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园区综合管理范文

园区综合管理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园区综合管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园区综合管理

第1篇:园区综合管理范文

合素养则是提高图书馆管理业发展效率的关键因素。

如今的社会在不断地进步和发展,人们汲取文化的方式越来越多,这使得图书馆在如今这个现代化社会中显得有些“渺小”。不少人选择了网上阅读而不是去图书馆借阅书籍,无论是从知识资料覆盖面还是在便捷效率方面,图书馆都略低一筹,因此,就有不少人认为在图书馆的管理业中图书馆的管理人员职责也就被忽略。普遍的认为,现代图书馆对图书管理人员无论是个人能力还是相关的专业知识的要求都是比较低的。但从社会文化发展以及县区文化传播及发展等方面来看,这种观念其实是一种本质性错误理念,仅从单方面去分析了现代图书馆管理人员的职业。图书馆管理事业的发展也需要人才,也需要专业人员,只有具有良好的个人素养和较全面的专业知识才能应付新时期下图书馆管理工作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为社会文化产业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因此,提高及健全县图书馆管理人员的专业知识和综合素养是县文化发展的重要和必要手段,尽可能的通过一些合理科学的培养形式对现如今的图书馆管理人员的综合素养进行有效的培养和提高。改善目前图书馆管理人员普遍思想比较传统、专业知识不全面、个人综合素养较低的局面。进而确保县区图书馆管理业的有益发展。本文就现如今的图书馆管理人员在职业中存在的问题给予阐述和对图书馆管理人员所应具备的相关素质提出几点建议。

一、政治思想素质的培养。

良好的政治思想素质是任何职业人员所应具备的一个最重要也是最为基本的素质要求。政治思想素质是一切素养的前提,没有政治思想作为指导的思想都犹如“空中阁楼”一般的存在。因此,在培养图书馆管理人员的综合素养的过程中,其政治思想素质应作为首要培养目的以及后续培养都要以其为基础。政治思想具体体现在:

要有马克思基本主义理论及社会发展观。理论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基本理论,认清楚和理解他才能更好的从事社会文化管理事业。

要具有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理念以及较为强烈的职业责任感。较为全面的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理念是社会文化管理人员的基本素养要求,强烈的职业责任感是现代化图书馆管理人员对职业的一种道德修养,高尚的职业道德修养也是一个合格的县区图书馆管理人员的基本体现。

要具有坚持不懈、奋发创新的精神。不论在那个职业上,能走到最后的人都有着坚持不懈,奋发向上的精神。没有谁的工作历程是一帆风顺的,因此,坚持不懈精神的培养是及其重要和必要的。而且,在职业历程中,人不能一直安于现状,应力求创新,尽可能的发掘自己的创新意识,为企业和机构提供更为科学和合理的发展理念。

二、基于县区图书馆管理人员的基本管理意识的培养

加强图书资料管理意识。目前,不少图书馆管理人员在图书资料的管理体系中仍表现的比较盲目的束手无措,这主要是由于他们对图书资料管理的认识和理解不够清楚和透彻。现如今不少管理人员认为,图书资料的管理对整个图书馆管理事业的发展并不会造成多大不良的影响,认为,图书资料的管理只要做到图书的不丢不遗就行,在图书资料的分类、说明等放面并没有投入过多的精力。因图书资料的管理任务对图书馆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没有过多的要求,所以,无论是图书馆管理系统方面还是图书馆管理人员自身在图书资料的管理方面都投入和关注的较少。

基本解决措施:给予上述问题,图书馆管理人员对图书资料管理意识的模糊,以及对图书资料管理职责的轻视。这些问题都将影响到县区图书馆管理人员综合素养的培养。因此,在对图书馆管理人员综合素质培养的同时,在基本思想的加大对图书资料管理的基本认识,让管理人员认识到图书资料的管理也是图书管理业的重要的一部分,也是其的一个重要职业,应当要也有必要做好这项工作。图书馆应建立相关图书资料的管理政策和制度,以便提醒和约束图书馆管理人员的行为。

提高对图书馆管理业的积极性。积极性决定着效率,据目前来看,有不少的图书馆管理人员对自身的职业有着一种敷衍的态度,这种态度使得图书馆管理人员在图书管理工作中显得怠慢和被动,这严重影响县区图书馆管理事业的发展和效率。由于图书馆管理工作比较单一枯燥,管理人员在上班期间心情低落、行为滞后,意识上完全跟不少“节奏”。因此,也就没有了对职业的热情,工作效率低下,服务质量不高等现象的出现也是必然的。

基本解决措施:这种问题的出现归根结低是管理人员对事业的热情度较低,也就是说职业对管理人员的吸引力不够而造成的管理人员的积极性较低。因此,建议图书馆在管理人员上班期间增加相应的“职场互动”,让管理人员完全投入工作之中,让他们感受到自己在图书管理事业价值,随之提起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三、对图书管理人员职业素养和服务意识的培养

加强职业素养培养。职业素养包括图书管理人员的自身职业修养和专业知识技能的培养,一个人的职业素养是该职业对职员定位的一个标准,而县区图书馆管理人员的职业素养则直接影响到了县图书馆的建设水准和图书馆管理事业的发展。图书管理人员的形象体现了县图书馆的形象,因此,要着重图书管理人员的形象素质,县图书馆管理事业的发展过程中,我们不仅要注重图书馆事业的发展质量,也要在乎关于图书馆形象的相关问题,这也是现代化图书馆建设发展中内外兼备的具体表现。除了素质等方面,图书管理人员的专业知识技能的培养更是图书馆管理事业发展的重要基础,管理人员的专业知识技能是评价其是否能处理和解决相关管理问题的重要指标。因此,在培养过程中要尽可能的为管理人员提供一定的学习机会和空间,进而培养更高的职业素养。

第2篇:园区综合管理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103名,年龄20~52岁,平均(29±35)岁;学历:本科11名,专科61名,中专31名;职称:护士13名,护师41名,主管护师42名,副主任护师7名。

1.2 方法 根据调查目的,在培训前后发放自制的社区护士综合素质知识调查表,发放问卷103份,有效问卷为103份,有效率100%。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百分比、χ2检验分析受训者培训前后的相关知识、态度和需求的变化。检验水准α=0.05。

2 结果

2.1 不同学历社区护士培训前后综合素质认知程度比较 见表1。

3 讨论

3.1 综合素质认知水平及原因分析 本次调查结果表明,社区护士对综合素质的概念模糊,对沟通的技巧、方法知之甚少,对社区居民实施护理较困难,开展社区工作缓慢。分析原因主要有:①护士在校仅侧重于基础医学理论知识的学习,其人文社科类课程较少,导致综合素质欠缺。②社区护理经验不够丰富,工作中表现出信心不足。③重视程度的影响。目前大多医疗单位招收护士,侧重于基础护理操作技术,对护士综合素质无具体要求。

3.2 培训对提高社区护士综合素质的重要作用 目前有研究表明[3]:护理人员喜欢的学习方式依次是看书自学、短期学习班、脱产学习班、脱产进修、院内讲课等,但由于看书自学的系统性、指导性和前沿性缺乏,护理人员更能够接受短期学习班、脱产学习班等形式的培训。本次调查显示,加强培训是提高护理人员综合素质水平的有效途径。

3.3 提高社区护士综合素质水平的有效方法和途径 培训方法:①举办专题讲座培训班。内容以基础护理专业方面为基础,渐次增加独立能力的培养,不断拓展专业知识的深度和广度。此外,对每个人作为社会角色所应具有素质的培养贯穿始终,包括自信、责任心、社会适应能力、交流能力、协调及领导能力等的培养。②在职培训。根据社区护士目前不同学历、职称、业务水平,从实际出发,缺什么补什么,制订不同层次的培训计划和方案定期进行培训、考核和验收[3]。③个案经验交流学习。每月定期利用1 h时间,在科内开展小组制讨论,每个人带有明确的目标,不单纯是业务与技术的交流,还包括社区护理管理讲演与沟通技巧以及社会学知识等方面,不断充实自己,观察、总结、改进,达到丰富知识、提高工作能力的目的,促进社区护理工作的开展,来提高社区护士整体综合素质。

3.4 重视社区护士综合素质的培养 医院应把提高社区护士综合素质的培养提到日程上来,提供相关的知识、技巧及时间保证,为社区卫生服务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李晓惠,邹晓清,贝冬莲.对深圳市社区护士岗位培训及学历教育需求的调查分析[J].中华护理杂志,2001,36(3):231-233.

[2] 席淑华,周立,贾建平,等.社区护士护理技能现状及学习需求[J].实用护理杂志,2007,23(2):54-56.

第3篇:园区综合管理范文

【关键词】疾病预防控制处;手足口病;防控管理

【中图分类号】R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0―0875―02

1 手足口病概况:

手足口病(Hand-foot-mouth disease, HFMD)是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常见传染病,以婴幼儿发病为主。大多数患者症状轻微,以发热和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皮疹或疱疹为主要特征。少数患者可并发无菌性脑膜炎、脑炎、急性弛缓性麻痹、呼吸道感染和心肌炎等,个别重症患儿病情进展快,易发生死亡。引起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包括肠道病毒71型(EV71)和A组柯萨奇病毒(CoxA)、埃可病毒(Echo)的某些血清型。EV71感染引起重症病例的比例较大。肠道病毒传染性强,易引起暴发或流行。

1.1流行病学:手足口病是全球性传染病,世界大部分地区均有此病流行的报道。1981年上海首例报道以来,直2008年我国大部分地区发生了手足口病疫情。2008 年5 月2 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将手足口病纳入国家《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丙类传染病进行管理。近年来疫情形势严峻,发病和死亡例数逐年上升,病例以散居儿童和托幼儿童为主,死亡病例多为1岁以下的婴幼儿。

1.2传染源和传播途径:人是肠道病毒唯一宿主,患者和隐性感染者均为本病的传染源。肠道病毒主要经粪-口和/或呼吸道飞沫传播,亦可经接触病人皮肤、粘膜泡疹液而感染。病人粪便、疱疹液和呼吸道分泌物及其污染的手、毛巾、手绢、牙杯、玩具、食具、奶具、床上用品、内衣以及医疗器具等均可造成本病传播。

1.3临床表现:大部分肠道病毒感染和手足口病为轻型病例,临床主要症状为手、足、口和肛周有皮疹,口腔粘膜出现疱疹,伴有发热、咽痛、倦怠乏力等症状,预后良好。少数病例由于病毒侵犯神经系统,临床表现为脑炎、肺炎和神经源性肺水肿,病情进展快,病死率高。

1.4诊断:流行病学史、典型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

2 一般资料:

2.1社区概况:管辖区域有一个街道的13个社区,常驻人口约8.5万人。社区内有学校、幼儿园、机关企事业单位、商场、超市、酒店。

2.2手足口病患者发病情况:2012年1月1日至12月31日,社区内共报告手足口病例192例,报告发病率为196.3/10万。

2.3年龄组:发病年龄最大为41岁,最小为6个月。患者以1-4岁儿童为主,占82.52%。其中2岁组和3岁组儿童发病最多,分别占20.38%和26.79%,4岁组次之,占16.99%,1岁组占18.44%。1-4岁发病率最高。病例数男女性别比为1.3:1,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

2.4职业:病例以散居儿童和托幼儿童为主,其中托幼儿童89例,散居儿童112例,学生3例,其他人群2例。

2.5时间分布: 2012年表现为各月份均有发病,发病高峰时间提前,持续时间长的特点。3月份出现明显上升趋势,到4、5月份达到高峰,随后逐步下降,到10月份恢复到3月份的水平,持续时间达6个月。

2.6重症、死亡:重症病例2例(3岁、10个月),一例未住院实验室检测为阴性,一例收入儿童医院PICU治疗。

3 防控管理:

目前针对肠道病毒EV71感染没有有效的疫苗保护和预防,并且对手足口病也没有特殊治疗药物治疗,在日常生活中,要采取社区内有效的预防保健措施,尤其对患病托幼机构、散居婴幼儿的隔离防护,加强治病、防病知识的广泛宣传。才能在根本上避免EV71的感染流行,减少重症和死亡病例手足口病的出现。

3.1个人预防:加强卫生健康教育,使儿童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饭前便后、外出后要用肥皂或洗手液等洗手,不喝生水、吃生冷食物,避免接触患病儿童。本病流行期间家长尽量不要带孩子去人群聚集、空气流通差的公共场所,一定要注意保持家庭环境卫生,居室要勤打扫勤通风,常晒衣被。若出现感染症状加重及时到正规的医疗机构就诊。

3.2病例访视:完成社区内所有手足口病病例的访视;及时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对每个病例进行调查问卷,详细了解每个病例接触史、临床表现等特征,并深入分析每起疫情的三间分布和流行特点。

3.3院内疫情监测和报告:对社区及托幼机构前来就诊的患儿,加强导诊、分诊防控环节。落实早发现、早报告、早诊断、早治疗的原则,疑似患儿进入专设的隔离诊室接诊。严格落实院内感染的防控措施是控制本病扩散最有效措施。

3.4加强门急诊预检分诊,制定各项规章制度:制定和出台医院《手足口病防治工作实施方案》,组织全员进行手足口病相关知识培训,提高医护人员的防病和自我防护意识,利用院内、外信息网络平台进行健康教育。

3.5社区内公共场所预防:

3.5.1托幼机构和小学的管理: 1.在疾病流行期间要注意教室、宿舍的公共卫生,定期打扫,时常保持通风,减少班级之间的交叉,对玩具、餐具等个人日常用品进行清洗消毒。2.严格执行晨检制度,一旦发现异常患者要采取及时送诊、居家隔离治疗和休息等措施,并对患者所用的物品立即进行消毒处理。3.发现患儿时,要及时向卫生和教育部门报告,医疗机构对疫情发生单位,提出相应的防控措施和意见,指导其改进传染病防控工作,并做好相应的宣传教育工作。4.根据疫情控制需要,对发生疫情的班级采取一例停班的防控措施,及时发放停班、停园、停课通知书取得家长的理解和配合。5.对托幼机构和学校保健医生开展统一培训,强化早期发现病例的能力,培训率达到100%。

3.5.2监督检查托幼机构和学校等重点单位 监督重点单位晨午检工作开展情况和开窗通风、消毒等措施落实情况,各项卫生制度建立情况。敦促托幼机构召开家长会,向家长宣传手足口病预防控制知识。向家长做好停班、停课解释工作,取得理解,配合防控工作落实。

3.5.3院内接诊科室实行预检分诊 专辟诊室(台)接诊疑似手足口病人;做好病家和疫点消毒工作,尤其对室内空气、接送车辆等的消毒;接诊的医生和护理人员处理完每一例患者后,都必须认真洗手或消毒;患者接触的任何物品都要严格消毒后再使用,另外患者的分泌物和排泄物必须消毒后再处理。

3.5.4本社区地处城乡结合部 特点:流动人口多,居住条件复杂。需要医务人员与社区街道联合开展持久、深入、广泛地社区内健康宣教活动。使儿童家长及托幼机构工作人员了解手足口病的临床症状,特别是婴幼儿病情变化时及时发现,去正规医院治疗。掌握最基本的预防措施,强调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及环境卫生措施对于有效预防手足口病的重要性,动员托幼机构老师和管理人员、儿童家长成为手足口病防控工作的主动参与者,形成群防群控体系。

4 手足口病防控管理体会:

4.1高度重视至关重要

在手足口病流行的初期,社区街道政府部门、医疗机构、社区居民、学校托幼机构高度认识,迅速应对,在手足口病防控各个环节中应承担各自的任务和责任,认真落实手足口病防控措施。

4.2环节管理是关键

实施有效管理措施针对医院手足口病防控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上级卫生行政部门督查发现的问题,认真讨论、总结并逐条整改。特别是在对疫情报告、门诊日记管理、手足口病病人的治疗转诊、医院感染控制、门诊预检分诊、传染病诊治场所的布局等重要环节,进行重点整改。真正做到对传染病的早诊断、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不漏报、不迟报,报告内容准确无误。

4.3街道社区相关部门配合必不可少

结合本社区居民构成特点,社区内进行健康宣教活动。手足口病可防、可治、不可怕。利用院内外网络,家庭访视、健康讲座增加社区居民防病知识。最大程度地降低手足口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减轻手足口病对人民健康和社会稳定的危害。

参考文献:

[1] 杨智宏2002年上海儿童手足口病病例中肠道病毒71型和柯萨奇病毒A组16型的调查[J]. 中华儿科杂志,2005,43(9).

[2] 卫生部.肠道病毒(EV71)感染诊疗指南[M].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2008:22.

[3] 高政敏.216例手足口病的护理[J].中国实用医药,2009,4(15):214.

第4篇:园区综合管理范文

那么,作为地方性综合性院校,在地域优势、单门类优势皆无法凸显的情况下,该将目光投放何处?如何打造综合艺术院校艺术管理类专业的市场竞争力?“欲辨其症,先执其脉”,若想明晰此类专业的市场定位,找到问题的症结所在,必须首先关注当今艺术活动的特征和发展趋势。

一、艺术生产活动的历史性转变与艺术管理专业的设置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使艺术同其他经济、文化领域一样,在与市场相结合的过程中,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性变革。其中,艺术的商品属性得到前所未有的强化。经济的高度发展,刺激并改变了人们的消费模式,文化消费所占比重越来越大,绝大部分艺术生产被转化为艺术商品生产,创造了可与物质生产相抗衡的巨大的经济效益。由此导致当今艺术生产活动发生历史性转变。

(一)艺术生产目的发生变化

传统艺术创作的目的是为了表达艺术家个人的思想情感和审美追求,思想性和艺术性是衡量艺术作品优劣的标准,艺术强调对人的熏陶、感染、教育等社会意义,艺术家皆“耻于言利”。而当代艺术商品生产的目的则是为了谋求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强调投入产出比,通常会以票房、售价以及是否赢利作为成败的依据。

(二)艺术生产方式的巨大转变

传统艺术创作往往较为自由和率性,艺术家作为创作个体强调其艺术个性的表述,在创作过程中则须耐得住寂寞,“板凳要坐十年冷”,封闭在清静的地方,经历较为漫长的创作周期,是一种相对孤立的自足式生产方式。而当今的艺术商品生产则由“创作”转变为“制作”。艺术“制作”是一种受制于市场规律的产业化运营方式,文化运营主体依据特定的社会或市场目标,对艺术生产活动进行整体策划、组织、经营和管理,依照工业化标准对艺术生产的各个环节进行细致的专业化分工,利用机器设备、艺术基地等生产线、流水线对艺术品进行批量加工、生产,同时实现生产、传播、营销一体化。湖北省地方戏曲艺术剧院副院长杨建港在谈及荣获第八届中国艺术节文华奖的楚剧《大别山人》时说:“在市场经济的推动下,地方戏的生产方式已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大别山人》既是艺术作品也是艺术产品,拍戏之前我们即对剧本进行了项目论证,策划它的卖点、受众群甚至预估了票房后,才开始做这个项目,可以说今天展演的火爆是严格按流程制作出来的结果。”同样参加文华奖角逐的歌仔戏《邵江海》的编剧曾学文也说:“我们的创作就好像工业产品的研发中心,首先得有好点子、好创意,然后再进入生产流水线进行精心排演与制作。”这些剧目背后都形成了相对成熟的项目运转机制。可以说,由“创作”到“制作”是当今艺术生产方式的历史性转变。

(三)艺术生产主体发生转移

艺术创作的主体是艺术家。作品的所有权、支配权归艺术家或艺术团体。而艺术商品生产――“制作”的主体则为文化经营机构或个人,艺术家及其作品成为被经营和管理的对象,公司或制片人才是艺术作品的所有者。

(四)艺术生产活动的终端,即艺术接受发生了变化

艺术创作时代,虽也有“文艺要为工农兵服务”的大众文化理念,但由于艺术品数量有限,传播方式、范围有限,仍属难得一见的奢侈品。而在艺术商品生产时代,艺术品实现工业化批量生产,数量极为丰富,加之电视、网络等新的传播形式的高度发达,艺术已经成为普及性大众消费品。

当今艺术产业化过程中发生的种种变化,使得艺术家不再把献身艺术与凭借艺术获取经济效益的观念、行为对立起来了。但是,作为创作主体,艺术家难以独立完成将作品变成商品的使命,更难以应对上述艺术生产和传播过程中的种种市场需求。由此便导致艺术活动中另一类群体――艺术经纪管理者的出现。由此可见,当前艺术管理学科的使命之一,就是为了在“制作”时代解决艺术进入市场的问题(保证艺术的良性发展也是艺术管理学科的重要使命)。传统的艺术学科培养艺术创作人才,而新兴的艺术管理学科则承担着对艺术活动进行策划、组织、经营、管理、传播、营销等功能。

目前,国内艺术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计划大都针对“制作”时代的市场需求进行设置。各专门艺术院校分别就所属学科专业领域进行有针对性的艺术管理人才培养,并且迅速地自觉地形成了对艺术管理人才市场的细分,音乐、美术、戏剧、影视、媒介等领域皆已各得其所。在这样的专业市场格局中,地域、单科都不占优势的综合艺术院校该何去何从?是像专门艺术院校那样分门别类地培养专项艺术管理人才,在业已形成的人才市场格局中分得一杯羹;还是另辟蹊径,打造自身特色和优势,谋求并做大属于自己的“蛋糕”呢?

二、艺术活动的发展趋于“跨界”和“综合”

与专门艺术院校相比,综合艺术院校的优势显然在于“综合”,在艺术管理视域内,也应该围绕“综合”这一资源优势来进行市场定位和特色打造,走差异化发展道路。

(一)艺术活动自身的发展趋于综合

在消费市场要求“极视听之娱”的今天,艺术活动突破了单一的艺术形式,越来越强调多门类的综合,这是当今艺术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视觉艺术的展览,会融入听觉艺术的音乐和新媒体等艺术形式;表演艺术的演唱会、舞台剧,会融入多元的影视元素和美术设计元素;至于综艺形式的晚会、庆典更是集音乐、舞蹈、戏剧、曲艺、影视、美术设计、灯光音响以及高科技于一身,包容所有艺术元素……可以说,“跨界”“综合”成为当代艺术活动的一个突出特征。这对于壁垒森严的专门艺术教育而言是挑战,而对于综合艺术院校,则正是良好的发展契机,综合艺术院校整合各门类艺术资源,联合出拳,攻关重大艺术项目的成功经验充分证明了综合艺术院校的独有优势。

综合艺术院校的艺术管理专业处在这样一个多艺术门类共生的学科架构之中,轻而易举地就能够享受到这种资源优势――一方面,校内活跃多元的艺术氛围,既可以养成学生开阔的艺术视野,启迪学生多元灵动的艺术思维和创意思维,又可以锻炼学生整合、运用多种艺术资源的能力;另一方面,唯有在综合艺术院校艺术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当中,才有条件进行模块式艺术选修课程设置,对多门类相关艺术课程进行菜单式开列,使学生在掌握基本艺术管理的方法和规律的基础上,又可以依据兴趣,发展各自的特长方向,从而真正实现“宽口径、厚基础、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形成自己特色的市场竞争力。

此外,在艺术管理的相关领域内,综合艺术院校还完全可以凭借优势开疆拓土。例如,研究发现,“大众”消费的艺术形式,往往更强调综合性。而专门的美术、高雅音乐、舞蹈、戏剧等艺术品市场,虽然繁荣,但人群针对性强,市场相对狭窄,对艺术管理人才专业素质要求很高,所需人员数量也有限;而综艺形式则属“大众”消费,晚会、庆典、节事活动等综艺形式,不仅仅存在于剧场、电视演播厅,同样活跃于企业、学校以及人们的日常生活当中,可以说,专门艺术院校未曾问津的大众艺术消费――综艺领域,恰好可以彰显综合艺术院校的优势,这块“蛋糕”不仅新鲜硕大而且可持续发展能力强。

(二)艺术元素向社会生活诸领域进行普遍和多元渗透

艺术元素越来越多地渗入当代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这种渗透和参与同样是普遍的和多元的,这是当今艺术发展的重要趋势。艺术不再幽居在象牙塔内孤高地发展,而是积极地服务于社会经济、文化、体育等诸多领域。一座城市、一个企业、一次赛事、一个项目甚至一个餐厅,都会因为艺术元素的注入而变得生动而有格调,大大增加其文化附加值。如果说专门艺术院校的艺术管理是立足于行业内部,在人才培养方面求深求精的话,那么综合艺术院校的艺术管理则可以放眼公共文化策划,在人才培养中强调更广阔的文化视野和多元灵动的艺术思维。2010年上海世博会是体现人类进步的一次顶级成就展,但是它完全突破一般展会陈列图片和实物的呆板做法,世博园中246个国家和组织的323个展馆,无一例外地选择以艺术作为新科技、新材料、新理念的载体,极富创意地实现视、听、触、控等多元互动艺术体验,从而使上海世博会成为一场美轮美奂、让人留连忘返的视听盛宴。在这样的大型活动中,艺术的功能已经远不止是点缀和锦上添花,而成为一种设计思维和承载形式。联系当今艺术发展的这一重要趋势,我们还可以把目光放得更远。应该说,借助综合艺术资源优势,以多元文化视角,有创意地运用多种艺术元素为更广阔的社会生活服务,是综合艺术院校艺术管理类专业的更大市场。

综上所述,在艺术日益成为大众消费的“制作”时代,综合艺术院校开办艺术管理类专业有着无可取代的优势,我们应该充分发挥“综合”这一突出的艺术资源优势,找准市场定位,立足大众文化消费,放眼公共文化策划,明确培养目标,打造专业特色,谋求综合艺术院校艺术管理学科的健康良性发展。

(注:本文为吉林省教育厅2010年度重点教学研究项目《综合艺术院校艺术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模式与方法的研究与实践》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全国本科艺术院校招生简章[EB/OL].华禹教育网(原中国高校网)省略/artzs.htm.

[2]王能宪.文化建设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第5篇:园区综合管理范文

青岛市垃圾产生量及垃圾成分:截止2009年底,青岛全市垃圾产生量约为5200吨/日,其中市区约为3700吨/日。青岛市生活垃圾主要成分为有机物,约占70%,另外可回收物约占24%,无机物约占6%。

青岛市垃圾处理现状:青岛市辖七区五市,其中除黄岛区和下辖各市设垃圾填埋场处理本行政区域内的生活垃圾外,其他区域的生活垃圾全部进入小涧西生活垃圾综合处理厂进行处理。该厂是青岛市的主要垃圾处理设施,承担全市约60%的垃圾处理量。

小涧西生活垃圾综合处理厂现状:此厂位于青岛市城阳区河套镇小涧西村北,占地约65.88公顷,于1998年开始规划建设,目前包括卫生填埋场、生活垃圾堆肥处理厂、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等处理设施(见表1)。

其中,卫生填埋场(一期)于2002年建成投入使用,是原国家建设部首批认定的一级无害化填埋场,目前为青岛市主要生活垃圾处理设施;生活垃圾堆肥处理厂设计处理能力300吨/日, 2008年建成投入使用,用于处理有机含量高的垃圾;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一期)设计处理能力1500吨/日,发电机组装机容量30MW(兆瓦),工况下年均发电约2亿度,年上网电量1.57亿度,相当于节约5.6万吨标煤,目前正在试运行。

另外,配套设施有:配套污水处理厂,设计处理能力900吨/日,出水水质达到IB级排放标准,处理小涧西生活垃圾综合处理厂产生的渗滤液;填埋沼气发电厂,工况下年均上网发电约2000万度,2010年建成投入使用。

二、小涧西生活垃圾综合处理厂目前存在的问题

一是垃圾处理体系减量化、资源化水平不高。目前,进入小涧西生活垃圾综合处理厂的生活垃圾中,90%以上通过卫生填埋处理,减量化、资源化程度不高。在焚烧厂正式运行后,通过焚烧处理的垃圾仅为50%左右,减量化水平仍然不高。

二是处理设施管理隶属关系复杂,缺少统一协调机构。小涧西生活垃圾综合处理厂内的处理设施有政府统一管理、BOT企业管理等多种管理体制,已经打破了原来的政府统一管理模式,缺少一个综合协调管理机构,以综合调配整个厂区内的垃圾流向,监管处理设施的运行状况和处理质量,并协调垃圾处理设施与周边居民的关系等。

三是没有环保宣传教育设施,缺少市民的参与互动。垃圾处理需要全社会的参与,只有让市民了解垃圾处理情况,才能激发他们参与的兴趣,而最直观的了解方式莫过于现场参观与互动。小涧西生活垃圾综合处理厂目前尚没有这类设施的建立,使市民缺少参与互动的途径。

三、小涧西生活垃圾综合处理园区规划建设方案

(一)主要思路

小涧西生活垃圾综合处理厂是青岛市市域范围内主要的生活垃圾处理设施,也是未来保障青岛城市正常运行的重要基础设施之一。为更好地发挥小涧西处理设施的垃圾消纳处理作用,应在现有垃圾处理设施的基础上,借鉴国内生活垃圾综合处理园区的建设和管理先进经验,逐步构建小涧西生活垃圾综合处理园区。主要思路是:

1.进一步完善生活垃圾处理设施,提高垃圾处理能力,建设能力充足、结构合理、高度集约、可持续发展的垃圾处理园区。

2.建立园区综合管理机构,综合调控生活垃圾流在各垃圾处理链中的循环流动,使垃圾处理方式由单向流动型向循环利用、可持续型转变。

3.建设园区生态、教育与科研基地,加强与市民的沟通、互动,提升科技水平,促进园区健康、可持续发展。

(二)规划目标

1.通过焚烧发电、生化处理、回收利用等手段,减少原生垃圾进入填埋场的数量,2015年达到原生垃圾零填埋。

2.通过生活垃圾焚烧发电、沼气发电等项目产生的能源,替代传统化石能源,减少60万吨碳排放。

3.形成以垃圾焚烧发电为主、生物处理为辅的垃圾处理体系,作为主要处理手段,一并建设焚烧炉渣的利用设施,使整个垃圾处理体系的减量率达到93%以上。

4.通过园区生态设施的建设,提升园区环境质量,减少对周边环境的影响。

5.形成可持续发展的垃圾处理园区,最大限度利用现有园区土地资源,最大量地处理垃圾,缓解对其他区域土地资源的占用压力。

(三)规划新建设施

按照园区建设理念和目标,在现有设施基础上,通过建设新的设施,补充、完善园区现有垃圾处理体系,提高园区垃圾资源化处理以及最终处置的能力,并建设一些供市民参观与互动交流的设施,加强园区与市民之间的沟通(见表2)。

(四)园区处理设施功能定位分析

园区内设施可分为处理设施、辅助设施、宣传设施、科研设施、管理和服务设施等(见表3)。

其中,处理设施为园区的核心设施,主要承担市区垃圾的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处理工作,辅助设施则承担园区内污染物处理、残渣及沼气回收利用工作。

宣传设施为园区对外互动体验设施,通过建设生活垃圾处理体验通道、参加垃圾处理互动游戏等形式,使市民能从现场感受生活垃圾处理的情况,加强对生活垃圾处理的体验。

科研设施以“产业带动科研”为原则,与国内外的研究机构、大专院校和环保企业联合开展相关的科学研究,建立科研平台,为不同的研究机构开展相关的科研工作提供场所,实现园区对科技的开放性。

管理和服务设施对各生活垃圾处理设施的生活垃圾处理量进行合理调配,对各处理设施的日常运行情况以及污染物排放的控制情况进行处理。

(五)园区处理设施处理能力分析

园区全部设施建成后,在不计算卫生填埋场库容的情况下,园区垃圾处理能力将从1800吨/日提升至5000吨/日,其中直接减量处理能力将从1400吨/日增加至4000吨/日(见图1)。

目前,青岛市已很难找到新的合适区域进行垃圾处理设施的建设,因此,合理规划、建设小涧西处理园区,改善园区的环境,增强园区的垃圾处理能力,对于保障青岛市的可持续发展、保障居民的日常生活、实现青岛市“环湾保护,拥湾发展”的战略目标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中国城市建设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第6篇:园区综合管理范文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发展改革委(经信委、经贸委)、财政厅(局):

园区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也是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重点领域。为贯彻落实《循环经济促进法》、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园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提升产业园区综合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现就推进园区循环化改造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园区循环化改造的重要意义

《循环经济促进法》提出,“各类产业园区应当组织区内企业进行资源综合利用,促进循环经济发展”;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将园区循环化改造列为循环经济重点工程;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加快重点企业和各类园区的循环经济改造。推进园区循环化改造,就是推进现有的各类园区(包括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保税区、出口加工区以及各类专业园区等)按照循环经济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减量化优先原则,优化空间布局,调整产业结构,突破循环经济关键链接技术,合理延伸产业链并循环链接,搭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平台,创新组织形式和管理机制,实现园区资源高效、循环利用和废物“零排放”,不断增强园区可持续发展能力。

(一)推进园区循环化改造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园区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

园区是我国产业发展的集聚区,也是国民经济和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但目前很多园区受到土地、资源、环境等因素的制约,可持续发展面临挑战,迫切需要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为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提供有效支撑。推进园区循环化改造,用循环经济理念改造存量、构建增量,有效引导园区调整产业结构,推进产业集聚发展,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促进园区迈入创新驱动、自主增长的发展轨道,可实现经济快速发展、资源高效利用、生态环境改善的有机统一。

(二)推进园区循环化改造是提高资源产出率,提升园区综合竞争力的有效途径

园区是能源资源消耗的集中区域,也是节约潜力较大的区域。推进园区循环化改造,通过推进节能、节水、节地、节材,构建企业内部、企业之间的循环经济产业链,实现生产过程耦合和多联产,物尽其用,变废为宝,可以最大限度地降低园区的物耗、水耗和能耗,改变粗放的能源资源利用方式,切实提高园区的资源产出率,降低企业运行成本,对于提高园区资源产出率,提升综合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三)推进园区循环化改造是加强环境保护,改善区域生态环境的重要措施

产业园区是生产的集中区域,也是各类污染物集中产生或排放的区域。由于多方面的原因,目前一些地方的产业园区成为污染物集中排放场所,对所在区域的生态环境造成很大压力,有的甚至已对当地生态环境乃至群众的健康产生不利影响。推进园区循环化改造,变末端治理为源头减量、全过程控制,实现园区废物“零排放”,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企业入园后集中生产的环境负荷,改善生态环境质量,降低区域环境风险,减少园区与周边居民的环境纠纷,促进当地社会和谐稳定。

二、总体要求、原则和目标

(一)总体要求

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循环化改造作为各类园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的有效实现形式,以提高资源产出率为目标,按照“布局优化、产业成链、企业集群、物质循环、创新管理、集约发展”的要求,统筹规划园区空间布局,调整产业结构,优化资源配置,推进园区土地集约利用,大力推行清洁生产,推进企业间废物交换利用、能量梯级利用、废水循环利用,共享资源,共同使用基础设施,形成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能循环的现代产业体系,把园区改造成为“经济快速发展、资源高效利用、环境优美清洁、生态良性循环”的循环经济示范园区。

(二)原则

1.坚持发展循环经济与提高园区竞争力相结合。依据园区现有产业结构和资源环境禀赋,发挥产业集聚带来的各种优势,把循环经济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贯穿于循环化改造的全过程,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降低成本,构建具有特色的循环经济产业链,培育新的增长点,提高园区的核心竞争力。

2.坚持总体规划与重点突破相结合。整体规划园区循环化改造,统筹考虑循环化改造的各项任务;同时要针对园区发展中面临的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明确阶段性的改造方向、重点和目标,对提高园区资源产出率,关键补链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项目进行重点设计,力争短期内取得明显成效。

3.坚持技术进步与强化管理相结合。依靠科技进步,把高新技术和先进实用技术作为园区循环化改造的重要支撑,推进产业循环链接的关键技术突破,实现资源由低值利用向高值利用转变,由难循环向易循环转变,同时要创新机制,强化管理,提高园区循环经济发展的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和关键技术、信息的共享。

4.坚持产业发展与环境保护相结合。基于区域环境容量调整对现有产业结构进行优化,大力发展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严格节能、环保、安全、质量等标准,严把新上项目准入关,强化污染物总量控制,使园区内的产业发展与资源环境相协调,发展速度与环境容量相适应,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有机统一。

5.坚持市场引导与政府推动相结合。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以企业为园区循环化改造的实施主体。政府通过编制规划,完善政策,健全法规标准,加强监督检查,形成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引导企业自觉参与循环化改造。

(三)工作目标

到2015年,50%以上的国家级园区和30%以上的省级园区实施循环化改造。通过循环化改造,实现园区的主要资源产出率、土地产出率大幅度上升,固体废物资源化利用率、水循环利用率、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率显著提高,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大幅度降低,基本实现“零排放”。同时培育百个国家循环化改造示范园区,示范、推广一批适合我国国情的园区循环化改造范式、管理模式,为各类产业园区通过发展循环经济,实现转型发展提供示范。

三、主要任务

要从空间布局优化、产业结构调整、企业清洁生产、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环境保护、组织管理创新等方面,推进现有各类园区进行循环化改造。

(一)空间布局合理化

根据物质流和产业关联性,开展园区布局总体设计或进行布局优化,改造园区内的企业、产业和基础设施的空间布局,体现产业集聚和循环链接效应,实现土地的节约集约高效利用。

(二)产业结构最优化

结合本区域的产业和资源的比较优势,考虑园区环境承载力和地方发展需求,围绕提高资源产出率和提高园区综合竞争力,加大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力度,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不断调整和优化园区的产业结构。

(三)产业链接循环化

按照“横向耦合、纵向延伸、循环链接”原则,实行产业链招商、补链招商,建设和引进产业链接或延伸的关键项目,合理延伸产业链,实现项目间、企业间、产业间首尾相连、环环相扣、物料闭路循环,物尽其用,促进原料投入和废物排放的减量化、再利用和资源化,以及危险废物的资源化和无害化处理。

(四)资源利用高效化

按照循环经济减量化优先的原则,推行清洁生产,促进源头减量;开发能源资源的清洁高效利用技术,开展清洁能源替代改造,提高可再生能源利用比例;推动余热余压利用、企业间废物交换利用和水的循环利用;推进水资源替代,沿海地区的园区适当开展海水淡化,减少淡水的使用。

(五)污染治理集中化

加强污染集中治理设施建设及升级改造。培育专业化废弃物处理服务公司,实行园区污染集中治理。强化园区的环境综合管理,开展企业环境管理体系认证,构建园区、企业和产品等不同层次的环境治理和管理体系,最大限度地降低污染物排放水平。

(六)基础设施绿色化

对园区内运输、供水、供电、照明、通讯、建筑和环保等基础设施进行绿色化、循环化改造,促进各类基础设施的共建共享、集成优化,降低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行成本,提高运行效率,使园区生态环境优美。

(七)运行管理规范化

建立园区循环化改造指导协调机制;建设园区废物交换平台,以及循环经济技术研发及孵化中心等公共服务设施;制定并实施循环经济相关技术研发和应用的激励政策;制定入园企业、项目的准入标准和招商引资指导目录,实行产业链招商、补链招商;强化对园区内企业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的执法监管;开展宣传教育,促进公众参与,形成优美、清洁、和谐的环境和氛围。

四、组织实施

(一)加强统筹规划

各地要高度重视,把园区循环化改造作为转变发展方式、实现园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重要抓手,统筹规划,全面推进。各地方循环经济发展综合管理部门、财政部门要加强统筹协调,会同有关部门制定本地区园区循环化改造的推进工作方案,确定改造的目标、重点任务和推进措施,并推动、指导各类园区制定循环化改造实施方案。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将会同有关部门编制印发园区循环化改造指导指南。

(二)完善支持政策

中央财政资金将加大对园区循环化改造重点项目的支持力度。各地要按照国家发展改革委、人民银行、银监会、证监会《关于支持循环经济发展的投融资政策措施意见的通知》(发改环资[2010]801号)要求,制定实施方案,用足用好有关政策,加大对循环经济发展的投融资支持力度。各地要研究完善促进园区循环化改造的综合配套政策措施。

(三)创新改造模式

鼓励园区引进或培育专业化公司为园区废物管理提供“嵌入式”服务。鼓励园区采取合同能源管理方式推进园区及企业节能改造。鼓励园区创新环境服务模式,积极推进污水、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行的专业化、社会化。推动技术创新、管理模式和商业模式创新,促进企业内部“小循环”、园区(企业间)“中循环”与社会“大循环”的有机衔接,发挥循环经济整体效益。国家发展改革委将会同有关部门组织成立园区循环化改造专家组,对各园区开展循环化改造提供技术服务指导。

(四)实施示范工程

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将组织开展园区循环化改造示范工程,选择一些基础条件好、改造潜力大的园区进行循环化改造示范试点,并给予必要的资金支持。各地方循环经济发展综合管理部门、财政部门要结合本地区实际,支持推动一批重点园区进行循环化改造示范。

(五)强化监督检查

各地循环经济发展综合管理部门要依据《循环经济促进法》,督促各类园区组织区内企业进行资源化利用,促进循环经济发展。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将会同有关部门对各地推进园区循环化改造工作进行督导,对园区循环化改造成效开展评估。对工作开展较好的地区在园区循环化改造示范工程、重点项目安排等方面优先考虑,对循环化改造成效明显的园区,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将其优先确定为 “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园区”,并加强宣传推广。

加快园区循环化改造,是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阵地,要抓紧抓好,切实抓出成效。各地循环经济发展综合管理部门、财政部门要加强调研,认真总结园区循环化改造的经验,推广好的做法,对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要认真研究解决,并及时向国家发展改革委(环资司)、财政部(经建司)提出意见和建议。

国家发展改革委

第7篇:园区综合管理范文

1.承担园区应急指挥中心的日常工作,负责园区突发事件应急处置管理工作。统筹安排公安、消防、应急、生态环境、交通等部门的监测预警、应急值守、响应调度和综合协调等工作;协助做好特别重大、重大、较大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工作。

2.建立健全园区应急管理体系、负责园区应急平台的日常管理;建立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数据库,并进行维护;做好园区部门、企业应急管理的督查工作。

3. 负责与鹤山区应急管理局的工作联系,与应急、消防、生态环境、公安、交通等部门的沟通与协调;建立与园区应急管理委员成员单位的应急联动机制,协助做好应急保障工作。

4.负责各类应急事件信息的收集、汇总、分析、上报工作;负责应急管理宣传和培训工作,协助党政办做好突发事件的新闻工作。

第8篇:园区综合管理范文

【关键词】物流园区;二元对比法;熵值法;组合赋权法;风险管理

随着风险管理的不断发展和物流园区的如火如荼,人们已经对物流园区的风险问题进行了很多研究。张淑生,刘晓康(2009)提出了基于全寿命周期的物流园区项目风险分析与管理;聂规划,张思敏,陈东林(2009)提出基于图形评审技术(GERT)的物流园区风险评价模型;唐秋生,马先婷,叶建(2010)将德尔菲法、层次分析法、灰色系统评价估法以及模糊综合评价法加以综合运用,提出基于DHGF的物流园区风险评价模型。随着物流园区风险体系的建立和不断完善,针对物流园区风险评价的方法也逐渐从定性分析、定量分析向定性和定量相结合,以及多种方法综合分析而不断完善。但在此过程中,也有很多需要改进和完善的地方,本文采用主观和客观相结合的组合赋权法来对物流园区风险权重进行综合评价。

一、基于二元对比法和熵值法的组合赋权法的提出

本文先对二元对比法和熵值法给予介绍,再将二元对比法与熵值法进行组合,进而减少单独使用两种方法所带来的物流园区风险评价结果的不合理性与不可靠性。

1.二元对比法。(1)核心思想。通过专家打分把众多的物流园区风险因素两两对比,以此建立两两对比矩阵,进而确定评价因素的权重,属于主观赋权法。(2)计算方法。步骤一:根据物流园区风险因素集U=u,u,……,二、基于组合赋权法的物流园区风险风险评价实例

以郑州某一物流园区为例,在对其进行实际调研得到相关调查资料后,在利用组合赋权法进行评估物流园区各个影响因素的权重。结合相关专家的意见本文取物流园区风险因素如表1。

1.二元对比法计算物流园区风险因素的权重。采用德尔菲法聘请专家对影响物流园区风险的各个因素u进行两两对比,并就其比较后的结果予以量化处理打分,得出:表2表示为影响物流园区三个阶段的风险因素u1、u2、u3之间两两进行比较的排序标度;表3表示为影响规划阶段风险的因素u11、u12、u13、u14、u15之间两两进行比较的排序标度;同理,表4和表5分别表示影响建设阶段和营运阶段风险因素之间两两比较的排序标度。

依据二元对比法的计算方法从而得到园区风险的各个因素指标的权重:W11=(0.3129,0.2641,0.1060,0.1325,0.1846);

W12=(0.1317,0.2043,0.2043,0.3280,0.1317);W13=(0.1110,

0.1882,0.2229,0.3190,0.1589);W1=(0.5488,0.2523,0.1989)。

2.熵值法计算物流园区风险因素的权重。由10位专家A、B、C、D、E、F、G、H、I、J对影响物流园区风险的第二层因素进行打分,如下表:

由表7可以看出:w1=0.5422>w2=0.2547即规划阶段的风险大于建设阶段的风险的两倍;w1=0.5422>w3=0.2031,即规划阶段的风险大于运营阶段的风险的两倍;w1=0.2547>w2=0.2031,即建设阶段的风险稍大于运营阶段的风险。同时因为w11=0.3023>w12=0.2660>w15=0.1928>w14=0.1338>w13=0.1050,说明在物流园区规划阶段,可行性评估风险最为重要;w24=0.3137>w23=0.2236>w22=0.1978>w110.1374>w25=0.1275,说明在物流园区的建设阶段,质量风险最为重要;w34=0.3056>w33=0.2166>w32=0.1944>w35=0.1579>w31=0.1275,说明在运营阶段,组织管理风险最为重要。

四、结语

综上所述,第一层物流园区风险的重要性优先重视顺序为:规划阶段风险>建设阶段风险>运营阶段风险。第二层次风险的重要性优先顺序为:规划阶段,可行性评估>选址布局>政策稳定性>功能设施布局>投资规划;建设阶段,质量风险>资金风险>技术风险>施工风险>环境风险;运营阶段,组织管理>物流需求>营销水平>资本运作>市场环境。所以在物流园区规划、建设及运营的过程中,规划阶段的风险是最值得注意的,其中可行性评估的风险是最重要的。因此,物流园区相关的部门和单位应该足够重视物流园区规划阶段所带来的风险,尤其是可行性评估的风险,针对不同阶段的风险和不同层次的风险重要性程度,给予不同的风险防范和控制措施,使物流园区能真正发挥其作用。针对以上情况,笔者给予以下建议:(1)规划阶段,应当对物流园区的可行性进行全面的深入的调研,正确的分析当前以及未来的经济发展状况、物流需求、综合服务条件等等,避免盲目的投资造成巨大人力、物力、财力以及土地的浪费。(2)运营阶段,为减少组织管理风险,应当加大科学管理,积极引进高素质物流专业人才,完善管理制度,节约管理成本。

参 考 文 献

[1]张建明.论物流园区的风险识别与控制[J].物流管理.2009(2)

[2]孙淑生,刘晓康.基于全寿命周期的物流园区项目风险分析与管理[J].研究与探讨.2009(12)

[3]聂规划,张思敏,陈东林.基于GERT的物流园区建设风险评价模型[J].当代经济.2009(1下)

[4]唐秋生,马先婷,叶建.基于DHGF评价模型的物流园区风险管理研究[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5)

[5]曹永强,王本德,刘金禄.基于二元对比定权法的水质评价模型及其应用[J].水电能源科学.2003(30)

[6]贾伟召,张绍良,朱建华.二元对比排序法在土地定级中的应用[J].土地资源科技管理.2003(20)

第9篇:园区综合管理范文

关键词:土地利用;工业园区;节约集约利用;长沙市

中图分类号:F29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04-0182-03

引言

土地利用问题,总的来说是指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对土地利用增长需求与限制土地利用有效供给的经济、社会、生态诸要素间存在的矛盾关系[1]。开发园区土地集约利用作为土地利用问题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和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是中国必须坚持的基本方针[2]。2012年,《国土资源部关于大力推进节约集约用地制度建设的意见》(国土资发[2012]47号)指出要完善开发园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对节约集约用地园区实行用地政策鼓励。中国经济正处于高速发展时期,建设用地需求十分旺盛,且由于中国人多地少、耕地资源严重不足、存量土地低效、粗放利用现象严重,土地供需矛盾十分激烈。因此集约利用土地是经济可持续发展重要途径[3]。本文结合长沙市开发园区土地集约节约研究实例,对长沙市四个国家级开发园区的土地集约利用情况进行评价和对比分析,为长沙市开发园区的土地利用管理提供一些参考依据。

一、长沙市开发园区土地利用现状

长沙地处湖南东北部,是湖南省的省会,全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在湖南省的14市(州)中,土地集约程度也最高[4]。随着中部崛起战略的实施,长沙市逐渐形成综合技术创新型的长沙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工程机械、汽车及零部件为主导,电子信息、新材料、食品饮料、轻印包装等为补充的产业发展格局的国家级长沙经济技术开发区;食品、机电、新材料和现代服务业的“3+1”产业的湖南宁乡经济开发区;主攻发展医药物流的浏阳经济技术开发区。2011年,四个国家级工业开发园区规划占地总面积为37 349.53公顷,已建成区总面积(包括已建成和正在建设的用地面积)为13 901.91公顷。工业总产值为434.98亿元,入驻园区企业达1 134家,就业人口为244 536人,平均单位工业用地累计工业企业固定资产投资达1 057.73万元/公顷,平均单位工业用地工业总产值达5 895.03万元/公顷,平均单位工业用地就业人口达35人/公顷(见表1)。

从表1可以看出,四开发园区从容积率和投资强度指标看,其节约利用程度较高,用地指标符合《工业项目建设用地控制指标(试行)》(国土资发[2008]24号)的要求。因此,今后长沙市开发园区工业用地应在总体上实行总量控制、加快内部挖潜和提升存量土地利用率,进一步评价园区内各工业行业用地的集约程度,确定其开展土地置换和提高土地利用强度的潜力[5]。

二、开发园区土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体系

(一)评价指标体系及权重

节约和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设计的基本思路是以节约和集约用地内涵界定为基础,以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和土地可持续利用为目标,以合法、合理、高效为出发点[6~8]。长沙市开发园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考虑到开发园区土地利用现状和集约利用内涵,依据《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规程》(TD/T1029-2009年)的要求,评价指标体系由目标、子目标和指标三层次构成。其中,目标层有土地利用状况、用地效益、管理绩效;子目标有土地利用程度、用地结构状况、土地利用强度、产业用地投入产出效益、土地利用监管绩效及土地利用市场化程度构成。指标层则包括建筑密度、容积率、单位用地固定资产投资强度等13个指标。指标的权重则根据湖南省国土资源厅发文《关于2012年度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更新工作中指标权重及理想值设定有关问题的通知》(湘国土资办发[2012]76号文件要求确定指标权重和理想值,若指标现实值高于全省统一理想值,则直接以现实值作为指标理想值(见表2)。

利用理想值比例推算法,对评价指标进行标准化处理,按公式1计算。式中:Sijk为目标i 子目标j指标 k的实现度分值,Xijk为目标i子目标 j指标 k的现状值,Tijk为目标i 子目标j 指标k的理想值。

按公式2计算子目标土地利用集约度分值,Fij为目标i 子目标j的土地利用集约度分值,Sijk为目标i子目标 j 指标k的实现度分值,Wijk为目标i子目标 j 指标k相对应子目标j的权重值,n为指标个数。

按公式3计算目标土地利用集约度分值,Fi为目标i的土地利用集约度分值,Wij为目标i 子目标j相对目标i的权重值,n子目标个数。

按式4计算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程度综合指数。F为土地利用集约度综合分值,Fi为目标i的土地利用集约度分值,Wi为目标i相对总目标的权重值,n为目标个数。

(二)园区工业用地节约和集约程度分析

从评价结果可以看出,长沙市四工业园区集约利用水平分值较高,园区综合平均分值为92.6,属于节约集约利用范畴。节约集约利用综合分值分别为:浏阳经济技术开发区90.79、宁乡经济技术开发区90.75、长沙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94.28、长沙经济技术开发区94.58。从四个园区集约利用综合分值来看,经济区位对综合分值影响比较大,长沙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长沙经济技术开发区位于长沙市分值较高,而浏阳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宁乡经济技术开发区由于土地投入和产出较低整体综合分值也较低。

通过园区指标现实值与省市要求的理想值进行对分析发现,园区土地利用呈现如下特点:(1)土地利用程度分值较高,且土地供应率均高于理想值,这说明了园区土地实现了“开发即利用”的目标;(2)各园区间工业用地率差异明显,其中浏阳经济技术开发区工业用地率为61.92%,而长沙经济技术开发区为35.04%,差异较大,这说明各园区间用地结构存在明显差异。浏阳经济技术开发区的高工业用地率充分体现了以工业用地为主体的用地结构,长沙经济技术开发区的低工业用地率则是由于受园区控制性详细规划限定的工矿仓储用地比重偏小和园区“退二进三”战略导致改变土地用途所影响;(3)土地利用强度较低,建筑密度、建筑容积率、工业用地建筑密度、工业用地建筑容积率低于湖南省市标准值,综合容积率和工业用地建筑密度只为理想值的86%、76%;(4)用地效益、管理绩效和土地市场化程度高,单位用地固定资产投入和单位用地产出值较高,用地效益良好。

三、园区工业用地节约和集约用地的措施与建议

(一)严格用地指标体系,提高土地利用强度

严格工业用地指标体系,制定工业行业节约集约利用土地的标准。抓紧工业企业用地指标的制定、修改及完善,加紧城镇公共项目和基础设施项目建设用地指标的编制。严格按用地指标编制和审批园区发展规划,合理确定园区建设和用地的规模。当建设用地规模超过国家标准、不符合建设用地节约集约要求的,不得审查通过,并按规定要求缩减用地规模。新建、改建、扩建项目要符合控制性详细规划,要对项目用地的容积率、建筑密度、行政办公比率及投资强度、平面布局等方面进行严格审查,制止超过国家的用地指标、建设“花园式工厂”圈地[9]。

(二)优化用地结构,提高园区工业用地率

园区发展应按照 “两型社会”的要求,优化空间布局和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坚持走工业集中集群集约发展道路。各园区应根据园区功能定位和区域优势、产业特色,充分调动社会资源促进园区发展,有选择的引进高科技含量、高经济产出、大投资规模、低污染程度的项目,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促进园区产业结构升级,提升园区土地整体产出效益,通过产业结构升级促进土地利用结构升级。开发园区用地应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镇规划,严格用地结构,且园区用地应以工矿仓储用地为主导,并按照《工业项目建设用地控制指标》配置商服、住宅及交通用地。

(三)加强节约集约机制建设,建立以促进集约利用土地为核心的行政管理体系

强化园区的节约和集约用地意识,健全和完善土地管理体制,明确各部门在集约利用土地中的责任。招商部门不引进不符合集约用地要求的项目,对不符合集约用地要求的规划部门应不予符合许可,国土部门对不符合节约集约用地要求的则不予用地审批,形成各部门各司其职,协调配合、目标一致的管理机制,将土地集约利用落到实处。严格土地执法监察,对违规管理人员则给予惩罚,强化计划、规划、建设用地项目预审刚性,发挥规划机制在节约集约用地中的基础性作用。

参考文献:

[1] 刘彦随,陈百明.中国可持续发展问题与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研究[J].地理研究,2002,(3):324-330.

[2] 邵晓梅,刘庆,张衍毓.土地集约利用的研究进展及展望[J].地理科学进展,2006,(2):85-95.

[3] 毛蒋兴,闫小培,王爱民,等.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研究述评[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5,(2):48-57.

[4] 李春华,江莉佳,熊赛男.基于DEA的湖南省土地集约利用评价[J].中国农学通报,2012,(3):310-314.

[5] 王静,邵晓梅.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技术方法研究:现状、问题与趋势[J].地理科学进展,2008,(3):67-74.

[6] 林坚,张沛,刘诗毅.论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的技术体系与思路[J].中国土地学,2009,(4):4-7.

[7] 赵丽,付梅臣,张建军,等.乡镇土地集约利用评价及驱动因素分析[J].农业工程学报,2008,(2):89-95.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