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经济学知识体系范文

经济学知识体系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经济学知识体系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经济学知识体系

第1篇:经济学知识体系范文

对于企业的发展而言,基于当前的市场经济环境下,提高会计信息的透明度、确保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性是相应决策者做出科学决策的必要依据,能够通过科学经济决策的制定来实现对经济资源的优化配置,并确保投资者实现合理投资、维护社会经济的稳健发展。而基于当前会计信息失真问题的存在,使得如何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已成为社会所关注的一大焦点所在,因此,基于经济学视角下,结合会计信息失真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能够为提高会计信息质量指明出路。

一、会计信息失真的表现

第一,基于生产过程下。主要是基于会计事项失真与会计处理失真这两个因素致使会计信息质量出现问题,其中前者是指会计事项本身的真实性有待考究,其难以与实际经济活动相对应;而后者会计事项本身能够将会计信息进行真实反映,但是基于一系列人为等因素的影响下致使会计信息失真问题出现。第二,基于事件主观性角度下。当会计人员能够基于相应法律法规与职业道德素养约束下来落实会计工作时,因自身知识经验不足而致使会计信息失真,则属于无意失真,而如果会计人员自身是有意行为,也就是出现了会计舞弊行为,则需按照法律程序进行查办。无论是有意还是无意行为,需要对会计人员的作案动机进行明确,如果只是单纯的无意行为则会比蓄意行为处罚的轻一些。

二、基于经济学视角下导致会计信息失真的主要因素分析

(一)会计制度体系不健全

实现完善会计制度的制定能够为相应会计信息处理工作流程进行细化与规范,促使会计工作能够按照相应的制度体系实现完善落实,以充分发挥出会计信息的作用与价值。同时,会计制度本身应是从交易双方利益角度出发,以此来实现对交易行为的约束,进而才能够以会计制度来实现对经济行为的规范。而从当前我国现有会计制度体系看,基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下,加上互联网金融的冲击,致使现有会计制度体系的弊端与不足之处随之凸显,严重落后于经济发展的速度,进而致使相应会计信息因缺乏完善会计制度而出现失真问题。

(二)违约成本与收益间存在严重不对称问题

基于这一因素的影响下,致使会计信息失真问题随之发生,而之所以会因此而导致会计信息质量问题的发生,根本原因在于当前我国现有相关法律制度上,主要表现在:第一,执法不严。当前,在现有法律规章制度下,要求要针对会计违法乱纪行为进行严格惩处与打击,但是,在实际执法的过程中,体现出执法不严的现象,针对如何对犯罪行为进行定性当前并没有对此进行详细规定,而正因为存在这一法律漏洞,致使很对会计人员借此来逃避法律的制裁,通过违法行为来满足自身利益需求,进而因会计信息失真而导致市场经济失序。第二,民事制裁机制过弱,且针对会计违法行为处罚的成本较低,进而难以以法律严肃性与强制性来从根本上实现对会计人员的约束。

(三)基于企业产权下,行为主体间存在利益矛盾与冲突

基于企业产权下,在企业这一组织结构中,从经济学视角下分析,构成这一产权主体的每个个体自身都有着自身的利益诉求,比如政府在这一结构体系下所关注的焦点在于税收问题;而债权者这一结构主体所关注的是在投资期限下是否能够在收回成本的基础上,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而对于企业经营者而言关注的焦点在于自身业绩的增长以及利益的获取,在此过程中就会使得在企业产权下各行为主体间存在利益矛盾与冲突。

三、基于经济学视角下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对策

(一)建立健全的会计制度体系

要想规避会计舞弊行为,以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就需要以完善会计制度体系的搭建为基础,进而为企业建立完善的财务会计制度体系、强化内控力度等提供保障。在实际践行的过程中,要求要实现内部工作评价制度体系的完善打造,在此基础上,基于企业之前所存在的财务问题,针对引发问题的原因以及具体表现等进行具体的深入的剖析,以此来汲取经验与教训,为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针对相应责任人,要根据行为的轻重等进行处罚。此外,还需要以现有会计行业制度体系为基础,实现对内部控制制度体系的优化与完善,确保相应的制度标准能够实现对企业会计人员的有效约束。

(二)实现对企业内部所存在利益关系的明确与捋顺

基于当前企业内部现存的委托关系存在着较为复杂的问题,进而致使各个程序在进行审批的过程中,因相应程序过于繁琐且多头审批问题的存在,致使经常出现难以明确源头的问题。基于此,就需要针对委托与关系问题,进行明确并捋顺,要以相应专业人才市场的建立为基础,针对企业领导任命问题,将竞争机制引入其中,以此来实现市场化运作,在此基础上,要促使企业积极展开并购行为以促使能够在利益上达成一致的企业双方进行合并,以此来不断壮大企业的规模,进而强化企业的竞争实力。在此基础上,基于市场经营下,要明确会计部门的产权责任,确保其能够基于事实基础上来实现会计核算工作的落实,并具备相应的监督权,但前提是不侵犯经营决策权,并针对企业经营管理者所提出的违法违规要求进行严厉拒绝,同时要上级进行及时汇报。

(三)要进一步加强契约关系

基于经济学视角下,提出基于合同事后支持制度的主要性,通过强化契约关系能够实现对违规行为的有效遏制,并提升违规行为的预期成本,进而也就实现了对会计信息失真问题的有效规避与控制。而要想强化契约关系,首先要求合同双反要以所签订的合同为依据,严格按照合同的内容进行执行,通过合同约束作用的发挥来实现对会计行为的规范,当违反合同行为下所发生的成本远高于这一行为所获得的利益,就需要促使相应动机者放弃这一行为。其次,要促使所签订的合同具备补充的余地,能够根据实际经营发展情况等对合同内容进行补充说明等,以此来定位风险与报酬,进而也就促使会计舞弊行为随之得到了控制,为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奠定了基础。

第2篇:经济学知识体系范文

关键词:大学生;情商素质;评价体系;情商培养;素质拓展训练;自我激励;人文关怀;心理疏导

中图分类号:G4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573(2013)03-0110-03

情商(Emotional Quotient,简称EQ)是情绪商数的简称,是相对于智力商数(Intelligence Quotient,简称IQ)而言的心理学概念。1995年,被誉为“情商之父”的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丹尼尔・戈尔曼教授撰写的《情绪智力》一书,打破了传统“智商至上”的观念,提出了情商教育理论。[1]随着情商理论的不断传播与发展,测量EQ的工具诸如“巴昂情绪量表”(简称EQ-I)、“情绪能力调查表”(简称ECI360)、“多因素情绪智力量表”(简称MEIS)也得到了广泛应用和普及,特别是ECI360,使用360度全方位评估,属于信度和效度较高的情商素质评价测量工具。

丹尼尔・戈尔曼认为“情商是决定人生成功与否的关键”,可见情商素质对人生发展的重要作用。情商理论研究成果表明,在决定一个人成功的诸多要素之中,智商起到的作用大概是20%,80%的制约因素要依靠情商。大学生是实现中华民族崛起和振兴的伟大“中国梦”的希望,是国家建设的栋梁。在这个充满竞争与挑战的社会里,若想在激烈的竞争中不被淘汰,并且得到更好的发展与提升,加强大学生的情商教育迫在眉睫。

目前,社会、教育界以及学生都认识到了情商的重要性,各高校也都结合自己的特点,探索各自的情商教育模式。然而在具体的操作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如缺乏科学有效的情商评价指标体系,情商教育缺乏长期性、系统性和整体性,难以适应当代学生的需求等。在国家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进程中,如何运用科学的教育方式培养学生的情商,是摆在高等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亟需解决的问题,探索大学生情商素质评价指标体系及实施途径,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构建大学生情商素质评价体系的心理学依据

普通心理学将心理现象化分为认知、情绪(情感)、意志三个部分。情绪心理学理论认为,情绪(情感)是个体与环境和意义事件之间关系的主观反应。情绪(情感)体验的产生与形成因素包括认知因素、外界刺激和生理因素。认知因素的作用是对过去的经验进行回忆、对当前所处环境进行评价;外界刺激指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外部刺激对大脑皮层的信息输入;生理因素是指内部器官和骨骼对大脑皮层的信息输入。人的情绪(情感)就是由情境知觉引起情绪刺激,再由刺激引起身体反应,最后由对身体反应的知觉产生情绪(情感)体验。良好的情绪(情感)能够促进人的认知过程,而不稳定和不良的情绪(情感)则会阻碍人的认知能力的培养,同时,也会对自我情绪的管理和调控产生重要影响。

情商概念的产生是心理学理论发展的产物。 戈尔曼认为,情商素质一般包含一个人把握与控制自己情绪的能力,理解、疏导与驾驭他人情绪的能力,积极乐观、自我激励与自我管理的能力,面对逆境与挫折的承受能力,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以及通过情绪的自我调解不断提高生存质量的能力。而这些都与心理学中的认知、情绪(情感)、意志等范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二、大学生情商素质评价指标体系的内涵

综合理论界的研究成果和在高校的应用状况,结合工作实际,我们将自我意识、自我激励、自我管理、人际关系、承受挫折5个指标设置为大学生情商素质评价体系的一级指标,并据此详细分设二级、三级指标,其中二级指标11个,三级指标28个,初步形成了三级指标体系。

三、大学生情商评价指标体系的实施途径

越来越多的教育实践显示,单一的智商教育或不成熟的情商教育都无法满足现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笔者认为,应该探索适应时代需求、适合学生心理、贯穿学生成长始终、整合社会资源的教育模式,结合上述评价指标体系付诸实施。

(一)树立现代情商教育理念,关注学生和谐发展

现代教育理念更加注重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教育引导学生学会判断在什么情况下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重视学生的情商素质教育与培养,强调学生的和谐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树立现代教育理念是大学生情商素质教育与培养的思想前提和基础,只有统一思想、转变观念,才能集中各种教育资源,调动多方面积极性,形成有利于情商素质培养的环境,创新有效的情商素质培养机制,形成重视情商教育、关注情商培养的浓厚氛围。学校管理人员要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全面成才为根本目标,协调各部门的工作,重视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并注重将情商素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结合,加强学校人文环境的建设,建立并完善大学生情商素质评价指标体系,健全各项规章制度,把情商教育纳入教学计划之中,并作为教学评估的重要内容。

(二)不断深化课程改革,发挥第一课堂的主导作用

将情商素质教育融入日常的教育教学之中,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不断增加有利于学生素质全面提高的情商教育内容,增设相关情商素质培养课程和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如《情商开发与综合素质拓展》《情绪管理能力培养》《人际交往中的心理学》《社交礼仪》等。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教师的榜样作用,通过言传身教和个人的人格魅力影响学生,促进学生自我认可、自我完善、自我提升。要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因势利导,因材施教,根据大学生的个性特点采取相应的教育策略。在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方面,也要区分情商教育课程与其他专业课的差别,以体验型课程为主,以互动形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平等对话、沟通发展”的氛围中学习知识,交流情感。

(三)实施情商素质拓展训练计划,激发学生潜在的心理优势

情商素质是可以通过后天的培训和培养提高的。除了发挥课堂的传统优势之外,还应拓展有效的情商素质教育实践形式,提升大学生的情商水平。

1. 开展情商素质拓展训练。素质拓展训练是一种以提高心理素质为主要目标,兼具技能和实践的综合素质教育实践形式。通过设定情景,以角色模仿、小组讨论、团体互动、头脑风暴等方式让学生直接参与活动,从而获得体验、反思、感受、分享、交流和总结。在参与体验的过程中,澄清对自己的认识,重新审视他人;增强团队意识、培养团队协作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力,增强成就动机;锻炼学生面对环境改变的适应能力,提高承受挫折能力,提升克服困难的勇气和决心。与单纯的讲授相比,素质拓展训练活动可以让学生发自内心地去感受和领悟一些道理,体会会更加深刻。

2. 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充分发挥学校心理咨询机构的功能和作用,加强对大学生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高校应该改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软硬件条件,尽快改变高校心理咨询机构存在的专项经费不足、保障机制不力以及专职咨询人员匮乏的现实问题,充分发挥心理咨询机构在大学生情商素质教育中的主阵地作用。除了在课堂上针对大学生普遍存在的诸如环境适应、专业学习、人际关系、求职择业及感情纠葛等问题进行系统教育外,还应该通过专题讲座、拓展训练、个别咨询等多种活动方式,加强宣传教育、释疑解惑,普及推介情商理论知识和情商素质开发与培养的途径方法,让大学生在实践活动中锻炼自己的情商素质,提高自己的情商水平。对有心理障碍的学生,要及时干预,有效化解,矫治他们存在的心理问题,化解不良情绪,塑造完美人格。

3. 积极开展挫折教育活动。大多数学生的人生经历是顺风顺水的,没有经历过挫折,更谈不上苦难。当面临生活或学习中的小问题时,扩大化、严重化的不良认知会使他们心理压力增大、挫折感倍增,时时处处弥漫着不良的情绪。学校应该加强挫折教育,开展挫折实践活动,从而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挫折观,提升大学生挫折认知水平;帮助他们建立转移、升华、合理解释、乐观等积极的自我防御机制,养成自信、豁达、坚韧、顽强的良好品质。

(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良好育人环境

校园文化体现着学校的精神风貌,对学生有着重要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应充分发挥其导向功能。高校应该加强校园文化的物质、精神、组织和活动建设,改善基础设施建设,塑造良好的校风、教风和学风。以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不断丰富大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为大学生情商素质的开发与综合素质培养提供良好平台,从而激发他们发挥自己的兴趣和特长,挖掘自身潜能,妥善控制情绪和管理情绪,增强团队协作精神,促进心理健康和人格完善,为将来走向社会、实现职业发展奠定坚实的素质能力基础。

参考文献:

[1]丹尼尔・日戈尔曼.情绪智商[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

[2]徐小燕,张进辅.情绪智力理论的发展综述[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28):78-82.

第3篇:经济学知识体系范文

论文关键词:高职;机电类;专业技能竞赛体系

一、构建高职学生专业技能竞赛体系的目的和意义

高职教育的目标是为社会培养高技能实用性人才,即是要培养学生较高的专业技能和职业素质水平。在理论和实践教学的基础上,针对专业特点开展专业技能竞赛活动,无疑对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和职业素质有着积极意义,是实现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可靠途径。

专业技能竞赛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在实施和操作上也涉及多个层面,需要形成一个专业技能竞赛体系,为专业技能竞赛的成功组织和顺利开展提供保证。首先,该体系为专业技能竞赛确立明确的培养目标。专业技能竞赛的实施必须围绕一个核心目标,即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和职业素质,为社会提供合格人才。其次,设计可行、有效的专业技能竞赛实施手段,为专业技能竞赛创造一个实施平台。再次,为专业技能竞赛的实施提供良好的保障措施,确保专业技能竞赛持续开展、不断优化。最后,建立一个绩效反馈机制,评估专业技能竞赛实施后的效果,总结成果,发现不足,不断完善。构建专业技能竞赛体系,可以为专业技能竞赛的成功开展提供保障,有利于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和职业素质,从而促进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实现。

二、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机电类专业技能竞赛的开展现状

(一)专业技能竞赛的开展特色和成果

机电类专业技能竞赛项目涵盖了不同层次和各个专业,学生参赛积极性较高,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1、竞赛项目涉及多个层次和所有专业

机电类学生已参加全国数控技能大赛、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和广东省大学生学术科技节相关赛事,在省级以上层次的大赛中与外界相互交流,取长补短,增进技能。但此种竞赛门槛较高,参赛人数有限,更多的是学校内部组织开展的小型竞赛活动,如模具、数控专业开展的工程制图竞赛、汽车专业开展的汽车发动机拆装竞赛、玩具专业开展的水火箭比赛和电子专业开展的电子电路焊接比赛等,参赛人数均超过相应专业人数的一半。

2、学生参赛积极性较高,尤其表现在挑战性和趣味性兼有的竞赛项目上

如玩具设计与制造专业举办的水火箭比赛,形式新颖,要求学生发挥想象、创造能力,制作和表演水火箭模型,可谓寓学于乐,学生参与率高,达到专业人数的70%。通过参加专业技能竞赛,学生能够更加主动地学习和掌握相关的专业技能,增强了对专业的学习兴趣。

(二)专业技能竞赛中存在的问题

1、学生参加专业技能竞赛的目标不够明确,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盲目性和功利性

毋庸置疑,开展专业技能竞赛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但是,由于教育、引导不够,部分学生还存在为了增加素质学分而参赛,甚至为了获奖、物质奖励而参赛的心理。这虽然可以理解,但不能提倡。

2、专业技能竞赛的实施手段上,存在一定的随意性和无序性

专业技能竞赛项目的实施情况参差不齐,有些竞赛项目无论从开展周期、操作程序还是组织保障上都已经比较规范,但有些项目的实施还比较随意,诸如开展时间不定、操作随意无序、经费不能保证等等。

3、教师的指导是专业技能竞赛成功开展的重要保证

目前,专业技能竞赛的开展氛围还不够浓厚,一些赛事缺乏教师指导。除一些层次较高的竞赛外,校内组织的竞赛项目多是学生自己的事情,这些项目因参与人数较多,更加能够起到提升学生专业技能竞赛的目的,但是教师的重视和指导力度不够,竞赛的成效有待加强。

基于以上问题,我们认为,应该构建一个专业技能竞赛体系,确保专业技能竞赛的成功实施,增强专业技能竞赛的实施成效,切实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和职业素质。

三、高职机电类学生专业技能竞赛体系的构建

经过不断实践,我们逐步探索出一套包括实施目标、构建原则、实施手段、保障和激励措施、拓展渠道和绩效反馈6个部分组成的专业技能竞赛体系。

(一)实施目标

配合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通过开展专业技能竞赛,树立学生的求知、求真、求实精神,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核心是培养学生坚实的专业技能,完成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

(二)构建原则

1、以赛促训,赛训结合

通过专业技能竞赛,促进学生动手能力的养成和训练,促使学生在平时的学习和实训中更有目标性和针对性。竞赛既是对学习和实训效果的检验,又是对学习和实训的促进,将学生的学习和竞赛结合起来。

2、可操作性

开展专业技能竞赛要结合实际,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源和条件,在组织过程中注意学生的实际技能水平,针对不同年级、不同基础的学生开展不同层次的竞赛活动。

3、注重反馈

开展技能竞赛后,要全面、细致地对竞赛结果进行总结和评价,听取参赛学生的意见和反馈信息,以便增强竞赛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三)实施手段

1、依托专业教育和目标引导,使学生明确培养目标和未来职业定位

我们认为,知是行的前提,行是知的表现。要使学生增强学习动力,提高专业技能,必须使其加深对专业的了解,明确未来的职业定位,这就要加强对学生的专业教育和职业目标引导。学生大多在入学前对所学专业了解不多,因此,在新生入学时,各专业教研室要加强专业教育,让学生明确本专业的特色,明确培养目标和今后的就业方向。此外,更为重要的是,教学过程中十分重视学生实操能力的培养。

2、依托专业理论和实践教学,塑造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基础

学生只有具备了一定的专业理论基础和实践能力,才能在专业技能竞赛中脱颖而出。因此,应该牢牢抓住专业教学这条主线,通过理论和实践教学,使学生掌握必备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在此基础上,组织开展课外专业技能竞赛,作为课堂教学的补充,可以更加强学生对专业技能的熟练程度,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开拓学生的创造思维。

3、组织专业兴趣小组,配备专业教师指导

为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更好地开展专业技能竞赛,我们依靠专业教研室,将有兴趣参加专业技能竞赛的学生组成一个个专业兴趣小组,配备专业教师进行跟踪指导,及时为他们解疑释惑,加强训练。 转贴于

4、配合学校素质拓展计划,积极组织开展和参加专业技能竞赛活动

素质拓展的核心应是职业能力的提升,而职业能力首先体现在坚实的专业技能上。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补充,组织学生开展和参加专业技能竞赛是整个体系的核心环节。在开展和参加专业技能竞赛过程中,注意因人而异、有所侧重、规范有序。具体来讲,一是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专业基础开展不同的竞赛项目。一年级的学生专业基础较薄弱,可以多开展一些趣味性、实操性项目;二、三年级的学生具备了较扎实的专业基础,可鼓励参加具有创造性、挑战性的竞赛项目。二是有所侧重,即侧重开展适应面较大、参赛人数较多、可操作性较强的竞赛项目,以便提高多数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三是在实施和操作上加强组织管理,细化实施步骤,做到规范、有序。

5、发挥专业社团的作用,广泛开展学生社团专业技能竞赛

专业学习型学生社团是与专业学习紧密结合,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学生组织。专业社团是举办专业技能竞赛的重要平台,对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有着重要作用。在导师的指导下,学生以共同的专业归属为纽带,可以开展多样的专业技能竞赛活动,以便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四)保障和激励

1、师资保障

教师的指导是开展专业技能竞赛的重要保障,不仅有助于提升竞赛的质量,而且有利于实现竞赛的目标。一方面,专业教师积极参与,在学生技能竞赛过程中跟进指导,同时按照导师制的管理规定,将专业教师的课外指导工作折算成工作量,以增强专业教师指导技能竞赛的积极性。另一方面,辅导员负责做好技能竞赛活动的组织、协调,使竞赛活动顺利开展。

2、经费保障

经费是开展专业技能竞赛的物质保障。高职院校的实训实习经费是开展专业技能竞赛的经费来源之一,这样有利于在专业教学中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此外,学生活动经费也是专业技能竞赛的重要经费来源。

3、激励保障

学生在参赛过程中胜出,不仅可以获得竞赛主办方的奖励,而且可以在学校获得素质拓展积分,这是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证明。教师在指导学生参加专业技能竞赛之后,可以按照一定的标准获得一定补贴。

(五)拓展渠道

1、专业顶岗实习

高职学生的顶岗实习是教学计划的重要环节,也是学生在实际工作岗位上检验学习效果的重要途径。专业技能竞赛不能局限在学校和特定的场所,更应该在顶岗实习的过程中真正地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

2、社会实践活动

与专业相关的社会实践活动同样具有检验学生的专业技能的作用。充分利用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和学生自发的实践活动,将专业技能的培养和提升贯穿其中,使学生在实践岗位上,将自身学习和实操训练结合起来,切实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

(六)绩效反馈

开展专业技能竞赛后,要全面、细致地对竞赛结果进行总结和评价,发现成绩和不足,听取学生的意见和反馈信息,以便使竞赛活动的开展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第4篇:经济学知识体系范文

一、 创设导入情境,以境引趣。

上思品课,教师要营造一种宽松、自由、和谐的气氛。激发学生求知兴趣,唤起高涨的学习激情,使学生愉快进入教学情景之中。以境引趣,激趣引入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例如:游戏引入、故事引入、生活实例引入、或从旧知迁移引入。在教学《爱国小英雄》一课时,从旧知《王二小》的故事引入,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自然把学生引入新课,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

二、创设合作情景,明辨是非。

小组合作是学习思品课的一种形式,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可以把小组中不同的思想进行优化整合,把个人独立思考的成果化为小组共有的成果,从而以群体智慧来解决问题。例如、学习《心中有他人》一文,我先让学生仔细观察图画,后提出问题让学生合作学习,经过讨论、交流同学们明白了怎样做是心中有他人,哪些行为是自私自利。

三、创设实践情境,明理导行。

通过联系实际,用大量实例印证所学的观点和理论。良好的信念不是一下子确立的,而是经历一个认识内化和行为外化的交替过程。所以我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科学有效地创设道德实践情境,激励学生积极参议,加强道德训练,。用示范、模仿的方法,帮助学生自觉地掌握和支配自己的情感和行动。例如教学《礼貌待客》一文,我创设小红来我家作客的教学实践情境。让学生模拟表演,通过模拟实践,给学生提供了展现才能的机会。培养了学生的道德情感。让学生体验到怎样做才是礼貌待客。

四、创设问题情境,激发认知兴趣。

第5篇:经济学知识体系范文

【关键词】经济类课程;课程实践教学;评价体系

一、构建课程实践教学评价体系的必要性

近些年来,实践教学已成为高职院校不可缺少的一个教学环节,在高职教育教学中占有重要位置。随着高职课程实践教学体系逐步建立和完善,课程实践教学得到了广泛而深入的发展。然而,课程实践教学体系的建立,并不意味着课程实践与学生发展、与社会需求、与岗位要求相适应,没有目的或目的性不强的实践教学比比皆是。与工科类实践教学相比,经济类课程的实践活动落实相对困难。原因在于工科类的实践活动只需在某个部门某一专业条件下就可完成任务,而经济类课程的实践活动则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其实践教学也不像工科类的实践活动可以直接用量化指标来衡量。因此,为便于对经济类课程的实践教学过程加以控制和操作,为了使实践教学取得更好的效果,合理构建实践教学评价体系是十分必要的。

所谓课程实践教学评价体系,就是针对课程实践教学的各个方面、环节,在系统调查和描述的基础上,对其设计、规划的内容、实施过程、效果等方面满足社会和个体需要程度进行分析、判断、归纳所采取的方式方法的总称。它是课程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具体包括课程实践教学评价的理论、原则、方法和指标体系等内容。

二、传统课程评价体系存在的问题

考核在教学活动中起着指挥棒的作用,考核的方法、手段、内容对教学目标的实现和教学活动的开展有很强的导向作用,它直接影响教师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学生的学习方法和思考方式。现行的课程考核,一般采用百分制,综合学生的平时作业成绩、期中考试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来评定,期末考试方式多采用闭卷笔试。考查课成绩采用五级记分制或百分制,主要依据各种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综合评定。这样的考核方式难以适应所有课程,尤其是经济类课程的实践教学。综合来看,现行的“平时+期中考试+期末考试”的课程评价体系存在以下问题:

1.死记硬背,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更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在传统的考核模式下,“上课记笔记,期末背笔记”已成为现行学生学习、应试的普遍现象,导致知识与能力脱节,有违于高职教育的培养宗旨。

2.对于有实践教学环节的课程,现行的考核模式不能正确、客观、全面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卷面考试更多的是注重考核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有些尽管也包括部分实践内容,但终究不能准确地反映学生在实践教学环节中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及团队协作能力等。

3.对学生的评价存在不公平的弊端。传统的考核方式以笔试为主,不重过程重结果,侧重于记忆性知识,导致一些应试型的学生在考试前临时抱佛脚也能取得优异的成绩,而一些动手能力强,笔试能力较弱的学生,在传统考核模式下的结果就是成绩不理想。这就是对学生评价的不公平。

三、构建高职经济类课程实践教学评价体系的建议

针对经济类课程实践教学综合性强、落实较困难、实践过程较难把握的特点,以及传统评价体系的弊端,在对实践教学进行评价的时候应把握“量化+模糊”,“过程+结果”的原则。在考核内容上,不能单纯以书本知识作为考核的依据,而应根据不同学科的教学目的、特点、要求,加强理论与实际的联系,突出应用性、操作性、技能性,减少纯记忆性内容,增加技能性内容的比重,注重对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核,注重对知识的获取、运用和创新能力的考核。在考核形式上,可以选择不同方式的组合,如笔试(开卷、闭卷)、面试、项目设计、调查报告、论文、各种行业职业资格证书等形式。

1.评教与评学相结合。虽然实践教学的对象是学生,以培养、提高他们的实际应用能力为目的,但是对教师在该课程中的教学思路、教学方法、教学技巧等方面的评价,即评教,也能提高教师的课程实践教学质量和水平。评学,即评价学生对该课程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技能的掌握程度,有利于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效果及时改进课程实践教学方案。评教与评学相结合的方法实质上是一种互动的评价方式,教师与学生共同努力有利于不断完善课程实践教学评价体系。

2.量化考核与模糊评价相结合。经济类课程实践教学有其独特性,其考核方法较多的是根据学生完成调查报告或者项目策划书的情况来评判,因此,量化评价标准对于构建完善的实践教学评价体系来说尤其重要。笔者一直都在思考如何量化评价标准,才能够最大限度地真实反映出学生之间实际操作能力的水平和差异度。以笔者所任教的“广告策划”这门课程为例,课程考核的重点是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完成的“广告策划书”。

上述表格中的评价标准可以相对准确、公平地评价每个学生在课程实践环节中的表现,对于学生来说,“多劳多得,少劳少得”的结果是每个人都甘于接受的,这就有效激励了学生以更大的热情与动力投入到实践活动中去。当然,在课程实践教学评价过程中,仅仅采用量化标准考核是不够的,还要同时结合教师的模糊评价。模糊评价是指通过教师对学生平时表现的观察,发掘学生潜在的创新能力、质疑性思维能力等,而这些不能单依靠量化考核反映出来。因此,全面、客观地对课程实践教学进行评价,必须采用量化考核与模糊评价相结合的方式。

3.过程评价与结果考评相结合。由于没有相对稳定的实训场所或实践基地,经济类课程实践教学较难落实,对于学生的实践过程较难把握,仅仅凭学生上交的调查报告或项目书之类的实践结果来评价学生在课程实践环节中的表现是不够的。因此,这就需要教师对学生的实践过程进行控制。仍以笔者所“广告策划”这门课程为例,学生完成策划书的途径大多通过市场调研,因此对于开放式的实践方式,实践过程的控制就尤为重要了。笔者的作法是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每组设一个组长,与教师保持密切联系。在课程实践活动开始前,每组发放一套表格,用以记录实践过程的进展情况。这些表格包括:任务分配表:用来记录组内每个成员各自分配到的任务及联系方式,责任明确;会议记录稿:用来记录小组每次开会讨论的内容,要求每次都记清楚未到人员及原因;实践计划表:用来记录每个小组的实践进度安排,要求每次都要填写实践的内容及小组成员的签名,还需要有被调查者的签名。有了这些表格,教师就可以清楚、及时地了解到各小组实践活动落实情况。然后,根据结合实践教学结果的考核,教师就可以全面地评价学生在课程实践环节中的表现,了解其实际操作能力及掌握的程度。

四、结语

对高职经济类课程而言,基于培养目标需要,建立课程实践教学评价体系的重要作用在于通过全面、客观地考核,强化学生的学习动机,激发学习兴趣,开发创新思维,培养进取精神,促进学生能力和素质的发展提高。在实践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以及根据具体课程的性质和内容,因教施考。改革传统的单一的考核模式,使高职教育,尤其是经济类课程的实践教学适应社会的需求,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张晓雁.高等职业教育成绩考核办法改革探讨[J].烟台职业学院学报,2007,(3).

[2]张敏,王洪林.高职课程考核模式改革的实践与思考[J].科技教育创新.2007,(6).

第6篇:经济学知识体系范文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中行驶的机动车数量也越来越多,2012年1-8月,我国汽车销量1247.47万辆,而仅去年8月,我国汽车销售就达到了149.52万辆。如此快的增长速度给城市的交通带来了巨大的压力,使得城市交通的拥堵问题日益严重。在每年新增的车辆中,大部分属于私人家用汽车,原本人们购买汽车是为了节约出行时间,提高出行的舒适度,而现在拥堵的道路却适得其反,给开车出行的人们带来了巨大的麻烦与困扰,不仅如此,每年(或者每月)新车上路的数量却还在持续增长,使得城市交通拥堵问题日益严重。据此,本文试通过使用新制度经济学理论还分析其原因,并提出解决之道。

    二、新制度经济学的理论

    所谓新制度经济学(New institutional economics),正如科斯所说,就是用主流经济学的方法分析制度的经济学。它是在20世纪70年代凯恩斯经济学对经济现象丧失解释力之后兴起的。一般认为,新制度经济学是由科斯的《企业的性质》这篇文章所开创的。它放宽了新古典经济学的一系列假设,增强了解释力。

    新制度经济学包括四个基本理论:

    (一)交易费用理论。交易费用是新制度经济学最基本的概念,是科斯在1937年的论文《企业的性质》一文中提出的,他认为,交易费用应包括度量、界定和保障产权的费用,发现交易对象和交易价格的费用,讨价还价、订立合同的费用,督促契约条款严格履行的费用等等。交易费用的提出,对于新制度经济学具有重要意义。由于经济学是研究稀缺资源配置的,交易费用理论表明交易活动是稀缺的,市场的不确定性导致交易也是冒风险的,因而交易也有代价,从而也就有如何配置的问题。资源配置问题就是经济效率问题。所以,一定的制度必须提高经济效率,否则旧的制度将会被新的制度所取代。这样,制度分析才被认为真正纳入了经济学分析之中。[1]

    (二)产权理论。新制度经济学家一般都认为,产权是一种权利,是一种社会关系,是规定人们相互行为关系的一种规则,并且是社会的基础性规则。产权经济学大师阿尔钦认为:“产权是一个社会所强制实施的选择一种经济物品的使用的权利。”这揭示了产权的本质是社会关系。产权是一个权利束,包括所有权、使用权、收益权、处置权等。产权实质上是一套激励与约束机制。影响和激励行为,是产权的一个基本功能。新制度经济学认为,产权安排直接影响资源配置效率,一个社会的经济绩效如何,最终取决于产权安排对个人行为所提供的激励。

    (三)企业理论。科斯运用其首创的交易费用分析工具,对企业的性质以及企业与市场并存于现实经济世界这一事实做出了先驱性的解释,将新古典经济学的单一生产制度体系——市场机制,拓展为彼此之间存在替代关系的、包括企业与市场的二重生产制度体系。科斯认为,市场机制是一种配置资源的手段,企业也是一种配置资源的手段,二者是可以相互替代的。在科斯看来,市场机制的运行是有成本的,通过形成一个组织,并允许某个权威(企业家)来支配资源,就能节约某些市场运行成本。交易费用的节省是企业产生、存在以及替代市场机制的惟一动力。

    (四)制度变迁理论。制度变迁理论是新制度经济学的一个重要内容。其代表人物是诺斯,他强调,技术的革新固然为经济增长注入了活力,但人们如果没有制度创新和制度变迁的冲动,并通过一系列制度(包括产权制度、法律制度等)构建把技术创新的成果巩固下来,那么人类社会长期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是不可设想的。制度变迁的原因之一就是相对节约交易费用,即降低制度成本,提高制度效益。所以,制度变迁可以理解为一种收益更高的制度对另一种收益较低的制度的替代过程。产权理论、国家理论和意识形态理论构成制度变迁理论的三块基石。制度变迁理论涉及制度变迁的原因或制度的起源问题、制度变迁的动力、制度变迁的过程、制度变迁的形式、制度移植、路径依赖等。 [2]

    三、囚徒困境理论

    囚徒困境的故事讲的是,两个嫌疑犯作案后被警察抓住,分别关在不同的屋子里接受审讯。警察知道两人有罪,但缺乏足够的证据。警察告诉每个人:如果两人都抵赖,各判刑一年;如果两人都坦白,各判八年;如果两人中一个坦白而另一个抵赖,坦白的放出去,抵赖的判十年。于是,每个囚徒都面临两种选择:坦白或抵赖。然而,不管同伙选择什么,每个囚徒的最优选择是坦白:如果同伙抵赖、自己坦白的话放出去,不坦白的话判一年,坦白比不坦白好;如果同伙坦白、自己坦白的话判八年,不坦白的话判十年,坦白还是比不坦白好。结果,两个嫌疑犯都选择坦白,各判刑八年。如果两人都抵赖,各判一年,显然这个结果好。但这个帕累托改进办不到,因为它不能满足人类的理性要求。囚徒困境所反映出的深刻问题是,人类的个人理性有时能导致集体的非理性——聪明的人类会因自己的聪明而作茧自缚。

    四、城市拥堵问题的经济学分析

    联系到城市交通问题,我们可以用以上的经济学理论来进行分析。

    每一个出行的个体,都可以看做是囚徒困境里的一个囚徒,当然我们这个“囚徒困境”里包含更多的“囚徒”。如果所有人都选择公共交通出行,那么,所有人都将有一个良好的出行感受。在这时,如果有极少数人选择驾驶私人车辆出行,那么,在没有对道路交通产生拥堵压力的前提下,这部分选择驾驶私人车辆出行的个体将有一个更好的出行感受。此时,作为理性的个体,有能力选择私人车辆的人,他们都将选择驾驶自己的车辆上路,从而迅速对城市道路造成极大的负担。而此时,不会有人主动退出自驾行列,而去选择公共交通。原因很简单:首先,选择自驾的个体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而选择放弃自驾而乘坐公共交通的人,是牺牲自己的利益,来使别人获得更好的满足。这便是城市交通的“囚徒困境”问题,每个个体的理性行为,导致集体的非理性,从而造成整体利益的下降。

    对于这一问题,要从制度的建立入手,通过制度与规则的确立,来到达整体利益的最大化。制度存在的理由是节约的交易费用,它普遍存在于人类社会活动的各个方面。人类在从事各类活动时总是有意或无意地进行着交易费用和经济效益,恰是人类所遵循的某些准则。制度的存在规范了经济主体的活动方法和利益界限,界定了交易各方面的权利和义务,明确了处罚违约行为的规则和秩序是人们的损人利己的机会主义得到抑制,为降低交易费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一套健全的经济制度,维护了社会经济主体的各方利益,使人们遵循一定得规则从事经济活动,遵守既定的契约,降低了经济活动的交易成本,从而提高了经济效益,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第7篇:经济学知识体系范文

关键词:智能科学与技术;综合性大学;机器人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1 引言

经过近几十年的发展,智能科学技术已经成为信息领域的重要生长点,其广泛的应用前景日趋明显。为了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南开大学于2005年开始建立“智能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经过一年时间的缜密准备,2006年正式开始招生。该专业以信息学院机器人与信息自动化研究所、自动化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等单位为学科依托,覆盖了这些学科上的多个博士点和硕士点。该专业面向前沿高技术,注重系统集成和相应的工程实施能力,以机器人技术等作为载体,强调学生一定的工程实践能力,并授予工学学士学位。

作为一个成立不久的新兴交叉专业,“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没有成熟的教学计划可以遵循。特别是对智能科学这种前沿叉学科而言,如何完善人才的培养机制,以满足国民经济对于智能技术专业人才的需求,是该专业建设成败的关键性因素。另一方面,21世纪科学技术的交叉与综合,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国际竞争的加剧,对人才的培养机制以及人才的素质、能力、知识结构等方面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基于以上原因,为了建设好“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实现该专业的培养目标,我们必须针对该专业学科交叉的特点,总结传统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优点与不足,优化课程设置和教学计划,充分体现该专业面向前沿高技术的优势,根据应用型、开发型的专门工程技术人才的需要,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应用,强调课堂讲授与动手实验相结合。在制定教学体系和有关实验环节时,我们根据南开大学的办学特色,研究出一套既能够充分发挥南开大学的教学优势,又符合智能专业学科特点的教学模式。

2 兼顾专业特色与南开大学特点的教学计划设置

对于南开大学“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而言,能否扬长避短,制订出结构合理且便于实施的教学计划,是决定该专业建设成败的至关重要的环节。

2.1 教学计划安排

南开大学信息学院设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自动化等多个本科专业,学科交叉优势非常明显,这正是建设“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所必需的学科基础。此外,南开大学机器人研究所在智能系统设计等方面具有多年的研究经验,可以将研究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以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的水平。但是,从另一个方面来看,南开大学在脑科学与认知科学等方面开展的研究不多,要在认知理论等领域培养高水平的人才具有一定的难度。基于这种情形,在设计“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教学计划时,必须充分发挥我们在机器人研究方面的优势,重点培养学生在智能系统设计与分析方面的能力,使其针对各种具体要求,能够选择合适的传感与执行器件,集成多种智能技术与策略,完成工程系统的设计。

不可忽视的是,作为一所综合性大学,南开大学的工科基础相对薄弱,缺乏与智能学科有关的其他学科,如机械工程等。在这种大环境下,必须根据“智能科学与技术”本身的专业特点以及南开大学自身的具体情况来设置相应的课程以及教学计划,探索出一种能够充分发挥南开大学本身的理科优势和在机器人等智能系统上的研究经验,并且带有显著工程科学特色的学科建设方法和本科培养模式。为此,该专业所开设的课程和教学计划应该充分体现面向前沿高技术的特点,强调应用型、开发型的专门工程技术人才的需要,从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实验及实习安排等方面都必须具有科学而合理的实施方案,使将来的毕业生可以成为在相关领域的研发中迫切需要的智能科学与技术方面的专业人才;这些人才应该也可以面向产业需求,在信息技术、智能家居、控制工程等领域从事智能信息采集与处理、智能系统设计与集成等方面的教育、开发与研究工作;还可以在与智能科学与技术相关的诸多方向继续深造。

需要强调的是,“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并不是自动化、计算机等现有专业的简单组合,而是面向前沿高技术,具有自己独特定位和完备教学计划的新兴交叉专业。在设计“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教学计划时,我们根据南开大学综合性大学的具体情况,充分考虑到智能专业的多学科交叉特点,重点培养学生在智能系统设计与分析方面的能力,在课程体系中偏重工程技术素养方面的锻炼,最终将为该专业的毕业生授予工学学位。因此,在选择教学内容时,我们主要针对智能系统中常见的传感与执行器件,以及与之相关的各种智能技术进行介绍与分析。通过开设传感器、运动控制等课程,使学生熟悉各种光、机、电器件特性,使他们能够针对不同场合下的各种具体应用对象合理选择各种传感与执行器件,如压电陶瓷、激光、声纳、液压等元件,将其进行集成后完成预定的单元任务,并进而分析、设计和实现机器人等各种综合性的智能系统。

实现上述目标的重点在于使学生理解与掌握各种常见的智能技术,并且能够将其用于解决工程实际问题。因此,除了让学生学习认知科学基础、电子技术、计算机、自动控制原理等课程之外,本专业还特别开设了“智能技术”与“智能工程”等数门核心专业课程。此外,由于本专业侧重点在于工程实际应用,而各种智能技术必须具备一个起码的工程载体,因此,在课程计划中,除了讲授各种智能技术之外,还必须包含机械工程基础、工程光学基础等课程,使学生通过这些课程的学习,了解常见的光学和机械传感与执行元件。其中,“工程光学基础”将主要介绍智能系统中主要的光学传感与执行器件,该课程配有相应的实验。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掌握工程光学的基本概念和计算方法,了解常用的光学检测和执行技术,在此基础上,能够根据实际智能系统的需要,选择合适的光学器件和计算主要的光学参数。

根据上述设计思路,我们为“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制订了合理的教学计划。该专业学生共需取得150个学分,方可获得工学本科学位。这些学分的具体分配如下:校公共必修课4分(926个学时),主要学习数学、物理、英语等公共基础课程;院系公共必修课30.5个学分(659个学时),主要包括电子技术、电路基础、计算机程序语言等课程;专业必修课29个学分(498个学时),主要包括自动控制原理、智能技术、智能工程等专业核心课程:专业选修课为26,5个学分,学生可以从机器人学导论、数据结构、运动控制等课程中选择适合自己实际情况的课程来学习,为自己将来从事智能系统方面的研究打下基础:任选课为 15个学分,这部分课程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大部分专业必修课程都安排了实验或者上机,以通过实际应用增进学生对基本理论的理解。

2.2 核心专业课程

对于南开“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而言,“智能技术”和“智能工程”等课程是体现专业特色的核心课程,它们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是否能实现预期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以下将对这些专业课程进行具体介绍。

“智能技术”是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最重要的核心专业课程之一,包括6个学分。教学中既有理论讲授,还包括大量仿真训练与实验操作。该课程包括以下三部分:人工智能、计算智能与机器视觉。其中,人工智能以符号主义为主线讲授人工智能的基本概念、原理与方法;计算智能以联接主义为主线讲授计算智能的基本思想、方法;而机器视觉是基于模式识别的智能方法,重点讲授机器视觉的基本流程与方法。通过智能技术的学习,力争使学生能够掌握智能技术的基本原理和方法。通过课堂讲解,并配合一定的作业练习、上机实验等环节,使学生初步具备运用智能技术和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智能工程”是一门解剖实际智能系统设计与分析过程的核心专业课程,它与“智能技术”之间是前后承接的关系。该课程将通过分析典型的智能系统讲授各种智能技术在工程实际系统中的应用。总体而言,该课程面向智能系统的实际应用,着眼于使学生理解如何解决工程应用中的技术问题。为此,将通过具体分析移动机器人、无线传感网络等实际智能系统,使学生了解智能系统的基本结构和各个组成单元,并更好地理解之前所学的信息检测与传感、信号处理、运动控制等技术以及各种智能信息处理方法,使学生初步具备综合运用多种智能技术分析、设计和实现智能系统的能力。

2.3 教学计划实施

作为一个多学科交叉的本科专业,“智能科学与技术”的教学内容相对较多。该专业的很多课程都是现有研究生课程的下移,但不能完全沿用研究生的教学内容和授课方式,否则,在知识储备和学习能力方面的差距将使本科生很难理解、消化、吸收授课内容。因此,在组织教学时,强调授课内容突出重点,以点代面,着重讲授基本方法及其实际应用,尽量避免讲授枯燥的理论或过于抽象的内容。此外,为了适应学时方面的要求,智能技术和智能工程等课程重点讲授清楚一至两种智能信息处理技术,透彻剖析一至两个智能系统,并通过随后的专业实践等课程,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各种智能技术和智能系统的理解。

在我国现行的教育体制中,中学阶段和大学阶段的学习差异性非常大,很多大学生在入学之初表现出非常明显的新生综合症。此外,很多大学生在专业课程选择、职业规划等方面疑虑很多,迫切需要经验丰富的教师进行引导。基于上述原因,并考虑到“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难度较大,我们在该专业中引入了教授学业导师制度。即为该专业的各个班级分配一名学业导师,他们都是本专业年富力强、教学经验丰富、研究成果突出的中青年知名教授。其中,前两届学生的班导师曾分别留学美国康奈尔大学和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这些班导师可以为学生在专业课程选择、职业规划等方面提供非常具体的意见,也可以引导高年级学生积极参加专业实践,加速学生成才。

迄今为止,南开大学“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教学体系已经基本建设完成。现在,该专业已经有三届学生,教学情况良好,教授学业导师制度也得到了学生的广泛认可。初步的实践经验表明:我们所制订的教学计划合理性好,实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可以达到“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

3 实验和实践环境建设

3.1整体建设思路

作为一个面向应用的学科,“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必须非常重视工程训练。因此,我们除了精心设置有关课程讲授基本理论,组织教学实习之外,还必须着眼于实验室的建设。通过创建高水平的实验环境,为学生提供一个实践、测试、研究基本理论的场所,切实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工程创新意识。能否获得一个高水平的实验环境,是“智能科学与技术”这个新专业人才培养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之一。

南开大学信息学院具备良好的实验条件,机器人研究所现有的科研设备也可以为“智能技术科学”的本科生提供较好的实践平台。尽管如此,原有的实验室只能满足“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起步期的教学工作需要,而对于体现专业特色的课程,如智能技术、智能工程等,需要有相关配套实验,因此必须创建一个高水平的实验环境,以满足专业课程教学的需要。考虑到经费和实验面积两方面的限制,要想在短期内获得一个完全满意的实验环境,难度很大,因此需要采用分批次、循序渐进的方式建设智能专业的整体实验环境。一方面,通过一年半左右的时间规划并建设好“智能科学与技术”实验室,以满足“智能技术”、“智能工程”等主要专业课程的教学要求;另一方面,可以借助于机器人研究所等单位的实验条件,暂时缓解部分课程的实验压力。

3.2 “智能科学与技术”实验室建设

“智能科学与技术”实验室的主要作用是开设与智能系统有关的实验,以体现本专业的特色。所以,建设该实验室将重点考虑如何为本专业的核心课程提供必不可少的实验条件,使学生通过大量实验操作掌握智能系统中测量、感知与执行的基本技术手段与方法,并能对整个系统进行综合分析与评价,增强学生对所学习基本理论的感性认识,深化其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在此基础上,可以引导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发现问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训练学生逐步养成系统整体设计的技能,以培养“智能科学与技术”领域的工程创新性人才。

自南开大学建立“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以来,我们对于该专业实验室的建设进行了长期调研,在此基础上,根据南开大学的学科特点及现有的实验室基础,我们规划了“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实验室的建设方案,对各个实验计划进行了详细论证。在南开大学新专业建设经费的资助下,南开大学信息学院和教务处、设备处密切合作,筹集资金购置了相应的实验设备,初步建设完成了“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实验室。实验室的主要设备如表1所示,包括机器视觉、移动机器人、磁悬浮系统、三自由度直升机、电梯群控系统等多套实验系统,这些设备可以基本满足智能技术、智能系统、专业实践等课程的教学需要。特别需要指出的是,一些实验环节,如电梯群智能控制调度及远程维护系列实验,是首次引入本科教学体系的实验课程。

3.3 以科研环境促进实验教学

不可否认的是,“智能科学与技术”实验环境建设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工作,要想在短期内完善实验环境,使之能够完全满足“智能科学与技术”教学的需要,难度很大。在这种情况下,必须开阔思路,采用多种方式进一步拓展实验渠道,如借助外单位设备组织实验教学等。

我校“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主要依托单位为信息学院机器人与信息自动化研究所。该所在机器人及相关技 术的研究方面处于国内领先行列,配置有移动机器人、医疗机器人、无线传感网络等多套实验设备,承担了大量国家与省部级的研究项目,具备了良好的实验条件。因此,我们充分利用该所良好的科研环境来促进实验教学。一方面,我们经常性地组织“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低年级本科生前来机器人所参观实习,通过教师的详细讲解,使学生初步认识机器人等智能系统的基本结构和主要组成单元,为将来学习智能技术和智能工程等课程建立感性认识,同时也使他们更好地理解本专业特色,激发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在专业课程的教授过程中,教师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组织学生到机器人所进行各类演示性实验,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各类智能技术。除此之外,为了切实提高“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高年级学生的工程创新能力,学生进入大三,初步完成电子技术、计算机、智能技术等专业课程的学习后,我们逐步引导学有余力的学生提前进入实验室,参与各类研究项目,鼓励他们应用掌握的知识设计实际工程系统,激励他们的创新意识。

3.4 专业实践环节设计

为了实现“智能科学与技术”交叉工科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必须为学生安排充分合理的教学实践环节,使学生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掌握有关理论知识,提高设计与分析智能系统的能力,提高他们对于本专业的信心。在教学计划中,我们对学生的实习环节进行了精心规划,在教学的后期,积极引导学生参加各个层次的实践教学活动。

在教学计划中,“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开设“专业实践”课程,主要目的是让智能专业的本科生进一步熟悉各类智能系统,针对磁悬浮、直升机等实验系统设计出合适的智能控制方法,并最终完成算法实现、系统性能测试、研究报告撰写、期末答辩等工作,力争使学生能够应用模糊控制、专家规则等智能控制方法解决工程实际问题。

第8篇:经济学知识体系范文

关键词:工学结合;经济管理;实践能力;培养

职业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培养能够快速适应社会发展的技能型人才,承担起社会经济发展的重任,促进学生就业。和普通院校性比,高职学校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更具职业性和实践性,以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为主,引导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适应社会,完成学生从学校到现实社会的良好过渡,全面提高学生综合能力。

1 构建工学结合实践教学体系的内涵

高职教育作为现代社会发展中衍生的 新型教育模式,必将承担着为国家培养高素质的专业人才的责任。

1.1 教学理念

高职教育的教学理念一般以就业为导向,在教学中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和强化,同时,增强学生就业意识和竞争意识,模拟企业环境,将教学和岗位实践进行完美融合。

1.2 教学目标

传统教育主要是培养学生掌握高深的文化知识,却忽略了实践能力的重要性,学生一旦踏入社会,将会发现学校和社会是完全不同的。而高职教育不仅仅是为了向学生传授文化知识,更重要的是对各方面能力的培养,比如创新能力,散发性思维能力,观察能力,实践能力等,只有注重学生整体素质的培养,学生才会受到更全面的教育,在未来职业生涯中更加得心应手。

1.3 教学方法

高职教学中,不能固守传统,应该大胆创新,深化教学改革,和传统教学模式区分开来,采取文化知识与实践能力双重培养的教学方式。充分利用学校资源,采取模拟化教学,让学生提前感受未来的工作环境,查找自己的不足,从而在今后学习中更具有针对性,比如可以利用实训室,或者采取工学结合的办法,定期让学生到企业内部参观和培训,有助于学生职业技能水平的提升。

1.4 教学内容

在教学课程的设计上,构建灵活的教学板块,应该已就业为导向,联系实际,有针对性的开展教学工作,教学内容既要让学生具备深厚的理论知识水平,同时又要熟练掌握职业技能,为学生未来发展奠定扎实基础。

1.5 教学监控评估

为了有效提高教学质量,必须建立起严格的教学评估体系,将现代化教学理念与教学评估进行有机融合,同时可以适当采取激励机制,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 构建工学结合实践教学体系具体做法

2.1 为了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必须深化课程改革

深化课程改革是为了更好的促进教育水平的提升,保证教学质量。工学结合课程是以学生为主体,根据学生的专业特点和就业趋势,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体现了高职教育的实践性和开放性,从而实现以就业为导向的根本教学目标。

传统课程主要以文化知识灌输为手段,着重培养学生文化知识水平,忽略了对学生知识运用能力的培养,无法突出高职教育本身的教学特点和办学使命。因此,必须对高职课程进行改革,把握自身优势,更好的为社会培养专门人才。笔者认为,既然要进行课程改革,首先要搞清楚高职教育的办学目的,然后在改革过程中才会更有针对性。比如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可以说是高职教育的根本性标志,那么在教学中就要把握好文化知识水平与实践能力水平的天平,不能将过多的教学资源投入到文化概念的传授,而应该删繁就简,文化培养以“够用、实用”为原则,讲的过深,不利于学生理解和吸收,讲的过浅,学生则感到不够用,不利于学生今后职业生涯的发展。众所周知,《经济管理学》是一门实用性较强的课程,“死板硬套”的运用是不切实际的,在教学中应该导入一些实际案例进行精心的讲解,用来提高学生的判断力和分析能力。同时,《经济管理学》也是一门跨学科课程,涉及面较广,比如在工作中很可能涉及到商务谈判和礼仪公关,教师可以专门为学生开设一些辅助课程,如《公关与礼仪》、《商务谈判》、《消费者心理学》等客户层,扩宽学生知识面,保证学生专业知识学习不受影响的情况下,适当拓展学生的相关专业知识水平。

2.2 制定教学计划,抓好项目实践,提升教学效率

目前,高职学校基本上都会制定统一的教学计划,但是,只是针对课程理论而言,相对于项目实践教学却薄弱的多,这和现代化高职教育办学特点及其不符。随着我国的快速发展,经济整体已经进入转型阶段,也是经济发展的瓶颈期,对于社会的构建尚无明确方向,一方面对人才需求量非常大,另一方面对人才的培养却极不规范。因此,科学的制定教学计划,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对于提高教学效率显得极其重要。

2.3 提倡多元化教学

工学结合作为教学模式的一种,对于高职教育来说显得非常重要。所谓工学结合,主要是以学生体验为主,让学生通过体验不同的环境,提高适应能力。工学结合是基于学生工作和学习的相互交替,在学习中工作,在工作中学习,体现了教学的人性化特点。

2.4 工学结合实践教学团队的建设

采用工学结合教学模式,对于教师队伍的要求非常严苛。教师既要具备高学历、高职称,又要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和教学经验。为了打造一支优秀的教师队伍,学校应该采取物质奖励机制,对于教学成绩优异的教师进行奖励,激励教师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投入工作。同时,学校可以专门定期聘请企业内部的技术骨干到学校讲课,他们具备丰富的工作经验,了解企业运作,知道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有助于学生增进对企业的了解。

2.5 校企合作,建设实训基地

对于高职学校来说,实训基地的建设非常有必要,可以对学生进行模拟实践训练。笔者认为,建设实训基地应该分为两种,第一种是在学校建立实训室,其主要功能是帮助学生对技能的练习和强化。另一种为校外实训基地,由学校和企业单位建立合作机制,将学生输送到一线工作岗位进行工作之间,可以采取半工半读的模式,并且学生可以享受部分员工待遇,如果企业对学生的表现满意,可以和学生签订用工协议,达到一举两得的效果。

2.6 实践教学管理制度的建设

为了保证实践教学安全有序的进行,必须要制定严格的实践教学管理制度,杜绝意外的发生。比如为了保证学生安全,需要制定一些安全制度,以及设备操作流程,让学生明白在实训基地应该做什么,不能做什么,规范教学制度。

2.7 建设工学结合实践教学质量监控和评价体系

除了规范实践教学制度,保证教学秩序外,还应该制定科学的教学质量监控和评价体系,保证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建立,需要具备可操作性灵活,制度严格,能够及时发现教学中的问题和不足,及时反馈和纠正,有效帮助教师提高教学效率。

总之,在目前高职教育中,经济管理专业教学还存在很多不足,有待各位教师不断完善可改进。而工学结合教学作为新型教学模式,在高职教学中已经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教学成果显著。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坚定教学改革的决心,优化教学模式,树立自主创新的精神,不断提升我国高职教育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李海宗,肖文芳.就业导向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本质特征之新论[J].职业技术教育,2008,(34):5-8.

第9篇:经济学知识体系范文

“互联网+”时代的职业教育呈现一片生机勃勃,对教学质量要求的新高度使职业教育面临严峻的考验。而对实践教学保障,特别是保障体系组成项目的推敲和体系的有效运行尚不健全,构建科学的保障体系迫在眉睫。

一、高职会计实践教学保障体系的构建原则

(一)时代性原则

时代性原则指教学保障体系的构建应该反映当今“互联网+”的时代特征,能够应对信息化的颠覆性变革。高职会计实践教学需与时俱进,将“互联网+会计”适宜开展,充分体现信息化教育教学水平。

(二)针对性原则

针对性原则指教学保障体系的构建应该有所指,有所重点,能够提升体系整体的质量与效率。高职会计教学中的重要实践点,如会计信息化、SAP综合实训、VBSE财务实训等既要全面深入,又要针对性加强实践环节。

(三)持续性原则

持续性原则指教学保障体系的构建应该随时反应教学质量的优劣,及时作出判断,以推动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等不断校正、不断鼎新。构建的各级项目突出强调发展,使准会计人才的综合素质得以全面养成。

(四)创新性原则

创新性原则指教学保障体系的构建应该勇于立异,将体系组成的核心项目细化,尽量明细到可操作、可实施的步骤。构建的各级项目可利用已有基础,在“互联网+”背景下改进传统会计实践教学保障体系构建的元素、路径、环境。

(五)整体性原则

整体性原则指教学保障体系的构建应该与教学评价体系等密切配合,预防体系构建目标的偏离。构建的各级项目制定需兼顾整体,与其他体系既有分工更有协作,齐头并进以达到会计实践教学质量全面擢升的目的。

二、高职会计实践教学保障体系的构建

(一)教学保障体系的项目组成

会计实践教学保障体系的项目组成直接影响了整体体系构建的权威性和系统性,鉴于此,合理确定一级项目、二级项目、三级项目意义重大。项目组成详见“图1 高职会计实践教学保障体系构建”。

(二)教学保障体系的项目解析

会计实践教学保障体系的项目中一级项目共有7个,每个一级项目下设2个二级项目,共计14个,有6个二级项目下设三级项目,共计12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