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技术性人才培养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环境艺术技艺型人才高校教育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是一门建立在环境科学和设计艺术之上的新兴学科,研究对象包括自然生态环境和人文社会环境的多个层面,在崇尚可持续发展理念的今天,同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因此,加强环境艺术设计人才能力的培养非常重要。在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各高校不仅要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还要培养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和艺术思维能力,最终塑造出适应于社会发展的技艺型人才。
一、环境艺术设计教育的现状
我国的环境艺术设计教育始于上世纪80年代中期,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在早期室内设计相关专业的基础上,环境艺术设计的内容得到了极大的丰富。近年来,城市公共环境设计、生态环境设计等分支,成为环境艺术设计的重要发展方向。以环境为主体,围绕建筑内外空间展开的规划将景园和家居都纳入到了环境艺术的设计范围。目前,大多数院校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课程主要包括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以美术设计理论为主的公共基础课程;第二部分是以建筑、园林、计算机等领域的相关技术为主的专业基础课程。从课程设置上来看,为了让教育紧跟时代的发展,各高校不仅要重视学生艺术创作能力的培养,还要从生态科学、材料科学等方面入手,进一步加强学生在技术上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二、技术与艺术并重的教育模式
作为艺术设计的一个门类,环境艺术设计是一种基于科学技术的创造美感的行为。一方面,环境艺术设计是需要灵感的艺术活动;另一方面,环境艺术设计又是理性的技术活动,设计者的技能在其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近年来,科技的发展让环境艺术设计的二向性特征从物质层面发展到了更深入的境界。比如在数字技术的帮助下,人们可以通过先进的图形处理软件,模拟光影、色彩和结构等设计要素,使得传统的渲染更加高效。杂乱的图纸被数字化的资料代替,技术和艺术更好地融合在一起,扩大了环境艺术设计的应用范围。又比如新材料的发现,使得非传统的变形和异化能够应用在结构设计中,这深刻地影响了艺术创作的方式,让人感叹科技与艺术相结合的巨大魅力。针对我国环境艺术设计教育的现状,艺术教育同技术教育并行的改革是一个重要的发展方向。在环境艺术设计行业日益繁荣的今天,只有掌握了前沿科技手段、富有艺术想象力的技艺型人才,才能从设计师队伍中脱颖而出,以创造性的工作方式满足我国对于创新型环境艺术设计作品的巨大需求。
三、关于技艺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和建议
(一)提高技术型课程的质量
技术是环境艺术设计不可缺少的一环,图形软件操作、材料分析等技术能力是技艺型人才必须具备的素质。随着新科技、新结构和新工艺的普及,迫切需要院校打破传统的教育方式,不断提高技术性课程的质量。首先,各高校要明确教学目的,打消学生的疑惑,使学生能够充分掌握学习的自。为此,在人才培养方案中要突出环境艺术概论的重要性,让学生充分了解学习的方向、内容以及同就业有关的基本信息,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其次,技术性课程的类别和数量应当得到拓展。室内施工图制作、景观设计表达等课程,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在强调这些专业技能的重要性之后,学校应组织考核,从不同侧重点出发,检测教学效果,避免出现全而不精的情况,全方位提高技术型课程的质量。
(二)重视艺术思维的培养
艺术思维是环境艺术设计的源泉,只有掌握了多种多样的思维方法,学会从不同的角度看待问题,才能提高自身的悟性,总结出更多的设计思路。当前,市场要求设计师能够在艺术的基本规律之上创造出独具特色、富有创意的设计作品。可见,在技艺型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围绕创造性思维进行开发和引导非常重要。而思维能力的培养,一方面,在于多训练,这是因为人的脑力可以通过大量的思考而变得敏捷而开阔,从而产生更多奇特的构思和方案。另一方面,在训练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换位思考,进而在设计中贯彻人性化的设计思想,达到曲径通幽的艺术效果。教师要鼓励学生进行大胆的创作,同时带领学生赏析名家的作品,扩大他们的视野。并根据学习的反馈情况来判断学生遇到的问题,及时解决。
(三)积极开展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是实行技艺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必要环节。对此,学校可以引入不同层次的工程项目,以企业的标准来要求学生。对于一些操作性较强的课程,如施工、管理等课程,学生有必要在实地进行学习,参与到实际的生产过程中。在毕业设计环节,学生所完成的作品要得到业主的肯定和建议,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真正将课本上的知识应用到生活和工作中。通过此类产学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学生能够接触到一些在课堂上无法了解到的前沿信息。在查找资料和沟通联系的过程中,教师不仅提高了教学效益,还避免了纸上谈兵,将技艺相结合的人才培养理念落到了实处。
(四)“岗、课、证、赛”四融通
以“技艺”融合为切入点,参照岗位职业能力,依据职业成长规律,教师充分考虑高职院校学生的认知水平与特点,以实现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为目标。同时,应注重学生多元智能的发展,构建高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岗、课、证、赛”四融通的专业课程体系,并设计重构多学科交叉的教学内容。
结语
为适应时代的变化,在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中,各高校有必要引入技艺型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强调技术同艺术的融合,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进而提高整体的教学质量。只有不断观察学生的学习情况,重视技术性课程的开展,将基本的艺术规律应用到教学和研究中,才能探索出更好的人才培养方案,为环境艺术设计教育的发展注入鲜活的力量。
参考资料:
[1]李延光,刘阳.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模式的探讨[J].科教文汇(下旬刊),2008(1).
动漫产业是21世纪以来,在世界上最受欢迎、创利丰富的热门性产业。动漫产业所需要的人才是在文化与技术方面都能很好把握的人才。目前我国的动漫产业人才培养机制还存在着很多的问题,如传统的学科型培养模式,与社会需求脱节,人才培养定位不明等等。笔者认为,解决动漫人才培养的问题,对于整个动漫产业是有很大的促进作用的。
一、动漫产业人才培养的现状
动漫产业是一种复合型产业,要求文化与经济自然结合,需要的人才从整体看来是一个高、中、低的金字塔的结构。高端的人才是在创新与总策划方面有着很好的操控能力,中端的人才是在动漫的设计与开发中有很强大把握,低端的人才则只需要负责推销、展示、销售和服务。目前我国动漫产业只有少量的高端人才及大量的低端人才,中端人才十分欠缺,结构非常不合理。
第一,企业对于刚从高校毕业的动漫人才存着怀疑。当前,关于动漫人才的培养对动漫产业的产业链需求还有很多欠缺,如对人才培养计划的权威性的缺乏,以及人才培养的规格定义的不足。在专业应用技能上,动画制作需要结合很多理论与创作技能,而常规的课堂往往难以使学生的操作能力得到锻炼,很难达到培养目标。然而全国各种动漫培训班纷纷成立,培养出来的人才在很多仍有很多不足,依然满足不了动漫企业的需要。
第二,动漫产业从业人员质量不高。我国动漫产业从业人员数量虽然已经足够,但是质量却不太高,不管是社会性的培训班,还是高校的动漫专业人才培养都缺乏科学合理的培养模式。大部分动漫从业人员都只是技术性人才,对文学与艺术方面的素质特别缺乏。他们往往只是引进与模仿其他动漫大国的技术制作工具与方法,而缺少创意与艺术修养,被沦为国外动漫公司的廉价劳动力。
第三,学校与企业合作不充分。我国动漫产业在人才培养方面,还存在着学校与企业沟通不够充分,合作不积极等障碍。在高校的培养模式中,学校与课堂依然占主导地位,采用传统学科型模式,课程内容与社会实践不衔接,导致毕业生不能立马被企业所采用,而制作出来的作品也往往忽略市场检验的这一环节。
二、动漫产业人才缺乏的原因分析
政府在动漫人才培养方面缺乏正确的引导。政府对于人才培养模式没有制定正确的方针,对于动画人才的培养的政策上缺乏扶持和引导。我国的人才培养机制和选人用人机制并没有完善,导致很多优秀人才没有合理的利用。对大部分的动漫专业人来说,他们的职业前景并没有在政府的管理范围之内;而对于动漫从业人员,既没有设立规范的人才管理机制,也缺乏应有的人才录入机构。
高校动漫人才培养模式不合理。师资力量在动漫人才培养中起决定性作用。目前在高校中的动漫专业老师大多是艺术设计或绘画出身,他们在人物设计,场景或者原画方面都能胜任,但是动漫专业的教学是很综合的,不仅要能够懂得艺术与设计,还必须具有动漫制作的实践技能和技术。当前高校对于引进师资的门槛设置的太高,就算是高学历、高职称的教师,也只是精通于理论,实践经验和技术方面还很欠缺;相对于那些曾经在动漫企业工作过,拥有丰富的动漫产品制作经验,唯学历偏低的专业人才却很难被高校所引进。
没有科学正确的培养目标。在动漫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培养目标是整个培养模式的大方向,而目前我国的动漫人才培养中并没有注重这个带领整个产业发展方向的总规划。从大部分高校开办动漫专业以来,对于动漫产业的了解都还不足够,就盲目的招生与开办。他们对于整个动漫产业的运作方式都没有充分的认识,对于动漫产业所需要的人才结构更是不够了解,而动漫人才所必须具备的能力体系也没有搞清楚,导致培养出来的人才,没有足够的能力来参与到动漫企业的制作过程中来,培养出来的人的没有特色。
三、如何加大动漫人才的培养力度
1.政府应该起带头作用。政府应该带头制定关于动漫人才的培养开发与规划,为动漫产业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建立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机制与开发规划,鼓励国内企业引进国外的人才培养体系的模式,壮大我国动漫产业的人才队伍。政府有关部门应该通过动漫协会的行业组织制定更加科学的人才标准与规格,为动漫人才提供更多的保障和优惠。
2.改革高校的教学体系与教师队伍。高校应该积极改革课程体系,增加更多途径打造更加强大的师资队伍。积极改革目前动漫专业教育课程的不合理成分,形成规范合理的新型课程体系,把课程内容与实践更好的结合起来。对师资队伍结构进行调整,对于一些在企业工作过,有着丰富实践经验的老师,我们应该压低门槛,对于这些教师要给予更多的优惠来留住这样的一些优秀师资力量。
3.学校与企业进行合作。在合作过程中,应该广泛了解周边地区的动漫企业、动漫市场几动漫行业对人才的需求以及岗位设置,从而制定所需要培养的人才规格及人才培养目标。在高校的教学课程开发中,积极对企业的制作模式进行学习与模仿,让动漫企业专家与技术人员也参与到课程制定当中来。在课程开发中,要模拟在动漫企业中的实际操作模式的工作环境,来对动漫专业的学生学习课程进行设计。
4.引进国外的动漫人才培训机构的先进经验。企业可以引进国外的动漫人才培训机构的先进经验。如聘请一些国外的动漫人才培训优秀师资,培养适合我国动漫产业发展的优秀人才,;也可以将一整套的动漫专业课程引进,通过对这些课程模式的一些借鉴与模仿,使企业能够用这种优秀的课程培训自己所需要的人才,使动漫企业的员工能够更好的吸收国外优秀的制作经验,把它变成我们自己所拥有的知识体系。
5.到国外进行留学培养。国家应该增加更多的动漫高端人才的出国留学计划,使我国的优秀动漫人才能够到动漫产业发达的国家学习先进的制作经验。在其他动漫大国,他们有着丰富的动漫产业人才培养经验,而且他们也有着非常成熟的动漫作品制作技能,把我们的动漫人才送过去,学习先进的制作技能与技术。然后再将这些优秀人才投入到动漫企业中,结合我国的风土人情与新引进的制作技能,创造出具有我国文化特色的动漫作品。
四、结语
【关键词】高校转型 艺术设计 人才培养
当前我国的高等教育发展的突飞猛进,高校录取率常年来居高不下,适龄阶段的青年被各大高校录取的比例也越来越高,据分析,到2020年我国的高校毛入学率将到达40%以上。我国的大学分为应用技术、理论研究等多个类型,而现在的大学有些过于重视理论研究,导致教育环境的不平衡。现在的经济型社会需要的是一批应用技术型的人才。相应的也需要技术型的大学作为培养人才的基地。
一、想要落实高校艺术设计人才的改革培养,需要邀请专业人士来进行座谈指导
想要为社会和企业输送专业对口的艺术设计人才,需先对于企业所需要的人才进行到岗后的要求,对于不同岗位所需要从事的主要工作,每一个设计师都需要具备相应的知识与实践能力。因此相应的高校部门可以邀请一些成功的设计公司或是人事部门的相关人才,来到学校参加一些研讨性的会议。通过成功人士对学生进行演讲,讲述自己的成功案例,培养学生相应的自信心。只有将企业的需求做到及时的反馈和采纳,才能相应对教学内容进行调整和更新,并以此制定更加贴合实际的教学方法,从而培养出全方位优秀的应用型人才。
二、与相应的企业构建良好的合作关系,构建双赢的态势
想要发展技术型高校,培养技术型艺术设计人才,让学生在校期间就能对即将从事的工作有一个更深层次的理解,通过自己动手,将课堂上学习设计的相关理论知识与实际行为紧密的相结合。这样,可以让学生在边工作的过程中边学习,和企业实现双赢。例如可以联系知名企业,和企业实现相应的紧密合作,与即将毕业的艺术设计类学生签订就业协议,为学生提供可以进行实习的地点。这样既能满足企业的用人需求,又能为学生提供一个可以实习和实践的就业地点,实现校企的双重进步与发展,最终达到双赢的局面。
三、将实地踏勘与课堂教学合二为一,保证最佳的教学效果
由于设计艺术类专业的课程大多采用的是纯粹理论与真题假做等传统的授课模式,这对于建立应用型的技术人才培养方略是很不利的。从对于技术型人才的全方位培养方面来看,有必要针对教学大纲进行相应的修改,来让专业课的知识内容更加的贴合实际,将其与实地考察、设计操作等方式紧密的结合,不让学生局促于课堂之内,让学生可以从课堂走到实践的岗位,让学生对于二者的结合有一个更为全面的认识。
例如:在讲授有关艺术类的课程中,本来是充满写意性的课程,却被强行的给安排在了课堂中进行。虽然教师在教授过程中引用了大量的实例图片和相关的视频,做成了PPT来进行讲解,图片做的美轮美奂试图让学生联想到“实景”的效果。然而却只能起到模仿的作用。学生的积极性和兴趣难以提高,从而导致学习的效果不高。此类课程更适合将实践应用到其中,进行真正的写真。在整个授课过程中,教师可以带领学生来到本地相关的景点进行考察,将最真实的场景带到学生的视野中去,或者将学生带到相应的企业中,让学生对于现场的企业背景,企业场景特色进行自我的描绘。再通过自我的想法和理念,针对企业的实际情况来设计出自我的一套风格。这样,不但可以将课本中的课程尽可能的发挥到最大,还能锻炼自我的认识和动手能力,改变以往的枯燥感,激发学生的兴趣,一举多得。
四、压缩在校的理论学习时间,更多的让学生投入到实习实践岗位中去
长时间的进行理论学习,逐渐只会养成纸上谈兵的习惯,对于自己的动手能力没有一个很好的提高。对于设计艺术类的人才培养,不能将其过多的拘束在课堂之中,应该减少专业中带有重复性质与并不重要的理论课程的学习,减免部分作用甚微的课程教学,转化为相应的实践教学。除了到之前提到过的名企公司进行参观考察以外,还要留出至少半年或者更多的时间来让学生自己动手上岗实习,跟踪相关的项目,亲临实地,参与设计类的研究。
五、让企业专家客串到学校与教师进行协同合作,共同参与教学研究
高校中的授课教师大多只是理论上的能者,在实际应用方面他们也存在着诸多的不足。对此就需要相应的企业设计施工人才以及设计师的帮忙,来对学生有一个更好的知识补充,也是对学校提升师资力量的重要内容;让企业中的专家为学校带来新鲜血液,将对高校艺术设计类的人才培养提供更大的帮助。
结束语:在高校转型的背景下,艺术设计类人才需要更加的与市场接轨,与相关企业达成应用的合作,实现双方的共赢。这既是社会企业的需求,也是高校教育发展的趋势,更是广大的艺术设计类学生所迫切需要的一种全新理念方式。艺术设计类的人才需求本身就对于实践性有很高的要求,不能一味的按照理论式教学,盲目跟风,要着手对于艺术类专业有一个独特的改革方式,将其的理论与实践进行融会贯通,打造出新时代的艺术设计类的人才。
参考文献:
[1]于解放.民办高校转型背景下艺术设计类人才应用技能培
养研究[J].大众文艺,2015(18):252.
[2]沈正军,黄丽丽.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大学转型背景
下民办高校艺术设计教育现状分析及教学模式改革探索
[J].艺术时尚(下旬刊),2014(10):290-291.
目前我们职业院校教育的学生还是以本科院校的标准去施行的,把专业的基础知识最大限度的去输入给学生,并且老师也认为如果没有审美艺术的积淀无法产生出好的设计理念,那么知识也是非常重要的,怎么样才能在短短的三年职业教育中达到我们的培养要求呢?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学生的学习目前是主要依赖于学校以及学校的实训设备,无法满足市场的发展需求,这就会导致毕业后无法直接上岗。在我们的职业教育培养中时常出这些矛盾,这些解决的对策还需要我们去探讨。
二、职业院校装潢艺术设计专业创新性人才培养的对策
1、教师进入企业与设计公司的设计师相结合,缩小与市场的脱节 (建立双师型教师)
首先,多年来教师的培养都是师范院校毕业或者是普通大学毕业的本科生和研究生,基本上都是毕业后直接到学校工作,对于职业院校来说这恰恰成为了我们教师的软肋,我们的所有教师没有在装修公司、广告公司、传媒公司工作的经验,这就导致我们无法从市场的角度去教学生。我们学校的教师可以和公司的设计师进行结合,对一个单子进行跟踪,总从学到实战的知识,把这些知识带回课堂,也可以定时聘请设计公司的设计师来学院讲授实际的家装设计中要注意什么?应当怎么做?使学生提前获得市场的信息。
其次,教师进入企业和公司进行挂职锻炼是十分必要的,在接单的过程中教师能第一时间了解客户的想法,缩小和和市场的差距,找到教学中的盲点。回到学校以后可以根据市场的情况对设计工作室的实训基地进行建设和整改。对于职业院校的装潢艺术设计专业的制定培养会起到积极的作用。
最后,建立双师型教师,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培养模式,当前我们只有尽量缩小和市场的差距才能培养出适合市场的人才,那么教师的培训与培养也势在必行。
2、推进装潢艺术设计实训工作室与课堂讲授相结合
职业院校目前处于发展的重要阶段,实训工作室的实验教学就尤为重要,怎么样把实训工作室和课堂讲授结合在一起呢?以前我们都是把知识一股脑的教授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实践,这就导致学生能力上的欠缺,所以推广实训工作室与课堂教授的结合势在必行,首先在装潢艺术设计专业的实验教学中,就是使学生的设计和构想成为现实,但是在实施的过程中肯定会出现问题,这就需要教师再根据平时讲解的知识进行实际的讲解,在实际讲解的过程当中学生认识到自己的问题也可以认真改正。其次,在实训工作室的教学工作中怎么认识材料与空间、怎样出图、怎样印刷、怎么样才能设计出适合客户需要的生活空间,这些都需要我们的学生在施工的空间实际的去体验,所用的材料、结构、技术是否合理在实际的学习中都会有所体现。
在我们以往的教学中,学生基本上面临的都是纸上谈兵,缺乏和实践的结合就这导致我们学生设计作品外观过硬,实际的应用使用性缺乏,因此我们需要实训室和课堂教学相结合,让学生提高自身的应用能力和实际操作的能力才是硬道理。
3、实现企业接单与课堂实践作业相结合
建立企业接单与课堂实践作业相结合这是我们完善学生直接走上工作岗位的重要一环,首先,要建立校外的合作企业和公司与其洽谈,把相应的单子接过来进行实训,教师和企业都可以参与其中以保证工程的质量。这样学生实际应用能力就可以加强,解决了学生毕业后眼高手低的问题,也把人才的就业能力的培养实实在在的落到了实处,那么高职的装潢艺术主专业的校外的实践基地的建立就变得尤为重要,建立这些基地我们需要经济上的投入与支持,如果我们可以让学生在校完成这些订单就大大减少了成本,并且企业也可以中从等到较好的经济效益的同时我们的学生也有了勤工俭学的机会。但形成这样一个完整的体系就是再造了一个完整的具有实战性的教学系统。其次,校外的企业的接单与课堂实践作业的有效结合以后我们就可以使装潢艺术设计专业的实用性和技术性有效的得以体现,通过这届实践的作业学生的经验和实际的动手能力也进一步的增强,在学习的过程中最大限度的激发了学生的潜能,使学生在在接单的过程中不仅仅是完成一个实践作业那么简单,而是在潜移默化中解决的实际的问题不仅培养了思维能力,还能大大提高学生的自身的潜力,并为将来走向工作岗位奠定了良好和坚实的基础。
4、毕业设计与市场导向相结合
职业院校的教育主要以培养技术性人才为主,而毕业设计是装潢艺术设计专业大学毕业前很重要的毕业答卷,也是人才培养的重要部分,这就谈到了我们所说的毕业设计与市场导向的结合目的。
毕业设计与市场导向相结合可以从以下三点入手,第一,把学生分给固定的老师,学生把自己的设计方向告诉老师,老师根据学生的设计方向知道学生到市场进行调研写出设计的实用性、美观性、功能性等意图。第二,市场调研中什么设计在生活中应用最广,商场和超市什么样包装最好卖学生都要做好攻克。第三,可以给一个咖啡店、饭店、影楼、做一个整体的设计方案,是否可以得到认可,没有认可的地方可以继续调整,在这个整个的过程中我们就了解了市场和客户的需要,我们对于毕业设计做的一些包、灯、展示盘、抱枕、杯子、本子一些生活用品可以在毕业展览上展示出来,邀请这些企业和公司以及社会各界参观把我们的设计推广出去,这样学生好的设计就会被企业和公司采纳,而制作的产品就可以当场出售同时获得效益。企业和公司对学生的能力满意得到了肯定,学生也从中学到了知识,并收获了成就感,所以在职业院校把毕业设计与市场导向结合在一起非常重要的一个学习过程。
南通农业职业技术学院近年来努力创新人才教育模式,引入国际先进的“常春藤”人才培养模式,进行高素质技术型人才的培养与教学工作。经过多年不懈努力,该模式已经在南通农业职业技术学院落地生根,并结出累累硕果。
实施“常春藤”教育;学生发展之必然
当前高职院校招生门槛相对较低,大部分专业文理兼收,高职学生成绩参差不齐,偏科现象严重。究其原因,在于当代应试教育模式下,中小学阶段总是忽视学生主体生命成长的复杂性和丰富性。片面应试的消极影响造成智育一枝独秀,形成知识褊狭的弊病和学业成绩至上的功利心态,扭曲了教育的目标与理想。然而,应试教育改革是一个庞大的话题,需兼从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全局的视野来探讨,不存在十全十美或两全其美的办法,只能在全面研究和长远规划的基础上渐进地推行。
实施“常春藤”生命教育,给学生提供使其能获取一定生活水准的知识和技能之生活能力,更提供给其生命之能力(树立是非、善恶、美丑的价值观,明白人生应该追求什么、抛弃什么、赞成什么、反对什么、企盼什么、拒斥什么的人生观),既是对中小学应试教育中素质教育缺位的最好补位,更是高职学生成长发展之实然。
以“Do Re Mi”平台全方位培养学生
南通农业职业技术学院,近些年来按照“常春藤”人才教育培养理念,积极进行相关的教育教学实践活动。通过多年不懈努力,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取得了一系列教育实践成果。
实践中,学院按照“常春藤”人才教育培养模式的要求,积极实践“Do Re Mi”平台。所谓“Do Re Mi”平台,指的就是构成高职高专人才培养模式的三部分内容,分别是“1”个目标、“2”个层面、“3”条途径。
这一平台是对和谐社会视阈下,如何在“常春藤”生命教育理念指引下进行人才培养工作的实践探索。同时,也是对《教育规划纲要》提出的我国教育中长期发展战略主题中“三个坚持”在高职高专教育层面所进行的具体实践尝试,还是“常春藤”生命教育理念在高职高专教育中的具体运用和实践。
“1”个目标,指的就是在高职高专人才培养中要坚持德育培养优先,努力培养出符合社会要求的高素质优秀人才。这一教育目标突出体现为和谐健全人格的培养,亦即在培养过程中要体现出学生个体的自我和谐、人与自然和谐、人与社会和谐。
“2”个层面,指的是从自然生命和人文生命两个层面来做好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自然层面也可称为技术层面,就是要在培养中着重体现出学生个体的自然属性,也就是要重点培养学生学会生存、懂得生活的意识与技能。人文生命层面也可称为道德层面,就是要更多地从学生个体的社会属性方面来对学生进行引导和培养,特别是注重从道德和思想方面做好人才培养工作,重点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3”条途径,指的就是从以科学理论武装人、以创新模式塑造人、以繁荣校园文化熏陶人来做好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
事实证明,学院依托“Do Re Mi”实践平台,从全方位进行高职人才培养,不仅在专业知识方面显著提升了学生的技能和水平,更从社会层面实现了学生思想道德素质质的飞跃。这些成就的取得都与“常春藤”人才教育培养模式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以“常春藤”生命教育理念统领教育教学
“常春藤”人才培养模式最初形成于美国,突出强调生命教育。通过此种教育模式,培养学生追求和谐的能力,同时赋予其顽强的奋斗精神。
具体到高职高专教育,“常春藤”教育模式就是希望通过这一教育模式的构建,在高职高专人才培养过程中寻求学校、社会以及家庭间的最佳结合点,并且通过对高职高专学生、高职高专教育、和谐社会构建三者之间联系的准确把握,找出其中带有普遍性的规律,同时按照这一规律,勾画出高职高专教育模式的具体运行机制,从而为在和谐社会视阈下进行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提供理论支持以及实践材料,最终为推动高职高专教育质量提升创造条件。
多年来,南通农业职业技术学院按照“常春藤”生命教育理念来进行高职高专教育教学实践,逐渐形成了独具本校特色的“抓住一根藤,凝聚一班人,培养一个人”的工作机制。同时,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努力进行各项制度创新,并且对各项教育资源进行整合,营造出良好的教学与科研氛围,为学生学习创造所需的各种条件;学院还积极引入社会力量参与办学,密切校企合作,充分发挥学校的教学科研优势与企业的生产优势,实现优势互补;注重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特别是对其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引导学生树立为社会服务的精神与品格。
所有这一切都是“常春藤”生命教育体系中的重要内容构成,一起支撑着南通农业职业技术学院高素质技术型人才培养工作的持续发展。
以学校、家庭和社会三者的有机结合做好德育工作
按照“常春藤”生命教育理念的要求,首先要做好的就是思想品德教育工作,努力培养出满足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优秀公民。然而,优秀公民的培养并不是学校可以单独承担起的任务,而是少不了家庭和社会作用的发挥。
基于此种考虑,学院从学生一入校,就通过其家庭,对个人的性格等情况做一个摸底调查,并且形成相关的资料,以备以后研究分析。同时,学院还建立起学生成长服务机制,通过班主任与学生的定期谈话,对学生的思想以及学习情况有一个准确的把握。在“常春藤”生命教育体系实践的每一个环节中探寻学校、家庭和社会的有机结合点,力求最大限度地发挥三者的合力,服务于学生个体生命生存和持续发展的需要。
【关键词】理科基础 拔尖人才 教学概念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12)02-0085-02
一、前 言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陆续在一些重点大学建立了“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与教学人才培养综合班”。创建综合班的宗旨是:为国家基础科学研究输送受过系统严格数学、物理训练、高水平高素质研究型人才。福州大学创办综合班始于2004年,根据《福州大学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实施意见》(福大教〔2007〕32号)、《关于进一步加强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福大政〔2008〕1号)等文件精神,实施福州大学本科生“分层次、多规格、因材施教”多样化人才培养战略,为我校加强基础学科,实现从“教学型”大学向“教学研究型”大学的转变,为建设“东南强校”准备后备队伍。
二、数理综合班概况
2010年学校对原有综合班培养方案进行了较大幅度调整,主要表现在:①培养模式:采取“4+2”本硕贯通培养模式,学生前两年集中强化数理基础教育,第三年进入本科专业的分流培养,学生可自主选择应用数学专业或应用物理专业学习。从而改变了原来的培养方式,学生在第三年进行本科专业分流时,基本都流向热门专业的现象。第四年通过阶段性的考核,满足本科阶段培养要求的发给本科毕业证书和学士学位文凭,愿意继续学习的,经过专门的考试,成绩合格者取得攻读福州大学硕士学位研究生的资格。再经过两年左右的学习,合格者可获得硕士学位,其别优秀的学生还可以硕博连读的方式攻读我校博士学位研究生。可攻读的硕士研究生专业有:基础数学、应用数学、计算数学、运筹学与控制论、光学、物理电子学、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等专业。②学生来源:数理综合班规模50人左右,其中面向省内本科提前批理工类招收40人,新生入学后再面向外省优秀生源择优选拔10人。
三、数理综合班人才培养目标
数理综合班以“一流人才培养”为总体目标,培养数学物理基础厚实,具有较强逻辑思维能力、良好的实验技能和科研创新能力,综合素质全面,具有较强研究能力的高层次创新性研究型人才。
四、培养措施及特点
第一,按六年制本硕贯通原则设计培养计划,从课程体系到教学内容上实现本硕有机融合,将硕士研究生阶段的理论课程主要安排在第四学年中,使学生在进入硕士阶段后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学术研究中去。培养计划的制定务求使学生具有扎实的数理思维能力和较高的科研创新能力,同时注重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融合,开设前沿叉学科课程,拓宽学生知识面。
第二,大力改革创新本硕阶段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和英语基础等系列课程。在制定培养计划时注重对这些课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等进行深入改革,思政课改革与学生成才、心理素质、人文修养的提高等巧妙结合;研究生阶段的英语课程主要安排在第三、第四年,做到英语课程四年不断线,英语基础课突出学生英语实际应用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同时通过专业课程的双语教学和专业英语学习等方式不断提高学生英语应用水平,使大部分学生在专业分流时英语达到研究生入学水平。
第三,实行双导师制。聘请优秀教师任综合班班导师,全程负责该班的学习管理,关心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指导学生课内外素质教育实践,并做好任课教师的协调工作;从第5学期开始,在全校范围遴选具有副高职称或博士学位的学术带头人或学术骨干作为综合班学科导师,对学生的学科专业课程学习及研究训练进行指导,并指导学生完成高水平的毕业论文工作,负责学生的学术成长和全面发展。
第四,采用“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即实施课堂教学、实践训练、科学研究相结合的教学模式,突出学生研究性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注重提升学生科研创新能力。
(1)充分提供学生“自学、讨论、设计、创作”的实践机会。自学、讨论在课程教学中占有相当的份量;重视大作业、学期(年)论文的教学要求;特别重视学生的课内外创新实践,实践性很强的课程采用实验室、机房(或语音室)教学为主的教学方式,同时通过物理实验、数学建模和“ACM”程序设计等学科比赛,加强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
(2)学生全面接受科研方法的训练,每位学生都参加导师的科研课题;学校实施的本科生科研训练计划给予优先立项,原则上保证每一个综合班的学生在高年级均立有科研项目。
第五,积极与国内外高校开展校际交流与合作,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为学生拓展视野创造更多的机会。在过去的一年中,已经有欧阳钟灿院士、陈难先院士、赵忠贤院士、中科院物理所的曹则贤研究员、闽江学者李福山等给同学们做过学术报告,受到学生广泛的欢迎,今年还计划组织同学们到浙江大学观摩“竺可桢班”授课,参观学习其先进经验。
五、深化教学改革,创建新型课程体系。
1.加强数物基础,培养宽厚理论人才。
数理综合班的培养目标是:对物理背景有较深了解的数学类基础人才和具有较宽厚数学功底的物理类基础人才。为了实现这一培养目标,数理综合班相应提出了“宽口径,厚基础”的教学方针,规定综合班的新生在入学后前两年,实施共同的专业基础课程教学,大致包括了原数学、物理两专业前两年的主干基础课,如数学专业的“老三高”(数学分析、高等代数、解析几何)及物理专业的“普通物理”(力、热、电、光、原子物理)和量子力学等。然后在第二学年结束前,再按照学生的兴趣和志愿,分流到数学或物理两个专业,进一步攻读专业选修课程。
2.改革课程体系,使之更符合基础人才发展的要求。
为了适应培养基础研究人才发展的方向,结合我校的具体情况,数理综合班对教学体系和内容进行了改革。
首先,对外语(包括研究生英语)和思政等公共课程,巧妙地综合到四年的课程中,在总学时有所下降的前提下,四年内英语不断线;其次,将研究生阶段的基础课融入到本科四年级的课程中;最后,将物理的四大力学进行较大程度的改革,课程的组织方式为:从宏观到微观、从低速到高速、从单体到多体的线索进行组合,克服了分别开设四大力学的弊端。
3.重视教学方法改革,提高教学质量。
数学、物理专业的基础课程基本上都是理论性较强的课程,传统的授课方式基本都采用课堂讲授为主的授课方式,我们对数理综合班基础课程的教学模式进行了一定的调整,从中挑选了几门课程,将这些课程分成三个不同层次的模块,即基础型模块、扩展型模块和研究型模块,依模块的类别采用不同的授课方式,设计不同的教学内容。
基础型模块采用课堂讲授的形式,着重讲述物理思想,认真探讨一些抽象的数学式子,着重分析这些式子的物理模型,如在电动力学中,重点分析场的数学描述形式以及梯度、散度、旋度的物理意义,通过基本物理概念的建立,一方面,教学生使用数学语言来描述物理世界;另一方面,使得学生更深刻理解数学公式的物理意义,不拘泥于纯粹的数学公式。引导学生循序渐进,启迪创造性思维。
扩展型模块采用专题讨论的形式,选题的原则是涉及一些基本原理和一些疑难问题,在独立钻研和思考的基础上,采用分组讨论和课堂汇报的方式,加深基本概念的理解和掌握,将教师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和集体交流三者结合在一起,通过研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课程的兴趣,获得创新的源动力。
我们在课程整体的项目设置上,可以分为大项目和小项目,大项目是由若干个小项目组成的,若干个小项目中又涵盖了若干个与之相关的项目案例和实践环节,这就很像是在游戏中的任务关系,大项目相当于是整个游戏的大BOSS,小项目相当于是各个关卡的小BOSS,而各个与之相关的项目案例和实践环节就是这个游戏中通关者在打败大小BOSS的道路上所需的升级装备和法术技能。在项目设置的先后顺序上,基础小项目在前大项目在后,二者是先行后续的关系,学习者就像是打游戏一样只有先完成了小项目才能完成后面的大项目。任何游戏都是有通关标准的,在小项目完成后都要有一个详细的评定标准,分值的分布,达到不同分值的条件,在获得不同分值后能获得什么水平的“装备”。这里面还需要设计出像游戏一样的重玩模式,让学生像玩家一样可以重复学习某一项目的知识技能,直到他达到满意的“三颗星”标准。这种重复模式不能再占用课堂时间,可以利用课余时间设计一些针对该项目的慕课及微课,让学生在开放式的学习模式下完成对该课程的学习,并在网上配合一定的随机抽取的考题,对学生的每一次学习成果考核打分。在一些人物扮演的RPG游戏中,即时制游戏都配合剧情的发展,并且在单节游戏的过程中有任务的提示和任务目标,即使在游戏的过程中出现阻碍,也能在任务的提示中摸索着完成任务。在专业课程的设计上,也应该设定类似的项目目标,并在课程的阶段部分引入课程之外的知识技能补充,所有的课程目标都以完成任务为中心,所有的课程设计就是教师开发的游戏流程,切记一定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以第一人称的形式参与学习游戏,教师只作为组织者出现。从我们研究的内容来看,这样游戏化的课程设计实际上是一个庞大的工程,需要一个完整的教师团队共同开发,我们完全可以借鉴一下游戏开发者的经验,一旦这样的游戏化课程设计形成体系则会带来更多的教学收益。
2单元课程的游戏化设计
在制定了整体的游戏化课程体系后,我们就要针对具体的单元课程进行细致的游戏化教学设计。我们以一门《AUTOCAD》软件课为例,这样的课程就可以很好的以游戏化的模式设置教学内容,第一次课我们就学习直线的绘制方法,在开课的前一周我们就在校园网络上投放对应的慕课,并在慕课开始时就指定了本节课的学习目标。也就是说我们利用已经录制完成的慕课视频,在没有教师真正开始讲授之前,就已经开始利用开放式网络平台让学生学习了,这种学习方式完全是由学生自学,教师没有任何参与。在学生进行了前夕的网络慕课学习后,在真正的实体课堂上,教师再根据制定的教学目标进行专项讲解。也就是说教师不会对课程内容再进行重复性讲解,而是直接针对学生在自我学习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解答,尤其是共性的问题,这就相当于是RPG游戏中的任务提示和任务指引。学生通过慕课的学习已经基本掌握了直线的绘制方法,因此在课堂上教师就围绕直线在以后的工程设计中如何使用,能绘制那些图纸提出单元课程中的项目案例,配合教学进行。学会了直线的绘制,教师在课堂上提出本节课的项目目标,完成书架的绘制,而这个书架就是我们本节课的BOSS目标。在学生完成本节课项目目标后,必须要有全面严格的考评标准,根据完成情况严格划分分数层次,让学生体会到这种教学方式的严格性,避免学生对这种教学方式的不重视,便于课程后续的进行。第二次课的授课也是采用这样的方式,先自学再教学的模式,只不过要求在第二次课的设计上一定要将第一次课学习到的知识技能用上,让每次的单元课程之间有一个衔接和递进。我们不必担心这样的教学方式会造成学生因为特殊原因跟不上学习的进度而耽误学习成绩,在我们单元课程的游戏化过程中,微课会发挥它的积极作用,在指定慕课的同时,我们会根据技能的难易程度会对难点的讲授制定微课,这样就便于学生在自学或者是重复学习时理解知识难点了。在很多的游戏中有一种常见的团队游戏模式,它是将每个人的力量发挥到极致而完成游戏任务,我们在单元课程的游戏化设计中完全可以考虑由学生分组完成一个难度较高的项目任务,我们在教学内容的制定中不应该将教学内容一致化,应该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自身的实际情况制定不同的项目目标,而团队化的游戏模式就是为了鼓励学生挑战难度。其次还有一种互助模式,你帮助我完成我不会的内容,我帮助你完成你不会的内容,将每个人的特点都发挥出来,而所有一切手段的利用就是以完成大项目任务,逐级打倒BOSS为目标。
3实践教学环节的游戏化设计
关键词:抽象工厂;设计模式;应用
1 为什么要使用抽象工厂设计模式
我们都知道简单工厂模式的基本原理是创建一个简单工厂,由它决定返回哪一个子类的实例,简单工厂实际的作用就是实例化子类对象。这种方法封装了“对象创建”工作,使用子类对象的人根本看不到对象是如何实例化的以及对象创建的时候是否调用了默认的构造函数,这样的代码更容易被他人理解。简单工厂分离了对象的创建与使用,工厂是整个模式的核心,以不变应万变,可以给系统带来更大的可扩展性。
工厂依赖于所有的子类产品,客户只需知道父类产品和工厂即可。这就像生活中你跟妈妈打电话说你饿了,你需要的是食物填饱肚子即可,而妈妈给你做了黑米饭、糖醋排骨、紫菜蛋花汤三种具体的食物。
当然你想换口味的时候可能要换提供食物的制造者,那么在软件设计中当客户想通过其他的工厂来实现同样的功能怎么办呢?我们想想这时仅修改简单工厂能不能实现?很显然,每当用户的需求变化时,我们几乎要把新闻阅读器的大部分代码改动一次。我们能否像自己可以随便选择餐馆去吃饭一样,实现只要改动选择工厂的代码就能够满足用户不同的要求呢?答案是完全可以实现的,所以我们要学习抽象工厂的设计模式来解决简单工厂不能一次创建一系列相互依赖对象的需求。
2 什么是抽象工厂设计模式
那么什么是抽象工厂的设计模式呢?如下图示:
图1
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客户的要求可以只通过改动要使用的工厂来满足,我们用抽象工厂封装了各实体工厂的创建,用户使用不同的实体工厂时,也就使用了不同的实体工厂所提供的对象了,就像图三中我们只要选择不同的饭店,我们就会享受不同的美食一样。但是虽然图四中由于三个实体工厂分别满足了客户的不同需求,但系统的业务功能是不变的。
抽象工厂实现了一系列相互依赖对象的创建工作,其中的一系列相互依赖对象指的是抽象工厂对抽象产品的依赖、实体工厂对实体产品的依赖、抽象产品对实体产品的依赖以及这些对象之间有相互作用的关系。抽象工厂的设计模式和简单工厂的设计模式一样封装对象常规的创建方法(new),但是抽象工厂将实体产品对象的创建延迟到它的实体工厂子类中去了,抽象工厂实现了可以为用户提供多种不同的数据源实现方式,为了让用户灵活的选择所需的数据源实现方式,利用抽象工厂提供统一调用数据访问方法的方式,来指定由哪个数据源实体工厂来提供数据。和简单工厂一样,抽象工厂也是将对象的使用和创建工作相分离,同时抽象工厂只定义相关获取业务对象的抽象方法但不实现,由抽象工厂指定的实体工厂去实现,避免了调用数据访问方法和具体对象创建工作的紧耦合。
抽象工厂仅声明提供一个创建一系列相关或相互依赖对象的接口,不指定它们具体的类,而真正创建产品是由具体实体产品类创建的。客户通过他们的抽象接口也就是抽象产品操纵实例,不直接与实体产品打交道,同样客户也是通过抽象工厂获得抽象产品的,抽象工厂很容易改变一个应用的具体工厂,它只需改变具体的工厂即可使用不同的产品。
3 如何使用抽象工厂设计模式
那么我们该如何使用抽象工厂的设计模式构建我们的数据访问层呢?首先我们只要明确抽象工厂设计模式中各个对象的主要功能和职责就可以很轻松地实现了。通过以上的描述,我们可以总结出来:抽象工厂的主要功能是创建实体工厂并生产抽象产品;实体工厂实现抽象工厂的生产具体产品的使命,也就是生产实体产品;抽象产品实际上是对要实现的实体产品的规定和约束,提供实体产品访问的接口;实体产品按照接口中的约束实现自己的功能就可以了。
图2
由图2所示,我们要创建一个抽象工厂、两个实体工厂、用户和管理员抽象产品、SqlServer用户实体和管理员实体以及Access用户实体和管理员实体。抽象工厂的功能是实例化SqlServer实体工厂或Access实体工厂,并定义创建用户接口和管理员接口对象的方法;SqlServer实体工厂和Access实体工厂实现抽象工厂中定义的创建用户接口和管理员接口对象的方法;用户和管理员抽象产品实际上是用户和管理员接口,它们分别定义了用户和管理员应该实现的增删改查方法,但没有具体实现;所以SqlServer用户实体和管理员实体、Access用户实体和管理员实体来实现了用户和管理员接口中定义的增删改查方法。
4 抽象工厂设计模式的应用场合
随着国家产业快速转型升级,专业优秀人才需求量大大增加。但现阶段应用技术型人才和创新型人才数量和质量与国家经济发展的人才需求存在较为严重不一致。2012年,党的十报告指出,“要着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高校作为人才培养基地,必须为社会输出高素质的社会需要人才。但高校教育的传统模式形成了较为封闭的环境,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一直难以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在这个大环境下,高等院校必须走出去,与企业和市场相结合,促进高校的教学、科研、人才培养要能够与经济发相适应,实现科研成果的转化,实现从以往传统的课堂教学学习模式向联合企业,参与科研实践项目,从生产实践中学习和积累经验的教学模式转变。结合产学研的教育模式是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的有效途径,是高等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
二、药学专业发展情况
长期以来,药学教育实行重理论、重知识、轻实验,轻操作的教学模式。经常把实验教学作为一种实验技能训练,忽视了它是一种科学研究方法的培养,使培养出来的学生缺乏创新性,缺乏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现代药学人才培养的核心是知识应用能力的培养,在校学历教学过程中,大学生实验实践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
三、药学人才培养改革
人们根据中国石油大学胜利学院药学专业的发展现状及培养需求,以山东飞腾生物技术有限公司为实践平台,开展对药学专业应用技术型人才的产学研结合培养模式的研究,将药学专业教学与该公司的科研研发生产相结合,将课堂理论教学、校内实验教学与该公司的生物技术实验室研究及生产实践相结合,积极构建科技成果转化平台。第一,与山东飞腾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等合作企业联合,结合医药企业对人才的需求状况,创建药学专业创新型人才的“1+1+1”产学研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实现“课程理论学习”+“科研创新”+“顶岗实习”的无缝对接。按照“就业导向、能力本位、人才需求”为目标,统筹专业课程体系,增加合作企业实践教学比重,构建完备的实践教学体系,兼顾课堂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一体化”,使学生真正成为高素质应用技能型人才。
第二,推进教师队伍建设改革,构建一支“有较深的理论造诣,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的双能型”的教师队伍。应该首先从“双能型”教师队伍的建设抓起,采用自主培养+企业引进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双能型教师的培养。在教师队伍的管理上,不再单纯以学历、主持项目的级别、多少作为考核标准,鼓励教师参与实践教学活动、与企业合作进行技术开发、成果推广和产业化等工作,激励教师深入实践,参与企业的科研工作,为培养应用技能型人才储备师资,建立一支符合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的教师队伍。
第三,采用“1+1+1”(“课程理论学习”+“科研创新”+“顶岗实习”)分阶段的培养模式。第一阶段:学生入学后,进行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以及专业课的学习,全部在学校内组织进行;第二阶段:学生入学后的第二、三学年,学习专业课的同时,到山东亦度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等实习基地进行系统的实验、实训和实践等,在学校和实习基地之间交替进行;第三阶段:最后一个学年,学生在山东亦度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等相关实习基地顶岗实习、完成毕业论文设计,企业安排专业技术人员作为学生的“导师”,对其实践过程中的学习进行指导和考核,全部在合作企业进行。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实现课程理论学习和实践应用的无缝对接,同时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第四,在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实践教育三大平台的基础上,增加合作企业实践教学比重,并与企业方面合作制定专门的培养计划、管理和考核办法。注重提高学生沟通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基本能力以及药学实践操作能力、动手能力、观察及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课程体系建设考虑因材施教,注重学生个性发展。在合作企业实践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实践学习一段时间后,在学校和企业的统筹安排下,自主选择实践岗位及实践方向,让学生结合自身兴趣、就业志向和人才市场需求,灵活地选择发展方向,以增强专业方向优势。开展课外学术活动,鼓励学生利用“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等活动参与合作企业的课题,也可通过请企业的一线人员作为学术活动的指导教师,为学生讲解学科的最新动态、实验管理的注意事项等,让学生尽早地接触到实战经验、积累行业知识,实现“研学互动、促进技能培养”。
第五,将学生的实习与企业产品生产研发相结合,由学生在校外和合作单位完成,充分保障实践教学时间,将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落到实处。
四、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