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个人综合素质描述范文

个人综合素质描述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个人综合素质描述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个人综合素质描述

第1篇:个人综合素质描述范文

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根本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和管理水平,为学校实施素质教育提供保障。充分发挥评价促进发展的功能,使评价过程成为促进教学发展与提高的过程,从而达到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深入实施素质教育的目标。

二、综合素质评价的内容和标准。

综合素质评价应从德、智、体、美等方面综合评价学生的发展,培养学生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热爱祖国,诚实守信、助人为乐的高尚道德品质、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健壮的体魄、良好的心理素质以及健康的审美情趣。具体指标应包含小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等非统一考试科目中的实际表现,在道德品质、公民素养、学习能力、交流与合作、运动与健康、审美与表现等方面所达到的综合素质水平。主要评价指标:

(一)道德品质。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遵纪守法、诚实守信、维护公德、关心集体、保护环境。

(二)公民素养。自信、自尊、自强、自律、勤奋;对个人的行为负责;积极参加公益活动;具有社会责任感。

(三)学习能力。有学习的愿望与兴趣,能运用各种学习方式来提高学习水平,有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进行反思的习惯;能够结合所学不同学科的知识,运用已有的经验和技能,独立分析并解决问题;具有初步的研究与创新能力。

(四)交流与合作。能与他人一起确立目标并努力去实现目标,尊重并理解他人的观点与处境,能评价和约束自己的行为;能综合地运用各种交流和沟通的方法进行合作。

(五)运动与健康。热爱体育运动,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具备锻炼健身的能力、一定的运动技能和强健的体魄,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六)审美与表现。能感受并欣赏生活、自然、艺术和科学中的美,具有健康的审美情趣;积极参加艺术活动,用多种方式进行艺术表现。

三、综合素质评价的基本原则。

综合素质评价既应注意对学生、教师和学校的统一要求,也要关注个体差异以及对发展的不同需求,为学生成长、教师和学校有个性、有特色的发展提供一定的空间。

四、综合素质评价的管理制度。

学校要为每个学生建立“成长记录”,全面客观地反映学生的成长过程,并以此作为对学生进行综合素质评定的基本依据。综合素质评定分别按照学期、学年进行阶段性评价,学生毕业时进行总评。

五、综合素质评价的工作机构。

学校应成立综合素质评价工作委员会,其成员应有广泛的代表性,由学校校长、教师代表、学生代表和家长代表组成。评价工作委员会负责制定评价工作的实施细则与具体程序,对校内各班级评价过程进行指导与监督,接受质询、投诉与举报,及时解决评价工作中的问题。

六、综合素质评价的工作程序。

学校应指导学生进行自我总结,完成自评;指导学生以班级为单位开展互评;组织班主任和任课教师对学生进行考核;协调社会各界参与考评;校长进行综合评价;向学生和家长反馈评价结果;记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报告单》。在操作过程中可以采用多种方法,努力探索科学的、简便易行的评价方式,有条件的市(区)和学校可尝试应用信息技术手段,借助网络操作平台,开展测评工作。

第2篇:个人综合素质描述范文

一、教师严于律己,以师德确保在综合素质评价中的“学生本位”

教师是向受教育者传递人类积累的科学文化知识和进行思想政治品德教育的专业人员,也是综合素质评价的主体之一。综合素质评价要确保评价的诚信度、评价的公平公正、评价的等值等,首先要从教师思想根源抓起。教师功在平时,平时要留意观察并记录学生在学习中的各种表现、优点、发展状况和有待改进的地方,以学生为主体,保证评价记录的客观性和真实性,避免凭借主观印象或感情用事。

教师对学生评价的态度,受教师职业道德的约束,是教师爱岗敬业的直接体现。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朱熹强调“敬业者,专心致志以事其业也。”教师评价的对象是人而不是物,容不得半点疏忽。教育的影响触及心灵,容不得丝毫大意。教育过程中的任何轻率、差错和随意性都会给学生造成不良影响,因此教师的评价态度就是“认真负责”。具体讲:教师在工作上要认真落实评价规范,决不能敷衍了事,在行动上,也要科学规范。在学生面前,教师没有个人行为,教师的评价在学生的监视之中,应随时注意保持以学生为主体,完善学生综合素质的评价。

二、学生客观参与评价,确保在综合素质评价中的“学生本位”

现代社会竞争激烈,国与国之间的较量归根到底还是人才与科技的竞争。面对这样的现实,教师要想成为社会的人才、国家的栋梁,就不能仅以分数来衡量自己的能力,而应该把更多的眼光放在对学生自身素质的评价上。这种方式为教师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各方开放式的评价平台。

现代素质教育观要求教师创设情境,让学生生动活泼地学习,在愉悦的身心交往中发展学习技能,发展人格。所以,如何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促使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多方面交流,在共同学习生活中,发挥出各自主观能动性是教师评价改革的关键。为此,教师的首要任务是转变评价观念,优化教学评价,激发学生的评价兴趣,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到评价中来,引导学生积极地参与评价。这样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能提高学生的评价能力,还把评价的权利交还给学生,体现出学生学习的真正主体性。

学生参与评价的内容应比较丰富、形式也更应灵活,比如调查报告、实验报告、特长制作等。教师可以独立或者通过小组合作来完成此评价活动。在学生参与评价的活动中,描述性语言可以客观地反映出学生的素质,有利于综合素质评价的实施。另外,学生参与互相评价有利于群众监督,反映出评价客观、公平的原则。

三、学校加强对“教师监管学生时的连贯性评价”的监督力度

学校对教师监管学生的连贯性监督,使得评价的内容总体比较具体、客观、科学,基本能检验出学生一个阶段全面的发展状况,但也有一些评价内容值得商榷,例如,“维护社会公德”对学生来说未免脱离实际;“独立思考”、“想象力丰富”、“敢于质疑”等主观性很强的评价和“具有强烈的国家和民族自豪感”也难免流于空泛,且具体评价起来可操作性不强。学校对教师监管学生时的连贯性评价进行监督,同时应注意以上问题,另外,发现教师的违规操作、不公平评价,要保证有一套严密的惩罚制度,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把握好综合素质评价的“度”及监管制度的“严谨”。

建立健全合理的教师奖惩制度,不仅有利于鼓励教师积极参与评价,而且有助于树立尊师重教的良好社会风尚,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和职业声望,推动全社会关心和支持教育事业。教师在评价中有违法行为的,根据违法的性质和情节的不同,分别追究其行政责任、民事责任和刑事责任,这对于维护教育教学秩序、保证教育教学任务的完成、质量的提高和保护学生的合法权益免受损害及损害后寻求合理合法的救济途径和方式,提供了法律的依据和保证。

综上所述,“综合素质评价”教师、学生、学校三位一体,才能保障“学生本位”在“综合素质评价”中的主体地位,才能确保“综合素质评价”实施的有效性、综合性、全面性和经常性,它比较客观地体现了学生的综合素质。我们深信,综合素质评价在不断地改进中一定会给广大师生和家长带来更多的帮助!

第3篇:个人综合素质描述范文

【关键词】大学生;综合素质;考核;问题;思考

一、大学生综合素质考核体系的存在意义

1、有利于高校对高素质人才的培养。任何一所高校,都是以培养高素质人才为目标的。对于人才的培养,包含“输入”和“输出”两个重要的途径。教师对学生专业知识的教授以及对学生价值观和道德观的影响,视为“输入”,是人才培养的基础和核心。“输出”,即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考核评估,是对人才培养的输入结果的有效检测。随着信息时代知识的快速更新和发展,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加大,高校通过对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学业水平、能力素养、身心状况等多方面因素进行考核,形成较为完善的综合素质考核体系,力求培养出适应社会需求、具备专业知识能力、有社会责任感、品性端正的高素质人才。同时,也为高校在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和不断完善提供十分有效的理论依据,为高素质人才的培养给予了积极引导方向。

2、为学生的自我衡量提供较客观的依据。综合素质考核体系的评估结果不仅可以衡量高校自身对人才培养的成果,更重要的是为学生的自我衡量提供较为客观的改良依据。高素质人才的形成需要高校不遗余力的培养与引导,同时也需要学生不断的自我完善与努力,双方的共同努力才能促成人才的素质培养。而综合素质考核体系,能够让大学生更好的把握自身特点、明确不足、及时调整自己的前进方向,避免学生由于对自身情况认识不足而导致的盲目自满或盲目自卑。以市场需求和社会发展形势为影响因素的考核体系,在为用人单位选拔人才时提供有效的评判依据,也对大学生适应社会需求、明确就业方向、选择岗位和提高自身必备的工作素质有客观的指导意义。

3、是对学生规范化管理的重要体系。学生管理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除了已有的规章制度和教学课程,科学的学生综合素质考核体系的评估结果,给予了相关学生管理部门对大学生的因势利导和因材施教。高素质的人才需要具备良好的自我约束力和自我规范能力,高校对学生的管理更加需要规范化和高效化。大学生综合素质考核体系的形成,正是对已有管理制度的加强过程、规范过程和高效化过程。学校的管理资源整合和人才培养成果,都可以在素质考核的结果中有所体现。

二、大学生综合素质考核体系的构建模式

1、综合素质考核体系的传统评估模式。在现今各高校普遍使用的综合素质考核体系中,主要是把学生的综合素质“学分化”后进行加权计算,最终得到综合素质的量化结果。围绕着传统的“德、智、体、美、劳”这五大因素,“智”,即学习成绩仍旧是各高校考核及评价的核心,其余的四大因素,包括德育评价、能力评价、生理素质和心理素质等考核因素也分别占有少量比重,并和考试成绩的学分一同作为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评估依据。

2、综合素质考核体系的学术评估模式。通过总结学术界对综合素质评价领域的研究成果,结合大学生实际特点,近期有学者指出了一套学术性与科学性更强的考核体系。即,将综合素质考核体系中的影响因素归为一级要素和二级要素。一级要素包括思想政治素质、专业知识素质、创新实践素质、人文素质、身心素质5大方面,再以此为依据列举出详细的、操作性强的二级要素,并最终利用贝叶斯网络进行加权评估计算。

三、大学生综合考核体系中存在的问题

1、量化评估的片面性。传统模式和学术模式的共性问题在于,不论是哪种考核体系,都不可避免的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行或多或少的量化,旨在利用更加科学合理的计算公式,得到更为准确的结果。但对能力进行量化本身就有不可规避的片面性,学生的能力水平和内在素质,不是一个数字就能精准衡量的。在对综合素质考核的学术评估模式中,贝叶斯网络评价结果是概率向量形式的描述,利用模糊语言和规则的形式引入专家经验,基于概率向量给出单值来评估结果。模糊语言的特性更加适应学生状态的动态变化,比传统考核体系中的的标准量化模式具有更强的合理性,最大化的降低了对学生素质进行量化时隐含的片面性与机械性。但正是因为模糊化语言,最终对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合理性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专家经验和引导的倾向性。对社会需求形势的判断以及专家本身引导的倾向,都需要最大化的准确才能保证最终结果的合理性。更加灵活的量化评估是综合素质考核体系的完善性进步,但还需要更多的对学生成长发展规律的探索及社会形势的分析。

2、厚此薄彼的倾向性。目前多数高校现行的大学生综合素质考核体系,均为传统评估模式,虽一再强调素质教育,也涵盖了“德”“智”“体”“美”等多方面考核因素,但在各因素考核比重中,过分倾向于学生成绩,忽视对学生的基本人文素质的考察。学生的创造力、道德品质、实践能力、终生学习能力、心理健康、领导能力等诸多内在修养品质并未受到相应比重的重视。而实际上,用人单位和社会对于人才的评估标准,恰恰倾向于我们的考核体系不太重视的学生的内在潜质。例如联想集团选拔人才的标准就是为人正直、胸怀大志、善于学习。而高校现行的综合素质考核体系,提供给用人单位的只有成绩单、奖状、证书等,并不能充分反映学生的综合素质。另一方面,过分强调学习成绩而忽视内在素质评价的厚此薄彼倾向,不仅不利于社会和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选拔,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反而起到一定的误导性,导致有些学生片面追求高分成绩、并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3、操作机制的不科学性。在多数高校的综合素质考核体系中,主要将考核因素分为学习成绩和个人素质两大方面。个人素质,又包括学生参加的文体活动、社会实践、学生工作、道德品质和身心健康等。个人素质的评分多是由辅导员班主任和学生干部共同评议得出。高校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考核,都以尽量做到公平公正为原则,但在实际操作中,总是避免不了一些问题。如果说学习成绩是硬指标无弹性可言,那个人素质方面则具有很大的弹性,主要体现在:

(1)学生在参加活动前优先考虑的因素是该活动是否有学分可加,以功利的心态“提高”个人素质,并未真正达到考核本身对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要求。(2)有些企图投机取巧的学生,会刻意与辅导员班主任等搞好关系,力图为老师留下良好印象,方便在个人素质评价时拿到高分。而教师本身或多或少在对学生进行评估时都会带有主观感彩,这就加大了个人素质评估过程中的弹性空间,易引起其他学生的不满。(3)为了在个人素质评价时得到更多的认可,学生拉帮结派的现象也不同程度的凸现。不科学的操作机制,不仅没有充分起到原本的对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作用,反而使学生的心态愈加功利。

四、对深入考核大学生内在素质的思考

第4篇:个人综合素质描述范文

关键词:加强;大学生;综合素质;方法与途径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摇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5-0162-02

综合素质是对一个人的思想道德品质、言谈行为举止以及各种综合能力的总体评价,对于高校大学生来讲,其综合素质的高低决定了他们在校期间综合表现的好坏,加强高校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符合社会发展和时代需要优秀人才,是当前高校的主要任务,也是评价当前高校人才培养能力的直接体现。体育专业学生是大学生中比较特殊的群体,学生有自己独特的特点,他们反应灵敏、好动热情、乐于助人,同时不怕苦不怕累,但同时也存在其自身的弱点和不足,其理论素质及文化修养相对薄弱,加强体育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训练与其他专业学生不同,需结合体育专业学生的专业特点、性格特点进行开展。

一、综合素质的内涵及加强高校体育专业学生综合素质的作用

(一)综合素质的内涵

综合素质是指以先天遗传为基础,在后天环境和教育影响下形成发展起来的、内在的、相对稳定的身心特征及质量的总和。综合素质主要包括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心健康素质和创新素质。思想道德素质是灵魂,一个人只有拥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才会做对社会对人民有益的事情,反之,能力越强,对社会对人民的危害越大。只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坚定的道德信念以及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才能促就一个人去做好事,做实事。科学文化素质是重点,拥有渊博的知识,掌握尖端的科技,是充实自己、服务他人、回报社会的重要条件,大学生如果掌握了良好的科学知识,并拥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其自身的气质和修养也会得到很大程度的提高;身心健康素质是基础,具有健康的体魄和健康的心理,养成科学锻炼身体的习惯和健康思维习惯,是一切活动的前提和先决条件,在经济和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人人都面临着各类的竞争和挑战,如果没有良好的身体条件和良好的心态作为基础,拥有其他的素质皆是空谈;创新素质是指一个人要有较强的好奇心和想象力,要勤于思考、善于实践、求真务实、不断进取,以自己已有知识为基础,独立思考,大胆创新,提出自己的独特、创新的观点,并使之转化为有价值的科学成果的能力。

(二)加强体育专业学生综合素质的作用

1.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具有优良综合素质的人才。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体育大学生素质已从过去技能型、运动型、知识型等单方向素质向整体素质提高发展。因此,体育专业大学生在校期间不仅仅需要掌握丰富的专业知识,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同时还需要对自己的表达能力、写作能力、组织能力以及协调能力等方面进行全面的提高,只有如此,才能真正地适应社会的发展,加强体育专业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即是有利于学生各方面能力的提高,使之成为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有用人才。

2.构建体育专业学生完美的道德品质。体育专业学生拥有自己独特的性格特点,他们反应灵敏、好动热情、乐于助人,同时不怕苦不怕累,但与此同时,他们也存在容易冲动、不够耐心、不喜欢学习文化知识等缺点,而加强体育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即是加强他们的思想教育、人文教育以及心理健康教育,通过完善他们的思想、性格以及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同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之懂得谦和礼让、诚信守义的道理,从而培养其关心人、理解人、尊重人及自尊、自信、自立、自律等理想人格。

3.提高体育专业学生的就业能力。就业能力是指“个体获得和保持工作、在工作中进步以及应对工作生活中出现的变化的能力”(国际劳工组织定义)。大学生就业能力是大学生获得、保持和转换工作所需的各种知识、技能、个体品质等的集合体,其内容包括:基本就业能力:实践能力、学习能力、逻辑分析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就业发展能力:就业展现能力、自我发展能力、主动就业能力;就业人格:积极乐观、职业责任感、敬业精神;社会应对能力:人际交往能力、抗压能力、团队合作能力[5]。加强体育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推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增强学生的责任心和忍耐力,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个人行为习惯,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精神和开拓精神,是提高学生就业能力的有力保证。

二、当前高校体育专业学生综合素质现状

1.有良好的道德品质,但遇事易冲动。在高校,体育专业学生活泼热情、乐于助人的性格使他们总能得到老师和同学的喜爱,他们不拘小节、乐观开朗,其阳光的心理和运动的形象,既深入人心也得到了朋友们的喜爱,他们不怕苦不怕累,有坚强的道德品质,尽管如此,体育专业学生性格中也有冲动不冷静的一面,因为活泼好动,所以凡事喜动不喜静,遇事可能不会冷静地思考,而是先动手再动脑,在大学校园里,体育专业的学生有时可能会因为打抱不平使自己卷入不好的事态,也有可能因为自己的冲动与人发生打架事件,甚至会因为给人帮忙而使别人越来越忙。

2.重视专业技能训练,但缺乏理论基础支撑。高校体育专业的学生,多数喜爱自己的本专业,但却将喜爱局限在专业技能的训练方面,学生几乎都喜欢上室外课,不管刮风下雨,多苦多累,他们都能坚持,甚至在课外也会自己经常锻炼,但是却有很多学生不喜欢专业理论课的学习,上理论课期间常常发现学生走神甚至睡觉的现象,由此带来的结果是有的学生专业技能很强,但因为没有理论支撑,常常是只会做不会说,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长此以往,最终必将影响学生在运动技能上的发展潜能,同时,也制约了学生在体育领域中的理论研究水平。

3.有一定的创新能力,但文化底蕴不足。创新能力主要指大学生以已有知识为基础,独立思考,大胆创新,提出自己的创新思想,并使之转化为有价值的科学成果的能力等。高校体育专业学生思维活跃、敏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想象力,有善于实践、不断进取的精神,但因为没有良好的文化底蕴作为基础,常常出现有想法,但不能形成计划,有冲劲,但不能完成梦想的现状,文化素养的欠缺,常常使体育专业的学生只能用简单的描述来求助于他人完成计划方案,在方案的实施过程中,往往因为自己的不善表达和不善写作使自己处于被动的地位。

三、加强高校体育专业学生综合素质的策略

(一)建立科学、合理的综合素质测评体系

体育专业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体系可以由以下几个方面组成:

1.思想道德素质:即是学生在校期间政治表现、纪律意识、个人行为习惯以及志愿服务、勤工助学、公益劳动、集体活动等方面的综合表现,通过思想道德素质的测评,督促学生积极参加各项社会实践活动以及各类公益劳动、集体活动,使之养成良好的个人行为习惯,同时自觉遵守法纪法规以及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有良好的社会公德心和集体荣誉感,把帮助别人当成一种荣耀、形成一种习惯,从而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

2.专业业务素质:即是将学生的体育教育能力、运动训练能力进行综合测评,体育教育能力包括学生课的组织能力、教学示范能力、竞赛组织能力和裁判实践能力;运动训练能力包括学生的运动技术水平、专项运动知识以及专业的运动训练能力。通过专业业务素质的测评,使学生更加认真地学习专项技能和专业理论知识,从而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以及专业业务技能,为社会培养更加优秀的体育人才和体育工作者。

3.文化修养素质:是指对学生的英语、计算机、教育学、心理学、写作能力、书法、美术、摄影、演讲、朗诵等文化素质的综合评价,通过该项素质的测评,可以有效地引导学生走出重体育轻文化的误区,鼓励体育专业的学生学习理论和文化知识,并从体育、智育和美育方面全面地提高自己,增强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写作能力和审美能力。

4.心理健康素质:即是掌握学生的心理测试情况,了解学生的心理和思想动态,了解学生性格和行为特征,有针对性地和学生交流谈心,尤其对于性格特别冲动,做事易走极端的学生进行重点关注,疏导学生的不良情绪,并做好相应的工作笔记,为后期的跟踪调查和工作进展做好准备,同时有效地避免不良事件发生。

(二)成立严谨、认真的综合素质测评小组

综合素质测评小组可以由以下成员组成:领导、辅导员、班主任及优秀学生干部。在综合素质测评过程中,领导主要负责对测评工作进行监督和督促,辅导员总体负责测评工作的实施和把控,并随时关注测评工作的进程以及质量,保证测评工作能够真实、可靠地反映体育专业学生的真实综合素质,同时将测评情况如实向领导汇报,以便领导在以后的教学和活动的安排中,能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个人潜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班主任负责本班学生的综合素质测评,在测评过程中,班主任老师能够最真实地接近学生的真实水平和真实想法,由此发现学生中的优秀者和佼佼者,同时班主任老师还是综合素质测评体系的真正实施者,在开展测评工作的过程中,几乎都是以班为单位在学生当中进行开展,如果没有班主任老师的认真指导和执行,学生对测评工作就不会有足够的重视和参与度,因此,班主任老师的宣传力度和执行力度尤其重要;优秀学生干部主要负责测评的统计工作,即是对参加测评的学生在思想道德素质、专业业务素质、文化修养素质方面进行统分和记录,在综合素质测评过程中,学生的各项表现和各项成绩需要进行严格、认真的统计和记录,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测评工作的真实有效,而辅导员和班主任老师因为事务繁杂而学生人数众多,无法亲力亲为,因此,可以选拔优秀的学生干部代劳,而老师却需要检查和关注统计和记录的情况,以便测评工作持续进行。

(三)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各类活动

1.开展校园文体活动。即是结合体育专业学生的专业特点,在高校校园里面开展各类学生活动,如:书法比赛、篮球赛、田径运动会、乒乓球赛、诗朗诵、羽毛球赛、健美操赛、武术赛、寝室文化节国学学习、迎新晚会等,活动的开展需要持续和规模,即是开展的活动要定时开展,这样便于给学生树立规范严谨的形象,活动的质量要有所保证,使学生在校期间即知道一项规范的运动会该如何举行,一台精彩的晚会该如何策划,而体育活动的开展,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还可以提高学生的裁判水平;文化活动的开展,有力地提高了他们的语言表达和写作能力;文娱活动的开展,使学生的表现力和自信心也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高。由此可见,开展校园文体活动对加强体育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大有帮助。

2.开展志愿服务活动。体育专业学生有自己的专业特点,可以通过结合自己的专业特长开展志愿服务活动来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如利用他们的专业特长,在地方广场和社区开展健身操、太极拳、乒乓球、羽毛球等健身志愿服务活动,与学校和地方相联系,成立相应的领导小组、宣传机构以及协调机构,组织学生到相应的地方开展全民健身指导,这不仅给学生带来了实践锻炼的机会,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了提高,同时也为地方居民的健身和锻炼带来了方便,为地方的全民健身事业带来了帮助,更与高等院校人才目标不谋而合;体育专业学生开设的专业课也可以与学生的志愿服务活动结合起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例如推拿与按摩,就可以在高校校园内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定时定点地为全校师生进行服务,尤其是针对办公室工作的教师,由于长期保持一个工作姿势,势必造成身体某个关节和部位的亚健康,此项活动的开展,既为师生减轻了身体疲劳甚至病痛,同时更为学生将理论和实践将结合提供了良好的平台,由此无形当中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许宏峰.加强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摇服务地方经济建设[J].继续教育研究,2011,(11).

[2]李灿.对提高我国高校体育专业学生综合素质的探讨[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2006,(12).

第5篇:个人综合素质描述范文

关键词:专业选择;指派问题;合训分流;军事院校

作者简介:史宪铭(1975-),男,河北献县人,军械工程学院装备指挥与管理系,讲师;赵美(1980-),女,河北河间人,军械工程学院装备指挥与管理系,讲师。(河北 石家庄 050003)

基金项目:本文系军械工程学院教学研究基金项目(项目编号:JXLX12Z9)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10-0220-02

当前军事院校学历教育初级指挥生长干部合训学员培训施行“先分军种,后选专业”的方式,即学员刚入学时,只对学员所属军种进行划分,而不再划分具体的专业。专业的划分可在学员入学后的第二学年或第三学年进行。在学员专业划分中,如何在尽可能满足学员的专业选择意向需求,保证学员热爱专业、充分发挥个人专长的同时,又能满足各专业对学员的需求,实现学员与专业匹配满意度最高,是合训学员专业指派中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

对于专业指派问题解决中,许多院校都进行了积极有益的探索,力求问题解决的科学性、公平性和合理性。如国防科技大学、军械工程学院等院校在学员专业选择问题上根据学员综合素质排名,优先保证综合能力强的学员选择“第一志愿”。这种办法对于鼓励学员积极上进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使专业目的性强、学习积极性高的学员更能够优先满足自己的意愿,但是由于学员在填报专业志愿时存在一定的盲目性、未能全面考虑自身特长与优势,因此难以保证自身个性特点和专业的最佳匹配。在学员专业指派中,只有综合考虑学员素质排名、学员个性特点和专业需求才能形成整体优势,达到指派优化的目的。

本文综合考虑上述因素,基于学员意愿和综合能力适应性程度建立了学员专业选择的指派模型,为合理解决该问题建立了理论基础,并通过案例对模型的合理性和实用性进行了分析。分析结果表明,所建立的指派模型既可作为学员专业选择前的指导依据,也可作为专业选择后的专业调整分配方法,为专业指派决策提供了参考依据和理论指导。

一、专业指派影响因素分析

为实现学员专业选择的匹配满意度最高,首先需要对影响学员专业选择的各因素进行分析。军校学员在经过为期一年到两年的在校学习后,对军校的学习训练生活已基本适应,不同学员的个人特长与专业倾向性已有所展现,同时不同学员的基本能力素质、潜在专业素质和体能素质差异也开始显现,初步具备了学员未来专业适应能力和岗位适应能力分析条件。专业指派需要考虑的因素分析如下:

1.学员个人意愿情况

学员意愿是学员个人兴趣和意志的体现,在进行专业指派时,应优先考虑依据学员的个人意愿进行专业选择,这样既可以在学员培养过程中体现以人为本,又可以更好地调动学员专业学习的积极性。学员个人意愿情况可采用“个人意愿匹配因子”来衡量,通过对学员填报的专业选择排序处理得到。

2.学员综合素质情况

学员综合素质包括思想政治、科学人文、身心健康、军事基础、专业基础、领导管理等多方面的素质,也是学员专业选择的主要依据之一。目前,各所院校都采取了一定的规章制度形式来对综合素质进行测评,如军械工程学院制定了《军械学院合训学员综合素质评价实施办法》对学员进行综合素质的测评。学员综合素质情况可采用“综合能力匹配因子”来衡量,通过对综合素质排名进行处理得到。

3.不同专业课程的先修课程学习情况

学员在学习专业课程之前,需首先进行专业先修课程的学习,如“高等数学”、“大学物理”、“电工电子实验”等课程,其先修课程学习的好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其专业课程的学习效果。学员对这些专业先修课程的学习情况,能够反映学员的专业潜能素质,本文用“专业适应性匹配因子”来衡量,通过学员专业先修课程成绩综合排名进行归一化处理后得到。

4.不同专业面向岗位任职的体能需求情况

针对个别专业培养方向,可以优先体能突出的学员进行选择。本文采用“专业岗位体能需求匹配因子”来衡量,通过学员年度体能考核成绩综合排名处理得到。

二、专业选择指派模型

1.模型描述

解决专业与学员的优化,可以采用指派模型来解决,[1-3]假设现有n名学员,要指派到m个专业中,其中专业j所需学员人数为Sj。引入0-1变量xij,其取值为1或0,并令:

假设学员i对专业j的匹配满意度为cij,则本文的目标是寻求使所有学员专业选择匹配度满意最高的指派方案。据此,可建立如下指派模型:

其中,式(1)表示最终指派方案以所有学员专业选择的匹配满意度最高为目标;式(2)表示每个学员只能选择一个专业;式(3)表示学员选择某个专业的人数之和须等于该专业的需求人数;式(4)表示在最终指派方案中,每个专业必须有人去选择;式(5)表示所有专业的需求人数应等于学员总人数;式(6)表示学员是否选择某个专业,选择为1,不选择为0。

2.匹配满意度cij的确定方法

对于上述数学模型,由于专业需求人数是已知的,因此如何确定学员专业选择的匹配满意度cij就成了模型求解的关键。

由专业选择的影响因素分析可知,学员专业选择的匹配满意度cij是由学员的专业选择意向排序、学员综合素质排名、学员专业潜能素质排名,以及学员体能素质排名四个因素决定的。为建立专业选择指派模型,假设:学员的专业排序中学员i将专业 排名在第kij位;学员的综合素质排名为αi;学员i的专业潜能素质排名为βi;学员i的体能素质排名为βi,规定学员i对专业j的各个因子计算规则如下:

个人意愿匹配因子:

(7)

综合能力匹配因子:

(8)

专业适应性匹配因子:

(9)

专业岗位体能需求匹配因子:

(10)

学员专业选择的匹配满意度因子:

(11)

其中,ω1,ω2,ω3为学员综合能力、专业适应性、专业岗位体能需求权重,经过专家咨询,本文确定其权重值分别为0.7、0.1、0.2,用以表明这三个影响因素对学员专业选择的影响程度,即首先对综合素质排名靠前的学员进行专业志愿分配,其次考虑专业岗位的体能需求,最后是先修课成绩的影响。

三、案例分析

假设现有30名学员,学号为01,02,03,……,30,需要分配到3个专业A、B、C中,3个专业所需人数为20、5、5,其中专业A对应岗位对学员的体能有特殊要求,其他两个专业无体能要求。30名学员的综合素质排名、专业潜能素质排名、体能素质排名,以及每名学员的专业选择顺序如表1所示,试确定学员专业选择的最优指派方案。

采用上述方法建立指派模型并进行求解,首先依据表1和公式(7)~(10)将各种排名情况归一化处理后换算成专业选择的影响因子,用公式(11)计算出专业匹配满意度因子,代入所建立的指派模型后,利用运筹学专用软件WinQSB求解可得最优指派方案,最终得到按学号01~30的顺序的最优指派专业对应为AAAAA、BACAA、AAABA、BCABA、ACBAA、AACCB。在最

终指派方案中,有27名学员是按其第一志愿进行的专业分配,只有3名学员是按第二志愿进行的转业分配,最终匹配满意度max Z=32.08。

四、结论

本文综合考虑学员意愿、综合素质、专业课程与先修课程学习情况、专业体能需求等因素,以实现学员个性特点和专业的最佳匹配为目标,建立了专业指派优化模型,并通过实例验证了该模型的合理性,利用该模型及其相关软件可以很好地解决学员专业指派问题,对学员专业选择志愿填报和进行专业指派决策均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运筹学》教材编写组.运筹学[M].第三版.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第6篇:个人综合素质描述范文

1999年5月14日国务院第263号令《导游人员管理条例》,其中第七条规定“导游人员应当不断提高自身业务素质和职业技能,国家对导游人员实行等级考核制度”。导游人员等级考核标准和考核办法,由国务院旅游行政部门制定。2005年7月国家旅游局第22号令的《导游人员等级考核评定管理办法(试行)》中规定:全国导游人员等级考核评定委员会组织实施全国导游人员等级考核评定工作;导游人员等级考核评定工作按照“申请、受理、考核评定、告知、发证”的程序进行。我国导游等级考核的实施对提高导游素质、优化导游队伍结构具有积极意义。

一、我国导游等级考核历史沿革及现状

(一)我国导游等级考核历史沿革

1994年10月国家旅游局印发了《关于对全国导游员试行等级评定的意见》和《关于试点单位导游员等级评定的实施细则》,规定“中级导游员采取考试和考核相结合的方式”,“高级导游员采取考试、考核和评审相结合的方式”,“特级导游员采取以评审考核为主,以考试为辅的方式”。并在北京、上海、四川三地开展试点,此后国家旅游局分别于1996年和1998年开展了中级和高级、特级级导游等级考核。1998年后这项工作即中断。

2005年,为了提升导游队伍整体素质,国家旅游局制定颁布了《导游人员等级考核评定管理办法(试行)》,在上海、江苏、广东、四川试点启动了中级导游考试工作,并于2006年在全国范围开展中级导游考试。2010年,国家旅游局在浙江试点进行了高级导游考核,并于2011年开始在全国范围开展高级导游考试。

(二)我国导游等级考核现状

从2011年开始,全国中高级导游等级考核一直有序开展。而特级导游考核自1998年以后一直处于中止状态,没有恢复。

全国中高级导游等级考核由全国导游人员等级考核评定委员会组织实施,采取纸质试卷笔试的方式进行。考试每年组织一次,一般在每年11月的第2个周日进行考试,每年报考人数5000-10000人不等。

从考试内容来看,中级导游考试的科目为“导游知识专题”、“汉语言文学知识”或“外语”。高级导游考试科目为“导游综合知识”和“导游能力测试”。

二、我国导游等级考核存在的问题

(一)报名人数较少,考核吸引力不强

近年来,每年参加中级导游等级考试的人数均在4000人左右,参与高级导游等级考试的人数均在800人左右。报名人数少,参考率不高。从近三年的考试情况看,报名人数呈下降趋势。在全国的80多万导游中,只有20多万导游和旅行社签订合同,其余均挂靠导游协会或者导服中心。在经营过程中,旅行社并不会因为导游等级高在待遇上给予提高。因此,导游基本不会因为等级的高低影响收入。外部政策对导游提高导游等级没有刺激和激励,因此,中高级导游等级考核对导游的吸引力不强。大多数参加考试的导游是因为职业荣誉感及个人自我素养提高等内在因素。

(二)考核范围需要进一步扩大

目前,在全国中高级导游等级考核中,中级考核涵盖了普通话、英语、日语、俄语、韩语、法语、德语等语种,基本满足了导游等级晋升的需求和导游工作的需要。但高级导游考核只设置了普通和英语两个语种,部分其他语种的导游只能选择报考普通话语种,不利于其他语种导游的等级晋升,与当前日益增多的入境游客对高水平导游服务的需求存在着矛盾。特级导游考核则自1998年后停止,至今没有恢复。

(三)考核形式和内容有待完善

目前,全国中高级导游等级考核采取纸质试卷笔试的方式进行。考核形式比较单一,没有能够考查表达能力的环节,与导游职业的能力需求不能很好衔接。对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的考核也仅限于文字描述,缺乏灵活多样、形式丰富的载体。在考核内容方面,中级导游等级考核统一采用中国旅游出版社出版的参考教材,所有考试内容均来源于参考教材,受教材编写的局限和改版频次的影响,中级导游等级考试内容不能与导游实际工作需要的知识和能力紧密同步、与时俱进,因此对导游综合能力的提高作用不明显。

三、我国导游等级考核改革建议

(一)采取多种形式增强等级考核的吸引力

我国旅游业的发展对导游综合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截至2015年,中级导游人数只有3.5万人,而高级导游人数只有不足4000人,特级导游只评选出28人。导游服务质量已经不能满足游客的需求。旅游主管部门、行业协会和旅游企业要齐心协力,采取多种措施,积极引导导游主动学习,提高业务水平和综合素质。导游等级考核是提高导游素质的一个重要方式和载体。旅游主管部门和行业协会可以加大宣传力度,引导导游不断增强职业荣誉感和幸福感,鼓励导游不断提升综合素质,提升服务品质,为游客带去更优质的旅游体验。各级旅游部门重视导游人才队伍建设,采取免费培训、物质奖励、精神激励等方式鼓励参加等级

(下转第页)

(上接第页)

考核。例如陕西、安徽等省尝试开展中高级导游等级考核免费培训、对当年通过导游等级考核取得中高级导游证书的导游给予相应的奖金奖励。积极与人社部门沟通,把导游等级纳入到专业技术职称序列,吸引更多导游参与到等级考核中去。通过各种形式,增强全国中高级导游考核的吸引力,激发导游参加导游等级考核、提高自身素质的内生动力。

(二)进一步扩大考核范围

除了普通话和英语,在高级导游等级考核中设置其他语种考核,打通市场需求语种导游的等级晋升通道。修订和出台特级导游考核办法,尽快启动特级导游考核。通过导游等级考核的科学化、规范化,不断优化导游队伍结构。

(三)进一步丰富考核方式

针对不同等级和层次导游的能力和素质要求,探索和建立与之相适应的考核方式。考核要打破传统的纸笔考试的单一模式,从单一的考核知识能力转变为考核职业道德修养、知识结构和实践能力等综合素质,探索把培养导游、服务社会等纳入到导游等级考核体系中来。即使是考试的形式,也要注意创新考试形式,例如探索改变试题单一的文字描述,可以采取图片、音频、视频等媒介,创设一定的情景,增强考试的互动性、直观性和灵活性。根据导游职业的新需求和新变化,及时调整考试内容。一方面要及时调整全国导游等级考核大纲,提高参考教材改版的频次,另一方面要根据当年的实际情况及时增加有关内容。总之,通过丰富多彩的内容和形式,更加科学全面的考核导游的知识能力、团队意识、组织能力、沟通能力、应急反应能力等综合素质。

四、结语

第7篇:个人综合素质描述范文

关键词:美术欣赏;课堂教学;新尝试

1997年国家教委颁布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艺术欣赏课教学大纲(试用)》将高中美术欣赏课程定义为必修的“艺术欣赏课”。高中美术欣赏课以审美教育为核心,重点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和感受、体验、鉴赏艺术美的能力,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更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目标。

鉴于艺术欣赏课的学科特点和重要意义,如何在新课程改革中上好高中美术欣赏课,打造创新人才呢?笔者作了以下尝试。

一、把握学科特点,挖掘教材内容,进行审美形态教育

审美形态教育是培养学生健全的审美心理结构,形成敏锐的审美知觉和对美的欣赏感悟能力。

高中美术欣赏课是艺术学科,高中美术欣赏课程偏重于学生的“眼到、口到、心到”,教学是在以欣赏为主线的审美活动中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艺术修养及审美情趣。

课堂教学离不开教材和教学大纲的要求与指导,在课堂中充分挖掘教材,以教材为基础,对学生进行审美形态教育,培养学生对自然和艺术中美的形态与结构的识别与鉴赏能力,引导学生学习必要的美术知识,掌握必要的审美方法,提高审美的能力。

在此教学阶段中,在赏析艺术作品形式与结构美的基础上,挖掘作品的深层含义,对学生进行美感训练,培养学生对美的感受力、判断力、想象力和理解能力,学生即使离开教材,离开课堂,也能懂得如何鉴别和欣赏。

二、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生发现美、鉴赏美的能力

我们的生活离不开美,也充满了美。在艺术欣赏教学中,注意生活与美育之间的联系,充分体现美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思想,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让学生充分体会美术与生活的联系。

开展丰富多彩的审美活动,比如结合学生的衣着打扮,欣赏色彩的搭配,把色彩知识运用到生活实际中,指导我们的日常着装;欣赏建筑作品时,除了结合教材学习必要的知识外,还可以结合我们城市的建筑、公园、街道、雕塑等,引导学生把课本知识应用到实际的审美活动中,使学生真正学会发现、评鉴、欣赏美,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审美意识与灵感,提高学生的生活审美能力。

三、整合资源,多元化教学,培养学生综合素质

美术欣赏课程是在文化的整体发展统摄下的综合性极强的课程,十分强调对其他学科的渗透与融合。

在教学时,美术教师要充分利用各学科的有益资源,加强学科之间的联系,在对学生进行欣赏教育的同时,进一步升华美术欣赏教育的内涵和意义,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与审美情趣。

(1)美术与语文课程的融合。文字是表达内心世界最直接的方式,文字的描述不仅能带来美的享受,更能带来心灵上的震撼。通过与语文课程的结合,让学生学会描述美、想象美,提升审美能力。

(2)美术与音乐课程相结合,将音乐带进美术欣赏课堂,进一步烘托了审美的情境与氛围。结合作品,选择相应的音乐在欣赏艺术作品时播放,视听结合,更能激发学生的心灵感受,引起心理共鸣,带给学生美的享受与启发,升华审美情趣。

(3)美术学科与自然学科结合,运用自然学科的技术和方法,为学生讲解艺术作品创作背后的知识与故事,提高教学的趣味性,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味觉、触觉,形成立体、全方位的教学模式,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丰富多彩的表现活动,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作灵感。

(4)美术学科与信息技术学科相渗透,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到美术欣赏课堂中,幻灯、投影、电脑等设备,以及相应教学软件的应用,使得学生不仅能欣赏静态的艺术作品,还能欣赏动态的美,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教学手段与课堂气氛也令人耳目一新,学生也更宜于接受。

(5)美术学科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结合,发挥了美育的更大作用。在美术课堂上,创设平等情境,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有利于课堂教学的进一步发展;艺术作品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情感、兴趣以及他们对外部世界的认知,学生在欣赏此作品时也受到了思想、情感和兴趣的影响。

艺术作品主要是作用于人的情感境界。优秀的艺术作品欣赏起来可以陶冶情操,完善意志,使欣赏者的人格境界得以提升等。艺术作品在引起欣赏者的激动和共鸣中,唤起了优美、崇高、悲哀、痛苦等种种思想感情,在潜移默化中使欣赏者接受某种道德情感,受到某种精神品质的熏陶,从而改善人们的情感状态,影响人的行为。

(6)在美术欣赏教学中还要综合运用历史、政治、经济、宗教、社会等方面的知识,因为文化的发展与经济、政治、历史、社会、宗教等方面是紧密相联系的,很多作品都是在政治、经济、历史等大的时代背景下创作出来的,大多反映了时代和社会历史特征。在欣赏一件艺术作品时,离不开这些方面知识背景的支持。充分展示艺术作品的外在与内涵,充分挖掘学生艺术素养和综合素质,这就要求教师要增加知识储备,提高个人能力。

在艺术欣赏课堂教学中,正确引导学生综合运用各学科知识与技能来审美,既提高了学生的审美情趣与能力,又提高了学生综合运用各学科知识的能力,并大大促进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

总之,高中美术欣赏课是深化素质教育、推进基础教育改革特殊而积极的一步,教师必须从实践出发,不断尝试创新,从开放性、多元化的角度出发,充分运用各种方法,探索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与内容,挖掘美术欣赏教学的内容与意义,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学生未来发展的能力与质量,从而打造创新人才。

参考文献:

[1]常锐伦.美术学科教育学[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莫雷.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第8篇:个人综合素质描述范文

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坚持有利于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有利于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有利于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缓解升学竞争压力;有利于课程改革的顺利实施,逐步完善我县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和评价体系。根据《丽水市20*年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与高中招生录取工作意见》(丽教基〔20*〕88号)文件精神,结合我县实际,现就我县20*年初中毕业学业考试和高中招生工作提出如下意见,请你们认真贯彻落实。

一、考试

20*年全县继续实行*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以下简称“学业考试”),这是义务教育阶段终结时的省级考试,目的是全面反映毕业生在学科学习目标方面所达到的水平,考试结果既是衡量初中毕业生学业水平的主要依据,也是高中招生的重要依据之一。

1、考试科目

(1)文化考试:学业考试的文化课考试科目为语文、数学、英语、科学、政治社会(包括思想品德、历史与社会)等五科。考试日期、各科目所用时间、卷面分数、考试形式见下表:

*

(2)技能测试:

①体育测试:按《*县20*年初中毕业生体育测试实施办法》(附件2)执行,满分15分。

②实验操作:由市教育局电教馆统一组织,县教育局负责实施,满分10分。具体办法另行通知。

③信息技术:由市教育局电教馆统一制定方案,县教育局负责实施,满分5分。具体办法另行通知。参加*信息技术等级考试二级合格以上者,可以申请免考,分数按满分计。

(3)初中毕业学业考试总成绩包括文化考试750分和技能测试30分,总分为780分。

2、命题

根据市教育局有关文件精神,20*年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由市教育局统一组织命题,聘请省教研室有关专家指导、审核,试卷卷首统一冠以“*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丽水市卷)”字样。命题将坚持以下原则:

(1)命题以《*年*初中毕业学业考试说明》为依据,按照省教育厅的有关规定严格把握考试范围、考试要求和试题难度,减少纯粹考核记忆性知识的试题,杜绝偏题、怪题。

(2)命题应加强社会实际和学生生活实际的联系,注重考查学生对学科知识的探究能力、对学科思想方法的理解能力以及在具体情境中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阅卷与成绩评定

(1)阅卷工作由市教育局统一组织。主观题的阅卷分科目由各县(市、区)教育局轮流承担,客观题由市教育招考中心统一组织。

(2)试卷的评分标准应科学、合理,并体现开放性、宽容性、激励性以及思维的过程性。对开放性、探究性的主观题,阅卷前要统一评分标准,阅卷后认真复查,作文阅卷要坚持三人独立阅卷制度,确保评分的公平性和权威性。

(3)考试成绩以分数制和等级制两种方式同时呈现。初中毕业成绩以等级方式呈现,等级分为A、B、C、D、E五级,分别代表“优秀”、“良好”、“中等”、“及格”、“待及格”,其中“优秀”为15%左右,“良好”为30%左右,“待及格”控制在5%以内。各等级所对应的分数线由县教育局统一划定。学业考试成绩待及格的学生,可参加由各初中、九年一贯制学校自行命题和阅卷的补考,补考成绩不作为升学成绩。高中招生以分数形式呈现。

二、综合素质评价

(一)认真做好综合素质评价工作。初中毕业综合素质评价,是全面检测初中毕业生基础性发展目标达成状况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是高中招生录取的重要依据。各初中学校要高度重视此项工作,切实加强领导,建立综合素质评价机构,对全体初中毕业生进行综合素质评价。

(二)综合素质评价应做到过程与结果相结合。学校应当依照所建立的《学生成长记录册》内容,全程、全面、客观、公正记录学生在初中阶段各方面的成长状况,内容包括各学期的学习成绩、社会活动表现、奖励情况、反映个人特长和才能的成果、作品和获奖证书等。20*年应届毕业生应有三年(20*、*、20*学年)的学生成长记录。

(三)综合素质评价结果由“综合评语”和“等第测评”两部分组成。

1、综合评语:主要对学生的道德品质、公民素养、情感态度、交流合作、日常表现等方面进行定性描述,尤其应突出对学生的特点、特长和潜能描述,为后续的针对性教育提供参考。综合评语应当在学生自评、同学互评、征求任课老师意见的基础上,结合《学生成长记录册》反映的情况,由班级评定小组讨论,班主任撰写,学校评定领导小组审核确定。必须做到实事求是,客观、公正。

2、等第测评:主要对能够体现学生素质发展水平的部分项目进行定量测评,即:审美与艺术、运动与健康、劳动与技能、探究与实践。等第的认定分为A、P、E三个层次,分别代表优良、合格与待合格,基本操作过程如下:

(l)审美与艺术(音乐、美术)

学校根据学生初中三年音乐课、美术课的出勤情况,参加活动记录、学具准备、学习态度、作品获奖等情况,依据统一的测评标准,通过查看《学生成长记录册》,给予学生音乐、美术P或E的认定(E级比例不超过5%,下同)。若两项中有一项为P级,则审美与艺术可视为P级。学校测评获得P级的学生,可以在音乐(舞蹈)、美术(书法)两项中任选一项,参加县教育局统一组织的A级测评。测评的内容和标准见《*县20*年初中毕业生审美与艺术测评实施办法》(附件1)。测评获得A级者,则审美与艺术为A级。为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平时的音乐、美术等活动,对学校测评达到P级并在初中三年学习阶段符合下列条件之一者,可凭有关证明,经县教育局认定,直接确定审美与艺术为A级。

①*教育厅艺术教育委员会组织的《*中小学生艺术特长测试》A、B、C级获得者;

②县级及以上兴趣特长运动会上艺术类项目前6名获得者;

③在县级及以上教育行政部门批准的各种社会团体(如音乐教育学会、美术教育学会、书法教育学会等)组织的艺术活动或比赛中三等奖以上获得者(不含大型合唱、群体绘画等)。

(2)运动与健康(体育、健康)

学校根据学生初中三年上体育课,做广播操、眼保健操,参加课外活动的出勤率、积极性及学习态度,通过查看《学生成长记录册》,依据《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给予学生运动与健康P或E的认定。对学校测评达到P级并符合下列条件之一者,凭有关证明,经县教育局认定,可确定运动与健康为A级。

①初中三年在县级及以上教育行政部门组织的中小学生田径运动会的参赛队员;

②获国家体育部门认定的等级运动员;

③县级及以上兴趣特长运动会体育类项目前6名获得者;

④参加县级及以上比赛的各类球队、体操队(含健美操)、游泳队队员;

⑤教育局组织的初中毕业体育测试达到13分以上者。

(3)劳动与技能(劳动技术、信息技术)

学校根据学生初中三年劳技课、信息技术课的出勤率、学具准备、课堂参与度、学习态度、所取得的成果,依据统一的劳技、信息技术测评内容和标准,通过查看《学生成长记录册》,给予学生P或E的认定。对学校测评达到P级并在初中三年学习阶段中符合下列条件之一者,凭有关证明,经县教育局认定,可确定劳动与技能为A级。

①*中小学信息技术等级考试二级合格以上获得者;

②县级及以上劳技创新操作大赛和科技创新大赛或竞赛获奖者;

③县级及以上中小学科技比赛(包括劳技作品展,空模、海模、车模、机器人竞赛,科技创新竞赛等)获奖者;

④县级及以上兴趣特长运动会中程序设计、网页制作、文档处理、手工制作、劳技作品获奖者;

⑤县级及以上信息技术各类竞赛中获奖的学生;

⑥教育局组织的初中毕业信息技术测试达到4分以上者。

(4)探究与实践(综合实践活动、实验操作)

综合实践活动(包括研究性学习、社会实践、各种教育活动及地方课程、学校课程等):学校根据学生初中三年参加研究性学习及参加社区服务、社会实践、思想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安全教育、生态教育、健康教育等各种教育实践活动的时间、学习和活动的态度、所获得的成果,依据统一的测评内容和标准,通过查看《学生成长记录册》,给予学生P或E的认定。学校测评达到P级,并在初中三年学习阶段中,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社会实践、地方课程、校本课程和各种教育实践活动中在县级及以上刊物发表过小论文或调研报告,相关参赛作品获得奖励,荣获优秀青年志愿者或其他社会性荣誉称号者,可凭有关证明,经县教育局认定,可确定综合实践活动为A级。

实验操作:学校根据学生初中三年课前准备(预习)情况,实验课的出勤率,实验操作及实验报告准确性等情况,依据统一的标准给予学生P或E的认定。学生在获得实验操作P级的基础上,参加县里统一组织的实验操作测试达到9分以上者,可确定为实验操作A级。

综合实践活动和实验操作有一项为A级,另一项达到P级者,经县教育局审核可确定探究与实践为A级。

(四)综合素质评价应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综合素质评价的内容、方法、程序等应事先向学生及其家长公布,评价结果应告知学生本人及其家长。学生的某项成果不能多处重复认定。获得A级认定的学生名单,应在学校或班级张榜公布,接受师生监督。学生对测评或认定结果如有异议,学校应及时进行调查、核实、处理。

学生的成长记录和综合素质评价的档案,由初中学校按学生录取学校分类后,送县招考办,再由县招考办通知高中学校统一领取。

(五)县教育局负责综合素质评价实施方案、机构和相关政策的制订与解释,并对全县综合素质评价工作进行检查和监督。各初中、九年一贯制学校要根据县教育局的实施方案,建立由校长任组长的综合素质评价领导小组,小组成员由学校领导、专任教师、家长代表组成,校长对本校测评工作负全责。

(六)综合素质测评及技能测试在4月底完成,所有初中毕业班学生必须参加综合素质测评。4月底前任何学校不得以任何形式录取新生。

三、优惠加分

(一)下列考生享受3分加分:

1、中小学信息技术等级考试三级证书获得者。

2、父母双方均为本县农业户口的两女户的孩子。

(二)下列考生享受5分加分:

1、*学生艺术特长水平测试C级获得者。

2、初中阶段参加市级兴趣特长运动会,前1-3名获得者。

3、初中阶段参加县级体育竞赛个人项目前3名、集体项目第一名的主力队员。

4、父母双方均为本县农业户口的独生子女。

(三)下列考生享受10分加分:

1、*年6月1日至20*年5月31日期间参加教育行政部门组织的全国会演、竞赛获三等奖以上,省级会演、竞赛获二等奖以上,市级会演、竞赛获一等奖以上者(限四人以下的演唱、演奏、舞蹈、美术及书法五类)。

2、*学生艺术特长水平测试B级获得者。

3、归侨、华侨子女和港澳台考生。

(四)下列考生享受15分加分:

1、20*年6月1日-20*年5月31日,经省级以上教育行政部门认可的科技发明奖获得者。

①*亿利达青少年发明奖获得者。

②*青少年创造发明比赛和科学讨论会获奖者(“小发明”和“小论文”比赛)。

③*青少年生物百项活动获奖者(个人奖)。

④*青少年信息学(计算机)竞赛获奖者。

2、*学生艺术特长水平测试A级获得者。

3、20*年6月1日-20*年5月31日参加经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批准的省级体育竞赛个人项目前六名,集体项目前六名的队员;市级体育竞赛单项前三名,集体项目第一名的队员以及获国家二级运动员称号的应届毕业生。

(五)下列考生享受20分加分:

1、思想政治品德方面有突出事迹受到省级以上党委、政府表彰的英雄模范人物。

2、参加重大国际比赛(由世界及国际体育比赛组织举办的各种体育单项比赛、锦标赛、综合性比赛和运动会)以及由国家举办的全国性比赛(全国运动会、全国青少年运动会、全国中学生运动会、世界中学生体育比赛选拔赛以及全国竞赛计划中安排的各种全国性体育比赛)获前六名的考生。

(六)少数民族考生享受30分加分。

以上六项优惠不重复累计享受,如同时符合上述一项以上条件的考生,按其中高分一项享受。没有特殊说明,特长类优惠加分项目时限均限定为初中阶段。

四、招生录取

1、20*年高中阶段招生严格执行《丽水市教育局关于进一步规范和改进民办初中和高中段招生工作的实施办法》(见庆教普〔20*〕6号)。

2、高中阶段学校招生应坚持“全面衡量、综合评价、尊重选择、适者录取”的原则,逐步改变以学科考试成绩作为高中招生唯一录取标准的做法。既要依据学生的学业考试成绩,又要关注学生的综合素质;既要衡量学生发展的现有水平,又要参考学生的成长过程;既要重视学生的总体发展,又要关注学生某方面的突出才能和表现。

3、综合素质测评等第为各类高中招生录取的前置条件,所有要求升入省一级重点普通高中(庆中)的学生,必须思想表现优良,综合素质测评等第达到2A2P及以上。要求进入其他高中学习的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等第由招生学校自行确定。

4、普通高中招生要坚持面向本县招生,首先满足本县考生的升学要求。外县考生作为“择校生”,按《丽水市教育局关于进一步规范和改进民办初中和高中段招生工作的实施办法》规定的招生程序录取。

5、20*年开始重点普通高中实行分配生制度,按分配计划以初中、九年一贯制学校为单位划线录取。分配生名额占正取生的30%左右,具体名额分配、录取办法另行通知。

6、烈士子女可根据志愿结合学业成绩安排到省级重点中学就读。

五、配套制度

学业考试与高中招生制度改革,应通过制度创新体现公正、公平、公开,应实行严格的公示制度、诚信制度、监督制度、培训与考评制度等,杜绝腐败现象。

1、公示制度。学业考试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办法,学生成长记录册的要求,保送生条件及选拔程序,考试费用的收支,高中招生办法(含收费标准、退费办法、贫困学生的补助办法)等,应提前向社会公示,使每一位教师、初三学生和家长人人知晓,自觉接受社会监督。各校要加大宣传力度,争取社会各界对改革工作的理解和支持。

2、诚信制度。建立和完善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综合素质评价、学生成长记录和高中招生的诚信机制。参加组织施考、监考、阅卷、综合素质评价和招生录取的有关人员,要签订诚信协议,并建立诚信档案。同时要采取有效措施,督促有关人员严格履行诚信责任和义务。

3、培训制度。各初中、九年一贯制学校要采取切实可行措施,保证每位参与综合素质评价的人员得到及时有效的培训,使有关人员明确各项目测评和综合评语撰写的内容、基本程序和要求、标准和尺度。通过培训,提高有关人员的职业道德水平和综合评价能力,以确保评价过程和结果的公平、公正及权威性与可信度。

4、监督机制。县教育局将对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综合素质评价及高中招生录取工作进行全程监督,实行领导责任制,同时制定相应制度,实行社会监督。

学生、家长、教师和其他社会人士对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综合素质评价和高中招生中,可能危害公平、公正的现象和行为,或者对结果存在异议的,可向县教育局或上级教育行政部门投诉。

5、考评制度。县教育局将加强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综合素质评价及高中招生录取工作的领导。建立初中毕业与高中招生工作考核制度,对有关部门和人员及时进行评价和考核。

本《工作意见》由县教育局负责解释。

第9篇:个人综合素质描述范文

一、实行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制度

(一)实行初中学生学业考试制度。将初中学生学业考试作为初中学生学科学习目标评价的主要手段。初中学生学业成绩,一是用来反映初中学生在学科学习方面所达到的水平,并依据成绩对学科教学情况进行评价;二是作为九年义务教育的终结性考试,未参加学业考试的学生不得领取《义务教育证书》;三是作为高中阶段学校录取新生的依据。实行初中学业考试后,不再组织高中阶段学校招生考试。

初中学业考试由市教育行政部门统一组织实施。市教育局要建立学业考试工作制度和信息管理系统,实现考试组织、成绩管理的制度化、信息化、规范化。学业考试成绩根据各学科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确定合格标准,采用等级和实际分数进行记录。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以任何形式按考试成绩对学校、学生排队或排名。

学业考试的命题应根据学科课程标准,加强试题与社会实际和学生生活的联系,注重考查学生对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情况,特别是在具体情境中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杜绝设置偏题、怪题。要建立和完善命题工作机制,落实命题人员资格认定和动态管理制度、试题征集制度、命题与审题分离制度、阅卷质量过程监测制度、试题评价反馈制度等,确保试题质量。

学业考试科目为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生物、思想品德、历史、地理、体育与健康。体育与健康由学生在校期间各年度成绩和毕业时按照《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标准》测试成绩组成,其他学科考试形式均为闭卷考试。“六三”学制学校生物、地理学科在学生初二学业完成后进行学业考试;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思想品德、历史学科在学生初三学业完成后进行考试;“五四”学制学校地理学科在学生初二学业完成后进行考试,生物、历史学科在学生初三学业完成后进行考试,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思想品德学科在学生初四学业完成后进行考试。

学业考试考查科目为音乐,美术,物理、化学、生物实验操作,综合实践活动(含信息技术),地方课程,学校课程。由县(市、区)教育局指导学校组织实施。

(二)实施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等级制度。依据《教育部关于积极推进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通知》(教基〔2002〕26号)精神,把道德品质、公民素养、学习能力、交流与合作、运动与健康、审美与表现、综合实践能力、学生特长等8个基础性发展目标,作为评定初中学生综合素质等级的主要内容。评价结果包括等级和综合评语两部分。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以一个学期为一个评定时段,在初中最后一个学期依据学生每学年综合素质评价结果,按照A(优秀)、B(良好)、C(合格)、D(不合格)4个等级确定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等级。要坚持内容全面、主体多元、方法多样、注重过程、结果客观的原则,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和谐发展。综合评语由班主任在征求其他任课教师意见并汇总全班同学意见的基础上,对每个学生做出描述性评价。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等级将作为学生毕业及高中阶段学校招生的重要依据,评为D级的学生不得领取《义务教育证书》,不得被普通高中学校录取;报指标生录取的初中毕业生,综合素质评定必须达到B级以上。

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由各县(市、区)教育部门负责指导和监督,具体工作由初中学校组织实施。学校对初中毕业班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工作于每年5月初完成。各初中学校要突出学校的办学特色和德育要求,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和谐发展。各地要将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标准、评价办法向社会公示、公布,评价结果根据需要向学生公示。公示时间应在5天以上,公示无异议方可记录。要结合实际,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力求评价结果科学和公正。

(三)建立和完善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成长档案。各县(市、区)教育行政部门和初中学校要为每个学生建立成长档案。档案包括学生的学业考试成绩、综合素质评价等级、综合评语以及初中阶段发展的突出表现(或标志性成果)等内容。要严格限定学生发展标志性成果的种类,可能加重学生负担和大量占用学生校外活动时间的项目(如社会艺术水平考级结果等),不作为标志性成果和认定特长生的依据,不与升学挂钩。

(四)实施初中学校素质教育工作评价制度。初中学校素质教育工作评价的主要内容包括更新教育理念、实施国家课程标准和课程方案、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制止学生辍学、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实施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等,既能横向分析学校现实的工作情况,又能纵向分析工作进展。要加大重点指标的评估权重,促进学校全面落实国家课程方案,规范办学行为。初中学校素质教育水平评估成绩,作为分配普通高中指标生计划的重要依据。

二、深化高中阶段学校招生制度改革

(一)以学业考试取代升学考试,以综合素质评价结果为依据录取新生。实行初中学生学业考试后,取消高中阶段学校招生考试。普通高中以学业考试成绩为主,将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等级作为高中录取新生的限定条件。

(二)将普通高中半数以上招生指标分配到初中学校。从2010年起,将普通高别是优质高中或省级规范化高中招生指标的60%(不含指标生)以上分配到高中服务区内各初中学校;各初中学校指标生的分配数额,根据该学校初中毕业生人数和素质教育工作评价得分各占50%权重确定。

为充分发挥招生指标分配对初中素质教育的引导作用,提倡对指标生录取不设限制性条件。对录取指标生设限的,应以不同批次最低录取标准条件为设限标准。初中学校要根据学生报名情况和综合素质评价结果,按照多于招生指标的一定比例向普通高中推荐。招收指标生的高中可根据学生的实际表现,对初中选送指标生的质量做出评价,市级教育行政部门可将评价结果作为初中素质教育工作评价的重要指标之一,据此增加或削减初中学校的分配指标。

对在素质教育工作评价过程中或日常工作中发现有严重违背教育规律、违反办学行为规定、加重学生课业负担、对学生身心健康造成不良影响和引起严重后果的学校,要调减其指标生分配名额,直至完全取消其按照素质教育评价情况分配指标的资格,同时给予学校负责人以必要处分。

(三)采用多种形式进行招生录取。除采用指标生审核录取外,也可采取以下形式进行招生录取。一是统一招生录取。由教育行政部门统一组织,在规定时间内,由高中学校根据初中毕业生报名情况和综合素质评价结果集中录取。二是推荐录取。初中学校可对各方面表现突出的学生进行推荐,至少两名教师写出推荐信,由高中学校通过调查、面试、综合能力测试等方式考核后,予以录取。三是特长录取。特长生录取的主要依据是综合素质评价加特长考核。对有特殊才能或潜能但无实证性材料的学生,高中学校应提供考生展示特殊才能的条件,并建立相应的组织对考生的特殊才能进行评定。四是划片招生录取。鼓励高中教育资源和普职比例相对均衡、高中段教育普及率高的地方,在认真论证、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采取区域内划片招生办法,合理划分各普通高中、职业高中招生服务片区,促进生源平衡,搭建竞争平台,实现办学效益的最大化。五是注册录取。部分普通高中和职业学校,可采取注册招生的方式,由初中毕业学生持成长档案,在规定时间内到校报名,由学校根据学生成长档案决定是否录取。

(四)扩大优质高中招生自。对办学水平高、有特色、在当地能起示范作用的优质高中,教育行政部门应扩大其招生自,在学校招生计划中安排一定比例,由学校自主招生。取得招生自的学校,要制定自主招生工作方案,报市级教育行政部门批准后实施。优质高中自主招生的比例,应不低于招生计划的5%、不高于招生计划的30%。

三、切实加强组织领导

(一)加强组织领导。改革和完善评价与考试制度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工作的一项重要举措,各级、各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切实加强领导,认真做好本地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和高中阶段招生制度改革工作。要建立完善公示、诚信、监督监控、复查复议和责任追究等制度,严格按制度办事,自觉接受社会监督,维护公平竞争。

(二)严肃招生纪律。对在初中学生学业水平考试、综合素质等级评定、高中阶段学校招生录取过程中违反规定的,一经查实,严肃处理。涉及学校的,在评先评优、年终考核、考点设置等方面实行“一票否决”,是“规范化学校”的取消其称号,是初中学校的减少或取消其指标生分配数额,并追究学校主要负责人和分管负责人的责任;涉及教师的,取消其当年度评先评优资格和参与学生评价工作资格,不得作为推荐生的推荐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