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康复护理的措施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20世纪90年代形成了以运动治疗为主的综合心脏康复方案。冠心病康复治疗一般分为三个阶段:急性(住院)阶段,恢复(门诊)阶段和社区(家庭)康复阶段。急性(住院)阶段康复治疗方案70年代后住院早期康复治疗常在监护病房进行。其主要内容包括早期活动和早期离床,并控制活动强度在低水平,即大约为1~2代谢当量(mets)[1mets=3.5mlo2/(kg;min)],这些活动包括个人生活、进食、床边大小便、简单的上下肢被动和主动练习及床边椅坐位等。活动时以不引起血流动力学改变,心率不能低于50次/min或高于120次/min,不出现不适症状,心电图没有缺血改变为宜。
2 冠心病患者的心理护理
2.1 焦虑的心理护理 多见于冠心病初次发病的患者,而且可能通过激活交感神经系统和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导致并发症和不良预后。
由于冠心病患者心律失常呈昼夜变化,患者对自己所患疾病能否治愈常常产生焦虑心理,特别当心律失常频繁发作时,患者顾虑重重,心神不定,焦虑不安,睡眠减少,情绪低落,使原有病情加重。针对这样的患者,要充分了解他们的个性,讲述有关本病的知识,给予耐心的心理疏导,稳定其情绪,使其正确理解护理要求,从焦虑状态中解脱出来,消除疑虑,自觉配合治疗和护理。
2.2 紧张恐惧的心理护理 多见于再发性心肌梗死,心衰反复发作,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这类患者往往因病情反复发作,药物疗效差,对疾病的恢复失去信心,总感到身体不适,表现为抑郁、悲观、愁眉不展,对人冷漠。
恐惧心理在临床上常常表现为紧张状态。冠心病患者常在夜间发作或夜间症状加重,有的患者每到晚上睡觉前即开始精神紧张,有的患者看到抢救别的患者而紧张恐惧,有的患者看到一些抢救仪器及吸氧的装置精神就紧张,促使病情加重。针对这种心态,患者入院后即以热情亲切的态度与之接触,主动介绍监护室的环境,用稳重娴熟的操作取得患者的信任。同时,运用暗示、说服、示范、诱导等方法,让患者学会放松转移自己的注意力,消除紧张心理因素,使患者对医护人员产生信赖感和安全感,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
2.3 忧虑的心理护理 忧虑心理在临床上表现为对未来事件及其结果的担忧。多见于缓解和恢复期的患者,这类患者担忧冠心病复发,担心出院后病情发作得不到医护人员的及时治疗和照顾。有的患者愿意让一直负责他的医生治疗,担心更换医生后,不了解病情而延误治疗。针对这种心理,我们制定措施,加强有关疾病知识的宣传教育,让患者及家属了解掌握冠心病的发生机制、治疗休养中的注意事项及自我保健自我救护等知识。在患者出院前向患者做好解释工作,表明患者病情好转,缓解期只要耐心坚持治疗,定期随诊复查,精神开朗,查明并避免诱发因素,就可减少或不再发作。
2.4 否认的心理护理 有的患者不承认自己有病或病情加重,对可能发生的严重后果缺乏思想准备,相信自己的身体会抵抗所有疾病或者根本不相信以往健壮的身体会得病。
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应主动地、有分寸地把病情和医生的诊断告诉患者,使患者认识疾病的程度,通过一段时间的心理疏导,使患者承认患病,同时讲解病情,介绍当前冠心病研究的进展,明确指出冠心病不是不治之症,回避只能对自己不利。同时结合本病房一些冠心病治愈的实例现身说法,请病情缓解的患者介绍自己在治疗过程中的切身体会,以增强患者信心,使患者认清疾病,配合治疗。 2.5 角色紊乱的心理护理与健康教育 我们最常用的方法是介绍同种患者康复的病例,创造机会让患者与康复者见面,让他们之间直接交谈,进行双向信息交流。由于介绍者与听者之间相同的角色,患者心理容易接受,直观形象地看到疾病是可以康复的,增强了战胜疾病的信心。
2.6 满足患者对疾病有关知识的需求心理 给患者讲解冠心病的危险因素,冠心病的发生、发展与转归一系列变化过程。心绞痛的诱因、治疗药物的使用方法、作用、副作用。告诉患者每项检查的目的及注意事项,检查后及时将检查结果反馈给患者。
3 冠心病康复护理
3.1 冠心病康复护理的目标:改善心脏功能,减少再梗和猝死的发生,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包括:①从冠心病有临床表现时就开始采取措施进行康复;②康复服务的范围包括生理、心理、社会和职业康复,并维持良好适应性;③对潜在的疾病过程,采取针对性的措施推迟其发展。具体内容包括控制危险因素,增加患者相关知识,减少心理的焦虑和抑郁,进行医院、家庭和社区三阶段康复治疗,提高其再就业的能力。
3.2 康复护理的具体措施:引起冠心病的危险因素包括吸烟、血脂代谢异常、高血压、肥胖、糖尿病、肾脏病、静坐的生活方式、过多生活压力等。根据who调查报告显示,由吸烟引起的冠心病病死率约为20%,如果停止吸烟1年,冠心病发生率将减少50%,停止吸烟15年以上,引发冠心病的可能性将很小。
健康教育的内容应包括冠心病的危险因素、心绞痛发作处理、服用药物(如扩张冠状动脉药、抗凝药及抗心律失常药等)的注意事项及毒副反应、运动时选择运动种类、强度、频率、时间的方法、质量的技巧等。
4 讨论
患者对康复方案的依从性却影响着康复效果。设法提高患者对危险因素的意识和执行自我护理性康复措施可以提高患者对康复方案的依从性。
[关键词]康复护理;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功能;生活质量
[中图分类号] R56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7)02(c)-0178-04
Effect of rehabilitation nursing on pulmonary functionsand quality of life in elderly patients with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YU Miao LUO Ping LUO Jun-biao
Department of Outpatient,Red Cross Hospital of Huangpu in Guangzhou Province,Guangzhou 510760,China
[Abstract]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effect of rehabilitation nursing on pulmonary functions and quality of life in elderly patients with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COPD).Methods Altogether 120 cases of COPD patients who were treated in our hospital from January 2015 to June 2016 in Department of Respiratory Medicinewere involved in this study and divided into control group and observation group according to the admission time number,60 cases in each group.The control group was treated with routine therapy and nursing;while,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adopted rehabilitation nursing measures.The changes of lung functions and quality of life were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Results Post-intervention pulmonary function indexes such as FVC,FEV1,FVC/FEV1,PEFand MMEF of the patients in observation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improved than those before intervention(P
[Key words]Rehabilitation nursing;Chronic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Pulmonary function;Quality of life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是以老年人为高发群体的一种慢性炎症性疾病,因老年患者免疫系统功能低下而易受到外界因素影响,导致疾病反复发作,甚至会引起其他心肺并发症,且临床研究认为COPD仍然无法治愈[1-3]。流行病学调查显示,COPD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处于较高水平,患者会因反复急性发作而加重肺功能损害,因此对该疾病的治疗不仅要控制气道炎症,以缓解临床症状,减少疾病发作次数,更重要的是要改善患者呼吸功能[4-5]。综合性、康复性护理干预有助于提高治疗效果,本研究重点验证康复护理措施对老年COPD患者肺功能和生活质量的影响,以期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5年1月~2016年6月于我院呼吸内科接受治疗的COPD患者120例纳入本次研究,均符合《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指南》(2007年修订版)相关标准[6],结合临床症状、体格检查和胸片检查确诊,排除严重肺动脉高压、自身免疫性疾病、心脑血管疾病、肺结核或肿瘤、肺纤维化、精神疾病、语言沟通障碍、认知能力障碍、长期卧床或不配合治疗者等。本研究经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征得患者及家属同意并取得其签署的治疗协议。资料显示患者年龄63~82岁;病程2~18年;其中男性67例,女性53例;合并高血压35例,糖尿病12例,脑血管疾病18例;文化程度为小学及以下28例,初中和高中61例,大专及以上31例。根据入院时间编号后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0例,两组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1),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治疗和护理,即给予抗感染、舒张支气管、纠正酸碱失衡、祛痰等药物治疗,结合一般护理和定期复诊;观察组患者在上述治疗基础上实施康复护理措施,具体如下。①健康教育:通过多种形式的健康教育宣传活动,向患者讲解疾病发生原因,危害性及正确防治、急救措施,必要时可采取面对面技巧指导;促使其改变不良生活习惯,积极戒烟,以降低外界刺激对疾病的影响。②心理干预:COPD患者长期忍受疾病折磨,易对临床治疗失去信心,而出现不良心理状态,针对上述情况应进行一对一交流,认真解答患者疑虑,为其提供所需信息,以满足心理需求,给予心理疏导,通过分享成功案例,以改善负性情绪,增强治疗信心,促进医患之间的配合。③坚持氧疗:研究认为,长期低流量氧疗(氧流量1~2 L/min,每日>15 h)能延缓患者病情进展,延长其生存期,降低死亡率,临床应给予重视。④用药指导:使患者认识药物治疗的作用及可能产生的不良反应,注意事项,遵医嘱按时,合理用药,不可擅自更改或停用治疗药物。⑤运动疗法:根据患者自身情况并结合其病情选用慢跑、间歇跑、太极拳等训练方法,以提高患者运动耐力,10~30 min/次即可,1次/d。但要注意控制运动时间和强度,避免剧烈运动,确保训练安全。⑥饮食指导:针对患者不同生活习惯,指导其合理搭配饮食,多食鱼、蛋、奶类以保证蛋白质摄入,忌食生冷、油腻、过咸食物,避免高热量、碳水化合物摄入,增加水果、蔬菜以预防便秘,遵循少食多餐原则。⑦呼吸功能训练:训练患者有效呼吸方式,使其熟练掌握腹式呼吸、缩唇呼吸及膈肌呼吸,每次重复5~8次,2~3次/d;学习全身性呼吸体操,并根据患者自身情况选用动作;进行咳嗽训练,取坐位或立位,缓慢深呼吸后摒气3~5 s,张口咳嗽3声,同时可按压上腹或收缩腹肌以利于咳嗽,之后打开声门,使痰液咳出。⑧家庭支持:鼓励家属探视,取得患者家属合作,通过健康宣传,强化其家庭支持,并使其了解家庭支持对患者康复的意义,能及时给予帮助和鼓励,利于促进患者康复,减轻家庭经济负担。
1.3 评价指标
6 min步行距离(6 MWT)测定:患者休息15 min后尽力快速步行,记录6 min内步行距离,用以评价患者运动耐力。
肺功能检测:使用肺功能测定仪测定用力肺活量(FVC)、1秒钟用力呼气值(FEV1)、第1秒用力呼气量占用力肺活量的百分比(FVC/FEV1)及呼气峰值流速(PEF)、最大呼气中段平均流速(MMEF)。
生活质量评定采用St.George′s呼吸疾病问卷(SGRO),共包括3个分量表,即呼吸症状、活动受限及疾病影响共3个维度,预计值为0~100分,其中0分为对生活完全无影响,100分为对生活极度影响,分值越高表示患者生活质量越差。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肺功能指标的比较
观察组患者干预后肺功能指标FVC、FEV1、FVC/FEV1及PEF、MMEF,均较干预前明显改善(P
2.2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6 MWT变化的比较
两组患者干预前6 MW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内干预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3两组患者干预前后SGRO问卷调查结果的比较
观察组患者干预后SGRO问卷调查中呼吸症状、
活动受限及疾病影响等维度评分均较干预前明显减
少(P
3讨论
COPD是世界范围内的重要疾病,一直是临床研究的重点问题,因其呼吸困难导致运动能力有限,影响其正常生活,长期下去不仅会产生经济压力,还会导致心理障碍,而国内对其管理甚为堪忧,治疗效果多不理想[7]。COPD患者会因反复急性发作而导致肺功能进行性减退,以活动能力受损为主要表现,其次为产生的社会能力减退及心理障碍,影响患者劳动能力和社会生活[8]。而急性发作后临床症状会明显缓解,但肺功能损害依然存在,尤其是老年患者免疫系统功能相对低下,更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导致疾病反复发作,且会不断加重,因此临床治疗关键和护理重点为改善其肺功能,降低疾病恶化风险[9-10]。
COPD患者除需要采取必要的治疗措施,还要配合积极的护理干预,康复护理措施以健康教育为主要手段,通过健康宣传和心理干预,使患者克服心理障碍,消除抵触情绪,调动社会支持力量,提高其自我照顾的能力,同时使其养成良好生活习惯,改善身体状况,一定程度上缓解病情进展,减少外界刺激引起的意外风险,改善呼吸肌耐力,稳定或逆转病情,优化功能状态[11-12]。
本研究重点验证康复护理措施对老年慢性COPD患者治疗效果的影响,得出实施康复护理措施组患者干预后肺功能指标FVC、FEV1、FVC/FEV1及PEF、MMEF均较干预前明显减少,且患者干预后6 MWT较干预前明显减少,各项指标与常规护理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提示,实施康复护理能改善患者肺功能,提高其运动耐力。另外,实施康复护理措施组患者干预后SGRO问卷调查中呼吸症状、活动受限及疾病影响等各维度评分均较干预前明显减少,且与常规护理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提示,加用康复护理措施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分析康复训练有利于提高患者对疾病的管理能力,增强体质,提高生命质量[13];饮食指导有利于满足患者营养需求,以保证机体代谢、维持器官功能、调控免疫功能、参与组织修复,减轻呼吸负荷,改善呼吸功能[14];心理疏导可促进情绪发泄,强化心理支持,缓解负性情绪,提高治疗配合度;用药干预使患者养成良好的用药习惯[15];长期氧疗能纠正患者低氧状态,提高生活质量;运动训练和呼吸训练能增强呼吸肌,重建呼吸模式,改善憋气症状,提高运动耐力,根据老年人特点,同时考虑合理性、安全性,应选择舒缓运动。
综上所术,老年COPD患者实施康复护理措施能改善其肺功能,增强运动耐力,提高生活质量,对患者的康复有极重要意义,在临床应用中极具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吕建萍,丁淑芳,周志庆,等.多学科合作延续护理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生命质量的影响[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5,31(22):1657-1661.
[2]高静.综合康复护理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老年患者肺功能及其相关因素的影响[J].职业与健康,2016,32(14):2013-2015.
[3]李玉明,刘若琳,高磊,等.综合康复治疗对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肺功能和运动耐力的影响[J].中华老年医学杂志,2014,33(7):737-740.
[4]漆璐,雷春璞.舒m护理对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5,19(8):25-27.
[5]刘海棠,谢丽娟.多学科合作延续护理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生命质量的影响[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6,32(10):737-742.
[6]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学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指南[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07, 30(1):8-17.
[7]田银君,刘前桂,赵黎黎,等.呼吸康复锻炼对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运动心肺功能的影响[J].国际呼吸杂志,2015,35(13):978-983.
[8]王亚勤,郑彩娥.应用综合康复护理措施改善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肺功能[J].中华护理杂志,2012,47(1):25-27.
[9]白植琴,费静静,华锋.综合康复教育措施对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肺功能及运动能力的影响[J].中国现代医生,2014,52(32):97-99.
[10]季惠娟,陈巧兰,汤冬香.综合康复护理对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肺功能的影响[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3,17(8):40-41.
[11]李佳梅,成守珍,张朝晖,等.延续护理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J].中华护理杂志,2012,47(7):603-606.
[12]乔红艳.无创呼吸机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重症呼吸衰竭的护理[J].护士进修杂志,2014,29(10):947-948.
[13]刘慧英,周小玲.改良集束化护理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伴呼吸衰竭患者中应用的效果评价[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4,30(21):40-41.
[14]龙芙蓉,欧璐,苏飞,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发作期中医护理方案优化与实践研究[J].护士进修杂志,2016, 31(13):1160-1162.
【摘要】随着脑卒中发病率的不断上升,卒中后抑郁的发病率也随之增加,而卒中后抑郁症状的严重程度与脑卒中的预后有密切关系,会阻碍患者有效康复,影响生存质量,增加医疗开支,给社会、家庭、个人带来极大的负担。通过对卒中后抑郁的相关因素分析,采取正确的护理干预措施,改善患者的抑郁状态,促进神经功能的康复,改善预后,提高生活质量,对于脑卒中的康复是非常重要和关键的。
【关键词】卒中后抑郁;相关因素;护理进展
卒中后抑郁(post-stroke depression, PSD)是脑卒中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临床特征主要包括情绪低落、兴趣减退、思维迟滞、睡眠障碍等。目前文献报道PSD发生率为20%~79%,且一旦出现PSD,致残率和病死率高达70%~90%,但多在40%~50%,其中重度抑郁大约占10%[1]。
1 PSD的发病机制
PSD的发生与卒中病变部位、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合并其他疾病、患者自身认识及社会家庭支持度等诸多因素有关。确切机制尚未明确。现多数学者认为其是建立在脑卒中基础上、多因素介导的社会心理学和神经生物学机制共同参与的结果,符合心理、社会和生物医学模式。
2 影响因素及严重程度
(1)PSD与患者受教育程度呈明显负相关(P
(2)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日常生活依赖程度与抑郁症发生密切相关[3];
(3)抑郁发生及其严重程度与卒中的部位有关,以基底节区损害尤以双侧损害关系最大[4];
(4)家庭背景因素在PSD发生中起重要作用[5];
(5)女性发生率较男性发生率有显著性差异(P
(6)病程延长,发生率升高;与抑郁症发病率关系密切的主要是肢体(上、下肢)的运动功能和ADL,肢体功能水平提高,ADL就越强,抑郁症发生率越低;而肢体功能水平越低,ADL也越差,抑郁症发生率就越高[7]。
3 PSD对脑卒中患者康复的影响
大量研究资料表明,PSD抑制了患者进行神经功能康复训练的欲望,不愿或不主动进行神经功能康复训练,甚至被动训练也不配合,从而延误了早期康复训练,不利于神经功能的康复,降低了患者的生存质量及生活满意度,增加了脑卒中的病死率。因此,对PSD进行积极的治疗和护理干预是非常必要的。
4 PSD患者康复中的护理干预措施
4.1 认知心理干预
4.1.1 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PSD患者思维迟钝,言语减少和缓慢,生活不能自理。护理人员在各项治疗护理过程中给予患者恰当的称呼,主动与其交谈,耐心倾听患者与家属意见,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提供信息支持。
4.1.2 及时发现心理问题并采取针对性护理PSD患者多具有焦虑、自卑、依赖等心理,不愿配合治疗,甚则自暴自弃,产生轻生念头,严重影响临床疗效。护理人员应尊重和关心患者,在治疗脑卒中的同时,不应忽略对其心理状态的观察与疏导,指导患者学会调节情绪,对患者的合作与进步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发展患者积极的自我感觉,给予强有力的精神支持。
4.2 药物指导:对抑郁症状明显的患者在心理、躯体治疗的同时给予适当的抗抑郁药物,有利于缓解和减轻患者的痛苦,提高生活质量。用药过程中,护理人员应向患者宣教有关药物的作用、用法、不良反应、注意事项等;密切注意用药后的反应,准确及时给药,并督促患者按时、按量服药,提高患者服药依从性。
4.3 健康教育:PSD患者常会产生错误的观念和不正确的认知,导致不良行为和情绪,如果这种认知过程得到纠正,就可以改变不适应的行为和情绪[8]。有计划有组织的系统教育能促进患者自觉地建立有利于健康的行为模式,使患者、家属掌握有关疾病的知识、正确的护理方法,消除各种不良情绪,增强治疗信心,全身心地投入到治疗及康复中,从而减轻PDS的症状。
4.4 康复训练:PSD的发生明显影响脑卒中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做好康复训练可以改善患者自理能力,降低致残率,是患者重新回归社会的重要环节,也是缓解抑郁症状的有效手段之一。康复训练包括肢体功能康复训练、语言功能康复训练、认知功能康复训练。康复训练应在病情稳定后及早进行,坚持被动和主动相结合、床上和床下相结合、室内和室外相结合的原则。在这“三结合”的原则下,最主要的是突出“早”和“量力而行”及正确的运动方法。要把康复训练实施于日常生活中,鼓励患者活动自理,使其在残障的情况下有良好的生活质量。
4.5 社会支持干预:社会支持系统包括家庭、朋友、同事、单位等。有效的社会支持能增强个体耐受、应付和摆脱紧张处境的能力,有助于提高心理功能的整体水平[9]。因此要积极动员各种社会支持力量参与治疗与护理,给予精神支持和生活上的关心,消除患者的不良情绪,帮助患者认识生存的价值,提高自尊、自信,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尽快适应角色的转变。同时提高患者对社会支持的利用度,给患者尽早创造接触社会的机会,鼓励患者适当参加社会活动,有效利用社会资源,促进身心康复。
5 小结
近年来PSD的发病率的增加是社会因素、心理因素、神经生物学因素等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PSD的发生严重影响了神经功能的恢复,造成康复困难。不仅使脑卒中合并症危险性增加,而且延误了脑卒中患者功能康复,降低生活质量,增加医药开支,给家庭、个人带来极大的负担,而且可增加脑卒中的病死率。因此,针对PSD的主要相关因素给予相应的心理护理、健康教育、康复护理、社会支持等护理干预措施,对于脑卒中的康复是非常重要和关键的。
参考文献
[1] 杨明明.PSD症及及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1,7(4):159
[2] 汪香君,赵军,王翔宇.PSD的治疗对神经功能影响的临床观察.临床内科杂志,2005,22(9):637
[3] 刘军,李海燕.脑卒中并发抑郁68 例临床分析.山东医药, 2006,46(1):63
[4] 李惠勉,朱永林.老年PSD的临床分析.中国老年学杂,2005,9(25): 1116
[5] 吕文国,张分明,王济民.PSD相关因素研究.临床荟萃, 2003,18(15):858
[6] 吴丹红,李宗兰,沈向英,等.PSD及其相关因素.临床内科杂志,2004, 21(3):160
[7] 李红玲,赵庆荣.多模式方法诊断-一种新的脑中风后抑郁的评测方法.中国康复医学杂志,1998,13(6):258
关键词:乳腺癌;根治术;护理干预;心理护理
乳腺癌是妇女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在我国妇女乳腺癌的患病率占全身恶性肿瘤的7%~10%,并有逐渐上升的趋势[1],而且年轻患者越来越多。根据病情的发展大部分患者选择乳腺癌根治术,而乳癌根治术必须切除患侧乳腺、胸大肌、胸小肌、腋窝淋巴结及结缔组织,由于切除范围广,常常并发术后出血,腋窝皮下积血积液、皮瓣坏死、患者上肢水肿及活动功能障碍等并发症,对患者术后愈合,早日康复及将来的生活带来一定的影响。所以我们必须做好术前术后的护理工作。对41例青年乳腺癌根治术患者的护理,针对其损伤大、渗出多的特点对症施护,本着保证有效引流的护理,有效抬高患侧上肢预防淋巴水肿及渐进式功能锻炼的原则,预防并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缩短康复期。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组41例,年龄27~55岁,平均42岁,已婚36例,未婚5例。左乳癌18例,右乳癌23例,接受改良根治术11例,根治术30例。住院时间17~32d,均在术中行快速病理检查确诊为乳腺癌。其中35例于术后第3w开始进行化疗。3例术后因皮下积血积液至皮瓣坏死延期愈合。2例因患侧肢体淋巴水肿致上肢轻度的功能障碍。
1.2方法
1.2.1心理护理干预 乳腺癌手术患者,有迫切的手术治疗意愿来拯救生命,又因手术切除使躯体功能的完整性丧失,使患者作为女人的感觉和自尊心受到威胁[2]。所以我们必须为患者提供人性化服务,人性化服务的核心就是要尊重和理解患者,给予关爱[3]。①深入浅出地向患者介绍有关乳腺癌预后与手术知识,增强患者治疗的信心。②多接触患者,鼓励患者诉说感受,引导患者多想好的一面,保持乐观情绪,减轻内心的失望和痛苦。③以同情、支持的态度,用劝导、启发、鼓励、消除疑虑和提供保证等交谈方法帮助患者认识问题,改善心境,提高信心。④让恢复好的患者现身说法,介绍治疗经验。⑤对未婚女性更应表示极大的同情和理解,消除其不能结婚的顾虑。⑥对已婚者,要作好丈夫的思想工作,鼓励丈夫经常陪伴患者,让其感受到爱的温暖,从而振作精神。⑦告诉患者保持良好心态对健康的重要性,鼓励患者走出疾病的阴影。
1.2.2术后一般护理干预 术后应去枕平卧,暂禁饮食6 h后取半卧位可进流食,并抬高患侧上肢,同时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变化至病情稳定,以早期发现有无出血、休克等特殊的病情变化。每6 h测量体温1次,监测有无术后伤口感染。对麻醉作用过后切口疼痛的患者,应根据其特殊情况选择合适,采用针剂或药物止痛。护士在执行各项操作时除语调轻柔、动作轻巧外,还应向患者耐心解释,回答患者提出的各种疑问,使患者正视现实,配合整个治疗过程。
1.2.3保证有效引流的护理干预 乳癌根治术后,为了使皮肤愈合良好,避免发生皮下积血积液,术后应放置引流管,并用胸带加压包扎。为了保证有效引流,41例患者均采用负压器连接引流管,压瘪减压器,塞紧减压器塞形成负压引流。负压引流是一种主动引流,通过负压作用,将创口内渗液吸出防止发生皮下积血积液致皮瓣坏死,减少继发感染,同时根据患者需要调节负压,妥善固定,观察引流液的颜色、性质和量,引流量超过100 ml/h提示有活动性出血,应立即报告医生及时处理。引流管一般放置5~10 d,引流液颜色变浅、24 h少于10 ml局部无积血积液可考虑拔管。本组患者中有3例因减压器塞张开未形成负压引流致皮下积血积液致皮瓣坏死。
1.2.4有效抬高患侧上肢预防淋巴水肿的护理干预 患者术毕回病房即开始将一软枕置于患侧上肢下,使肘关节高于肩部、手腕高于肘关节、患侧上肢与床面成30°,直至术后10d,至少10 h/d卧于床上使用软枕。结果判定:①水肿:术后患侧上肢周径与术前之差大于1.0 cm。②活动及疼痛情况:以乳腺癌根治术后患侧上肢功能锻炼方法为标准,患侧上肢术后1~3 d手指可屈伸、腕关节可回转、肘关节可屈伸;术后4~7 d上肢可前伸上下摆动;术后8~10 d上肢可上举过头摸至对侧耳朵,肘关节可摆动,上肢可上下左右摆动。患者在规定天数内达到以上标准且无疼痛为活动好、无疼痛,反之,本组一例因不能有效抬高患侧上肢致淋巴水肿,由于水肿疼痛致使活动受限或活动时感觉疼痛为活动差、疼痛。
1.2.5患肢渐进式功能锻炼 乳腺癌根治术须切除患侧的乳腺、胸大肌、胸小肌、腋窝淋巴结及结缔组织,由于切除范围广,术后如果不能及时进行功能锻炼,将会造成患侧上肢的功能障碍,给患者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一定的影响,所以护理人员应鼓励其术后的功能锻炼。故术后1~3 d早期使用健身圈,促进肢体血液回流防止手指肿胀,主要应锻炼手、腕部及肘关节的功能。可做伸指、握拳和屈肘等锻炼。当拔除皮瓣下负压引流后患者开始下床活动到出院为止主要为肩关节的锻炼。肩关节的锻炼主要防止腋窝周围组织瘢痕挛缩,影响上肢功能。由于此时接近腋下切口处的瘢痕组织尚未形成,故早期锻炼可使三角肌、斜方肌和背阔肌尽快恢复功能。这是乳腺癌根治术后上肢功能锻炼的重要一环。锻炼方法:①术后3~4 d患者可坐起开始进行屈肘运动。②术后4~7 d解除固定患者上肢的胸带后可练习患者手掌扪及对侧肩部及同侧耳廓的动作。③术后9~10 d已拆除切口缝线,此时可锻炼抬高患侧上肢,直至可与肩平;术后14 d练习将患侧手掌置于颈后使患侧上肢逐渐抬高至患者自开始锻炼时的低头位,达抬头挺胸位,进而能以患侧手掌越过头顶并接触对侧耳部为止。为了扩大肩关节的活动范围,此时还可做扶墙锻炼加强抬高患侧上肢的功能。患者出院后,应继续坚持患肢的功能锻炼,为了进一步使各项动作协调、自然、轻松,还可以进行以下功能锻炼[4]:①上肢旋转运动:先将患侧上肢自然下垂,五指伸直并拢,自身体前方逐渐抬高患肢至最高点,再从身体外侧逐渐恢复原位。注意上肢高举时要尽量伸直,避免弯曲,动作应连贯,亦可从反方向进行练习;②上肢后伸运动:患者应保持抬头挺胸,此外,患者还可在日常生活中制定提、拉、抬、举物体的各种负重锻炼,以增强患侧上肢的力量,使其功能完全恢复正常。
1.2.6出院指导干预 患者出院时,要向患者做好健康指导,告诉患者应注意的事项,避免在患肢进行医疗行为,预防患肢水肿,继续进行患肢功能锻炼,及时复诊,定期化疗,把治疗和护理方案记录在出院病历上,嘱咐家属密切患者的心理和病情变化。乳腺癌患者经治疗出院后第1~5年,每6个月来医院随诊复查。5年后,每年随诊复查1次直至终生[5]。
2结果
41例患者除按乳腺癌根治术术后常规护理外,对刀口负压引流、有效抬高患侧上肢及渐进式功能锻炼进行了重点观察和护理。3例因负压引流器塞张开引流器不能维持有效负压,引起皮下积血积液致皮瓣坏死延期愈合,2例因术后不能有效抬高患侧上肢致患侧肢体淋巴水肿,因疼痛不能早期锻炼引起患侧上肢轻度的功能障碍,36例术后恢复较好,未发生并发症。
3讨论
3.1乳腺癌患者心理支持的重要性 随着现代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在临床疾病治疗过程中,单纯临床症状的缓解或消失,只能作为疗效评价的一个方面,患者心理状况的改善和恢复也成为评价疗效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因此,了解和重视乳腺癌患者不良心理状况,采取有针对性的心理护理干预措施,对其躯体疾病的治疗和术后生存质量的提高,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3.2皮瓣坏死的原因 乳腺癌根治术后腋窝、皮下积血积液是导致皮瓣坏死的常见并发症,其最常见的原因除手术时游离皮瓣太薄,切除范围大,皮瓣游离不够致皮肤紧张度过高,造成皮肤供血太差,使术后皮瓣坏死液化外,术后能否有效引流都可导致腋窝皮下积血积液致使皮瓣浮起引起皮肤液化、伤口感染、皮瓣坏死。主要原因就是术后引流不能持续负压吸引,护士在观察和护理时全凭经验。本组1例患者因减压器塞张开,不能维持有效负压致皮下积血积液致皮瓣坏死延期愈合。而负压器除维持负压外还因其体积小、重量轻、便于患者携带下床活动,因其透明护士根据其刻度随时记录出血量,及时发现病情变化为治疗提供了可靠依据。
3.3有效负压引流减少并发症 乳腺癌根治术后对于切口要妥善固定、加压包扎,并注意患侧上肢外展功能位,保持敷料清洁干燥,特别要重视胸部切口的引流和腋下引流。保证负压引流管在持续负压状态,应避免引流管扭曲、打折;活动时应将引流管固定好,防止早期脱落;引流管不宜过高,防止引流液倒流,造成逆行感染。护士应准确记录负压引流量和性状,发现引流量过多时要及时通知医生警惕发生术后大出血,过少时要避免并发症的发生。
3.4有效抬高患侧上肢预防淋巴水肿 淋巴水肿是指液体及血浆蛋白在脉管外组织积聚,是乳腺癌根治术后主要的并发症之一,主要是由淋巴和血液回流障碍而引起,除了与手术方式、腋窝淋巴组织清除等因素有关,患侧上肢水肿也与术后护理有密切关系,而有效抬高患侧上肢是预防淋巴水肿的重要措施之一。本组发生2例就说明有效抬高患侧上肢的重要性。所以,经向患者讲解软枕的作用和使用的必要性,基本能够主动使用软枕。有效预防淋巴水肿的发生,且有助于水肿消退,减轻痛苦,促进恢复患侧上肢的活动。而且由于使用软枕较为舒适,因此患者依从性好,有助于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3.5渐进式功能锻炼能明显改善患者上肢功能 乳腺癌根治术须切除患侧的乳腺、胸大肌、胸小肌、腋窝淋巴结及结缔组织,由于切除范围广,易损伤其周围血管神经和肌肉,使患者术后出现肩部僵硬、肌肉萎缩、患肢功能障碍,功能锻炼能促进全身和局部血液运行,促使病理产物吸收和排除,从而减轻疼痛,加快患肢消肿,有助于肢体功能的恢复,明显改善了患者的上肢功能,有效减轻了患者的痛苦。
4结论
乳腺癌根治术是治疗乳腺癌较理想的方法。在临床上除手术操作外,乳腺癌根治术术后心理护理及患侧上肢的功能锻炼是取得较好疗效的关键。通过对41例乳腺癌患者采用术前心理护理、术后应用负压引流、有效抬高患肢预防淋巴水肿及患肢渐进式功能锻炼的护理干预,及早预防并减少了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缩短了住院时间,促进患者早日康复,提高了患者的生存质量。
参考文献:
[1]罗春梅,任敏,赵小波,等.乳腺癌患者心理状态及心理护理研究进展[J].南方护理学报,2004,11(9):16-17.
[2]于艳静,王金香.乳腺癌患者发生抑郁的相关因素及成因[J].护理研究,2005,19(12A):2554.
[3]王秀梅,范秋霞.人性化服务的内涵及在护理中的应用[J].护理研究,2005,19(6B):1035.
方法:对2010年3月—2011年3月期间我科收治的826例手足口病患者,分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413例,对照组413例,对照组采取传统的护理方法,而实验组则采取系统的健康知识宣教及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措施。
结果:实验组患儿均不同程度缩短了住院天数2.35天(平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结论:系统的健康知识宣教及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措施能有效缩短手足口病的病程,降低复发率。
关键词:手足口病 病程 复发率 护理干预 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R-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1-0432-02
手足口病是一种由柯萨奇A16和EV71病毒感染引起的传染病。主要是通过粪口途径和呼吸道传播,5岁以下儿童多见,四季均可发病,以春夏季节多见。其临床特征为发热,手掌、足底和口腔粘膜发生散在的水泡、丘疹或斑疹,数目不等,直径2mm—4mm,膝盖也可出现若干皮疹,口腔损害表现为咽峡、舌、腭等处水泡,溃疡,有的患儿兼有口臭,流口水,厌食拒食,烦躁和呼吸道感染,严重者可并发神经源性肺水肿,心力衰竭,无菌性脑膜炎等并发症,甚至危及生命,临床上没有特效治疗方法,只有通过提高患儿的免疫力及对症治疗并且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及卫生宣教从而有效缩短手足口病的病程,降低复发率[1]。
1 临床资料
1.1 对象。选取我科自2010年3月01日—2011年02月28日共收治手足口病病人826例,其中:男489例,女337例,年龄最小3个月,最大8岁。其中4-5岁153例,3岁以下635例,随机分组,分为实验组413例,对照组413例即常规护理组。对照组平均住院6.6天,实验组平均住院4.25天,其中3例转上级医院治疗,其余患儿均痊愈或好转出院。无死亡病例,对照组半年内复发76例,复发率18.04%;一年内复发58例,复发率14.04%;实验组半年内复发21例,复发率5.08%;一年内复发11例,复发率2.66%。两组病例在年龄,知识结构,城乡地域及治疗方法方面均无差异。
1.2 方法。随机对病人分组后,分别对对照组病人实行一般的常规护理,实验组在常规护理之外采取系统的健康知识宣教及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措施,即:在刚入院时,就针对患儿及家属对手足口病及其药物治疗的认识程度、接受知识的能力进行评估。制订出科学的、个体化护理计划,并进行有计划的、有目的、循序渐进的健康教育与护理干预措施
1.3 结果。通过实验组和对照组观察对比,表明系统的健康知识宣教及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措施能有效縮短手足口病的病程,降低复发率。实验组较对照组平均縮短病程2.35天,半年内复发率降低了12.96%,一年内复发率降低了11.30%见表1、表2。
2 护理干预和健康教育
2.1 护理干预措施。
2.1.1 发热护理。手足口病多为低热或中度发热,无需特殊处理。护理措施:开窗通风,保持空气流通;嘱患儿卧床休息,限制活动量;给患儿穿宽松的衣服,鼓励患儿多饮温开水,洗温水浴,如果体温超过38.5℃,可行物理降温(温水擦浴和头部冷敷及大血管经过的浅表部位置冰袋,1小时更换一次。并观察记录降温效果;遵医嘱给予锌布颗粒布洛酚口服、小儿退热栓塞肛等处理;遵医嘱给予0.9%NS5ml+注射用头孢噻钠1.0g静脉滴注及利巴韦林抗病毒等治疗;患儿出汗后要及时更换衣服,注意保暖;鼓励患儿多饮水或选择喜欢喝的饮料;每4个小时测量体温、脉搏、和呼吸,体温突然升高或骤降时,要随时测量并记录),对持续高热的患儿要补足液体量,喝一些淡盐凉开水。有高热惊厥史的患儿做好预防措施。指导患儿家属识别体温异常的早期表现,注意有无头痛、脉率加快、烦躁不安,及时观察并报告医生及时处理,以免惊厥抽搐发生。
2.1.2 皮肤护理。给患儿选择棉质的衣服和被褥,衣服要宽大、柔软,床铺平整干燥,做到随脏随换,尽量减少对皮肤的各种刺激。为患儿修剪指甲,必要时包裹患儿双手,防止抓破皮疹,行各种治疗护理操作时动作要轻柔,以免擦破皮疹;皮疹或疱疹已破裂者,局部皮肤可涂抗生素软膏;臀部有皮疹时,便后用温水清洗并保持臀部干燥。
2.1.3 口腔护理。患儿有不同程度的口腔黏膜损害,鼓励患儿多饮水,早晚各行口腔护理一次,每次进食前后,助患儿用温水或生理盐水漱口,已有溃疡者,可给予康复新液或西瓜霜喷剂局部喷雾,口腔涂药后,嘱患儿闭口10min,半小时后方可漱口及饮水或进食以保证疗效,减轻疼痛,促进溃疡面愈合。
2.1.4 饮食护理。此病患儿因发热、口腔疱疹导致食欲差,不愿进食,饮食应清淡易消化,以流质或半流质为主,如:菜泥稀饭、蒸蛋、牛奶等,禁忌冰冷、辛辣、咸等刺激性食物,避免进食粗纤维菜梗,以免刺激溃疡面,加重黏膜损伤。
关键词:加速康复外科 围术期护理 胃肠道手术 临床疗效 并发症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3.07.036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801(2013)07-0038-01
胃肠道疾病是临床常见的一种疾病,而手术治疗又是其主要的治疗方法之一。由于患者在围手术期存在许多的安全隐患,因此必须重视对其监测、预防和护理。过去传统的护理思维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存在着一定的缺陷,已经不能满足临床患者的需要。近年来,随着生命科学和临床外科技术的飞速发展,外科治疗的理念逐步发生改变,加速康复外科护理成了胃肠道手术患者围术期的主要护理方法[1]。因此,本文将对加速康复外科护理措施应用于胃肠道手术的临床应用价值进行研究探讨,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1年5月至2013年5月期间我院收治的需行胃肠道手术的患者130例作为研究对象并按数字表法随机分为两组,每组65例。所有患者术前均未接受过化疗等抗肿瘤治疗,无严重器官功能障碍以及消化道梗阻症状[2],并且均在医学伦理委员会的同意下,签订了知情同意书。观察组患者男35例,女30例,年龄介于35-73岁,平均年龄(53.84±6.53)岁,其中,手术方式为远端(或近端)胃癌根治术者31例,右半(或左半)结肠癌根治术者24例,全胃切除术者5例;而对照组患者男33例,女32例,年龄介于38-71岁,平均年龄(53.63±6.27)岁,其中,手术方式为远端(或近端)胃癌根治术者30例,右半(或左半)结肠癌根治术者23例,全胃切除术者7例。可见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以及手术方式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对照组患者在对症治疗的基础上,采用传统的护理方案进行护理治疗,护理者仅按医生嘱咐告知患者手术的相关知识,并给与一些基础的护理,如指导饮食、协助患者活动、术后疼痛给予镇痛剂等等。而观察组则应用加速康复外科护理措施进行护理治疗。其措施主要有:①术前教育。患者的术前教育需引起重视,如讲解疾病相关的知识、手术方法以及术后可能出现的不适,并且针对患者及家属不同的心理状态给予相应的疏导,注意耐心倾听患者的想法和要求,以减轻患者的焦虑和恐惧感,缓解术后疼痛,增加患者的治疗依从性。②术中护理,在手术的过程中,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的变化,如适当调整手术室的温度、输液量以及速度等,同时还需要注意每个患者的特殊情况,进行术中个体化护理。③术后护理。鼓励患者进行术后早期活动,以促进肠道功能恢复,减少肺部及凝血系统并发症的发生,并且术后早期24h内进食或实施肠内营养,以降低腹腔、切口及肺部感染的发生率,并具有有效保护肠黏膜屏障。另外,根据FTS治疗计划适当进行镇痛治疗,减轻患者手术后的痛苦[3,4]。观察两组患者术后开始进食时间、排气时间以及术后住院的差异,比较两种护理方法的临床疗效以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
1.3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以P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术后情况比较。结果显示,观察组的术后开始进食时间、排气时间以及术后住院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数据分析发现其均具有显著性差异(P
表1 两组患者术后情况对比
2.2 两种护理方法的临床疗效比较。结果显示,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6.92%,而对照组的总有效率则为76.92%,可见观察组的临床疗效明显高于对照组(X2=9.89),数据分析发现其均具有显著性差异(P
表2 两组护理方法的临床疗效比较情况
2.3 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为16.92%,也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9.23%(X2=9.86),数据分析发现其均具有显著性差异(P
表3 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对比
3 讨论
胃肠道手术围手术期存在着一定的风险,对于患者来说极为关键,因而必须完善围手术期的护理措施,提高临床疗效,并且降低并发症的发生。过去传统的护理方法已经不能满足临床的需要,而近年来,加速康复外科(enhance recovery after surgery ProgTam)护理措施已经广泛被临床所接受,该法采用循证医学证据的围手术期处理的一系列优化措施,结合多学科,使用多种措施,以减少围手术期患者的应激反应,加速术后患者的康复和降低总病死率[5]。本研究也进一步证实,加速康复外科护理措施应用于胃肠道手术患者围术期中,其疗效确切,安全性高,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谢桂生,董保国,韦建宝,等.快速康复外科在结直肠癌患者围手术期的应用[J].中国癌症防治杂志,2010,2(2):99-102
[2] 谢丽娟,韩伟,鄢春宁.快速康复外科在结直肠癌手术患者中的应用及护理[J].中国癌症防治杂志,2009,1(4):341-342
[3] 朱华,高辉,毛学惠.加速康复外科护理措施在胃肠道手术患者围术期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2011,12(3):12-19
关键词:冠心病;康复;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526(2012)04-0182-02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是全球流行广泛的疾病,我国近年来冠心病发病率和死亡率有升高趋势。据统计,心血管疾病死亡率已跃居首位,而冠心病是最常见的心血管病之一[1]。冠心病由于其发病率高,死亡率高,从而被称作是“人类的第一杀手”。近年来,许多研究者对冠心病康复护理进行探讨,提出了一系列康复护理措施,本文就这方面的研究状况进行了综述。
1 冠心病康复护理的概念及内容
康复护理是指在康复过程中,根据总的康复医疗计划,围绕全面康复目标,在发病初期紧密配合康复医师进行完整的康复护理工作,包括一般基础护理和各种专业护理技术[2]。冠心病病人康复护理的目标是改善心脏功能,减少再次心肌梗死和心脏骤停的发生,提高病人生活质量,包括:①从冠心病病人有临床表现时开始采取康复措施;②康复服务的范围包括生理、心理、社会康复,并维持良好的适应性;③对潜在的疾病过程采取针对性的措施,推迟其发展,具体内容包括:控制危险因素,增加病人相关知识,减少心理焦虑和抑郁,进行医院、家庭和社区3个阶段的康复治疗,提高病人的生活自理能力[3]。
2 康复护理的具体措施
康复护理措施以医疗康复训练为主,针对各种易患因素实施康复教育、饮食调理、高压氧、体外反搏[4]及必要的药物治疗等综合性措施,针对不同的个体实施心理护理,并且对冠心病的危险因素加以控制。
2.1 冠心病的康复治疗与护理:冠心病康复治疗过程一般分为3个阶段[4]:住院阶段、家庭自行康复阶段、返院复评阶段。住院早期的康复治疗常在监护病房进行,其主要内容包括:早期活动、个人生活(如洗脸等)、床上进餐、床边大小便、简单的上下肢被动和主动练习等。注意事项:活动强度不宜过大,以心率不低于50次/分或不高于120次/分,无不适症状为宜。有研究证明,住院早期的康复治疗与护理可降低病死率,预防并发症,促进病人早期康复,提高其生活质量[5~6]。对急性心肌梗死无并发症病人进行早期的康复护理,可使平均住院时间由传统治疗护理的48天下降至20天[7]。病人对康复方案的依从性仍然是影响康复效果的一个显著问题, Baird在研究中发现,让病人执行自我护理的康复措施和提高对危险因素的意识能够增强其对康复方案的依从性[8]。家庭自行康复阶段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主要针对出院早期病人,在家自行康复锻炼60~90天,通过随访进行指导;另一部分是出院后持续康复锻炼6~9个月,主要目的是使病人在生活方式改变后逐步恢复正常的生活和工作。护士应根据每位病人的病情及个人特点制定家庭康复护理措施,帮助他们合理安排生活日程及合适的运动程序,如:①散步,2次/天, 30 分/次;②看书或看电视2次/天, 30 分/次;③降压舒心操,保健按摩2次/天;④缓慢上下楼3层2次/天,运动时注意掌握运动量,以靶心率=180-年龄为宜[9]。返院复评阶段,主要进行康复指标评价,根据每位病人的恢复情况及时修正运动处方,继续康复治疗;还可让病人在康复中心接受为期8~12周的运动治疗,如二阶梯负荷康复治疗方法。此阶段护理人员的主要任务是记录病人康复治疗的具体执行情况,评价并提高康复效果,帮助病人修订运动方案,教会病人自我健康维护的方法等。
2.2 康复训练与护理:康复训练的内容包括:有氧训练、力量训练、呼吸训练、室内外步行训练、放松训练等[10~11]。如:①有氧训练。常用方式:步行、踏车、游泳、慢节奏的交谊舞等,强度一般为50%~70%最大心率或40%~60%最大吸氧量。②循环抗阻运动。做大肌群的抗阻收缩(肱二头肌、腰背肌、胸大肌等),在10~30 分钟内重复8~15次收缩为一组运动,各组间休息15~30 分钟, 10~15组为1个循环。③放松训练。入静(气功):中国传统气功的入静训练包括动功和静功两大类。通过调心(意念集中)、调身(姿势或动作)、调息(呼吸)来改善全身功能。降压舒心操:中国民族形式的拳操、太极拳。其他:放松性按摩或穴位按摩、音乐疗法等。有研究发现,如果在康复运动时播放适宜的音乐,可提高运动的效果[12]。
急性心肌梗死经救治生存者的运动训练可增加病人的体力活动量、改善精神及社会功能、减轻症状、促进康复,并能降低由于再次栓塞所致继发死亡的危险性[13]。庞妙玲等对173例老年冠心病病人实施康复护理后指出,适当的运动训练可改善身体活动功能,改善血脂代谢,减轻体重,可使血糖下降[11]。
2.3 心理治疗的康复护理:心理护理是冠心病康复护理的关键措施之一。冠心病病人的行为特点是:动机强烈,争强好胜,时间紧迫感强,常表现为不耐烦。有些病人担心康复训练使病情加重,且一些康复训练需持之以恒,要求病人有坚强的毅力[14~15]。病人由于性别、年龄、病情程度等不同,其心理状态也不同。逢锦波、逄晓在研究中大致将冠心病病人的心理状态分为两类:①紧张型,病人表现为恐惧心理、焦虑不安、情绪急躁、精神高度紧张;②松弛型,多见于对疾病缺乏认识而较年轻者,病人表现为无所谓、不在乎的心理,甚至否认或缩小自己的病态感觉或体验。对于前者,在安慰、鼓励的同时向病人强调大多数情况下冠心病是可以控制的,以使病人得到心理支持;对于松弛型病人的教育提高警惕,重视预防和治疗,指导、加速病人角色的适应[16]。男、女心脏病病人的真正应激源不同,护士应找出这些应激源,采取有效的措施使其减轻或清除[1];庞妙玲等采用说理疗法、放松静默疗法、疏泄疗法、移情疗法对冠心病病人进行心理指导,取得了良好的效果[11]。
关键词:胸外科;个性化康复护理;呼吸功能
Effect of Personalized Rehabilitation Nursing on Postoperative Respiratory Function Recovery in Patients with Severe Thoracic Surgery
DENG Gui-qiong,YUAN Ming-yan
(Department of Urology,Mianzhu People's Hospital,Deyang 618200,Sichuan,China)
Abstract: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effect of personalized rehabilitation nursing on the recovery of postoperative respiratory function in patients with severe thoracic surgery.Methods Randomly divided 120 cases of severe department of thoracic surgery patients in our hospital in March 2014~2016 year in March as the two group,A group of 60 cases treated with conventional rehabilitation nursing,60 cases in B group based on conventional rehabilitation nursing on individualized rehabilitation nursing,clinical efficacy and respiratory function recovery of patients in two groups.Results In the A group and the complex B group of patients with clinical efficiency were 83.30% and 95.00%(P
Key words:Thoracic surgery;Personalized rehabilitation care;Respiratory function
胸外科手术的改进进一步提升了临床治疗效果,但手术对患者机体造成的损伤仍旧无法避免,同时受负性情绪的影响,导致呼吸和排痰困难,并影响呼吸功能逐渐下降[1]。因此,康复护理成为临床治疗胸外科手术患者的重要措施。国外报道指出[2]:个性化康复护理的效果优于常规护理,且在促进重症胸外科患者呼吸功能恢头矫婢哂兄匾作用。故本研究以我院2014年3月~2016年3月收治的胸外科重症患者为对象,进一步分析了个性化康复护理对术后呼吸功能恢复的影响。现就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4年3月~2016年3月收治的胸外科重症患者共120例。纳入标准:年龄>20岁;接受手术治疗;护理配合度较高;对本次研究知情同意。排除标准:中途转院治疗;拒绝接受后续治疗及护理。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对120例患者进行分组,A组和B组各60例。A组:男38例,女22例;年龄21~80岁,平均年龄(46.2±3.8)岁;其中血气胸6例,贲门癌8例,肺癌22例,食管癌24例。B组:男36例,女24例;年龄22~80岁,平均年龄(46.6±3.5)岁;其中血气胸5例,贲门癌9例,肺癌19例,食管癌27例。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A组和B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A组患者予以常规康复护理,包括饮食、用药及生活护理,并指导患者进行呼吸功能训练。B组患者在常规康复护理的基础上予以个性化康复护理,具体如下:①根据患者的一般资料、用药情况及手术方案,为其制定具有针对性的护理方案;护理重点一一备注,针对方案内容逐一落实。②控制病室温度20℃~24℃,湿度55%~65%;指导患者选择正确的卧姿,保持呼吸畅通,并采取科学方法进行呼吸及咳痰;予以雾化吸入、叩背、引流等促进患者咳痰,预防呼吸道黏膜损伤。③向患者讲解术后疼痛发生的相关情况,增强其对术后疼痛的了解;进一步加强沟通与交流,分散患者的注意力,使其身心放松,以此缓解压力;必要时予以药物进行镇痛,缓解手术患者的疼痛感。④术后根据病情的变化情况,指导患者坐立于床上,并下床活动舒展身体,促进机体系统恢复运转,保持循环系统通畅;视情况加强腹式呼吸锻炼,逐渐进行上肢肌力训练及缩唇呼吸训练,以促使呼吸功能迅速恢复。
1.3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呼吸功能的改善情况,评价指标包括:第一秒时间肺活量(FEF1.0)、肺总量(TLC)、肺活量(VC)、潮气量(VT)及最高呼气流速(PEF)。
1.4疗效判定标准 参照文献标准对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进行判定[3]。有效:术后生命体征及呼吸功能恢复正常,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无效:术后呼吸功能未明显改善,且有加重或恶化趋势。
1.5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8.0分析数据,百分数(%)表示计数资料,(x±s)表示计量资料,χ2和t检验,P
2 结果
2.1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的对比 A组临床有效率为83.30%,B组临床有效率为95.00%,两组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
2.2两组患者呼吸功能改善情况的对比 两组FEF1.0、TLC、VC、VT及PEF的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
3 讨论
胸外科手术具有创伤大、机械刺激性强、麻醉时间长等特点,同时患者呼吸道分泌物增多,易导致潴留发生,而咳痰困难又会引起肺不张、肺内感染等并发症发生,故对患者健康及生命的危害较大。相关研究证实[4]:胸外科手术患者术后实施康复护理,可减少并发症,促进呼吸功能恢复,使手术治愈率进一步提升。然而,常规护理措施的临床效果缺乏针对性,所以护理效果并不理想。临床上,胸外科手术的技术不断改进,但手术操作依然会对胸腔内组织造成创伤,术中肺叶受压现象出现易引起胸腔内产生积液、积气,故导致有效呼吸面积逐渐减少。由于不同患者在临床症状上存在一定差异,所以实施个性化康复护理,可以为患者制定具有针对性的护理及康复方案,通过各项护理操作的严格实施,可有效促使手术患者呼吸功能明显恢复。此外,个性化康复护理注重个体差异性,护理人员通过分析患者的病情资料,可以迅速了解患者所需的护理重点,因而护理措施的落实具有较强的目标性,这对胸外科手术患者术后呼吸功能的恢复具有重要作用。个性化康复护理的实施过程中,患者处于护理的核心位置,整个护理工作围绕患者的需求展开,凭借科学合理措施的实施,可促使患者术后呼吸功能及疗效提升。有关学者指出[5]:常规护理措施无法满足胸外科手术患者的需求时,应及时采取个性化康复护理进行干预,同时研究还发现个性化康复护理措施实施后,患者的护理有效率提升了10%~15%,因此认为胸外科重症患者运用个性化康复护理可促使临床有效率显著提升。本研究尝试采用个性化康复护理对胸外科重症手术患者进行干预,结果发现B组患者临床有效率的95.00%明显高于A组的83.30%(P
综上所述,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个性化康复护理的实施,可促使胸外科重症患者术后呼吸功能明显恢复,且临床护理效果显著优于常规护理,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徐寅慧.综合护理对胸外科重症患者术后呼吸功能恢复影响[J].当代医学,2016,22(2):101-102.
[2]潘丽华.健康教育和呼吸功能训练在心胸外科患者围术期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2015,18(6):71-72.
[3]程应秀,金玲,贺红梅,等.呼吸训练护理对肺癌手术患者术后适应情况的影响[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4,33(2):291-292.
[4]张丽萍.综合护理干预对改善肺癌患者g后呼吸功能及生活质量的效果[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4,16(12):3360-3362.
1分析脑卒中康复护理的本质目的
脑卒中康复护理的最终目的是通过科学合理的运用医学手段帮助患者快速恢复言语、运动、认知和其他受损功能,以便使其生理、心理以及认知、社交等恢复至最佳状态,改善患者生活质量[2]。
2分析脑卒中康复护理的具体方面
2.1认知障碍康复护理的具体措施 绝大多数的脑卒中患者发病之后都会发生认知障碍。脑卒中后发现认知障碍存在一定的难度,特别是针对失语症患者,可采用认知记忆试验以及Wechsler记忆量表等方法对患者的临床表现进行综合评价。脑卒中患者的运动功能和ADL康复效果直接关系到患者认知障碍严重程度,认知障碍情况越严重,预后效果则越不理想。所以,认知障碍康复护理主要从听觉、触觉、视觉等方面给予患者感知觉刺激,同时辅助一定的药物治疗,强化运动学习,以改善患者记忆能力[3]。
2.2肢体功能康复护理具体措施 对肢体功能的康复护理而言,应采用综合康复护理的措施,通常先进行运动训练,以促进患者神经功能发育,同时辅助功能电刺激、肌电反射刺激以及药物治疗等。运动治疗,需要根据患者实际情况以及不同时期病情变化给予按摩、主动或者被动性的运动锻炼,具体包括准确进行坐、卧训练,同时指导患者进行床上运行训练、训练以及走路训练、保持平衡训练等。在训练过程中,应该安排一些穿脱衣服、个人卫生、餐具使用以及淋浴、如厕等ADL训练,训练中应结合患者具体情况,循序渐进。对于情况比较特殊的患者采用与之相符的促进技术,安排科学合理运动量。在运动训练的同时,要给予患者服用去甲丙咪嗪、百解忧等药物,以提高临床治疗效果[4]。
2.3吞咽障碍康复护理具体措施 所谓的吞咽障碍,主要是指患者食道上括约肌、咽喉、双唇、舌以及食道功能遭受损伤之后,导致的进食障碍现象。对患者吞咽功能进行康复训练主要是对其口面肌群进行的感觉刺激、运动训练等方式帮助患者改善吞咽功能障碍的训练模式。具体包括门德尔松手法,主要适用于候部可以上抬的患者,保持上抬位置不变,在吞咽过程中告知患者舌抵硬腭,同时屏住呼吸数秒。另外还要给予患者颈部按摩,向上推其喉结以提高患者吞咽能力。口、下颚、舌训练法主要是通过指导患者进行鼓腮、闭唇、张口训练等方式帮助其改善口面部肌肉运动情况,患者无法自行做到时可给予被动运动,确保其可以充分口张摄食以及闭口咀嚼运动。
2.4失语康复护理具体措施 脑卒中损伤发生在患者言语中枢时,就会导致患者失语,相关资料显示50%以上的脑卒中患者都会出现失语症状,严重影响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失语主要包括运行性、命名性和感悟性失语等几种。失语可能会自然恢复,但若进行语言训练则可加快言语训练的速度和进程。语言训练应该根据患者的具体的失语类型、程度等选择不同的训练方式,在护理过程中应重点加强口型示范的重要作用,实施面对面教授,通过实物配合手势增强患者理解能力,以帮助患者尽快恢复语言能力。
2.5心理障碍康复护理具体措施 一半以上的脑卒中患者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焦虑和抑郁是患者的主要临床表现。护理人员要积极鼓励患者勇敢面对现实,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对治疗阶段出现悲观、失望心理的患者应及时与其家属交流、沟通。以便给予患者生活和精神上的支持与安慰[5]。
3脑卒中早期康复护理的实施时间及重要性
3.1早期康复护理的实施时间 一般情况下,脑卒中发病之后的3个月内进行康复训练即属于早期康复阶段。越早进行康复护理,患者的整体治疗和功能恢复效果也就越好。康复训练过程中,导致再出血的发生几率并不高,只要脑梗死或者脑出血患者的生命体征处于平稳状态下,都可进行早期康复治疗。介入早期康复锻炼的最佳时间在患者生命体征基本恢复平稳,且神经学症状在48~72h内不再出现新发展。
3.2早期康复护理的重要临床意义 进行早期康复护理,可减少肌肉大面积萎缩、足下垂或内翻、关节脱位、关节痉挛畸形等并发症,这种作用是其他药物治疗方法替代不了的,此外还能有效预防其他并发症发生,、减少住院费用,缩短住院时间。最大限度的帮助患者恢复自我生活能力,切实改善生活质量。所以,早期康复护理对改善脑卒中患者肢体功能障碍以及提高整体治疗效果都具有重要意义。
4分析康复护理过程中相关注意事项
在进行早期康复护理过程中,要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的训练方法,由简单逐渐向困难过度,在训练之时应该对患者反应以及肌力改善情况进行密切观察。训练时缓慢行之,切不可使患者出现疲劳感。
在康复护理过程中应该同时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对其原有的心脏病、糖尿病等基础疾病要进行积极治疗和控制,血脂也要尽量控制在正常范围内。告知患者要保持规律生活,劳逸结合,合理膳食;对患者病情变化进行密切观察,一旦发现其他变化或意外情况应及时就诊[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