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旅游文化打造范文

旅游文化打造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旅游文化打造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旅游文化打造

第1篇:旅游文化打造范文

霸王河亲水度假区 景区位于乌兰察布市东南部,地处美丽的霸王河畔,总投资为 100408.00 万元,规划总面积约 133400 平方米,总建筑面积为 200100 平方米。主要建设内容有:鹿出没温泉酒店、察哈尔部落民俗度假区、集宁霸王河养老公寓、木三角家庭度假区。

鹿出没温泉酒店占地面积约 20 亩,建筑面积 20100 平方米。主要建设内容包括:温泉池、餐厅、宴会厅、客房、室外花园。酒店建筑为木质结构,具有安全环保、美观衬景、耐腐防寒等诸多好处,是集建筑优势、自然优势、健康优势于一体的温泉酒店。

察哈尔部落民俗度假区地面积约 20亩,建筑面积 10000 平方米。建设内容主要为蒙古包群。特设蒙古民族风情的骑马等娱乐项目,备有蒙古族风味的烤全羊、手把羊肉、全羊宴、各种炒菜等菜肴,到了晚上点上篝火,游客们可以亲身体会蒙古族同胞载歌载舞的生活情境。

集宁霸王河养老公寓拟建占地面积约 100 亩,建筑面积 110000 平方米,主要包括医疗保健、活动中心、启蒙教育和老年大学。

木三角家庭度假区占地面积约 60 亩,建筑面积 60000 平方米。度假区旨在给每一个家庭提供多样风格特色的住房选择,感受安全、舒适、和谐、神秘的氛围。度假区四周绿树环绕,风景优美,宛如居住在童话世界中,让人流连忘返。

茶驼古街商业区项目 项目区位于乌兰察布文化旅游产业园美丽的霸王河畔,总投资为 67072.70 万元,规划总面积约 159140平方米, 总建筑面积为 105400 平方米。主要包括“蒙古塞外文化区”“中亚文化区”“俄罗斯文化区”“东西欧特色酒店群”及“集宁要塞”五部分。

茶驼古街商业区将与历史、文化、经济、旅游、商贸等特色和优势紧密结合,各景点设置、建筑风格、服务设施等,都尽量突出建筑区域主题特色,力求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每个区域将以各地区典型的建筑为标志,经营各地特色餐饮、特色商品,上演各地的音乐、歌舞。每个区域将有流水环绕,小桥相连。入夜这里将是集宁最时尚迷人的地方。世界各国的音乐美味飘荡在夜空,曼妙的舞姿灯影倒映在水中。茶驼古街将与北京后海、威尼斯水城一样,让美食音乐舞蹈织出如梦如幻的集宁之夜,让游客流连忘返。

六旗部落主题公园 六旗部落主题公园选址于乌兰察布市东南部,美丽的霸王河 畔。总占地面积 466 亩,总建筑面积为 395700平方米,建设投资为 150000 万元。主要内容为:草原乌兰察布之轴(历史文化展示区)、远古乌兰察布(娱乐区)、英雄乌兰察布(军事体验区)三部分。项目园区植根于乌兰察布深厚的历史文化资源和壮美的草原风光,是一个集旅游观光、度假、餐饮、娱乐等于一体的文化旅游商业综合体,将为游客提供丰富多样的文化主题娱乐场所。

草原乌兰察布之轴。整个园区的核心区域,集中展示乌兰察布的蒙元文化和鲜卑文化。街区内设六旗部落景观、成吉思汗行宫、鲜卑豺山宫等建筑及察哈尔火山喷发等景观。在重大节庆时可承办大型祭祀活动,平常各建筑内将有六旗部落风俗展示、北元乐舞及舞台剧《拓跋传奇》

远古乌兰察布,为园区娱乐区,以乌兰察布远古风貌为主题内含活化巨兽园、室内远古植物园、萨满天祭等,还将设有儿童游艺集群、转杯、双层旋转木马、飞椅等大型游乐设施以及儿童游艺设施,充分满足不同年龄层游客的游玩需求。

英勇乌兰察布 ,为军事体验区,取材于 70 年前的集宁战役,建设有真人 CS 军事拓展营、儿童军事体验区等,还将有英雄谷、金盆老金矿区等游乐设施。让游客充分体验乌兰察布的铁血军事文化,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

第2篇:旅游文化打造范文

摘 要 生态发展区是广东省划分的重要功能区域,大力发展旅游业对该区域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大量文献收集和实地调研基础上,分析了生态发展区打造休闲生态文化圈的有利条件,阐明打造休闲生态文化旅游圈的战略思路和对策。

关键词 生态发展区 科学发展观 生态文化旅游圈 战略

2008年6月广东对全省推进科学发展作出重大战略部署,把全省划分为都市发展区、优化发展区、重点发展区和生态发展区四个类型,其中韶关、梅州、河源三市被划分为生态发展区。生态发展区位于广东省北部山区,面积49783平方公里,占全省27.97%,人口约1016万,占全省10.65%。全区地域辽阔,物产富饶,森林覆盖率68.45%,生态和文化资源丰富,是珠江三角洲地区重要的生态屏障。整合区域旅游资源,彰显区域文化特色,大力发展旅游业,打造休闲生态文化旅游圈,对生态发展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打造休闲生态文化旅游圈的有利条件

(一)独特的人文资源

独特的人文资源为打造千里客家文化旅游走廊提供了优越基础。生态发展区内拥有国家优秀旅游城市、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文化底蕴深厚,人文旅游资源异彩纷呈:客家文化――河源和梅州是客家文化的集中体现地,围龙屋位列中国五大民居建筑之一;佛教文化――1500年历史的南华禅寺是佛教禅宗,在广东乃至东南亚极具影响力;瑶族文化――乳源必背瑶寨是海外瑶族华侨、华裔的发祥地之一,至今仍保留着较为完整的民族习俗;恐龙文化――“南国恐龙之乡”河源是全球恐龙化石资源最丰富的城市之一;古人类文化――13万年前的马坝人遗址,是人类进化史的重要见证。此外,张九龄、等历史名人积淀了众多文化古迹和动人的故事传说。

(二)丰富的生态资源

丰富的生态和自然旅游资源是打造生态休闲走廊的基础条件。生态发展区拥有1个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及世界地质公园、5个国家森林公园、3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21个省级自然保护区、5个国家4A级景区、19个省级森林生态旅游示范区。自然旅游资源拥有三大基地:以丹霞地貌闻名于世的丹霞山和金鸡岭;在省内享有一定声誉的南岭国家森林公园和大峡谷;新丰江国家森林公园――华南最大生态水库万绿湖及桂山风景区,中国最佳文化生态旅游目的地――雁鸣湖和雁南飞茶田度假区。

(三)独特的区位优势

生态发展区南邻珠三角,北与湘赣接壤,是珠三角游客通向赣闽腹地和华中地区的重要通道。区域交通网络发达,位于珠三角2小时经济辐射圈内,京广、京九、广武高速铁路大动脉纵贯南北,京珠、广河、粤赣等一批高速公路贯通,多条联通珠三角、潮汕和湘赣闽的高速公路、铁路正在修建或规划当中;而粤北两大支线机场――韶关机场的重开和梅州机场的扩建,将实现半小时直达香港和澳门,为未来成为全国性和国际旅游目的地创造了便利的交通条件。

(四)良好的旅游业基础

生态发展区经过多年的发展,旅游产业体系的配套格局基本形成,旅游基础设施较大改善,接待服务能力不断增强。2008年该区域旅游收入115.93亿元,接待游客人数为2783.93万人次,旅游创汇6118万美元。区内拥有120家的星级酒店,其中五星级酒店2家,四星级酒店14家,三星级酒店61家;有旅行社104家,其中国际旅行社5家。良好的旅游业发展基础,为打造生态旅游文化圈创造了有利条件。

(五)广阔的旅游市场

据国家统计局资料显示,占广东总面积约30%的珠三角2008年创造了全省83%的GDP,居民收入和年消费支出分别居全国前列,城乡居民出游能力不断增强,推动这一区域形成了年出游人数达2亿人次的客源市场。珠三角轨道交通网络的建成,将使整个珠三角地区形成“1小时旅游圈”。随着粤港澳区域经济合作和CEPA的进一步深入,生态发展区将在珠三角旅游一体化进程和粤港澳全方位合作中受益匪浅。

(六)难得的历史机遇

近年广东省积极实施双转移战略,重点优先发展现代服务业。山区经济的快速发展、产业转移、产业升级为旅游产业持续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广东省提出建设旅游强省和全国旅游综合改革示范区,以珠三角为核心,实行“山区崛起、两翼齐飞”的旅游发展战略。首届世界客商大会,第16届广州亚运会,世界客属第23届恳亲大会,巨大的旅游客流、人才流及投资资金流将促进生态发展区旅游业进一步发展。

二、打造休闲生态文化旅游圈的战略思考

(一)战略思路

生态发展区要以广东建设旅游强省和全国旅游综合改革示范区为动力,依托山水生态和客家文化资源,以提升区域旅游形象、增强旅游竞争力为重点,加强旅游资源整合和基础设施建设,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整合资源、塑造品牌,加快形成新的旅游业态,构建以生态观光与休闲度假为重点、客家文化旅游为亮点的旅游产业新格局,打造集休闲、度假、娱乐、居住于一身的休闲生态文化旅游圈,凸显出生态发展区集“历史、生态、人文、休闲”四位一体的旅游特色。

打造休闲生态文化旅游圈,要实现旅游业发展从粗放增长型转换为科学发展型、从资源依赖型转换为产业推动型发展,以积极的行动融入珠三角都市旅游圈,形成两个旅游圈相互融合、互为补充的局面,致力于做强做大广东旅游产业,最终实现广东旅游一体化的跨越式发展。

(二)战略对策

1.坚持政府主导战略,高起点规划旅游发展

所谓政府主导型战略,就是按照旅游业自身的特点,在以市场为主体配置资源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争取旅游业更大的发展[1]。生态发展区旅游资源的地域分布广,由于市场力量自动覆盖的领域有限、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打造休闲生态文化圈要实行政府主导战略。

在现代产业体系下,一是高起点规划旅游业发展,从战略高度上加强旅游资源的跨地域协调和旅游产业的统筹发展,尽快编制生态发展区旅游业发展规划纲要,在各相关产业规划中体现旅游功能,把韶关定位为区域生态旅游中心城市、河源定位为旅游产品加工和制造基地、梅州定位为客家文化中心城市;二是实施旅游业政策倾斜,在财政投入、项目引进、用地指标、资源开发、税收等方面进行政策倾斜,推进旅游产业化发展;三是筹集和引导社会资金加大旅游投入,扩大引进外资和民间融资的渠道,重点建设一批4A、5A级旅游景区;四是加强宏观调控和区域旅游合作,充分发挥旅游行业协会的协调和自律作用,实行旅游资源共享、旅游管理共担,避免行政壁垒和人为因素造成对旅游业发展不利的局面。五是建立完善的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的运行机制,将生态规划各类保护目标纳入各级政府的目标责任制,把发展旅游与保护自然生态环境统筹规划,使资源开发、景区建设与生态环境相适应,实现可持续发展。

2.坚持旅游精品战略,树立高品位旅游形象

生态发展区定位为华南区域性生态文化旅游休闲胜地,要以文化、生态体验旅游为主导,带动商务、休闲度假等旅游产业的发展,着力打造“大南岭生态旅游走廊、千里客家文化走廊”两条旅游走廊和“丹霞地貌、南岭生态、禅宗祖庭、客家文化”四大品牌,扩大两条旅游走廊的市场影响力,致力于四大品牌的深度开发。

以“世界文化遗产”丹霞地貌为中心建设大南岭生态旅游走廊。国家把韶关丹霞山、河源万绿湖等列为优先发展的生态旅游项目,以丹霞山品牌带动周边一批国家森林公园群的生态旅游发展,切实改变该区域旅游资源“有星无月”的局面;融入禅宗祖庭的佛教文化、瑶族风情和古人类文化等元素,形成多元的旅游层次开发;重点挖掘和开发具有少数民族风情和特色的景区,如必背瑶寨的瑶族古韵、瑶族吊脚楼、过山瑶反面刺绣艺术等。

与龙岩、赣南等客属地区联手打造千里客家文化走廊。加强全球客家人士联谊活动和客家文化传播,保持客家聚居村落原生态环境,把恐龙文化、民俗风情和旅游体验相结合,将部分优秀的大型客家风情歌剧打造成为旅游文化精品。如梅州和河源率先打造“客家文化生态区”和“世界客家文化节”两张名片,采取有效措施保护客家文化的杰出传承人,推出《艺韵客家》等具有客家内涵的原创舞台艺术精品,举办群众性原生态的“山歌擂台”,通过客家厨艺展示、客家风情客栈推介和客家文化论坛等一系列活动,提升客家文化的品位。

3.坚持产业整合战略,提升区域旅游竞争力

旅游业属于依托性很强的外向型产业,综合性很强,关联度较高。旅游产业整合有两个层面含义,一是旅游产业内部通过重新组合,促进各部分、各要素组织结构和关系的调整,提升旅游产业功能,形成旅游发展合力;二是旅游产业通过融合、合作、共生,形成协同发展,创造新的产业功能。

生态发展区旅游产业整合,提升区域旅游竞争力,一方面要推动机制创新和结构创新,形成灵活多样的市场投资机制,组建跨地区、跨部门的大型旅游联合体,构筑特色的旅游产业框架,加快打造完整的旅游产业链,实现旅游企业客源、产品、采购、服务等资源的充分共享,优化整合旅游生产力,获取规模效益。另一方面,要通过不断丰富旅游休闲内涵,实现从单一观光型产品转换为休闲型模式,挖掘独具特色的民间文化和饮食元素,重点开发特色旅游商品,依托当地资源优势加大旅游商品制造和生产基地建设;围绕山水、田园、林果、野趣等生态特色,积极开展观光林业、休闲农业、乡村度假、漂流探险等多种旅游形式,将丰富的旅游资源与生态保护、产业结构调整、扩大就业和脱贫致富等有机结合起来,把旅游资源优势转化为促进区域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的经济优势。

4.坚持旅游一体化战略,实现跨越式发展

区域合作开发是现代旅游经济发展模式的必然趋势。以资源共享、客源共享为宗旨的旅游一体化,符合广东大旅游、大市场、大产业发展的战略需要。旅游一体化战略有三层含义:一是休闲生态文化旅游圈内部资源开发一体化,二是与珠三角地区都市旅游圈市场一体化,三是双圈互相融合,促进广东旅游业整体一体化发展。

生态发展区作为旅游业后发地区,具有后发优势,既要充分考虑与湘赣闽地区同质化旅游产品的竞争,集中优势资源谋求区域旅游业大发展;又要加强与珠三角都市旅游圈的合作,真正形成客源市场、交通接待、信息服务、产品开发等一体化联合协作,重点抓好与广州、深圳等珠三角大城市的联合,与省内其他游线互补互融,真正成为广东旅游一体化战略构架中生态文化休闲胜地。通过区域合作与竞争,进行联合选线、整体促销,分享珠三角等旅游发达区的信息流、游客流等资源,是生态发展区旅游业参与合作和竞争、成为重要旅游目的地的必然选择。

参考文献:

[1]王大悟,魏小安.新编旅游经济学.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7.

[2]杨宏海.架设深圳与梅州旅游文化引桥.梅州日报.2007.12.19(1).

[3]郭峦.旅游产业整合相关理论探析.产业观察.2009(18).

第3篇:旅游文化打造范文

为了更好地使*在*“一城九镇”建设中,出类拔萃,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建设具有中国特色、海派特征、时代特点的*历史文化名镇,做好旅游休闲、特色居住的文章,弘扬和发展“海派文化”,搞好文化旅游产业,应在以下几个方面,着力加以提高和强化:

一、着眼长远,搞好*镇的文化旅游发展和建设的规划。

首先,应在*镇文化资源的存在状况、历史特征、数量质量的基础上,开展调查研究,搞好文化保护和利用、文化发展和建设的规划,确定文化资源合理配置的方向和目标,理清历史文脉,强化*镇的“文气”和“商气”,提高文化品位,造就旅游品牌,强化旅游休闲和特色居住的建设,促使特色经济与特色风貌的基本形成,实现产业结构的调整,寻找新的经济和文化增长点,立足21世纪,借鉴国际成功经验,实现高起点规划、高质量建设、高效率管理,使之成为大*的“美丽后花园”和中外游人的注目点,发展“体验经济”和“眼球经济”。要充分利用发挥*,江(漕江)、湖(淀山湖)、河“三水”交融的特点。集镇与自然浑然一体、得天独厚的环境优势,围绕着“游在*”、“住在*”、“创业在*”大做文章。强化*蓝天、碧水、绿色、清静的地域特色,使之成为有个性、可识别、能认同、上品位、最适宜人居住、旅游的生态型、花园型集镇。真正把*建成经济繁荣、文化昌盛、环境优美的休闲旅游、特色居住的新镇。

二、有效管理,合理保护和利用好*镇的文化遗产。

文化资源,自身在数量、稳定性、可更新性及再循环性方面,存在着极大的差异。有的文化资源可以永恒的使用,有的却会因利用和使用不当或枯竭或破坏。因此,要长期、持久及可持续地利用它,就要运用诸如法律、政策、科学技术、经济制裁等手段,进行合理化地开发和利用。近年来,*区文物管理委员会和*区规划管理委员会在这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出台了文物的管理办法和建设的保护范围,有效地保护和利用了古镇的文化资源。如应在大清邮局旧址的恢复;涵大隆旧址的保护和利用等基础上,加快对油脂厂、轮船码头地址的改造和利用,这样,既有效地保护了文物古迹,又增添了文化景观。满足了人们寻找*近代“海派文化”的需求,促进*文化旅游事业的发展。

三、海纳百川,努力增扩*“海派文化”旅游资源的量和质。

文化资源是一种动态的资源。时间、空间、地域和人类的政治、经济、文化的种种活动,都可以增扩它的总量、项目、范畴。并增加其在历史、生态、美学、文学艺术、游览观赏和经济方面的种种价值。因此,它是一种需要通过人类管理、保护、培植、扩展的资源。它的利用有赖于社会经济系统的有效运行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学习和借鉴并吸收国外文化,接受*城市的文化幅射,开展中外文化的交流,更是一种重要的途径。近年来,*先后与日本、美国等国家进行文化交流。通过报刊、电视向海内外进行文化传播。参加APEC会议的部长夫人及海内外友人纷至而来,这些都对提高*的知名度,提升*的文化影响力,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建议今后继续加大这方面的开放、幅射和传播力度。

四、与时俱进,创造发展*的“海派文化”的旅游特色。

第4篇:旅游文化打造范文

旅游景点的意象空间打造

过去,旅游景点的建构多停留于大众交通运输、饭店、餐厅及游憩场所建设等打造方式,此类方式多是以物质和功能为导向的 “硬性”空间建设,这些功能在各个景点都可以百分之百地被复制,如此的话,那游客又何必要舟车劳顿前往某一特定景点旅游?因此,一个景点能具备吸引力,绝对不是建立在上述的物质及功能空间的打造,而是“软性”的空间打造,即“意象空间”。

“意象空间”的打造是透过符号系统的组合来诉说该景点背后的故事,并以此符号体系所构成的故事来吸引游客体验。透过各种媒体、各类宣传机器共同制造出照片、明信片、胶片、模型所捕捉到的凝视,复制或再生产更多的凝视物供游客追寻,满足人们的视觉享受。他们以行销为手段与各类媒体共谋,将其所想带给游客的意象以符号为元素、以媒体为渠道、以故事为包装,将其景点意象传播给消费者。游客依循由符号结合所打造的意象故事去完成自身的旅行故事,与其说游客对物质景点的追求,不如说对景点故事意象的追求。

文化旅游景点的故事叙事与游客的“ 后设诠释”叙事理论通常用于电影传播,说明了由故事的真正作者(创作编剧)将文本传播到真正读者(观影者)间的流程。此流程顺序为,真正的作者隐身作者叙事者听讲者隐身读者真正读者。在此,本文将此理论运用至旅游景点故事传播中作探讨。在旅游景点的故事传播中,真正的作者可以是市政体系以及景点资本建商,这些单位为了达成其目的而以故事为手段赋予景点符号价值以建立景点的意象空间。真正的读者即为景点的潜在游客。由隐身作者到隐身读者的中间四个环节即为故事的内容,即是对于旅游景点的符号建构与故事宣传的过程。这些内容可以由多元的载体所承载,例如:广告、旅游书、影视、杂志、广告牌。虽然故事内容是建构景点空间意象的一项重要手段,但景点的故事驱动核心概念不应该仅停留与此。人人都可以把故事讲得天花乱坠、天马行空,但故事的重点并非作者,而是读者,若应用于旅游业,即是游客。游客对于故事的感受、接受以及进一步诠释才是故事的价值所在,而并非作者的描述内容。因此,本文延伸了“叙事理论”的流程,加上了游客的“后设诠释”。“后设诠释”概念来自于《商品的价值》(The Worth of Goods)一书,其提到文创的商品多为非实际效用性,因此它们须与消费者认知意识的连结才能评断其价值。文创商品价值的评断来自于消费者“后设诠释”的建构,这是由观看者自行解释理解而存在的价值,并非真实的存在。旅游景点,尤其是以故事为标榜的文化旅游景点,其性质与文创商品雷同,皆需仰赖消费者的“后设诠释”来评断其价值,并在社会脉络中加上称誉,以提高其在社会脉络的象征意象与价值性。称誉,不只是商品营销贩卖的说词,它是一套消费者自主建构的机制。以往对于旅行的探讨多着重在“旅行前”的规划与“旅行中”的体验,很少研究聚焦于“旅行后”游客对景点的诠释。比尔贝克在《小城市的地方品牌打造》一书里将一趟完整的旅行以游客的角度分为搜寻、计划与比较预订、旅途抵达、参观拜访、旅行后等五个阶段,最后一个重要阶段是“旅行后”。在现今社群媒体与自媒体发达的年代,游客在旅行后甚至是旅行中透过网络发表旅游的心得,这是一种游客对景点体验的诠释,是一种旅行后的后设诠释,由游客自行添加景点的价值并自发性地将其称誉公诸于当今的社群媒体上。当游客自身变成了景点故事的传送者,相较于有商业及政策目的的真实作者更具说服力。

梦想实现的国度――迪士尼乐园

迪士尼以梦想为素材、卡通影片为手段,将故事深深地植入消费者心中。卡通即是迪士尼建立景点故事的叙事手段,且更强于广告、旅游书等载体。游客带着这些从卡通世界所取得的梦想蓝图,期待有天能到迪士尼乐园实现他们的愿望。迪士尼王国的利基点在于先将梦幻的故事内容植入人心,让追梦者依照蓝图寻找梦幻国度,而迪士尼乐园即是追梦者实现梦想的王国。至今,迪士尼仍旧透过卡通与电影动画不断地创造新的故事,这些梦想是乐园不断更新的游客驱动力,使其乐园永远赋予游客有再度拜访的理由。

第5篇:旅游文化打造范文

旅游业作为朝阳产业,与文化的关联度极高。从旅游的本质来看,旅游业的形式与本质,说到底就是展现文化的特质,就是从不同地域来表现人们的生活文化、生活方式、生活理念等等。地域旅游资源的开发,离不开旅游文化品牌的塑造,特别是在差异性地域旅游文化要素的展现上,要从地域旅游文化特色上来增强旅游竞争优势,来提升地域旅游文化品牌的影响力。

一、地域旅游文化品牌建设问题

近年来,新疆在深化地域旅游资源开发与旅游文化品牌建设中,也取得了良好成绩。独富民族特色的新疆旅游工艺品,如艾得莱丝绸、维族小花帽、袷袢、喀什英吉沙刀具、和田玉石玉雕等,以及中国西部冰雪旅游文化节,通过新疆冰雪旅游、冰雕展示、雪地竞技、民俗体验等主题活动,来增强新疆的历史人文与地域风光。然而,在全面整合新疆地域旅游文化资源及品牌建设上,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地域文化旅游缺乏总体规划

新疆的旅游资源十分丰富,特别是“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提出,为新疆做大地域旅游文化产业带来发展机遇。但在地域旅游文化总体规划上,未能协同好本地旅游资源与其他地域旅游文化的关联,未能对区域旅游活动进行专业指导,未能组建专门性文化品牌旅游管理机构来健全服务体系等,导致地域旅游文化品牌不强,特色不明显。

(二)地域文化内涵挖掘不足

新疆地域旅游文化具有显著的民族特色,在旅游文化品牌塑造与文化挖掘是昂缺乏内涵,难以提升民族文化旅游的吸引力。如那拉提天山牧歌作为全国唯一的民俗文化演艺基地,在文化品牌挖掘上未能将民族风情与地域文化进行有效结合;麦盖提县刀郎旅游文化开发不足,缺乏文化与经济的良性互动。

(三)是重经济、轻社会效益问题突出

从新疆丰富的旅游文化资源开发现状来看,过于关注经济利益,忽视社会效益,特别是地方性政府在制定旅游文化品牌上,过多关注本地经济发展贡献,忽视与其他经济区域的协同发展。在开发模式上简单套用、仿造,缺乏深入研究与挖掘,е吕淄化、庸俗化。

二、提升地域旅游文化品牌的对策

(一)整合旅游文化资源

针对新特的地域旅游资源,在打造旅游文化品牌建设中,要注重旅游资源与文化资源的整合,要从全局规划上来促进地域旅游文化的可持续性,提升新疆旅游整体竞争力。比如在民族文化旅游资源整合上,立足新特的自然风光与众多的名胜古迹,从旅游文化品牌打造上,摈弃传统粗放式发展、大众化旅游的开发模式,倡导绿色、低碳、循环旅游,实现地域旅游资源生态化发展。同时,加强旅游业与地域文化保护的协同,结合不同旅游景点及旅游资源,来完善旅游管理措施,有效控制旅游客流量,增强旅游旺季对新疆地域旅游生态环境的合理保护。

(二)加强旅游文化企业间的合作

新疆旅游文化品牌建设,需要从旅游管理机构、旅游文化企业间的合作上实现共赢。比如新疆作为“歌舞之乡”,在传统民族舞蹈文化及艺术表演领域,其独特的舞蹈服饰文化、传统音乐文化、舞蹈语言,更成为新疆歌舞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品牌。蜚声海内外的“达坂城的姑娘”,塑造了达坂城的旅游歌舞文化品牌,并将之与地域民族文艺相融合,来打造独具魅力的民族歌舞文化产业。旅游企业、旅游文化企业、旅游部门,以及各界文化工作者,要共同参与到新疆地域旅游文化品牌建设中,发挥各自的优势,共同展现新疆的地域文化特质,开发旅游文化市场。

(三)突出旅游品牌形象

打造地域旅游文化品牌,需要挖掘旅游文化特色,管理好旅游文化精品线路、精品民俗文化资源。新疆在开发地域特色旅游品牌上,一方面结合丰富的自然旅游资源,深挖不同形式的民俗风情、民族文化艺术、节庆活动、体育竞技等少数民族文化品牌,从地域特色、民族特色、文化特色上全面融合。比如和田玉文化品牌、十二木卡姆品牌的宣传与推介,将新疆的民族文化与旅游文化展现给世界。另一方面加强旅游文化品牌竞争力建设,特别是在挖掘新疆遗存文化、民族文化、自然风光等资源上,要依托“丝绸之路经济带”、“天山牧歌”产业项目,做大做强地域特色品牌文化。同时,新疆地域特色餐饮业与旅游业的关联度高,要立足传统餐饮产业,加强特色餐饮企业的扶持与管理,为地域旅游文化品牌建设提供重要支撑。

(四)深化民俗、民风旅游项目挖掘

新疆民族文化、民俗文化资源丰富,在打造新疆地域旅游文化品牌上,要将“新疆的神奇、传统文化、少数民族风俗文化进行综合与展示,让广大游客从中参与和体验神秘新疆旅游文化的特色”。为此,大力开发新疆地域性民俗文化及旅游项目建设,如马文化、箭文化、歌舞竞技文化、饮食文化等,通过生动的体验旅游来盘活地域文化特色。

三、结语

第6篇:旅游文化打造范文

灵活的利用文化导向的方法,深入的挖掘当地的文化资源,更新已开发的旅游产业,进一步的吸引投资推动当地的旅游文化产业发展,加强区域经济的发展活力。

1、促进区域旅游文化产业形象更新

旅游区往往是拥有景致较好或是赋有文化底蕴的地区,因此,旅游区的整体的形象不仅是一个视觉形象的问题,而是蕴含了更多的历史、文化、政策等因素。然而,文化导向能促进区域旅游文化产业的形象更新,维持各区域间的自然、文化、人类生活的环境稳定平衡的发展,使各个区域间的旅游目的地拥有自身的独特性和辨识度。更新旅游文化产业的目的在于吸引投资新的投资者,加快已有产业的更新换代,提高产品开发和服务业水平。依靠政策打造和重新包装企业形象,为文化企业树立专业化和品牌化形象。以此扩大区域间产业规模,增加就业和社会福利,拉进民众与政府间距离,使政府得到拥护,政策更有利的实施。

2、促进区域旅游文化创意产业快速增长

创意产业从根本上来说是文化产业的一部分,基于文化之上利用人类的智慧创造出物质的财富、产业的更新,带来社会经济的繁荣。创意产业也因此成为了后工业时代重要的产业,并且迅速成为了城市未来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新型的创业和发展模式带来新的就业,为社会经济带来持续的发展与繁荣。文化导向下的旅游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表现为引导一批具有创意的设计人才,整合区域内文化资源,设计充分体现出区域文化的原创性特色产品,且产品具有一定的辨识度。吸引生产投资方,将原创性的作品生产出来,同时也可以增加地区的就业、消费。建设能吸引旅游者的宜居环境、休闲场地、特色饮食及公共服务设施。为旅游区居民创造宜居的生活环境,提高居民素质和教育环境。只有这些环节有效的链接起来,才能最大限度的促进地区旅游文化产业价值创造的乘数效应。

3、文化导向下的旅游文化产业价值的溢出效应

文化导向对旅游文化产业具有价值溢出效应,一方面表现为旅游文化产业的发展带动旅游区的实体经济的增值,形成旅游区域旅游文化产业经济与实体经经济之中的价值的快速增长;另一方面表现为,文化创意产业通过向社会提供旅游产品,达到增加了社会福利总量的目的,形成了社会文化福利的溢出效应。文化产品的全球性的快速扩展迎来各区域新的旅游文化产业价值的发现历程,为该地区的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宏观战略构建和实现,提供了另一个经济发展的战略支柱。然而,新一轮的旅游开发,不能只停留静态的文化资源的开发。旅游文化资源的价值开发不仅仅是基于资源本身价值利用,也不是仅局限于门票所创收的的价值积累。而是通过对文化资源的本身价值开发与积累的过程,在这个过程的形成中实现了整个区域的社会文化价值的倍增。文化导向促进了区域产业的形象更新,刺激了旅游文化创意产业的快速增长,区域旅游文化产业的内在结构趋于完善,各环节相互渗透、相互交叉,达到旅游文化产业价值持续累积。这必定开放区域内的产业系统,激发各个产业领域的更新和创意的出现以及扩增,引起区域内产业专业化、集约化发展,提升了区域经济竞争力

二、文化导向下的区域旅游文化产业活化与再生路径

利用文化导向的方法合理构架旅游文化产业的发展模式,促使区域旅游经济活化与再生。

1、深化旅游文化产业在区域旅游规划中的角色

旅游文化产业改变了重资源开发传统旅游发展,为区域整体经济提供了持续的发展动力。旅游文化产业的发展水平依靠在区域经济的整体实力和旅游规划的实施力度。文化导向下的旅游文化产业开发,在区域旅游规划中具有前瞻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促使旅游规划走向市场化和企业化的具体表现。市场的经济规律使旅游发展成为一种企业行为,从而使旅游文化产业的发展承担更多的经济和法律责任。

2、区域旅游文化产业品牌形象构建

产业品牌化,是企业发展和立足的根本。利用文化导向的形式打造和重新包装企业形象,促进产品和服务的创意开发,实现高端化和精品化的服务。建立文化企业和机构的品牌化,避免文化品牌的低端化。

(1)针对性的细分客源及市场,实现区域旅游文化产业差异性

清晰地了解区域内的旅游资源特色,针对不同的旅游客体的需求来细分客源及市场。根据不同的旅游体验群体,针对性的开发旅游产业,扭转我国目前的产业园盲目的跟风性发展状况。重视地域资源的差异性是发展文化产业的关键,也是其品牌化方向发展的依据。依托当地的旅游资源优势,选择性的发展具有特色差异性的文化产业。如曲江根据当地历史文化资源和基础条件为出发点,以唐为主的盛世文化主题,建设了多个旅游文化主题公园和公共文化项目,成功的打造了一个系列的旅游文化体验线路,树立了自己的旅游文化品牌。

(2)政策引导,重视知识产权的保护

政府对文化产业园的盲目规划,加之不能准确的把握市场需求,导致产业链的缺失。因此,旅游文化产业的发展要做到避免类似的情形,则要求政府以服务为主,建立健全的监督实施和跟踪制度,以优惠的投融资政策为企业发展搭建平台,重视知识产权的保护和技术创新。以政策规范市场机制,引导企业和创意设计者利用法律维护自身权利。

(3)鼓励开发创意产业园,开创创意旅游产品及服务

文化导向方法中的创意产业的发展能增加产业发展潜力。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必定吸引一群具有创意思维的艺术家或企业家的投资。艺术家的创意设计和企业的产品开发,为旅游者带来视觉的享受的同时,还能满足旅游者的文化体验需求。尤其是针对自然文化资源缺乏的区域,创意产业园能带动地区经济的繁荣和活跃。创意产业园为旅游产业提供创意产品及服务形式,从根源上避免旅游产品和服务的模式化和开辟了新的旅游形式。如北京的“798”艺术区,艺术家和文化机构利用废弃的工厂,来展示自己的创业构思和产品,吸引艺术造访者和旅游体验者,将其成功的打造为北京都市文化新地标。

3、加强整体规划,从空间及组织上整合文化产业集群

重视全面的旅游规划,做到“旅游、景观、生态”三位一体合理规划。打造专业化的旅游文化产业聚集园,需贯彻三位一体的规划理念。通过良性的竞争来淘汰和兼并发展潜力弱的产业园,增加大型文化企业的综合实力和竞争力。例如深圳华侨城的文化园的集群建设,企业为主导以高科技娱乐技术打造现代休闲地,修建了一系列主题文化园,还拥有和管理多个艺术场所。区域文化产业的合理规划,优美的城区环境打造,时尚文明的管理模式,使得华侨城成为一个富有生机的产业聚集园。

4、以特色文化产业增加社会福利,带动公众参与

文化导向能促进文化资源的利用率,实现文化的价值最大化。然而,旅游文化产业的根本是应该服务于文化的体验者,为提供旅游文化体验的载体和企业带来收益。区域内的文化产业发展,为当地居民带来了就业和创业机会,增加了社会福利,提高了居民的生产积极性。

三、小结

第7篇:旅游文化打造范文

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是旅游文化小镇十分重要的旅游资源,也是活态文化资源。旅游文化小镇旅游资源的开发,其实质就是非遗资源的深层次开发工作,非遗资源融入旅游文化小镇可拓展为旅游景区的亮点和看点。非遗资源融入旅游文化小镇旅游景区必须得到有效保护,是旅游文化小镇建设主管部门必须解决的项目。

一、非遗与旅游文化小镇概述

(一)关于旅游文化小镇

旅游文化小镇建设要根据当地人口规模、结构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来决定,要根据非遗资源分布状况精心规划设计的旅游文化小镇重点项目。在规划设计时既要考虑非遗资源,也要因地制宜根据旅游事业发展的需要。要充分体现当地非遗特色,以非遗资源深度发掘为核心,将非遗建设成为旅游文化小镇旅游的亮点和看点。深入剖析镇史、镇风、励志、艺术成就和非遗资源,建设非遗资源完备的游客观光、欣赏的活动场所。转变思维方式,推动旅游文化小镇建设重硬件向重内涵转型,为拓展基本客源奠定软硬件基础。

(二)非遗资源

非遗资源包括口头文学、表演艺术、民俗活动、礼仪、手工艺和技能等传统文化传承形式,是活态文化遗产,是旅游文化小镇文化之魂,其最大的特点是保持着当地特殊的文化传承,其传承的基础是代代身口相传的模式,这种模式构成牢固的传承链并不间断地延续着,但其根基十分脆弱,目前非遗资源面临十分严峻的生存环境。政府必须强力干预,摸清非遗资源生存状况,制订抢救非遗资源的有效措施,定期出台非遗资源保护名录等保护措施。

二、旅游文化小镇融入非遗资源的意义

(一)提升旅游文化小镇品质和内涵。

一是非遗资源都是经过历史长河的提炼存留下来的精华,也是传统文化的精粹。二是融入非遗资源能有效增添旅游文化小镇旅游景区的亮点和看点。通过对非遗资源进一步挖掘整理,建立非遗资源档案,是对非遗项目最有效地保护,也是丰富景区内容的有效方法。三是旅游文化小镇是非遗资源再现的载体。通过非遗资源中的艺术、风俗、文化形式的再现,不仅可以丰富了旅游文化小镇旅游项目,而且可以提升了旅游项目的品质和内涵。

(二)提升旅游文化小镇魅力和层次

旅游文化小镇非遗资源是宝贵的财富,是提升旅游文化小镇魅力和层次的物质基础,只有充分发挥非遗作用,才能较好地形成自己的特色和自己的品牌。

1、非遗融入旅游文化小镇创建自己的展示舞台,就能让游客方便地了解镇史、地域变迁、人文现状、文化底蕴。因为非遗资源默默记录、承载和见证镇了历史发展的轨迹。

2、非遗融入旅游文化小镇使民间工艺得以传承和保护。非遗越是古老非遗越有价值,越是古老越有研究价值,非遗对现代旅游经济的发展无凝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3、非遗融入旅游文化小镇其特色游可以陶冶游客情操,纯化心灵。在这里游客可以找到原始生活的痕迹,感受古人的生活,体验古人的劳作、纯朴,享受古人创造的艺术味道。

三、影响非遗融入旅游文化小镇的因素

非遗融入旅游文化小镇程度不够,没有得到有效保护,有的地方非遗和旅游文化小镇甚至截然分开,非遗资源和乡土魅力得不到体现,影响到旅游文化小镇旅游品牌的创建和旅游事业的发展,其影响因素表现如下:

(一)重视不够

非遗资源因融入旅游文化小镇没有摆在应有位置。非遗资源由于重视不够,许多祠堂、明清建筑,手工作坊在推进城镇化建设进程中面貌全非,不少因此消亡,非遗不仅没有得到保护反而遭到严重破坏,非遗资源也因此失去了生存的环境和土壤。

(二)结合不紧,

非遗资源融入旅游文化小镇因缺乏统筹安排其实质是结合松散,各部门各自为政比如:宣传口搞“文明乡镇”建设,文化口搞“特色文化示范基地)、体育口搞“小康体育示范乡镇”等,缺乏集中统筹管理的平台,基于此难以形成优势品牌和优势资源。

(三)资金不足

非遗资源融入旅游文化小镇并得到有效保护需要足够的资金支撑。旅游文化小镇不仅启动需要一笔巨额资金,而且随后日常运行管理也需要一定的资金量维持,另打造自己的旅游品牌也需要足够的资金扶持,否则将流于形式。

(四)人气不旺

由于旅游文化小镇只注重娱乐、休闲,而忽略了对居民道德教育。单纯考虑旅游业忽视了给当地居民就地创业、就业、守业和发展的机会。导致青年人大量外出打工,不仅影响当地人气,也影响到非遗传承人的选择和培养,导致非遗传承和保护存在双重问题,珍贵的民风、民俗逐渐消亡,一些宝贵的非遗项目因传承的短缺面临灭绝的处境。

(五)开发不力

由于管理不善,旅游文化小镇可用非遗资源长期闲置,没有做好顶层设计,非遗资源没有用武之地。没有抓住机会,凭借旅游文化小镇非遗项目,开发非遗特色为主的原汁原味原生态旅游项目、利用非遗资源生产特色有机农产品,也没有抓住机会结合仿古建筑群和生产、生活模式再现原住民风情和风俗。

四、非遗融入旅游文化小镇

旅游文化小镇是非遗资源展示的舞台,非遗是旅游文化小镇文化灵魂,只有融入非遗资源才有旺盛的生命力,非遗资源依靠旅游文化小镇才能得到有效保护和深化利用。

(一)政府主导

将各具特色的非遗资源以特色牌展示,如艺术、音乐、医药、竞技和口头文学打造成特色、亮点和看点。强化政府主导地位,根据非遗资源现状,培育特色、精品,创建品牌,要建立明细的非遗项目资助机制。进一步挖掘自身非遗特色文化,逐步提高艺术水准和档次。要建立非遗利用档案,对非遗保护与利用进行日常监督和考核评价。

(二)用活非遗资源

要充分挖掘和收集非遗元素,建设镇非遗资源。要利用非遗资源,盘活非遗资源。要注意非遗资源的多样性,在挖掘本土文化的基础上,接纳外地非遗资源。把非遗资源作为切入点,做大做强旅游文化小镇旅游事业。

(三)人才队伍培养

旅游文化小镇需要选择一批精干的管理人员的管理队伍负责日常管理服务。需要选择合适的传承人并提供资助,因为非遗要得到保护首先要保护传承人,政府必须给予足够生存和发展的经济补偿。要将传统的师徒相承和开班培训相结合,加大传承人的培养力度。

五、结束语

第8篇:旅游文化打造范文

 

[论文摘要]永州,古称零陵,风景优美,素以“锦绣潇湘”驰名中外,是湖南省历史文化名城。它历史悠久,少数民族众多,山脉起伏,气候宜人,常留有文人墨客的足迹,为永州地区留下了大量的文化遗产。在大力发展旅游业之时,如何挖掘旅游文化的潜在价值,将其转化为旅游产品,进而提升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是开发永州市旅游文化的关键所在。 

一、永州市旅游资源状况 

 

(一)旅游文化资源丰富 

(1)历史悠久,人文景观众多。永州历史名人众多,如舜帝、柳宗元、怀素、周敦颐、黄庭坚等;地方文化丰富,如舜文化、柳文化、碑文化、女书文化、草书文化等。此外,永州有历代形成的古陵、庙、塔、阁、桥两千多处,已被国家、省县列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有238处。(2)风景优美,自然景观独特。永州是以山多水秀闻名的。潇水南北纵切,湘江西东纵横;九嶷山、阳明山、舜皇山、金洞林场4大国家森林公园分布境内,全境属于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山水相间,风景独特。(3)少数民族众多,民俗风情古朴。永州境内居民共有29个民族成分,以汉族、瑶族、壮族为主,这使得永州民俗文化源远流长,地方气息浓郁,对外具有较强的吸引力。 

(二)旅游基础设施和旅游服务设施日趋完善 

1.旅游基础设施逐步改善。(1)永州市道路系统日趋完善,交通条件得到改善。境内有洛湛铁路、衡枣高速、永连公路三大交通动脉,区位优势逐步显现。(2)相关配套设施明显改善。永州市供水、电、气系统完备,环境卫生良好,为永州市旅游活动的开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2.旅游服务设施发展很快。全市现有各类旅行社19家,其中国际旅行社2家;拥有星级饭店20家,其中四星级1家,三星级3家;省旅游餐饮示范点1处。 

(三)初步形成较为完善的旅游经营管理网络 

永州已经初步形成了芝山柳文化、九疑山舜文化、阳明山佛教文化、浯溪古书法碑林、江华江永瑶文化、道州濂溪故里、中心城区百里平湖和舜皇山生态旅游区等九大风景名胜旅游区,基本上形成了较完善的旅游经营管理网络。 

 

二、永州市旅游文化开发中应注意的问题 

 

(一)文化主题的物化 

文化主题的物化,即将旅游文化的内涵用具体的、形象的、生动的载体体现出来。旅游者外出旅游,其目的是观光、游览、娱乐、休闲,获得一种经历,而绝不是研究某一种文化。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只有通过一系列的物化过程,以一种独特的、直观的、可感的形式表现出来,才能为旅游者所接受。因此,开发旅游文化,首先要注意的就是文化主题的物化。永州市要开发旅游文化资源,就必须注意文化主题的物化。但是,永州旅游文化的物化问题不容乐观,以柳文化和舜文化为例:关于柳文化的唯一的景点就是柳子庙,而闻名天下的“永州八景”现在大都难觅踪迹;舜帝是道德文化的鼻祖,舜文化具有丰富的内涵,但是,目前只有舜帝陵与舜文化有关。 

(二)文化内涵的拓展和延伸 

旅游者的需求千变万化,若旅游文化仅仅固守其原本的文化基础,最终只会被旅游者所遗弃。作为具有重要吸引功能的旅游文化,应随着时代的变化,不断的汲取新的营养,拓展其内涵,延伸其外延。永州市在文化内涵的拓展和延伸方面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柳文化在旅游者的印象中,基本上还停留在柳宗元时代;舜文化的开发,其目标顾客主要是拜祖、寻根的旅游者;女书文化正在进一步被遗忘……这种局面之所以产生,一方面是由于旅游文化的物化问题;另一方面,是由于永州市的旅游文化基本上还保持在固有的模式上,其内涵没有得到进一步的拓展和延伸,使得旅游者和旅游文化之间缺乏一座沟通的桥梁,使得旅游者对其敬而远之。 

(三)旅游文化资源的保护 

旅游文化资源的开发和保护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但是二者并不矛盾,关键在于能否在二者之间找到一个均衡点。目前,关于旅游资源的开发性破坏,在我国时有发生:建设性破坏,景区超载开发、错位开发、索道建设等,屡见不鲜;保护性破坏,以保护为名,却使得景区失去原真性、整体性;管理性破坏,由于旅游区管理不善,使得环境受到污染……目前,虽然永州市还没有发生严重的开发性破坏,但由于开发不当,导致旅游事故的事情也有发生。因此,永州市在开发旅游文化时,应该以此为鉴,在保护与开发之间找到一个契合点,在保护的基础上开发,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三、永州市旅游文化开发的对策 

 

(一)突出地域文化,打造历史文化名城 

首先,突出“舜文化”特色,兼顾“柳文化”。开发舜文化,应注重“德”、“教化”,将与舜文化相关的载体联合起来,即以“舜文化”为主题,将舜文化、碑文化、舜帝陵结合起来,以九嶷山风景区为基地,根据游客的需求,有特色、有重点的整体开发,形成立体开发网络。开发柳文化,可重修永州八景,恢复当年风貌,既要突出柳宗元纵情山水的欣喜,也要流露出“独钓寒江雪”的孤独,并将柳子庙作为凭吊柳宗元的场所,将柳宗元当年的游览线路贯穿起来,形成一条独特的旅游线路。其次,纵向开发,打造历史文化名城。开发永州市旅游文化资源,可纵向开发,将永州的古老文化以时间为纽带,一一展现出来,突出其历史的厚重性,把永州优美的自然风光和古老的历史文明结合起来,打造历史文化名城。 

(二)科学开发,深入挖掘文化内涵 

永州市开发旅游文化,必须深入挖掘,将其内涵和游客的思想感情结合起来,如瑶文化,可突出少数民族的生活情趣,开发一系列的节庆活动,如“盘王节”、“耍春牛”、“敬鸟节”、“坐歌堂与送亲”等,让游客和瑶族人有一个亲密的接触机会。此外,可通过题材和立意(突出其风土人情和历史文化)、形态设计(张扬其个性特征,设计不同人物形象)、材质(通过木、竹、金属等不同的材质,开发独特的旅游工艺品)等,从不同的方面展现瑶族人民的风貌。 

(三)增强旅游产品的参与性 

永州市开发旅游文化资源,在不破坏原生文化内涵和历史遗迹的基础上,应增强旅游产品的参与性:首先,可以利用声、光、电等先进技术,以时光倒流的方式让游客欣赏永州的历史文化;其次,与特色文化相结合,以生动有趣的形式让游客接受古老文化的熏陶,如体验舜帝的耕作方式、学习怀素芭蕉练字、模仿柳宗元“独钓寒江雪”、参加瑶族的节庆活动、认识女书等等,通过种种途径,让游客以一种独特的方式了解永州市的旅游文化,将游、娱、乐和旅游文化融于一体,从而达到吸引游客、发展旅游业的目的。 

(四)加强宣传促销,塑造旅游形象 

首先,科学、统一规划旅游文化资源,将永州市的旅游文化资源通过某种联系贯穿起来,凝结在一起,从而改变旅游资源零散、不集中的弊端;其次,将“舜文化”和“柳文化”作为对外宣传的重点,通过电视、报纸、网络等媒介,利用图片、影视,塑造其历史文化名城的旅游形象,改变过去落后的旧面貌;最后,加快旅游基础设施和旅游服务设施建设,创造良好的城市环境,为游客提供一个优美、干净、卫生的旅游环境,展示永州市的良好面貌。 

 

参考文献 

[1]潘宝明,中国旅游文化[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5 

[2] 秦方,浅析旅游文化产品的开发设计[j],知识经济,2008(5):164-165 

第9篇:旅游文化打造范文

[关键词]文化;旅游;城市;品牌

[中图分类号] F59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2-736X(2013)03-0088-03

一、旅游文化的内涵

旅游文化作为一种全新的文化形态,揭示了旅游活动的本质是一种文化活动,无论是旅游消费活动还是经营活动都具有强力的文化性,只有挖掘出文化内涵,它才会具备吸引旅游者的魅力。

任何一种新的文化形态的产生、发展和完善,都是社会生产力和社会文化发展到相当水平的结果。随着旅游业在经济领域中的地位不断提高,它对社会文化发展的需求和依赖也越来越明显。旅游行为的综合性、时间空间的延展性、景观意态的趣味性、旅游内容的丰富性以及游客需求的多样性,要求旅游业必须具有适合自身发展需要的文化形态。

旅游文化是一种特定的文化形态。它是人类过去和现在创造的与旅游关系密切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总和;它是以一般文化的内在文化价值因素为依据,以旅游诸要素为依托,作用于旅游全过程的一种特殊的文化形态。它的最外层是物质文化,中间层是制度文化、行为文化,核心层是精神文化。旅游文化是旅游者的主要旅游动机,是旅游资源的主要内涵,是旅游业的顶梁柱。凡在旅游活动过程中能使旅游者舒适、愉悦、受到教育,能使旅游服务者提高文化素质和技能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都属于旅游文化的范畴。

旅游文化不是抽象的、形而上学的,而是包括旅游者、旅游从业者、旅游资源、旅游生活设施和接待地环境等在内的物质和精神的总和。一方面,它包括具体的客观内容,如人、财、物等;另一方面,还包括不可见的文化成分,如旅游者如何使用他的财、物,旅游业如何开发资源、增加设备提高质量以满足旅游者的各种心理动机和需求。

城市旅游文化既是一种文化现象,也是一种文化关系,既具有融合性,也具有冲突性,是一种复杂的综合文化现象。城市旅游文化是一座城市的凝聚力和自信心的来源。

二、旅游与文化的关系

文化的本质决定了文化的旅游功能。文化是人的创造物,而不是自然物,它是一种社会现象而不是自然现象,如万里长城、金字塔体现了文化、科学技术水平、成就及审美观念。文化是一种发展力量,它能改善人文环境,提升城市文化品位,促进城市经济结构优化发展。文化因旅游得以广为传播,是旅游发展的灵魂。旅游则是传承和弘扬文化的重要载体,旅游因文化更富魅力。

旅游文化是因为旅游活动而产生,为旅游活动而整合的文化,从其自身的结构来说,可以划分为旅游主体文化、旅游客体文化、旅游介体文化。。旅游与文化实质上是一致的,二者相辅相成,紧密联系,因而应把旅游和文化有机结合起来,实现旅游与文化融合,促进旅游产业升级为旅游文化产业。。对旅游文化的创新,主要是人的创新和对旅游资源文化内涵的挖掘和提升,并建立现代旅游企业文化。

三、发展城市旅游文化的必要性

城市旅游的主要资源为文化遗产,包括有形文化遗产和无形文化遗产。有形文化遗产包括自然景观、山川湖泊、森林、草原等;无形文化遗产包括音乐、戏曲、传说、历史、文学、民俗等。

文化旅游正成为一种备受青睬、生机盎然的旅游形式。旅游文化是一个国家在发展旅游业的过程中保持民族特色的必然要求,同时,旅游文化蕴藏着巨大的经济潜能。文化是提高人的素质,提高管理水平的关键,旅游文化大量地体现在旅游业的管理者及从业人员身上,其文化素质及经营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旅游者能否获得良好的审美享受和精神满足,直接影响旅游业的发展。

发展城市旅游文化也是竞争的需要。未来城市旅游业的竞争主要是旅游文化方面的竞争,人们对旅游资源、旅游质量和服务的需求更趋向于文化性强、科技水平高、富于参与性的项目。

文化是旅游业创品牌,提高竞争力的“法宝”。品牌是一种无形的力量,更是一种宝贵的文化资源。必须高度重视城市旅游文化建设,深入挖掘旅游文化内涵,营造旅游文化氛围,建立一套具有中国特色的城市旅游文化体系,才能提高旅游业的国际竞争力。

四、创建文化旅游品牌,发展城市旅游文化的建议

1.实现城乡资源共享,培育关爱文化,增强民众凝聚力和创造力,共同发展城市旅游文化,保护城市旅游文化遗产。积极推动文化旅游大项目的建设,打造极具创意的旅游文化项目。坚持政府主导与市场运作相结合的原则,以促进文化产业与城市经济发展联动,推动社会全面发展。

2.打造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相融合的文化旅游城市。城市品牌是一个城市的身份象征和魅力所在,要突出旅游形象和城市品牌的统一性。要大力推动城市品牌的塑造,推进文化与旅游的城市品牌。现代城市的发展表明,经济是现代城市的力量,景色是现代城市的形象,文化则是现代城市的灵魂。要将历史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经济优势,注重传统与现代的有机结合,以文化旅游促进环境再造,实现文化建设和生态环境的双丰收。

3.全面加强旅游文化建设,加强目的地文化建设,营造文化氛围。城市文化是城市独特的文化旅游资源,城市一般都是区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拥有大量的具有传统文化价值、历史价值、艺术价值的历史文物古道、古代建筑等,反映了一个地区一定时期内的文化史、民俗史、政治史。搞好规划建设,凝聚文化个性,增强城市文化的特色、生命力和凝聚力,通过对文化资源的有效配置,充分营造文化氛围,有助于提高旅游文化的品位。这对于提高旅游行业的市场生存能力和竞争力,促进旅游产业更快更好地发展,具有特殊意义。

4.进一步开发旅游资源。以丰富的人文历史、自然风光为依托,打好“文化”牌,做好“山水”文章,丰富旅游产品,发展特色旅游,整合旅游资源,打破区域壁垒。文化资源的开发已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涌现了张家界、九寨沟、丽江等成功的案例,说明在经济条件较差、基础设施落后的情况下,只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条件去克服困难,就能够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5.创新文化服务旅游经济模式。优化旅游服务理念,创新服务意识和文化意识,可参照“印象刘三姐”、“印象丽江”等大型文艺演出,发展旅游文化创意产业。

6.了解旅游者的文化需求。当代需求与消费文化的模式,已经发生了变化,人类在获得物质文明较大程度的满足之后趋向于追求文化精神价值的满足。。由于社会不断向前发展,游客的层次不断提高,对旅游的要求不只是局限在趣味性、观光型了,更要求其体现文化及历史内涵。因此,要进一步调整和优化旅游开发格局,由观光型向文化型、保健型、生态型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