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城市服务分析范文

城市服务分析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城市服务分析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城市服务分析

第1篇:城市服务分析范文

关键词:服务外包 竞争力 评价指标 建议

提高服务外包城市基地竞争力的意义

(一)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

城市承接外包服务,能扩大服务业在GDP中的比重,提升产业结构。由于服务外包主要是对IT相关的业务处理,属于高端服务业,附加值大、资源消耗低、节省能源、减少环境污染,有利于促进我国的集约化生产,同时能够推动我国高端服务业的发展。

(二)增加新的贸易点并促进贸易结构的转变

中国的对外贸易一直以半成品和农产品为主,提升城市的外包服务竞争力,既能将服务作为一项出口点,增加贸易额,也能优化对外贸易的结构,使得即使在人民币不断升值的背景下,中国仍能保持着一定的增长率。

(三)促进外商投资结构的优化

外商投资一直是中国制造业发展的一个不可或缺的资源,随着经济的发展,制造业利用外资面临的困境也越来越多,一方面土地容量越来越有限,另一方面资源也越来越短缺,因而应将外资向服务业转移。服务外包发展能够推动外商投资向服务业发展并优化外资投资结构。

(四)推动就业率的提高

如今,服务业吸收劳动力的能力越来越强,而服务外包作为现代服务业的高端部分,能创造更多的岗位,缓解一些高端人才的就业问题,从而缓解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的问题。据统计,到2011年,离岸服务外包大约为中国创造了400万个直接或间接的高质量的就业机会。同时服务外包的发展也带动企业、政府、教育机构主动培养高素质、高技术的人才,这将有利于中国国民素质的提高。

服务外包城市基地竞争力评价指标

本文认为影响服务外包城市基地竞争力的因子主要有以下几个指标(见表1):

(一)政府因子

本文根据因子的分类,将政府支持因素作为一级指标,将知识产权和政策法规保护作为二级指标,将城市政府配套扶持基金、鼓励扶持政策评价、基地城市常住人口中每万人专利申请量、基地城市常住人口中每万人专利授权量作为具体指标。

(二)基础设施因子

以交通与网络通信为主体的基础设施的完善程度越高, 则该城市对外国服务外包发包商的吸引力越大, 其服务外包的竞争优势越强。因此,将基础设施作为一级指标,将基础设施中影响最大的交通、网络通信和电力作为二级指标,将网供最大负荷量和互联网普及率、高速公路总里程、民航旅客吞吐量与人均道路面积作为具体指标。

(三)商务环境因子

在其他条件一定的情形下,一个城市的商务环境越完善,那么这个城市吸引服务外包发包商的能力就越强,竞争力就越强。因此,将商务环境作为一级指标,将商业环境的核心要素外商投资和产业体系的完备程度和集聚程度作为二级指标, 将实际利用外资的规模与实际利用外资的年度增长率、通过CMM/CMMI3级以上企业的数量以及基地城市服务业发展总规模作为具体指标。

(四)人员要素因子

在其他条件一定的情形下,人员要素是影响服务外包城市基地的一个重要因素,一个城市的人员素质越高,那么该城市对外包服务发包商的吸引力会越大。因此将人员因素作为一级指标, 将人员因素中的人力资本、教育普及度与文化相容度作为二级指标, 将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与软件从业人数、外来人口占户籍人口的比例、基地城市普通高等学校数量、普通高校在校大学生数量、外资企业数量和跨国公司雇用在岗人员数量作为具体指标。

(五)成本因子

在其他条件一定的情形下,成本因素是影响服务外包基地城市的另一个重要因素,能够降低成本的话,就能形成价格上的竞争优势,吸引更多的服务外包发包商。根据成本因素的细分,一级指标是成本因素,二级指标是相对物价成本、基础设施成本、工资成本,具体指标包括获得相同生活水平所需的月工资、甲级写字楼办公场地平均租赁费用、国内长途电话费、工业用电价格和服务外包行业在岗职工月工资。

服务外包基地城市竞争力的评价和分类研究

根据上述列出的5个主要因子,本文对北京、深圳、上海、天津、大连、南京、西安、广州、杭州、成都、济南、武汉这12个城市通过加权平均计算得出评价值和排名(见表2)。

(一)竞争优势型服务外包城市基地

从表2可以看出,上海、北京、广州这些城市的服务外包的综合竞争力很强,无论是在商务环境、基础设施,还是在人员要素都拥有很大的优势。由于这些城市的制度环境好,综合排名高,因而能吸引到更多的国外服务外包发包商,虽然政府的政策和配套资金的支持力度不强,但是这些城市服务外包的国际经营优势地位已经确立。但这些城市也存在一些问题,那就是成本要素控制得较差,且中国的服务外包在世界上所占的份额较低,远低于印度。

(二)后发优势型服务外包城市基地

这种类型的代表城市有深圳、杭州。这两个城市的服务外包收到政府的高度重视,特别是深圳获得了政府第一位的支持,虽然这些企业在基础设施和成本要素的优势突出,但在政府的政策、法规、资金支持下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综合竞争力比较高。但在成本控制方面做得较差,其他方面虽说发展比较均衡,但是不突出。

(三)环境优势型服务外包城市基地

这种类型的代表城市有天津、南京这两个城市,虽然这两个城市的政策激励比较弱,但是在商务环境、基础设施环境方面是做得比较好的,其他方面也呈现出比较平稳的发展状态,整个外包服务的发展是很均衡的。但从单项指标来看,没有很突出的方面。

(四)成本优势型服务外包城市基地

这种类型城市有武汉、济南、成都、大连、西安。这些城市的成本要素的排名都在前五,特别是武汉。这些城市在工资成本及相对物价水平具有一定的优势。但这些城市在基础设施、商务环境、人员要素方面的竞争力是比较差的,且政府的支持力度相对要小。

提高服务外包城市基地竞争力的建议

(一)政府要加大支持力度和宏观引导

我国的城市外包服务还处于初期阶段,在这个期间很需要政府的引导,为服务外包企业提供更多的信息。同时,政府支持作为评价服务外包城市基地综合竞争力的一个重要指标,更应该要重视。政府的政策、法规以及资金等方面的支持能起到扶持和激励企业的作用。

(二)政府要加大对基础设施的监督而营造良好的基础设施环境

政府只对服务外包城市基地提供资金上的支持和基础设施上的支出是不够的,更应该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和发展需要来审查基础设施建设的提案,并在过程中严格监督,保证基础设施的质量。

(三)服务外包承接企业要提高产品质量并树立良好的信誉

现代的企业竞争很大程度上是产品和服务质量上的竞争。创造利润固然对企业很重要,但是企业更应该将目标锁定在长远利益上,在生产产品和提高服务时,要注重质量,一样的产品,不一样的质量,不仅带来的是销售收入的不同,更带来的是信誉的不同。产品质量好、信誉高,合作企业会更多,也更容易吸引到更多的外商投资,为城市服务外包创造更好的商业环境。像武汉、济南、成都、大连等成本优势型服务外包城市基地更应该注意这点,在降低成本的基础上,提高产品质量,创造更优的投资环境。

(四)服务外包承接企业要加大对企业员工素质的关注

一方面,要对已有的员工定期进行培训,提高员工的工作技能。另一方面,要鼓励员工继续深造,提高员工的文化程度和各方面的素质。同时,在招募员工时,要更加关注员工的素质。用高素质的人才来提高企业自身的质量。虽然武汉、成都、西安等城市在成本控制方面做得比较突出,但是因为人力成本方面的节约,导致了员工的文化程度等方面不高,造成了人员要素的竞争力较低。成本优势型的服务外包城市基地在这方面是需要适度关注的。

(五)加大服务外包承接企业的成本控制

竞争优势型服务外包城市基地中最弱的是成本要素,如果这些服务外包城市基地的服务外包承接企业能够将成本进行有效地控制,其综合竞争力将会得到很大的提升,中国的整个服务外包也会得到较大的发展。因此,企业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节约成本:一方面,在工资上要严格遵循工资根据个人的绩效来确定,既能节约成本,也能起到激励的作用。另一方面,应倡导员工节约用电,采用省电机器和生产设备;同时在国际长途电话费的支出控制上,可以通过网络代替,这样可以降低基础设施成本。

参考文献:

1.赵晶.中国服务外包基地城市竞争优势的实证研究[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10(6)

2.洪刚.服务外包模式的研究[J/OL].http://www1e2evaluation1cn,2010204201

3.魏倩.中国服务外包示范城市竞争力分析[D].江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4.王荣艳.东亚各国(地区)承接生产者服务外包的竞争力研究[J].国际贸易问题,2008(8)

5.孙晓琴.我国服务外包城市竞争力评价研究[J].国际经贸探索,2008(7)

第2篇:城市服务分析范文

关键词:服务业;城市化;相关分析;山东

中图分类号:F719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01-0143-02

国内外许多学者对于服务业、城市化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都进行过大量的理论和实证研究。Singelnann1978年,首次提出了城市化是服务业发展的原因的观点。他通过对工业化国家1920―1970年的劳动力转移情况的实证分析,发现城市化是促进一个国家从农业型经济向服务型经济转变的重要因素[1]。李健英认为,第三产业是城市化发展的重要经济源泉和后续动力[2]。江小娟等通过研究服务业与经济增长的相关性以及加快增长的潜力发现城市化水平是影响服务业增加值比重的重要因素[3]。郭文杰利用现代经济计量方法对改革开放以来服务业与城市化等经济因素的综合关系进行实证检验,得出城市化是推动服务业发展的重要动力[4]。

目前,国内外的研究大多集中于大区域,对于像山东省这种省域范围内的研究还比较缺乏,本文将对山东省服务业与城市化的相关性进行定性和定量的分析,从而为山东省经济社会发展提出合理的建议。

一、山东省服务业与城市化的现状

山东省的服务业总量快速增长,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逐年提高,由1980年的贡献率为21.0%,到2007年达到32.8%,对山东生产总值增长率拉动达到4.7%。服务业的就业比例也由8.9%增长到30.0%。服务业内部结构逐步优化,传统服务业的比重持续下降,而金融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等一些高新服务业得到了快速发展。山东省城市化水平由改革开放的8.7%,到2007年已经达到36.8%,但各个地市的城市化水平差距明显,济南和青岛城市化水平达到70%和61%,而菏泽和临沂只有19%和21%。

二、服务业与城市化的相互关系

(一)城市化对服务业的影响

1.城市化使服务产业化成为可能。农村人口的人均收入水平较低,其中,有相当的一部分是自给性消费,不需要经过市场。所以,当农村人口居于主体地位时,服务业不会有很高的发展程度。只有当城市人口在人口构成中所占比例较高时,居民的整体生活方式和消费结构才得以改变,由此带动服务业的发展。更为重要的是,城市化推进的结果带来了人口和产业的聚集效应,使生产的中间投人增加,社会对生活和生产服务的需求才足以达到支撑其形成和发展的起点规模,使服务业独立化、产业化[4]。

2.城市化为服务业的发展提供了巨大需求。城市化进程的深入发展,创造了丰富的物质产品并使人们的收入水平得到提高,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生产活动也呈现出多样性和新的生产生活方式,这样也促使服务业的需求呈现多样化的趋势,因而对服务业的产业结构产生影响。

3.城市化水平的提高促进服务业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产业分工的深化会派生出对生产业的需求,从而拉动服务业的发展。随着城市数目的增加,城市规模的扩大,城市人口的增多,城市经济的发展,城市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得到明显提升,这就引出对消费业的需求。生产业和消费业需求的增加在城市化进程不断深化的环境下由最初的量的增加逐渐转变为对质的追求,整个服务业的内部结构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5]。

(二)服务业对城市化的影响

1.服务业的发展直接推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发达国家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历程已经证明,工业化和城市化是实现现代化不可逾越的阶段。工业和城市都必须依赖交通运输、邮电通信、商业、饮食、金融、保险、文教卫生等部门和行业所提供的基础设施和社会服务来生存和发展。

2.服务业是城市化进程中吸纳非农就业的主要渠道。城市非农就业岗位的增加是城市化得以不断深入展开的基础,从发达国家的历史实践看,在整个城市化过程中,服务业吸纳的就业人数超过工业,服务业对城市就业的贡献较大。对工业化和城市化起步较晚的发展中国家来说,工业的资本有机构成大幅提高,工业吸纳劳动力的能力更低,因此,服务业已经成为提供城市非农就业的主要渠道。

3.服务业是城市化发展的后续动力。国外的实践经验证明,在城市化的初级阶段,第二产业是吸纳劳动力的主渠道,但在城市化的加速期,第三产业的就业弹性是第二产业的5倍以上,因此,第三产业理所当然应该取代第二产业,成为城市化进程中吸纳劳动力的主渠道。以工业为主体的第二产业是城市化的重要动力,现代第三产业的发展也是建立在第二产业不断发展的基础之上的,而第三产业是工业化发展到一定阶段城市化的后续动力[6]。

三、山东省服务业与城市化关系的协整检验

(一)数据选择和变量解释

本文选取的是2008年的山东省统计年鉴中的数据。用非农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表示城市化率(Urba),用第三产业贡献率来表示服务业的发展水平(Serv)。同时为了消除可能存在的异方差,对指标进行自然对数处理,记为LnUrba和LnServ。

(二)单位根检验

所谓序列的平稳性是指一个序列的均值、方差和自协方差是否稳定。如果一个时间序列具有稳定的均值、方差和自协方差,则这个序列就是稳定的。在建立计量模型之前要对所采用的时间序列进行单位根检验,以确定各序列的平稳性和单整阶数。本文采用ADF检验方法,运用EView软件对LnUrba和LnServ变量进行单位根检验。

变量LnUrba和LnServ的一阶差分序列的ADF统计量都小于各显著水平下的临界值,因此,变量LnUrba和LnServ都是一阶平稳序列,可以对他们进行协整分析。

(三)协整分析

通过上面的分析可知,各个变量序列LnUrba和LnServ均为一阶单整,满足协整检验的前提,故可以考虑检验变量之间是否存在协整关系。运用OLS方法,利用 EView软件对LnUrba和LnServ变量估计其回归方程,设定协整回归模型为:

LnUrbat=α+β×LnServt+εt

通过对1980―2007年数据进行回归分析,得到回归方程为:

LnUrba=2.507+1.150×LnServ

经检验回归方程的残差序列为平稳序列。表明LnUrba和LnServ之间存在协整关系,即山东省城市化和服务业发展之间存在长期动态均衡关系。上述协整回归方程还揭示了山东省服务业发展对城市化的影响程度,服务业贡献率每变动1个单位,将会促进城市化水平提高1.150个单位。推进城市化进程能有效提高服务业所占比重,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快服务业发展是提高山东城市化水平的重要的路径选择。

四、对山东省城市化进程和服务业发展的建议

1.要加快山东各城市城市化的进程,促进服务业的发展。山东省17个地市的城市化水平差距较大,城市化水平的不协调既制约着城市经济发展,又阻碍了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发展现代服务业需要城市化为其创造市场,提供巨大需求。城市人口的增加,为服务业的发展提供市场环境。城市化对服务业的的增长通过投资效应,消费效应等将会对经济产生持续的正向拉动作用。

2.要调整和转变就业结构。山东省就业结构中,虽然2007年服务业就业比重已占30%,但是服务业的就业比重远远落后于其他服务业发达地区,而且山东省各个地区的就业结构差距也较大。服务业具有较高的就业弹性,并且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将会不断发挥对整体就业的带动效益。 在中国,经济高速发展、劳动力规模庞大、就业问题突出的情况下,解决目前就业问题的最佳途径就是引导劳动力进入服务业,这也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3.缩小城乡之间收入和消费水平的差距。山东省城乡之间收入和消费水平存在着较大的差距,缩小城乡之间收入和消费水平不仅是中国社会主义社会的要求,也是发展服务业、优化产业结构的的重要动力。居民收入水平提高的消费倾向和消费偏好的改变能够对服务业提供更广阔的市场空间。

参考文献:

[1]Singlnann J.The Sectoral Transformation of the Laborforce in Seven Industrialized Countries 1920-1970[J].The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1987,83(5):1224-1234.

[2]李健英.第三产业与城市化相关性的中外差异分析[J].南方经济,2002,(8):37-41.

[3]江小娟,等.服务业与中国经济:相关性和加快增长的潜力[J].经济研究,2004,(1):4-15.

[4]曹国平,刘佳,等.中国服务业发展与城市化关系的区域差异――基于省级面板数据的协整检验[J].山西财政大学学报,2008,(1):32-37.

第3篇:城市服务分析范文

关键词: 智慧城市 互联网 云计算 商业模式

1.引言

云计算作为一种基于互联网的计算模式,是继个人电脑、互联网之后电子信息技术领域的又一次重大变革,它的推广将改变社会信息化建设和运作的基本模式,大大降低信息化建设的门槛和成本,有利于信息共享和资源利用,降低能源消耗,加速全面信息化时代的来临。

随着互联网、云计算技术的发展,人们的信息化生活逐渐从封闭、单一走向开放、智能,正迈向协同处理、信息智能的时代。智慧城市信息系统作为信息产业新技术融合的产物,将给城市居民带来更便捷、高效、安全、和谐的生活。

智慧城市是以“智慧技术、智慧管理、智慧服务、智慧产业、智慧人文、智慧生活”等为重要内容的城市发展新模式,是信息化向更高阶段发展的表现。建设智慧城市有利于推进城市化进程,有利于提高我国自主创新能力,有利于带动信息产业与服务业的发展。

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将助推智慧城市的建设。随着互联网、云计算技术的发展,人们的信息化生活逐渐从封闭、单一走向开放、智能,正迈向协同处理、信息智能的时代。智慧城市信息系统作为信息产业新技术融合的产物,将给城市居民带来更便捷、高效、安全、和谐的生活。也为商业模式提供了新架构。

2.互联网的创新应用

互联网的核心是创新应用,互联网发展的灵魂是以用户体验为核心的创新。互联网是应用推动型产业,市场的需求往往是互联网技术重要的推动力,只有满足社会与民众的需求,互联网的发展才有坚实的市场基础。技术的成熟会增加民众更广泛多层次的智能化需求。没有需求,犹如无源之水;没有技术,品质就没有保障,两者相互影响、相互促进。

在互联网创新应用的进程中,新的商业模式必将出现。互联网企业在这样一场速度决定高度、规模决定位置、市场决定标准的变革中,必定要找到立足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只要与时俱进、脚踏实地,在庞大的互联网体系中,找准定位的企业,就一定能找到属于自己的独特的商业模式,打通互联网财富之门。互联网将带动中国经济朝低碳、节能、可持续方向发展,互联网创新应用终将走进千家万户,服务于民众。

3.云计算的应用

云计算是分布式计算技术的一种,它透过网络将庞大的计算处理程序自动分拆成无数个小的子程序,再交由多部服务器所组成的庞大系统,经过搜寻和计算分析之后再将处理结果回传给用户。网络服务提供者能够在数秒之内,处理数上亿条信息,完成与“超级计算机”效能相当的网络服务。可见云计算是互联网之后的又一场技术革命。

云计算所带来的商业模式使得IT技术成本更低、向社会各个领域渗透更快捷,也必将是信息技术与各产业融合发展的趋势。由于信息技术渗透到商业领域,经济周期变短,使得产品的生命周期越来越短。

4.智慧城市的商业模式架构

如何能够高效率地推进“智慧城市”的建设进程,除了有良好的“智慧城市”的全面规划外,还要有良好的商业模式,保障“智慧城市”有序高效地建设。

在“智慧城市”高速发展的过程中,商业模式的建设和更新必将引导城市管理者推动的“智慧城市”建设;运营商推动的“智慧城市”建设和各种厂商推动的“智慧城市”建设。

(1)在“智慧城市”建设的商业模式中政府起着重要的作用,智慧城市的建设和规划涉及城市建设的方方面面,不仅涉及“智慧城市”建设的总体规划框架,还有明确的“智慧城市”建设的项目和时间表。比如“智慧宁波”和连云港的“智能徐圩”等,其中“智能徐圩”的规划包括十大应用行业,并规划58大平台,超过266个智能化系统,“智能徐圩”建设中就是以政府为主导,市场运营为辅对整个城市进行高效建设的商业模式。

(2)以运营商为主导推动当地政府进行当地“智慧城市”的建设,是当今“智慧城市”建设的商业模式。中国移动最早在2008年就提出协助政府建设“无线城市”的战略规划,而中国电信2010年在广东首提建设“智慧城市”的战略规划,因此“智慧城市”就出现了一种由运营商推动建设的商业模式。其中厦门的“无线城市”,以及广东汕头的“智慧汕尾”就是其中典型代表。运营商推动“智慧城市”建设商业模式会在某些运营商业务无法覆盖的领域无法形成真正的智能化的建设,但能很好地建设“智慧城市”的智能管道和智能平台。

(3)智慧城市建设的商业模式需要厂商参与。在智慧城市的建设中,需要落实为智慧政府、智慧生产、智慧交通、智慧医疗等比较大概念的行业应用,而整个城市的智能化规划设计中通常所设计的领域都比较少,定义也比较狭小,这就是智慧城市商业模式的特点。推动这种商业模式建设的典型城市代表就是昆明和天津等。

就以上三种商业模式分析,其中第一种商业模式最易被采纳,政府自主推动“智慧城市”建设的商业模式更有助于智慧城市的建设的全面性和科学性发展。由于政府制订任何一个规划都会受到诸多因素的制约,比如资金的制约、人才的制约、产业结构的制约等,因此不论是哪种商业模式只要有助于“智慧城市”的建设,有利于提高社会效率,有利于人民的幸福生活,我们都认为它是值得鼓励和推广的商业模式。

5.应用远景

在搭建了构建智慧商业的基于智能视觉互联网的视频分析系统之后,利用可视化管理平台技术,通过对城市综合体不同的楼群、不同的楼层及不同功能的楼内建筑进行可视化建模,可以构建基于可视化管理平台的智慧城市综合体。其应用远景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提升城市的竞争力

通过现代高科技的手段,配合大屏幕投影、环绕屏幕等设备,将智慧城市综合体真实地展现在客户面前,大大提升城市综合体的整体档次和实力,使其在市场上更具竞争力。

(2)聚集商圈的亲和力

可视化系统的应用打破了传统模式的被动性,购物者可以通过链接到可视化管理平台的视频终端或手机,查看商业楼宇的三维地理信息,通过各类监控摄像头,体验身临其境的感觉,提高购物者的兴趣。

(3)可视化管理

城市综合体集购物中心、会展中心、文化娱乐中心、公园、酒店、写字楼及公寓为一体,通过大屏幕或一体机等,物业管理人员利用可视化管理平台对城市综合体进行在线管理。也可作为险情处置和应急指挥调度平台。

(4)综合集成

采用“云”单元主机技术,把通信办公系统、机房环境监测系统、停车诱导系统、停车场管理、楼宇自控系统、火灾消防与报警系统、安全防范系统等综合集成为智能大厦管理系统,与可视化管理平台一起,嵌入“云”单元主机之中,实现“智能感知、互联互通、协同共享、城市运营”理念,为城市综合体创造舒适、高效、节能、环保和安全的生活休闲和购物天地。

6.结语

云计算是基于互联网的新一代计算方式,它是网格计算、并行计算、分布式计算等传统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发展融合的产物。在采用云计算技术以后,基于互联网的服务在计算及存储能力上得到大幅度提高,且可靠性得到大幅度提升,计算资源的共享程度和使用效率大幅提高,采购成本和维护成本大幅度降低,在绿色和节能方面也获得了很大发展。因此,将云计算技术与商业智能系统相结合,是一个非常具有理论和应用价值的研究领域。云计算将不只是一个愿景、一项技术,而是21世纪成功企业的一个重要战略。市场商机瞬息万变、一闪而过,企业在智慧城市构建的同时,从现在开始就踏上一条云计算之路。

参考文献:

[1]童晓渝,张云勇,徐雷.智能普适网络[J].通信学报,2011(7).

[2]朱近之.智慧的云计算,互联网的平台.电子工业出版社,2011.4.

[3]张云勇,房秉毅,陈清金.运营商互联网发展建议[J].电信工程技术与标准,2009(12).

[4]陈伟利.楼宇智能化技术与应用.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0.1.

[5]中国工程院.互联网发展战略规划研究报告[R].2010.

[6]工业和信息化部电信研究院.中国互联网白皮书[R].2011.

[7]王鹏.云计算的关键技术与应用实例[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0.

[8]孔祥娟.绿色建筑和低能耗建筑设计实例精选.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第4篇:城市服务分析范文

2012年第一季度,中国人力资源市场信息监测中心对我国91个城市的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市场供求信息进行了统计分析。这些城市分布在全国各大区域,拥有市区人口1.67亿,约占全国地级以上城市市区人口的43.3%;拥有市区从业人员(含城镇个体劳动者)5019.6万人,约占全国地级以上城市市区从业人员的51.3%。

总体状况

报告中所统计的数据为监测城市公共就业服务机构所采集的供求信息,均为本季度有效数。91个监测城市中,用人单位通过公共就业服务机构招聘各类人员约590.3万人,进入市场的求职者约546.3万人,岗位空缺与求职人数的比率约为1.08,比上季度上升了0.04,比去年同期上升了0.01。见表1。

需求状况

本季度91个城市中,第一、二、三产业需求人数所占比重依次为1.9%、43.5%和54.6%。见图1。与上季度相比,第二产业的需求比重上升了3.1个百分点,第三产业的需求比重下降了3.7个百分点;与去年同期相比,第二产业的需求比重上升了4.4个百分点,第三产业的需求比重下降了4.5个百分点。

从行业需求看,83.2%的企业用人需求集中在制造业、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建筑业,以上各行业的用人需求比重分别为36.6%、14.3%、12.9%、8.9%、5.7%和4.8%。其中,制造业和建筑业的用人需求分别占第二产业全部用人需求的84.3%和11%,二者合计为95.3%;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的用人需求分别占第三产业全部用人需求的26.1%、23.6%、16.2%和10.5%,四项合计为76.4%。

从用人单位需求看,96.6%的用人需求集中在企业,机关、事业单位的用人需求比重仅占0.6%,其他单位的用人需求比重为2.8%。在企业用人需求中,内资企业占74.3%,其中以有限责任公司、私营企业和股份有限公司的用人需求较大,所占比重分别为28.8%、22.7%和11.2%,国有、集体企业的用人需求比重仅为3.6%;港、澳、台商投资企业的用人需求比重为7.2%;外商投资企业的用人需求比重为8.8%;个体经营的用人需求比重为9.7%。见图2。

从各类职业的需求状况看,67.1%的用人需求集中在生产运输设备操作工、商业和服务业人员两大职业,其需求所占比重分别为36.3%和30.8%。此外,专业技术人员、办事人员和有关人员的用人需求也比较大,所占比重分别为14.1%和9.7%。与上季度相比,生产运输设备操作工的需求比重上升了4.1个百分点,商业和服务业人员的需求比重下降了3.3个百分点;与去年同期相比,生产运输设备操作工的用人需求比重上升了1.4个百分点,商业和服务业人员的需求比重下降了2.9个百分点。

从用人单位对劳动者的性别需求看,66.4%的用人需求对求职者的性别有明确要求;其中,对男性的需求比重为35.2%,对女性的需求比重为31.2%。

从用人单位对劳动者的年龄要求看,88.2%的用人需求对劳动者的年龄都有所要求。16-34岁之间的用人需求占总体需求的63.1%;其中,要求劳动者年龄在16-24岁之间的用人需求占28%,要求劳动者年龄在25-34岁之间的占35.1%。

从用人单位对求职者文化程度的要求来看,88%的用人单位对求职者的文化程度有要求。要求高中文化程度的用人需求占总体需求的38.5%(其中对职高、技校、中专文化程度求职者的需求占60.1%);对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求职者的需求比重为24.1%;对大专文化程度求职者的需求比重为16.9%;对大学及以上文化程度求职者的需求比重为8.5%。

从用人单位对求职者的技术等级需求看,对技术等级有明确要求的占总需求人数的55.9%,主要集中在初级技能人员、中级技能人员和技术员、工程师,其所占比重合计为47.3%。

供给状况

从各类职业的求职情况看,求职人员主要集中在生产运输设备操作工、商业和服务业人员,其所占比重分别为32.8%和25.9%,两者合计占总求职人数的58.7%。办事人员和有关人员、专业技术人员的求职比重分别为13.7%和13.4%。与上季度相比,生产运输设备操作工的求职比重上升了3.7个百分点,商业和服务业人员的求职比重下降了2.2个百分点;与去年同期相比,生产运输设备操作工的求职比重上升了3.1个百分点,商业和服务业人员的求职比重下降了3.9个百分点。

在所有求职人员中,失业人员(失业人员=新成长失业青年+就业转失业人员+其他失业人员)所占比重为49.6%,其中,新成长失业青年占23.1%(在新成长失业青年中应届高校毕业生占41%),就业转失业人员占14.4%,其他失业人员占12.1%;外来务工人员的比重为39.1%,外来务工人员是由本市农村人员和外埠人员组成,其所占比重分别为19.3%和19.8%。与上季度相比,新成长失业青年和就业转失业人员的求职比重分别下降了0.8和1.1个百分点;外来务工人员中,本市农村人员和外埠人员的求职比重分别上升了3.2和0.1个百分点。与去年同期相比,新成长失业青年和就业转失业人员的求职比重分别下降了1.6和3.2个百分点;外来务工人员中,本市农村人员和外埠人员的求职比重分别上升了0.4和7个百分点。见图3。

从求职者的性别结构看,男性的求职人数多于女性,所占比重分别为54.9%和45.1%。

从求职者的年龄构成来看,16-34岁的求职者约占总求职人数的69.8%;其中,16-24岁之间的求职者占33.1%,25-34岁之间的求职者占36.7%。

从求职者的文化程度来看,高中文化程度的求职者占全部求职者的41%(其中59%的求职者具有职高、技校、中专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求职比重为27.2%;大专文化程度的求职比重为20.7%;大学及以上文化程度的求职比重为11.1%。

从求职具有的技术等级来看,54.7%的求职者都具有某种技术等级,主要集中在初级技能人员、中级技能人员和技术员、工程师,其所占比重合计为48.9%。

供求状况对比

从各类职业的供求状况对比来看,商业和服务业人员、生产运输设备操作工、专业技术人员、农林牧渔水利生产人员的劳动力需求大于供给,其岗位空缺与求职人数的比率分别为1.22、1.14、1.08和1.03;办事人员和有关人员岗位空缺与求职人数的比率最低,仅为0.74。

从性别的供求状况对比看,男性的岗位空缺与求职人数的比率为1.06,女性的岗位空缺与求职人数的比率为1.11。

从年龄的供求状况对比看,16-24岁、25-34岁、35-44岁、45岁以上各年龄组的岗位空缺与求职人数的比率分别为1.04、1.16、1.1和0.85。

从文化程度的供求状况对比看,初中及以下、高中、大专、大学、硕士以上各文化程度的岗位空缺与求职人数的比率分别为1.09、1.14、1.01、0.96和1.03。

从技术等级的供求状况对比看,各技术等级的岗位空缺与求职人数的比率均大于1,劳动力需求大于供给。其中,高级工程师、技师、高级技师的岗位空缺与求职人数的比率较大,分别为2.59、2.32和2.18。

第二季度

2012年第二季度,中国人力资源市场信息监测中心对我国102个城市的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市场供求信息进行了统计分析。这些城市分布在全国各大区域,拥有市区人口1.8亿,约占全国地级以上城市市区人口的47.5%;拥有市区从业人员(含城镇个体劳动者)5389.6万人,约占全国地级以上城市市区从业人员的55.1%。

总体状况

报告中所统计的数据为监测城市公共就业服务机构所采集的供求信息,均为本季度有效数。102个监测城市中,用人单位通过公共就业服务机构招聘各类人员约633.5万人,进入市场的求职者约603.7万人,岗位空缺与求职人数的比率约为1.05,比上季度下降了0.03,比去年同期下降了0.02。见表2。

需求状况

本季度102个城市中,第一、二、三产业需求人数所占比重依次为1.8%、41.7%和56.5%。与上季度相比,第二产业的需求比重下降了1.8个百分点,第三产业的需求比重上升了1.9个百分点;与去年同期相比,第二产业的需求比重上升了4.8个百分点,第三产业的需求比重下降了4.7个百分点。

从行业需求看,82.1%的企业用人需求集中在制造业、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建筑业,以上各行业的用人需求比重分别为34.7%、14.1%、12.1%、9.9%、6.4%、4.9%。其中,制造业和建筑业的用人需求分别占第二产业全部用人需求的83.3%和11.7%,二者合计为95%;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的用人需求分别占第三产业全部用人需求的24.9%、21.4%、17.4%和11.4%,四项合计为75.1%。

从用人单位需求状况看,96.5%的用人需求集中在企业,机关、事业单位的用人需求比重仅占0.7%,其他单位的用人需求比重为2.8%。在企业用人需求中,内资企业占72.2%,其中有限责任公司、私营企业和股份有限公司的用人需求较大,所占比重分别为28.1%、22.5%和11.2%,国有、集体企业的用人需求比重仅为3.5%;港、澳、台商投资企业的用人需求比重为7.2%;外商投资企业的用人需求比重为10.1%;个体经营的用人需求比重为10.4%。

从各类职业的需求状况看,67.5%的用人需求集中在生产运输设备操作工、商业和服务业人员两大职业,其需求所占比重分别为36.3%和31.2%。此外,专业技术人员、办事人员和有关人员的用人需求也比较大,所占比重分别为13.1%和10.3%。与上季度相比,生产运输设备操作工的需求比重与上季度持平,商业和服务业人员的需求比重上升了0.4个百分点;与去年同期相比,生产运输设备操作工的用人需求比重上升了4.4个百分点,商业和服务业人员的需求比重下降了4.6个百分点。

从用人单位对劳动者的性别需求看,64.5%的用人需求对求职者的性别有明确要求;其中,对男性的需求比重为34.1%,对女性的需求比重为30.4%。

从用人单位对劳动者的年龄要求看,88.4%的用人需求对劳动者的年龄都有所要求。16-34岁之间的用人需求占总体需求的63.2%;其中,要求劳动者年龄在16-24岁之间的用人需求占27.9%,要求劳动者年龄在25-34岁之间的占35.3%。

从用人单位对求职者文化程度的要求来看,88.6%的用人单位对求职者的文化程度有要求。要求高中文化程度的用人需求占总体需求的39.1%(其中对职高、技校、中专文化程度求职者的需求占61.5%);对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求职者的需求比重为22.7%;对大专文化程度求职者的需求比重为18.5%;对大学及以上文化程度求职者的需求比重为8.3%。

从用人单位对技术等级的需求看,对技术等级有明确要求的占总需求人数的57.4%,主要集中在初级技能人员、中级技能人员和技术员、工程师,其所占比重合计为48.7%。

供给状况

从求职情况看,求职人员主要集中在生产运输设备操作工、商业和服务业人员,其所占比重分别为32.8%和26.6%,两者合计约占总求职人数的59.4%。办事人员和有关人员、专业技术人员的求职比重分别为14%和12.1%。与上季度相比,生产运输设备操作工的求职比重与上季度持平,商业和服务业人员的求职比重上升了0.7个百分点;与去年同期相比,生产运输设备操作工的求职比重上升了3个百分点,商业和服务业人员的求职比重下降了3.8个百分点。

在所有求职人员中,失业人员所占比重为50.3%,其中,新成长失业青年占23.7%(在新成长失业青年中应届高校毕业生占46.2%),就业转失业人员占13.2%,其他失业人员占13.4%;外来务工人员的比重为38.3%,外来务工人员是由本市农村人员和外埠人员组成,其所占比重分别为16.5%和21.8%。与上季度相比,新成长失业青年的求职比重上升了0.6个百分点,就业转失业人员的求职比重下降了1.2个百分点;外来务工人员中,本市农村人员的求职比重下降了2.8个百分点,外埠人员的求职比重上升了2个百分点。与去年同期相比,新成长失业青年和就业转失业人员的求职比重分别下降了1.5和3.7个百分点;外来务工人员中,本市农村人员的求职比重下降了0.5个百分点,外埠人员的求职比重上升了8个百分点。

从求职者的性别结构看,男、女性求职人数所占比重分别为54%和46%。

从求职者的年龄构成来看,16-34岁的求职者约占总求职人数的69.3%;其中,16-24岁之间的求职者占33.1%,25-34岁之间的求职者占36.2%。

从求职者的文化程度来看,高中文化程度的求职者占全部求职者的41.8%(其中59.3%的求职者具有职高、技校、中专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求职比重为25.7%;大专文化程度的求职比重为22.0%;大学及以上文化程度的求职比重为10.5%。

从求职具有的技术等级看,56.2%的求职者都具有某种技术等级,主要集中在初级技能人员、中级技能人员和技术员、工程师,其所占比重合计为50.4%。

供求状况对比

从求职者的供求状况对比来看,商业和服务业人员、生产运输设备操作工、专业技术人员的劳动力需求大于供给,其岗位空缺与求职人数的比率分别为1.17、1.11和1.08;办事人员和有关人员岗位空缺与求职人数的比率最低,仅为0.75。见图4。

从性别的供求状况对比看,男性的岗位空缺与求职人数的比率为1.04,女性的岗位空缺与求职者比率为1.07。

从年龄的供求状况对比看,16-24岁、25-34岁、35-44岁、45岁以上各年龄组的岗位空缺与求职人数的比率分别为1.01、1.14、1.07和0.82。

从文化程度的供求状况对比看,初中及以下、高中、大专、大学、硕士以上各文化程度的岗位空缺与求职人数的比率分别为1.05、1.1、1、0.94和1.18。

从技术等级的供求状况对比看,各技术等级的岗位空缺与求职人数的比率均大于1,劳动力需求大于供给。其中,高级工程师、技师、高级技师的岗位空缺与求职人数的比率较大,分别为2.5、2.32和2.09。见图5。

第三季度

2012年第三季度,中国人力资源市场信息监测中心对我国100个城市的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市场供求信息进行了统计分析。这些城市分布在全国各大区域,拥有市区人口近1.8亿,约占全国地级以上城市市区人口的46%;拥有市区从业人员(含城镇个体劳动者)5375万人,约占全国地级以上城市市区从业人员的55%。

总体状况

报告中所统计的数据为监测城市公共就业服务机构所采集的供求信息,均为本季度有效数。100个监测城市中,用人单位通过公共就业服务机构招聘各类人员约643.3万人,进入市场的求职者约610万人,岗位空缺与求职人数的比率约为1.05,与上季度持平,比去年同期上升了0.01。见表3。

在本季度与2011年第三季度相同的92个城市中,本季度的需求人数、求职人数分别增加了19.3万人、28.7万人,各增长了3.6%、5.5%。分区域,与去年同期相比,东部地区城市市场用人需求减少了4.9万人,下降1.6%,求职人数增加了7万人,增长2.4%;中部地区城市市场用人需求和求职人数分别增加了15.7万人和11.9万人,各增长了11.3%和9%;西部市场用人需求和求职人数分别增加了8.5万人和9.8万人,各增长了8.6%和10.4%。

在本季度与上季度相同的95个城市中,本季度的需求人数、求职人数分别减少了41.3万人、26.6万人,各减少6.8%、4.6%。分区域,与上季度相比,东部地区城市市场本季度的需求人数、求职人数分别减少了22.3万人和9.2万人,各下降了7%和3%;中部地区城市市场本季度的需求人数、求职人数分别减少了15.7万人和10.5万人,各下降了9%和6.7%;西部地区城市市场本季度的需求人数、求职人数分别减少了3.3万人和6.9万人,各下降了2.8%和6%。

需求状况

本季度100个城市中,第一、二、三产业需求人数所占比重依次为1.6%、38.9%和59.5%。与上季度相比,第二产业的需求比重下降了2.8个百分点,第三产业的需求比重上升了3个百分点;与去年同期相比,第二产业的需求比重下降了2.2个百分点,第三产业的需求比重上升了2.5个百分点。

从行业需求看,84.4%的企业用人需求集中在制造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建筑业,以上各行业的用人需求比重分别为32.5%、16.5%、13.4%、11.2%、6.1%、4.7%。其中,制造业和建筑业的用人需求分别占第二产业全部用人需求的83.5%和12%,二者合计为95.5%;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的用人需求分别占第三产业全部用人需求的27.7%、22.5%、18.9%和10.2%,四项合计为79.3%。

从用人单位需求看,96.9%的用人需求集中在企业,机关、事业单位的用人需求比重仅占0.7%,其他单位的用人需求比重为2.4%。在企业用人需求中,内资企业占71.1%,其中有限责任公司、私营企业和股份有限公司的用人需求较大,所占比重分别为25.6%、23.9%和11.2%,国有、集体企业的用人需求比重仅为3.5%;港、澳、台商投资企业的用人需求比重为8.4%;外商投资企业的用人需求比重为10.6%;个体经营的用人需求比重为9.9%。

从各类职业的需求状况看,66.4%的用人需求集中在生产运输设备操作工、商业和服务业人员两大职业,其需求所占比重分别为35.5%和30.9%。此外,专业技术人员、办事人员和有关人员的用人需求也比较大,所占比重分别为13.2%和9.5%。与上季度相比,生产运输设备操作工、商业和服务业人员的需求比重分别下降了0.8和0.3个百分点;与去年同期相比,生产运输设备操作工的用人需求比重上升了3.2个百分点,商业和服务业人员的需求比重下降了1.6个百分点。

从用人单位对劳动者的性别需求看,65%的用人需求对求职者的性别有明确要求;其中,对男性的需求比重为34.2%,对女性的需求比重为30.8%。

从用人单位对劳动者的年龄要求看,90.3%的用人需求对劳动者的年龄都有所要求。16-34岁之间的用人需求占总体需求的68.2%;其中,要求劳动者年龄在16-24岁之间的用人需求占31.7%,要求劳动者年龄在25-34岁之间的占36.5%。

从用人单位对求职者文化程度的要求来看,89.9%的用人单位对求职者的文化程度有要求。要求高中文化程度的用人需求占总体需求的36.2%(其中对职高、技校、中专文化程度求职者的需求占66.1%);对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求职者的需求比重为23.5%;对大专文化程度求职者的需求比重为17.6%;对大学及以上文化程度求职者的需求比重为12.6%。

从用人单位对技术等级的需求看,对技术等级有明确要求的占总需求人数的52.7%,主要集中在初级技能人员、中级技能人员和技术员、工程师,其所占比重合计为45.1%。

供给状况

从求职情况看,求职人员主要集中在生产运输设备操作工、商业和服务业人员,其所占比重分别为34.2%和27%,两者合计约占总求职人数的61.2%。办事人员和有关人员、专业技术人员的求职比重分别为13.6%和11.9%。与上季度相比,生产运输设备操作工、商业和服务业人员的求职比重分别上升了1.4和0.4个百分点;与去年同期相比,生产运输设备操作工、商业和服务业人员的求职比重分别上升了3和0.1个百分点。

所有求职人员中,失业人员所占比重为48.8%,其中,新成长失业青年占24.2%(在新成长失业青年中应届高校毕业生占51.4%),就业转失业人员占13.4%,其他失业人员占11.2%;外来务工人员的比重为41%,外来务工人员是由本市农村人员和外埠人员组成,其所占比重分别为15.6%和25.4%。

与上季度相比,新成长失业青年、就业转失业人员的求职比重分别上升了0.5和0.2个百分点;外来务工人员中,本市农村人员的求职比重下降了0.9个百分点,外埠人员的求职比重上升了3.6个百分点。与去年同期相比,新成长失业青年和就业转失业人员的求职比重分别下降了0.1和2.1个百分点;外来务工人员中,本市农村人员的求职比重下降了0.6个百分点,外埠人员的求职比重上升了5个百分点。

从求职者的性别结构看,男性的求职人数多于女性,所占比重分别为54.4%和45.6%。

从求职者的年龄构成来看,16-34岁的求职者约占总求职人数的73.2%;其中,16-24岁之间的求职者占37.1%,25-34岁之间的求职者占36.1%。

从求职者的文化程度来看,高中文化程度的求职者占全部求职者的38.8%(其中60.8%的求职者具有职高、技校、中专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求职比重为25.4%;大专文化程度的求职比重为21.6%;大学及以上文化程度的求职比重为14.2%。

从求职者的技术等级看,51.7%的求职者都具有某种技术等级,主要集中在初级技能人员、中级技能人员和技术员、工程师,其所占比重合计为46.5%。

供求状况对比

从供求状况对比来看,商业和服务业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农林牧渔水利生产人员、生产运输设备操作工的劳动力需求大于供给,其岗位空缺与求职人数的比率分别为1.15、1.12和1.09、1.05;办事人员和有关人员岗位空缺与求职人数的比率最低,仅为0.71。

从性别的供求状况对比看,男性的岗位空缺与求职人数的比率为1.03,女性的岗位空缺与求职者比率为1.08。从年龄的供求状况对比看,16-24岁、25-34岁、35-44岁、45岁以上各年龄组的岗位空缺与求职人数的比率分别为1、1.17、1.08和0.74。见图6。

从文化程度的供求状况对比看,初中及以下、高中、大专、大学、硕士以上各文化程度的岗位空缺与求职人数的比率分别为1.08、1.09、0.96、1.04和1.15。见图7。

从技术等级的供求状况对比看,各技术等级的岗位空缺与求职人数的比率均大于1,劳动力需求大于供给。其中,高级技师、技师、高级工程师的岗位空缺与求职人数的比率较大,分别为2.86、2.38和2.37。

第四季度

2012年第四季度,中国人力资源市场信息监测中心对我国103个城市的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市场供求信息进行了统计分析。这些城市分布在全国各大区域,拥有市区人口近1.9亿,约占全国地级以上城市市区人口的48.2%;拥有市区从业人员(含城镇个体劳动者)5576.5万人,约占全国地级以上城市市区从业人员的57%。

总体状况

报告中所统计的数据为监测城市公共就业服务机构所采集的供求信息,均为本季度有效数。103个监测城市中,用人单位通过公共就业服务机构招聘各类人员约508.9万人,进入市场的求职者约473.1万人,岗位空缺与求职人数的比率约为1.08,比上季度上升0.03,比去年同期上升了0.04。见表4。

需求状况

本季度103个城市中,第一、二、三产业需求人数所占比重依次为1.6%、40.8%和57.6%。与上季度相比,第二产业的需求比重上升了1.9个百分点,第三产业的需求比重下降了1.9个百分点;与去年同期相比,第二产业的需求比重上升了0.4个百分点,第三产业的需求比重下降了0.7个百分点。

从行业需求看,82.9%的企业用人需求集中在制造业、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建筑业,以上各行业的用人需求比重分别为34%、14.7%、11.9%、10.1%、7.3%、4.9%。其中,制造业和建筑业的用人需求分别占第二产业全部用人需求的83.3%和12.1%,二者合计为95.4%;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的用人需求分别占第三产业全部用人需求的25.4%、20.6%、17.5%和12.7%,四项合计为76.2%。

从用人单位需求看,96.8%的用人需求集中在企业,机关、事业单位的用人需求比重仅占0.8%,其他单位的用人需求比重为2.4%。在企业用人需求中,内资企业占72.2%,其中有限责任公司、私营企业和股份有限公司的用人需求较大,所占比重分别为26.5%、24.3%和10.9%,国有、集体企业的用人需求比重仅为3.9%;港、澳、台商投资企业的用人需求比重为7.9%;外商投资企业的用人需求比重为9.9%;个体经营的用人需求比重为10%。

从各类职业的需求状况看,65.3%的用人需求集中在生产运输设备操作工、商业和服务业人员两大职业,其需求所占比重分别为35.7%和29.6%。此外,专业技术人员、办事人员和有关人员的用人需求也比较大,所占比重分别为13.2%和9.7%。与上季度相比,生产运输设备操作工的用人需求比重上升了0.2个百分点,商业和服务业人员的需求比重下降了1.3个百分点;与去年同期相比,生产运输设备操作工的用人需求比重上升了3.5个百分点,商业和服务业人员的需求比重下降了4.5个百分点。

从用人单位对劳动者的性别需求看,64.2%的用人需求对求职者的性别有明确要求;其中,对男性的需求比重为33.9%,对女性的需求比重为30.3%。

从用人单位对劳动者的年龄要求看,87.3%的用人需求对劳动者的年龄都有所要求。16-34岁之间的用人需求占总体需求的63.8%;其中,要求劳动者年龄在16-24岁之间的用人需求占28%,要求劳动者年龄在25-34岁之间的占35.8%。

从用人单位对求职者文化程度的要求来看,88%的用人单位对求职者的文化程度有要求。要求高中文化程度的用人需求占总体需求的38.9%(其中对职高、技校、中专文化程度求职者的需求占55.5%);对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求职者的需求比重为21.3%;对大专文化程度求职者的需求比重为18.4%;对大学及以上文化程度求职者的需求比重为9.4%。

从用人单位对技术等级的需求看,对技术等级有明确要求的占总需求人数的60.7%,主要集中在初级技能人员、中级技能人员和技术员、工程师,其所占比重合计为51.8%。

供给状况

从求职情况看,求职人员主要集中在生产运输设备操作工、商业和服务业人员,其所占比重分别为32.5%和24.6%,两者合计约占总求职人数的57.1%。办事人员和有关人员、专业技术人员的求职比重分别为14.5%和12.8%。与上季度相比,生产运输设备操作工、商业和服务业人员的求职比重分别下降了1.7和2.4个百分点;与去年同期相比,生产运输设备操作工的求职比重上升了3.4个百分点,商业和服务业人员的求职比重下降了3.5个百分点。

在所有求职人员中,失业人员所占比重为50.8%,其中,新成长失业青年占24.3%(在新成长失业青年中应届高校毕业生占46.4%),就业转失业人员占17.2%,其他失业人员占9.3%;外来务工人员的比重为37.9%,外来务工人员是由本市农村人员和外埠人员组成,其所占比重分别为17.3%和20.6%。与上季度相比,新成长失业青年、就业转失业人员的求职比重分别上升了0.1和3.8个百分点;外来务工人员中,本市农村人员的求职比重上升了1.7个百分点,外埠人员的求职比重下降了4.7个百分点。与去年同期相比,新成长失业青年和就业转失业人员的求职比重分别上升了0.4和1.7个百分点;外来务工人员中,本市农村人员和外埠人员的求职比重分别上升了1.2和0.9个百分点。

从求职者的性别结构看,男性的求职人数多于女性,所占比重分别为54.4%和45.6%。

从求职者的年龄构成来看,16-34岁的求职者约占总求职人数的71.7%;其中,16-24岁之间的求职者占35.1%,25-34岁之间的求职者占36.6%。

从求职者的文化程度来看,高中文化程度的求职者占全部求职者的42.4%(其中56.7%的求职者具有职高、技校、中专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求职比重为23.5%;大专文化程度的求职比重为22.4%;大学及以上文化程度的求职比重为11.7%。

从求职者具有技术等级看,58.3%的求职者都具有某种技术等级,主要集中在初级技能人员、中级技能人员和技术员、工程师,其所占比重合计为52.4%。

供求状况对比

从各类职业的供求状况对比来看,商业和服务业人员、生产运输设备操作工、专业技术人员、农林牧渔水利生产人员的劳动力需求大于供给,其岗位空缺与求职人数的比率分别为1.23、1.13、1.06、1.06;办事人员和有关人员岗位空缺与求职人数的比率最低,仅为0.69。见图8。

从性别的供求状况对比看,男性的岗位空缺与求职人数的比率为1.06,女性的岗位空缺与求职者比率为1.1。

从年龄的供求状况对比看,16-24岁、25-34岁、35-44岁、45岁以上各年龄组的岗位空缺与求职人数的比率分别为1、1.19、1.14和0.8。

从文化程度的供求状况对比看,初中及以下、高中、大专、大学、硕士以上各文化程度的岗位空缺与求职人数的比率分别为1.1、1.12、1.01、0.93和2.24。

第5篇:城市服务分析范文

【关键词】服务业 城市化 单位根检验 协整检验 Granger 因果关系检验

一、引言

自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四川省城市化水平稳步增长,非农人口从1978年784.2万人增加到2009年2286.3万人,城市化水平从11%增长到2009年的25.5%。在此期间,服务业也快速发展,从1978年产值36.86亿元到2009年产值5198.8亿元,这30年来服务业占全省GDP的比重则从20%增至37%。由此看来,随着全省经济的增长,城市化水平在不断上升,而服务业在三次产业中的比重也在逐步提高,服务业与城市化之间是否存在着某种相互促进的关系呢?本文对四川省服务业发展与城市化水平的内在联系机制进行实证研究,运用协整检验、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等计量经济学研究方法对时间序列数据进行分析,试图揭示服务业发展与城市化水平之间的内在联系。

二、变量选取与数据来源

反映一个地区服务业发展的指标可以从服务业增加值、服务业产值占GDP的比重、服务业就业人员占劳动力总数的比重等指标选取,本文选取“服务业产值/GDP总值”这一指标来衡量服务业发展SER。不同角度决定了不同的衡量城市化水平的指标,但“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这一指标却得到了广泛认同。因此本文的城市化水平URB则用“非农人口/总人口”来反映。

自1978年实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增长和城市化进程步入了正常的发展轨道。因此本文只对1978年后四川省的服务业发展与城市化发展的数据做分析,数据均来源于《四川统计年鉴2010》。由于数据的自然对数变化可以使其趋势线性化,并且为了消除时间序列中可能存在的异方差现象,对两个指标分别进行自然对数处理,记为LSER、LURB。

图1 全省服务业发展和城市化水平时间序列趋势图

三、实证分析

(一)时间序列的单位根检验。

一般来讲,由于经济系统惯性的作用,经济时间序列往往存在着前后依存关系,也就是非平稳序列。如果直接将非平稳序列当做平稳序列进行回归分析,则可能出现“伪回归”问题。由图1可以看出,两变量可能存在时间趋势项,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有明显的上升趋势,属于非平稳序列。因此选择ADF检验对LSER、LURB分别进行单位根检验。

表1 单位根检验

注:(1)表中所有检验结果为Eviews6.0运算得到(2)D代表一阶差分由表1可以看出,序列LSER、LURB均存在单位根,是非平稳序列,而它们的一阶差分序列均不存在单位根,是平稳序列。即LSER序列是一阶单整的,LSER~I(1);LURB序列也是一阶单整的,LURB~I(1)。两个变量是同阶单整的,因此它们之间可能存在协整关系。

(二)协整检验。

本文采用两变量协整关系的EG两步法检验。以服务业发展(LSER)为被解释变量,城市化水平(LURB)为解释变量,用OLS回归方法估计协整回归模型为:

LSER = 0.375792 + 0.865529 LURB + et

t = (2.6516) (11.226)

R2=0.80773 F=126.0305 df=30

得到的残差序列et = LSER - ( 0.375792 + 0.865529 LURB )。

为了检验回归残差的平稳性,同样采用之前的方法,对残差序列进行单位根检验。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t检验统计量值为-2.294355,小于相应的临界值-1.953381,表明残差序列不存在单位根,是平稳序列,说明服务业发展(LSER)和城市化水平(LURB)之间存在协整关系。

(三)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

协整检验可以解释变量之间是否存在长期均衡关系,但是无法揭示变量之间是否具有因果关系,本文借助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对这一问题进行分析。

表2 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结果

如表2所示,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服务业发展和城市化水平之间存在着单向因果关系,服务业增长不会带动城市化水平的上升,但是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可以促进服务业的增长。

四、结论与建议

(1)四川省服务业发展与城市化水平之间存在着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尽管在短期内,服务业发展与城市化水平之间存在波动关系,但是从长期来看两变量之间是满足一阶协整的。从长期来说城市化水平的变动对于服务业的影响较为明显,城市化水平是影响服务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城市化水平每变动1%,服务业发展将同方向变动0.87个百分点。

(2)服务业发展和城市化水平之间存在着单向因果关系。城市化水平是服务业发展的Granger原因,即城市化水平的增加直接导致服务业发展的增加,因此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可以促进服务业的发展。随着经济的持续发展,城市化水平大幅提高必然引起农村人口迁移、产业变动和产业聚集,而这些给服务业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大量的城市劳动力和消费需求必然促进服务业的发展。尽管四川省城市化进程在逐步加快,但城市化水平滞后已经限制了服务业的发展,因此当务之急是加快四川省城市化进程。

第6篇:城市服务分析范文

关键词:城市社区管理 运行机制 问题 创新策略

城市社区管理服务运行机制的建立与完善关系到城市发展的整体水平,同时也关系到我国的社会现代化的建设,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成员之间和社会组织之间的关系也变得越来越复杂,在这样的情势下,社区的管理工作就需要找到新的管理方式,以解决在实际中存在的问题,促进城市社区管理工作更上一层楼。

1.城市社区管理服务运行机制建立中存在的问题

现阶段城市社区管理服务运行机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点是缺乏明确的社区管理意识,也没有先进的管理理念为指导。城市社区管理体制的僵化是影响社区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原因,现阶段,很多的社区在进行管理的时候将城市社区的建设与基层政权的建设混为一谈,没有充分发挥社区管理本身的功能,这就导致社区在管理的时候,有着一定的行政化倾向,偏重管理的权力化,通常情况下没有能够充分发挥社区本身所具有的社会职能。

第二点是城市社区的管理机制存在很多不合理的地方,现阶段,城市社区管理采用的是市、区、街道、居委员会的运作体制。城市社区居民委员会在国家的行政管理体系中处于末端的位置,同时也是城市管理体系建设最基本的环节。在现实生活中出于很多的原因,城市管理体系的建设没有得到有关部门的广泛重视,所以其管理职能也没有发挥出来,社区管理的很多具体工作没有落到实处。同时基层组织也欠缺一定的自主性,没有形成一种活跃的民主氛围,通常只是机械地执行各种命令,导致管理人员以及社区群众的积极性受到压制。

第三点是城市的社区管理者的社会经验不足,欠缺一定专业化水平,现阶段城市社区管理者主要由社区的居委会来充当的,那么居委会的主任就成为城市社区的主要管理者,他们有的是街道办事处下派干部,有的是行政编制的公务员,有的是劳服编制,还有的是生产管理处编制,同时也包括相当一部分的离退休人员和下岗失业人员,所以现实中的年龄结构偏大,其中离退休人员以及下岗失业人员在总人数中占的比例是最多的。这些管理者所接受的文化教育水平不是非常高,知识的更新速度比较慢,思想观念相对保守一些。虽然在城市社区的管理者中也有很多的大学生,但是他们毕竟缺乏一定的社会经验,且没有进行过专业方面的培训,通常都是为了下基层来体验生活的,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下,城市社区的管理者在进行管理的时候,主要依靠的还是以往的工作经验,这样就产生了一种巨大的经验管理惯性,使得城市社区管理工作中缺少创新的机会。

2.创新城市社区管理服务运行机制的有效策略

创新城市社区管理服务运行机制有着重要的实际意义,可以通过以下的途径来实现:

首先可以增强城市社区公民参与社区管理工作的热情,逐步扩大政治参与的力度。提高公民自愿参与城市社区管理的自觉性的同时,也可以让公民在表达自己意愿的时候,加强对社区管理工作的监督作用,避免城市社区的管理人员在制定相关策略时出现“一边倒”的问题,确保决策的公平性与公正性。提高政治参与力度还可以不断培养社会成员之间的政治责任感,增强人与人之间的互信度,还可以有效提高城市社区管理的民主氛围。

其次城市社区的管理要以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为根本目的。社区是居民安居乐业的重要场所,随着居民的人均收入的不断提高,当然也希望有更好的生活环境,对社区的管理水平的要求就会越来越高,这包括很多方面的管理,诸如交通环境、卫生环境、绿化环境等。城市社区管理服务运行体系中一定要将居民生活的安全性与便利性放在一切工作的中心环节,要根据群众的需求去制定相关的工作流程,提高整体的服务质量,达到人民群众满意的效果。

最后要可以通过改善社会组织之间的关系来进一步提高城市社区管理服务运行水平。城市社区的管理也属于社会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保障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基石。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有很多的因素会导致城市社区管理服务运行系统不能够正常运作,包括在市场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产生的各种经济问题与矛盾,还包括人口流动现象的频繁程度加大,城市发展过程中的容纳力不足等原因,只有将这些原因都妥善解决了才能促进城市社区管理的进一步发展。管理部门要从多角度的思维出发,进行管理机制的创新,切实完善各项管理办法,加强基础设施的建设,及时对社区管理效果做出科学的总结与反省,及时找到不足之处,争取更大的进步。

3.结束语

综上所述,城市社区管理服务运行机制中仍然有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在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的背景下,城市社区的管理人员要从实际出发,制定出符合实际管理的策略,来不断提高城市社区管理的水平与力度,为人民群众创造更加和谐的生活环境。

参考文献:

[1]何晓芳.浅析医院财务内部控制中的问题与应对措施[J].现代商业,2011(10)

[2]陈财柳.加强医院财务内控制度的探讨[J].现代经济信息,2009(11)

第7篇:城市服务分析范文

1.1比较优势一是产业基础雄厚。东营是胜利油田所在地,也是我国最大石油装备产业基地。胜利油田从事石油工程服务业务已有近20年的历史,现已度过了萌芽期,在人才、技术、体制、机制等方面趋于完善和成熟,已进入快速发展阶段。胜利油田五院一中心及大批石油工程服务企业在油气开发工程领域处于国内先进水平。二是人力资源富集。中国石油大学在东营建校50余年,培养了大批石油科技人才,是我国石油工业高层次人才的摇篮。胜利油田建设开发30年,建有胜利油田钻井工艺研究院、采油工艺研究院、勘察设计研究院和地质科学研究院,是国内同行业中具有领先优势的研究机构,集中了超过3000人高水平研究人员。东营区域内从事石油工程开发的专业技术人员超过2000人,教授、教授级高工50人,副高级技术人员500余人。三是交通设施完善。石油工程技术服务产业具有高专业化、高时限性、高附加值的特点,需要机场、港口等现代交通基础条件为支撑。东营是全国沿海城市中仅有的同时具备拥有油田、机场、港口的两个城市之一(另一个是天津)。东营机场是黄河三角洲地区唯一的4D级机场,机场净空条件好、辐射范围大,可以作为石油工程技术服务的空中走廊。广利港距离东营市中心仅20km,1h车程范围内涵盖80余家石油工程服务企业,如果在广利港建设海洋工程专业港池,形成海工服务专业港,将进一步带动广利港的发展。四是政策条件优越。东营市是唯一全境纳入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国家战略和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国家战略的城市,两大国家战略在此交汇,战略地位十分突出、发展前景广阔。无论是高效生态经济,还是蓝色经济,均把能源开发作为重要的发展方向,在国家和省财政的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石油工程服务产业均被作为重点支持领域。此外,长期以来,东营市油地紧密合作,也为石油工程服务产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2不利条件东营作为我国三线城市,目前仍处于加快发展阶段,主要存在经济结构矛盾突出,经济发展方式粗放,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生态比较脆弱,环境保护压力大,节能减排任务艰巨;立体大交通网络还未根本形成,发展环境不够完善;城乡差距较大,区域发展很不平衡;体机制创新不够,对外开放程度不高等问题。这些因素致使东营在吸引国际知名石油工程服务企业和国际一流技术和商务人才中处于不利地位,在一定程度上对建设国际化石油工程服务创新基地产生了不利影响。

1.3发展机遇从国内来看,未来几年,我国油气勘探将从储油气层到生油气层、从优质储层向多类型储层、从高点油气到下凹(洼)油气、从局部构造圈闭向大面积岩性和全盆地拓展。也就是说,我国油气勘探将进入构造与岩性油气藏并重,且以岩性油气藏为主;常规、非常规油气资源并重,且非常规油气发现越来越重要;深、浅层并重,且深层地层越来越突出的新阶段。从国际上来看,据麦肯锡公司分析,未来5年,全球油田服务需求将保持5%左右的稳定增长,其中海上业务、特别是深海业务增长尤其迅速,预计2015-2030年之间,深海勘探业务年复合增长率为10%。未来海洋石油工程市场将呈现深海资本支出稳步增长、深海油气产量所占比重越来越大、技术进步推动深海油气勘探开发、海上油气产量将稳步上升、海上天然气增势强劲、亚太地区将成为全球海洋油气工业的引擎等6大发展趋势。所有这些都为东营发展国际石油工程服务产业带来的历史性契机。

1.4面临挑战东营建设国际石油工程服务基地,最大的挑战来自天津。天津与东营同属于环渤海城市,同样具备海港和空港等设施条件,同样拥有大型油田和大批的石油工程服务企业。随着天津滨海新区开发,天津与环渤海城市更多地出于竞争态势而非辐射带动。如果天津也将国际石油工程服务产业作为重点发展方向,将对东营国际石油工程服务基地建设将提出有力挑战。但是目前天津市将自身产业发展定位于生物技术、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以及先进制造业,国际石油工程服务还未纳入天津市“十二五”发展规划,这也为东营石油工程服务基地建设赢得了宝贵的机遇期。

2东营市石油工程服务产业发展的目标与定位

2.1总体设想东营石油工程服务产业应在发挥东营比较优势的基础上,参考迪拜、休斯顿、新加坡的城市发展模式,依托东营地区深厚石油文化底蕴和石油工程服务产业基础,利用东营空港和海港两大优势条件,通过必要的土地、资金、人才、税收等政策扶持,建设国际化、专业化、集约化的石油工程技术服务产业基地,以国际化的眼光主动设计东营的未来主导产业,带动东营产业升级和发展方式转变。把东营建设成为泛亚地区创新实力突出、服务功能完善、产业链条完整的石油工程工程服务的集散地,为东营蓝色经济走向深水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持,力争在未来10年内成为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石油工程服务基地。

2.2发展定位

2.2.1国际石油工程服务外包基地通过优化环境、产业环境、人才供给,引进培养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高增值能力的服务外包企业,在石油工程技术服务、海工设备租赁、电子商务等领域构筑服务品牌,积极发展离岸外包,推动东营成为全国一流、国际知名、具有品牌效应的石油工程技术服务外包基地。

2.2.2石油工程服务技术成果转化基地集聚国内外石油、地质等石油优势学科高校院所,引进、吸收、集成、转化石油工程服务领域技术,孵化成套工程化技术成果,建设成套技术的中试和产业化示范项目,打造石油工程服务产业高技术集群。

2.2.3石油工程服务产业培育基地创新土地、税收、人才等政策,进一步明晰定位、提升形象、招商引资、跟踪服务,吸引具有较强竞争优势的石油工程服务企业入驻,建立全产业链的石油工程服务体系,打造国际化、专业化、集约化的国家石油工程服务产业基地。

2.2.4石油工程人才培养基地引进国内外石油工程服务领域优秀培训机构,开展石油工程技术培训及管理培训,为石油工程开发培养高水平专业技术人才和高级商务人才,为建设国际一流的石油工程技术服务提供可靠的人才保障。

3东营市发展石油工程服务产业的对策建议

第8篇:城市服务分析范文

论文关键词:邮政,普遍服务,范围,质量,定价,成本

 

邮政作为社会服务行业,以追求社会公共福利为目标。邮政普遍服务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本文在对各国邮政普遍服务的范围、质量水平和定价方法进行系统研究的基础上,按照标准归纳总结出各国邮政普遍服务特点,对各国邮政普遍服务约束强度进行分类,并借助三维坐标体系和理论对邮政普遍服务约束和成本进行了讨论。

一、各国对邮政普遍服务的界定

邮政普遍服务在满足用户多种需求方面起着重要作用。目前,国际上一些国家已经明确规定了普遍服务的范围,欧洲1997法令按产品资费和限重明确了邮件的范围(邮件0-2kg定价,包裹0-10kg或20kg),包括挂号信和申报价格服务等特别服务。法国、荷兰、英国、爱尔兰邮政都颁布了邮政普遍服务的具体详单。英国、荷兰和爱尔兰的规制机构增加了普遍服务的范围及约束。我国《邮政法》也明确了邮政普遍服务的范围。即便普遍服务范围相同,成本和赔偿金也会存在差异。

近年来,普遍服务的范围也在发生变化,如英国的代领邮件,德国的代收货款邮件,加拿大北方食品邮递(Northern Food Delivery)的特别费率等。各国在单件邮递方面存在差异。在绝大多数国家,直接邮递属于普遍服务,但荷兰的普遍服务不包括一些大宗直接邮递。芬兰把定期投递这类二级邮件从普遍服务中剔除。英国邮政服务委员会将普遍服务分为单件邮递和大宗邮递,并认为大型邮递不需要普遍服务,因此其普遍服务只包括一项大宗邮件龙源期刊。几乎所有的邮政企业都提供非普遍服务,如日本的快递服务。美国普遍服务包括所有邮政服务。

二、各国邮政普遍服务质量和定价的差异化研究

质量是普遍服务的核心(Xavier Ambrosini,,2006)。影响普遍服务质量的因素包括,邮件投递和收集的频率、销售渠道或网点建设、投诉处理、丢失或损毁邮件的赔偿责任和邮政时限。质量直接影响成本。邮政企业基于自身利益考虑,偏好在不受监管的情况下降低服务水平。因此,制定普遍服务价格定价,能有效制止邮政企业的低效率行为(Franoois Boldron,2006)。

(一)影响普遍服务质量的主要因素

各国普遍服务的质量标准存在差异,但主要因素基本相同。(1)邮件收集投递。投递邮件频率直接影响投递的成本,减少投递次数能大幅削减服务成本。各国具体投递见表1。邮件投递频率与处理邮件和非直接供应有关,与普遍服务产品转运时间几乎无关。(2)到户投递。斯洛文尼亚的普遍服务必须到户,除非用户住所超出邮路200米或基于商业惯例无法集中处理,邮件可投至附近信箱。瑞典的信件要投至住户门前,所有包裹只送至当地邮局。寄送的地点直接影响着邮件投递成本。(3)网点建设。德国拥有超过12,000个邮政营业所(retail points),每个营业所有5,000个邮政办公室,人口超过2,000的城市必须临近至少一个营业所,人口超过4,000的城市,联络点(point of contact)和居民的距离应保持在2km以内,每80km2就有一个营业所。爱尔兰规定An Post公司在每个国家至少设立一个大宗邮件的处理部门。在荷兰,超过5,000人口的城市平均每500m就有一个信箱,平均每5km就有一个联络点;其余地区每2500m至少有一个信箱。新西兰邮政拥有至少240个全方位服务窗口和880个部分服务窗口。日本每个县至少有24,700个邮局和超过186,000个信箱。而发展中国家的情况则有相当大的差距。

表1 各国按投递次数分类

 

投递次数

不受约束

每周五天

每周六天(含特例)

每周六天

国家

美国

加拿大,意大利,葡萄牙,斯洛文尼亚,瑞典

第9篇:城市服务分析范文

档案馆远程服务的内涵

档案远程服务是以计算机网络为平台,以数字档案目录和全文为资源,通过社会与馆际的分层次共享,满足利用者对档案信息异地查阅及索取档案证明的需求。

(一)档案馆远程服务方式

1 利用互联网公布档案全文,向全社会直接提供档案信息查阅服务,利用互联网公开档案目录,向全社会提供档案查询线索。

2 利用区域内网公布档案全文,向网匕单位及人员提供档案信息查阅服务,利用区域内网公布档案目录,向网上单位及人员提供档案查询线索。

(二)档案馆远程服务内容

1 提供档案复制件。利用网络公布档案全文,使利用者可直接索取档案复制件。利用网络公开档案目录,使利用者确定查档线索,到当地档案馆办理相关手续后间接索取档案复制件,不必到档案所在地档案馆索取,满足异地利用者对档案的参考性需求。

2 提供档案证明。利用者通过网络远程确定查档线索,到当地档案馆办理相关手续后,可获得标明档案出处、盖有档案证明专用章(相关部门备案)、经手人签字的档案复制件,不必到档案所在地档案馆索取,满足异地利用者对档案的凭证性需求。

远程索取档案证明需求规律

(一)机构职能分工因素

文件发放及形成的特殊性决定其归档后保存地点。发至省军级、地师级的文件和上级研究决定下级问题的会议记录等,归档―定时间后要移交给所在地档案馆,这些档案文件不控制使用后异地利用者只能到档案保管所在地档案馆索取档案证明。特别是中直、省直、市直驻在外地的基层单位和人员,更需要到上级所在地档案馆索取档案证明,为外地利用者提供档案证明多数源于此。

(二)人员异地流动因素

档案馆保存着大量涉及人的档案,都是当事人当年在当地相关活动的原始记录。人员异地流动后,当事人或机构现在需要这些档案作证明时,异地索取是必然的选择。

(三)档案真实确认因素

现在因身份证、户口、调配证、结婚证上的名字音同字不同、出生年月日不一致而到档案馆查档的很多,利益驱动档案造假的不少。所以,很多人需要查到档案馆保存最原始的档案来核实,确认真卖陛和保持一致性是有关部门对办理相关事宜基本的要求。

(四)机构归档不全因素

由于“”等诸多原因,涉及人和机构业务的非“红头”文件,机构不归档、不全归档、不移交进馆问题相当普遍,其结果造成馆藏档案类别短缺。

(五)机构保管不善因素

由于基层单位档案保管不普造成档案散失、损失,到上级批准机关所在地档案馆查找当年审批档案材料的增多。特别是中小企业职工个^档案缺失已不是个案(集体企业、乡镇企业、街道企业更多)。如今政策允许这些职工享受社会保险待遇时,相当一部分人要到上级批准机关所在地档案馆查找当年参加工作调配档案存根,异地索取档案证明是他们无奈且唯一的选择,有些大中专毕业生查找毕业报到证也是如此。

(六)个人丢失档案因素

如今,当事人将婚姻登记档案丢失且不在婚姻登记所在地居住的利用者,到保存婚姻登记档案所在地档案馆索取档案证明的案例明显增多。

长春辖区档案馆远程服务实践分析

在远程需求的拉动下,经过充分调研和精心准备,2009年长春启动了区域内馆际档案信息共享工程,首先在长春市档案馆与九台市档案馆间开展远程提供档案证明试点,同年8月31日为名叫李季的九台市利用者远程提供了档案证明,产生了全国第一个应用案例,现已累计300多例。2011年长春市辖区内综合档案馆际之间全部签订了远程利用服务协议书,县与区馆之间远程出具档案证明已有百姓受益。

(一)长春辖区档案馆远程服务情况统计分析

数据说明与分析:

1 远程提供档案证明范围:长春市档案馆和九台、榆树、农安、德惠、双阳五个县级档案馆都有远程提供档案证明的案例,出具的档案证明有上级机构审批名单存根、下级单位原始登记名册、国家政策性“红头”文件。

2 远程索取档案证明原因:有国务院、省政府只发到地级,县级馆不可能有的文件;有市直驻外县的直属单位人员审批材料必在上级馆的,有机构档案损失造成需到上级馆查底根的;有归档或进馆不全造成县级馆没有的政策性文件。

3 远程提供档案查询服务:互联网上开放档案目录和全文,从档案数据库点击40172次,网上预约档案查询222人次、网上相关留言628条来看,远程档案查询服务效果明显。

(二)长春市档案馆远程提供档案证明潜力的初步预测

据不完全统计,开展远程提供档案证明前三年,在长春市档案馆内为外地利用者提供档案证明632例(最远的利用者来自北京),远道而来索取档案证明的逐年增加,所以,我们对长春市档案馆远程提供档案证明的潜力预测。

数据说明与分析:

1 长春市档案馆文件级目录及专题数据库题名中出现县(市、区)的关键词的档案,都是市委市政府及各部门行使现行(或当时)的职能而产生文件材料,现在保存在档案馆,是直接针对下级某县(市、区)、某事、某人具有法律效力的档案证明。最多的214643名工人调配审批档案,是因为一个时期工人参加工作审批权限全部集中在长春市劳动部门。其次是110902人的职称档案,因为一定级别的职称资格审批在长春市相关职能部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