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德育教育的反思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反思;德育教育
有学者指出,如果一个教师仅仅满足于获得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的思考,那么,即使有“20年的教学经验,也许只是一年工作的20次重复;(除非)善于从经验反思中吸取教益,否则就不能有什么改进”。笔者从事班主任工作多年,在德育工作方面做了一些实践探讨,认为反思能有效地优化班主任工作。
一、借助《班务日记》,反思德育途径
反思,首先应有第一手材料,而《班务日记》则是我们班主任积极探索,并能调动学生热情参与的一种行之有效的的教育途径。《班务日记》是由学生直接参与轮流负责日班级工作的评价量分的记录。学生可以在《班务日记》上毫无顾忌地表露自己的认识、建议与感想,例如:“某某同学对练习时有点枯燥,想睡觉,但是我挺佩服那些仍然全神贯注,认真听讲的同学。”有对同学的评价的,例如:“某某同学上课听流行音乐,目无师长。”有对教师情感的流露的,例如“某某老师咳嗽厉害,但仍然坚持上课,我们很感动。希望老师注意身体!”有对班级事务的处理建议的,例如:“老师,我认为班干部任用终身制不好。采用班干部轮换制,聘用一日班长和一日班主任,可以给我们提供均等的机会,增强我们的责任感、使命感,等等。学生既是参与者又是评判者,而且使学生在评判中获得教益,也体现出管理上的民主。班主任借助《班务日记》这一信息反馈,能在第一时间里掌握第一手材料,及时了解学生的反应,知道学生的学习生活和思想活动情况,洞悉他们的思想道德状态。这种发自学生内心的东西正是我们班主任加强德育工作的一种有效途径。
二、通过对话交流。反思德育教育
班主任与学生的对话交流可以通过课内交流和课外交流来实现。课内交流可以通过课堂教学、班会活动来了解学生的行为习惯、思想动态与能力表现等。一次班会课上,一学生说:“老师,你不如原来的班主任好,你经常不同意我的请假,其实我每次请假的理由纯属真实!”面对学生如此出言不逊,我感到惊讶。作为班主任,要以理智战胜情感,冷静处理。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教师的职业意味着他放弃了个体喜怒哀乐的权利,应使自己胸怀宽广。”课外交流是师生心与心的交流,学生容易流露内心世界,也是班主任了解学生内心世界的一种较有效的方法。学生小陈平时学习认真,一日三餐主要以面包或方便面为食,但是他脱离、回避班集体生活,忽略学习方法,学习成绩不但没有提高,反而下降。通过面对面的交流,了解到主要原因是由于他的家庭暴力。这个例子,提醒班主任应该反思我们的教育方法是否真正落实到学生的思想觉悟、心理状态、学习方法和实际能力的提高上,于细微处见真情,因材施教,以达到“育人为本”的根本目的。
三、捕捉教学机智。反思德育技巧
乌申斯基曾经指出:“不论教育者怎样研究了教学理论,如果他没有教学机智,他就不可能成为一个优良的教育实践者。”一次,我正在津津有味地讲课,教室里突然响起打呼噜的声音,有学生笑了起来,我不得不停下来,看了看睡觉的学生后,突转话题:“……像写文章一样,要想生动,就要使用象声词,绘声绘色地描写事物的声音形状。绘声,就是用象声词模仿声音。比如,鼾睡可以用这位同学的鼾声来描摹,请你们注意倾听。”我作出倾听状,同学们全都笑了起来,这位学生也被笑醒了。这个例子,我始终没有正面批评这位上课睡觉的学生,而是利用旁敲侧击的教学机智,使自己摆脱窘境,这样,既没有影响上课,也达到了教育目的,还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客观事物千变万化,学生性格千差万别,教育工作也总是处于变化之中。对待不同的情况,班主任也要采取不同的技巧,用最短的时间捕捉教学机智,保证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使德育工作更加完善和充满开放性。
四、剖析教育案例,反思德育策略
班主任及时剖析典型教育现象,以案例的形式分析与研究,揭示其内在的规律,也是反思的一种重要策略。有这样一个案例,学生小潘常有轻生的念头,为取消她这种想法,我给她讲了很多名人挫折的故事,但都无济于事。本学期她发生轻生未遂的行为之后,我带领班干部去医院看望她,平时对她更加关心与呵护,她才渐渐回心转意。其实,造成这位学生轻生的主要原因是意志薄弱与缺少温暖。现在,这个学生坚强起来了,性格开朗了,学习也进步了。班主任平时要经常剖析记录这些教育案例,作为以后指导自己育人工作的参考素材,并不断从典型案例中获得信息,借鉴和吸收经验,在互补共生中进行反思,在互补合作中进行反思,才会少走弯路。
五、查找教育“败笔”。反思德育得失
一、突出人文性,但不能淡化工具性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是对语文课程性质的最新认识。过去语文课上,教师把课文条分缕析,弄得支离破碎,把语文课上成纯粹的工具训练课。语文课上没有思想的碰撞、心灵的触动、情感的陶冶、审美的熏陶。语文教学的人文教育功能完全没有得到充分地发挥,所以,语文课从来都不受学生的欢迎。新的课程标准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人文性因素放在教学目标的重要地位,突出了语文教育应有的丰富内涵,充分展示了语文自身的无穷魅力,还语文以本来的面目。
但要注意的是在教学中我们在突出体现语文人文性的同时,不能忽视其工具性,应当使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水融。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工具性是相辅相成的,是高度统一的。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学的根在于听说读写,是听说读写之内的挖掘与创新,而不是游离于听说读写之外的花样翻新。
如果我们的语文课堂长期如此,少了听说读写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基本技能的训练,那么可想而知其他的一切活动也都将成会空中楼阁。
因此,我们虽强调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但决不能以削弱学生的基本语文训练为代价。应在兼顾语文教学人文性的同时,扎扎实实抓好语文基础知识的传授和语文基本能力的培养。只有在教学中真正做到了语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把提升人文素养渗透于扎实的语言文字的训练之中,语文教学的理想境界才有可能实现。
二、倡导德育教育,但不能远离根本
语文是综合性最强的一门人文学科。通过教学不仅要求学生获得语文知识,而且更要达到陶冶情操、净化心灵,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目的。但在我们平时的语文教学中往往偏重于对语文知识的传授,对句子的理解分析,修辞方式的运用等等,而忽视了语文的教育功能;文章所传达的思想、精神、人生观、心理状态等,以及对于学生应该从中借鉴什么,学习什么、批判什么……
新课程则提出了“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的核心理念,为教师的教学行为提出更高要求,尤其更强调“育人为本”的教育观念。这就要求语文教师让学生在课堂上不仅获得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在成长中如何以健康的心态面对人生的种种挑战。
三、倡导合作探究学习,但不能忽视独立思考
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由被动的接受学习,转变为主动的探究学习,是这次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改变学生学习的过程与方式的根本目的,是使学生学会学习。
要切实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自主学习是基础。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发展的主体,是“教学之本”。要保护每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热爱祖国语文的感情,使每个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意识得以长久地保持,做到乐学,主动地学,学有所得,越学越爱学。
合作、探究是实现有效学习的重要方式。要倡导在自学、自悟基础上的各种形式的合作学习,通过互相启发、共同探究,不仅有所发现、学有所得,而且培养了合作精神和协作能力。
语文综合性学习是全面提高语文素养,特别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语文综合性学习,是语文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学习专题的提出,到学习过程的安排、学习方法的确定,乃至学习成果的呈现,学生有更大的自主性,有更多实践的机会,有更大的创造空间。学生会全身心地投入,使他们的主动精神和探究精神得到充分的发挥。语文综合学习,看重的主要不是学习成果的呈现方式,不是结果,而是学生学习、探究、实践的过程,是在一次次的综合性学习的过程中不断提高的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综合运用语文的能力和创造性以及责任感、合作精神等等。这些既是十分重要的语文素养,又是现代人必备的基本素质。
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首先要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教师的主导作用绝对不应该因为提倡学生的自主学习而削弱。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过,教师要尽可能多地尊重学生,尽可能多地要求学生。一方面教师要实行教学民主,给学生更多的自,使学生有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学习伙伴的权利;一方面教师要严格要求学生,对学生的学习给予有力的指导、引导、辅导,使学生的学习成为有效的学习、高效的学习。其重点,一是提供交互式的学习平台,二是精心组织学习活动。提供学习平台,也就是创造氛围、空间,提供学习、实践的机会,使语文教学有一个民主、宽松、和谐、愉悦的氛围,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时时、人人有提问、发表、交流、展示的机会。精心组织学习活动,要点有:组织好自学,核心是使每个学生都能独立思考;组织好合作学习,既做到在互动中把学习引向深入,又做到因材施教,加强个别辅导;组织好全班交流,在交流中加强引导、调控,以全面实现教学目标。总之,教师要通过有效的学习活动,通过师与生、生与生的交流,使学生不断进行自我组织、自我建构,在这种组织、建构中,逐渐提高语文素质,形成适合自己的学习语文的方法。
我有幸参加了全县半日开放示范课的研讨,活动的主题是提高英语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今天我向大家介绍的一课是牛津初中英语7B Unit 4 Grammar (the Simple Past Tense)部分的教学,下面是教学过程简介、目的或理论依据:
语法课教学一般都采用演绎法和归纳法。本课大多采用归纳法,第一步:用学习目标把一般过去时的用法、构成和常用时间用幻灯片呈现出来,接着用图片展示两周前的运动会导入,使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为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创造了条件。第二步:从描述图片的句子来归纳一般过去时的定义、构成、用法。根据直观教学法,运用图片呈现真实的语言情景。根据任务型教学的激励性原则,不可因任务过于简单而失去挑战性,否则学生就会失去活动中应有的动力。第三步:呈现be动词构成、用法,让学生总结规律和常用时间。重视对学生完成任务进行评价,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第四步:小试牛刀的三种练习,让学生练习be动词的变化规律。含be动词句子的句型转换,巩固前面的内容。让学生有成功的体验,使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得到充分的发挥。第五步:用图片比较现在进行时与一般过去时的变化,突出行为动词的过去式,然后呈现许多动词的过去式,由学生读、感悟不规则动词和规则动词变化规律以及含有行为动词的一般过去时句子的句型转换。第六步:练习巩固所讲的内容。灵活巧妙地处理教材,通过游戏创新教材,使语法更实用。第七步:学生课堂小结,给予学生适当的帮助。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语言概括能力。第八步:综合练习,巩固本课所学内容。根据艾滨浩斯的遗忘曲线,应及时巩固所学的知识。第九步:用谚语No one can call back yesterday. 昨日不会重现。Yesterday is never going to get better.昨天从来都不会变得更好 寓意:我们无法改变昨天,世上没有后悔药,我们要着眼于未来从而进步。Don’t put off till tomorrow what should be done today.今日事,今日毕。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昨天不会再现,也不可能变得更好,我们要珍惜现在,养成好的学习习惯,今日事,今日毕。第十步:家庭作业:1. 背书上120不规则动词过去式。2. 用一般过去时和所给的动词(jump, run, swim, play basketball and play football)写一短文。根据教学巩固性原则,布置家庭作业是为了更好地复习、巩固所学的知识,扩展学生的能力。背不规则动词过去式和用一般过去时和所给的动词写一短文是为了培养学生的独立自觉的学习能力,挖掘学生的潜能,增加所学知识的深度和广度。
本课既注意了语法形式,又注意了语法的实用性功能,从语言应用出发,把语言的形式、意义和语法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在语境中了解和掌握该语法的表意功能。
教学反思:
课堂教学应符合学生素质教育的要求,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英语教学模式,使英语教学既有利于学生打好英语基础,又有利于学生形成健全人格,更有利于学生去探索、创新。优化课堂教学是提高其有效性的突破口, 它能唤起学生的主体性,使教学目标落到实处,使教学过程民主化、互动化、科学化,教学内容充实、课堂活动现实、教学目标落实。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必须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必须了解学生,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必须灵活处理教材,创新教材;必须重视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有效策略一: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首先,教师要有激情。充满激情、富有诗意,用全部心血和智慧去教书育人,应该成为我们每一个英语教师的座右铭。
其次,教师要有幽默感。适当地运用幽默,能够缩小师生之间的距离,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参与、体验知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这样,教师的教学就有了个性魅力和智慧的光芒,就能把一些抽象的、复杂的教学内容以一种生动的形式表现出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而且用幽默作为批评教育的手段,也能够消除学生的逆反心理,使之在笑声中认识、成熟,改正错误。
第三,教师要会倾听。倾听同行的声音;倾听孩子们的声音;倾听自己的声音。
第四,教师要有智慧。语言简练、明确、有弹性。把握好学生学习兴趣和英语知识学习的切入点,创设适合知识学习的情景,使英语课堂教学永远保持一种清新的感觉,让学生丝毫觉察不到教师人为的痕迹。
第五,教师要会表扬。适时捕捉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并运用恰当的语言表扬他们,使他们产生积极而愉悦的心理。
有效策略二:了解学生,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要了解学生思想动态、英语基础、学习动力、兴趣爱好及教学期望等。针对不同的内容和学生来选择教法。
在导入新课时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本课就是用学校两周前运动会上的图片导入,使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学生积极地描述,他激发了学生说的欲望即学习兴趣。
在讲授新课时要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本课在课堂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做到以学生的实践活动为主线,以小组活动为学生主要活动方式,面向全体学生。教师成为了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学生是学习的真正主人,活动主要是以学生自主、合作学习为主,在活动前老师应明确这次活动的任务,这些任务体现出学习的实效,要求所有的学生通过活动来完成所给的任务。活动中人人认真准备,出谋划策,互帮互学,共同提高。组织比赛,增强责任感、荣誉感和竞争意识。组内交流,锻炼能力。沟通交流,培养开放型、交际型人才。轮流当组长,提高组织能力。活动结束后,学生应进行具体的成果展示(组内和全班汇报所给的任务)。新课标要求注重语言的输入更注重语言的输出,语言就应该是在“用中学,学中用”反复实践,“习得”与“学得”结合,采取多种方法,使学生处于积极思维的状态之中,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学生的情感,使其在学习中,更加集中精力,更好的感知、记忆、思考。
赞扬能回答出较难度的问题学生、表扬表现得比较出色或学习有所进步的学生、对回答不完整的同学要多加鼓励,引导学生把问题回答完整。即使学生回答错误,教师不能伤害他的自信心,鼓励他重新思考。拿起表扬的武器,让每一个学生都抬起头来走路。
有效策略三:要灵活处理教材,创新教材
开展以学生为中心的活动。本课创设真实的语言环境,通过用图片制作课件、学生表演、使用多媒体来组织课堂活动,创造性地使用教材,适当地增补、调整教学内容,使其符合现实、有趣和富有挑战性。使英语课堂教学充满真实性、趣味性、直观性、形象性、有效性,使分散的知识系统化,书本知识交际化,课堂活动生活化。大力培养学生的主动性,使其创新能力和探究能力得到大幅度的提高。
有效策略四:重视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英语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是素质教育对英语教育工作者提出的要求,学好英语知识,养成优良的道德品质,从而实现育人的宗旨。英语新教材寓思想性、教育性于一体,在实际教学中,我一般会开展各种各样的活动,以丰富的教学手段,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英语知识,养成好的学习习惯,进一步巩固对学生思想品德的教育。
关键词:新课标 数学教学
现在社会处于信息时代,学生平时在生活中获得信息量也相当大而快,而初中年龄段的学生的特点,求知欲望较强,特别是对新鲜事物接受快,但不喜欢抽象的乏味的计算、严密而难于理解的推理,缺乏创造性和趣味性学习。现代教学内容可谓丰富多彩,教学手段五花八门,教学的对象个性迥异,教学的观念也层出不穷,一线教师作为新课标的建设者、教学的研究者在课堂教学探究活动中面对学生的变化、教学形式的变化应不断总结、善于反思。
开放教学观念 搞素质教育,给我们提出了新的课题,评定一个学生的优劣,也不再是以学习成绩作为唯一的标准,教学的成功与否不再以考分为唯一的指标。我们在进行数学教学时应注意学生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数学教育也可以渗透德育教育,以文载道、文道合一不是文课的专利,注重学生思想品德的修养,教会学生做人,培养他们爱国的热情,培养他们吃苦耐劳、脚踏实地的做事作风。
传统的数学课的教法,往往是老师讲例题、分析过程、讲完后让学生练习巩固,往复循环,按部就班形成了一个“套路”。学生的练习无非是例题的再版,这样成了知识点的供给,使数学学习乏味无趣,那么怎样才能吸引学生呢?
首先要走出从数学到数学的圈子,走进生活,从生活中找数学,学生活中的数学,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是生活中处处存在的,学之及用的,是为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增加学生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走进生活和生活实际的需要是推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的第一原动力,新教材数学知识的学习力求从生活实例出发,从他们熟悉的感兴趣的问题引入学习的主题,因此在上课时必须创设丰富的问题情境,培养学生从生活中学习知识的习惯。
其次要从生活实际中引入数学知识,有助于展现数学与理论及其他科学的联系,突出数学化的过程,有助于学生应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总结能力、归纳能力,提高他们的数学感,不被一堆表面信息迷惑。新课标更重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比传统教材更关注学生的兴趣与经验,更关注学生的现实世界,教学中就更应引导学生亲身体验主动参与、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最后才是注重知识的获得的过程,给予足够的时间和空间,为学生提供探索知识的机会。生活中我们有这样的经验,越是容易得到的东西一般不会珍惜,容易忘掉,而来之不易的东西往往倍加珍惜,记忆深、有的甚至终身难忘,对知识也这样,以前往往注重强调知识的讲解,知识的落实巩固,而忽视了知识获得的过程,不只向学生提供的是一个被成人社会所认同的、客观的数学知识,传递一些已成定论的成熟的数学,学生从事数学学习,对学生而言是模仿,或把知识复印到学生的头脑里,新课标是要让学生在探究中学习,学习中探究,让学生摸着石头过河,只有这样才能加深学生记忆,激发学生兴趣和求知欲,让他们觉得这些知识不是你教他的,而是自己探索发现的,有一种科学家创造发明解决新问题,发现新知识的成功感,故在新知识传播时用这种方法更有效,教师只有大胆改革教学模式,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参与意识,变教师讲为师生共同地双边活动,尤其要放手让学生自己解决问题,主动探究,使学生由原来受动者变成现在的主动参与者,学习兴趣越来越浓厚,只有使学生真正经历知识的形成与应用的过程,才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应用数学,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所以对课本中的做一做,想一想,议一议的栏目,不能只留于表面、留于形式,要做好、想透彻和议透彻给予学生充分时间,真正做到做中学和学中做。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不要当着自己的孩子总夸别人的孩子好。你的孩子不如别人的孩子,你是否也不如别人?
教育者的个性、思想信念及其精神生活的财富,是一种能激发每个受教育者检点自己、反省自己和控制自己的力量。
九牛一毫莫自夸,骄傲自满必翻车,历览古今多少事,成由谦逊败由奢。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学习知识要善于思考,思考,再思考,我就是靠这个方法成为科学家的。
1 工具价值理念占主导,生涯教育目标异化
马克思说过:劳动不仅仅创造了物质产品,同时也塑成了劳动者自身的本质,也就是说,劳动创造了生存的资源,更是劳动者赖以生存的意义。劳动是社会财富的源泉,能使个体获得赖以生存的物质财富和资源,体现为劳动就业的工具价值。实践中,依据劳动就业的本质意义,生涯教育理念也存在着工具价值。现有的生涯教育产生的原动力来自一定生产力发展水平和产业结构变化,源于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生涯教育过程中更多地注重具体知识内容的和技能的获得,关注结果胜于过程,而学生的情感体验更是被严重忽视。
(1)工具价值理念下将人视为孤立的生产个体,强调其社会价值,导致教育目标与教育的本质脱节。无论是植根于心理学基础上的欧美生涯指导理论,还是建立在市场需求基础上的日韩生涯指导体系,各种生涯选择理论过于注重择业者的职业自我属性,相对忽视职业所在的组织和地区社会环境的作用。更有甚者,将生涯教育简单等同于职业生涯规划或就业指导,生涯教育纠缠于“职业”和“个人”的描述与分析,尚未对个体进行更深层面的精神世界的挖掘。
其实,人的命运和人生是与整个社会的大环境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人不是社会的对抗者或驾驭者,而是整个社会生活的一部分。人与社会构成了一个整体。职业与人生同样构成了一个人作为社会人的不可分割的整体,二者互相影响。生涯教育的目标绝不仅仅是帮助学生寻求一份工作,而是要使个体追寻天命所在,找到一个可以安身立命之所,帮助学生实现和谐完满的人生。
(2)工具价值理念下的标准化模式,导致生涯教育目标简单化。无论是生涯决定历程的CUC模式,还是SWOT分析,现有的教学过程,仅仅是标准化状态。教学是将学生的问题情境,假设为一个静止、固定的状态,导致生涯教育目标僵化。
个人的生命历程如何,充满了变量。有一类变量是客观的,存在于个体之外,如身世、性别、家业、时局等;另一类变量是主观的,存在于个体之内的,如天赋、气质、性格、能力与兴趣倾向。这两类变量决定了个体的富贵贫贱,其间的互动之学,中国人称之为“命学”,是最为朴素的“生涯”观念。在这一朴素的概念中,充分表明了一个不确定性的事实:一个人的生涯历程中充满了不可测量的变量。我们不可能模拟出每一种状态和情境。生涯教育,不是要让学生学会应对一个个模式化的生活片段,而是要让学生建立起一种坚定的信念。这种信念可以帮助他们应对未来生涯中的种种风险。
2 缺少传承与创新,生涯教育内容受局限
(1)过度关注可测量性内容,教育内容偏狭。在心理学的支撑下,生涯教育更为关注流程和工具的使用,个体的天赋、气质、性格、能力与兴趣倾向等都可以通过专业的测评工具测量。但是,却缺少对存在于个体内部的其他因素的分析和解读。譬如忍耐、坚毅、意义、爱、美和意识等,这些因素均无法以科学的方式去探讨。
(2)生涯发展理论的本土化研究不足。高校多沿用西方的生涯发展理论。然而,中国人的生涯发展理论与西方社会存在很大差别,譬如行业发展内部的等级差别会不同程度地影响职业内涵的发展。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由于缺乏符合中国国情的生涯理论做指导,也就很难编写系统的教材,加之部分生涯导师对课程的承诺感和投入感比较低,很难给予学生有价值的指导;此外,行业内也鲜有从事职业分类和职业描述的专业机构和组织,对中国本土的职业进行深入研究,导致缺乏职业描述不到位,参考价值有限。更为重要的是,长期忽视对已有教育思想的总结和传承,是国外生涯教育理论本土化的过程异常缓慢。
3 挖掘古代教育思想,生涯教育的必由之路
长远来讲,生涯教育要发挥真正的指导作用,让每位受教育者都能在这个不确定的时代,成熟、自信地规划好自己的人生、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就要在学习西方经验的基础上,重新审视我们的价值理念、充分挖掘古代教育思想的精髓。
我国古代教育思想中对于生涯教育有着深刻的论述。孔子云:“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就是一副清晰的生涯路线图。从天与人的关系到人与教育的关系,《中庸》作了最概括的阐明:“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可以说中国古代的教育思想中“天人合一”的哲学观所体现的和谐完美的价值取向,在某种程度上弥补了目前生涯教育工具价值理念的缺憾,也符合中国人特有的人格品质。
“天人合一”哲学观将宇宙万物分为自然现象、社会现象、生命现象三大类,以天、地、人三个概念作为最高抽象,天指自然界,地指人类赖以生存的大地及社会环境,人实际指生命而言。人生于自然而组成社会;社会可以作用于人,人亦可以作用于自然;自然条件制约着社会发展,社会力量又可以改造自然。从自然现象中发现和把握规律,将自然界、社会和人看成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三者尊伦理,和谐共生,此谓“天人合一”境界。“天人合一”的观点其实是合乎自然,合乎社会的规律。这个深奥的玄机在于“周而复始”的观念教给中国人“所谓生命,乃是一种不断地变迁,交互兴盛和腐败的现象,当一个人的生命力达到巅峰时,也象征着要开始走下坡路了,犹如潮水的消长。”个人的生涯发展就是要合乎自然,合乎规律,达到和谐的状态。这也是古代教育思想中“天人合一”哲学观在今日生涯教育领域的应有之义。
参考文献
[1] 沈之菲.生涯心理辅导[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25-26.
[2] 卢荣远,李凌,唐宁玉.职业心理与职业指导[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66.
[3] 辜正坤.中西文化比较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78.
[4] 曾维希.大学生的生涯不确定感类型与症结研究—生涯混沌论的视角[D].西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9:103-104.
[5] 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54-55.
关键词:教师 耕耘 爱心
法国作家雨果曾说过:“花的事业是尊贵的,果实的事业是甜美的,让我们做叶的事业吧,因为叶的事业是平凡而谦逊的。”那时,我只觉得教师的职业很神圣,并带着一种美好的憧憬和新奇的心理,不断地崇拜自己未来的身份和形象。可是,当2009年7月,我真正走上教师的工作岗位,真正开始了执教生涯的时候,才又有了新的感悟和理解。
俗话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踏上三尺讲台,也就意味着踏上了艰巨而漫长的“育人之旅”。教师就像一棵枝繁叶茂、郁郁葱葱的大树,在形象高大的同时,更要把那一片浓郁的绿荫投给学生。如果说教师是那默默奉献的园丁,那么她要时时刻刻关注花朵的娇艳;如果说教师像吐尽青丝的“春蚕”,那么她是为了编织校园生活的美好;如果说教师像燃烧自己的“蜡烛”,那么她是为了照亮教育事业的前程。
一、转变新观念,实践新课程
人们常说,教师的职业是崇高而伟大的,是太阳底下最神圣的事业,然而,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我更感觉到教师的职业又是爱的事业,是奉献的事业,是靠良知支撑起来的,体现一个人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对孩子的成长成才有着举足轻重的事业。认识到这一点,我觉得为人师表是一名教师最起码的要求。古语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大概就是这个道理吧。从教师的职业角色看,教师是学生的效仿者,是学生潜移默化、暗中学习的榜样。要想充分发挥教师的榜样作用,就必须注意自己的品行和修养。在要求学生的同时,教师必须树立自身的形象,从自身做起,才更有说服力,学生才能从身边细小的事情中得到感受和教育。于是我便将所想付诸实践,看见校园或教室地上有果皮、纸屑、软包装袋、粉笔头等就亲自拾起,看到有学习上比较困难或家庭比较贫困的学生就主动帮助他们。久而久之,我的做法引起了学生的注意,引起了他们的仿效,达到预期的教育目的。
课堂是希望的原野,老师就应该是智慧的铧犁,在教育这片沃土上辛勤耕耘,播撒知识的雨露。在新课程改革的实践中,我不断提升自己的教育理念,转变传统的教师角色,真正认识到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是教材的开发者,是课改的实践者,教师的职业并不是“蜡烛”“园丁”一类的词所能简单概括的――这是我以前没有认识到的。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和出发点是建立双边、互动、多元、融洽的新型师生关系。于是在课堂教学中,我坚持“向课堂40分钟要质量”的观点。认真备好每一节课,尽量在有限的授课时间里,让学生获取更多的知识。不断挖掘学生自身的潜力,培养学生合作探究、交流研讨、学以致用等各方面能力。备课时,我在原有的“备教材”、“备学生”的两个方面,又给自己加了一条:“备课标”。做到把新课标所体现的教法、学法看懂、吃透、用好。
我根据初中英语教材中对话内容较多的特点,大胆地把不同类型的课文改编成短剧或故事,让学生进行模拟对话练习,创设对话情境,营造英语学习的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寓教于乐,提高了学习效率,改变了以往死记硬背、枯燥无味的记忆模式,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有更多时间和舞台,在真实或模拟的语境中,得以充分训练,真正发挥了学生在教与学的过程中的主体作用。同时,我还注重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独立阅读的能力。掌握学习方法,改变教法,不仅要指导学生学会英语,更要指导学生会学英语。为结合学生和教师的实际,突出学科特点,深化教学改革,针对英语教法不适应学生的实际状况,主动参与了张思忠英语教学法的学习与研究。
通过向老教师学习、不断地研究业务和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我很快掌握了英语教法,适应了英语教学需要,使自己在业务方面不断成长、成熟。2009年10月,我参加青年教师汇报课,出示了一节题为《Unit6 T.3.S.A》的引领课,受到听课人员的好评。
我深深地体会到:教师要想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就得有一桶水,我时常把这句话作为自己的座佑铭。在不断提高自已的业务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我没有忘记挖掘学生的潜力。利用中午休息和下班时间,我不辞辛苦地义务辅导学生,帮助他们不断提高知识的层次和水平。在教研组里,我积极发挥传帮带作用,主动听老教师的课,同时与老教师交流教学经验,使我在大集体中迅速的成长。
二、爱心育桃李,润物细无声
在二年工作经验中,我体会到:教育不是简单和粗暴,而是春风细雨般的滋润和抚育。一个没有爱心的老师肯定是一个不称职的老师。我时常想起自己读书时老师的关爱。因此,我时常以一颗平常心、一颗爱心和学生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我始终认为在初中的天地里,再大的学生也还都是孩子。教育孩子要把握孩子的心理。他们会因为一些小事而在班里弄得面红耳赤,剑拔弩张,我总是用爱心和耐心进行循循善诱,化解他们心中的矛盾。学生在校犯点错误是难免的,没必要送到学校处理,更没有必要以找家长相威胁,教师的爱更会让学生刻骨铭心。
【关键词】排除心理障碍;培养良好习惯;改进方法;激发兴趣 ; 因材施教;有效课堂;有效作业KH*2/3
多年来,我在一所区乡中学从事数学教学,很多学生数学基础差,惧怕学数学,所有科目中数学教学滞后,出于此现状,本人做了一些尝试:排除学生心理障碍;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改进学生学习方法;调动学生学习兴趣;课堂教学讲究实效;布置有效作业,并因材施教。下面具体谈一谈数学中的一些反思:
许多学生数学基础差,缺乏学好数学的勇气和毅力,学习目的不明确。成绩得不到提高,使得他们害怕数学,害怕数学老师,害怕学习,产生忧郁心理,选择放弃数学。学生在学习数学中思考问题思维肤浅,单一,学习方法不当。怎样重新调动这些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帮助他们尽快摆脱不良的学习状况,让他们的个性心理和学习能力得到和谐的发展,提高他们的数学素养,在实践中,我有这样的几点反思。
1 尝试成功,排除学生心理障碍
成功是一种荣誉,更是一股激励学生上进的内在的精神动力。在数学教学中,应尽可能 地为学生创造更多的机会,让他们更多的尝试到成功的甜头。如课堂提问,要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有针对性的设计,使优生高有所攀,困难生有望进步,很多同学往往害怕老师提问,我根据这一点,在教学中注重提问的技巧和内容,设计问题由浅入深,由易到难,且让基层差的学生回答问题不感到吃力,答对了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答错了,也尽力引导,启发学生自己纠正过来。逐步尝到成功的喜悦。又如在考试中要有意识地出一些较易的题目,培养他们的信心,让他们尝到甜头,使他们意识到自己也可以学好的。在考试前应对学生提出明确具体的要求,对基层差的学生知识的薄弱点进行个别辅导,改卷时多找他们解答问题的闪光点,这样还可使学生经过努力也有得较高分的机会,从而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和自尊心。激励他们积极争取,努力向上。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应努力建立一种相互平等,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的师生关系,形成民主和谐的教学气氛,使学生能在一个欢乐,和谐,宽松的氛围里学习。
2 培养良好学习习惯,改进学习方法
要让学生能尽快适应初中数学的学习,作为教师应针对小学初中数学在学习方法上的不同,根据情况对学生加以个别指导,指导他们如何记忆,如何观察,如何思考。如何课前预习课后复习,上课如何听课,如何作笔记等。对于在预习中已经掌握的内容可以放松地听讲;对于已经看懂,但仍有一定难度的则要认真听讲,如有可能在课下再提出更深入的见解向老师请教,这类问题往往是具有普遍意义的,尤其要予以重视。对于自己所不懂的则要认真听讲,积极主动地思考,但一定要沿着老师的思路走,尽量放下课下预习中自己的想法,这样能够迅速解决自己的疑问。还有一点,应予以注意,就是在即将下课时老师讲述的知识最容易被同学忽视,这时一定要克服心理上的惰性,集中精力,坚持积极思考,注意理解老师讲述的内容。对于自己仍未解决的问题,做一个记号,如果再自习课上,经过重新思考仍然不能独立解决,就及时向任课老师提问请教。
2.1 调动学生学习兴趣
数学,因自身就带有很强的娱乐性,趣味性,学生对数学感兴趣有不少办法,如上文所说的成功体验其实也是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还可以让学生找到自己干兴趣的问题,使他看到这个题,就不由得想“这是什么?”和“这个问题该如何解决”。也就是说问题的趣味性,诱惑迫使她身不由己地思考这个问题。趣味数学就可以达到这一目的。显然,在现在数学高度抽象化的形势下,适当的介绍一些数学趣闻。趣味数学题,对培养数学学习兴趣一定起着很大的作用。把数学问题日常生活化,是趣味数学的一大特色。而正是如此,较之数学教材一系列抽象的数学符号,数学问题。趣味数学也许更能贴近我们的生活引起学生的兴趣,让学生意识到,数学是与日常生活紧密结合。
2.2 因材施教,有效实验课堂教学,课后不布置垃圾作业
[关键词]高职教育 教学实践 夯实反思 总结经验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1)01-0102-01
现在,形象设计行业已成为国内发展最迅速的第三产业。形象设计产业是超劳动密集型行业,采用的是一对一或多对一的服务,服务要求高,工作环境好,劳动强度低。事实上,形象设计行业对社会就业的吸纳能力相当巨大。在短短十几年的发展中,这一行业所实现产值的快速增长、所吸纳的就业人数均超出市场的预期。基于未来人均收入的不断提高,城镇人口的不断增加,人们对美的需求,以及随着中国加入WTO,国外著名的美容机构、大型化妆品公司及文化媒体机构的进入,人物形象设计行业高级人才将有非常大的生存和创业空间。
人物形象设计专业是湖北科技职业学院2008年新申办的一个专业,经过两年的专业建设,目前我院已将人物形象设计专业人才的培养从单纯的应用型转向适应性较强的实用型、复合型,培养服务于形象造型艺术适应行业、企业与市场三方面发展需要的生产和管理第一线的高技能人才。
在高职教育教学改革中,我们必须明确:我们需要培养怎样的人才及如何去培养。教师在思考这些问题的同时,对于自身的教学成长也有一定程度的促进。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了教师成长的共识:成长=经验+反思。而教学反思就是教师自觉地把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作为认识对象进行全面而深入的冷静思考和总结。它是一种用来提高自身的业务、改进教学实践的学习方式。不断对自己的教育实践深入反思,积极探索与解决教育实践中的一系列问题,能够进一步充实自己,提高教学水平。
一、看清问题,找准反思切入点
教学反思既可反思教学实践过程中的成功之处,也可反思不足之处。我们首先指导教师选择一个特定的问题作为一个时期的反思对象,并将这一问题以小课题的形式确定下来。例如:对于人物形象设计专业的学生,由于学习专业性、实践性强,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单纯的理论教学并不能吸引学生学习注意力和兴趣。以《服饰形象设计》课程来说,在初期教学中,教师一味强调不同职业的服饰要求、服饰穿着的要素、服饰搭配的基本原理等理论知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渐失去对该课程的学习兴趣与热情。因此,本专业的老师针对该专业特色进行了教改,从绘制服饰形象效果图到搭配服饰、改造服饰,让学生在实践学习中领悟理论要素及原理。体现高职教育特色,突出工学结合,从社会实际需要出发,有针对性地构建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强化岗位知识的学习和运用;完善、充实教学内容;加强以操作技能、实习等为主的实践环节;加大实践教学环节所占的比例。
二、有效学习,拓展反思深化点
加大职业教育师资培训,按照教育部有关规定,将有计划、有步骤安排专业教师到企业实践,每年不少于一个月。由本专业“楚天技能名师”对青年教师进行传、帮、教和实践技能训练,提高他们的化妆造型与形体设计整体能力,使其能获得技师及以上职业资格;通过示范、指导,促进承担相同教学任务的教师技能水平的不断提升,实践经验的不断丰富;指导青年教师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协助教师课题申报工作。通过教学反思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快速建立一支优秀的教师队伍,是提高高职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
三、总结经验,提高反思的创新点
通过教学反思我提出了新的高职教育理念里强调的高职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我们一直提倡工学结合,而创新课外教学,加强实践教学环节也是实现高职培养目标的主体教学之一,其成功与否是高职教育能否真正办出成效、办出特色的关键。在专业课程教学中,始终把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与实践教学环节放在极其重要的地位,围绕如何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与职业素质,进行了一些有益的初步探索,以“主题性设计”与“模拟会议”的方式,让学生在课程学习中提高兴趣、感受快乐;课程结构、教学方式严谨细腻,理论课实践课结合紧密,使学生综合能力得到充分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