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基础护理要点范文

基础护理要点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基础护理要点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基础护理要点

第1篇:基础护理要点范文

要】在电力系统和计算机技术的高速发展趋势下,微机技术在电力系统中逐步普及,其良好的可靠性和远程操作性成为电力系统故障处理的主要途径。并且随着社会技术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新技术和新理论逐步应用在电力系统中,为电力控制系统的进一步完善提供了发展方向。本文就微机继电保护中常见的各种故障进行分析和总结,并提出了相应的处理措施,为保障供电可靠性和稳定性提供了新的基础

【关键词】微机技术;微机继电保护;电力系统;变压器

变电站是电力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分配电能的主要环节。在变电站工作中,常见的变电站故障进行分类汇总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对从电站工作人员快速、准确的找出变电站中存在的故障和对这些故障进行合理处起着一定的指导作用。而现阶段变电站工作中的常见故障处理核心是以继电保护为基础,因而,微机继电保护技术在目前的电力系统中被广泛应用。但是由于微机继电保护装置在运行的过程中与其他模拟保护装置有着极大的差异,它不同于其他保护装置那样直观,在运行中所造成的继电保护系统故障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因此需要结合微机继电保护装置的故障产生原因进行总结和分析,进而合理的处理故障。

一、继电保护装置概述

1、应用背景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渐提高,电力系统在社会发展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在电力系统运行中,提出了各种新的要求,但总的来说以安全、优质、稳定和可靠为主,在电力系统中其一旦产生故障,就势必会给国家和社会发展带来影响,给国民经济造成巨大损失。在这种背景下,微机保护装置作为电力系统中安全无误运作和电能供给基础的质量保证,在电力系统发生错误和故障的情况下,会自动生成相应的故障排除措施或者跳过故障运行,同时及时的产生警告方式来提醒工作人员进行故障清除和处理,从而将电力损害降低至最小。

2、微机继电保护特点和任务

通过几年的工作实践和研究得出,微机继电保护装置与传统的继电保护装置相比较有着较多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能够改善和提高在继电保护中的性能和动作特征,其主要表现在能够得到在常规的保护中不容易获得的特性,其超强的记忆力能够更好的来实现对故障进行分量保护,也可以通过引进自动控制和新的数学技术和理论,其在运行中有较高的正确率已经在实践中得到证明;(2)可以方便的进行扩充关于其它方面的辅助功能,如波形分析、故障录波等,可以方便进行附加低频减载、故障录波、自动重合闸等功能;(3)在工艺的结构条件上比较优越,在硬件方面比较通用,再制造方面的标准很容易进行统一,装置的体积也非常少,从而也减少了盘位的数量,且功耗低。

3、继电保护的基本任务

(1)当被保护的电力系统元件发生故障时,应该由该元件的继电保护装置迅速准确地给脱离故障元件最近的断路器发出跳闸命令,使故障元件及时从电力系统中断开,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对电力系统元件本身的损坏,降低对电力系统安全供电的影响,并满足电力系统的某些特定要求(如保持电力系统的暂态稳定性等)。

(2)反应电气设备的不正常工作情况,并根据不正常工作情况和设备运行维护条件的不同(例如有无经常值班人员)发出信号,以便值班人员进行处理,或由装置自动地进行调整,或将那些继续运行会引起事故的电气设备予以切除.反应不正常工作情况的继电保护装置允许带一定的延时动作。继电保护装置应满足可靠性、选择性、灵敏性和速动性的要求:这四“性”之间紧密联系,既矛盾又统一。

二、常见的继电保护故障

1、设备故障

近年来,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带动电力保护系统呈现出快速变化趋势,在电力系统高速发展中,对于通讯技术和设备要求不断提高,微机保护技术作为现阶段电力系统中的主要技术手段得到了广大电力企业的青睐。当前的社会发展中,计算机技术的普及为微机继电保护的应用提供了理论基础,已经逐步的取代了以前较为传统的继电保护装置,微机继电保护装置现对于传统装置固然具有很多的优势和长处,但是,微机继电保护装置也不可避免的存在一些缺陷与不足。

微机继电保护装置常见的设备异常有几下几种:首先,干扰和绝缘因素也是影响微机继电保护装置正常运转的重要原因,由于微机继电保护装置抗外界干扰的能力较弱,再加上设备自身的绝缘性,当其附近有干扰器或者无线电设备使用时,会引起内部元件运行出错,进而威胁到微机继电保护装置的性能。其次,电源问题是影响微机继电保护装置能否正常运行的极为关键的因素,例如,由于设备元件老化、逆变电源等原因,电源的输出功率不满足要求时,输出电压也就相应降低,当其值下降过多时,会导致电路的基准值起伏不定以及电路充电时间缩短等不断的问题,比较电路基准线发生相应变化,这样一来,会对微机继电保护装置的逻辑配合能力造成影响,严重者甚至会引起微机继电保护装置逻辑功能的判断失误。

2、隐性故障

隐性故障是指一种在继电保护装置系统正常运转的时候不干扰其运行的一类故障,当继电保护装置内部的一些元件发生变化时,这类故障就会被诱发从而引起大范围的故障。继电保护装置一旦出现故障,经继电器排除以后,电力系统重新进行分配资源,此时,隐性故障在一种全新的系统状态下可能导致装置以及二次回路的误动。

三、处理的相关措施

(一)要用正确的心态来对待事故

有些继电保护事故发生后,要按照现场的指示信号灯来进行处理,要是无法找到其故障发生的原因,或者在短路器跳闸后没有相关的信号灯进行指示,就无法判断其事故发生的原因是设备引起的事故还是人为所引起的,在这种情况下,往往会跟工作人员的运用方法不对和重视的程度不够等相关的因素有关。

(二)在故障的记录方面要加紧落实

微机的事件记录、装置灯光显示的信号、故障录播的图形,是事故在处理方面最重要的依据。根据有用的信息来作出正确的判断,这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如果通过一、二次系统进行全面的检查,发现一次系统的故障使继电保护系统能够正常的工作,则不存在继电保护事故所处理的问题。如果判断事故出现在继电保护的上面,应尽量的维持其原状,要做好记录,要在故障处理的计划完成后才能进行接下来的开展工作,从而避免了原始状况被破坏的可能性,造成给事故处理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第2篇:基础护理要点范文

[关键词]手足口病;危险因素;护理要点

手足口病(或简称HFMD),好发于婴幼儿,尤其2~5岁的儿童发病率较高,为急性传染病[1]。该病主要是由肠道病毒引起,消化道、呼吸道是主要传播途径,也可通过密切接触在婴幼儿进行传播。其主要的症状表现为发热,手、足、口腔等部位出现皮疹、疱疹、溃疡等皮肤粘膜损害症状,严重者出现脑膜炎、脑炎、脑脊髓炎等神经精神症状,可伴有心肌炎、肺水肿等并发症。个别重症患儿病程发展迅速,因严重并发症而死亡。该病春季多发,5~7月为高发月份。本文探究了儿童手足口病发生的危险因素,探讨通过增强对患儿的护理以达到增强手足口治愈率的目的。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随机选择2013年1月至2014年10月入住我院的93名手足口患儿。1.2诊断标准:收治的患儿均符合我国卫生部制定的《手足口病预防控制指南(2010年版)》的HFMD诊断标准[2]。已排除疱疹性口腔炎、口蹄疫、水痘等疾病。1.3调查方法。制作调查表,面对面对患儿家长或看护人进行调查,内容包括一般情况、接触史、家庭及居住情况、就医史、患儿及看护人的生活卫生习惯等。1.4统计学处理。采用专门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录入,采用SPSS19.0进行数据分析,显著性水准为P>0.05。

2、结果

2.1基本情况。本次调查共调查共93例患儿。其中男性患儿58例,女性患儿35例;年龄1~5岁,平均2.5±1.6岁;病程3~15天,平均10±4天。2.2危险因素分析。调查结果显示75.3%的患儿上过幼儿园,89.2%的患儿有不良卫生习惯,91.4%患儿曾有疾病患者接触史,86.0%患儿曾有近期公共场所暴露史。说明手足口病具有一定的群体性,患病率与个人卫生习惯、疾病患者接触史、上幼儿园等有显著的关系,见表1。

2.3临床表现分析。住院患儿来院就诊时,其临床表现主要是发热和皮肤粘膜损害,也可见抽搐、惊厥等神经精神症状及呕吐、食欲不振等消化系统症状。见表2。

3、护理要点

3.1一般护理。一经确诊,马上将患儿隔离,尽量单独病房,防止交叉感染。注意保持病房空气流通,清洁卫生,温度、湿度适宜。病房每日消毒,限制陪护人员,控制探视时间。患儿生活垃圾及时清理,用具、呕吐物等及时消毒处理,看护、医护人员严格消毒制度。3.2饮食护理。高蛋白、高营养、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食物宜温凉,忌辛辣、刺激性食物,忌鱼虾等海鲜类食物[3]。3.3皮肤粘膜护理。患儿要着宽大、柔软的棉质衣服,床铺平整、干燥,被褥、衣服要保持清洁,及时更换、清洗、消毒,以减少对皮肤粘膜的刺激。勤剪指甲,保持指甲较短,防止抓破皮肤粘膜,对惊厥的患儿必要时应包裹双手。皮肤瘙痒溃疡可外用炉甘石洗剂,对皮肤破损可涂抹抗菌药膏,臀部有皮疹时保持臀部干燥清洁,避免感染。3.4口腔护理。保持口腔清洁,用餐后用生理盐水或温开水漱口,以防并发症;溃疡处可2%利多卡因外用,促进溃疡愈合,并经常观察溃疡、糜烂愈合情况。3.5发热护理。严密监测患儿的生命体征,注意发热的过程及伴随症状。根据病情定时测量体温,实施物理或药物降温,物理降温时动作轻柔,防止皮肤粘膜破损导致感染。评价降温效果,观察降温过程中患儿有无不适,发现问题及时通知医生。3.6心理护理 。患儿由于发热或口腔不适易出现烦躁、易怒等不良情绪。对此,医护人员必须采取措施帮助患儿摆脱不良情绪。首先,医护人员在语言、语气上要注意,要耐心、细致,在语言和行动上安抚患儿。其次,患儿由于主要期间做各种检查、打针、输液等,导致情绪焦虑、恐惧、悲观,护理人员要充分理解,多关心体贴,做好心理疏导,稳定情绪。最后,医护人员的技术操作要轻柔,在行动上打消顾虑。3.7观察生命体征。观察生命体征、精神状态、皮疹变化、神经精症状、二便情况等,发现异常,立即通知医护人员,对症处理,同时做好相应记录。3.8健康教育。宣传疾病防治知识,预防为主。指导家长做好患儿卫生保健,包括生活中的卫生指导。对污染物品(衣物、被褥、毛巾、餐具、玩具及其他用具等)应消毒处理,患儿粪便极其他排泄物及时清理、消毒。疾病流行期间避免出入公共场所,以免感染。

4、结论

通过对93例手足口病患儿的调查、观察、护理,发现儿童或看护人不良卫生习惯、疾病流行期公共场所暴露等是手足口病罹患的重要危险因素[4]。加强手足口病知识的宣传,儿童看护让的健康教育十分重要。保持家庭环境卫生,居室要经常通风,勤洗、晾晒衣被;疾病流行期间不带儿童到人群聚集、空气流通差的公共场所;发现疑似症状及时送院就诊。早发现、早治疗,科学护理。通过以上措施,可以降低手足口病的发病率,提高手足口的治愈率。

参考文献

[1]熊义芳.手足口患儿护理体会[J].医学美学美容(中旬刊),2013(5):112.

[2]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手足口病诊疗指南(2010年版).

第3篇:基础护理要点范文

【关键词】胶原酶;靶点射频热凝;腰椎间盘突出症;护理

【中图分类号】R681.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455(2012)01-0263-01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疼痛新常见病,临床上常以一侧腰腿部疼痛、麻木、咳嗽及用力大便时加重,常伴有下肢放射性疼痛为主要表现,以L4-L5和L5-S1之间的椎间盘最易发生病变[1]。传统治疗方法主要采用平卧、按摩、牵引、理疗等保守疗法或手术疗法。目前,胶原酶联合靶点射频热凝术已成为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一种有效方法。我科于2009年2月至2010年9月采用胶原酶联合靶点射频热凝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36例,取得了满意的疗效,现将治疗及护理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本组腰椎间盘突出症36例,男28例,女8例,年龄36~69岁,平均40.8岁,病程1.5月~14年,其中突出为单间盘12例,双间盘24例,本组均经CT或MRI扫描确诊腰椎间盘病变,临床症状和体征相符。经保守治疗无效。

1.2方法 患者入CT室,取俯卧位,腹下垫枕。CT下定位选择穿刺点,射频针从标记处刺入黄韧带,使针尖位于突出的椎间盘内。患者出现神经根刺激症状、说明找出靶点。将与射频穿刺针相匹配的电极置入已拔出针芯的射频针内。测电阻、测运动及感觉神经,确认针尖位于突出的髓核内。对靶点进行热凝、修补。接着用16号硬膜外穿刺针进行硬膜外穿刺,将硬膜外导管置入椎间盘突出物正中处,在CT下确定针穿刺到位后,做空气负压试验成功后注入2%利多卡因2ml测量患者的阻滞平面,抽取50ug/ml的臭氧10ml,向病变椎间盘突出处注入。CT下观察气体分布情况,将溶于3毫升生理盐水的600u的胶原酶30分钟内推注完毕后拔出穿刺针。

2 结果 36例均在一周后出院,所有患者均通过电话以提问回答方式进行随访,随访时间6个月,疗效评价依据改良Macnab方法进行评定。优:症状消失,工作和运动恢复,复查CT、MRI显示突出物消失;良:偶有腰部不适和下肢疼痛,工作无限制,一般不做特殊治疗,复查CT或MRI显示突出物消失或明显变小。差:症状和体征无明显改善,需手术治疗。复查CT、MKI显示与原片相比无明显改变,本组36例成功率100%,无严重并发症发生。本组达到优32例,良3例,差1例,总有效率达97.2%。

3 护理

3.1 术前护理

3.1.1 协助患者完成检查,术前常规检查心电图,出凝血功能,肝肾功能,腰椎影像片,以便术中确认病变间盘,术前半小时肌肉注射苯巴比妥钠100mg加阿托品0.5mg,开放静脉通道滴注抗生素。

3.1.2 指导患者术前练习俯卧位1h,以便适应术中,协助患者做好个人卫生,特别是腰背部皮肤保持清洁无破损。指导其应卧硬板床,注意保暖,加强营养,避免感冒。保证手术顺利进行。

3.1.3 加强心理护理,消除患者焦虑恐惧心理,护士应耐心细致讲解治疗的目的、方法及注意事项,让其正确对待疾病,积极配合治疗。

3.1.4 护士术前指导患者学会轴线翻身法,以防脊柱扭曲而影响胶原酶溶解术的疗效。

3.2 术中护理

3.2.1 协助患者摆好,使腰骶部处于较高位置,行心电监护、协助医生进行腰部皮肤的消毒及器械配合、观察患者病情、指导患者深呼吸、放松紧张心情。

3.2.2 注射胶原酶过程中和推注后注意观察有无过敏反应发生,如出现过敏反应,立即对症处理。

3.2.3 在穿刺过程中,护士应密切观察患者的面色、生命体征。协助医生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程,询问双下肢活动和皮肤感觉情况,通过与患者交谈,了解患者心理状况,给患者安慰以稳定其情绪,积极配合治疗。

3.3 术后护理

3.3.1 术后护理 胶原酶溶解术后6h内俯卧于硬板床上,在腹部垫一薄枕,以保腰部脊柱在一水平位上。胶原酶溶解术后6h内禁止侧卧或双屈膝仰卧位,6h后可行“轴样”翻身或在护理人员的协助下翻身。治疗后绝对卧床休息36h,尽量减少病人的腰部活动[2]。

3.3.2 观察腰腿部疼痛反应,注射胶原酶3-4d后,部分患者可感到腰腿部疼痛症状稍加重或加重剧烈,腰部酸胀感明显,这是正常反应。这是由于注射的胶原酶吸收后在分解胶原分子的过程中,髓核组织有一个体积膨胀性增加的过程,导致椎间内压增高,或酶催化降解过程中引起组织炎性的刺激反应[3]。

3.3.3 术后3d遵医嘱给予20%甘露醇125ml加地塞米松5mg静滴,常规静滴抗生素,以预防感染,消除治疗后椎间隙水肿,3d后戴腰围下床轻微活动,4-6周内避免剧烈活动和劳累。

3.3.4 饮食护理 患者应多食高蛋白、高维生素饮食,忌食苦寒生冷、油腻辛辣的刺激性食物。卧床期间应注意增加粗纤维的摄入,保持大便通畅。

3.3.5 出院指导 出院后白天戴腰带1个月,指导患者进行康复训练,遵循尽早锻炼,循序渐进的原则。3个月内腰部避免弯腰负重。

4 讨论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疼痛科的常见病,腰椎间盘突出症是由于髓核组织突出,压迫神经根,导致患侧下肢放射性疼痛和神经功能障碍的症状。其中神经及神经根周围炎性反应和组织液中炎性介质是引起疼痛的主要原因。退变的椎间盘和突出的髓核主要成分是胶原,髓核由蛋白多糖,胶原纤维网和髓核细胞构成,蛋白多糖是髓核最主要的大分子结构,而胶原酶是唯一能溶解胶原蛋白的水解酶,腰椎间盘突出症突出物多为髓核或纤维向后外侧突出[4]。胶原酶一旦同突出的髓核发生作用,就会启动胶原分解过程。随着时间的延长,被启动分解的胶原就会被逐渐吸收,使突出物缩小消失,从而缓解对神经根的压迫,使临床症状改善。射频靶点热凝术是将射频电流直接作用于突出部位消融,部分髓核组织使致病部分的髓核变性凝固、收缩、减少体积,以解除对椎间盘周围组织神经根、动脉、脊髓等的压迫目的以消除和缓解临床症状,且很少损伤正常髓核组织。同时,又能间接阻断髓核液中糖蛋白和β蛋白的释放,温热效应也可对损伤的纤维环、神经根水肿和椎管内的炎症反应起到良好的治疗作用[5]。

胶原酶联合射频热凝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操作简单,创伤小,患者痛苦小,康复快,疗效确切,术后并发症少等优点,通过对36例患者加强术前护理,术中配合,心理护理,术后观察及护理以及患者的出院指导。.提示做好围术期的护理,可提高疗效,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对保证手术成功具有重大意义。

参考文献:

[1] 杨连松.综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162例[J].针炙临床杂志,2002,18(11):21.

[2] 刘晓会,杨自红,张元军.联合注射胶原酶治疗椎间盘突出症的观察和护理[J].山东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28⑴:80.

[3] 蔡梅,刘琦雄.胶原酶注射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观察及护理[J].河北医学。2008,14(2):198.

第4篇:基础护理要点范文

层级划分

培训目标

培训方法

考核

N1级护士

1. 重点培训“三基”(即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与临床实践相结合。

2. 工作中要求了解各种工作职责与程序。

3. 熟练掌握基础护理操作技术,了解专科护理理论与技能。

1. 新护士进院前,必须接受护理部组织的“岗前教育”和服务规范训练。各科室由护士长

做好环境、规章制度与各类工作职责的介绍。

2. 护士长应结合每个护士制定出具体培训计划。

3. 护士毕业后第一年为轮转期,须加强临床护理实践,以临床护理工作为主,获得护士执业资格证后,也需在上级护士的指导下完成护理工作。

4. 参加护理部和科室组织的业务学习。

1. 科室每月进行理论和技术操作考核。

2. 护理部每月抽查三基培训内容掌握情况。

3. 护理部不定期抽查技术操作。

N2级护士

1. 新进护士能很快熟悉本院本科室环境。

2. 具有熟练的基础护理技能。

3. 熟悉各专科护理理论、护理要点及护理技术。

4. 掌握各专科治疗仪器的操作方法(如心电监护仪、呼吸机、输液泵等)。

5. 掌握各专科疾病的病情观察要点。

6. 掌握各专科疾病的主要治疗药品的给药方法、常用剂量及毒性反应。

1. 新护士进院前必须接受护理部的岗前培训和服务规范训练。各科室由护士长做好环境、规章制度与各类工作职责的介绍。

2. 鼓励通过自学考试、参加业大等方法达到护理大专水平。

3. 护士长有计划地组织专科操作讲座与示范,并安排低年资护士专科技术操作机会。

4. 参加护理部和科室组织的业务学习。

1. 5年以下的护士科室每月进行理论考核。

2. 每月进行技术操作考核。

3. 护理部每月抽查三基培训内容掌握情况。

4. 护理部不定期抽查技术操作。

N3级护士

 

 

 

1. 具有较坚实的基础医学理论和专科理论知识及熟练的护理技能。

2. 熟悉危重病人的观察方法,并掌握急救技能。

3. 掌握专业的新知识、新技术、能运用护理理论、技术和护理程序,对病人进行身心整体护理。

4. 具有一定的护理管理、预防保健及教学的能力。

 

1. 多安排危重病人抢救的配合工作,做好抢救记录,并不断总结抢救经验。

2. 担任临床学生及新进护士的带教工作。

3. 鼓励通过自学考试、参加业大等方法达到护理大专水平。

4. 组织专题护理查房。

 

1. 每月参加科室的技术操作考核,每季度参加科室的理论考试。

2. 护理部每月抽查三基培训内容掌握情况。

第5篇:基础护理要点范文

关键词:缺氧缺血性脑病;新生儿;早期护理干预;临床效果

缺氧缺血性脑病(hypoie-ischemic encephalopathy,HIE)是由脑缺氧或缺血引发的一类脑损伤,临床表现为意识状态和肌张力变化,患儿病情较重,智力伤残率和病死率较高,在治疗过程中应对其进行早期护理干预,这对提高患儿生存质量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1]。本研究选取我院2015年5月~2016年4月收治的30例HIE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旨在探讨早期护理干预的作用及在治疗期间的应用价值,现将护理体会浅谈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以我院2015年11月~2016年4月收治的HIE患儿30例作为研究对象,临床表现为嗜睡、昏迷、肌张力低下等,均有宫内窘迫和产时窒息史,排除先天性畸形和代谢性疾病。根据临床护理情况,将上述患儿分为护理组和对照组,护理组共20例,男患儿12例,女患儿8例;胎龄为36~42 w,平均胎龄为(39.8±2.5)w,平均日龄为(27.2±2.3)d;体质量为2.2~4.3 kg,平均为(3.1±0.6)kg;病情分度:轻度HIE5例(占25.0%),中度HIE13例(占65.0%),重度HIE 2例(占10.0%)。对照组共10例,男患儿6例,女患儿4例;胎龄为36~41 w,平均胎龄为(39.7±2.3)w,平均日龄为(27.3±2.2)d;体质量为2.3~4.2 kg,平均为(3.0±0.5)kg;病情分度:轻度HIE2例(占20.0%),中度HIE7例(占70.0%),重度HIE 1例(占10.0%)。两组患儿基本情况、病情和治疗情况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治疗方法 所有患儿均采用常规治疗方案,纠正低氧血症、低血压以及代谢性酸中毒,出现惊厥患儿,静脉注射苯巴比妥钠(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31020501,生产单位:上海新亚药业有限公司);颅内压增高患儿,静脉注射呋塞米(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37021208,生产企业:山东圣鲁制药有限公司),未起效者,改用甘露醇(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32025228,生产企业:江苏恒瑞医药股份有限公司);应用单唾液酸四己神经节苷脂钠(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093980,生产企业:北京赛外药业有限公司),促进患儿中枢神经细胞修复。

1.2.2o理方法 治疗期间,对照组给予常规基础护理,遵医嘱给氧,监测患儿各项生命体征变化情况,将血氧、血压和心率维持在正常范围内,预防颅内压增高、脑水肿等并发症发生,已出现此类症状患儿,采取头高脚低位,绝对卧床,减少患儿头部搬动;注意清理患儿口鼻分泌物,给予营养支持等。护理组加强早期护理干预,先对护理人员进行专业培训,使其能够掌握HIE特点、护理要点及相给予营养支持,维持正常血糖水平等。护理组加强早期护理干预,先对护理人员进行专业培训,使其能够掌握HIE特点、护理要点及相关注意事项,采用直接干预与家长配合干预相结合的方法,具体内容为:①加强基础护理:?K根据患儿实际情况,明确吸氧护理要点,避免长时间高浓度氧气吸入造成早产儿视网膜病变;?L保证热量供应;?M开展运动训练,包括抓力、屈展练习等[2]。②应用刺激疗法:?K将鲜艳红球悬挂在患儿床头,刺激其视觉系统;?L采用说话、摇铃铛或播放音乐的方式来刺激患儿听觉系统;?M多抚触患儿,全面刺激患儿触觉;?N在喂养患儿或进行其他护理时,可轻轻摇动患儿,刺激其前庭运动系统。

1.3评价指标 记录两组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情况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其中并发症包括呕吐、呛咳、颅内高压、惊厥、低血糖等;采用MDI指数、PDI指数和NBNA评分标准对患儿护理前后智力发育情况、运动发育情况和行为神经发育情况进行评定,设定显效、有效和无效3级评价标准,临床表现及缺血缺氧症状完全消失,为显效;症状改善明显,仍有少量缺氧缺血,为有效;症状变化不大,甚至有所加重,为无效。对患儿家长进行调查,比较两组护理满意度。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8.5软件包对收录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均以标准差(x±s)表示,行t检验,计数资料均以率(%)表示,行χ2检验,P

2 结果

2.1计量资料统计分析 与护理前相比,两组患儿MDI指数、PDI指数和NBNA评分均有所升高,其中护理组升高幅度更为明显(P

2.2计数资料统计分析 护理组患儿并发症发生率(25.0%)低于对照组(50.0%),护理总有效率(95.0%)和患儿家长护理满意率(80.0%)均高于对照组(80.0%、60.0%),比较差异显著(P

3 讨论

新生儿HIE的危害性较为严重,若治疗不当将会导致患儿脑瘫、伤残等一系列恶性后果,本组研究中,开展早期护理干预的护理组20例HIE患儿与给予常规基础护理的对照组10例HIE患儿,并发症发生率、护理总有效率、家长护理满意率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

参考文献:

[1]叶丽英,陈晓茜,陈木全.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综合护理[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4,11(3):1521-1523.

第6篇:基础护理要点范文

资料与方法

收治手足口病患儿1246例,男712例,女534例,5岁以下1150例,5岁以上96例。临床诊断标准:根据2009版、2010版《手足口病诊疗指南》为依据,普通病例1035例,重型209例,危重型2例。

健康教育与整体基础护理:⑴健康教育指导:①患儿入院及门诊就诊后,立即召集家长培训,使其家长提高对该病的传染源、传播途径、传染方式、诊疗原则知晓率,同时要求家长掌握防治措施,居家隔离治疗注意要点和重症早期识别能力;②经培训后发放健康教育处方:手足口病的防治知识要点;手足口病是怎样在人群中传播的;哪些人容易患手足口病;家长是防治手足口病第一关;③出院、居家隔离治疗,大小便、分泌物及污染物处理措施给予指导意见和温馨提示告知书。⑵整体基础护理:①皮疹及口腔疱疹护理,体表皮疹用中药液清洗,保持干洁,避免破损和二重感染,口腔黏膜、咽峡部疱疹用金喉健喷雾剂雾吸保持洁净;②呼吸道护理,清除咽喉部分泌物,保持呼吸道通畅;③神经精神护理,对抽搐、惊厥、烦躁、神差、无力,肢体抖动者,予以吸氧,脱水降压,镇静止惊,保持安静,预防呼吸抑制窒息;④生命体征护理,按时监测生命体征,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及时处理,将病情控制在萌芽状态;⑤大小便及分泌物处理,保持大小便通畅,患儿大小便及分泌物及污染物使用0.2%次氯酸消毒处理,切断传染源及传播途径,避免交叉感染和再次污染。

结 果

1246例患儿,经中西药和及早的健康教育和整体基础护理,全部治愈,未出现危重病和死亡,并无后遗症。

第7篇:基础护理要点范文

一、教学过程中的问卷式推介设计要点分析

以护理专业英语教学过程当中所涉及到的有关“清洁护理(Cleansing Care)”这一知识点的讲授为例,为最大限度的确保护理专业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的质量性与稳定性,教师可以通过设计并利用问卷式推介的方式来提高学生对于这一知识点的认识。首先,教师可以规定与清洁护理相关的几个关键词语,包括“牙膏(toothpaste)”、“牙刷(toothbrush)”、“冲洗(rinse)”以及“卧床(bedridden)”在内。其次,还需要按照以上关键词组,围绕医院清洁护理工作这一中心问题,制作一份完整的调查表格,引导学生展开实践性的调查研究工作。从教学实践的角度上来说,调查推介的最关键目的在于实现对信息的有效交流与沟通,确保学生在护理专业英语学习过程中的自主性特征。在学生自主进行护理专业英语知识学习的过程当中,学生所产生的成就感以及自豪感表现显著,知识接受度也能够得到显著性提升。

二、教学过程中的语富整理式训练设计要点分析

在护理专业英语教学的过程当中,教师可以采取这样一种创新性的教学方式:即将护理专业英语课程中所涉及到的关键段落或是重点小节顺序打乱;让学生重新对其进行排序处理。学生在这种语言整理式的训练过程当中不单单能够吸收相应的护理专业英语知识,同时也能够对整个文章内容有一个全面的认知与了解。以护理专业英语教学过程当中所涉及到的有关“静脉输液(IntravenousInfusions)”知识点的讲授作业为例,教师可以实现将包括:“查对医嘱、输液单(Investigation on doctor's orders,infusion alone)”、“选择血管(Choice of vascular)”、“排气(Exhaust)”、“消毒皮肤(Disinfection of theskin)”、“穿刺(Puncture)”、“胶布固定(Adhesivetapefixed)”以及“调节滴速(Adjust the drip rate)”在内的相关操作程序以打乱顺序的方式排列,并要求学生按照正确且合理的操作方式对以上关键步骤进行重新排列。借助于这一推介类型在护理专业英语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性应用,一方面能够提高护理专业学生对于专业英语词汇的认知程度,另一方面也能够确保学生对于静脉注射一类专业流程的熟练程度,确保对学生专业知识以及英语语言表达沟通能力的双重提升。

三、教学过程中的团队情景模拟式训练设计要点分析

第8篇:基础护理要点范文

一、首诊负责制度

(一)第一次接诊的医师或科室为首诊医师和首诊科室,首诊医师对患者的检查、诊断、治疗、抢救、转院和转科等工作负责。

(二)首诊医师必须详细询问病史,进行体格检查、必要的辅助检查和处理,并认真记录病历。对诊断明确的患者应积极治疗或提出处理意见;对诊断尚未明确的患者应在对症治疗的同时,应及时请上级医师或有关科室医师会诊。

(三)首诊医师下班前,应将患者移交接班医师,把患者的病情及需注意的事项交待清楚,并认真做好交接班记录。

(四)对急、危、重患者,首诊医师应采取积极措施负责实施抢救。如为非所属专业疾病或多科疾病,应组织相关科室会诊或报告医院主管部门组织会诊。危重症患者如需检查、住院或转院者,首诊医师应陪同或安排医务人员陪同护送;如接诊医院条件所限,需转院者,首诊医师应与所转医院联系安排后再予转院。

(五)首诊医师在处理患者,特别是急、危、重患者时,有组织相关人员会诊、决定患者收住科室等医疗行为的决定权,任何科室、任何个人不得以任何理由推诿或拒绝。

二、三级医师查房制度

(一)医疗机构应建立三级医师治疗体系,实行主任医师(或副主任医师)、主治医师和住院医师三级医师查房制度。

(二)科主任、主任医师(副主任医师)或主治医师查房,应有住院医师、护士长和相关人员参加。科主任、主任医师(副主任医师)查房每周1-2次;主治医师查房每日1次。住院医师对所管患者实行24小时负责制,实行早晚查房。

(三)对急危重患者,住院医师应随时观察病情变化并及时处理,必要时可请主治医师、主任医师(副主任医师)临时检查患者。

(四)对新入院患者,住院医师应在入院8小时内查看患者,主治医师应在48小时内查看患者并提出处理意见,主任医师(副主任医师)应在72小时内查看患者并对患者的诊断、治疗、处理提出指导意见。

(五)查房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如病历、X光片、各项有关检查报告及所需要的检查器材等。查房时,住院医师要报告病历摘要、目前病情、检查化验结果及提出需要解决的问题。上级医师可根据情况做必要的检查,提出诊治意见,并做出明确的指示。

(六)查房内容:

1.住院医师查房,要求重点巡视急危重、疑难、待诊断、新入院、手术后的患者,同时巡视一般患者;检查化验报告单,分析检查结果,提出进一步检查或治疗意见;核查当天医嘱执行情况;给予必要的临时医嘱、次晨特殊检查的医嘱;询问、检查患者饮食情况;主动征求患者对医疗、饮食等方面的意见。

2.主治医师查房,要求对所管患者进行系统查房。尤其对新入院、急危重、诊断未明及治疗效果不佳的患者进行重点检查与讨论;听取住院医师和护士的意见;倾听患者的陈述;检查病历;了解患者病情变化并征求对医疗、护理、饮食等的意见;核查医嘱执行情况及治疗效果。

3.主任医师(副主任医师)查房,要解决疑难病例及问题;审查对新入院、重危患者的诊断、诊疗计划;决定重大手术及特殊检查治疗;抽查医嘱、病历、医疗、护理质量;听取医师、护士对诊疗护理的意见;进行必要的教学工作;决定患者出院、转院等。

三、分级护理制度

(一)分级护理是指患者在住院期间,医护人员根据患者病情和生活自理能力,确定并实施不同级别的护理。分级护理分为四个级别:特级护理、一级护理、二级护理和三级护理。

(二)医院临床护士根据患者的护理级别和医师制订的诊疗计划,为患者提供基础护理服务和护理专业技术服务。

(三)医院应当根据本指导原则,结合实际制定并落实医院分级护理的规章制度、护理规范和工作标准,保障患者安全,提高护理质量。

(四)确定患者的护理级别,应当以患者病情和生活自理能力为依据,并根据患者的情况变化进行动态调整。

具备以下情况之一的患者,可以确定为特级护理:

1.病情危重,随时可能发生病情变化需要进行抢救的患者;

2.重症监护患者;

3.各种复杂或者大手术后的患者;

4.严重创伤或大面积烧伤的患者;

5.使用呼吸机辅助呼吸,并需要严密监护病情的患者;

6.实施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CRRT),并需要严密监护生命体征的患者;

7.其他有生命危险,需要严密监护生命体征的患者。

具备以下情况之一的患者,可以确定为一级护理:

1.病情趋向稳定的重症患者;

2.手术后或者治疗期间需要严格卧床的患者;

3.生活完全不能自理且病情不稳定的患者;

4.生活部分自理,病情随时可能发生变化的患者。

具备以下情况之一的患者,可以确定为二级护理:

1.病情稳定,仍需卧床的患者;

2.生活部分自理的患者。

具备以下情况之一的患者,可以确定为三级护理:

1.生活完全自理且病情稳定的患者;

2.生活完全自理且处于康复期的患者。

(五)对特级护理患者的护理包括以下要点:

1.严密观察患者病情变化,监测生命体征;

2.根据医嘱,正确实施治疗、给药措施;

3.根据医嘱,准确测量出入量;

4.根据患者病情,正确实施基础护理和专科护理,如口腔护理、压疮护理、气道护理及管路护理等,实施安全措施;

5.保持患者的舒适和功能;

6.实施床旁交接班。

(六)对一级护理患者的护理包括以下要点:

1.每小时巡视患者,观察患者病情变化;

2.根据患者病情,测量生命体征;

3.根据医嘱,正确实施治疗、给药措施;

4.根据患者病情,正确实施基础护理和专科护理,如口腔护理、压疮护理、气道护理及管路护理等,实施安全措施;

5.提供护理相关的健康指导。

(七)对二级护理患者的护理包括以下要点:

1.每2小时巡视患者,观察患者病情变化;

2.根据患者病情,测量生命体征;

3.根据医嘱,正确实施治疗、给药措施;

4.根据患者病情,正确实施护理措施和安全措施;

5.提供护理相关的健康指导。

(八)对三级护理患者的护理包括以下要点:

1.每3小时巡视患者,观察患者病情变化;

2.根据患者病情,测量生命体征;

3.根据医嘱,正确实施治疗、给药措施;

4.提供护理相关的健康指导。

四、术前讨论制度

(一)对重大、疑难、致残、重要器官摘除及新开展的手术,必须进行术前讨论。

(二)术前讨论会由科主任主持,科内所有医师参加,手术医师、护士长和责任护士必须参加。

(三)讨论内容包括:诊断及其依据;手术适应证;手术方式、要点及注意事项;手术可能发生的危险、意外、并发症及其预防措施;是否履行了手术同意书签字手续(需本院主管医师负责谈话签字);医学专用方式的选择,手术室的配合要求;术后注意事项,患者思想情况与要求等;检查术前各项准备工作的完成情况。讨论情况记入病历。

第9篇:基础护理要点范文

【中图分类号】 G718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6)11―0080―01

“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出自《矛盾论・矛盾的特殊性》,比喻只看到局部,而看不到整体或全部。内科护理学是护理专业一门重要的临床课程,所占课时比重大,授课时间长,教学内容纷繁复杂,与解剖、生理、病理、药理学等基础课程关系密切,庞大的内容使学生难以应对。加之教学中常常过分强调重点、难点、考点等内容,而忽略了学生对内科疾病基本知识框架的建立。所以,为避免这种“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无效学习状况,教师应及时分析总结,以便更好地完成内科护理的教学。

一、教学效果不佳的原因

1.学生因素。目前中等卫生职业学校招收的学生多为初中毕业生。绝大多数学生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医学课程内容纷繁复杂,而中职生年龄小,逻辑思维能力、认知能力不足,大多采用死记硬背的方法掌握要点、考点等,对于知识的内在联系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导致学生往往过于注意一些局部细节,而忽视对疾病整体的把握。

2.教师的因素。由于内科护理学内容多,涉及众多医学基础学科,因此学生进行临床课程学习时部分基础学科内容遗忘,导致在进行病因、发病机制学习中教师往往需要帮助学生复习基础知识,使得课程时间紧张,尤其是遇到学生难以理解时,教师会采取化繁为简,强调重点、考点较多,对疾病的发病机制、内在联系涉及较少的做法。久而久之,加剧了学生对疾病认识的碎片化。

3.考试的导向作用。中等卫生职业学校旨在培养服务于临床的护理人员,但是由于护士资格证的考取对学生来说是毕业后就业的“敲门砖”,对学校来说护考的过关率是反映学校教学质量优劣的标准,所以考试成了教学的指挥棒,为达到更高的过关率,教学中更多强调考点知识,割裂了具体疾病发生、发展的规律及内在联系,在一定程度上促使内科护理学习“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二、提高教学实效的策略

1.尽可能采用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是20世纪20年代由美国哈佛大学首创的一种培养高素质、创新性和实用型人才的重要教学方法。目前在国际上被广泛应用,案例教学法需要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课程内容要求,选择合适案例,指导学生通过阅读、理解、思考、分析并得出结论。一个完整疾病案例,往往包含着诸多信息,如患者性别、年龄、主诉现病史、既往史、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及辅助检查。这些信息可透露具体内科疾病的高发人群,主要病因,疾病发生、发展、演变规律、典型症状及体征,再加上对应的实验检查和影像学诊断,通过教师对学生的引导,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掌握会更加完整、系统。通过这样循序渐进的练习,既增强了学生的临床实践能力,又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对知识的掌握也更加全面。笔者对于疾病案例的选择大多取自临床真实的案例报告,并遵循四个原则:第一,案例必须具有典型性;第二,案例应与内科护理学课程紧密结合;第三,案例应反映内科疾病的重点难点内容;第四,案例具备知识综合性。

2.采用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法。长期以来,内科护理学教学沿用传统“灌输式”教学方法,独立讲解某种疾病的发病机制、病变特点、临床表现、诊疗方法和护理措施,忽略了临床医学与基础医学的密切联系,使内科疾病的学习变得晦涩、枯燥,对于复杂疾病的知识学习只能用“碎片化”的模式死记硬背。为此,用PBL教学法,找出疾病发病机制、病变特点、临床表现、诊疗方法和护理措施的内在联系,找出关键点,设置问题,让学生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把握疾病前因后果,来龙去脉,将医学基础知识和临床疾病重点内容相互串联起来,对疾病有了整体、全面的掌握。例如:

(1)教师在教案中首先引入疾病的基本概念:肝硬化通俗地讲是肝脏的变小、变硬。由概念引出两个关键词:变小、变硬。再引伸出讨论性问题:为什么肝脏会变小,变硬?

(2)以“肝脏变小”关键词引导学生主动联想及复习相关基础知识并展开讨论;正常肝细胞减少、假小叶形成形态上表现为肝脏变小,其后果是导致肝细胞减少,储备功能下降。由上述关键词引申出肝功能减退的临床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