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基础教育存在问题及建议范文

基础教育存在问题及建议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基础教育存在问题及建议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基础教育存在问题及建议

第1篇:基础教育存在问题及建议范文

一、小学语文教育教学的重要性

语文是一门重要的工具学科,是人类语言的基础,因此学好语文至关重要。而在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实施下,语文学科的重要性更加凸显。同时,语文学习是一个需要循序渐进的积累过程,这种语文知识的积累习惯不是急功近利、一蹴而就就能养成的,而是需要我们从小学时期就开始重视语文学科的教育和培养,这对于学生将来的发展和成长有著重要的意义。那么,小学语文教育教学的重要性到底是什么,笔者认为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能够丰富学生的文化底蕴。语文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科,它既代表着我国的软实力和五千年的文化,又能够体现出仁义礼智信的古老生活哲学。小学阶段,是学生的起步阶段,在这个阶段接受的良好教育会使学生终生受益。同时,通过语文诗词的学习,学生能够感受到古诗的魅力、诗人炽热饱满的情感以及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并留下深刻的印象,加深文化底蕴;二是能够提高其他学科的成绩。学好语文不单纯是为了提高语文成绩,它还影响到历史、政治、数学等学科的成绩。因为通过语文知识的学习可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语言组织能力、理解能力等等,这些能力对提高学生其他学科的成绩至关重要。因此,只有把语文知识学好了,才能更好地学好其他学科的知识;三是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由于外来文化的侵蚀,使得我们年轻一代离传统文化越来越远。语文知识中蕴含着我国博大精深的古老文化,这些文化不仅是中华民族的延续和发展的精神支柱,更是世界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学好语文,对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传承中华文化有重要意义;四是有利于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水平。通过语文学习可以积累很多格言、警句、俗语、哲语等,学生从小学阶段就开始耳濡目染,在脑海中积累大量丰富而生动的素材,能够有效提高自身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水平。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方法存在弊端

自主学习不仅是学生学好一门课程的重要基础,还是教师组织学生课堂小组讨论、合作学习的基本前提。新课改下培养学生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主要是为了把学生的被动学习状态转变为主动,让学生寻求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然而,当前我们一些老师对新课改中的“自主、合作、探究”三者之间的关系缺乏清晰的认识和理解,这导致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放弃了自身的正确引导作用,过度重视学生的自主发挥,使课堂教学出现吵闹、混乱、毫无秩序的不良现象,在这样的环境下不仅很难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还违背了学习语文的本质初衷。

2、不够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

新课程要求语文课堂教学要努力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充分展现学生的个性和特长,从而使学生的各方面能力得到良好的发展和提高。当前随着新课标的不断深入实施,我们大多数教师都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为教育事业奉献了力量,但还存在一些教师由于对新课程和教材的研究不够深入,思维仅停留在关注学生某一方面的发展,而严重忽视了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和训练,这也是新课标所不容许的。

3、激励措施欠缺,不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的发挥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具备良好的课堂评价性语言,不仅能够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语文知识的兴趣和热情,还能够激发学生对语言学习的自信心。然而,当前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激励措施不容乐观,必须引起我们重视,如:教师对学生的语言评价单一,重复的评语较多,失去了评价的原有效果;评价语言过于虚假,非发自内心真挚的言语,失去了评价本身的激励性,不能够及时对学生的学习状态进行公平公正的客观评价。

三、改进建议

1、提高学生语文自主学习的能力

重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并不是降低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而是强调一种角色的转换。在语文教学中,我们教师要通过创造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探索问题、有效解决问题的能力,实现学生的自主发展;针对学生能够自己学的知识,我们不教;针对学生不能自己学的知识,我们要给予指导学习;针对学生不乐意学的知识,我们要运用智慧,激发学生的兴趣,让语文知识走进学生的心灵。具体而言,笔者认为提高学生语文自主学习的能力,还要做到以下几点:一是积极指导学生进行课前的自主预习。在预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二是精心创设课堂教学情境,激发学生自主参与;三是重视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激励学生自主探索性学习;四是给学生足够的时间,提高自主学习效率;五是品味语言,指导学生自主阅读;六是赏识鼓励学生,让其树立自主学习的信心。

2、重视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小学生正处于从懵懂时期向着初中的成熟期的过渡阶段,这也是培养学生良好习惯和能力的最佳阶段,因此,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们要重视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使其全面发展,实现教学目标。一是通过创设教学情境,启发学生思维。通过引导观察不断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实现其个性化发展;二是由于小学低年级学生的学习知识少,字词量很有限,并且对语言的逻辑性不能够完全掌握,这就需要我们教师给予引导,并通过仿写练习的方法,循序渐进地提升学生的语文写作能力;三是通过语文教材中生动、优美的语言,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升学生的丰富想象力。

第2篇:基础教育存在问题及建议范文

高职教育是我国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设置了很多科目,主要的任务就是培养应用型的专业人才,其中英语是高职院校的重要课程,为社会培养了大批英语人才。但是,高职院校在英语教育中仍然存在很多问题,导致英语教育的质量难以获得大幅度的提升。本文笔者将结合自己的工作经验来探讨一下高职英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优化建议,希望可以提高高职英语教育的水平。

关键词:

高职;英语教育;问题优化;建议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英语作为全世界通用的语言得到各个国家的重视,我国也不例外,将英语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课程,大力培养英语人才,为加强国际之间的交流提供重要的人才基础。为了适应市场对英语人才的要求,高职院校逐渐提高了对英语教育的重视程度,并积极地采取了多种措施来提高英语教育的水平。但是,在实际的教育活动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制约了英语教育水平的大幅度提高。鉴于此,加强对高职英语教育中存在问题以及优化建议这一课题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可以为高职院校提高英语教育水平提供一些帮助。

1高职英语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虽然高职英语教育的水平不断得到提高,但是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制约整个教育水平的提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高职院校的教育观念比较保守,对英语教育的定位比较模糊,不利于提高教学的质量,难以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②有些高职院校的基础设施设备还不够完善,并且师资力量比较薄弱,缺乏专业技能较强的高素质英语教师。③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有些教师只是单纯地教授学生课本上的知识,以完成教学任务为最终目的,导致整个教学活动的实用性较低,无法实现高职院校英语教育的最终目标。④很多高职院校仍然单纯的以学生的学习成绩对学生进行评价,不利于学生个性的培养[1]。

2针对高职英语教育中存在问题的优化建议

2.1转变教学观念,提高善教学的质量

想要提高高职英语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有效解决高职英语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高职院校必须要更新教学观念,使用先进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的质量。高职英语教学的主要目的就是培养专业的应用型人才,更加强调实用性。因此,高职院校教师在英语教学中一定要以实用性为导向,培养具有高职院校特色的英语专业应用型人才。同时,高职院校英语教师一定要对自己进行准确的定位,认识到自己只是英语学习中的组织者和领导者,明确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并且教师还要主动学习,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改变传统“灌输式”的教学方法,着重提高学生对英语知识的应用能力。另外,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还要注意教学的趣味性,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和热情,从而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以提高学习的质量[2]。

2.2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建设高素质的师资队伍

一方面,完善基础设施。完善的基础设施是提高英语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首先,高职院校要适当增加资金投入,完善硬件设施的建设,建立起多媒体教室以及语音室,为学生学习英语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其次,高职院校一定要注意对英语教材的编纂和选择工作,一定要保证英语教学使用的教材符合高职生的特点,并可以体现出高职英语教学的特色,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大量的应用型人才,满足社会对英语人才的需求。另一方面,建设高素质的师资队伍。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是提高英语教学水平的关键条件,教师的职业素质直接关系到教学的质量。因此,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至关重要。首先,高职院校要不断引进高素质的教师,建设一支专业水平较高的教师团队。其次,高职院校要定期组织教师进行培训,并选派一些先进的教师出国培训,从而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3]。

2.3加强对学生听、说能力的训练,注意提高学生自学的能力,并注重对学生个性的培养

“听得懂、说得出”是英语学习的主要目的,也是高职院校在英语教学中需要实现的目标。因此,教师一定要加强对学生听、说能力的培养,在课堂上尽量用英语和学生进行交流,营造良好的英语学习的氛围。同时,在英语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注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让学生认识到学习英语的重要性,提高学习英语的内在动力,并且还要增加英语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热情,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会英语知识。另外,高职英语教学中还要注重对学生个性的培养,根据因材施教的原则,实行分级教学的教学模式,对不同基础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制定不同的学习目标,促使全部的学生都可以获得进步。但同时需要做好对学生的思想工作,以免让学生产生负面的心理和情绪,反而降低教学的质量。

2.4制定多元化的教学评价标准,健全评价考核体系,营造良好的师生关系

首先,教师应该树立多元化的教学评价观念,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以及获得进步,如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日常的学习态度等,避免单纯的以学生的学习成绩来评价学生,以提高评价的科学性,保护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其次,教师还要鼓励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培养学生的自我认知能力,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并制定合适的学习目标,采用合适的学习方法来获得发展和进步[4]。另外,在英语教学中,教师要注意营造良好的师生关系,提高学生对教师的信任,从而提高对英语学习的主动性。

3结语

总而言之,在新的发展时期,社会对英语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英语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也将逐渐增强。因此,高职院校一定要加强对英语教育的改革,积极采取有效的措施来提高对英语教学的质量和水平,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学生对英语的应用能力,培养出大量的应用型英语专业人才,实现高职英语教育的最终目标。

作者:古丽努尔·依热吉甫 单位:新疆轻工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龚竹.当前我国高职英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的措施[J].才智,2013,(2):59.

[2]邓静娴.浅议高职英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办法[J].校园英语(上旬),2015,(4):57.

第3篇:基础教育存在问题及建议范文

关键词:高师音乐 教育改革 基础教育 重要意义 相关建议

社会主义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促进了我国教育改革脚步的不断加快,高师音乐教学作为基础教育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长久以来相关部门对其给予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方面的支持。但是,本文通过对现阶段高师音乐教改的现状进行调查和分析发现,由于传统的教学理念根深蒂固,在其整体发展中仍然存在教育内容与教学方法、教学实践情况严重脱节的现象。

一、高师音乐教育改革的重要意义

为社会输送高质量的优秀人才一直以来都是我国教育部门的重要目标,与时俱进地进行教育改革也是当下教育部门的首要工作,本文将高师音乐教育改革的重要意义总结为以下几点:

(一)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和业务水平

高师音乐教育专业性极强,要求任课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必须有着非常高的专业素质。根据现阶段高师音乐教育的情况来说,培养出高分低能学生的情况比较常见,这也是造成学生在毕业之后就业情况不好的重要原因。当今社会市场经济飞速发展,人才竞争日趋激烈,在对音乐专业的学生进行培养的过程中,除了要保证他们能够具有高超的理论知识之外,还应该培养他们过硬的音乐素养,特别是对于各自的特点性音乐素养的培训。因此,在现阶段进行高师音乐教育改革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对于学生的专业素质和业务水平的提升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提升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

长久以来,应试教育和“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在我国教育界根深蒂固。课堂上,一般都采用教师教、学生学的传统形式,难免会造成课堂枯燥乏味,学生对所学知识厌烦,教学效果并不是很好,特别是对音乐教学来说,其是一种互动性极强的专业,需要教师多对学生进行引导,激发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和能动性,帮助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高师音乐教学改革正是提倡这种活跃的教学氛围,不断地提升教学的效率,提高教学质量。

二、现阶段我国高师音乐教学改革存在的问题

本文通过对现阶段我国高师音乐教学改革现状进行调查,将其存在的问题总结为几个方面:

(一)对高师音乐教育改革师范性的忽视

高师音乐教育是为祖国培养从事音乐教育方面的人才的,因此,除了对其进行音乐方面的教育之外,还需要对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进行教育。但是,很多高校在这一方面都有所忽视,将音乐专业教学和音乐教学混为一谈,单纯地采用音乐教学的手段对其进行教学。长此以往,将会导致高师音乐专业的学生只是单纯地掌握了音乐的理论知识和技巧,无法将所学的知识传递给他们的学生,更不能与学生进行沟通和交流,不利于其成为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更加不利于我国音乐教育事业的发展。

(二)对高师音乐教育改革特色性的忽视

结合本文对现阶段我国高师音乐教育改革的现状来看,大多数院校在进行音乐教学的时候,都将教学的重点放在对学生音乐专业素质的培训和音乐教学的培养方面,忽视了对于专业的理论知识和文化课的培养。这种不完善的教学模式将会导致高校所培养出来的学生大多只有一定的音乐技巧和教学能力,却很难有自己的特点。对于音乐专业的学生来说,不具有自身的特点和优势对于他们未来的工作和发展非常不利;除此之外,理论知识和文化课程的欠缺还会导致这些学生的整体素质不高,学习新东西的速度也相对较慢,在社会上很难找到合适的立足之地。

(三)对高师音乐教育改革整体性的忽视

纵观现阶段我国对于高师音乐教育改革的情况,大多数在改革的过程中只是单纯地从某一角度或者出现的某一个教育新现象作为改革的切入点,进而进行改革,这大大地忽视了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的整体性,不利于音乐教学的整体发展,不能取得良好的改革效果。

三、对于高师音乐教改下基础教育的相关建议

本文通过对高师音乐教学改革相关文献资料的查阅和我国现阶段改革中存在问题的分析,将相关建议总结为以下内容:

(一)深刻理解新课标的音乐教学要求

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教育部门全面推进新课程标准的教学,高师音乐教学的改革在这一大环境下进行,就应该深刻理解和掌握新课程标准下对音乐教学方面的要求。教师应该彻底转变传统的“填鸭式”的教学模式,让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充分地调动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和能动性,建立全新的教学模式,以学生为教学活动的核心,加强对音乐审美方面的培训,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定期对教师队伍进行培训

作为教学活动的重要参与者,教师本身素质和专业技能的高低对学生的总体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想要从根本上改善现阶段我国高师音乐教学改革的现状,就应该从教师方面入手。根据现阶段新课程标准改革的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该主动和学生进行身份的转变,从主导者转变成为引导者。

我国传统的音乐教学都是采用教师对学生进行单向的知识传递的方式,学生一味地接受,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将来即使成为音乐教师之后,也只是单纯地照搬老师教给他们的知识,并不能真正意义上地在音乐上对学生进行很好的引导。新课程标准改革下的音乐教学应该帮助学生从根本上树立教师的观点,将其当作一名潜在的教师来进行培养,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体会到作为一名音乐教师的感受,让他们能够真正地意识到自己将来作为一名音乐教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教师除了对学生专业知识和文化知识进行教学之外,还需要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行培养,言传身教,真正地影响学生,使其更好地适应音乐教师这个角色,为其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更好地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相关的教育部门和学校在高师音乐教学改革中也起到了十分关键的作用,现阶段在高校中有很多的青年教师,他们中也有很大一部分人是刚刚走出学校,正是对其进行教师形象塑造的非常关键的时期。因此,学校应该定期对其进行培训,不断提高其教学水平。除此之外,学校还应该建立完善的师资队伍,合理地设置师资结构,保证每个年级、每个学科师资力量的均衡发展,建立科学合理的师资队伍。

(三)进行高师音乐教学改革的整体性布局

在现阶段我国的高师音乐教学的改革中缺乏整体性布局,这也是其中非常重要的问题。很多院校在改革中过分地重视改革的局部化,不利于整体改革的发展。因此,要建立高师音乐教学改革的整体性布局,培养全局观念,从全国音乐教学的整体情况出发,从宏观的角度去进行布局,改变以往片面局部地制定改革战略的问题。相关部门需要综合考虑全国音乐高师音乐发展的现状和所存在的问题,从整体上对高校的高师音乐专业的改革事宜进行规定,各个学校在不违反规定的情况下根据自身学校发展的实际情况去进行改革方案的具体实施,这样既可以保证高师音乐教育改革的质量,也能很好地促进高师音乐改革的进程。

四、结语

经济的发展推动了教育事业的不断前进,对于高师音乐教育来说,由于其属于艺术范畴,在进行教育改革时会遇到更多的问题,加上传统的艺术教育方式已经在我国根深蒂固,改革起来相对而言也会更加的困难。本文主要针对当下音乐教育改革下基础教育的相关情况进行了分析,着重强调了高师音乐教育改革的重要意义以及现阶段我国在高师音乐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了相关的建议,希望能在未来我国高师教育的改革中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更好地推动我国音乐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

参考文献:

[1]高建进.学校音乐教育的“新双基”――学校音乐教育新体系的理论阐释与实践之一[J].人民音乐,2013,(09).

[2]杨瑞敏.加快高师音乐教育教学改革为基础教育培养高素质教师――在高师音乐教育教学改革研讨会上的讲话[J].中国音乐教育,2003,(01).

[3]吴斌,金亚文.音乐课程改革新的里程碑――《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深度解读(四)[J].中国音乐教育,2012,(08).

[4]井源涛.深化教学改革 打造特色音乐教育专业――黑龙江省音乐教育改革试点专业鸡西大学师范学院音乐教育专业[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5,(08).

[5]王娟娟.基础音乐教育改革与高师音乐教学的对策[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03).

第4篇:基础教育存在问题及建议范文

关键词:高职;计算机文化基础;信息素养

由于高职类院校与其他本科院校在学生素质、培养方向、师资和设备情况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差距,在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中,遇到一些不同的问题。本文根据笔者在高职院校多年从事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的经验,从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现状出发,对高职类院校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学及其存在问题进行一些探讨,期望达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高职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据笔者平时的观察和总结,目前高职类院校在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中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学生的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虽然在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关于加快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建设的指导意见》的文件中规定了全国普通高级中学最迟于2001学年开设信息技术必修课程,但由于高中阶段的学生要应付高考以及各学校对该课程的重视程度不同,造成学生的计算机应用水平参差不齐。同时,部分学生由于家庭经济较好,较早就拥有了自己的计算机,计算机应用水平相对较高。另外,有相当部分的高职学生是从中职通过“3+1”考试升上来的,他们在中职阶段已学习了较多的计算机知识。学生的基本情况是:有一部分学生已通过了国家计算机水平一、二级考试,但有一部分学生几乎是“计算机盲”。而现在高职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基本上都是对学生进行统一起点、统一内容的教学,既浪费了部分计算机水平较好的学生的宝贵时间,又造成学生逃课现象,大大影响了学风。另外,在这样一种教学模式下,对于在设备、师资方面本来就较紧张的高职院校造成了资源的严重浪费。

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重视软件操作的教学,不重视对学生进行信息素养的培养由于许多高职院校是从中职或中专升格而来,部分教师习惯于中职中专的教学;另外,由于高职院校连年的扩招,引进了大量刚毕业的大学生补充到教师队伍中,而很多学校却又忽视了对新教师的培训。由于教学经验不足以及对教学目标理解不透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存在“照本宣科”或只对学生讲解软件使用方法而使该课程显得枯燥乏味的现象。《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所提出的教学内容包括:操作系统、文字处理、电子表格、多媒体设计、互联网、电子邮件等,几乎涵盖高等学校《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的全部内容。这样的一种教学方法会让学生觉得大学的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是在“炒冷饭”,造成学生失去对该课程的学习兴趣而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另外,有部分省、市要求学生必须参加全省的计算机水平统一考试,为了提高考试过关率,教师通常要求学生围绕考试大纲进行大量的练习,又使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走进应试教育的怪圈。结果是及格率提高了,但不能真正完成教学目标提出的要求。

考试环节存在问题有部分学校由于没有无纸化考试系统,仍采用传统的笔试方式,或采用单纯的上机操作方式。由于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所固有的特点,传统的笔试不能考查出学生的真正水平;而单纯的上机操作完全忽略了理论知识,又不能完全体现教学大纲的要求。由于通常担任较多班级的计算机课程教学,在手工改卷时教师的工作量大大增加,而且未必能公正地评价学生。

由于以上的各种原因,高职类学校计算机文化课程的教学效果与教学目标有一定的差距。主要表现在:学生修完计算机文化基础课后,不能将所学的计算机知识应用到后续学科的学习上;对于一些与专业相关的软件或新版本的软件的自学能力较低,这些与我们的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中只重操作技能,不重信息素养的培养有很大关系。

计算机文化基础的教学目标

要提高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的效果,首先我们要明确计算机文化的教学目标,可以概括为:掌握计算机软硬件基础知识;具备使用计算机实用工具处理日常事务的基本能力;具备通过网络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利用信息以及与他人交流的能力;了解并能自觉遵守信息化社会中的相关法律与道德规范。从以上文字可以看到,它不同于中小学的信息技术课程那样重于技术,而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具体来说,计算机文化基础要实现以下四个目标:

提高学生的信息意识包括利用计算机主动搜寻信息的意识,分析评价所得信息的意识,与人交流、合作的意识。

培养学生的信息技能主要包括使用计算机获取、存储、加工、使用、管理信息的能力(如办公软件以及一些常用工具软件的使用),还有由此派生出的一系列相关技能,如计算机基本操作、一些软件的安装与使用、上网相关设置、网上冲浪、电子邮箱的使用、计算机安全防护等。

加强学生的信息道德包括不随意删改别人的文件,不在公共场所的机器上随意设置密码,不在专题网站无关内容,不玩暴力倾向的游戏,不浏览、不宣传黄色、暴力网站,不利用网络进行恶作剧的行为,不在网上进行非法活动等等。

提高学生后续计算机课程的自学能力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时代,处于这一时代的每个人每一刻都被大量的信息包围着。面对这一信息的海洋,要求我们必须具有良好的信息素养,尤其是作为未来社会的主人和建设者的当今青年一代,更应具有这样的素养。然而,当今我国学生在信息素养方面又是比较欠缺的。为了改变这一现状,提高我国学生的信息素养,就要求当代大学生必须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有较强的信息意识,具备借助计算机查询、获取、加工、保存、提取、利用、管理信息的能力,具有良好的信息道德素质以及一定的计算机自学能力。当然,信息素养的培养并不是仅仅依靠计算机文化基础这一课程,它应当贯穿在整个大学各门课程的学习过程中。但由于现代信息具有与计算机技术紧密结合的特点,所以计算机文化课程应当主动地承担起更多的对学生进行信息素养培养的任务。

对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学的几点建议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往往只重视了学生信息技能的教学,而对其他几方面内容却忽略了。针对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学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结合本人的教学实践体会,提出以下几点建议供大家研究参考。

结合当前学生计算机知识水平的差异,将《计算机文化基础》分为选修的《计算机文化基础Ⅰ》和必修的《计算机文化基础Ⅱ》两部分《计算机文化基础Ⅰ》为计算机基础知识、Windows基本操作、Word、Excel的简单操作等;《计算机文化基础Ⅱ》为大纲规定的其他内容。据笔者的粗略估算,新生中至少有30%以上的人是掌握前部分内容的(随着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的普及和计算机拥有量的提高,这个比例会逐年增加)。通过自愿报名或学校组织统一测试,让有一定基础的学生免修《计算机文化基础Ⅰ》,可以让他们有更多的时间学习其他知识。另外,可以大大减轻高职院校设备、师资紧张的问题。

加强对师资的培训高职类院校由于师资较缺乏,往往会安排一些“非专业”教师或刚毕业的新教师任教该课程;另外,有一些教师习惯了中专或中职的教法,未从以前的观念中转变过来,对这门课的教学目标、性质未真正理解,所以,应当加强对任课教师的培训,包括教学方法、对教学目标的理解等。只有真正理解了这门课的教学目标,掌握较好的教学方法,才会让学生真正有所收获。

把对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贯穿在整个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从教学的两个方面进行:一是从教学内容上,二是从教学模式和方法上。在教学内容方面,结合Internet有关知识的介绍,进一步提高学生对信息作用的认识,培养学生对信息进行处理和利用的能力。在教学模式和方法方面,通过对计算机课程教学过程的设计,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步体会到什么是信息化社会的学习模式。教师必须不断收集和更新教学资源并应用于教学中,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搜寻、发现有用的资料,进行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培养学生通过网络进行搜索来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指导学生分析、评价信息,从大量杂乱信息中获取有用信息,进行加工处理,成为有用的知识。通过网络平台(如建立自己的教学博客)布置作业,为学生答疑解惑;引导学生通过网络平台展开讨论,开展协作学习。教师要鼓励学生通过网络自己的学习所得,与同学、老师交流。教师在教学各方面进行引导,学生的信息素养便会得到逐渐提高。在教学过程中应当重视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让学生掌握学习软件的方法,掌握如何使用“帮助”或网络进行学习,而非单纯学习书本上几个软件的使用。

编制一个内容科学合理的无纸化考试系统建议把学生所应掌握的全部知识点制作成考试系统,同时这个考试系统也作为课外练习系统放到学校网站上,让学生平时可以随时在网上进行练习、评分,随时掌握自己对知识掌握的程度。这样,不仅能减轻教师评卷的工作量,同时对学生起到正确的引导作用,达到以考促教、以考促学的目的。

参考文献:

[1]中国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改革课题研究组.中国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课程体系[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第5篇:基础教育存在问题及建议范文

关键词:校县共建;成果;调查报告

中图分类号:G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23-0213-02

2010年7月,陕西师范大学“风雨兼程十五年,走进陇旬话共建”课题组赴陕西省旬邑县、陇县进行了为期一周的调研活动,围绕校县共建项目下的师资培训与校县教学单位之间的学习交流活动等相关问题,先后对旬邑县教育局及两所高级中学、陇县教育局、两所高级中学、一所县级中学、两所县级小学、两所乡办初级中学、三所乡办小学、一所县级幼儿园共两个高级教学行政单位、十三所学校进行了调查。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共建,曾经是进入新世纪前后的十年间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史上一个耳熟能详的语汇,通过共建,高等院校获得教育部与主管部门及所在地政府的多重支持。教育部直属高校陕西师范大学创建的校县共建模式,直接服务西部基础教育,它为促进高等院校特别是高等师范院校开展社会服务、提高教育科学研究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共建”活动发展,为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和全面提高受教育者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做出了积极有效的探索和努力。

1995年底和1996年初,陕西师大先后与革命老区陕西省旬邑县和陇县签订了《校县共建教育发展工程协议》。这是该校探索和构建高师院校直接为基础教育服务模式的一次卓有成效的尝试。

根据协议,陕西师大选派专家,帮助两县制定教育综合改革发展规划和实施方案;在两县分别实施“四个一工程”即在旬邑县建设一所示范高中,一所示范初中、一所规范化小学和一所中心幼儿园,在陇县建设一所示范高中、一所示范初中、一所规范化小学和一个规范化电教中心;共建“三个基地”,将两县建成陕西师大农村教育综合改革研究试验基地、基础教育研究成果推广基地和陕西师大学生教育实习实践基地。

二、研究设计与步骤

本研究采用座谈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数据统计采用EXCL软件。

(一)座谈设计

座谈主要是两地教育局、几个基层教学单位的行政管理人员进行的,主要围绕“校县共建项目开展十五年来采取过的形式”、“该项目对本县教育事业的发展所产生的积极影响”、及“对这项工程的期待和建议”三个问题展开。

(二)访谈设计

访谈主要是针对一线教师展开的,尤其是接受过校县共建项目下培训的教师。主要围绕“是否参加过校县共建活动”“是什么形式的活动”“效果如何”“对其职业发展的影响”以及“对校县共建项目期望和建议”等多个问题展开。访谈方式灵活多样。

(三)问卷设计

调查问卷分为教师问卷、学生问卷及家长问卷三类,以教师问卷为主。整体研究项目有四部分内容,问卷与此对应,分四个板块:当前问题,校县活动,对其评价,建议期望。包括背景信息在内全部18个题目统合在一张问卷上,题目分为封闭式、开放式和封闭开放式相结合三种,以封闭式为主。考虑到交叉分析的需要,背景信息较为详细,涉及性别、职称、第一学历、最终学历、教龄、工作地(县城、农村或其他)等共计八项,背景信息部分置于问卷开头,每一板块内部题目排序考虑题目本身的相关性,依题目重要程度排列,可能被拒绝回答的题目尽量靠后。

(四)抽样

抽样采取分层抽样和随机抽样结合办法,实行了较为严格的抽样程序,在旬邑和陇县分别抽取了十三所学校作为样本。既有不同地区的同级学校作横向对比,又有同一地区的不同级学校作纵向对比,分层抽样,依据调查对象的不同性别、学科、教龄和职称展开。

三、数据分析与主要发现

(一)被调查教师的基本情况

被调查教师两县102人。其中,旬邑教师14人,男教师9人,占64.3%;女教师5人,占35.7%。陇县教师88人,其中男教师29人,占32.9%;女教师59人,占67.1%。总的占比例为,男教师占36%,女教师占64%。无论从单样本看,还是从总体来说,男教师的比例都小于女教师。据此,总体上应考虑适当提高男教师的比例,特别是在基础教育阶段。目前,国内许多幼儿园都注重了对男教师的引进,小学阶段也应加强这一方面的工作力度。

教师学历的调研。本科、专科学历教师人数占到了绝大多数,这两项占到总被调查人数的90%。其中,本科学历旬邑县9人,陇县56人,分别占本县被调查人数的64.3%和63.6%,占总被调查人数的63%。而中师及以下学历仅占10.6%。由此看出,农村教师的学历是合格的。

教师的年龄结构,25岁以下两县分别为4人,占22.6%;27人,占15.7%,占总被调查人数的18.2%,26~35岁教师两县分别为3人,占16.1%;30人,占27.8%,占总被调查人数的23.5%。36~45岁,两县教师分别为3人,占14.5%;19人,占18.3%,占总被调查人数的10.6%。45岁以上两县教师分别为4人,占22.6%;12人,占25.9%,占总被调查人数的28.2%。由此看出,中青年骨干教师占被调查人数的多数,新教师、中青年教师和老教师在被调查教师中的比例基本合理。

除去背景信息,调查中设计了问卷题目13项,本报告选择了其中4项,作重点分析。

(二)参与过“校县共建”项目培训活动的人数比例

参与过“校县共建”项目中的培训活动的教师,旬邑8人,占57.1%;陇县59人,占67.0%。两县加起来共67人,占总人数的65%。由此看出,“校县共建”这一项目从1995年展开至今,已达到一定的规模。

(三)认为比较有效的培训和学习方式

有67人选择“听优质课”,有41人选择“异地考察观摩”,另有32人选择“案例讨论与分析”(选项有交叉)。

(四)评价“校县共建”项目所取得的成果

有39人认为“本地的教育教学质量有所提高”,占37%;有53人认为“师资力量增强”,占51%;有31人认为“校园文化有所丰富”,占29%;有15人认为“硬件设施有所改善”,占13%(此间选项有交叉)。可以看出,校县共建工程以多种形式展开,并取得了不同程度的成绩。

四、收获及建议

(一)过去十五年的收获

1.教育学习观念的转变

在与旬邑县教育局党委书记许文州座谈时,他告诉我们,过去,老师们总是奉行“一张考卷管到底”的教学模式,教学以灌输为主,教学评价方式死板僵化,严重挫伤部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现在,已逐渐开始重视素质教育,从片面发展转到全面发展,即使学生德、智、体、美、劳真正得到全面发展。旬邑二中的“特色化办学”即是一例,他们的校训是:重德尚智,强身兴国。在此过程中,陕西师范大学给予的支持帮助是显而易见的,“‘校县共建’工程在旬邑教育工作者心里是一座丰碑!”

2.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教育的效益,体现在教育质量上。培养高材生是效益,转化后进生同样是效益,而且是更高的效益。这个效益不仅是班主任工作的效益,更是一种社会效益,它对全面调动积极因素,减少社会犯罪率,促进社会安定和精神文明建设都是十分有利的。正如我们在旬邑二中的座谈中了解到,由于要照顾旬邑中学(该校是省重点)的生源,所以二中招收的学生基本都是高考在该县400名以后的。招收这些学生来,一来是为教育大计;二来是为维护社会稳定。正如二中团委书记刘老师笑言:“让他们忙起来,没有精力去滋事。”二中作为一职业部和高中部相结合的职教中心,今年高考全校本科上线241人,二本以上134人,比上年翻了一番。两地师生均表示对师大曾经给予过的帮扶铭记于心,并希望“校县共建”项目能做得更好更大。

3.专业教师基本上实现了优化配备

过去由于师资短缺,教师队伍良莠不齐,使基层学校在安排代课老师时难以优化选择,往往是相应专业的老师悉数齐上还嫌不足,进而采用“一人代几班,一人代几科”的做法,既加重了老师的负担,又减少了学生的学习机会。自从校县共建以来,陕西师范大学为旬邑和陇县培养输送了大批优秀教师,使得地方上的师资配备不但在数量上大大增加,更为重要的是在专业素质方面上了一个台阶。

(二)对该项目将来发展的建议

1.优化培养方案

在与旬邑二中高层座谈时我们了解到,对基层进行师资培养,这个过程中其实是存在问题的,确切地说是委培后的善后问题解决得不好。那些“委培生”(或“协议生”)当年毕业时师大发给的只是教师资格证,虽然在他们委培当地被承认是本科学历,但他们并无本科学历证书。所以到了对教师高要求的今天,他们在评职称等实际问题上遇到了一系列问题。不可否认的是,他们对于当地教育发展确实起了不可忽视的作用,所以,摒弃他们是不可能的。

当然,我们一次性发给这些人本科学历也是不可能的,但可以将这个环节转化成一个过程。比如说,在他们毕业之初先给他们教师资格证,再在若干年后(比如说2~3年),视其教学成绩进行考核,合格者发给专科毕业证。将培养——跟进——考核——结业若干环节一体化,而不是只在培养后就算完事,从此再撒手不管。

2.重视实践环节

在调查过程,很多老师对现在学校安排的培训多有微词。他们表示“培训效果不佳,流于形式”,“不实用”等等。笔者由此殷切希望决策者能在以后的师资培训过程中多多注重实践环节,讲师能多从实际情况出发,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让基层接受培训者能够真正感到不虚此行。

参考文献:

[1]赵国乾.“校县共建”教育实习基地新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许昌师专报,1998,(3).

第6篇:基础教育存在问题及建议范文

关键词:农业技术推广;农民增收;对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S3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50501003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3/4左右。而农民收入又是目前破解“三农”问题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实现城乡一体化具体重要的意义。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可知,我国农民人均纯收入远远低于城镇收入水平,城乡居民收入进一步拉大,而解决农民增收问题的关键是如何利用好农业科学技术。因此,本文探讨了农民增收和农业推广的关系,为今后农业推广实践工作提供理论依据。

1 农业技术推广对农民增收的积极作用

1.1 农业技术推广可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农业技术推广可以改变农业产业结构,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节约农民劳动成本。农产品通过新型技术加工可以实现产品的升值,促进农民的增收。因此,农业科学技术的推广在某种程度上促进了农业产业化的形成,并推动产业化不断发展。

1.2 农业技术推广是实现农业现代化重要手段

农业技术推广可以改变落后的农业生产方式,如新品种的引进、配方技术利用、高产栽培技术及农业机械的利用,这些新的科技技术不但可以节约人力、物力及财力的投入,也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基础保障。因此,农业技术推广是促进农业发展的有效手段,也是改变落后山区农业面貌的重要途径。

2 农业技术推广实践中制约农民增收的因素

2.1 农民普遍素质偏低

农民受教育程度偏低是农村普遍存在的问题,以对覃塘镇农民调查发现,该镇农民受教育低,大多数都只有小学或初中学历且老年化的现象日趋显现,这种现状导致农民在思想上不愿意接受现代化农业的经营模式和农业科学新技术,只满足传统的耕作方式。另外,农民由于缺乏基础的农业知识,在实际农业生产中,乱用药,乱施肥的现象严重,这样既增加了成本,又降低了回报率,同时还破坏了土壤结构,使农药残留超标。

2.2 农技推广队伍年龄偏大,知识结构老化

目前,我国农技基层推广人员普遍年龄偏大,推广知识只停留在过去,对现阶段的推广技术掌握不够,无法满足现代化推广的要求,这导致了推广效果逐渐降低。根据调查,覃塘镇农技推广人员90%以上是中专生或高中生,知识结构老化,对一些新兴作物栽培技术、新农机的使用和维护技术还不够了解,难以适应现代农业的发展需要,这严重制约了推广的步伐。

2.3 农业推广经费不足

科技推广服务需要长期的资金投入,而目前各级政府用于在科技推广服务和农业科学研究的费用较少,使推广人员的工资得不到保证,影响了推广人的积极性,由于经费比较少,所以难以开展对农民的培训工作。推广设施也比较落后,有的也是形同虚设。此外,农业技术推广应该有固定的办公场所和基础的硬件设施,如电脑、电话,但目前很多基层农业推广部门都没有固定场所,有些大楼被长期租赁,这导致农业推广技术人员不能够正常开展工作,使得新技术很难进行推广。

3 农业技术推广对促进农民增收的几点建议

3.1 提高农民素质,加强培训力度

加强对农民的培训,可以通过网络、媒体及报纸等方式,传播一些基础的农业知识,同时要定期开展技术类的培训工作,组织培训班,技术讲座等,也可以邀请农业技术推广专家,到现场面对面的给农民进行指导和讲解。加强农民基础教育,目前,农村基础教育普遍落后,这是导致农民素质低下的深层次原因,因此,政府部门要加强农民基础教育工作,给予更多的政策扶持。

3.2 加大对农业技术推广资金投入力度

政府要加大对农业的投资力度,建立专项资金账户,把每年培训农民的经费落实到政府财政预算,确保各项农业推广项目、引种及示范工作的进行,同时要做好财政补贴政策的指导、制定完善的法律法规,

鼓励外资、民营、个体资金投入到农业,促进农业专业化,农机化,标准农业化。

3.3 对基层农技推广人员进行技术培训

“三农”服务的主体是基层农技推广人员,他们素质高低直接影响推广效果的好坏,因此,要采用会议培训、视频、考试及进修等方式对他们进行培训,以更新他们的知识,提高自身素质和能力,这样才能为现代化农业提供良好的服务。

3.4 采用农民比较容易接受的推广方式

受农民自身素质问题,高深的技术理论会造成农民兴趣的下降,因此在实际推广中要采用简单的推广方法。建立和完善农业科技园区,示范区,带动和辐射周边乡镇。建立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带动农民加入。发展农业科技示范户,通过他们的试验示范,让农民亲身感触到运用农业科技所带来的实际效应,真正提高农民对科技成果的兴趣度。

3.5 建立健全农业技术推广服务监督体系

根据调查,贵港市目前的农业监督体系存在问题,因此要建立县乡村三级“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监测网络”,保证县乡村农业技术推广队伍的情况,结构变化情况、农业技术推广服务机构开展经营服务情况及公益性职能发挥情况等进行监督,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总结经验,提高服务质量。

3.6 建立农业技术信息服务平台

地方农业部门要建立农业信息网,便于农民及时了解当地农业实况,病虫害防治技术、养殖技术、田间管理等。通过广播及电视,图文并茂的向农民宣传农业技术知识,这样更加生动、直观和便捷。建立农村信息技术服务点,可以及时和宣传农业信息,也可以提供农村技术咨询服务,这样有利于提高农业推广效率。

参考文献

[1] 陈志英,司静波,郑先哲.以农业推广促进农民增收的对策研究[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2004,(3):55-57.

[2] 黄祖辉,钱峰燕.技术进步对我国农民收入的影响及对策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2003(12):15-16.

[3] 刘进宝,刘洪.农业技术进步与农民农业收入增长弱相关性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2004(9):26-29.

第7篇:基础教育存在问题及建议范文

关键词:高中教育;高中致贫;资助

中图分类号:G639.2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6-04-20

一、“高中致贫”概念的界定

目前,虽学术界研究高中教育的文献相对较多,但明确提出“高中致贫”概念的研究就更少了。本文主要通过学者们对有关教育致贫的研究来理解“高中致贫”的含义。

比较早对教育导致家庭贫困进行讨论的是王成新和王格芳,他们在研究关于我国农村新的致贫因素中提到了教育导致贫困,在农村因为教育所产生的消费成本是导致家庭贫困的因素之一,但是没有明确界定“教育致贫”的含义。随后,学者们对这方面的研究越来越多,余世华在“因教致贫”原因探析的研究中,解释了“教育致贫”的含义。他指出,教育所导致的贫困表现为教育成本的投入与家庭经济收入不协调所造成的经济贫困。

本文所研究的“高中致贫”属于因教成贫,是指经济状况一般的家庭,为了使子女能够接受高中教育,把有限的收入投入到教育中去,由此造成的家庭贫困现象。

二、“高中致贫”原因探析

造成“高中致贫”的原因有很多,本文主要从家庭层面、学校层面和政府层面进行讨论。

1.家庭层面

家庭既是“因教致贫”的直接受害者,也是造成“高中致贫”的推动因素,这些因素主要包括家庭收入低、家庭受教育子女多以及家庭父母的教育观念落后等。

家庭收入低是造成高中贫困的最根本原因。查海波对安徽省的一个贫困县进行了调查,他指出2004年一个学生完成一般高中或职业高中三年的学业需要支付9000元~11000元的费用,这相当于一个农民两年半的全部收入。王善迈等人的研究也指出,对于收入最低的5%和10%的城镇家庭而言,供养一个普通高中阶段的学生所需学杂费占人均可支配收入的40%~70%和31%~56%。这些数据都可以表明高中阶段的学费对有些家庭来说是一个比较沉重的负担。

家庭多子女现象与家庭贫困有着最为直接的关系。在落后贫困地区,大部分人还没有完全从封建思想的禁锢中解脱出来,受一些传统思想比如“多子多福”思想的影响,有些地区家庭多子女现象非常普遍。他们在这种落后贫困文化的影响下,又受到了当今经济社会迅速发展的影响,有些家庭为了改变子女贫穷的命运,砸锅卖铁也要让他们上学读书,需要支付的教育费用随着子女受教育数量的增加必然增多。

家长对子女受教育的观念落后也是一个重要因素。一般来说,观念是行动的先导,行动受主体价值观念的支配。古语有“寒门出贵子”“鲤鱼跳龙门”的说法,如今社会也提倡“知识改变命运”,这说明教育对于贫困家庭来说意义重大,是贫困子女改变命运的关键途径。有些家庭存在着对优质资源盲目追求的现象,同时对教育的预期收益抱有过高的期待,这种思想上的贫瘠强化了教育致贫的根基。

2.学校层面

学校层面主要是学校收取过高的教育费用以及其他一些乱收费的现象等。

学校教育的全部费用构成其成本, 根据成本分担的原则和教育的特殊属性, 教育服务的消费者必须部分地分担成本。高中教育作为非义务教育,其不断上涨的学杂费和上万元的高额择校费, 导致一些家庭陷入经济贫困。

同时,高中学费支出只是高中学生家庭教育支出的一部分,很多家庭还要支付杂费、食宿费、择校费和交通费等,有些学校还出现了一些乱收费现象,这些费用成为家庭的沉重负担,所以,高额的教育费用成为“高中致贫”的潜在因素。

3.政府层面

政府不是导致贫困的直接原因,但是由于一些政策上的原因,也是造成“高中致贫”现象难以回避的因素之一,这些因素包括政府对资助资金投入总额不足、资助制度不健全、资助标准偏低等。

高中阶段学生资助政策方面的进展缓慢,到目前为止,全国性的普通高中学生资助制度才刚刚建立。

当前普通高中的贫困生资助主要还是依赖政府财政资金、学校和社会的资助。政府财政资金、学校和社会资助是提供资助的三大主体。其中政府是学校的举办者,应当是实施资助的主力,这几年虽然加大了力度,但其投入远远不足以解决贫困学生的学费需求。

现有的学生资助制度也存在问题,比如王善迈等人在其研究中就提到了高中学生资助制度存在的问题,调查组通过对甘肃、湖南以及江苏三省的高中资助政策进行分析,发现高中资助比例比较低,政府并没有拿出额外的资金来建立高中学生的奖助贷学金,而且各省的资助政策在设计上存在问题,有些资助与学生的实际经济情况不相符。

三、政策与建议

1.提高政府投入比例,加强政府财政责任

政府在高中阶段的教育财政应保持充足性和公平性,努力提高高中阶段教育经费中政府投入的比例。适当增大对高中学校的扶持力度,增加对高中贫困生的资助额度,从而尽量保证学生可以享受到有质量的高中教育,真正实现政府有力提供教育服务的财政责任。

2.建立健全普通高中学生资助政策

在经费的筹集上,真正实现筹资渠道多元化,使教育投入得到保障。特别是要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到学校的教育投资中去,逐步建立健全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以及公民个人捐赠的高中学生助学基金。加快建立高中学费减免制度,健全高中助学贷款和延期支付学费的制度。

3.收费标准保持稳定

市、县各类示范学校、实验学校应严格执行省市物价部门核定的收费标准,不得擅自增加收费项目或提高收费标准,把读书交费的“门槛”降低,禁止乱收费现象,让相对贫困家庭的子女读得起书。

4.做好贫困生认定工作,提高助学金使用效益

在实际工作中做好贫困生认定工作,可有效避免一些家庭经济并不困难但拿着乡镇出具的贫困证明向学校申请困难补助的现象。一是学生自己写申请,说明家庭基本情况;二是通过班主任和学生干部对学生日常生活的观察、审 核;三是学校做好贫困生家访工作,实地调查,加强学校与家庭的沟通;四是及时发现那些性格内向、需要帮助但不愿申请资助的同学,以免因为贫困影响了他们的学业。

5.重视并做好贫困学生及家庭的精神疏导工作

在给予贫困生物质资助的同时,要帮助家庭贫困学生增强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勇气,走出经济压力和心理压力的阴影,全面提升家庭贫困学生的综合素质,帮助家庭困难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参考文献:

[1]王成新,王格芳.我国农村新的致贫因素与根治对策[J].农业现代化研究, 2003,24(5).

第8篇:基础教育存在问题及建议范文

关键词:教育实习;存在问题;解决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35-0184-03

教育实习是教师教育专业人才培养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也是培养实习生实践能力,促进其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更是检验人才培养质量的试金石。地方高校教育实习中近年来所取得的成就非常巨大,但是受当前毕业生就业困难的影响,其招生、发展面临着严重的困难和挑战。在此大环境下,教育实习工作的开展也存在着相当严重的问题,若不能很好地解决,将直接影响到教师教育专业学生培养的质量。

一、实习中存在的问题

1.学生的准备不到位

首先是思想认识和教学理念的准备不到位。从学校和教师的层面来说,更多地将教育实习当成一种活动,是对理论教学的补充,而不是当“课程”来对待,以致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把它列入“集中性实践教学环节”,而没有从课程的视角来认真研究实践教学体系和严格实施实践教学的措施。没有把实践教学置于正在实施的基础教育新课程的大背景下,以培养学生的教师职业理想、创新精神和教师专业能力为明确目标,所以学生无法清晰了解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现状和主要发展方向,不能准确掌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新理念和教学方式,教育实习中面对新课程时还是穿新鞋走老路,不能适应基础教育改的形势,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实习生的就业竞争力。

从学生的层面来说,不能充分认识到教育实习对自身专业发展、职业理想和人生规划的重要作用。由于思想认识不到位,实习生在专业理念的准备、专业知识的储备、专业技能的训练上,目的不明确,态度不端正。教育学、心理学、教学论课程学完后,让他们归纳自己的教学理念时显得很茫然,甚至什么是教学理念都不清楚。对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合作者、启发者、引导者等基本理念也只是停留在口头,不能在教学中得到应用。有27%的学生对课程改革不了解,有46%的学生认为要加强课改知识的教学。至于中学课程标准中对于课程性质、课程理念、课程设计思路、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实施建议、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建议等等方面的规定,几乎很少有学生去潜心研读,以之指导教学实践纯属奢望。至于专业知识的准备,实习生往往是在实习中上哪节课才会围绕哪节课展开备课,或者拓展专业知识,之外的中学课程一概不闻不问。专业技能方面的准备也很不到位,有些实习生一是从理论层面上不能全面而深入地钻研如导课、提问、讲解、语言、板书、结课、组织、强化、说课等等技能的基本内涵、操作方式、具体要求以及应该注意的问题。二是实践中浅尝辄止,不刻苦训练,因而不能将这些技能内化为教学的执行能力。

2.学生的参与不到位

在实习过程中存在的最主要的问题就是学生的参与度不到位。一是每年各专业实习中有20-30%的自主实习的学生,实际上几乎是不参加教育实习的,而是以自主实习之名而行考研、考公务员或者其他事情之实。集中实习的学生,也由于种种原因,在参与课堂教学、参与班级管理、参与教学研讨等方面存在隐形缺位的现象。

调查显示,有些实习生主观上根本就不喜欢当老师,所以宁可在宿舍睡大觉,也不愿意参与到对自己未来发展毫无意义的教学、管理或者教学研讨中去;有一些实习生一边在实习中,一边将主要精力放在为考研、考公务员做准备上,而虚化了教育实习;还有部分实习生不善于主动积极地向指导老师请求听课、上课、跟班、带班,被动地坐等指导老师的召唤,若指导老师太忙,自己只能被动地游离于实习之外;更有一些情况是,实习生本身的能力太低,素质太差,很难保证教育教学的水平和质量,出于对学校和学生的负责,指导老师会减少这类学生代课带班的机会以免影响教学质量。

3.教师指导不到位

实习生实习的成效以及未来职业发展如何与带队老师和指导老师的悉心指导关系极为密切。如实习前的教学理念、专业知识、教育教学知识、课堂教学实施的能力等准备的指导,见习期如何听课、评课,如何了解指导老师,如何了解班级,实习中的备课、上课、教研活动指导,班级管理的方式方法指导,教育调查研究报告的指导,实习的总结反思和专业发展及人生规划指导等等涉及很多内容。一方面在大学课堂上未能将教育实习作为主要课程进行系统而全面介绍和指导,实习生在实习前并不完全了解教育实习的基本任务和常规做法。二是带队老师在实习动员大会上的所做动员,由于时间有限也不能全面深入地讲述和指导。三是教育实习多被安排在初、高中的低年级,有些指导老师本身就参加工作时间不长,教学及管理经验不足,难以指导实习生。还有些老师,家庭负担、教学任务太重无暇顾及实习生的指导工作。

二、问题存在的原因

1.师范就业不景气

目前我国教师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压力,如同悬在高等师范院校师生头上的一座大山愈来愈沉重。原因有二:一是近年来城镇乃至农村中小学校裁撤合并较多,致使教师需求量锐减;二是师范院校的招生规模并未削减,累计进入就业市场的师范毕业生数量增多。

2014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达到727万,比“史上最难就业季”的2013年增加28万人,被称为“更难就业季”。陕西省2014年应届毕业生超过三十万人,就业压力凸显。(《陕西迎“更难就业季”个别院校文科班零就业》)教师教育专业毕业生逐年累积,就业前景更不容乐观。

根据2008年中国教育统计公报的数据综合计算,2008年间,“全国中小学减少了21 175所,中小学在校生减少429.88万人。以《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中1∶15的平均师生比粗略推算,理论上全国可能减少教师岗位29万个”。教育部统计资料显示,1997年全国农村小学数为512 993所,2009年为234 157所,减少学校数合计278 836所,这一增一减,使2012届、2013届乃至以后各届师范生的就业形势更加严峻。同时,工作稳定的教师职业吸引着更多的毕业生选择报考,特别是2003年教师资格认证制面向社会,一些综合性大学的毕业生也挤入教师行业,加剧了本就很紧张的就业市场。

一方面,很多教师教育专业的毕业生很难进入到教师职业的从业行列。另一方面,教师职业的辛苦和清贫与商海搏击的成功与荣耀形成鲜明的对比,出于对未来前途的考虑,有些实习生迎难而上,继续追逐着从事教育事业的梦想,然而部分实习生知难而退,打消了千军万马挤独木桥而从教的念想,因而对教育实习工作也只能是敷衍了事,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比较容易获得职位的行业,试图抢先进入其他行业,获得一席之地。

2.课程设置不合理

教师教育专业课程结构中,学科专业课一般占总课时的70%,体现师范教育特色的教师教育类课程所占课时比例则少得可怜,一般在10%以下,不仅门类少而且体系不合理,还存在重“学术性”轻“师范性”和“示范性”的现象。师范性课程比例的偏低,必然对教师教育专业学生素质产生不利影响。有人调查统计说“有48%的学生认为学科专业课程对实习教学帮助不大,有36%的学生认为教育类课程(教育学、心理学、学科教学论)对实习教学帮助不大。这说明,当前高师院校的课程设置仍然难以适应教师培养的需要。”(《浅析西部高师教育实习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这个问题要两方面来分析,一方面高师院校课程设置、内容安排确实有脱离实际,不能很好地与基础教育的现实对接的地方;另一方面,当下大学生的学习态度也存在严重的问题,有一大批的实习生对无论什么人开的什么课程都不听不学,只要60分不挂科就万岁,因此教师教育类课程也存在严重的隐形缺课现象。

3.思想认识不明确

实习生不能深刻地认识到教育实习对自身能力提升、专业发展和职业成长以及未来人生理想的选择意味着什么。意识不到它是增长人生阅历的有效途径,是将理论与实践结合,使自己从学生向老师转化的必由之路,是获取教师职业资格的必要条件。实习生也很大程度上认识不到教育实习机会的来之不易。实际上,实践基地学校一般是不欢迎实习生的,因为实习生的到来更多地会给实践基地学校添麻烦,增加了教学的任务和工作量,甚至会冲击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影响教学质量。时至今日,之所以还有这么多的实践教学基地在默默无闻、任劳任怨地为我们的教育实习工作做着贡献,全赖基层中学领导和老师们的宽厚胸怀和深明大义,依赖于他们对教育事业的深刻理解下的大局意识。

4.实习经费不充足

办学经费的紧张是高师院校普遍存在的问题,但是相对于实践教学的重要意义来说,目前我们在此方面的投入远远不够,相对于实践基地学校所做的大量工作来,很多学校的实习费少得可怜(40天不足200元,其中包括住宿费、指导费和公杂费),住宿费平均每天不到2元,指导老师每天只有0.6元指导费。实习带队老师的补助十年前每天10-15元,今天依然如故。若是从有限的经费上来考虑,实践基地学校接待实习工作的热情和积极性会受到很大的影响,这无形中给联系实习、建设基地、落实工作造成很多的困难和尴尬。我们既不便于开口要求实践基地给带队老师安排好的食宿条件,更难于开口要求实践基地为实习生安排好的住宿、学习和备课的条件。

三、有效实习的对策

1.做好动员,提高认识

一方面,教师教育专业院系,要采取各种有效措施,统一思想,正确处理学术性和师范性的关系,视实践教学质量为教师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生命线,要站在为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服务的高度来培养学生的教师专业能力和创新精神。另一方面,通过对实习生扎实的思想动员,让他们深刻认识到实习的重要意义及实习机会的来之不易;让他们遵守大学生的行为规范的同时恪守中学老师的职业规范,从而扮演好学生与老师的双重角色,实现由学生向老师的顺利转化;让实习生经过准备、实习和总结三个阶段顺利完成带班、代课以及教育调查报告的三大任务;让他们能处理好与指导老师、带队老师、中学生以及实习生之间的关系;让实习生把教育实习当作大学四年乃至一生中最为团结、紧张、严肃、活泼、充实、愉快而又美好的人生经历而珍藏心底。

2.调整课程,加强实践

从国内和国际实践教学发展的趋势以及教师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中存在的问题来看,实践教学的时间安排应该越来越长,种类也越来越多,教师教育类课程占课程体系的比例不断增大。因此着力调整与整合教育类课程内容,适当增加教育类课时数,加强教师教育专业教师职业技能的训练,丰富教育实习的内容与形式,拉长教育实习的时间是教师教育专业课程设置调整的主要方向。

课程设置应该以优化体系和强化实践教学为重点,设置《普通话与教师口语》《教育心理学》《教育学》《现代教育技术学》《学科教学论》《学科课程标准解读与教材分析》《试讲与微格教学》《教师职业道德》《教育政策法规》《教育见习》《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专题》《教师专业发展评价》《教师教育系列讲座》等课程,达到400个课时,教育实习的时间也应该由原来的6周增加到12周甚至1学年。

3.培训教师,落脚中学

教师教育专业的高校教师除了教学、科研任务外,还应该去了解基础教育发展的现状,研究课程改革取得的成就和存在的问题。但是,相当一部分教师把主要精力用在写文章、评职称上,不愿花费更多的心思改进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水平,因而其课堂很难具有教学的示范性。一个本来应该走在专业理念的前沿,专业知识的前沿,从业务上全面而有力地引领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教师教育专业的老师,事实上却处于被基础教育改革牵着鼻子走的境地,这是非常可悲的一件事情。另外从专业能力来说,教师教育专业老师的教学原则、教学模式、教学方式、教学方法、教学技能也应该处于前沿状态,对实习生具有示范作用,对基础教育有引领借鉴作用,然而这些也是很难做到。因此对教师教育专业老师的培训中加入基础教育的因素势在必行。特别是教师教育类课程的代课老师每年用一两个月去中学研修很有必要,通过参与基础教育形成对基础教育的基本认识,从而会使其教学更有针对性、实效性和示范性。

4.加大投入,做好保障

市场经济下办学,就得依据市场经济的规律,让教师付出与所得相匹配,否则会严重挫伤教师的积极性。实习经费是教育实习各种活动顺利开展的有力保障,毕竟教师们对于教育事业的激情和热情必须在衣食无忧的情况下才会全面释放出来。高师院校的教学管理部门应该加大对实践教学特别是教育实习经费的投入,让实习费与实践基地付出的劳动相当;让实习的联系者、带队者体面而有尊严地去和实践基地合作;让实践基地从经费上便于接待、安排和实施具体的指导工作;让实习指导老师乐于从事这样一个辛苦而繁杂的工作;能让每一位为教育实习工作付出心血和劳动的老师都得到应有的回报,从而保证实习工作的顺利开展。

收稿日期:2014-10-20

第9篇:基础教育存在问题及建议范文

【关键词】计算机教育 网络技术教学 教学改革

一、高校计算机网络教育现状

近年来,随着计算机网络的迅速普及,社会对计算机网络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计算机网络教育已经成为当前教育研究与发展中的热点之一。国家统计部门提供的数据预测:未来5年,我国对从事网络人才的需求将达到60万—100万人,供需缺口十分巨大。企业对网络技术人员的需求每年平均增长达百分之七十一。高校计算机网络技术教学在培养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方面起到重要作用。因此,计算机网络技术为基础的信息社会中,做好高校计算机网络技术教育对提高社会信息化水平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高校计算机网络教学中主要问题及成因分析

1.在高校计算机网络技术教学中存在以教为主的传统的教学模式。在传统的教学模式的特点是教师教授知识,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靠机械的重复进行学习。这种教学模式忽视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性,片面强调理论知识的灌输,在不同程度上压抑和阻碍了学生的个性发展,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扩散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计算机网络教学中的教育缺乏创新模式。在网络技术的教学中依然大量采用传统的教学手段,多媒体等教学手段在现阶段的网络技术教学中很少采用。传统的教学手段的大量采用使得学生难以理解所学课程的内容,导致教学质量难以达到满意的状态。同时传统的考核手段使得学生通过大量记忆来实现知识的掌握,学生实际操作与运用计算机网络的能力较差。

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难以适应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实际操作技能差,难以满足社会对计算机网络技术人才的需求。

2.知识体系结构陈旧,跟不上网络技术的发展。目前绝大部分的教材内容陈旧,不符合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要求,学生难以接受到较新的计算机网络方面的知识与技术。同时教师水平参差不齐,部分教师对计算机网络方面新知识、新设备缺乏必要的学习和了解,专业知识、教学观念和手段落后于技术的发展,这导致学生难以接受到较新的网络知识与软件,所学知识滞后于社会的需求,导致计算机网络教学水平难以达到教学目标。

3.目前高校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教学强调理论知识的学习,网络实践的环节缺乏,学生实际运用和管理网络的能力欠缺。当前的教学环节中,注重网络理论知识的讲授,网络技术的实践环节相对较少,使得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明显不足,难以满足企业的需求。社会需求同样反映出高校计算机网络教学实践环节缺乏、教学中实践与理论课程安排比例不合理、学生网络操作与管理能力差等局限性。

4.学生水平参差不齐,不考虑学生及专业一刀切的教育模式,导致教学水平不理想。在高校中,学生的构成较复杂,既有高中文理科学生也有中职毕业生,学生的接受能力、专业知识水平以及专业目的不同,给高校计算机网络教学带来了诸多的不利条件。以《计算机网络基础》这门课程为例,除涉及《计算机公共基础》、《数字电子技术》等基础课程外,还涉及到《计算机操作系统》和《计算机接口技术》等专业课程,而《计算机网络基础》又是其它网络专业课程的基础,如《实用组网技术》、《Internet的连接与使用》。如果不具备一定的专业理论基础很难让非专业学生理解相关的网络知识。随着教学的深入,有些学生面对专业名词和专业术语理解困难,这势必导致教学水平的下降。

此外,教学硬件设施投入不足,计算机网络技术教育开展时间不长等也是导致高校计算机网络技术教育存在问题的因素。

三、高校计算机网络教育改进探讨

针对目前高教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为培养出社会需要的计算机网络技术人才,本文对目前高校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提出如下建议,以促进高校计算机网络技术教育的发展。

1.对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方式进行改变,在教学过程中要通过实践增加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动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思考,以培养学生自主思考、创新的能力。在教授理论知识的同时,充分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增加多媒体教学,通过先进的教学手段把一些复杂的网络理论和技术以较为直观的形式讲解给学生,这同时也为专业水平相对较差的学生提供了良好的教学手段。

增加学生上机实践的课时,改革考核方式,增加实践操作的考核,做到理论考核与实际操作相结合。有条件的高校可安排学生参加网络技术的社会实习,以达到所学习的知识与实际的工作相结合,巩固教学成果。

2.改革教材体系,建议有条件的高校可组织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结合最新的计算机网络技术,编写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教程,并及时跟踪网络技术的进步,调整教材中相应的内容,以使学生能接触到最新的计算机网络技术。

教师是教学的核心之一,加强对教师队伍的培训,通过提高教师队伍的素质来提高整个教学的水平。聘请知名的专家和技术人员作为兼职教学人员,以引进先进的网络技术。开拓学生眼界,通过参与社会中的网络技术实践,让学生了解最新的网络技术,激发学生学习网络知识的兴趣,提高学生参与实践的能力。

3.加强针对学生的计算机基础教育,在学生已具备一定的计算机基础知识的前提下,再进行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教学。同时,根据学生的专业方向和培养目标、知识层次的差异,制定出相应的授课计划和大纲,并选择适当的教材作为学习工具。对于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尤其要重视教材选取。如电子商务专业学生在学习计算机网络课程时,可以考虑选取《计算机网络基础》和《计算机网络安全》等方面的教材;对于广告策划、环境艺术等专业学生学习计算机网络课程,可以考虑选取《Internet应用》、《网页设计》等方面的教材,做到因人施教。

此外,加强网络技术教育的硬件方面建设,通过教学积累经验等也是提高网络技术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

四、结论

鉴于高校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日益重要性以及社会的需要,开展高校计算机网络技术教学的改革,对提高网络技术的教学质量,培养满足社会需要的人才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初步探讨的高校计算机网络教学存在的问题及改进的建议,对目前的计算机网络教育水平的提高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参考文献[1]容治.计算机网络教学实验环境存在的问题和改革探讨[J].科技信息,2007,(27).

[2]郜焕平,袁甜甜.高校计算机教育的主要问题及成因分析[J].福建电脑,2004,(6).

[3]何英.高校计算机专业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教育对策[J].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9).

[4]杜剑侠,张巨俭.谈高校理工类专业计算机基础教育教学模式[J].计算机教育,200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