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适合老年人的公益活动范文

适合老年人的公益活动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适合老年人的公益活动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适合老年人的公益活动

第1篇:适合老年人的公益活动范文

关键词:老年人 文体活动 现状分析 管理对策

0 引言

胜利油田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成长起来的新兴石油城市,是中国石化所属的子公司,是我国东部重要的石油工业基地,其工作范围遍布8个城市28个县市。在全油田范围内,按区域先后成立了10个大型工业社区管理中心,社区居住人员中有5.1万多名离退休人员,他们都是胜利油田开发建设时期的功臣。也是胜利油田的宝贵财富。随着老龄化增加,这部分人员的健康状况及文化生活成了胜利油田在不断发展中必须要特别关心的重要课题。

适宜的文体活动对于延缓老年人体型变化,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在一定意义上,文体活动之于老年人,也是一项健美锻炼。

1 对老年人文体活动的现状分析

经有关部门组织调查,我们发现,在开展老年人的文体活动中,普遍存在着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社区及单位组织开展的活动较少,由于时间和经费问题,每年组织的老年人的文体活动也只有几次,这比起一般老年人的健康活动的需要还差很多。因此,我们必须在此基础上加以改进,确保能够推出更多的适合老年人,有益于其身心健康的文体活动。

(2)适合老年人的休闲活动较少。据调查统计显示。除了一些老年人喜欢门球这一固定项目外,70%以上的老年人平常就只是去公园晨练、散步或是下棋打牌,再就是留在家中照看孙子。大多数老年人均没有可以坚持锻炼的体育项目。

(3)对于老年人开展文体活动的场地有限。调查中发现,很多老年人要开展一些有益于身心健康的体育活动,往往受场地等条件的限制,或没有专门的组织来领导。致使很多活动不能井然有序的开展起来。而很大一部分原因都是因为资金限制。没有办法争取到活动场所。

2 对老年人文体活动的管理对策

2.1 对老年人参加文体活动的引导

虽然文体活动是老年人生理、心理机能和生活转折、社会交往的需要,但是,并非所有老年人都能在思想上自觉认识到达一点。一些人往往存在着与实际需要相矛盾的心理,认为皓首白发,还蹦蹦跳跳、唱唱笑笑、玩玩闹闹,成何体统!因而抹不开面子。文体活动组织者有必要进行引导。首先,宣传心理与生理的辩证关系。以科学为依据,向老年人讲授心理学基本知识,宣传老年文体活动的机制、功能,宣传老年生活转折与社交。需要文体活动,引导他们从心理上排除对文体活动的疏远感、冷漠感和畏惧感。

2.2 加强老年人技能培养

我国的老年人在中青年时期,大多从事紧张的体力或脑力劳动,业余文体生活并不丰富,也无暇培养文体活动必备的技艺。进入老年期,闲暇多了,参加文体活动的机会多了,而一些文体项目需要一定的知识和技艺.南于不懂不会而索性放弃参加的也大有人在。引导的重要措施之一是培养他们从事文体活动的技艺,引他们入门。举办文体项目讲座。有的老年大学将文化娱乐、体育保健作为专业,划分诗词、书画、戏曲、演奏、舞蹈、气功、棋艺、球类、游泳等科目,既进行课堂讲授,又作示范表演,还有练习、考试,甚至举办汇报表演、考察性比赛、习作展览。举办培训学习的后续活动。比如,讲授书画知识、技法后.组织老年人参观书画名家大师作品展,进行作品欣赏漫谈、外出写生等等。这是巩固技艺、提高兴趣的重要一环。

2.3 制定相关扶持政策

落实有效管理措施。首先,各单位的老年管理部门应当争取政府的福利支持,进一步加大政府的扶持力度。制定完善应有的配套政策及实施细则。第二,在资金投入、信贷政策、缴纳费用等方面给予老年人优惠照顾和支持帮助。以减少生活上的开支。第三,保证在有关政策法律有效范围内,对凡是以满足老年人需求为目的的产品和服务。政府及有关部门应减免相应的费用,降低准入门坎,确保每一位老年人及离退休人员都享受到国家提供的各项优待政策。再次,政府还应当通过财政补贴、社会医疗保险等手段,对老年人离退休人员的生活和文体活动给予大力支持。

3 加强老年人文体活动的引导

老年人对文体活动,从心理上欢迎了,技能上有了一定水平,并产生了兴趣,踊跃参加就有了主观基础。组织者应因势利导,推动活动进入轨道。

3.1 分类调整

老年人初活动,往往带有一定盲目性。经过一段时间,就会暴露出项目选择是否合适,本人优势在哪里。如不及时调整,一则可能影响身心;二则不利于扬长避短,难出成果;三则后劲不足,易半途而废,四则可能互相影响提高水平。固然,本人会自发作一定调节,但作为“旁观者”的组织者,更为洞若观火,应该为他们科学调整提供参谋意见,使各得其所。这样,便可以划分几种活动类别了。

3.2 分类组合

分类调整后,同类项目、相近水平的活动者集中,建立活动组织,引导他们自我管理。这不仅有利于活动的安排和功效,也有利于人财物的调剂和充分发挥作用。

3.3 分类指导

分类组合后,中心就可以更有针对促地进行活动指导了,根据活动项目的共同的语言,深入切磋技艺、提高水平,并建立良好的活动秩序。

3.4 拉动赞助

要努力募取资金。随着企业竞争力的提高,社会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完善。越来越多的商家开始热心于加入慈善事业,以赞助为手段进行企业的社会形象宣传。多半都是一些以关爱弱势群体为主的公益活动。因此,老年及离退休人员完全可以积极参加,以其特殊的社会地位,争取得到商家的赞助,以及得到最大的社会公益投资。

4 结束语

在企业不断发展和扩大的同时,如何进一步提高企业离退休人员生活质量、健康水平。是需要我们不断加以研究并及时进行总结提高的重要课题。开展适情对路的文体活动,正是使老年人益悦身心,安度晚年的重要内容。因此,要积极组织开展老年人文体活动,成为企业至关重要的工作之一,应努力和积极的进行探索和实践。

参考文献

第2篇:适合老年人的公益活动范文

[关键词]城区老年人;老龄化;志愿服务

[中图分类号]F32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426(2011)02-0060-03

我国在进入21世纪的同时也进人了老龄化社会。2010年7月,全国老龄办的“2009年度中国老龄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指出,2009年全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到1.6714亿,占总人口的12.5%:“十二五”期间,全国老年人口将突破2亿,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比例将超过15%,老龄化的速度将进一步加快。我国老龄人口基数大,增长速度快,高龄化趋势明显,使我国成为一个典型的“未富先老”的国家。鼓励和支持老年人“老有所为”,参与志愿服务等社会公益活动,不仅有利于老年人的健康老龄化,使他们老有所为、老有所乐,还有助于其个人资源的效用最大化,有利于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为此,学术界也对老年人参与志愿服务展开了深入的探讨,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有的研究探讨了老年人参加志愿服务的利他主义、内在动力和完善自我等动机;有的研究阐述了志愿服务保障体系法律化、志愿服务激励人性化的志愿者激励机制建设构想;有的研究者分析了文化程度、收入状况、年龄层次和社会奉献意识等因素对城市老年人参与志愿服务的影响;还有的研究者认为关于老年志愿服务的研究存在着“老有所养”研究成果多而“老有所为”领域研究少,定性分析较多而定量研究较少等现象。

本文基于对沈阳市城区老年人参与志愿服务情况的问卷调查、走访、电话访谈所获得的第一手资料,借助SPSS软件对调查数据进行分析。通过对调查数据的深入分析,把握沈阳市城区老年人参与社会志愿服务的现状、特点以及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构建适合城区老年志愿服务体系、发展模式、管理与激励机制等促进城区老年人参与志愿服务的建议,以期推动老年志愿服务事业的良性和规范发展。

一、沈阳市城区老年人参与志愿服务的现状

1 沈阳市城区青壮年群体对老年人参与志愿服务持积极的支持态度

通过对沈阳市城区青壮年市民进行问卷调查,采用简单随机抽样和偶遇抽样的方法对职业为工人、厨师、教师、医生、学生等的青壮年市民进行问卷调查,共发放200份问卷并有效回收184份。经过数据的整理并运用SPSS软件对青壮年问卷进行描述分析,我们得出:

如表1所示,对于老年人的价值判断的标准差为0.821,说明对于“老年人是什么样的群体”的问题上,青壮年人的看法各异。但是,从总体上来看,各项的均值均大于中值2.5,表明青壮年认为老年人仍然可以对社会作出较大贡献。其中,据调查问卷统计,对于老年人参与志愿服务的必要性的看法,没有人认为是没有必要的;40.75%的人认为依个人情况而定;而40.75%的人认为有必要;18.5%的人认为非常有必要,表明大多数青壮年人对于老年人参与志愿服务的看法和态度是积极而支持的。

2 沈阳市城区老年人对自身参与志愿服务持积极态度,但实际参与度较低

通过对沈阳市城区老年市民进行问卷调查,采用偶遇抽样与判断抽样方法向退休前职业为工人、教师、医生、机关干部等的老年市民发放问卷100份,其中88份有效。经过数据的整理分析,我们得出:

表2数据分析显示,老年人对于志愿服务的“看法”这一栏的均值为3.45,表明老年人普遍对志愿服务持积极态度;而“有无意义”这一栏的均值为2.80,且标准差为0.406(较小),说明对志愿服务的意义持肯定态度的老年人数量较为集中。但是,“实际参与”的均值却很低,说明老年人实际参与志愿服务的人数并不多。其中,在关于老年人对志愿服务的了解程度的调查中,15.9%的老年人表示从未听说过,29.5%的老年人表示只是听说过,52.3%的老年人知道一些,2.3%的老年人表示非常了解。

3 城区老年人对组织参与志愿服务的政府部门和民间组织的了解程度较低

对于组织老年人参与社会志愿服务活动的政府部门和民间组织的认知程度的调查显示,61.4%的老人从来没有听说过;31.8%的老人只是听说过;6.8%的老人知道并了解这样的组织,但是没有人参与过。由此可见,组织老年人参与社会志愿服务活动的政府部门和民间组织几乎没有或很少与老年人进行沟通、互动,因此,完善和发展这类组织势在必行。

4 城区老年人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的原因及参与途径各异

在本次调查中,84.1%的老年人从未参加过志愿服务活动;9.1%的老年人偶尔参加过一两次;6.8%的老年人不定期参加;没有人经常参加。调查结果显示,有参与志愿服务活动意愿却从来没有参加f过的原因是多样的:18.9%的老年人认为没有机会参加,缺少途径;32.4%的老年人表示对志愿服务缺乏了解;16.2%认为自己身体条件不允许;2.7%的老年人认为资金不足;29.8%的老年人忙于家务、照顾孙子孙女或者赚钱等其他事情,缺乏时间。此外,调查数据显示,参与过社会志愿服务活动的老年人的参与途径具体有:有28.6%自发参加;有28.6%通过民间志愿团体的组织参加;还有42.8%受周围人影响而参加。

5 城区老年人参与社会志愿服务活动面临多种困难并期望得到各方支持

对老年人参与志愿服务面临困难的调查数据显示,有71.43%的老年人认为服务对象不理解,14.29%的老年人认为是身体条件限制,14.28%的老年人认为资金紧缺。同时,老年人希望参与志愿服务活动可以得到社会各方的理解与支持,有12.5%的老年人希望政府应加大立法保障志愿服务,25%的老人希望家庭成员支持,12.5%的老年人希望得到社会的资金支持,37.5%的老年人希望得到政府部门或民间组织的组织倡导,12.5%的老年人希望得到社会公众的理解和认可。

二、城区老年人参与志愿服务存在问题分析

1 志愿服务氛围日渐浓厚,但全社会对老年人参与志愿服务的认知程度有待提高

志愿服务已经得到越来越多的社会公众的认同和支持。但在社会志愿服务氛围日渐浓厚的大趋势下,由于我国公民社会的发展程度还不是很高,大多数社会公众对于志愿服务仅局限于知道或者听说过,实际认知程度亟待提高。在此次调查中,对公众的志愿服务的认知度调查显示:有高达44.57%的青

壮年人表示并不了解志愿服务,47.83%的青壮年对于志愿服务只一般的了解,只有7.61%非常了解志愿服务;在接受调查的老年人中16.28%的老年人表示从未听说过志愿服务,41.86%的老年人只是听说过志愿服务,44.19%的老年人表示对于志愿服务知道一些但了解不多,仅有4.65%的老年人表示非常了解志愿服务。可见,老年人对于志愿服务的了解程度较低,这可能是造成老年人参与意愿高而实际参与度低的一个原因。

2 老年人参与社会志愿服务的意愿与实际参与情况存在差距,志愿服务信息获取渠道不畅通

调查数据显示,56.82%的老年人愿意参与社会志愿服务,而实际上仅有18.18%的老年人参加过社会志愿服务活动,这足以说明,老年人的参与意愿与实际参与度之间存在很大差距。据调查了解,志愿服务组织主要通过网络平台信息、与志愿者进行沟通,然而,老年人对于网络的使用并不熟悉,这就导致了老年人获取志愿服务相关信息的困难和不便。

3 老年人参与社会志愿服务以自发为主,缺乏正规的组织引导

通过对沈阳市大南街道办事处、居民委员会,沈阳劳模物业管理有限公司,辽宁省自愿捐献遗体(器官)俱乐部及志愿服务先进老年代表进行访谈,我们了解到:政府部门与从事志愿服务的民间组织之间、志愿组织与老年志愿者之间缺少相互间的交流与合作。一方面。政府组织没有对老年人参与志愿服务统筹规划、指导与管理,也没有为其搭建相应的平台;另一方面,民间组织没有将老年人视为志愿者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宣传和组织中,并未考虑到老年人的实际情况和需要。于是,老年志愿者参与志愿服务的形式多为自发,活动范围多为自己所在的社区,活动内容由自己随意决定。这就造成了老年人参与志愿服务的形式单一、具有盲目性、活动范围局限的现状。总之。目前城区老年人志愿服务现状中存在指导志愿服务、从事志愿服务与参与志愿服务的各主体“各自为战”的问题,老年志愿服务未得到充分地发展与繁荣。

三、城区老年人参与志愿服务的改进对策

老年人参与志愿服务的动机与青年人不尽相同,但同属理性的“效用最大化”行为。期待的主要是心理收益。实证分析也证实:城区老年人对于志愿服务活动的“希望参加率”较高,参加后的“满足度”也较高,但实际参加率还很低。其原因主要在于缺乏信息和渠道、周围没有相应的自主团体以及社会共识尚未形成。基于此,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积极构建城区老年人参与志愿服务的有效模式:

1 提高对老年人参与志愿服务的社会认同

充分认识老年人“老有所为”和“劳动”对他们的积极意义,而不应只把老年人看成弱者和领取退休金的等待终期的群体。老年人参与社会志愿服务活动,不仅可以丰富老年人的晚年生活。使晚年生活更加有意义,而且使老年人发挥余热:为社会作出贡献,实现自身的价值。在转变思想观念过程中,应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政府需倡导志愿服务精神,肯定老年人参与志愿服务的积极意义,提高全社会对老年志愿服务的认同。对参与志愿服务的先进代表进行表彰和慰问,以提高老年人的热情。同时激励其带动身边的老年人积极参与志愿服务;媒体也可以利用老年志愿服务的公益广告来提升全社会对老年志愿服务的认识和尊重。

2 积极构建老年人参与社区建设的志愿服务模式

老年人参与社区建设,是指老年人利用自己的闲暇时间,参与到社区环境及公共设施的维护、协调居委会与居民之间及居民与居民之间的关系等社区建设的各个方面中。一方面,老年人对自己所在的社区有“家”的情结,乐于在自己的“家”中贡献自己的力量;另一方面,老年人在社区内从事志愿服务方便、安全,在自己所在的社区内活动,可以在锻炼身体的同时为社区服务。因此,老年人在自己的社区参与力所能及的志愿服务是老年人参与志愿服务比较适宜的一种形式。

3 建立政府扶持的老年志愿服务社会团体

志愿服务活动应是市民或民间团体的独立自主的行为,但这并不等于不需要政府的重视和支持。由于目前沈阳市没有专事老年志愿服务的社会团体,在老年志愿服务体系的构建初期,可以由沈阳市民政部门扶持建立面向老年人参与志愿服务的社会团体。该社团由民政局直接指导,并在人力、资金、政策、信息等方面给予支持,以促进其尽快成长、成熟起来。在社团发展过程中,培养老年志愿者骨干,逐渐让其自己管理,充分发挥社会组织在社会建设中的力量。

专事老年志愿服务的社会团体可以与老年人参与志愿服务的社区模式互为补充,为老年人参与志愿服务搭建更广阔的平台,提供参与的途径和多样化选择,避免老年人自发参与志愿服务所导致的需求与供应的不对等。使老年志愿者不仅可以更大限度地服务社会,满足社会不同方面的需求,还可以适应不同类型的老年人参与志愿服务的需求,使其在“能为”与“乐为”的领域“大有作为”。

4 建立科学有效的老年志愿服务激励机制

老年人尽管年龄老化,但他们的需求并没有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弱化或消失,只是不同层次需要的重要性发生了变化和调整,我们应该根据老年人需求多样性和需求层次的变动,为老年志愿者提供适时适度的多元化激励以满足他们多样化的需求。此外,不同来源的激励对老年志愿者产生的激励功能是不同的:有些老年志愿者更看重政府的激励,有些更偏爱来自服务对象的激励,有些则喜好来自机构工作人员的激励,而有些更中意来自社会的认同和支持,因此,政府、社会、服务机构和服务对象应给予老年志愿服务者关注、认可、赞扬和支持,从而建立多源头的老年志愿者激励机制。同时,对老年志愿者的激励应该认识到老年志愿者需求的异质性,针对他们个体的不同需求,有针对性地进行激励,在充分了解不同老年志愿者需求特征的基础上,给予他们不同的激励方式和激励内容。在实施建立多源头、多元化和个性化的激励机制之后,应相应的建立一套明确科学的激励反馈机制。社区或志愿组织机构作为牵头机构,收集总结老年志愿者对各种激励措施和效果的意见感受,从而将搜集的信息进行系统分析对比,不断提升和优化针对老年志愿服务的激励机制。

第3篇:适合老年人的公益活动范文

中国正处于经济转型期,养老制度时间不长,本身还不是很成熟,而快速的老龄化又给我国的养老体制带来了新的问题。作为一个普通的大学三,我总觉得缺少些什么,也许我们每天衣食无忧,根本体会不到贫苦受难人们的感觉。如今我学了关于养老这方面的知识,我可以给老人们带来快乐和温暖。

在一月七日下午,我们班在潘老师和蒋老师的带领下到万众合敬老院参观学习。敬老院的规模不是很大,感觉最深的是他们资源管理零浪费,环境干净整洁,秩序井然有序,在其工作人员的带领下我们首先参观了老人们有关加强身体的一些器材,接着看了老人餐厅还有老人房间等。下面由我给大家介绍一下:第一,该敬老院卫生很好,无论是餐厅还是老人房间都窗明几净,整齐干净。第二,服务很人性化,为了适合老人建立了许多健身方面的器材,还安装了呼叫系统,随时能观察到老人在哪里,在干什么有无安全隐患。还有这里的工作人员也令我触动。他们拥有的是一种热情积极无私奉献的工作态度,无论是对待老人还是自己的工作岗位,他们都显得十分坦然。

记得在上一次去养老院看望老人同时还和老人们一起购物。静溢,祥和,这是我对院里的第一印象,不大的院子里有五六个老人在晒太阳,仿佛我们的到来带来了热闹。原先安静的老人像充了电一样。抬起头来,露出笑容。整个大院就像一朵要绽放的花儿一样充满生机。并且有许多的老人看到我们格外的亲切,一直和我们聊天述说一些他们以前的趣事,还有一些听着老年人最爱听的二人台和大戏,他们还要求我们为他们唱歌,从这里可以看出老人们的热情和渴望他人的到来。最后我们去六楼看望了一些兵比较重的老人,其中有一个老爷爷看到我们是非常地高兴,还不停地和我们握手。还有许多老人在忙着自己手中的活,例如:打麻将,打牌,做一些剪纸,这类活动都可以增强老年人的活力,尤其是智力方面让他们开发大脑,还有一些更为发达的机器,可以更全面地为老年人服务,让他们健康长寿。

第4篇:适合老年人的公益活动范文

关键词:老龄化;服务;银发产业;银发旅游;旅居;商业运作。

一、银发产业中旅游业和养老业的概况

人类在跨入21世纪同时也迈入了一个长寿、老龄化时代。2009年民政部的《2008年民政事业发展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08年底,60岁及以上人口15989万人,约占全国总人口的12%。报告说,中国面临严重的人口老龄化趋势。预测2025-2040年老年人口将从2.84亿增长到4亿多。在未来的近半个世纪中,中国老年人口将一直呈迅速增长趋势,且高龄老年人口增长速度大大超过低龄老年人口。这预示着在社会总需求中,老年人的特殊需求将迅速增长,银发产业这一满足老年人特殊需求的商品和服务的新型产业,也将有巨大的市场发展空间。

第一,前景广阔的老年旅游市场。国家旅游局公布的1998年来中国旅游的外国旅游者年龄结构看,超过51岁的人口比例占全部来华旅游者的22.3%,仅次于商务旅游活动为主的中年组的46.5%。最近一次世界老人年旅游大会的资料显示,美国人口中约有1/5的人年龄超过55岁,他们当中的47%有过远程出游的经历。可见,老年人已构成旅游人口中颇具规模的一支队伍。据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的统计数据显示,2006年中国老年用品市场的年消费能力高达6000亿元,到2012年,这一数据将突破20000亿元大关。在走俏的老年市场五类商品中,旅游位居首位,展露出巨大的商机,“银发旅游”概念应运而生。可见,开创老年旅游市场,为老年人旅游提供专门的服务,是旅游企业谋求发展的良好机遇。

第二,空缺巨大的养老市场。老年问题包括两部分内容:一部分反映老年人自身的特点和要求,如对老年人的物质保证,像社会福利、医疗服务等问题;另一部分是由于老年人口规模过大和人口老龄化带来的社会经济问题,如人口老龄化对生产、消费、储蓄等经济活动的影响,以及人口老龄化带来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社会生活变化。2008年各种老年服务的市场需求供需比,如表1所示:

在现代化进程中,随着人们生活节奏加快、人口迁移日益频繁、家庭规模逐步缩小、空巢家庭日益增多,“四二一”家庭结构愈发普及,家庭养老、育幼的压力不断增大,诸如此类的现实情况势必对传统家庭的生活方式带来巨大冲击。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一是社会需求巨大;二是设施严重缺乏。随着时间推移,矛盾将日益凸显。总之,中国养老服务行业现状是宣传力度不够,观念引导不到位,供需关系矛盾突出,政策法规不健全,服务设施不完善,服务、管理水平跟不上,专业工作人员欠缺。

第三,总结。面对中国日益严峻的社会养老形势,一方面,政府正逐步完善中国的养老保障制度,实现老有所医、老有所养;另一方面,政府发挥指导监督作用,开始制定引导老龄产业发展的政策,采取税收优惠、减免费用等特殊政策,大力扶植老龄产业,积极鼓励非公有资本参与老龄产业的发展。面对如此庞大的市场和政府众多的优惠政策,旅游企业抓住了机遇就抓住了未来。但中国目前真正以老年旅游者为主要业务对象的专业旅行社很少,大多数旅行社都是兼营老年旅游。各个旅行社中老年旅游的业务量占业务总量的比例都很小。加之旅行社鱼龙混杂,造成老年旅游满意度低,很多老年游客往往是乘兴而游败兴而归。此外,由于中国老年产业起步较晚,很多行业或领域的老年服务项目和基础产业发展滞后于老年人口增长的速度,80%的老龄市场没有得到商业开发,导致银发旅游市场供需矛盾日趋激化。

二、市场调查分析

在官方资料指导下,笔者对北京的老人进行了预调查与前期调查,共发放问卷100份,回收有效问卷100份,被访者男女比例是37∶63。行业分布较为广泛,包括政府工作人员、退休教师、大学教授、商品贸易从业者及工人等。在整个调研中,各个要素比例分布较合理,与目前北京地区老年人的收入情况基本相符,所以调研结果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2009年北京老年人收入情况,如图1所示:

第一,旅居市场分析。身体状况:在被访的老年人中,认为自己日常生活不需要他人照顾的达95%以上。旅居意愿:被访者中56%的人有旅游和在外居住的愿望,且23%的人表示如果有专业的公司为其服务,他们会非常乐意选择旅居。可接受价格:在选择养老院价格水平时,被调查者意愿较为统一,90%以上的人选择每月1000元-2000元。

小结:被访者身体状况良好,对外出旅游有强烈愿望,并表达出对专业旅居服务的需求。目前多数老年人较为倾向在养老院等专业的养老机构中居住。

第二,旅居地和旅居方式。地区选择:被访问者对旅游地和居住地的需求分为风景类、人文类、娱乐类和乡村类等,并且对两种地区的需求有所不同。

受访者表示,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自己愿意住在离子女比较近的地方,见面较为方便,同时大部分老人倾向于城市生活,只有不到10%的老年人表示自己愿意到乡村生活。但在访谈中,不少老人表示,如果可以改善乡村的基础设施,提供便利的生活条件,他们可以到乡村颐养天年。

由于目前样本量有限,而且基于专业因素的限制,笔者不能精确估计实际市场情况。但从初步反馈可知,目前北京地区老年人旅居市场需求很强,老年人旅游和居住市场广阔,亟需专业的旅居服务机构,老年人旅居公司前景无限。

因此,科学合理的发展老年旅居服务业这一举措,将会有效满足中国老龄人口实际消费服务的需求。本文将从中国现阶段国情出发,在面对老龄化这个社会实际的基础上,着重解决老龄市场供求矛盾、补充老龄社会服务功能不足和空白、拉动老龄人口旅游可养老和养老可旅游等问题。

三、鹤居旅居庄园项目总体设计思想

在上述背景下,笔者本着积极服务老人和社会的初衷,考虑到既要作为社会福利机构,又要具有商业运作的可操作性和时效性,并在充足的市场调研基础上,运用现代市场营销理论和资源整合技术,成立“鹤居”旅居庄园,由老年旅游专家负责老年旅游中从设计开发、宣传营销到执行的全过程。

在深入了解分析老年人的生活和心理特征、对市场进行细致研究后,本文设想出适合老年人特点的精品旅游线路和服务产品,并在未来的实施过程中做好跟踪随访与及时改进,使老年旅游者体会到旅游的乐趣,同时,在旅游过程中提供全方位和人性化的老年服务,让老年人在旅游中养老、在养老中旅游,真正为老年人创造出“游得起的祖国大好河山!住得起的绿色、健康、安享、和谐的养老家园”。

(一)SWOT分析

1、优势。养老行业是新星行业,且盈利能力高、风险系数相对较低,如果经营管理得当,该行业不会像其他行业一样易夭折。在其与旅游业相结合的情况下,更易带动多方消费,并使庄园的入住率大幅提高。

2、劣势。目前市场上旅游公司较多,一些较大的旅游公司已经开始提供类似的老年旅居服务,中国存在一定数量的各种养老机构和物业公司提供养老服务,而且大型养老机构的硬件设施比较完善,导致老年旅居行业的竞争日益激烈。该行业前期固定资产所占比重大,投入资金多,投资回收期较长。

3、机遇。中国社会现在处于快速老龄化阶段,选择的目标市场包括这一批老年客户以及潜在的属于市场未开发资源中的未来老年群体。同时,银发旅游行业在原有的养老机构和旅游公司的服务内容和形式上都有所创新,会引起客户的注意,并具有更多的市场机会。该服务行业属新兴市场,经营风险相对较小。

4、威胁。若项目在实施过程中没有以最快的速度抓住市场机会,便会导致市场份额的缺失,同时也会面临政府机构与其他企业的排挤与竞争。

(二)目标市场

1、市场定位。为老年人提供旅游与居住养老服务的专业服务公司。

2、重点关注对象。6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这类人群热爱旅游观光,需要养老设施和服务。本文提出的银发旅游业务会随老人年龄的增加不断提供更贴心和周全的服务,该行业与其受众是不可分割的长期合作关系。

3、选择原因:银发旅游市场的市场潜力巨大;“候鸟老人”易被温暖的气候、宜居的环境所吸引;老人需要配套的设施和服务以舒适的安享晚年。社会上缺乏专业的服务机构,银发旅游市场的供给缺口较大。

(三)服务内容

服务内容,具体如图2所示。

1、旅居业务。以旅游观光为主,为老年客户定制旅游专线,打造最舒适和个性化的旅游服务,充分享受旅居地的舒适环境,同时体验庄园人性化老年服务。

(1)短期旅居。短期旅游居住服务,以旅游服务为重点,根据老人的喜好提供经典路线游或自助服务游。

(2)中长期旅居。中长期旅游居住服务,以居住服务为重点,在老人的日常生活活动中安排旅游服务,调节老人的日常生活。

(3)陪游服务。老年客户可选择单独或结伴出游,该业务提供具备专业知识的陪游,他们在照顾出游老人身体健康的同时为老人解说导游。

2、养老业务。银发旅居业务的核心服务,分为本地养老、异地养老和疗养度假。业务以客户为导向,量身定制生活疗养服务,为老年客户营造温馨如家的环境,使老年人在庄园安度晚年,疗养身心。人性化的优质服务、科学营养的饮食搭配、多样化的生活方式是鹤居旅居的特点。

3、温馨关怀业务。业务设计中独特的核心竞争力,通过对老年个体的生理、心理、兴趣、性格、自身经历等各方面的综合分析,对其老年生活作出长期整体规划,以提供终身服务。相关人员做到悉心关怀陪伴老人、提供各种免费医疗咨询及疾病疗养、送上生日和节日的独特问候、精心规划安排老人的学习和生活、指导老人掌握必备技能,令老年客户在庄园可以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教、老有所学、老有所乐、老有所为。

鉴于市场上各具特色的服务行业和激烈的竞争,笔者构想的旅居和养老服务必须具备独特的核心竞争力:老年生活规划服务;老年大学;老年医院;老年再就业中心;老年咨询中心。

四、项目营销计划

(一)营销渠道

社区:社区公益活动推销,集体报名,通过电话预约(后期采用社区及城市);养老院:公益体验及宣讲会;网络预订:成立网站,网上营销。

(二)营销方式

根据两次市场调查,大体上把目标客户――老人群体按地域分为两部分:一是北京老人;二是安阳及其附近城市的老人。针对两个群体,用不同的业务策略去赢得客户。

1、北京老人市场。项目前期以北京老人为主,实行旅居业务策略和温馨关怀业务策略。

(1)旅居业务策略。根据公司提供的业务,公司自行组织旅游活动,并与安阳当地旅游景点合作实行旅游与居住生活服务相结合的旅居模式。对刚起步旅居服务小公司来说,如何吸引老年客户是最关键的问题,有以下三种方式可以考虑:一是传统式――笔者仿照各大旅行社的营销策略,宣传并接受报名,与客户直接建立联系,并提供更加完善的针对老年人的专业化服务。二是中途式――项目拟与各大旅行社合作,签订合同,凭借公司在旅居地的硬件设施,向老年客户提供旅居点温馨的住宿环境、专业的医护、科学营养的饮食,让他们体验旅居式的专业化服务。三是捆绑式――项目在未来实施过程中将与有合作意愿的旅行社签订合作协议,合作双方凭借各自旅游产品的结合吸引客户,如将不同的旅游产品捆绑销售,“开封三天游”与“安阳一天体验游”,结合为“开封安阳四日游”,既可增加客户的旅游乐趣,又会提高合作双方产品的多样性,从而吸引客户、增加收益。

(2)温馨关怀业务策略。此业务主要针对安阳和北京有旅游、养老意愿的老年客户。为了吸引这部分客户,项目拟采用会员制。首先让这部分老年客户成为会员,为他们提供生活上的服务,建立温馨关怀的良好企业形象,同时宣传鹤居旅居中旅居这一主营业务。如建立“鹤居庄园”社区服务点,使服务点成为老人客户的聚集点,在城市各社区形成网络,以点带面,使鹤居旅居项目可以朝着更广阔的市场发展。

2、安阳或附近城市老人市场。养老业务和温馨关怀策略主要针对安阳当地的老人,为客户提供中等水平的服务,并在各社区实行温馨业务策略。相关具体内容参考北京地区并依实际情况作适当调整。

(三)广告策略

在服从团队整体宣传策略的前提下,本项目坚持宣传时间持续化、传播媒介多样化的原则。项目与目标市场所在地媒体合作。如在北京选择北京电视台,在《新京报》上投放广告,辅之以社区宣讲会、分发宣传手册、为老年活动提供赞助等方式。同时设计广告并借助宣传,赠送具有鹤居旅居庄园特色的纪念品等。在开业6个月市场初步形成后,推出产品形象广告和招商广告,开展促销活动。

五、项目实施进程安排

第一,准备期(6个月)。第1-4月:在安阳市建立第一个旅居点,全方位打造“鹤居旅居庄园”。起始的旅居点选定安阳市民政局下的养老院进行承包装修,笔者经调查,选定“安阳市龙安区养老中心”,此养老院地处郊区,周围环境优美,气候宜人,而且附近设有医院,并与各大旅游景点距离较近,方便出行。在北京开展该项目,进行旅居点的改装修、人员招聘等,开始筹划经营,理顺各环节,获取相关手续。市场渗透计划:制作宣传名片、单页宣传画及外观包装;在各平面媒体和电视投放广告;向目标社区分派宣传员。第5-6月:通过加大广告力度进一步加大公司的知名度,宣传产品及旅居理念,开拓渠道,协调分工合作关系。第7个月:以安阳为试点,开始筹备“鹤居庄园”第一点。

第二,起步期(第1-2年)。在1-2年内,以安阳市为第一旅居点,以北京,安阳为主市场,从各社区做起,从小点切入,建立企业品牌形象。

第1年:一是在北京注册并建立项目办事处:第一年为起步时期,资金实力有限,拟租用某写字楼的部分空间。二是营销队伍的建设:引入骨干员工,招聘新员工,建立员工培训体系,在工作中培养一支现代化营销队伍;培养业务员以适应市场的迅速拓展需要,做到一专多能。三是市场开拓:在北京市、安阳市内针对目标客户进行广告宣传:开展“鹤居5天免费体验”活动,免费体验旅居点的服务,吸引老人客源,树立品牌形象;与安阳市北京市老年协会合作,举办免费体检活动,开展上门疗养等公益活动。

第2年:经过一年市场开拓,客源基本稳定,旅居点入住率较为理想;鹤居旅居在安阳市、北京市均具备一定知名度。一是继续举办公益宣讲活动,宣传鹤居旅居的优质服务,树立鹤居公益形象,打造优质服务品牌。二是做好市场调查,及时调整服务内容及市场方向。

第三,第一发展期(第3-6年)。在具备一定运营资金,固定客户关系和相当工作经验以后,项目步入发展期。一是开拓新的旅居点――将先后在云南、山东等地设立旅居点,形成真正的“鹤居连锁庄园”,为进一步做到全国旅居打下基础。二是开发新的服务与旅游产品,完善服务标准,增加客户满意度。

第四,第二发展期(第6-10年)。项目将面向全国,先后在海南、四川建立新的旅居点,进一步完善全国旅居点建设工作。在人员充足且50%以上具备标准要求素质的情况下,企业各组织部门趋于完善,并创立鹤居旅居庄园专属刊物,打造“鹤居旅居”企业文化。

第五,稳定发展期(第11-15年)。已形成规模,知名度较大,继续开发新旅居点,建立全国连锁网络。各旅居点自我巩固、互相联络。此时期宜与各地养老院建立合作关系,与会员制度相对应。鹤居客户可凭会员身份,走遍全国养老院。这一时期为了抵御其他类似性质的老年公司的激烈竞争,拟筹集资金、集中优势人才,着手研究发展方向,开发新项目。

第六,全盛期(第16-20年)。本时期主要任务有:研究新的发展方向和将宣传由县市扩展到乡镇村。目前农村总人口是74544万,其中老年人口10055万。随着中国的发展,城镇乡村居民收入都会大幅增加,老龄化问题将更严重,而城市市场也趋于饱和。因此,20年后乡村市场极可能成为银发旅游的主要市场,可成立乡村老人生活研究所、中国农村老人现状调查组等。

参考文献:

1、卫敏丽.民政部:中国人口老龄化趋势严重[N].新京报,2009-05-25.

2、前景诱人的老年旅游市场[DB/OL].豆丁网,2009-03-11.

3、丁媛,赵磊.上海老年旅游市场开发研究[J].北方经济,2009(6).

4、时应峰.关于中国银发旅游消费市场的研究[J].山东工商学院学报,2007(4).

5、张定业,韩磊,杜杨.1000亿老年旅游市场找不着“北”[N].舜网-济南时报,2006-09-01.

6、中国老年旅游市场开发研究报告[DB/OL].豆丁网,2010-04-12.

第5篇:适合老年人的公益活动范文

一、认识老年人的心理特点

人进入老年阶段后,随着年龄的增加、生理的变化,心理也会随之发生变化。无论是老年人自身还是家人和社会,都需要对老年人的心理特点有所了解。

1.老年人的认知变化。人到老年,感知觉能力会逐渐下降,听觉、视觉、味觉、嗅觉等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衰退,表现为感觉迟缓,对微弱的刺激物以及刺激物细微变化的感知能力有所减退,对事物的认识渐感模糊,注意力也难以长时间集中。同时,老年人记忆力的衰退会逐渐明显,多年以前的事情可能记忆犹新,而对眼前刚刚发生过的事情容易忘却,有时甚至会出现错构和虚构的现象。这些认知能力上的变化不仅会影响老年人的日常生活,同时也会给老年人带来一定的心理困扰,易产生挫败感,甚至会导致抑郁、焦虑等负面心理的产生。

2.老年人的智力变化。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的智力水平会出现一定程度的减退,但这并不是全面性的。人的智力分为流体智力和晶体智力。流体智力是指人不依赖于文化和知识背景而对新事物学习的能力,如注意力、知识整合力、思维的敏捷性等;晶体智力则是指人后天习得的能力,与文化知识、经验的积累有关,如知识的广度、判断力等。人的流体智力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下降,而晶体智力优势仍存。老年人丰富的人生阅历、社会经验以及在实际生活中处理各种复杂问题的能力有时甚至远胜于中青年人。而且有研究表明,老年人的智力仍然具有可塑性。所以,坚持用脑有利于老年人智力水平的促进和提高。

3.老年人的情绪情感变化。人到老年,由于生理、心理的退行性变化以及退休后角色、地位、社会交往的改变,比较容易产生失落感、疑虑感、孤独感、忧郁感、老朽感以及对死亡的忧虑等消极情绪。各种“丧失”是情绪体验的最重要的激发事件,随着生理功能的逐渐老化,一些疾病的出现,社会交往的减少以及丧偶、子女离家、好友病故等负面性生活事件的冲击,易导致老年人产生消极的情绪体验和反应。

4.老年人的人格变化。有研究表明,人进入老年阶段后,个性可能发生变化。例如,因健康和生活状况产生的不安感;生活上的不完全适应产生的焦虑感:子女成家另住后产生的孤独寂寞感。有的老人猜疑心、嫉妒心加重,变得爱发牢骚,好管闲事,固执、刻板等。人到老年,个性虽然会发生某些变化,但基本的人格特征还是相对稳定的,即老年期的个体性格特点总体是中青年时期个性特点的继续,而且中青年时期不同的性格特点会对老年期的适应产生影响,如年轻时乐观开朗的人,年老时对事、对人也多持乐观的态度。

5.老年人的需要变化。心理学家马斯洛关于人的需要层次理论提出,人具有生理、安全、归属与爱、尊重以及自我实现5个层次的需要。老年人在这些层次方面的需要因其年龄阶段的特点具有特殊性。老年人步入人生的最后阶段,面对死亡的逐渐接近,远离病痛,健康长寿往往会成为普遍及首要的心理需求。离开熟悉的工作岗位及朝夕相处的同事朋友,孤独寂寞感会油然而生。他们渴望融入到群体中,积极参与社会活动,以得到归属感;家庭成为老年人的生活重心,追求天伦之乐,渴望家人团聚、儿女常回家看看,是爱的需要。但现阶段在一些独生子女家庭中,4个老人、两个成年子女、一个孙辈的倒三角式家庭结构以及成年子女与父母分居或在外地工作,导致空巢老人数量增加,一些老人希望有家人陪伴的愿望往往难以实现。老年人对于受尊重的需要也并未减少。有的人离退休之后失去了原有的权力、地位、荣誉等,加之身体状况的蜕变以及劳动能力的降低,不免产生失落感和自卑感,更加需要他人与社会的尊重来证明自己的存在价值。有的老年人越到老年期,实现自我价值、发挥余热的想法越强烈,其自我实现的需要仍然旺盛。

二、做好老年人的心理调适

临床心理学认为,一个人是否进入老年期,生理年龄只具有相对参考价值,而以是否出现老年心理问题和障碍,如记忆力减退、性格改变及更年期精神症状等作为认证标准。对老年人心理往往有两种观点:一是丧失期观,即进入老年期则进入了一生获得的丧失期,如社会地位、身体等;另一种观点则是毕生发展观,老年人有老年人的追求,有老年人的作为,有老年人的快乐。因此,老年人的心理调适,无论从心理学的角度或是从生活实践的角度看,提倡五乐(知足常乐、自得其乐、天伦之乐、与人同乐、助人为乐)都是很重要的。

1.知足常乐。人的一生,从青年到壮年再到老年,历经艰辛和磨砺,有拼搏、有辉煌、有挫折、有跌宕,无数印记留心头。人步入老年,离职退休了,昔日风光不再有,有某些失落感、惋惜感是可以理解的,如果再过于纠结、苦闷那就大可不必。最好的办法就是尽快调整自己的心态,用良好的精神状态面对崭新的人生阶段。其实完全可以换一个角度看问题,过去的拼搏赢得了社会的认可,获得了社会的回报,晚年生活有自尊、有自信,而且轻松自在,这就足够了。这样老年人才能享受生活,安度晚年。

2.自得其乐。所谓自得其乐,就是老年人要寻找和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拥有了兴趣爱好,便可以从中找到无尽的快乐。也许你会说之前那么多年都没有发现自己有什么兴趣爱好,现在哪能这么容易找到?其实不然,老年人可以寻找和培养的兴趣爱好多种多样,比如去公园悠闲散步、观鱼赏花、打拳跳舞、吟诗作画、弹琴唱歌,或者打打麻将、下下象棋,还可以参加合唱团、舞蹈队、表演班等,这些都是很适合老年人培养的兴趣爱好。

3.天伦之乐。中青年时期在外拼搏了大半辈子,大量的精力放到了事业上,人到老年,正是回归家庭、享受亲情的时候。闲来无事做做家务,和老伴一起买菜做饭,帮助子女照顾和教育孙辈,从这些平凡的小事中完全可以体会到不平凡的快乐和幸福。假如子女因为工作、事业等原因漂泊在外,老年人也可以通过电话、视频经常与他们联系,同样可以获得近在咫尺的快乐。多和家人沟通和交流,从中享受天伦之乐,是老年人获得情感支持的主要方式。

4.与人同乐。老年人退出工作岗位回归家庭,并不等于要疏远社会,更不能脱离社会。老年人离退休了,放下了工作或生产重担,与其待在家里烦闷,不如走出家门多交些朋友,构建人生的“第二社会圈”,与志趣相投的人成为朋友,结成新的活动团队,进行一些有益身心的文化体育活动。老年人要学得随和一些、开朗一点,热情主动与人交往。与人接触多了,交往久了,生人成熟人,熟人成朋友,老年阶段的生活自然会愉快很多。

5.助人为乐。人到老年,尽管没有了固定工作岗位,但仍然大有可为,例如,关心青少年成长、参与一些公益活动等。其实许多老年人都怀有“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豪情。许多老同志积极地为社会奉献余热,服务大众,帮助他人,获得了社会的广泛赞誉。“赠人玫瑰,手留余香”,助人必能增加自己的快乐。

第6篇:适合老年人的公益活动范文

新时期社会保障工作面临新的形势,需要向社区延伸。社区的一项任务是强化社会保障职能,建设一个和谐社区。每个社区街道都要认识到这项任务的重要性,建立一个提供各方面服务的社会保障机构,做好本社区离退休人员管理服务工作。市、区(县)等高一级社会保障机构要加强对社区的指导,帮助社区解决困难,提高社区街道工作水平,形成一个综合的社会保障管理服务体系,这样才能取得比较好的效果。社保部门可根据社区的实际情况,抽调一部分有社会保障服务经验的同志,作为这些机构的工作人员;最好是一些接近退休年龄的人员,以便于开展工作。如果没有多余的人员,可从社会上招聘一些人员,条件是从事过企业劳资工作,优先考虑下岗失业人员。财政部门解决工作经费。应组织工作人员学习社会化服务工作知识,提高他们的业务水平,使工作人员能胜任这份很有意义的工作,建立一个完整的组织,保证社会化管理服务工作的开展。

2利用信息技术,建立统一的网络

在人口老龄化社会,家庭的作用有限,养老功能有所减弱。社会迫切需要一种简便快捷的方式管理离退休人员。信息社会的先进技术,使这种离退休人员管理服务成为可能。借助计算机网络技术,收集企业退休人员基础信息,建立社会化管理服务的资料库。如果社区有银行、医院等服务网点,要将社会保障信息网络与这些网点连接在一起,社区社保服务机构了解离退休人员的情况后,发放有关资金,使他们在社区领取养老金,根据自身情况结算医疗保险费,减少奔波之苦,尽量通过网络解决离退休人员的各种待遇,为离退休人员提供方便。离退休人员需要了解某一信息,通过离退休人员数据库很快就能查找出来,并告诉他们;还可以了解离退休人员实际,看他是否该领取养老金;了解离退休人员的实际困难,慰问有困难的离退休人员,救助特困退休人员,保证他们的基本生活;离退休人员去世后,和离退休人员家属联系,协助他们领取丧葬补助金,有遗属津贴的协助他们领取;开展各类文体和公益活动,组织离退休人员参加,丰富他们的生活。

3明确离退休人员管理服务内容,找准定位

离退休人员的管理工作比较琐细,主要包括接收离退休人员档案,并妥善保管;离退休人员生存认定;离退休人员与原企业还有一些遗留的问题,需要做好协调工作,帮助他们解决问题;开展党的活动,组织党员参加。对离退休人员的服务工作主要是结算各项社会保险,落实各项待遇;搞好基础设施建设,提供活动场所,方便他们活动;提供家政服务,方便他们的生活;建立社区诊所,为社区提供医疗及健康咨询服务。有条件的社区还可提供专项服务,建立养老院。这些组织既要讲究经济效益,又要讲究社会效益。通过网络提供各项服务,减少管理工作的费用。社区服务的原则是社区收取低廉的费用,提供较好的服务,满足离退休人员的各种需要。国家要出台政策,在工商、税收及其他方面给予社区服务组织一定优惠,健全它们的负担;同时,积极组织志愿者进入社区,开展服务活动。加强宣传,号召社会关注离退休人员,形成全社会尊敬老人的氛围。社区组织在保障离退休人员生活的同时,要开展一系列适合老年人的活动,以锻炼离退休同志的身体,使他们保持心理上的健康。总之,这些活动要有利于身心健康。例如书画比赛。根据老同志的爱好,成立不同的兴趣小组。有条件的社区可定期举行老年人运动会。思想政治工作十分重要,根据离退休职工的人数、分布区域,成立离退休党支部,组织离退休职工学习党的方针、政策,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共同创建和谐社会。

4提高离退休人员管理人员的素质和能力

我国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取得了一定成就,精神文明建设也有一定进步,老年人的需求观念也跟着社会的发展而相应改变。这就要求离退休管理服务人员要了解老年人新的需求,根据这些需求改进工作方式,提高工作的针对性,并结合实际创新工作内容。离退休管理服务人员应提高认识,不断提高自身的各方面素质,熟悉业务,提高能力,及时更新观念,树立牢固的自信心,增强责任感,这样才能做好离退休管理工作。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要根据新形势的变化培训离退休管理干部,学习新知识,以满足新要求。

第7篇:适合老年人的公益活动范文

【摘 要】 对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如何进行政策规范引导、外部评估与管理已成为推动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质量提高的关键。本文分析评述了国外或境外在居家养老服务政策制度与运作、评估模式与评估主体、评估标准和评估程序、评估方法等方面的经验,以期为我国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工作提供有益的借鉴。

【关键词】 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评估;国内外;经验借鉴

居家养老模式最初被称为“社区照顾”,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的英国,是针对集中院舍照顾的弊端与正常化运动而兴起的。英国高福利政策时期,国家通过兴办大量的福利院舍,对无依无靠的老年人以及有心理残障的人实施住院式的集中照顾,虽然他们在院舍内可以得到较好的照料,但却与自己所生活的社区与家人分开,置于一种非正常的生活环境中,生活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限制,甚至导致了各种疾病的产生,因而,让住院者回归社区的正常化生活方式的呼声越来越高。沃尔芬博格最早提出了“正常化”的概念,强调每个人都可以按一定的社会文化与社会价值,过尽可能正常的生活。[1]作为一种经济高效的养老模式,居家养老现在已经成为许多国家和地区推广的养老方式。

国外尤其是一些发达国家的社区发展已有将近上百年的历史,在社区老年服务发展中更是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因此,对我国社区老年居家服务的发展有不少可以借鉴的经验与启示。

一、居家养老服务政策制度与运作

1、系列政策制度保障社区养老服务的发展规范与资金投入,服务内容全面多样化

无论是政府主导型的英、日、新加坡,还是民间、市场主导型的美国,政府在居家养老服务的政策推进、资金保证方面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老年服务的费用主要由国家社会保障基金承担,特别是地方政府财政也承担了相当大的比例。英国由地方政府出资兴办社区服务中心、短期护理机构暂托处,部分上门服务也由政府出资向民间组织购买。社区服务方面充分考虑到了不同老年人的需求,服务内容也很丰富,包括吃、住、医等等方面,甚至还考虑到了行动有障碍的老年人,社区老年服务中心有专车接送老人。还实行个案管理,通过建立老年人个案将老人的实际需求和社区服务更好地结合起来。日本社区服务的特点是社区服务的项目和资金来源都很广泛,但资金使用受到政府部门监控,并以强制性的制度来保证居家养老社区服务的实施。日本一方面建立了以年金—医疗—护理为核心的老年福利体系,另一方面建立家庭和社区相结合的老年服务模式。在1980年的时候,日本政府开始推行以居家养老服务为重点的社会福利政策,颁发《高龄老人保健福利推进10 年战略计划》(“黄金计划”),提出了依托社区建立多种服务设施,逐步完善了社区照顾服务体系,使老年人可以借助社区的力量在家养老。日本的社区服务项目主要有家庭帮助服务、白天服务、短期留宿服务、长期服务、老年保健的咨询和指导服务和建立老人俱乐部等。美国于1981年开始向各州推行医疗补助和社区服务(HCBS)计划,有的州还将该计划与集体住房计划相结合。医疗补助和社区服务计划为符合医疗补助资格、在家养老的弱势老年人提供家庭护理。资金来源主要是从各种保险计划中开支,也有一部分由个人付款。该计划主要包括病历管理、成人日间照顾、家庭健康扶助(以老人恢复性训练为主)、个人照料、杂务服务等,各社区大学还提供65岁以上老人的免费进修项目。澳大利亚政府当前也正在致力于大力发展社区服务。澳大利亚的社区老年服务项目主要包括四种:老年社区服务项目、家庭和社区护理项目、照顾者津贴(政府对照顾家中老人者给予资金补助)和暂息服务(长期照顾老人者申请将老人暂时寄托在养老机构以获短期休憩)、面对特殊老人的社区服务项目。新加坡的中央公积金制度是一种由雇员和企业共同缴纳的强制养老储蓄制度,政府对账户部分比例公积金实行高于市场的利率,这是一种政府对个人养老的特殊资金补助。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除常规家政服务之外,还提供交友服务、咨询服务,邻舍联系和老年人乐龄活动。

2、多元化的参与主体,民间组织在社区养老服务中承担主导地位

国外居家养老组织体系完善,如美国,社区居家养老有很多机构或个人参与其中。政府、社会福利组织、民间组织(非政府组织)、评估机构、从事养老服务的企事业单位等各尽其能,尤其注重发挥民间组织、机构和老年人自身的力量,共同为老年人创造健康的生活环境。英国的居家养老主要是通过政府的主导、民间组织的骨干作用以及商业性老人服务机构为补充来完成对居家养老的日常生活需要的满足。日本有四种居家养老社区服务组织形式,分别是由政府和民政人员组成的组织、得到政府部分资助的民间组织、志愿者组织和企业式的养老服务。

3、专业社会工作者与志愿者队伍保证社区养老服务的专业性

许多国家非常重视专业化养老服务队伍的建设。社区有专门进行过专业培训甚至是大学社会工作专业教育的老年社会工作者来从事老年项目的管理服务。英美、香港等地区均有《社会工作注册条例》以及《行业守则》来规范专业老年社会工作者的服务质量,并有一套规范的职级评定和晋升制度。家政服务人员或勤杂工也需经过培训获得上岗证后才能从事服务。社区养老服务中还活跃着一支编外队伍,即志愿者(义工),参与者包括普通公民、一些专业人士,甚至老年人都加参与其中,他们比其他群体有更充足的时间和热情参与社区服务志愿者活动。

二、居家养老服务的评估与监督体系

较早开展居家养老服务的国家和地区对服务的评估和监督的历史是从有需要评估开始的,对社会服务的评估与社会福利政策密切相关,是政府“物有所值”的政策需要推动社会服务评估的发展。一开始评估角色是“统计资料”,即回答救济了多少个老人,发了多少救济;到后来主要是评估“投入”多少资源,强调养老服务的“硬件”建设,方法以定量描述、历史方法为主要手段;接着评估开始走上制度化轨道,有的国家地区在政府社会福利行政架构上设立了“评估”职位,专职负责养老服务的评估工作,厘定了养老服务的标准。评估者的角色就是根据标准和程序进行“判断”,既有定量也有定性分析,政府以“补助津贴”和“酌情津贴”两种模式去资助服务机构,使服务的品质得到保证。现在的评估既要求程序的规范,又要求方法的科学。政府作为居家养老服务的购买方与社会服务的提供方(非政府机构)签订“津贴及服务协议”,同时订立“素质标准”,然后按“整笔拨款”模式提供资助,最后按照“服务品质标准”对服务提供方的服务进行评估。所谓评估方法的科学,就是引入如“绩效度量方法”等方法。

1、评估模式与评估主体

对居家养老服务或社区照顾的评估主要是按照政府向民间(非政府组织)购买社会服务的评估要求来实施的。民间组织评估大致有三种模式:美国主导的评估模式、日本政府主导的评估模式和介于两者之间的英德模式。

在美国对民间组织的评估基本遵循自愿、自主与自律的原则。评估的机构一般都是独立的非营利性评估机构,经费来自于其他基金会的自主或会员的会费,而评估机构的权威也来自于组织自身的诚信建设,来自于评估机构之间激烈的竞争和不断优胜劣汰。这种模式优点是透明性高、公正性强、评估的效果好。但是这是根植于美国社会良好的诚信体系,非政府组织本身很发达,支持的资源多,媒体的监督作用又很大,很多非政府组织和民间评估机构的公信力甚至超过政府。因此,对居家养老服务的提供者——民间组织的评估主体主要是其自身以及与服务买卖双方利益无涉的第三方——民间专业评估机构。

日本的民间组织起步比较晚,大约上世纪90年代中期才开始真正发展。所以对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提供方民间组织的评估仍然是政府主导型的,以政府的现场检查和评估为主。台湾地区也是借鉴日本模式。其优点显而易见,评估权威性高、经费有保障,但是透明度差、客观公正性受影响,而且政府很容易通过评估过多干预民间组织的自主性,甚至出现借评估寻租的现象。

英德模式介于以上两种方式之间,政府积极介入非政府组织的评估,同时又采用民间的运作方式。即评估机构由政府授权、提供资金支持,但机构本身又是独立运行的。中间起关键作用的是评估委员会,它是最高权力机关,由政府、民间组织、社区和专家学者的代表组成。该模式优点是评估既有政府授权与权威性、稳定的资金保证,又具有独立性和自主性。在英国评估委员会称之为慈善委员会,它不直接参与外包服务,但它制定了一个关于服务机构会计规范方面的《推荐事务报告》(SORP),该报告对社会服务的提供者——服务机构在接受公共资助方面实施问责,帮助政府对服务机构进行有效的评估。另一评估主体是政府机构——活跃社区司,设置在内政部下,负责政府对民间公益组织的指导、推进、支持、协调和相关法规及政策的制定与修改。其中活跃社区司负责推动以社区为基础的民间公益活动与志愿服务的推广,通过政府“购买式服务”等方式与民间公益组织签订公共服务方面的协议,并评估协议的执行情况。

三种模式中,美国模式很理想,但不适合我国国情。笔者认为在评估体系建立初期可以以政府主导为主,同时扶持评估的民间机构,或如英德,建立类似评估委员会的中间模式,各地区可根据本地民间组织发展的状况来进行选择。

2、评估标准与评估程序

国内外对居家养老服务的评估主要集中在对机构设施、管理经营水平、具体服务项目等内容上。各地区均出台了相关评估的标准和文件。评估过程一般经过自评-他评(来自第三方或政府部门定期不定期的检查)-整顿-公布结果等程序。

英国具有发达的治理和监督民间组织的体系,该国在许多方面对这些民间组织十分友好,国家甚至专门在内阁中设置了第三部门部长。英国首相办公室于2003年还了《地方政府的国家采购战略》和若干份文件供地方政府在社会服务签约时或者委托时使用。这些文件是监督评估社区养老服务提供机构的标准之一。当然,作为服务机构的主要评估者——慈善委员会的监督依据主要是通过政府制定的“照顾标准法”。

1966年日本开始推行《关于养护老人院和特殊养护老人院及其运营基准》,即《最低基准》,然而当时的服务评估是以“监察”的身份出现的。1988年,全国老年人福利机构协会公布了《老人院的机能及服务评估》,以实现服务的标准化、提高服务的质量,该文件成为养老机构运营评估具体化的标志。1993年,日本又了《特殊养护老人院、老人保健设施服务评估基准》。日本养老服务评价的内容,作为福利领域中的“服务评价”,其重点是对成本、经营、服务内容进行评价。评估流程如下:提供居家养老的机构参照自评,再向服务评价委员会递交实地调查申请,委员会赴机构调查并提出必要整改建议,服务机构自我整改,委员会再评估,最后向社会公布居家养老服务机构服务评价内容。

在香港,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称之为安老服务。香港对居家养老服务开展评估,主要依托“服务表现监察机制”。该机制在评估方法、主体、指标体系方面都做出了详细的规定。评估标准和指标体系主要是依据两份文件,一是津贴及服务协议,它由社会福利署(拨款者)与服务运营者签署的约束性文件,列明双方责任、角色、社会福利署所提供的服务种类、服务标准及津贴基础。二是服务素质标准,16项服务质量标准规定了服务单位应具备的素质水平,每项服务质量标准均有一套准则及评估指标说明。

3、评估方法

对社区居家养老的评估,从国际上流行的方法来看,有定量分析、定性评估、平衡计分卡、顾客满意度评估等。但根据研究重点以及评估标准的不同,评估方法也会有所差异。如果强调服务方案,选择的方法可以是服务预测评估、服务方案的可行性评估;如果强调服务提供过程,可供选择的评估方法有服务项目评估逻辑模式、服务审计等。如果是强调服务结果,可供选择的评估方法有服务满意度评估。大多数国家在居家养老服务评估中都十分重视服务满意度的调查,但美国以及我国的香港地区则强调服务前的预测评估和对服务过程的审计。不过,无论采用何种评估方法,国内外的评估实践中都应用了一些具体的社会调查研究方法。例如,文献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观察法等。文献法是一种最经济的一种评估手段,评估者在检查时,只要根据记录中的资料,检查文档资料是否齐全、是否可信便可以;访谈法不仅需要对服务接受者进行访谈,也需要对服务提供者及其管理者进行访谈;问卷法的优点是便于定量、相对更客观公正,但有时候回收率难以保证、问卷质量难以控制,对抽样要求也比较高;观察法最直接,评估者亲自到现场观察养老服务机构的场所、设施、安全设备等,最能证明该机构是否达到规定的质量标准。

我国大陆地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评估正处于起步发展阶段,在借鉴国内外最新理论和实践成果基础上,构建居家养老服务的评估体系,设计科学的服务评估模型与评估方法,这对我国居家养老服务的可持续发展无疑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如何吸取他人所长,建设符合国情的居家养老模式将是我国今后社会养老工作的重点。

【注 释】

[1] 夏学銮.社区照顾的理念、政策和实践.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4.10.

【参考文献】

[1] 邓国胜等.民间组织评估体系—理论、方法与指标体系[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2] 陈锦棠等.香港社会服务评估与审核[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3] 王浦劬,莱斯特.萨拉蒙.M.政府向社会组织购买公共服务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4] 夏学銮.社区照顾的理念、政策和实践[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

[5] 张恺悌等.新加坡养老[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10.

[6] 刘芳.香港养老[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10.

[7] 王丽芳.日本养老服务评价制度及其对我国养老服务事业的启示[J].肇庆学院学报,2010(4).

[8] Chelimsky&Shadish.1997.The coming transformation in Evaluation.Evaluateion for 21centry.AHandbook.Thousand Oasks.CA:Sage

第8篇:适合老年人的公益活动范文

关键词:文化惠民;文化软实力;文化建设

课题来源:本文为2011年度保定市科技攻关计划课题“提升文化软实力,推进保定文化惠民工程研究”(课题编号:11ZR024)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1年12月28日

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强调指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使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使社会主义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使人民精神风貌更加昂扬向上”,充分肯定了“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对于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重要作用。

一、深刻认识“文化软实力”与“文化惠民”的关系

(一)推进文化惠民工程是提升文化软实力的迫切需要。进入“十二五”时期,随着保定市居民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日趋旺盛,对保障自身基本文化权益提出了更高要求。加速公共文化建设,实施文化惠民,惠泽百姓,提升保定市整体文化软实力就显得尤为迫切而重要。

1、文化惠民是促进文化事业大繁荣、大发展的迫切需要。保定市委、市政府在《关于深入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若干意见》中提出,为提升文化软实力,将实施包括公共文化惠民建设在内的文化建设工程,非常明确地指出推进公共文化惠民工程是保定市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文化建设的重点。公共文化惠民工程是实现文化民生、普及公共文化共享的惠民利民举措,其实施的目的就是为提升保定市的文化软实力,形成全民办文化之风,聚全市之力推动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济南、绍兴、苏州等一些先进地区文化惠民举措的成功实践证明,文化事业的大繁荣、大发展,不仅大幅度提升了城市文化软实力,增强了城市综合竞争力,也让人民群众实实在在享受到了文化大发展带来的成果,得到了最大最多的实惠。

2、文化惠民是加快文化名城建设的迫切需要。宋太平在文化建设工作电视电话会上总结部署了保定市的文化建设工作,强调指出,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是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今后要进一步扩大文化名城建设成果,向更高水平、更高层次迈进。而当前推进文化惠民工程无疑是使文化名城建设成果进一步扩大化的重要举措。文化名城的建设离不开人民群众的群力支持和积极参与,因此我们迫切需要通过各种有效的文化惠民方式,提升居民精神境界,凝聚方方面面的智慧和力量,加快文化名城建设的步伐。

(二)文化软实力的提升为文化惠民工程的顺利实施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文化软实力体现在惠民文化工程的覆盖范围、文化信息资源的共享广度以及人民群众的精神风貌、社会风气、价值观念和文化凝聚力等诸多方面,是衡量一个城市公共文化建设的重要维度。文化软实力的提升,既可以丰富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还可引领和激发人民群众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培育城市主流人文精神,增强城市文化经济的综合竞争力,从而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使惠民工程呈现出更高层次、更多元化的文化意味,为文化惠民工程的顺利实施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更有力的智力支持。因此,在文化建设中,“文化软实力”与“文化惠民”之间具有共建互进的密切关系。

二、实施文化惠民工程面临的“软实力”问题

(一)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有待提升群众的“幸福指数”。文化惠民,就要最有效地发挥公益性文化设施的作用,加快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按照公益性和便利性的要求,在“覆盖广、利用高、持续长”上提升群众的“幸福指数”。随着人民群众文化需求多层次、多样化地迅速增长,对保定市的公共文化基础设施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但保定市仅有人民广场、军校广场两座大型广场,集文化娱乐、休闲健身、公益活动等功能于一体的基本文化设施相对比较匮乏。保定虽冠以全国第一批历史文化名城之城,享有“历史文化名城”、“戏曲之乡”、“学生城”、“冠军的摇篮”等诸多美誉,但目前却缺乏与之匹配的标志性重点文化设施。市区的图书馆、博物馆、群艺馆、文化馆等规模小,设施有待完善,公益性覆盖面窄,与各层次群众多元化的文化需求有很大落差。

(二)文化惠民主题活动普及力度不够,公益性文化活动开展不足,有待提升群众的“素质指数”。文化惠民,就要尽心尽力丰富群众文化生活,用群众性的主题文化活动促进整体文化素质的提升,为振兴保定市的文化事业夯实素质基础。目前,我市缺乏群众普遍参与、乐享其中的文化惠民主题活动,尤其是公益性文化活动的普及力度不足,不能满足群众的多元文化需求。不断推进公益性文化惠民活动,从本质上说就是把属于广大人民群众的先进文化,利用各种惠民措施传递到人民群众手中,使广大人民群众在真正意义上成为先进文化的享有者和传承者。只有增加文化活动的公益性,减少营利性目的,让群众经常性地接受先进健康文化的熏染和共享,才能不断陶冶情操、愉悦身心、充实精神世界,提高生活质量,还可以引导人民群众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文明风尚,促进社会和谐发展,逐步提高文化素质。

三、提升文化软实力,推进文化惠民建设的服务模式

“文化惠民工程”是当前提升保定文化软实力大发展、大繁荣的一项重大举措,也是一项惠及大众、普及大众文化的工程。在新形势下,积极探求文化惠民利民的服务模式对于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和文化需求,激发全民文化创造活力,提升保定市文化软实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找准百姓的文化需求点,推进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文化惠民”就要以百姓真正的文化需求点为准绳,想百姓之所想,制定出各项符合百姓需求的惠民举措,才能深得人心,激发群众建设文化的热情,增强凝聚力,共同提升整体文化软实力。

1、关注百姓的文化环境需求,实施文化送体贴工程。对于生活在古城的百姓来说,都十分渴望在自己生活的环境中随处可感受到厚重的文化氛围,于细微处享受到文化的体贴与关爱。因此,我们可整合保定地域文化,规划建造一批具有特色文化要素的系列“主题文化”景观,让群众在休闲娱乐空间的同时,尽享古城文化的濡染,潜移默化中平添对家乡的热爱和自豪。借鉴先进省市的成功做法,打造属于百姓的“古城文化圈”,如增设街头文化游园,内设历史文化长廊、文化墙等;在公交车站牌处用“便民文化”报栏取代广告栏;在主要街道路口、火车站、汽车站等公共服务窗口增设保定文化名人大型雕塑,搭建保定文化名胜古迹、保定饮食文化展示平台,让保定文化的印迹随处彰显保定古城深厚的文化底蕴。

2、关注百姓的特殊精神文化需求,实施文化送温暖工程。一是关注老年人的特殊精神文化需求。目前素有“长寿之城”之称的保定,老人数量占有很大比重,但是保定市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相对于其他省市来说却较贫乏,尤其缺乏适合老年人需求的文化活动场所。因此,在惠民工程中要特别关注老年人的晚年精神文化需求,建设如太极拳剑类健身馆、书法音乐艺术馆、花鸟鱼虫养殖馆、棋类娱乐馆、茶艺养生馆等,打造特色夕阳红休闲文化;二是关注未成年人的特殊精神文化需求。目前,保定市专供未成年人文化活动的公益性场所数量极少,远远不能满足其身心发展需要。如不妨设立青少年校外科学艺术活动中心,内设科技产品展示区、实验操作区、科普知识培训区等,免费向青少年开放,培养青少年热爱科学的热情,培养动手实践能力,为青少年智力健康发展营造良好的文化环境。

(二)搞好群众文化活动,打造文化惠民的“群众文化公益品牌”。“文化惠民”要激发群众全员参与文化活动的热情,开创全民参与文化建设的良好局面,就要打造好古城文化惠民工程的三个“群众文化公益品牌”。

1、搞好广场群众文化活动,打造“广场文化”公益品牌。提高现有广场的利用率和群众的参与率,以群众为文化主体,人人参与文化,举办各类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主题活动,如河北梆子、保定老调等“戏迷夜晚”、“体育健身项目展演”、“公益周末电影”等,打造古城“百姓文化广场”公益品牌,让百姓在家门口就能尽享文化盛宴。办好各类大型节庆文化活动,创办“没有围墙的剧场”,把舞台艺术精品与文化惠民活动相结合,搭建群众广泛参与其中的互动舞台。通过各种主题鲜明、丰富多彩的广场文化活动,调动群众参与文化活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古城百姓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和引领城市积极健康的社会风尚。

2、搞好社区文化活动,打造“社区文化”公益品牌。社区居民是社区文化的承载者、受益者,要充分调动社区广大居民建设文化的积极性,人人建设文化,从组织、内容、形式等方面满足社区居民不同层次的文化需求。

由社区文化志愿者组织开展各类文化活动,如组建社区健身队、歌唱队、戏曲队等,邀请业内人士进行公益指导,形成规模、规范化;打破社区界限,加强社区交流,共同承办各类文艺展演,带动文化气氛;积极支持群众自发性文化活动,尤其是大力扶持非物质文化遗产继承人的组创建传承文化活动,延续古城生生不息的特色文化脉络。形式力求多样化,举办如健康养生、花卉种植、剪纸刺绣、乐器棋艺、绘画书法等各类公益文化讲座和切磋交流活动,让人人各有所好,各有所乐,都能参与到各类社区文化建设中。有条件的社区可联合市图书馆开展社区快乐读书服务站,实现联网式公益服务,把图书送到居民家门口,给居民提供更加便利的读书环境。定期开展“读书畅谈会”、“名著座谈会”、周末朗诵会、知识竞赛、“系列主题征文”等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增强社区文化氛围。

3、搞好公园文化活动,打造“公园文化”公益品牌。发挥作为历史文化名城传承多年的大文化优势,充分尊重广大群众的主体地位,利用滨河公园、东风公园、植物园、竞秀公园、社区游园等公共场所,积极搭建群众文化活动平台,鼓励群众文化自我展示,人人享受文化,让百姓引领文化风尚,倾力打造真正属于古城百姓施展才艺、乐享其中的“百姓文化舞台”。

(三)努力打造公益化文化惠民格局,创新多样化、灵活化的文化服务手段。公益化文化惠民格局宗旨就是“惠泽万民”,就是更多地倾向于公益目的,改变盈利性质,让更多的群众得到最大的实惠。

一是努力构筑“文化配送”惠民格局,免费提供送培训、送图书、送电影、送活动等,拓展惠民文化服务内容。利用群艺馆、文化馆、青少年宫等文化场所,以外来务工人员、伤残人员、下岗职工、低收入家庭为重点对象,实行“零门槛”免费开放,定期开展美术书画、音乐舞蹈、民间艺术、摄影雕刻等公益性培训活动,为帮扶就业打开门路。大力支持各类民办艺术培训机构开展公益培训,在街道社区建立“文化艺术公益培训服务站”,安排名家名角文化志愿者进行公益辅导,为保定市培训基层文艺骨干,不断提高基层文化服务的能力与水平。针对目前保定市的夜文化远不能满足群众需求情况,打造多元化高品位的夜文化服务新格局,打造古城特色“24小时夜文化服务圈”,如建立24小时图书阅览室、24小时文化活动馆等,丰富百姓夜文化精神需求,拓展惠民文化服务空间。

二是创新多样化、灵活化的惠民文化服务手段。逐步提高公益性文化单位的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充分发挥现有公共文化设施的主阵地作用,对于市博物馆、图书馆等主要文化场馆,实行全免费开放,实施人性化的贴心服务。如,图书馆根据不同读者的阅读需求实行灵活化个性化服务,在主要街口设立定点图书网络服务站,进行24小时借阅和归还网点服务;进一步扩大服务范围和提高服务质量,让农民工及其子女和更多的渴求文化的人零条件迈进门槛,让“逛图书馆、看图书”真正成为百姓的文化流行语。

三是增设“感动古城人物”的特色文化景观。对于涌现出来的让我们自豪和骄傲的“感动古城人物”,建议在东风公园、军校广场、植物园、竞秀公园等公园内制作成标志性城市雕塑,成为彰显“古城价值观”的特色文化景观,让古城中这些具有深远教育价值的普通百姓事迹感动每一位古城人,教育每一位古城人,弘扬“古城的城市精神”,提升古城广大人民群众的整体人文素质,增强城市凝聚力。

四是规划建设特色基础文化设施精品工程,满足群众多元化、多层次的文化需求。保定虽享有文化古城之称,但基础文化设施相对薄弱,在一定程度上不能不说对群众享受文化的基本权益产生了影响。因此,要打造公益化文化惠民格局,就要让特色基础文化设施形成古城文化亮点,实实在在地起到“惠泽古城万民”的作用。以“文化名城”建设为契机,建立科普馆、纪念馆、文学馆、专业研究图书馆等专类文化设施,彰显古城浓郁的文化氛围;以“山水保定、低碳城市”建设为契机,进一步拓展百姓休闲空间,在新住宅区增设一批集文化、健身、娱乐于一体的系列主题特色公园、街头游园,如“动漫立体”公园、“低碳生态”游园、“体育冠军”健身公园等,让动漫雕塑、低碳设施、冠军长廊、健身器械等体现古城独具的“动漫之城”、“低碳之城”、“冠军之城”等文化特色。

(四)坚持公益性理念,加大惠民文化工程投入力度,促进公共文化建设发展繁荣。公益性惠民文化工程建设任何时候都应始终坚持为公众服务并使公众受益的公益性质,必须加强政府与社会各部门的共同驱动力,形成多元化投入格局。

一是始终把公益性理念摆在首位,强化政府在文化领域的公共服务职能,不断加大对惠民文化建设的资金投入。成立“公益文化惠民中心”,受民政部门监管,制定文化惠民相应的制度条例,如规定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不得占用公共文化设施场所从事任何形式的商业经营活动,避免造成公益性文化资源的巨大浪费。实行信息公开和财务公开,对惠民专项资金进行专款专用管理,确保公益性文化事业发展资金及时到位,为文化单位从事公益性惠民行动提供强有力的财政保障。公益性文化事业的从业人员要严守公益管理条例,时刻以“服务于人民”为理念。切切实实解决好有关科技馆、公共美术馆、纪念馆、东湖文化中心、西湖体育中心等文化活动设施的增设问题以及与群众文化生活息息相关的文化活动项目、活动经费、人员组织等文化惠民建设中的问题。

二是抓住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提高后文化渴求日益强烈的时机,形成以政府为主导、文化单位为主体、群众积极参与,上下齐心协力共同投入文化建设的良好态势。政府要为每个文化单位解决公益活动的后顾之忧,配备排练场所、演出剧院等固定阵地;文化单位要为群众破解文化高消费的难题,如实施“低收入人群文化消费保障工程”,各类演出票免费赠送军烈属和残疾特困群体;对所有演出实行限定最高票价,每场演出都有相当数量的低价票;实行购票优惠政策,凭劳模证、军人证、学生证、教师证、残疾人证享受低价优惠等。对于汇演费用实现专款专用,用于公益文化行动的再投入,以此推进文化惠民建设的持续良性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1]司存喜,赵其国.提升保定“软实力”的定位思考.领导科学,2007.3.

[2]尚晓丽.城市文化建设战略分析――对保定市城市文化建设的思考.商场现代化,2009.2.

[3]武文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的实践和思考.前进,2008.6.

第9篇:适合老年人的公益活动范文

人口老龄化是21世纪不可逆转的全球化趋势。中国作为一个人口大国、一个发展中国家,面临的老龄化问题格外严峻,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不仅是国家政府机构的职责,更应该成为全体社会力量的共同责任。设计人应该发挥专业特长承担起相应的社会责任,尽能及之力为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提供有效的解决方案,以展现设计学科本身蕴含的人文关怀。

应用设计手段解决中国老龄化和老年福祉问题需要基于当前国情及新兴设计领域的比较研究而得出的理性思考。本文通过洞悉老年群体的福祉文化需求层次和特点,结合服务设计理念协调各级社会力量,构建老年福祉服务设计系统,以便及时整合反馈老年人福祉文化需求动态,有效统筹各领域的研究成果,将其渗透到养老环境、生活服务、福祉产品开发等老年福祉文化的各个方面,满足老年人福祉文化需求,进而展现老年福祉服务设计的安全性、互动性、灵活性与人性化等特点,以设计领域的创新研究推进中国老龄化社会福祉的发展。

关键词:

老龄化 福祉需求 服务设计

一 中国老龄化社会的现状

(一)老龄化社会的标准

老龄化社会是指老年人口占总人口达到或超过一定比例的人口结构模型。按照联合国的传统标准是一个地区60岁以上老人达到总人口的10%,新标准是65岁老人占总人口的7%,即视为该地区进入老龄化社会。

(二)我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

我国在1999年达到老龄化社会标准,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10%,宣布我国正式进入了老龄社会,同时我国也是较早进入老龄社会的发展中国家之一。2009年10月26日,中国传统节日重阳节到来之际,中国正式启动了应对人口老龄化战略研究,以积极应对持续加剧的人口老龄化危机。

据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第1号)显示,65岁及以上人口占8.87%。与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60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2.93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1.91个百分点。与此同时,据联合国预测,1990-2020年世界老龄人口平均年增速度为2.5%,同期我国老龄人口的递增速度为3.3%,世界老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从1995年的6.6%上升至2020年9.3%,同期我国由6.1%上升至11.5‰无论是增长速度还是增长比重都超过了世界老龄化的平均值。这些数据说明,我国将不仅是老年人口最多国家,且是世界上老龄化速度最快的国家,人口老龄化问题严峻,成为了影响我国经济社会协调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二 如何应对人口老龄化

(一)它山之石――美国、日本等国家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做法

我国的人口老龄化处在世界性人口老龄化的大背景之下,所以在应对老龄化问题上,我们可以借鉴一些国际上的经验。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先于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在应对此老龄化问题上,他们依据各自的文化渊源与国情,采取了不同的应对模式。

美国早在20世纪40年代,就开始进入了人口老龄化社会,现65岁以上老龄人口占总人口的17.4%,是典型的老龄化社会。由于老龄化问题严重影响了经济和社会发展,美国政府高度关注老龄化问题,设立了管理老龄问题的机构,包括老人问题管理署、政府老龄问题顾问委员会和社会保障总署。1935年通过了以养老保险为主体的《社会保障法案》;社会保障法案》实施后,又经过多次修改与完善,目前已经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养老保障制度,包括养老保险制度、医疗保险与救助制度等,美国老人在职时按月从本人工资中扣取一定数额的养老金,所在单位再配套一定比例,各州规定不尽一样,为老年人构筑了社会保障安全网。1999年美国政府强调了21世纪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重要性,主张把大部分财政预算盈余投入到社会保障事业。美国与其他西方国家的区别,就在于实行的是投保资助型社会保障制度,即“受益人同时也是缴费人”。

日本在20世纪70年代初,65岁以上的老人占整体人口比例达到7.1%,开始正式步入老龄化社会。时至今日,日本已经成为全世界老龄化程度最严重的国家。与此同时,老龄化不断加深令日本政府在社保支出上的财政负担连年加大,也对日本的社会与经济发展构成了障碍。因此日本在应对老龄化问题上也进行了很多尝试。日本国立社会保障与人口问题研究所是日本厚生劳动省于1996年设立的政策研究机构,主要负责就人口老龄化所伴随的社会保障负担加大等问题进行宏观政策研究,以探寻解决问题的良方。满足老龄化人口的福祉需求,是日本应对老龄化一个很突出的做法。

通过研究美国、日本等国家应对老龄化问题的措施不难发现,各国的做法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缩短老龄化的过程”(如美国的放宽工作年龄、日本的刺激人口增长);另一方面是“适应老龄化的进程”(如美国的老保险制度、医疗保险与救助制度、日本的社会福祉制度)。

(二)设计能够为老龄化社会做什么?

在设计领域设计的定义一直没有一个明确统一的定论,它可以是一种规划、一种设想、也可以是一种问题的解决方法,它的职能与范畴具有多样性和不确定性的特点。设计涉及的方面非常广泛,狭义的设计是设计学的范畴,一种微观上的物质行为,它包含了对社会生活细节的体察与考量,涵盖产品设计、平面设计、交互设计、广告设计、服装设计、品牌设计、建筑设计等诸多子领域的内容,小到日常生活层面衣食住行相关用品的加工与制作,大到建筑与空间设施的规划与建设,几乎充斥了社会生活中的每个侧面;广义的设计是社会学的延伸,是一种宏观性的社会行为,是一种设想、规划与整合的创造性手段,它能够优化配置有限资源,统筹规划未来。

设计领域近几十年在中国蓬勃迅速发展,拓展出诸多细致的门类与设计理念,也涌现出异彩纷呈的设计成果。在应对老龄化社会的诸多问题上,设计领域进行了诸多的设计尝试。“福祉车”,也有称为“福利车”或“无障碍车”的,在欧美的普遍叫法则为“Wheelchair AccessibleVehicle”(轮椅可通行车辆,即“无障碍车辆”),2007年日本车商共开发了3.5万辆福祉车。2014年02月18日,以“科技,为老年人创造幸福”为主题的第三届中国老年福祉产品设计大赛正式启动。研究现有的成果,可以发现设计领域对老年福祉的探究侧重设计的狭义定义与职能,大部分案例从产品领域、环境领域、视觉领域入手,对老年群体衣、食、住、行、医、护、娱、教、游的软硬物质载体予以创新设计,研究过程理论分析与实践案例的结合,其中不乏一些优秀的研究,既具有新颖独特的切入角度又有效且富有创意的解决方式。例如,服装设计方面,有的案例分别针对健康型、久坐型、久卧型这三类老年群体,从生理特征、心理特征两方面深入研究分析老年服装人性化设计的款式、结构、面料、色彩、装饰特点及其成因。产品设计方面,有的案例着眼于未来中国老年人从“安度晚年”向“欢度晚年”的生活理念的转变。通过对人――机――环境的系统分析,探讨老年人电子玩具的不安全因素和相应解决方法;在环境设计方面,有的案例以残疾人、老年人的行为特征、技术规范和已有无障碍产品作为改造依据,从室内和室外两个方面对现代文化设施与历史遗留文化设施中的环境障碍有针对性地提出改造方法,使文化设施在保持原有完整性不变的前提下达到无障碍改造的可行性和实用性。诸如此类的新颖独到的设计在研究领域层出不穷,它们从生活细节的角度为老龄化社会中已出现或将出现的问题进行剖析和解读,提供出了科学有效的解决方案。

但不可否认,尽管设计研究在老龄化社会特定课题细节上的研究深入而独到,从系统整体的角度分析来看,现有的设计成果未能表现出设计应对老龄化社会的宏观把握,具体可以展开包括相关设计研究课题缺乏宏观上的设计导向致使研究成果分布零散,不成体系;设计课题内缺乏对老龄群体的社会形态、生活模式、福祉需求等核心层面的深入调查研究;设计领域内相关老龄群体的数据与信息不足,已有的数据没有规范化和标准化,难以为后续研究提供权威的依据。

三 中国老龄化社会需要福祉服务设计

随着老龄化问题研究的不断深入,我们发现满足老年人福祉需求的必要性。我国的发展处于从重视经济发展到经济社会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转折时期。社会的转型与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导致了社会分化明显和贫富差距拉大,人民呼唤社会福利和追求社会福祉的愿望已成当今的热点。单纯依靠社会养老保险、社会保障制度不能满足中国老年人的福祉需求。

由于我国人口老龄化同时伴随着老年人口基数大(截至2010年11月1日,60岁以上的老年人1.78亿;老年人口增长快,2014年我国老年人口将超过2亿,2025年将达3亿,2042年老年人口比例将超过30%)、困难老人数量多(2010年城乡空巢家庭接近50%,失能办失能老年人3300多万)、老龄化先于工业化,老龄化与家庭小型化相伴随、老年抚养比陕速攀升(2010年大约5个劳动年龄人口负担一个老人,而据预测,2030年每2.5个劳动年龄人口负担一个老人)等诸多特点,所以我国应对老龄化问题在借鉴发达国家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不能忽略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国国情的需要。在此社会环境的影响之下,老年福祉政策作为社会福祉政策的重点,其理念面临着由“社会福利”向“社会福祉”的过渡和转变。

社会福利与社会福祉之间词义相互关联,但不可等同。“社会福利”(英文为welfare)大多指利益和照顾,侧重满足人民社会生活的基本需要而提供的物质援助。而“社会福祉”(英文为well-being)更多意味着眷顾和幸福,强调的是让人们感到幸福的一种状态。在老龄化社会中,与老年社会福利相比,老年社会福祉具有更高层次的目标和追求,它的目标是通过国家的权利或公共权力,使老年群体在物质得到保障的同时,更能在精神上发挥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享受生活上的安心感,满足感,拥有自由、独立,参与,尊严的保障权利。老年人社会福祉可以说是未来社会的理想和目标,它要求国家的整体经济实力与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同期需要政府对公共资源的整合与再分配的合理机制与多元化的监督体系、机制的建立。这一切预示达到此目标必须经过全体成员的共同努力,同时通过国家或者公共权力的介入才能实现。此过程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但它的实现确是一个国家在政治、经济、社会等领域不断成熟的综合体现。

推进老年福祉是一个漫长艰辛的过程,我国老龄事业仍处于探索与成长的阶段。纵观社会环境、政策、福祉目标人群和养老服务发展与研究的状况,从整体上看,中国的福祉事业有了较快的进步和发展,但是局部仍存在着养老需求供不应求,养老公共资源差别大,提供主体不足等诸多不良问题。具体分析,首先,老年化不断加速,社会保障医疗支出的压力日益加剧,老年热福祉需求迅速膨胀。我国养老服务的主体虽然向多元化的方向发展,但其客体依然受政府供给的影响,没能达到真正的覆盖。作为辅助主体的市场机制未能良好地运行,造成养老服务供给不足以及老年人在自由选择适合自身情况的养老模式上的诸多障碍。于此同时,养老行业还缺乏统一的行业标准,并且需要完善的监管和约束机制,造成了养老公共资源差别大,养老资源不能优化配置等问题,养老服务措施分散化、分层化的现象亟待解决。最后,我国养老服务,人力资源缺乏,从业人员素质不高,服务质量的提升。近年来空巢老人、高龄老人、病患老人也在老龄化加速过程中同步快速增长,几千万此类老人亟需专业系统的社会养老和社会服务,专业化服务设施不全,无法满足此类老人的基本服务条件。以上这些问题均是中国社会福祉发展过程中必须跨过的障碍,亦向我国现有的养老服务和养老方式提出了巨大的挑战。从宏观的角度,对中国老龄化社会福祉服务做全局的设计,应成为目前设计学界努力的目标。

四 中国的福祉服务设计观念定位

(一)从限定主义福祉模式转向多样化的福祉模式

漫长的封建社会积累下来的血缘集团的福祉理念造成了我国最初的限定主义福祉模式,家庭养老是当时主要的养老模式,社会保障制度也未能覆盖全体人民。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深入与家庭养老功能的弱化,我国福利模式呈现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福利社会化趋势。2000年2月,各部委联合了《关于加快实现社会福利社会化的意见》,明确推进社会福利社会化的福利政策,主张在供养方面坚持以居家为基础、以社区为依托,以社会福利机构为补充的发展为导向。具体包括主体多元化、服务对象公众化、服务样式多样和服务队伍专业化。老年人社会福利社会化导致的结果将是产生社区养老、机构养老、居家养老等多样化的老年福祉模式。这种趋势体现了随着经济发展,社会福利保障范围不断扩展的社会福祉发展的一般趋势,是应对人口快速老龄化,不断满足广大老年人日益增长的养老服务需求的必然选择。(图1,图2)

2013年8月17日,中国新闻网以“中国政府加强顶层设计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为标题,报道了“中国国务院总理2013年8月16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深化改革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任务措施”。分析认为,这表明中国政府冀望通过加强顶层设计以应对人口老龄化所带来的挑战。在具体部署中,官方拟定了五大举措,包括加强养老服务能力建设;分层分类提供养老服务;创新养老服务模式;切实加强农村养老服务;推动医养融合发展。

(二)社会化的老年福祉服务

我国的社会化老年福祉服务正在逐步进行,以老年福祉、生活照料、医疗保健、体育健身、文化教育、法律服务为主要内容的社区老年人福祉发展迅猛。据民政部门统计,2002年城镇服务设施达19.9万处,便民服务网点有62.3万处,社区服务中心7898个,每百万城镇人口拥有15.7个,农村社会保障网络覆盖率已达50%。以上服务设施都方便了老年人。2006年,中国民政部启动了全国“社区养老福利服务星光计划”,以应对老龄化挑战。该计划的主要目的是将最为贴近老男人生活、老年人服务量最大的社区居委会缺少的设施补齐、补好,逐渐形成城市社区居委会有站点、街道有服务中心,农村乡镇有敬老院,县市有服务中心的老年人服务设施网络。服务内容逐步覆盖住养、入户服务、紧急救援、日间照料、保健康复、文体娱乐等多种项目。为老年人提供方便生活和乐趣的社区服务正在全国逐步展开。

(四)老年福祉需求层次模型的探索

最著名的普遍性需求层次理论是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Maslow'shierarchy of needs),它是由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于1943年在《人类激励理论》(A Theory of Human Motivation)论文中提出,是行为科学的重要理论。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Maslow,1943)将人类的需求划分为五个层次,即生理需求(The physiological needs)、安全需求(The safety needs)、情感需求(The love needs)、尊重需求(The esteemneeds)和自我实现需求(The need for self-actualization),此需求层次理论已经得到广泛的认可,是各项行为科学研究的基础理论之一。套用马洛斯的普遍性需求模型演绎探索当代老年人需求,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预测老年人的基本福祉需求的大体方向,具体如图3:

通过演绎和真实情况的总结可以发现,老年人的需求呈现出多样化和复杂性,但可以归结为三个基本层面:

(1)安全健康的需求:此类着重于生理需求,包括深,身体健康,具有衣、食、住、行、医疗、保健等生活中基本物资保障,生活在安全环境,可以获得安全便捷的福祉产品与福祉服务。

(2)自理自立的需求:此类侧重主观的情感需求,包括亲情、友情、爱情、沟通交流、文化娱乐等有助于老人保持自信自强、安定愉悦,安全感和归属感等需求。

(3)价值实现的需求:此类强调社会与家庭的人文关怀支持,为老年人提供社会活动、公益活动、再就业等机会,满足老年人受人尊重与重新投入社会,发挥余热的渴望。(图4)

在现实生活中,除此三类老年人基本群体需求特性,由于生理、心理的变化和生活环境不同,老年人在此三类基本层面的需求细节上还具有相当程度的差异,导致需求层次呈现出时间波动性和显著需求细节的差异性。以年龄和性别两个变量对需求层次的差异为例,在表3.1中可以看出不同年龄阶段的老年人生活自理能力呈现出显著的差异,低龄老年人需求的服务不同于高龄老年人,健康老年人需要的服务业将不同于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可以推断出老年人的需求层次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会随着时间呈现出波动性。同时,相同年龄不同性别的老年人在自理能力上也存在着较大的不同,体现在具体需求上时可能是衣、食、住、行及药品等物质消费需求的不同,也可能是参加老年教育、老年旅游等各种文体活动等精神需求程度的不同,这些均反映出不同老人在相同时间点上需求细节的显著差异性。因此,要按照以老年人为本的理念,想老人之所想,提供体贴入微的老年人专用产品和服务,供老人之所需,使他们也能和其他年龄段的人群一样享受经济发展的成果,老年人福祉文化需求层次的模型必将不是一成不变的静态模型,而是依据具体老年人实际的状况与个人选择,三个基本需求的层次随着时间不断波动,各项需求的细节逐步更新变化的个性化动态模型。(表3)

(五)老年福祉服务设计体系职能设计:

老年福祉服务系统的职能分为横向和纵向两个层次的职能,横向的职能致力于福祉服务体系的支持和构建,纵向的职能侧重于从产品、环境、视觉等设计课题入手,对老年群体的衣食住行等生活物质载体进行深入设计。

1老年福祉服务系统的横向职能设计

(1)沟通和协调福祉主体,整合物质与非物质资源

我国有多样化的福祉服务提供主体,其中包括各级政府,非政府组织和机构、社区、市场、家庭等。多样性的提供主体在设置上具有零散化和地方化的特点,必然导致产品性质和服务界定不明确、服务无缝转接等方面的统筹规划的欠缺。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学术界近些年来对老年福祉的研究具有一定的成果,但由于缺乏沟通与适当孵化手段等原因,众多切入点独特,具有创意性实用性的研究成果仍停留在理论阶段,未能付诸实践发挥它们真正的效用。在未来福利社会化的进程中,这些问题会随着时间日益加剧升温。老年人福祉服务设计系统既是要以设计的角度解决这些主体之间复杂的协调问题。借助系统设计的理念,将各部分作为整体解决紧密联系,并充当各部分之间的调节剂,重新整合服务过程中的物质资源和非物质资源,辅助各环节中的设计程序与服务的无缝衔接,解决由于条块分割造成的一定程度资源浪费与服务供给不足的现象。(图4)

(2)构建老年福祉需求的支持网络

老年福祉服务系统在集合和沟通多样化老年福祉主体提供的物质与非物质资源,对其进行重新分配整合之后,需要设计并构建出支持服务系统运行的支持网络。依照老年人福祉文化需求层次的模型,老年人的三大基本福祉需求分别有安全健康需求、自理自立需求、价值实现需求三个层面。系统将对照这三种基本需求,分别设计支持此需求的三个基本服务网络――基础物资与服务需求支持网、精神文化需求支持网、社会参与需求支持网。每个基础支持网络之下级都包含更为细致的服务设计子集:基础物资与服务需求支持网包含老年人日常护理服务设计、经济援助、法律咨询等信息服务设计、衣食住行及医疗产品设计;精神文化需求支持网包括文化娱乐活动设计、老年教育服务设计等;社会参与支持包括老人间互助服务设计、老年志愿者服务设计、老年再就业服务设计等。支持网络下的服务设计子集不是固定的,会按照老年人的具体需求进行修改和变更,以这种动态的层级关系,逐步设计渗透到老年人需求的方方面面。(图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