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文物保护修复方案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10月10日,国家文物局要求辽宁省文物局对“野长城被抹平”事件相关责任单位和主要责任人进行调查,依法问责、严肃处理、处理结果及时向社会公布。
10月9日,山西省山阴县县长南志中就明长城“月亮门”景观倒塌向社会道歉并作出检查,要求树立“千年长城不能毁于我手”的意识。
针对长城保护管理问题,10月10日,国家文物局回应记者称,长城的保护管理整体状况仍“不尽如人意”。
辽宁:问责抹平野长城责任人
10月10日,国家文物局的《关于绥中锥子山长城大毛山段部分段落抢险加固工程处理工作的函》中提到,要求问责抹平野长城事件责任人。此前,国家文物局曾发文明确表示,如该工程存在施工管理、工程质量等问题,一经查实,决不护短。同时要求辽宁省文物局于10月31日将调查、处理情况及整改方案,向国家文物局报告。
位于辽宁省绥中县永安堡乡西沟村小河口屯的“最美野长城”,始建于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官方称此为“锥子山长城大毛山段”,民间称为“小河口长城”,是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以奇峻地势及保存完好的山岭,加之形态各异的敌台景观而闻名。
近日,记者曾就“最美野长城被抹平”一事致电辽宁省文化厅,一位工作人员表示,相关工作正在进行,之后将形成通报,报送有关部门。
山西:明长城修复工作已启动
10月4日,山西省广武明长城标志性景观“月亮门”突然发生坍塌。3天后,山西省山阴县文物管理局官网通报称,“月亮门”倒塌主要是由罕见大风导致,此前没有任何倒塌迹象,坍塌原因不是有人私挖乱采取土拆砖或其他人为破坏因素造成的。
据当地气象部门报告,当时山下风力达到8级,山头风力更大。一位目击者介绍,事发时,电闪雷鸣,风力罕见,把广武村里的牛棚、马棚棚顶卷起刮走,一些电线杆被刮倒,造成周边村庄停电。
广武长城全长10公里,明洪武七年,1374年修建。“月亮门”是一座敌楼的残部,广武长城最美的一个遗存,也是朔州市文化旅游重要标志。
10月7日晚,记者在山西太原见到了实地走访长城7天,刚刚归来的长城保护志愿者张珉。据其介绍,长城在山西境内广泛分布,“但要论保存最完好、规模最宏伟、景观效果最好,还是朔州山阴广武明长城。”
对于该段长城标志性景观“月亮门”的坍塌,张珉显得极为痛心。在他看来当地政府保护不力、难辞其咎,但他也不希望再行修复,“塌了就塌了,再修好那就是假古董了。”
记者了解到,10月9日,山阴县人民政府在广武长城脚下召开“长城保护行动”座谈会。山西省山阴县县长南志中就明长城“月亮门”景观倒塌向社会致歉,并做出检查。南志中表示,这次坍塌虽然是因罕见大风所致,但政府对此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在思想上重视不够,保护措施不力及资金投入不足。他同时告诫山阴县政府工作人员必须树立“千年长城不能毁于我手”的意识,和有“长城守护神”的担当。
在“长城保护行动”座谈会上,山阴县还提出具体的保护措施,比如,加大长城保护投入,在去年财政预算的基础上再增幅2%;加强长城管理队伍建设;成立广武长城管委会,设立长城保护基金等。
据记者采访了解,目前,山西广武明长城修复工作已经启动。山西省古建筑保护研究所的肖迎九是此次修复方案设计单位负责人,他告诉记者,“目前正在紧张编制,预计10天时间完成初步方案”。希望社会各界能对修复方案提出建议。
专家说法
中国长城学会副会长、长城专家董耀会
保护长城首需加强顶层设计
10月10日,记者从国家文物局了解到,目前,国家文物局正在开展长城执法专项督察工作,集中督察长城沿线1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长城保护工作。
过程中,督察组成员发现长城沿线省市在长城保护基础工作、保护理念、保护管理机构建设等方面,都存在不同问题。由于长城分布范围特别广、保护条件异常复杂、工作基础相对较差,长城的保护管理整体状况仍“不尽如人意”。
据国家文物局介绍,在《长城保护条例》实施十周年之际,如何加强对文物保护工程的事中事后监管,全面提升长城管理监测能力,以及更好地鼓励、吸引社会力量参与长城保护,是长城保护管理过程中急需解决的问题。
值得一提的是,国家文物局将进一步加强对工程的事中事后监管,特别是加大对正在实施的长城保护工程检查、指导力度,确保工程质量。
对此,中国长城学会副会长、长城专家董耀会认为,加强对文物保护工程的事中事后监管,提升长城管理监测能力,首先需要加强顶层设计,按照现行长城保护事权划分。比如,国家财政负责大型修复工程,地方财政负责日常监管维护。
董耀会告诉记者,更重要的监管是将文物保护工程的全过程,包括设计、施工、监理向社会公开,接受社会监督,如此,则能有效避免不少错误和弯路。
中国现有43处世界遗产,其中世界文化遗产30处,稳居世界前列。从1987年中国第一次有了世界遗产到今天,20余年过去了,社会对世界遗产的认知在不断的深化,世界遗产地的保护和管理也有了长足的发展。
北京明清故宫 持续扩大开放区域
2012年,《故宫保护总体规劃》编制工作正式启动。规劃以2004年《故宫保护总体规劃大纲(2002~2020)》为基础,将解决故宫112公顷土地上每一平方米用地的性质和每一平方米建筑的合理利用问题。目前,故宫博物院正努力呼吁国家相关部门抓紧制定《故宫保护条例》,以实现对故宫文物本体及周边环境的有效控制。
近些年来故宫博物院通过有序开展古建筑全面修缮工程,持续扩大开放区域,使开放参观面积由目前的45%扩大到76%。经过精心整修的皇极殿已向观众开放。未来,还将开放慈宁宫、寿康宫、慈宁花园等组成的西部区域;端门城楼、大高玄殿将作为数字博物馆对外开放;南部将形成以午门城楼及东西雁翅楼、武英殿和文华殿为主体的大型博物馆展览设施群。为解决院内一些部门占用古建筑办公而对古建筑造成损害、古建筑亟需腾退整修的问题,故宫博物院正在建设西河沿文物保护综合业务用房,力争在2016年实现红墙内无办公科研场所。
故宫博物院为期7年的藏品清理工作已经顺利完成,确定馆藏文物总量为180万7558件。为解决古建保护与展厅现代化要求的矛盾,故宫博物院建设了完全达到博物馆温度、湿度、安全控制标准的现代化展厅一午门展厅。
目前,故宫博物院正着手对所有展厅中的展柜、台座等进行全面排查,逐步更新,以实现对展厅内文物的全面抗震防护。对地下文物库房进行升级改造,争取根据不同质地文物藏品的保藏条件要求,实现温度、湿度的调控功能分区。同时,建设第三期地下文物库房,配套复建内务府建筑,增加文物储藏保管功能,逐步减少并最终弃用地面文物库房,整体提升文物藏品保存条件。针对大量院藏文物濒临腐蚀、锈蚀等严重自然损坏状况,将建立大型综合文物修复中心,根据文物藏品性质设置各类保护修复室。
2011年12月,故宫博物院正式成立“故宫世界文化遗产监测中心”,建立“故宫世界文化遗产监测信息化平台”,对文物建筑、室外陈设、植物动物、环境质量、游客动态、安全防范、基础设施、馆藏文物、非古建筑、监测保障等进行监测。针对游客动态,故宫博物院提前制定节假日观众接待预案,以加强值守力量、设置缓冲区域、畅通出入口和通道、调整开放通道作为应对措施,未来将根据监控,对超大客流进行分解疏导和科学控制。
故宫博物院正在规劃包括地库风冷系统改造、报警联动处置系统建设、消防设施改造、高压管网建设、午门安检前移、建立故宫应急指挥中心、采用物联网技术加强安全防范、彩钢房拆除、灭火救援能力建设等内容的安全防范新系统。通过技防、人防、物防的有机结合,全面提升安全防范工作水平。
莫高窟 在保护的前提下开放,在开放中加强保护
2003年甘肃省政府颁布实施《甘肃敦煌莫高窟保护条例》,这是中国为数不多的几个专项文物保护法规之一。2011年出台了《敦煌莫高窟保护总体规劃(2006~2025)》。敦煌研究院据此制订了相应的保护管理措施,劃定了2万余公顷的遗产区,10万余公顷的缓冲区。
为保护莫高窟的突出普遍价值及其真实性、完整性不受破坏,敦煌研究院配备了先进的实验设施条件,通过承担国家重要科研课题,系统分析威胁莫高窟文物保存的各种风险因素和产生机理,解决保护中的关键问题;与多家国内外保护科研机构合作,积极引进、吸收先进的保护技术和理念。采取科学的工艺对本体的壁画和崖体等实施保护,并形成了保护技术规范。共修复壁画约3100平方米,加固崖体长1700米。对影响环境保护的风沙危害,采取固沙、阻沙综合治理措施使得窟区积沙量减少70%以上。敦煌研究院还在壁画和塑像、洞窟内环境、窟区气象和地质环境、风沙、游客、安全防范等方面利用先进技术开展实时监测工作,对有可能造成破坏的潜在因素进行预控并及时采取保护措施。
敦煌研究院始终坚持在保护的前提下开放,在开放中加强保护。开展莫高窟利用的可持续发展研究,进行游客承载量研究,召开“遗产地旅游可持续发展国际研讨会”,总结研究成果,根据洞窟壁画的内容和年代、保存现状、洞窟容积、位置,以及游客量变化等,制定游客预约制并及时调整洞窟开放策略,确保石窟处于科学、有效的保护和开放管理状态。近年来,敦煌研究院在面对游客逐年增加的挑战时,为有效减缓洞窟开放压力,保护洞窟,充分展示遗产价值,尝试采用数字化虚拟洞窟的展陈方式。
长城:21196.18千米总长度的调查与认定
长期以来,长城保护是中国文物保护的一项重点工作。国务院先后将山海关、嘉峪关、八达岭等多处长城重点段落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各地人民政府也将长城相关遗迹分别公布为省、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和不可移动文物。2003年,文化部、国家文物局等九个部委联合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长城保护管理工作的通知》。2006年,国务院颁布实施了《长城保护条例》,为加强长城保护管理提供了强有力的法规保障。
为应对长城保护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消除自然和人为因素对长城的威胁,国家文物局制定《“长城保护工程(2005—2014年)”总体工作方案》,开展资源调查和建立记录档案、编制保护规劃、建立法规制度、理顺管理体系、开展宣传教育、加强科学研究、实施抢救维修、依法加强监管、加大经费投入等九项工作。“十一五”期间在大遗址保护专项经费中安排5亿多元用于长城保护工程,确保了长城资源调查、重要段落保护维修等工作的顺利完成。国家文物局支持和指导各地实施了山海关等一批长城重点段落的抢救性保护维修工程,消除了一批重大文物安全隐患,为长城等大型文化遗址的抢救维修创造了新鲜经验。
2007年至2010年,国家文物局联合国家测绘局组织开展全国性的长城资源调查工作。长城资源调查分为明长城资源调查和秦汉及其他时代长城资源调查两个阶段开展。长城资源调查由文物部门通过田野调查确定并记录长城本体、附属设施、相关遗存等的保存状况、保存环境及保护管理状况;在此基础上由测绘部门测定长城资源的长度、位置等测量数据,并建立长城信息系统。通过长城资源调查,全面、准确地掌握了长城的规模、分布、构成、走向、自然与人文环境、保护与管理现状等基础资料,取得了一批重要的新发现。
在长城资源调查成果的基础上,国家文物局于2011年6月份启动长城认定工作。通过长城认定,将进一步明确各类长城相关遗迹作为长城遗产的重要属性,解决“什么是长城”这一关键问题,并将各类长城遗产纳入《长城保护条例》的保护范围。同时,各级地方政府根据国家文物局的认定意见,将能够准确掌握辖区内的长城资源情况,依法落实《文物保护法》和《长城保护条例》确定的长城“属地管理”原则,进一步明确每一处长城遗产的保护管理责任,解决“谁来管理”的问题。
2012年5月,国家文物局完成长城认定的批复工作,共认定1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403个县域内分布的春秋战国、秦汉、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西夏、辽、金、明等历代长城墙体10053段,壕堑1762段,单体建筑29507座,关堡2210座,相关设施189处,共计43721处长城遗产。调查认定的长城总长度21196.18千米。
苏州古典园林:中国世界文化遗产监测试点
在中国现有的30处世界文化遗产中,苏州古典园林的监测工作一直走在前列。经过多年探索和努力,建立起了一个体系较完善、功能科学的监测体系。建立了一套三级管理的分级管理体系。从苏州市世界遗产保护工作领导小组,到苏州市园林和绿化管理局,再到园林局下属古典园林保护监管中心、各古典园林管理处,形成了苏州市域范围内上下联动及时、协作处置有效管理体系。
为保障监测工作的有效实施,苏州市园林和绿化管理局于2008年出台了《苏州古典园林监测管理工作则(试行)》,并于2011年修订成为苏州市规范性文件,明确了各级各部门在遗产监测管理工作中的信息报送、预警处理等相应职责,确保监测工作有章可循。同时,通过数年的摸索,研究制定了《苏州古典园林建筑物、植物、陈设、游客量监测工作规程》和《预警指标值与预警(草案)》,以及相应的考核办法、监测工作例会制度、培训制度等切合实际需要的配套内容。制定了苏州古典园林监测工作总体方案,确定了监测工作的基本思路是“三个全方位”,即:全方位数据采集、全方位实时记录、全方位监测预警,围绕这个目标,制定了遗产监测远中期规劃和近期分步实施计劃。
在对苏州古典园林进行监测的过程中,注重科技提升。一是与有关大专院校合作,研究多种手段对遗产实施监测的方法,研究三维扫描仪在古典园林保护中的运用。二是与信息科技公司紧密合作,利用现代技术和先进的设计理念,自主开发世界遗产监测预警系统软件,研究出一套符合苏州古典园林特点的监测软件和监测指标、监测预警标准,力求监测手段科技化,监测数据科学化,监测结果时效化,为逐步实现从传统到数字化和现代化的转变打下坚实的基础。三是从确保世界遗产原真性的目的出发,以“原法式、原结构、原材料、原工艺”为标准,结合遗产维修工程的实践,摸索苏州古典园林维修工程的监测方法,2007年编制《世界遗产维修课题大纲》,2008年实施耦园案例的“维修工程监测研究”;2010年完成以留园曲溪楼维修工程监测工作。四是加强对国际文件和动态的研究,2009年完成了国家文物局下达《世界遗产苏州古典园林定期报告(2003~2008)》试点研究课题的任务,得到国家文物局充分肯定,认为具有在全国遗产地示范作用和推广价值。2011年被确定为中国世界文化遗产监测试点单位。
遗产监测工作的核心内容是监测信息,苏州古典园林保护监管中心承担着信息维护及的信息中枢职能,一方面通过网络平台实时采集与信息,另一方面通过开展定期与不定期的人工监测巡视、巡视报告、编辑监测预警信息专刊等工作弥补网络平台信息的不足;除此之外,还结合信息科技的发展,积极研究平台功能的提升,架构科学高效的信息化网络,并对采集的信息数据进行科学分类研究,走出一条从全方位信息采集到以遗产价值影响因素重点梳理、从摸家底到抓关键,从图文并茂到三维测量的信息化建设之路,在实现遗产价值的全方位监测的同时也为各级各部门的管理评估工作提供了详实的信息;还为传统技艺流失、保护修复专业人才流失的可预见影响因素做好了必要的信息储备。
大足石刻:石质文物保护的示范工程
大足石刻是中国晚期石窟艺术的典范。长期以来,大足石刻研究院先后完成各类文物保护项目20余项,在一定程度上使石刻病害得到有效遏制。在保护修复中,坚持技术创新、工艺创新、材质创新。如在大足宝顶山石刻观经变龛危岩抢险加固、地狱变相龛及合利塔防风化保护、九龙浴太子龛渗水治理等多项保护工程中所采用的一些技术措施均处于国内石质文物保护的领先水平。尤其是正在开展的全国石质文物保护一号工程——大足石刻千手观音造像抢救性保护工程,更是提高了大足石刻乃至全国石质文物保护的科研水平。
千手观音造像开凿于南宋淳熙至淳祐(1174~1252年)年间,造像集雕刻、贴金、彩绘等多种工艺手段于一身,病害极其复杂,多达34种,是一项集保护修复与研究于一体的大型文物保护工程,项目的复杂性和艰巨性在国内外文物保护工程中罕见。
中国古代人们建造了不计其数的精美建筑,留下了气势磅礴的文明凭证。宏伟大气、小桥流水等不同风格的历史建筑,形成了中华民族独特的建筑风格和气度。闻名世界的历史建筑有:世界上最长的墙———万里长城,明清皇宫———北京故宫,沈阳故宫,域圣殿———布达拉宫,平遥古城、苏州园林、各民族特色建筑群落等等。
2中国历史建筑的保护现状分析
我国的历史建筑遗产保护经过发展后,从一开始的单一文物保护到历史文化名城的多层保护,再到把重心转到历史文化保护区的多层次的保护体系。从生疏渐渐建立完善成熟的保护体系,但是对于我国的数量众多的历史建筑依然不能全面覆盖。
2.1保护观念落后
我国对历史建筑的开发保护,只注重保护几个历史建筑点,而一样重要的背景建筑区,却因为经济利益原因被拆除,换成了商业性质的现代建筑。这样就导致整个景区就几个遗存的古建筑,使其失去了历史脉络而独立,本身的意义和文化韵味也慢慢的消失。
2.2保护体系不完善
在我国文物保护法律方面的实施仍然存在松散,处罚程度不够,政府鉴定监管力度不足或者对历史建筑保护认识程度不高,导致相关人员难以阻挡经济的利益而破坏文物建筑及环境,最后反而不受处罚。
2.3保护方法欠缺
对于文物的保护,应该最大限度地保存历史建筑最原始、最真实的部分,尽量对历史建筑不作修改,只在必要时采取措施,并且这些保护措施具有可逆性和可识别性。我国的历史建筑保护的主导思想虽然也有所体现,但是没有体现在修复方法上,很多历史建筑由于采取的保护修复方法不当,导致历史韵味消失。我国对历史区域采取的保护措施基本上还处于试验阶段,目前还无法得到广泛的推广,更缺少专门的法律法规来对历史建筑的修复保护措施进行约束。
3中国历史建筑的保护修复方法研究
3.1历史建筑保护修复的原则
1)价值;2)原真性;3)最小干预;4)整体性;5)可逆性与可再处理性。
3.2历史建筑保护修复过程
1)调查研究。对保护修复对象历史的调查研究为的是获取一切可能的信息,并进行有目的地编集和分析评估,形成有关的文献资料,以获得对历史建筑的整体印象。需要注意的是,无论采取何种获得历史信息的方法,尤其是现场调查,对建筑本身应尽可能是无损的(比如上建筑屋顶调查应注意不踩碎屋瓦等等)。2)检测分析。从检测时间来分,可以是简单到只有几天,也可以是按月计,甚至若干年的长期工作;从检测范围来分,可以是简单的外表观察,也可以是由专家进行内部结构检查,甚至把检测数据带到实验室分析,而对任何历史建筑的保护修复,都应当从最简单、无损的方法开始。检测分析具体的顺序为观测、表面形状测绘、内部检测(包括无损检测和各种有损检测),最后进行实验室分析。无损检测手段和仪器主要分为以下几类:肉眼检测、内窥镜检查法、纤维光学仪器、微型钻孔、超声检测、渗液检测、磁粉检测、涡流检测、X射线检测、探地雷达、湿度仪、红外热像仪、激光扫描、冲击回声、照相矫正、摄影测绘等。适合历史建筑的方法有:肉眼检测、探地雷达、红外热像、激光扫描、建筑摄影测绘、超声检测等。3)修复方法。检测分析的结果是采取修复方法步骤的前提条件,具体的修复措施可以是非常紧急的、救治性的,也可以是防治性的,时间上可长可短,具体涵盖了维护、修缮、再生、保护、修复、更新、替换、移建、重建各种不同干预程度的措施。治疗分为微观治疗———材料修复和宏观治疗———结构处理。材料修复即采用清洗、加固、续断填缝、防护性保护处理、复制与替代等方法使材料返回正常时期的样子。其中清洗有水洗法、化学剂法、研磨法、激光法、敷剂法、超声法。结构处理即采用加固等方法使处于危险中的历史建筑能够维持存在。混凝土结构的直接加固法有:加大截面加固法(即强柱弱梁法)、粘贴纤维增强塑料加固法、绕丝法、置换混凝土加固法、有粘结外包型钢加固法(湿式外包钢加固法)、粘贴钢板加固法、锚栓锚固法;间接加固法有:增加支承加固法、预应力加固法。砌体结构的直接加固方法有钢筋混凝土外加层加固法、钢筋水泥砂浆外加层加固法和增设扶壁柱加固法;间接加固法有无粘结外包型钢加固法和预应力撑杆加固法。钢结构的加固方法有:改变结构计算图形(对不同的整体结构可采用增加结构或构件刚度的方法进行加固、对受弯杆件可采用改变其截面内力的方法进行加固、对桁架可采取改变其杆件内力的方法进行加固)、加大构件截面的加固、连接的加固与加固件的连接、裂纹的修复与加固。中国特色木结构建筑的加固方法有:增加约束法、增大截面法、增设拉杆法、增设销钉法和混合的方法。总之,结构加固、纠偏、移位,都是历史建筑的宏观层面进行的修复工作,由于建筑结构与其外的表层往往无法脱离,因此宏观层面的工作与微观层面的工作是互相依赖的。
4结语
【关键词】 古建筑;历史文化;归位复原法;修复
古建筑是中华历史文化的瑰宝,有着极其重要的研究价值。如何保护和再现文物建筑的历史和美学价值,需要广大古建筑修复工作者的认真探索研究。古建筑修复技术是一项专业化程度特别高的工作,修复工作者应当严格遵守古建筑修复的基本原则,从长远考虑,保护这些历史留下来的瑰宝,不能有丝毫怠慢。
1、古建筑修复应当一切从实际出发
我国古建筑修复有着其特殊性,其施工工艺与原材料都与西方的古建筑有着鲜明的差别,因此在修复过程中,应当切合实际,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制定出有针对性的修复方案。例如,西方的古建筑大多以石构建筑为主,而我国古建筑多为木质结构,所以在修复的时候应当注意保留建筑的本质,同时还要保证在未来较长一段时间内,修复后的建筑能经受得住长年累月的风雨侵蚀。并且,木质结构的建筑需要长期的不同规模不同方式的修复,随着修复技术的不断创新发展,修复工作也需要进一步的改善。
从这种意义上说,只要是可以让古建筑长期保存的办法主张都是正确的,都应当推广,在我国古建筑修复方面,我们应当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寻求更为完善的修复方法,为子孙后代留下一份宝贵的财富。
2.关于古建筑的修复原则
(1)对“原状”的理解。古建筑修复的第一标准就是尽可能的恢复其原貌。要首先对其进行充分的勘测调查,对各个建筑部分的新旧程度,哪部分是后来增加的,哪些是历史真面目都应该有充分的了解和把握。可以试着从类似的建筑中找到共通的建造模式,或者从本建筑的施工时间,施工手法以及相关工艺中去寻找线索,从而获得对古建筑的更具体的信息。
(2)对“保存现状”的理解。由于古建筑往往历史时间比较长,在经过了许多个时代的变迁之后以及多次的大修小修之后,其艺术价值已经残缺不全,在这种情况下,就应该首先分析其剩余价值,把过去那些破坏性修理的部分撤销,尽可能的展现其本来面目,重新历史的真实状态。
(3)关于“约定成俗”的理解。大多数古建筑在经过很长的历史之后其现状已经为人所认可和接受,这些特色已经成为一种标志形象,在这种情况下,就无须硬性的去再去挖掘其本来面目,保留其现状也许更适合于古建筑修复的原则。总的来说,在做文物古建筑修复的时候,务必要充分把握以上基本原则,尽可能的还原古建筑的原状,尽可能的保存现状,同时,在适当的情况下,可以按照大众的需求保存原样,不要出现太大的出入和纰漏。
3、古建筑修复中常用的方法
古建筑修复过程中,对于已经损坏的建筑构件,如果能够修复后继续使用,就不应当替换。确实损毁比较严重的,在替换是应当选择色彩、质感以及外观等方面与原有构件贴近的材料。如果是修复已经缺失的部分,需要做详细的历史记录和形象一局,而不能凭空想象或使用其他建筑的替代品。
如果置换的构件涉及到结构本体,则一般都需要事先对古迹的状态进行详细的测定,以确定最好的修复方案。有些结构上的问题,通过仔细的观察就能发现,比如伴有垂直裂缝的柱身外鼓,常提示荷载过大,断面太弱。在情况不明或不易查探时,则需要先设置临时支撑再作进一步的测定。在修复米兰大教堂的柱子时,曾采用了一种非常复杂的拱顶架体系,在它的支撑下,不仅可以移走或置换整根的柱子,还可以切割和掉换个别的石块。
如果建筑不大或只留部分残迹,也可以采用“落架大修”的办法进行修复。据资料记载,英国曼彻斯特附近的巴格雷府邸是一栋13世纪早期的木构架建筑,为防止建筑倒塌,曾考虑过两个加固方案。一是原位补强,即用嵌玻璃纤维杆和使用环氧树脂的办法。但这种方法是不可逆的,它不仅使日后可能需要的其它维修方式无法进行,而且和原来木构架的设计意图和受力机制相悖,因而最终被否定而采取了第二个“落架大修”方案,把木构架拆卸,将损坏的部分用新材料重做后再进行装配。
对于遗址或建筑遗迹,修复一般只限于把现场挖掘到的散失的部件按原位组合重建,以求全部或部分再现建筑原貌。这种方法被称为“归位复原法”。在实际工作中,能够完全依靠散失的部件组合起来的古迹(哪怕只是局部)是很少的,绝大多数都有缺失的部分。只要缺失或损坏的部分在总体中占很少的份量,一般都允许修复补缺,但要求对原状应有权威的证据,修复应有考古的精确性,同时,补缺部分还要易于识别。在这点上,它和考古学家用石膏粘合陶器碎片的复原方法和原理是一样的。这种复原方法特别适合因战争、地震等原因突然坍塌或毁坏的建筑。
4、“归位复原法”的应用
正确的归位复原可以从一堆散乱的、对观察者来说好像是毫无意义的石头中,提取大量的信息,使它变得具有意义。复原后的遗址能使人们对原来的建筑空间构成有一个基本的概念,并由此产生总体的联想。这种做法的意义和作用现已得到人们的充分肯定。但是这种做法须以充分的考古和文献研究为依据,不可滥用,否则将会使人产生虚假的印象,降低遗址的信息价值。
对于任何归位复原,人们在重新组合这些倒坍散落的石块时,对其正确性很难有绝对的把握(都可能存在有错误),因此,它的工作过程必须是可逆的,以便在以后有新的、更确凿的证据出现和有更成熟的方案时,可以改变原来的组合。基于同样的考虑,粘合材料,特别像水泥这样一些不可逆的材料在文物保护和修复工作中应尽量少用,以免给以后的修复工作带来麻烦,阻碍人们进一步采取更有效的措施和方法。
另外,归位复原可能因为顾及了建筑发展历史中的某一个阶段而忽略或抹煞了另外的阶段。因而归位复原应只限于有确凿证据和遗存物较多的那些部位,哪怕它只占总体中的一小部分,同时应该伴有必要的说明,使参观者能充分理解建筑发展的各个历史阶段。如果缺失的部分太多,补充的材料成为主体的话,这种复原就失去了意义。
此外,在归位复原中,有些细节问题也要引起注意,如果处理不好,对总体面貌亦有影响。比如有些柱石或梁嵋构件在长达数世纪的时间内被弃置在地,各部位都不同程度遭受日晒雨淋、表面风化,溶蚀孔洞的位置也各不相同,一旦归位后外貌难免显得怪异,于是有人就对缺损处以抹灰加以掩盖。这样做其实并无必要,因为这对古迹的表现力只能是一种损害;若使用水泥则会导致裂缝的产生,情况更糟糕。
5、小结
我国历史源远流长,地大物博,各个民族都积累下了许多的历史遗产,其中各地遗留下来的古建筑更是数不胜数,但是由于岁月的侵袭,自然破坏和人为破坏比较傲严重,很多都受到了不同程度上的破坏,急需适当的修复。建筑反映了国家历史的辉煌,表现了过去中国的文化艺术和科学技术的伟大成就,保护它,维修好它是我们这一代不可推卸的使命,也是为世界文化遗产宝库增光添辉的贡献。由此看来,维修和保养古建筑事业,势必是全球性的神圣事业。
参考文献
[1] 张帅华.对当前古建筑修复的几点思考[J].科技创新导报.2008(04)
[2] 林道友.论古建筑修复中的若干问题[J].浙江建筑.2006(07)
[3] 何钧.古建筑修缮复新的探讨[J].浙江建筑.2009(07)
关键词:龙门石窟石质雕刻品保护程序
Abstract:The Longmen Grottoes is an open-air unremoveable temple relic of large-scale caves,which contains large numbers of stone sculptures. Basing on the research of diseases in stone sculptures,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protection and conservation works of the Longmen Grottoes.The author thinks that,the previous research,implementation and records of protection and conservation are basic methods and procedures.This paper also discusses the necessary of abiding by this process,which is also the conclution of protection and conservation experiences.
Key words: Longmen Grottoes,stone sculptures,protection,procedure
世界遗产龙门石窟开凿于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即公元493年)前后,历经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到隋唐至宋等朝代,断续大规模营造达400余年之久,现存洞窟2345个,造像10万余尊,碑刻题记2800多块,保留有大量的宗教、美术、书法、音乐、服饰、医药、建筑和中外交通等方面的实物史料,是一座大型的石刻艺术博物馆。
然而,这些珍贵的石窟艺术品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由于自然和人为因素的影响,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保存完整者较少,且存在多种病害。对于石质雕刻品病害的描述,目前在国内尚没有统一的标准,研究者往往根据各自研究的文物的特征情况自行描述,起到定性或定量地记录的作用即可。意大利的文物保护研究者将石质文物病害概括为25种类型,形成了一套在国际上有相当认可度的标准化语言。近年也有龙门石窟的石质文物保护研究者,在借鉴这套标准的基础上,结合龙门石窟的特点,将龙门石窟的雕刻品病害划分为风化脱落、结垢、断裂与裂缝、缺失、侵蚀、粉化、盐性结晶、表面沉积等八种类型1。
从石质雕刻品保护修复的角度,也可将病害大致划分为两类,一类是结构性深部病变,如断裂与裂缝、缺失,这类病害易造成雕刻品的结构性失稳,引起坍塌、变形等,采取的保护修复多为支护、锚固、粘接一类的加固措施。二是表面或浅层病变,如侵蚀、粉化、结垢、盐性结晶、表面沉积等,导致雕刻品表面材质退化、污损等,采取的保护修复措施多为清洗、表面补强等。
龙门石窟有着数量庞大的雕刻品,大部分是以洞窟为单元,遵照一定的佛教造像形制雕刻在石窟内部;另一部分则雕刻在洞窟外壁面、摩崖面上;也有少量的独立佛塔等,由于洞窟的大量损毁、坍塌,原来存在于洞窟内部的雕刻品现在也有相当的数量在外,成为露天雕刻品。洞窟内部的雕刻品和露天雕刻品的病害特征以及相应要采取的保护修复措施会有一些不同,但大体上都需要采取以下三个步骤:保护修复的前期研究,保护修复的实施,保护修复的档案记录。
一、保护修复的前期研究
在计划对石质雕刻品开展的保护修复之前,前期调研是必不可少的,调研的内容越广泛越深入越好,例如:开凿背景,雕刻技法,历史价值,艺术价值,保护修复历史记录,区域环境条件,病害现状等等。这些程序已经逐步得到规范,比较广泛地应用到雕刻品的保护修复工作中。
以龙门石窟双窑洞的保护修复实践为例,曾经在进行保护修复之前,对其病害现状作了完整的前期调查研究。内容包括:
1.双窑洞的背景资料:开窟时代、石窟价值、环境选择、营建技术、历史破坏记录、历史修复记录。
2.环境监测资料:气候、地理、微环境气象、大气环境、水环境、环境震动、生物危害。
3.地形测绘、地质调查:洞窟测绘、工程地质水文地质调查、岩性分析。
4.病害调查与分析:①病害描述:用文字、图片对应方式,不同部位,不同病害逐一描述。②病害记录档案:利用测绘、调查成果,以文字、照片、图纸、录像等形式记录洞窟病害。③采样分析:提取洞窟内石材病变样品,如结壳、硬壳、斑迹、表面沉积物、生物绿锈等样品进行测试分析;另外还需提取与洞窟石质相同层位、相同岩性的岩样进行测试分析。
病害现状调查与分析是整个前期调研的核心和落脚点,也是保护修复的开始,从病害类型、病害成因与结果的综合诊断来决定保护修复的内容、方法和步骤。
在进行保护修复之前的前期调查研究中,有两点是经常被弱化的,所以值得我们特别关注。
1.对雕刻品的文物价值的深入理解问题。决不能简单地把文物等同于当代的需要保护处理的物品来对待。文物的价值是它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科学价值的综合体现,一件文物携带着从它诞生之时、至其历史延续过程诸多的珍贵信息,对这些信息若不甚了解,而贸然施加保护手段,极易造成不当保护或保护性破坏。
2.研究分析病害与环境的关系问题。雕刻品的病变原因有很多,除了雕刻品本身材质的特性、雕刻工艺之外,与它保存的环境有着密切的因果关系。一件雕刻品或一个窟龛,不同部位的光照、温度、渗水、风蚀情况不同,病害状况就有所差别,换句话说,一种病害一定有造成这种病害的环境影响因素,只是有些环境影响因素比较易于鉴别,有些环境影响因素需要细致的研究才能探询得到。准确判断这种环境因素及其影响程度,是下一步采取保护修复措施的基础和关键。
二、保护修复的实施
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制定详细的保护修复方案,以保证实施的合理正确。方案应涉及保护设计的依据、保护修复的原则、病害治理设计、材料与工具、进度安排、工程施工的技术控制、工程预算等方面的内容。
保护修复的具体措施一般来讲,包括以下几个过程:
1.雕刻品的稳定性加固:雕刻品本身和窟龛存在断裂、缺损,引起结构上的不完整或不稳定,可以采取工程加固手段,如锚杆加固、化学药品粘接灌浆、支护、砌筑等,避免雕刻品的坍塌,保持结构的平衡和稳定。龙门石窟在上世纪60年代之前,洞窟及雕刻品坍塌、损毁现象普遍,70年代以后,开始了大规模的抢险加固工程,至90年代初,基本完成了东西两山重要洞窟和区域的加固工程,雕刻品稳定性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得以改观。
2.渗漏水的治理:渗漏水的危害是多方面的,尤其对龙门石窟这样的石灰岩质地的雕刻品。区域性的防渗覆盖、倒排水设施的修建、隔水阻水灌浆可以有效减少渗漏水害的发生。随着保护技术的不断发展,新的渗漏水治理方法、新的灌浆材料也在龙门石窟得到实验和应用。同时,渗漏水治理存在相当大的难度,需要循序不断地采取措施,逐步加以解决。
3.露天雕刻品的遮护:选择性修造窟龛的窟檐、恢复已坍塌洞窟的窟顶,遮护露天雕刻品,可以防止雨水的直接冲刷、阳光暴晒,减缓由此引起的雨水侵蚀、温湿度骤变、微生物滋生,对露天雕刻品起到积极的保护作用。建造窟檐保护造像雕刻的方法,在石窟营造的同时就已经采用。龙门石窟曾经在潜溪寺、宾阳洞、药方洞等大型洞窟修建不同材质和造型的窟檐,起到了很好的防护作用,缺陷是体量大,对景观面貌改变明显。近期,龙门石窟对一些小型坍塌窟龛进行实验性修补,用近似的山石模拟恢复部分窟顶,对外观的改变较小,又能起到一定的防护作用2。
4.雕刻品的清洗:对于清洗,首先要明确清洗是对文物表面污染物的必要的干预行为,污染物对石材病变的发生、发展继续施加不良影响,表面的污损严重影响了其历史、美学价值的研究和展现,所以,采取干预是非常必要的,其次,是清洗的方法技术问题。龙门石窟近年做的清洗主要有洞窟油烟结壳清洗、石灰岩凝浆结垢清洗、石质表面盐性结晶清洗等。油烟结壳的形成主是由大气污染物二氧化硫、粉尘加速岩石风化生成硫酸盐和人为烟熏所致,严重影响了雕刻品外观,同时也是岩石进一步风化的隐患3。石灰岩凝浆结垢的形成主要是洞窟的渗漏水对石灰岩的溶蚀,进而在雕刻品表面结晶覆盖。莲花洞北壁小龛石灰岩凝浆结垢的清除,恢复了雕刻的本来面目,为龙门石窟覆钵式塔造像题材的研究提供了重要佐证4。
5.雕刻品表面风化层的加固:风化层的加固有多种情况,有的是对已经起壳、空鼓的部位填充和粘连,有的是风化层表面的补强和憎水处理等。对风化层保护处理材料的选择一直是个难题,但是,最基本的要求是强度不能太高、不产生会造成危害的副产物、强调可重复处理性,即不能妨碍采取其他的保护措施的操作。
6.残缺雕刻品的补全:目的是在于重建雕刻品的结构和稳定性,是对破碎或缺失的形象的完整性进行补充,恢复文物的可读性,与审美有关,同时也是一种保护措施。补全应满足可辨识性、可逆性和兼容性原则。
7.雕刻品的封护:对风化特别严重的露天雕刻品使用耐老化、透气、憎水、耐酸碱、粘度小、渗透性好、具有可逆性的保护材料进行处理,一般情况下不实施这一干预。
针对龙门石窟这样的露天不可移动的石质雕刻品,保护修复可以分成两个部分或阶段来考虑,即结构性的稳固与加强和表面病害的修复。石窟寺雕刻品区别于单体雕刻品的重要一点是,石窟寺雕刻品是直接在山体崖壁或洞穴中雕刻,与山体连为一体,它的保存、病害与地质环境密不可分。因此,首先应该考虑的是雕刻品和其依附的地质环境的平衡和稳定。在以往的保护实践中,龙门石窟保护采取了大量的工程地质手段,开展岩体和洞窟的稳定性加固、洞窟渗漏水裂隙灌浆等治理工程,避免了岩体坍塌对洞窟和大型雕刻品造成的毁灭性破坏,保证了洞窟和大型雕刻品的安全。其次,应该对雕刻品表面病害的修复有一个全面的认识。表面微小裂隙、粉化、起壳、脱落、结垢、微生物滋生等等雕刻品表面病害对文物的损伤同样不容忽视,龙门石窟能够看到很多碑刻字迹模糊,雕刻品表面风化,碳酸钙结垢和微生物覆盖,油烟渍等污垢沉积等现象都是雕刻品表面病害日积月累的结果,极大地损害了雕刻品的艺术和美学价值。
一直以来,在石窟寺保护当中,雕刻品表面的处理常常遭遇质疑,比如对污损雕刻品的清洗,往往认为清洗是不必要的,甚至会破坏雕刻品。其实问题的关键在于怎样认识清洗的目的,怎样正确地把握清洗的方法和程度,清除有害污物是保护雕刻品的积极手段,保护原状也并不意味着要保持污损的原状。同样地,适度地进行防风化处理、结垢清除、微生物清除是可以作到的。在保护雕刻品原状,尽可能延长其保存寿命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展现它的艺术价值是保护修复的目标。
三、保护修复的档案记录
龙门石窟开凿至今的1500多年,它的保护史和破坏史相伴相生,现在龙门石窟惨遭破坏的遗迹随处可见,同时也能看到人字形排水沟、石构窟檐等保护性的遗留构筑物,但在史书中的记载则是只言片语,石窟开凿后保护设施建设,附属建筑情况,损坏情况,历代修补情况等,几乎无从考证。
现代的文物保护工作逐步提出规范化、系统化、理论化的要求。2004年版《中国文物古迹保护准则》对档案记录有专项描述,特别是在关于《准则》若干重要问题的阐述中明确提出:“文物古迹的记录档案也是他们价值的载体,真实、详实的记录文件在传递历史信息方面与实物遗存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并且详细规定了记录档案的内容要求。
在龙门石窟的保护修复工作中记录档案也日益得到重视,除了日常开展的工程注意保存所有资料外,集合了近几十年保护成果的石窟保护数据库的建设也基本完成。
从程序上看,档案记录是保护修复的后续工作,其实它贯穿于保护修复工作始终,是保护修复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保护修复的前期研究资料、施工设计方案、材料工具、施工日志、工程概算、验收报告、评审结论、维护建议等资料,以文字、图纸、照片、音频、视频的形式完整记录,整理归档,安全存放。既是这一阶段工作的总结,也是下一阶段保护修复的开始。
龙门石窟自上世纪50年代成立管理机构以来,石窟的保护得到了国内专家和管理部门的高度重视。60年代就开始了地质调查,气象、洞窟观察等工作;70年代至90年代间进行了一系列的抢险加固工程,使东西两山的岩体和主要洞窟得到加固,岩体稳定性问题基本解决,洞窟渗水状况得到一定的遏制;进入90年代后期,注重保护工作的科学性、计划性,特别是2000年成功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后,龙门石窟周边环境得到有效整治,为石窟营造了良好的生存空间,基础研究进一步加强,环境与病害的监测、石窟的日常保养维护、保护技术的合作研究等方面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和进步。
参考文献:
1 杨文宗.杨刚亮.何晓.郭梦源.石质材料病变的环境影响作用.文物保护与修复的问题.科学出版社,2005年
2 陈建平.高东亮.龙门石窟小型坍塌窟龛的修复.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2008年1期
“我管是生活、爱好、审美还是工作。虽然从戏剧转到红木家具行业,但这两者非常相似,都是综合艺术。”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太和木作创办人关毅如是说。
虽主持过故宫文物的修复工作,但关毅却一直以一个“小”作坊的主人自居,并将自己创办的企业命名为太和木作,寓意为宇宙万物中一个勤勤恳恳制作红木家具的“小”作坊。
最荣耀的两件事
“我觉得我这辈子做过的这两件事,可以说是我一生的骄傲。一个是2007年承接了北京奥运会所有红木礼品的制作,为奥运添光彩;另一个是2008年参与故宫家具的修复,为历史文物添砖加瓦。”关毅说到这两件事时,眼神变得异常炽热。
特别是对于2008年能亲自主持故宫家具修复项目,关毅认为这是偶然中的必然。
故宫家具修复工作,是故宫博物院与世界建筑文物保护基金会合作的项目。修复的文物是位于故宫东北隅的“乾隆花园”,即宁寿宫花园。这座花园建于1771年,1776年完工,是乾隆皇帝为自己精心打造的一个退休颐养的天地。里面有故宫最精美的家具,为身为太上皇的乾隆专用。
此次文物修复是230年来“乾隆花园”首次大型修复工程,要求做到修旧如旧,难度可想而知。当时不仅是国内专家,还有美国、意大利、法国等国际专家同时参与此次项目的竞争,这些人都是红木家具修复行业中的佼佼者。闻讯后,关毅也参与了此次修复工作的竞评。虽然不是专业出生,但关毅很自信,因为他有长期的实战经验和多年积累的技巧。
当要求所有专家对一件待修复的家具,阐述其详细的解决方案时,大家有一个惊人的发现,这些古董家具不光是家具,家具上还包含了“百工坊”,如烧瓷,珐琅,珠艺,翡翠,竹雕,玉雕,牙雕,螺钿,还有竹丝竹簧等涵盖了许多其他工艺的艺术品。
现场竞评时,仅其中的一道小工艺就难倒了不少专家,更别提如何了解一件家具的修复顺序。事实上,不同家具的修复工艺有先后之分,有些是先着手修复该家具上的装饰物,如玉、珐琅;有些则是先修木头。这就要求参与修复的工作人员,要非常清楚当初制作这件家具的流程,在修的时候根据这一流程,按逆时针操作。
说到这儿时,关毅讲述了当时发生的一个小故事。
“当时,我和一个美国专家在检查乾隆宝座时,发现宝座背面镶嵌了一块玻璃。美国专家就问我,这是什么玻璃?我告诉他这是毛玻璃。他又问,什么叫毛玻璃?我说毛玻璃是古代的一种玻璃,最早出现在康熙时代,如果我分析得不错的话,这块玻璃是从广东引进来的。”
在广东,这种叫做玻璃油画,广东人通过透视技法在上面画油画。这块玻璃上描绘的是颗松树,通过“百宝嵌”的形式表现出来。紫檀木做的树干,和田玉做的松树枝,周边镶了金属条,还有珐琅的烧制工艺,绿叶是料器等。仅这一块毛玻璃就包含了上十种工艺。
“美国专家又问,如果这块玻璃损坏了该怎么修复?我告诉他,找同时期的毛玻璃配上。上哪找?首先尽可能在故宫库房找,如果没有,再去社会上收购。在旧货市场找一些200年前的家具,上面应该还有类似的玻璃,我曾经就在废旧物资回收站找到过200年前的旧镜框。”
关毅如此详细、周全的解决方案,令美国专家竖起了大拇指。关毅的能力不仅能对乾隆宝座做出详细解决方案,而是针对不同的家具,他都能提出不同的修复方案,并且能够完整叙述出来。这么繁杂的工艺门类要求,考验的是一个人的综合能力。
此次修缮工作最终完美拉下帷幕,为故宫内部的保护进行了有益探索和宝贵尝试,这对故宫内部保护和维修,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人生四步走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是对关毅最真实的写照。
关毅说,他从年轻时代就注重积累,广泛涉猎各种书籍,不仅是关于家具的书,还有艺术、文学、杂志,甚至连医药书都看。直到现在,每天在跑步机上他都要看新闻,就是为了抓紧一切时间获取各类信息。
还有一个是持之以恒的激情,20年前在莫斯科学习戏剧的时候,为了写一个剧本,关毅可以三天三夜不眠不休。
如今,关毅已经踏入不惑之年,依旧精神饱满,说话铿锵有力。在关毅看来,自己正是年富力强的时候。“这个时候,我不仅要推动个人事业的发展,还要积极参与社会文化事业,这对我来说是最关键的十年。”
关毅对自己的人生制定了四步走计划:第一步,20-30岁,这10年是艰苦创业时期;第二步,30-40岁,稳步发展时期;第三步,40-50岁,推陈出新时期,也就是出成果的时候;最后,50-60岁,是辉煌谢幕的时期。
如今,关毅已经走过了艰苦创业的时期,修复故宫文物也为他的事业奠定了坚实的根基。但他没有因为头顶着修复故宫文物的光环原地踏步,而是选择第三步走,迎接更高的挑战,这将是比前两步更难跨越的一个过程。
“因为性格的关系,我办事非常有条理,有思维,凡事有计划再前行。”关毅不管做任何事,绝对不会率性而为。对于人生第三步,他同样有完整的规划。
分析整个大环境,关毅认为,改革开放这30年间,中国经济有了质的飞跃,但文化产业的发展却远远落后其他国家。在发达国家,文化产业占到了国民经济的15%,而中国只有2.5%。为了改变这一现状,如今,国家国策相比以前已经有了实质性转变,要提升文化产业地位,不能继续靠卖地求发展。“十二五”期间,文化产业产值将达到GDP的5%,这说明文化产业未来会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借资本力量腾飞
国家对文化产业的支持,使关毅信心十足。
未来十年,关毅计划成立股份制公司,以合作加盟的形式,用太和木作的品牌和产品发展加盟商,借资本的力量,做中国最好的家具。
对于外地加盟店,他的要求是产品一定要精致,质量要有保证。经营上以销定产,小批量生产,多品种开发。这样不仅不会造成积压,还会给消费者随时耳目一新的惊喜。
未来规划中,涉及到经营和理财,关毅认为,这两项不是他的强项。
“术业有专攻”,这两方面,他打算靠营销团队来拓展企业,请资本运作资深人士进行资本管理。他自己要做的事情,就是管理产品,提升产品质量。“我思考的事情是怎样把我的思想、灵魂、哲学融入到我的作品中去,让太和木作成为中国顶级红木家具的生产商变为现实,到这个时候,经营、市场拓展等问题就不再是问题了。”
红木家具早已进入奢侈品行列,消费人群有一定的局限性。
曾有人质疑,奢侈品在中国将无生存之地,但关毅并不担心。他分析过国内外奢侈品消费特点,外国人每年花4%的钱买奢侈品,中国人每年花40%的钱买奢侈品。关毅相信,只要产品好,不愁销不掉。
曾有人说过,“计划赶不上变化”。但关毅的第一步走,第二步走和正在实施的第三步走,完全在自己的计划之中。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证明,在计划中前行远比没计划好。关毅甚至已经计划好,在50岁以后,退居幕后,专心研究哲学,而太和木作则交给其他人管理。
关键词 古书画 损伤 修复
中图分类号:K879.4 文献标识码:A
The Common Damage and Repair of the Ancient Painting and Calligraphy
ZHANG Qian
(Jidu Temple Administration, Jiyuan, He'nan 454650)
Abstract Chinese ancient painting repair process is as a kind of traditional craft circulates as a result, has formed the one whole set of skills to repair processes, such as washing, jie, fill and means are congruent with the historical process of developing and perfecting constantly improve itsel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ancient paintings repair determines its main still is one of the traditional restoration techniques, the author focuses on the analysis of the traditional ancient paintings damage repair, as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ancient painting and calligraphy traditional repair to offer help.
Key words ancient calligraphy and painting; damage; repair
1 古书画常见损伤
画心的折痕与裂痕。在挂轴上常见的是水平方向的,手卷则是横向,从结构上来看,长轴与手卷因为有地杆卷起来收放,画心不平的话,卷时容易起皱,造成折痕,如果装裱得糊硬的话,产生的折痕锐利,更会造成颜料层的剥落。
画心的中空与重皮。原因是托心时糊刷与排刷有均匀的笔笔相接,如果糊刷走漏了或排刷没有排实就会造成画心的中空与重皮,卷放之间就容易皱起剥落。
画心上的污脏。因年代久远颜色变暗至画面形象不可辨认者,或烟、油等污染,还有因各种自然(各种霉斑)或人为的因素造成的画面附着物。文物上的堆积物一般分为三类:(1)有机物质如腊、树脂、油、油脂、植物胶、动物胶等。(2)无机物质如可溶性盐、不可溶性盐、金属侵蚀的残留物等。(3)生物残留,如植物的根、微生物的粪便、菌类等,这些物质危及到文物的安全和寿命,影响文物的品位、艺术价值和美观,所以,必须去除。
画心的残缺破损及酥朽不可还原处,是破损较严重的书画中存在的非常普遍的一种现象。此外还有较难处理的特殊的情况。如前人修复不当造成的修复困难或因特殊的自然原因造成的情况。面对上述各种破损情况,修复者需要根据不同的状况制定适宜的修复方案,其目的归纳起来不外乎两种一是揭旧换新,延长书画存世的时间,即为保护书画而进行的修复;二是整修复原,为了恢复书画的原貌而进行的修复。而两者的常规处理方法大体上是一致的,就是将古旧字画通过重新装裱、修整而形成完整的面貌。
2 古书画传统修复
2.1 洗心
画心因烟熏尘染,质地变黄变黑,可先掸拂去画面上的浮尘,然后拆裁旧裱的镶料。如要保存原镶料,则要将裱件用水润透,将各部分镶料小心拆下保存,拆裁镶料时一定注意书画心的字款、印章等。如书画心有石青、石绿、曙红等易晕化褪色的颜色,应在掸去灰尘后,刷上胶矾水加固,要注意胶矾水的浓淡用量的把握。若是画面颜色较为稳固,这时可以把画心放进清水里浸泡,并不时换水,这样就能清洗干净。如果污迹较为严重,则要用热水来浸泡,或者用开水缓慢淋之。“画复鲜明,色亦不落”为洗画的原则。
水洗书画心,通常有三种洗法:
淋洗法:书画心画面向上,平铺于案上,用排笔蘸水闷润后,或平展于洗画台内,缓缓用清水冲浸,隔时换水或展开搭于晾杆上。冲洗后将画心向下反铺于案上,用毛巾吸干水分。一般适用于残破程度较小的书画。
刷洗法:先将书画面向上铺在案上,用排笔蘸热水湿透(局部可用毛笔),再铺热毛巾覆盖闷透,然后用毛巾反复吸净书画上的水分。特别脏的地方可用热水多烫几次,洗后可将毛巾卷成卷,将含在画心中的污水挤出,再用清水冲洗。
浸泡法:对于较难冲洗的画心,可将画心置于洗画台内用冷水或热水浸泡,隔时换水,直至浸泡书画的水变清。
上述的几种洗法不是单一的,而是根据具体情况混合运用。清洗的难点在清霉、去污、治铅的过程。画面颜色受潮返铅的,可用双氧水涂抹消除。过氧化氢(H2O2),俗称双氧水,是一种较为常用的催化剂,可以将返铅的颜色还原。
众所周知,霉以及污对于古书画来说是其大敌,目前仅从纸张上分离到的霉菌就达105属、266种之多。一根菌丝的直径虽然只有“3-1”微米,几天之内即可通过菌丝内无性或有性抱子的不断繁殖使物品损坏,即使金属、玻璃等坚硬物品也难逃其劫,若是纸张或者绢素等一系列的制品不小心染上,情况较轻时毁迹变质,严重则会腐烂糜失。古书画画心生霉,则有红、黑霉,在处理发霉的污迹时,通常采用高锰酸钾(KmnO4)或者乙二酸(COOH)2等一类的药剂。高锰酸钾具有非常强的氧化分解功能,其在酸性溶液中容易还原成二价锰离子。乙二酸还被称作草酸,其是一种很重要的还原药剂。因此,当使用上述这两种药剂时我们需要对其严格监控,同时利用试纸来测试反应结果。黑霉涂起来比较简单,涂红霉时要以高锰酸钾的溶液将其涂在书画霉处,然后过段时间再涂上双氧水以及淡草酸水,若书画霉并不严重,那么这样一次就能除掉。但是红霉,就算程度轻也很难根除。如果霉以及污一起出现在破碎古书画上时,则更难处理。针对以上药剂在涂抹以后,一定记得以清水来冲淋画心,目的是把残留上的药剂冲洗清净,以免烧伤纸绢。所以,不管药水去霉或者是用清水治污,事实上都需要拥水来反复清洗完成。古书画清洗常常是利用活水来去污,过程中把洗案倾斜,从画上方冲水,用排笔撰压古画,利用水流冲走污渍,达到洁净的目的。
2.2 揭旧
清洗去污去霉后,在拼对复原画面时先看清画意,然后细心拼接、梳理到位。既要做到经纬顺丝,又要不伤原画神韵。揭的基本原则是尽量不损伤画心的基础上,将旧的裱料去除。揭时,应选择较顺手的方向循序渐进,所谓揭、揉、搓、捻,都是指手指的动作,可先试局部,找出易揭的规律,如局部难揭,可覆盖上毛巾,继续用热水多烫多闷,使旧浆分离。揭旧纸本画心,不要损伤原画,致使画淡伤神。画心残破不堪,需要全色的,就应揭去靠原作的那一层托纸。有些书画用色易掉,揭时就不要从有字或有画处往外揭,而是应该以空白处开始,这样,可避免因手指接触有色部分而弄脏画心。如果在揭时,因揭托纸而带下一层原作纸素,仍可以还到原处。揭去托纸后,画心厚度尚未匀调的,可用手轻轻把厚处揉掉。久经尘烟熏染的旧画心,托纸已朽,着湿如泥,难分层次,不容易揭,只可轻轻将画心托纸揉掉。某一画心残破厉害,一天揭不完成,需要将已经揭过的位置,均匀地洒下些湿纸团,同时覆盖上一层塑料膜,目的在于防止画心干裂错位。
揭旧是修复中极为关键的环节,明代的周嘉育在《装演志》中云:“书画性命,全在于揭。绢尚可为,纸有易揭者,有纸质薄糊厚难揭者。糊有白友者尤难。须仗良工苦心,施迎刃之能,逐渐耐烦,致力于毫芒微渺间,有临渊履冰之危。一得奏功,便胜把水之捷。”这段话既概括出了揭心的几种情况的难易程度,也点明了该步骤在修复中的重要性。
2.3 托补
古旧书画的托补,首先要配补料:古旧书画绢本由于年份不同,破旧程度不同、且种类繁多,揭裱前,首先要选配合适的补绢和托纸。补绢的要求必须做到补洞的绢丝与画心质地相接近,补绢的颜色与画心颜色相接近,补绢的自然褒光与画心本身相接近。托纸一般要求染配上适合画心的颜色。配补的材料的颜色不能深于原件颜色。已揭好的画心,若是完整,则能调兑稀糊,利用一层旧色纸,且其比命纸命绢稍微浅。若是有残缺,则需要手指把画心边利出薄口,找好补纸,以抚平纹理来补上,同时需要在补口的边缘划出薄边,以为了接缝处厚度适中。古书画心经修补后,一般还需加以衬边,以保护书画心,方便日后的揭裱。
2.4 全色
把字画揭托风干以后,需要保持补纸补绢的矾性适宜。要不然话,矾过于轻就会透色,矾过于重就会滞笔。当全色时侯,应把颜色调制的稍微浅,复次全就,让颜色能够渗进纸纹纤维,从而能够让画面色调统一。画心有残缺在补全时,首先要观察画心的气韵和用笔的特点,之后通过轻勾其轮廓,设置颜色,再进全色,尽可能做到补全的每一点、每一墨都能和原画相溶。在对于有着非常重要学术研究意义的经卷、古书以及契证等一类文物洗污后,若是存在残破,不需要保证其原貌,只需要将残缺位置的颜色全补得与整幅画大致相同就行了。
全色就是利用着色的手段对补口作一些旧,那么全的意思是指保证补口和画的原貌相同。要想做成这一点,首先就是把握好深浅新旧的程度,其次就是协调好色调的明暗,最后就是要控制好字画的软硬平匀。全色过程中要在自然光下来进行,目的就是避免来自其他光源的视觉色差。尽管这样,同一天里不一样时间段光照的强度也不同,而连着两天的天气也是很大不同,这些都会对全色造成一定的影响作用。全色者假如这方面经验不够,轻了会使画发花,重了则可能需要重裱。同时,若不同的技术水平下,全色的结果也会大相径庭,还会伴有一面光、两面光等的质量差异。全色时需要保证操作者自然稳定、平心静气,这要求操作者很强的功底和经验。
假如在修复古旧书画时,暂时没有和原画质地一模一样的补料,这时就没有实现四面光的条件,因此要填补这样客观上的缺陷,就要对所修的画心全色通过不同位置利用不同全色的手段,然而波进法一般是用在破口距离稍微近、和画心容易达成一致的位置。点染法则一般用在小洞以及裂缝处,采用宁浅勿深的原则,同时保证整体观感的协调。因为一直采用逐步到位的全色方法,同时在每一次着色前都在备用的纸上一次次试涂,做到下笔有据,因此能够更加理想地实现修复过程的全色阶段。接笔就是补全画意的缺损部分。首要的就是对于补画的底色做好,其后再接补画意。
3 结语
古书画修复中洗、揭、补、全四个步骤每一步之间紧密联系,每个部分都需要毫无闪失,不然则会产生难以想象的结果。这样的做法从古至今一直沿用,同时在随着时代的进步,一些化学药剂和科技手段被嵌入进来,然而古书画修复根本手段没有产生任何变化。始终是以保存原画心为目的的重新托裱。正确的装裱应给作品可重新装裱或修复留有余地,以便于后人重新揭裱,更好地保存。
参考文献[1] 冯鹏生.取法绳理 昭德塞违 ——关于中国书画修复的问题[J].文艺研究,2006(2).
[2] 林涣盛.从书画鉴藏所见传统古书画的修复与保护[J].故宫文物月刊,1996(197)、(199)、(201).
[关键词]《清•林少穆书联》;字画文物;文物修复
[中图分类号]K85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0)22-0086-04
《清•林少穆书联》现由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收藏,该书联画心长144厘米、宽30.4厘米,原裱天头23.5厘米、地头15厘米、两边各1.6厘米,为红色洒金笺,通体掉色。因年久金粉变黑,上、下联颜色差异较大,上联偏黄,下联偏红,画心处有蝇粪、污渍及少量油渍,画心右上角大面积缺损(6厘米×49厘米),左上角有小面积缺损(6.2厘米×5.8厘米),均有修补痕迹,画心有多处折痕、裂纹,裂纹处有明显全色痕迹。
作者林则徐(1785~1850),字元抚,又字少穆,晚号俟村老人,侯官县(今福州市)人。林则徐是清嘉庆十六年(1811)进士,也是中国近代史上抵御外侮的第一个民族英雄。他一生酷爱书法,早年临池学书,楷书学欧阳询,行书学褚遂良、虞世南,也许是为欧阳询、虞世南的人品、书品所打动,林则徐的书法也沿袭了欧字妍紧拔群、虞字温润圆动的风格,这些特点在《清•林少穆书联》中有充分表现。从这一点来说,林则徐不是书法史上的一个开拓者或创新者,而是传统书法的继承者与守卫者。
历代流传至今的大量珍贵名人字画,是世界艺术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也是博物馆主要藏品之一。此次修复的《清•林少穆书联》有着极高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科学价值。在修复工作中,修复人员严格遵循《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馆藏文物管理条例》,制定出了详细的修复方案,贯彻执行“保护为主、抢救第一”的方针,遵循“不改变文物原状”、“修旧如旧”原则,真实保留原有文物的历史信息,使其恢复本来面目,延长了书画的寿命。修复过程采用传统技术与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的保护手段,以确保修复工作的科学性与可持续性。
一、书联纸质纤维分析及病害现状图绘制
(一)纸张纤维成分测试
在画心残缺处边缘取样,采用XWY-VI型多功能纤维测量系统,测画心宣纸纤维成分,具体操作如下:
1.载玻片与盖玻片的处理
将载玻片与盖玻片浸泡于75%酒精中,20分钟后取出,用棉布擦干待用,要防止将棉布纤维留在玻片上。
2.试样制备
将纸片浸润后取少量样品,取样时,需小心以防撕断纤维。用手指将湿浆揉搓成小球,然后放在载玻片上,滴两滴碘氯化锌试液,用镊子小心将纤维分散开,尽量使之分散均匀,斜放盖玻片,以防产生气泡,并用滤纸吸去多余试液。
3.纤维分析
从显微镜下观察到画心宣纸纤维成分主要有稻草和檀皮。稻草一般特征为纤维细短,有锯齿状表皮细胞,与碘染色剂作用多成蓝紫色;同时,檀皮的一般特征为纤维细长,壁上有横节纹,与碘染色剂作用多成暗酒红色。
检测分析结果表明,此书联纸质由韧皮纤维、檀皮、茎纤维与稻草混合制浆而成,纸面有涂层(红色撒金)。因此,可确定书联的画心纸为手工宣纸。
(二)病害图绘制
修复人员参照国家文物局颁布的《纸质文物修复标准草案》绘制病害图,具体方法是:在文物正面覆上一张透明的硬pvc膜,用各种颜色的油性笔及不同标识符号标注出文物上的不同病害,如污迹、水渍、虫蛀、破损、残缺等;除了绘制手绘病害图外,还使用了photoshop软件,绘制电子版病害图。
二、修复原则与方案
(一)维持作品原状
文物修复不是使文物返老还童,而是消除文物隐患、维持原貌。在消除文物有害因素的前提下,应尽量不改变文物的原有状态,不能因清除病害而使文物面目全非。要特别维护标志文物珍贵价值的遗存,凡有价值的古代信息遗存,应极力保存下来。如装裱材料、杆、轴头、覆被纸等,可能直接关系作品真伪;历史年代、造纸工艺及当时社会政治经济背景等一系列问题,作为对文物的保护以及搜集鉴定证据,也十分重要。此外,不能急于求成而草率处理,必须慎重,严防造成隐患。同时,不可忽视对作品附件的保护,这样才能做到“修旧如旧”。
(二)新技术、材料的应用
在修复过程中,需不断引进新技术、材料,但文物的材料和制作工艺,是作为文物原状应保留的内容。
使用新材料应遵循以下原则:新材料的使用范围要逐渐缩小;新材料要具有能实际操作的可逆性;修复过程中使用的化学试剂,在工艺完成之后,应清除干净,不可残存在文物上;经处理后仍伴随文物的新材料和新生物,不能给文物带来不利影响。
三、修复技术与方法
(一)挑刮污物
把字画平铺在裁板上,裁去旧绫边及天地头。用小刀尖轻轻刮掉画心处的蝇粪、黑点等污物。原签条要求复原,拆开时要特别注意接口不受损伤。操作时,用水润湿接口处,轻轻揭下。
(二)淋洗画心
《清•林少穆书联》画心为红色洒金笺,通身掉色,由于制作工艺原因,其涂层在宣纸表面,附着力有限。这样的画心应掌握以下原则:不用热水浸烫,尽量减少冲洗次数。用热水浸烫不仅涂层会脱落,而且附着其上的颜色墨迹也会随涂层的脱落而脱落,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画心去污尽量不用或少用化学药剂,只有在水冲洗不能及的情况下,才可以考虑。因为化学药品多有腐蚀性,一旦使用不当,不仅对涂层脱落起到催化作用,而且也能使墨色润化脱落,使画心受损,从而降低文物的保存寿命。
(三)揭托纸
画心揭取时工作人员一直沿用传统工艺,采用水油纸来固定画面。这种方法存在着一些不完善的地方:水油纸是用元书纸刷桐油所制,其制作工艺比较繁复。书画修复工艺对水油纸质量要求较高,目前所制的水油纸在强度等方面均不理想,并有异味,在刷胶矾时也容易被刷破,所以,在实际工作中的使用率不高。在实际操作中,水油纸要用浆糊刷在画面上使之固定,以避免绢丝经纬的移动。这样在揭取、托补完后就需要把残留在画面上的浆糊用手搓掉。在这道工序中,即使工作者仔细小心,也同样存在着把绢丝搓坏或把画面颜色搓掉等隐患。另外,桐油因其油性吸附力很强,在水油纸用完揭掉时,极易把画面上的颜色带下来,这一点尤其在修复重彩画时更为明显。而且桐油不易完全干燥,也容易渗到画面上,由此造成二次污染、损伤。
在具体揭取画心时,在洗净的画心正面衬刷一层化纤纸(化学纤维纸,是一种人造纸,其强度在使用中很理想)来固定画面,其原理是用海藻胶把化纤纸刷在画面上起到固定作用,其优点在于化纤纸为人造纸,有不同规格厚度可供选择,其强度在使用中很理想;海藻胶(一种海藻,又名石花菜)的胶性要比制浆糊小,用后不必用手搓浆,它既可以使纸张牢固地与画面相粘合,又不会造成画面颜色缺失。
润揭画心时,将画心正面向下反扣在画案上,刷平、刷实,揭掉原褙纸及命纸。揭时先从没有画意的部位进行试揭,摸清难易程度。此书联用糊较厚,不能一片片揭下,要用手搓一点揭一点,逐次揭净、揭匀;画心残面积较大,裂纹较多,应顺茬细心、慢慢揭取。
(四)补残缺
在进行补缺操作时,应先揭掉原褙纸、命纸及残原补后(画面上的残缺,裂纹都显露出来了)。修补时,要本着“帘纹宁窄勿宽,绢纹宁细勿粗,质地宁薄勿厚”的原则,选择与画心厚度、光度、色度相似的单宣,将画心左、右上角的残缺补齐。其具体方法是:把洞口的边缘用小刀刮薄,将选配好的补料刷上浆水,对准帘纹平放在残缺处,垫高丽纸排刷牢实,趁湿时用刀轻轻刮掉补料的多余部分,刮成一个斜坡面,使洞口周围的厚薄与画心厚薄一致,有利于全色、接笔效果,保证修补处与画心的整体感。
(五)托画心
将染好的托纸按尺寸放整齐(画心宽加两边局条宽),润潮待用;然后上浆水。此上联纸质较厚,裂纹、残破较多,所以,上浆水第一遍要浓一些,第二、三遍要稀一些。在画心的裂缝处多润些浆水,用排笔尖或毛笔轻轻将其挤凑在一起,称“碰缝”。然后吸掉多余的浆水,上好浆后晾一会,使水分蒸发(浆性更粘),再上好托纸。
上好托纸,排实、刷平后,裁出宽约1寸的纸条。用毛笔在画心四边搭浆,将纸条依次刷在画心四周。为了对画心起到保护作用,同时,也避免下墙及方裁时损伤画心,垫高丽纸吸水、排实,轻轻揭起画面一角,将整张画从案台上揭起,反扣在高丽纸上,然后接掉化纤纸。将画正面向下扣在画案上,把托纸刷、墩、排实,再将画面向上,放在案面上晾干。
(六)隐补
待托好的画心晾干后,再将画心处小的破洞和裂缝用与画心厚度、光度、色度相似的薄宣纸修补(裂缝处的补纸裁出宽约0.3厘米的补条),因小破洞和断裂处不便做刮口处理,用与原画心相同的补料补画心,再用厚浆粘合;由于干后补处硬度大,舒卷时容易断裂,用稍薄的补料修补破洞和裂缝处,既能减少补处的厚度又能起到补处不显的效果,又能加固画心,使画心书卷柔顺平整,不宜折裂,利于收藏。
然后将画正面向下平放在拷贝台上,画心处的裂纹会显现出来,将补条刷上稠浆贴在裂缝的中间,垫纸用手按实;补完后,用双手在画心褙面推挤又会出现一些在拷贝台下看不到的折痕,用铅笔在折痕处轻划出痕迹,贴好补条。
(七)套胶矾
经托补及贴折条后的画心,在背面刷由黄明胶(以牛皮胶和骨胶为常用)与明矾(用矾矿石烧成)配对的胶矾水,上胶矾水的目的是为了色度均匀,全色时着色不漏不浮。上完胶矾水后把画抬空,垫化纤纸排刷两遍,排刷时要把画心刷平整,目的是为了让胶矾水完全吸透在画心上。此书联缺损处面积较大,为防全色时不易着色,所以要在画心正面刷一层淡胶水,然后晾在高丽纸上。
晾干后,根据贴画木板的长度,分段贴平画心。然后将画心背面上部打潮、刷平,再将高丽纸打潮刷在其背面,三边抹稠浆正面向上贴在木板上。画心下部,上下垫衬干宣纸用地杆收卷起来,放尺板用重物压住。等晾干后,再用小刀刮去破洞、折裂处的黑口,以便全色时方便。画心边口缺损处,依据画心的完好处,以直角尺用竹启子轻划痕迹。最后在痕迹内填补颜色。
(八)全色
先观察整张画面旧气、色调,用中国画颜料藤黄、曙红加少许墨。先调出基调色,颜色宁浅勿深。全色时,用白宣纸擦擦笔,这样既可看清颜色是否合适,又可吸去笔尖上的水分。一般从小洞开始补全,观察比较,摸清色路,缺什么色加什么色,最后全补大洞。
全色时,采用“干笔”与“湿笔”相结合的方法。“干笔”与“湿笔”并无一固定概念,只是指在控制笔尖上所含的颜色的水分、纸与绢质地不同,所吸收水分的性能也不尽一样。在纸本画上全色,水分可多一些;而在全绢本画时,笔上所含的水分要少一些。此外,全完一笔,不要马上在原处接第二笔,这样容易使水分都堆在一起;要等水分吸渗完,再接第二笔,这样可看清颜色是否准确。笔者认为,笔法大致可分为涂、抹、点。尤其是在破洞处周围颜色花花斑斑的不均匀处,点完后效果和周围非常相似。补色湿时深,干时浅,经过三、四遍添补调整,接口顺好色泽,一个破洞就无影无踪看不出来了。
同时,全色时还应注意局部与整体相统一。全补颜色,不能死盯着一处全补,刻意追求所补之色是否和周围完全一致。这样有时虽然某处全得很好,但却不能照顾到总体,因为画心全好后,是要看整张画的气息,所以要有全局观。可以把每一个破洞、残缺看成是一个点,而整个画心是一个面,把点与点相连、点与面相结合,这样才能做到画面完整、统一。
全补破洞处,一定要用快刀把周围的黑口刮一下,这样才能避免全色时出现“黑口”。而很多破洞周围都有许多裂纹,把这些裂纹用笔尖仔细添上颜色,这样就可以使所全部的颜色和周围相衔接,有时可把破洞处周围的颜色烘一下;另外,字迹缺损处,要按原作的笔路特点和风格填补,根据原件的特征、风格、着色特点,细心斟酌,反复揣摩,掌握要领,才能落笔。
完成整个全色后,对大面积的缺损处需做出洒金效果,其具体方法是:将硬纸卷成筒状,把接口处用胶带粘住,做成纸筒,用一块托好的绢抹上稠浆绷在下开口处;待完全干透后,用尖器扎若干个大小不等的眼,然后将铜箔片和黄豆放入筒内,顺时针方向摇晃,铜箔粉就会从眼里撒落在已刷过淡胶水(其比例为1克胶、60毫升30℃水)的纸面上,然后垫衬宣纸用棕刷刷实。
(九)接笔
对于字迹缺损处,应按原作的笔路特点和风格填补。因为书画家几十年的个人习惯、独特见解,加上多年的苦练与探索,要想全接的和原笔法神韵相同,有相当难度。根据原件的特征、风格、着色特点,盲目接笔只会弄巧成拙,如没有要求或依据,应当保留原状。
(十)后续工序
后续工序包括托镶料、褙纸,将选配好的镶料绢和两层褙纸托好、染色晾干后待用;方画心、下料,下墙后,将画心方裁取正,根据画心尺寸,裁配好镶料;镶完后,配包首,覆活、贴墙、下墙、砑装、装天地杆、穿画带、贴封头、缝绑画带、复原原签条。
四、分析与讨论
(一)染配命纸
染成后的命纸颜色相比画心浅一点为好,这样有利于全色。因《清•林少穆书联》存在颜色差异,上联偏黄,全色时可用红色压住,下联偏红,全色时用黄色压不住,所以,命纸用矿物颜料曙红加藤黄再加少许墨反复调配好。染纸时应留出纸面约2寸不刷染料作为搭口,便于晾晒,先用排笔沾染料在案面上刷同宣纸同样大的一块,再用排笔将宣纸刷在案面上,把颜色均匀的刷在纸上。每次上纸用棕刷排平,用排笔蘸少许颜料在较浅处补色。刷上一张宣纸后再上颜料,依次全部染完后,整体翻身,让矿物质颜料充分沉淀,晾干待用。
(二)制糊
装裱修复所用的浆糊要粘度适中、洁净、防蛀,同时,还要具有较好的粘附性、侵湿性、成膜性和可逆性,其质量直接影响裱件优劣。它是整个装裱工艺中的一项关键性材料,也是影响裱件质量的第一步。治糊时加入适量的明矾,不仅可稳定书画的墨色,加强抻力,而且还可降低裱件的吸湿性,防止受潮脱落,悬挂时也较为平展,不会因天气变化而发生变形。同时,也可增加浆糊的粘度,并有防腐蚀、避虫蛀、易于揭裱之功效。可采用开水冲烫法制浆:将面粉放入器皿中,按100克面粉、1克明矾的比例将明矾倒在面粉上,一次性倒入少量温水,用木棒朝一个方向搅拌均匀,直至没有疙瘩,呈稀糊状。将80℃开水加入浆盆中,边冲边用力搅拌,充分调和,使浆糊由稀变稠拉出浆丝,再倒入开水淹没浆糊,待10分钟左右,颜色由白变淡黄,变为熟浆,表面发出光亮,略有透明感为最佳,再将多余的水倒掉。趁热分团放入冷水中浸泡,一方面防止浆面结层干裂,另一方面可借助低温水层阻隔浆面与空气接触,防止腐败并泄其暴性。
(三)保存环境
1.温、湿度
书画类文物都是卷在轴上存放的,日久会产生卷曲力,如果库房内温度过高就会使书画中的水分蒸发而导致书画干裂、发脆、变色;如果湿度过高,纸和纤维吸潮能力强,易受潮,就会出现发霉现象,污染画面。为了保持室内的温、湿度,应在室内配制温、湿度计,以便随时监测室内温、湿度的变化情况。
2.可见光及紫外线
书画类藏品在光的照射下,都会受不同程度的损害。光线对书画的影响一是光辐射热对纸纤维材料的耐久性产生影响,从而导致纸张弹性减弱、变脆,纸张变黄、粉化剥落等;二是光氧化作用。当纸张中的纤维素发生光氧化反应时,使强度和耐久性降低,字迹、颜料等会产生褪色现象;三是可见光中紫外线。因其能量较高,会导致纤维内分子结构断裂。因此,需要将书画装入与之配套的画盒、画套内,减少光线损害。
3.防霉、防蛀
霉菌和虫害对文物的危害极大。要预防霉菌和虫害的发生,就要使文物库房和展厅保持自然通风,并保持适宜的温、湿度。书画在装裱时,所用的浆糊为虫害的生长提供了生长资源。因此,书画在入库、入柜之前要先进行消毒处理,书画柜也要消毒,还要在柜内定期投放杀菌杀虫剂。
4.有害气体
有氧存在并有光照的情况下,纤维质地会发生氧化作用,生成易粉碎的氧化纤维。亚硫酸是极不稳定的化合物,有漂白作用,可导致书画中的颜料和字迹褪色。还有硫酸、二氧化弹、氯气等都会导致纤维素内部结构的破坏而加速藏品的老化。
5.其他环境因素
环境因素与温、湿度,氧气,PH值,光线等都与微生物的生命活动有着密切关系,采取必要措施控制和调节这些环境因素,可抑制霉菌微生物的生长,使文物得到妥善保护。因此,要正确选择书画库房的地址,以有效防止有害气体与灰尘入侵。
五、结语
中国传统书画修复历经千年,沿传至今,随着历史的变迁不断发展、变化,其优点得到了验证,不完善的地方在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慢慢显现出来,比如在一些新材料、新技术的使用上,也许会和传统发生冲突,但重要的是在理念上对这些新生事物的接受与吸纳。
关键词:旧厂房;再利用;城市滨水区;工业遗产;建筑保护
中图分类号:TU74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0422(2014)05-0122-02
1 背景分析
1.1 黄埔码头区域旧厂房现状分析
黄浦码头现状均为固定式码头,轮渡码头现有1个泊位,岸线长度约为18m。现存老厂房建筑破损严重,损坏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
1.1.1 使用性的损坏
主要原因是工业建筑设备等荷载比较大,使用频率也比较高,这样对建筑的磨损都比较大。
1.1.2 维修性破坏
这主要是由于维修不当造成的,文物保护在我国开展的时间不长,好多经验都是在错误中提炼出来的,不正当的清洗粉刷都会造成很大的破坏,尤其建筑立面上与最初设计已有很大差距。
1.1.3 老化性的破坏
由于这几栋老厂房始建于19世纪末,使用年限早已超出设计年限,再加上当时工艺材料相对比较落后,多处存在水泥砂浆失效,砖墙破损脱落,C、D由于原来承重体系原来为木结构,多处梁柱腐蚀严重出现断裂缺失(见图1)。
1.2 再利用原则
1.2.1 文化传承原则
文化传承是尊重历史的一部分,黄埔码头区域开发比较侧重于历史文化及景观资源的价值挖掘,所以项目开发的原则以保护性再利用为主,适应性的进行再利用。保留原有建筑、原有空间,挖掘历史、工业文化价值,对旧厂房建筑以及周边环境,进行综合整治和保护性开发。
1.2.2 建筑形象修复原则
本次建筑形象修复原则就是“修旧如旧”,尽量保持建筑的原真性,通过运用再造、共生、共溶的原则,找到风格、色彩、造型、只属于此建筑的外部特征,进行修复,并需要表现出旧时期工业建筑的韵律和构成,对所有外立面尤其是红砖砖墙立面,进行修复,破损严重的需要拆除后再替换,对外立面红砖进行统计和分类,新补充的红砖均按照现场得到的统计资料进行工厂定制,施工后再进行打磨、做旧等处理。
1.3 功能定位
东码头再利用后功能定位具体情况如表1所示。
2 再利用方法
2.1 空间再利用方法
2.1.1 多维度再利用
多维度再利用是指多个维度方向扩展的改造。本次再利用中主要采用了水平方向和竖直方向(见图2)。
2.1.2 多元化再利用
黄浦码头内旧厂房建筑,并非同时施工完成,功能也有所不同,结构形式也截然不同,同样导致了建筑立面风格各不相同。AB楼以涂料为主,C楼以红砖墙为主。不同建筑风格,在一个组群里既对立又统一,创建出属于自己的审美法则,散发出属于自己的建筑魅力(见图3)。
2.1.3 共溶化再利用
建筑单体的多元,或者场所符号元素的多元,但最终追求是有机的共溶到一个体系当中,他们或因为一个构成对立的共同需求,或因为一个彰显个性的共同需要,或因为一个创造的共同空间,互相融合、相互有利,形成一个协调的建筑场所。而共溶更是所有改造再利用要实现的最终追求目标。
2.2 建筑形象重塑
实际上这次保护性建筑形象修复采用的是原真式修复与风格式修复相结合的方法,也就是用新的建筑材料,按照原风格恢复旧的建筑形态和细部特征。虽然旧厂房建筑外观破损比较严重。但在设计品质,比例关系等方面上具有很高的历史性和借鉴性。旧建筑的外部装饰以及构图比例都有明显的时代特征及工业美感。
在建筑立面处理,基本上按照历史照片及原有图纸,尽量还原原来的历史风貌。首先,剔除毫无意义的增补和附加物,对清水砖墙的质量、颜色、破损程度进行统计、收集、分类。然后尽心细致的修复,对于年久失修的砖墙以及构件,已经没办法进行修复,只能在保留外观的前提下进行替换。大部分红砖已经破烂不堪,经过去污、清洗修补,留下局部可以使用的,其余均根据原来机理,到砖厂专门定做,然后又经过现场打磨,做旧等处理,还原原来设计风格,对颜色进行细微的协调处理,形成新的但是看起来是旧的质朴风格,从而产生一种旧时期红砖墙所特有的色彩构成,雨后效果尤佳(见图4)。
还有一些如落水管,栏杆门窗,均用现代材料重新定制修复或者替换,既尊重了原有的场所精神,又赋予了新的活力和内容,延续了原有建筑的脉络机理,也发挥了原有建筑的细致;通过色彩,材质,和机理的对比,展现着时间与空间的对话。
3 技术措施
3.1 基础资料收集
本项目基地的码头为光绪二十六年,日本南满铁路株式会在秦皇岛东侧建的黄埔码头。A、B楼都是南满铁路公司的物业。设计师就是一位日本建筑师,图纸签名为S,Okano。图纸上的项目名称为:Proposed newgodown on Cad lot no.2400 Yangtszepooroad for the S.M.R.CO.Shanghai。经过查证,其中这个S.M.R.CO.全称是“SouthManchuria Railways Co”――南满铁路株式会社。
3.2 基础及结构处理措施
由于AB楼为无梁楼盖结构,CE内框架为木结构固两部分所采用的结构处理措施大不相同AB楼主要采用是砼结构修补和加固的处理措施,CE主要采取的是木屋架拆除措施,基础及外墙加固措施等。
3.2.1 纤维加固
碳纤维片材的力学性能应满足《碳纤维片材加固砼结构技术规程》(CECSl46:2003)的有关规定。本工程加固图纸所标碳纤维片材20型、30型等系指单位面积碳纤维的质量200g/m2和300g/m2。
1) 柱脚碳纤维加固;
2) 板底碳纤维加固;
3) 梁底粘贴碳纤维布加固。
3.2.2 柱包钢加固
1) 柱加固前按平图要求对柱严重破损区域进行有效支撑;
2) 包钢加固前将混凝土表面酥松层剥离,对内部混凝土尽量减少扰动;
3) 已锈蚀纵向钢筋需进行除锈处理,有锈断则采用搭接焊接;
4) 钢筋修复后采用C25聚合物砂浆将柱表面修复平整,根据现场实际情况,整个柱立面均破损严重需修补,修补厚度为每面8CM;
5) 修复完成后进行包钢加固,各钢构件间均采用角焊缝连接;
6) 纵向角钢与混凝土间需进行灌胶处理;
箍板与混凝土间需用灌浆料填实;
7) 包钢位置混凝土构件角部需打圆角r>15。
3.2.3 变截面梁包钢加固
梁包钢加固前对混凝土梁的处理同柱包钢加固法。
3.2.4 化学植筋
1) 加固所用钢筋:钢筋为HRB335;其力学性能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规范、标准要求;
2) 植筋用胶粘剂:应采用改性环氧类或改性乙烯基脂类胶粘剂;
3) 化学植筋的最小有效锚固深度不小于25d(d为种植钢筋直径);
4) 植筋时,其钢筋宜先焊后种植;若有困难而必须后焊,其焊点距基材砼表面应大于15d,且应采用冰水浸渍湿毛巾包裹植筋外露部分的根部。
3.2.5 外墙内面加固
加固方法:35mm厚钢丝网水泥砂浆加固,增加其整体性与延性。钢丝网采用φ@200焊接钢丝网,钢丝网采用φ6@600拉结筋(梅花形布置)与墙体连接。
3.2.6 外墙基础加固
加固方法一:外墙基础内外侧采用“植筋+外包混凝土套”加固法,植筋φ12@400上下排植筋交错布置,植筋外伸墙体长度不小于200mm,基础外包C25砼套。
加固方法二:外墙基础底部设扁担梁加固法,基础扁担梁300x200,C25砼,沿基础纵向每开间二道。
3.2.7 外墙柱垛加固
加固方法一:采用“植筋+内包钢筋混凝土柱套”加固法,沿墙高间距400mm植筋φ12(拉结筋),拉结筋伸出墙面200并加设直钩锚人后设钢筋混凝土柱套内。
加固方法二:外墙柱垛与内包钢筋混凝土柱套采用钢拉杆加固法,钢拉杆采用φ22,在距地面建筑标高2.00m、4.00m、6.00m、7.40m处各设一道,共计4道,加强柱垛与内包钢筋混凝土柱套的连接。
3.2.8 外墙圈梁加固
外墙在4.450m、7.985m标高处沿外墙内侧各设钢筋混凝土圈梁一道,并与外墙柱垛加设的内包钢筋混凝土柱套连接,增加整个外墙的整体稳定性、整体性。
3.3 立面修缮处理措施
外墙砌体砖墙现状:外墙砖砌体主体风化严重、有脱落、缺失、裂缝等。
加固措施:外墙加固及修缮本着修旧如旧的原则,在不影响原有外立面的情况下进行修缮、清洗、加固。
3.4 砖砌体表面施工通则
1) 对所有外墙面进行加固修缮后,用水玻璃稀浆满墙喷涂二遍,再对表面采用无色或与原墙面相似色防水剂(纳米硅)喷涂二遍。
2) 墙体修复后不得出现渗漏水现象,在完工3天后进行检验。墙面冲水或雨淋2小时无渗漏水;缝隙、孔洞应嵌填密实,表面平整,接搓牢固,嵌填深度应为缝宽的0.5-0.7倍;修复的墙面颜色和外观与原墙面应协调一致。
3) 墙面风化深度不大于10mm的部分:先将风化部分剔除,冲水清理干净。
4) 墙面风化深度不大于50mm的部分:先将风化部分剔除,冲水清理干净,并平整表面,外贴同规格的旧砖。
5) 墙面风化深度不大于100mm的部分:采用填砌旧砖修补。
6) 外墙缺失时,用1:3掺5%防水剂的水泥沙浆做结合层,同规格的旧砖进行填补。
7) 外墙面裂缝时,可采用水泥与水玻璃的聚合灌浆液灌注。
8) 内墙各标识保留,内墙原白粉刷洗干净。
3.5 木结构的加固修缮及处理措施
本次木结构不作为结构受力体系,只作为装饰性木构件,对原有木结构形式进行风貌保留,原楼面木地板经翻新,原样铺装。
木结构现状:木构件主要受力构件存在明显的腐烂、霉变、虫蛀、严重开裂、变形、歪扭;木构件的节点有明显松动;连接铁件有严重锈蚀、变形、残缺。
处理措施:
1) 对于木构件中存在明显的腐烂、霉变、虫蛀、严重开裂等严重影响安全的木结构首先采取截除,用同质木材进行替换。固定完成后,满刷铜铬砷合剂。
2) 原有木结构因为锚固构件的松动产生的松动,锚固构件锈蚀严重的,需进行更换;对锈蚀不严重的,进行除锈措施。原有木结构因为木材构件长久失修而产生的松动,可根据现场实际情况用木楔或铁件进行紧固。
3) 装饰木构件的木柱与木地板的连接进行加固处理。
4) 对原有木结构中,起连接构件的铁件,锈蚀严重的进行替换;轻度锈蚀的做除锈处理。所有铁件均做防锈处理,黑色油漆饰面。
3.6 外部木结构门窗的加固修缮及处理措施
1) 本次外立面木结构门窗保持原有风格风貌、尺寸、细部及分格不变。对缺失的木门窗按照原样进行制作加工。
2) 对原有外立面木门窗进行清洗,加固,修缮,防腐处理后刷暗红色油漆。
3.7 栏杆部分
对现场原有栏杆立柱进行仿制,依据现有规范适当加高,为1100高。
3.8 木楼板部分
1) 对C\E楼现有木楼板拆除后,统一翻新双面刨平,加工企口铺装,下铺二层地板布。
2) 铺装预留温度伸缩缝。
3) 桐油罩面。
4 结语
本文首先针对黄埔码头改造初的现状,做出详细解读,再以城市设计的方法对本区域的建筑布局以及道路规划作出了分析,对再利用中应遵循的原则进行阐述,提出空间重塑的原则,引入的设计方法,对其具体空间利用方式进行了初步设想,真正实现了建筑功能的转换。然后以这些旧建筑的时代原貌为依托,对这些老旧建筑提出修复方案,并针对局部难以复原的地方提出了大胆的设想,既保持了其原始的风貌,又赋予了这些老建筑别样的美感。最后从技术层面对建筑的再利用所采取措施进行了解读。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