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加强农产品品牌培育范文

加强农产品品牌培育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加强农产品品牌培育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加强农产品品牌培育

第1篇:加强农产品品牌培育范文

一、充分认识实施农产品品牌培育战略的重要意义

农产品品牌是衡量农业现代化和产业化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是农产品进入市场的重要标签。

在农产品市场国际化、高端化、品牌化快速推进的新形势下,全面实施品牌带动战略,发展品牌农业,是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重要手段,是推进农产品消费结构换代升级的重要力量,是优化调整农业结构的有效途径,是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和市场竞争力的迫切要求,也是发展现代农业、实现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的重要举措。各级各有关部门要充分认识实施农产品品牌培育战略的重大意义和重要作用,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把实施农产品品牌培育战略作为加快发展和提升现代农业整体水平的关键举措,采取有效措施强力推进,务求取得新突破。

二、总体要求和任务目标

(一)总体要求。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突出重点产品、打造知名品牌”的要求,以微山渔湖产品、鱼台大米和杞柳编织品、金乡大蒜和小米、嘉祥小尾寒羊和山药、邹城食用菌和黄金梨、任城苗木和甜瓜、泗水优质西瓜、汶上芦花鸡、梁山鲁西黄牛等传统优势农产品为重点,以全面提高特色优质和传统优势农产品质量水平和竞争力为目标,以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农民经纪人队伍为载体,以市内外经贸洽谈会和农产品展销博览会为平台,以培养农民经纪人、经销商和搞好农产品营销推介为手段,坚持“企业主体,市场导向,政府推动,重点培育,创保并举”的原则,大力推进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市场化运作,提高我市农产品品牌上市率,支持做大做强名牌农产品,提高我市农产品附加值、市场竞争力,打造享誉海内外的孔孟之乡农产品品牌体系,促进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

(二)任务目标。通过实施农产品品牌战略,建立起较为完善的农产品品牌培育、发展和保护体系,培育更多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影响力和辐射带动力的农产品品牌。到2010年,全市新增*省著名商标和名牌产品*个以上,新增全国驰名商标*个,新完成绿色、有机食品认证*个,在淡水产品、大蒜圆葱、食用菌、肉鸭蛋鸭、苗木杞柳等十大优势产业产品中形成4—*个区域性优势农产品大品牌,培育出一批生产规模大、标准化水平高、竞争实力强的知名品牌和农业龙头企业。

三、工作措施

实施农产品品牌培育战略,发展品牌农业,培育农产品品牌,应从创建品牌、保护品牌、发展品牌多个层次上下功夫,突出抓好八个环节的工作。

(一)大力实施农业标准化生产,夯实农业品牌基础。质量是品牌农业的根本。以健全完善农业质量标准体系、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和农业标准推广应用体系为重点,加快推进农业标准化。通过制定和实施农业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环节的技术标准和操作规范,实行全程质量标准控制。着力抓好农产品标准化种养基地建设,把创建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与推进农业品牌培育战略有机结合。做到质量有标准、生产有规范、过程有监测、销售有标志、市场有监管,打牢农业品牌发展基础。

(二)着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培育农业品牌主体。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和农业行业协会是农业品牌培育经营的主体。各地要培育、扶持有较强开发加工能力和市场拓展能力的龙头企业,围绕优势主导产业产品,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专业协会,引导企业与农户之间建立稳定的产销合同和服务契约,实现小生产与大市场的有效对接。

(三)扎实开展农产品“三品”认证,提高品牌农产品质量。把开展无公害、绿色和有机农产品认证,作为农业品牌培育的重要基础。按照“统一规范、简便快捷”的原则,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产品,加快产地认定和产品认证步伐。根据国际通行规则和国际市场需求,依托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和优势特色农产品产业带建设,加快发展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

(四)鼓励支持农产品商标注册,促进农产品品牌上市。推进农产品商标注册是农业品牌化工作的重要环节。不断增强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经纪人、种养专业户等生产经营主体的商标意识,鼓励支持农产品商标注册。重视特色农产品商标注册,防止商标恶意抢注和侵权行为。加强与工商部门的协调与沟通,切实帮助农产品生产经营主体解决商标注册和商标保护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五)积极开展名牌农产品推荐认定工作,树立良好品牌信誉和形象。积极组织开展名牌农产品评选认定推荐工作。严格操作规范和程序,确保名牌农产品评选认定的公信力和权威性。整合现有地方农产品品牌资源,通过评选认定,推出一批影响大、效益好、辐射带动强的名牌农产品。

(六)加大营销推介力度,提高品牌农产品市场影响力。品牌营销推介是将品牌优势转变为市场优势,实现品牌效益的重要措施。各地对认定的名牌农产品,通过参加博览会和展销等系列活动,利用电视、广播、报纸、网络等多种媒体,积极推介和宣传品牌,扩大地方名牌农产品的知名度、市场竞争力和占有率。

(七)强化监督管理,确保农产品品牌培育健康发展。依法保护品牌,维护品牌的质量、信誉和形象,是保障农产品品牌工作健康发展的关键。各级各有关部门要建立健全相关法规制度,加强监督检查,对违法违规者要及时曝光,依法惩处;对恪守信用者进行表彰奖励。品牌主体要强化自律意识,切实加强品牌质量保证与诚信体系建设,不断提高产农产品质量和经营管理水平,依法经营品牌,自觉维护品牌形象。

(八)建立农村经济信息网络,构筑农产品信息平台。为不断提高我市品牌农产品的知名度和市场影响力,加快建立功能齐全、高效快捷、覆盖面广的市、县(市区)、乡三级农村经济信息网络体系。建立名优农产品资源、农产品加工营销企业、经纪人与经销商队伍数据库;及时搜集整理和分析预测国内外名优农产品市场需求动态;定期各地名优农产品生产情况和供求信息,宣传推介名优农产品知名品牌,指导品牌农产品生产,促进品牌农产品产销有效对接,促进品牌农产品顺畅销售。

四、组织领导

(一)加强组织领导。为切实加强对农产品品牌培育工作的领导,市里成立由市委、市政府分管领导任组长,市农办、市财政局、市工商局、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市农业局、市林业局、市畜牧、市渔业局、市环保局等单位和有关县市区分管负责同志为成员的农产品品牌培育推进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市委农工办(市政府农办)。

负责整个活动的组织协调和调度指导。建立政府推动、企业主体、市场拉动,以品牌促营销、以营销兴产业、以产业促增收的工作运行机制,扎实推进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

第2篇:加强农产品品牌培育范文

内容摘要:本文指出可以从区域性、情感性、长期性三个角度来构建农产品区域性品牌。农产品区域性品牌的产生、成长离不开政府、生产者组织、消费者以及间接利益相关者等多方的培育。文章将农产品区域性品牌的发展分为初期、成长、成熟三个阶段,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在不同阶段各方如何发挥培育作用,才能使农产品区域性品牌健康成长。

关键词:农产品 区域性品牌 构建 培育

农产品区域性品牌的构建

(一)区域性

农产品不同于工业品,它从投入到产出都要局限、依赖当地所特有的人文、自然环境(洪文生,2005),从而形成了其独特的品质以及文化内涵。当地的优势特色资源成为农产品区域性品牌产生的基础,包括湿度、温度、降水、土壤等,也包括当地居民的的风俗习惯、古代传说等。农产品的生产一旦离开了原生区域,农产品会丧失其品质优势或独特的文化内涵,长此以往将会有损于品牌形象,降低品牌价值。农产品区域性品牌的形成同样也离不开当地的生产者、生产者所形成的组织形式以及生产者所处的经济、政策、法律等因素。此外,农产品的保鲜期较短,某种农产品大多被处在农产品生产地一定区域范围以内的消费者所购买。虽然目前种植、物流等技术发展较快,但我国主要的农产品仍然是生产和销售在同一区域进行,带有很强的区域性。

(二)情感性

本地消费者在消费本地农产品时,除了享受到消费所带来的愉快和乐趣等正面情绪,还会有受文化规范影响而产生的义务上的感情(何佳讯,2008)。因此,本地消费者对农产品区域性品牌有着特殊的感情,这种情感会对品牌忠诚产生促进作用,并进一步影响溢价支付意愿和品牌投资意愿,能够对农产品区域性品牌产生强大的支撑作用。

(三)长期性

农产品区域性品牌的形成、发展不是一蹴而就,需要经历相当长的时间,这与消费者采用一种产品/品牌需要经历的时间有关。而农产品一旦被当地消费者所采用,将逐渐渗透到消费者的生活中去,在经历一段时间的强化过后,消费者会将其视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并且会产生依赖心理。由于是本地域所特有的产品,更会强化其在消费者心目中的地位,短时间内这种地位很难被其他地域的农产品所超越、代替。

综上所述,农产品区域性品牌是依托于地域内特有资源,在当地人文环境下形成的,代表地域特色的,长期以来在消费者心目中有深厚感情的农产品,图1展示了农产品区域性品牌的构建要素。

农产品区域性品牌培育的相关主体

(一)政府

首先,农产品区域性品牌是一种公共物品,易导致“搭便车”现象。其次,农产品区域性品牌建设有很强的外部性。农业作为基础产业,是第二、三产业的基础。农业不同于工业及服务业,它有着很强的产业关联性,如对农资市场、劳动力市场、旅游观光市场的带动,这种正外部性很少受到农业企业本身的重视。

(二)产业集群

1.生产者组织。对于农产品生产来说,由于受农户的科技文化水平普遍偏低、农产品生产受自然条件的制约大、农户分散经营、农户组织化程度低等因素制约,单个农户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所以有必要将农户组织起来,克服自身弱点,抵御来自自然、市场的风险。农业企业在农业合作社或行业组织的基础上,将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户纳入自己的产业链条中,带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业企业应该在农产品品牌化的过程中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干经天、李莉莎,2003)。

2.间接利益相关者。在与竞争品牌抢夺市场份额的过程中,本地农产品区域性品牌要想存活,必须在市场细分、市场定位、定价等营销策略上更胜一筹,从一定程度上来说,竞争有利于农产品区域性品牌的发展。在信息时代,掌握信息、传输的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大众媒体对农产品区域性品牌的成功也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杨世先、杨柳,2008),他们对农产品区域性品牌的正面报道,能够使农产品区域性品牌的良好形象深入人心,使潜在的消费者变成现实的消费者。农产品区域性品牌也离不开金融财务组织的帮助,在农产品区域性品牌产生、发展的过程中,农业企业需要金融财务组织给予担保、贷款等一系列服务。农业企业在主导农产品区域性品牌的发展过程中,也需要上下游合作伙伴的配合,保证销售渠道的畅通和货款的及时收回、冷链的稳定、及时的配送等。

(三)消费者

区域性农产品除了能够满足消费者基本需求以外,由于其在一定的区域内已经有相当一段时间的种植和食用历史,符合当地消费者的习惯,特别是区域外不能生产或生产出来的农产品品质不纯正,消费者对当地区域性农产品品牌有着浓厚的感情,对本土品牌的“应有之情”大于“真有之情”,有着不同于对外地农产品的忠诚感与归属感。

农产品区域性品牌的成长过程是一个在多种力量作用下的成长、发育过程,如图2所示。

农产品区域性品牌成长路径及相应的培育模式

(一)农产品区域性品牌成长路径

市场对区域性农产品的认可是区域性品牌发展的主要动力,市场认可的初级成果是消费者对该品牌的信赖,能够自主选购该品牌商品,高级成果就是获得区域名牌、中国名牌、中国驰名商标等品牌荣誉,代表政府和消费者对该品牌的较高评价。政府的推动和间接利益相关者的配合是农产品区域性品牌培育的原始投入,生产者组织的产生和市场对品牌的认可既是农产品区域性品牌培育的成果,又是该过程下一阶段的投入。

农产品区域性品牌发展过程中各方对其的培育作用,如图3所示。在农产品区域性品牌发展初期,市场对该农产品有一定的认可度,农产品生产在分散的农户中进行,此时尤其需要政府的管理,以及金融机构、科研机构等间接利益相关者的支持;在农产品区域性品牌成长期,在政府、金融、科研等的支持下,农业合作组织以及农业企业得以产生,成为主导农产品区域性品牌发展的主体;在成熟期,农产品区域性品牌得到一系列品牌荣誉,农产品区域性品牌的品牌形象、品牌内涵等得到进一步提升。在经过初期―成长―成熟三个阶段时,培育主体由原来的政府逐步过渡到市场运作的企业,政府品牌培育的力度也逐渐下降,企业市场运作的优势得到发挥;区域内的农产品品牌得到进一步整合,区域农产品品牌由多变少、由弱变强。

(二)农产品区域性品牌发展各阶段培育模式

1.初期阶段―政府主导的培育模式。

遴选农产品。处于这一阶段的农产品很多,在有限的培育力度下,政府要选出最有培育前景,同时也是最有带动型的农产品,可以从有多少种植/养殖户、有多大的种植/养殖规模、消费者认可度、种植历史、推广难度等角度加以衡量,选出一种或几种农产品重点加以培育。

加强组织化。农户的分散经营不利于实施标准化生产,不利于种植/养殖的专业化、机械化,不能提升该农产品种植/养殖户作为一个整体在市场上的谈判能力,也不能够为农产品提供统一的服务,给消费者带来迷惑。所以,应该在政府的推动下,加快农产品种植/养殖户的组织化程度,设立某农产品的种植/养殖合作社,并进一步催生或引入农业企业,让合作社或农业企业成为品牌建设的主体。

技术、资金扶持。农产品由分散种植到规模种植,还面临新的技术问题。农民因其文化水平低、素质差、接受新事物的机会少等原因,农业种植/养殖一直面临着技术瓶颈。政府应该组织高校、科研院所的专家深入田间地头、养殖基地等进行技术辅导,改变其传统的种植/养殖模式。农业资料供应商应对农产品区域性品牌生产者进行辅导和培训,保证其正确、安全使用产品。对于这个阶段的种植/养殖户来讲,引进大型机械设备、购买专利、聘请专家等还受资金上的制约。银行应该在周密的调查后,对经营合法、市场广阔、偿还能力强、信誉良好的生产者发放贷款。

2.成长阶段―政府和生产者组织的共同培育模式。

加强品牌质量管理。对于某一农产品区域品牌,可能存在由众多生产者生产具有相似名称的产品,生产者各自为政而缺少领导者。在这种情况下,政府应该发挥其引导支持作用,重点支持资金充裕、质量较好的生产者成为龙头,使其发挥模范带头作用。规范农产品区域性品牌,对以次充好、假冒名牌的产品、生产者进行清理,防止“搭便车”。对于规范经营的生产者,政府应该引导各个企业形成区别性较强的单独品牌或引导企业形成企业联盟,集体决定品牌的使用。

以组织化带动规模化。对于小规模的种植/养殖而言,其市场认可度再高,政府的培育力度再大,对于培育水平也难以有很大程度的提高,同样也难以有效的带动农户,所以必须扩大规模,鼓励符合条件的农户加入合作社。与此同时,政府还应该鼓励合作社社员按照依法、有偿的原则,把土地流转到合作社社员的手中,扩大种植/养殖规模。

3.成熟阶段―生产者组织主导的培育模式。

原产地保护。区域性农产品对原产地有很强的依赖性,为了能够保持区域农产品的优良品质,应该对区域农产品的原产地进行保护性开发,力争做到区域农产品的原汁原味。然而,在利益的驱使下往往会出现竞争者在类似区域种植/养殖该农产品,并以原产地的名义销售到市场中去“以次充好”,赚取非法利润。普通消费者很难通过直接感官进行识别,给不法分子以可乘之机,也损坏了原产地农产品的品牌形象,政府应该严厉打击这种行为,维护良好的市场秩序。

培育品牌文化。品牌文化作为品牌的灵魂,指导企业各种活动的开展,渗透到品牌战略的各个方面,是企业进行品牌营销的重要保证,良好的品牌文化是企业品牌资产的重要构成部分,更可成为企业核心竞争优势的来源。通过培育品牌文化的内涵,企业可以长久地占据市场,保持成熟阶段。农产品区域性品牌可以本地域文化、社会、经济等多方面的特征为基础,建立本品牌所特有的品牌文化。

参考文献:

1.洪文生.产业集群区域品牌建设构想―以“安溪铁观音”为例[J].华东经济管理,2005.9

第3篇:加强农产品品牌培育范文

品牌农业的五大特点

品牌农业是现代农业发展的有效载体,没有农业自主品牌建设,就没有强大的现代农业。发展品牌农业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必然要求,有助于推广先进农业技术,引导农业生产要素向品牌产品优化配置,全面提高我国农业竞争力。品牌农业主要有以下五个特点:

第一,品牌农业是由农业科技、消费需求、农业资源禀赋和地理文化等因素共同铸就的,部分区域公共品牌具有显著公共品特性。

第二,品牌农业形成与发展有其自身特点和规律,与工业品牌不同,受制于地理环境、气候干湿、日光温差、人文环境等影响,部分地理标志产品还受制于产能规模。

第三,农产品本身具有周期性、地域性以及品种更新换代等特点,在不同地区和不同时期,消费者需求并不一致。随着人们生活质量提高,农产品品牌内涵也是与时俱进的。

第四,农产品品牌生产科技含量不高,易学易仿,受市场供需影响较大,一旦出现质量等问题,品牌保护难。

第五,品牌能够带来农产品的溢价。通过打造优势品牌农业,以品牌保质量,向品牌要效益。

我国品牌农业发展成效与问题

经过多年培育,我国形成了一大批具有地方特色的名、优、特、新产品品牌,对拉动地方农业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品牌农业发展速度持续加快。近年来,国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文件推进品牌建设,地方政府和农业部门对推进品牌农业积极性都很高,先后开展了园艺作物“三品”提升行动,打造“一村一品”试点,初步形成了以标准化生产和质量认证为基础、以产销促进和品牌推介为抓手的品牌农业工作机制。

品牌农业市场竞争力不断增强。中国农产品很早就进入国际市场,近年来以品牌化的方式拓展“出海”之路。

品牌建设带动产品提质、农民增收。据调查,消费者对“三品一标”的综合认知度已超过80%。2015年,我国绿色食品产品国内年销售额为4383.2亿元,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直接增加农民收入超过10亿元。

随着农产品管理部门和生产经营者品牌意识不断增强,我国品牌农业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存在一些问题。

对品牌农业存在认识误区。一些地方行政部门和市场经营主体对品牌建设存在认识误区,认为有商标就是品牌,混淆了品牌和商标的区别。而且“重生产,轻品牌”的现象比较普遍,打造品牌的意识不强,缺乏对品牌内涵的认识、对品牌形象的塑造和文化挖掘。

对农产品品牌定位不清。虽然我国农产品注册商标众多,但真正在消费者心中有影响力的品牌并不多,其原因之一,就在于我国农产品品牌定位模糊,同质化现象突出,常常出现“一品多牌”和品牌内涵单薄等。

品牌农业市场竞争力不强。由于农产品品牌建设起步晚、基础差,真正具有竞争力的品牌较少,除了极少知名品牌外,多数品牌影响力还仅停留在局部地域,跨省跨区域的品牌不多,国际上的知名品牌就更少了。

区域公用品牌重申报轻监管。各地对申报、推广区域公用品牌,打造地方特色产业、提升地方形象产业比较重视,但对于区域公用品牌的授权、监督、管理滞后,相应的监管制度和授权与退出机制还没有普遍建立起来,出现了区域公用品牌“泛用”和未授权生产经营单位“滥用”等问题,严重影响我国区域公用品牌的发展。

品牌农业地区发展不平衡。农产品的生产对自然条件有较强的依附性,我国地域广阔,各地区的地理条件、气候差异较大,对各地区的农产品品牌发展造成了一定的影响。由于各地的经济发展程度、认识水平不一,致使各地的品牌化发展很不平衡。

发展品牌农业要处理好四个关系

要处理好农产品品牌与农产品商标的关系。打造农产品品牌,需要对农产品属区的自然资源、历史人文进行挖掘,依托农产品品质认证、地理标识和区域公共品牌提升品牌价值。而农产品商标只是农产品品牌建设的部分内容。

要处理好农产品品牌与营销体系建设的关系。营销体系是产品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纽带和桥梁。消费者通过营销体系来了解农产品的质量和品牌,而产品生产者需通过营销体系推销、宣传产品的特点和优势。

要处理好农产品品牌与生产成本的关系。发展品牌农业必将带来生产成本和销售价格上升,如果产品提价带来销量下滑甚至企业效益下降,则品牌就难以持续发展。

要促进好农产品品牌与监管的关系。农产品品牌与工业品牌不同,政府在农产品品牌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第一,政府需推动农产品差异化发展,加强农产品归属管理,强化对农产品品牌推介、评选、推优等活动,鼓励农业企业做好质量、做大品牌。开展农产品品牌征集、审核推荐、品牌评价,以及品牌培育和保护制度。第二,加强行业协会建设和管理,充分发挥其职能作用。第三,加快农产品品牌诚信体系建设,切实维护广大消费者的利益和品牌经营者的合法权益,引导、鼓励、支持品牌经营主体自觉维护品牌的形象,依法进行品牌经营。

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经验表明,树立国际知名农产品品牌需从五个方面着手:一是挖掘区域资源优势,树立区域品牌;二是严格质量管理,赢得市场信誉;三是加大科技投入,提升品牌质量;四是做好市场营销,推介知名品牌;五是强化政府扶持,供给配套措施。借鉴国外经验,结合我国实际,发展品牌农业,需要从政策上做好以下四个方面工作:

第一,立足资源优势,搞好品牌r业规划。围绕区域优势主导品种和产业,制定品牌农业发展规划。挖掘和整合农业优势资源,大力培育区域公用品牌,特别是要在优势产区集中力量打造一批优势农产品知名品牌。

第二,完善标准体系建设,强化全程质量监管。质量是品牌的生命,标准化是品牌化的基础。各地农业主管部门应围绕主导产业的发展,完善标准体系建设,做到有标可依,有标必依;围绕打造名牌,组织标准化生产技术和管理措施进行示范推广,强化全程质量控制。

第三,扶持龙头企业,加大品牌培育力度。加强引导,鼓励企业和新型经营主体参与品牌农业建设。培育一批懂得农产品品牌和品牌经营的企业家,以及懂技术、会经营的农民。扶持或引进一批具有开发、加工及市场开拓能力的龙头企业,对当地特色农业进行深度开发,并与农民专业合作社或农户建立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形成打造品牌农业的利益共同体。

第4篇:加强农产品品牌培育范文

关键词: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广西农产品加工业SWOT分析

农产品加工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广西的农产品资源丰富,多项特色优势产业居全国第一。我们要充分利用优势,把握机遇,采取多项措施推动广西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实现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

一、广西农产品加工业的SWOT分析

(一)优势

具有丰富独特的农产品资源。广西的农产品资源丰富,已经形成甘蔗、南亚热带水果、蔬菜、木薯、畜禽、淡海水产品、蚕桑和山茶油等特色农产品资源优势,多项特色优势产业居全国第一,糖料蔗、木薯、桑蚕、香蕉、柑橘、食用菌、中药材等产业稳居全国前列。这为广西农产品加工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培育了一批龙头企业。经过多年努力,广西培育了一批龙头企业。到2008年止,广西有龙头企业700多家,其中主营业务收入1亿元以上的有100多家,获国家认定的重点龙头企业有21家。

形成了特色的农产品加工体系。近年来广西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迅速。目前广西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有10个行业。2010年农副食品加工业产值达1673亿元。形成了以蔗糖、蔬菜、水果、畜禽、水产品等为主的食品工业,以林纸、林板、林化为主的林产工业以及现代中药加工等为支撑的农产品加工产业体系。①

打造了一批农产品加工品牌 。近年来,由于政府制定了一系列农产品扶持政策,广西打造出一批农产品加工制成品品牌,如“老桂林”三花酒、真龙牌香烟、南方牌黑芝麻糊、金花牌茉莉花茶、冰泉牌豆浆、两面针牙膏等70个名牌产品。

(二)劣势

农产品加工的研发不足,技术水平低。在发达国家,农产品加工业的科技含量比较高,高新技术在生产中已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一些新技术如超微粉碎技术、质构重组技术、非热加工技术、食品生物技术等在国外已经得到普遍应用。而在广西,这些技术还没有得到应用和推广,一些农产品加工企业技术和装备落后。

农产品加工设备跟不上,产业链条短。广西的农产品加工业设备相对落后,产业链条短,深度加工不够。据资料显示,发达国家的农产品加工率一般在90%以上,2008年全国农产品加工率为31%,广西仅为21%(不含蔗糖加工)②;广西食用糖产量占全国的60%,而以食用糖为主要原料的加工食品,如糖果、饼干等,在市场上基本没有广西自己的品牌。③

农产品加工企业规模小,外向型农产品竞争力弱。由于农产品加工企业规模小,创新能力弱,技术储备少,缺乏市场上有竞争力的新产品,外向型农产品竞争力弱。2007年广西农产品直接出口超千万美元的农产品企业仅21家。2008年全区直接出口农产品仅7.85亿美元,只占全国农产品出口总额401.9亿美元的1.95%,居全国第15位。③

(三)机遇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正式启动、北部湾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有利于实现出口市场多元化战略,为推动整个农产品加工行业的技术进步,进一步加快广西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发展机遇。

近年来广西农业综合生产能力逐步增强,农产品加工原料的日益丰富,加上国内对农产品加工制品提出数量和质量上的新需求,都为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

(四)挑战

质量控制体系不完善。广西农产品加工企业质量的控制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普遍存在使用的标准更新慢、缺乏健全的质量监控等问题,产品标准的制定与产品的生产不同步,出现滞后或与国际标准不接轨等现象;行业的标准管理制定、产品检测不规范,没有建立覆盖整个产业链的质量安全体系,造成产品质量不稳定,影响产品的市场竞争能力。

技术创新成果转化率低。广西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规模小,农产品加工领域技术创新成果转化率低,东盟特别是越南、柬埔寨等国家农产品加工业成本较低,明显地冲击到广西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2010年全国192个驰名食品品牌中,广西只有3个,全国7624个绿色食品中,广西只有90个。①

二、加快和完善广西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对策

(一)加强研究,提高风险意识和应对能力

零关税互利互惠,广西与东盟国家间加工品流通顺畅,成本进一步降低,刺激采购积极性,双边的进出口都会呈现较快增长。企业要加强零关税对农产品加工业影响的研究,充分利用好零关税政策,维护好自身正当权益;要注意了解和掌握东南亚的风俗及消费习惯、产品包装标准、当地市场需求等情况;要围绕北部湾经济区,环太平洋经济圈、产业港口互动,海陆经济联动,积极拓展东盟市场。

(二)大胆探索,积极推进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

零关税后,东盟国家各种非关税壁垒将增加。农产品加工企业必须积极推进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

要加快技术改造,提高农产品加工水平。企业要加强与科研单位、大专院校加强合作,形成高校、科研院所、企业三方力量的有效整合,建立农产品加工企业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机制。

注重产品质量,使其符合国际出口标准。鼓励企业增加科研投入,开展原创性研发,重点加强农产品加工新技术、新工艺的科技创新,推广和转化一批成熟、先进、适用的农产品加工技术。努力提高产品质量,使其符合国际出口标准。

(三)搞好管理,做大做强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

采取切实措施,重点培育龙头企业。努力改变农产品加工业龙头企业数量少、规模小、带动力弱的现状,要重点扶持市场前景好、发展潜力大的企业,对每项主导产业、优势产业重点培育和扶持1―2个龙头企业,不断扩张农产品加工企业的规模,充分发挥广西木薯、甘蔗、茶叶、蔬菜和剑麻的种植加工等优势,鼓励和帮助企业到东盟国家投资办实业。

改革机制体制,加快企业家队伍建设。通过引进人才、培训提高的途径加快企业家队伍建设,培养造就一支具有战略思维、懂经营、会管理的企业家队伍。加强对自身产业、贸易与金融结构的监控、调整与优化,提高抗外部冲击能力;分析研究东盟国家的有关技术标准体系,为企业提供应对各种非关税壁垒信息与服务。

加快标准化农产品加工专用原料基地建设。根据广西各区域的特色,建立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种养、标准化管理的加工专用原料基地。推行“基地+企业”的运作模式,基地要根据加工的需要选择生产适合加工的品种,保证原料适合加工的要求,从源头上保证产品质量。

(四)注重培育品牌,提升农产品竞争水平

与东盟国家相比,广西农产品加工技术总体上相对较好,广西要注意突出优势。零关税后,消费者对产品最直接的感知差异越来越小,而品牌则传递着各种说服消费者购买产品的信息,要提升农产品竞争水平,必须培育品牌。

实施质量兴桂,制定品牌发展战略。要强化企业品牌意识和知识产权意识,把实施质量兴桂战略作为推进广西品牌发展的重要抓手。要引导与推动企业、行业建立完善自有品牌创造及发展机制,品牌管理与保护机制,积极培育和推广民族品牌。建立完善广西名牌产品评价体系,促进企业质量效益与品牌扩张并举的发展道路,培育出一大批对国民经济影响力大、对相关行业带动能力强、在东盟市场有竞争优势的名牌企业及名牌产品。

增强质量意识,加强农产品标准化体系建设。参照国际标准,严格执行国家品牌标准,根据广西区情建立企业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的标准体系,制定国际化、标准化、系列化的农产品加工机械设备产品质量标准,建立涵盖产地、运输、加工、销售等全过程的产品质量监督和检测体系,完善农产品加工制品质量安全标准和生产技术规范,全面推进产品生产、加工的标准化,保证产品质量,增强国际竞争力。

参考文献:

①陈章良. 广西农业发展的历史机遇[J].农业工程技术(农产品加工业),2010,(1)

②石日灿,居青,叶志杰,李宏权.“零关税”下广西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对策研究[J].当代广西,2010,(8)

③李梦茹. 广西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SWOT分析[J]. 农产品加工.学刊,2011,(5)

第5篇:加强农产品品牌培育范文

关键词农产品;绿色营销;对策

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国内外市场竞争的加剧,农产品的需求发生了根本变化。人们对环境和资源的忧虑逐渐转化为消费过程中的一种自律行为,更加倾向于适度、无污染、保护环境的消费,绿色需求在世界范围内已经或正被逐渐唤起,人们越来越关注农产品的安全性问题。加快开发绿色农产品,不仅有利于提高农产品质量,确保农产品安全,而且对进一步调整农业结构,发展效益农业,提升产业层次,进一步与国际市场接轨,增强市场竞争力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据有关方面统计,我国自20世纪90年代实行农产品认证以来,到2005年年底,对2 400多种产品进行了绿色认证,并为农产品初步实现标准化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但是,也应看到,目前各地的绿色农产品还处在发展的初始阶段,存在着认识程度偏低、生产经营分散、标准实施滞后、产品质量不高、市场开拓不强、管理不够规范等问题。因此,笔者认为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实现我国农产品绿色营销。

1加强绿色教育,树立农产品绿色营销的观念

绿色营销观要求企业在营销中,要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注重经济与生态的协同发展,注重可再生资源的开发利用,减少资源浪费,防止环境污染。绿色营销强调消费者利益、企业利益、社会利益和生态环境利益等四者利益的统一。不少有识之士早就意识到了树立绿色营销观念,开发绿色产品,开拓绿色市场,已成为21世纪企业营销发展的新趋势。

然而,对于泱泱中华而言,仅靠少数有识之士的认识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进行持续的全民绿色教育,在全体国人心目中树立牢固的绿色营销观念。

(1)加强对消费者的教育与引导,树立农产品的绿色消费观念,使消费者对环境和资源的忧虑转化为消费过程中的自律行为,自觉地接受绿色农产品,抵制非绿色农产品。

(2)加强对生产者的教育与引导,树立农产品的绿色生产观念,使生产者在农产品生产过程中,自觉地以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为指导,自愿采用农产品绿色生产技术,大力开发绿色农产品,实现农产品清洁生产。

(3)加强对营销者的教育与引导,树立农产品的绿色营销观念,使其加快绿色农产品的流转,尽量减少绿色资源的浪费;自觉采用农产品绿色包装与绿色广告,尽可能减少农产品在流通过程中对环境的污染。

(4)加强对管理者的教育与培训,培养专业化的农产品绿色管理人才;树立农产品的绿色管理观念,加强对农产品绿色营销的扶持激励、监控管理。

2加强农业生态建设,营造农产品绿色环境

当前我国一些地方农业污染加剧,农业生态环境恶化,已成为发展绿色农业制约因素。因此,必须把保护生态与发展农业相结合,实现可持续发展。

(1)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控制,开展重点区域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实施沃土工程,推广秸秆还田、配方施肥技术、增施有机肥;推广生物防治技术,尽量减少农药、化肥施用量,减轻农业生态环境污染,改善农田生态环境。

(2)加强绿色农业基地建设,完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改善农业生产条件。

(3)建立农业生态环境监测预警系统,加强农产品产地环境监测力度,重点是加强绿色无公害农产品产地环境监测,关注工业对绿色农产品基地造成污染,杜绝工业企业转移到绿色农产品基地,对绿色农产品生产构成威胁。

3加强农业结构调整,打造绿色农业产业

发展绿色农产品,要不断扩大生产规模,提升产业层次,形成各具特色的产业区,向专业化、规模化、产业化、市场化、外向化方向发展。

(1)调整绿色产业布局。按照生态绿色优先原则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发挥生态优势,突出区域特色,分区规划建设绿色产业,努力扩大优势绿色产业比例,围绕主导产业,建立各具特色绿色农产品基地。

(2)培植绿色拳头农产品。根据各地的资源优势和基础条件,着力培植发展具有市场优势的拳头绿色产品。

(3)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建立市场化的土地流转机制,使土地逐步集中,提高绿色农产品的规模经营效益。

4加强绿色科研开发,推广、应用农产品绿色生产技术

开发绿色农产品、提高农产品品质必须以科技进步为动力,提高劳动者素质为根本,实行科技创新,提高科技含量。这需要在开展绿色科技培训、推广先进绿色技术、组织标准实施、建立激励机制等方面下功夫。

(1)迅速改变目前农村农业科技推广网络体系“破”、“散”的状态,对农村基层科技推广人员全面落实政策,使他们生活有保障,从而能扎根农村作贡献。

(2)调整农业科技推广成果奖励政策,对在农产品绿色生产技术应用、推广方面做出贡献的农业科技推广人员予以重奖。

(3)加强农村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发展农民培训及“绿色证书”工程,提高农业劳动者的科技文化素质,以适应深化农业结构、实现绿色农业产业化经营对劳动者素质的要求。

(4)把技术与地域需求结构相结合,因地制宜地开发、引进高新技术、增效技术,加速绿色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能力。

5实现绿色农产品标准国际化,规范绿色农产品认证体系

绿色农产品标准体系和质量认证体系是农产品管理的重要内容。加入WTO后,大量国外绿色农产品涌入我国,冲击农产品市场,国外对农产品质量标准要求越来越高,无疑是我国农产品出口的一大门槛。政府部门应参照国际标准抓紧制订各种绿色农产品的质量标准与认证体系。

(1)建立健全农产品的国家标准(包括质量标准、残留物标准等),尽可能地与国际标准相一致,使标准国际化,并得到其他国家与组织的认可。

(2)建立和完善国家统一的、规范的农产品认证体系和与之相配套的管理、监督机制,使之法制化和制度化,提高认可的权威性,并以此提高和增强我国农产品在国内外的信誉与竞争力。

(3)要加大管理和监督力度,以确保标准、管理的统一化,并迅速将标准、管理手段与国际标准相衔接,争取其他国家的认可。

6建设绿色农产品市场体系,培育绿色农产品品牌

(1)做好绿色农产品市场的规划布局。农产品市场带有明显的地域性和农业产业特色,既要从当前农业生产经营的现状出发,又要注意发现和引导带有苗头性的特色农业产业的发展需要,充分重视工商、贸易、农业等部门,根据各种农产品的不同流通特点,区别不同产地的产业规模、交通条件,按照完善市场功能、增强辐射能力的要求,研究制定农产品市场体系的建设规划。

(2)培育和发展绿色农产品市场主体。参与绿色农产品市场活动的个人和组织都是市场主体。绿色农产品市场主体实力和发育水平是绿色农产品市场整体功能发挥的关键。培育市场和农产品流通中介服务组织,包括经纪人队伍、商、农产品流通合作社、农民协会、结算机构、仲裁机构、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等;以“市场+基地+专业合作社”的模式培育和发展各种形式的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形成绿色农产品市场运作网络;按照“扶优、扶大、扶强”的思路,大力培育生产规模大、科技含量高、市场辐射广、带动能力强的骨干农业龙头企业,从而为农产品市场的稳定发展奠定基础。

(3)提高绿色农产品市场的现代化水平。推进市场体制创新,不断深化市场运行和经营体制改革,积极推进建立以股份制、股份合作制为主的现代企业制度,推进市场的企业化经营;积极引进、配送、拍卖和网络交易等现代营销方式,逐步改变摊位制对手交易模式;加快市场信息化建设,推广普及计算机、网络应用知识,引进信息技术人才,开发市场内部信息资源,建立完善内部网络系统,逐步实现市场交易、结算、仓储、运输、配送的智能化管理。

(4)实施绿色农产品品牌战略,培育绿色农产品品牌。鼓励农业龙头企业、农产品生产基地积极申报,获取绿色农产品品牌标志;加大绿色农产品品牌宣传力度,以品牌拓市场,抓品牌促规模;按照“创名牌、树形象、拓市场、增效益”的要求,组织各地绿色农产品参加各级的评优活动,积极参加各类农博会、农展会等,不断提高绿色农产品的知名度、美誉度,发挥名牌效应,扩大市场占有率,提高市场竞争力;把推进绿色品牌农产品的经营与市场的标准化管理统一起来,树立市场的良好形象,提高市场的品牌附加值。

7参考文献

[1] 张芳,袁国宏.关于绿色营销的几个关系问题探讨[J].商业研究,2001(11):146-147.

[2] 严立冬.生态紧迫性与绿色食品营销策略[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3(5):81-86.

第6篇:加强农产品品牌培育范文

关键词:农产品;品牌价值;农业增收

创建集体共有类农产品品牌是实施品牌农业战略、提高农产品附加价值的一个有效途径。随着农民的市场意识觉醒,集体共有类农产品品牌的数量也在逐渐增多。品牌创立之后,如何培育品牌使之发展壮大、进一步提升品牌价值成为摆在集体共有类农产品品牌面前的一个重要问题。对集体共有类农产品品牌价值的提升途径进行分析研究对农业增收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一、集体共有类农产品品牌的概念及特征

农产品的生长生产特性,导致了农产品品牌培育的主体不同于一般工业品和服务类产品品牌。农产品品牌的创立动机与一般工业品和服务类产品一般无二,但是在品牌培育主体上,农产品品牌与一般工业品和服务类产品品牌存在较大的差异。农产品品牌既可以由企业法人创立,也可以由地域集体创立。本文中,将由企业法人创立或持有的农产品品牌与一般工业品和服务类产品品牌等同,而将由地域集体创立并持有的农产品品牌概括为集体共有类农产品品牌。

集体共有类农产品品牌具有以下特征:

1. 集体共有类农产品品牌的培育主体为地域集体

农产品品牌的培育打破了一般工业品和服务产品品牌培育主体为企业法人的惯例,村集体、县市政府等地域集体都有动力对农产品品牌加以培育。集体共有类农产品就是由这些地域集体创立并持有的农产品品牌类型,其所有权归村委会、县市政府相关部门所有。

2. 集体共有类农产品品牌具有外部性效益

农产品的生产具有范围广阔性和分散性,因此很难像一般工业品和服务类产品一样对农产品的生产进行严格的规范并实施及时有效的监督。创立集体共有类品牌的农产品的生产依然由该地域内的各家农户自行完成。因此,在该集体共有类农产品品牌所在区域的所有农户,都能够无偿地享受使用该品牌获得附加价值收益,以此获取较高的经济收入。

3. 集体共有类农产品品牌的培育和提升难度较大

由于集体共有类农产品品牌归区域集体所有,在其培育和提升的过程中,普遍存在搭乘顺风车的现象,区域内每一个成员都希望在少付出甚至不付出的情况下最大程度地享受到品牌带来的附加收益。根据博弈论的基本理论,最终所有成员的最优选择为自己不投入,这就造成了对品牌培育和提升投入资源的稀少。如果没有强有力的组织支撑,集体共有类品牌很难有进一步的提升,甚至会发生公地悲剧的情形。

4. 集体共有类农产品品牌具有脆弱性

农产品质量不易检测、质量监督困难、食用性等特征和培育农产品品牌的主体复杂导致了农产品品牌天生具有脆弱性。农产品品牌的培育是个缓慢而艰辛的过程,而环境波动对农产品品牌的威胁却高于一般工业品和服务产品品牌。而作为农产品品牌中的一个划分类别,集体共有类农产品品牌同样不可避免地具有这一特征。此外,公地悲剧的情形更是加剧了集体共有类农产品品牌的脆弱性。

二、集体共有类农产品品牌价值来源分析

对集体共有类农产品品牌价值来源的分析,首先要从广义的品牌价值来源分析入手,在此基础上,结合集体共有类农产品品牌的特性加以说明。

品牌最初只是作为一个区分同类型产品的标志,并不包含价值的内涵。而品牌价值的提出,更主要的是测量市场对企业投入的反映。因此可以推知,品牌价值的大小取决于两个方面:一个是企业投入特殊劳动的多少,另一个是市场对企业投入的认可程度。企业投入的特殊劳动可概括为稀缺性资源、品质保障、生产技术工艺、品牌形象推广、品牌文化内涵和服务管理等[1];市场对企业投入的认可可以归纳为功能利益、使用安全保障、消费者专属感、审美个性、消费者信任等[2]。正是这一系列的企业投入和市场认可的共同作用,决定了品牌的价值大小。

结合集体共有类农产品品牌具有的特征,笔者认为集体类农产品品牌价值的来源有以下几个方面:

1. 农产品质量差异

与一般工业品和服务等产品相比,农产品生产周期长、受自然条件影响大、不同品种和生产方式生产的产品差异性明显、生产过程难以监督且质量不易检测。因此农产品的质量差异在对品牌价值的影响上更为明显。不同的品种本身就具有不同的口感和营养价值;不同的生产区域存在着地理环境、水土条件、日照长短、温湿度等方面的不同,对农产品的品质产生巨大的影响;生产工艺也是影响农产品品质的重要因素,按照不同的标准生产出的农产品在质量上存在较大差异。这些导致了不同的品种、不同地域、以不同生产工艺生产出的农产品在市场上的受青睐程度是明显不同的。

2. 品牌推广

中国的一句古话“酒香不怕巷子深”显然已不符合现代的营销环境。繁荣的市场经济为消费者提供了越来越多的选择,如果抱着产品观念不变,那么势必要被市场上众多的竞争者淹没。快速消费品的一个特点是消费者日常中消费次数多、每次消费数量不大,消费者往往对快速消费品的关注度不是很大,这会使得消费者对其品牌的了解程度不够、不能保持长久的记忆。农产品在众多的消费品中属于日常的、低端的快消品,如果不加以推广宣传,品牌形象很快就会被众多消费者遗忘。有效的品牌推广宣传帮助农产品品牌提高在市场上的知名度,促进消费者了解该品牌,进而促使其产生购买行为。

3. 消费者感知程度

生产者向市场提供农产品的质量差异、塑造品牌的形象等必须让消费者感知到,才是有意义的。当前市场经济的形势是,消费者决定生产者的命运,只有获得消费者的认可,产品才能在市场竞争中获取竞争优势。农产品的差异性和农产品品牌的内涵固然是由集体共有类农产品品牌区域中生产者们用不同的地理环境和生产工艺产生和塑造的,但必须接受市场的洗礼和消费者的检验。简单的说,这些不是又生产者说了算,而是由消费者说了算。

4. 社会评价

生产者和消费者是商品交换过程中的参与双方,两方构成了交换的全部。然而这两方以及完成的交换都处于社会这一大环境之下,自觉或不自觉地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农产品往往是食用的,关乎人民的生命健康,因此会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政府部门对食品实施监管、媒体对食品安全给予高度关注等,都影响着农产品品牌价值的波动。尤其现在,大众媒体、自媒体等的发展深刻影响着人们的生活,信息传播速度空前迅速,人们接受到的信息日益增多,社会对农产品品牌的评价越来越深的影响着其品牌价值。

三、提升集体共有类农产品品牌价值的途径

从集体共有类农产品品牌的特征和价值来源分析结果来看,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种途径入手来提升集体共有类农产品品牌价值:

1. 建立专门的品牌管理机构

集体共有类农产品品牌需要有一个专门的可以实施强有力的品牌管理活动的机构。所有权没有明确的归属,是制约集体共有类农产品品牌价值提升的最大障碍。集体共有类农产品品牌的所有权归全体成员共同共有,但绝大多数成员不具备经营品牌的能力,靠民主治理容易错失发展良机甚至犯致命的错误而使品牌毁于一旦,不利于品牌的长远发展。建立一个由具有相关资质人员组成的品牌管理机构,能更好的引导集体共有类农产品品牌的进一步发展壮大。

品牌管理机构对全体成员负责,就品牌的发展问题展开工作。品牌的对外宣传推广、投入资源等均由品牌管理机构拟定并实施。为了控制风险,品牌管理机构要收到全体成员的监督监管。

2. 制定农产品生产工序标准

农产品生产工序标准是集体共有类农产品品牌所在区域所有生产者进行农产品生产的技术指导依据。农产品在种植特性上具有广域性和分散性,而不同的种植方式会导致生产出的农产品具有较大的品质差异。以苹果种植为例,除地理气候影响外,剪枝方式、疏花疏果、施用肥料的种类和数量、施用农药的种类和时机、浇水量等都会对苹果的品质造成影响,如果没有统一的生产工序标准,该地区内生产出的苹果质量往往会良莠不齐。由此可见,如果一个地域共同共有一个品牌而没有统一的生产工序标准,农产品的品质很难得到保证,会限制该集体共有类农产品品牌价值的进一步提升。

制定农产品生产工序标准,要本着科学合理的原则,不能操之过急。标准的制定要经过农业专家的论证和实践,通过不断地尝试和修正,争取制定出符合当地生产条件并有利于提高农产品品质的生产工序标准。标准制定后,还要加强督导力度,确保各生产户严格按照生产工序标准进行生产,防止有标准不执行的情况发生。

3. 分散生产,统一销售

集体共有类农产品品牌经营的最大难点是营销,只有以较高的价格将农产品卖出去,才能体现品牌的价值,使全体成员获得附加利益。如果销售困难,再响亮的品牌也是毫无益处。农产品又各户分散生产,是由农产品生产的特点决定的;但销售却可以突破分散经营的障碍,将集体共有类农产品品牌所在区域生产的农产品集中起来进行统一销售。实施统一销售可以有效地避免分散销售时生产者处于交易劣势的尴尬,同时方便制定并实施积极的营销战略,在市场竞争中取得优势条件。

将农产品统一销售,最为有效的措施是成立农产品公司,由公司根据一定的收购标准将各户的农产品收购到一起,再进行包装加工等,最后统一向市场销售。此外,农户也可以采取合作社的形式自发组成统一的组织,将分散的力量集中到一起,共同面向市场。无论是以公司的形式,还是以合作社的形式,都能帮助集体共有类农产品品牌以强有力的姿态与市场实现对接。

4. 注重附加价值

农产品本身的质量好只是一个竞争资格要素,只有具有卓越质量的农产品品牌才能在市场上参与竞争,被消费者列为备选方案。但这是远远不够的,要想获取竞争优势,还必须具备订单获得要素,也就是使农产品具有较高的附加价值。农产品质量的区分具有一定的困难,一般消费者往往很难做出正确的判断,此时,附加价值就成了消费者选择的关键因素。

就农产品而言,尤其是集体共有类品牌的农产品,最好的附加价值就是地域特色。在对集体共有类品牌进行培育的时候,首先要考虑挖掘该品牌的地域特色,包括地理条件、种植历史、生产工艺等。地域特色赋予产品一定的文化底蕴,使消费者联想出一系列或优美或振奋的场景。除了地域特色,生产者还可以为特定的农产品赋予一定的生活理念,向消费者传递一种美好的意识。最后,生产者可以考虑为消费者提供更优质的服务来提高附加价值,为消费者提供制定包装、提供送货上门、 承诺退换等,都是可以增加附加价值的项目。(作者单位:石家庄经济学院)

参考文献:

[1]凯文・凯勒.战略品牌管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2]朱瑞庭,徐林峰,李节.品牌价值的理论、模型及其评估[J].商业时代,2003

[3]王成荣.品牌价值的评价与管理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5

第7篇:加强农产品品牌培育范文

致力于产业布局区域化,促进农业增产增收

按照省委、省政府推进“两区”建设的部署,我们以发展精品农业为主题,把粮食生产功能区和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作为促进农业转型升级的主抓手、主阵地,优化农业生产布局,促进农业产业转型升级。一是加强组织领导。2009年以来相继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精品农业全面提升现代农业水平的若干意见》、《关于开展“五三零”工程建设加快推进农业转型升级的实施意见》和相关配套政策。并把发展精品农业列入对各镇(街道)考核的重要内容,年初下达任务,年中检查落实,年终考核奖励,为发展精品农业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障。二是科学合理规划。我们编制了“458”精品农业发展五年规划(2010-2014年),大力提升我县白(食用菌)、绿(蔬菜)、蓝(淡水养殖)、彩(花卉)“四色”产业带发展水平,建设千亩精品花卉、万亩精品水果、万亩精品水产、万亩精品瓜菜和千万平方尺精品食用菌“五大精品农业产业区”及80个精品农业示范点。县一级成为省级蔬菜和食用菌强县,5个镇(街道)成为省级农业产业强镇。三是突出建设重点。粮食生产稳定在18.29万吨,同时做优、做大、做强、做精主导产业和主导产品。集中力量建设和培育30个粮食生产功能示范区、30个现代农业园区、30家农业龙头企业、30家农民专业合作示范社、30个知名农产品品牌,全县已累计完成投资5558万元,建设省级现代农业综合区1个、省级主导产业示范区3个、省级特色农业精品园4个,已建成精品农业示范点48个,同比面上增效19.5%。发展精品农业,优化产业布局,促进了农产品的有效供给和农民增收。2010年农业总产值42.34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4383元,近五年来农业总产值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分别增长11.7%和12.8%,其中去年农民收入中来自农业生产的收入为2646元,占比18.4%。

致力于产品生产标准化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

我们把实施农业标准化战略作为提高农业发展质量的关键环节,建立标准体系,加强技术推广,建立工作机制,推进质量安全转型升级。一是注重农业标准体系建设。按照“有标贯标、缺标补标、无标立标”的原则,建立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环节标准体系,初步形成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相配套农业标准体系,使环境条件、生产过程和产品质量都有标准可依。全县制定各类农业标准37类77项,农产品企业标准15类26项,其中双孢蘑菇、厚皮甜瓜标准成为省级标准。二是注重农业标准化生产。我们通过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种养示范户等引导和带动农户实施标准化生产,把标准化生产技术推广到户,提高农产品标准化生产覆盖面。全县创建国家蔬菜标准园1个,实施省级农业标准化推广示范建设项目10项,全县标准化生产面积达到38万亩,占总面积的83%。其中精品示范点的农产品生产实现全程标准化,农产品全部认证为无公害农产品。三是注重建立标准化工作机制。建立农业投入品监管机制‘,健全农产品质量检测机制,探索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机制,强化农产品认证机制。全县农业投入品抽检合格率达100%,农产品检测合格率99.8%,2个精品农业示范点建立起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系统。全县通过认证的国家无公害农产品基地68个,面积15万亩。通过认证的无公害农产品74个、绿色食品10个、有机食品18个。

致力于产业经营集群化完善农产品营销网络

我们围绕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产业化水平和市场竞争能力,努力打造特色优势农业产业集群,促进经营方式转型升级。一是培育壮大农业经营主体。大力推行“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产业化经营模式,全县已培育省级农业龙头企业5家、省级示范性合作社6家、持证农产品经纪人1377人,加入合作社农民6560人,带动农民5,7万人。农业龙头企业、合作社联结生产基地面积15万亩,占耕地面积的33%,农产品加工量占全县农产品总量的25%。二是拓展农产品市场营销。实施农业接轨上海战略,加强与上海等长三角市场主体的合作,设立农产品销售窗口,开展农产品供沪推介,建立农产品供沪配套基地。全县依托优势农产品基地建立起8个产地市场、2家与沪合作的配送中心、6个在沪销售窗口和5万亩供沪农产品基地。2010年全县供沪农产品38万吨,销售额23.8亿元。三是实施农产品“双品牌”战略。打造“嘉善农业精品”区域品牌,注册“银加善”集体商标,推进品牌资源整合,对县域内同一农产品采用同一品牌,努力做响“区域品牌+产品品牌”,进一步提高产品附加值。全县已培育浙江名牌产品9个、著名商标3个,55个农产品获得部级名优农产品称号,48个农产品获得省级名优称号。

致力于农业环境生态化,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我们坚持合理开发利用农业资源,推进农业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努力减少农业生产对环境的影响,提高资源利用率。一是加强农业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加强农村面源污染综合治理,实施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工程,已完成1495家规模养猪场养殖污染治理;实施沼气建设工程,已建设沼气池4.67万立方米;实施化肥和农药减量增效工程,已推广测土配方施肥60万亩。推广有机肥20万亩,实施病虫害无害化防治22万亩。二是加强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注重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循环利用,因地制宜推广农业生态循环模式,畜禽粪便综合利用率达到98%,蘑菇生产废料100%再利用,全部用于新增的1500亩大棚芦笋种植。三是加强平原绿化造林。突出绿色家园和绿化创建两大环节,坚持县、镇、村三级联动,大力开展绿化造林,积极改善农业生态环境。目前,我县中心城区绿化覆盖率41.19%、绿地率36.26%,先后获得省级、国家级“园林县城”称号,建成省级“绿化示范村”22个。

第8篇:加强农产品品牌培育范文

一、优势分析

1.政策优势

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全国19个省市对口援疆会议拉开了新疆大开发大发展的序幕,也为农产品外销平台建设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特别是将伊犁霍尔果斯口岸列为国家级经济特区,霍尔果斯口岸将被打造成为我国西部重要的进出口加工基地和国际贸易大通道,正式批准喀什设立经济特区。这些为新疆农产品外销平台建设提供了优越的政策环境。

自2008年始,自治区党委政府分步实施“走出去”、“走进去”开拓市场战略,着力打造农产品外销平台和市场开拓体系,加快了农产品外销平台建设步伐。针对国内市场区域分布特点,自治区先后重点打造了北京、上海、广州、武汉、长春、成都6个自治区一级平台,分别辐射华北、华东、华南和港澳台、华中、东北、西南地区。通过近年来的实践,营销模式逐步创新,激活了市场开拓机制,政府引导、部门负责、市场拉动、企业主体、社会参与的格局基本形成。

新疆“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大力实施农产品品牌战略,树立新疆农产品品牌形象。着力建设好北京、上海、广东等农产品展销平台,扩大特色农产品的销售规模。到2015年,主要农产品商品率达到70%。”2014年自治区农村工作会议上,张春贤书记指出:“要树立全产业链理念,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和农业服务业,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构建‘从田间到餐桌’的全过程产业体系,特别是要大力支持农产品产地初加工、设施大棚、储藏保鲜、冷链物流等项目”。自治区党委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扶持产业化发展的政策,同时,借力“农业援疆”契机,利用“市场援疆”,把援疆机制优势充分用到农产品市场开拓上来。

2.经济资源优势

(1)优质特色的农产品。新疆以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和生态气候,非常优越的光、热、水、土资源,生产出丰富多样的名优特农产品。全区不断优化农产品区域布局,以优势农产品产业带为重点,集中建设了一批绿色和有机农产品生产基地,形成了以棉花、粮食、林果、畜牧、特色农产品和设施农业六大支柱产业。

(2)发展壮大的农产品加工业。近年来,自治区着力打造生产、加工、储运和销售等环节有机联结的全产业链,已初步建成了以棉花、粮油为主的传统加工业,以杏、核桃、葡萄、香梨、红枣、石榴、苹果、巴旦木等为主的特色林果加工业,以牛奶、牛羊肉、细毛羊、生猪、禽蛋为主的畜产品加工业,以番茄红素、枸杞、啤酒花、甜瓜、鹰嘴豆、玫瑰、熏衣草为主的特色农产品加工业,为农产品外销平台建设提供了雄厚的物质保障。围绕自治区六大主导产业,按照“扶优、扶大、扶强”的原则,培育壮大了一批大型龙头企业和企业集团,初步形成了棉花、粮食、畜牧、林果、区域特色农产品和市场流通六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集群。

3.华东地区市场优势

(1)以上海为中心辐射华东地区格局形成。经过连续5年举办新疆名优特及精深加工农产品上海展示会,培育和提升新疆名优特及精深加工农产品知名品牌,推进区域间产业、资金、技术的有序转移,促进新疆与东部沿海地区的经济交流与合作。

(2)拥有新疆农产品上海展示直销中心。在上海西郊国际农产品展示直销中心有508平方米的农产品常年展示区。每年适时召开特色农产品专题研讨会或论坛。同时,华东市场上有73家新疆企业、近千个营销网点。2009年至今,累计达成签约金额达630多亿元。

(3)搭建新疆农产品华东市场网络销售平台。以新疆农产品展示中心为基点,在杭州、南京、福州、合肥、南昌、济南等发达城市建立新疆农产品展示分中心。形成以批发市场、地州展销点、企业直营店、专营店、店中店、连锁店、电视购物、冷藏物流、前店后厂、网上购物、团购专供等为主的新疆农产品华东市场十大开拓模式,逐渐建立起遍布华东地区的新疆农产品营销网络。

(4)利用援疆机制,发挥援疆优势,实现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立足新疆,通过与华东地区省市共同联合,全方位开展农业合作,实施“东联西出、西来东去、内引外联”战略,充分利用市场、网络,资金、人才、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和企业主体实力雄厚,通过全面深化合作,共同开拓市场,推动新疆外向型农业发展进程,促进企业更多更好地开创国内外市场。

二.劣势分析

1.运距远,物流成本高

农产品主要通过铁路、公路运输,运输距离长、环节多,周转期长,损耗大,成本高、风险大。

2.物流基础薄弱,物流体系建设不足

新疆物流企业少,规模小,仓储条件差,农产品储藏保鲜能力不足,现代化冷藏储运设备和冷链运输能力不足。

3.现代批发市场建设滞后

现代化的大型农产品产地批发市场少,不能有效集聚疆内特色优势农产品。现有批发市场交易方式落后,市场功能不健全。市场基础设施建设落后,与国内外大市场衔接不到位。

4.营销服务相对落后

农产品物流管理水平不高,以信息传输服务、市场营销服务和现代物流服务为主要内容的现代农业服务体系发展相对落后。

5.品牌建设滞后,品牌多、小、杂,缺乏规范的产品标准

农产品品牌集中度较低,品牌建设同质化现象严重,品牌内涵缺乏文化支撑。同种农产品出现多个产地和品牌,同地区产品品牌也多达数个。同时,宣传不足,存在外地产品冒充新疆产品等假冒伪劣现象。

三、华东农产品市场开拓

抓住国家支持新疆的利好政策机遇,发挥华东地区援疆机制作用,按照“优势互补、互利共赢、共同发展”的原则,立足新疆特殊的地缘区位优势、农业资源优势和特色农产品优势以及民族文化优势,依托华东地区人才、资金、技术、市场优势,以重点推进种加销科技产业园区和项目建设为载体,通过“招商引资、技术合作、信息交流”多层次合作联动,做大做强华东地区市场,提升新疆特色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拓展双方经济发展空间,开创全方位合作新格局。

按照“共建基地、培育龙头、提升品牌、拓展市场”的要求,大力发展以苹果、香梨、葡萄、红枣、核桃、杏等大宗特色林果产品为主。同时,发展以牛肉、羊肉为主的畜产品,兼顾小精特农产品。建立一批高标准的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和加工基地。以天山坡经济带、伊犁河谷经济带、库尔勒-焉耆盆地、喀什-阿克苏为中心,建立辐射带动能力强,集基地、加工、流通于一体的大型现代农业产业科技物流园。培育集聚一批有较强市场竞争能力、带动作用明显的农产品加工销售重点龙头企业,共同打造集收购、加工、储藏、保鲜、运输、销售、配送、监管、服务为一体的贯通国内外的农产品物流体系。把新疆建设成“新丝绸之路”重要的中转集散地、加工基地和区域性国际农产品贸易中心。

四、政策建议

1.强化协调,加大政策支持

一是充分利用发挥好援疆机制作用,在自治区层面建立和形成促进新疆与华东地区农产品市场开拓协调工作机制。全面协调和指导新疆与华东地区农产品市场工作,分析研究和协调解决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并吸收商会、协会、科研院所等各类社会团体参与各类对接合作。二是完善扶持政策。用足用好国家对新疆的特殊政策,出台并落实适用两地企业发展的最优惠政策措施,确保新疆与华东地区一系列重点规划建设和重点项目如期投入生产经营。对已有的中央和自治区鼓励农产品出口的财税政策,优先予以落实。同时,加大新建农产品加工销售企业在财、税、贷、地、电、水等方面给予优惠优先安排。

2.大力整合农产品品牌

一是有效整合农业资源,结合区域产业和产品特色实施农产品区域品牌策略,明确区域品牌定位、挖掘品牌文化内涵,防止相同产品品牌过多杂乱。二是努力塑造“绿色、营养、美味、健康”的新疆农产品品牌核心价值,凸显新疆农产品的原生态、无污染、营养保健等特征。三是把民族传统文化、消费文化和地域文化等融入到农产品品牌诉求中,如新疆少数民族的许多传统食疗文化融入到食品类农产品品牌规划之中。

3.精确定位农产品市场定价

实施差别化策略。总体来说,新疆名优特产品定位在中高端市场,针对批发市场、集贸市场、超市、专营店的不同消费群体实施不同的定价策略,设计不同的营销组合。有机、绿色、特色保健产品主打高端市场,定位高收入、营养健康意识强和注重生活品质的消费群体,强调产品的营养、安全和方便等;名优特色产品可以主打旅游集贸市场,把农产品促销与旅游购物相结合。

4.提高储运能力

一是加快冷链设施体系建设。政策扶持推动物流企业和加工企业加大冷链设施投入,加大农产品产地初加工县(市)冷藏设施建设,提高已建成的7万余吨果蔬保鲜库容的利用率。二是根据农产品物流需要,在枢纽站点加强中转性质的仓储设施建设,以租赁等方式有效利用相关省市的仓储设施,提高跨省外销的中转仓储水平。三是优化运输网络。发挥好铁路、公路、民航三大运输网络资源。同时,积极发展第三方物流运输。四是建立和完善分级配送网络,采取各种灵活方式,向目标市场、社区延伸配送。

5.全力打造特色农产品优势企业集群

一是发挥华东地区企业在市场建设、物流体系建设、经营管理方式、开拓市场的优势,以市场为导向,重点扶持两地企业通过各种资本运作方式,形成一批具有一定品牌经营基础和品牌竞争力的特色农业企业,并为将其打造成全国性品牌提供政策扶持和经营指导。二是高位推动和鼓励本地农业企业自主创新,允许援疆地区流通型农业企业与新疆本地农业企业的各种形式的合作,加大新疆农产品“走出去”的力度和范围。三是结合自治区实施南疆三地州“短、平、快”劳动密集型项目,发展适合当地农业产业特点的高成长型、高科技型企业。特别要加快杏热风烘干房制干初加工惠民工程推进,大力推进杏产业大发展,做大做强一批杏产业生产加工流通企业,真正发挥出产业强农富民的作用。

6.大力实施农产品品牌战略

一是针对新疆农产品品牌繁杂、有价无量、有量无货、供应不畅、假冒伪劣等问题,加强管理,建章立制。二是更新完善《新疆特色农副产品指导目录》,逐步建立起农产品市场诚信体系建设的基本框架和运行机制。三是按照“集中力量、整合资源、强化培育、扶优扶强”的思路,科学制定自治区和各地农产品品牌建设规划,设立项目库,打造几个以企业品牌和区域公共品牌为重点的国内知名品牌。同时,要加强品牌的宣传推介和监管执法,保证市场提供安全可靠的优质农产品。

7.搭建全方位营销平台网络

一是加强营销人才培训。加强产销人才队伍建设,培育一批懂技术、懂生产、懂市场,适应现代生产、经营的营销队伍。二是加强对接沟通。积极研究华东各省市经济社会发展各项规划,适应发展环境,按照当地规划建设营销网点、布局网点数量、规划营销产品。三是发展连锁经营,搞好产销对接。积极引导连锁经营向多经营领域渗透,从直营连锁向加盟连锁和特许经营发展。积极推进多种形式的农超对接模式,提高连锁经营的组织化程度。四是发挥好农民专业合作社、专业协会等社会团体在营销服务、品牌建设、营销网络等方面的作用,形成两地完善的农产品市场网上线下销售网络体系。

第9篇:加强农产品品牌培育范文

农产品商标品牌是企业科技水平、管理水平和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标志,是衡量一个地区农业产业化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是农产品进入市场的通行证。在市场和资源不断向品牌集中的趋势下,实施农产品商标品牌战略,是支持生产经营者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形成优势产业集群、优化产业结构、提高产品竞争力的一项重要举措。近年来,我区农业产业化快速发展,涌现了一大批农业龙头企业,争创了一批品牌商标。截止20*年底,全区有省级农业龙头企业2家,市级龙头企业18家;共有15家企业注册农产品商标,其中省级著名商标5件,国家级名牌1件,绿色食品2件。这些品牌商标的创立,进一步推进了我区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提高了我区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企业形象。但从总体上看,我区农产品商标品牌发展仍处在起步阶段,存在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总体数量较少,品牌商标更少;企业注册商标、创商标品牌意识不强,保护不够;农民进入市场组织化程度不高,商标品牌价值难以体现等。因此,全区各级要充分认识到农产品商标品牌的无形资产价值,从加快农村经济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高度,增强实施农产品商标战略的紧迫感,采取各种有效措施,推进农产品商标品牌工作,扶持发展农业商标品牌,做大做强驰(著)名商标。

二、发展思路和主要目标

(一)发展思路

按照建设现代农业的总体要求,以提高我区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市场竞争力为核心,坚持“企业主体、市场导向、政府推动”的方针,充分发挥产业、区域、特色优势,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和市场化运作,积极倡导公司+商标+农户生产经营模式,加大扶持力度,加强宣传引导,鼓励农产品生产者、经营者积极注册商标,争创品牌商标,为我区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强大的产业支撑。

(二)主要目标

通过组织实施商标品牌战略,建立起较为完善的商标注册、使用以及培育、发展、保护体系。培育、做大做强品牌商标,充分发挥品牌商标的引领作用,使之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和支撑。“十一五期间”,力争新注册的农产品商标翻番,新增5个以上绿色食品,培育出驰名商标3-5个,著名商标10个以上。

三、主要措施

(一)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夯实农产品商标品牌基础。按照“科学、规范、统一、适用”的原则,加快制订各类农产品无公害生产规程,逐步建立起覆盖我区主要农产品的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农业综合标准体系。全面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和管理,对产地环境、生产过程和产后加工、包装等环节实施全过程标准化管理。继续加大对农业标准化、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的扶持力度,制定和完善相关的奖补政策。加快我区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产品认证和商标注册工作,引导和鼓励农业龙头企业、生产单位和经济合作组织,积极开展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等认证和注册具有我区特色的农产品地理标志证明商标、集体商标,争创更多的农产品品牌商标。

(二)加大扶持力度,大力营造商标注册创牌环境。积极发挥财政资金在推进商标品牌战略中的引导作用。调整都市农业专项资金的支出结构,采取“以奖代补”的方式,对注册成功的农产品商标,承担部分注册费用;对获得著名、驰名商标称号的,给予奖励。对品牌商标企业在科研技改、税收、项目安排等方面予以适度倾斜。有关镇街也应按一定的比例予以配套。对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与我区主导农产品联系紧密的优势企业给予重点扶持。充分发挥政府各职能部门作用,在商标注册等多个环节密切配合,加强合作协调,为商标注册和创牌提供全方位、多层次服务。

(三)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市场影响力。各街镇和区有关部门要把商标宣传推介作为产业化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积极组织企业参加各类展示展销活动,突出对企业商标的包装和宣传,扩大影响,提升形象。新闻媒体要积极宣传本区企业,推介商标品牌。农产品生产企业要主动在广播、电视、网络、报纸等媒体上全方位宣传,宣传商标,推介品牌,提升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