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艺术教育对幼儿发展的价值范文

艺术教育对幼儿发展的价值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艺术教育对幼儿发展的价值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艺术教育对幼儿发展的价值

第1篇:艺术教育对幼儿发展的价值范文

摘要艺术教育是人文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现在,人们普遍意识到,艺术世界是奥妙无穷的世界,艺术经验对丰富人生是不可或缺的要素,艺术与人性中最深层的东西息息相通。因此,我们选择了艺术教育课题进行研究。对幼儿进行艺术教育不仅对幼儿的情怀意趣等精神陶冶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使其创造性得以最大施展,而且能提高幼儿的洞察力、理解力、表现力、交流能力和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它是一种人文教育之中坚教育。

一、什么是艺术及艺术教育

艺术:是用形象来反映现实但比现实有典型性的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包括文学、绘画、雕塑、建筑、音乐、舞蹈、戏剧、电影、曲艺等。

艺术教育:是人们通过艺术活动,受到真、善、美的熏陶和感染而潜移默化地引起思想感情、人生态度、价值观念艺术等的深刻变化。

幼儿园艺术教育活动:通常是指对幼儿进行美术、音乐、舞蹈、文学的教育,从而丰富幼儿的情感,培养初步的感受美、表现美的情趣和能力。

二、教育价值取向——知识本位转向体验本位

教育价值取向是人们在判断教育、选择教育、实施教育、评价教育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价值观念和价值标准。《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艺术教育在于丰富幼儿的感性经验和情感体验,培养幼儿表现美和创造美的情趣。”因而,艺术教育因从传统的知识技能本位转向体验本位,价值的取向不再是注重知识技能的传递,而是要注重幼儿感性经验和情感体验,注重幼儿的自我表达和精神创造的需要,尊重幼儿的个体发展,促使幼儿成为一个热爱生活、热爱艺术、热爱美的人。

三、艺术教育的回归——回归生活,整合教育

艺术教育必须要回归到幼儿的生活中,渗透到幼儿园的各领域的教育活动之中,引导孩子用自己的眼睛去看世界,用自己的语言大胆表述自己的感受和发现,体现自由表达和创造的快乐,发展参与艺术活动的能力。这才是艺术教育的真正归宿。在我看来,艺术教育应该实现三方面的综合:

第一,还原艺术与世界的有机联系,恢复艺术内部以及它与其它学科的沟通,让儿童在各种关系中学习艺术。

第二,促使儿童建立各种感觉以及感觉与知识、智力的整合。应该说,各种感觉的交汇融合是人的创造力、想象力的源泉,而且与单一的感觉相比,它能够使人更深入地把握和理解事物。比如:完美的器乐演奏一定要依靠肢体某些部位细致、精确的运动才能完成。同样,欣赏者也只有调动了全身的感觉才能更好地感受、理解艺术。所以,在艺术教育中必须鼓励儿童调动各种感觉器官,使用不同的表达方式参与艺术活动,在体验、操作的过程中灵活运用各种知识。

第三,构建完整的艺术活动。艺术的感知、创作与反思这三者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没有丰富的情感体验和经验积累,就不可能创作出富有创意的作品;没有创作,也不可能表达、提升人的感受;反思则可以梳理人的思想情感,并进一步激发感受和创作的欲望。综合艺术教育则把儿童视为新型的学习者,这种学习者自始至终需担负三种相互变换和交融的角色,即:感知者、创作者和反思者。他们必须亲自动手创作,但这种创作又是建立在对大师作品的感知和对丰富多彩的日常生活的联想的基础上,或是在对人类情感和生活有所体验的前提下进行。他们必须善于反思,通过反思将自己感觉到的东西升华,对自己的创作进行回顾。

四、艺术教育对教师的挑战——更新教育观念,提高素养,增强组织能力

新的教育理念和目标对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作为艺术教育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必须要适时调整和端正自身的价值取向,理性的构建自己的教育观念,不断的学习、更新、提高自身的艺术素养,增强艺术教育的组织、指导、评价及整合教育的能力,营造艺术氛围,鼓励幼儿大胆的想象,运用不同的艺术形式表达自己的感受和体验,培养和发展幼儿的艺术才能。

五、艺术教育的定位

幼儿艺术教育不是以培养艺术家为目的的专业艺术教育,而是为未来社会培养具有一定艺术和审美素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公民的艺术素质教育。国家《艺术课程标准》亦倡导“艺术能力和人文素养整合发展”。

幼儿这种全方位的艺术能力的形成和发展要求我们必须尽早突破技艺教育的樊篱,走上技艺与创造并存、感受与操作并重的综合艺术教育的轨道。

传统的艺术教育存在这样一些问题:忽视艺术与人的生活、历史文化、社会环境等方面的有机联系;忽视艺术感受、创作与反思的联系;忽视各种艺术之间的沟通,结果使儿童缺乏完整的艺术感受和经验,缺乏从多角度理解、阐释和评价艺术的能力;缺乏综合运用多种媒体、方法创作艺术作品的能力。综合艺术教育趋势体现了一种以儿童的整体发展为中心的目标取向,旨在促使儿童建立各种艺术感觉、经验、知识、智能相互衔接、融会贯通的生态结构,并具有积极向外探索、表现和创造艺术的能力。

第2篇:艺术教育对幼儿发展的价值范文

【关键词】幼儿教育;艺术教育;幼儿发展

幼儿艺术教育成效的提升,不仅要求幼儿艺术教育工作者考虑幼儿特殊性、尊重幼儿的特点、重视幼儿的成长,而且需要找准有效的艺术教育方式和方法,在此过程中,针对当前幼儿艺术教育存在的问题作出研究与探讨,对于丰富幼儿艺术教育理论、优化幼儿艺术教育活动、推动幼儿艺术教育活动体现出应有的教育价值具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在幼儿艺术教育实践中,教师需要在不断的反思与总结中,挖掘幼儿艺术教育中的问题,探索幼儿艺术教育问题的解决路径。

一、幼儿艺术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忽略艺术教育内容与幼儿生活、兴趣的关联

幼儿群体在生活经验和兴趣爱好方面与其他年龄阶段的群体具有明显差异,在尊重幼儿群体生活经验和兴趣爱好的基础上开展艺术教育内容的选择,不仅有利于幼儿对艺术教育内容的接受以及幼儿学习积极性的提升,而且能够在推动幼儿快乐学习、快乐成长的基础上,让幼儿所具有的个性和创造潜能得到更好的发展。然而,在幼儿教育实践中,忽略艺术教育内容与幼儿生活经验、兴趣关联性的现象客观存在,这种现象主要体现在对教材体现出过度依赖以及主观意愿对教师的教学内容选择行为产生明显影响两个方面,继而造成了艺术教学内容的选择出现了以教材为中心和以教师为中心两种倾向,幼儿生活经验和兴趣没有被作为艺术教育内容选择的重要依据,从而导致了艺术教育内容与幼儿生活经验、幼儿兴趣爱好相脱离。

(二)忽略人文精神的传达

幼儿艺术教育的重点应当是审美教育与生命教育,而非艺术技能教育,这要求幼儿艺术教育应当以推动幼儿的全面发展为目标,重视引导幼儿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以及文化传承意识、强调幼儿审美素质的提升以及情感世界的丰富化,从而促使幼儿保持对生活、对生命的热爱。然而,在幼儿艺术教育实践中,重视艺术技能教育而忽略人文精神传达的现象客观存在,特别是单一的艺术教育内容和灌输式的艺术教育形式,更是限制了幼儿艺术教育对人文精神的彰显以及对幼儿成长的关照,这种幼儿艺术教育目标错位的现象,不仅导致了幼儿艺术教育难以实现良好的教学效果,也导致了幼儿艺术教育难以体现出相应的教育价值。

(三)忽略儿童对艺术的体验与表达

幼儿艺术教育活动的开展,需要重视幼儿对艺术教育内容的体验以及表达,这不仅有利于幼儿更好地理解艺术教育内容、感受艺术教育内容所具有的内涵和魅力,而且有利于锻炼幼儿的表达能力、想象能力以及创造能力,促使幼儿产生对艺术进行学习和探索的欲望。但是在幼儿艺术教育实践中,部分教师并没有重视引导幼儿对艺术教育内容作出细微的观察和体验,与此同时,对艺术知识和技能传递的重视以及教学模式的单一化,也导致了幼儿在艺术表达过程中出现了固定化的问题,在这种背景下,幼儿虽然掌握了艺术知识和技能,但是却失去了主动挖掘美、感受美和表达美的能力。诚然,艺术理论教育与技能教育对于推动幼儿艺术素养的发展同样重要,但是为了让幼儿更好地养成主动探索和感受美的能力,艺术理论教育和技能教育只能为幼儿感受艺术魅力和开展艺术表达提供服务,这是推动幼儿艺术素养得以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二、幼儿艺术教育工作优化对策

(一)尊重幼儿生活与兴趣

在幼儿艺术教育实践中,教师有必要针对幼儿熟悉的内容或者感兴趣的内容来确定艺术教育内容,只有如此,幼儿才能够对艺术教育内容进行更好的接受与理解。具体而言,幼儿艺术教育内容的确定,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作出尝试:一是幼儿在生活中喜欢的人物可以成为艺术教育内容中的组成部分,也可以成为对幼儿开展艺术教育的突破口。如在母亲节,教师设置以“最美妈妈”为主题的艺术活动,引导幼儿利用自身的生活经验和艺术经验,对自己的妈妈进行装扮。这既是艺术教育活动,又是亲子活动,对于深化幼儿与家人的感情、引导幼儿对自身生活经验和艺术经验进行重组与再现具有着重要意义;二是幼儿在生活中喜欢的事物可以开发为艺术教育内容中的组成部分。如教师可以将幼儿领到厨房,和幼儿一起利用厨房中的锅碗瓢盆创作“厨房序曲”,这种艺术教育活动不仅有利于让幼儿感受到生活中的美,而且也能够有效激发幼儿参与艺术教育的积极性以及有效提升幼儿的艺术创造力和表现力。另外,教师也可以引导幼儿走进自然、走进社区,发现更多生活中的艺术,从而体现出艺术教育内容、教育方式对幼儿生活经验以及兴趣爱好的尊重。

(二)重视人文精神的体现

幼儿艺术教育并非专业性和职业性的教育,因此,幼儿艺术教育不仅要重视幼儿对艺术知识的获取,而且需要重视对人文精神的彰显,在此过程中,幼儿艺术教育工作者有必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幼儿艺术教育工作作出优化:一是幼儿艺术教育中艺术形式和教学内容的选择应当具备人文气息。幼儿艺术教育需要关注幼儿整体发展,特别是需要关注幼儿人文素养的提升,因此,知识和技能的获取并非是幼儿艺术教育中选择艺术形式的唯一标准,而是应当重视在艺术形式中凸显人文关怀,从而体现出幼儿艺术教育的人文价值。如围绕“爱”这一人文主题,幼儿艺术教育可以引导学生用笔或者歌声歌唱幼儿园、歌唱大自然,围绕“团结”这一主题,幼儿艺术教育可以引导学生开展合作学习,选取与主题相关的教学内容和艺术形式等;二是围绕人文主题对艺术教育资源进行整合。在幼儿艺术教育中,教师可以尝试围绕特定的主题,将音乐、美术、舞蹈等多元化的艺术形式整合进一个课堂当中,这不仅有利于推动幼儿更好地理解艺术作品内涵,而且也能够让幼儿对教学中的人文主题有更为深刻的认知。

(三)强调幼儿对艺术的体验与表达

在幼儿艺术教育实践中,要推动幼儿对艺术进行更好的体验和表达,一是要求幼儿艺术教育工作者能够创造民主、轻松的教学氛围。幼儿教师需要与幼儿构建起平等对话关系,与幼儿共同参与到艺术教育内容及其魅力的探索以及艺术创造当中,确保幼儿在艺术教育过程中具有一定的思考空间、发挥空间和创造空间,从而确保幼儿能够具备更多体验艺术的机会以及表达自身看法、开展艺术创造的勇气;二是幼儿艺术教育工作者需要关注幼儿个体的表现与表达。在幼儿艺术教育实践中,每个幼儿都具有表达自身体验和情感的需求和权利,而作为幼儿艺术教育工作者,则需要尊重幼儿的这些需求与权利,通过引导幼儿进行自主表达、自主创造,推动幼儿艺术素养及其个性的发展;三是幼儿艺术教育工作者有必要引导幼儿与同伴开展积极的交流与分享。幼儿之间的交流与分享,是幼儿在同辈之间开展表达的重要路径,并且这种表达更容易让学生表现出自身真实的想法以及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因此,教师需要重视为幼儿开展交流与分享,对他们具有想象力和创造力的行为进行肯定,从而让幼儿在轻松的环境中提升自身的艺术素养、艺术表现力以及艺术创造自信,促使幼儿对艺术保持较高的兴趣。

【参考文献】

[1]马琰.审美教育:幼儿艺术教育的核心理念[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15,3:110~113

[2]王峥.接受美学:幼儿艺术教育实施的新视角[J].学前教育研究,2014,12:55~57

[3]熊懿.关于幼儿艺术教育的几点探索[J].学理论,2014,26:205~206

第3篇:艺术教育对幼儿发展的价值范文

艺术所具有的审美性、情感性和创造性使得学校的艺术教育不仅在文化传承和发扬方面有着一定的作用,而且也是美育的一种重要途径。在幼儿园中,艺术教育是儿童获得发展的重要途径,艺术课程也是整个幼儿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艺术教育活动中艺术思维的表现和表达,与幼儿的思维、身心发展是一种同构的教育形式,因此是适合幼儿园的一种教育活动。

二、指导思想

本文基于对幼儿园艺术特色创建方案进行实践研究,有望从中找到幼儿园艺术特色创建方案的新思路和新模式,期望幼儿园艺术特色创建方案所具有的普遍意义是能够对其它具有相同状况的幼儿园产生价值和参照意义,为其他地区的学前艺术教育所借鉴和吸收,为创造适合地域特点的园本课程作出实际贡献。同时笔者也期望从中发现教育实践的不足,并加以改进。

三、背景分析

(一)优势

本研究对幼儿园艺术特色创建方案的研究注意到了其教育对象的特殊性,来研究幼儿园艺术教育的有效性。这一研究能够为丰富和完善幼儿园教育教学理论作出贡献;有助于深化学前儿童艺术教育的理论研究,对幼儿园领域课程之间的合理共生具有理论意义;有助于我们更好的通观幼儿园教育的内在意义,从而为设计和组织更好的幼儿园教育活动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撑;最后,本研究对幼儿园艺术课程的开发和建设具有规律性经验性的价值。

(二)不足

幼儿园的艺术特色教育尚在实验和摸索阶段,我们对艺术教育的理解、把握和实践都还十分有限。但我们幼儿艺术教育对幼儿艺术素养的形成、艺术潜能的开发,一定会有可持续发展的空间和未来,经过我们不断的探索,一定能寻求出一条更为科学合理的艺术特色幼儿园的发展之路。

四、艺术教育特色的理论依据及对幼儿发展的价值

(一)理论依据

艺术教育特色方案的创建能够符合当地地域实际的教育的载体,它通过有组织、有计划的教学计划,能够潜移默化的对幼儿身心产生影响的系统的教育内容和过程。在幼儿园中,艺术教育是儿童获得发展的重要途径,艺术课程也是整个幼儿园教育教学的重要方面,是幼儿园五大领域课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为艺术课程中艺术思维的表现和表达,与幼儿的思维、身心发展是一种同构的教育形式,因此是适合幼儿园的一种教育活动。

(二)对幼儿发展的价值

幼儿园课程的本质就在于它是幼儿的课程,是幼儿的活动,应与幼儿的发展水平相适应,同时根据幼儿的兴趣与需要选择内容。幼儿园艺术教育教学活动以幼儿自身及幼儿经历着的生活为其内容,就是将幼儿推到了课程的前台,通过开展与幼儿生活相贴近的教育教学活动,为幼儿创设丰富的活动情境、创设有利于幼儿自发主动活动的氛围,为幼儿提供各种互动的机会,为幼儿提供与其发展相应的帮助,从而更好的把握幼儿园艺术教育实施的关键。

(三)艺术教育特色的基本内涵

艺术教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艺术教育包括学校艺术教育和社会艺术教育(又称公共艺术教育),狭义的艺术教育仅指“学校艺术教育”。所谓学校艺术教育主要是指在各级各类学校内所进行的艺术教育活动。《幼儿园教育纲要》明确指出,幼儿园艺术教育包括音乐教育、美术教育等内容,涵盖了唱歌、舞蹈、手工制作、绘画、乐器等多种艺术形式。对儿童的个性品质的塑造和情感智力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五、特色创建的目标

通过艺术教育特色方案的创建,旨在培养幼儿听说的兴趣,促进幼儿认知、记忆、想象等认知能力的协凋发展。认真贯彻落实幼儿学前教育教学指导纲要中有关艺术教育的总目标,培养幼儿初步感受并喜爱自然、生活和艺术中的美;让幼儿体验艺术的多样性,乐意参加艺术活动;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艺术表现。在艺术活动中,我园让幼儿接触多元文化和艺术形式,积极参与本地的地域风俗艺术活动,能够在活动中体验、感受和欣赏地域风情,感受在艺术活动中表现、交流、合作、创造的快乐。

六、特色创建的基本内容与措施

(一)对幼儿进行艺术教育的基本内容

探索研究艺术教育特色方案的创建,发现我园艺术教育活动的开展主要使用南京鼓楼幼儿园单元教程。另外还辅助配备自己幼儿园集体编写的园本课程中的艺术领域内容;以预设的单元主题活动以及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生成的园本特色课程,同时在每天的区域活动中、一日生活环境中渗透艺术教育内容。这样的教育内容不仅涉及广泛的艺术内容,也涉及较多的艺术形式。包括当地幼儿园所在地域典型的艺术表达形式,如维吾尔族的麦西来甫,哈萨克族的小马夹、毡房等。还有与综合主题活动整合的艺术教育教学活动,如服饰欣赏、命题绘画、手工制作、节奏律动等。在表演实践活动中,有外出养老院表演、庆祝节日表演等,每学期都会有一到两次的全园大型表演活动。

(二)园所环境和文化氛围的创设

1、园所环境

物质文化环境是一所幼儿园独特的文化气息的真实反映,它理应包括幼儿园组织教育教学活动的设施设备、生活设施以及园所环境,它应该是能够对幼儿园的保育和教育提供良好物质环境的一个活动场所。笔者认为,我们的幼儿园物质文化环境应以体现幼儿团结友爱、共同生活学习的设想来布局,应该在幼儿园教师与全体幼儿的共同努力下,创设出体现自己园所特色的物质文化环境。

2、文化氛围

幼儿园的精神文化环境体现一所幼儿园的个性、本质以及全园教师与幼儿的精神文化风貌,在幼儿共同生活学习的教育大背景下,我园的精神文化环境应体现被当地绝大多数人认同的文化价值观念及信念,不仅要有园长的身体力行对全园教职工的影响,还要包括教师相互之间的专业学习与发展、幼儿的团结互助,只有建立全园上下统一和谐、积极向上的精神文化意识环境,才能更好的在教育教学道路上形成教育合力,寻求共同进步。

(三)开展专项特色活动

我园的课程设置主要是由两部分组成:预设的单元教育课程和生成的园本特色课程。其中,前者是依托南京鼓楼幼儿园的《幼儿园单元教育课程》开展主题教育活动,以月主题的形式呈现,以单元小分题的模式展开,以五大领域活动手段为支撑,同时创设与主题相适宜的环境辅助教学,它的内容是依据幼儿园总的教育教学方向,通过各教研组开会讨论细化梳理,由班主任老师做具体内容上的选择;后者是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捕捉孩子的兴趣点,以教研组为单位,挖掘、开发本土化教育资源,开展为期一学期的主题教育活动,参照引用园本教材中的适合本主题教育活动的内容,形成园本特色课程方案。

1、鼓励幼儿家庭通过一些有意义的丰富多彩的途径和方式来参与幼儿园艺术教育活动的开展,如家长和儿童一起完成艺术作品;在幼儿园学的歌曲和家庭积极的反馈交流;邀请家长亲身参与幼儿园艺术表演活动,向家长建议,积极开展家庭艺术类教育的亲子活动,如与幼儿一同收集美工活动的材料,合作完成;与幼儿一同完成生成课程的活动前测表等(活动前测表是我园在生成的主题活动开展之前检测幼儿对即将开展的主题的认知和发展情况,以便教师能够根据幼儿实际发展水平更加有口的、有计划的开展相关教育教学活动,并作出适当的调整和安排)。

2、从幼儿课间活动的广播操入手,培养和发展幼儿的艺术感受力。如广播操里会有维吾尔族音乐响起,全体幼儿伴随着音乐的律动进行维吾尔族基本舞步的学习,如动脖子、翻腕、耸肩、踞步、进退步等典型舞蹈动作,加上男女幼儿动作的相互陪衬,使律动更具有地域风味,同时也让幼儿深刻感受了维吾尔族麦西来甫这一舞蹈形式的欢乐气氛。这样渗透幼儿园所在地域的多样的艺术表现形式,对幼儿进行地域特色文化的影响,使幼儿在生活化的艺术教育活动中真正感受幼儿园所在地域艺术形式的魅力。

3、我园艺术教育活动还渗透在幼儿一日生活环境的布置和创设中。不仅在游戏活动中丰富可供幼儿自己选择的活动环境,同时还增加环境的视觉刺激和氛围;不仅伴有丰富多彩的墙面文化如当地的幼儿园所在地域标志性建筑、服饰以及凸显地域文化的图片,另外还有世界一些著名建筑,如北京的故宫等,从而扩大幼儿眼界,接受艺术教育方面多种文化的熏陶和影响。

4、我园艺术教育活动还与区域游戏活动相结合,在活动室区域游戏中为儿童提供了可欣赏的民俗及风景的图书、杂志等,在美工活动区域为儿童投放了多种操作材料,在角色游戏区域为幼儿提供地域花帽、服饰以及律动打击乐器。可见我园游戏、教学呈现一种互为补充的状态。

(四)加强教师特色创建能力的培养

1、一个优秀的幼儿教师不仅要具有高尚的思想品德素质、基本的文化知识素质、良好的心理素质、专业的教育技能。还要涉及到对课程标准、教材的把握能力,包括在进行课程计划、组织、实施、评价过程中的能力。这些影响和决定着教师能否更好的组织幼儿进行研究性和探究性学习、能否针对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适当调整教育教学的结构和内容、能否在充分利用各种教育教学资源的基础上带领学生更好的进行学习和探索活动、能否多样化的组织教学活动和开展教学评价等。因此笔者认为幼儿教师要在具备基本的学前教育专业技能如绘画、唱歌、跳舞、弹琴等的基础上还要具备一些专业教育教学能力,如观察组织能力、创设和利用幼儿园环境的能力、与幼儿沟通交往的能力、协调与开展家长工作的能力以及不断自我提高的能力。

2、在幼儿园中,最常见的人际关系就是教师与幼儿之间的关系。教师对幼儿产生的是一种怎么样的影响,对幼儿的全面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现代幼儿教育中的师幼关系与传统教育中大不相同,我们反对传统教育中的教师权威、教师中心、做知识传授者等师幼关系,强调尊重幼儿个性以及主体性,全面提倡民主、平等、儿童本位的新型师幼关系。幼儿园课程改革也要求幼儿园教师“从单一角色到多重角色,从跟随课程到参与课程,从适应教学到提升专业。

七、三年达成目标

实施阶段(分别三年的)

第4篇:艺术教育对幼儿发展的价值范文

关键词:和谐社会;幼儿艺术教育;改革;新思考

构建和谐社会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种社会理想,是我们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内涵的丰富和升华,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入关键时期应对各种社会矛盾和挑战的正确选择。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蕴含着民主与法治的统一、公平与效率的统一、活力与秩序的统一、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的统一和人与自然、社会的和谐统一。没有和谐的教育,就没有和谐的社会。构建和谐社会必须有与之相适应的教育为基础和先导,同时又赋予教育更高的要求和期望。构建和谐社会必然会对作为基础教育组成部分的幼儿艺术教育提出新的时代要求。

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内涵及特征

中国自古就是一个讲求“天人合一”的国家,所谓“天人合一”即是追求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祈求“大同”社会的美好愿望。国家的安定,社会的和谐是历代执政者的共同目标,中国古代出现的“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开元盛世”,都是形容那时国家繁荣昌盛,人民安居乐业,一片祥和的和谐社会。对当今的中国而言,和谐社会思想的提出更具有时代的意义,是人类社会进步的标志,也是人类社会长久以往的心愿。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的一个重要思想和战略任务。它主要指以人为主体的社会和谐发展状态,包括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社会结构之间的和谐三方面的基本内涵。

人类永远是自然之子,无时无刻不在享受着大自然的恩泽,社会的和谐有赖于人与自然的和谐,无限制地掠夺自然会造成资源的枯竭,使得地球不再适合人类生存,和谐社会也无从谈起。自然和则美,生命和则康,社会和则安。和谐社会需众人构建。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是和谐社会的基础,也是和谐社会的重要标志。构建和谐社会要不断消除不和谐因素,增进和谐成分,才能够营造“贵和”的环境,建设理想的“和谐”社会。社会结构之间的协调统一的关系是和谐社会的根本。民主与法治,公平与效率,活力与秩序,法律与道德,兼顾理性与情感,平等与仁爱,建立“合情合理”的良性社会结构,真正使得社会和谐、人际融洽。

人同时生活在两个不同的世界中,在自然界中作为自然的存在物,人服从因果律,在这个意义上的人具有动物性,优胜劣汰、弱肉强食,必然会产生冲突、战争。在人类社会中作为社会的存在物,人追求道德和自由,在这个意义上的人又具有神性,生活在理想化的精神世界里。怎样才能同时保持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呢?在这两者的冲突中,人怎么决定自己的行为?康德对此揭示了人还有一种独特的需求,在情感世界中对美的追求。康德提出把美作为沟通真与善的桥梁,从人性和教育的广阔视野证实了美育的价值与功能。艺术教育是实现美育最直接的途径,艺术教育以其审美的本质,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

二、构建和谐社会对幼儿艺术教育提出的新要求

构建和谐社会是一项全面系统的社会发展历程,它包括了社会经济发展、社会生活、精神文化、资源环境等方方面面的内容。但是归根结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构建人自身、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相处的理想社会。最根本的因素是人,是人去构建和谐社会,构建和谐社会的目的也是为了人。所以人的和谐发展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保证,只有人发展了、完善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才会真正获得内在的推动力。坚持人的全面发展,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支撑点,离开人的全面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只能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空中楼阁。此外,教育的和谐发展本来就是社会和谐发展有机的组成部分,要建设和谐发展的社会,就必须有与之相呼应的体现公平公正、均衡发展、和合一致、改革创新以及和谐育人,即以人为本,整体育人、全面育人、长远育人,而不是“分数式育人”、片面育人、急功近利育人等基本特征的和谐教育。

艺术教育是人的全面发展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幼儿艺术教育是幼儿全面发展的有机组成部分。作为幼儿教育中一个领域的艺术教育,在微观上的确有着自己与众不同的教育目标,但在宏观上有着与整个幼儿教育完全一致的教育目标——促进幼儿终身的可持续发展。我们要把幼儿的发展看成一个有机整体,各个方面都要和谐发展。目前,儿童艺术教育在很大程度上表现出诸多的不和谐,它不是面向全体幼儿的教育,不是全面的教育,不是指向未来的教育,不是创新的教育,不是主体性的教育,不是愉快的教育,不是开放的教育,不是为了孩子终身发展的教育,是缺失审美素质,缺少真、善、美、爱、民主和心灵关注的、过分强化了艺术教育的工具价值和功利价值的不利于幼儿和谐发展的教育,这一切折射出我国幼儿艺术教育与和谐社会所要求的和谐发展的教育相差甚远,我们不仅有必要从构建和谐社会需要和谐发展的艺术教育的角度来规范当前的幼儿艺术教育目标、内容、方法、评价,更有必要以幼儿为本,从幼儿的实际需要与实际可能出发,进行与和谐社会相适应的幼儿艺术教育改革。

三、和谐社会背景下我国幼儿艺术教育改革的思考

1、确立和谐发展的幼儿艺术教育目标

教育目标是教育方针的具体体现,是人们根据社会发展需要和人的发展需要综合确定的产品质量规格与要求,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出发点和归宿,对教育的各种活动起着重要的制约和导向作用。和谐社会的构建需要和谐发展的人,和谐发展的人应该拥有完善的人格和美好的心灵。幼儿艺术教育目标就要通过审美理想,培养幼儿健全、完善的人格,和谐的灵魂。“共同的理想信念是维系和谐社会的精神纽带,共同的文化精神是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内在动力,而共同的审美理想则是营造艺术生态和谐环境的思想灵魂。”艺术教育的本质是审美与创美的,艺术教育的根本目的是要培养美好、和谐的情感,丰富的创造力,使个体在充满诱惑的世界中能够保持宁静的心态、人性的纯洁。幼儿艺术教育的目标不能仅仅只停留在教授简单的艺术知识与技能,而应该上升到一定的高度,帮助每个幼儿建造一个精神家园,提升美好、和谐的精神境界。越来越多的对幼儿艺术素质的关注和对幼儿审美情操的投入,是人们对异化的社会和教育的批判,是对和谐美好、充满创造活力的未来社会的呼唤,从而达到美化个体、美化社会、美化自然的高度和谐统一。 转贴于

2、采择贴近生活的幼儿艺术教育内容

教育内容,或者具体地说课程教学内容是学校或幼儿园向儿童所传递的最基本的知识技能和价值观念。教育内容的取向和选择,体现了教育决策者、学科编制者和教学执行者共同的知识观和质量观,对儿童的学习和成长具有决定性的影响作用。和谐社会的构建需要和谐发展的人,和谐发展的人应该懂生活、会生活、在生活中升华自己,在提升自己全面素质的同时享受美好的生活。幼儿艺术教育内容要与幼儿的艺术生活和谐,贴近幼儿的艺术生活,包括幼儿自身、幼儿与自然环境、幼儿与社会环境、幼儿与身边的人群等。将幼儿的生活当成一个整体,不要人为地割裂艺术与生活的联系,自然和谐地从幼儿身边熟悉的事物发掘艺术教育资源,整合协调幼儿艺术教育内容的各方面,用爱和美的教育联通艺术生活的方方面面,生活即艺术,艺术即生活。在艺术生活中,幼儿能够自觉地将一般生活经验与艺术性的生活经验相互沟通、相互融合,从而达到更高的具有普遍自我指导意义的经验。幼儿能够用不同的艺术形式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想法,能够用丰富的艺术活动及其产品美化自己的生活。

3、运用灵活多样的幼儿艺术教育方法

教育方法是指为达到教育目标,完成教育任务而采取的各种方式和办法。教育方法是沟通教与学共同活动的中介,对实现教育目标来讲,它起着“桥”与“船”的作用。和谐社会的构建需要和谐发展的人,和谐发展的人应该是具有创新素质的,个性张扬的,敢于自我承担的,面向未来的新生势力。幼儿艺术教育方法应该以幼儿为主体,运用灵活多样的幼儿艺术教育方法,以充分调动幼儿在艺术活动中的主动性、积极性,保护幼儿的创新意识,满足幼儿的创新需要,培养幼儿的创新能力。以往的幼儿艺术教育,人们总是关注教师如何教,设计一系列课程,幼儿始终处于被动,从一开始就被剥夺了中心地位的权利。在单向的灌输中,幼儿学会了缺乏生命气息的模仿,被动地完成教师既定的教学程序,教师也把原本应是十分活跃的“生命运动”引向了死气沉沉的“荒漠”。幼儿艺术教育方法应该本着个性化,民主性,开放性的原则,创造宽松、和谐的艺术教育氛围,让幼儿在其中自主地探索、体验和感受,让幼儿在其中自由地想像、创作、发表见解,从而培养幼儿的创新素质。

4、选择多样化的幼儿艺术教育教学组织形式

教育教学组织形式是教师与学生为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而按一定要求组合起来活动的结构,是教学活动的结构特征,它规定了以什么样的外部形式使教学活动的各个方面在特定的空间和时间条件下展开运行。幼儿艺术教育活动除了选择在幼儿园进行个别教学、班级教学和分组教学这些教学组织形式外,还应让幼儿走向家庭和社区,利用家庭和社区环境对幼儿进行艺术教育,教学组织形式多样化。

和谐社会的构建需要和谐发展的人,和谐发展的人应该与周围的人、事、物相处融洽,和谐的社区环境就是一个和谐的小社会环境,社区教育也应成为一种幼儿艺术教育的组织形式。社区教育是实现“学习型社会”和“终身教育”的重要途径,也是实现全民大教育的具体形式,在促进人的素质全面提高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具有基础性的地位,和谐社会构建的提出也对社区教育提供了新的平台和良好的大环境。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幼儿艺术教育也不能仅仅局限在幼儿园中进行了,与社区的合作成了幼儿艺术教育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通过家园社区合作共育,扩大幼儿艺术教育范围,实行开放式的幼儿艺术教育,让和谐社会的大教育观早日深入人心。社区为幼儿艺术教育提供了一个大舞台,社区的资源和幼儿园的资源互通有无,形成家——园——社区一条和谐的流型线条。

5、进行“以人为本”的幼儿艺术教育评价

第5篇:艺术教育对幼儿发展的价值范文

民间艺术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是我国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蕴藏在民间工艺中的宝贵精华和它传达的优秀精神很适合融入到教育当中,而幼儿教育是我们发展教育的一个关键,因此很有必要将民间艺术和幼儿教育进行有机结合,并且这有一定的可行性。

关键词: 民间艺术;幼儿园课程;教育价值

前言

民间艺术能否融入幼儿课堂教育,关键得看其有没有实用价值和可操作性。幼儿教育加入民间艺术是为了让原有的课程内容以另一种异于传统课程的形式呈现在课堂上,不是生搬硬套机械式的添加。我园研究的科研课题:冕宁民间刺绣在幼儿美工活动中的转换运用就是在探索如何采用一种新的方法把民间艺术和幼儿的课程有效地结合,以一种生动活泼充实有趣的方式展现在幼儿的面前,使他们的学习由一种单纯的“玩”变成一种有效的“玩”。当然,幼儿教育融入民间艺术不是对民间艺术的全盘复制,不能过分强调民间艺术而舍本逐末,应当选择性的添加和融入到幼儿教育中。

一.民间艺术具有的特殊的教育价值

我国的民间艺术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文化传统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民间艺术对当代的幼儿教育事业有着重要的意义。幼儿需要从小培养一种爱国思想,就必须对我们国家的优秀文化传统有所了解。民间艺术是我国优秀文化传统的典型代表,因此,在幼儿教育课程中有选择性的添加是一项很有意义的举措。此外,民间艺术有其自身的独特魅力和重要功能。人们的日常生活,从衣食住行到发明创造处处能看到它的缩影。如冕宁县域内流传的十字绣,黑底白花,简洁朴素,鲜明和谐,从孩子们穿的黑底白花领褂,大人们用黑底白花的翁裙背小孩,妇女腰上围的黑底白花的花围裙等方面都可以看出,它早已以一种物态化的形式扎根于人们的生活环境中。在精神文化层面,它也以一种潜移默化地方式改造、影响人们的认知方式、思维方式、价值观念、道德观念等多个方面。因此,民间艺术对幼儿智力潜能的开发、思想品德的培养、审美能力的提高等方面的培养都有巨大作用。民间工艺取材于我国劳动人民自身的生活,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操作性,许多作品都传达了我国民间艺术传统的精髓。开展这项内容不但能陶冶幼儿的审美情操,让幼儿充分体验艺术美带来的精神愉悦,而且锻炼了幼儿的认识、欣赏、思考、创作能力等。民间工艺中常常包含着劳动人民的朴素情感,流露出人们对真善美的崇尚,渗透着我国本真哲学,如儒家道家法家甚至佛家等正统思想。这些优秀的价值理念、思想情感都会对幼儿的良好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

二.民间艺术融入幼儿园课程的课程价值

2.1民间艺术融入幼儿园课程具有社会与个人价值

民间艺术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它是中华民族文明之源,是我国传统文化这条大河的一个重要分支,它与生俱来的乡土情味和地域特色最容易取得人们精神上的共鸣和认同,甚至唤醒深藏在每一个中国人心中的爱国情愫。培养学生与传承文化是教育工作者的神圣职责,因此学前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在符合国家、社会、家长提出的要求下满足幼儿的发展需要。这就提醒我们,主体价值的体现必须以社会价值为根据,幼儿自身得不到发展,文化传承又从何谈起。当然,实现社会价值不能影响幼儿的身心发育,必须以一种积极健康的趋势良性发展。

2.2民间艺术融入幼儿园课程可以弥补幼儿课程的不足

民间工艺有很强的地域性,它会以当地民族的传统文化作为落脚点,渗透着当地人民的生活气息和乡土文化,因此它不同于当前制度化的教育体制。当前的幼儿教育课程很难看到带有生活气息和乡土情味的民间文化,而我园将冕宁民间刺绣转换应用到幼儿美工活动中则是一种贴近自然、贴近生活,融入民俗的教育方式,这正体现出民间工艺的实用性和教育价值。民艺诞生于普通人民生存的地方,与当地风土文化联系紧密,和其它手工制作相比,它更能给幼儿带来生活气息。将民间工艺活动与幼儿教育有机的结合在一起,所带来的必然是有浓郁生活气息的课程。因此,我园开展的科研课题――冕宁民间刺绣在幼儿美工活动中的转换运用的研究是实现幼儿园课程教育民艺化的一个很好平台,这是民艺化的幼儿教育的优势。

三.民间艺术融入幼儿园课程的思索

3.1利用童话语言培养幼儿对美工活动的兴趣

幼儿喜欢可爱的卡通的事物,结合一些童话漫画不断提高幼儿绘画水平,这是幼儿容易理解和乐于接受的方式。现在的卡通漫画丰富多样,指导幼儿画出自己喜欢的内容,如巴拉拉小魔仙、天线宝宝、海绵宝宝、大耳朵图图等。老师在示范画图的时候幼儿都特别激动,容易互相讨论注意力不集中,老师应把幼儿尽量集中在自己周围,让他们清楚地看到示范画图的整个过程,同时要注意一边画一边沟通,给他们一种心理暗示使之对画图不那么恐惧,消除压力,从而接受绘画这一活动,然后引导幼儿大胆的画出刺绣作品中的图案:“大团花”、“吊吊花”等较复杂的图案。对幼儿画出的图画,用童话式的语言进行评论,多对幼儿的进步和发现给予鼓励,使他们更乐于去做这一项绘画活动。

3.2结合手工活动开展绘画,激发幼儿对美工活动的兴趣

手工课程包含泥工活动、纸工活动等。绘画与手工结合的美工活动,不仅仅是像绘画活动那样要求作品的好坏,而更注重幼儿从动手参与活动中体会到的乐趣,因此这是大多数幼儿所喜爱的课程,幼儿在玩泥、剪纸、绘画、填色、穿线、拓印、排水、扎染、彩线编织、粘贴等活动中对事物的认知,有利于他们在以后的生活中模仿和利用这些模型。例如,通过给漫画涂色染纸,可以提高他们的整体感知能力。折叠、剪纸等活动,可以让他们理解对称结构。

3.3幼儿教师在教学方法上要灵活创新

教师在幼儿民间艺术教育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教师的帮助幼儿面对民间艺术作品时有自己的判断,能做出自己的审美反应,帮助他们掌握怎么样认知和感受民间艺术作品的精髓,这是培养幼儿审美感和认知能的关键。教学内容的选材上,以灵活多样富有乐趣的方式进行教学,这样幼儿才更愿意参与到课堂中。课堂上采用分组教学的方式,强带弱,大带小,认真的和不认真的为一组,课后和家长沟通,要求家长在家督促幼儿多做民艺手工活动,如剪纸,剪吊吊花、大团花,做纸风车,泥塑。在家长的指导下了解民间艺术,如冕宁刺绣:绣花鞋垫、绣花领褂、绣花翁裙、绣花围裙等。经常组织一些制作小工艺品、绘画、剪纸的比赛,并设置奖品评选优胜,这样更能带动幼儿参与的积极性。教师要为幼儿提供自由发挥的平台,让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对幼儿的培养必须循序渐进,不可急于求成,应该针对他们的兴趣将民间艺术有机的设置在课程中,这样才能得到教学双赢的目的。

结论

民间艺术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瑰宝,了解它就是了解我们民族的历史和文化,欣赏它就是感受我们的民族精神和情感。幼儿教育融入民间艺术是我国教育事业一个大胆尝试,同时也是对我们优秀民族文化的一种继承和弘扬。此项举措不仅使现代教育保持了中国民间文化的艺术根源,又赋予了其新的时代意义,或许还会开启我国教育之路向更远的方向发展的大门。

参考文献

[1] 曹蓉. 提高幼儿美工教学效果的方法研究[J]. 科教文汇, 2010 (026): 174-174.

[2] 赵淑芳. 民间工艺融入幼儿园课程的意义及策略研究[D]. 西南大学, 2010.

第6篇:艺术教育对幼儿发展的价值范文

【关键词】幼儿素质;家长;价值观

【中图分类号】G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604(2014)03-0041-05

心理学家布朗芬・布伦纳在其生态系统理论中指出,个体的发展受到来自个体自身及家庭、幼儿园、社会等外部环境的影响。其中,家庭是影响幼儿身心发展的首要因素。家长的幼儿素质价值观会表现在其家庭教育活动中,影响着家长对教育内容、教育方式、教育行为的选择,进而影响幼儿的身心发展。家长的幼儿素质价值观会随时代的变迁而不断改变。例如,在传统中国家庭中,家长比较重视对子女“服从”品质的培养,〔1〕子女要遵循“三纲五常”。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传统观念与新思想在同时冲击着家长的价值观。所以,在现实中我们可以看到,有的家长比较重视对儿童独立性、个性的培养,有的家长则仍将“老实听话”“乖”视为幼儿应具备的品质,有家长重智轻德,有的家长则重知识轻能力,等等。

当下,关于家长幼儿素质价值观的实证研究较少,为此,研究者运用调查法深入了解当前家长的幼儿素质价值观,以期为幼儿园开展家园合作提供理论支持。

一、研究设计与实施

(一)研究对象

研究者以随机方式抽取江苏南京市3所幼儿园和安徽六安市、河南商丘市3所幼儿园的483名幼儿家长为研究对象。

(二)研究工具

1.问卷编制

在编制调查问卷之前,研究者先从南京市2所幼儿园的大中小班分别随机抽取30名家长进行了开放式问卷调查,以了解家长最重视幼儿哪些方面的素质及其原因。共发放180份开放式问卷,剔除30份无效问卷,得到有效问卷150份,有效率为83%。根据开放式问卷调查结果及专家指导意见,研究者随后编制了封闭式调查问卷并进行预调查,再根据反馈结果修改、形成正式问卷。

正式问卷包括两部分内容,第一部分为基本情况调查,包括幼儿年龄、性别、居住地域、家长教育程度四个方面。第二部分是对家长幼儿素质价值观的调查,共20个项目,包括健康、语言、社会性、科学和艺术五个维度。采用Likert五点计分法计分,分值越高,表明家长对幼儿这一项素质的重视程度越高。

2.问卷的信效度检验

研究者对预调查使用的封闭式问卷和正式问卷都采用临界比值法、题项与总分相关和同质性检验三种方法进行了信效度检验。问卷数据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处理。

正式问卷的整体内部一致性Alpha系数大于0.8,表明问卷的整体内部一致性信度较高;分层面内容的内部一致性Alpha系数在0.6至0.8之间,表明分层面内容的内部一致性尚好。研究者对问卷的结构效度和内容效度也进行了检验,对项目得分的高低分组进行了独立样本t检验、题项与总分相关性检验以及Alpha同质性检验,结果均表明问卷具有良好的效度。

(三)问卷调查及研究实施

共发放正式问卷483份,回收问卷后剔除无效问卷,得到有效问卷433份,有效率为89.6%。研究者还在南京市一所省级示范园、一所市级示范园及一所普通幼儿园中随机抽取17名幼儿家长进行了深度访谈。

(四)数据收集与整理

研究者对问卷调查所得数据进行了单因素差异分析,并对访谈所得到的资料进行转录、整理。整理工作是这样做的:先将家长提到的所有关于幼儿素质的关键词和短语进行归纳,形成一级编码;再将关键词和短语按照近似程度分类整理,初步拟定类别名称,形成二级编码;最后,将内容相似的类别进行整合,形成三级编码并形成分析框架,最终将家长所重视的幼儿素质归为健康、社会性发展、知识与能力、学习品质以及艺术素养五部分内容。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家长所重视的幼儿素质内容分析

根据开放式问卷调查结果,采用对多重应答(Multiple Response)数据进行频次分析的统计方法,得出家长对幼儿各方面素质的重视程度,如下表所示。

由上表可知,家长最重视幼儿的社会性发展,希望幼儿学会“做人”、能够继承传统美德和遵循社会公德、学会与他人相处、能以坚强独立的个性处事。家长其次比较关注的是幼儿知识的掌握及能力的培养。家长也比较重视幼儿的学习品质,被家长提及较多的几种学习品质是:好学、勤奋、认真、好奇心强。关于对幼儿艺术素养方面的期望,家长提及较少。

(二)家长的幼儿素质价值观在不同水平上的差异分析

研究者对问卷调查所得数据进行了统计分析。从总体来看,问卷调查总均分82.37分,明显好于问卷设计的60分均值。各维度得分也明显高于问卷设计的60分均值,尤其是社会性发展维度得分。研究者还分别从幼儿的年龄、性别、居住地域以及家长受教育程度四个方面对家长的幼儿素质价值观进行了比较分析。

首先,不同年龄段幼儿的家长幼儿素质价值观存在显著差异。中大班幼儿家长对幼儿各方面素质的期望均高于小班幼儿家长。不少小班幼儿家长认为,“孩子太小,刚上幼儿园,(我们)没有太多想法(要求)”。幼儿入园后,家长逐渐从教师和其他幼儿家长处了解到了更多的教育理念和经验,开始重视对幼儿各方面素质的培养。大班幼儿即将入小学接受义务教育,家长比较关心他们能否顺利度过幼小衔接阶段,因而对其期望较高。

其次,家长对不同性别子女素质的要求没有显著差异。Xie与Hultgren1994年的研究曾指出,与女儿相比,父母对儿子有更高的期望,因为父母通常认为,儿子能取得更多的成就,从而使父母赢得他人更多的赞美。〔2〕然而,在现代社会中,随着“重男轻女”观念的逐渐被摒弃,加上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家庭独生子女现象越来越普遍,不论男孩女孩都成了家庭关注的焦点,被父母寄予了厚望和同等的关注。

再次,城市和乡镇家长的幼儿素质价值观存在显著差异。城市家长对幼儿各方面素质的重视程度均高于乡镇幼儿家长。城市家长比较重视子女的教育,物质和时间的投入都较多,对幼儿各方面发展寄予更多的希望。乡镇家长因为身处经济文化发展相对滞后、教育资源相对稀缺区域,更关注自己的工作和生活,所以有“把孩子送进幼儿园自己就省事了”的想法。加之有很多乡镇的孩子是留守儿童,大多由祖辈家长抚养,祖辈家长一般只能担当起接送孩子、为孩子提供基本生活条件等责任,他们倾向于把教育孩子的重任完全委托给幼儿园。

最后,家长受教育程度不同,他们的幼儿素质价值观也不同。受教育程度较高的家长对幼儿素质的重视程度也较高,他们会从自身的教育经历中吸取经验,并投入更多精力培养孩子。

(三)关于家长幼儿素质价值观的访谈结果与分析

研究者对17位幼儿家长进行了半结构访谈,旨在了解家长眼中“好孩子”的具体形象,即家长认为幼儿应具备的素质的具体内容。研究者对访谈资料进行整理、编码和分析,归纳如下。

1.健康

(1)身体健康

有4位家长提到,幼儿的身体健康是第一位的。这4位家长中有3位是祖辈父母。较之父母,祖辈父母尤其关注幼儿的健康问题。他们认为,教育孩子“是他们父母的事情”,“我们的任务主要就是接送孩子(G1①)”“希望孩子首先在生活上吃好穿好(G2)”。

(2)良好的生活习惯和生活能力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应培养儿童的生活习惯与生活能力,包括有良好的生活习惯、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基本的安全知识和自我保护的能力。家长在接受访谈时也提及了以上内容。家长普遍表示,希望幼儿能够学会独立、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例如,“我更欣赏孩子的独立发展(M1)”“睡觉前他(幼儿)自己就知道把灯关了,然后自己上床睡觉(M2)”“我家女儿现在刚上小班,就可以自己拿筷子吃饭了(M3)”。祖辈父母在教育过程中则表现得更为宽容,例如关于幼儿独立吃饭的问题,祖辈家长认为,“如果一口饭不喂,一定要让他自己吃,小孩就吃得慢,而且吃得很少。我觉得还是要喂他吃,喂着吃快嘛,还怕他以后自己不会吃啊?”

在幼儿安全教育问题上,家长一般会“在保证安全的条件下让孩子自由活动(G3)”“小孩拿剪刀,我就说‘没关系,自己要小心’,就好了。他想干什么就去让他干,提醒他注意安全就行了(M2)”。家长希望幼儿能够掌握基本安全知识,并会在尊重幼儿自主性的前提下培养幼儿自我保护的能力。

健康素质是发展其他身心素质的基础。部分祖辈家长将培养幼儿健康素质看做是教育之外的事,这个观点是有局限性的。教育不只是教幼儿学书本上的知识,帮助其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也是教育的应有之义。

2.社会性发展

有许多家长在接受访谈时提到了“品德”培养的重要性,本研究将“品德”视为社会性的一部分。正如虞永平教授所说,品德是社会性教育的结果,而社会性教育中的道德教育是品德形成的重要途径。品德的形成是社会性发展中的高层次内容。〔3〕为此,研究者先对家长普遍提及的“品德”进行分析,再讨论个体社会性发展中的两种对立的价值取向:独立和顺从。

(1)道德品质

在访谈中,家长提及较多的、比较重视的道德品质有诚实守信、正直、懂礼貌、有爱心、善良、谦让宽容等。有家长认为,他们对子女品德的重视程度要高于对其未来职业和学历的期待。“做人要正直,要诚实。至于当科学家还是当什么家,那都要靠他(孩子)自己努力发展的(G3)”“不要求她(孩子)学历有多高,但要求她学会做人(M7)”。

(2)独立与顺从

诸多研究者(Bronfenbrenner,1970;Tudge,1991;Searle-White,1996;Slout-Sky,1996;Schwartz &Bardi,1997)认为,西方国家的父母都比较重视对子女“独立自主”品质的培养,东方国家的父母则更重视对子女“集体主义品质”的培养。〔4〕中国传统社会的确比较重视子女“顺从、听话”品质的养成,《弟子规》就强调“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但人们的观念也随着时代的变迁在不断发生变化。研究者在访谈中发现,17位访谈对象中仅有3位家长认为,“只有完全听大人话的孩子才是‘好孩子’”。在他们看来,幼儿还不能分辨是非善恶,所以“一定要顺从大人,听父母的话,现在外面诱惑那么多,小孩哪有那么多自制力啊(M3)”。希望幼儿完全听从家长的要求,体现了这些家长“成人本位”的儿童观,正如所言,“做父亲的代表着旧有的社会标准,而且握着社会交给他的权力,要把他的儿子造成合乎旧有标准的人物”。〔5〕事实上,更多的家长认为,幼儿也许在某些方面要听从家长的话,但在更多方面要有自己的想法,“我比较欣赏她(孩子)有自己的个性,也很有主见(G4)”“我们让他(孩子)自己主动选择,玩什么、吃什么、去哪里,给他一个选择的空间(M8)”。

3.知识与能力

访谈发现,大部分家长对“学习”的认知局限在知识和能力学习两方面,因此,他们认为,对于幼儿来说,这种“学习”相对于健康、品德来说是次要的。“幼儿主要应以游戏为主(M2)”“孩子太小了,不能给他包袱,学习还是太早了(F2)”“幼儿是以玩为主的,小学三年级学生还分不清谁学习好谁学习不好呢!(M3)”。

也有部分家长,尤其是大班幼儿家长非常重视幼儿的识字水平和基础能力培养。有家长以幼儿的识字量大为荣,“识字这块很重要的。我们家宝宝才4周岁,已经认识好多好多字了。你这些字(访谈提纲)她基本上都认识。她3岁时就能看大约7岁水平的画报了”。这部分家长通常比较看重幼儿掌握的知识量,并将此作为“好孩子”的标准。他们会以“不要输在起跑线上”为名,教幼儿背诗、背古文、学写字,希望幼儿琴棋书画样样精通。

4.学习品质

访谈表明,家长认为幼儿应拥有的学习品质包括好学、勤奋、认真、好奇心强等。有家长希望幼儿能够自觉完成学习任务,有家长希望幼儿具有认真、耐心的学习品质,“希望孩子能坐得住,安静地学习(M3)”,也有家长希望孩子拥有好奇心、勤于思考。

5.艺术素养

访谈发现,家长基本不重视幼儿的艺术素养,仅有两位家长提到希望幼儿多才多艺,“希望她(孩子)现在就开始学钢琴,她喜欢上的兴趣班都给她报,唱歌、跳舞啊什么的(G4)”。

三、建议

(一)家长应关注幼儿素质的全面发展

访谈结果表明,家长对幼儿道德品质和智力培养的重视程度远远高于对幼儿艺术素养的重视。《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儿童的发展是一个整体,应注重领域、目标之间的相互渗透和整合,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协调发展。作为培养幼儿表达情感和发展想象力的重要途径,艺术教育该受到应有的重视。以美术为例,伊莱恩指出,美术是儿童学习的另一种语言,“对于尚不识字的儿童,美术具有向人们传递信息和从中获得他们自己的信息的功能,创作美术作品是儿童交流和宣泄感情的需要,正因为如此,儿童普遍喜欢美术”。〔6〕因此,家长不应仅关注幼儿道德和智力方面素质的培养,更应关注幼儿每个领域的全面发展。

(二)祖辈家长应适当承担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的教育责任

我国儿童隔代抚养的情况较为普遍,有研究表明,当下帮助子女照顾孙辈子女的祖辈家长比例高达66.47%。〔7〕研究者认为,祖辈家长与家庭中的其他家长以及兄妹、同伴一样,对儿童的认知与社会性发展都有着重要作用(许岩、裴丽颖,2012)。

虽然祖辈家长和父辈家长的教育观念存在某些差异,但为了幼儿的健康成长,祖辈家长应和父辈家长相互配合,与幼儿园教师通力合作,不断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念,承担起部分教育责任。

(三)教师应帮助家长树立科学的教育观

随着社会的进步,家长的教育观有了很大改变,但很多经济不发达地区,包括广大农村地区的家长在教育观念上仍存在很多误区,如片面关注智力、技能的培养,忽视艺术素养的培养;溺爱娇惯幼儿;一味要求幼儿顺从听话,忽视幼儿独立性的培养,等等。教师应承担起改变家长教育观念和教育方法的重任。作为与幼儿关系最为密切的两个“重要他人”群体,教师和家长应平等对话,通力合作。家长要为教师提供关于幼儿的全面、翔实的信息。教师则要善于倾听家长的想法,结合实际情况为家长提供科学合理的育儿建议。

参考文献:

〔1〕李晓华.城市家庭生活方式变迁下的家长育儿观念探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7.

〔2〕黄淑惠.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谈父母的教育期望〔J〕.网路社会学通讯期刊,2005,(45).

〔3〕虞永平.学前教育学〔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01:132.

〔4〕JONATHAN R H TUDGE,DIANE M HOGAN,IRINA A SNEZHKOVA,et al.Parents’ child-rearing values and beliefs in the United States and Russia:The impact of culture and social class 〔J〕.Infant and Child Development,2000,(9):105-121.

〔5〕.生育制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160.

第7篇:艺术教育对幼儿发展的价值范文

[关键词]学前儿童 舞蹈教育 特殊性

舞蹈作为一门古老而常新的艺术形式,融合了时间与空间,因而也有着“艺术之母”的美称,在人们的生活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舞蹈教育更是作为艺术教育的首要形式,受到了狂热追捧,各种舞蹈培训班像雨后春笋一样发展壮大起来。然而,由于学前儿童处于生长发育的特殊阶段,学前儿童舞蹈教育与一般舞蹈教育虽有相同点,却更有它自身的特点和规律。

一、学前儿童舞蹈教育概念厘定

广义的学前儿童泛指进入小学接受学校正式教育之前的年龄阶段的儿童,包括婴儿、幼儿。狭义的学前儿童是指3~6、7岁的儿童,也正是我们习惯上所称的幼儿。虽然婴儿律动也符合舞蹈的部分特征,但一般所讲的学前儿童舞蹈教育是指以狭义的学前儿童即幼儿为对象进行的舞蹈教育。从理论上看,学前儿童舞蹈教育是从教育学的角度探寻学前儿童舞蹈教育的一般规律和特殊规律的学问,属于舞蹈教育学的分支。从实践性看,它更是一个教学双方互动相长的动态过程。一般而言,学前儿童舞蹈教育是以3~6、7岁儿童为主体、以符合幼儿身心发展的舞蹈为内容进行的教育活动,包括幼儿园和其它学前教育机构的教师对学前儿童进行的普及舞蹈教育和专业舞蹈教育。

二、学前儿童舞蹈教育的目标

学前时期儿童的学习都是为进入学龄期进行正式学习做准备的。对学前儿童的教育目标不在于向其传授多少知识,而在于端正学习态度,培养学习兴趣,教会学习方法,养成学习习惯。学前儿童舞蹈教育也不例外,其目的并不是要把每一个孩子培养成为舞蹈艺术家,而主要在于培养幼儿对舞蹈艺术的兴趣,在此基础上充分发挥舞蹈的各种功能,促进学前儿童的全面发展。

学前儿童舞蹈教育的具体目标是:(1)培养幼儿对舞蹈艺术的兴趣,使孩子学会与他人合作,积极主动地参与舞蹈活动;(2)使幼儿掌握正确的舞蹈训练方法,促进形体塑造和体格发育,增强儿童体质;(3)培养幼儿对音乐的感知力、对舞蹈动作的理解力、对自我的控制力和对音乐内容的表现力;(4)让幼儿学会简单的舞美设计与搭配,参与舞蹈创编,提升审美感知能力、鉴别能力和创造能力;(5)陶冶幼儿的情操,培养幼儿高尚的品德,提升幼儿的综合素质。

三、学前儿童舞蹈教育的地位和作用

学前儿童舞蹈以幼儿为主体,舞蹈内容是对幼儿生活、游戏、学习、思想的总结和反映,具有直观形象、生动活泼、贴近幼儿的特点,是深受幼儿喜爱的艺术表达方式。学前儿童舞蹈教育是对,幼儿进行艺术教育的重要途径,处于艺术教育的核心地位。在促进幼儿身心健康、提升幼儿审美能力、增强幼儿社会性发展等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增强体质,促进生理发育

就促进身体健康方面,舞蹈与体育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在学前儿童教育中,舞蹈的功能则更为甚之。学前儿童爱动、爱跳、爱模仿,尤其受语言发展水平限制,喜欢通过肢体语言来表达自我。舞蹈直观形象、活泼生动、有童趣,幼儿经常接受规范的舞蹈教育,符合其年龄特征,因而有助于促进幼儿的骨骼、肌肉、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和呼吸系统等机体组织的发展,从而增强幼儿体质和抵抗力,促进幼儿身体健康;同时,科学的舞蹈教育还能够提高学前儿童动作的稳定性、灵活性和协调性。不仅如此,作为人体动态造型美的精华,舞蹈还可以帮助幼儿矫正端肩抠背、小腿不直等不良习惯和不良体态,塑造挺拔向上的身形。

(二)提升智力,促进心理发展

舞蹈要求跳舞的人在音乐的起落中完成各种身形的转换,和着音乐的节拍呈现灵动的舞姿,需要舞者具备较强的观察力、记忆力、领悟力、模仿力等。对学前儿童进行舞蹈教育,可以通过多次的学习、排练和表演等活动,锻炼学前儿童的观察力、记忆力、模仿力等,培养专注的品质,同时,可以调动幼儿参与编排舞蹈,培养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学前儿童通过提取生活素材,进行无拘无束的自由联想,形成画面,然后在教师的引导下转换为立体形象,最后加入时间的维度,编排成为伴着音乐的舞蹈曲目。不论幼儿完成的情况怎样,这样的锻炼都有助于开发学前儿童的右脑,启迪幼儿进行丰富的联想,促进其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提升学前儿童的智力。并且,学前儿童舞蹈多是群舞形式。这就要求学前儿童在舞蹈学习和表演的过程中,要能体谅和宽容他人,学会与他人有效沟通,努力克服各种困难。

(三)美育功能

作为最为重要的艺术教育形式之一,学前儿童舞蹈与其它艺术形式一样,具有美育功能。在舞蹈教育过程中,可以促进幼儿认识美、感受美、体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优美的旋律培养幼儿的音乐感和节奏感;服饰道具的配搭培养幼儿的色彩形状等审美鉴赏力;丰富的主题使幼儿体验生活多彩之美;集体舞的形式则使幼儿体会到团结的力量之美。学前儿童在接受舞蹈教育的同时,也是其生命美本身的展开。他们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取材生活,创编舞蹈,通过音乐的映衬下肢体的语言来表达这无尽的自然之美、生活之美、社会之美。

(四)独特的本体价值

舞蹈对学前儿童而言,除了上面述及的各种作用,更重要的一点则体现于舞蹈独特的本体价值。舞蹈特别强调本体感觉,也即“依赖于肌肉运动、身置、肢体平衡和肌肤触摸等所获得的身体感觉, 它是人类最本原的一种智慧, 是人们用身体进行思考和学习的方式。”①这种方式恰恰符合学前儿童理解世界的方式,即主要通过感知去把握世界。学前儿童通过肌体的感受理解世界,通过肢体的言说表达理解。相较于其它艺术门类,学前儿童舞蹈教育更为突出本体感觉,更有利于幼儿探索和认识世界。

(五)其它作用

我国是个有着五千年历史积淀的多民族国家,悠久的舞蹈传统和多姿多彩的民间舞为学前儿童学习舞蹈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幼儿学习舞蹈,一方面是对我国文化的传承,另一方面可以通过肢体这个共通的语言与其它文化进行交流。此外,由于舞蹈与音乐的密切关系,学前儿童在学习舞蹈的过程中还能享受到音乐本身带来的价值。

四、学习和从事学前儿童舞蹈教育应注意的问题

学前儿童舞蹈教育作为舞蹈教育的一个重要分支,除了与其它年龄阶段舞蹈教育的共性,还有着它自身的特点。因此,在学习和从事学前儿童舞蹈教育时应注意以下问题。

(一)要对学前儿童舞蹈教育给予充分的重视

目前,在绝大多数学前教育机构,舞蹈教育并没有作为专门的课程纳入日常教育计划,而是以兴趣班的形式在进行。这说明,在很多人眼里,舞蹈对学前儿童的重要作用并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有的孩子被送到舞蹈训练班是因为“别人的孩子学了舞蹈”;有的是因为家长认为“总得学点啥”;另一些家长则认为孩子学习舞蹈能够获得考试加分或者为参加艺靠打下基础;少数家长认为送孩子学习舞蹈可以锻炼身体塑造形体;而鲜有人能全面地认识到舞蹈对于学前儿童综合素质的提升所起到的多方位的作用。所以修正家长们对学前儿童舞蹈教育有失偏颇的认知,把舞蹈视为与其它课程同等重要,有其必要性和紧迫性。

(二)尊重学前儿童在舞蹈教育中的主体性

在学前教育观念不断更新的今天,学前教育受到了应有的重视,却又容易走向另一个极端,那便是:着急着塞给幼儿各种知识,使学前教育变成了“前小学”教育。学习似乎只为了成绩,教师成为“填鸭教育”的主体,削弱甚至剥夺了本属于幼儿的主体地位。正如前所述,学前儿童舞蹈教育的目的是激发兴趣,端正学习态度。在学前儿童舞蹈教育及其它教育中,都应该以幼儿为主体,教师起引导作用,才能达成教育目标,使幼儿成长为具有自由精神的、自主心灵的、有创造力的、具有较高综合素质的人。

(三)尊重学前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

舞蹈对儿童身心发展的良性作用是建立在科学训练的基础上的。学前儿童正处于生长发育旺盛时期,身体结构和生理机能尚未发育成熟,所以要在适宜弹跳的地面进行舞蹈训练。不能忽视训练前的准备活动,以提高中枢神经的兴奋性,使关节灵活、肌肉弹性和伸展性提高,便于机体快速进入灵活的舞蹈运动状态;也不能忽视训练后的收整活动,以使机体从兴奋到安静有个缓冲过程,避免儿童发生软组织挛缩,保证关节的灵活性和肌肉的柔韧性。要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顺序性、连续性、不均衡性等特点,秉承整体性原则、适量性原则和循序渐进的原则,着眼于整个有机体,合理地安排运动负荷,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避免单纯侧重某一方面的训练或者超出幼儿身体承受力和理解力的训练,遵循学前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此外,学前儿童的身心发育还存在个体差异。因此,舞蹈训练要尽可能顾及每一个幼儿的身心发展状态。

(四)平等对待每一位学前儿童

领略舞蹈魅力、享受艺术教育是每一位学前儿童的权利。我们的目标不是要将每个幼儿都培养成为舞蹈艺术家。那么所有的学前儿童,不论性别,不论其家庭背景、经济条件,不论其生在城市或者山村,不论其是否有舞蹈天赋,不论残疾或健康,都应该享有接受舞蹈教育的平等机会。所以只要是学前儿童,都可以学习运用肢体语言来表达内心的喜怒哀乐,表现自己的精神风貌。作为教师,进行舞蹈教育时应该平等对待每一位幼儿。

(五)避免成人化、功利化

学前儿童舞蹈内容应该反映幼儿的游戏、学习、生活和成长,舞蹈素材要贴近幼儿,符合幼儿的理解力,舞美设计也要以幼儿喜闻乐见为标准,而不应该把幼儿舞蹈看成成人舞蹈的缩小版,盲目追求技巧难度,以成人的标准去衡量和评价幼儿舞蹈的主题、音乐或动作。道具选材也要因地制宜,让幼儿学会就地取材、变废为宝,合理利用资源,不应该盲目购买进行奢华攀比。此外,一定要确保学前儿童舞蹈教育目的的纯粹性,不应该把舞蹈教育当成考级加分的阶梯或者比赛拿奖的工具。

言不如歌,歌不如舞。学前儿童接受舞蹈教育对促进幼儿身心发展、陶冶幼儿情操、全面提升幼儿素质均有重要作用。由于学前儿童处于生长发育的特殊阶段,在引导学前儿童领略舞蹈魅力的过程中,应以培养幼儿对舞蹈艺术的兴趣为主要目标,尊重幼儿在教育过程中的主体性,重视幼儿发展的个体差异性,遵循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

注释:

①易晓明:《论本体感觉在儿童艺术教育中的价值》,《学前教育研究》2004年第3期,第22页

参考文献

[1] 毕玉娟.学前舞蹈教育现状的调查与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9

[2] 陈帼眉,冯晓霞,庞丽娟.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3] 范素芬,陈维素.舞蹈教学应注意儿童心理品质培养[J].健康心理学杂志,1998,(6):14

[4] 吕艺生.舞蹈教育学[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11

[5] 平心.舞蹈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6] 王雯晶.舞蹈心理治疗的跨文化研究述略[J].文学界,2010,(5):284-285

[7] 王小金.论舞蹈教学对学前教育专业的重要性[J].科技资讯,2009,(11):171

[8] 吴雪蕾.浅谈少儿舞蹈教育的重要性与少儿舞蹈教学[J].大众文艺,2010,(16):257

[9] 徐文霞,孙娟.舞蹈基础教程[M].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2007

第8篇:艺术教育对幼儿发展的价值范文

关键词:幼儿教育;美术教育;价值取向

幼儿阶段的教育,不仅仅要培养学生的文化知识,更要培养艺术气质。美术教育就是具体体现。通过美术教育,幼儿的审美观念得到初步培养,欣赏水平得到提高。美术教育的价值取向对其教学效果起到了深远影响,同时也离不开具体实施策略的支持。所以,在幼儿美术教育中,一定要坚持正确价值取向,同时实行有效的实施策略,这样才能够让幼儿美术教育的教育效果更加显著。

一、幼儿美术教育的价值取向

1、情感教育

情感教育包含在幼儿美术教育当中,教育目标是为了培养儿童对美术的喜好和热爱。由于幼儿正处于以感性态度对待事物的成长阶段,往往对于喜爱的事物会投入更多的精力,产生更大的兴趣。美术教育就要妥善利用这一点,引起幼儿的兴趣,唤起幼儿对美术的喜爱之情。

2、创造教育

幼儿具有十分丰富的创造力,在美术教育的过程中,一定要对学生的创造力予以肯定,并且进行充分挖掘。这是因为创造力的培养对幼儿未来的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创造力的培养能够让幼儿在未来的学习和工作中更好地进行创新,将学到的知识进行改造和再利用[1]。3、操作教育幼儿阶段的美术教育,对于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也是一种锻炼。幼儿在接触美术的过程中,需要通过手、眼、脑等多个器官进行协调,眼睛负责观察,脑子负责构思和思考,手负责动作的执行。利用多个器官来表达自身的审美和思想感情,美术就成为了幼儿有意识的活动。这也是美术教育的内在价值之一[2]。

二、幼儿美术教育存在的误区

1、培养目标不明确由于美术教育属于艺术教育,教育指标不容易像文化知识一样进行量化,所以,美术教育的培养目标不够明确。之所以产生这种现象,家长是很重要的原因。很多家长出于培养孩子兴趣爱好的心理送孩子去进行美术学习,但是没有考虑到孩子的意愿,引导孩子对美术产生热爱,而是急功近利,强迫孩子进行美术学习,自身又缺乏对美术的了解,不能给孩子设置合理的学习目标,给孩子带来沉重的学习负。这种行为是与幼儿美术教育的自然规律是相违背的,容易引发孩子对美术的反感情绪,起到与家长预期相反的效果,压抑了孩子的天性,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

2、忽视审美感受

虽然很多教师非常重视在幼儿期间对孩子进行美术教育,然而,大部分教师对美术教育的认识出现了错误,认为美术教育的重点在于模仿,在教育过程中只是简单地采取让幼儿模仿著名绘画作品的方式,这对幼儿创造力的发挥和审美意识的培养是极为不利的。美术艺术来源于生活,只有孩子善于观察身边的事物,发自内心地热爱美术艺术,才能够真正融入到美术学习当中,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美术教育不仅仅要锻炼幼儿的绘画技能,更要培养幼儿的审美情趣与审美品位。

3、采用科学知识教育的方式

目前,在我国幼儿的美术教育当中,仍然有很多人没有分清美术教育与科学知识教育之间的区别,仍然采用科学知识教育的方式去进行美术教育。但是,美术教育与科学知识教育教育不同,其重点不在于知识的掌握与技能的锻炼上,创造能力与审美能力的培养更为重要。对于一些充满美术天赋的幼儿,如果采用科学知识教育的方式,就会大大抑制幼儿的天性,扼杀其在美术上具有的独特天赋。

三、幼儿美术教育的实施策略

1、生活化教育

一切文化艺术都来自于人们的日常生活,美术艺术也不例外。所以,幼儿美术教育也应当回归到生活当中去。将美术教育进行生活化,已经成为了幼儿教育工作者所具备的共识[31]。幼儿美术教育要从幼儿的日常生活入手,引导幼儿更多地观察身边的事物,从画自己身边的物品开始,激发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绘画兴趣。在此基础上,鼓励幼儿发挥自身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利用绘画来表现自身的情感。

2、开展丰富的教学活动

由于美术教育的特殊性,适当开展一些幼儿喜欢的课堂活动能够有效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教学活动的设置要充分考虑到幼儿的心理特点和生理特点,既要保证幼儿的身体安全,不会具有危险性,思想上也要积极向上,带给幼儿积极的引导。比如为教师讲的故事画插图等活动,教师可以制定一些奖励措施,激励孩子们参与到活动当中,对每位小朋友的作品都进行积极评价,激发其创作热情,引起小朋友对美术学科的学习兴趣。在进行评价的时候,教师不能单纯的用“好”“坏”来评价,要多多对孩子的长处进行表扬,挖掘孩子的优点,这样才能够形成热烈的课堂气氛和良好的师生关系,促进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升。

3、渗透其他科目的教学中

除了让美术教育与日常生活构建联系,在其他学科的教学过程中,也可以适当渗入美术教育。这一点在我国教育部颁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也有所体现。幼儿在幼儿园的生活不仅包括了美术教育,也包括音乐教育、数学教育、语文教育等。在这些科目的教育过程中,同样可以加入美术教育的元素。比如在音乐课上,教师可以鼓励学生根据听到的旋律画出自己脑海中构想的画面,建立音乐艺术与美术艺术之间的联系,更锻炼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实际绘画能力,有利于学生形成艺术气质。

四、结论

美术教育在幼儿阶段的教育过程中起到重要的作用,不仅能够锻炼学生的绘画技能,也有利于学生创造能力和审美品位的提高。然而,幼儿的身心特点与成年人截然不同,幼儿美术教育不能采取和成人美术教育一样的方式,更不能采取与科学知识同样的教学方式。我国的幼儿美术教育要正视教育过程中的认识误区,将美术教育逐渐生活化,在教育过程中开展丰富的教学活动,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并且与其他学科建立起联系,全面激发学生对美术学习的兴趣爱好,综合提高学生的美术素养。

作者:刘玉恒 单位:石家庄市第三十五中学

参考文献:

[1]樊越.幼儿美术教育现状分析及指导策略探究[J].学周刊,2015,07:210-211.

第9篇:艺术教育对幼儿发展的价值范文

关键字:幼儿舞蹈 现状 教育意义

幼儿时期是一个人启蒙教育的时期,有很强的教导性。儿童在这个时期受启蒙教育的影响会较深,对儿童以后的成长影响也较大。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对幼儿教育越来越重视重视,幼儿舞蹈教育作为幼儿教育内容的一部分被不断的提上日程。幼儿舞蹈教育就是通过舞蹈的活动培养儿童对艺术的情趣,用艺术的气息不断的影响和培养儿童的价值观、世界观,促进儿童的个性的培养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幼儿舞蹈教育是根据幼儿自身的特点,有幼儿的成长和发展为根本,通过舞蹈形式对幼儿进行教育和培养。儿童在幼儿教育这个时期刚刚接受教育,在教育的过程中会接受很多的实物、通过幼儿舞蹈的教育,可以不断培养儿童的智力、创造力、审美能力,提高儿童的综合素质。此外,在幼儿舞蹈教育过程中可以不断的发现和挖掘儿童的爱好、特长、个性、不断的培养他们的爱好、特长、发挥儿童的个性价值。在幼儿舞蹈教学过程中,幼儿舞蹈一般是不同感官的艺术的综合,这种综合性的舞蹈对培养孩子多种角度的审美观有重要意义。

一、我国目前幼儿舞蹈教育的现状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幼儿舞蹈教育不断的受到社会的重视,在幼儿教育中幼儿舞蹈教育不断的被提上了日程。幼儿舞蹈具有舞蹈艺术的特性,它主要是通过舞蹈的形式表现幼儿天真、活泼的特点,幼儿舞蹈一般舞蹈时间短,内容结构简单,活泼有趣。幼儿舞蹈教育就是指通过舞蹈的活动培养儿童对美的感受、欣赏,培养儿童对艺术的情趣,用艺术的气息不断的影响和培养儿童的价值观、世界观,不断的发现儿童的潜质,促进儿童的个性的培养和综合素质、综合能力的全面发展。但是,幼儿舞蹈教育的长期发展以来,在幼儿教育中幼儿舞蹈教育一直没有一个科学系统的幼儿舞蹈教学理论,幼儿舞蹈教育往往是放在幼儿音乐课中作为课堂的点缀,并没有真正的认识到幼儿舞蹈教育的重要性。而且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不能真正的发挥幼儿舞蹈教育的意义,幼儿舞蹈教育的目的是通过舞蹈活动提高儿童的审美能力,创造能力,培养儿童的思维能力、表达能力,陶冶儿童的情操,培养儿童的高尚品德。在幼儿舞蹈教学过程中存在着幼儿舞蹈教学重技能训练,忽略了儿童成长发展的培养,与幼儿舞蹈教育的初衷背道而驰。幼儿舞蹈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幼儿健康、快乐的成长,培养他们综合能力的发展。所以,幼儿舞蹈教育必须根据幼儿成长的需要,符合幼儿的身心特点,不断的改造和创新幼儿舞蹈教学,以适应幼儿发展的需要。

二、幼儿舞蹈教育在幼教中的意义

幼儿舞蹈教育是通过舞蹈、舞蹈教学的氛围不断的培养幼儿审美能力,陶冶幼儿的情操,促进儿童综合素质的提高。

(一)幼儿舞蹈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幼儿舞蹈教育是一种基本素质教育,主要是通过启蒙性的培养,来树立孩子的审美修养,培养他们的创造力,挖掘他们的个性,从而培养全面发展的儿童。在幼儿舞蹈教学过程中,通过音乐、体育、游戏等活动使孩子在接触、学习舞蹈的同时,了解和体验一定的艺术基本知识与技能,从小培养他们对美的感觉,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幼儿舞蹈教育由于自身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会让儿童进行大量的运动,这有利于儿童身体的成长,并不断锻炼他们的毅力,持之以恒的信心,从而促进他们体力、智力的发展。此外,幼儿舞蹈教育为幼儿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创造的空间,让儿童在舞蹈教学的过程中充分发挥想象力自己去表现,促进儿童创造力的培养。幼儿舞蹈教育对儿童的成长和发展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幼儿舞蹈教育对儿童智力、创造力、审美观等的不断培养正是素质教育的要求,幼儿教育是素质教育的起点,在起点就应做好素质教育。

(二)幼儿舞蹈教育能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和个性价值的培养

幼教是一个儿童接受教育的开始阶段,在这个阶段用根据幼儿的成长特点,为幼儿设计一些教育课程,促进他们的成长,幼儿舞蹈教育就是很好的选择。幼儿舞蹈教育首先是一种舞蹈运动,通过科学、协调、适宜的舞蹈游戏、舞蹈活动的训练,可以锻炼儿童的身体,提高儿童身体各部分的协调性和灵活性,促进他们生理机能的发展,增强体质的同时,培养他们对舞蹈艺术的热爱,不断的发掘他们的个性,培养综合能力高的儿童。其次,幼儿舞蹈教育是一种艺术的教育,通过优美的音乐、旋律,创造一种优美的气氛,不断的熏陶儿童,适宜的舞蹈动作,帮助儿童不断的锻炼自己,表现自己,从而不断的培养儿童对艺术的美感,培养他们内在的气质,提高他们对自己欣赏和自信心,不仅儿童心理健康的成长。

(三)幼儿舞蹈教育有利于幼儿智力、创造力的培养

幼儿舞蹈教育是培养孩子智力、创造力的重要课程之一,首先,由于幼儿舞蹈教程自身的特点,幼儿舞蹈教育在教学过程中会存在很多的动作的练习,不断的锻炼身体柔韧度,这对于儿童来说是一个十分辛苦的过程,这就需要在幼儿舞蹈教学过程中不断的对儿童进行鼓励,培养他们吃苦的能力,锻炼他们的毅力,让他们明白苦尽甘来的道理,明白只有努力、持之以恒才能获得成功,从而促进他们智力的发展。幼儿舞蹈非常符合孩子们爱动、爱跳的特点,也很符合少儿通过感知和依靠表象来认识事物的特点,通过幼儿舞蹈教学让他们依靠丰富的想象和心灵的感悟去表现舞蹈动作的内涵,激发、启迪儿童产生丰富的联想,促进儿童智力的发展。此外,舞蹈教育本身就是一种艺术的创造,幼儿舞蹈教育给幼儿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创造的空间,通过舞蹈动作,培养儿童对舞蹈的感觉,让他们充分发挥想象力自己去表现,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促进儿童创造力的培养。

(四)幼儿舞蹈教育有利于幼儿审美修养和道德培养

幼儿舞蹈是对儿童进行美育教育最广泛的形式之一,在幼儿舞蹈教育教学过程中,通过舞蹈课堂教学的方式,让儿童在优美的音乐中,伴随舞蹈的动作,不断的陶冶情操,培养儿童对艺术的美感。舞蹈通过调动人体动作、表情、姿态、情感、内心体验等多种心理和生理机能,为儿童提供了富于童心的审美欣赏与审美创造的空间。让儿童在音乐中激发感情,让儿童不断的感受音乐的美感,培养他们对音乐、舞蹈,乃至艺术美的感受,提高他们审美能力。幼儿舞蹈是让儿童不断的进行学习、表演的过程,舞蹈表演是对生活的再现,通过幼儿舞蹈教育,让儿童接受舞蹈艺术,不断的让他们理解生活中的某些故事和现象。不断培养儿童的理解生活蕴含的情感。幼儿舞蹈多数是整体的、简短的形式,并且常常以群舞形式进行排练、演出的,这种群体幼儿舞蹈长期可以不断的培养儿童团队精神,相互合作,相互理解和包容的品德。通过幼儿舞蹈教育培养儿童良好的道德修养。

三、结语

总之,在幼儿教育中,舞蹈教育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幼儿舞蹈教育已经成为我国幼儿教育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幼儿舞蹈教育不仅有助于幼儿的身心健康地发展,有利于幼儿智力、创造力的发展,有利于幼儿审美修养和道德培养,而且幼儿舞蹈教育是我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通过幼儿舞蹈教育可以不断的发现、挖掘儿童的个性,发展儿童个性价值。所以,我国幼儿教育要根据儿童成长、发展的特点,以幼儿的成长和发展为目的,进行幼儿舞蹈教育的改革,从而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菁.以幼儿为本:幼儿舞蹈教育的关键所在[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5.

[2] 王萍.浅谈幼儿舞蹈的学与教[J].池州师专学报,2000.

[3] 曾大地.幼儿舞蹈教育及意义浅析[J]大舞台,2010,(01).

[4] 邹丽阳.浅谈幼儿舞蹈[J].中国科技信息, 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