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城乡一体化教学范文

城乡一体化教学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城乡一体化教学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城乡一体化教学

第1篇:城乡一体化教学范文

(一)师资力量城乡差距巨大

农村小学生师比为平均为13.6,县镇小学生师比为14.9。农村学校因学生不足、班额小,师资数量相对县镇而言较为缺乏,特别是部分学科教师,如音乐、美术、信息技术等配备不全。从教师职称和学历结构反映的师资水平,县镇学校远远高于农村。据调查,惠民县第一实验小学教师中研究生及以上学历3人,本科及以上143人,专科及以上46人;高级职称及以上29人,中级职称及以上72人,中级职称以下91人。惠民县辛店镇中心小学教师中本科学历11人,大专学历16人,中专学历7人。可见,县镇小学师资水平的人员配备、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均远远好于农村小学。

(二)教学条件城乡差距明显

惠民县教学资源配置农村小学均落后于县镇小学,小学教育整体投资水平较低,城乡差距显著。县镇和农村学校生均图书蔵量分别为14.0册和8.3册,农村学生生均图书为城镇学生的58.8%;县镇和农村学校生均固定资产总值分别为3751元和1774元,农村学生生均固定资产总值为城镇学生的47.3%。体育用场面积、理科实验室仪器,县镇所有学校全部达标,达标率100%;农村小学达标率分别为47.5%和86.9%。

(三)教育投入乡镇差距较大

惠民县小学校舍总建筑面积为17.30hm2,小学在校学生6.28万人,生均校舍面积2.75m2,远远低于7.43m2米/生的全国平均水平。生均校舍面积不达标,校舍存在安全隐患,农村地区尚有部分小学亟待新建、改建、扩建、迁建,学生宿舍及其配套设施、运动场地和体育设施严重不足,教学技术装备落后。

(四)农村生源流失问题突出

惠民县城乡小学发展不平衡,导致农村小学生源流失十分严重。根据惠民县教育局提供的资料,惠民县全县小学正常转入44人,转出96人,分别占全部小学人数的0.11%、0.24%;初中阶段转入164人,转出276人,尚有辍学125人,分别占初中阶段学生总人数的0.17%、0.28%、0.13%。生源的流失使农村中小学校面临许多困境,尤其严重的是部分学校面临着无生可教的地步,甚至被迫撤并。

二、惠民县农村小学空间布局特征

(一)农村小学分布密度差异显著

惠民县农村小学空间分布不均。各镇小学数量最多的是胡集,全镇16所小学,其次是石庙,全镇13所小学,还有李庄、何坊,全镇各有10所小学。小学数量最少的是麻店,全镇仅4所小学。全县共有小学114所,平均每个小学服务的区域面积为12km2,服务的自然村数量为11.3个,服务的人口数量为5629.9人。除县城外各乡镇每个小学服务的区域面积为11.75km2,服务的自然村数量为10.67个,服务的农村人口数量5110.9人。县城小学服务人口数量最多,达11308.6人。各镇办中,麻店镇小学服务人口数量7522.3人,李庄、魏集、大年陈、辛店、皂户李等5个镇小学服务人口数量超过5000人,胡集镇小学数量最多,每个小学服务人口数量最少,为3750.9人。每个小学服务的区域面积和自然村数量比较,姜楼最多,分别为26.6km2和23.6个自然村;胡集最少,分别是8.6km2和5.9个自然村。惠民县县镇学校规模比较大,在校生人数多;乡镇学校在校生人数少,特别是某些村级教学点规模偏小。有的小学只有1个年级或2个年级,如桑落墅镇的明德小学只有一年级55人,苏堡小学只有五年级和六年级共60人,徐家小学五年级和六年级共83人;胡集镇的于桥小学四个年级仅63人,白桥小学四个年级76人;李庄镇大周小学五年级和六年级136人;石庙镇奎星刘小学五年级六年级共73人,九龙小学五年级六年级共33人;淄角镇大魏小学只有六年级13人。惠民县村级学校特别是偏远地区的学校生源严重不足,个别小学或教学点的学生不到20人,教育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

(二)农村小学与村落空间分布不协调

惠民县小学达到了4.8km的全覆盖,其中距离小学1.2km以内的村有600个,占47.73%;1.2~2.4km的村庄有529个,占全部村庄的42.08%;距离小学2.4~3.6km的村占9.22%;距离小学3.6~4.8km的仅有12所。可见,惠民县小学集中分布在距离村庄2.4km以内。总体看来,惠民县农村小学能满足大部分村庄学生就近入学的要求,但部分村庄上学距离偏远,如大年陈镇的西南部、石庙镇与皂户李镇交界处、皂户李镇与淄角镇交界处、辛店镇与麻店镇交界处等部分村庄。

(三)农村小学空间聚集特征分析

惠民县小学主要设置在乡镇中心驻地附近的村庄,围绕乡镇中学驻地出现聚集趋势。以5.25km为半径,孙武镇大孙小学邻近村庄最多,有25个;其次是何坊街道办小学邻近村庄24个,大年陈镇孙家中心小学邻近村庄21个。邻近村庄最少的小学是清河镇中心小学,只有1个邻近村庄;其次是胡集镇东西屯小学,有3个邻近村庄。桑落墅镇明德小学、魏集镇中心小学、清河镇学区小学各有4个邻近村庄,有11所小学邻近5个村庄。个别乡镇小学数量过多,部分区域小学存在过度聚集。如桑落墅镇的徐家小学附近的村庄可以被桑落墅镇中心小学和苏家堡小学、韩龙章小学覆盖;李庄镇聂家小学、大周小学、蔡冯小学三所小学处于聚集现象;石庙镇的梁家小学和老关赵小学存在聚集现象等。

三、惠民县小学教育城乡一体化的政策建议

化解城乡教育差距必须从单项制度的改革转化为整体教育环境的改善与提高,其根本的措施是城乡教育一体化。惠民县城乡教育差距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农村教育落后问题,因此实现城乡教育一体化的关键是提高农村小学教育质量。具体措施主要有:

(一)调整城乡小学空间布局,优化资源配置

针对惠民县农村小学校布局存在的问题,应在新农村建设的同时做好学校的合理规划,本着“学生就近入学,学校均衡布局,适度向乡镇所在地集中,教学点跨村联办”的布局调整思路,以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为前提,科学合理地调整农村小学的布局。从农村小学生的身心条件来看,低年级学童单程徒走上学的时间,平原地区以不超过30分钟、行程约1.5公里为宜;高年级以不超过40分钟、行程约2公里为宜。如以上述标准考察惠民县的农村小学,则以低年级学生的体力和身心条件,惠民县所有乡镇的小学数量均偏少;而以高年级的身心条件,则有姜楼镇、麻店镇、辛店镇、大年陈镇、皂户李镇等高年级小学数量偏少,其余乡镇小学的服务半径均能符合小学生步行的距离要求。对于小学相对聚集的区域,如桑落墅镇徐家小学、苏家堡小学、明德小学,李庄镇聂家小学、大周小学、蔡冯小学,石庙镇的梁家小学、老关赵小学等,应在不违背学生就近入学原则的条件下,将小学在校生人数少、规模小的学校合并到邻近的小学。但对于小学数量本来就偏少、学生入学距离远的区域,如大年陈镇的西南部、石庙镇与皂户李镇交界处、皂户李镇与淄角镇交界处、辛店镇与麻店镇交界处等,则应考虑增设学校,以满足学生就近入学的要求。

(二)增加农村小学投入,改善办学条件改善农村小学的.校舍条件和各种教育设施条件,是实现城乡教育一体化的根本保证。惠民县是山东省典型的农业县,财政收入少,难以保证农村小学教育的投入。所以,惠民县城乡教育一体化是在本县经济甚为落后的情况下进行的。因此,首先要切实保证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优先安排教育发展,财政资金优先保障教育投入。其次,积极争取国家政策和财政的扶持。惠民县必须要积极争取国家和省、市的教育投入,才能满足城乡教育一体化对财政投入的要求。第三,要注意教育投入的合理分配,使教育投入进一步向农村小学倾斜,促进惠民县城乡中小学校硬件设施均衡配置,进一步提高农村小学教育设施的规模和质量。

第2篇:城乡一体化教学范文

[关键词]一体化教学教学方法教学组织操作技能

随着技工教育的不断发展,如何采用更加有效和直观的教学方法是技工学校的一大教改课题,其中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形式是一种被广泛应用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作为一名从事多年实习和专门工艺课教学的教师,在一体化教学方面做了一些尝试和应用,在此,就一体化教学的具体应用谈几点体会。

一、一体化教学的实施

1、应遵循的教学原则

(1)从生产实际出发的原则教学为生产实际服务,很重要的方面是教学与生产实际相结合。

(2)以培养实际操作技能为主的原则提倡此原则,符合技能培训的培养目标。教学中重点培养学生在操作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进而解决问题的能力。

(3)贯彻文明生产,安全操作的原则培养一个良好的安全文明生产习惯,是关系到国家,学校,企业乃至个人利益的。故教学中应强调文明生产,安全操作的教育,并严加督促,这也是保证教学顺利进行的必要条件。

2、教学方式与方法

一体化教学不同于传统的课堂教学,教学方式的选择应根据技能训练的目标来进行,可采用先实践(参观或演示)形成直观印象后,讲解有关理论知识,最后再进入实训练习,做到实习与理论空间结合,采用多种方式。

3、教学内容课题化

课题应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和任务,为达到教学目标、完成这一任务,学生必须掌握哪些知识和技能,从而将这些知识和技能自然地由一个以目标为指向的链带所串起。

4、教学实施的关键是教师

无论一体化教学模式有多少优点,但如果缺少执行这一模式的人,那么再完美的模式只能是空谈,教师是一体化教学实施环节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一体化教学的具体应用

针对某一具体的教学任务,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实践(演示)——理论——实践提高——总结讲评”四步骤循环教学。

现以铣工技能训练中长方体的铣削为例,说明具体的教学过程。

零件如图所示:

㈠、对零件进行工艺、结构和精度分析

通过分析读出零件图给出的所有加工信息和加工该零件所需的理论知识。将其分为理论模块和操作模块,为后面的教学作好准备。

㈡、按上述步骤进行过程教学

第一步实践(演示)

教师通过演示需要完成教学任务的工作步骤,使学生感受到最直接、具体、生动、形象的动作形态,获得最清晰地影像记忆,让学生通过观察了解“怎么做”,对任务有一直观印象。演示动作应规范、流畅、准确,并强调安全操作及文明生产问题。本过程应做好:

(1)演示的准备工作,包括机床、刀具、量具及材料的准备。

(2)完整有序的加工出长方体。同时,提醒学生注意以下问题:

A、检查毛坯尺寸:

B、选择较平整的无浇口面靠向固定钳口;

C、思考圆棒位置对精度的影响。

D、观察各参数的检测方法。

在铣削过程中,各相邻面的垂直度控制是难点,特别是2面与基准面1面的垂直度是关键,所以在演示过程中可以人为地设置不同超差情况,并进行修正,让学生观察,理解修正的原理,掌握修正方法。演示完毕后,可以考察一下学生的观察能力,提出问题请同学们讨论回答。

第二步理论

针对演示环节出现的内容从理论角度进行分析,对其中的工艺方法、零件加工中涉及的理论知识进行有针对性的深入讲解。讲解内容以完成零件加工全过程所需的“能力”作为标准,遵循“适度,够用”的原则。通过讲解进一步加深对演示环节的理解,实现理实结合。从长方体零件的加工要求来看,要想完成它,学生需要掌握包含原有《极限配合与测量技术》《金属工艺学》《专门工艺学》等几门课程的知识,对如此多的内容,如果一次讲解会造成内容庞杂,学生不易接受,为了更好地完成本次教学任务,可以将内容按照长方体的加工顺序分解为三部分讲解,学生分段进行操作练习:

(1)基准面的铣削,讲解与单一平面铣削有关的知识:

①基准的概念,定位基准的选择原则:

②切削用量的选择:

③平面的测量(项目及方法);

④表面粗糙度对零件性能的影响:

⑤平面零件加工质量的含义:

⑥铣削用量对加工质量的影响:

⑦铣床主轴垂直度误差对平面质量的影响。

以上讲解完成后,组织学生上机床练习单一平面铣削,并铣出1面。

(2)平行面、垂直面的铣削

①平行度、垂直度的概念及具体测量方法:

②用端铣刀铣削垂直面时垂直度的控制及修正:

③平行度与平面度关系:

④用端铣刀铣削平行面时,尺寸及平行度的控制;

⑤零件尺寸的控制方法。

以上讲解完成后,组织学生上机床铣出2,3,4三面,并保证相应的要求。

(3)两端面的铣削

①铣削两端面时,工件的装夹与校正;

②工件常用材料,刀具常用材料:

③铣刀切削部分材料的性能等内容。

以上讲解完成后,组织学生铣出5,6两面,重点注意第五面的找正方法。

第三步实践提高

通过前面的分步练习,学生已经掌握了与该课题有关的理论知识和基本的操作技能。但是对零件的加工是分步进行的,不是一个连贯过程,没有一个整体概念,下面将以上的分段练习进行合并,具体操作如下:

(1)对前面所讲内容进行回顾融合。

(2)组织学生写出长方体铣削的完整工艺过程。

(3)缩小零件尺寸,组织学生进行综合练习,以巩固所学知识,达到熟练操作的目的。

在进行综合练习时,应明确训练的具体要求和练习时限,控制训练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可根据实际需要,对教学进度以及学生掌握技能的快慢进行适当的控制,必要时指导教师还需再次进行示范操作,并进行多次练习,直至技能形成。

第四步总结讲评。

对练习及检查结果进行讲评,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学习效果。该阶段应简述理论知识,简评学习情况,对练习认真,加工质量好的学生给予表扬,针对练习中出现的问题和不足之处,将安全规范、职业道德规范教育融合其中,训练职业技能,同时培养职业精神。从上述教学过程可以看出,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使每一课题都能演示、讲解、训练同步进行,既突出了操作训练,又使学生学到了扎实的理论知识与职业技能。减少了学科重叠和资源浪费,较好地解决了理论教学与实习教学的脱节问题,减少了理论课与实习课之间的知识重复,发挥了教学的直观性,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参与作用。

综上所述一体化教学是符合教学优化的原则,符合现代教学要求,也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的一种教学模式。作为培养学生实际动手操作能力的技工学校只有突出技能训练,实施一体化教学,才能够使培养的学生既具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又具有较强的操作技能,毕业后能尽快适应实际生产岗位的要求。一体化教学的应用应从教学理念到具体实施过程中,探索出适用于本地区本专业的具体执行过程,做到真正提高技能培训的效果。

[参考文献]

1.职业技术院校岗位培训教材《教师岗位培训教程》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2.职业技术院校岗位培训教材《技能训练教学设计与实施》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3.全国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机械类通用教材《铣工工艺学》第三版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4.全国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机械类通用教材《铣工技能训练》第三版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5.全国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数控技术应用专业教材《平面零件铣削》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第3篇:城乡一体化教学范文

【关键词】理实一体;项目化教学;实践教学方法

1、课程改革的必要性分析

建筑工程测量课程的教学应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学生的能力培养,实施课程的项目化和任务化教学。但在,在教学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教师讲授缺乏测量工程实例,学生消极被动学习,学生的自我学习和自我管理能力得不到有效锻炼,学生动手能力不强,实践、实习效果不佳。

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1)实训实习设备不足,光学水准仪、电子水准仪、光学经纬仪、电子经纬仪、全站仪等仪器不足,影响了学生实习中的分组协作实训实习效果;(2)学生对实训实习内容不够重视,缺乏自主性,没有拿出足够时间对实训实习内容的规划和思考,不能像对待实际工程对待实践内容;(3)没有稳定规范的测量实习场地,实践效果大打折扣,同时偏重教师讲解,学生不能身临其境,对教学内容的理解肤浅,因此,需创造良好的实践环境,以提高教学质量。

2、教学内容的优化改革

建筑工程测量课程的教学内容,应以技能教学为主线,模块式构建新的课程内容。采用技能模块化、内容项目化、项目任务化的结构进行教学改革。重构后的课程教学内容包括基本测量、普通测量和专业测量三大技能模块,每个技能模块包含相应的项目内容,而项目的教学则是通过任务的完成而实现。

学生通过建筑工程测量的学习,应达到以下目标:(1)理解水准测量和角度测量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2)了解水准仪、经纬仪、全站仪及各种测量仪器的构造和测量原理并能够熟练使用;(3)掌握小区域控制测量和大比例尺地形图测绘的理论和方法;(4)理解全站仪三维坐标测量及其坐标放样的基本原理;(5)掌握建筑工程和道路施工测量的主要内容及方法。

对于建筑类专业建筑工程测量的教学重点内容应是在熟练应用仪器基础上,侧重测设部分即建筑施工放样的实践。对于基本测量技能要达到熟练使用测量仪器,包括水准仪、经纬仪和全站仪的目标;对于普通测量技能要达到AutoCAD下数字成图的目标;专业测量技能和综合测量技能要能达到能负责具体工程项目的目标。

建筑工程测量教学分为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和实习三大块,其中理论教学单独授课,实践教学是配合理论教学进行,实习在期末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全部结束后进行。这种分块教学方式便于安排教学计划,易于集中管理。具体内容见表1。

3、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革

以案例型教学代替单一讲授式教学模式,以往工程测量教学多采用讲授式为主,案例型教学将典型案例呈现给学生,教师通过指导学生对案例的分析,使学生巩固已有知识,获得思考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建筑工程测量课程来讲,主要是利用典型工程实例来深入的学习理论知识,将抽象问题具体化、形象化,达到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增强学生实践动手能力。

实践教学模式特点如下:

(1)理论教学结合工程实际。在授课过程中结合教师科研项目和工程实践,穿插大量工程建设实例,如大型桥梁、隧道、水利枢纽工程、高层建筑、地铁和滑坡变形监测项目等,介绍最新测绘技术和方法的应用以及测量作业和数据处理的过程,使学生对国家建设更加了解,激发他们对课程的学习兴趣。

(2)师生互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如果学生对所学知识感兴趣,学习时轻松愉快,学习效率自然会{。在教学中教师引入工程实例,使学生身临其境,引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增强师生互动。学生的主动活动与教师的指导作用是相得益彰的。

(3)案例型教学模式可以直接对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能力进行潜移默化式的熏陶和训练。案例型教学模式就是直接进行个案分析性的教学,最生动地体现出如何从现实的事物中正确分析其中的本质思维,如何完成从现象到本质,从个别、特殊到一般和普遍的思想飞跃正是案例型教学直接的表现。

4、实践教学与实习项目的改革

实践教学与实习项目的改革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完善实训室的规划和建设工作。规划论证好实训室建设中需要的场地、设备等,如水准测量和角度测量要规划好规范、合理的实训场地,各种点的坐标要便于检核,使学生实习要有规范的数据,同时控制测量和数字测图要规划好区域范围,施工放样要配备完备的实习工具如木桩、工程线等,尽可能使学生有身临施工现场的感觉,同时还要有规范的实习报告手册和实习记录手册,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素养,并完善实训室的规章管理机制,保障测量仪器的永续使用。

(2)确定合理的实训实习项目。理实一体实训项目,对于一些传统的实训教学项目,如水准仪的认识和使用、等外水准测量、经纬仪的认识和使用、测回法测水平角、竖直角的测量、钢尺量距一般方法、视距测量、导线测量、测设的基本工作、建筑物的放样、全站仪的认识和使用等,这些是建筑工程技术人员在建筑施工测量中必备的技能。同时又是学习先进测量仪器的基础(如经纬仪的使用,是学习电子经纬仪和全站仪的基础),因此要严格规范训练,要求学生熟练掌握。而对于工程建设中很少应用的内容,在课时有限的情况下可以删减。如钢尺精密量距、三四等水准测量、方向观测法测水平角、平板仪的使用等。另外有些实验项目如竖直角的观测与视距测量、钢尺量距与视距测量可以合并,因为前者仪器可以共用,后者可以相互验证实验结果,同时它们有个共同的特点是费时较少。通过以上的调整,可以大大提高建筑工程测量实践教学工作的效率。

(3)改进实践教学方法。采用多媒体教学,让学生比较直观地了解每次实训的目的要求、仪器工具、步骤与方法、实训场地安排等,从而保障教学秩序,争取更多的操作时间,同时也可掌握或了解测绘新技术、新方法;严把实验数据处理关,杜绝假造数据和抄袭数据的行为发生,在规定的课余时间内完成好实训实习。保证实践教学的质量,培养学生吃苦耐劳、一丝不苟、团结协作的工作作风。

参考文献:

[1] 朱爱民,万德臣..土木工程测量教学内容新体系的建设与实践[J].测绘通报,2004,(8):53- 55.

[2] 肖鸾,陈凤年,陈海胜..工程测量教学改革:问题与对策[J].湖南工业大学学报,2008,22(3):110-112.

[3] 张晓东..工程测量技术专业实习实训基地建设问题的探讨[J].矿山测量,2007(9):78-82.

第4篇:城乡一体化教学范文

【关键词】城乡一体化;县域经济;科学发展观

一、导言

中国是一个有着9亿农民的大国,农村、农业、农民的状况如何,不仅关系到国家的长治久安,而且直接决定着经济发展和社会改革的成败。 我国的基本国情决定了试图通过城镇经济的张力或者单纯从农村内部发展来解决中国的“三农”问题是行不通的。加快推进农村改革发展,构建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格局。推进城乡一体化,是统筹城乡发展,打破二元经济结构,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城乡一体化是城市化过程的一个新阶段。在目前情况下,城乡一体化无疑是我们构建新型的城乡关系,实现城乡之间可持续发展最理想的方式。城乡一体化关键在于我们选择一条怎样的道路。本文正是循着以上这样的思路进行的,以广西为例,在研究县域经济发展现状,县域经济在城乡一体化过程中的作用的基础上,以科学发展观为导向,试图找到实现城乡一体化的道路。

二、理论基础

1.县域经济

县域经济,是以县级行政区划为地理空间,以县级政权为调控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优化配置资源,具有地域特色和功能完备的区域经济。

2.城乡一体化

城乡一体化是我国现代化和城市化发展的一个新阶段,一般是指以城市为中心、小城镇为纽带、乡村为基础,城乡为依托、互利互惠、相互促进、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城乡一体化关系。也是要把工业与农业、城市与乡村、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作为一个整体,统筹谋划、综合研究,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促进城乡居民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居住方式变化的过程,使城乡人口、技术、资本、资源等要素相互融合,互为资源,互为市场,互相服务,逐步达到城乡之间在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空间、政策(制度)上协调发展的过程。

3.科学的发展观

科学的发展观,是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推进各项事业的改革和发展的一种方法论。

三、发展现状

广西县域经济虽然在今年来取得了较大成绩,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1.县域经济综合竞争力很弱。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县(市)中,广西无一县(市)入围,说明广西各县(市)综合竞争力很弱。

2.发展失衡。广西县域经济发展失衡,主要体现在,经济总量居前10位的县市GDP总和是经济总量居后十位的县(市)GDP总和的10倍。

3.产业结构层次偏低。从三次产业结构来看,虽然产业结构逐步优化,第二产业超过了第一产业,但第一产业比重仍然较大。工业对第三产业的发展没能起到很大的拉动作用。

四、方法建设

城乡一体化经济发展可以采用多种形式,但是应尊重农村居民意愿,目标是让农村居民受益。在发展县域经济促进城乡结合的一体化过程中需要统筹好处理好以下关系:

1.经济上增长与农民收入增加的关系。县域经济发展的主体是中小型的企业和农村人口,县域经济发展的目标应当考虑在经济总量不断提高的同时,增强财政实力,增加农民收入,使广大的农民能够真正的享受到经济发展所带来的实惠。半工半农是提高农民收入的一个途径,因为很多农业活动并不需要经常管理,农民在农业劳动之余到乡镇企业打些零散工。

2.工业上的发展与农业现代化的关系。县域经济的发展不仅是指工业上的发展,也不能以农业的衰败为代价。工业上的发展要带动和实现农业的现代化发展。要以工业上好的理念去规划农业方面的发展,依托本地农产品的特色,努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从而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尤其是科技投入,实现农业生产的标准化、规模化和产业化。

3.突出特色的关系。经济发展因要受到多方面的原因,不可能采取统一的发展模式。所以县域经济发展要充分依托自己所有的资源,从而发展自己的优势和特色产业。

4.城镇扩张与农村发展的关系。在县域经济发展过程中要适当扩大城镇的规模,以充分发挥城镇的聚集效应和规模效应,带动和促进其他产业的发展。但是同时也要加大对农村公共服务的投资力度和基础设施建设,构建新型农村,缩小城乡发展的差距,从而实现城乡统筹与协调发展。

5.地方性保护与共赢发展的关系。地方保护主义是指地方政府为了保护本地局部利益所采取的保护性措施。县域经济的发展要与国家的经济发展相适应,地方保护主义不利于持续的发展。要实现全面共赢发展的格局,具体途径首先是地方政府可以通过打破地方保护主义,鼓励生产要素合理流动, 积极探索区域联合,优势互补,合作共赢,鼓励人才流动,实现知识资本和人才资源共享来转变,打通基础设施建设,合作并开展公共服务和公益事业,从而发挥产业纽带作用等。

参考文献:

[1]姚士谋,崔功豪,许学强.按科学发展观审视我国城镇建设的大局[J].经济地理,2009,29(1)

第5篇:城乡一体化教学范文

关键词:电子技术;一体化教学探索体会

中图分类号:TN710-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599 (2012) 07-0000-02

近几年来,随着职业教育的迅猛发展,全国各地的职业学校都在积极开展工学结合的一体化课程改革。我校紧跟职业教育的发展步伐,对部分专业理论课与实习课实行了一体化教学的尝试和探索,教师逐步向双师型教师转化和靠拢,实训场地逐步改造以适应一体化教学的需要。我作为一名专业教师,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使学生将来成为社会建设的合格劳动者,我积极参与一体化教学改革,并在电子技术相关课程方面实施了一体化教学的探索,现将一体化教学的思考、探索、实施总结如下。

一、一体化教学

(一)什么是一体化教学。一体化教学就是以国家职业资格为依据,以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以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以学生为中心,根据典型工作任务和工作过程设计课程体系的内容、按照工作过程的顺序和学生自主学习的要求进行教学设计并安排教学活动,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融通合一,能力培养与工作岗位对接合一、实习实训与顶岗工作学做合一。

目前,大部分职业学校专业一体化教学处于初级阶段。我校就是将实训设备和教学设备整合一处,将专业理论教学与生产实训、毕业实习等实践性教学环节重新整合、分解,教学和实训都安排在一体化专业教室中进行,师生双方共同在一体化专业教室里按照项目教学或者任务驱动教学来完成若干教学任务。

(二)一体化教学的内涵。其核心内涵是:理论学习与实践学习相结合,学中做,做中学。其特征是学校办学与企业管理一体化、企业车间与实训教学一体化、学校教师和企业技术人员一体化、学生和企业职工一体化、实训任务与生产任务一体化。其教学条件是:教学场地一体化、师资队伍一体化、教学模式一体化、课程结构一体化、评价机制一体化、育人环境一体化。其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包括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

一体化教学整合理论教学、实践教学为一体,改变了传统的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做法,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参与性、探究性,既突出操作技能的训练,又能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创新能力,也能提高学生与职业技能有关的合作意识、团结精神等其他能力的培养,丰富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环节,提高教学质量。

二、开展一体化教学的意义

(一)一体化教学模式比较适合当今中职学生的认知水平。一体化教学改变了传统教学中理论和实践相分离的教学模式,突出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在一体化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目前学生的现状,突出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强化学生的参与意识,着重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团队合作精神等综合职业能力,使同学们从枯燥乏味的理论中解脱出来,获取就业需要的综合职业能力。

(二)促进学校教育模式的改革和发展。传统的教学模式是理论教学和集中实习分别进行,理论教学的内容与实习课题大部分脱节的局面。一体化教学模式有效地破解了这个局面,一体化教学促进了理论知识与技能知识的融合,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大大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边学边做,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一体化教学为学生主动探究性学习打造一个良好的平台。探究性学习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以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创造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和途径,让学生通过使用工具书、互联网等相关工具,自己收集、分析和处理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各项综合职业能力。一体化教学模式充分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研究探索,实现“要我学”向“我要学”的转变。在一体化教学可以很好地调动学生情绪,以学习小组为学习单元合作解决问题贯穿整个教学过程。

三、一体化教学的探索

(一)以日常生活中电子产品激发学习电子课程的兴趣。例如,在学习放大电路的应用时,通过焊接收音机等小电子产品,突出电子技术在日常生活和企业生产中的具体应用,使教学更加贴近生产与生活。通过学生自己动手探究,提高学生的主动性,激发其学习兴趣。

(二)将教学任务内容与日常实践相联系,提高学习的能动性。学生往往对简单的、重复的操作,感觉乏味,提不起精神。我们可以在一体化教学中针对具体教学任务,在教学任务设计中列举工厂中经常出现的电路故障现象,引导学生发现故障原因,并积极主动掌握维修的要点,这样就可以把实训内容与实际应用有机地结合起来了。比如,在学习稳压电源任务时,引入先进电子控制电焊机的维修实例,因势利导,使学生体会到学习的乐趣,主动查阅资料,解决维修实例中电路的原理和维修方法,提高学习效果。

(三)通过月月竞赛,提高探究主动性,培养自我学习的能力和竞争力。我们每月都组织班级之间、班级小组之间进行技能竞赛,营造一种你追我赶的良好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通过月月竞赛活动,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理论基础与技能操作水平,从而形成学生自我学习和教师指导的良性循环,进一步激发了学生“我能行”的积极性,主动投入到学习中去。

四、电子技术相关课程一体化教学的实践

电子技术相关课程的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对于电子电路,必须通过电子仪器仪表才能反映电子电路的相关参数、数据、波形等,并要掌握电路原理图与实物装配图之间的转换,要成为电子技术方面的操作能手就必须通过一体化教学的学习和训练。因此,我认为电子技术相关课程一体化教学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狠抓学生基本功练习。要求每位学生都要学会万用表、信号发生器、直流稳压电源、示波器等电子仪器的使用方法;具备线路板上元器件的焊接能力;识读辨别电阻、电容、二极管、三极管等元器件,并可以能够使用万用表测量其相关参数。

(二)合理安排一体化学习任务,把握理论知识和技能教学的穿插时机。对于每个学习任务中理论知识点的学习,要进行科学的合理的安排,比如在电子仪器的使用学习任务实施过程中,教师需要边讲授边演示,然后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练习,引导学生快速入门。比如在放大电路的学习任务设计中,可先让学生动手装配与测试,学生通过自我学习、查阅资料以及使用电子仪器获取相关数据,进而得出集成运放组成的放大电路的闭环电压放大倍数只取决于反馈网络的电阻与输入电阻的比值,与集成运放本身的参数无关的结论。这种由学生自我分析、自我解决问题、找到问题结论的教学,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能动性,进而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三)认真设计学习任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于每个学习任务的设计,要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以提高学生兴趣和动手能力为前提。起初的几个学习任务都要将电路原理图中的元件与其对应的实物进行对照学习,由学习小组共同设计完成万能板上的电路装配图。在实训过程中教师巡回指导,引导学生自我发现电路故障、分析故障产生的原因和锁定故障部位,直到排除故障,这个过程使学生感受到经过自己辛苦努力可以获取的成功,就会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四)及时总结评价,激发积极向上的学习热情。在每个学习任务的各个阶段,都要进行学习小组之间的互评和自评活动,做到激励先进、督促后进的目的,从而激发学生积极向上的学习热情。

(五)改变学习成绩的评定方法,平时成绩算入结业成绩。 改变过去以理论考试和实验报告成绩决定学生学习成绩的方法,而是根据学生在一体化教学的学习过程中的学习态度、操作情况、参与实践教学的主动性、创造性、正确性来综合评定学生的成绩。真正把学生培养成既有一定的理论知识又有很强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合格的社会劳动者。

我认为作为一名专业教师,应该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技能水平和理论水平,积极投身到一体化教学的改革中去,主动学习掌握本专业的新工艺、新材料、新知识、新技能,为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张兴龙.电子技术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第6篇:城乡一体化教学范文

关键词:化工生产工艺组织;项目教学;课程评价

随着高职教育的快速发展,大量的高职毕业生进入社会就业,但时常听到用人单位抱怨高职毕业生职业意识差、动手能力弱、业务上手慢等。其原因何在?经过数年改革,我国现行的高职教学计划中,实践教学环节已大幅度提升,一般占总课时的30%-50%。与国外高职院校相比,我国高职的实践教学时间并不算少。因此笔者认为,有效的课程评价体系是影响高职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重要原因之一。通过改变评价方式,使评价内容多元化、综合化,全面评价学生的多样性和阶段性,提高和保护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进而实现培养目标与人才需求的对接,大大提升毕业生质量,促进高职教育发展。

一、项目化教学课程评价的改革

1.评价客体多样化

根据高等职业院校以培养社会需要的第一线高级技术应用性人才的教育目标,以及与此相适应的“专业知识、岗位技能、职业素质”的课程教学目标,高职课程的评价标准必须进行改革,取消单一的“理论知识”评价,开展具有课程特色的综合评价。

《化工生产工艺组织》重点培养学生从事化工生产工艺运行及故障处理、工艺流程的组织与实施等化工工艺运行与技术管理的综合工作能力,是培养学生从事化工生产职业岗位核心技能的课程之一。因而在课程内容的设计上紧紧围绕职业能力,以项目任务为中心进行组织,构建了课内和课外两大基本模块[1]。教学组织方式是学生以团队形式设计方案,分工合作,共同完成。针对这种课程内容的设计和课程教学组织方式,课题组确定了与评价体系相关的评价客体,主要有项目任务、职业能力、职业素质三方面内容,其中职业素质的评价渗透在项目的每个环节,具体见表1。

2.评价主体多元化

高等职业教育与社会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直接服务生产一线,因此评价主体不能只是教学实施者,还应考虑受教育者、企业及社会需求;传统的课程评价往往是单一的教师给学生打分,已经不能适应高职教育的发展。课程团队认为课程评价应该采用“企业、教师、学生”相结合的多元评价方式[2]。“多元评价”能够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发展学习动机、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锻炼学生评价能力、自信心理,能够引导学生自我总结、增强责任、不断攀登。

3.评价指标定量化

《化工生产工艺组织》课程是根据岗位群职业能力的需求设置的,根据岗位的工作任务和岗位职责确定课程内容,根据岗位的工作过程确定课程的内容序列。因此,职业标准就是本课程的教学质量标准。为使项目化课程评估落在实处,课程组成员充分考虑职业岗位实际工作所需的知识、能力、素质以及职业发展规律,制定了具体的、可操作的“量化评价”指标,并制作成评价表格,使复杂的评价指标可以采用表格进行评价[3],如表2。在教学实施中,“量化评价”与“表格评价”非常受欢迎。它们的优势体现为:(1)能够把教师主观评分转化为客观评分,使评估考核更趋于公平;(2)能够把量化的评价标准作为学生平时学习、训练的具体标准,使学生对学习训练要求更加明确;(3)能够方便教师和学生的考核操作。

二、基于项目的课程评价模式

本课程的评价打破了期末一张试卷定成绩的制度,课程考核由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构成。在课程教学过程中,以项目为载体对学生进行不间断的评价,根据绩效给出学生的过程考核成绩,在课程结束时进行终结性考核。过程考核可以使学生在课程学习中时刻清楚自己的学习情况和进度,便于及时调整自己的学习状态,有利于提高学习信心,培养合作、敬业、严谨等良好的品行和素养。应用的评价方法包括测验、日常行为观察、成果展示、行为表现、档案评价等。

1.过程性评价

将课程考核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并采取有效的过程控制,有利于对学生进行发展性评价和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教师在第一次上课时告知学生本课程的评价方式,使学生明确自己的学习方向。本课程的过程考核由组内评价、自我评价和教师评价构成。组内评价由组内成员互相打分,关注学生在完成项目任务中的态度、所付出的努力和组内成员之间的合作程度,见表3;自我评价由个人以文字形式总结自己在项目团队中承担了什么、解决了什么、以及存在的问题并填表打分;教师评价由教师给项目代表学生打分,关注以组为单位完成的项目任务的成果质量以及成果的展示,见上表2。

过程性评价重视学习、收获的过程,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参与性和学习兴趣,体现了以学生为主的教育思想。而每次项目任务的完成并不意味着最终成绩的取得,学生需上好每节课、掌握每个任务才能取得好的成绩。这使得学生愿意主动去完成任务,自觉掌握每个项目承载的知识和技能,也提高了学生自我控制能力和动手能力。

2.终结性评价

本课程的终结性评价由知识考核和综合性考核构成。知识考核采取传统的笔试,综合性考核采取小组答辩的形式。由于本课程应用性强,故课程组摒弃了知识考核中传统的判断、填空等客观题,而是全部选择开放的应用型题目,考核形式也是开卷。鼓励学生敞开思路,利用各种参考资料,完成考核题目,主要考察学生对知识的应用能力,并没有唯一答案。综合性考核的内容就是本课程的课外项目,在课程完成3个项目左右时抽签选取。课程结束时根据学生提交的方案和现场汇报情况进行有目的的随机提问,考察学生对某个化工产品生产全过程所需知识、技能的掌握程度,以及课程学习中所养成的职业素质。

3.课程总评

课程总评成绩由过程评价成绩和终结性评价成绩构成,见表4。

三、结语

高职课程教学并不是为了考试,而是采用有效的考核评价体系引导学生认真学好本门课程,获得职业岗位群所必需的技能。笔者认为好的课程评价能够促进学生、教师、课程的发展与完善。在基于项目的考核评价模式的使用过程中,大部分学生认为此评价方式能如实反映学习水平和能力,通过参与过程考核,学生学习活动更为主动,改变了他们片面追求分数和笔试成绩的传统学习方式,提高了学习兴趣。这种以“过程考核”为主,结合“终结性考核”的考核方式,也大大提高了《化工生产工艺组织》的教学效果和教学效率。值得教育工作者注意的是在构建评价指标时不仅要关心评价对象的现实情况,更要重视评价对象未来的可发展性,努力构建一种促使每个学生、每位教师、每门课程在已有的水平上不断发展的评价机制。

参考文献:

[1] 徐瑾,叶爱英.基于项目教学的高职工业分析课程评价体系改革实践[J].职业技术教育,2009,(14).

第7篇:城乡一体化教学范文

关键词:图像处理;一体化;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TP391.4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599 (2012) 18-0000-02

1 引言

高等职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环节。课程一体化教学改革的问题对高等职业教育来说是迫在眉睫的问题。结合本专业的特点,在实践教学中逐渐采用了项目驱动下的探索式学习模式,提出“图像处理一体化教学模式研究”的课程教学改革。

2 图像处理课程分析

《图像处理》是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核心课程,由于数码相机的普及和电子商务网站以及广告业的蓬勃发展,更使该课程充满生机。从开设图像处理课程以来,软件从最低版本到现在的PS5,更新换代快,因此在教学改革中,我们坚持使用较稳定较新的软件进行教学,同时推动学生自主学习新知识,培养学生创意设计能力,锻炼学生动手技能,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我院最初该课程没有独立,Photoshop知识依附于网页设计与制作课程,主要以教师讲授知识点为主,随着岗位分工的细化和人才培养的需求,需要专业的图像处理人员,于是开设了图像处理相关课程并得到迅速发展。制定了教学大纲,规范教学内容,探讨教学方法和手段,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重视学生实践操作。从2009年底开始研究项目化课程改革,重构课程教学体系,以突出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

传统的图像处理课程教学采用理论与实践1:1的形式,即先在教室上两节课,进行理论和操作知识的讲解,以后再在机房进行实操训练,但是这种教学模式很容易由于时间和空间上的间断,使得学生跟不上或者忘记原先所讲授的知识,更不能突出“以能力为本,以学生为主体”的现代一体化教学改革。我院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紧跟教学改革的步伐,积极探索与实践计算机图像处理一体化教学的模式研究,实现“教、学、做、评”一体,显著提高了教学效果。

因为专业人才培养计划的需要,相继开展了两次面向社会和企业的岗位需求调研,采用企业走访、问卷调查、毕业生访谈、电话访谈、座谈会、网络资料收集与分析等手段,结果显示,网页设计与开发以及多媒体技术方面的需求占总人才需求岗位的30%,而网页美工又占了网页设计与开发的需求量的34%。

3 图像处理一体化教学的解析与实施

在教学中我们把整个图像处理课程分为三个大部分来演练,分别为数码照片处理、平面广告制作和网页图形图像处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来更有效的促进一体化教学。

3.1 课程总体设计思路

《图像处理》课程的开发思路,首先根据人才市场、多媒体企业、行业所需的职业岗位进行调研,定课程指向的职业岗位为:数码照片处理、广告图像处理和网页图像处理等,根据职业岗位对态度、技能、知识的需求,选取教学内容,从职业岗位中选择真实项目作为教学载体,重构教学内容,然后对课程进行系统化的总体设计,包括课程结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与手段、技能训练、考核评价和教学资源,然后进行教学方案的设计、教学的组织实施,通过督导组、学生、同行评议对教学情况进行反馈,根据反馈信息进行教学总结与改进,推进课程的改革发展。在教学实施过程中通过理论实践一体化的教学模式、通过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达到预期的课程目标,培养图形图像处理人员应具备的职业能力。

本课程构建了“模块式技能训练——项目演练”的实践课程结构,前大半学期以知识模块的形式进行基本技能的学习和练习,在后半个学期以综合项目训练的形式让学生得到整体的提高,帮助学生实现零距离上岗;其次实施“任务驱动,案例教学,理论实践一体化”课堂的教学模式,课堂建在实训室,把理论课堂与实践场地结合起来,增强学生的职业体验。采用任务驱动,案例教学,使学生学习目标明确,针对性强,通过精选案例,把知识点融入到案例的学习过程中,做到“知识案例一体化”,采用任务分解法使困难的问题简单化,能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实现“教、学、做、评”一体,显著提高教学效果。

3.2 教学内容的整合

课程内容分为三大项目,12个具体的知识模块。形成与“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服务为宗旨”的校企合作办学理念相适应的课程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同时丰富了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重新整合了教学内容,增加了学生的竞争力,尽可能实现学生“零距离”就业。制定了课程的教学大纲以及教学计划,整体设计、单元设计、PPT课件以及教案,实验实训内容以及实例素材等。

课程主要以了解和掌握Photoshop的基础知识和技能为目的,同时引入大量实例、企业案例和一些项目的形式进行讲练结合、任务驱动式的教学,使学生提高实践操作能力之时又能提高图形图像处理和创意设计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我们紧密围绕工学结合,模块技能化的教学形式进行多元化发展,并签订了阿拉丁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杭州春草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杭州易沙网络科技有限公司等作为专业的校内外实训基地。

3.3 教学改革

通过斟酌课程的一体化教学方式,来提高学生职业技能和综合素质。

(1)教学方法改革:由原先讲授知识内容的教学形式转换为启发式和案例式的互动教学方式,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插入大量实际案例进行讲解,将知识由难化简,同时采用课堂互动的方式,加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课程考核方面采用平时成绩+实验成绩+期末成绩组成,更好的反应了学生整个学期的学习表现。

(2)教学模式改革:在工学结合背景下课程初步展开了项目化教学模式改革,对课程内容进行知识模块整合,确定大量教学案例,将知识点以模块案例的形式让学生进行实践,在学期最后按照企业岗位的项目要求进行项目化训练。如图1所示,采用模块化+任务驱动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自编了一套实验文档,包括基本任务+扩展任务+课外任务三部分。

图1 一体化教学模式

(3)教学手段改革: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包括板书、PPT课件,教案,整体设计,单元设计,课程视频演示,统一控制操作演示等。应用这些多媒体教学手段丰富课程内容和教学手段,教学效果反映良好。

(4)以赛促学,以考促学:在职业技能考证方面,引进ADOBE产品认证证书,通过率95%,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就业条件。再通过各级别的竞赛促进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够学以致用,牢固掌握操作技能,进一步提高平面设计和处理能力。多名学生获得了各项大赛的奖励。

4 结束语

基于任务驱动的一体化教学模式适用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由传统的“主角”转变为“配角”,学生也不再把学习当任务,而是根据实际任务需求来学习,由被动地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地寻求知识。因此我们会发现这种方法很适合于整体教学。

从学生就业方面来看,经过多年的教学后,大量毕业生都在从事图像处理、美工和网页设计等工作,并从毕业生的反馈情况看,很多毕业生成为企业的骨干设计人员和制作人员,这也真正体现了该课程一体化教学的显著效果。

参考文献:

[1]张彤彤.计算机图像处理课程一体化教学的实施[J].职业.2011(11):177.

第8篇:城乡一体化教学范文

论文摘要: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教育“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要求教师除了要有教育教学能力外,还必须具有实践经验和应用能力。高职院校要依据“双师型”教师的内涵、素质以及特征,采取多种方法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高等职业教育对师资的要求不同于普通高等教育,高职院校的教师除了有一定的教育教学能力外,更必须具有实践经验和应用能力。对于以就业为导向的高等职业教育来说,为了提高办学质量,提升学生的职业技能,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必须重视“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

一、“双师型”教师的内涵

应从两个方面来理解高职教育的“双师型”教师:一是高职院校的“双师型”教师首先应该是一个合格的高校教师,应取得《高等教育法》规定的教师资格,具有进行专业理论或文化知识传授的教育教学能力。其次,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还应该具有本专业在基层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的实际工作经历,具有指导本专业实验、实训、实习等实践教学能力。

具体地说,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应具有这样几方面的素质川:(1)应了解并掌握所授专业相对应行业的应用技术动态,能够通过专业授课、实验、实训、实习,使学生掌握就业岗位所需的应用技术和职业技能。(2)应具备“三动手”—肯动手、勤动手、会动手的操作习惯和实践修养,引领学生走“从书本到实践,再从实践到书本”的技能提升之路。(3)能够教育学生形成相关行业的职业素养,如操作人员的“认真、一丝不苟”的作风,维修人员的“不怕苦、不怕脏”的品质等。(4)能够通过应用项目的研究和应用技术的创新等活动,培养学生的技术创新、技术革新意识和能力。

二、“双师型”教师的特征

高职教育“双师型”教师的特征主要体现在“知识结构、素质结构和能力结构”三个方面(1)知识结构。高职教育的教师除了要熟练掌握本专业职业岗位的知识、技术、技能外,还要熟悉相关专业、行业的知识、技术、技能,并能相互渗透、融合和转化。(2)素质结构。作为从事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师,必须具有良好的道德素质和职业素质,必须具有较强的组织纪律性,必须具有与他人合作的精神,必须具有敬业精神。(3)能力结构。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师应具备教学能力、操作能力、科技创新能力。

只有具备了“知识结构、素质结构和能力结构”,才能胜任高等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的重任。

三、江苏城市职业学院机电一体化专业“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

1“双师型”师资队伍现状

目前,江苏城市职业学院“机电一体化专业”的教师,原来主要从事开放本、专科和普通专科“机电一体化专业”的教学,都是毕业于普通高校的本科生或研究生,研究生占83%,都具备讲师以上职称,还有教授和副教授,具有较强的理论学术水平和科研能力。学院成立之初,已意识到教师必须具备“双师型”的要求,及时选派教师赴国外进修学习,或到国内示范性高职院校学习提高。经过几年的努力,部分教师基本具备了“双师型”教师的素质,但还有不少教师未达到要求,他们所缺乏的主要是实践经验与动手操作能力,这成为制约高职教育教学水平进一步提高的瓶颈,也将影响“机电一体化专业”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和高等职业教育特色的形成,对学生就业产生不利的影响。

2.“机电一体化专业”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

如何建立“机电一体化专业”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尽快地帮助教师丰富实践经验,提高相关的动手操作能力,成为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机电一体化专业”的教师,尤其是专业课的教师,除了要具有电子技术与计算机应用基础、机械设计与制造、信息技术与控制等三个方面的理论学术水平外,还应具有较为丰富的机电设备、机电产品、机电一体化系统等动手操作能力。

针对目前“双师型”师资队伍的现状,笔者提出建设江苏城市职业学院“机电一体化专业”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议。

(1)鼓励更多在职教师提升学历层次

虽然“双师型”教师要注重实践和动手操作能力,但教师的理论水平还需进一步提高,这对“机电一体化专业”的教师尤为重要。学院应在政策上更加宽松,鼓励并支持更多的在职教师提高学历层次,在职攻读硕士、博士学位,促进教师学历水平和学术水平全面提高,使教师学历结构更加合理,提升“双师型”的含金量。

(2)选派骨干教师到国内外同类学校进修学习

针对“机电一体化专业”的培养方向,选派骨干教师去发达国家或国内示范性同类学校对口专业进修学习,学习先进的办学理念,学习如何进行实践环节的教学,进而形成我们自己的特色。

(3)加强岗前培训,积极推行上岗职业资格证书制

作为高等职业院校的“双师型”教师,理论素质是必备的条件之一,非师范院校毕业的青年教师必须参加《高等教育学》《心理学》等作为高校教师必修的四门课程的岗前培训,以便具有一套较完整的教育理论与教学方法,更好地适应教书育人的工作要求。同时,“机电一体化专业”的“双师型”教师还应具备与所从事的教学工作相适应的实践工作经历或相应的专业技术等级证书。建议新招聘来的应届毕业生,必须到有一定规模的机床厂、自动化生产企业等对口基层实习锻炼一年以上,以积累实践经验和专业技能,并在两年内取得相应的上岗证或专业技术等级证,把获证与实际技能锻炼有机结合起来。

(4)直接到企业锻炼,提高实践能力

对未经过基层实践锻炼的在职青年教师,也要制定出切实可行的计划与方案,安排他们到有一定规模的机床厂、自动化生产企业等对口基层单位进行锻炼。要求他们和企业的技术人员一道,直接参与企业的新产品开发研制和老产品的技术改造,在生产一线进行锻炼与培训,提高实践能力。同时,也必须取得相应的上岗证或专业技术等级证。

(5)利用实习、实训机会,进行传、帮、带

对于“机电一体化专业”而言,实践性环节较多,教研室可以安排已达“双师型”要求的教师帮助未达“双师型”要求的教师,利用实习、实训等操作机会进行传、帮、带。

(6)加强校企合作,聘请工程技术、管理等一线兼职教师

随着世界经济、科技与教育的发展,高等职业教育与社会的合作已成为共识。通过校企合作,使教师在合作中获取企业先进的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方法,为实现教学目标打下良好的基础。可以直接聘请企业中的工程技术、管理等一线人员作为兼职教师指导学生,为用人单位培养所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江苏城市职业学院“机电一体化专业”目前正在与德国西门子公司商谈合作共建实验实训室事宜,这为提高办学质量,培养“双师型”教师作了积极的准备。

(7)在分配制度上给予政策倾斜

对于具备“双师型”要求的教师,在分配制度上给予政策倾斜,如增加校内津贴等。

(8)尽快制定“双师型”教师的职称评审标准

目前,学院还没有较为完善的高等职业教育“双师型”系列的教师职称评审标准,职称仍用“普通本科标准”。其实,这仅仅适合于对教师学术水平的评价,对高职教师怎样才算具有较高的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却没有一个令大家满意的标准。如不能妥善解决这个问题,势必影响“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学院可以根据教育部高教司做出的许多相关指示和规定,从经济发展趋势对高级应用型人才的要求,组织制定适合自身情况的、可操作的“双师型”教师职称评审标准。

(9)树立终身学习、终身培训的理念

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对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级应用型人才的要求也不断变化。高等职业院校要培养出能适应社会、经济、技术不断发展要求的合格学生,教师必须及时更新专业知识,提升能力,掌握最新实践技能,不断拓宽知识面,保证知识的先进性、前瞻性。而要实现和达到这一目标,教师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终身培训的理念,当专业课程发生变化时,才能胜任新任务的要求。

第9篇:城乡一体化教学范文

[关键词]城乡一体化 职业教育 内涵 理论预设 路径

[作者简介]谭璐(1973- ),女,广东台山人,广西科技大学汽车与交通学院党总支副书记、副院长,副研究员,硕士,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理论、思想政治教育。(广西 柳州 545006)

[课题项目]本文系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2010年度重大课题攻关项目“构建城乡一体化的教育体制机制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10JZD0041)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06-0012-03

一、城乡职业教育一体化的提出及其内涵

(一)城乡一体化的内涵解读

从词源上来看,“一体化”的概念主要出自拉丁语的“integration”,其本意为“革新”,翻译成汉语后其含义则是“将各个部分组合为一个新的整体”①。早在19世纪末期,英国著名城市学家哈沃德・艾本泽(Ebenezer Howard)在其《明天是最好的变革路线》一书中就提出“城乡一体化”的概念,书中倡导“要用城乡一体化的社会结构来取代城乡对立的二元分割的旧社会形态”②。在此基础上,很多学者也对城乡一体化展开了相关研究,并针对城乡一体化提出了不同的概念。如张涛等认为,城乡一体化是在城乡统一发展的规划基准下,实现城乡之间各个要素的自由流动、互通互融、相互协作,最终实现城乡社会之间协调发展的和谐形态③;黄爽认为,城乡一体化是指城市和乡村在发展经济过程中,从各自的优势出发,谋划城乡协调发展、共同繁荣和富裕的方略,最终实现城乡融合。④

综合我国学者对城乡一体化研究的定义,我们将城乡一体化概括为:当一国生产力与城市化水平达到一定程度或阶段时,社会的结构化转型迫切要求打破城乡二元制的社会经济结构,缩小乡村与城市之间的发展差距,这时就需要通过政治、经济、管理等体制的改革,以实现城乡之间在经济、文化、教育、生态等领域的“共存、共荣、共促、共发”,最终实现城乡经济、社会、文化、教育、生态等方面的一体化。

(二)城乡教育一体化概念衍生

关于城乡教育一体化的内涵,相关学者从不同角度和层面进行了阐述。部分学者从“城乡教育一体化是城乡一体化在教育领域的具体实现”这一研究视角出发,认为城乡教育一体化就是城乡一体化在教育层面的目标实现。还有部分学者从城乡教育公平与均衡的角度出发,认为城乡教育一体化本质上就是为城市和农村的受教育者提供平等、均衡的受教育产品和环境。

综合各个学者关于城乡教育一体化的论述,笔者认为,城乡教育一体化就是为了满足城乡居民对物质和文化的共同需求,缩小城乡之间的教育差距,把城市教育与农村教育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统筹谋划,通过教育体制改革,以打破城乡二元教育结构,在教育资源配置、规划发展、政策保障、体制机制、内涵建设等层面达到一体化,最终实现城乡教育共同现代化的过程。

(三)城乡职业教育一体化内涵的界定

城乡职业教育一体化作为城乡一体化的三级衍生概念,其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根据城乡教育一体化的内涵,我们认为,城乡职业教育一体化是指打破城乡职业教育的二元结构,将城乡职业教育纳入一个共同的职业教育系统环,在职业教育系统环中通过整合城乡职教资源,实现城乡职业教育资源的“共享、共融、联动”,最终呈现“以城带乡、以乡促城、城乡互动”的职业教育局面,促进城乡职业教育的协调、均衡、可持续发展,从而实现城乡教育一体的发展过程与目标。

二、城乡职业教育一体化的理论预设

(一)共同体论

共同体理论作为人类生存生活的基本方式的理论化表现,是指人类基于一定的生活需要或生活目的,组成的一个具有稳定性和共通性的交往或生活圈,同时也是人的组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城乡职业教育一体化将处于两个端口的城市职教与农村职教进行完美衔接,组成一个职教共同体。在城乡职业教育的共同圈中,城乡职业教育有一个共同的公益性目标,即为了实现城乡职业教育的共同提升,满足城乡对职业教育的共同需求,在城乡职业教育之间所开展的相互维系和帮扶。城乡职业教育作为职教共同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兼顾城市职教与农村职教双方的共同利益,使两者利益服从于集体利益,发挥超个体功能,实现城乡职业教育发展的提升。从根本上说,城乡职业教育一体化将城乡职教作为一个共同体进行调配,也从政治体制层面打破了二元格局的枷锁,对实现城乡职教的和谐发展、共生共荣具有重要作用。

(二)教育公平论

教育公平论不仅要在理念层面体现教育起点、过程以及结果的公平与正义,更要在实践中进行落实。教育公平与教育均等不同,教育均等论强调的是教育的均等化与平均化。⑤两者之间存在很大的差别,不能直接断定两者无法相容。在一些特定的情景中,教育公平是一种无视个体差异的人人平等,而且把量的均等化作为实现公平的重要手段。但在另外的情形下,教育公平和教育均等作为一对矛盾体共同存在,两者的指向也存在差别,过于追求量的均等化会对教育公平产生不利影响,因此,对个体间的差异进行量的区别划分可能会更好地促进教育公平。城乡职业教育公平的衡量标准与教育公平的衡量标准具有共性,可以用职业教育的起点公平、职业教育的过程公平以及职业教育的结果公平这三个标准来衡量。职教的起点公平是实现城乡职业教育一体化的基础条件,因此,必须打破二元化的职业教育城乡招生体制,才能使农村职教生不输在起跑线上。根据教育的公平论,在城乡职业教育一体化建设过程中,首先要保证教育起点的公平,然后再实现教育过程和教育结果的公平。

(三)社会和谐论

和谐社会论作为教育发展的理论支撑之一,在城乡职业教育一体化的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从目前来看,我国城乡之间的教育差距直接导致了城乡居民的经济和综合素质的不平衡。针对这一现状,提出城乡职业教育一体化建设既是可行的,也是必要的。只有加强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进一步提升农村居民的生存技能水平,才能间接地提升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缩小城乡之间的发展差距,化解城乡发展的二元矛盾,这也符合和谐社会发展的价值尺度与规律。贯彻城乡职业教育一体化的发展战略,必须根据我国的具体国情,妥善解决城乡职教间的利益差别和冲突,这也要求在教育发展和改革中,既要尊重城乡职教的差别,也要利用教育行政手段促进二者的利益融合,以合二为一的模式统筹规划职业教育一体化的发展路径。

(四)城市发展论

职业教育城乡一体化的发展理念和思路符合我国城乡发展的路线,也是城市发展论的要求。城乡差别是马克思早年提出的三大差别之一,也是首先要解决的差别。具体而言,要消除城乡之间的差别必须经历三个阶段,即城乡依存、城乡分离和对立、城乡融合。对此,很多学者也对我国城乡一体化的发展阶段进行了设想,如周家来提出我国城乡一体化发展要经过“乡育城市―城乡对立―城乡相融―城乡一体”这四个阶段。从这方面看,我国城乡职业教育的发展由城乡对立到城乡均衡、再由城乡均衡到城乡统筹,最后达到城乡职业教育一体化,这个过程也符合我国城乡一体化建设的发展规律。

三、实施城乡职教一体化的路径选择

(一)积极推进职业教育资源的城乡共享一体化

城乡职业教育一体化建设的目标在于通过城乡统筹实现职业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师资、教育信息资源的共享。⑥

1.在城乡一体化建设的大背景下,要加快推进职业教育资源或要素在城乡之间的自由流动,实现城乡职业教育间的资源共享,这是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一般来说,教育资源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软”性教育资源,包括智慧型的师资力量、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等;另一部分是“硬”性的物质型资源,包括校园校舍、图书、教学设备设施、教学场地等。推进职业教育资源的城乡共享一体化,需要软硬兼施。

一方面,在职业教育的“软”性资源共享方面,要建立城乡职业院校的教师交流或流动制,在城乡区域化之间实行教师的流动化教育教学。实施职业教育教师在城乡之间的岗位流动制,不仅能够提升农村职业教育的教学质量,也能加快职业教育教师的成长;在职教信息技术资源的城乡共享层面,构建一套城乡职业院校信息交流服务平台,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资源的可重复性、可复制性、再增值性等特点,研发出一个城乡职校的招生、技能培养、就业的信息服务网络,实现城乡职业教育在学生培养全过程的信息资源共享。另一方面,在城乡职教的“硬”性资源共享方面,由于城市职业教育的办学物质条件远远高于农村,可以开展城市职业院校扶持农村职业院校的帮扶办学活动,共享教学设施、共建教学实践基地,在帮助农村职业院校改善办学条件的同时,实现城市职校硬件资源利用的最大化。

2.要加快城乡职业教育资源的结构性优化和调整,不断加大政府对农村职业教育的投入力度,特别是落后地区职业教育基础设施的投入。只有建立完善的农村教育配套设施,才能吸引更多的职业教育人才。政府可以将贫困地区农村职业教育的基础设施建设纳入政府财政预算,实施优惠的财政政策,加大对农村职教的投入,打造一个全域型的城乡职教一体化建设试点区。加快城乡职业教育一体化建设,还要注重城乡之间的平衡,在城乡职业教育的资源配置方面不仅要锦上添花,还应雪中送炭。与此同时,城乡职业教育一体化建设不是城乡职业教育的同质化、对等化,而是在强调城乡职业院校特色与个性基础上的共同发展,即要根据不同地区经济文化背景和学生的差异,配置不同的职业教育资源。

(二)不断加快职业教育制度建设的城乡一体化

1.建立职业教育一体化的城乡管理制度。推进城乡职业教育的一体化建设,先从管理制度入手,建立城乡职业教育一体化的管理制度。⑦当前,我国职业教育的管理体制仍以县为核心,由于范围过小,无法实现更高层次的统筹,与城乡职业教育一体化目标存在很大的差距。众所周知,县级政府财政与资源的制约性很大,管理权限和管理能力也比较有限,在城乡一体化建设推进过程中表现出“心有余而力不足”的状态,城乡差距过大的现实无法得到真正的缓解,在教育方面更是如此。要想改变这一现状,就必须从政府管理体制中找到突破口,提升统筹主体的管理级别,拓宽城乡职业教育一体化的统筹区域和范围,如可以将对教育的城乡统筹主体上升为市级管理的范畴,在市域范围内由市政府对人财物进行统一管理,统一处理职业教育投入、教师队伍建设以及教育管理等重大问题,这样可以大大增强与城乡职业教育一体化内涵的契合度,缩小城乡之间的教育差别。

2.建立职业教育一体化的城乡投入制度。教育投入直接关系到教育的发展,城乡职业教育之间的发展差距很大一部分归因于我国存在已久的、不合理的城市偏向的教育投入制度。⑧在职业教育资源的占有量层面,要落实“财政中立”与“重点补偿”的政策。第一,要建立城乡职业教育一体化的公共财政体制。要从根本上改变农村职业教育的弱势局面,就必须提高对农村职业教育的拨款额度,统一城乡之间的教育经费标准。此外,还要加大对农村贫困职教生的财政投入,帮助贫困生顺利完成学业。第二,构建各层级政府对农村职业教育基金的责任分摊制度。为了保持农村职业教育经费投入的稳定性,需要拓宽教育经费的来源,在适当条件下可以通过建立“以中央政府为主体、地方政府为辅”的教育财政分担制度,加大中央和省级政府对农村职业教育的财政拨款力度,由县级政府按一定标准进行扶持。第三,完善政府对职业教育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保证转移支付制度的规范化和透明化。此外,还要健全职业院校的财务公开与投入绩效考核制度,保证教育经费使用效用最大化。

3.建立职业教育城乡一体化的城乡办学制度。加快办学体制改革,促进城乡职业教育一体化办学体制的建立,打破城乡二元办学体制的束缚,推进城乡职业教育的交流与协作,积极探索城市职业教育帮扶农村职教发展的模式与机制。第一,加快办学体制创新,探索多元化的职教办学体制以拓展优质职教资源⑨。城乡职业教育办学体制改革的重点和突破口,就是在整合现有职教资源、使其最大程度地发挥效用的前提下,拓展职教办学的增量资源,从明确政府责任的基础上,积极吸纳社会资源如社会团体、行业、企业以及个人参与城乡职业教育一体化建设,进一步拓展职业教育的办学资源。第二,积极探索职业教育的多元化办学模式。在城乡职业院校的发展过程中,要充分尊重其办学管理的自,同时还要根据职校的类型及其所处的发展阶段,因地制宜、因校制宜,探索职业院校的多元化办学模式。具体来说,可以通过校企合作、校际合作、公私合作等方式,建立城乡一体化的职教办学模式,满足不同学生的教育需求。

4.建立职业教育一体化的教育质量保障制度。教育质量是学校生存和发展的根本,城乡职业教育之间存在的巨大差距从根本上说是教育质量的差距。要不断提升职业教育的水平和质量,建立职业教育一体化的质量保障制度尤为重要。具体来说,质量保障制度由质量评价标准、检测流程、问责与改进体系等构成。第一,从上到下依次建立国家、省、市、县域的各层级教育质量评价与保障标准,在制定该标准时应兼顾职业教育的基础性、宽泛性以及差异性。第二,要建立健全职业教育的质量检测与评价标准,对教育质量标准的实施情况及时进行监测与评估,以保证质量标准能够顺利落实。第三,根据职业教育的质量评价结果,及时向被测评的区域和院校反馈信息,对管理或教育质量未达标的区域或学校提出改进措施,并对相关责任人进行问责处理。

(三)建立职业教育一体化的教师管理机制

1.建立职业教育城乡一体化的师资管理机制。教师是最重要的教育资源,它决定教学质量的高低,对学生的未来发展具有重大的影响。教师人事制度是对教师这一重要资源进行配置的相关规则。⑩从城乡职业教育一体化视角加以审视,当前的教师人事制度问题突出,已成为制约城乡职业教育一体化的制度瓶颈,总体而言,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在城乡职业教育教师人力资源的规划上,缺乏统筹安排,导致农村地区职业教育师资力量薄弱;第二,在职业教育教师的选聘制度上,存在教师资格审查机制不健全以及教师编制缺乏弹性的问题,导致农村教师队伍封闭性老化、结构性短缺、教师“终身制”缺乏激励机制、“代课教师”待遇不公等;第三,在教师的绩效评价制度上,存在着评价标准不健全,对农村职业教育教师的绩效评价不合理、职称名额少、晋升难等问题;第四,在教师的培训制度上,存在着农村教师的培训机制不健全的问题,包括职前职后教育脱节、培训内容背离农村教师需求、培训成本的负担缺乏制度安排等问题。

在城乡职业教育一体化建设过程中,要提升农村职教的办学质量和办学水平,必须打破城乡分割的教师管理制度,建立一个职业教育一体化的师资管理机制,这也就需要取消城乡教师编制的层级化,实现城乡教师编制的统一化。第一,在教师编制管理方面,要取消城乡教师之间的差别,这样有利于教师的城乡流动。可以将教师管理提升到市级范围内进行统一标准化管理,进而突破县域管辖的限制,实现教师层面的一体化。第二,在教师流动的制度化建设方面,积极探索科学合理的教师流动化体系的构建,保证职业教师资源在市域范围内的自由流动,实现职业教师资源在城乡间的共享。此外,还要不断提高农村教师的待遇水平,以避免优秀教师的结构化和地域化流失。

2.建立职业教育城乡一体化的师资共建机制。搭建城乡职业教育一体化的师资共建机制,就是把城乡职业教师的招聘、培训、晋升与考核连接起来,在城乡职业院校间用一个共同的标准在市域范围内统一开展。11首先,城乡职业院校在公平、公开、公正的基础上招聘教师,吸纳优秀教师充实到城乡职业院校。其次,要不断完善教师技能资格证制度,保证教师的入口质量。再次,要定期对教师进行考核或评估,保障考核的公正性与客观性,同时还要科学地使用教师考核结果,在城乡之间形成良好的竞争选拔机制。最后,加强新进教师与在岗教师的培养与培训,构建科学有效的城乡职业院校教师培训机制,并且要不断加大对农村教师培训的投入,使农村职业院校的教师有更多的机会参加免费培训,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与此同时,针对职业院校教师的培训还应注意提高培训质量与实用性,构建一个多维度、多层次、立体化的培训体系,有针对性地解决城乡职业院校教师的自身需求。

3.建立职业教育城乡一体化的教师工资待遇机制。在构建职业教育城乡一体化的工资待遇机制时,要重点解决农村职业院校教师待遇较低的问题。统一城乡工资待遇,本质是完善城乡职业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建立城乡师资民主管理制度的过程。这几乎在每次教师工资改革中都有提及,但未有实质性推进。事实上,职业教育城乡管理的不民主,造成城乡职业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权利被忽视,进而导致整体教育投入不足、教育质量下降等冲突加剧,这是导致很多教育问题的根源所在。从我国目前职业教育发展情况来看,农村职业院校在教师工资、住房、医疗、培训等方面,与城市职业院校相比有很大的差距,对农村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也产生了不利影响,很多农村职业院校很难留住人才。因此,建立职业教育城乡一体化的工资待遇机制,就是使城乡教师共同享有教育改革发展的成果,享有共同的薪酬待遇、福利待遇以及社会保障等服务,而且还享有对艰苦条件的额外津贴与补助,切实建立城乡一体化的教师工资待遇制度,保障教师的权益。

4.建立职业教育城乡一体化的教师培训机制。城乡职业教育一体化的推进,亟待改革教师管理制度,从而为实践创造可能空间。而在这一系列需要变革的制度清单中,教师培训制度无疑是其中的关键项目。教师培训培养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大量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这就需要有强大的政府作为支撑。12要建立健全城乡职业院校教师的培训机制,特别是将针对农村教师的培训经费专门列入政府的年度开支预算,进而不断提高农村职校教师的教学能力,缩小城乡之间的教育差距。同时,还应建立城乡统筹的教师培训体系和农村教师全员免费培训的新机制,进而提高教师参与岗位培训的积极性。

要想真正实现职业教育城乡一体化,就必须从教育资源共享的城乡一体化、教育制度建设的城乡一体化以及师资队伍建设的城乡一体化等几个方面入手。真正的城乡职业教育一体化,应建立在城乡职教平等地位的基础之上,通过职业教育城乡一体的机制体制保障,促进城乡职业院校经费投入、办学条件、管理水平以及教师资源等的全面一体化,从而实现城乡职业教育的共同、有序发展。

[注释]

①辞海编辑委员会.辞海[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378.

②Ebenezer Howard.Tomorrow:A Peaceful Path to Real Reform[M].Routledge Chapman & Hall,2009:145.

③张涛,罗旭,彭尚平.论城乡一体化背景下职业教育的统筹发展[J].教育与职业,2012(27):5.

④黄爽.成都市农村应大力发展小城镇[J].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5):27.

⑤李玲,宋乃庆,龚春燕,等.城乡教育一体化:理论、指标与测算[J].教育研究,2012(2):42.

⑥黄永秀,朱福荣,全.城乡职业教育一体化发展的保障机制研究[J].职教论坛,2012(16):72.

⑦张旺.城乡教育一体化:教育公平的时代诉求[J].教育研究,2012(8):17.

⑧张涛,熊爱玲,彭尚平.城乡一体化背景下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2(18):11.

⑨于月萍,徐文娜.论城乡教育一体化制度体系的构建[J].教育科学,2011(5):4.

⑩孙冬梅,胡慧妮.城乡教育一体化的内涵与价值追求[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12(1):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