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会计实务基础入门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采取实践与理论相结合模式对会计教学的重要性
参加实践对会计专业具有重要意义,在会计教学中,应该鼓励学生亲自接触会计实务,通过处理凭证、账目、报表等财务问题,将专业知识与社会实践结合起来,达到融会贯通的教学效果,培养能够与社会接轨的专业会计人才。
然而,会计行业具有信息安全和保密的特殊性,这使得学生的校外实习通常难以深入,学生通过实践获取经验的进程受阻,可能导致会计教育中理论与实践相脱节。因此,在会计教学中,创新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运用会计理论以及解决会计实务的能力,培养真正懂理论又熟悉会计实务的应用型人才。
二、会计专业实践与理论相结合教学模式研究
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精神,在会计专业教学中,应注重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模式。笔者认为,对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也应该就此展开,将理论基础知识与课外实践相结合,并不断创新实践方式。
1.会计基础课程与校内实践相结合
校内实践教学主要是与会计基础课程相配合,用于巩固课堂知识。会计基础课程是学习会计专业的入门课,教学质量的好坏与后续专业课程的教学密切相关,校内实践包括课堂实践与校内模拟实验室实践两部分。
(1)课堂实践
课堂实践是与课堂教学相配合的,与对初学基础课程的学生来说,可能会觉得有关会计的原则、假设和理论等知识相对抽象,这就需要与课堂实践相配合。例如,对于《基础会计学》或《初级会计学》中的“会计分录”章节,这部分内容是为后续的“记账凭证”教学打下基础,如果在教学之初,就能够进行针对性的模拟训练,通过幻灯片或实物的方式,向学生们讲授原始凭证、记账凭证等填写方法,同时通过课堂实例演练巩固知识,迅速与实践环节结合起来,则学生在对以后的“记账凭证”学习中,也能够较快掌握更深入的知识点。
(2)校内模拟实验室
校内模拟实验室是对课堂实践的拓展和延伸,主要是阶段性的岗位模拟实习。会计课程的教学中,会根据实际情况安排一定的实习期,配合会计课堂知识,根据相关知识的会计岗位需要,进行针对性的技能训练。校内模拟实验室内,可以让学生模拟分岗实习,根据岗位和职责划分,制定实习任务书,以企业中实际进行的经济实务为例,模拟企业内部会计工作,可以一人一岗,也可以一人多岗,或者模拟轮岗实习,提升不同岗位之间的沟通和协调能力。另外,还可以结合企业的财务内控制度,让学生自己分析和解决问题,制定财务报表,处理财务数据,针对课本中的专项知识进行训练,使得学生对所学习到的基础知识通过实践尽快消化,为学习更深入的专业课程打下基础。
2.会计专业课程与综合模拟实践相结合
进入专业课程学习后,会计知识的相关概念将更加的抽象,通过模拟实践能够帮助学生更加形象化的理解专业知识。一般在会计专业知识结束后,会安排约2个月的综合模拟实践时间,与此前的课堂实践和校内模拟实验室相比,综合模拟实践更加注重对会计流程的把握和实际能力的锻炼,一般选择某个实际企业完整的会计实务,包括建账、编制报表、资料分析等一系列过程,以及一些实际工作中可能遇到的较为复杂的问题和业务。
通过综合模拟实践,结合企业实务,使用仿真的实验材料和工具,充分利用学校搜集和掌握的资料,让学生接触到原始的发票、账簿、报表、凭证等会计资料,学校根据所教学的专业知识情况,为学生布置综合模拟实践任务,学生仿佛身处实际的工作环境中,能够针对一段时间所学习的理论知识进行消化总结,对会计核算工作取得全面、直观、系统的认识。
此外,综合模拟实践中,应注重会计电算化与纯手工处理相结合。随着专业财务软件的普及,电算化在辅助手工作账方面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因此,对学生的实践教学中,应该注意对会计电算化操作能力的锻炼,有条件的学校还应该鼓励学生参加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考试,为学生踏入工作岗位做准备。
3.会计应用知识与校外实践相结合
会计是一门操作性很强的专业课程,课堂实践和综合模拟实践完成后,需要组织学生参加实习基地实践和顶岗实践,进入真正的会计工作环境。学校可以选择若干财务制度成熟规范的企业,与之建立合作关系,作为实习基地,以分批分期的方式选派学生入驻实习,学生通过实际工作环境观摩和学习,掌握到更多的会计实务,提升实践和操作技能。
顶岗实习是学生完成会计专业知识学习后,实现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最好途径。通过校企合作,以师傅带徒弟的方式,让学习参与会计实践,体会出纳、稽核、成本核算等会计相关工作岗位的实际操作,帮助学生完成从校园到工作岗位的过渡,实现理论与实践的融会贯通。
关键词:中职;会计电算化;会计实务;课程教学
一、引言
随着ERP在企业中的广泛应用,会计信息系统已成为企业ERP上线后的核心组成部分,企业对会计人才的需求不再停留在以往的会计实务能力上,而更看重会计专业人才对会计信息系统的应用能力。为适应社会对会计专业人才需求的变化,《会计电算化》已成为中职学校会计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
然而,由于中职学校专业教师长期在学校开展教学工作与教学实践,普遍缺少企业会计实践经验,尤其是会计信息系统在企业会计实务中的应用,致使在中职学校中《会计电算化》课程的教学普遍以培养学生对某一特定财务软件(如用友、金蝶)的操作能力为主要目标,而忽略了会计实务在电算化课程中的渗透教学。因此,如何在中职《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中渗透会计实务,以培养适应企业需要的综合性会计专业人才,本文结合ERP上线企业对会计专业人才能力需求的变化与实际,总结了近十年的会计电算化教学实践经验,提出在电算化课程教学中渗透会计实务的教学方法与策略,以实现新型的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模式,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中等会计专业人才。
二、中职学校《会计电算化》教学现状及问题分析
1. 教学目标与社会实际相脱节。
如前文所述,在中职学校中《会计电算化》课程的教学普遍以培养学生对某一特定财务软件(如用友、金蝶)的操作能力为主要目标,相应的教学内容为针对该财务软件的基本操作方法进行详尽的介绍与示范,教学中忽略对会计电算化专业术语的解析以及会计信息系统中的会计实务能力培养的渗透。这样的教学目标使学生在电算化的学习与操作实践中缺少基础概念与理论支持,更无法将会计实务实践迁移到电算化的应用上,只能照本操作,离开课本、离开课堂,真正上岗时即无从下手,与社会实际相脱节。
2. 教材选用单一。
目前,为响应 “普通高中有高考,中职教育有大赛”,适应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的需求,各中职学校普遍热衷选用用友T3版的会计电算化教材,教学内容则以技能大赛的大纲为教学大纲,以培养学生适应各级专业技能竞赛,努力跻身在各级大赛的前沿。我校目前选用的教材是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会计电算化(用友T3版)》,虽然教材内容深入浅出,实用性强,较适合中职会计专业《会计电算化》课程的教学需要,但是,由于现行社会各企业选用的财务软件版本具有较大的差异性,仅培养学生熟练使用用友T3版软件明显不足以满足社会各企业对中等会计专业人才的需求,尤其是中等会计电算化人才的需求。
3. 教学方法、形式单一。
如前文所述,在中职学校中《会计电算化》的教学普遍采用多媒体教学,针对某一财务软件的基本操作方法进行详尽的介绍与示范,忽视了中职学生的学习心理特点,缺乏创新的教学方法;忽略了对会计电算化专用术语的解析以及会计信息系统中的会计实务实践的渗透,教学形式单调,使学生将《会计电算化》与《财务会计》课程的学习无法有机结合起来,实现知识的迁移。
4. 缺少实践性教学。
随着各中职学校教学资源的不断配备与完善,会计电算化实验室的建立与完备等,《会计电算化》课程的实践性教学课时已能基本满足本课程的教学需求。但是,由于专业教师普遍教学方法、形式单一,且缺少企业会计实践经验,尤其是会计信息系统在企业会计实务中的应用等,致使许多中职学校的会计电算化实验室并未能充分发挥其有效作用。此外,由于会计信息涉及企业商业机密等,在开展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等延续性的实践性教学时常遇到一定的阻碍与矛盾,使培养出来的毕业生实践能力弱,未能满足社会企业的实际需求。
三、创新《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的方法与策略
1. 适应社会实际,明确教学目标。
近年从各用人单位反馈的信息来看,中职学生普遍存在以下能力的不足:①缺乏会计电算化信息系统常见的系统维护能力;②对运行会计软件所出现的异常操作问题的解决能力不足;③对其他会计软件的适应能力较差。
为适应企业对中等会计专业人才的要求标准,在教学目标的制定上不能只注重培养学生对某一特定财务软件(如用友、金蝶)的操作能力,更要注重培养学生对该软件的系统管理能力和日常维护能力;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还应注重培养学生对知识的迁移能力,指引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自主学习,培养学生能基于熟练掌握某一特定财务软件的操作能力后,自学掌握其他常用的财务软件。
2. 充分发挥自编教材、自编《上机指导训练》的作用。
以本校为例,目前我校会计专业电算化课程选用的教材为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会计电算化(用友T3版)》及《会计电算化上机指导(用友T3版)》,上述教材内容深入浅出,实用性强,较适合中职会计专业学生《会计电算化》课程的学习,但也存在不足:①教材详尽地介绍了用友T3财务软件总账、工资、固定资产等常用模块的应用,但却未考虑学有余力的学生对其他系统模块学习的需求;②上机指导的实验设计能适应“教与学”的同步,也考虑到了阶段强化技能训练的需求,但却未能有效地与会计工作实际相结合,未能满足在电算化课程教学中渗透会计实务的目标要求,使学生离开课本、离开课堂即无法适应、满足企业日常会计电算化业务处理的实际需求。
为使电算化课程的教学能与企业会计工作实际需求有效接轨,本人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自编电算化教材(补充出纳管理系统、往来帐管理系统、购销存管理系统等模块的应用知识;补充金蝶财务软件的基本应用知识等)、自编电算化上机指导训练(结合基础会计模拟实操教材、财务会计模拟实操教材及近年会计电算化省赛试题等,编写仿真会计电算化上机指导实训),弥补了学校目前选用的教材内容上的不足,既实现了在电算化课程教学中渗透会计实务,使学生较具体地体验仿真ERP上线企业会计信息系统的实际应用情况;又能满足一部分学有余力的学生的学习需要,以使他们能利用课余时间通过自学实现理论迁移、技能拓展。
3. 教学方法、方式多样化。
在会计电算化的教学方法上,可以采用讲授法、演示法、实验法、案例教学法、逆向思维教学法、作业设计教学法等。在教学方式上,可以采用班级授课制,结合课程教学内容采用“边讲演边练习” “先讲演后练习” “先练习后讲演”的具体教学方式等,还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开展会计岗位角色扮演、分组竞赛等。
电算化是一门以操作技能训练为主的学科,“入门容易深刻难”,尤其是如何使学生能不仅熟练应用某一特定财务软件,更要能将其掌握的会计实务知识渗透应用到会计电算化的学习中来,这些都显得尤为重要。教学方法、方式的多样化,可以使课堂气氛活跃,让学生体验快乐学习,利于知识的巩固与迁移,也利于技能的延伸与拓展,达到既定的教学效果。
4. 因地制宜加强实践性教学。
中职学校培养的是中等职业技能人才,因此,对学生的实践能力有较高的标准要求。近几年,省教育厅推行教师应深入到企业、会计师事务所等单位锻炼,联系工作实际开展教学工作。因此,教师应当积极参加社会实践,使自己的知识与技能不与社会实际相脱节,同时,应当结合会计工作实践,积极做好经验积累与总结,收集、整理相关资料与素材,更新教学案例,更新自编教材及上机指导训练,不断充实教学内容,使教学内容与企业实际同步更新,使会计教学培养的人才具有可持续性发展。
随着计算机的飞速发展及全面应用,《会计电算化》已成为会计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甚至已成为会计专业的一个分支领域。《会计电算化》的教学工作的开展因地区的发展、学校的发展及教师的个人经历与发展而有所差异,如何创新电算化课程的教学,适应社会实际的需求,培养中等电算化专业人才,仍需电算化教师不断在教学实践中总结经验,使电算化的教学研究与电算化的全面深入应用具有可持续性发展。
(作者单位:李志云,广东省培英职业技术学校;李志清,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广州分公司)
参考文献:
[1]谢伟文.中职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广东教育(职教),2011,(5).
【关键词】基础会计实践教学学生动手能力
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互动教学,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
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分属两种不同类型的教学方法,但实践教学并不是一个封闭的教学体系,与理论教学之间也不是各自为政,“井水不犯河水”,而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共同为高素质人才培养,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发挥作用。
在会计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要一味的讲授,而应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自己动手,做到精讲多练,学生的学习效果会更好。比如,在讲授会计凭证和会计账簿的过程中,如果教师只是讲授理论,学生会觉得非常枯燥。如果教师对凭证和账簿的基本知识讲述之后,就让学生练习填制会计凭证和会计账簿,学生兴趣得到提高,也学到专业知识和技能,并能体会其中奥妙。再比如,在讲授财务报表的时候,教师可采用“教师讲授报表的编制方法——学生练习——学生体会——教师总结”的模式,在这个模式中,教师不要用过多的语言和太多的时间去讲财务报表该怎么编,讲得太多,学生会觉得繁琐,容易失去兴趣。而应该让学生多做,学生的积极性得到提高,教师也教得轻松,学生更是真正学到实用的知识,在实践与理论双重教学中提高思辨能力,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基础会计》学科由于专业术语的抽象、深奥、枯燥,加上职高学生缺乏感性经验,因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参与性差,形成被动性学习。学生习惯于听教师讲,很少去自己阅读教材和对知识进行梳理,因而往往学习效果差,教学效率低的结果。认知心理学表明:学生积极的能力观对于知识摄取过程和行为具有重要影响。任何一种能力的培养都必须在一定的情景之下,通过学生参与活动才能实现。
二、实践教学与学生主体性的提高
实践教学颠覆了理论教学中教师的主体地位,学生将从教学的边缘走向教学的中心,取代教师成为学习的主体,这是学生能力形成的必由之路。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学生不再是被动的知识接受器,而是主动参与实践和探索,积极获取相关知识和技能。当然实践教学以学生为中心,并不是彻底否定教师的作用或教师不再需要了,而是重新认识和定位教师的地位,使其由主体地位转向主导地位,教师还是教学的组织者、设计者,学生学习的引路者、指导者,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主动实践和探索,以形成相应的能力。
三、实践教学与学生兴趣的培养
《基础会计》既是会计专业的入门课程,又是该专业的核心课程,学习这门课程,主要应掌握理解和掌握三方面的内容:基础理论、基本方法、基本技能,并为学习财务会计等后续会计专业课程的学习打好基础。兴趣是求知的原动力“,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只有“好之”“、乐之”方能有高涨的学习热情和强烈的求知欲望。而学生在具体的实践教学,在校内实训教学与校外实训教学实践别能提起学习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动手能力,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丰富的想象力。
四、加强实践教学,拓展学生的实务操作技能
要想传授学生的实践技能,教师必须首先加强实践教学,亲临企业参与会计操作,提高自身的专业技能水平。对此,学校应积极创造条件,有计划安排会计教师到大中型企业、会计事务所进行专业实践,了解和熟悉实务工作,提高实际操作能力和应用能力。鼓励会计教师加强与银行、工商、税务、会计师事务所的联系,收集资料,作为教学案例或实验材料,为实践教学提供真实的数据。鼓励教师参加全国会计职称、技术资格考试,成为既有一定的专业理论知识,又有很强的实务操作技能的“双师型”教师。
五、完善实践教学与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培养的思考与建议
(一)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及方法,改进实践教学方式
逐步采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采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可引进或组织教师自行制作教学课件,对课程的内容力求以形象直观的形式进行表述。建立校园网,将《基础会计》课程的教学大纲、教学方案、习题、课件、实验指导和参考文献等教学资源在网上运行,供学生查阅。在实践教学方式上,强化案例教学,将理论教学活动与实践教学有机结合起来,一方面通过案例教学和社会调查活动提高学生的兴趣,另一方面通过案例教学将会计教学活动与会计实践有机结合起来,在学生学习和掌握了一定会计理论知识的基础上,组织学生参与社会调查活动,搜集会计案例。
(二)更新教学管理理念,完善实践性教学支撑体系
在目前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质量的评价中,总是以统考成绩及用成绩的排名来衡量教师水平,即以分数定乾坤,从而导致教师紧张、焦虑、嫉妒等负而情绪的产生,没有注意到基础会计是一门实用性、技术性很强的学科,能否采取从理论评估到实践性、实用性、技能的熟练程度、指导能力等多个层次评估,并在指导思想上积极提倡教师自身的心理调节、社会适应能力、倡导和谐、合作、民主的学校组织文化,值得研究。《基础会计》是财会专业的入门基础课,对财会专业学生后续会计课程的学习,影响至关重要,这门学习会计基本技能的课程学好了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利用充足的课时量,有效地改进教学方法,才能使学生较好地掌握会计核算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为进一步学习后续课程奠定坚实的基础。在教学中,除了使学生精通会计之道,提高业务素质,更应该让学生提高自己的职业素质和操作能力。要培养引导学生充分利用掌握的。
(三)创新校内仿真实验教学方法
在会计实务学科教学中,于良多会计流程和操作是需要有实际凭证、账表等来辅助认识的,这一点对于从未接触过财会_[作,对会计中的凭证账簿,职能岗位,操作流程缺乏感性认识的职高学生来说显得尤为重要。
因此对会计实务操作的感性认识教学是职业中学会计实务教学非常重要的教学环节。校内方针实验教学就显得尤为重要,校内仿真实验要求有仿真的会计实验资料和计算机设备,实训项目贴近企业实际,使学生感受近似真实的工作环境。为解决目前模拟实验重核算、轻审核的问题,可以在实习资料中加入一些存在问题的原始凭证。在会计仿真实验中可采用演示和插播实验教学方式。教师在实习进行前,借助于多媒体,对实习内容进行演示,使学生对会计核算的全过程有一个全面的了解]。根据教学需要随时插播相关的电子资料,侧重解决教师实习辅导中的重点内容与难点问题,如可插播银行票据处理过程、企业生产工艺流程和账簿的装订保管等图片、动画和音像资料。
同时还要注意,实训基地的构建是构建实践教学平台的物资条件,要实现讲练结合,使每一位同学都有训练动手的机会,很大程度上要依靠实训基地的教学设施与场所。实训基地的建设必须在科学规划的前提下进行,几年来我校根据市场和会计专业教学发展的具体要求,建设了会计手工模拟实训室、会计软件操作机房、纳税申报实训室,初步建立了多手段多形式的自开放实训室。
(四)密切校企合作,开发校外实训基地
高职教育构建实践教学平台的目的,是以市场需求和学生就业为导向,建立紧密的校企合作是会计专业实践性教学的方向所在。实现校企合作的途径很多,第一,派教师到企业、公司、会计师事务所挂职、顶岗和社会实践,积极开展技术服务。第二,与行业的知名企业建立依存关系,充分利用教学科研资源优势,为企业提供培训、咨询,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的发展。第三,有计划的组织学生到企业参观、考察、实习,开展会计情景教学,这样对专业的发展和毕业生就业也有促进作用。第四,学院聘请行业专家担任会计专业指导委员会成员或来校讲学讲座,加强了实践教学指导的针对性。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构建开放的校外实训基地。
(五)配备有经验的专职会计模拟实训指导教师
学校除了选择校内会计实训指导教师,还可以聘请企业中有经验的高级会计人员到学校进行指导,增加学生实验的现场真实感。这些对于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有很大的帮助。
关键词:基础会计;课程教学;改革创新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6-0011-02
从98年大学毕业分配到职业中专任教以来,连续几年担任学校财经专业的基础会计课程教学,通过这几年的教学,针对职业中专学生自身的学习特点,我谈谈以下对基础会计课程教学的几点休会:
1.基础会计课程在中职学校财经专业课程中的作用
职业中专学校作为培养第一线应用型专业人才的基地,对人才的培养在知识的传授方面,更应注重专业课的教学特别是专业入门课的教学。基础会计课程是理论性与实践性都很强的专业入门课程,在整个财经专业课程体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这门课程的学习掌握好坏,将直接影响到学生今后学习和工作的成效。这就进一步要求我们教师的课程教学,从教学方法到教学手段上都要创新改革,全面地培养好财经专业的学生,使之适应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要。
2.目前基础会计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学校基础会计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不仅会影响学校培养学生的质量和教学改革的要求,而且在激烈的招生就业市场中也处于不利的地位。分析其原因主要是教学方法单一,教学观念陈旧,教学手段落后等。具体表现如下:
2.1 教学形式上对学生能力培养不够,没有全面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素质。老师长期以来一直停留在"黑板与粉笔"的时代。这就使学生缺乏实际动手操作能力,整个教学过程枯燥乏味,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造成教育效果不好,这也变为教学以教师的"教"为中心,以"本"为本。在这种模式下,可以说很多学生到学完课程后,还搞不清弄不明白什么是"会计"。从而导致许多会计专业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在做业务时经常出错,不能胜任岗位的需求,没法达到企业招聘人才的目的。造成企业对学生所学产生怀疑,结果企业自然对学生采取 "前脚进,后脚出"。
2.2 教材内容处理加工粗糙,传授知识单一没创新。课程内容的传授总是按课本章节的顺序上课,基础会计课程,其章节顺序大都安排为:(1)概述(2)会计要素及会计平衡公式(3)账户各复式记账(4)会计凭证(5)会计账簿(6)主要经济业务的核算(7)财产清查(8)会计核算程序(9)财务会计报告。按照这样顺序教学法,对于刚全新接触这一门新知识的职专学生来说,本来兴致勃勃的很好奇的想学到会计的知识。被老师开始就搞得一头雾水,模模糊糊,什么是会计,会计应做些什么,现实生活中的会计又是怎么一回事等问题,在学生的脑中都没有一个很清晰的概念。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对这门课程产生厌学的情绪,那学生对这一门课就没兴趣,自然也就学不好。
2.3 媒体工具使用不够广泛,没有很好的发挥计算机辅助教学的作用。现在计算机技术在各个领域发展很快,学校教师多媒体教学在基础会计课程上的运用还是偏少的,没有将高科技成果转入教学中来分享,这样教学效果肯定会受影响。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上课的方法必须创新改革,来适应现代的教学需要,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进一步做强做大学校的财经专业。
2.4 学生实践环节较少,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理想。基础会计课程本身是一门实际动手操作性很强的入门课,应加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特别是加强教学实践环节的实训,只有不断的加强实践和教学理论结合,学生的专业技能才会提高。如果学生学的都是理论,不使其与实践相结合,难以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就比如课程中编制的会计分录,在现时做账中却是体现在填制记账凭证上。学校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往往只注重理论,实践却很少,甚至有的教学是一点实训课都没有。这样的结果就会导致学生就业时,在岗位上的适应期就会更长,用人单位也就不会满意。
3.基础会计课程教学方法改革的思路
第一思路、场景教学(先入为主教学法):"先入为主教学法"主要是在学生新接触专业课程时,教师必须应用一些方法,让学生对这门专业课程,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这是一个关键的起点。我们教师应先把教材吃透,根据实际情况设计出生动有趣的场景教学内容,让学生明确现在开始自己就是企业中的会计人员,结合各教学环节,尽多使用用幽默的语言,来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强学生学习的动力。例如:开始上第一节基础会计课时,不妨先将第二章的会计科目内容作为这门课的起点,让学生意识到这是学习好会计课程的关键基础。教师必须先将"会计科目表"的每一科目,用例子解释让学生明白。让学生知道每一个会计科目都能挣钱。学生一听一下子兴趣就来了。教师就借机让学生将这些会计科目,在他(她)们的日常生活中应用。学生马上就能举一反三,活学活用。如有的学生将自己的课本、服装作为"固定资产"将父母给的钱为"主营业务收入、营业外收入、实收资本"等等。我们老师应该鼓励学生运用会计知识解决生活情景中的各种实际问题,让学生体会到学习会计并不是一件很枯燥乏味事情,反而是件开心的事。做到让学生喜欢这门课,喜欢你这位老师。
第二思路、案例教学法(师学生双向交流法): "案例教学法"是一种启发式教学,它是以学生为中心用实际事件为案例,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一种交互式学习教学法。该教学法要与教材的教学内容相结合,紧扣教学目的,通过案例的分析巩固学生所学,达到比较完美的教学效果。基础会计课程相关的案例有很多,例如:资金的筹集过程有向银行借款,投资者对企业的投资等案例、材料的供应过程有:购买材料收取价款,未收价款,预收价款等案例、生产过程有:领出材料,支付工资等案例,及销售过程,利润结算过程等等案例。这些案例可让学生自行准备,分小组集中讨论,教师学生双向交流,这样学生的体会将更深,对案例以及案例所反映出来各种问题更加理解,进一步掌握教学知识点。"案例教学法"即培养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在做中学,从学中做,这样即增加学生的知识面,又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让学生转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所以教师在基础会计教学中应大量运用案例教学法。
第三思路、模拟教学法(扮演角色法):例如:学生在学习时,就在模拟会计实验室等模拟环境下,根据其基本流程(如下图)对会计实务进行账务处理。
该教学法强调的是学生实际操作能力。这前提就要求学生学好专业理论知识,根据理论来指导实务操作。学校的软硬件环境也要跟上,如模拟会计实验室的建立,会计电算化软件,手工模拟做账软件配置等。这样学生在基础会计专业的学习过程中,可以充分运用模拟环境进行模拟实务操作。让学生身临其境的接受会计教学,让学生充当会计员、出纳员、会计主管等角色进行账务处理,然后轮岗,让学生自己对比在不同岗位所处理的不同业务有何不同,借此来进一步加强巩固提高学生的理论知识水平。
第四思路、多媒体教学法:"多媒体教学法"是指教师通过对计算机、投影仪、影碟机、幻灯机等现代教学多媒体设备的使用,经过人与计算机交互关系,使学生能真正转入会计实务操作中一种很好的方法。使用多媒体会计教学,教师即能减少传授的时间又增强内容趣味性,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要实行多媒体教学,最重要的是要制作出实用的教学课件。这就要求教师应有很扎实的计算机相关知识来制作教学课件。
由此可见,中职学校的基础会计课程教学应区分于传统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在学校能学到更多更好的专业知识。在走出校门,面对激烈的就业岗位,多一份竞争资本,找一份如意的工作,发挥自己的专业知识。为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这就是我们教师最大的愿望。
参考文献
[1] 王淑萍.提高会计课堂教学效果途径的探讨[J].会计之友 2006(1)
[2] 张玉森,陈伟清《基础会计》,(第四版)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1(6)
(一)课程设置不合理
目前会计专业就专业课而言实施的仍旧是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实践环节组成的课程体系,该体系以学科为中心,没有摆脱知识系统性、学科性和完整性的制约,怎能体现高等职业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要求?
(二)教材缺乏实用性
从学历教学的角度看,中专、大专、本科的培养目标应有层次之分,因而专业课的教学内容也应有层次的差别,但市场上的教材在内容编排及难度上几乎没什么差别,而且讲得面面俱到,本来会计的理论就比较抽象,难以理解,最终教师教得累,学生学得累,还会有厌学情绪,导致教学效率低下,理论没学好,如何去实践?
(三)实践教学课时偏少
职业教育强调的是“用什么学什么”。理论教学的任务是传授从事相应职业所需的最实际最基本的知识,能为技能教学提供必要的理论基础,以够用为度,而现有的教学在制定教学计划时只重视理论教学,实践安排很少,甚至为零,怎能满足专业应用技能的培养要求?
(四)任课教师实践经验缺乏
我们的教师多数都是从学校毕业再到学校教书,缺乏社会实践,不了解企业实际工作,更谈不上有熟练的、过硬的操作技能,自身动手能力就不强,如何去教学生?
基于上述存在问题,目前的教学仍以传授会计理论知识为本位,对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不重视,专业课程的设置和教材内容的安排也不能体现职业能力的特色,因而严重影响了学生职业能力的形成。一个人的职业能力包括三个不同的层面,其形成过程呈现金字塔形式。职业能力的基层平台是面对所有职业必备的核心职业能力,如:交流表达能力、问题处理能力、自我实现能力、管理能力、竞争能力和信息处理能力等。职业能力的形成框架是定向的通用职业能力,即某种职业领域一般应有的、具有共性的普通职业能力。职业能力的最终结果是形成专门的特定职业能力,即形成在专门岗位上,在专业范围内,符合专门工作要求的职业能力,它是职业岗位的最终表现。职业能力的形成就是要在知识与工作任务的要素如关系、对象和设备之间形成联系,对于管理类而言就是要把所掌握的知识外化到各要素关系建构的过程中。因此,仅仅在记忆层面掌握知识对于职业能力的形成是远远不够的,关键是要在知识与具体工作要素之间建立紧密联系,而建立基本联系的方法就是实训。这是职业教育教学论建立的重要理论基础。
二、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途径
(一)更新教育观念
教师必须认清高职教育的特点,以树立正确的人才观、质量观和教学观。高职教育以职业岗位为导向,以职业能力为基础,以满足岗位需求实现零距离上岗为目标,它培养的是生产和服务第一线的高级应用型人才。因此培养人才时应考虑以下两点:一是职业定向性,要求从某个职业岗位群出发进行职业分析,明确支撑起个岗位所需的知识和技能,从而确定教学改革的课程,二是操作应用性,这就要求高职教育必须重视实践教学。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给人以心灵的启迪。“以人为本”就是要尊重学生,没有尊重就没有教育,没有尊重就不会有学生个性的发展,教师要与学生建立起平等、民主、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在和谐的气氛中培养学生健康的职业心理和良好的职业道德,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素质养成,宽松民主的环境更有助于职业能力的形成,特别是对创新精神、创新能力产生重大影响。
(二)调整课程设置
将课程设置分为两部分,“基础模块”和“专业模块”。“基础模块”是由文化课与通用技能课(计算机、书法、礼仪等)构成,主要培养学生基本文化素养和职业基本能力;“专业模块”又由专业基础知识、岗位操作实务和专业技能三部分组成,主要培养学生职业素质和岗位职业能力。专业基础知识开设《会计基础》和《会计实务》两门课程。其中《会计基础》是会计的入门课程,主要介绍会计基本原理和会计核算方法,为今后学习《会计实务》奠定基础。《会计实务》主要介绍企业一般经济业务的会计处理和会计核算程序,为岗位操作实务奠定基础。岗位操作实务是会计专业教学的核心内容,也是学生岗位职业能力的体现。企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工作都是按具体岗位设置的,会计专业的毕业生到单位后应该能胜任每一个岗位的会计工作,据此将岗位操作实务分为出纳岗位、存货岗位、成本岗位、往来岗位、总账岗位五个部分。其中,出纳岗位要求学生学会票据、印鉴的保管;现金的存取、使用;现金收付业务原始凭证、记账凭证的填制;银行转账结算方式的操作流程;现金、银行存款日记账的登记及查找未达账项等。存货岗要求学生会编制收、发料凭证汇总表及账务处理;存货总账和明细账的登记等。成本岗位要求学生会用最常用的三种核算方法,即品种法、分批法和分步法。往来岗位要求学生会登记应收账款、应付账款总账和明细账。总账岗位要求学生会编制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和利润分配表并能进行简单的报表分析。专业技能是会计专业学生就业的一个强有力的竞争优势,也是会计专业学生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的具体反映。主要包括珠算、点钞、辨钞、数字录入、阿拉伯数字书写和会计软件的使用。此外,还可以通过开设选修课,让学生了解各种行业会计,如银行会计、预算会计、物流会计等,以增强职业能力。
(三)开发校本教材
根据前面课程设置的介绍,所需教材在市场上几乎找不到,这就要求教师自己动手开发或校企合作共同开发有较强针对性、实用性的校本教材。先通过市场调研了解各单位用人需求和实践,然后组织教师分工编写,参照国家职业标准、技能要求和知识要求,注重知识和技能的有机结合,着力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基本技能,对知识、实践都提出明确的要求,所有的实训资料原始凭证都来源于企业现行实际工作,如原先的发放工资都是出纳先填写现金支票提取现金然后再发放,但随着银行业务的拓展,很多单位都通过银行工资,操作由原来的现金支票变成了转账支票,还有教育费附加的计提比例为3%,但地方又加征了1%,所以计算上交的是4%,这些内容的补充更利于引导学生形成职业能力。
三、改革考试制度和评价体系
过去考试只考理论,而且大多以知识记忆为主,很难反映学生的能力水平和综合素质,与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思路很不相符,我们必须建立与就业接轨的考试制度。《会计基础》仍可采用闭卷形式考试,《会计实务》和各岗位操作实务可采用口试和笔试相结合的办法,考试可以分阶段或按项目进行,考核内容真实化,比如说原来我们只考根据发生的经济业务编制会计分录,现在我们将原来的文字变成各种原始凭证,这就要求学生能看懂原始凭证所反映的经济业务,再把分录直接填制在记账凭证上。记账凭证的填写不仅要看项目是否填写完整,还要对文字、数字的书写进行评价,评价不再是教师的专利,让学生一起参与评价,先同学互评,然后由教师认可。口试的题目可以是有关岗位操作流程的描述或一些特殊规定,抽签选题答对一定的数量。每个岗位的成绩评定包括平时的学习态度、作业练习完成情况(包括数量和质量),口试和笔试(即岗位技能操作)相结合,将表现性评价与水平性评价相结合,将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因为数字和文字的书写不是一蹴而就的,不像理论考试突击一下可能就会合格,而是要平时认真练习才会有结果。
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实践者,是开展课程建设的主体,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主要做好以下两方面工作:一是提高教师终身学习的能力,使其成为“发展型”教师。学校积极营造有利于人才和团队发展的氛围,为教师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奠定基础,教师的在职教育和继续教育是“发展型”教师不可缺少的部分,学校选派骨干教师专业进修,鼓励中青年教师研究生学历进修,以更新知识结构,提高教师的专业能力,使其成为“发展型”教师。二是提高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使其成为“双师型”教师。高职的教师不仅要有专业理论水平,还必须有一定的动手能力。学校每学期选派教师代表到企业顶岗,挂职锻炼,实践期间完成以下任务:了解、熟悉企业核算现状;收集第一手核算资料,不断充实校本教材;带着一些课题到企业调研,向经验丰富的会计师、注册会计师等专家请教,获得学术方面的突破;加强校企之间的合作,为理论和实践结合建立纽带。我校专门出台了专业教师实践考核及评价方法,明确规定了实习的时间和要求,并作为考核教师的一个重要指标。
[关键词]会计专业 实践整合 课程改革
传统会计教学中理论与实践的割裂是高等职业教育课程的一个老大难问题。课程内容被人为地分为理论课和实践课。这种课程模式一方面导致实践未能很好地支持理论的学习;另一方面,理论仅仅被用于考试,而没有被用于提高实践能力。因为未能深刻、牢固地掌握理论,实践往往也就成了简单的操作训练,学生只能从经验水平,而无法从理论水平去掌握所要学习的技术,这与传统的学徒训练无异。这种形式单一,技术手段落后的教学,造成会计专业学习的学生觉得专业课入门难,不易理解,往往存在着专业意识淡薄、对专业课程缺乏兴趣的情况。
针对以上问题,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对专业课理论与实践整合的课程整和提出以下思路。
一、 教学内容应以培养学生的生存能力为主
会计专业具有很强的实践性,目的是培养具有熟练的专业技能、较强的实践能力,符合企业要求的毕业生。要达到这一目的,高职院校在确定教学内容之前,必须先深入企业实际,分析会计职业所需要的各项工作能力,然后对各项工作能力进行分解,并据此确定教学计划,安排教学内容并提出具体要求。
1.渗透实践课程于现有教学计划
理论与实践整合的教学体系需要以实践教学目标体系为依据,把知识、技能与素质融为一个整体。在制定高职实践教学计划时,既有基础实验,又有专业实验;既有基本技能训练,又有创新能力训练的实践教学环节;既要强调对学生专业操作技能的整体训练,又注重对学生基本素质的培养。
理论与实践整合的首要工作是明确实践课程,根据实践教学目标体系围绕高职专业培养目标来确定应开设的课程和课时分配。整合专业课程与实践课程设置,突出职教特色,强化技能训练。同时设置综合实习课程,包括社会实践和综合模拟实习, 每学年安排一周的社会调查或社会见习,在毕业前安排6周的社会实践,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了解社会。
2.树立全过程的实践性教学体系
实践性教学是以实现掌握熟练技能和形成较强实践能力为目标,以技能的学习、训练和运用为中心的教学过程。实践性教学的组织不能孤立和分散,应是系统的和相互促进的,必须在教学的全过程贯彻实践性教学思想,因此,在会计专业教学计划改革的基础上,进而构建与学科课程体系相兼容的实践性教学体系。
会计专业全过程贯彻实践性教学思想的具体做法,可根据《基础会计》、《工业会计》教学内容的区别和联系,组织“总分总螺旋式”的课程实训。第一阶段“总”是简单的总,是一般课堂的教学。学生首次接触到某技能,教师首次将此技能传授给学生的教与学的过程,它融合在日常上课之中,较为分散,其目的是使学生认识和了解技能。
3.系列编写丰富的实训教材
高职实践课程教材的教学内容是决定实践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之一,由于会计工作岗位的特殊性,目前,真正让学生上岗实习非常困难,模拟成了会计专业实践性教学的主要形式,那么,模拟实习需要大量与之相配套的系列化实训教材。
课程实训教材的编写时应突出几个方面:(1)系统性。实习内容应围绕会计工作的全过程,包括设置账户、原始凭证填制、记账凭证编制、登记账簿、成本核算、对账、结账、会计报表编制等一系列工作环节。(2)综合性。一方面实习应尽可能地涉及本专业主干课的知识和技能,如:基础会计、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税收、会计电算等课程内容;另一方面应综合财务相关岗位的工作内容,如:经理、仓管、出纳、会计等岗位,还要突出与银行、税务部门的业务往来,便于流转实习。(3)针对性。课程实训对技能的训练相对集中,应针对所要训练的技能从多角度多形式提供训练教材。(4)互补性。各学科之间,特别是会计专业课之间,知识技能联系紧密,实训教材要互为补充,避免重复训练,才能节约时间,提高教学效率。(5)仿真性。按照会计制度的要求,用直观真实的原始凭证、记账凭证、会计账簿和报表,进行会计业务模拟实务演练,从而,使学生对会计工作的全貌有了清晰直观的了解,教材仿真度越高,学生感性认识就越强,训练的质量也就越高,因此,编写时应请会计工作的实务人员参与或指导。
二、教学方法应充分体现实践性特色
高职会计专业理论与实践整合的教学方法可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项目教学
项目教学法是在建构主义的指导下,以实际的工程项目为对象,先由教师对项目进行分解,并作适当的示范,学习过程成为一个人人参与的创造实践活动,注重的不是最终的结果,而是完成项目的过程。
2.演示教学
在教学中改变传统的授课方式,积极利用Internet网、电子阅览室、多媒体教室、课件等先进设备来开发实践性教学,通过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演示和解说实务操作过程。演示教学利用多媒体课件将会计课程教学的重点难点制作成画面、图像,将文字和声音等合为一体,增加了课堂教学容量,压缩课堂教学时间,增强学生学习兴趣,大大提高教学内容的直观性和可理解性,提高教学效果。
3.案例教学
由于会计专业的实践性特点,案例教学显得尤为必要。案例教学的实质是一种启发式教学,不同于教师讲、学生听的注入式教学法。案例教学能改变学生被动、消极地接受知识的状况,让学生在师生之间、同学之间进行探讨、交流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独立思考、综合分析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 好的教学案例能使学生进入“现场”,充当一个“角色”,有比“旁观者”更深的体会。
4.校内模拟实习
通过模拟实习加强学生对会计核算程序的理解,培养学生根据会计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进行实务操作的适应能力和职业判断能力。
5.校外生产实习
校外实习一般属岗前练兵,是教学环节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校外实习,锻炼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社会交往能力、团结协作能力等。
三、考核评价方法及形式应围绕培养目标
随着实践性教学的规范与完善,运用科学的方式方法考评,是高职会计专业教学理论与实践整合的重要一环。实践性教学的环节多,内容丰富,因此对实践性教学的考评根据会计职业应具备的基本能力和基本素质,采取灵活多样,理论联系实际,考试与考核相结合的考试方式。转变传统的考试观念,不单纯以理论考试的分数来衡量学生,树立以“能力测试”为中心的考试观,通过考试的引导作用,提高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技能操作能力、自学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
1.考试内容中加大技能考核量
考试内容的变化,可以起到导向教学的作用,促进在一般课堂教学中贯彻实践性教学的思想,重视了技能教学,改进教学模式和方法。例如:对《基础会计》考试,引入凭证填制、账簿登记以及报表编制等操作题,分数占50%以上,并要求严格按规范操作,通过多年实践,师生欢迎这种实操考试,成绩显著提高。技能考核时可以将考场设计成模拟“现场”,然后规定学生分别扮演不同的“角色”在规定的时间内去处理适合本“角色”的业务;综合能力的考核可以采取问题讨论、答辩、企业调查等有创意的新颖的考核方式,真正使理论考核与实践考核结合起来。
2.探讨抽题考核的新办法
这一考核办法可用在终结性考试,如毕业考试,将会计工作过程分为若干段,填制原始凭证为一段,编制记账凭证又为另一段,以此类推,编制若干段的实操考题,学生随机抽取到哪一段就实际操作哪一段的内容,可以节省考评时间。这种考核办法虽不能考查全部技能,但由于是随机抽题,学生只有全面掌握了,才能取得好成绩,所以,考试结果仍然能够反映学生的水平。
四、加强会计实践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
笔者认为主要应做好以下几点:一是鼓励并规定高职院校会计教师每年都要保证有一定的时间参加会计实务工作或进行社会调查,并将其作为教师业绩考核的一个重要内容,确保教师会计实务操作能力的提高,真正培养既懂会计理论,又懂会计实务操作的“双师型”教师。二是聘请企业集团中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会计师、高级会计师、注册会计师来校兼教,直接参与学校的会计实践教学,这样既可增强实践教育的师资力量,又可促进会计实务工作者与教学工作者的相互交流。
一、《基础会计》课程入门教学内容的创新设计
1、明确《基础会计》课程教学中学生需要着重掌握的专业能力。对于这些能力,授课教师要侧重进行培养:(1)了解并掌握会计数字、文字的书写规范和技巧,让学生能够对会计具有一个大概的认识,能够对日常常见的会计业务进行会计核算,掌握会计核算原理;(2)使学生能够实际动手填制会计记账凭证、独立进行账簿登记、编制基础会计报表等能力,具备会计手工实际操作技能;(3)使学生具备会计从业的基础理论和技能,能够有能力通过会计从业资格证书考试的专业能力。
2、对于《基础会计》的授课内容,应该与学生培养的目的相结合,做到讲授内容有的放矢。对于学生学习来讲,最难的是入门,对于会计专业的学生来讲,入门教学更显得重要,《基础会计》作为会计专业学生接触到的最基础的专业课程,其授课内容的讲授就更加重要,而做好课程的入门教学,是各大院校会计专业老师孜孜不倦的追求,因此合理设置学生的入门教学内容至关重要。《基础会计》课程的开始涉及到的内容有会计对象、会计要素、会计假设等等。一般的,授课老师都是按照教材的章节安排来进行授课的,那么这无疑是给了学生一个“下马威”。我们应该打破常规的讲课思路,特别是在会计这样专业性很强的课程教学当中,要跳出教材对于我们的限制。我们首先向学生讲述的不是会计的总论,而是使学生能够对课程产生一个感性的认识,培养学生的专业课程学习的兴趣,让学生知道他们要学的是什么,要怎么样去学,学了以后可以怎么样进行实际的应用。
在这里,要做好三个方面的工作:第一,做好课前的准备,特别是要准备好一些实际工作中常用的凭证报表等,包括空白的记账凭证和一些上届学生做好的凭证,以此来带动学生的好奇心;第二,回答好两个问题。首先是《基础会计》课程讲什么?对于这个问题可以结合上个步骤中发的会计凭证、报表等相结合,告诉学生其实我们主要学习三个内容:凭证、账簿、报表,二者结合让学生有个感性的认知。其次是如何编制凭证、账簿、报表,这里可以让学生对照教材目录,找到相应章节,并告诉学生这是我们学习的重点,从而让学生能够把握好学习的方向;第三,做好讲课内容的铺垫。我们知道,刚接触会计的人很难把握好“借”、“贷”的方向和实质,因此,我们要做好借贷记账法的铺垫,让学生能够进行一个过渡。
二、《基础会计》教学方法的创新
《基础会计》是一门理论性强于实践性的课程,而理论性强意味着课程的讲解要更具有创新性和独特性,要不然对于刚接触会计理论的学生来讲,只能是枯燥无味,听课也没有兴趣,上课昏昏欲睡。因此,要打破以往的教学模式,用好现代教学工具,创新教学方式。
1、多媒体教学与实物教学相结合。在高职《基础会计》课程教学中,要打破采用板书进行教学的传统方式,充分发挥现代化教学设备的优势,使用多媒体教学,结合生动的图像、声音、动画、视频等多种内容,在课堂上播放丰富的教学材料,让学生更加形象直观地了解会计内容,提高学习兴趣。以此同时,《基础会计》的教学中还应该给学生配备相应的实物资料,让学生把理论学习与实际使用的会计凭证、账簿等相结合,做到理论与实际不脱节,使学生更容易对会计理论进行理解。
2、理论教学与仿真教学相结合。我们知道,目前的会计教学方式都是先理论、后进行仿真模拟实训的教学方式,这样容易造成学生进行理论学习的时候没有实践的结合而难以理解理论,而后进行模拟实训的时候因会计理论的不足而难以独立进行实际操作。我们应该打破这种教学方式,把理论教学跟实践教学进行结合,在《基础会计》的基础教学中,老师可以把对应的实践模拟教学结合起来进行更加直观的理论教学,甚至可以把理论教学的课堂搬到会计实训室内,进行“角色扮演”式的教学方式。
3、加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应用。理论学习的目的在于把理论应用到实际工作当中,组织进行会计专业资格考试以及各种专业技能竞赛,如高职会计专业点钞技能大赛、高职会计专业珠算技能大赛、高职会计专业知识竞赛、高职财务软件操作技能大赛等,提高学生的书写、点钞、珠算、会计实务等方面的操作技能,将技能竞赛作为会计教学工作的一个环节,以竞赛的方式强化高职会计专业学生的技能训练,提高他们的职业技能。
三、加强专业师资队伍建设
高职院校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是高职院校的核心竞争力所在,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加强专兼结合的专业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队伍整体教学水平非常重要。由于教师的学历、经历、教学经验、工作责任心等的差异,教学水平参差不齐。要提高教学水平,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就需从提高教师水平和能力入手。
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加快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指出:“对需求量大、覆盖面广的专业,中央财政安排经费支持研制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库,主要内容包括专业教学目标与标准、精品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实验实训、教学指导、学习评价等要素,以规范专业教学基本要求,共享优质教学资源。”明确在2007年启动中央级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并完成公共管理平台建设。
一、会计专业共享型教学资源库建设的必要性
(一)建设会计专业共享型教学资源库是提高公共财政教育经费支出效益的需要。公共财政为社会提供的教育支出通常面向特定的单位,各个不同的特定单位之间各自为政,互相封闭,往往使公共产品在一定程度上失去公共属性,容易造成全社会教学资源的低水平重复建设,财政资金效益受到制约。集中财力和优势师资力量建设会计专业的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库,以公共产品的形式面向社会提供会计教学资源,既可以服务于全国1300万会计人员,使每年130万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的应考人员、每年60至100万注册会计师资格考试的应考人员、每年以百万计的会计从业资格考试应考人员从中获益,同时也可以为全国开设会计专业的众多高职院校的教师和在校学生提供教学资源,使国家财政支出在一个项目上的投入实现全社会共享的目的。
(二)建设会计专业共享型教学资源库是提高会计专业教学水平的需要。会计专业的特性决定了确定全国统一的会计专业能力标准,构建国家标准的会计专业教学体系是十分必要的。会计是一个标准化特点非常明显的行业,会计理论虽然丰富多彩,但是高职生学习的会计实务必须服从于全国统一的会计准则,这也是会计工作人员处理会计业务的准则。由于法律和准则的制约,各个院校、各种培训机构开发的所有的教学资源事实上已经在很大程度上只有层次或水平的高低而没有核心内容上的不同。如果有一个统一的国家级的标准和围绕实现这一标准的高水平的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库,则可以更好地服务于会计教学、方便于自主学习,提高会计专业教学水平。
(三)建设会计专业共享型教学资源库是实现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需要。高职会计教学的现状对建立以就业为导向,突出学生自主学习为主,把教学内容与职业资格和就业岗位需求联系起来的学习体系具有非常迫切的要求。高职会计专业的特长在哪里?一般认为,与本科会计专业比,高职更加注重实践教学,更加注重模拟实训和顶岗实习,要求动手能力较强。但是,本科的发展定位也在调整。通过研究众多本科院校的会计专业教学计划发现,本科会计教学现在同样引进了以往没有的会计模拟实训等教学内容,也同样在注重动手能力的培养。在互补与竞争同在的毕业生就业市场,高职院校的毕业生要想取得优势,必须在与岗位需求更紧密的联系上寻求新的突破。通过建立国家标准的会计专业教学资源库,正是通过吸收国外的职业教育与培训的经验、结合我国实际,为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低成本转换提供基础条件的有效途径。
二、会计专业共享型教学资源库建设的主要内容
会计专业共享型教学资源库由多个不同层次的标准和达到不同标准的专业教学资源组件或模块以及相应的检验系统构成,学习者出于不同的学习目的或者处于不同的学习阶段,可以自主选择不同的组件或模块来进行学习。其基本内容主要包括如下三个方面:一是分阶段的专业教学目标与标准,这是教学资源建设和考核的依据。它是按照就业中要求的操作标准,对所涉及的知识、技能及知识和技能的应用所作的明确的说明,也是各类院校和培训机构及职业资格认定机构之间学分互认的基础。二是围绕达到各阶段标准的教学资源模块,这是达到目标的手段,也是教学资源库建设的核心内容。主要包括专业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内容、网络课程课件、模拟实训体系、教材及学习指导资料、应用表格、应用软件、在线练习、在线辅导等。三是考试考核体系,这是对是否达到标准的检验系统。主要包括模拟考试题库和自动组卷评分系统。
(一)分阶段的专业教学目标与标准
根据职业岗位的任职要求,参照以财政部的各种专业证书考试大纲为主要内容的职业资格标准,构建会计岗位能力的通用标准,可以实现校内评价与行业评价相结合,保证校内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有效沟通会计培训与会计学历教育的联系。会计专业证书有不同的类别和层次,高职教育也可以与之对应形成分阶段的目标与标准。这一标准体系是一个开放的、动态的体系,将随着岗位的细分增加不同的标准类型,并随着岗位能力需求的变化而不断修订。在现阶段拟建立如下五种不同的标准,分别对应不同的能力模块。
1.会计从业资格标准。这一标准是会计行业的入门标准,是社会培训机构从事基础会计培训应该达到的标准,如果达不到这一标准则不能进入会计行业。根据近几年的实践,高职在校生在一年级学习基础课的同时,专业课程应该也完全能够达到这一标准。这一标准对应两种不同的学习者:一是作为高职在校生读完一年级应该达到的专业标准;二是作为社会人员参加会计从业资格考试的考试标准。其主要内容包括:财经法规、会计职业道德、会计基础、会计实务和初级会计电算化(或者珠算五级)。
2.会计专业技术资格标准。这一标准表明会计从业人员达到履行相应级别会计专业职务的能力。在现阶段主要包括初级、中级和高级三个不同的层次。初级会计专业技术资格标准对应两种不同的学习者:一是作为高职在校生读完二年级应该达到的标准;二是作为社会会计人员参加助理会计师资格考试的标准。初级会计专业技术资格标准主要内容包括:初级会计实务和经济法基础。中级会计专业技术资格标准主要内容包括:财务管理、经济法和中级会计实务。高级会计专业技术资格标准主要内容包括高级会计实务。中级和高级标准不对应高职在校生。
3.高职毕业标准。将会计从业资格证书考试、助理会计师资格考试的全部内容和注册会计师考试的主要内容融合于高职高专的课程体系之中。通过适当取舍和模块组合形成高职高专毕业标准,使高职高专的课程体系基本涵盖三种证书考试的范围。这一标准表明参加学习或培训的人员达到了国家承认的大专学历能力要求的标准。这一标准对应于两种不同的学习者:一是作为高职在校生达到毕业水平的基本标准,是高职院校组织教学的依据;二是作为各种大专层次的教育应该达到的通用标准,如:自学考试、网络教育等。主要内容包括:基础会计、财务会计、成本会计、会计电算化、财务管理、税收实务、经济法和审计等课程。其中大部分课程可以与考证课程实现标准融合和资源共享。不能直接实现标准融合资源共享的课程可以通过教学内容的模块组合实现。最终目标实现高职毕业标准与专业考证标准的基本融合,实现教学资源的全社会通用。
4.注册会计师资格标准。这一标准是表明参加学习或培训的人员达到国家认可的注册会计师执业水平的标准。按规定高职三年级学生可以报名参加全国注册会计师统一考试。这一标准可以对应于下列人员:一是报名参加全国注册会计师资格统一考试的人员;二是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注册会计师方向的学生毕业时所学知识框架的参照标准;注册会计师考试是国家会计实务领域最高层次的考试,虽然不直接作为高职高专毕业的标准,但是其考试范围的主要内容都是高职学生必须掌握的。其主要内容包括注册会计师全国统考的五门课程:会计、审计、财务成本管理、经济法和税法。
5.继续教育标准。继续教育是法定的会计人员必须履行的义务,可以每年根据当年会计知识更新的需要动态制定,为会计人员每年必须完成的继续教育提供标准,同时,也作为高职学生在校期间补充新知识的标准。
(二)自主学习的教学资源
自主学习的教学资源是教学资源库的核心内容。要求能够满足院校学生和社会上的学习者在网上完成达到上述标准的全部内容的学习,并为教师备课、学生学习和实验实训提供标准化的学习资源。主要内容如下:
1.专业培养方案。学习者通过学习适用于不同标准的专业培养方案可以事先了解达到不同标准应该学习的课程模块、应该完成的作业和应该完成的实训以及应该完成的模拟考试。主要包括:会计从业资格教学方案、初级会计专业技术资格教学方案、中级专业技术资格教学方案、高职会计专业教学方案、注册会计师资格教学方案和会计人员继续教育教学方案。这些教学方案虽然互相独立,但是其中通用的课程模块可以分别在不同的方案中出现,实现一个课程模块服务于多个不同方案。
2. 教材、教学案例、学习指导。这一部分主要是提供给学习者的文本资料,其中,实现考证标准与高职标准融合的教材可以一本两用,不能完全实现标准融合的教材可以分成若干模块,将标准融合的部分和暂时不能实现融合的部分分成不同模块,服务于不同目的。案例和学习指导分别对应这些教材,作为学习这些课程的配套资源。
3. 教案和电子课件。为上述课程分别制作可以扩充修改的标准教案和电子课件提供免费下载,主要服务于院校和培训机构教师的讲授,也可以作为学生学习的参考。
4. 网络课程。上述教材所对应的课程模块分别聘请专业骨干教师讲授,并将讲授的录像与课堂演示、情景案例、电子课件以及各种特别制作的动画和特别效果等结合在一起制作成多媒体网络课程,供学习者分单元点播或下载。实现随时随地听取网上名师授课,这是自主学习的核心资源。
5. 网上实训系统。会计专业从事的主要是信息处理工作,其特点为会计专业建立网上实训体系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网上实训系统包括三部分:第一部分是会计模拟演示系统:提供会计核算全过程的业务操作演示和会计账证表的展示。第二部分是会计模拟操作系统:提供典型企业的成套业务和成套的空白账证表,使学习者在网上完成从原始凭证到会计报表的全过程的真账实操,这是自主操作的核心内容。第三部分是会计检查模拟系统:提供全套账证表,让学习者对其进行会计审查,从中发现问题并做出报告。
6. 应用表格。提供上述所有课程需要应用到的各种空白表格的下载。如:入库单、领料单、支票、汇票、完税证、记账凭证、现金流量表、审计工作底稿、纳税申报表等。
7. 应用软件。提供上述所有课程需要应用到的软件教学版的下载。如:会计核算软件、审计软件、纳税申报软件等。
8. 在线练习。为上述所有课程提供练习题库,实现分课程、分单元的自主网上练习。客观题网上自动批改,主观题提供参考答案,对所有题目提供解析。
9. 在线辅导。由专业教师轮流网上答疑,通过文字、声音、视频等方式在线交流,指导答疑。
(三)考试考核系统
针对会计从业资格考试、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高职课程结业考试、注册会计师考试和会计人员继续教育考试,由系统自动生成模拟试卷,客观题自动阅卷,主观题提供标准答案。在技术许可的情况下,尽可能实现大部分课程考试完全的自动阅卷。
三、会计专业共享型教学资源库建设的效益分析
【关键词】会计从业资格考试;会计职称考试;山东省
会计考试含会计从业资格考试(俗称会计上岗证考试)、专业资格考试(俗称初中级考试)、高级会计师考试、正高级会计师考试、会计领军人才考试、注册会计师考试。注册会计师考试是行业类考试专门用于注册会计师行业执业,会计领军人才考试属于新兴考试,分为国家级领军人才和省市级领军人才。其余四种考试被广大会计人员统称为会计考试系列。
2009年,财政部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对不同级次会计人员知识结构和能力框架进行了系统完善,基本构建了会计从业资格、初级、中级、高级会计专业技术资格等不同级次会计人才评价制度。会计从业资格考试俗称上岗证考试,通过考试取得的《会计从业资格证书》是从事会计工作必须具备的基本最低要求和前提条件,也是证明能够从事会计工作的唯一合法凭证,可以说,该证书是进入会计岗位的“准入证”,也是从事会计工作的起点。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后,进而进行职称考试对会计能力加以强化和认证。
一、会计从业资格考试和会计职称考试知识结构和能力框架的定位
(一)会计从业资格的知识结构和能力框架。从业资格是从事某一专业所学知识、技术和能力的起点标准。会计从业资格是指从事会计工作的人员应当具备的专业水平、职业道德和政策法规最低要求,是从事会计工作的“入门证”。持有会计从业资格证书的人员从事会计工作,尚处于“学徒”阶段,属于各单位最基本、最基层的会计实务辅助操作人员,一般从事基础性的会计工作。应当掌握必要的会计基础知识和基本财经法律法规,遵守会计职业道德,具有基本的会计电算化操作技能等。
(二)初级会计专业技术资格的知识结构和能力框架。初级会计专业技术资格(含会计员、助理会计师),是会计专业职称序列中最低的技术职称。初级会计专业技术资格是在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掌握运用会计从业资格应具备的知识基础上的能力提升。具有初级专业技术资格的会计人员,应当具备会计基本操作能力,能够独立处理一般会计业务,协助会计主管完成相关财务、会计工作;应当较为系统地掌握会计实务原理和专业知识,熟悉财务管理的基本原理,并正确执行基本的财经法律制度。
(三)中级会计专业技术资格的知识结构和能力框架。中级会计专业技术资格,相当于会计人员中级职称,一般具有能够担任单位会计机构负责人或会计主管人员的能力和水平。具备中级会计专业技术资格的会计人员,应当能够独立负责并组织开展某一领域会计工作,能够协助会计部门负责人或独立完成相关财务会计的领导工作。因此,要求中级会计资格人员具有扎实的财务会计理论功底,较为系统地掌握最新的会计准则制度,熟悉并能正确执行有关会计等财经法律制度,熟悉财务管理理论和方法,能够熟练运用上述专业知识草拟本单位比较重要的财务会计制度、规定和办法,对单位日常财务事项作出及时准确的职业判断等。具备对一般或常规业务的分析处理和专业判断能力,是中级会计专业技术人员的显著特征。
二、会计从业资格考试和会计职称考试现状和特点
(一)会计从业资格考试现状和特点。根据会计从业资格考试的定位,山东省从2007年第四季度试行,08年正式开始网络化考试,截至2011年第三季度止已经考试1272881人次,其中08年法规基础考试183769人次,电算化考试29987人次;09年法规基础考试253365人次,电算化考试73275人次;10年法规基础考试181074人次,电算化考试146991人次;11年前三个季度252484人次,电算化151936人次。山东省的会计从业资格网络化考试能够做到一年内多次考试当场显示成绩,考点一旦运行可反复使用仅注意定期升级即可,报名点可在网上自行选择,与纸质考试相比节省了组织者的人力、物力,节省了考生的时间,方便了考生。网络化考试通过四年运行显现出几个特点:
1、考试人数逐年提高,考试人员素质参差不齐,一部分参考人员水平不高。从每年的考试人次可以明显看出考试人数呈现每年递增的趋势。但是考试人员素质没有明显提升。从近年来初中级考试通过率来看,2011年初级合格率为22.19%,而10年合格率20.24%;中级合格率11年两年滚动合格为13.59%,10年滚动合格率为17.87%,近年通过率降低。侧面反映了有部分会计人员一直停留在会计最基础水平上,自身基础不太理想自我提升较为困难。另外从2011年财政部要求全国范围内会计从业资格证书持有者进行的信息采集工作,通过这一工作反映出部分会计人员不熟悉电脑操作、对于自己的职称认知不准确等问题,也从另一侧面反映了素质不高。
2、考试考点逐渐增多,考试软硬件趋于完善。目前全省16市(不含青岛市)已经拥有39个考点,每个考点都通过了省市两级的审核确认,考试机、监控等软硬件达到了考试标准,各考点运行良好。
3、考试流程已定形。目前从开始的不定时考试逐渐过渡到每一季度第一个月月底报名,第二个月考试前期准备,第三个月考试,每个季度第二个月月底或第三个月月初在山东会计信息网公布成绩这一规定程序。考试时参考人员携带身份证进入考场,使用二代身份证读卡证验证完毕后,按照随机生成的座位号就座参加考试,全程网上答题,提交后直接显示成绩,考生当场可知悉自己成绩。
(二)会计职称考试现状和特点
山东省2011年度会计职称考试初级共报名85580人,比10年79134人增长8.1%,中级资格11年报名人数36222人,比10年39717人,减少9.65%。11年初级合格率为22.19%,10年合格率20.24%;中级合格率11年两年滚动合格率为13.59%,10年滚动合格率为17.87%。初级参考人数呈逐年增加,中级参考人数呈逐年减少的趋势。
三、考试存在的问题
会计从业资格考试经过4年的运行也突显了几方面的问题:
(一)题相对简单。由于网络化考试使用题库,经过近4年的考试,山东省的试题已被众多培训机构所熟悉,从08年的不到15%的通过率和11年的近60%的通过率比较可明显看出11年通过率提高,当然不排除参考人员素质提高的可能性,但从目前掌握情况可以看出民间培训机构获取了部分试题,通过培训使考试通过率大幅度提高。可以说,任何使用题库的考试都存在这一问题,因为参考人数逐渐增多,题通过参考人员记题、网上讨论等多种方式流出,相关人员通过参加培训等方式仅需背题就可以通过,这是任何题库考试都存在的问题。
(二)早期确认的考点与新上考点相比,硬件设备上有些老化陈旧,有时考试运行与新考点相比较慢。
(三)考试无法复查。任何考试的复查都只是对考试每道大题的分数进行核对,由于网络化考试当场就出成绩,并不显示每道题的成绩无法对其进行像纸质考试的复核这一程序。对于这一点目前没有任何办法进行解决,但是对于计算机来说一般不可能出现简单加法的错误。
会计职称考试从目前来看存在的问题:
(一)高科技作弊时有发生。当今作弊手段随着考试人数增多、要求提高也在不停升级。由原始的纸条小抄升级为电子扫描、隐形耳机、橡皮隐形扫描等。每年职称考试都会查处数起高科技作弊。
(二)会计职称考试中级职称滚动成绩造成前期考试成绩无效。中级成绩两年有效,如果第一年通过两门而第二年剩下的最后一门没有通过,通过的两门也已失效,此种成绩累计方式无形中对边工作边考试的同志增加了考试难度。
四、相关对策
(一)提高准入门槛。现在考试仅需要高中毕业证即可,在大家只要想上大学就有学上的当前高中毕业证已经普及了,具有高中毕业证并不能代表可以进行会计知识的学习和会计技能的使用。尤其近几年会计制度、准则陆续,这些作为大多数会计需要熟悉使用的制度法规都需要会计人员自行学习,因此做为会计这一职业极需要专业素养和自学能力。目前很多持有会计证的人员不具备这种能力,不能适应会计职业的发展。上岗证如何定位,何种人员可以参加上岗证的考试是提高人员素质的第一关。由于各省甚至各市的教育水平不一,建议财政部给予省级部门这一权力规定考试所必须的学历水平而不统一规定。
(二)定期更换题库,最起码一年一次。对于考题流失这一问题这是最有效的解决方式,但并不能从本质上解决这一问题,如何使考试更加体现出会计人员的素质是一个长期课题,这需要更多专家、更多管理人员的投入。同时仅会计基础、法规、电算化这三门考试是否能够测试会计人员的专业水平和基本素质也有待商榷。
(三)定期软硬件升级。出台相关文件将定期升级作为必须的要求。山东省将每隔2年或3年对考点硬件强制升级,软件每隔2年进行升级。这样可以解决硬件设备的问题。
(四)运用各种防作弊方式。一般出动无线电巡逻车、启用监考大师,随机抽取监考老师等方式。随着作弊水平的提升,防作弊水平也要不断提升。
(五)对于成绩累计方式建议财政部适当降低最后一门合格门槛,比如如果前两门已经通过,第三门59分也算作通过。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