“四川茶馆甲天下,成都茶馆甲四川”的说法。成都的茶馆有大有小,大的多达几百个座位,小的也有三五张桌面。四川茶馆社会功能突出,茶馆不再只是文化活动的场所。在那里,可以谈心聊天,可以观赏川剧、四川清音、打打麻将、摆摆龙门阵,四川人民生活得好不惬意。

第二,杭州茶室:杭州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中国六大古都之一。杭州茶馆文化,起于南宋。金人灭北宋,南宋建都于杭州,把中原儒学、宫廷文化都带到这里,使这座美丽的城市茶肆大兴。“西湖美景三月天,湖光山色美连篇。”当代的杭州茶馆,可能不如四川成都数量多,但茶馆内的文化气氛,杭州却略胜一筹。

第三,广东茶馆:广东的茶楼在全国都是有名的。广州人称茶馆为茶楼,吃早点叫吃早茶,广州茶楼吃早茶也可以吃饭,吃饭也叫吃早茶。你上茶楼入座,服务小姐先上一壶酽茶、一份报纸,伴随着舒缓的音乐,期间食品车里的各种广东小吃品种任你挑选。在这里喝茶,多的却是一份生活的惬意。

第四,北京茶馆:北京的茶馆遍及京城内外,各种茶馆又有不同的形式与功用。最有名的便是大碗茶了。在这种茶馆里,饮茶只是媒介,听评书是主要内容。书茶馆,直接把茶与文学相联系,给人以历史知识,又达到消闲、娱乐的目的。喜欢老北京文化的饕客们更是不可错过。

2.当代文化底蕴下的时尚茶馆设计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我国各地的茶馆渐渐增多,尤其是国内的一些著名的旅游城市及风景点,供游人品茗休憩的茶馆、茶座,更是星罗棋布。当下的人们也将健康饮茶的理念传播开来。越来越多的人发现并认同了饮茶有益身体健康的理念。品茗小聚成为广大民众的休闲方式。各地新建的茶馆日益增多,传统风格、现代时尚风格等各种类型的茶馆应运而生。但无论如何,还是离不开中国的茶文化这一主题。在这些茶馆设计的过程中,我们还必须结合当地的文化特色进行设计,着重突出当地人文特点和民族特点,和大众化的茶馆区别开来。

四 结束语

中国是茶的故乡,相伴四千年的茶文化传统,在我们中华儿女的心中可谓是根深蒂固了,没有什么力量可以轻易地改变中国人对它的珍爱。随着中国文化在世界范围的普及,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开始了解中国文化,开始选择了喝茶,这就是中国茶道的魅力。现在很多人喜欢到茶室或者茶馆里打发时间或者休闲娱乐,与此同时也一定会点上一壶好茶慢慢品味,实际上就是去感受中国茶文化的氛围。中国文化博大精深,中国的茶文化源远流长。作为炎黄子孙,作为爱茶的国人,同时也是室内设计者的我们更有义务去探索和研究中国茶文化,让具有深厚茶文化底蕴的中式茶馆在设计上有更好的创新,让更多的国人和世界的朋友在不断创新的中式茶馆里尽情地感受中国茶文化的独特气息,更好地发扬中国茶文化。

参考文献

第5篇:中式花艺插花范文

在中国人的心目中,“夏日炎炎”“火辣夏日”,夏天总与酷暑炎热联系在一起。而在莎翁的一首十四行诗中却有这样的诗句,Shall I compare thee to a summer’s day?/Thou art more lovely and more temperate.(我能不能拿夏天同你相比?/你啊,比夏天来得可爱温煦。)

诗人把情人比作夏天,可爱而温煦。“夏天”带给中国人和英国人的联想竟是如此的迥异。

二、生产劳动

英语中与水产、航船有关的词语非常多,如fish in the air(缘木求鱼)、an odd fish(怪人)、miss the boat(错过机会)等。汉语中这类词语就少得多。原因在于英国四周环水、水产捕捞业和航海业在其经济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故而多此类词语。而在中国只有沿海地区才有渔民结网捕鱼,所以该类词语相对较少。

要表达“用体力负运东西”的动词在汉语中有许多,如“扛、荷、挑、担、抬、背、驮、负、提、挎”等,每个词都有一定的负运的东西与之相应(如,挑土、担水、提箱子),真是细密之极。在英语中却只有一个carry来泛指这个动作。汉语之所以将这个动词细加区分,大概因为中国长期处于农业社会,体力劳动特别多的缘故。

三、风俗习惯

学习英语时,我们发现英语中的称谓名称比汉语中的要少得多。例如,英语中cousin一词,对应于汉语的表兄、表弟、表姐和表妹等。我们看到,汉语把表亲关系区分得非常严格,既要说出性别,又要分出大小,根本不像英语笼统一个词了事。英语中的称谓为数不多,除dad,mum,grandpa,aunt,uncle等几个称谓经常使用外,其他的几乎都不用。

四、

汉英语言中涉及宗教的词语数目庞大,蔚为壮观。比如,“天公”“阴阳”“菩萨”等。语言是思想的直接反映,两种截然不同的宗教词汇是两个民族宗教观念迥异的真实写照。在英国,则以基督教为主要宗教。该教于597年传入英国。在随后相当长的时间里,大量与此相关的词语陆续汇入英语行列。这里既有古英语时期由拉丁语渗入英语的词、如angel(天使)、monk(僧侣)等,结果英语中涉及宗教的词语远比其他语种来得多。

五、历史典故

用典是每个民族日常交谈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人们常常在不自觉间运用出于各自民族文化遗产的典故,比如中国人会说,“真是马后炮”“原来是个空城计啊!”西方人则会讲That all Greek tome.(我对此一窍不通。)He’s a Shy lock(他是个守财奴)。而西方人的典故则多出于莎士比亚戏剧和以后英美文学中的许多其他人物或名称、希腊、罗马神话、《圣经》中的人物和事件以及传统的体育项目,如美国的棒球、橄榄球等。

六、个人主义价值观

在西方文化中,与“自我”(self)相关的观念可以说是根深蒂固、无所不在。在英语中就有许多以自我为中心的词汇,如“self-absorption(自我专注)、self-admiration(自我赞赏)、self-cultivation(自我修养)等等。故此西方社会盛行的是个体主义(individualism)”,强调个人自由、不受外来约束。而中方文化强调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先国家,后集体,再个人,先利民,再利己”的话语随处可见。

第6篇:中式花艺插花范文

关键词: 中西方 创世神话 文化差异

“你是有罪的,你悔改吧”。如果我们见面,我就对你说这句话,你不是认为我开玩笑,就是认为我疯狂。但是如果对基督教文明有些了解,我们就会知道这就是所谓的原罪意识其实原罪意识,在古希腊的神话里就有了肇始。在古希腊神话中,在未开天辟地时,宇宙浑然一块,只存在原始天神卡厄斯(Chaos,混沌的意思),它是一个无边无际、一无所有的空间。宇宙的本体具备创生繁衍能力,生下大地女神盖娅(Gaia)、地狱深渊神塔耳塔洛斯(Tartarus)、黑暗神俄瑞波斯(Erebus)、黑夜女神尼克斯(Nyx)和爱神厄洛斯(Eros),世界由此开始。盖娅(Gaia)生了天空神乌拉诺斯(Ouranos)、海洋神蓬托斯(Pontus)和山脉神乌瑞亚(Ourea)等。接着她又和她两位儿子生了许多神。和乌拉诺斯生了生了六男六女,十二个提坦巨神,三个独眼巨人和三个百臂巨神,分别代表了世界最初的些事物(日、月、天、时间、正义、记忆等);和蓬托斯生了五个孩子分别代表了不同的海。她算得上是众神之母,是奥林匹斯神的始祖。但是具体情况更复杂,乌拉诺斯一直浮在盖娅身上,不停地,生育出巨人泰坦族。孩子诞生伊始,乌拉诺斯就把他吃掉,一直生到小儿子克罗诺斯,盖娅骗乌拉诺斯吃下了一块石头,这样克罗诺斯得以活下来。后来克罗诺斯用匕首把乌拉诺斯了,于是乌拉诺斯离开了盖娅的身体,天空与大地分开了。再后来克罗诺斯依然重演了他父亲的悲剧,虽然他把哥哥姐姐们救了出来,在他们的拥护下成了新的主神,并和他的姐姐(大母神雷亚)结合生了冥王哈迪斯、海神波塞顿、农业女神黛墨特尔、婚姻女神赫拉,还有后来的主神宙斯。但是克罗诺斯也吞噬自己的孩子,于是盖娅不得不偷藏起来宙斯,使他后来回来了父亲,成为新的神主。至今,西方人仍然常以“盖娅”代称地球,在英语中也有许多“G”字母开头的单词和“地球”有关。西方关于造人的传说是由普罗米修斯完成的。普罗米修斯是泰坦巨人之一。在宙斯与巨人的战争中,他站在新的奥林匹斯神一边。他用粘土造出了第一个男人。雅典娜赋予了这个男人灵魂和神圣的生命。普罗米修斯还花费了很多时间和精力创造了火,并将之赠予人类。火使人成为万物之灵。普罗米修斯偏袒人类,这使宙斯感到不快。因此,他专横地把火从人类手中夺走。然而,普罗米修斯设法窃走了天火,偷偷地把它带给人类。宙斯对他这种违抗行为大发雷霆。他令其他的山神把普罗米修斯用锁链缚在高加索山脉的一块岩石上。一只饥饿的老鹰天天来啄食他的肝脏,而他的肝脏又总是重新长出来。他的痛苦要持续三万年。而他坚定地面对苦难,从来不在宙斯面前丧失勇气。最后,海格立斯使普罗米修斯与宙斯恢复了他们的友谊,找到了金苹果,杀死了老鹰,因而解救了人类的老朋友。

中国典型的创世神话是怎样的呢?流传最广的是开天辟地和女娲造人。古史记载:天地浑沌如鸡子,生其中。万八千岁,天地开辟,阳清为天,阴浊为地。在其中,一日九变,神于天,圣于地。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日长一丈,如此万八千岁。天数极高,地数极深,极长。后乃有三皇。数起于一,立于三,成于五,盛于七,处于九,故天去地九万里。(《艺文类聚》卷,引自《五运历年纪》)又:天气蒙鸿,萌芽兹始,遂分天地,肇立乾坤,启阴感阳,分布元气,乃孕中和,是为人也。首生,垂死化身;气成风云,声为雷霆,左眼为日,右眼为月,四肢五体为四极五岳,血液为江河,筋脉为地里,肌肉为田土,发髭为星辰,皮毛为草木,齿骨为金石,精髓为珠玉,汗流为雨泽,身之诸虫,因风所感,化为黎氓。(《绎史》卷,引自《五运历年纪》)而女娲造人的传说是这样的,《风俗通》云:开天辟地前,未有人民,人面蛇身的女娲搏黄土作人。剧务,力不暇供,乃引绳于泥中,举以为人。故富贵者,黄土人;贫贱者,引绳人也。

我们对比中西方的创世神话会发现什么呢?其一,两者都认同混沌,即本然的完整的太一。这个不可思议的混沌在中西方的心目中都引起了无数的遐想。在西方文明中,从柏拉图的理念,到中世纪的人格化身上帝,再到近现代的叔本华和尼采的意志,康德的先验理性,甚至黑格尔的绝对精神。无论怎么变形都无法脱离这种文化的基因。它就是一直为西哲津津乐道的具有必然性意义的逻格斯,亚里士多德用这个词表示事物的定义或公式,具有事物本质的意思。西方各门科学如“生物学”p“地质学”中词尾的“学”字(-logy),均起源于“逻各斯”这个词,“逻辑”一词也是由它引申出来的。

中国也是一样,逻格斯虽然不存在于中国语境中,但是“道”或者“天”对中国人来说并不陌生。从远古时候起,中国的天即扮演着上帝角色,不过在中国相对稳定,仅仅出现了天道、天理等诸名词,现在的中国人时常说:“你这人讲道理不?”可见这种信仰是根深蒂固的。中西方虽然同是面对混沌,但是它们的意义仍旧是言近旨远的。以文化现象进行论证之,在中国“天”的形象混沌不明,即使是天的代言人皇帝也仅仅自称“天子”,在整个中国历史上这个天一直是官民争取的对象,统治者美名其执政为“法天象地”,而群氓则耐心地等待天理昭彰,在忍无可忍之时则要“替天行道”。这个混沌的太一另一个形象就是家族,在中国以血亲为中心的家族伦理制度使中国成为家国一体的社会形态,这深刻的影响着中国的政治和人民的生活。

在西方法律史上一直存在“自然法”的情节,自然法的作用如果认真研究则会发现它的作用是巨大的。其一,任何当权者与众生在上帝面前都是平等的,而不是中国那样由天子“绝地天通”,拒绝了思想的自由。其二,自然法作为应然层面的存在,虽然在世俗中没有客观的外化表现,但是它的位置特殊,同时在神话中的宙斯形象和基督教的基督形象又具有可感性。这不同于中国,中国呼天抢地,却从来没有见过老天爷长什么样子,或许,西方注重个体的原子思维使他们发明了上帝的人格化身吧。由于有了上帝的人格化身,国家权力永远无法将社会的领域侵占殆尽,更无法代替上帝的权力,这就是西方注重私权力的缘故,因为平民和统治者一起在上帝的面前找到了平等。西方更巧妙的是宗教和世俗权力的制约和平衡,使公私的国家和社会分野最终能达成统一。其三,西方的创世神话伴随着巨大的罪孽,杀戮与比比皆是。而中国化身天地,我们尊崇的天人合一与这不会没有关系。对于西方人来说,原罪是天然的,即使没有基督教也在潜意识里孕育着,这点延伸出来,在霍布斯的一句名言中可得到形象概括:人与人是狼。萨特不也宣称“他人即是地狱”吗?所以人与人的紧张关系在西方的滥觞不是横空出世的。对于西方人来说,人是不可能完美的,一半是天使,一半是魔鬼,《理想国》的破灭即是最佳证明,所以他们更加致力于制度的建构,法律本身就意味着人必须坚持自己的利益。而中国对于完美人格的期盼从来没有停止过,圣人的影子即使在今天也没有绝迹,因为人来源于自然,本来是一体的,所以完美人格也是成立的。与西方渴慕英雄不同,中国尊师重教,圣人是具有不容否定的权威的。因此对于中国人来说建构法律的信仰就难以成立。对于自由的人来说,死板的制度毕竟是束缚人的,法律从根本上具有工具性价值,中国人喜欢说“人是活的,制度是死的”,就是这个意思。其四,两种神话观体现对社会的理想也是不同的,中国注重整体,系统思维也比较发达,社会的和谐占有很大份量,当时开天辟地,万事万物是在共时态中实现的,对比西方,他们的世界是在历时态中完成的,在以后的千年之后,两种文化塑造的社会发展状态也有共同之处。西方经历的动荡和不安是中国人无法想象的,在此不加赘述。

第7篇:中式花艺插花范文

关键词:菜谱 文化差异 翻译

中图分类号: H315.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4)6-0026-01

1 引言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对于这一点,每个国家的人都不例外。但是中西方的历史差异、地理环境、风俗习惯以及长期以来的价值观念等方面的不同,形成了各自不同的饮食文化。

2 中西方菜谱命名差异

在人类社会漫长的历史实践过程中,每个社会都形成了一种与之相适应的饮食文化。菜谱翻译时,译者若能熟知这些差异,将对饮食文化交流的成功有着重要作用。

中国菜谱的命名多富于艺术性,为了提升菜肴的品位和档次,许多菜名文化蕴含丰富,牵涉到人名、地名、动物名称以及自然景色等。讲究文雅、含蓄和吉利,注重表情、联想能力,少量大众菜肴以原料命名;而西菜命名直截了当,突出原料,往往一目了然。几乎都是以原料加上烹饪方式或者地名来命名的。想要让西方人理解并接受中国菜名,翻译时必须遵循一些相关的原则,不能望文生义或因不考虑中西方文化因素差异而造成文化上的冲突。

3 中国菜谱英译的主要方法

3.1直译法

中餐菜名主要包括主料、辅料、容器、刀法、做法和口味六个要素,在不违背西方文化的前提下,对一些以传说、典故,特别是以形象命名的菜肴,仍可以采用直译的方法,尽量在表达原译的 同时保持原汁原味,让海外游客在品尝佳肴的同时,领略中国饮食文化的魅力。例如:

糖醋排骨――sweet and sour spare rib

荷包蛋――poached egg

铁板牛肉――Sizzling Beef Steak on Iron Board

白果虾仁――shrimp and nut

蘑菇虾――shrimp and mushroom

3.2音译法

语言是个符号系统,在一定条件下可以接受外来词,音译法能避免因直译或意译带来的误解和不可读性。在中国菜里,有一部分是用地名、人名、象声词或地方语来命名,为了保持原有特色风味,中餐特有的一些主食也可采用音译法。例如:

麻婆豆腐――ma po tou fu

东坡肉――dong po pork

北京烤鸭――beijing roasted duck

炒面――Chow Mein

粽子――Zongzi

3.3意译法

语言有不同的文化内涵和表达形式,当形式成为翻译的障碍时一般采用意译法。中国菜的命名讲究,常常富有诗情画意,给人以美好的联想和回味,具有一定的审美价值。在中国菜谱翻译中,为了将抽象或带有联想性的菜名以具体清晰的方式表达出来,可以采用解释、删减、借用等手段。采用解释可以更加清楚的明白菜肴的原料以及做法;为了使菜名显得简明扼要,有时在翻译时可以省略无关紧要的词语这样更容易让客人一 目了然;借用西方人熟悉的菜名或主食名来翻译部分中餐菜名和主食,常常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

咕噜肉――sweet & sour pork(解释)

佛跳墙――Buddha Jumping Over the Wall (topmost fare of Fuzhou cuisine,a concoction of practically all delicacies from land and sea stewed in a sealed jar, so-called because legend has it that enticed by its aroma, even the Bud-dha jumped over the wall to find the source in defiance of religious command- ments)(解释)

四季叉烧豆――roast pork with string beans(删减了四季)

馒头――steamed bread(借用)

4 结语

客观存在的文化差异使得中餐菜谱翻译时常常要面对诸多矛盾和冲突,译者只有充分认识和理解它们,在翻译中采用正确的方法策略,,追求近似的对等反应,合理进行“折中”,才能更好的将中国博大精深的饮食文化推向世界,才能实现成功的文化交流。中华饮食文化的独特性决定了菜名的翻译不可以也不可能局限于某一种翻译方法, 而是应该多种方法的综合体现。有时甚至可以直接使用汉语拼音来标注菜名,并且在旁边附上该菜的图片,并标注菜的主料、配料和口味等主要信息。这样便可以让顾客一目了然,不会因为对菜名的误解而破坏了品尝中国美食的兴致。

参考文献:

[1]周湘萍.中西饮食文化差异与中餐菜单的英译[J].北方论丛;2003(02).

[2]白靖宇.文化与翻译[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3]顾蓓蓓.中文菜谱翻译的异化与归化[D].东华大学,2008.

[4]潘桂娟.中、西餐菜单的差异与翻译[J].商场现代化,2008(4).

[5]黄海翔.中餐菜单英译浅谈[J].中国科技翻译,1999(1).

[6]刘清波.中式菜名英译的技巧和原则[J].中国科技翻译,2003(4).

作者简介:侯学智(1992―)女,满族,辽宁鞍山人,(学生),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

第8篇:中式花艺插花范文

一、差异产生的根源

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是造成中西透视理论不同的根本原因。西方文化发源于希腊文明,希腊地处地中海之滨,近海多山,耕地有限,海洋性气候决定了希腊时而温和湿润,时而狂风暴雨的恶劣天气。希腊人以航海业为主,冒险的航海业使希腊人必须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与自然抗争,西方文化的这种认知方式,使西方人不断地从自然中解析已知的物质世界,明晰各种物质个体的独特性,形成重实体、理性、逻辑、形式的文化特性,而这种明晰,是一种对整体世界中已知部分的明晰,不是对宇宙整体的全面把握,西方建构的科学知识体系,是在主体与客体、人与自然、已知与未知的对立中发展起来的。西方透视是在西方文化建构的科学知识体系的探索中产生的,以数学、几何形体为研究基础,得出正确的透视规律,并通过明晰的形式表现出来,使人们能够在混沌的自然中清晰地认识科学、把握规律,使神秘模糊的内容呈现理性,使杂乱的现象取得秩序。中国文化是在中华大地上诞生的一种自发性、延续性文化。中国地处半封闭的东亚内陆环境,东临太平洋,没有接近的海上邻国,西北和西南是沙漠和高原,主要从事海上通商和陆路贸易,较之中国腹地地势平坦、土地肥沃、气候温暖、水源充沛的黄河、长江流域所适宜的农耕业有较大困难。中国以农为主的生产、生活方式,使土地成为中国人最基本的生活资料,人们依赖自然多于抗争自然,中华民族逐渐形成了“天人合一”的特定思维方式,认为天、地、人等万物都是一个统一整体,在这个整体中充满着“气”,气的凝聚形成实物,是“有”,气的消散形成虚空,是“无”。“无”是中国文化整体宇宙观产生的本源,宇宙整体,有无相生,虚实相易,周而复始,回环往复,气的世界划分出阴阳-五行,演绎出万物竞萌,生机勃勃的万千气象。气的世界必然表现出一种模糊性和整体性,“中国人把人的身体、社会形态、自然天道相互参照、比附、融合,把社会织入自然,建立起一个“天人合一”的宇宙,这个宇宙既把人天化了,又把天人化了,人只能顺从这个既永恒运转又永恒不变的天道。[3]29”中国文化体现出一种崇道、重精神、轻工具的文化倾向,因此中国绘画表现的不是一种真实的自然世界,而是一种超越了自然表层的理想文化世界,中国透视没有像西方透视一样,利用科学工具认清自然世界与文化世界的关系,而是顺应中国文化的整体性,强调对世界整体性和精神性的把握,人的精神性的个体差异,使中国透视无法以一种明晰的形式确定下来。

二、差异的演变

中西人在原始阶段的美术作品创作中,没有呈现出透视意识,其绘画作品反映的都是原始先民源于生活的实用需要而对自然生活状态的一种生理和心理的报告。绘画反映的多是人对物观察后的一种普遍意象,内容多为一些温顺、易捕获的大中型狩猎主体,如牛、马、羊等,其造型简单,具有平面化、抽象性等特点。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中西人在自觉追求审美目标的过程中,逐渐把握住人眼观察物体时产生的视觉透视规律,完善出一套行之有效的透视原理和表现方法。西方透视首先发端于希腊,产生于建筑,如帕特农神庙的石柱,为了取得视觉上的一致,神庙的石柱不是每根一样粗,而是两边上的较粗,中部的较细。这样表现,是因为物体在明亮的背景衬托时,看起来似乎细小些;反之,黑背景衬托时,看起来似乎粗大些。神庙两旁的柱子以天空为背景,中部的柱子以殿内陈设为背景,倘用同样粗细的柱,会产生两旁的柱细而中部粗的视觉效果,很不美观,故两边的柱子粗些,中部的细些[4]71。到了文艺复兴时期(14-16世纪),西方绘画在西方人“愈接近自然便愈完善”的理论建构中,受人文主义思想和科学方法的双重影响,通过实验和数学的方法,对单一视点前景到背景的深远法构成的写实主义的绘画空间进行不断探索,在对线透视、空气透视、明暗透视等进行归纳研究后,利用几何形体透视投影的正确法则,使透视学发展成熟,并成为绘画理论的主要支柱之一,帮助画家准确艺术地表现物象,更好地表达绘画的创作意图。中国早在公元前三四百年前,在《墨经》中就记载了世界上第一个小孔成像实验:“景到(通“倒”),在午有端,与景长。说在端。”“景。光之人,熙若射,下者之人也高;高者之人也下。足蔽下光,故成景于上;首蔽上光,故成景于下。在远近有端,与于光,故景库内也。”该实验生动地解释了小孔成像原理,指出了光的直线进行性质。此后,中国透视理论进一步发展。东晋顾恺之(345-407年)《画云台山记》:“山有面则背向有影。……下为磵,物景皆倒。[5]281,282”南北朝宋宗炳(375-443年)《画山水序》:“且乎昆仑之大,瞳子之小,迫目以寸,则其形莫睹;迥以数里,则可围于寸眸。诚由去之稍阔,则其见弥小。今张绡素以远映,则昆、阆之形可围于方寸之内。竖划三寸,当千仞之高;横墨数尺,体百里之迥[5]288”。宋朝郭熙《林泉高致山水训》:“真山水之川谷,远望之以取其深,近游之以取其浅;真山水之岩石,远望之以取其势,近看之以取其质;……山,近看如此,远数里看又如此,远数十里看又如此,每远每异,所谓‘山形步步移’也;山,正面如此,侧面又如此,背面又如此,每看每异,所谓‘山形面面看’也;……山有三远:自山下而仰山巅谓之高远,自山前而窥山后谓之深远,自近山而望远山谓之平远;高远之色清明,深远之色重晦,平远之色有明有晦;高远之势突兀,深远之势重叠,平远之意冲融而缥缥缈缈。其人物之在三远也,高远者明了,深远者细碎,平远者冲淡;明了者不短,细碎者不长,冲淡者不大。此三远也。山有三大:山大于木,木大于人。山不数十重如木之大……[6]13,14,24”等透视理论的不断发展,促使中国透视原理日益成熟,而画家视觉个性心理的差异,则使画面表现形式不尽相同。

三、差异的应用

如法国十九世纪现实主义绘画大师米勒(1814-1875年)的《拾穗者》,画面应用高视位平行透视关系构图,使视线集中消失于人物头部上方,视平线愈高,看到的地面愈宽,前后景物重叠少,层次多,远处的麦垛由于透视推移关系,表现手法模糊,鲜明地衬托出宽阔近景中耐心而不辞辛劳仔细拾穗的劳动人民的饱满形象;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达芬奇(1452-1519年)的壁画《最后的晚餐》,画面采用一般视高的平行透视关系构图,视平线与观者平时站或坐的视觉习惯相符,给人一种自然、身临其境的感觉,画中屋顶、侧墙窗框集中消失于心点,心点正好处于主体人物基督的头部,视线集中,中心人物突出,易引起观者思想情感上的共鸣;法国十九世纪浪漫主义画家德拉克洛瓦(1798-1863年)的《自由引导人民》,画面采用低视位成角透视关系构图,视点低,地面透视紧缩显著,地面窄,天空阔,视平线以上的景物愈远愈低,前后景相互重叠较多,近处景物高大突出,主体人物形象生动,象征自由女神的妇女健康、美丽、果敢、坚决,画面气氛紧张、激昂,具有生动活跃的激动人心的力量。中国人特殊的空间意识,导致中国绘画中,常以世外鸟瞰的高远之目、心灵的眼睛,游目周览,应用以大观小、以远观近、以上观下的方法,形成回环往复的空间。其画面视域中心多是分散的,空间的形体表现常常给画面带来散漫的、遥远的空灵感[2]。如北宋画家范宽的《溪山行旅图》,为“高远”画法,千仞之山拔地而起,迎面而立;五代戴进的《关山行旅图》,为“深远”画法,山势层层叠叠,重晦幽深;元倪瓒的《容膝斋图》,为“平远”画法,近山远山,平阔辽远。

第9篇:中式花艺插花范文

[关键词] 影视翻译;文化差异;原则

一、引 言

自20世纪70年代末改革开放以来,国外影片陆续进入中国,译制片的观众不断增加。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好莱坞大片的涌入,译制片不再是高不可攀的“阳春白雪”,而成了雅俗共赏的大众娱乐品,观众如雨后春笋般陡然剧增。涵盖了不同的年龄层次和文化层次。从七八岁的小朋友到七八十岁的老人,从文化程度极低的文盲、半文盲到学富五车的大学教授,都能在观众中找到。观众的大众化分布首先必然要求影视语言的大众化,也就是浅显通俗。其次,影视节目的目的是什么呢?电影电视节目已经成为了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可以提供资讯、传授知识,开拓眼界,促进了解,是多功能的现代化媒体。那么如果问及影视节目最主要的功能是什么,答案应是“娱乐”。当人们经过一天的辛苦劳作之后,回到家打开电视机,或坐进电影院舒适的坐椅中,目的就是“娱乐”。通过娱乐放松身心,消除疲劳。

二、影视翻译的原则

1 译文语言通俗易懂

译文语言若是晦涩难懂、矫揉造作,肯定会导致观众失去兴趣。所以翻译时要通俗一些,让观众看起来明白易懂。当然,易懂并不等于粗糙,并不等于平淡无力。要采取观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即适合观众的欣赏习惯。如电影片名Hamlet译为《王子复仇记》就比《哈姆雷特》好,因为前者更适应广大的观众,照顾到了没有接触过英国文学的观众;Gone with the Wind译为《乱世佳人》也颇为传神。“乱世”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佳人”又点明了影片的女主角,形象地展示出女主人公的坎坷的经历。1995年荣获奥斯卡6项大奖的经典影片Forrest Gump被传神地译为《阿甘正传》,而不是音译为《福雷斯特・甘普》,就是一个很好的中西文化合璧的范例。译名借用鲁迅的《阿Q正传》点出这部电影是人物传记题材,“甘”出主人公的姓氏。更为巧妙的是,“阿甘”这个中国式的亲切称呼极易上口,深人人心,以至于影片获奖已过去10余载了,无数观众仍记忆犹新,为之津津乐道。再如2002年上映的Spider―Man,在台湾翻译为《蜘蛛人》,笔者认为就没有大陆的《蜘蛛侠》来得传神。这个“侠”字为西洋漫画增添了一分中国的侠士义气。而2003年全球火爆一时的美国好莱坞大片Catch me if you Can在中国却遭遇了令人大跌眼镜的票房惨败。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片名的翻译却是不容忽视的重要原因之一。这部影片在国内的译名是《我知道你是谁》,不但读起来拗口,而且作为一部主要讲述FBI捉拿通缉犯的悬念迭出的侦探片的片名,却显得语气平淡,气势薄弱,根本无法先声夺人,引人入胜。大部分观众一看片名并不知道“你是谁”,故而理所当然地影响了票房收人。有人评价说,其片名的直译《有本事来抓我》或许都要略胜一筹。而比较一下这部电影在港台地区和海外的其他译名,如《逍遥法外》《智抓双雄》《神鬼交锋》《猫捉老鼠》等等,就不难体会到电影片名的翻译在技巧和原则上都是个耐人寻味的话题了。

因此影视剧的语言要尽可能地通俗一些,当然,“现代汉语里通俗化的语言有着极其丰富的表现力,它能反映简朴的思想,也能表达复杂的情感,关键在于能否使之生动活泼、准确自然。”

2 情节衔接顺利通畅

电影是一种视、听综合艺术,画面对语言可以起一种补充作用,因此译者在翻译时并不需要十分忠实于源语语言,缺失的信息部分可以由画面所负载的内容进行补充。有时候由于画面的制约,译者也不得不采取一些变通的手法,使得对话与画面吻合。

比如在《角斗士》一片中,一开始,Maximus正率领他的部下准备与蛮族一战。他的部将Quintus正在部署战斗前的准备工作。

Quintus: Load the catapults, infantry form up for advance,archers ready.

Chief archer: Archers?

Centurion : Nook !

Archer: Nook.

昆塔斯:投石器上好弹药!步兵排好前进队形,弓箭手准备。

总弓箭长:弓箭手?

百夫长:搭箭!

弓箭手:就绪!

对话中的两个nock有不同的隐含意义:前者是百夫长在传达上级的命令,指挥士兵把箭搭上弦,后者是弓箭手的回答,意思是已经按照命令把箭搭上弦了。如果直译为“箭已上弦”,则从听觉效果上来说,不如nook一词来得干脆。其时画面上闪过一排排弓箭手箭已上弦、蓄势待发的画面,因此译者把“箭已上弦”这个具体的回答改成“就绪”,只有一个词,和战争爆发前的紧张气氛相吻合,同时也体现了军人的一种干脆利落的作风。至于“就绪”的具体内容,观众一看画面便知道了。

3 文化差异的处理

但是,我们使用归化的方法翻译时要掌握好尺度,因文化差异所造成理解问题的部分,我们应采取归化的方法。在《阿甘正传》中,小阿甘和珍妮在校车上相识,珍妮邀阿甘坐在她旁边,从此两人成为好朋友。阿甘独白了这样一句话:From that day on,we were always together,Jennyand me like peas and carrots,She tatught me how to climb,如果采用直译的译法,则译文为:从那天起,我们总是在一起。珍妮和我就像豌豆和胡萝卜一样。她教我爬树。

在欧美国家中,豌豆和胡萝卜常用在一起做菜,比如色拉和蔬菜汤中总会有这两样东西,因此作者用此比喻形容两个人关系亲密。对于西方观众来说,这个比喻很恰当也很形象,观众由此得到了语言上的审美享受。然而翻译后的语言不仅没能使中国观众得到一定的审美享受,而且还造成了观众理解上的困难,这种困难正是两国物质文化上的差异所带来的。这种情况下直译显然是不可取的,如果改译为“形影不离”。中国观众对“形”和“影”的关系非常熟悉,因为在汉语中有很多相关的成语,如形影相吊、形单影只、形影相随。这样译,既使中国观众易于理解,又保留了语言的生动性。再如英国电影《魂断蓝桥》一开始,有这样一段画外音:

Announcer’sVoiee:Atll:15 this morning,the PrimeMinister,speaking t0 the nation from Number Ten DowningStreet announced that Great Britain is at war with Germany,

广播员的声音:今天上午11点15分,首相在唐宁街10号向全国发表了讲话,宣布英国与德国处于交战状态。

此例忠实地译出了原文的字面层意义。但对“唐宁街10号”这一隐含文化意象地名不作些补充说明的话,相信绝大多数中国普通观众会茫然不知所云。大多数中国人知道白宫是美国总统的办公地方,但知道唐宁街是英国首相办公的地方的人并不多,因此如果加上几个字变成“今天上午11点15分,首相在唐宁街lO号――英国首相府邸向全国发表了讲话……”中国观众就比较容易接受了。

Kitty:Oh,take no notice,The old dragson make her writethat,

凯蒂:你别在意,是母大虫让她这么写的。

以上例子中,由于中西方文化的不同,造成了翻译中的困难。因为。在中国文化中,“龙”是皇帝的代表,是尊贵的象征,整个中华民族都是龙的传人。而在西方文化中,“dragon'’是一种会喷火的凶猛的野兽,是“邪恶”的象征,它在原句中指代“夫人”,把它翻译成“母大虫”显示说话人对她的厌恶。所以这时我们只能选择中国观众所能接受的文化意象来进行影片翻译。

而对于观众比较熟悉的文化知识,翻译时应尽量保留原文的语言及文化特色,适当纳入西方文化。因为影视片是文化交流的渠道,通过影视片的欣赏,观众可以感受到异国风情和他们所特有的习俗,从而促进中外文化的交流。如:在美国电影JFK《刺杀肯尼迪》中检察官Jim Carrisan有旬台词“We’ve au become Hamlets in onr country…”其中的Hamlets是中国观众都熟知的莎士比亚戏剧中的人物,其文化内涵观众也不陌生,所以翻译时不必进行变动,可将其直译,不会影响到观众的理解。

又如在《闻香识女人》一片中,史雷德中校和查理在谈话,弗兰斯在外偷听,被上校发现,他说了这样一段话:

Who’s there?That little piece 0f tail!Get out 0f here[Yeah…can’t believe they’re my blood,IQ of slogs,and themanner of bansees,

谁在那儿?那个小尾巴!滚出去!不能相信这是我的骨肉。又蠢又嚣张。

Bansee是爱尔兰民间传说中的报丧女妖,女妖的出现或是夜间听见其哀号恸哭者表明亲属中有人要死去。Thenlanner 0f bansees意指举止嚣张、粗鲁。像这样一种民间传说中所特有的形象是不太可能找到相似的替代形象的,如果勉强用中国民间传说中的牛头马面、阎王之类的形象来归化,不仅令观众产生滑稽可笑的感觉,而且也没能传达出原有的联想意义。这时我们将源语的联想含义直接译出。

三、结论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