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运动康复护理范文

运动康复护理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运动康复护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运动康复护理

第1篇:运动康复护理范文

2007年7月~2008年7月我们对脑卒中患者实施早期保持关节活动度的康复护理,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本组50例,其中男32例,女18例;年龄43~65岁,平均年龄54岁。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偏瘫及肢体功能障碍。

1.2方法在不影响抢救的情况下,患病48 h后可采取抗痉挛,一旦病人意识清楚,生命体征稳定,可进行肢体被动和自助被动活动。康复护理原则:①实施康复护理前,必须向患者家属交代护理注意事项,增强认识,减少或杜绝病人家属的误解。②按照瘫痪病人的恢复顺序,先躯干后肩胛带,先下肢后上肢,先近端后远端进行。被动运动和自助被动运动交替进行。

1.3康复护理措施

1.3.1翻身通过仰卧位、侧卧位不断交换,可使肢体的伸屈肌张力达到平衡,预防痉挛模式的出现,一般2 h变换1次。

1.3.2保持抗痉挛仰卧位时头枕在枕头上,不要过伸、过屈和侧屈,患肩稍垫起,防止肩后缩,患侧上肢伸开稍外展。前臂后旋,拇指指向外方,患髋垫起,防止后缩,患腿外侧垫一枕头,防止股外旋。

1.3.3健侧卧位头部用枕头支撑,不让向后扭转,躯干呈垂直状,患侧肩胛带充分前伸,肩屈曲90°~130°,肘和腕伸展,上肢置于前胸,患侧髋、膝屈曲置于前面似踏出一步远的枕头上,足不悬空。

1.3.4患侧卧位头部用枕头支撑,躯干稍后仰,后方垫一枕头,避免患者肩受压在体下。患侧肩胛带充分前伸,肩屈曲90°~130°,患肘伸展,前臂后旋,手自然呈背屈位。患髋伸展,膝轻度屈曲。健侧上肢置于体上或稍后,健侧腿屈曲于前面的枕头上。

1.3.5肢体被动运动①由护士摆放肢置,进行运动训练。先从健侧开始,参照健侧的活动范围及幅度再做患侧肢体运动,并依照瘫痪自然恢复的顺序进行。开始活动量要小,在不引起异常反应和过度疲劳的情况下,可逐渐增加活动量。②肢体自助被动运动。上肢运动:双手手指交叉在一起,利用健侧上肢的力量带动患侧的活动,先上举3次,再向左右旋及外展各3次,可与被动运动交替进行。下肢夹腿运动:双腿屈曲,足踏床面先把两膝分开呈外旋位,然后让患者主动伸屈健腿数次,缓慢诱导患肢伸展,嘱病人不要过于用力下蹬,以免出现内收内旋。③床上翻身。患者双手手指交叉在一起,上肢伸展,先练习前方上举,同时可伸向侧方,在翻身时交叉的双手伸向翻身侧,屈曲的双腿倒向该侧位至侧卧位然后呈仰卧位,在以同法翻向另一侧,每侧进行3次,注意翻身时头一定先转向该侧。

2结果

肢体功能评定是根据偏瘫分级法判定。显效:提高2级以上;有效:提高1级;无效:级别无变化。本组50例病人中,显效13例,占26%;有效18例,占36%;无效19例,占38%。

3讨论

脑卒中多数病人存在不同程度的肢体障碍,其功能改善取决于运动功能恢复。早期的运动功能与远期的生活能力密切相关,两者属不同障碍层次,不能相互取代,前者恢复级别越高,后者改善程度越明显[2]。康复护理注意事项:康复护理开展的时间越早越好,应在保障头颅不受震动的基础上,以翻身拍背被动运动瘫肢及正确摆放瘫肢为主;无康复科且康复须早期进行时,康复主要由家属或陪护完成,必须重视对其进行康复知识、技巧方法的指导和培训;注意动作完成的质量,特别重视正常步态训练,提高步行质量,而不是单独注意肌力的影响。

参考文献

[1]刁建生,沈敏杰.脑卒中的康复治疗[J].现代康复,1999,3(2):204.

第2篇:运动康复护理范文

脑血管类病症是威胁国内中老年群体健康的主要病症,其诱发因素极为复杂。其中,因脑血液循环受阻而导致疾病(即脑卒中)将对患者生命安全造成严重威胁。结合李慧等专家[1]的研究可以发现,临床治疗虽能对该类患者生命安全进行有效保障,但超过75%患者劳动能力将出现不同程度适В并伴随有20%左右重度致残率,在对患者预后生活造成严重影响的同时,并形成严重心理负担。在本次治疗中,我院将早期康复护理运用于40例患者治疗中,起到了对运动功能的有效改善。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在本院于2016年1月至6月所接诊脑卒中患者中随机选取40例作为观察组,实施早期康复护理,另外在同年7月至12所接诊患者中选取40例作为对照组,行常规护理。对照组中存在有男性22例,女性18例,年龄分布于46―83岁,中值在(58.24±1.58)。观察组中则存在有男性20例,女性20例,年龄分布在43―79岁,中值在(57.58±1.66)。所有患者均在入院后1周内病症稳定。从年龄、性别组成等层面对比可以发现,两组患者间不存在明显差异,P>0.05无统计学意义。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在本次治疗中单行常规护理,辅助患者完成翻身等活动,做好对应健康教育工作,帮助患者对病症有较全面了解,。观察组在治疗中则需给予康复护理,侧重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健康指导。在康复护理干预前,需做好与家属、患者间沟通工作。在确保其对脑卒中有较全面认识的同时,明白早期康复护理对改善运动功能以及预后生活质量的重要性,增加患者与家属对康复护理的配合程度。同时,需对家属日常护理进行指导,防止因不正确操作方式对患者造成不适感。

(2)早期护理。在卧床治疗期间,在患肢摆放上,可采用仰卧位、健侧位以及患侧位交换的方式,每种维持时间不得超过2h。尽量减少仰卧位时间,该下,患者颈部紧张反射以及迷路神经反射作用将增强,极易导致患者产生不适感[2]。

(3)关节活动。在辅助患者关节进行活动时,以按摩与被动活动为主。先大关节,在逐步过渡到小关节。按摩等操作时,需要对力度与运动幅度进行控制,避免使患者产生疼痛等不适感。

(4)稳定期护理。待患者各项生命体征基本稳定后,可鼓励患者自行向患侧进行翻身活动。在其意识清醒的情况下,可指导其进行坐位期训练。针对存在偏瘫患者,在首次坐起时,需先将床头摇高,起到辅助支托的作用。同时,护理人员需将手放于患者背部、头部,整个过程需缓慢进行,防止出现直立性低血压。当患者可自行坐起,并活动患侧肢体时,可鼓励患者自行完成日常生活行为,包括洗脸、漱口等。可通过鼓励患者写字、画画等方式对手指功能进行训练。

(5)立位、步行训练。在下肢活动能力提升的情况下,可在家属或者护理人员陪同的情况下,进行立位、步行训练。活动量需要严格控制,初阶段每日最多进行两次,且单次不得超过30min。在上下楼梯训练时,指导其先迈健侧,再缓慢迈患侧。

(6)各康复训练频率。各项康复训练治疗均应当做好适可而止。康复训练量需设定为1h/d,训练量过大可能会导致患者产生抵触心理,过少又无法达到治疗效果。且训练中,护理人员需要对患者运动功能改善情况进行有效评估,便于医生对康复训练方式进行改善,同样使患者在第一时间了解自身恢复情况,增加痊愈的信心。

(7)饮食指导。针对脑卒中患者在康复期间,尤其需要对饮食加以重视,饮食应当以清淡类食物为主,避免食用过于油腻或者过冷食物,增加蛋白质丰富食物的食用量。同时,治疗期间需禁止食用发酵类食物,防止在康复训练中患者出现腹胀、腹痛等不良反应,影响到与各项康复训练的配合度。

(8)心理指导。该类患者在治疗中,受病症本身的影响,或担心自身会成为家庭负担,害怕自身无法恢复到正常生活状态。在进行各项康复治疗的过程中,多数患者会伴随后焦虑、抑郁、畏惧等负面心理,在直接影响到其与医护人员进行各项治疗的同时,将导致其随时处理巨大心理压力下,生活质量持续降低。因此,在治疗中,需指导患者家属、亲戚、朋友等多与患者进行沟通,使患者认识到自身对于家庭,朋友的重要性,建立起积极、乐观的心态。

(9)出院指导。对于满足出院条件患者,需鼓励患者按照在院期间康复锻炼方式进行,且家属需做好对应监督与辅助工作。护理人员通过电话回访的方式,对患者锻炼情况加以了解,并对训练中部分注意事项进行叮嘱。

1.3 观察指标

借助Barthel评分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生活质量进行评定,包括穿衣、漱口等日常活动,百分制,得分与生活质量呈正相关。借助Fug―Meyer评分对其运动功能进行评分,同样为百分制,得分与运动功能呈正相关。

1.4 统计学方法

遵照SPSS19.0对研究中各项数据进行分析,按照(x±s)对计量数据进行表示,行t检测,若P

2.结果

Fug―Meyer评分护理干预前,观察组为(28.68±4.58),对照组为(28.96±5.98),Barthel评分在护理干预前,观察组为(30.08±6.66),对照组为(29.68±5.98),两组患者未表现出较大差异,P>0.05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在护理干预后,观察组Fug―Meyer评分为(56.54±5.87),对照组为(41.25±4.96),在Barthel评分中观察组为(74.39±1.84),对照组为(45.25±7.04),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

3.讨论

随着脑卒中患者数量持续增加,怎样改善该类患者预后更加被社会、临床医疗所重视。结合临床实际可以发现,脑卒中神经功能存在一定可塑性,在科学、有效的康复训练中,可帮助该类患者受损神经功能得到恢复,实现对运功功能情况的有效改善,间接起到对预后生活改善的作用[6]。早期康复训练全面围绕患者治疗中各个阶段,实施针对性性康复训练,从护理、关节护理、健康教育以及立位、步行训练等多方面进行护理干预,采用循序渐进的方式对患者运动功能进行改善。在本次研究中可以发现,康复护理干预前,两组患者在生活质量以及运动功能上均无明显差异,而在康复护理干预后,观察组患者在上述两项指标上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更进一步表明,康复护理在脑卒中患者治疗期间的有效性。早在马素萍等专家[3]的研究中就已经明确指出,在有效早期康复训练下能帮助脑卒中患者运功功能得到有效改善,使得患者在预后能够在短时间内恢复正常水平,与本次研究结果一致。

总的来讲,在脑卒中患者恢复期间实施有效早期康复护理,可帮助患者运动功能进行改善,使该类患者出院后可在短时间内生活自理,保障生活质量。能帮助该类患者在预后,更加有效的融入到正常生活

中,并起到减轻家庭生活压力以及社会负担的作用。虽然有关研究已经证实,脑卒中患者各项受损功能在后期恢复中会自然先进性恢复,同样起到改善运动功能,生活质量的效果,但该过程极为缓慢,加上多数脑卒中患者年龄偏大,机体自我恢复功能明显降低,更进一步证实,早期康复护理对于脑卒中患者有着重要意义。应当在临床治疗中持续推广并落实到实际治疗中,实现对脑卒中临床疗效的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1] 李慧,姜亚芳.脑卒中患者早期康复护理干预措施的研究进展vvJ].中华护理杂志,2010,45(2):187-189.

第3篇:运动康复护理范文

关键词:探讨;早期康复护理;脑梗死患者;肢体运动功能;影响

临床医学研究发现对脑梗死实施有效地治疗以后,如果能够对患者开展良好的早期康复护理,那么对于患者的运动功能水平和日常生活能力等都有很大的提升[1],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下面本文选取我院收治的100例脑梗死患者,通过采取康复护理和常规护理进行比较,从而对康复护理的护理效果进行分析。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次试验选用的患者均为2012年6月~2013年6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100例脑梗死患者,按照随机分组方式将其分为早期护理组和对照组[2]。早期护理组50例患者,年龄45~80岁,平均年龄(50.1±3.4)岁,其中男性患者29例,女性患者21例。对照组50例患者,年龄45~80岁,平均年龄(50.3±3.2)岁,其中男性患者31例,女性患者19例。两组患者一般临床资料相比,没有显著差异性(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两组患者都进行常规的神经内科治疗,在此基础上给予前后不同的康复护理。早期护理组在入院第1d开始,就开始进行康复训练护理,而对照组患者在住院治疗15d以后进行康复护理。具体的护理方法如下:①按摩患肢,在活动前进行患肢按摩,按摩3次/d,每次大约按摩15min左右[2]。先从肢体的近端开始按摩,之后由近到远,力度由轻到重,一遍完成以后,在按照相反的方向进行一次按摩;②被动活动以及肢体训练,患者肢体活动3次/d,活动8~10遍/次,在全部关节范围之内活动上下肢的关节处,指导患者在活动过程中,手部关节活动,主要是采用十指交叉[3],然后患者将患病的拇指按到健康手指的上稍外展,之后用健康的手指带动患病的手指进行外展,通过内收、屈伸、背屈等方式活动手部关节,下肢的活动要进行搭桥训练,缓解下肢和躯干痉挛,伸展髋关节[4]等,从而使得患者的四肢得到有效的锻炼和康复训练;③卧位和坐位训练,患者可以根据自己的病情设定训练强度,将患者床头抬高适当的位置,在膝盖下面放置一个枕头,然后患者坐起卧姿势,伸展脊柱[5],3次/d,持续联系10min/次左右,每天将患者床头抬高适当的位置,然后患者坚持坐位保持30min/d左右;④站立训练,长时间躺在床上,那么对于患者的行走能力会造成影响,因此当患者出现躺着或者是坐着难受时,可以鼓励和引导患者进行站立,根据患者的身体状况进行站立锻炼。逐渐地延长站立时间;⑤步行训练,就是患者的全身和患肢的锻炼,由护理人员陪同患者一起进行锻炼,扶住患者的肩部或者是腰部,从而帮助患者进行原地踏步或者是向前向后锻炼,患者的身体好转以后,可以单手扶住,再进行进一步的康复锻炼,直到患者可以独立行走。

1.3疗效判定 两组患者的康复护理结果用运动评分量表(FMA)和改良的指数评分表(MBI)[6]对患者的运动功能以及日常生活能力等进行评分。

1.4统计学处理 本次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组间对比采用χ2检验,P

2结果

两组患者经过前后不同的护理以后,相比于护理前,两组患者的FMA评分及MBI评分都有所上升,早期护理组患者在经过有效地治疗和早期康复训练以后,运动评分量表(FMA)进行评分测定达到了(68.13±3.49)分,改良的指数评分表(MBI)进行评分测定达到了(75.34±2.56)分,评分结果显示明显上升。而对照组患者在经过有效地治疗和后期的康复训练以后,运动评分量表(FMA)进行评分测定达到了(42.81±3.35)分,改良的指数评分表(MBI)进行评分测定达到了(48.36±2.44)分,评分结果虽然有所上升,但是对早期护理组患者和康复组患者治疗后运动评分结果进行比较,发现早期护理组的FMA评分及MBI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结果对比有显著性差异(P

3讨论

脑梗死是一种常见的神经内科疾病[1],大约占到全部脑血管疾病的70%以上,患者出现的残疾率和死亡率非常高,患者通常身体恢复比较缓慢,运动功能存在很大的障碍,严重情况下会对患者的日产生活能力等造成很大的影响,因此临床上必须加强对脑梗死患者的治疗研究。

脑梗死患者进行有效地早期康复训练,一方面可以促进患者神经侧支系统的循环,另一方面也可以促进神经轴突突触之间加深联系。在患者进行康复训练的过程中,一定不要忽略了健康的侧肢体的活动,这样可以达到患者神经系统活动的效果,通过对患者进行按摩患肢,被动活动以及肢体训练,卧位和坐位训练,站立训练,步行训练等,从而有效地提高患者的运动能力和生活能力,本文中通过对两组患者分别采用早期康复护理和晚期康复护理结果比较,我们发现对于脑梗死患者实施早期康复护理模式能够有效地改善患者的运动能力以及日常生活能力,促进患者的身体恢复,因此早期康复护理值得在临床治疗脑梗死疾病中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陈丽,赵华,房迎华.早期康复护理对脑梗死患者运动功能的影响[J].当代护士(学术版),2005(06):77-79.

[2]牟洪英.早期康复护理对脑梗死患者肢体运动功能的影响[J].中国医学创新,2010,07(11):95-96.

[3]刘丽娟,李虹,杨万英.早期康复护理对脑梗死患者肢体运动功能的影响[J].齐鲁护理杂志,2012,18(13):103-104.

[4]侯彩叶.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对脑梗死患者肢体功能恢复和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J].中国医药导报,2012,09(27):139-141.

第4篇:运动康复护理范文

【关键词】

脑卒中偏瘫; 家庭康复护理; 生活质量

脑卒中是老年人常见病与多发病之一,同时也是我国城市人口中死亡率与致残率最高的疾病。而偏瘫是因脑卒中引起最常见的功能障碍,致残率在存活者中高达80%以上,严重影响着患者的工作与生活,为家庭和社会增加了负担[1]。脑卒中偏瘫的康复是一个长期过程,致力于恢复患者的运动功能与日常生活能力,日益受到了人们的重视。为使脑卒中偏瘫的患者早日康复,我院对出院后的患者进行了针对性的家庭护理指导,并定期随访,增加了恢复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对我院2011年8月至2012年9月经治疗后出院的84例脑卒中偏瘫患者进行随访。将84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患者42例。观察组患者实施家庭康复护理,其中男23例,女19例,年龄在46~71岁,平均年龄为(585±3.4)岁,其中患有脑出血31例,脑梗死11例;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家庭疗养,其中男22例,女20例,年龄在45~72岁,平均年龄为(592±4.7)岁,其中患有脑出血28例,脑梗死14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脑卒中部位以及病变性质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患者在出院时均对其进行F1 m和Barthel评分,并对患者及其家属进行健康知识讲座。对照组患者在出院后,通过主治医师的嘱咐给予患者家庭常规疗养,让患者根据自身情况进行适当的锻炼,不给予护理干预指导。

观察组患者给予家庭康复护理,每个月对患者行1~2次随访指导。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对患者首先进行心理障碍的康复。通过与患者的沟通,对患者给予鼓励与安慰支持,使患者消除消极的情绪,增强对疾病抗争的信心。②患者的语言功能康复。脑卒中偏瘫患者常常伴有语言功能障碍,而语言功能是了解患者、沟通患者的最直接的方式。语言障碍的康复,可以使患者的心情得到好转,满足与其他人交往的心理需求,对于康复有着很大的帮助。因此,家里人要利用一切机会来帮助患者恢复语言功能,对其进行指导训练。③肢体功能恢复。偏瘫患者长期卧床,会引起肌肉萎缩,关节僵硬与肢体畸形等不良后果。因此在患者偏瘫期间对其进行肢体康复训练,对患者的愈后有很大的帮助。每日对患者进行按摩,并活动患肢2~3次,每次20 min。通过健侧肢体辅助患侧肢体,促进患肢的血液循环,增加肌肉运动,避免肌肉萎缩等不良后果。逐渐增加患者的运动量,促使患者能够早日恢复运动功能。④矫正患者的不良生活习惯与饮食习惯。通过健康知识的宣传,使患者深刻的认识到生活习惯和饮食习惯与脑卒中的发生与恢复是密切相关的。让家人为患者制定合理的饮食结构,禁止吸烟、饮酒、食用高盐高脂肪的食物。⑤日常生活能力指导。指导患者日常更衣、洗漱、进餐、起坐、轮椅转移等训练。

1.3 疗效评定

患者的运动功能用FIM量表中有关躯体功能评分进行评分统计,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用Barthel指数进行评定。分别在患者出院前与出院后6个月进行评分。

1.4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通过SPSS 13.0统计软件系统进行处理,计量资料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χ2检验,以P

2 结果

两组脑卒中偏瘫患者在出院前的FIM评分与Barthel评分无明显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6个月后,观察组患者的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脑卒中偏瘫患者的康复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其病程较长且疗效不理想。患者多伴有语言功能障碍等终身残疾,致使患者的心理、生理都备受折磨。由于缺少正确的指导与康复训练,会很快出现一些不同程度的废用综合征。而通过家庭康复护理,对患者进行正确的康复指导训练,可以有效避免或减轻这一情况的发生。因此,对患者实施家庭康复护理可以提高患者的日后生活质量[2],减轻患者的痛苦。

通过本组实验表明,在患者出院后对其进行家庭康复护理,对患者的运动功能与日常生活能力有很大的提高,其护理效果明显高于常规的家庭疗养,对患者的日后康复有着重要的作用。在护理的过程中,帮助患者建立起自信心,同时逐步锻炼患者从他人照顾转化到自我照顾,从而摆脱疾病的困扰和影响,体现自我价值[3]。

综上所述,家庭康复护理可以提高脑卒中患者的运动功能与日常生活能力,对患者的康复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明显改善患者的日后生活质量,值得在临床上广泛应用。

参 考 文 献

[1] 刘伶伶.康复护理对脑卒中偏瘫病人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当代医学,2010,16 (25):109110.

第5篇:运动康复护理范文

[关键词] 脑瘫;运动功能;生存质量

[中图分类号] R473.7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6)08(a)-0160-03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influence of the quality of life and movement function of comprehensive rehabilitation nursing intervention on children with cerebral palsy. Methods Convenient selection this study selected 80 cases of children from Januay to October 2015 with cerebral palsy in our hospital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 40 cases in each group and observation group role of comprehensive nursing intervention, the control role of general nursing intervention, compare the two groups children with GMFM, PedsQIA. 0 score. Results After treatment, two groups of children with scores were improved, the observation group after treatment in children with PedsQIA. 0 score, GMFM score high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 difference has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P

[Key words] Cerebral palsy; Motor function; Quality of life

小儿脑性瘫痪降低了患儿的生活质量,加重了家庭及社会的负担,因此,对脑瘫患儿给予有效的治疗及护理具有重要意义。在康复的过程中,不仅要考虑到患儿运动功能的恢复,还要对其心理、精神情绪等各方面的能力发展进行关注,从而使患儿具备基本的自理能力而更好的回归社会[1]。该研究方便选取该院于2015年1―10月收治的80例脑瘫患儿为研究对象,主要探讨综合性康复护理干预对脑瘫患儿运动功能及生存质量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方便选取于该院进行诊治的脑瘫患儿80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40例,观察组患儿中,男21例,女19例,年龄(1.05±0.26)岁,对照组患儿中,男23例,女17例,年龄(1.10±0.31)岁,两组患儿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护理方法

对照组患儿给予常规护理方法,观察组患儿行综合康复护理,具体操作方法如下:①运动训练:由于入组患儿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运动功能障碍,因此,在护理过程中要根据患儿运动功能的不同进行针对性的干预,分别进行翻身、抬头、爬行、支撑、行走、跑跳训练,并在训练的过程中,注重患儿异常姿势的纠正。由于大部分脑瘫患儿存在肌张力增加,因此,应加强对患儿肌肉的训练,旨在解除患儿肌肉的痉挛状态,增强拮抗肌的力量。②语言训练:护理人员在进行护理时可让父母在旁边学习,并嘱父母在平时增加与患儿交流的机会,在训练的过程中,主要通过向患儿提供各种感觉刺激与语言刺激,来吸引患儿的注意力,如利用玩具、图画等引导患儿反复训练,并注重与患儿的沟通,鼓励患儿多说话,从而提高患儿的语言能力。③智力训练:脑瘫患儿常伴有智力障碍,对尚未发现伴有智力障碍的患儿也应加强预防性护理干预,以降低智力障碍的发病率及严重程度,在该研究中,护理人员主要通过反复教孩子认人、物,在病房时护士、家长、患儿之间进行简单的游戏活动,让患儿参与到生活及游戏中来,并可以把孩子带到户外接触各种事物,以生动形象的方法提高孩子的兴趣,从而促进患儿智力的提高。④心理干预:在与患儿及家属接触的过程中,态度和蔼、语气柔和, 并针对患儿家属的疑问进行解答,给予针对性的心理疏导,消除患儿及家属对病房环境和医护人员相关操作的恐惧感, 改善心理状况。⑤饮食指导:对于处于母乳期的患儿给予母乳喂养,对于正常饮食的患儿,应给予高蛋白、高热量、易消化的食物的食物,对于存在喂养困难的患儿进行饮食训练。⑥健康教育:主要对患儿家属讲解脑瘫的相关知识,使家属对该疾病有一定的了解,提高其对脑瘫及脑瘫康复知识的认知, 提高对治疗及护理的依从性。

1.3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对该次数据进行分析,其中,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以(x±s)表示,以P

2 结果

2.1 两组患儿治疗前后CMFM评分比较

两组患儿治疗前CMFM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儿评分均提高,观察组患儿治疗后CMFM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2.2 两组患儿治疗前后PedsQIA.0总分比较

两组患儿治疗前PedsQIA.0总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儿评分均提高,观察组患儿治疗后PedsQIA.0总分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脑性瘫痪以运动障碍及姿势异常为主要临床表现,往往伴有语言障碍、智力低下、癫痫、听力及视力障碍等并发症,给患儿的健康及生活均带来了巨大的影响,且加重家庭及社会的经济负担,因此,应对脑瘫患儿给予有效的治疗及护理。目前,脑瘫的康复目标是在最大程度上改善患儿的运动功能、提高生活自理能力,增加患儿回归社会的几率,因此,在对患儿行康复护理时,应包括运动、智力、语言、心理等诸多方面,并针对患儿实际存在的问题进行早期的干预指导。以往研究显示,康复护理干预在可改善脑瘫患儿的运动功能、语言能力[2-3]。

在该研究中,对照组患儿行一般护理干预,观察组患儿行综合康复护理干预,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两组患儿GMFM评分、PedsQIA.0总分均提高,观察组患儿提高更明显,提示,综合护理干预较一般护理更提高患儿的运动功能及生活质量,与以往研究相符[4-6]。

运动功能是脑瘫患儿是否可以达到生活自理的重要条件,如患儿运动功能恢复较好,则该患儿可快速的恢复到正常生活中来,同时,也提高了患儿的自信心,因此,运动训练在患儿功能恢复中具有重要作用,在该研究中,主要通过对患儿病情程度的不同进行针对性的干预,如患儿抬头、翻身动作较差,在训练的过程中就加强其颈部、背部的训练,同时进行关节、肌肉、转换、站立、行走等的训练,并观察每日患儿的进步程度,及时进行护理方案的调整,GMFM评分是评价患儿运动功能的主要指标,该研究结果也显示,护理干预后,观察组患儿GMFM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以往研究结果也显示,运动功能训练在脑瘫患儿康复中具有重要作用[7]。

语言及智力训练也同样具有重要的意义,该研究主要通过加强与患儿的互动,增加与患儿的交流来达到提高患儿语言及智力水平的目的,其主要中心思想是调动患儿自身的积极性,让其对身边的人及事产生兴趣[8]。在上述干预方法的基础上,该研究观察组还针对患儿及家属存在的心理问题进行疏导,可提高患儿家属战胜疾病的信心,并增加患儿的愉悦感,提高适应能力,饮食指导使患儿合理饮食,以达到营养均衡,从而缓解了脑瘫患儿常伴营养不良的现状,对患儿及家属行健康教育,主要是提高患儿家属在治疗中的依从性,配合临床康复治疗及护理,以提高患儿的临床疗效。

[参考文献]

[1] 闰洁. 580例不同年龄小儿脑瘫的康复护理效果评价[J].中国当代医药,2013,20(7):111-112.

[2] 张绍彩. 小儿脑瘫患儿的康复护理体会[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2,14(32):313-314.

[3] 覃洪金, 黄任秀, 罗雪梅, 等. 脑瘫高危患儿饮食行为的护理干预效果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2014,49(8):942-946.

[4] 王桂平,林坚,庞伟茂.综合性康复护理干预对脑瘫患儿运动功能及生存质量的影响[J].中国现代医生,2015,53(17):148-150.

[5] 陈鸿,张丽荣,徐晶.多维康复对脑瘫患儿生存质量的影响[J].医学综述,2012,18(22):3905-3906.

[6] 刘春雨. 行为护理干预在小儿脑瘫康复治疗中的应用[J]. 中外医疗,2015,34(1):149-151.

[7] 许明,林惠. 综合康复治疗对痉挛型脑瘫患者运动功能的影响[J].中国疗养医学,2012,21(10):892-893.

第6篇:运动康复护理范文

【摘要】目的:探讨脑出血患者术后行康复治疗及护理干预对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09年1月至2011年1月我院神经内科收治的脑出血患者80例,随机分为两组,就常规护理与康复治疗及护理干预的临床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观察组相较对照组肌力在康复治疗及护理干预后有明显改善(P

【关键词】康复治疗;护理干预;脑出血;术后运动功能

脑出血在中老年群体中较为多发和常见,具有高致残疾率和高死亡率,即使患者抢救成功,通常会伴有多种运动、感觉和语言障碍,临床康复护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本次研究选择2009年1月至2011年1月我院神经内科收治的脑出血患者80例,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40例行康复治疗及护理干预,对照组40例行常规护理,就临床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组患者80例,男46例,女34例,年龄31-71岁,平均58.3岁。文化程度:32例初中以下,48例初中以上。患者均经磁共振或CT确诊,其中脑叶出血14例,基底节出血25例,脑干出血16例,丘脑出血25例,16-81mL出血量。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40例行常规护理,观察组40例在此基础上行康复治疗及护理干预,两组在性别、年龄、文化程度、病情上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40例行常规脑出血治疗,临床护理。观察组40例在此基础上在患者神经系统症状停止发展、生命体征相对稳定后2d内行康复治疗及护理干预,具体操作如下:

1.2.1早期康复治疗 在患者神经系统临床症状停止发展、生命体征稳定后的2d内,此期以保持良好的仰卧位和侧卧位,并以训练及肢体各关节的被动活动为主。具体方法为:患者行交替侧卧、仰卧或半侧卧位,床为备有气垫的功能床,主要为健侧卧位,为防止患肢肩关节或上肢牵拉受伤,2-3小时行1次翻身。患侧肢体在每次变换后用软枕垫好,预防肌肉挛缩和足下垂。做关节的被动活动,外旋、肩外展、前臂后旋上肢,同时做五指关节的屈伸运动;下肢做屈伸膝关节、内外旋髋关节、屈伸足趾及屈踝关节运动。采取坐位法,对患者的血压和脉搏在训练前后做好密切观察,若有出冷汗、头晕、面色苍白等症状,需立即取平卧位纠正。

1.2.2稳定期康复治疗 发病3-4w开始,以在床上开展主动运动为主:桥式运动:平卧,屈曲双膝,护理人员协助扶患者的双膝关节,协助其臀部抬起。Bobarth握手 将患侧五指帮助患者分开,患侧手由健侧手带动作上举运动。起坐训练:属患者在患侧腿下方将健侧腿伸直,将患侧腿带动至床边,后向侧卧位转换,躯干用健侧前臂支撑,渐呈直立位,并在床边坐立。

1.2.3恢复期康复治疗 从发病后3-4w至半年,嘱患者在此期行站立、床椅转移、上下楼梯及步行的训练,并做好日常生活的训练,如穿脱衣服、进食等,可对患者在训练时做好鼓励和诱导,并调动患者及家人参于的积极性,同时应和家属做好沟通,使其可督促患者正确完成训练全程。

1.2.4护理干预 心理干预:患者心理均因机体突然瘫痪、工作生活及自理能力丧失而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紧张、焦虑、恐惧,并伴自主神经功能紊乱,极度消沉,护理人员应依据患者不同年龄、性别、文化程度、职业做出针对性的心理疏导,给予耐心的开导、解释和抚慰,树立其战胜疾病的信心,积极主动应对治疗和康复。积极预防并发症的发生:包括呼吸道感染、褥疮、便秘、泌尿系感染及深部静脉炎等。正确肢体功能位的摆放及日常生活活动训练。健康宣教:就脑出血的出血部位向患者及家属进行健康宣教,同时包括基本病因、对机体的危害等,让患者对预后了解并充满信心,注意饮食调节的护理。

1.3观察指标 对两组患者肌力恢复情况做好观察,在治疗前及治疗后4w,选用6级评定法(Brunnstrom布伦期特伦),对两组患者的肌力进行评定,基本痊愈:肌力恢复至Ⅵ级;显效:肌力恢复至Ⅱ级以上;有效:肌力提高至Ⅰ级;无效:肌力无明显改善。

1.4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对计量数据行t检验,数据以均数±平均差表示,计数资料行X2检验,P

2结果

观察组相较对照组肌力在康复治疗及护理干预后有明显改善(P

3讨论

社会经济的发展带动了医学科技的提高,脑出血临床病死率在近年来呈逐年下降的趋势,但存活患者中大部分均遗留功能障碍,呈不同表现程度,致残率达75%[2-3],对患者及家庭带来了痛苦和沉重的经济负担,故康复治疗及护理干预对降低脑卒中致残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有效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及生存、工作能力。

脑出血以运动功能障碍形成的偏瘫为最常见的致残方式,但其中有部分患者并不是因瘫痪引起的运动功能障碍,而是早期康复治疗及护理干预未采取正确措施,致使关节发生畸形、性痉挛、肌肉萎缩及挛缩等,其依据的理论基础为大脑可塑性和神经再生性,大量临床资料表明,科学、早期、合理的康复训练治疗对患者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的提高及修复具有一定的修复潜力。临床上行常规护理时需提高警剔,临床一般认为在脑出血2w内病情会因功能锻炼而导致出血再发和病情加重,但也有报道指出脑出血患者在行早期活动后脑出血病情加重及再发的比例并未增加,故临床采取正确,进行早期的康复护理,可有效防止痉挛的发生,减轻病情,通过早期、主动运动和被动运动,及心理、日常生活的护理干预,使患者神经功能的致残程度显著降低,促进了恢复肌体肢体动运功能的进程,提高了患者的生命质量。

参考文献

[1] 王国良主编.脑外科危重急诊抢救手册[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351-373.

[2] 王爱红,王云,胡培.综合护理干预对脑血管意外肢体功能的影响[J].护理研究,2005,19(1A):37-39.

[3] 燕铁斌主编.现代康复治疗学[M].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2004:351.

第7篇:运动康复护理范文

【关键词】行为护理;脑梗死;康复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07.359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7-3807-02

随着社会的发展及人们饮食结构的改变,脑梗死已成为中老年人的常见病,且其病死率、致残率也较高[1]。因此脑梗死患者的护理工作显得尤为重要,为改善患者预后,使患者能有更好的生活质量,已有许多学者在其治疗过程中提出了自己的见解。本研究尝试在脑梗死运动功能障碍患者康复过程中应用行为护理,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所有患者均为2012年1月至12月在我科就诊的脑梗死患者,共121例患者,平均年龄为(62.4±6.8)岁。男性患者67例,女性患者共54例。病程为(4.5±1.2)月,64例为左侧偏瘫,57例为右侧偏瘫。将以上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观察组共75例,对照组共46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程、偏瘫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对照组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行为护理。具体为脑梗死3天后,待患者生命体征平稳后,给与患者每日两次循序渐进的穴位按摩和被动锻炼,每次时长半小时。过程中注意要保持功能位,避免上肢屈曲或下肢伸展时间过长以及足下垂内翻。上肢的按摩为护理人员以自己的虎口与患者虎叉,拇指指腹按摩其合谷穴,示指按摩其内关穴,另只手拇指按摩其曲池穴,示指按摩其少海穴。按摩的时候注意肩、肘、腕关节各方向的运动。下肢的按摩为一只手按摩其患侧内外膝眼穴,另只手指按摩其照海穴,拇指按摩其昆仑穴,虎口要超过患者的跟腱。各穴位按摩结束后进行髋、膝、踝关节各方向的运动。

1.3观察指标采用Fugl-Meyer量表对两组患者运动功能进行评分[4],并制定调查问卷调查两组患者及其家属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

1.4统计学处理所有数据采用SPSS19.0进行处理,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以P

2结果

2.1两组患者治疗前后Fugl-Meyer评分情况观察组治疗前Fugl-Meyer评分为(29.6±10.1)分,治疗后评分为(79.8±15.8)分;对照组治疗前Fugl-Meyer评分为(28.5±11.2)分,治疗后评分为(68.5±13.1)分,见表1。

2.2两组患者的满意度比较观察组患者中有48例患者对护理过程非常满意,24例患者对护理过程比较满意,满意度为94.74%。对照组中有14例患者对护理过程非常满意,20例患者对护理过程比较满意,满意度为73.91%,两组比较P

3讨论

行为护理是一种新兴学科,它是以行为科学和行为医学为基础建立起来的,对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换过程中的补充成分,是整体护理中不可或缺的成分之一。目前认为脑梗死后中枢神经组织在结构与功能上仍具有一定的重塑性,部分神经细胞在特定的条件下可实现再生。在护理过程中通过功能训练活动来促使正常功能活动的恢复,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本研究显示在进行行为护理后,患者运动功能有大幅度提高,且较未使用行为护理的对照组更为明显,这提示我们对于脑梗死后运动功能障碍的患者应通过行为的锻炼提高其运动功能。

此外,调查问卷显示,使用行为护理的观察组满意度较对照组也明显提高,这与行为护理的治疗效果明显高于对照组亦有一定的关系。这提示我们行为护理在脑梗死运动功能障碍患者的康复过程中大大提高了护理的质量。

综上所述,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加用行为护理,可有效提高脑梗死功能障碍患者的运动功能,提高患者及其家属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

参考文献

[1]梁仲城,彭契六,李登星.脑梗死患者血清性激素与血脂水平的相关性[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1,3(31):1046-1047.

[2]王萍,王思杰.细节化优质护理对脑梗死静脉溶栓患者临床疗效的影响[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2,28(10):12-13.

第8篇:运动康复护理范文

关键词:脑卒中;神经内科;分析研究

脑卒中是老年脑血管多发病。近年来,脑卒中发病率逐年升高,且呈年轻化的趋势,其发病突然、病情多、病程较长且恢复缓慢[1],临床致残率和致死率都较高。康复护理可以有效的恢复患者肢体功能,对患者功能的恢复有重要的作用。为探讨脑卒中神经内科护理中康复护理的临床效果,笔者对我院收治的脑卒中患者进行了对照研究,现分析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11年1月~12月我院神经内科收治的脑卒中患者64例,诊断标准符合第4届脑血管疾病诊断会议制定的脑卒中诊断标准,并经脑CT或MRI诊断确诊,所有患者均为初发,均表现为肢体功能障碍。64例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研究组32例,男18例,女14例;年龄40~75岁,平均(60.5±5.8)岁。15例左侧偏瘫,17例右侧偏瘫。对照组32例,男18例,女14例,年龄38~74岁,平均(61.2±6.0)岁。14例左侧偏瘫,18例右侧偏瘫。

1.2方法 两组均接受脑卒中常规治疗和神经内科基础护理,研究组在此基础上给予康复护理,两组均护理5个月。康复护理内容如下。

1.2.1心理康复护理 医护人员积极与患者进行沟通,向患者及家属解释病情和疾病的情况,提高治疗的主动性、积极性和依从性。

1.2.2并发症的护理 脑卒中患者恢复较慢,在发病过程中会出现并发症。首先应保持患者呼吸道通畅,及时吸痰,防止阻塞呼吸道,造成窒息。注意观察患者导尿管是否通畅,每日导尿量和尿液的颜色。要注意抬高下肢,适当运动,可以是主动或被动运动,防止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勤翻身,预防压疮等[2-3]。

1.2.3肢体运动的康复护理 肢体运动的康复护理是脑卒中康复护理最关键的问题之一。我科给予患者治疗的同时配合针灸、理疗等效果显著,同时给予康复护理。按摩患肢3次/d,30min/次,积极进行日常训练,发病4d后进行康复训练,锻炼肢体活动功能,有高血压的患者应给予降压治疗。

1.3疗效评定 分别于护理的第1个月和第5个月进行临床疗效评价,应用Fugl-Meyer评价患者肢体运动功能,应用Barthel指数评价患者生活能力[5]。疗效判定根据卫生部质量控制标准:基本痊愈: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91%~100%,病残程度0度;显效: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46%~90%,病程1~3度;有效: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18%~45%;无效:神经功能缺损减少18%以内,甚至恶化。

1.4统计学处理 数据应用SPSS16.0软件处理,两样本均数比较采用t检验,率的比较应用χ2检验,P

2 结果

2.1两组疗效比较 经过护理,研究组总有效率为93.8%,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8.1%,研究组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

2.2两组护理前后患肢运动功能评分比较 护理前两组肢体运动功能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1个月、5个月两组患者肢体运动功能评分明显升高(P

2.3两组治疗前后日常生活能力比较 护理前两组Barthel指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1个月、5个月两组Barthel指数明显升高,研究组Barthel指数明显高于对照组(P

3 讨论

脑卒中是神经内科常见病之一。脑卒中具有较高的致残率和致死率。研究表明,康复护理可以显著降低患者的病死率和致残率,使脑卒中患者重返社会。康复护理的目的是通过各种护理手段配合治疗的同时,早期积极的给予康复训练,尽快实施治疗方案,缩短病程[4-5],减少患者的痛苦,促进患者康复。

本研究中两组均接受脑卒中常规治疗和神经内科基础护理,研究组在此基础上给予康复护理。主要内容包括:心理康复护理,通过与患者积极的沟通,心理疏导、健康教育等消除患者消极的心理,提高治疗的主动性、积极性和依从性。并发症的护理,包括保持呼吸道护理、导尿管护理、肢体护理、防止深静脉血栓、防止压疮等。肢体运动的康复护理,配合针灸、理疗等效果显著,同时给予康复护理。发病4d后进行康复训练,锻炼肢体活动功能[6]。通过比较发现。研究组总有效率为93.8%,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8.1%,研究组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而研究组护理1个月、5个月两组患者肢体运动功能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Barthel指数明显高于对照组。证实了康复护理在脑卒中的护理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何英姿,王岚.康复护理在防治脑卒中患者并发肺部感染中的作用[J].齐鲁护理杂志,2011,15:38-39.

[2]杨翠丽.脑卒中患者吞咽障碍的康复护理[J].中外妇儿健康,2011(04).

[3]孙雪娥,张玉娟,解斐.护理干预在脑卒中患者肢体康复中的作用[J].医学信息(上旬刊),2011,07:4377-4378.

[4]李秀梅.脑卒中患者吞咽障碍的康复护理体会[J].光明中医,2011(08).

第9篇:运动康复护理范文

【关键词】 尺桡骨干 双骨折 围手术期 康复护理 疗效观察

2007年1月至2009 年3月我科采用加压钢板内固定治疗尺桡骨干双骨折66 例,并同时加强围术期的康复护理,指导患者进行康复训练,获得了满意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7年1月至2009年3月, 采用加压钢板内固定治疗尺桡骨干双骨折66 例,采用前瞻性随机分组观察研究方法,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康复护理组(34 例) 和对照组(32 例)。其中康复护理组男20例,女14例;年龄(32.6±5. 6) 岁。对照组男19例, 女13例; 年龄(31.8±4.7) 岁。2 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等方面均无显著性差异。

1.2 护理方法

两组患者手术操作均由同一组医师采用相同的方法完成。康复护理组患者于术前、术后均给予综合康复护理,而对照组患者则进行常规护理。

1.2.1 术前护理

两组术前护理包括生命体征的观察和记录,观察双手活动是否正常,血运及感觉情况。术前采取患肢石膏托外固定可使患肢制动,此时要注意观察末梢血液循环情况,避免石膏过紧、过松,观察皮肤受压部位,是否有石膏扭曲、变形及断裂现象。

1.2.2 术后护理

术后患肢必须保持肘关节屈曲90°前臂中立位。对照组患者主要在护士指导辅助下进行被动肘关节屈伸活动,每天1 h。康复护理组则给予综合康复护理,主要进行患肢的主动活动训练,具体内容如下。

(1)早期康复护理(术后1~2周内)。术后2 周内局部疼痛、肢体肿胀、骨折端不稳定, 功能训练的目的是促进局部血运, 改善局部症状, 防止肌肉萎缩, 关节粘连。此期的护理首先是向患者耐心细致地讲解功能锻炼的重要性, 变被动活动为主动锻炼,充分调动患者的主观能动性。其次向患者讲解功能锻炼的方法, 在复位固定麻醉消失后, 即鼓励患者以主动活动患肢肌肉为主, 在有利于局部固定的前提下, 活动某些关节,具体按下列步骤训练:患肢各手指运动和用力握拳及张手运动;患肢肩关节主动运动(开始阶段可在健手帮助下进行);患肢前臂肌肉等长收缩练习;健肢前臂肌肉运动。每个动作保持10s重复练习,每天3~4次,每次10~15min。注意禁止患肢前臂旋转运动,练习强度以不引起剧烈疼痛和肿胀加重或以患者感觉轻度疲劳为宜,同时口服院内制剂骨伤胶囊Ⅰ号。而且责任护士针对患者病情应制定相应的护理计划, 建立登记卡,及时获得反馈信息, 随时修改计划, 使患者能针对自身问题, 做到切实有效的功能锻炼。

(2)中期康复护理(术后3~4周)。术后3~4周, 此期骨折局部症状基本消退, 骨折端基本稳定, 骨痂开始生长。康复以主动活动为主, 锻炼肌肉的舒缩活动和关节活动。指导患者坚持先易后难、循序渐进、坚持不懈的原则。具体按下列步骤训练: 患肢的腕、肘关节渐进增加活动范围的主动—辅助运动和主动运动;患侧前臂轻柔、缓慢的旋转运动,逐渐进展到患者各关节的用力性抗阻运动;增加患肢肘、腕关节活动范围的被动运动及器械辅助运动;患肢的抗阻运动。每个动作保持10s重复练习,每天3~4次,每次10~15min。注意骨折愈合早期或外固定去除后早期阶段禁止强制性被动运动,练习强度控制在不引起患肢疼痛及肿胀加重。同时口服院内制剂骨伤胶囊Ⅱ号及熏蒸治疗。

(3)后期康复护理(术后5~6周后)。术后5~6周后, 骨折达到临床愈合标准, 外固定可去除, 此期应抓紧时机进行全面的肌肉关节锻炼和肢体的负重能力练习。口服院内制剂骨伤胶囊Ⅲ号,或用舒筋活血药剂熏洗患肢。做好患者出院后功能锻炼指导, 定期来院复诊。

2 结 果

2.1 两组骨折愈合时间、疗效比较

康复护理组骨折愈合时间为(4.2±0.5)个月,优良率为91.2%,对照组所需时间为(6.8±0.3)个月,优良率为81.3%。两组骨折愈合时间、优良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

2.2 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康复护理组2例发生感染,1例出现桡神经麻痹,并发症的发生率为8.8%;对照组发生感染、筋膜间隔区综合征、延期愈合、不愈合各1例,前臂旋转功能障碍、关节粘连、桡神经麻痹各2例,并发症的发生率为31.3%,与康复护理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