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汉语言文学的课程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1、 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学特点
汉语言文学专业很难和一些实用性较强的专业,如工程、建筑、医学、会计等一样获得准确的职业定位,更是很难直接和应用型人才挂钩。它作为传统的人文学科,是体现人文精神的最直接的载体,担当着传承与提升全民语言与文化素质的重任。其主干内容是中外的优秀文学文化遗产,而核心内容则是对人类生存意义和价值的关怀,是对自身、他人、集体、民族、国家,乃至对人类的一种认识与社会责任感。
为此,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学特点在于:所培养的学生主要是从事人的工作的,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教学不体现在应用性,而是体现在对社会观念与精神取向的影响上;不注意直接创造可以计量的经济效益,而在于创造无法用数字统计出来的社会效益等。由于社会的进步和当前就业压力的增大,教学实用主义成为了教学的主要目标,对于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而言,也必须进行一些必要的改革,在保持传统的基础之上,积极和社会接轨。
2、 用实用性理念指导专业教学
《中国大学生就业》杂志给出该专业的就业方向为教师、各类编辑职务、文秘、文案策划人员等。但事实上,该专业的毕业生就业岗位大多集中在政府机关、教育科研、新闻出版、企业公司等单位,还有少数人涉足律师、房地产、金融外贸等新兴行业。由此可见汉语言文学专业具有较宽的职业适应性,但同时,由于相关行业存在文秘、新闻、广告、公共管理专业的毕业生,造成了对他们较大的冲击力。从现实意义来看,从实用性的角度指导教学应注意:
2.1 优化课程,强化学生的专业知识结构。
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包含现代汉语、古代汉语、中国现当代文学、中国古代文学等十余门课程,有必要从以下三个角度对课程进行优化:精简课程内容,每门课都要根据对本领域最新知识结构的分析来设计教学内容,强化核心内容;优化课程结构,按照学科发展的当下高度来考虑学科基础,设计课程内容体系;整合各课程之间的内容,避免内容交叉重复,如写作学和文学概论中的文体学知识。
2.2 强化课程应用性,提高学生本专业的应用能力。
以就业的观点指导教学改革,就必须讲求专业的实用性,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社会上立足。结合该专业学生的就业方向,对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核心竞争力,即现代“读”、“写”、“说”这三个方面的能力,必须加以强化。该专业的实用性教学应体现在五个方面:古今各种文体的阅读能力,现代各类文体的写作能力,口头表达能力,语文教学能力,信息调研能力等。学校和教师必须精心设置课程体系,安排教学内容,形成本专业课程的应用模块,通过系统的应用技能课程的设置,以保证学生在学校能够提高这五个方面的能力,获得将来从事语言文字工作的应用能力,成为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应用型人才。
3 、用创新的理念指导专业教学
语文教育教学能力的强化和提升是一个系统工程,不是一朝一夕、也不是几个人就能完成的,而是需要多方面共同努力的。基于此,我们应精心设计和组织从而营造良好的氛围,形成巨大的教育合力,自觉主动强化学生的语文教育能力训练。创新包括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思维创新等。本文强调:
3.1 突破专业限制,进行教学内容创新。
该专业的学生就业范围较广,但往往不精,竞争力上不如其他专业学生。鉴于该专业的特殊性,教学过程中不必过分拘泥于语言与文学本身,而可以结合汉语言文学的历史发展与就业现状,对学生进行相关职业技能的培养。事实上很多新专业如新闻、广告、文秘,甚至公共管理基本上都是从汉语言文学这个专业发展而来的。因此,在保证专业根基扎实的前提下,应打破人为设定的专业界限,以便更大限度地发挥汉语言文学的专业优势。如教育与教学、新闻传播、文秘与公关、社区文化管理、广告文案等等都可以设计成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应用模块,学生通过这些模块的学习获得动手能力和从业能力。
3.2 重视学生创新思维的构建。
汉语言文学专业本身要求学生具备丰厚的东方文化底蕴。该专业有极强的文化特征,其教学直接影响学生对汉语的感情,对东方文化的亲合及从中汲取创新精神动力,并影响学生创新素质的形成。因此汉语言教学中必须重视对学生创新思维的构建。
首先,教师应有强烈的创新教育意识,思想上要勇于开拓,力求提出独特的、新的教育活动思路,行为上善于探索,潜心实验,不断总结和不断进取。在教学中不能满足做文化的传声筒,要适当的通过文化评论等多种方式激发学生的思维,并对社会文化现象进行思考,如博客,新媒体等多种文化传播方式都可以成为学生思考的问题。
在目前的现代汉语教育中,培养和激发学生对汉语言文字的学习兴趣尤为重要,这也是教学任务中的一项重点。现代汉语教学模式在改革过程中,要在教学中融入人文精神,将人文精神和教育紧密结合,提升相关专业的综合性,从而提升教学质量。
一、现代汉语教改对策与人文精神体现
(一)适应时代的需要,更新和协调教学内容
教学和学习的系统性是学习汉语言文学的一项重要因素。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不能断定自己是否喜欢一门课程,其最终判断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教学和引导。因此,在现代汉语文文学课程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自觉接受知识,用科学的态度去对待知识。随着时代的发展,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也要与时俱进。现在,网络语言层出不穷,网络文学也越来越占据重要地位,造成现代汉语言文字的系统性存在一定滞后性。因此,教师可以根据知识的时代状况来对知识进行相应调整,增加知识板块。这种教学现状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动态教学,打破单一的教学模式,将人文精神融入到教学中,提高学生的思想感情。对于社会上出现的新词,教师要让学生联系新词的语义和知识背景,激发学生思考,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这些新词可以让学生了解社会的变化,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得到启发。因此,教学模式就必须要结合时代要求,及时更新和协调教学内容。
(二)开展语言实践活动,开辟第二课堂
在汉语言文字的课堂中,汉语言文学的知识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因此,在汉语言文学的教学过程中要开辟第二课堂,让学生在课堂实践中找到学习的乐趣,能够在乐学中提高自身的学习效率和学习技能。例如,在语言和语汇的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学生互学不同方言的方法,促使学生寻找两种不同方言、方言和普通话在语音方面有何差异,探明差异存在的原因,最终让学生领悟其中规律;另外,在学习汉字的时候,可以引导学生练习小篆和隶书,只有长期有计划地训练,才能提高汉字的审美能力,亩了解在意音方面汉字的特征以及汉字形体发展规律;在语法学习过程中,教师要提示学生多注意语法运用过程中存在的歧义现象,这样学生的语感才会更加敏锐,言语分辨能力才会更强;在语用学习过程中,学生可以结合现代社会中的网络用语、手机短信、广告用语以及服务行业用语等,不断与时俱进,要随时关注语言新变化,锻炼、培养自己发现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二课堂的开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说写水平和职业技能,作为一个重要前提,它的关键在于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提高人文素质,发扬教育精神。在现代汉语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结合课外活动,运用多种方式来引导学生更好地学习,如才艺展示、知识积累、趣味竞答。除此之外,还有书法比赛、辩论会、朗诵会、故事会、演讲会、小品表演等。这些活动既能锻炼了学生的基本技能,又能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的课外生活多姿多彩,也激发了他们的学习热情。结合教学内容,组织学生开展一些专题性的社会调查也是不错的选择,比如语音的规范化、调查汉语拼音的使用、社会的规范用字情况、方言词汇和社会不规范用语等。在活动中,学生把所学的有关语言学知识运用到社会实践中,活学活用,更进一步地掌握了课本知识,也学会了如何整理、分析语言材料,并写成调查和研究报告。这种有针对性的课外活动,不仅提高了学生的语言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也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运用以及研究的能力。
二、改革现代汉语课程教学理念,对现有的课程进行转变
现代汉语课是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开设的一门基础性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语言素质和语言能力,让学生把对于现代汉语的语感从感性认识提高到理性认识。内容涉及语音、文字、词汇、语法、修辞等知识,是阅读、写作、理论学习的基础和工具,具有很强的应用性。要求通过系统知识的讲授,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现代汉语的能力,最终能正确使用汉语。但是,《现代汉语》是一门教学难度很大的课程,因为这门课的教材内容是比较固定的,几十年没有变化,难以引起学生兴趣。
现代汉语课程教学重点,从原来的教授人文科学知识变成提升学生的思想品德素养。从过去到现在,高校在人文科学方面的教育一直不够,教师和学生也比较看重外语、数学及其他专业课程的学习。对于哲学、心理学、伦理学、法学、文学、历史这类课程,学生大多不愿花费心思。而如今,人文科学备受瞩目,高校也新增了不少相关课程,其中不仅有必修课,更新开相关选修课程与讲座。这些课程新颖,满足了学生对现代汉语课程的需求。现代汉语课程的课堂颇受学生喜爱,开设的各大课程常常座无虚席。教师引经据典,融汇中外知识,讲课非常投入,学生听得津津有味,收获良多。高校人文科学教育主要以讲授人文知识为主,它解决了高校人文教育长时间缺乏的问题,推动了人文教育的发展。不过,人文教育要深入发展,就不能单纯传扬人文科学,更重要的是进行思想品德的教育。
以前教师只关注哲学课教学,现在也开始关注人文各个学科的总体教育效果。哲学课作为主要课程,具有较多的课时,学习任务也比较繁重,对培育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具有重要作用。与此相比,其他与人文科学相关的课程课时不多、任务不重,甚至有些还是考察课,却没有得到教师和学生的重视。这个现象其实是人文教育失误的结果。人文科学是由众多学科共同组成的学科群。要想实现事物运行的最好效果,必须实行事物的整体性原则。哲学作为提升学生思想品德素养的理论基础,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而别的人文科学课程,因其所涵盖的内容与思想价值各不相同,所以可以对学生思想品德素养带来不同的影响。
三、从现代汉语课程特点出发,改革教学内容和方法
现代汉语是一门探索人的科学,其中涵盖了探索人的内心、情感、伦理、审美、历史和行为等。它主要以汉语课程为基础,通过作品剖析人的思想行为与心理,充分展现人的价值,张扬人性。随着历史的演进、社会的发展,现代汉语课程的地位将不断上升。要深入进行现代汉语课程教育的革新,就一定要把握这个特点,注重教育学生做人,提升其思想品德修养。
(一)增强现代汉语课程教学的针对性和时效性
现代汉语课程是一门人文性的学科,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对学生的思想状态和个人喜好进行详尽调查。首先要对学生的内心及思想品德进行调查,这样才能在教学过程中做到心中有数。学生的心理素养与思想品德素养是不同的,但二者又是紧密联系的。如今人文科学探索的一个焦点就是人的行为与道德素质之间的关系,通过这一研究,道德心理学得以诞生。一个人心理出现失衡、障碍以及偏差的时候,若是无法进行妥善调节,就容易做出一些违反道德乃至违反法规的举动。心理与道德是相关的,过去人们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都是通过教学准备会进行的,不过只靠一个会议是远远不足的。这种方法只顾及经验、感性等方面,具有一定局限性。因此,心理健康测试档案的建立、随访、心理咨询等工作的进行是很重要的。这样就能更科学、多方面地了解学生的内心,从而填补座谈会的漏洞。大学生往往因为一些问题出现心理焦虑、障碍,如家庭经济问题、恋爱情感问题、人际关系问题以及学习成绩问题等。
从道德心理学中可知,道德的形成与心理有莫大关联。法学能够警醒与制约道德,文学能够推动道德前进,也可以阻碍道德进步。人文科学中的文、史、哲、心、伦、法等对一个人思想道德观的影响是多角度、多层面、多环节的。现代汉语课程能够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素养:以理明德,注重理性方面的认知,比如哲学、心理学让学生更好地认识世界、他人及自我;以情悟德,注重感性方面的认知,通过文学、美学、艺术历史来培养学生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和集体主义情操;以规立德,注重规范,制度方面,通过伦理学、法学来规范学生的日常行为,让学生都能遵纪守法、乐于助人。
(二)把握基础教学方法
1.设疑解惑法
教师应该重视设计问题,可以设置悬念来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要根据学生的思维进行回答,让学生不仅认识问题,也知道原因。在提问过程中,教师要注意艺术,多角度地提出问题,鼓励学生思考。
2.讨论法
在文学作品的解读中,经常需要使用讨论法。
(1)以教学重点和y点内容为中心,确定讨论的主
题;(2)为学生准备一些参考资料;(3)和学生沟通,为学生提供灵感,指导演讲内容;(4)口语表达后,教师应及时分析总结。
例如,一些学生认为屈原的死是因为人生太不如意,甚至说他“偃旗息鼓,龙游浅水遭虾戏,虎落平阳被犬欺”;有些学生认为屈原太迂腐,选择吊死在一棵树上;有的学生认为他的死是他的理想和完美人格的坚持;其他学生认为这是爱国主义、奉献精神的最好体现。大家各有想法,各抒己见。通过讨论,大家对屈原的看法逐渐归于统一。对屈原爱国主义精神产生消极看法的学生,最后对屈原执着的态度和独立的人格敬佩、崇拜。
3.演讲法
言语是一种高级而完美的口语表达,其吸引人之处是“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授之以知,导之以实”。在演讲现场,声情并茂的教师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情绪、情感和意识等,借助扬声器,最大限度地传授知识、交流经验。在演讲中,学生的反应强烈,有的积极查阅大量书籍资料,有的在网上下载相关评论。演讲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拓展学生的知识和视野,实现自我教育、认识生活和精神升华。这和中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总结的“六个解放”教育思想(即:解放他的头脑,使他能想;解放他的双手,使他能干;解放他的眼睛,使他能看;解放他的嘴,使他能谈;解放他的空间,使他能到大自然、大社会中取得丰富的学问;解放他的时间,使他有空闲时间消化所学,并且学一些他自己渴望学习的东西,干一点他自己高兴干的事情)是有一致性的。
四、结语
我国高等院校应当从实际出发,对现有的教学体制进行改革。高等院校必须重视现代汉语课程,在课程建设的过程中依照实际情况,对现有的汉语课程教学进行改革,深入挖掘人文内涵,通过现代汉语教学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质。
关键词:汉语言文学;教育;创新
前言:汉语言文学教育是实用性较强的一项教育项目,与学生的学习生活密切相关,然而,汉语言文学教育工作还存在一定的问题,例如:课程教育存在理念不清,课程结构安排不合理,专业教师教学技能水平还有待提高等问题。我们要切实分析汉语言文学教育发展中的问题,将汉语言文学教育创新工作作为教育工作的首要任务,不断研究探索,实现汉语言文学教育的新发展。
一、汉语言文学教育创新的发展目标与现实意义
(1)发展目标
汉语言文学的研究发展需要教育的创新作为发展基石,发展汉语言文学教育创新最重要的目标是培养创新人才,建立创新性管理体系,加强汉语言文学教育创新实践。发展汉语言文学教育创新一方面是为了树立教师与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大量的创新性人才作为教育创新的人才支撑。其次,有利于培养师生的创新思维,创新思维是培养创新意识的前提,学校管理者要打破传统的思维模式,转变陈旧的管理模式。
(2)现实意义
目前,我国经济发展突飞猛进,利益驱使社会对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对于应用性较强的专业学科备受学生的追捧,选择汉语言文学的学生越来越少,除此之外,英语作为世界通用语言被高度重视,各跨国公司对员工英语的要求逐步提高,而对汉语言水平并没有要求,大部分人未在汉语言学习方面投入更多的精力,这使得越来越多的人忽视汉语言文学教育的重要性,而汉语言文学教育创新的工作更为引起人们的关注。
除此之外,发展汉语言文学教育创新的意义还在于巩固汉语言文学在国际教育上的地位,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的中国,其历史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汉语言文学作为我国历史文化的载体文化之一,具有重要的发展意义。我们应抓住经济全球化为汉语言文学的发展提供的契机,将创新作为汉语言文学发展的重心进行改革和实践,大力发展汉语言文学教育创新工作,开阔汉语言文学教育的发展空间,将我国汉语言文学教育推向国际。
二、汉语言文学教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汉语言文学教育发展与其他专业相比来说,存在不少问题,尤其是创新性人才的缺失的问题为汉语言文学教育创新工作的发展带来一定难度。汉语言文学教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不仅影响汉语言文学教育的基础发展,还阻碍了汉语言文学教育创新工作的进行,急需整改。以下是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概述。
(1)课程教育存在理念理解不清的问题
教师对汉语言教育创新理念缺乏深刻理解和体会,存在对创新型的课程教育存在理念理解不清的现象,有大一部分老师不能准确的把握汉语言文学教育创新的方向与核心,因此对汉语言文学教育创新工作执行力并不是很高,我国各高校应不断深入课程改革,深化教育理念,促进汉语言文学教育创新工作有实质性的进展。
(2)课程结构安排不合理的问题
课程结构安排不合理使得汉语言文学教育创新工作难以展开,所以,想要发展汉语言文学教育创新工作首先要科学合理地安排课程结构,建立健全汉语言文学教育的课程安排管理体系,实现课程优化安排,全面把握课程结构安排与创新工作的关系,提高课程安排为整体发展带来的效益,为开展汉语言文学教育创新工作奠定基础。
(3)专业教师教学技能水平还有待提高
汉语言文学教育创新工作的执行者与实施者便是教师,教师的教学技能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汉语言文学教育创新工作的效率。不少教师受传统的教育思维模式的束缚,教育思想较为落后,教学模式较为陈旧,教学策略较为单一,影响学生自主能动性的发挥,从一定程度上遏制了学生的创新思维的发展,所以,教师的教学技能水平的提高十分关键。
三、汉语言文学教育发展的创新策略
(1)营造汉语言文学教育创新的氛围
在汉语言文学教育创新工作的过程中,一个良好的汉语言文学教育创新的氛围十分重要。营造汉语言文学教育创新的氛围,便于将汉语言文学与创新融合在一起,有助于激发教师与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师生的创新能力。
(2)构建汉语言文学教育创新工作的平台
构建汉语言文学教育创新工作的平台是发展汉语言文学教育创新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该平台的建立,方便了老师与老师之间,老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促使独特新颖的想法的传播,大大调动了师生创新的参与性与积极性。
(3)加强汉语言文学教育创新的实践
加强汉语言文学教育创新的实践是推进汉语言文学教育创新工作的有力措施之一。创新的意识与思维都需要通过实践来体现,我们要重视师生的创新实践,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增强汉语言文学教育创新工作的执行力。
(4)完善汉语言文学教育创新的基础建设
汉语言文学教育创新的基础建设为汉语言文学教育创新工作提供条件,科技与经济的发展为汉语言文学教育创新工作的开展注入新的力量,我们要加强汉语言文学教育创新的基础建设,加大硬件教学设施设备的投入,发展多媒体教学方式,提高课程的质量,为汉语言文学教育创新工作的发展奠定物质基础。
总结:创新,不仅是经济全球化对我国汉语言文学教育提出的更高要求,更是经济全球化为汉语言文学教育提供了新的思路方法。创新,一方面是教育行业发展的方式,另一方面则体现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智慧与精神,从这个层面来说,发展汉语言文学教育创新工作又有了更为深刻的意义。通过本文对汉语言文学教育创新的分析研究,其重要性跃然纸上,我们要抓住经济全球化的机遇,将创新作为汉语言文学发展的重心进行改革和实践,大力开展汉语言文学教育创新实践,建立健全汉语言文学教育创新体系,实现汉语言文学教育传统性与创新性的结合,将汉语言文学的文化魅力推向世界。(作者单位:西安文理学院)
参考文献:
[1]王蓓.浅析汉语言文学专业就业教育创新[J].商场现代化,2012,21:254.
[2]钟鹏举.汉语言文学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语文天地(高教.理论),2013,05:21-22.
从当前情况来看,我国的汉语言文学教学中还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首先是教学手段过于单一,课程设置不完善。汉语言文学的教学模式仍然没有完全随着教育体制的改革而实现改良,在课程内容的设置上也仅仅是以教材为中心的基础型内容,尤其是许多教师仍然采取简单、机械的课堂讲授法来传递汉语言文学知识,通常的做法是根据课文内容,逐字逐句分析,讲解字、词、句的基本含义,画出重点,这种做法忽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兴趣的培养,类似于“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始终无法得到学生的欢迎和认可,教学质量与效率也并不理想;其次是教学模式较为落后,没有注意学生文学思维的塑造。在以往的汉语言文学教学中,学生已经习惯于死记硬背的学习模式,上课根据老师的要求记笔记,下课同学之间对照笔记,考试的时候划范围,全凭知识的积累和背诵,学生鲜少有自己的理解,这种落后的教学模式根本无法实现汉语言文学教育的真正目的,对于培养新时期人才的文学素养来说并没有益处;最后是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亟待创新,当前的汉语言文学教育没有结合学生成长的实际需要,一切以教材为中心,忽略了汉语言文学教育的人性化,另外专业的局限性也限制了汉语言文学教学的发展。
进一步优化当代汉语言文学教学模式的具体措施
(1)完善汉语言文学的课程设置从当前汉语言文学的发展形势来看,将课程整合成为经济实用型课程体系是新课程的全新要求以及与时俱进的重要举措。因此,教师要高度重视课程内容的设置,首先,要注意的是课程内容的设计必须要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实现完美的统一,并深入反思当前教学模式中存在的不足加以改正;其次,在教学课程内容的设计过程中,必须要从学生出发,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特点,从阅读鉴赏、管理策划以及沟通交际等多方面进行全方位的培养,让学生在汉语言文学的学习过程中,感受到汉语言文学润物细无声的育人功能;最后,教师要积极转变观念,要一改以往字词句分析的三步骤,要加强情感教育,注重学生的体会。要将学科中最新的研究成果以及学术动态等信息在课堂上传递给学生,从而始终保持汉语言文学的新鲜活力。
(2)重视构建学生汉语言文学的创新性思语言文学教学模式是否科学和完善可以说直接影响着学生对于汉语的情感,良好的教学模式能够启发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并促进学生创新素质的养成。因此,教师必须要高度重视对于学生汉语言文学的创新性思维的构建,教师首先要具有创新教育的意识和理念,进一步开阔视野,力求提出独特的、新颖的教育活动思路;其次,教师要大胆探索,潜心试验,深入挖掘学生潜在的思维能力。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运用文化评论等多种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班级内广泛组织讨论当前的社会文化现象,激励学生去积极地发现、思考与创新。
(3)结合学生的实际学习需要调整教育教学的方法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汉语言文学课堂的主人翁,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必须要结合学生实际的学习需要来调整教学的方法。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必须要摒弃以往灌输式地单一教学模式,要充分结合讲授法、引导法、探究式学习法、小组合作法等多种形式,实现师生之间的双向互动。此外,由于汉语言文学本身的特殊性,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不必过分拘泥于语言文学本身,而是要灵活地运用所学内容实现学生的技能化培养,使学生在未来走上任何一个工作岗位时,都能够感受到汉语言文学为自己建立的强大的文化根基,因此教师要在确保专业根基扎实的基础上,打破人为设定的专业局限,以便更大限度地发挥汉语言文学的专业优势。
结论
关键词:汉语言文学专业;运用性;美学指导
一、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性质
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性质,从其专业名中即可得到相关的理解。首先是“语言”,然后是“文学”,其中“语言”起修饰“文学”的作用, “文学”是中心词,二者呈偏正关系。在此结合汉语言文学相关专业课,来理解汉语言文学的性质:
1、语言性。语言类是个集合总称,它包括语言学,文字学等。汉语言文学专业,关于语言类的专业课比较多,有《现代汉语》,《古代汉语》,《汉字学概论》,《语言学概论》和《训诂学》等,其所涉及的种类也比较多层面也比较多。不仅有现代汉语的层面,也有古代汉语的层面。在语言性的延展上,又包括文字学以及文字训诂学。所以总的来说汉语言文学专业,其语言性比较强的。
2、文学性。汉语言文学专业,在一语言性的基础上,而又延展到文学性上,尤以中国文学较为侧重。汉语言文学专业,相关文学类的专业课占其总的课程一半以上,光古代文学这一块就包括两门课程,又有现当代文学,以及和文学相关的文学史,课程繁多,深浅不一,要求所学者掌握的程度也不一样。主要文学类课程有《古代文学作品选一、二》,《现代文学作品选》,《当代文学作品选》以及相关的文学史,不过一般情况下,一般高等院校是不开设“当代文学史的”,这是中国类的文学课程,还有外国类的文学课程《外国文学作品选》以及《外国文学史》,可见汉语言专业的文学类课程相当多的,而且都是需要着重掌握的。所以总的意义上来说,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文学性事占其总性质大多数,是最重要的性质。
3、文学教育性。基于其文学性的基础上,有延展到文学教育性上。汉语言文学专业,其文学教育性,当是其第二大性质。所包括的专业课,不仅应用性强,而且指导教育性也很强。文学教育性的最主要体现是其自身的深刻性,理论性以及研究性。从其相关专业课程安排就可以知晓:《美学》,《写作学》,《文学概论》,这三门课程,以《写作学》的应用性最强,其它两门则以理论和深刻性为代表。这三门课程的文学教育性是其本质的特征,也是汉语言专业学习的关键,也是在总体上给理解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科性质提供了理论支持和帮助。文学教育性,在本质上揭示了汉语言文学专业内在规律性,是汉语言文学专业最深刻的性质。
二、汉语言文学的运用性
1、美学指导。汉语言文学的首要应用性既是美学指导,而不是相关文学的运用性。美学是理解文学的基础,也是理解世界万物的基础。只要适合美的标准的事物,其即可存在,如果不适合美的标准,其不可存在。美是维持世界存在的根本规律,也是人类心理发展的最高层次,在这个基础上来说,理解文学的前提,就是要理解美学,美学给文学提供了内在的规律,是文学存在的根本保证。所以,汉语言文学的首要运用性就是美学指导。
转贴于
2、文学理解。文学理解是在美学指导的基础上,引申出来的一种运用性,也是汉语言文学专业最显现的一种运用性。美学可以解构文学作品,在解构的基础上,即可帮助我们理解文学作品,文学理解,既是理解文学作品。汉语文学专业,通过相关专业课的学习,并在美学指导的基础上,已经具备了很高层次的文学理解性。在其运用性上,不仅可以对已学过的文学作品进行理解,也可对没有学过,没有看过,甚至刚刚出版的文学作品进行理解,文学理解,是一个高的层次,不是一般没有拥有相关专业知识的人可以做到的,文学理解不同于文学阅读。文学阅读只是理解文学作品文本字面意思,对于文本反映的深层次上的含义是不能作理解的,文学理解既是要解构文本深层次上的含义,这就需要相关理论专业知识作为基础。
3、写作运用。汉语言文学专业本身就有写作的训练,也有相关的理论专业课。《写作学》为汉语言文学专业所学者提供了理论上的支持以及格式规范,《文学概论》则为其提供了深层次上规律总结,这两门课时写作运用的基础,也是写作运用的以进行的保证。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写作即同于其它专业的写作要求,也有其自身的特点。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写作,因其文科性质比较强,其写作追求的层面也“以文弄墨”,不过归之于个人,可能也会相应的转弱。写作的运用是汉语言文学专业自身的要求,也是其专业性质的一种体现。
4、语言规律。汉语言文学是一门有关语言的专业,其对语言文字的修养及其能力也是相对较高的。其对语言文字规律的总结是综合实用的,也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相对比较实用的部分。语言规律的运用,变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方面是对自身语言规律的运用。因为我国幅员大,语言情况比较复杂,国家规定现在官方通用的语言是:普通话,但是实行到个人,不是每个人都很好的掌握了普通话,以区域来看:南方人对f和h以及卷舌音分不清,也用不好,东三省则对卷舌敏感度不高。通过语言规律的运用,可以让所学者知道语言规律的来源以及正确状态,提高对语言的运用能力。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应用性与其学科自身的特点相关联,其运用性大多是其学科的基本要求。对语言音韵的要求,对文学理解的要求,对美学的理论的理会等,都对其运用性作出了要求和指导。汉语言文学专业的的运用性,是其学科自身的延伸,是其理论的实际应用,其运用性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对其自身理论的掌握程度。
参考文献
[1] 胡经之.文艺美学论[J].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6月
关键词:汉语言 文学 运用
一、汉语文学专业性质
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性质,从其专业名中即可得到相关的理解。首先是“语言”,然后是“文学”,其中“语言”起修饰“文学”的作用, “文学”是中心词,二者呈偏正关系。在此结合汉语言文学相关专业课,来理解汉语言文学的性质:
1.语言性
语言类是个集合总称,它包括语言学,文字学等。汉语言文学专业,关于语言类的专业课比较多,有《现代汉语》,《古代汉语》,《汉字学概论》,《语言学概论》和《训诂学》等,其所涉及的种类也比较多层面也比较多。不仅有现代汉语的层面,也有古代汉语的层面。在语言性的延展上,又包括文字学以及文字训诂学。所以总的来说汉语言文学专业,其语言性比较强的。
2.文学性
汉语言文学专业,在一语言性的基础上,而又延展到文学性上,尤以中国文学较为侧重。汉语言文学专业,相关文学类的专业课占其总的课程一半以上,光古代文学这一块就包括两门课程,又有现当代文学,以及和文学相关的文学史,课程繁多,深浅不一,要求所学者掌握的程度也不一样。主要文学类课程有《古代文学作品选一、二》,《现代文学作品选》,《当代文学作品选》以及相关的文学史,不过一般情况下,一般高等院校是不开设“当代文学史的”,这是中国类的文学课程,还有外国类的文学课程《外国文学作品选》以及《外国文学史》,可见汉语言专业的文学类课程相当多的,而且都是需要着重掌握的。所以总的意义上来说,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文学性事占其总性质大多数,是最重要的性质。
3.文学教育性
基于其文学性的基础上,有延展到文学教育性上。汉语言文学专业,其文学教育性,当是其第二大性质。所包括的专业课,不仅应用性强,而且指导教育性也很强。文学教育性的最主要体现是其自身的深刻性,理论性以及研究性。从其相关专业课程安排就可以知晓:《美学》,《写作学》,《文学概论》,这三门课程,以《写作学》的应用性最强,其它两门则以理论和深刻性为代表。这三门课程的文学教育性是其本质的特征,也是汉语言专业学习的关键,也是在总体上给理解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科性质提供了理论支持和帮助。文学教育性,在本质上揭示了汉语言文学专业内在规律性,是汉语言文学专业最深刻的性质。
二、汉语文学的运用
1.美学指导
汉语言文学的首要应用性既是美学指导,而不是相关文学的运用性。美学是理解文学的基础,也是理解世界万物的基础。只要适合美的标准的事物,其即可存在,如果不适合美的标准,其不可存在。美是维持世界存在的根本规律,也是人类心理发展的最高层次,在这个基础上来说,理解文学的前提,就是要理解美学,美学给文学提供了内在的规律,是文学存在的根本保证。所以,汉语言文学的首要运用性就是美学指导。
2.文学理解
文学理解是在美学指导的基础上,引申出来的一种运用性,也是汉语言文学专业最显现的一种运用性。美学可以解构文学作品,在解构的基础上,即可帮助我们理解文学作品,文学理解,既是理解文学作品。汉语文学专业,通过相关专业课的学习,并在美学指导的基础上,已经具备了很高层次的文学理解性。在其运用性上,不仅可以对已学过的文学作品进行理解,也可对没有学过,没有看过,甚至刚刚出版的文学作品进行理解,文学理解,是一个高的层次,不是一般没有拥有相关专业知识的人可以做到的,文学理解不同于文学阅读。文学阅读只是理解文学作品文本字面意思,对于文本反映的深层次上的含义是不能作理解的,文学理解既是要解构文本深层次上的含义,这就需要相关理论专业知识作为基础。
3.写作运用
汉语言文学专业本身就有写作的训练,也有相关的理论专业课。《写作学》为汉语言文学专业所学者提供了理论上的支持以及格式规范,《文学概论》则为其提供了深层次上规律总结,这两门课时写作运用的基础,也是写作运用的以进行的保证。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写作即同于其它专业的写作要求,也有其自身的特点。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写作,因其文科性质比较强,其写作追求的层面也“以文弄墨”,不过归之于个人,可能也会相应的转弱。写作的运用是汉语言文学专业自身的要求,也是其专业性质的一种体现。
摘要:伴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与发展,教育已经成为我国众多家长及教育学家关注的重点话题。面对急需改革的社会需求,我国高校中的汉语言文学课程必须要进行改变,进而顺应时代的发展与新的机遇。在改革的过程中,教学需要以大众教育为主,旨在培育复合型人才,必能单一地以培育精英教育为主。并且在改革的过程中,教师也必须要顺应时代的发展,及时地进行教学理念的改变,从而解决在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而对自身的教学策略进行创新,配合国家的教育改革方针政策,推进我国汉语言文学教学的效率,实现汉语言文学的进步。
关键词:汉语言文学课程改革思考
作者:李晓已(吉林警察学院吉林长春130000)
在时展的前提下,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已经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对其全面性的要求也得到了更高的强调。汉语言文学课程作为高校中设置的基本课程之一,不仅要求对学生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得到有效的提升,也需要对学生的精神文化得到积累,逐步提升其综合能力,培养出国家需要的复合型人才。高校教师为早日实现这一目标,在教学过程中应顺应时代的变化,创新自身的教学策略,及时地转变自身的教育理念,逐步深化教学改革的步伐,为我国学生的发展作出更大的进步,促进我国社会主义改革步伐的深入。
1提升汉语言文学课程质量的方法
1.1加强学生在课堂中的主导地位
众所周知,我国传统的教育模式一直是以老师作为主导者,在课堂上进行教学内容的讲解与灌输,学生只需在下面做好笔记工作,其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这就是学生无法同老师及时地进行沟通,无法将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时地得到解决,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思维受到极大的限制,难以发挥出其主动学习的积极心。并且长时间处于这种状态,会导致学生无法对汉语言文学表现出较大的兴趣,难以发挥出其积极的学习心态,造成老师的课堂教学水平无法得到提升。因而在汉语言文学课程改革的过程中,学校应当将课堂上的主导位置交还给学生,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处于积极努力的状态,表现出创新探究的进取精神,从而有效地提升汉语言文学的教学效果。并且这种教学状态的改变会使学生能够积极地展现自我,在课堂上畅所欲言,用于表达自己独特的观点与见解,进而营造出融洽和谐的课堂氛围,对汉语言文学的认识和见解也能够更加深入。
1.2使用多媒体技术
时代的进步带动了科学技术的发展,与时俱进的互联网技术已经极大地改变了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对高校课堂的教学过程也作出了影响。在汉语言文学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要顺应课程改革的大时代背景,借助新兴的多媒体技术进行课堂教学。以课件制作为例,老师可以依据课堂上讲解的教学内容,在电脑上搜索相关的素材和资料,整理成为教学课件,进而在课堂上进行讲解,从而有效地优化课堂教学的质量,活跃课堂气氛,深化课堂教学过程中所要讲授的知识点,激发学生学习汉语言文学的热情。另外,老师在制作课堂课件的过程中必须要借助动画、影音等多样化的形式,丰富课堂教学的内容,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以调动五官的感受。进而极大地促进汉语言文学的课堂教学质量。
1.3加大对汉语言文学中人文教育的重视
当代社会所需要的人才不仅需要具有专业的知识技能,同时也必须要有良好的人际关系等其他技能,这与学生所接受的人文教育有着重要的联系、事实上,汉语言文学与学生的人文精神塑造以及文化内涵的形成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必须要给予充分的重视。汉语言文学的教学通过以其专业的理论知识和独特的魅力影响着我国当代大学生的思考方式,对其传承民族精神与传统文化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身为社会中进行人文教育的重要人员,必须要以身作则,对学生的思考方式进行言传身教,并有效地结合汉语言文学在教学过程中的特点与内容进行有效地改变,准确地将人文教育的实质精神和价值观念传递到学生心中。
2汉语言文学课程改革的主流方向
2.1在教育观念方面的革新
当代社会中,教育改革已经成为大势所趋,因而在教育观念方面的革新必须要得到极大的重视。在汉语言文学课程改革的过程中,教育观念创新是其首要步骤,必须要结合时展的需求作出极大的改变。当代社会是一个强调人文主义的社会,教育工作者必须要朝着暗组社会需求的方向发展,表现出以人为本的社会主义精神,有效地培养出足够的综合型人才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为社会培养出更多的人才,进而促进社会的稳步发展。高校教师在进行汉语言文学的教育过程中,应当创新自身的教育理念,结合社会发展的现实情况,联系汉语言文学自身的学科特点,满足学生后续发展的需求,进而为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作出更多贡献。
2.2在教学方法方面的创新
在汉语言文学的改革过程中,最为重要的一环便是对教学方法的创新。教师必须要采取合适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进而有效地完成学校安排的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在这个过程中,高校必须要进行对教学方法的创新。教师应当结合学生自身的学习情况,有效地根据教材内容以及本学科的课程特点,不断在教学过程中实现课堂学习的创新和发展,进而有效地提升汉语言课堂教学的效果,进而发现适合本学科前景的教学方法,从而有效地提升汉语言文学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水平,为我国汉语言文学学科的长远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以教导学生发现与了解语言规律为例,教师可以采用课前问题引导、课中小组讨论、课下主动总结等教学方式,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汉语言文学的学习,有效地促进学生掌握与学习汉语言文学的效率,为学生的长远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2.3提升教师的综合能力
事实上,对教师综合能力的提升已经成为汉语言文学课程改革的重要方向,需要国家和社会给予充分的重视,在汉语言文学的教学过程中,其教学效果同老师的专业知识水平有着密切的联系,但同时也同其综合素质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因而老师必须要提升其综合能力才能促进汉语言文学的教育水平。教师作为学生在学习汉语言文学时的引导者,语气学习效果和学习方式有着重要的联系,如果老师的综合素质处于偏低水平的话,学生的综合素质也会受到严重的影响,难以实现其自身的较大发展,无法对学生的长远发展作出较大的贡献。教师需要理解和掌握汉语言教学的理论知识,不断丰富其文学素养,加强其自身专业知识的巩固工作,更加深刻地了解汉语言学科的内容,树立长期学习的认识,提升和补充其自身的能力,进而创造出新的课堂学习方法,推进汉语言教学的高歌步伐,为我国汉语言教学方式的进步起到更多的推动作用。
3结语
时代的进步带来了社会的发展,由此产生我国众多方面的改革进步。教育改革作为众多改革过程中的重要一环,对于我国其他方面的改革有着极强的推动作用,必须要对之给予充分的重视。在教育改革的环境前提下,汉语言文学课程改革也有着重要的地位,必须要积极地改变课堂教学改革的策略,不断深入汉语言教学的改革步伐,努力培育出顺应时展的全面复合型人才。在教学过程中,采用转变学生的课堂导向地位、对人文教育给予充分的重视、使用与时展适应的多媒体技术进行汉语言课堂教学,可以极大地促进汉语言文学课堂学习的有效提升,推动我国教学理念的革新与教学方法的创新。另外,教师综合素质的提升作为我国汉语言文学课程改革的主导方向,应当从老师与高校等诸多方面进行提升,从而有力地推进我国汉语言文学课程改革的步伐,为我国社会的发展作出更多贡献。
参考文献
汉语言文学专业,是一个相对而言较为弱势的一个专业。由于其本身而言,人文社科性太强,没有工科专业的实用性,没有如医学建筑学专业那样的清晰地职业定位,也没有如财经政法专业那样强的针对性,最终,导致其在应用性上存在着一定的薄弱环节。
汉语言,事实上是一种人文性非常强的学科,在历史的演变的过程中,汉语言文学,传承和发扬着汉语和中国文化的作用,使得中国的精神财富得以保留下来,体现着中国文化的精髓。
那么,对于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而言,更多的是要将汉语言文学的精神传承下去,使更多的人能够了解到汉语言文学的作用以及汉语言文学对社会的巨大影响。从这个层面上看,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内容,更多的是对人类文化的一种认识,这个专业的学生,承受的,更多的是社会的一种责任,一种将文化传承下去的责任和意识。
因而,对于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而言,要想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首当其冲的没,就是要明确自己专业的重要性,明确自己专业对社会产生的影响,重要的,不是如何去创造个人的经济效益,而是创造社会意义层面上经济的效益。那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当着重培养学生的人文方面的素养,要使学生能够正确认识到自己专业对于社会的现实意义。社会是在不断地发展和进步的,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在就业上面临着很大的压力,那么,只有提高汉语言文学的应用性,才能使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适应社会的需求,使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能够在社会上找到自己的价值。
2 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性
那么,在以上的大背景下,在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面临的巨大压力之下,如何呢能够有效地提高汉语言文学在社会化进程中的应用性,使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真正能够适应社会的需求呢?接下来,本文将从四个方面提出一些的有效地建议和对策,希望读者能够从中受到启发。
2.1 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的能力
社会是在不断地发展和进步的,然而,老一套的学习思想和观念深深扎根在学生的心里,学生一味的被压迫者进行学习,他们只是在被动的接受着知识的传达,而并未了解到学习的真谛。在学习的过程中,最常见的,就是上课的时候,老师讲,学生听,老师记,学生抄,学生从来没有去想过要真正的自主的去学习。在推行素质化教育的今天,我们不得不反思,传统的教育方式给我们带来了根深蒂固的伤害,我们要突破传统教育给我们带来的束缚,要让素质化教育得以实现。那么,为了达到这一目的,首先,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对于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而言,其专业的就业面是相当广泛的,当然,真是由于这种广泛的就业面,使得学生学的知识非常的宽泛,知识学得不够精,那么,创新在汉语言文学的学习上显得非常的重要。
汉语言文学上的创新,是指的对教学的内容、教学的思维方面的创新,从整体上打破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束缚,使学生能够不受专业的限制,加深对某一方面专业知识的了解,从而对今后的工作学习予以指导。例如,对于新闻、文秘等等人文社科类的专业,都是从汉语言文学专业中衍化出来的一个分支,那么,如果学生对汉语言文学中的新闻类的知识相对感兴趣,就可以选择新闻方面的知识,进行着重的研究和学习,这样,使自己在这方面的专业知识得以深化的学习,不仅仅有利于学生今后在这方面的研究和学习,与此同时,学生也能从中收获更多,不是泛泛的去学习,而是在一个相对较小的领域中发挥自己的优势,这种学习方法,不失为为汉语言学习的学习方法的创新。
方法上的创新固然重要,但是,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思维上的创新。古话有云:“授之以渔不如授之以鱼”。这句话,虽然很多人都会讲,但有多少人真正明白其中的内涵呢?在学习上的创新,不仅仅是教会学生创新的内容,最重要的,是让学生有自我创新的意识,使学生能够真正用一种创新的思维去想问题,这样,学生在今后遇到问题时才不会素手无策,才能真正明晰创新意识对解决问题所带来的好处。
2.2 强化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的实用性
汉语言文学专业,我们都知道,其包括的主要课程有现代汉语、古代汉语、中国现当代文学、中国古代文学等十余门课程,课程内容之庞大,使学生都望而生畏。那么,在这样的情况下,如何能够改善这种情况呢?
在汉语言教学的过程中,应当加大对汉语言文学的课程的精简力度,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课程能够得以强化,核心的内容能够得以展示出来,并且,应当避免学科之间的交叉,要能够很明确的展示出学科的特色知识要点,这样,是学生在学习上能够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培养从事语文教育和学术研究人才为主的传统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已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因此,在新形势下,我们必须对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的培养作出新的思考,通过培养目标的重新确立、课程设置的改革以及实践环节的落实等几个方面,从新的角度出发,为社会培养出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储备和很强的实践能力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复合型人才。
1人才培养目标的重新确立
对于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的培养,我们要根据不同的情况设置新的目标。一方面,对于教育师范型的高校来说,人才的培养主要是以培养人才的岗位适配能力为目标。就目前来看,我国对教师的需求已经基本处于饱和的状态了,就2013年应届毕业生的就业率统计表明,汉语言文学教育师范类毕业的学生的就业前景并不乐观,很多尤其是地方院校的学生都没能找到正式的教师工作,因此,面对这种情况,我们要进一步拓宽师范类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的就业范围,为此,不仅要对此类学生进行扎实的专业知识的教育,还应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岗位适配的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文字鉴赏能力、科研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还要培养学生的社会调查能力以及各方面的综合实践能力,从而让学生在毕业后,不仅仅是适应语文教师这一职业,而在广告文案、新闻传播以及与语言文字有关的秘书等各方面的职位也能胜任,从而拓宽了学生的就业渠道。另一方面,对于综合性或应用型的高校来说,对于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人才培养也要结合时展的需要,除了要培养学生的实践发展能力外,还要注重充实学生的知识储备。另一方面,就目前来看,应用型高校对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人才培养也普遍存在一定的问题。与师范类学校相反,应用型学校又过分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而忽略了学生的专业功底和学术能力的培养,导致学生出到社会,在参加工作的过程中,尽管实践能力很强,但却出现了后劲不足的现本文由收集整理象,没有深厚的知识储备,无法适应更高层次的发展。因此,应用型的高校要注重让学生把基础知识打扎实,培养学生的深厚的知识储备和专业素养。
2改革汉语言文学的课程设置
2.1汉语言文学课程设置的基本定位
要实现汉语言文学课程设置的改革,我们必须要明确课程设置的定位,即要明确好它所坚持的原则。首先课程的设置必须要以教育教学内容为基础,尽管在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人才培养中,我们要更加注重培养应用型人才,但所谓万变不离其宗,同样基础教育作为汉语言文学的根基地位也不可动摇,在课程的设置方面,我们要构建好文化基础和学科基础相结合的基础教育,从而实现学生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同步提高。此外,还要加强和拓宽学生的学科基础教育,让学生建立起扎实的文学语言专业知识储备。其次,汉语言文学课程的设置要实现整体的优化,即在汉语言文学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上要进行合理、科学的设计,根据素质、能力以及知识结构的不同提出与之相对应的要求。再次,汉语言文学课程的设置要结合社会的需求,即要对相关领域的人才需求和发展趋势作深入的研究,并加强与用人单位和行业的联系,通过他们的反馈建立起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课程体系。
2.2汉语言文学课程的重新设置
(1)汉语言文学课程模块的从新调配
对于传统的汉语言文学课程模块的设置,我们可以根据人才培养的目标和实际情况作出适当的调整。如对于古代文学、现当代文学、外国文学以及古代汉语、现代汉语等这些基础性的课程仍要坚持开设,从而让学生把语言文学基础打扎实。针对这一方面,目前一些学校在课程设置改革上又会出现本末倒置的情况,不停地缩减这些基础课程的课时,这是不科学的也是不合理的,因为这些基础知识的学习是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最基本的要求,因此在课程的设置上,不应减少或删除这些课程。但对于民间文学、汉语言史、汉唐商业文明等这些课程可做适当的调整,从而加进部分跨学科的课程,如商务英语口语、社会学等,为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创造条件。而对于这些专业方向的课程模块的设置,还要建立在充分的社会用人需要调查的基础上进行开设,从而避免造成课程资源的不必要浪费。
(2)课程时间安排的重新调配
针对课程模块设置的改革,在课程开设的时间上也要做出适当的调整。针对基础性的课程,尽量把这些课程安排在大一大二期间,从而让学生开始积累专业基础知识。而大三大四期间,由于将近毕业,课程的设置也要考虑到这种情况,对他们的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也要开始加以重视,在此时,可以在专业课的开设中添加进一些应用型的课程,如商务英语、秘书学、新闻编辑出版等各类课程,从而,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应用的能力、英语听说译写的能力、应用文的书写能力以及实践教学的能力等。
3实践环节的落实
就目前来看,我国高校对于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的培养普遍存在的问题就是没有在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方面给予足够的重视。对于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除了师范类的学校会在大四的时候提供一定的实习岗位和途径,其余大部分高校都没有为这一专业的学生提供实习的渠道和岗位,而很多学生自身也没有对实践的锻炼给予足够的重视,在实习的考核过程中没有认真选好岗位而是马虎应付了事。因此,学校应在这一方面作出相应的努力,可以通过与已毕业的校友进行联系,加强实施岗位需求的反馈,从而通过实习基地的建立,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实践能力和人际交往的能力。如可以跟有关的新闻报社、杂志出版社、电台、各企业建立起长期合作的关系,让学生从大一的寒暑假开始就得到实习的机会,使学生在实习过程中,了解的社会的需要以及反思自己的不足,通过不断加强自身的学习,为把自己培养成一个既有扎实的知识储备,又具有很好的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打好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