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餐饮食品安全问题范文

餐饮食品安全问题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餐饮食品安全问题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餐饮食品安全问题

第1篇:餐饮食品安全问题范文

【关键词】餐饮业;食品安全监督;量化分级管理;问题及对策

实施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督量化分级管理是2012年度国家食品安全监督管理的重点工作内容之一,是今后食品安全监督的一项重要制度。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督量化等级分为动态等级和年度等级[1]。本文对餐饮业实施食品安全监督量化分级管理的问题进行相关探讨和建议。

1存在问题

1.1部分餐饮服务单位对量化分级管理工作认识程度不高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督量化分级管理制度从2012年在原来食品量化分级的基础上,开始《餐饮业食品安全量化分级管理》,就当前情况看,餐饮服务单位对申报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督量化分级管理的主动性不够,似乎是食品安全机构召集宣传培训后,被动地接受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督量化分级管理。缺乏市场经济动力,不是积极主动配合,需以强制力来保证。突出表现基层低等级C级占绝大比例,但低等级的餐饮经营单位不愿挂牌,对餐饮食品安监督量化分级管理评审积极性、主动性不高。

1.2量化赋分标准运用不恰当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督动态等级评定表[1]评定项目主要包括:许可管理、人员管理、场所环境、设施设备、采购贮存、加工制作、清洗消毒、食品添加剂和检验运输9大项和58个小项,每大项10分。其中4分项2个;3分项8个;2分项10个;1分项36个。涉及关键监督项目12个,其中4分项2个;3分项1个;2分项2个;1分项7个。在许可管理、人员管理、加工制作3个大项中各有2个关键,其他五大项各占1个关键项。按规定:有2项关键项不符合要求,不评定动态等级;检查项目和检查内容可合理缺项。在人员管理大项中:8.是否聘用禁聘人员从事食品安全管理;10.从业人员中是否存在无健康证明的人员;11.是否安排患有有碍食品安全疾病的人员从事接触直接入口食品工作。这当中出现了包含性,其实在餐饮服务单位中无健康证明的人员和患有有碍食品安全疾病的人员都是在禁聘之列的人员。在场所环境、设施设备、加工制作3个大项中各设10个小项,不论是否是关键项每项小项各1分。由于量化分级工作涉及的项目较多,要求较高,专业性较强,且被量化单位存在问题多,因此监督员在标准的理解和掌握上有较大差距。

1.3评分表中评分内容不细化、不严谨在58个评分项目中出现的评分内容定分都是简单使用“是否”来判要求目前还没有一个定。其中有40项是用“是否符合要求”来定分的,没有法律法规和部门规章认可的标准。只有如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制定的《餐饮服务食品安全操作规范》[2]这个规范文件中推荐的餐具清洗消毒方法;推荐的餐饮服务场所、设施、设备及工具清洁方法;推荐的餐饮服务从业人员洗手消毒方法等。评分的法律法规和规章的依据和支持不足。

1.4基层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督员指导不到位基层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督员参加专业培训和参观学习的机会较少,对餐饮服务食品安全操作规范,卫生标准操作程序(SSOP),危害分析关键控制点(HACCP)等先进的管理理念知之甚少,业务能力不强,不能正确地理解餐饮单位餐饮服务食品安全量化分级管理标准。由于单位存在的问题差异较大,增加了指导难度,检查发现部分餐饮单位没有按照原料、半成品、成品的加工顺序予以布局,没有做到由清洁区向非清洁区过渡;有的餐饮单位将主食仓库设在厨房的最里面,蒸汽湿度大,不易通风。这与监督指导不到位有关。

1.5社会和消费者的监督积极性不高监督机构将取得不同餐饮服务食品安全信誉度的餐饮服务通过发文以及媒体告知,并在餐饮服务经营者显著位置挂上不同的餐饮服务食品安全信誉度的标识,但是消费者的参与性不够,他们在消费过程中往往注重价格、品牌、服务,只是在发现食品安全问题了才注意餐饮服务经营者的卫生状况,远未达到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督量化分级管理制度的本意。

2对策

2.1加强宣传力度加强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督量化分级管理制度的宣传力度,监督管理部门要向社会广为宣传,使各级政府、各类企业、消费者都了解这项工作的重要意义和工作目标,自觉承担起在保证餐饮服务食品安全中的责任。重点要使餐饮服务单位的被动性接受变为主动性的行为要像申办餐饮服务许可证和工商营业执照一样,成为自觉的行动,促进经营者提高自律。为提高餐饮服务食品安全水平发挥应有的作用。一方面通过大力度、广泛的宣传,把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督量化分级管理的相关法律、法规和具体要求告知餐饮单位和消费者;另一方面公示量化分级管理工作的信息,通过宣传好的、信誉度高的单位,引导居民享受好的餐饮卫生服务,同时,对不积极参与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督量化分级管理和卫生条件差的餐饮单位予以行政处罚或曝光,以此加强管理、扶优济强,引导广大消费者合理选择,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2.2建立健全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督机制首先是健全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督队伍,培训现有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督员,采取走出去进修,请进来培训的轮训制度,考核成绩合格上岗,不合格者待岗自学,定期给予复考机会,再达不到标者实行待岗。第二,向社会招聘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督员,招聘食品安全知识与法律知识兼备的人才,采取笔试、面试等方式,选择有志于食品安监督事业,又知识丰富的人才。第三,大专院校要设立公共卫生和食品安全专业。培养专门的人才。其次为了保证餐饮业量化分级管理的有效实施,要制定以下制度作为保证:

2.2.1领导小组会审制目前,我国的餐饮服务环节食品安全监督是以食品药品监督部门为行政执法主体,中国各级政府成立了卫生监督所或食品药品监督所,作为食品药品监督部门的隶属单位,具体承担公餐饮服务环节食品安全的监督和执法工作。成立领导小组会审制,分别负责食品安全监督量化分级管理的计划、组织、评价等工作,处理工作中重大问题,制定相关方案、制度、程序标准。领导小组划分为三个小组,分别负责资料及建筑卫生评价、关键项目评价及一般项目评价。

2.2.2实行审评组长负责制审评组长要切实负起责任,并明确专门人员具体负责,做好食品安全隐患排查、信息报告、协助执法和宣传教育等工作。

2.2.3建立审评考核监督制度按照食品安全监督量化分级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审评考核做到标准公开、尺度统一、过程透明、结果公正。所以要建立和健全审评考核监督制度。要突出对依法履行职责、完善监督制度、创新监管机制、落实监管责任等方面的绩效考核,确保各项监管任务得到有效落实。

2.3完善量化分级管理评分表量化分级管理评分表按类别、规模进行修改量化分级管理评分表,使大、中、小型餐饮单位,都有可操作性强的量化分级管理评分表。依据《食品安全法》、《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餐饮服务许可管理办法》、《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和《餐饮服务食品安全操作规范》的相关要求细化量化分级评分表。

2.4承前启后,做到具体情况具体分析鉴于餐饮服务食品安全量化分级管理制度是在食品卫生量化分级制度的基础上推行的,创新推行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督量化分级管理制度的工作方法,必须要和当前和发展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力求通过该制度能对餐饮业进一步规范管理,逐步走向正规,使其更加充满活力和竞争力,力求通过对监督项目量化有助于减少监督检查中的随意性,增加监督检查的科学性、公正性和严肃性。我们必须认识到食品量化分级管理的实施是一项长期艰苦的工作,是食品安全监督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这项工作在我国刚刚起步,还在摸索阶段,各地的饮食习惯都有所不同,沿海开放城市和内陆城市、城市和农村的经济水平也存在明显的差异。应根据地区的不同情况、民族特点及各种不同类型监督的需要,制定出与当地实际情况相适应的经常性食品安全量化标准。这些量化评分标准的制订要向社会公开,对各餐饮服务单位单位软硬件要求应互相结合,可操作性强,同时要保证量化分级评级的质量。这就要求我们在进一步完善过程中必须考虑到目前我国餐饮服务单位者的情况十分复杂,不仅存在城乡差别、地区差别,同时伴随有大量的农民进城开店以及一定数量的非法无证经营等社会问题。从目前全社会公民的卫生意识、食品安全监督人员数量、装备和监督管理范围、监督管理能力等各方面情况来综合考虑[3]。

参考文献

[1]关于实施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督量化分级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国食药监食[2012]5号.

第2篇:餐饮食品安全问题范文

关键词:网络订餐;食品安全;现状;经济法;对策

中图分类号:D92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25-000-01

近几年,“O2O”商务模式热潮席卷各个领域,传统餐饮行业在借助这种线上模式开展了网络订餐外卖项目。网络订餐是互联网与餐饮行业共同合作的产物,不仅价格优惠,且配送方便,这种“鼠标加车轮”式的饮食模式迅速占领市场,尤其受大学生群体欢迎。但在网络外卖主体越来越多,消费者数量也在不断增加的今天,却频繁曝出网络订餐食品安全问题。当前,我国对网络订餐的研究还集中在消费、风险、营销等方面,而对其背后的食品安全问题研究却较少,从经济法视角下对大学生订餐中食品安全问题进行分析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一、大学生网络订餐中突出的食品安全问题

(一)网络订餐商家无照经营现象普遍

在线外卖主要通过网络来进行操纵,对餐饮商家来说简单方便,正在呈大肆扩张之势。为了保障食品安全,我国于2009年6月1日对《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进行施行,该法律第二十九条明确规定,进行食品生产经营的商家必须拥有经营许可证,任何食品行业都需要具备食品生产、流通和服务等许可,才能正常运营。但在外卖网站中,很多与网站合作的商家并不具备经营执照与卫生许可证等,证照不全或无照经营的现象正在越来越普遍,给网络订餐食品埋下了大量食品安全隐患。

(二)网络订餐食品存在突出卫生、质量问题

根据多家媒体对外卖网站商家的调查发现,当前很多网络订餐商家餐馆后厨不仅垃圾成堆,同时存在苍蝇乱飞的状况,甚至有些店经常老鼠触摸,卫生问题堪忧,但在很多外卖网站中有些商家却成为网络订餐热销商家。另外,网络订餐隔断了消费者与商家的直接联系,商家在制作食品的过程中,材料采购问题也比较普遍,菜类食品清洗不过关、使用过期、变质食品材料现象屡见不鲜,尤其肉类食品中“僵尸肉”、“淋巴肉”的问题普遍存在,还有很多商家在制作食物过程中使用地沟油等。这些卫生、质量问题,给消费者群体生命安全带来很大威胁。

(三)“厨房店”的大量存在难以保障食品安全

在网络外卖网站中,还存在大量的“厨房店”。所谓“厨房店”,即指仅做外卖,并不为消费者提供堂食服务的网络订餐商家,该类商家仅在个人厨房中即可完成网络订餐服务,在操作过程中大量“厨房店”中不乏唯利是图的黑心商家。一些别有用心的商家,利用网络订餐服务的漏洞,在破旧棚户、黑作坊中开店设立厨房向大学生等消费者提供外卖服务;或者为应付网络外卖平台对小店面进行租用,但实际上却进行厨房店经营,甚至在一切向“钱”看中进行违法食品加工等活动,无法保障网络外卖食品安全,同时给食品行业的秩序带来严重扰乱。

二、基于经济法视角解决网络订餐中食品安全问题的对策

在网络订餐中,这些食品安全问题的存在,主要与网络订餐食品在安全监管上的复杂性、局限性有关,同时也与我国当前网络订餐食品安全的法律法规体系不完善有关,导致网络订餐商家缺少制度约束性等。基于经济法视角来看,对网络订餐食品的安全监管,需要政府、市场与社会等多元主体共同参与。

(一)加强网络订餐食品安全监管立法

首先,应对网络订餐的市场准入机制进行完善。想要入驻网络订餐平台的商户,必须经过资格认证,取得相关许可证;同时实施信用登记制度,当商户出现食品安全或卫生等问题时,一经发现则立足取消其网络订餐经营资格,被所有外卖平拉入黑名单,以防商户侥幸心理。其次,应针对网络订餐食品,完善其食品标准、监测体系。与实体餐饮相比,网络订餐相对特殊,很多外卖平台难以做到对商家网络订餐食品卫生状况以及安全质量等进行全面检验,外卖订餐平台可加强与各地区卫生部门的合作,将外卖商家名单提交给卫生执法部门,由相关部门协助对各个外卖商家定期实施卫生检查,审核其经营资质。在这一过程中,外卖平台还应与有关监察部门配合,对网络订餐食品标准以及检验标准进行完善,通过风险评估,来促进监管立法可行性的提升,推进网络订餐食品监管立法工作。

(二)加强网络订餐食品安全监管执法

首先,监管主体必须不断地提升自身对网络订餐食品安全监管的执法水平和管理意识。针对各大网络订餐平台所提供的商家名单,增加对商家不定期抽查,明确执法人员及其负责范围,提升执法活动有效性。执法部门还应加强对商户的走访检查,从各个角度落实食品安全监管执法,达到对消费者食品安全与健康利益的切实维护。其次,政府应适当地对网络订餐食品安全监管执法加强干预。政府执法部门可对监管执法主体数据库进行建立,明确各片区在网络食品安全方面的监管执法义务责任,加强各部门监管执法分工与合作;同时对网络追溯平台进行建立,通过现代信息技术,记录和保存各个商家网络订餐数据与投诉、评分数据等,主动发现问题并及时处理,对于食品安全消费投诉较多的商家,严格立案处理,并下架出现食品质量的商品与商家。

(三)强化市场对网络订餐食品安全保护的调控

除了政府部门要做好立法与执法监管工作外,还应强化市场对网络订餐食品安全保护的调控。首先,政府应引导社会媒体平台等应加大对网络订餐食品安全问题的宣传,激发消费者自身食品安全权益保护意识。通过舆论引导,使消费者成为监管食品安全市场的另一主要参与主体,引导消费者对网络订餐食品问题积极举报,主动维护自身健康安全。其次,应对社会诚信体系进行建立健全。在当前市场经济环境下,针对网络订餐食品问题,建立相应的社会信用体系,不仅是法治经济的要求,也是诚信经济的要求。可针对网络订餐食品,建立一系列的监管、征信、评价等制度,确保网络订餐食品管理有章可循。

参考文献:

[1]程琳.网上外卖如何保证“舌尖安全”[J].食品安全导刊,2015,(11Z):30-31.

[2]郑春燕.经济法的视野中我国食品安全监管问题研究[J].长春大学学报,2013,23(1):97-101.

第3篇:餐饮食品安全问题范文

关键词:高校;食品安全;监督管理;责任意识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12-0340-02

食品安全最广泛的含义是指食品无毒、无害,符合应当有的相关营养要求,对人体健康不会造成任何急性、亚急性或者慢性的危害。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给出的最新定义,食品安全是“食物中有毒、有害物质对人体健康影响的公共卫生问题”[1]。食品安全也逐渐成为一门专门探讨在食品加工、存储、销售等一系列过程中确保食品卫生及食用安全,降低疾病隐患,防范食物中毒的一个综合性跨学科领域。

一、切实保障高校食品卫生安全的重要性

俗语有云:“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食品安全,切实关系着国计民生:在宏观上它关系到国家和社会的稳定发展,微观上它关系着百姓的生命健康。

高校食堂具有就餐人数多而固定、就餐时间集中的特点,由于人群高度集中,他们的饮食安全极易受到威胁[2]。再加上整个社会食品安全问题频发的大背景,诸如地沟油、瘦肉精、苏丹红鸭蛋、三聚氰胺奶粉及牛奶、甲醛奶糖、染色花椒、假牛肉,避孕药养黄鳝等事件的频频曝光。可以说,在种种不利情况下,确保大学生安全用餐、放心消费、吃得卫生、保证其正常的生长发育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因此,高校食堂的食品安全问题必须得到高度重视。

二、高校食品安全问题现状分析

卫生状况是关系高校食堂食品安全的重要因素之一,然而大多高校食堂卫生条件问题严重,一是餐具卫生不容乐观,校园食堂的餐具使用周期过长,清洗不彻底,不少餐具附着有明显污垢或油渍,此外,消毒设备陈旧,消毒不按程序进行;二是食堂操作间的卫生环境差,物品摆放不整齐,厨具清洗频率低;三是隔夜食品问题,在夏暑蚊虫滋生时节,不少食堂为节省成本,售卖隔夜食品,严重影响了师生健康。

学生是祖国的将来,党和政府历来关心学生的饮食卫生和健康成长。学校食物卫生安全保障方面存在的薄弱环节不应该也不能被忽视,全国集体食物中毒的案例仍时有报道,现就高校中存在的食物卫生安全问题做以下分析:

(一)加工条件粗陋,缺少应配置的卫生设备

有些高校对食堂的经费投入严重缺少,食堂建筑与卫生设施不太配套。教育部关于加强学校食品卫生安全管理工作的紧急通知中要求“要加大经费投入,进一步改善学校食堂卫生设施与条件,使食堂建筑、设备与环境符合卫生要求”[3]。近年来,大多数高校由于在校人数的大幅度增加,都新建或扩建了学生食堂,食堂外表和就餐大厅都装修得非常好,但不少食堂都存在一定程度上的功能不配套、设备陈旧的问题。致使食堂缺少必要的设备和食物维护的方法,直接导致了食物安全风险要素的增加。

(二)承包食堂食物卫生安全风险多

有些高校对后勤社会化改造中食堂卫生处置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缺少及时的研讨以及处置,导致一些因为原则不严、责任不明和自身处置水平低等缘由构成的食物中毒事件时有发生。

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在第4章食品生产经营的第29条明确规定“国家对食品生产经营实行许可制度。从事餐饮服务应当依法取得餐饮服务许可”[4]。

但是由于高校的扩招,多数学校的后勤服务面临很大的压力,后勤社会化也成为一项必然的选择。但部分学校存在盲目引进,以包代管,使得少数不具备从事学校餐饮工作资质的社会机构或个人承包学校食堂,很大原因在于学校没有健全相应的食堂卫生管理制度。

(三)食物卫生安全处置水平低

有些高校食堂管理人员对食堂的卫生安全作业缺少必要的处置和检查、完善的处置原则以及具体的组织实施方法。另外一些高校对此类问题处置不够及时而且力度不够,他们利用服务公司、校办公室等这些非专业机构来处置,会造成食堂卫生处置管理的水平不高,导致这些食堂将剩余食物在室温下存放后又直接食用,生、熟食物容器、区域和加工东西没有分隔和差异符号。

(四)从业人员广泛缺少卫生安全意识,卫生操作习气不良

食物加工人员缺少卫生意识和不良操作习气是构成食物污染和导致食物中毒的最重要缘由之一。食堂从业人员大多是临时聘任、未经练习就从事食物生产经营的人员,因而对食物卫生知识的掌握不够全面,其卫生操作的习惯也令人担忧。

(五)食堂从业人员培训力度不够

大多数高校食堂由自身经营向租赁、承包、托管等多元化模式发展。高校学生食堂的管理人员多为高校的行政管理干部,食堂内的工作人员也多数是那些只参加过个别临时或短期厨师培训的学员或临时工,缺乏专业、系统的烹调理论和饮食营养与卫生知识。这些人员食品卫生安全意识和相关知识、食品加工知识匮乏,在加工过程中不按照有关规范进行具体操作,存在食物中毒发生的隐患[5]。

(六)有些区域监督处置缺少应有的力度

由于高校处置的特殊性,有些当地卫生监督机构对学校食堂的卫生安全作业监督不够,把关不严,对尚未达到安全卫生标准的学校食堂也发放相应的卫生许可证,致使食堂卫生风险不能从根本上得到消除。

三、高校食品安全问题的对策建议

第4篇:餐饮食品安全问题范文

无疑,餐饮食品安全是关乎国计民生的大事,关系到数千万在外就餐食客的健康,也是整个餐饮行业发展的基石,然而近年来不时发生的餐饮食品安全问题让广大食客对此颇为担忧。

“餐饮食品安全的把控,要依靠从‘田间’到‘餐桌’中每一个环节、每一个工作者的共同努力,多年来,联合利华饮食策划与中国餐饮企业共同成长,深知做好餐饮食品安全的不易,但这又是食客的权利和期望,也是餐饮行业从业者的责任所在。”联合利华饮食策划中国区总裁陈意星表示。

10月18日,作为第十二届中国食品安全年会的系列活动之一,联合利华饮食策划与中国食品安全报社共同了2014年度餐饮食品安全优秀案例。通过李彤团队的“专业”眼光考察的12个餐饮企业展现了它们的努力。

从田间到餐桌的安全

对于餐饮企业厨房食品的安全管控,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教授何计国认为,食品安全的问题绝大部分来源于两块,一是原材料,二是加工过程。多数食品安全问题都与食品生产技术无关,而是和生产者的道德水平和监管机制有关。国外对食品安全风险控制的成功就在于过程控制中,可以随时发现并将风险及时控制在最低水平。建立可追溯的食品安全体系,比单凭结果检测的监管要更具成效和节省成本。何计国表示,餐厅恰好处于食品安全的危险高发环节,从区域管理来说,是从食材污染到不污染的过程,从人员管理来说,是一个从干净到不干净的过程,这就要餐饮企业更加注意做好食材和人员交叉管理的难点。

走进位于北京市朝阳区的眉州东坡中央厨房,可以看到整齐划分出的低清洁区与高清洁区,在区域两侧则用穿墙式加热蒸箱将原材料预处理与成品进行隔离。“这是我们的第三代物流中心和中央厨房了”,眉州东坡集团执行总裁郭晓冬介绍,“比如所有进来的空气和水是经过过滤和处理的,还有运输环节,每天什么节点、什么时间,这辆车到了什么地方、停留了多久,它的温度是多少,我们都可以追溯和掌控。”

一款食材从种植、采摘、加工到被精心烹制成菜肴奉送到客人面前,这个在居家烹饪中看似简单的过程,在餐饮企业中却要涉及到数十位工作者的十余道专业环节。因此,餐饮食品安全的把控,不仅只是餐厅管理者需要关注的问题,也要依靠每个餐饮行业从业者从“田间”到“餐桌”整个链条中,每一个环节所付出的努力,任何一个小的纰漏都可能造成影响巨大的问题。

为了保证原料的品质,呷哺呷哺在原材料加工过程中,合理对其进行巴氏消毒以及环境温度的控制,避免了细菌繁殖增生。而水作为呷哺呷哺生产蘸料的原材料之一,为了去除自来水在运输过程中繁殖的微生物和细菌,呷哺呷哺在全车间安装了水资源消毒设备,用滤芯过滤和紫外线照射的方法保障了水质。

同样为了更好把控原材料,安徽老乡鸡餐饮有限公司采用了养殖事业部与农户合作的方式,即农户养殖120天,养殖场养殖60天的“二段养殖”方式,祛除兽药残留,保证鸡肉的安全。

在李彤的实地考察中,让他印象深刻的是全新的“后厨重地”。比如西贝莜面村的“明厨亮造”,厨师的洗手站、食物储存标签、厨师试菜工具、清洁使用的毛巾、空气消毒设施,后厨人员佩戴一次性手套、使用保鲜膜和做菜的全过程一目了然,“这样不仅能对后厨工作起到有效的监督作用,也增加了门店与消费者之间的信任交流,提升餐饮企业的人气”。

比如旺顺阁的“清凉厨房”,通过合理布局厨房排风系统,一改传统厨房的闷热,“这样一方面让厨师拥有舒适的心情,提高了后厨效率;另一方面中央空调还可根据区域用途,调节控制各个区域的温度,保证了食材的新鲜度,降低了影响食物腐败的温度因素。”

伙伴的角色

“其实我们并不把自己当成一个调料的公司,因为我们能做的远远比卖调料更多。通过这样的活动,充分体现出我们怎样变成餐饮行业的最佳合作伙伴,也让餐饮企业认识到联合利华饮食策划可以帮助它们把菜做得更安全,这是我们最大的特点”。陈意星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很强调“餐饮从业者的最佳伙伴”的角色。

联合利华饮食策划发起的优秀案例征集活动就旨在展示和鼓励餐饮企业在食品安全方面所做出的突出努力,促进行业内交流借鉴,挖掘和推广餐饮食品安全管理的经验,从而提升餐饮行业从业者整体的餐饮食品安全管理意识与技能。据悉,组委会还将组织专家与相关企业开展进一步沟通,完善企业内部食品安全管理体系,并将这些成功的餐饮食品安全管理经验推广到更多餐饮企业。

第5篇:餐饮食品安全问题范文

可以毫无疑问地说,中国农业遇上互联网+从长远趋势来看,是“利”占上风。对于互联网+中国农业存在巨大焦虑感的人们,建议从未来着眼来看此问题。互联网+中国农业最根本需要解决的还是市场问题,而市场问题所要解决的是当时社会形态下的需求问题。往后推个十年、二十年,那时的人们该是如何生活?解决好这个问题,即能有效地解决中国农业在那时是何面貌,并且不会旬空倒序导出错误结论。

从另外一个角度,且回到过去来梳理中国农业的发展。从农耕社会时期开始,数千年来中国农业只在解决一个问题:如何最大量地满足中国广阔土地上嗷嗷待哺的人民群众。一直到二战时期,随着包装食品的出现,中国农业才正式迈入第二个阶段:解决食品便利化问题。随着城镇化的出现,人们的生活形态发生巨大改变,快餐的伺机涌现即是饮食便利化的最好例证。虎跃过去十来年所服务的众多食品、农业、餐饮企业,无不在寻找食品便利化解决的最佳方案。

互联网+邂逅中国农业的最高要求与最低标准

归结中国农业的发展,实际上是可以分为以下三个阶段:从量到快,再到今天中国农业遇上互联网所需解决的问题。中国土特,其名就很好地阐释了中国农业第三阶段所需解决的问题:独特性!独特性在农业领域,在过去还无法得以很好地实现,主要是技术层面还无法支撑。过去几十年农业企业所要解决的根本问题是:如何有效地降低成本,从而实现大规模化的生产。

中国地域广阔,从南到北,从西到东,不同的地域又滋生出不同的饮食标准。思念食品在全国设有5至6个工厂,所需要满足的不仅是物流方面的需求,更是要生产符合地域个性化的食品来满足不同地域间相差甚远的饮食标准。

要更好地满足不同地域的不同饮食标准,今天中国农业遇上互联网+恰是其最佳时机!

不管是农业、餐饮还是任何食品产业,其实现在在互联网层面还涉足地很少,现在这些企业运用互联网所做最多的事还是以“导流”为主。然而,若要真正地满足个性化需求,通过互联网来获取数据则显得十分必要且重要。利用大数据,就可以轻松获取一个人的行程、喜好,喜好吃什么、不喜欢吃什么,血糖是高还是低。合法与合理范围内获取这些数据后,接着便可更好地匹配其个性化需求:去哪里吃、吃什么更好等。也即利用大数据来真正做到满足用户贴心的个性化需求,就像他肚子里的蛔虫一样。互联网+让这一切变得可能,而这也正是未来农业与食材的发展方向。

中国农业不仅要解决人们吃得饱的问题,更要让其吃得好!而吃地好的最高标准是高度满足其个性化需求,但也切不可忘记最低的保障:食品安全。

中国社会开始大肆谈及食品安全问题基本是从三聚氰胺时开始,自此,食品安全问题便从未在人们的视线里间断过。这时真的需要冷静下来问一个问题:中国的食品安全是否真的是全世界最差?对于这个问题的回答,从我做了十来年的食品企业来看:有些企业确实存在着极大的食品安全隐患,但这些问题绝非存在于拥有高品牌度的大企业身上。大的食品企业,每年进行数十亿乃至数百亿地生产,一些食品安全的问题如果存在,也不是出现在内部,而是出现在物流、终端、甚至消费者身上,企业更是有苦难言。

所以,对于社会也好、媒体也好,对于众多的食品企业除了要有鞭挞,更要有包容。如果一直在较低层面地关注食品问题,难免难于着眼未来。今天的中国市场不缺乏新西兰奶粉,而是缺乏真正的中国好奶粉!

今天,互联网+来了,对于中国农业而言,不论是最低的食品安全问题,还是最高的高度满足个性化需求问题,都有望得以较好地解决。

“大数据”,推动中国农业发展的重大利器

第6篇:餐饮食品安全问题范文

一、责任对象。

餐饮经理是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对本公司的食品安全工作负全面领导责任。

二、责任内容。

1、牢固树立餐饮服务股是公司食品安全第一责任人的意识,全面做好食品安全工作,杜绝发生食物中毒或食源性疾患。

2、认真贯彻执行食品安全相关法律、法规、规章以及政府有关食品安全的政策和工作部署。

3、高度重视食品安全工作,切实加强领导,成立食品安全领导小组,健全落实好食品安全工作规章制度。

4、定期召开会议,研究食品安全工作,及时解决食品安全问题,要制定食品安全专项整治方案。

5、建立食品安全监督责任制、责任追究制,层层落实到分管人员。

6、定期、不定时对各餐厅食品原料采购验收验发、食品添加剂的使用、食用油的使用进行飞行检查。并做好检查记录备案。

7、要求各餐厅制定突发食品安全的各项紧急预案,做好备案。

8、当发生食品安全重大事故时,能按预案及有关规定及时向科和有关部门上报情况,并迅速组织处理,上报处理情况。

本责任书自签订之日起生效。

责任部门:__________

第7篇:餐饮食品安全问题范文

1.1高校学生食品安全教育存在的问题

1.1.1学校对食品安全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

据了解,目前高校对学生的安全教育重点放在防火、防电、防化学危险品、防止交通事故、防溺水以及防震减灾、管制刀具等方面,而对学生在食品安全教育方面的重视程度不够,很少在食品安全教育方面见有真章,校园内几乎听不到也看不到关于食品安全教育的宣传。学生对食品的安全意识有多高,对食品的安全理念是否正确,在生活中是否能自觉有效地预防不必要的食物中毒等事件的发生,是我们应该去关注的问题,更应该落到实处。

1.1.2校内外摊贩食品安全卫生问题令人堪忧。

据调查,高校学生在校外街边小摊就餐的人数数不胜数。比如大学新校区校门口经常有小作坊和食品摊贩从事食品生产经营活动,主要以烧烤类和油炸类食品为主,学生及社会人士对其是否使用病死、毒死或者死因不明的禽、畜、兽、水产动物肉类,或者是否使用腐败变质、霉变生虫、污秽不洁、混有异物、掺假掺杂的食品一无所知。对于烧烤类食品,尤其是肉类在烧烤过程中,会产生致癌物质苯并芘,人们如果经常食用被苯并芘污染的烧烤类食品,致癌物质会在体内蓄积,有诱发胃癌、肠癌的危险。美国一家研究中心的报告说,吃一个烤鸡腿就等同于吸60支烟的毒性。常吃烧烤的女性,患乳腺癌的危险性要比不爱吃烧烤食品的女性高出2倍。因此,为了让学生远离此类食品的危害,我们需加强食品安全教育。

1.1.3学生对食品安全的认知性差、杜绝“危险食品”的自觉性不高。

针对食品安全问题,我们设计了“食品安全知识”调查问卷。调查问卷以大学学生为调查对象,从大学新老校区随机抽取了部分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并对在大学新校区校内外就餐的个别学生做了现场采访。调查问卷内容主要涉及食品安全理念、食品安全常识、食品中存在的有毒有害物质的种类等方面。问卷调查及现场采访结果表明:大学绝大多数学生对食品安全的认知性差、杜绝“危险食品”的自觉性不高。部分学生根本就不关心食品安全问题,在日常饮食生活当中,几乎很少考虑过某食品是否存在安全隐患。甚至还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在已知某些食品如烧烤类含有苯并芘、腌制类食品含有亚硝胺等有毒有害物质的情况下,依然经不起该类食品特有的“色、香、味”的诱惑,忍不住要去吃。采访中,居然有学生透露,每天一到吃饭时间就想到校外吃油炸类或烧烤类食品。比如,问卷调查中问题之一:当学生在已知烧烤类食品往往含有有毒有害物质苯并芘的情况下,选择偶尔吃的人数达到68%,选择不吃的人数仅占到28%,还有4%的学生竟然选择常吃。这充分说明我们的学生对食品安全的认知性差、杜绝“危险食品”的自觉性不高。

1.2高校学生开展食品安全教育的必要性

由于高校缺乏食品安全知识的教育及宣传工作,未能使食品安全知识在校园内得到广泛的普及,致使学生在饮食安全问题上成为“盲人”和“瞎子”。因此,为了提高学生对食品安全的意识及认知性以及杜绝“危险食品”的自觉性,有效预防食品安全事件的发生,保护学生切身利益,促进高校学生安全工作的开展,在校园内开展食品安全教育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2高校开展食品安全教育的对策

2.1在校园内大力宣传食品安全知识

各校可根据校园内现有的宣传设施如:LED显示屏、校园内宣传栏、校园广播等多种形式对食品安全知识进行定期或不定期宣传。内容可涉及以下方面:①食品安全的定义以及食品质量主要有哪几项基本要求;②什么是食源性疾病,如何有效预防食源性疾病;③如何预防食品中毒,突发性食品中毒应如何进行急救;④常见的饮食误区有哪些;⑤如何鉴别食品的真假及品质的优劣;⑥食品加工、贮藏过程中产生的有毒有害物质有哪些;⑦食品安全烹饪;⑧保健(功能)食品与药品的区别;⑨常用食品安全选购、食用与保存方法;⑩食品安全的消费保护措施等。另外,可有效利用早、中、晚校园之声广播将每日发生在国内外的重大食品安全事件在校园内进行选择性宣传。通过上述途径可有效加强师生对食品卫生安全的重视程度,进而提高学生杜绝“危险食品”的自觉性。

2.2开展食品安全教育专题讲座

各高校可根据实际情况邀请校内外熟悉或精通食品安全常识的专业老师或专家定期在全校范围内开展“食品安全知识教育”专题讲座。就2.1中提到的食品安全知识做深入浅出的讲解。为了使讲解的内容便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接受,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授课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可穿插一些跟食品安全相关的动画或动漫或播放近年来发生在国内外的重大食品安全事件等视频。通过开展诸如此类的食品安全常识系列讲座,在一定程度上可增强学生对自己生活当中的饮食安全意识,可有效避免不必要的食品安全事件的发生。

2.3开设食品安全教育交叉课

为使学生全面系统的掌握食品安全知识,建议各高校在全校范围内开设跟食品安全有关的通识课或公共选修课,如:《食品安全与卫生》、《食品营养与安全》、《食品营养与人体健康》等课程。这样,一方面学生可根据个人学习兴趣或爱好自主选课,使得学生自主选课的空间及知识面有所扩大。另一方面,学生通过该类课程的学习,可以对跟食品安全及营养学方面的相关知识有一个较全面、系统的认识和了解,有助于有效预防食源性疾病,进而保护自身健康和提高生活质量。

2.4开展食品安全知识竞赛

结合上述食品安全知识讲座、通识课或公共选修课等的开设,建议各高校以“学生社团活动”的形式在全校范围内组织相应的“食品安全知识”竞赛,对在竞赛中表现突出的、取得好成绩的学生给予一定的表彰及奖励。这样,一方面可突出食品安全教育的重要性,增强学生的食品安全意识,起到宣传的作用;另一方面,可有效了解学生对食品安全常识的掌握程度,同时,也丰富了学生的校园生活。

2.5建议相关职能部门加强食品安全监管力度

无论是校园外还是校园内,食品安全隐患将始终威胁着学生的健康及生命。建议相关职能部门对校园内的学生食堂及校园周边的餐饮店的食品、饭菜、食用油的来源、餐具、饮具和盛放直接入口食品的容器在使用前是否经过消毒、清洗干净以及炊具、用具用后是否做到洗净、保持清洁等方面进行不定期地抽查,以保证其所生产经营的食品安全卫生、无毒无害。对检查中发现的不符合食品卫生安全的食品及餐饮店在校园内进行通告,让学生及时了解自己面临的饮食安全问题,防患于未然。

3结语

第8篇:餐饮食品安全问题范文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 农村食品安全 食品安全事件

[中图分类号]F2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1)06-0108-02

食品安全问题关系民生、经济发展以及社会和谐,已成为当今社会普遍关注的重大社会问题。随着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农村食品市场日益繁荣活跃,各种小食杂店、小超市、小集贸市场等应运而生,促进了农村的经济繁荣。在极大方便广大农民群众日常生活需求的同时,也暴露出一些不容忽视的食品安全隐患,严重威胁着农民的身体和生命安全,成为党和政府以及社会关注的焦点。农村是食品安全的重点,农产品是食品产业链的源头,农民又是最大的消费群体,也是最容易受到伤害的弱势群体。因此,在新的历史时期,切实提高广大农民的生活质量和提高中国农产品国际竞争力,首先要解决好农村食品安全问题。

一、当前农村食品安全面临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引起全国关注的重大食品安全事故仍不断发生,严重影响了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涉及质量安全和假冒伪劣问题种类相当之多:毒猪油事件、福寿螺致病、人造蜂蜜事件、“苏丹红”鸭蛋、孔雀石绿事件等等。农村食品市场依然存在着“三多三少”现象。

(一)农村食品市场的“三多”

一是“三无”食品多。农村消费者主要生活用品主要来源于小食杂店、小超市、小集贸市场等,很多食品是城市中失去市场的劣质、即将过期的“三无”食品,特别是针对儿童消费群体的饼干、方便面、棒棒冰等,危害着农村消费者的身心健康;

二是食品生产经营单位的卫生环境差的较多。农村食品生产经营者管理意识不强,在经济效益不景气的情况下,更多地注重经济效益,不愿投入资金改造食品生产经营环境,尤其是小型食品生产加工厂、小食杂店,市场占有率较低,存在生产厂房和居住区不分,商品、食品与生活用品存放不当,小餐饮店无消毒灭菌设备等现象,极易产生二次污染;

三是农民缺乏食品安全知识较多。劣质食品之所以有市场,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在于部分农村消费都不关注食品安全。目前部分农村消费者安全意识普遍淡薄,表现在消费取向主要是“价格优先”,首选“便宜”的商品。农村消费者安全意识淡薄,一方面助长了不法厂商的行为,另一方面也为安全监管工作增加困难。

(二)农村食品市场的“三少”

一是从事食品行业人员拥有健康证的少。尤其是直接接触食品的从业人员健康证也很少,一旦这些人患有疾病感染,就餐的农村消费者有可能成为最直接的受害者;

二是监管人员监管次数少。目前的监管体制,很多职能部门由于农村监管成本较高等诸多原因,使农村食品市场的监管检查次数远远少于城市的监管次数;

三是农村食品安全知识宣传和教育的少。农村是最大的食品市场,农村消费者是弱势群体,农村食品安全宣传工作的力度较小、覆盖面不足,应该对全民特别是农村消费者普及食用农产品安全知识,规范农产品广告的宣传。

二、当前福建农村食品安全问题原因分析

(一)法律法规体系

法律法规交叉,执法体制不顺。现行监管食品安全的部门和法律众多,《食品安全法》《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对食品质量管理交叉规定,分工不明。事实证明,很多按食品链来分工监管,容易出现环节监管空隙,形成“两不管”地带,形成监管盲区。

(二)农村消费者安全意识薄弱

由于食品安全知识宣传力度不够,广大农村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认识存在许多误区,甚至很多农民对于购买商品主要是“价格优先”,很少注意产品外包装上的生产日期、保质期,至于是否过量使用色素等方面关注的更少。

(三)农村食品安全监管力量不足

很多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在乡镇并没有设立专门的机构,要开展对全县范围内的食品安全监管,监管力量远远不足,便造成了农村食品安全监管力量较为薄弱的状况。一些监管人员不能耐下心来研究食品安全监管的法律法规,只是硬背条文,理解能力差,实际操作能力不高。

(四)监管部门硬件设施不足

一方面,由于监管部门的检测设备不完善,检测手段单一,甚至某些乡镇连检测设备都没有;另一方面,监测人员没有具备专业的监测知识,对于食品添加剂、成分含量是否合格等无法检测,而且在农村由于受经费的限制,有些应该检测的食品项目却不能得到检测,从而滋生出更多的食品安全问题。

三、建立保障农村食品安全长效机制

我国食品安全问题是一项长期、艰巨的工作,体现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食品安全的监管工作需要得到全社会的关注和支持,因此,我们要更加深刻地认识解决农村食品安全问题的重要意义,进一步健全长效机制,做到对解决农村食品安全问题源头治理,预防为主,完善体制,健全机制。

(一)构建食品安全“宣传网”

首先,由于农村消费者文化素质普遍较低,对商品的认知水平与城市消费者有差别。因此,应该把工作的重点放在转变农村消费者的观念上。要通过农民通俗易懂的方式宣传食用农产品的知识,提高农民的安全意识。其次,可通过开通热线的方法,使更多的农民了解正确的食用农产品知识,养成良好的饮食和卫生习惯,并且可以及时举报农民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的食用农产品问题。最后,教育要从娃娃抓起,应该深入到中小学校,增加食品安全授课内容,引导学生从小就养成科学、合理的饮食习惯。

(二)构建食品安全“监管网”

健全农村监管网络是无缝隙的监管工作的保证,建设农村食品安全监管网络是一项基础性、长期性的工作。

一是要从源头上加强食品安全整治。在食用农产品生产中,农药、化肥、饲料添加剂等农业化学投入品的使用是保证农业产量和农业品质的重要手段,但是,不科学地使用农药,就会严重污染食品,继而威胁人们的身体健康甚至污染环境。因此从源头上保证食品安全,直接关系到人们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也关系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及社会的和谐安定。

二是要从生产环节加强食品问题整治。构建食用农产品流通的预警机制,以抽查、巡查和专项检查形式加强对食品生产企业进行监测,及时公布检测结果。

三是积极构建食品生产企业市场准入制度,建立并完善与标识管理相联系的可追溯制度,有助于确定产品的身份、历史和来源。实行现场巡查制度,加强食品生产企业产品的抽检力度,严把市场准入关。

(三)完善农村食品安全“监督网”

实践已经证明,社会监督对食用农产品安全监管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近年来爆发的“苏丹红非法添加物”“三鹿婴幼儿奶粉”“膨胀西瓜”等食品安全事件,几乎都是先被消费者或媒体披露的,这充分证明了社会监督不可低估的作用。

要实现农村食品安全监管的全面和到位,需要法律法规、宣传教育、社会监督等多重方面的总体配合和完善。

【参考文献】

[1]刘大良.新农村建设中食品安全卫生问题探讨[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08,28.

[2]杨洁彬,梁春穗等.食品安全性[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1999.

[3]郑刚,王淑玲.中国农村食品安全现状及对策建议[J].财经界,2008.

[4]范梅华.关注农村食品安全[J].食品安全,2005,22.

第9篇:餐饮食品安全问题范文

【关键词】食品安全;食品安全事件;媒体

The analysis of food safety incidents exposed by the media in 2013 in China

(Department of Nutrition and Food Hygiene, Key Laboratory of Public Health Safety, Ministry of Education, School of Public Health, Fudan University, 200032, Shanghai)

AbstractObjective:To provide reference to food safety supervision and management by analyzing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trends of food safety incidents exposed by media in 2013 in china.Methods:Food safety incidents exposed by printed media, the major web portals, news websites and public opinion reports of the government during 2013.1.1 to 2013.12.31 were collected and analyzed on their characteristics and trends. Results:The number of food safety incidents exposed by media added up to 740 during 2013.1.1 to 2013.12.31 in China, of which the largest number was in Guangdong province, with a total of 130, accounting for 17.6% of the total, followed by Shandong, Zhejiang and Jiangsu. The number of incidents exposed throughout the year did not change significantly by months, yet incidents occurred more frequently in September and October. As for related food types, 164 incidents (22.2% of the total) related topoultry meat and meat products; snacks were involved in 53 incidents, accounting for 7.2% of the total. Nearly 2/3 of the incidents resulted from problems of production and processing links, among which 13.9% were from the production of primary agricultural products, 10.2% and 8% were from sales &circulation, and catering consumption respectively. About 40% of the food safety issues exposed by mediawere related to circulation. As for nature of the incidents, the perception of pathogenic micro organisms, pesticides or veterinary drug residues and excessive contents of heavy metals was 22%, followed by processing with non-food raw materials or adding non-food chemicals. 31.8% of hazards or potential hazards in exposed food safety incidents during 2013 were food additives and illegal additives. Conclusions:Incidents involving meat, meat products and snacks had a relatively higher occurrence. Food production, processing and circulation became high risk links in food safety issues. Pathogenic micro organisms, pesticides or veterinary drug residues, excessive contents of heavy metals and violation of food additives management were relatively serious problems. Chemical hazard was one of the major hazards in food safety issues.

Key words: food safety;food safety incidents;media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食品安全是关系到人民健康、社会稳定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食品安全,包括数量安全和质量安全。人们在食品数量供给已经安全的情况下,开始更多地关注食品质量的安全[1]。近年来,无论是地沟油、三聚氰胺奶粉还是僵尸肉、乙草胺草莓等,都给人们对食品安全投下了不信任的“阴影”。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了解和知晓主要来源于各类媒体的报道和传播,但这样信息的来源存在碎片化、片面化和非专业的问题,由此也会缺乏全面性、客观性和科学性。本课题通过收集并汇总2013年1月1日至2013年12月31日期间我国各类媒体曝光报道的食品安全事件,界定并分析其性质、种类,总结其发生趋势与规律,以期为开展食品安全风险交流和相关部门对重点监管环节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收集2013年1月1日至2013年12月31日期间我国各类媒体曝光报道的食品安全事件。

1.1.1定义: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定义,食品安全(food safety)是指“食物中有毒、有害物质对人体健康影响的公共卫生问题”[1]。其中包含两个关键词:有毒有害物质、对人体健康影响(包含潜在危害)。《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对食品安全定义为:“食品无毒、无害,符合应当有的营养要求,对人体健康不造成任何急性、亚急性或者慢性危害”[1]。食品安全事件指的是食品安全事故,包括食物中毒、食源性疾病、食品污染等源于食品,对人体健康有危害或者可能有危害的事故。

1.1.2时间及地点:2013年1月1日至2013年12月31日期间大陆或香港、澳门和台湾媒体曝光报道的食品安全事件。

1.1.3来源:纸媒、各大门户网站、新闻网站及政府相关舆情专报。

1.2方法

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资料进行分析,并利用Excel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地区分布

自2013年1月1日至2013年12月31日,我国大陆、香港、澳门和台湾累计新闻曝光报道的食品安全事件740件。其中曝光报道数最多的地区为广东,2013年全年总计130件,占总数的17.6%;其次为山东80件(10.8%);浙江和江苏则分别为50件和37件;四个直辖市中,北京被媒体曝光报道的食品安全事件相对最多,为72件(9.7%),上海、重庆和天津分别为19件、9件和5件;740件媒体曝光报道食品安全事件中,其中45件波及范围较广,辐射全国多个省、市或自治区,占全年总数的6.1%;台湾地区的媒体曝光报道食品安全事件数总计32件,多于大陆大部分省、市及自治区;内蒙古、青海和新疆等相对较为偏远的地区媒体曝光报道的食品安全事件数相对较少(图1)。

2.2 时间分布

在时间分布上,2013年媒体曝光报道食品安全事件随月份变化未有相对明显的趋势。其中,9、10月份相对高发,分别为105件和70件,占全年的14.2%和9.5%;1月、5月和12月媒体曝光报道事件数亦较多,分别为72件、68件和68件;其他月份媒体曝光报道食品安全事件数相对较为平均,平均在40~60件左右(图2)。

2.3 食品种类分布

740件食品安全事件中,其中164件(占数的22.2%)涉及畜禽肉及肉制品;其次为零食类休闲食品,总计53件,占总数的7.2%;调味品相关食品安全事件位居第三,占6.8%;面包蛋糕等焙烤食品、饮料、蔬菜、速冻米面等方便食品、水产品和酒类等食品的曝光报道率亦相对较高;保健食品为5.1%,多于粮食米面(4.6%)和食用油(3.9%);牛奶等乳及乳制品占到总数的3.5%;涉及水果、食用菌的报道则相对较少(图3)。

肉及肉制品食品安全事件1月~12月的每月曝光报道率均较高,曝光报道事件数最多的月份为10月(18件),8月和12月各有17件;休闲食品在1月~3月的曝光报道率较之其他月份相对较高;有关焙烤食品和饮料在9月份的曝光报道率相对较高;涉及茶叶的报道在较为炎热的6月~9月相对高发(表1)。

2.4 不同环节分布

食品不安全因素贯穿食品供应的全过程,从初级农产品的种殖养殖到食品企业的生产加工、流通、销售,直至餐饮消费。研究发现:超过半数的媒体曝光报道食品安全问题涉及食品的生产加工环节;约40%左右的曝光报道事件则涉及流通领域;餐饮消费环节占到3.8%;农产品的种养殖环节在2013年则涉及相对较少,仅为2.8%(图4)。

在食品安全事件曝光报道率最高的广东,130件报道中分别有57件和63件涉及食品的生产加工和流通(92.3%);其后依次为山东、北京、浙江和江苏, 均是生产加工和流通环节的问题曝光报道率相对较高;两湖以及河南、陕西等地食品安全生产加工环节的事件数则远多于流通及其他环节;在餐饮消费环节,广东、上海和浙江的曝光报道率较之其他省市相对较高;在广东、福建等地,也有为数较少的涉及初级农产品种养殖的食品安全事件被曝光报道(表2)。

2.5违法性质分布

研究显示:740件曝光报道的食品安全事件中,致病性微生物、农残、兽残和重金属超标的比例占到22.2%;其次为采用非食品原料生产或添加非食品用化学物;违反食品添加剂管理规定的比例则为12.3%;8%的媒体曝光报道食品安全事件涉及无证生产加工或经营;混有异物和腐败变质分别占6.8%和4.7%;相对而言,营养成分不符合标准、病死、毒死或死因不明畜禽肉品及其产品和过期产品的涉及相对较少(图5)。

图5 2013年我国各类媒体曝光报道食品安全事件违法性质分布

2.6 危害性质

食品安全事件所致人体危害或潜在危害的主要可分为三大类:物理、化学和微生物。物理性危害包括食品中的异物,如石头、玻璃渣、昆虫等;化学性危害包括重金属、自然毒素、农/兽药化学残留、加工过程中可能有机械带入食品中的化学性危害以及餐具的不安全等;生物性危害包括微生物和寄生虫等。本课题收集2013年媒体曝光报道食品安全事件所致危害或潜在危害主要为化学性危害,占比75.0%,其中15.9%为非法添加或假冒伪劣,滥用食品添加剂占12.3%,农/兽药残留占3.2%,重金属超标占2.2%;其次为生物性危害,约占16.9%;混有异物等物理危害占比相对较少,仅占8.1%(图6)。

对于日常生活必需的粮食米面类制品,2013年媒体的报道总计为34件,潜在危害主要来源于化学性危害(58.8%);其次为微生物相关生物性危害(35.3%);肉及肉制品相关食品安全事件的危害来源中化学性危害占比较大(68.3%),;乳及乳制品相关报道有1/2的危害由与微生物等生物性危害相关;对于水产品,76.2%的潜在危害来源于化学性危害;此外,速冻食品等方便食品的潜在危害主要来源于超标的微生物;对于茶叶相关的报道主要为农药残留超标所致(表3)。

2.7食物中毒

2013年1月1日~2013年12月31日,我国各类媒体总计曝光报道食物中毒事件83件,6月和9月食物中毒事件数最多,均为14件;5月其次(12件);相较而言,1月~3月媒体曝光报道的食物中毒事件相对较少,其中4月无相关报道,1月则份全月仅有1件(图6)。

83件食物中毒事件中,依报道的相关描述,有42件尚不能判定是何种类型食物中毒;其余的41件中19件为细菌性食物中毒,且集中发生在6月~9月;食用或误食有毒动植物和亚硝酸盐、农药等化学性食物中毒分别各有11件,多在3月~7月发生(表4)。

3. 讨论

3.1 经济发展水平与食品安全事件曝光报道率存在一定关系

2013年我国媒体曝光报道的食品安全事件共740件。其中308件都发生在经济较为发达的广东、北京、上海、江苏和浙江。而经济水平相对欠发达的新疆、青海等地区则鲜有报道。可见,经济水平较为发达的省市食品安全事件的曝光报道率相对较高,这与文献的结果相吻合[2]。究其原因,首先是这些经济较为发达的省市相关食品产业较为发达;其次,公众和媒体对于食品安全的关注度相对较高;第三,信息的迅捷性及透明度亦相对较高。但就此并不能说明经济水平较为发达的地区食品安全问题相对更为严重。

3.2 肉及肉制品、零食等休闲食品的安全问题相对高发

164件涉及肉及肉制品的食品安全事件中,85件(51.8%)为生产加工环节,68件(41.5%)则出现在储运流通环节。在肉及肉制品的生产加工环节存在的问题主要涉及无证生产经营、非法添加非食品用化学物、掺杂掺假(如牛羊肉中掺杂鸭肉)等。流通环节主要是由于储存不当造成的微生物超标以及储运销售病死、毒死或死因不明畜禽肉及其制品。对于零食等休闲食品,在其生产加工环节违反食品添加剂管理规定,如非法添加禁用食品添加剂或超量添加防腐剂、香精、甜蜜素等较为常见(28.3%)。无证生产加工或经营、腐败变质以及过期问题则相对较少,分别仅有1件、3件和3件。

3.3 生产加工和流通为食品安全高危环节

食品的生产是一个复杂的过程。种植、养殖、加工、包装、储存、运输、销售等每一个环节都会对食品产生影响,这些影响来自于从业者、生产环境、生产设备等因素。740件媒体曝光报道食品安全事件中,食品生产加工环节相关食品安全事件占总数的比例超过50.0%。根据中国食品安全质量白皮书(2007),中国的食品产业结构是:10人以下的小企业、小作坊总计35.3万家,占食品生产加工企业总量的78.8%,该部分食品生产和加工者仍处于分散生产和分散销售的状态;10人以上的企业有6.9万家,所占比例为15.4%;规模以上企业有2.6万家,仅占食品加工企业总量的5.8%。食品生产厂商小而散,食品种类和数量较大而繁,使得监管难度增加,致使这一环节大量食品安全问题集中且持续爆发[3, 4]。

流通环节上承食品的生产和加工环节,下接食品的最终消费环节,包括包装、运输、贮存、装卸等各方面的风险环节,因而保证流通环节的食品安全,是保证整个食品生产链安全的重要因素[5]。但在食品的储运流通环节,部分环节难以监管和控制,加之部分企业或工作人员安全意识薄弱,致使这一环节的食品安全问题亦相对高发。

3.4 致病性微生物、农/兽残、重金属超标和违反食品添加剂管理规定等问题相对突出

近年来,全社会对于农药、兽药残留及重金属污染的关注度不断提高,各类媒体对这方面食品安全事件的报道不断增多。2013年数据显示22.2%的媒体曝光报道食品安全事件涉及致病性微生物、农药残留、兽药残留和重金属超标。一些不法分子由于利益的驱使,采用非食品原料生产或肆意添加非食品用化学物。

随着食品工业产品的多样化,食品添加剂的种类和数量发展迅速。据报道:国外使用食品添加剂的种类已达25000种以上,其中美国允许使用3200种,日本1100种,欧盟1100~1200种,而我国有2000余种。我国的食品添加剂仍然存在和乱用和滥用的问题,所以需要对其严格管理、加强评价和限制使用。我国2014 年6月1日起实施的《食品添加剂标识通则》(GB 29924-2013)对于食品添加剂的规范使用将提供新的标准要求[6]。

3.5 化学污染是曝光报道食品安全事件的主要危害

食品在生产、加工、贮存和运输等过程中,可能会有意或无意受到有毒有害化学物质的污染。除乳及乳制品和速冻方便食品相关食品安全事件以微生物危害为主外,其他绝大多数食品种类相关食品安全事件主要涉及化学危害。化学危害包括农药残留、兽药残留、重金属超标、食品添加剂和非法添加物等。化学物质污染食品的方式和途径较为复杂。例如,食品制造时使用被有毒化学物质污染的原料,加工过程滥用乱用各种添加剂等,不遵守食品卫生制度,将食品装入未经清洗、消毒及曾盛过有害化学物质的容器或运输工具等。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已经不满足于食用传统的食品,各种新鲜奇特的食品允汲鱿衷谌嗣堑牟妥郎希而这些新食品是否安全还有待验证。因此,食品安全问题的产生还具有不可预见性和突发性[7]。

3.6 细菌性食物中毒需提高警惕

在所有食物中毒类型中,细菌性食物中毒最为常见。对于细菌性食物中毒的预防,一旦发生可疑中毒后,应立即报告当地卫生防疫部门,及时进行调查、分析、制定防疫措施,及早控制疫情。公众应提高自我保护意识,不吃不洁、腐败、变质食物或未煮熟的肉类食物。对于化学性食物中毒的预防,应注重食品生产环节的源头管理。有毒动植物所致食物中毒主要由于误食或出于好奇尝鲜或食用未炒熟的食品所致,故应重在规范个体的饮食行为。

综上所述,通过对2013年我国媒体曝光报道食品安全事件的回顾和梳理,可对我国目前的食品安全形势有一个基本的了解。有文献报道,我国食品安全事件频发的主要原因,在于检测技术和设备较为落后,新产品危险性评估机制欠缺和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8]。但以终端产品抽样检测为主的监管产生的高额检测成本必然要转嫁给消费者,且相关检验单位恐难胜任,因此,加强源头监控和过程监管则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钱建亚, 熊强. 食品安全概论[M].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 1.

[2]厉曙光, 陈莉莉, 陈波. 我国2004―2012年媒体曝光报道食品安全事件分析[J]. 中国食品学报,2014, 14(3):1-8.

[3]晓龙. 我国食品安全问题的原因及对策研究[D].辽宁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

[4]Laurie Burkitt.Why China Struggles with Food Safety,China Real Time Report,2011-04-25.

[5]王水含. 我国食品安全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6] 75项食品安全国家标准于2014 年 6 月 1 日起实施[J]. 轻工标准与质量,2014,2:14.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