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汽车能源产业研究范文

汽车能源产业研究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汽车能源产业研究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汽车能源产业研究

第1篇:汽车能源产业研究范文

关键词:新能源汽车发展战略对策

中图分类号:P75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SWOT分析

我国新能源汽车在技术方面的优势主要是,在部分新能源汽车领域如二甲醚汽车、纯电动汽车方面在技术上相对领先。资源察赋优势为具有非常丰富的煤炭和比较丰富的天然气资源,在水电、风能、核能和太阳能等方面存在较大潜力,这对发展纯电动汽车、煤基二甲醚汽车、天然气汽车相对有利,对于氢燃料汽车(包括氢动力汽车和氢燃料电池汽车)也有一定的支撑作用。在人力资源方面,研发人员具有总数上的优势,相对便宜的劳动力价格和完整的工业体系有利于通过规模化生产降低成本。产业内竞争与合作的优势在于,汽车产业竞争总体上比较充分,市场垄断的可能性较低,有利于通过竞争降低产品成本。并且由于国有汽车企业比重高,有利于在政府推动下进行技术研发与推广合作。

我国新能源汽车在技术方面的劣势主要表现为,在主流新能源汽车领域如混合动力汽车、燃料电池汽车方面缺乏核心技术,与世界先进水平存在较大差距。在资金方面也存在劣势我国国内企业规模相对较小、实力相对较弱,在国内金融发展市场相对滞后的情况下,我国国内企业难以承受大规模推广新能源汽车产业所需要的大量资金投入。在政府方面,尽管我国财政收入规模较大、增长很快,但可用于新能源汽车产业研发和推广的资金相对不足,与美国等发达国家有较大差距。人力资源方面的劣势主要表现为:尽管我国研发人员总数很大,但在新能源汽车研发方面的人才相对缺乏,并且就研发人员的素质而言,与发达国家也有较大差距。在产业内竞争与合作方面存在的劣势为:国内汽车企业互相之间合作意愿较低,很少通过合作研发与推广来降低风险和成本。

2 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总体战略

从总体上来看,我国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战略可以分为三个部分,及新能源汽车产业技术路线的确立、新能源汽车的技术研发体系以及新能源汽车的产业化发展体系。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技术路线部分是要确立符合中国实际情况的技术发展路线,包括短期、中期和长期路线,技术路线是指导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和相关政策制定的重要依据,我国就是要在技术路线的指导下在不同的时期对不同的新能源汽车技术及其产业化发展配置相应的资源。新能源汽车技术研发体系就是要建立以政府、企业、研究机构、大学等共同参与的技术研发系统,并且在不同的阶段,在这个研发体系中的参与者所承担的角色也要相应的发生变化。新能源汽车的产业化发展体系就是在技术相对成熟的基础上,通过的相应的资源配置,包括上游供应者、下游需求者、市场进入、替代品的威胁以及产业内

竞争与合作等内容,创造有利于新能源汽车普及推广的产业条件。

图1: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战略

3 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政策建议

为了促进新能源汽车技术研发和产业化发展,推动新能源汽车和替代燃料的普及,未来我国应当从如下几个方面进行努力:

3.1完善新能源汽车产业相关的法律法规体系

尽管目前我国已经制定了新能源汽车相关的法律法规,仍缺乏一个总体的新能源汽车发展战略和规划,尤其是缺乏强制性的法律法规和推动新能源汽车发展的目标和时间表。经验表明,由于成本上的劣势,要推动新能源汽车和替代的普及,国家强制性的法律法规体系是非常必要的,只有在强制性政策目标推动下形成新能源汽车的相关产业链和规模经济,新能源汽车才有可能逐渐降低成本,并逐步替代传统燃料汽车。中国尽管制定了节能减排的总体目标,但对新能源汽车的推广缺乏强制性措施,推广力度仍然不够。国家在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化发展过程中,对于已经成熟的技术应当采用带有强制性的法律手段,或者具有指标意义的指导措施,降低新能源汽车的导入成本,推动新能源汽车的普及。

3.2共同参与的关键技术研发

由于新能源汽车的产业尚处于发展的导入阶段,技术研发投入较大而市场前景却不完全明朗,国内多数企业特别是传统汽车企业在新能源汽车技术研发和产业化发展方面积极性不足,并且由于新能源汽车技术研发需要很高的技术和资金投入,少数企业也难以承担。这就要求国家在新能源汽车技术研发和产业化发展的初期起到主导作用,整合国内的科技和资金资源,确定关键技术领域,制定新能源汽车研发的路线图和时间表,并制定专利共享等激励机制,与企业、研究机构共同推动新能源汽车关键技术的研发。

3.3 积极发展配套政策体系,加强基础设施的建设

目前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相关的配套政策体系还很不完善,执行力度也存在较大差异。在市场准入方面,由于我国目前新能源汽车技术研发主体中有很多中小企业和研究所,其中很多企业尚没有轿车生产牌照,按照目前的新能源汽车市场准入制度,它们将被排除在外,只能被传统汽车企业或同行业并购,这对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长远发展是不利的。因此,可以考虑适当修订新能源汽车市场准入制度,对满足新能源汽车技术研发要求的企业或研究机构,无论规模大小,都授予新能源汽车产业准入资格。在配套政策方面,可以实行综合的税收、财政、政府采购等配套政策体系。

3.4 在自主研发的基础上大力发展国际技术和产业化合作

美国、欧洲和日本在新能源汽车技术和产业化方面积累了丰富的技术和经验,在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方面,美国、欧洲和日本也需要国际合作来推动技术进步和新能源汽车及替代燃料的普及,因此我国在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中可以积极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通过开展跨国技术和产业化合作,提高我国的技术水平,促进新能源汽车及替代燃料的普及。具体措施可以包括,与跨国公司在华建立合作研发机构,共享研究成果;充分利用国际研发成果,引导跨国公司参与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化发展;积极参与国际新能源汽车产业化组织,借鉴发达国家经验和成果等。

3.5 加强消费者宣传和教育,扩大新能源汽车用户基础

由于中国新能源汽车起步较晚,国内消费者对新能源汽车的认识不足,新能源汽车用户基础较为薄弱。国家应当联合企业、研究机构、教育单位和新闻传媒,大力推动新能源汽车基础知识的普及,尤其是要在青少年群体中推广新能源汽车知识,扩大新能源汽车的潜在用户群。具体措施可以包括:新能源汽车技术展览和道路示范;编写新能源汽车知识普及材料,在高中和大学课程中引入新能源汽车相关内容;举办青少年参与的新能源汽车相关比赛;发展新能源汽车相关的协会和非政府组织,建设新能源汽车主题教育网站等。

参考文献:

1涂莉梅. 我国汽车产业的战略联盟发展对策研究[D]. 哈尔滨理工大学,2008年。

第2篇:汽车能源产业研究范文

[关键词]节能减排;财税政策;新能源汽车;研究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7.06.079

[中图分类号]F812.0;F426.4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7)06-0-02

1 新能源汽车的概述

新能源和传统能源相对,是传统能源形式以外的能源总称,也被称为非常规能源。在人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新能源有很多,例如核能、水能、风能、太阳能和生物质能等。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在我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可以解决我国目前能源紧缺和环境污染严重的难题。新能源汽车简单地说就是以新能源作为汽车的动力,通过对汽车动力、结构、技术方面的改造而形成的一种新式汽车工具。我国目前的新能源汽车类型有纯电动汽车、混合动力汽车(油气混合、油电混合等)、燃料电池汽车等。

2 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现状及问题

2.1 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现状

目前,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在大力推进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开发,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是缓解能源危机和保护环境的重要途径之一。我国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对其发展高度关注,颁布了多项扶持培育政策,为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政策环境。2015年7月,我国新能源汽车生产共计约2万辆,和2014年同期相比增长2.49倍。包括纯电动乘用车6 656辆,和同期相比增长78.9%;插电式混合动力乘用车生产5 689辆,和同期相比增长4.48倍;纯电动商用车生产6 395辆,和同期相比增长17倍,插电式混合动力商用车生产1 650辆,和同期相比增长145%。目前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进入到一个快速发展的阶段,2016年,各类插电式、纯电动乘用车年销量超过70万辆。

2.2 我国新能源汽车发展存在的问题

2.2.1 政策支持不足,管理部门混乱

新能源汽车在我国是一个新兴产业,对于该产业的规划和发展,政府给予的支持政策相对来说比较少,且系统的产业发展策略更少。另外,在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过程中,相应的管理部门比较混乱,存在着多个部门共同管理的情况,如财政部门、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环保部门、交通部门等都对新能源汽车产业有制定政策的权力,但是多部门联合管理会造成政策之间出现抵触,降低政策的有效性,也不利于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

2.2.2 新能源汽车的配套基础设施不完善

在我国,由于新能源汽车起步相对较晚,人们对这一新兴的交通工具认识较少,使用量很少。但同时企业也不能忽视新能源汽车配套设施较差这一事实,具有充电功能的充电站、充电桩,甚至是可以充电的停车场在我国很少能见到,这些欠缺的基础设施,也限制了新能源汽车的广泛使用。

3 我国在促进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过程中财税政策的缺陷

2001年开始,我国启动了新能源汽车项目,在发展的过程中,相关的管理部门也分别从其各自监管的领域出发,出台了一些政策扶持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其中有些政策已经显现出了良好的政策效果,为我国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提供了政策支持,但是同时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3.1 政策缺乏针对性、阶段性,财政资金利用效率低

在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过程中,其阶段性的特点十分突出。如在前期的发展过程中,企业较多关注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技术问题,在中期的发展过程中,企业较多注意汽车制造的本身,在后期发展过程中,企业比较注重其商业的运行模式,这是符合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规律。但是我国的政策和资金支持却缺乏针对性和阶段性,造成了政府无论是在资金、补贴、政策上都投入了较大的力度,但是实际的政策效果却并不明显,因此,在制定政策时我国要因时、因事,对症下药,才能充分发挥政策的调节效果,才能高效利用财政资金。

3.2 新能源汽车产业规划与发展缺乏统一的管理

在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管理上,我国一直存在着多部门共同管理的局面。多部门的共同管理使各个部门出台的政策仅从各自监管的领域出发,缺乏整体、全面的发展规划,甚至有些政策之间会出现相悖的情况。新能源汽车产业作为一个我国新兴的产业,需要更多的政策支持为其发展保驾护航,这些条块分割的政策措施难以发挥功效。因此我国必须要改变这个局面,必须在各项政策制定之初,联合各个相关的管理部门,从总体角度出发,共同制定相应的发展规划和政策措施。

3.3 配套Y金不足也制约了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

新能源汽车作为一个新兴的产业,由于基础薄弱,需要大量的资金给予扶持。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推广、使用,不但需要中央政府的支持,也需要地方政府的支持,如在充电站、充电桩、充电停车场等的建设上,在对新能源汽车使用过程中给予的补贴等。而我国目前的情况是,很多地方政府财政资金有限,对新能源汽车的支持有心无力,这种情况导致新能源汽车无法在地方大范围的推广和使用。

4 推进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财政税收政策

4.1 发挥政府在新能源汽车技术研发过程中的主导作用

新能源汽车技术的研发是一项系统性、复杂性的工程,需要很高的技术水平和雄厚的资金投入,绝非某个地区或者某个部门、某个企业就能够独立完成的,它要求政府站在国家的高度,制定统一的技术研发路线,通盘考虑发展规划,各部门统一行动,破除地区、部门的束缚,充分调动全社会的科研力量和技术资源,推动新能源汽车关键性技术的自主研发和创新。

4.2 加大政府对研发环节的财政投入力度

首先,要将财政补贴的重点由购买环节前移至研发环节,加大对电池、电机、电控等新能源汽车关键技术领域的投入,突破产业技术瓶颈。其次,要采用政策性资金扶持的方式,成立专门的新能源汽车技术研发基金,鼓励技术研发实体进行申请,以获得充裕的资金用于新能源汽车相关技术研发。此外,在政府采购招标的过程中,要将自主创新纳入评分指标,以此加大对新能源汽车企业的支持力度,促使其进行自主研发。

4.3 运用各项税收优惠政策引导企业增加研发环节的投入

在企业所得税上,可以提高研发费用税前的扣除比例,对企业在新能源汽车方面引进的无形资产加速摊销,对有突出贡献的企业的研发采取免税的奖励等;在增值税上,对从国外进口的科研用品,建议免征增值税。还可以制定新能源汽车行业退税政策及对研发过程中的中间品减征增值税等。

4.4 通过政府采购,为新能源汽车提供销售途径

政府采购在推广新能源汽车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政府可以规定在各地每年的公务用车采购中按一定比例采购新能源汽车并制定新能源汽车采购标准,保证技术先进、性能优良的产品能够取得充足的市场份额,保障市场的公平性,另外,政府可以规定公共交通服务领域加大新能源汽车的使用比例,进一步加大新能源汽车示范运行效果。

4.5 制定售后服务及电池回收财税政策

与新能源汽车相关联的配套产业中,最重要的两项服务就是汽车的售后服务和汽车动力电池的更换、回收与利用问题。优秀的售后服务体系,对新能源汽车的市场推广大有好处。而对动力电池的回收再利用,则需进一步巩固节能减排的成效。政府应对售后服务企业以及动力电池回收利用类企业提供政策支持,在其发展的初期予以3~5年的增值税和企业所得税减免优惠。

5 结 语

自2001年以来至今,我国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已走过了15年,在此期间,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的财税政策,对新能源汽车的研发、生产、销售及配套基础设施建设给予了大力的支持,为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和这一技术比较发达的其他国家相比,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仍处于初级发展阶段,政策的支持措施也不够完备。本文力图通过对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符合我国国情的财税政策建议,以期国家通过实施高效的财税政策,使新能源汽车与传统燃油汽车形成比较优势,引导汽车消费的导向,促进新能源汽车产业快速发展,从而有效缓解当前日益紧张的能源危机,并大幅降低尾气排放带来的环境污染,促进低碳环保、节能减排目标的尽快实现。

主要⒖嘉南

[1]孔晏.汽车消费领域促进节能减排的税收对策[J].税务研究,2008(3).

[2]王慧.促进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财税政策研究[D].南昌:江西财经大学,2010.

第3篇:汽车能源产业研究范文

关键词:低碳经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碳排放;资源消耗;环境污染

低碳经济以高效能源运用以及清洁能源开发作为基础,新能源汽车应当具有低能耗及低排放的特点。目前,传统汽车大量排放二氧化碳以及一氧化碳,从而造成全球变暖以及环境污染,因此应当加强对新能源汽车技术研究以及促进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根据估算,每减少一辆燃料汽车使用,一年可减少温室气体5吨。新能源汽车具有巨大的市场前景,当前许多发达国家大力进行新能源汽车研发工作。新能源汽车不但能够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而且有利于环境保护,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本文主要研究低碳经济下对汽车产业的要求以及新能源汽车产业当前面临的问题,主要包括核心技术缺失、市场竞争无序、汽车性价比不高、资金制约发展等问题,此外提出相关建设性意义的对策,主要包括优化产业环境、引入高素质人才、加强技术研究、政府加强扶持力度等。

1低碳经济背景下对汽车产业的要求

1.1汽车市场要求

当前,汽车的主要消费成本是大量油耗,然而原油价格快速上升,从而增加汽车消费成本。因此,新能源汽车具有油耗低的市场竞争优势。此外,国家积极号召低碳经济,作为消费者将选择更环保的新能源汽车,目前新能源汽车造价比较高,市场定价比较昂贵。因此,一旦提升相关技术,降低市场价格,新能源汽车将逐渐取代传统汽车,从而成为汽车消费主流。新能源汽车的未来发展潜力十分巨大。

1.2消费市场要求

低碳经济的发展要求汽车低能耗以及低排放,因此应当开发更先进的新能源汽车技术。首先,应当运用锂电池,促使新能源汽车零排放;其次,运用更新材料,从而降低新能源汽车重量,减少新能源汽车能耗。根据研究表明,一般汽车重量降低10%,燃油效率便可以提高6%~8%。此外,二氧化碳排放每公里路程可减少5克。

1.3出口客观要求

目前,碳排放量成为国际汽车市场的准入标准。例如,2012年欧盟对每公里二氧化碳排放量超过130克的汽车进行惩罚,期望到2020年降低到每公里90克。2009年美国制定能源安全法案,2010年对燃油效率以及温室气体排放制定统一标准,美国政府对拒绝减排的国家征收碳关税。因此我国政府应当出台相关汽车排放法规,保障新能源汽车节能绿色环保。

2新能源汽车产业存在的问题

2.1技术瓶颈突出

新能源汽车核心技术缺失,从而导致新能源汽车产业受到制约。新能源汽车产业的许多零件需要依赖进口。此外,部分地方政府以及企业热衷整车项目,忽视关键零件以及基础设施研究,某些新能源汽车中的关键零件需要从国外购买,缺乏真正的新能源汽车技术,严重依赖国外进口。国内大部分新能源客车使用美国变速箱、电机以及电池组。新能源企业更多地是进行组装,技术含量相对较低。

2.2消费市场需求不高

新能源汽车产业政策扶持主要是汽车生产企业,忽视大众消费群体,并且新能源汽车相比传统燃油汽车更昂贵。首先,购车成本高于消费者心理预期,相比同样动力的传统汽车价格高了大约50%的成本;其次,新能源汽车各种税费、保险随着汽车售价的提高,这类费用也相应提高,并且目前电池更换、维护等费用也较昂贵,造成了其使用成本也比较高,因此对于市场消费者而言性价比不高,在市场上竞争力不强。假如国家不大力给予政策支持,新能源汽车产业市场需求不高。

2.3市场竞争无序

我国新能源的汽车产业处于初级发展阶段。新能源汽车的价格比普通汽车高几倍。合理的汽车价格才能够保障新能源汽车走向市场消费者,新能源汽车市场尚未真正启动,未来五年内,新能源汽车需求主要是公交车以及出租车。消费群体主要是政府部门,市场需求有限,与大众相距较远,然而国内企业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虽然技术并不成熟,但是地方政府以及车企将新能源汽车产业作为重点发展,从而提高新能源汽车生产基础以及市场竞争力,促使消费市场打开。

2.4资金制约发展

新能源的汽车研发、宣传、推广、制造需要大量资金,资金问题限制了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首先,国家应当建立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投资基金,并且鼓励社会资金参股到新能源汽车的产业中;其次,相关金融机构也需要响应低碳经济号召,对拥有核心技术以及发展前景较好的新能源汽车企业,在资金上给予一定的融资支持;最后,新能源汽车的企业应当进入证券市场,从而多渠道获取资金支持。

3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对策

3.1整合产业资源以及优化产业环境

针对低碳经济背景下我国新能源发展问题,首先根据新能源汽车产业规划,从而制定长期的发展规划,并且将新能源汽车产业作为重点招商项目,例如考虑引进吉利或者比亚迪等新能源汽车产品,此外,相关政府应当对土地以及资金给予一定优惠;其次,规划当地的汽车产业园并且搭建汽车产业平台;最后,大力发展技术评估、人才培养、车辆维修、售后服务等服务机构,从而进一步地优化我国汽车产业环境。

3.2制定推广政策

不但制定相关推广政策,而且成立新能源汽车的推广领导小组。此外,规划研究具体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措施。在市政、物流、邮政以及重点景区逐步推广新能源汽车,并且将新能源汽车作为政府采购重点。一般来讲,政府部门应当优先选择新能源汽车,并且力争5年之内更换市区的传统能源车。政府应当积极发挥引导作用,探索多种资本进入到推广运行的发展模式之中,寻求汽车产业以及城市和谐发展之间的密切关系并且加以融合。

3.3加强技术研究

3.3.1加强技术研发以及合作,并且增强汽车产业的核心竞争力。首先,创新公共平台建设以及建新产业研究中;其次,聘请知名人士以及专家学者,从而加强加大新能源产业研究力度。促使电池、电机等技术水平达到比较高的水平;最后,打造新能源汽车产业的配套体系,从而提升新能源汽车市场竞争力。

3.3.2应当优先研发领域。首先,优化电机电控技术。大力研究新能源汽车电机,最大程度地提高电机效率以及减小电机体积,开始研究出高效率以及高性价比的产品;其次,研究高能量密度以及高功率密度的功率模块,从而建成产品供应链并且形成批量生产能力;最后,电池管理技术上,实现电池性能优化,并且保障电池安全性以及稳定性。此外,加强新技术的运用,对自主创新技术,应当积极鼓励企业申请国家或国际专利,精心培育以及打造名优产品以及具有国际影响力品牌。

3.4加强人才引进与培养

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应当积极引进以及培养专业人才。依据汽车产业的发展目标以及人才现状制定相关的人才引进以及培养计划。高端技术人才引进过程中,应当重点引进自动化人才以及引进材料专业。管理人员人才引进上,大力引进管理人才,从而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建立专家研讨会等平台,促使人才互相交流沟通,有利于汽车企业发展。此外,加大人才队伍培养力度,聘用专业教师开展技能培训,从而提高员工专业素质以及技术水平。

3.5加强政府政策扶持

我国新能源汽车的制造存在技术不成熟以及单位成本高问题,因此相关政府应当出台扶持政策。首先,政府部门对规模大以及实力强的企业,应当支持其大力开展研究以及自主创新,提升新能源汽车企业的创新能力,不但延伸新能源汽车产业链条,而且走多元化以及可持续发展道路;其次,对于掌握核心技术企业,政府部门应当促使其迅速扩大生产规模并且打造出知名品牌;最后,加大技术改造资金投入,政府部门设立新能源汽车研究专项资金,大力支持新能源汽车技术研究。此外,加大新能源产业补贴的力度,新能源汽车不但节能,而且环保,相关政府应当给予一定程度的财政补贴。

4结语

由于环境污染以及能源危机的压力,新能源汽车发展有助于我国汽车产业缓解压力、环境保护以及提高汽车市场竞争能力,保障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以及生态文明建设。本文主要研究低碳经济背景下对汽车产业的要求以及新能源汽车产业当前面临的问题,主要包括核心技术缺失,市场竞争无序、汽车性价比不高、资金制约发展等问题,此外提出相关建设性意义的对策,主要包括优化产业环境、引入高素质人才、加强技术研究、政府加强扶持力度等。从以上方面真正落实到位,从而促进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

作者:汤思佳 单位:长春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李大元.低碳经济背景下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对策研究[J].经济纵横,2011,(2).

[2]李钦军.基于低碳经济背景下广州市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政策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2.

[3]许鹏飞.我国新能源汽车发展的路径和对策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2013.

第4篇:汽车能源产业研究范文

关键词:新能源汽车;技术创新;创新价值链;模型

在社会绿色出行和低碳减排的迫切需求下,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驶入快车道。2018年,北京成立国家新能源汽车技术创新中心。2020年11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其中第一项战略任务部署就是要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因此,如何提升新能源汽车产业技术创新能力成为一个重要研究课题。通过新能源汽车产业技术创新价值链模型构建,分析影响产业技术创新过程的各个环节,得出影响作用较大的产业技术创新能力,才能更好地为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高质量发展赋能。

一、理论基础和文献综述

(一)价值链理论

价值链分析法由美国哈佛商学院MichaelE.Porter提出,成为企业进行竞争优势分析的有效工具。Poter教授把企业内外促成价值产生的活动分为基本活动和辅助活动。基本活动包括企业生产、销售、进料后勤、发货后勤、售后服务等。辅助活动包括企业基础设施、人力资源管理、研究与开发、采购等。

(二)创新价值链理论

创新价值链是一种与产业链、价值链、技术链、创新链等多链条通过某种机理有机融合在一起运行的过程机制。其中价值链和创新链是最主要的两个链条,价值链的主要运行模式是顾客—员工—顾客,创新链的主要运行模式是顾客—员工—资源。依据邓正红(2012)企业软实力“金字塔”模型内在机理,价值链与创新链的融合,也就是正“金字塔”与倒“金字塔”的无缝对接,将顾客的价值需求转化成员工的价值创新,再将员工的价值创新填补顾客的价值需求,如此循环反复,推动企业在持续的价值创新中不断进化。

(三)创新价值链结构文献分析

学者们分别从知识视角、生产价值视角以及价值链理论视角出发,结合研究课题来定义创新价值链结构。HANSENMT等(2007)从知识视角出发,认为创新价值链结构包括收集知识、转化为创新成果和推向市场实现知识价值;王伟光等(2019)也从知识视角出发,认为创新价值链结构包括知识生产、知识应用和知识扩散。王伟光等(2019)和于永泽(2013,2014)均从生产价值视角,将创新价值链结构分为创新投入、创新知识凝结和创新成果实现三个部分。于永泽等(2014)从价值视角出发,把创新价值链结构分为产品设计和产品生产两个过程。谢青和田志龙(2018)、王静等(2018)从价值链理论出发,将创新价值链结构分为研发、产业化、公共领域推广和私人领域推广等环节。

(四)创新价值链构建文献分析

李新宁(2018)认为,创新价值链的理论形成逻辑是创新与价值链的有机结合。创新价值链主要有三部分:基础要素—项目、成果,创新价值链环节包括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主体要素—高技术产业,创新价值链环节包括产品开发、设计制造和产业化;目标要素—市场,创新价值链环节包括市场运作和售后服务。赵婉琳(2017)研究的是区域创新,其价值链模型由区域基本价值活动(研发、商业化和管理三个阶段,包括基础研究、应用研究、研发制造、产业化、市场运作和提供管理服务)和区域辅助价值活动(创新基础设施投入、人力资源管理、信息资源利用和信息技术支持)构建而成。宋晓彤(2019)等基于钟柯远(2005)和Hansen(2007)的研究,构建了人工智能产业创新价值链。综上所述,有学者从构建创新价值链模型出发,并在此基础上基于专利信息构建相应的产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对所研究的产业技术创新过程进行更好的剖析,并提供能力提升策略。但是,以往相关研究中,在新能源产业领域,缺乏从专利视角利用技术创新价值链来研究该产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文献和著作。本文作为研究新能源汽车产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和提升策略的第一步,构建新能源汽车产业技术创新价值链模型。在后续研究中,将在此基础上构建新能源汽车产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以对新能源汽车技术创新过程进行更好的认识与评价。

二、新能源汽车产业技术创新价值链模型构建原则

第一,系统性和科学性原则。模型构建必须从新能源产业的各种角度和层次去研究技术创新和价值创造过程的规律,从而得出全面正确的结论,科学地指导管理实践活动。第二,关联性原则。价值链各个环节的关联程度关系着创新价值链的业务延伸和战略布局,新能源汽车产业创新价值链上的所有专利成果,于各个产业而言,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第三,创新原则。科学技术日新月异,技术创新能力成为产业进一步发展的关键。第四,用户需求原则。对新能源汽车产业进行实际调研,了解市场用户需求现状,发掘具有巨大需求潜力的价值链环节,加大对该环节的人力物力财力支持,才能更加高效地增加整体经济收益。第五,适应原则。各省在进行价值链创新时,应当考虑到当地的现实情况,比如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情况、经济生活水平等,做到因地制宜和适应市场变化,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

三、新能源汽车产业技术创新价值链模型构建

新能源汽车产业技术创新价值链模型如图1所示。新能源汽车产业技术创新过程分为基本活动和辅助活动两大类。新能源汽车产业技术创新基本活动可划分为研究研发、商业化和服务等。具体包括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产品开发、生产制造、产业化、市场运作(包括公共领域和私人领域)、售后服务等过程。新能源汽车产业技术创新辅助活动可划分为创新基础设施、人力资源管理、信息资源管理、信息技术支持等。

(一)新能源汽车产业技术创新价值链之基本活动

1.基础研究。是指通过实验或理论分析得出基本原理,它不以任何专门应用或使用为目的,成果的主要形式是科学论文和著作,可以反映知识的原始创新能力。于新能源汽车产业而言,应为研究人员创造良好的研究环境,促使其成果的产生。基础研究有助于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2.应用研究。是一种创造性研究,以特定实际为目的,成果的主要形式是科学论文、专著或专利。要提高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技术创新能力,需要国家加强对科研院所和高校等研究机构所承担科研项目的制度和资金支持,使这些研究机构高质量高效率产出成果,为产业发展增速。3.产品研发。是指以基础和应用研究为基础,以已有资源和技术为支撑,将知识转化为新产品的核心研究活动。结合政产学研,新能源汽车企业及其利益相关者作为产品研发主体,加大技术成果转化力度,结合市场需求进行研发,为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赋能。4.生产制造。是一种系统性的物化过程。生产制造企业为实现预定目标,通过整合生产的各种相关资源,将前端产品概念设计物化为产品。于新能源汽车而言,高质高效的生产制造可以为行业提供充足的发展基础。5.产业化。是指同一属性的企业或组织根据市场需求情况集合成社会承认的产业规模,通过专业管理实现产品系列化和品牌化的过程。于新能源汽车产业而言,涉及新能源汽车创新过程的企业集合在一起,形成新能源汽车产业,以期更好地发挥产品价值,促进国家、社会、企业和个人的高质量发展。6.市场运作。是指一种调节市场经济运行的行为。运作方式包括调整市场价格和市场供求关系,以及协调市场主体之间的利益关系。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市场运作包括公共领域的运作和私人领域的运作。通过市场运作对创新主体之间的利益分配进行调整,以期更好地进行技术创新分工,提高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技术创新能力,达到更高的经济效益,为我国经济增长提供支撑力量。7.售后服务。是指市场中的卖方把产品、技术、服务销售给买方后,卖方为买方提供的一系列服务。售后服务的目的是扩大买方市场。新能源产业涉及交通、人身安全、环境质量、社会生活质量等问题,所以高质量的售后服务可以使买方获得高满意度,有助于新能源汽车产业持续性和稳定性发展。

(二)新能源汽车产业技术创新价值链之辅助活动

第5篇:汽车能源产业研究范文

关键词:新能源汽车 产业战略 路径依赖

一、引言

自2010年以来,我国汽车产销连续多年世界第一,2014年我国汽车产量2372万量,占全球的27.2%。汽车产业的快速发展,一方面能够带动就业、拉动内需、促进我国经济发展,另一方面,也带来了严峻的资源、环境问题。2014年,我国石油表观消费量已达50000万吨,且逐年增加,但国内产量仅20000万吨,石油对外依存度高达59.5%,汽油消费占比20%。中国经济过去20年快速发展,也伴随着严重的环境问题,近几年雾霾问题尤其突出。根据北京市环境监测中心公布的数据,北京市机动车尾气排放占城市污染物的31.1%。能源及环境问题迫在眉睫,新能源汽车产业在此背景下有快速发展的必要。

二、现状

自2009年新能源汽车“十城千辆”试点,到2015年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33.11万辆,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迅猛。“十二五”期间,新能源汽车被列为中国七大战略新兴产业之一,2012年7月《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12-2020)》规划纲要提出,2015年新能源汽车保有量50万辆,到2020年,我国新能源汽车累计产销量500万辆。2015年新能源汽车数据还未达到《发展规划》设定的目标,离设定2020年的目标还相差甚远。

在市场经济中,从产业创新链角度考虑,其至少包括基础研发、技术研发与示范、市场示范、商业化、市场积累、市场扩散等6个步骤。我国新能源汽车行业目前处在市场示范和商业化初期,现阶段是关系到新能源汽车技术研发能否市场化的关键。

我国政府大力支持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目前发展模式是“政府+市场”型,政府积极参与新能源汽车研发、市场示范,通过政策补贴鼓励新能源汽车企业研发,通过多种补贴带动新能源汽车需求市场。

三、遇到的问题

新能源汽车产业尽管能够一定程度的缓解能源、环境问题,代表着汽车产业的发展方向,但目前仍面临着很多问题。

(一)传统能源汽车路径依赖效应短时间内很难打破。

技术和制度演变过程中路径依赖效应类似于物理学中的惯性,即物体在运动和发展过程中具有保持原有状态不变的属性。尽管新能源汽车代表着汽车产业的发展方向,但是传统能源汽车依然处于绝对优势地位。对于汽车生产商和消费者而言,新能源汽车存在着一系列的技术不确定性,而传统能源汽车技术信息更容易获取,市场参与者结合历史经验,思维惯性的选择传统能源汽车。尽管从长期看这并非是最优的选择,但决策者往往认为技术选择的工具理性比价值理性更重要。传统能源汽车经过规模经济、学习效应、网络效应、适应性预期四个阶段持续自我强化,报酬递增,进一步巩固了自身的市场领导地位。传统能源汽车在核心技术、关键设备、基础设施、质量标准等方面与新能源汽车有较大差异,其中关键设备与基础设施投资周期长,投入资金巨大,专用性强。如果现阶段强行进行产业升级,相当一部分资源将会闲置,重置成本极高。传统能源汽车产业拥有技术锁定和制度锁定优势。以化石能源为基础的汽车技术经过长期发展与完善, 已经成为主导技术,伴随着其发展,政治、经济、社会等制度不断的适应融合,形成“技术-制度复合体”。“技术-制度复合体”一旦形成,就会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既得利益者阻碍新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传统能源汽车路径依赖效应进一步强化,短时间内很难打破。

(二)我国新能源汽车战略高度不够。

我国实施新能源汽车战略的主要目标导向是基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实现“弯道超车”,并非追求社会环境效益最大化。中国的新能源汽车产业政策具有排他性,主要是通过政府主导支持国内企业,封闭的利用本地技术,阻碍了先进资源的引进与吸收。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推动主体科技及产业发展部门,环境资源部门并非主导力量。

(三)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核心技术水平不高。

在新能源汽车发展初期,主要面临的技术问题有:安全性、续航里程短。整体来看,与国外先进技术相比,我国新能源汽车核心技术仍相差较远。我国传统汽车工业技术较国外差距较大,而现阶段新我国能源汽车主要是通过对传统汽车动力系统做替代,对整车其他部位改进较少,混合动力汽车表现尤为明显。

新能汽车零部件核心技术有待提高,电池动力系统技术、电机驱动系统、整车控制技术跟国外先进技术相比还有一定差距。电池能量密度较低、充电时间过长、安全性不高、使用寿命较短、电机驱动系统效率低下。

(四)基础配套设施建设进展缓慢。

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初期,相关基础设施具有一定公共物品的属性,投资周期长、投资规模大、不确定性高等特点。相关利益参与方分歧较大,相关技术和建设标准没有完善,基础设施建设缓慢。政府激励方向不明确,补贴资金分配上,建设企业与运营企业还存在较大分歧,且补贴资金力度存在不确定性。充电、换电设施建设还远远跟不上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进度。

四、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对策建议

(一)优化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战略。

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战略跟国外先进国家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我们从以下4点提出建议优化战略。(1)把社会可持续发展作为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重要目标,不一味追求经济利益。(2)打破新能源汽车发展封闭环境,改革开放,调动市场参与各方积极性,破除仅以发展地方经济为惟一目的的狭隘观点,引进先进产品及技术,才能激活市场,优化资源配置。(3)商业化初期创新运营模式,使商业模式适应现阶段新能源汽车生命周期。(4)加大可持续发展、绿色发展宣传,增加公众对新能源汽车认可程度,最终实现产业经济利益与改善环境质量双重目标。

(二)促进技术创新,实现产业关键技术突破。

新能源汽车实现对传统能源汽车替代的基础是其自身技术和性能的完善。只有实现了关键技术的突破,才能够降低新能源汽车的成本,提升其汽车性能,实现对传统能源汽车替代。产业关键技术实现突破需要注意两点:

(1)注重专利池和标准工作,发挥技术标准下专利池对产业技术创新的激励作用,促进产业技术进步。(2)构建产业技术创新平台,企业作为研发主体,搭建高校、研究所共同合作的研发平台,通过产学研创新平台的资源优势互补,实现产业关键技术的突破。

(三)优化政府政策制定,促进新能源汽车产业快速发展。

政府应加大新能源汽车供给端政策支持力度,提高基础技术研究投入,尤其是电池、电机等核心技术的投入。激励企业技术研发方面,注重“金融支持”及“税收优惠”政策工具利用,降低企业技术风险。环境支撑端方面要积极鼓励充电桩、换电站等基础设施的建设,破除地方保护主义和封闭环境思维,促进基础设施合理科学建设。需求端政策结合长短期策略,通过政府强制措施快速进行市场示范,尽快实现商业化,为长期私人采购新能源汽车做好基础。

(四)加快基础设施建设。

新能源汽车配套施舍建设,建立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社会资本弥补等多层次投资,政府协调好各方利益关系,加大配套设施补贴力度,多方受益。

(五)支持技术兼容策略,建立缝隙市场,破除路径依赖效应。

既得利益群体为维护自身利益,希望维持现状,对新能源汽车发展消极怠工。技术兼容可以顾及各方利益,大力发展混合动力车,兼顾传统汽车方利益,也为发展新能源汽车创造条件,创造缝隙市场。以混合动力汽车作为突破口,快速到达临界容量,破除化石能源汽车非良性路径依赖。

参考文献:

[1]张贵群,张欣.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面临的路径依赖及其破解[J].工业技术经济,2014(2):75~80.

[2]卢超、尤建新、戎柯、石涌江、陈衍泰.新能源汽车产业政策的国际比较研究[J].科研管理,2014(12):26~35.

[3]谢志明、张媛、贺正楚、张蜜.新能源汽车产业专利趋势分析[J].中国软科学,2015(9):127~141.

[4]张政、赵飞.中美新能源汽车发展战略比较研究――基于目标导向差异的研究视角[J].科学学研究,2014(4):531~535.

第6篇:汽车能源产业研究范文

因此,通过对日本新能源汽车产业的相关扶持措施进行分析,总结归纳其经验并加以借鉴,针对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中的不足提出对策建议,有助于提高我国新能源汽车发展水平,缩小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促进我国的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1、日本新能源市场发展迅猛,引领全球

日本新能源乘用车市场增长迅速,截至2012年底,日本仅混合动力车的销量已经接近80万辆(见表1)。目前,日本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新能源乘用车市场(见表2),2012年新能源车销量达到81.2万辆,2009~2012年新能源车销量复合增长率达到23%。

2、日本新能源汽车发展的经验

日本新能源汽车市场能够如此快速增长,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1)政府制定并执行有效的产业政策。

从1965年启动电动汽车研制开始,日本就陆续出台了一系列产业政策以扶持新能源相关产业的发展。

2010年4月,日本正式《下一代汽车战略2010》,作为下一代汽车发展的指导性文件,其中对新能源进行了定义。日本将以下几类汽车定义为新能源汽车,分别是:混合动力汽车、纯电动汽车、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燃料电池汽车和清洁柴油汽车。同时日本制定了新能源车型的普及目标,即到2030年新能源汽车占乘用车比例达到50%~70%(见表3)。

在新的战略中,日本根据新能源技术发展状况设计了务实的应用路线图,认为需综合考虑技术成熟度、成本以及市场等情况制定技术研发优先顺序。立足日本新能源技术的发展水平,应首先努力强化在电动车及插电式混合动力车领域的领先地位。中短期来看,混合动力和插电式混合动力等低碳排放汽车,以及用于近距离通勤的电动车是更加重要的研发方向。

(2)重视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的系统建设。

日本在建设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的时候,从政府资助的研发阶段开始,就强调基于原有产业链进行价值链重构,提升传统企业参与的积极性,建设符合新能源发展需要的新产业链,这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生产传统汽车及零部件厂商开发、应用新能源技术的积极性。以新能源汽车用电池产业为例,包括丰田、日产等传统汽车企业,均通过参股方式介入了新兴的电池技术产业。

(3)重视标准建设,推动标准国际化。

和其他产业一样,技术标准是新能源汽车发展的重中之重。目前世界各国新能源汽车,特别是电动汽车的发展都处在起步阶段,技术标准成为关键。日本正在积极谋求在电池、充电设备、新能源车安全等领域将日本国家标准提升为国际标准。

日本是混合动力和电动车领域标准的开拓者,而美国和欧洲在相关领域的标准制定明显落后于日本,因此,日本在标准制定上具有明显的先发优势。例如:日本是全球最早制定混合动力和电动车安全标准的国家。2010年,日本开始推动联合国相关机构采纳其燃料电池汽车的安全标准;2011年,日本又开始策划充电设施的标准化,并计划推动其成为国际标准。

(4)车企积极参与新能源车的研发和量产。

以丰田为例,1997年丰田推出全球首款混合动力车普锐斯。迄今为止,该车型累计销量已经超过350万辆,是公认最成功的混合动力产品。丰田也因此被业内公认为混合动力技术最领先的企业。

除了混合动力产品,丰田还积极开发插电式混合动力、纯电动、氢燃料电池汽车,插电式普锐斯的电池续航里程已提高到26公里。2012年,丰田推出锂电池纯电动汽车FT-EV,充电后能行驶80公里。

2012年,丰田全球乘用车销量的20%为混合动力车。在国家信息中心有统计的13国乘用车市场中,普锐斯合计销量超过44万辆。在日本,丰田AQUA年销量已经超过25万辆。终端市场的巨大成功,为丰田加大新能源车型的后续研发,提供了充足的信心。

(5)减税以鼓励购买新能源车,推动消费观念的转变。

为了鼓励新能源产品的推广,日本政府陆续推出“机动车吨位税”及“机动车购置税”减免措施,并在2012年推出了直接补贴政策,鼓励消费者购买节能环保汽车(见表4)。

日本政府非常注意加强消费者环保意识。比如,各种商品的包装上都印有保护环境的宣传语。经过多年宣传和引导,日本市场消费者已经充分认识到新能源车的环保作用,并愿意购买相关产品,对新能源车型在日本进一步推广,有着积极的作用。

(6)政府资金支持。

政府投入巨资支持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技术研发和基础设施建设,粗略的计算,仅2006年―2009年日本政府就投入了4000多亿日元用于支持新能源汽车产业。

(7)战略目标明确。

政府制定明确的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重点发展混合动力和纯电动车,一旦明确,就坚定的走下去。目前丰田的混合动力汽车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8)多行业的联合合作。

政府鼓励多行业联合(汽车、摩托车、机械、电子、能源企业,科研院所等),积极制定下一代新新能源汽车锂电池的国际标准化认证,抢占先机。

(9)“官产学”的研发大联盟。

由政府主导,建立“官产学”组成研发大联盟,联合攻克技术难关。

3、日本新能源汽车发展经验对我国的启示

为了促进我国新能源汽车技术研发和产业化的快速发展,推动新能源汽车的普及,借鉴日本的经验,并结合我国国情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现状,我国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继续努力。

(1)制定较为明确的技术路线,完善新能源汽车产业相关的法律法规体系

尽管我国已经制定了一些相关的法律法规,但目前还没有一个系统的新能源汽车发展规划,尤其是缺乏具有明确目标、强制性的法律法规。而以上各国的经验表明,由于新能源汽车与传统燃料汽车在成本上存在劣势,国家以强制性法律法规推动新能源汽车的普及是非常必要的。只有在强制性目标推动下形成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和相关产业链,新能源汽车的成本才能逐渐降低,进而逐步替代传统燃料汽车。

制定于1992年的《美国国家能源政策法案》要求到2010年,用非石油代用燃料来替换30%的发动机燃料。英国2008年的《可再生交通燃料法规》规定从2008年4月起,所有的燃料供应商有必须在其销售的燃料中添加一定比例的生物燃料,到2010年可再生燃料要达到英国境内销售的所有交通燃料的5%。我国虽然制定了节能减排的总体目标,但对新能源汽车的推广缺乏强制性法律保障。对于已经成熟的新能源汽车技术,国家在推动产业化发展过程中,也应适当采用强制性的法律手段,或者采取具有一定约束力的指标意见,从而降低导入成本,使新能源汽车快速普及,待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到相对成熟阶段后,再逐步取消相关优惠政策。

(2)建立以政府为主导,企业、研究机构共同参与的研发模式

由于新能源汽车产业还处在研发与导入并进的阶段,技术研发需要很高的技术和资金投入,大部分国内传统汽车企业难以承担,加之市场前景不确定,因此大多数企业对新能源汽车技术研发和产业化发展积极性不足。这就要求政府在新能源汽车产业化发展的初期和关键技术研发方面发挥主导作用,制定新能源汽车研发的路线和时间表,明确关键技术领域,整合国内的资金和科技资源,与企业、研究机构共同推动新能源汽车关键技术的研发。从发达国家推进新能源汽车研发经验来看,政府的支持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日本为攻克电池方面的关键性技术,由政府主导,建立了开发高性能电动汽车动力蓄电池的最大新能源汽车产业联盟,实施2009年度“革新型蓄电池尖端科学基础研究专项”项目。该联盟包括汽车企业(丰田、日产等)、电机和电池生产企业(三洋电机等)以及京都大学等知名学府及研究机构,共22家成员单位。参加该联盟的成员单位每家出50名以上专业人员从事合作研究,开发企业需要的共性基础技术。日本政府计划7年内对该项目投入210亿日元,通过开发高性能电动汽车动力蓄电池,在2020年前将日本电动车一次充电的续驶里程增加三倍以上。

(3)加强新能源汽车产业基础设施的建设,积极发展有关配套政策体系

目前,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基础设施建设和配套政策还很不完善,各地区执行力度也存在较大差异。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如充电站),可以借鉴日本的做法,在收益回报等暂时不明确时,由电力部门牵头参与有关的基础建设,并且以个别城市为中心辐射形建设,这样既便于研究管理又可节约成本。而通过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可以建立一系列财政补贴、减免税收、公务车采购等配套政策体系,如对新能源汽车生产实行信贷支持和税收减免;积极推动新能源汽车的政府采购行为,制定最低采购比例,并鼓励个人消费者购买新能源汽车;对新能源汽车消费实行车船税、消费税和燃油税减免,并提供城市行车通道及停车方面的便利和优惠政策;对替代燃料的生产使用和基础设施的建设提供直接投入、信贷支持和税收减免。

(4)多举措加强对消费者的宣传和教育

第7篇:汽车能源产业研究范文

关键字: 中国;新能源汽车;节能减排;现状;对策

1. 新能源汽车及其发展意义

新能源汽车(New energy vehicles)是指除汽油、柴油发动机之外所有其它能源的汽车。包括氢能源动力汽车、混合动力汽车、燃料电池汽车和太阳能汽车等。新能源汽车的废气排放量比较低。新能源汽车综合了车辆的动力控制和驱动方面的先进技术,采用非常规的车用燃料作为动力来源,是目前世界各国都在大力研发的交通工具。

汽车产业的发展使得石油不断消耗和环境污染加重。从1886年德国人奔驰和戴姆勒制造第一辆汽车开始,各国都争相发展汽车,使得汽车工业有了日新月异的变化。汽车产业不断发展的同时也产生了一系列的诸如能源、环保等问题。据相关资料显示,全球教育设备的石油需求占总需求约60%,我国汽车产业的石油需求占总需求约35%,石油属于不可再生资源,使用多少其保有量就会减少多少,而且很多国家原油对外依存度很高,美国原有对外依存度达到60%以上,我国原有对外依存度也达到50%,所以很多国家的汽车产业都需要降低对石油的依赖。另外,汽车尾气会对环境造成污染,汽车尾气中包含有多种有害物质,例如,一氧化碳、氮氧化物、碳氢化合物、含铅化合物等,这些有毒物质会对人的身体健康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同时,全球16%的二氧化碳来自于汽车尾气,加速了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城市汽车保有量大幅增加,导致汽车污染物排放已经成为了城市空气污染的主要污染源,汽车尾气污染亟需治理。因此,新能源汽车的出现对于改善汽车污染物排放严重的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新能源汽车也成为了世界汽车产业关注的焦点之一。新能源汽车具备节能环保的作用,能够有效地实现汽车产业节能减排和“低碳经济”的目的,所以,新能源汽车不管是对整个汽车产业,还是对环境保护、国家节能政策等,都具有重要的发展意义。

2. 我国新能源汽车发展现状

新能源汽车代表着世界汽车产业的发展方向,世界各国都在大力研发新能源汽车,加快新能源汽车产业化,这样不仅有利于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还能够有效促进汽车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开始于21世纪初,2001年,我国将新能源汽车研究项目列入国家“十五”期间的“863”重大科技课题,提出以汽油车为起点,向氢动力车目标挺进的方针。我国政府对于新能源汽车的研发和产业化非常关注,近年来我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关于新能源汽车的政策。2007年11月1日,国家发改委颁布了《新能源汽车生产准入管理规则》,明确了新能源汽车的概念和范围;2008年8月1日,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节油节电工作的通知》,明确指出新购公务车应当优先购买节能环保型汽车和清洁型能源汽车;2008年11月,科技部和财政部共同启动“十城千辆”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应用工程,计划到2010年,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的规模目标是一万辆,到2012年占新车市场份额的10%;2009年1月14日,国务院原则通过《汽车产业振兴规划》中明确提出要实施新能源汽车战略,推动电动汽车及其关键零部件产业化;2009年1月24日,财政部、科技部下发《关于开展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试点工作的通知》,指出在北京、上海、长春、重庆等13个城市开展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试点工作,并鼓励试点城市率先在出租车、公交车、环卫、公务和邮政等公共服务领域推广使用节能和新能源汽车;2009年12月9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将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试点城市由13个扩大到20个;2010年6月1日,国家发改委、财政部、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出台《关于开展私人购买新能源汽车补贴试点的通知》,加大对新能源汽车的扶持力度,在上海、长春、深圳、杭州、合肥等5个城市启动私人购买新能源汽车补贴试点工作;2010年7月,国家将十城千辆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试点城市由20个增至25个,新能源汽车正进入全面政策扶持阶段;2010年9月8日,国务院原则通过《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将新能源汽车列入7大战略性新兴产业;2012年4月18日,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通过《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12-2020年)》,对于推动我国汽车产业转型升级,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具有重要的意义,争取到2015年纯电动汽车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累计产销量达到50万辆,到2020年超过500万辆,并使我国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及关键零部件技术整体上达到国际先进水平;2012年5月,国家为了加快培育发展新能源汽车,决定新能源汽车项目每年将获得10~20亿元资金的支持。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模式是政府积极参与和支持新能源汽车的研发及市场推广,以此来带动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自主研发,加快促进新能源汽车产业化。我国的汽车企业对于新能源汽车是大力研发,近些年来,国内汽车企业都开始研发和生产新能源汽车,积极参与到新能源汽车的示范运行及其产业化进程当中去。例如,一汽集团、比亚迪、奇瑞、长安、东风等大型汽车企业目前都已经成功研发了多款新能源汽车客车、轿车。“十二五”期间,我国新能源汽车将正式迈入产业化发展阶段,发展规划为2011~2015年开始进入产业化阶段,推广使用新能源城市客车、小型电动车、混合动力轿车,零部件企业也会对新能源汽车零部件进行战略投资,把节能汽车零部件作为重点投资对象。“十三五”期间我国将进一步普及新能源汽车和多能源混合动力车,而且插电式电动轿车、氢燃料电池轿车也将逐步进入普通家庭。虽然,中国发展新能源起步较晚,但是,发展的速度惊人。不管是在新能源汽车的研发方面,还是在新能源汽车的推广方面,我国政府对于新能源汽车的支持是有目共睹的,我国未来五年在新能源汽车发展方面将投资至少1000亿元,让新能源汽车在我国尽快普及。

3. 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3.1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3.1.1关键技术不足,技术创新能力较弱

技术是发展新能源汽车的关键因素之一,没有先进的技术就没有办法研发出先进的新能源汽车。中国在关键技术方面的掌握不足,导致在一些主流新能源汽车领域缺乏核心技术,从而与世界先进水平还有较大的差距。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技术创新对于新能源汽车来说至关重要,只有不断创新,不断完善现有技术,才能够生产出高水平的新能源汽车。国内汽车企业普遍存在技术创新能力薄弱的现象,一些技术难点尚未攻克。

3.1.2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战略不明确

中国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必须要有明确的战略才行,科学的发展战略不仅关系到中国汽车产业的未来,还间接影响到中国新能源汽车能够顺利实现产业化。虽然,我国政府对于新能源汽车产业大力支持,也出台了较多的政策,都涉及到了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短期目标和任务,但是,这些政策都没有足够的战略高度,没有对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提出明确的战略规划和发展方向。

3.1.3配套服务滞后

我国新能源汽车的配套服务设施建设仍然比较匮乏,没有形成良好的市场效应,例如,没有设置专业的新能源汽车充能站、新能源汽车上牌照难等问题,配套服务滞后也成为了制约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3.2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对策:

3.2.1加大技术投入,鼓励自主研发

国内汽车企业在推广新能源汽车的同时,必须要加大技术投入,进行技术创新,提高技术人员的技术创新能力,进一步加大自主研发的力度,掌握新能源汽车的核心技术,可考虑形成新能源汽车的产业链。

3.2.2明确新能源汽车发展的市场定位

只有明确新能源汽车发展的市场定位,才能够找到今后我国新能源汽车发展的方向,确定重点发展的车型。目前看来,充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的技术已经趋于成熟,可以重点推广使用,纯电动汽车的发展潜力较大,可以在公共汽车领域推广。

3.2.3大力建设配套服务设施

配套服务设施的建设,对于促进新能源汽车在我国的推广具有重要的意义。例如,可以选择特定地点建设充电站、制氢加氢站等设施,增加新能源汽车的维修网点,提高新能源汽车售后服务的水平等。

4. 结束语

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对于解决我国的能源环境问题具有战略性意义,同时,促进新能源汽车产业成为我国新型战略产业,对于提高我国新型战略产业在国际上的地位具有重要的作用。现阶段,我国需要解决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不断创新,从而引导新能源汽车走向产业化的道路。

参考文献:

[1] 张晓宇,赵海斌.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现状及其问题分析[J].理论与现代化,2011,(2.).

[2] 马春梅.从国外的经验看我国新能源汽车的产业化发展[J].学术交流,2011,(12).

[3] 陈柳钦.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政策支持[J].甘肃行政学院学报,2010,(3).

[4] 潘建亮.我国发展新能源汽车之分析[J].汽车工业研究,2010,(3).

第8篇:汽车能源产业研究范文

(一)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背景及意义

随着城市化、工业化进程加速,汽车产业快速发展,国际原油供求矛盾逐步加深,全球气候变暖日益明显。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是缓解石油资源短缺的重要举措,是全球汽车工业应对能源和环境问题的共同选择。首先从资源方面来看,如图1和图2所示,随着石油价格长期上升趋势明显,油价日益高涨已成为经济不能承受之重,同时随着世界和中国汽车保有量迅速攀升,对石油消耗造成严重负担。

其次从环境方面来看,能源大量消耗带来温室气体排放问题,是造成气候变化的主要原因,近年来各国排放标准不断严格,以减少汽车对全球气候变暖影响。

在此背景下,以节能减排为重要目标的新能源汽车技术不断取得突破,并逐步形成以能源、机电新技术为支撑,多种新能源为动力,涵盖新能源汽车整车、配套部件、专用储能材料及相关服务等领域,具有巨大市场潜力的新兴产业,呈现快速突破、竞相发展的态势。

新能源汽车产业代表了世界汽车产业的发展方向,是未来世界汽车产业的制高点,是各国家和汽车制造厂商的共同战略选择。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加快推进新能源汽车的产业化进程,既是有效应对能源和环境挑战,实现中国汽车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把握战略机遇,缩短与先进国家差距,实现汽车产业跨越式发展的重要举措。中国汽车工业必须积极行动起来,参与到这场全球性的新能源汽车的竞争中去,勇于迎接挑战,才能抓住这次难得的历史机遇,实现中国汽车业的跨越式发展。

(二)国外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现状

美国、日本、欧洲等发达国家对新能源汽车技术高度重视,从汽车技术变革和产业升级的战略出发,颁布制定了优惠的政策措施,积极促进本国新能源汽车工业发展,以期提升本国汽车工业国际竞争力,在全球汽车工业新一轮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

1. 美国。当前国际上车用替代燃料主要是乙醇和生物柴油等非化石类燃料,美国一直致力于提高乙醇以及生物柴油等可再生资源使用量,以生物乙醇汽车为核心,近年来美国燃料乙醇生产和消费量都处于快速上升中,其主要需求就来自于替代汽车燃料。2007年1月24日,美国总统前布什发表国情咨文,宣布了替代能源和节能政策,提出美国应努力在未来10年之内将汽油使用量降低20%。2008年12月,14家美国电池和先进材料企业,在阿冈实验室的支持下,成立了先进交通运输用电池生产国家联盟,以提高美国车用锂离子电池制造实力。目前美国把充电式混合动力汽车作为刺激经济和拯救汽车业的一张王牌,联邦政府为推进充电式混合动力汽车计划,斥资140亿美元支持动力电池、关键零部件的研发和生产,支持充电基础设施建设,消费者购车补贴和政府采购。同时,美国能源部下属的国家实验室以及电池制造业联盟在肯塔基州设立了研发和制造中心,目标是为充电式混合动力车提供高性能的锂电池组。这些新能源政策,更加明确了研发节能减排新产品的方向和目标。

2. 日本。近年来,面对日趋严峻的能源形势和巨大的减排压力,日本汽车制造产业正在酝酿一场重大技术革命,以节能环保的新能源汽车开发代替传统燃油汽车。目前日本新能源汽车发展迅速,技术相对成熟,市场需求增多,逐步进入全面推广阶段,有望成为未来日本汽车产业的新引擎。日本混合动力汽车领域独树一帜并已形成产业化,同时注重鼓励燃料电池和生物燃料的发展,丰田、本田、日产等日本厂商的混合动力汽车不仅在国内热销,在国际市场上也令其他国家厂商望其项背。同时日本鼓励并重视燃料电池和生物燃料的发展,计划在5年内斥资2090亿日元开发以天然气为原料的液体合成燃料技术、车用电池,以及氢燃料电池科技;2007年着手生物燃料的普及,拟在2011年单年度生产生物燃料5千万升。为了进一步推进新能源汽车以及环保汽车,日本从2009年4月1日起实施了“绿色税制”,其适用对象包括纯电动汽车、混合动力车、清洁柴油车、天然气车以及获得认定的低排放且燃油消耗量低的车辆。

3. 欧洲国家。欧洲历来重视节能和减排,重视生物燃料的开发应用,凭借欧洲汽车厂商在柴油发动机上强大的技术优势,欧洲在清洁柴油乘用车方面发展最为迅速。目前,柴油车在乘用车总销量中的比重已超过50%。欧盟在2003年了《欧洲未来氢能图景》,并制订了《欧盟氢能发展路线图》。欧盟委员会于2007年1月公布了“新欧洲能源政策”,目标是到2020年,将温室效应气体排放量降低到至少低于1990年的20%,将能源消耗中可再生能源的比例提高到20%;同时将今后7年欧盟能源领域的研究开发预算提高50%。除欧盟委员会外,欧洲各国政府也根据本国情况制定了大量的政策和措施,旨在推动新能源汽车的开发和消费。

二、国内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基础分析

(一)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取得的成就

我国新能源汽车已具备一定的研发和产业化基础。“十五”计划以来,国家制定了新能源汽车科技规划,并在“863”项目等国家项目的支持下,在选择具体的新能源汽车道路时采取了多管齐下的策略,对各种可行的技术都予以一定的支持,上海811所、同济大学、清华大学等几十家单位,把新能源汽车及相关零部件的研发列为重点课题,对各种主要技术路线进行了跟踪研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中国式仅次于日本的全球第二大锂电池生产国,产业规模庞大,产业链基础好,生产工艺共性点多,具备大规模发展汽车用动力电池的条件。中信国安盟固利、比亚迪等企业已投资十多亿元,建设磷酸铁锂货锰酸锂动力电池的生产能力,比克、力神、北大先行、威力克、寰宇、海霸、万向等企业也在加快投资。今年来,锁着电动汽车的发展,国产电动汽车电机性能有了较大提高,自主开发的车用电机效率大大提高,部分产品已经应用到中国主要汽车生产企业的电动汽车中。通过近10年的自主研发和示范运行,我国在动力电池、驱动电机、电子控制和系统集成等关键技术领域取得明显进步,纯电动汽车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开始小规模投放市场。燃料电池技术水平不断提高,燃料电池汽车示范考核逐步深入。通过实施不断严格的乘用车燃料消耗量限值标准,应用先进内燃机、高效变速器、轻量化和优化设计等节能技术,我国汽车平均油耗明显降低。混合动力汽车开始进入市场,极大促进了传统汽车产业的技术升级。天然气汽车技术基本成熟,初步实现产业化,形成了一定市场规模。

(二)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存在的制约因素分析

近年来,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量迅速增加,汽车质量快速提升,研发步伐明显加快,具备了实现产业化发展的基本条件。但总体来看,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仍然处于起步阶段,尚有许多问题亟待解决,主要包括:

一是亟待攻克的技术瓶颈。目前我国新能源汽车技术水平还比较低, 国内电动车面临着电池、电机、电控系统等关键核心技术上的瓶颈问题。动力蓄电池同时涉及混合动力、纯电动和燃料电池三种电动汽车,因此动力系统的转型将强烈依赖电池技术的突破。然而,我国在电池系统集成技术、大规模生产工艺设计、生产过程质量和成本控制等方面,与国外先进水平仍有较大差距,电池技术是现阶段我国新能源汽车实现产业化存在的最大难点。

二是没有形成完备的产业链。目前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建设能力比较薄弱,没有建立起从科研、设计到设备制造的比较完备的产业体系,产业链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特别是消费者所必需的充电站等配套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新能源汽车有关测试和试验的技术规范不健全,产品认证体系亟待加强,标准化工作进展缓慢,严重阻碍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健康发展。

三是新能源大规模供应体系尚未建立。按照科学的划分,交通能源转型有三个阶段:找到可以大规划提供的新能源;实现新能源的大规模供应;通过新能源汽车的量产有效利用新能源。可见,单纯在新能源汽车技术上实现突破,并成功进行示范运行,并不能解决能源供应问题,目前中国大规模的清洁能源供应体系远未建立,国家还没有制定出新能源大规模供应和能源基本转型的具体计划,从而使得新能源汽车的长久、稳定发展缺乏新能源供应这一物质基础。

四是直接惠及消费群体的政策扶持力度还不够。新能源汽车的发展靠的是市场的需求,而市场需求的主题是消费群体,目前,国家对新能源汽车产业有一部分政策支持,但是这些政策大多都是针对源头生产企业的,对于广大新能源汽车消费群体,国家并没有制定完善的政策,及时的给予补贴,由于目前的新能源汽车售价普遍比传统汽车高出1至2倍,甚至数倍,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国家补贴缺位,市场需求无法兴起。

五是国内各类生产要素没有得到有效整合。目前我国新能源汽车企业大多各自为战,行业协会和中介机构的作用得不到发挥,缺乏必要的资源整合与统筹协调,低水平重复建设较多,资源浪费现象比较普遍。如何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有效整合发展新能源汽车的各类要素和资源,在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建立起对新能源汽车的良好预期,是我国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需要解决的一个重要任务。

六是企业缺乏自主核心技术。我国新能源汽车合资企业多,进入九十年代以来,我国多数汽车企业走上了合资发展的道路,合资一方面解决了我国汽车企业的发展资金来源问题,同时也方便了我们了解世界产业的发展动态,但是,造成了国内研发实力的弱化,企业越来越依赖国外技术,造成本国技术空心,企业自身核心技术缺失,和国外企业差距较大,在当前的发展新能源汽车的潮流下,必将为我国企业带来的巨大的挑战。

三、新能源汽车产业化发展路径分析

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多种技术路径并存,而混合动力、纯电动和燃料电池驱动是其发展的三个基本选择。混合动力汽车目前已经产业化,但相对于日渐枯竭的石油资源而言,终究是个替代方案,不可能长久;纯电动汽车也已经迈出产业化的步伐,但技术瓶颈较多;燃料电池驱动是最终解决方案。新能源汽车将沿着 “镍氢――锂电――燃料电池”产业化路径发展。而新能源汽车产业的价值链将围绕最为核心的电池业务展开,并逐步延伸至电气系统(驱动电机、控制系统)、整车(乘用车、客车)以及上游资源(锂、镍、稀土)领域。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主要集中在纯电动汽车和油/电混合动力汽车上。因这两种汽车在节能与环保方面的较高可行性,有望成为下一阶段新能源汽车的主流。届时世界汽车将摆脱依靠石油能源的时代,进入单一的新能源汽车时代。

(一)锂电池是新能源汽车电池的首选

目前主要的新能源电池产品有镍氢电池、铅酸电池和锂电池等品种。铅酸电池是目前应用最广泛、技术最成熟,并且唯一大批量生产和应用的动力电池,主要用于汽车和电动自行车。镍氢电池已成功应用于丰田混合动力汽车,目前应用较为成熟的动力电池,搭载镍氢电池的混合动力汽车全球销量已超过170 万辆。离子电池具有重量轻、储能容量大、功率大、无污染、寿命长、自放电系数小、温度适应范围广等优点,已开始逐渐取代酸铅和镍氢电池,成为目前世界上大多数汽车企业的首选目标和主攻方向,全球已有20余家主流企业进行车载锂离子动力电池研发。

镍氢电池以其成本优势占据了电池容量要求不高的混合动力电池市场,能量密度小、续航能力差。锂离子单体电池已经完全达到实用水平,但成组应用技术尚不成熟,导致动力电池成本高,寿命较短。我们认为镍氢电池是未来2~3 年过渡产品,最终目标是锂电池和燃料电池。具备优越性能的锂电池材料已经面世,但由于制造工艺和设备的限制,成品率较低,若成品率达到80%,成本即可降低30%~50%。未来2~3年锂离子动力电池实现规模化生产,成本大幅降低之时,就是镍氢电池和铅酸电池被淘汰之日。

(二)永磁材料是汽车电机及控制系统突破口

汽车电机及控制系统的发展趋势:永磁化、数字化、集成化。传统汽车的驱动部件变速箱在新能源汽车中将被电机驱动系统取而代之,但新能源汽车同时也对电机及驱动系统提出更高效率要求、温度耐受要求和更低成本要求。电机及控制系统作为关键的驱动部件,在整车的成本比重约占15%,从新能源汽车电机及控制系统的发展趋势看,永磁同步驱动电机,控制系统及功能单元数字化,电机与变速箱、电机与发动机、电机与电子部件集成一体化是汽车电机及驱动系统的发展方向。

随着混合动力汽车和纯电动汽车的快速发展,永磁驱动电机将迎来一个更为快速发展的时期,其发展发展趋势也将呈现以下特点:高功率密度、高转矩密度、高可控性、高效率、高性能高价格比等,以满足新能源汽车的实际需求。目前,新能源汽车电机制造壁垒不高,短期内控制系统是瓶颈,仍然需要加大研发力度,寻找突破口。

四、促进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针对国际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现状和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中村存在的问题分析,通过构建新能源汽车技术研发平台,建立关键零部件自主研发体系,加大研发力度突破技术瓶颈,不断完善新能源汽车标准体系并加快充电设施建设步伐,同时加强政府引导力度,建设促进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政策环境,不断推进新能源汽车产业化进程。

第一,加强新能源汽车产业相关技术研发力度。集中全行业科技资源,同时要加强国际间交流与合作,建立合作开发机制,在共性基础和前沿技术领域,积极利用国际资源;开展系统集成、动力总成、电磁兼容、高压安全、动力电池等关键技术研究,加快建立先进的整车设计与开发流程。突破动力电池核心技术,提高电池性能和寿命,降低成本。加快推进动力电池关键材料和生产装备自主化;突破和掌握高效动力总成、汽车轻量化、低阻零部件等先进节能技术。突破机电耦合、能量回收等混合动力汽车关键技术,实现混合动力专用发动机自主研发和生产;突破电动化总成控制系统(电动空调、电动转向、制动能量回馈控制系统)、整车分布式控制系统,掌握基于新型电机集成驱动的底盘动力学控制、整车控制系统、智能交通、车网融合等前沿技术。

第二,积极推进新能源汽车试点示范。深入开展节能与新能源汽车试点示范,进行产品试验验证和技术经济评价,提升产品技术水平;研究配套鼓励政策,探索建立具有商业可行性的市场推广模式,协调发展充电设施;扩大市场规模,形成试点带动技术进步和产业发展的良性循环机制,建立有利于公平竞争的开放市场环境。加强公共服务领域的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试点,以公交、出租、公务、环卫、邮政、城市物流用车和企业通勤车辆等为重点,加快推广节能与新能源汽车,逐步扩大试点规模,积极推动私人购买新能源汽车补贴试点。探索“裸车”销售、电池租赁、整车租赁等多种推广模式,建立新能源汽车租赁服务、二手车交易、电池梯次利用与回收再利用体系。

第三,加快充电设施等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在产业发展初期,应集中力量重点在试点城市开展充电设施建设。试点城市应开展充电网络建设,建立以个人和公共停车位分散慢充为主的充电系统。推进现有社会停车场改造,在主要商业区、住宅区和政府部门停车场配套建设慢速充电桩,在城市主要干道和火车站、机场等场所建设公共快速充电场站,依托公交场站建立公交车专用的充换电系统。开展新能源汽车基础设施关键技术研究,研制与智能电网相融合的能量转换技术与设备。

第9篇:汽车能源产业研究范文

关键词:汽车;节能;减排

【分类号】:TU831;TU201.5

0引言

能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我国能源总体供应短缺,并且呈现多煤、少气和缺油的特点。汽车作为国家发展的支柱产业之一,消耗的能源主要是石油产品――汽油和柴油。1993年我国成为石油进口国。2010年我国石油进口量达29450万吨,对外依存度高达52.6%,预计2020年我国对进口石油的依存度将达到70%,能源安全风险进一步加大。近年来我国汽车消耗的燃料以两位数比例逐年增长,汽车交通成为我国成品油的主要消耗领域。据预测2015年,汽车交通领域的石油消耗将达到2.5亿吨,届时我国石油短缺的局面将更加严峻。

在机动车保有量持续快速增长的情况下,机动车污染排放对我国大气质量,特别是城市大气质量形成了严重威胁。为了有效应对全球环境问题,全世界积极行动,我国政府也承诺到2020年我国单位GDP的CO 排放比2005年下降40%~50%。这将对我国汽车工业提出严峻的挑战。要解决能源的巨大消耗和环境污染的持续恶化的问题,我国汽车必须在节能减排上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应对[1]。

1我国汽车节能减排状况

1.1目前国家关于汽车行业节能减排和能源安全的相关政策

随着汽车的不断增加,我国汽车尾气对大气的污染日益严重,能源与环境社会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如何完善我国的节能减排政策,逐步提高我国汽车的燃油经济性及尾气排放标准,达到节约能源,减少污染的目的是迫在眉睫的问题[2]。同时,我们也坚信国家关于汽车行业节能减排和能源安全政策的实施对于促进我国汽车行业的节能减排工作和新能源汽车的发展至关重要。2009年是新能源汽车产业的破局之年,扶持新能源汽车的政策也进入密集期[3]。这些政策对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具有深远影响,其措施要点归纳如表1。同时,节能减排政策依然在不断加码和细化。

表1:近年汽车节能减排和能源安全政策一览表

1.2我国汽车节能减排和新能源汽车研发能力状况分析

在“863”计划和“十一五”国家科技专项等国家项目的支持下,我国节能减排和新能源汽车研发取得了阶段性的研究成果,培养了一支能力较强的研发队伍,人才储备体系正在日趋完2012年01月 商业营销善。近年来,随着全球汽车工业中心开始向我国转移,我国节能减排和新能源汽车的产业化进程明显加快。据不完全统计,目前从事混合动力客车研制和生产的厂家就有30多家。各汽车集团节能减排及新能源汽车发展的主要成绩和规划如表2。

表2:各汽车集团节能减排及新能源汽车发展的主要成绩和规划

1.3目前内资企业在节能减排和新能源汽车研发上取得的成绩及遇到的问题

近年来,我国内资企业在节能减排和新能源汽车研发上取得很大突破:新能源汽车产量迅速增加,新能源汽车质量快速提升,具备了实现产业化发展的基本条件。目前混合动力汽车初步具备产业化生产能力,进入小批量商业示范应用;纯电动汽车有效地开拓了特定区域的市场;燃料电池汽车主要技术性能接近国际先进水平;传统燃料车用动力系统改造研究已处于起步阶段;气体燃料、生物质燃料和煤基燃料等代用燃料车用动力系统研究进入产业化示范阶段。

但总体来看,我国节能减排和新能源汽车产业仍然处于起步阶段,尚有许多问题亟待解决,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关键技术缺乏:企业研发力度不够,且尚未掌握核心零部件技术

主要表现在:混合动力整车的核心集成能力、动力系统优化和匹配技术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动力系统技术平台已被整车企业所接受,但推广工作尚需进一步磨合;基础技术研究仍是制约瓶颈,致使关键部件和材料尚需进口,增加了零部件和整车的成本,等等。

(2)资金缺乏:技术攻关、示范工程、基础设施建设都需要较大投入

目前,新能源汽车的成本比传统汽车高出很多,要实现产业化,还需要度过艰难的市场导入阶段。要真正实现其产业化,尚需大量资金投入到技术攻关、基础设施建设和示范推广等方面。单凭企业自行解决资金问题,会给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增加很大的资金压力,因此需要政府在车辆购置、税费等方面出台实

质性措施,以推动新能源汽车的发展。

(3)人才缺乏:科技人才和管理人才存在较大缺口

新能源汽车的研发还处于起步阶段,相关科技人员相当匮乏,尤其在基础研究和关键零部件和材料的研发方面。而且,目前新能源汽车的车型开发、试验验证等技术能力与传统汽车相比,仍然很不完善,也需要专业的人才队伍。因此,我国新能源汽车的研究开发存在严重的科研人才瓶颈。同时,随着新能源汽

车示范工作将在全国几十个城市大规模的铺开,相关管理方面的人才将出现较大的空缺。

(4)相关配套产业发展滞后

一方面,锂、铂、镍、稀土等原材料应用能力较弱,以及提高动力电池能力密度和充放电性能等关键元器件缺失;另一方面,充电设备等相关的新能源汽车配套设施发展滞后。

2我国汽车节能减排技术的发展趋势

2.1我国汽车主要工业指标的回顾与预测

2000年以来,我国汽车工业即以进入了发展史上的黄金时期。根据我国汽协统计,2010年我国汽车产量达到1826.47万辆,是2000年207万辆的8.8倍,完全满足了国内市场需求。2011年我国汽车产量预计要突破2000万辆大关[2]。

(1)汽车总产量预测

从统计图中可以看出2010年我国汽车产量以年增长15%预计,2015年我国汽车产量将超过3600,如图1。

图1 :2011年~2015年我国汽车产量预测

(2)汽车保有量的回顾与预测

2010年我国以9100万辆的汽车保有量一跃超过日本,成为全球汽车保有量排名第二的国家。汽车保有量的快速增长一方面进一步提高了城市交通现代化的程度,另一方面也带来了极大的环境和能源压力[1]。

到2015年按报废率10%(废期为10年)计算,我国汽车保有量预计达到1.66亿辆。如图2。

图2:2011年~2015年我国汽车保有量预测(按年报废率10%计算)

到2015年按报废率8%(废期为12年)计算,我国汽车保有量预计达到1.73亿辆,如图3。

图3:2011年~2015年我国汽车保有量预测(按年报废率8%计算)

2.2 我国汽车节能减排新技术分析与展望

基于我国汽车动力系统的发展现状和面临的挑战,我国汽车动力系统的发展应从节能汽车和新能源换汽车两方面出发[4]。结合我国当前汽车产业政策和汽车研发方向,分析我国汽车节能减排和新能源汽车的发展趋势如下[3]:

(1)传统燃料车用动力系统

汽油机方面,目前国内各类微型汽车及轿车基本上为汽油车,广泛采用了电子燃油喷射、多气门等技术,可变进气系统和涡轮增压技术也得到一定程度的应用。目前在我国尚处于发展和完善阶段的一些技术,有可能成为我国未来汽车技术的发展方向,如发动机本身的结构优化,包括多气门可变进气系统、稀薄燃烧技术等,轻质材料的应用也会得到初步的发展。

柴油机方面,总体来说,国内柴油机高速直喷、增压及增压中冷、废气再循环等技术已经得到开发和逐步应用,而电控燃油喷射、高压共轨、排气后处理等世界先进技术则处于起步阶段。今后我国车用柴油机的发展趋势主要表现在广泛采用直喷、增压及增压中冷技术,涡轮增压技术想小缸径多缸柴油机延伸。未来

的技术趋势为电子控制燃油喷射技术、排气再循环技术、增压及增压中冷技术以及均质充气压缩燃烧等。

(2)待用燃料车用动力系统

我国从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大规模研制、开发和推广代用燃料汽车,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当前,在我国开展研究和应用比较集中的车用替代燃料主要有:气体燃料、生物质燃料和煤基燃料。

气体燃料方面,我国已经初步建立起燃气汽车产业化的技术平台,相当于国际上第二代燃气汽车产品的电子闭环控制、燃气供给加三元催化转化等技术在中国燃气汽车上得到普遍应用。当前气体燃料的开发重点是以电控闭环多点顺序喷射为特征的第三代燃气发动机技术。

生物质燃料方面,国内生物燃料研究工作有所加强,应用形成一定规模。车用乙醇汽油和生物柴油(BD100)等国家标准已相继颁布实施,生物燃料的生产工艺研究也取得了较大进展。今后,车用乙醇汽油和生物柴油将得到更大规模的发展。

煤基燃料方面,相比与气体燃料和生物质燃料汽车的产业化示范的有序开展,我国煤制油的研究工作刚刚起步。煤合成油CTL尚处于产业化准备阶段,煤间接液化合成油进入产业化也还有大量工作要做。但是,煤制油也是今后研究的方向之一。

(3)电动汽车动力系统

鉴于中国私人轿车和公交车集中在大中城市的国情,中国混合动力汽车主要是起停式微弱混合、ISG轻混合和主副电机中度混合等三种不同的技术方案,产品设计面向市场,EVT等强混合动力汽车和PLUG-IN混合动力汽车业逐步得到关注。纯电动汽车和燃料电池汽车的研发都取得了一定的进展,这也是今后我国

汽车节能减排的主要研究方向之一。

3结束语

环境保护已是当今时代的主题,一个国家在环境保护和公共交通事业的发展程度也是其综合国力强弱的体现,汽车作为一个节能减排的重点方向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但汽车的节能减排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既要有汽车企业的自身努力,又要有政府政策的支持,更需要全民环保意识的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方红燕,王今,刘克强.对我国汽车行业节能减排战略的思考[J].汽车工业研究,2009.

[2]刘兰剑.我国汽车节能减排政策与美、日比较研究[J].我国科技论坛,

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