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对艺术设计专业的理解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本次调查只针对艺术设计专业,所以此次师资情况的调查范围只限定在艺术设计专业的专职教师,不包括学校公共基础部和其他外聘及专任教师。大多数学校不愿提供学缘结构方面精确的数据,甚至以师资情况是学校的秘密为由拒绝调查,所以搜集师资方面的调查资料很难,最后通过各方面的努力,取得了部分学校师资情况的资料,从中可以对我省的师资情况有所了解。根据数据统计:艺术设计专业80%的专职老师是外校毕业,除哈尔滨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和齐齐哈尔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等少数几个开设艺术设计专业历史较久的学校有部分专职老师是自本校毕业留校以外,其他大部分学校的老师均来自外校,以哈尔滨师范大学艺术学院毕业任教人数最多,在部分学校甚至占了专职教师总数的一半。
二、学历职称和年龄情况
我省艺术设计专业专职教师的学历主要以本科和研究生学历为主,由于艺术设计学科的特殊性,硕士以上学历教师人数极少。
三、师生比例
调查中提到的师生比例具体是指艺术设计专业专职教师和在校生的比例,从数据看来,我省艺术设计专业师生比例比较好的学校是大庆师范学院艺术学院和哈尔滨理工大学艺术学院艺术设计专业。考虑到各学校提供数据的真实性,我分析实际上我省艺术设计专业师生比例可能比表格上给的数字更低。近几年了各学校不约而同的陆续压缩教师队伍,特别是控制了专职教师数量的增长,增加了外聘教师的数量,并以这种方式平衡了师生比例。通过统计表可见:我省艺术设计专业师生比例大致在1:20到1:19之间,考虑到资料的精准性,我推测实际师生比例可能要略低于这个比例。
师生比例
根据调查到的资料对我省艺术设计专业专职教师的学历结构做出以下概括:约有35%的专职教师拥有硕士学位,但是拥有博士学位的教师是寥寥无几,这一点和艺术类专业的学科特点不无关系,介绍几个具有代表性的学校,齐齐哈尔大学美术与艺术设计学院专职教师44人,其中硕士以上34人;大庆师范学校艺术学院硕士以上学历教师13人;牡丹江师范学校美术系专任教师41人,硕士以上学历10人。现在高校对设计专业教师的学历要求基本都是在硕士研究生以上水平,可见越来越多的学校逐渐提高了对教师学历的要求,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师的文化和专业素质也得到了强化。
一,转型中的教师队伍
调查中我发现:我省有部分设计专业的教师仍旧处于从美术到设计专业的转型过程中。在教师的问题上,大多数学校里美术类(绘画类)教师仍旧占据主导地位,导致教学理念和教学内容仍旧偏重造型能力培养,无论是专业教师的个体素质,还是整个艺术设计专业总的结构都是偏重绘画技能方面的。
导致这个问题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因为我国现代艺术设计的教育发展的时间短,我省乃至我国的设计教育都是脱胎于美术教育而来的,从教学理念到教学内容都偏重造型能力的培养,这一缺憾在艺术设计发展的初期阶段是可以理解的,然而,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科特点注定设计发展到今天不应只是表面图案装饰的问题,现在应准确认识到设计和美术之间的本质区别,设计是沟通,艺术是表现,进而区分美术教学和设计教学之间的区别。二是因为艺术设计专业学生数量增长太快,具备艺术设计专业素质教师的增长数量跟不上学生增长的速度,所以才导致一些艺术设计专业的老师是从纯绘画改行而来,但是由于这些教师过去从事的是绘画专业的教学工作,所以主观上缺乏对设计观念的认同,客观上欠缺艺术设计的实践经验,还有一些教师虽然专业对口,但是由于他们是一毕业就马上进入教学,因而缺乏教学经验,所以真正艺术设计专业相关专业毕业的师资少之又少。
高等艺术设计教育领域知识的空白促使一些高院校开始着手进行这方面探索,但由于处于初步探索的阶段,学校对艺术设计专业培养目标尚不明确,对培养模式也不清晰,一些学校在教学模式和课程设置上一味的搬抄其他专业的教学模式,至今没有自身特定的教学模式和师资队伍。设计教育不是简单的“设计”加“教育”两个词在一起就行了,艺术设计学科结构有其自身特定的内涵和特定的课程体系,在这个方面有必要引起有关专家和学者的注意。
二,教学方法有待提高
艺术设计专业教师的教学水准的好坏很少有人讨论过,很多人认为:“好的设计师就是好的教师,只要跟着老师学就行了。”这种观念极大阻碍了艺术设计教育教学方法的提高,艺术设计是一门跨学科而又综合性强的应用性学科,研究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具有独特的学术价值。当前的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师的教学方法单一,缺少对教学技法的研究,大多数教师在教学上仍然采用“一个老师讲,一帮学生听” 传统教学方法,部分认真对待教学的老师用的是一个师傅带几个徒弟的教学方法,与研究生的培养方式类似,也具有一定的借鉴性。
一、在继承传统教学方法上进行创新
(一)夯实艺术设计的基础,从零起点做起
艺术设计专业要求较高的设计灵感和设计思维,前提必须是有坚实的艺术设计的专业基础知识。在艺术设计专业基础知识的教学中,要求教师做到选择性继承,时代进步,人们思维活跃,对于那些过于陈旧的和传统的艺术设计知识纪要果断放弃,而不是不管时代如何变迁,艺术设计专业的知识永不改变。一直在墨守成规和循环往复。
(二)做到创新有特色
艺术设计专业本身就是一个在不断创新的专业,它的创新要素有很多,例如艺术设计的思维创新,艺术设计的理念创新,艺术设计的含义创新等等。高校教育者在进行艺术设计教学时,可以选择其中一点进行创新尝试,做到符合教育目标和发展方向,教师就要摒弃传统的灌输式教育理论,可以选择一些适合当前需要的情景式、演练式、实验式的教学模式。在教学中不要死板和教条,一切以适应学生学习和夯实艺术设计基础知识为根本原则,在异彩封层的艺术设计教学方法上有自己的特色。
二、将枯燥无谓的知识以生动、活泼的方式展现
(一)努力研究教材和教法,让课程生动和形象
教师需要把艺术设计课程中很多枯燥、无趣的知识加以揣摩和加工,让这些知识由静止的晶体知识变成活动的流体知识,这样能有效的提高知识的传授。生动、活泼的课堂氛围,有助于教师的讲和学生的学,充分发挥好教学中教师和学生双主体的作用。
(二)调动课堂上学生的积极性,鼓励学生集体思考
艺术设计的课堂本身即是一种创造,那么就要充分调动一切因素和主体。要改变课堂上教师唱独角戏的局面,变成是师生的合作与互动关系,充分活跃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性,尽量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艺术设计的课堂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和五光十色。
三、课堂地点的多样性,学习方式的多变形
首先,艺术设计本身就充满了多样性和多变性,那么它的教学就不能一直坚守教室这块阵地。教师的教学场地非常丰富,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走出狭小的教室,去广阔无边的社会上进行教学。教师的说教总是枯燥和无聊的,但是教师带领学生走出教室门口,深入社会,让学生亲自去感受身边的形形的艺术设计,去理解各种设计的渊源,让课堂更充实。
其次,艺术设计是一个非常明显的学以致用的专业,学习了它就要会运用有关知识,感受艺术设计的美。学生学习的方式也是多样的,接触到的艺术设计作品更是不胜枚举。因此,教师完全可以让学生去试着发现、归纳和概括身边有关的艺术设计,让学生切身体验来加强学生对以艺术设计的理解深度,有助于知识的学习和思维的拓展。
四、多种教学手段和教学媒体的应用
首先,社会进步,教育发展,教学手段也多样化和丰富化。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本身就具有社会前沿性,教师可以充分利用高校艺术设计专业的特点,将多种教学手段同时运用于高校艺术设计课堂上。在这方面,教师要大胆的去尝试,去努力,只有试过才知道效果如何,效果好就继续和深化,不好就及时变换教学手段。只有在不断的实践中才能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其次,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本身就是一个集视、听、说、思等全方位感官的专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运用多种教学媒体,从多种角度和多种方面去刺激学生的感官与思维,让高校的艺术设计专业图文并茂。通过对多种媒体的应用,能够更好地开发高校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方法。大家在参与的过程中可以相互学习、借鉴、切磋和研讨,相信凭着广大群众的伟大智慧,一定会给高校艺术设计教学中新型的教学方法增添无限光彩。
关键词:色彩;教学;艺术设计专业;定位我们生活的世界是绚丽多姿、缤纷多彩的。各种色彩无时无处不冲击着我们敏感的视觉,给我们带来波动起伏的心理暗示,并引发我们无限的联想和多样的情感。为了充分表达不同情感,我们可以把不同色彩和其他材料进行组合处理,从而起到传情达意的交流效果。这一过程在本质上就是艺术设计。在当今设计时代,色彩在艺术设计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是形态以外的另一个重要设计要素,几乎体现在艺术设计的各种表现形式中。对于艺术设计师来说,必须研究色彩的各种属性,掌握色彩的表达规律,发挥色彩的“符号”作用,从而向使用者传递情感,表达诉求。因此,有关色彩的知识和能力培养在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并直接关系后续课程学习,乃至未来职业发展。
1艺术设计专业色彩教学要求
艺术设计是一种实现特定目的的创造性活动,其特征是功能性与审美性的高度统一[1],实用价值与审美价值的有机结合。由此决定,艺术设计专业培养的是兼具科学与美学素养,兼通技术与艺术才能的专业人才。[2]因此,实际教学活动必须时刻为这一目标服务,所开设的各类课程也应支持和支撑该专业的培养目标。落实到色彩课程教学,更是如此。
根据艺术设计专业的培养要求,学生通过系统的色彩训练后,要掌握基本色彩理论,培养敏锐的色彩感觉,获得正确的色彩观察和表现方法,养成色彩审美、造型、抽象等能力,并以设计思维,辅以各种手段,超越对自然物象色彩的再现模仿,从第一自然色彩进入到第二自然的色彩状态,实现主动性认识和再创造,从而能自由地运用色彩语言表达思想和情感。[3]
在艺术设计教学中,色彩是专业基础课程,并在各种造型研究活动中具有共性。不仅艺术设计的各个专业领域离不开色彩,而且与其他专业课程关系密切,互相关联和衔接着,共同支撑该专业的培养目标。其中,基础色彩课程还要对承袭了写实基础美术教育的学生进行绘画观念的转变与设计思维的渗透[4],并直接影响着学生后续课程的学习效果,乃至将来的专业发展与设计水平,其重要性可见一斑。
但是,我国艺术设计教育历史不长,在色彩基础教育、色彩训练实践上还存在着很多不足之处,目前还不能完全达到专业设计的现实要求,也不能完全切合艺术设计专业的特点,造成了设计专业人才需求与基础能力培养上的脱节。[5]面对广阔的设计市场需求与艺术设计多元化的发展方向,如何明确课程教学性质和地位,拓宽教学思路,改变教学模式,是培养适应市场竞争的设计人才的关键。[6]
2绘画色彩影响下的设计色彩教学问题分析
我国艺术设计专业最早多依托以绘画为主的美术院校开设的,多数是按照培养绘画人才的思路开展教学活动的。其基础课程体系与绘画专业共用,色彩教学也基本照搬绘画专业的教学规程,并没有形成一套符合艺术设计专业自身特点的基础课程教学体系。[7]而我国绘画专业的色彩教学是沿袭前苏联的教学体系,教学内容并没有涉及设计内容。按照专业培养的能力和素养要求,设计色彩与绘画色彩还是存在较大差异:绘画色彩强调的是感性处理,追求的是对自然真实表现;而设计色彩强调的是理性表达,追求的是对自然色彩的超越,实现主动认识和创造的境界。由此,艺术设计与美术绘画专业在色彩课程的教学目的、教学方法,以及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上都有着不同的要求。因此,沿用绘画色彩的教学模式,容易使学生被动反映自然真实而缺乏创新性,训练题材也过于狭窄,缺乏与后续专业课程之间的内在衔接,束缚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直到上个世纪80年代,色彩构成课程被引进艺术设计专业中,才逐渐打破这种单一教学模式,但在低年级基础色彩的教学阶段,依然还存在如何平衡和处理绘画色彩与设计色彩的问题。此外,承担基础色彩教学的教师,多数是从绘画专业毕业,由于教学思维和专业取向还没完全调整,与设计专业联系不够,缺少对设计本质的根本理解,导致学生对所学的内容,所要达到的目标存在疑惑,无法充分理解眼下所学的色彩知识与往后的专业课程学习有什么直接联系。[8]
此外,受绘画色彩教学思维的影响,有些院校认为经过高考选拔上来的学生一般都有较为扎实的色彩基本功,没必要在一二年级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再开设类似课程进行重复性的基础训练,于是把色彩课程的课时一减再减,甚至出现了由色彩构成课程取代其他色彩教学的趋势[9]。殊不知,为应对高考选拔的美术训练,多只是程式化的集中训练的教学结果,临摹、默写或写生,都以写实为标准,谈不上艺术设计的再创造。而且,目前,艺术设计专业的色彩课程的教学手段也较为单一,一般是由教师课堂讲授理论后,学生使用传统颜料,以手绘完成作品训练,缺少运用现代化的技术手段开展教学。[10]从而不能更为有效地激发学生兴趣和主观能动性。
3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色彩课程教学定位
从教学规律来讲,教学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方式方法都应与人才培养目标相适应,否则教学和人才培养质量就无法得到充分保证。[11]从目前主要设计院校的色彩教学改革看,大多数都开展了对课时分配、教学理念、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的调整,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依然还或多或少地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究其缘由,最主要的还是在于对色彩课程,尤其基础色彩课程在教学体系中的定位没有清晰的认识,甚至混淆不清。因此,在开展进一步的教学改革之前,首要解决的是对基础色彩进行准确的课程定位。
首先,充分认识基础色彩课程在艺术设计专业的作用和教学目的。作为艺术设计专业的必修课,基础色彩教学介于写生教学和色彩设计教学之间,既具备绘画色彩的特征,又蕴涵色彩设计的基本思维和方法[12],主要帮助学生从色彩基础理论、实践训练进步到色彩设计运用。具体要求是掌握色彩审美标准和基本方法,提高色彩审美理解能力、色彩设计运用能力以及色彩再创造能力等,并与其他设计专业课程互相衔接,从而在设计实践中灵活运用。
其次,处理好与绘画色彩的关系,可以把基础色彩课程内容整合为三部分,即写生色彩、设计色彩和应用色彩。其中写生色彩的实质就是绘画色彩,主要培养学生观察和表现自然物象的能力,再现客观色彩。这部分内容既能加强学生的绘画基础和艺术感受能力,又能让新生入学有所适应。而设计色彩主要是培养学生的色彩审美能力与色彩归纳能力,目的是帮助学生认识色彩与形象、色彩与心理的内在关系,从而为专业学习做好基础。[13]而应用色彩则着重训练学生在不同领域的色彩应用能力,培养学生根据不同的设计目的,主观能动地应用相应色彩进行表现,其实质可看作是绘画色彩与色彩构成的过渡,逐渐从传统的再现型色彩向现代表现型色彩转换。
再次,进一步完善基础色彩课程的教改措施。第一,持续更新和扩展教学内容,既要关注绘画艺术领域的动态,更要关注艺术设计市场的变化,引导学生如何探索将各种知识巧妙组合的技巧,及时回应瞬息万变的商业社会对设计的要求;第二,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加强对学生的个性指导,为不同潜质的学生提供充分的发挥空间,尤其对于一些充满想象,看似怪诞无稽的习作或创意,都要给予保护、鼓励和指导;第三,运用现代教学手段,尤其要将传统的颜料作画与新型综合材料结合起来,提高学生学习训练积极性以及运用不同介质进行色彩训练的能力,从而创造出传统颜料所不能达到的效果。
客观地讲,我国的艺术设计教育,无论是此前的工艺美术,还是现在的设计艺术,都非常重视色彩教学。教育工作者、设计部门对有关色彩教学改革所进行的思考也从未停止过。而目前艺术设计专业色彩课程教学定位不清,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受美术绘画专业传统教学的影响所致。因此,在对该课程的定位思考上,要基于与美术绘画专业的比较才能更为明确有效。通过厘清设计色彩与绘画色彩的差异,才能较为准确地确定设计色彩的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
参考文献:
[1] [11] 张小纲.设计色彩教学的思考[J].美与时代,2004,(12):39.
[2] 许蚌.艺术设计专业色彩课教学的重新定位[J].艺术教育,2007,(1):5859.
[3][7] 李玉.设计色彩教学脉络的分析与研究[J].美术大观,2007,(3):136137.
[4] 胡天君.当代艺术设计教育中设计色彩教学的新探索[J] .当代教育科学,2010,(19):63.
[5] 黄志刚.高职色彩基础课程教学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1,(4)下:131132.
[6][10] 连晓君.探讨设计专业基础色彩的教学重心[J].科技信息,2008,(24):9.
[8] 刘强.浅析设计院校的色彩教学[J].中国轻工教育,2004,(1):36.
[9] 许蚌.艺术设计专业色彩课教学的重新定位[J].艺术教育,2007,(1):5859.
在艺术设计教学中,色彩是专业基础课程,并在各种造型研究活动中具有共性。不仅艺术设计的各个专业领域离不开色彩,而且与其他专业课程关系密切,互相关联和衔接着,共同支撑该专业的培养目标。其中,基础色彩课程还要对承袭了写实基础美术教育的学生进行绘画观念的转变与设计思维的渗透[4],并直接影响着学生后续课程的学习效果,乃至将来的专业发展与设计水平,其重要性可见一斑。但是,我国艺术设计教育历史不长,在色彩基础教育、色彩训练实践上还存在着很多不足之处,目前还不能完全达到专业设计的现实要求,也不能完全切合艺术设计专业的特点,造成了设计专业人才需求与基础能力培养上的脱节。[5]面对广阔的设计市场需求与艺术设计多元化的发展方向,如何明确课程教学性质和地位,拓宽教学思路,改变教学模式,是培养适应市场竞争的设计人才的关键。[6]
绘画色彩影响下的设计色彩教学问题分析
我国艺术设计专业最早多依托以绘画为主的美术院校开设的,多数是按照培养绘画人才的思路开展教学活动的。其基础课程体系与绘画专业共用,色彩教学也基本照搬绘画专业的教学规程,并没有形成一套符合艺术设计专业自身特点的基础课程教学体系。[7]
而我国绘画专业的色彩教学是沿袭前苏联的教学体系,教学内容并没有涉及设计内容。按照专业培养的能力和素养要求,设计色彩与绘画色彩还是存在较大差异:绘画色彩强调的是感性处理,追求的是对自然真实表现;而设计色彩强调的是理性表达,追求的是对自然色彩的超越,实现主动认识和创造的境界。由此,艺术设计与美术绘画专业在色彩课程的教学目的、教学方法,以及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上都有着不同的要求。因此,沿用绘画色彩的教学模式,容易使学生被动反映自然真实而缺乏创新性,训练题材也过于狭窄,缺乏与后续专业课程之间的内在衔接,束缚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直到上个世纪80年代,色彩构成课程被引进艺术设计专业中,才逐渐打破这种单一教学模式,但在低年级基础色彩的教学阶段,依然还存在如何平衡和处理绘画色彩与设计色彩的问题。此外,承担基础色彩教学的教师,多数是从绘画专业毕业,由于教学思维和专业取向还没完全调整,与设计专业联系不够,缺少对设计本质的根本理解,导致学生对所学的内容,所要达到的目标存在疑惑,无法充分理解眼下所学的色彩知识与往后的专业课程学习有什么直接联系。[8]
此外,受绘画色彩教学思维的影响,有些院校认为经过高考选拔上来的学生一般都有较为扎实的色彩基本功,没必要在一二年级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再开设类似课程进行重复性的基础训练,于是把色彩课程的课时一减再减,甚至出现了由色彩构成课程取代其他色彩教学的趋势[9]。殊不知,为应对高考选拔的美术训练,多只是程式化的集中训练的教学结果,临摹、默写或写生,都以写实为标准,谈不上艺术设计的再创造。而且,目前,艺术设计专业的色彩课程的教学手段也较为单一,一般是由教师课堂讲授理论后,学生使用传统颜料,以手绘完成作品训练,缺少运用现代化的技术手段开展教学。[10]从而不能更为有效地激发学生兴趣和主观能动性。
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色彩课程教学定位
从教学规律来讲,教学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方式方法都应与人才培养目标相适应,否则教学和人才培养质量就无法得到充分保证。[11]从目前主要设计院校的色彩教学改革看,大多数都开展了对课时分配、教学理念、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的调整,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依然还或多或少地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究其缘由,最主要的还是在于对色彩课程,尤其基础色彩课程在教学体系中的定位没有清晰的认识,甚至混淆不清。因此,在开展进一步的教学改革之前,首要解决的是对基础色彩进行准确的课程定位。
首先,充分认识基础色彩课程在艺术设计专业的作用和教学目的。作为艺术设计专业的必修课,基础色彩教学介于写生教学和色彩设计教学之间,既具备绘画色彩的特征,又蕴涵色彩设计的基本思维和方法[12],主要帮助学生从色彩基础理论、实践训练进步到色彩设计运用。具体要求是掌握色彩审美标准和基本方法,提高色彩审美理解能力、色彩设计运用能力以及色彩再创造能力等,并与其他设计专业课程互相衔接,从而在设计实践中灵活运用。
其次,处理好与绘画色彩的关系,可以把基础色彩课程内容整合为三部分,即写生色彩、设计色彩和应用色彩。其中写生色彩的实质就是绘画色彩,主要培养学生观察和表现自然物象的能力,再现客观色彩。这部分内容既能加强学生的绘画基础和艺术感受能力,又能让新生入学有所适应。而设计色彩主要是培养学生的色彩审美能力与色彩归纳能力,目的是帮助学生认识色彩与形象、色彩与心理的内在关系,从而为专业学习做好基础。[13]而应用色彩则着重训练学生在不同领域的色彩应用能力,培养学生根据不同的设计目的,主观能动地应用相应色彩进行表现,其实质可看作是绘画色彩与色彩构成的过渡,逐渐从传统的再现型色彩向现代表现型色彩转换。
关键词: 艺术设计类学生 入学背景 特点分析 教育对策
一、艺术设计类学生的入学背景
艺术设计类学生是当代大学生群体中比较特殊的一部分。他们既有当代普通大学生所具有的共同特点,又有其比较鲜明的特殊性。艺术设计类学生大多是以美术高考的形式进入大学,入学的成绩由专业课测试成绩和普通文化课成绩两部分构成,他们入学时的文化课平均成绩比其他专业的大学生要低,入学前的心理特征和行为特征都表现出一定的独特性。
美术生的考前学习过程往往比较辛苦,绘画基础要经过系统的高强度训练,在通过所报考的高校的美术专业考试后,还要在高考中达到所报考高校的文化课分数要求,这样方能被录取。进入大学后,美术生的专业有了很大的拓展,一般分为纯美术类专业和设计类专业两类。纯美术类又分为国画、油画、版画、雕塑等专业。设计类专业分为艺术设计(平面设计、环境艺术设计、多媒体设计)、工业设计、服装设计、动画等专业。本文中提到的艺术设计类学生主要是指以上的设计类专业的学生群体。
二、艺术设计类学生的特点分析
(一)专业课程学习兴趣浓,文化理论课程学习欠缺。
普通的文理科考生面对的只是文化课的学习,因此所有的压力基本上都来源于高考。而艺术生要同时学习文化知识与专业知识。由于从小就进行专业课程的训练,许多艺术设计类学生忽视了文化课程的学习,导致文化基础薄弱。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这类的考生,高考成绩录取分数线比普通考生低很多,这使很多艺术生对高考放松了要求。
(二)个性突出,自律性差,不受约束。
艺术设计类专业的特点要求具备一定的个性化,但不是放任自流。很多艺术设计类学生以专业要求为借口,夸大个性特征,自我意识较强,不愿受约束和控制,忽视对自身道德素质与修养的培养与提高,对学校一些规章制度或约束产生抵触等情绪,使高校在对其管理时比较困难。
(三)经济条件好,依赖性强。
艺术设计类专业学习成本较高,无论是普通学习用具的成本还是学费,都比普通大学生高出一倍甚至更多。这部分学生家庭经济条件普遍较好,再加上目前大多数是独生子女,父母溺爱,他们对家庭的依赖性较强,导致独立自主能力较弱。
(四)积极要求上进,意志力薄弱,心里承受能力比较差。
艺术设计类学生善于想象,并有抱负、有理想,积极要求上进。学校大小活动积极参加、热情参与,希望得到老师、家长的肯定、理解、支持。但一些学生经受不住失败的考验,一旦遇到挫折,比如考试成绩不合格,就会自暴自弃,产生厌学情绪,出现旷课、迟到、早退、逃学等颓废现象。
(五)思维活跃,较感性,重感情。
艺术设计类学生思维比较活跃,感官敏锐,善于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在平时生活中注重感受新鲜事物,以高度的敏感性进行学习和创作,普遍比较重感情,喜欢结交朋友。
三、针对艺术设计类学生特点的教育对策
针对艺术设计类学生所表现出来的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我有如下对策与建议。
(一)加强艺术设计类学生的思想教育和道德教育。
很多高校对艺术设计类学生的教育都有或多或少的不恰当与不完善之处。一些高校老师对艺术类学生存在偏见,认为他们都是一些成绩较差的学生,难以管教,因此对他们放松教育,甚至不愿意教他们。其实恰恰相反,对于艺术设计类学生,只要我们努力付出,掌握他们的思维和学习规律,就能够教育好他们,因此我们应该加强对其的思想与素质教育。
(二)调整教育模式,加强文化课程的教育投入。
很多高校或艺术院校过于强调学生专业课程的教育和投入,而忽略了理论课程的投入,过于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缺少对学生文化修养和艺术理论修养的教育,甚至有些教师认为,设计是一门实用性的学科,学习理论没有用处。其实不然,只有对学生进行全面教育,才能培养出优秀的复合型人才。
(三)改善外部环境,摒弃歧视观念。
艺术类学生和普通学生一样,都需要一个好的学习环境和氛围。环境往往能直接影响一个人的转变,不可否认,现如今许多高校对艺术生都抱着一种嫌弃与鄙视的态度,因此各高校应该从学校大环境抓起,积极引导广大师生对艺术设计类学生持有一个理解与支持的态度,摒弃以前的陈旧观念。
(四)科学配备专职学生管理教师队伍,考虑专业对口。
目前很多从事艺术设计类学生专职管理工作的教师(如:辅导员、班主任等)不是艺术类专业出身。学校应该在专职学生管理教师队伍的配置上适当考虑专业的对口性。尽量挑选思想觉悟较高,政治素质过硬,并有着相同专业背景的教师来担任学生管理工作,这样才能使工作更加有目的性,提高工作效率,更好地引导学生。
(五)投入真情实感,走进学生内心,进行情感性引导与教育。
艺术设计类学生普遍比较感性,重情重义,以此将其作为艺术设计类学生管理的切入点,进行培养和教育,得到可喜的收获,这一点我有深刻的体会。
四、结语
以上是我在艺术设计类学生管理工作中积累的一些经验总结,虽然工作还有待于继续探索和创新,但是我相信,只要大家站在一个客观求实的角度,对艺术生多一点理解,少一点误解;多一点包容,少一点苛求;多一点支持,少一点轻视,那么艺术设计类学生的明天一定会变得更加灿烂。
参考文献:
1.艺术感与审美能力的缺乏
身为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要求对艺术感以及审美方面有一定的要求。但相较于其他的本科艺术系的学生来说,高职艺术专业的学生在入学之前,大多数没有得到过相应的审美、艺术方面的学习,或者只是接受了美术的一些训练,但学习的不够系统与完善。这就导致了高职的艺术专业学生,对于艺术感与审美能力的缺乏,并且没有对于艺术和审美有一个准确的概念,使提高自身艺术感、审美能力等方面不知道从何处入手。
2.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不够清晰
由于在高职院校前,不少学生的艺术基础不够扎实,大部分的高职院校的教师,都会反映学生对于理论知识的学习效果不佳,对于理论知识的理解不够清晰,制作的艺术作品缺少内在的美。
3.热衷于动手尝试
相对于枯燥的理论课堂,高职的艺术设计学生更喜欢亲手操作的课程,并也热衷于动手尝试。往往在实际动手的课堂上,学生的反应会非常强烈,能够将兴趣投入其中,其课堂效果也会好于平常普通的教学。所以教师要抓住学生喜欢实际动手操作这一点,来进行更有效的教学。
二.存在于高职艺术设计专业教学中的问题
1.理论知识教学过于枯燥
理论是艺术设计的重要基础,但由于教学过程的枯燥,往往得不到学生的重视。对于基础理论的教学来说,不少学生表现为学习兴趣不高,其理论结构不够完整,知识的学习只能靠死记硬背来完成。这就形成了,学生在艺术设计中构图、色彩组合、图文结合不和谐的问题。教师在教学中,应该重视理论知识传播过程中的趣味性,在此基础上,要加入体验和互动,引导学生作品个性化的形成。
2.教学手段缺乏多样性
在艺术设计类的教学中,大多是通过计算机多媒体的辅助教学。不管是平面艺术设计、环境艺术设计还是现在较为时兴的动画设计,都是围绕着以某一设计软件为主来开展教学,教师在多媒体控制台讲解设计实例,学生在下面的电脑上进行模拟设计。对于艺术设计的教学,单单只靠多媒体软件教学的手段是不够的,这样会局限了学生的思考空间,一旦学生们对多媒体教学产生了厌烦心理,就会产生一系列的恶劣后果。
3.创造性思维训练的缺失
有很多的高职院校艺术设计教学,忽视了学生的思维训练,对于高职时期学生的思维活跃、表现欲强等特点缺乏利用。创造性思维训练的缺少,会直接导致学生在艺术设计中缺少创意,表现形式过于单一、缺乏自己的个性魅力。
三.手作引入对于高职艺术设计教学的作用
手作是人们对于文化与生活思考的展现。进行手作制作的人群大多指成年人或者是专门进行手工制作的匠人,手作作品涉及到艺术、设计方面的知识,并要求综合应用的能力和把控,更重要的是加入了创意和人们对生活的感悟。手作看似是一件作品,但它可以反映人生的哲学,体现人类的智慧。
1.引入手作能够完善学生的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
艺术的设计思考过程,是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的结合过程。人们喜欢运用直观的视觉形象开展创意思考,在此基础上,更需要用严谨的逻辑思维来完成创作。通过引入手作,能够让学生的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有效的结合。在制作的过程中,使学生的动手、动脑方式更进一步的贴近艺术层面,这对于学生的艺术素养和学习艺术设计都有着重要作用。
2.手作能够与学生的兴趣有机结合
教师在平时为手作制作设计主题的时候,可以让学生以平时感兴趣的事物作为手作对象。这样会有效的增强他们对于艺术设计的吸引力,也是加强他们艺术素养的有效途径。比如,使用彩陶泥制作母亲节的礼物,学生不仅能够学习彩陶制作的工艺流程,又能够强化学生对于艺术的色彩搭配,更能够是对于母亲爱的一种艺术表达方式。还可以从关爱环境、各种新闻主题出发,进行手作制作。这不仅让学生在制作中感到了却,还能够将基础理论知识与实际动手能力结合,培养了学生在艺术形象、艺术色彩、艺术思维等方面的综合素养。
3.手作的引入能够增强教学效果
关键词:美术基础教学;艺术设计;教学重要性
0 引言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使得当今社会成为网络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社会,在当今时代中,社会早被各种低俗的广告冲斥中,导致很多艺术设计的人过于依赖电脑来进行设计,在一定程度上缺少创新意识。这主要是由于这些设计人员更多的缺少创新意识、美术基础的素描色彩等认知,在设计中更多的依赖于电脑,在电脑中进行杂七杂八的堆凑,这样在一定的成都上也就影响了艺术欣赏价值与效果等。在该种背景发展中,艺术设计专业就应该要加强对美术基础教学的重视程度,培养学生对美术中素描色彩等认知的程度,同时也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进而实现美术基础与艺术设计和谐统一的发展。
1 美术基础教学与设计专业
本文所说的美术基础课程主要就根据广告、服装等实用美术的特点来对色彩、造型等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进行基础性的训练,进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审美的能力,在这个训练的过程中在一定的程度上能够提高学生的美术技巧。美术基础教学主要包含3个方面:基础绘画的训练、艺术资源鉴赏与设计创意。素描的训练主要就是为了培养学生塑造造型的能力,有些学生会认为素描比较枯燥,在美术基础教学中可以省略,但是其却是美术基础课程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运用较为单一的色彩来进行描绘对象可以为其增添独特的艺术风格。若是把素描当做是心灵的话,那么色彩教学也是为了能够让学生们更快的掌握与运用色彩的变化,在美术基础教学中为了能够更好的实现该目标,就应该让传统色彩、装饰色彩和创意色彩更好结合在一起,在教学中不应该否定传统教学中的写实色彩,但是在发展中应该要在原有的基础有着一定的突破。同时视觉语言教学内容上比较抽象,学生在学习与理解中有些困难,尤其是对设计法则的理解,这就要求教师在进行课程设计的时候要有所创新,运用多种教学方式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我国艺术设计专业发展的时间并不是很长,很多高校的教室都是在摸索教学方法与内容的道路上。笔者认为艺术的设计的基础也是核心就是创意,因而艺术设计专业应该要加强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艺术设计专业教学都应该要围绕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为核心来进行。艺术设计专业主要是培养具有艺术研究能力与教学能力的人才,能够从事研究、设计、教学等方面工作。同时,若是想要培养专业的人才是需要其具有良好的动手能力等,即使会更多的理论知识也都是纸上谈兵。也就是说艺术设计主要是在设计上,而不是把理论知识背的很熟,在社会中是不需要这种人才的。
2 美术基础教学对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重要性
对于艺术专业的学生来说,美术基础教学是其发展的核心与基础。为了能够培养出具有创意的设计人员,就应该要加强对美术基础教学的重视。
2.1 美术教学是艺术设计专业的基础与核心
美术基础课程主要包含素描、色彩与视觉需要的训练,这些都是设计专业教学中的基础项目,在一定的程度上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在通过对主题的创设,让学生来运用美术基础知识的创意,通过对色彩、线条等元素的利用来培养学生的美术素养。另外,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美术基础课程的交流与沟通,让学生在欣赏他人作品的时候来体会其创意与内涵,在一定的程度上能够培养的创新能力,使学生加深对美学价值的认识进而提升学生的美学修养。
2.2 提高学生的设计能力
美术基础教学主要就是为了引导学生来观察与体会生活中的美好事物,但重点主要还是在提高学生的美术修养,但实际上对提高学生的艺术设计水平具有重要的作用与意义。美术基础教学虽然没有办法引导学生如何的去设计,但是却可以为学生的艺术设计奠定美学基础。在当学生具有深厚的美术基础中,那么在设计上也就会胸有成竹。因此,美术基础教学在一定的程度上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设计能力。
2.3 增强学生的艺术修养
可以这么说,美术基础课程对于学生的艺术具有硬要的引导作用,在一定的程度上可以将学生的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增加对美术基础的学习,是有利于学生进行创作,同时也会增加学生对艺术门类的热爱,也会越来越重视美术基础的教学,对于美术基础的提高在一定的程度上可以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同时我们也应该要相信学生们凭借自身的努力是可以追赶前人的,提高自身的素养,让自己得创作水平不断的得到提高。美术基础课程教学不仅仅是艺术设计的基础课程,更是从事美术道路上重要的核心,也是同学们走向成功的基础。
3 总结
总而言之,美术基础教学对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来说具有重要的作用,通过学美术基础课程的学习在一定的程度上可以提高他们的艺术修养能力,提高学生的设计能力与水平。因此,在艺术设计专业中应该要充分的重视美术基础课程的教学。
参考文献:
[1]吴忠正,祖秀霞.高职院校艺术类之美术基础教学[J].天津市经理学院学报.2014(01)
[2]戴凌云.独立学院美术基础教学中传统文化融入研究――以艺术设计专业为例[J]. 学理论. 2013(11)
[3]华杰.美术基础教学的现状与反思[J]. 艺术与设计(理论).2013(04)
[4]钟建,林荣芳.对当前高校美术基础教学的思考与研究[J].美术大观. 2013(04)
[摘要]艺术教育近年来逐渐发展成为一种应用型的人才培养形式。在相关专业学生的培养上,应当突破传统的教育模式,探寻一定的创新性培养方式。在具体的实践途径方面,我们不仅应当注重思想和内容上的更新,同时也应当主动地建立更为直观、循序渐进的培养策略。文章从艺术设计教育创新的重要性出发,探寻了科学有效的艺术设计教育创新人才的培养途径,旨在为艺术设计教育创新人才培养提供可行的建议。
[
关键词 ]艺术设计教育创新人才培养途径
[作者简介]罗小聪(1964-),男,江西抚州人,景德镇陶瓷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陶瓷青花艺术与绘画教育。(江西景德镇3334 03)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5)22-0092-02
在长期的艺术教育发展过程中,艺术设计逐渐成了一种在实用性和广泛性上都颇受人认可的专业。同时,艺术设计在传达和表现思想的时候,也是展示精神文化和价值观的过程。随着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艺术设计教育得到了明显的发展,艺术设计专业不仅已经开始在诸多高校普及,而且艺术教育专业开设的分支专业也逐渐细化,无论从广度还是深度上来讲都得到了较大的发展,同时,在很多教育机构中也出现了和艺术教育相关的专业培训内容。传统的艺术设计教育的教学方法较为刻板,教师是主体,学生是客体,学生只是学习活动的参与者,完全是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在实践教育方面也缺乏有效的培养途径,使得艺术设计专业的教育教学面临着与通识教育方式方法趋同的局面。艺术设计专业是理论知识和实践特点相结合的学科,对艺术设计专业人才的培养策略进行合理而有效的探讨,就是对我国艺术设计教育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探讨。
一、艺术设计教育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性
我国艺术设计专业在对人才的教育和培养方面,承担着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使命。就市场的需求来说,市场对艺术设计专业的人才需求量较大;就艺术设计人才的整体队伍来说,虽然近年来开设艺术设计专业的高校不在少数,艺术设计专业也逐渐成为了诸多热门专业之一,而社会用人缺口仍然较大,尤其是在艺术设计专业中,同时具备专业能力和实践能力的人才少之又少,市场对综合能力突出的艺术设计人才有着迫切的需求。
艺术设计创新人才是知识时代的重要需求,知识经济时代也很重视艺术设计产业。艺术设计创新人才的培养,无论对我国的知识创新产业,还是对知识经济社会本身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作用。由此,艺术设计教育需要突破传统的教育教学手段,不断从艺术设计的本质特征出发,研究艺术设计专业的教育目标和最终定位。对艺术设计创新人才的培养应当纳入主要范围进行重点思考,尤其是对艺术设计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应当进一步适应知识经济时代和社会实际发展的需求,培养更符合时代要求的与时俱进的综合创新型人才。
二、艺术设计教育人才培养现状
1.培养理念定位欠缺。我国艺术设计专业的人才培养,首先从培养理念上欠缺基本的定位。我国高校开设艺术设计专业已经成为了普遍的趋势,在艺术设计人才的培养方面,大部分高校的定位并不完全符合实际的需求和艺术教育的真正培养目标。不少高校在开设艺术设计专业的过程中,对艺术设计人才的培养定位有所欠缺,尤其是在培养理念上,对艺术设计教育的定位太过大众化,艺术设计教育的定位往往与高校开设的各类通识教育的定位相同,受到通识教育的影响。甚至不少高校出于多吸引生源的目的,增设艺术设计专业,鼓励学生报考,学生盲目跟风,认为艺术设计专业是热门专业,盲目报考改专业。在艺术设计教育定位欠缺的问题下,高校对艺术设计的培养和教学有明显缺陷,尤其是在目标定位方面,更没有以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综合人才为目标和宗旨。
2.教学方式呆板。在大多数高校的艺术设计教育中,始终停留在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上,往往采用照本宣科或填鸭式的课堂教学方式,教学普遍过于理论化,不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过于依赖书本本身的内容和知识,而往往忽视了艺术设计专业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尤其是一些师资力量较弱的学校,艺术设计专业开设时间短,师资力量薄弱,教师本身欠缺充足的实践经验,依赖基本的理论知识进行教学,严重影响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实际学习效果。
3.缺乏实践锻炼。艺术设计的最终培养目标是将设计的专业知识转化为实际的艺术设计能力,为社会输送具备艺术设计综合能力的人才。但当下大部分学校在培养艺术设计专业人才的时候,不同程度地忽视了实践教学环节,甚至有部分高校根本就没有开设任何实践环节。例如,景观设计专业对实地的考察和改造都要依托真实的实地考察,而部分高校在景观设计专业的教学过程中,忽略了实际的考察环节,只是纸上谈兵。缺乏实践锻炼和实际经验的积累,久而久之会使其专业能力和设计能力受到限制。
三、艺术设计教育创新人才的有效培养途径
1.个性化专业培养。艺术设计专业分为多个具体的种类,在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过程中应当注重艺术设计专业与其他通识专业的区别,采取个性化的培养方法,对不同的专业背景和专业发展方向、发展空间等进行仔细的研究,并且制订专门的个性化培养方案,针对不同的专业进行培养。例如,景观设计专业有别于建筑学和其他平面设计专业,学生对植被和植物种植应当更为熟悉,在具体的设计方面,应当多练习,就不同的方案和不同的任务进行专业练习,同时还要注意区分景观设计和普通建筑学的区别,就景观设计广泛的景观配景、建筑配景等进行分析,结合专业的设计知识和切实可行的现实设计环境,深化学生的设计能力,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又如,服装设计专业则应当注意对学生时尚审美观的培养,培养学生的时尚鉴别力和审美能力,并引导学生通过具体的方式将最终的作品呈现出来,突出不同专业的个性化培养方式。
2.改革教学方式。传统的艺术设计教学主要采用照本宣科的教学手法和填鸭式的课堂教学方式。在当下的艺术设计教学中,照本宣科的教学手法不仅打压了学生的创造性和积极性,同时也压制了教学老师的创新教学。在教学方式的改进上,艺术教育应当更加注重对理论专业知识和实践课进行结合教学,形成多种灵活的教学方法。例如,在服装设计理念的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作用应当是为学生介绍服装设计理念和服装设计史,尤其要介绍潮流的变迁和社会人文审美的更替。在此过程中应当尽量鼓励学生进行自主思考,表达自我意念,尤其要鼓励学生有多种创新的设计理念,可以改变传统的教师为主体,学生为被动接受者的课堂模式,将“对话理论”运用在具体的课堂实践中,形成教师与学生的“对话教学”。也可以采用头脑风暴的形式,就一种服装设计理念或设计潮流进行探讨,表达不同的意见,达到同一种设计理念的多重呈现效果,丰富课堂教学的内容,深化课堂教学的主题,使课堂教学的效果得到最优化。
3.重视艺术设计教育实践性环节。艺术设计教育的最终环节是将设计环节具体转化为实践行为,也就是将学生自主的创造力和理念转化为作品和设计成果。我们应当进一步重视艺术设计的实践性环节,尤其是对于需要进行实践考察和实践能力锻炼的专业。例如,在景观设计过程中,学生应当十分熟悉植被的习性和配置,景观设计专业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避免过分依赖课本知识,对具体植被的习性、种植特点和配置应当多进行实地考察,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实践环节还表现在对具体设计知识的实践运用上。例如,学生在完成四年的标准学制过程中,可以提早进行社会实践,尤其是设计类专业,其最终目标是将设计专业运用在社会工作中,满足社会的实践需求,由此,我们需要在可能的情况下较早地让学生进行实践锻炼,采取校企合作的模式,对学生的具体实践环节加以指导,企业在这个过程中应当主动承担起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任务,整体提升学生的工作能力、实践能力和综合能力,满足学生的实践锻炼需求,同时在这个过程中增强学生对社会工作需求的了解,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4.转变艺术设计教育理念。在传统的艺术设计教育过程中,将艺术设计专业完全看作高校专业开设的一种普遍模式,在教学上也认同其他通识教育的教学方式,这样的学科思维是很不利于艺术设计教育发展的,尤其是不利于艺术设计教育专业对创新人才的培养。在当下的社会环境中,应当认识到艺术设计的独特性、专业性和实践性。例如,在对动漫设计专业人才进行教育的过程中,应当着重让学生在动漫设计专业所涉及的工作领域进行实践锻炼,让其对游戏、动画等龙头产业有相当深入的认识。动漫设计在当下的高校艺术设计类专业中属于热门专业,不少高校以此为噱头进行生源扩招,但忽略了转变与其相关的教学理念。在动漫设计专业的教学过程中,应当更多地立足于动漫设计的产业之路及其最终的实现目标,立足社会的实际需求,加强社会调查,吸取社会人群的建议,从而优化专业培养方式和教育理念,这样才能推动动画产业及游戏产业持续发展。
5.对现代技术的渗入结合。现代技术作为一种高级的辅助方式和手法,已经成为了当下艺术设计专业最终达成培养目标的重要途径,现代技术对设计理念的辅助和实现有着不可代替的优越性和现实性。在艺术设计创新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应当加快对现代技术的引进及运用,尤其是对最新的技术和软件的运用与吸收应当成为我们进行艺术设计专业教育的必备条件。应当鼓励学生多进行现代技术的学习和实际的运用、锻炼,为学生成功进入企业和社会提供基础的技能保障。在校企合作的过程中,企业对学生在现代技术方面的掌握也能够起到至关重要的培训作用。只有通过学校的理论结合和实践过程中的实际运用,才能够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软件运用能力和设计能力。现代技术为培养艺术设计专业的创新型人才提供了可行的实践途径和实现方法。
关键词:高职院校;艺术设计;设计素描;设计思维
高职院校是高等职业院校的简称,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类型,也是我国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应用型专门人才的使命。艺术设计专业培养具备艺术设计学教学和研究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能在艺术设计教育、研究、设计、出版和文博等单位从事艺术设计学教学、研究、编辑等方面工作的专门人才。而艺术设计专科的基本要求:具有从事艺术设计及相关工作的职业道德修养;掌握艺术设计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一定的运用专业知识实际操作的能力。
设计素描,是以透视规律、三维空间、比例尺度等观念以及形体的内部结构剖析等方面表现新的视觉传达形式与造型手法,训练绘制设计预想图的能力,是表达设计意图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它基本上适用于一切立体设计专业(如产品设计、造型、雕塑等),画面以透视和结构剖析的准确性从客观事物的具象形态中再现形式美感。设计素描相对年轻,最初是由1919年德国包豪斯学校首先开创了设计素描教学。引入我国是在上个世纪80年代,90年代才真正开始深入设计教学体系之中。
在实际教学中笔者发现了几个问题:
(1)学生基础不均。一般的艺术考生都热衷报考专业艺术院校或者综合类高校的艺术系,而对高职院校及所开设的艺术类专业不了解导致艺术类学生少之又少。以本校为例,2011年度艺术系学生共有101名,有文理科学生为68名,三校生为18名,而艺术生为25名,艺术生比例仅为20%。且艺术生中接触绘画时间不等,长的有2、3年,短的仅几个月,这样一来,只有极其少量学生有较好的绘画基础绝大部分则须从零开始,比如如何削铅笔如何打线条如何裱纸等。
(2)教学任务重。高职院校学制为3年其中3年级下学期为实习时间,在校时间仅为2年半,而设计素描的课程仅为一学期(每周四节,以课时数量计算为6068节),如何能在短时间内使学生特别是没有绘画基础的学生具备一定的绘画基础以及设计思维成为教学难点。所谓设计思维,是指在设计过程中对客观素材与感受进行间接、概括、综合的反映,强调的是科学合理性。由设计思维与形象思维组合成的设计素描思维其特点主要体现在:直接性与间接性的结合、个别性与概括性的结合、典型性与综合性的结合三个方面。这三个方面在具体思维活动过程中并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的辩证统一关系。
(3)教学目标的须重新制定。设计素描的教学目标不是训练纯粹的绘画人才,而是锻炼学生具备基本的绘画基础特别是要有与各专业方向相结合的设计思维。事实上,所谓设计素描的理念是靠一定的素描造型理论知识和大量的实践来支撑的,是经验的积累和艺术修养的升华。写实素描是设计素描的基础,设计素描是写实素描的发展和变化。应该说,设计素描是探讨和利用造型元素的构造表现原理来发掘人的理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方法,是针对艺术设计专业和相关设计专业的一门必修的造型基础课程之一。
通过一段时间实践检验和充分的总结后得出几点策略:
(1)依学生的基础制定教学计划。在授课之初与学生们充分沟通,一是了解他们的绘画基础,可以采取摸底练习的形式如简单的景物写生;二是分析他们选择专业的原因及对专业的职业期望,没有基础的学生们对选择艺术设计专业的目的为好就业但学习无方向,担忧学不好,有基础的学生则认为和没有基础的同学一起很无聊没有难度,所以重要的是树立他们对本课程的信心,制定有针对性有不同难易程度的教学计划,比如学生的绘画基础不同作业的难易程度也不同,对基础较好的学生可以在前三分之一的时间用于复习和巩固后直接大量的进行创意素描的练习,而基础一般和没有基础的可以多花时间进行基础素描的练习;然后根据课程的不断深入和学生的接受程度进行灵活的调整,立足教材并针对学生情况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2)明确教学目的,树立设计素描意识。设计素描注重结构的理解,培养学生对转折点的把握记忆与用线的表现。在学生有一定认知水平和表现能力的基础上深入培养对物理事物的认识理解,通过各种观察研究加上大量的变化练习,从而创造出新的事物,并给事物一美感。设计素描的表现力很强,提高表现力的方法就是多观察自然,多理解事物,多做速写练习。而素描的教学目的是针对艺术设计专业的需要,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审美意识与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观察、分析、认识及表现能力。因此,设计素描的教学各环节的设计都应与设计相关联,反映设计的基本属性,成为设计的有效手段。
(3)教学目标以衔接后面的课程为准。艺术设计专业是艺术、技术与科学相结合的一门应用性专业,设计素描是具有一定针对性的、创造性思维的和有目标的造型活动,是在传统绘画性素描的基础上,通过具象认识大自然的造物法则,并从具象中探寻抽象的规律和发现抽象的形态;关注物象造型的内结构与外结构的有机结合,启发学生的想象空间,找出物象结构与功能的相互关系和变化规律,经过提炼与归纳形成理性的形态,利用其可重新构建的因素,在符合设计应用功能的前提下,重树新的形象,并要求在训练的过程中加强对设计意识的培养。总而言之,设计素描是所有设计学科的起点,对平面设计、工业设计、环境艺术设计、服装设计和动漫设计等学科意义重大。
参考文献:
[1] 赵苏星,王莉.设计素描[M].江西高校出版社.
[2] 丁一林,胡明哲.当代素描教程[M].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
[3] 贡布里希.艺术与错觉[M].浙江摄影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