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康复护理方向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doi:10.14033/j.cnki.cfmr.2017.14.058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7)14-0104-03
产妇和新生儿的产后健康是许多人关心的问题,也是临床研究人员探讨的热点,虽然优秀的围产期护理配合健康教育可以基本保证顺利分娩,但产妇出院后至恢复正常的这段时间(产褥期)仍然存在护理空白[1]。院内进行的健康教育会在一段时间后遗忘,同时一些产妇存在不良的生活饮食习惯,也因为知识缺乏,对一些疾病先兆无意识,因此需要出院后继续护理。产后访视护理和管理是针对产褥期护理空白所设立的一种护理方法,其应用效果显著,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乡自2014年11月-2016年6月分娩的产妇610例,采取数字随机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5例。观察组年龄22~34?q,平均(27.9±2.0)岁;学历为小学及以下的52例,初中78例,高中83例,大专及以上92例。对照组年龄23~33岁,平均(27.3±2.1)岁;学历为小学及以下的51例,初中79例,高中81例,大专及以上94例。纳入标准:自然分娩者,足月妊娠者,新生儿Apgar评分>9分者,单胎者,已知情同意者;排除标准:精神疾病者,认知功能障碍者,合并妊娠期并发症者,产后出血者。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采取围产期护理,要求产妇在产后42 d回院进行复诊;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进行产后访视护理和管理,为产妇建立单独的档案,记录产妇的性别、年龄、生产时间、第一产程时间、第二产程时间、新生儿体重等详细资料,通过资料了解,分析产妇产后是否易发生产后并发症,给予预防措施,对产妇的休息环境、饮食等进行干预指导。在访视期间询问产妇的睡眠时间、排便时间、饮食时间、生活安排等,同时了解产妇是否有不适感,或者异常发生,及时给予对症处理。产后易出现产后抑郁,在访视期间,要倾听产妇的疑问,了解产妇的担忧,给予详细耐心的解答,对产妇进行心理疏导,让产妇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可进入产妇的房间内,对产妇进行检查,包括产妇的血压、体温、乳腺情况、乳汁分泌情况、子宫底高度、恶露的量及颜色、会阴的恢复情况等,同时对新生儿体重、体温进行测量,观察新生儿是否发生黄疸,听诊了解新生儿心肺功能,对新生儿脐部恢复情况进行观察,指导产妇如何选择正确的母乳喂养姿势和,将访视期间了解的情况进行详细记录。指导产妇了解自我护理、新生儿照顾及并发症预防等相关知识。
1.3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要求产妇在产后42 d复诊,对产妇自我护理、新生儿照顾、并发症预防等相关知识掌握程度进行评定,自拟调查问卷,共25条问题,每条目4分,满分100分;优秀:95~100分;良好:80~94分;尚可:60~79分;较差:0~59分;优良率=(优秀例数+良好例数)/本组例数×100%。对产妇在产褥期发生的疾病进行记录及统计,包括产后抑郁、乳房胀痛、尿潴留、贫血、感染及便秘等;同时记录新生儿发生的疾病,包括黄疸15 d以上、臀红及感染等。
1.4 统计学处理
数据采用专业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字2检验,P
2 结果
2.1 两组产妇对相关知识掌握程度比较
观察组优良率93.11%,对照组优良率71.48%,观察组产妇对相关知识掌握程度优良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 两组产妇的产褥期疾病发生情况比较
观察组产褥期疾病发生率7.87%,对照组发生率54.10%,观察组产妇的产褥期疾病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3 两组新生儿疾病发生情况比较
观察组新生儿疾病发生率2.62%,对照组发生率18.36%,观察组新生儿疾病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产科是院内重要科室,以确保产妇顺利渡过围产期,保证母儿安全为主要目标,因此围产期护理方法成为了热点探讨问题,围产期优秀的护理方法无疑对产妇和新生儿存在重要影响,但产后护理容易被忽视,一般产褥期仅对产妇及家属进行常规的健康教育,但产妇容易遗忘,实际知识掌握率并不高,因此产后护理和管理也需要引起重视[2-3]。
[关键词] 心理护理;焦虑;手术后恢复
[中图分类号] R248.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210(2008)11(b)-008-03
Effect of different styles of psychological care method on preoperative anxiety and postoperative rehabilitation of patients with painless abortion
CHEN Shao-qun, LI Zhi-yong, CHEN Dong-mei
(The Guanlan People's Hospital of Bao'an District, Shenzhen City, Shenzhen51811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discuss the effect of two different styles of psychological care method on preoperative anxiety and postoperative rehabilitation of patients with painless abortion. Methods: 62 early pregnancy women who would be operated on selective painless abortion were divided into the experimental group (30 patients, acceptting systematic and oral psychological care, given written psychological care information and received psychological care postoperation) and the control group (32 patients, received oral and general psychological care from the nurse on duty), and then the preoperative anxiety, heart rate, blood pressure and the relevant indexes were determined after recovery. Results: Preoperative anxiety and postoperative pain of the experimental group were prominently lower than those in control group(P
[Key words] Psychological care; Anxiety; Postoperative recovery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及医疗技术的发展,无痛人工流产术在人工流产中逐渐开展起来。无论手术大小,对于患者来讲都是一种强烈的心理刺激,紧张、焦虑等是患者普遍存在的负性情绪[1]。这些消极的心理反应对手术实施及预后可能造成诸多不利的影响,如手术效果差、失血量增大、易引起并发症等[2]。当反应过于剧烈时,会严重影响手术及麻醉的顺利进行及术后康复。这就需要医护人员及时进行有效的心理护理,现将我院门诊妇科62例无痛人工流产术患者生理、心理以及术后恢复有关的各项指标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07年10月~2008年5月在我院门诊妇科62例择期行无痛人工流产术的早孕妇女,年龄20~35岁,平均27岁,体重45~60 kg,平均52.5 kg,孕周38~50 d。将62例孕妇随机分为实验组(30例)和对照组(32例),两组孕妇孕周、年龄、体重等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无镇痛药物过敏史,无神经、精神疾病,麻醉剂量无显著性差异,患者术中麻醉效果满意,均采用静脉麻醉,具有可比性。排除标准:①曾经做过无痛人工流产的孕妇;②文盲孕妇;③不能进行正常阅读的孕妇;④不能正确理解视觉模拟评分(VAS)规则的孕妇。
1.2 方法
1.2.1给药方法两组患者均采用异丙酚2 mg/kg+芬太尼0.1 mg静脉注射[3]。
1.2.2 心理护理方法两组患者均于手术前1 d、手术当天、入手术室测心率和血压,并作记录。对照组:手术前1 d由当班护士进行一般口头心理护理,时间约15 min,然后开始测量焦虑值,作为心理护理前焦虑值。心理护理内容包括手术时间、麻醉方法、术前准备内容、术后可能出现的疼痛与流血、术后注意事项[4]。实验组:术前1 d由手术医生、麻醉师、当班护士进行系统化口头心理护理,并发放书面心理护理资料,术后再接受研究者的个别指导,开始之前测量焦虑值,作为心理护理前焦虑值。心理护理内容包括:术前不同的心理状态对手术及术后恢复的影响;人工流产术的相关知识;无痛人工流产术的简单步骤及对夫妻生活的影响;麻醉步骤、用药及其安全性、舒适性; 手术医生、麻醉师、护士的个人资历;术后可能出现的疼痛、流血。内容深入浅出,实事求是,使用鼓励性语言,每例患者心理护理时间约30 min[5]。
1.2.3 数据采集研究人员于术后2、6、12、24 h追踪随访两组患者,直至离开门诊及电话随访。在此期间获取疼痛、流血等数据。
1.3 判定标准
心理护理前后焦虑的测量采用STAI状态焦虑量表;术后疼痛评分采用VAS进行评定,0分为无痛,10分为最痛,研究者观察和记录术后2、6、12、24 h的疼痛分值;流血采用纱布块数方法评定(双层纱布块大小:8 cm×24 cm);血压和心率的测量分别采用台式血压计和手表。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SAS统计软件包进行分析,组间进行t检验和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生理指标
心率、血压的测量结果见表1、2。
实验组与对照组术前1 d心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t=0.91,P>0.05),手术当天心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t=1.09,P>0.05),入手术室前心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t=1.10,P>0.05)。对照组术前1 d、手术当天及入手术室前心率均有所增加,两组在各时间点比较差别均无统计学意义。
术前1 d、手术当天及入手术室前血压均有所增高。实验组与对照组术前1 d血压比较有显著性差异(t=2.57,P0.05),入手术室前血压比较无显著性差异(t=0.26,P>0.05)。
两组心率、血压(收缩压)的测量值基本上依手术前1 d、手术当天、入手术室前的顺序递增。
2.2 心理指标
两组患者心理护理前后焦虑及差值比较结果见表3。
手术前1 d实验组与对照组患者焦虑值差别无统计学意义(t=1.21,P>0.05),手术当天实验组与对照组患者焦虑值差别有统计学意义(t=2.32,P
2.3 与术后恢复有关指标的测量结果
2.3.1 术后疼痛强度测量结果(表4)
从表4中可知两组术后疼痛效果,VAS疼痛评分比较,对照组孕妇术后2、6、12、24 h VAS疼痛评分明显高于实验组。两组疼痛效果经统计学分析有显著性差异(P
2.3.2 术后2 h内流血量的测量结果(表5)
手术后2 h内实验组与对照组患者血流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02,P
2.4 术前焦虑与术后疼痛、流血的相关性分析
计算分析心理护理前焦虑与术后疼痛的相关性得出相关系数r=0.005 7,P>0.05,提示心理护理前焦虑与术后疼痛、流血不相关;心理护理后焦虑与术后疼痛、流血的相关系数r=0.330 0,P
3 讨论
人工流产术虽小,但作为一种应激原,会使患者产生不同程度的焦虑、恐惧心理,围手术期患者的紧张、恐惧、焦虑等情绪会引起患者心理上的应激反应,这种反应通过中枢神经影响植物神经系统,使植物神经功能紊乱,体内儿茶酚胺增多,引起心率加快、血压增高、头昏、心悸、出冷汗、甚至虚脱等现象。人的焦虑、恐惧心理与痛觉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焦虑情绪越严重,机体的痛阈越低,心理高度恐惧的患者对疼痛的敏感性增高。有报道[6]显示,不同心理状态下给予异丙酚麻醉效果不同,用药量也有差异。
3.1 术前充分的心理护理有助于缓解术前焦虑
初次手术的患者焦虑程度较高,本研究中对实验组实施的心理护理内容基本反映并满足了患者对手术相关知识的心理需求,从而使其对可能发生的情况有正确的认识,并有相关的心理准备。从表1、2中可以看到,两组心率和血压基本随手术的临近而递增,提示应激反应也随着手术的临近而增强,说明心理护理的作用有局限性,它只能对一定强度范围内的心理应激有缓解作用。
3.2 术前充分的心理护理有助于加速术后康复
术后疼痛、流血是应激反应的一个重要表现。表4、5显示,实验组术后疼痛、流血显著低于对照组。
以上结果表明,在术前充分做好心理护理,有利于从认识、感觉、情绪、态度和行为等方面调动患者的主观能动性,使患者通过自身的调节,克服由于焦虑、紧张和恐惧产生的神经、血管、内分泌等一系列功能改变,控制或缓解焦虑情绪,降低对手术的应激反应。研究结果显示,系统化的口头心理护理,并发放书面心理护理资料,能有效缓解术前焦虑,减轻患者的心理负担,有利于麻醉和术后的康复,对于减少患者术后并发症、促进身心康复有重要意义,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陶朵,林海燕,黄晓明.无注气式甲状腺内镜下手术的围手术期护理[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7,23(1):25-26.
[2]马存根.医学心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55.
[3]杨芳梅,胡迎春.异丙酚无痛人工流产一对一心理护理效果观察[J].中华实用医药杂志,2004,4(8):43-45.
[4]陈夏芳.心理诱导护理在无痛人工流产中的应用观察[J].护理研究,2007,21(3):51-53.
[5]张穗,张晓燕,陈海燕.心理护理在无痛人工流产术中的应用[J].护理杂志,2007,11:34-35.
转变观念,更新思想,充分认识未来新型护理人才的需求,及时调整护理人才的培养模式,以适应社区新型康复护理人才的培养需要,是当前深化护理教学改革的急需。探索能够独挡一面的社区新型护理人才所需知识构建模块、实际操作技能和具有创新思维的能独立工作的综合素质等,则是广大护理教学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职责。近年来我们围绕这个课题进行了一些理论性探讨,并在教学中进行了大胆的尝试性实践。
一、社区新型康复护理人才是未来就业的主流方向
高等院校的主要职能之一,就是为社会培养急需的高素质人才,而毕业生的就业率,更是衡量高等院校教学改革成效的重要指标之一。我国护理人才的缺乏,并非是大中型医院缺乏护理人才,而是社区新型康复护理人才缺乏,而目前我们高等院校护理人才的培养模式,无一不是面向大中型医院所需护理人才的培养模式,而忽视了培养具有创新思维,能独挡一面、适应社区康复护理工作需要的新型护理人才的培养(而这些社区护理人员的培养,更能为全民健康提供保障服务),导致大量护理毕业生改行作其他工作,从而出现了一边是护理人才缺乏,一边是护理毕业生难以就业而大量流失的奇特现象。因此,必须充分认识到,今后护理人才就业的主流方向是社区而不是大中型医院。只有深刻认识这种现象,才能深化护理教学改革,培养适用于社区需要的新型护理人才。
二、如何培养社区新型康复护理人才
社区新型康复护理人才主要是面向基层,主要从事老年护理、婴幼儿护理、护理咨询等家庭护理和社区护理工作,其工作性质也有别于大中型医院。医院的护理工作不仅分科很细,而且主要是在医生的主导下工作,而社区的护理工作,其独立性质较大,在很大程度上是在没有医生主导的情况下开展工作,这就需要具有较高的专业技术水平和果断的应急处置能力以及稳定的良好心理素质。
基于以上因素,我们对社区新型康复护理人才的培养,着重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了大胆的教学性尝试。即培养学生具有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熟练的护理操作技能;稳定的良好心理素质;丰富的人际沟通能力;锐意的改革创新思维。通过对五个方面的强化培训,使学生毕业后不仅能适应大中型医院的护理工作,更能适应独挡一面的社区护理工作需要,不仅拓宽了毕业学生的就业面,有利于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而且也能有效解决未来社会的需求。
(1)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是培养社区新型康复护理人才的基础。从学生入学开始,就注重基础理论的强化训练,无论是公共基础课程、基础医学课程,还是专业基础课程的教学都按照临床医学的模式注意重点打牢基础,实行严格的考核制度和淘汰制度,下大力气打牢基础,拓宽知识面。在实习的前一年,开设社区护理、康复护理课程,利用寒、暑假组织学生深入社区,开展医疗、护理工作的康复服务,为社区新型康复护理人才的培养奠定坚实的基础。
(2)熟练的护理操作技能是培养社区新型护理人才的关键。在教学过程中,把熟练的操作技能培养摆在首位,理论教学全程采用形象化的多媒体教学方式讲授,然后到模拟病房式的实验室进行一对一的强化训练。在此基础上到医院开始早期接触临床护理工作,对学有余力的学生组织开展课外活动小组、参加老年护理、社区护理等尝试性活动。各项操作技能的考核成绩全部纳入学科考试成绩,并占总成绩的40%。并规定操作技能考核不合格者不能参加临床实习。同时还利用业余时间积极开展各种操作技能的竞赛活动,并将操作技能的表演列为特殊项目参加文艺汇演。通过以上方式,极大地增强了操作技能的训练,使之在学生临床护理实习之前,就能够熟练的掌握了各项基本的操作技能,再经过一年的护理实习,达到熟练掌握各项操作技能,基本能够满足独立工作的需要。
(3)稳定良好心理素质是培养社区新型康复护理人才的必需。新型康复护理人才的重要特征,就是要胜任在没有医生指导下的独立工作,需要具备遇险不惊、沉着果断、独立处理各种意外的能力。在教学中除了开设护理心理学课程外,还利用模拟病房和模拟角色进行强化训练,对某些常见的特殊意外情况的处置如常见急救技术、肢体的功能锻炼、常见疾病的防治等,进行一对一的模拟训练,为培养稳定的良好心理素质奠定基础。
(4)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是培养新型康复护理人才的必备条件。新型康复护理人才的工作性质,决定其必需具备丰富的人际沟通能力,无论是家庭护理还是社区护理,特别是老年护理和婴幼儿护理,首要的是要取得被护理者的充分信任。没有这个前提,一切工作都无从开展,这就需要护理人员利用各种机会进行交流。因此在教学中除开设社区护理、人际沟通与交流等课程外,还开展了早期接触临床护理工作的活动,并要求各学生小组在活动结束后,要写出详细的汇报感受和体会,然后进行新的交流,共同讨论,不断升华,有效地提高了人际交流的能力。
(5)锐意的改革创新思维是培养社区新型康复护理人才的潜在动力。新型护理人才的培养是社会发展和进步的需要,也是护理教学改革的主流方向,由其工作性质所决定,这类人才必需具备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的意识,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在教学过程中,特别注意启发诱导,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充分调动学生潜在的创新思维,从护理学的发展史,展望未来护理学的发展前景,增加职业生涯设计课程,鼓励学生为今后的工作提前进行自我设计,充分激发学生的潜在创新能力,为今后开展创新性工作服务奠定基础。
三、社区新型康复护理人才的培养是教学改革的方向
培养社区新型康复护理人才,护理教学必需要改革,但是如何改?朝什么方向改?改什么?这是我们护理教学工作必需要弄清楚的问题。改革就是要改掉那些过时的并且被实践证明已经不适应的东西,护理教学改革就是要根据社会对护理人才的需求变化,适时调整人才培养规划和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 康复护理;脑卒中;吞咽障碍
1.1 一般资料 2009年10月至2010年8月收治脑卒中患者58例,男36例,女22例,所有患者经头颅CT或MRI检查,诊断均符合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上制定的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标准[1]。全部病例神志清醒,生命体征稳定,吞咽障碍诊断明确,无明显听力及理解力障碍。
1.2 方法 ①心理护理:在训练过程中,患者因受呛咳、误吸的影响易产生紧张、恐惧、厌烦等心理。吴祖舜等报道[2],脑卒中后的抑郁发生率为25%~60%,焦虑发生率为184%,社会、文化、环境等诸多因素都影响患者的康复训练,在康复护理过程中,应注意观察患者的心理状态,并运用鼓励的语言积极暗示患者。良好的护患关系、有效的沟通可使患者积极配合。②摄食前训练:对摄食吞咽障碍的各个部位进行训练,增加协调能力。一般安排在饭前一小时,3次/d,每次30 min左右。a.发音运动,利用单音张闭口动作发: 啊、咳、父等音,有助于提高患者口唇、声带及喉头运动能力,每次每音发3次,连续5~10次。b.舌肌,咀嚼肌运动:嘱患者张口,用力伸舌,先舔下唇和左右口角,再舔上唇及硬腭处,缩舌,闭口做上下牙齿互叩,夸张咀嚼10次, 舌头伸展不充分或运动不良可用纱布包住舌尖轻轻向外牵拉,做各个方向的牵拉动作,或者将一压舌板(或勺子)放在患者唇边,让患者用舌头将其向各个方向推动,以促进舌头运动的灵活性。c.颊肌和喉肌的内收运动:鼓腮、吐气,用奶瓶或吸管锻炼颊肌和喉肌内收运动。d.吞咽动作的训练:冷刺激软腭、舌根、咽后壁后做空咽动作,触摸喉结运动。③摄食训练:有喉结运动后:能下床尽可能坐位,不能下床,抬高床头30°,头前屈偏瘫者肩部用枕垫起, 喂食者站于患者健侧,先湿润口腔,选择形态均匀、不易松散,易于咀嚼和通过咽部,不易在食管黏膜上残留的食物如蛋羹、豆腐脑、米糊等半固体食物,掌握好一口食物量,将食物置于侧舌后或健侧颊部,速度不要太快,充足时间吞咽并且反复吞咽让食物全部通过咽喉部。定时行口腔护理,防止食物残渣留存在嘴里。为防止食物反流造成误吸,患者在餐后应保持坐位半小时以上。④针灸治疗:取穴:廉泉、人迎、凤府、凤池、天突,针刺得气后留针20 min左右拔针,每天一次。⑤注意事项:训练过程中注意观察患者是否出现呛咳、呼吸困难等症状,注意生命体征的变化。发现哽噻情况,立即扶托患者弯腰低头,身体前倾,使下颌低向胸前,在肩胛骨之间快速连续拍击,迫使食物残渣咳出。床旁有吸引器、氧气等装置,以备急用。②为患者提供轻松、愉快、安静的进食环境,告诉患者在进食时不要着急说话,以免引起呛咳。平时多鼓励患者进行有效的咳嗽,提高气管保护功能。
1.3 疗效评定标准 于训练前及训练后进行评价[3]。评定吞咽功能恢复情况,护士中指按喉结,食指按在喉结上方,无名指、小指按在喉结下方。嘱患者吞咽口水,同时记录时间,5 s内吞咽1次为正常;5 s内吞咽1次力量减弱为功能减弱;5~10 s以上发动1次或无吞咽动作,饮水呛咳严重为功能消失。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秩和检验
2 结果
经过综合康复护理训练后,吞咽功能较治疗前明显改善,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在康复护理过程中,要针对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评估,给出适合的康复护理计划。并做好患者及家属的健康教育,使其在住院期间掌握食物的配制、进食的和方法以及防止误吸的措施等知识。
脑卒中引起的吞咽障碍主要表现为随意性舌运动开始时间延迟与吞咽有关的肌肉运动协调性降低[4]。吞咽康复训练的特点是通过全面的康复训练, 增加口腔肌肉运动的协调性, 并反射性地刺激中枢神经系统, 扩大皮质感觉区,同时能加速脑血流量的改善, 促进病灶周围组织或健侧脑组织的重组和代偿, 极大地发挥“脑细胞的可塑性”[5]。 本文通过对58例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综合康复护理,吞咽功能较训练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参 考 文 献
[1] 王新德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中华神经杂志,1996,3(2):1011.
[2] 吴祖舜,高俊风急性脑卒中后抑郁症附带299例报告脑与神经杂志,1996,4(4):220222.
[3] 麦锦和吞咽功能障碍的手法评估昆明:全国脑卒中康复治疗学习讲座,2004:91.
【关键词】 脑卒中;神经内科;护理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08.351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8-4402-02
脑卒中是神经内科常见疾病,在老年群体中的发病率较高,近年来,随着社会压力的增加,其发病呈年轻化趋势。在临床中脑卒中患者往往伴有肢体功能和语言功能障碍,致死率和致残率相对较高[1]。虽然新的治疗技术的介入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治疗效果,但是致残率还是处在较高的水平上。加强神经内科护理对于脑卒中患者康复有很大的帮助。本文选取我院神经内科2010年――2012年收治的脑卒中患者58例进行研究,对神经内科护理在脑卒中康复中的效果进行探讨,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神经内科2010年――2012年收治的脑卒中患者58例进行研究,所有患者入院均经过CT扫描诊断符合心脑血管疾病脑卒中诊断标准,58例患者均为初次发作,患者主要表现为肢体功能障碍和语言障碍。年龄为49-73岁,平均年龄为62.7岁,男性31例,女性27例,将所有患者随机平均分为两组,对照组和研究组。经过对两组性别、年龄及病情等一般资料的对比研究,发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给予脑卒中常规治疗,同时进行基础性护理。研究组在上述护理基础上进行有效的康复护理,两组患者治疗和护理时间均为3个月。
1.3 观察指标 对两组患者治疗护理后的肢体运动功能和语言功能评分、日常生活能力评分进行对比。
1.4 统计学处理 所有数据采用SSPS13.0软件处理,两组之间都比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P
2 结 果
2.1 肢体运动功能和语言功能评分 见表1。
2.2 日常生活能力评分 见表2。
3 讨 论
脑卒中是神经内科中的常见疾病,其致残率和致死率都非常的高,对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是非常大的,要有效改善患者病后的自理能力,提高患者病后生活质量就需要重视康复护理。①要加强对并发症的护理,脑卒中患者往往意识混乱,出现昏迷,护理人员要给予适当的护理,保证正确的,对患者生命体征密切观察,保证患者呼吸道畅通,避免痰阻塞呼吸道。对患者引流管进行护理,对尿液颜色、尿量重点观察[2-3]。②康复护理。康复护理包括患者肢体功能训练、按摩等,在住院期间待患者病情稳定之后需要进行床上训练、患肢的主动和被动运动,按照患者关节活动方向进行肢体被动运动,运动量要从小到大[4]。要对患者患肢进行按摩,使患者肢体血液循环畅通,每日对患肢的按摩要不少于3次,每次30min。另外,要锻炼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患者要锻炼行走能力、上肢活动能力,可以让患者进行简单的刷牙、拧毛巾等活动,逐渐恢复肢体功能,从而提高患者日后生活质量。③心理康复训练。脑卒中疾病对患者心理影响是非常大的,很多患者情绪低落,对治疗的积极性不高。针对这种情况护理人员应该重视心理护理,向患者介绍病情,增加患者的信心,聆听患者的心声,及时解决患者不良心理问题[5]。④健康教育。护理人员要向患者和技术介绍一些康复知识,让患者掌握自我护理方法,让患者随时随地进行康复训练,从而提高康复几率。
参考文献
[1] 祝学莹.神经内科护理中关于脑卒中康复护理的临床观察研究[J].按摩与康复医学,2012,3(32):340-341.
[2] 徐有俊,秦子,赵悦.神经内科护理中对脑卒中康复护理的临床分析[J].中国医疗前沿,2012,7(20):84-85.
[3] 阮爱梅.神经内科护理中对脑卒中康复护理的临床分析[J].按摩与康复医学,2012,3(33):274-275.
1 心理护理
脑血栓形成的患者由于情绪发展快,恢复期较慢长,患者常产生焦虑不安、低落、悲观失望、厌倦等情绪,首先了解患者的希望和期待,患者希望能被医务人员尊重和重视,期待安全可靠的治疗和护理,医护人员应给予这方面的满足,建立舒适安静方便的修养环境,可减轻就卧病床患者的身心疲惫和减少行动不便带来的烦恼与沮丧,给予周到细致的生活护理,帮助患者协调其社会生活。用护理
技巧填补患者的体力,智力和意志方面的缺陷,促进自主生活的恢复,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2 肢体功能锻炼的护理
2.1 按摩
从入院开始,患者就促于功能位置,按摩可促进局部的血液,淋巴液回流,防止和减轻浮肿,使皮肤和皮下组织血运丰富。改善营养,每日2 次,每次15~20 分钟,上肢从手指开始至前臂,肩关节周围;下肢从脚趾到小腿、大腿、髋关节周围,用安抚性按摩使期限放松,对肌张力低的肌群则给予按摩或揉捏。
2.2 在床上活动瘫肢
鼓励患者锻炼患肢,做各种活动。
2.2.1 运动训练
首先要利用各种方法恢复和提高肌张力,诱发肢体的主动运动,预防关节挛缩,运动训练由简到难。
2.2.2 肩关节活动
卧位时上举手臂,手臂向不同方向移动,如用手摸脸、前额、枕头等;坐位时直臂前举,外展,后伸及上举。
2.2.3 肘关节活动
肘关节屈伸,前臂旋前,旋后,腕关节背伸,掌指关节向各个方向活动及对掌,对指,握拳、释拳等。
2.2.4 手的灵活性,协调性和精细动作训练 用小皮球练手指的屈伸,并拢,分开等动作,也可以通过用匙、用筷、写字、梳头、等动作训练手指。
2.2.5 关节的运动
反复屈伸关节,髋关节及活动足指关节,逐渐达到上抬瘫痪肢体。
2.2.6 健肢的主动运动
健肢的主动运动是提高神经系统的紧张度,活跃各系统器官的生理功能,预防并发症,改善全身健康的一种方法。
3 站、立、走的指导
随着病情好转,肌力的恢复,首先选取半坐卧位,以后逐步增加角度,适应后协助患者坐于床边,床边站立,当患者能独立站立和保持平衡后才开始逐步练习行走。 4 对失语患者,进行语言训练
失语对患者生理和心理上造成的不良影响极大,有的甚至超过运动功能障碍,语言训练越早越好。首先帮助患者学习非语言沟通的技巧,取得患者及家属的支持,通过语言与逻辑性的结合,训练患者理解语言能力,其次借书写方式表达,将日常用语,短语,写在卡片上,由简到繁,由易到难,由短到长教他朗读,通过以上方式帮助患者树立信心,
5 饮食护理
给予低盐、低脂、高维素饮食、宜多食蔬菜,水果,忌烟、洒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应积极治疗。以减少脑血栓形成的发病率。
6 康复训练方式
患侧肢体关节活动度的保持,患肢主动活动能力的诱发,被动活动患肢保持其肌张力,坐位平衡,立位平衡的训练,移乘训练,ADL,训练等;如病人的翻身问题,我们教会病人Bobath 撞手,让病人学会两侧翻身,双手握紧尽量上举,健手带患手把患侧上臂放到健侧床面上,病人上身就完成了翻身动作,下肢屈曲腰部向健侧旋转,病人可以独立完成床上翻身动作,根据康复治疗师的训练要求,在病房中可以指导病人做一些日常生活能力的训练,病人自己穿衣服,吃饭等。总之循环康复护理的原则,变被动护理为主动护理,提高了病人的生存质量。
7 康复训练注意事项
训练与休息相结合,避免过度疲劳。密切观察病情,如有不适及时停止训练,预防并发症,加强保护,防止受伤。在锻炼中必须有人照顾,当患者有独立日常生活能力时再逐渐脱离现场。
8 病人出院指导
病人的出院指导是康复护理的重要内容,为保证康复效果,促进病人进一步康复,减轻病人及家属的负担,详细的出院指导很重要,给病人一份出院 康复训练计划,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设计,并和家属取得沟通,得到家属的配合,及时复查,发现问题及时修改康复计划。
关键词:5W1H;脑出血;早期康复护理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脑出血的发病率逐年增高。脑出血具有较高的病死率和致残率。虽然医疗水平提高,脑出血的病死率下降,但存活者仍有不同程度的肢体功能障碍。早期康复护理能有效降低致残率,提高生活质量,使患者早日回归社会。如何促进患者肌力的提高,需要护士-患者-家属的共同努力。运用5W1H对患者进行早期肢体康复护理,有助于其理解和领会要领,掌握最佳康复时机,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患者,男,65岁,代主诉:突发右侧肢休无力,言语不能2 h。经头颅CT证实为左基底节区脑出血,出血量约14 mL,首次发病。入院时呈嗜睡状态,运动性失语,无法对答。右上肢肌力0级,右下肢肌力2级,肌张力正常。 第2 d神志转清楚,言语含糊不清,右上肢肌力1级。第3 d晨烦躁不安,欲回家,无法接受偏瘫的事实,当日上午仍稍烦躁,经心理安抚后好转,能接受发病的事实,积极配合治疗及护理。第6 d言语含糊,能听清。第9 d行头颅CT示出血较前吸收,周围水肿带较前明显。第14 d行头颅CT示出血明显吸收。下床活动,行走拖步。第17 d言语尚清晰,右上肢肌力2级,抬起费力,右下肢肌力4级,活动欠灵活,生活基本能自理,办理出院。
1.2方法 根据患者的心理状态,结合患者的病情,将脑出血早期康复护理,分为卧床期及离床期。卧床期分为被动活动和主动活动,离床期进行床下活动。护士应充分掌握脑出血的相关知识,熟悉各阶段的康复护理知识,进行肢体功能锻炼。掌握康复护理的6个问题:①何时(when)?②何地(where)?③何人(who)?④做什么事情(what)?⑤为什么要这样做(why)?⑥该怎样做(how)?贯穿于康复护理的全过程。将以上知识在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时讲解。
2早期康复护理
2.1卧床期
2.1.1 When 入院当天以良肢位摆放为主[1]。只要生命体征平稳,病情48 h不再进展,格拉斯哥评分>8分,即可开始早期康复训练。
2.1.2 Where 卧床期间只能在床上进行康复护理。
2.1.3 Who 良肢位的摆放由护士执行。病情基本稳定后,一般来说,发病3 d即可进行主动及被动功能训练。此时,护士是康复训练的指导者,患者及家属要共同参与。
2.1.4 What 包括良肢位的摆放,被动运动及主动运动。
2.1.5 Why and how
2.1.5.1良肢位是高级神经中枢受损后预防异常肌紧张的最佳。良肢位对防止或对抗痉挛模式的发展和出现,促进肌张力恢复,保持各关节功能位,预防关节畸形意义极其重要。护士应经常巡视病房,注意保持良好的肢置及变换,并对患者进行有效指导。
2.1.5.2被动运动 早期被动的关节活动可保持全范围的关节活动和功能自如;保持软组织的弹性韧带和降低肌肉挛缩、回缩及畸形发生的危险,有助于促进血液和淋巴液循环,防止患肢水肿。意识清楚者,24 h内即可开始被动活动。白新燕[2]研究发现早期进行健侧肢体康复护理,对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促进自理,效果明显。包括上肢被动运动:肩,肘,腕,手指各关节功能位的活动:下肢被动运动:髋,膝,足踝。2次/d,每个关节活动5~10遍,从肢体近端关节到远湍关节,从大关节到小关节,循序渐进。关节肌张力高时,应先予热敷,按摩,手法揉捏,以免发生骨化性肌炎或关节肌腱损伤等。鼓励患者使用健侧肢体对患侧肢体进行自主按摩,以获得更满意的效果。
2.1.5.3主动活动 它能提高神经系统紧张度,活跃各系统生理功能。患者肌力达到Ⅱ级后,患肢能在床面上移动,此时应指导患者健手带动患手运动。以健手带动患肢做前屈,内收,外展,不同方向反复活动。练习左右移动身躯和左右翻身。进行桥式运动:嘱患者平卧,双手平放于身体两侧,双足抵于床边,压住患者双足关节,尽量使臀部抬离床面,对腰背肌、臀肌、股四头肌有锻炼意义,有助于防止甩髋、拖足等不良步态[3]。患者肌力达到Ⅲ级时,指导患者下肢抬离床面,由开始数秒钟逐渐增加至10 min,以锻炼下肢肌力。通过以上训练,患者学会翻身,使用便器,床旁坐起等动作,达到最大限度的独立性。
2.2离床期 2 w后,随着脑水肿的下降,先在床边站立。站立最初由两人扶着站立,以后可由一人,或让患者自己扶着床或壁独立站立。肌力达Ⅳ级,能徒手站立30 min后,则指导患者步行训练:步行训练前先扶持患者在立位下患腿前后摆动、踏步、屈膝、伸髋练习,患腿负重,健腿向前后移动及进一步训练患腿的平衡[4]。再进行室外长距离步行及上下楼梯训练。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否则,由于疾病的损害致残,加之不正确的训练所造成的后遗症,将使患者固定在低级原始的行走水平[5]。康复过程都需要护士或家属看护,以防跌倒,特别是变换时。
3心理护理
患者因突然瘫痪,失语,难以接受瘫痪的现实,情绪抑郁。护士应用手势、表情来表达用意。之后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实施心理疏导。介绍同种疾病治愈情况及必要的康复知识,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以最佳的心态配合康复训练。
4体会
4.1护士在对患者帮助过程中,一定要让患者参加到制定的康复护理计划中,让其由被动运动逐步过渡到主动运动。在被动运动过程中,不断予以口令,一是加强其言语功能,另外可让其掌握运动要领,达到主动运动的目的。随着患者功能的恢复,可以减少辅助量,调整相应的辅助部位,尽可能让患者早日独立,主动完成。
4.2注意不要对患者出现超保护现象,即患者可以自己做的事决不可由他人代替,能用患手时不用或尽量少用健手,不断巩固已恢复的功能,并锻炼其灵活性[6]。如此可以充分调动患者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4.3家属的不良情绪对患者的病情康复亦有不容忽视的重要性,护士首先要认识到家属对患者来说是重要的社会支持系统。给家属讲解疾病相关知识,消除家属因缺乏疾病相关知识引起的失望、消极情绪,让家属认识到家庭的支持对患者的康复治疗具有无可替代的重要意义,给患者营造一个关心、体贴、和睦的家庭护理氛围。
4.4通过应用5W1H对脑出血患者进行早期康复护理,增加了护理人员工作的积极性,使患者主动配合康复护理工作,促使患者最大限度地发挥自主功能,降低致残率,提高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秦娟,郭秀君.良肢位的摆放在脑卒中偏瘫患者早期康复护理中的应用进展[J].中华护理杂志,2009,44(5):424.
[2]白新燕,刘二梅,杨玉叶,等.56例脑卒中偏瘫患者早期健侧肢体康复护理体会[J].全科护理,2011,7:3040.
[3]郑艳红.脑卒中偏瘫的康复护理进展[J].护理学杂志,2002,17(10):614.
[4]钟翠莲,孙惠金,脑梗死偏瘫患者早期康复护理的效果观察[J].中国社区医师,2010,19:255.
【关键词】腰椎间盘突出;微创消融术;康复护理;
本研究自2012年5月――2013年5月对我院就诊的100例腰椎间盘突出患者实施微创消融术后进行了康复护理干预,疗效确切显著,详情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3护理方法Ⅰ组予常规护理+康复护理,Ⅱ组予常规护理,对比治疗后的临床疗效。康复护理,主要做法有①腰背肌的训练。腰围进行腰背肌锻炼术后3d后开始,每天进行3-5次腰部向前弯曲、向后仰、左右侧弯的运动,每次做10min,注意一定两手叉腰,开始的时候幅度不要太大;第5d以后就能慢慢增加训练强度,主要可进行如下训练:让五点支撑进行训练:做法是患者仰卧,伸直两下肢,患者脚后跟、两肘及头后部一定要在地面上,3-5s的时间;里胸部挺起来,这样重复10次;让三点支撑进行训练:患者依然要保持仰卧状态,下肢要伸直,两脚后跟和头在地面上,两肢保持自然放松的状态,3-5s背髋部要挺起来,也是来回做10次;飞燕式做法:俯卧,伸直两下肢和上肢,要抬起头3-5s,重复训练至少5次。②改掉不良姿势,培养健康姿势。明确患者在日常生活中的不良姿势,让患者知道不良姿势是导致椎间盘突出的一个诱导因素,跟家属达成共识,一起督促患者纠正不良的姿势,养成健康规范的姿势。③出院前1d 或当天,加强腰背肌训练强度,进行宣传教育,保证患者各方面向健康方向发展。告诉患者出院后1个月内必须坚持进行腰背肌的高强度训练,1个月后才能去掉腰围,再进行腰部活动,一定要坚持腰背肌功能训练,而且要慢慢来,不能操之过急。在日常生活中一定不能过度劳累、长时间坐立,严禁拿重的物品,不能弯腰干活;禁止做类似泼水这样的弯腰后转身动作,不能突然过度弯腰,也不能把腰直起来;那些运动强度大,过重的体力活都不适宜做。患者要是想拿一些中的物品,则要屈髋后再往下蹲,拿到东西后一定先把腰直起来,再开始起身,注意不要弯腰拿到东西后突然用力向上走,否则腰脊柱太用力会把椎间盘挤入椎管里边,导致神经根被压迫。③对患者进行随机采访。根据随访结果做好指导。
1.4疗效评价标准按照VAS得分情况来评价两组患者的疼痛情况,疗效评价参照文献[2]中的评价标准。
1.5统计学处理研究数据通过SPSS17.0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使用(χ±s)表示,组间差异采用T检验,P
3讨论
腰椎间盘突出对于年龄二十岁到年龄四十五岁之间的青壮年而言,是一种极为常见的疾病,这种病的主要特征表现为腰腿疼痛、麻木,发病率和致残率相当高。由于患病人数多,使得人们对腰椎间盘突出症认识的越来越深入,目前人们找到很多治疗这种疾病的方法,医疗效果显著。而手术效果与必要的护理干预是必不可少的。本次研究通过对患者进行心理护理、康复护理指导等护理干预,使患者了解微创消融术对于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意义。使他们意识到术后康复训练的重要性必要性,进而加入到术后康复训练的阵营中,并不断加强训练。术后康复训练内容多样,下肢直腿抬高活动、三点式训练、五点式训练、飞燕式训练等都是不错的方法,功能康复训练应遵循一定的原则,要尽早进行,不要拖拖拉拉,开始的时候幅度要小,渐渐加大幅度,先局部后整体,从轻到重,循序渐进。本研究中,我们使患者认识到术后康复训练的重要性,特别强调动作一定要准确,说明贵在坚持的能力。另一方面在随机采访中了解一些病人术后康复的具体情况,当时就加强训练,进行相关指导,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了解患者康复训练的进展情况、康复知识的掌握情况及心理顾虑等,并进行相关指导。本次研究发现,护理后Ⅰ组VAS得分、临床有效率优于Ⅱ组(P
综上所述,康复护理对于腰椎间盘突出患者微创消融术后有很大的疗效,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普及康复知识不仅是残联康复工作者的责任,也是社会的责任。上海互邦医疗器械有限公司作为中国轮椅行业的重要企业,一直致力于打造适合中国人自己的轮椅,包括适合中国的路面状况、中国人的使用习惯和中国人的体型特征,为提高广大中国老年人和残疾人的行动能力和生活品质不断探索。2008年,“互邦”为北京残奥会开幕式特制主火炬点火轮椅,并参与国家轮椅车及其他康复器具的新标准的制定。
在多年的发展中,“互邦”发现,目前国内获取轮椅康复护理知识的渠道相当匮乏,这种情况一方面导致轮椅康复护理意识的缺失,很多本来可以选择用轮椅进行康复护理的病人长期卧床,缺乏与外界的沟通,无法接触自然,从而导致心理障碍及其他病变;另一方面,很多使用或乘坐轮椅的人,不知道该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轮椅,缺乏正确使用轮椅的知识,由此给轮椅乘坐者和护理人员带来了诸多不便和不安全因素。更为严重的是,很多人因为长期乘坐不适合的轮椅,导致了身体的二次伤害。
为普及轮椅康复护理知识,推动轮椅康复护理的意识,上海互邦医疗器械有限公司与本刊合作,推出轮椅康复知识专栏,为广大轮椅使用者的康复护理尽绵薄之力。同时,“互邦”还希望,借此能抛砖引玉,让更多的机构和企业参与到中国康复事业的发展中来。
“致力于广大老年人生活品质的提高和残疾人士的康复”,是“互邦人”永恒不变的追求。本期开始,我们将陆续刊登由“互邦”的技术专家提供的有关轮椅的发展、分类、功能、使用方法和保养维护等方面的知识,希望对广大的轮椅使用者有更多的帮助。
关于轮椅最古老的记载是在中国,考古学者在一处约公元前1600年的石棺刻画上发现了一幅轮椅的图案,这一轮椅图案为中国最古老的轮椅记载;欧洲最早的轮椅记载为中世纪时期的独轮推车,文艺复兴时期,出现了木质的轮椅;目前世界公认的轮椅历史中,最早的记录是中国南北朝时期约公元525年石棺上带轮子椅子的雕刻,也是现代轮椅的前身(上图)。
欧洲早期的轮椅记载是在16世纪西班牙国王菲利普二世因为患痛风而乘坐的一部摇摆椅(Rocking china);美国南北战争时期出现了藤制轻型轮椅,配合了金属轮子(下图左);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美国提供轮椅给伤患者使用,重量约23公斤材质为印度芦杆;英国则开发出手摇式的三轮轮椅,且在不久之后在上面加装了动力驱动装置;接近现代造型的轮椅大约出现在18世纪,是由两个大的木质前轮,后面单个小轮,中间配上一张有着扶手的椅子所组成。
直到1932年,一位名叫荷波特(Hebert Everest)的截瘫残疾人与他的朋友亨利(Harry Jennings)发明了第一部现代的可折叠式轮椅(右图),这种轮椅由金属管材骨架配上帆布式的座椅构成;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开始给二战中的伤兵配给这种钢制的轮椅,这大大推动了轮椅行业的产业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