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小学科学精品课教学设计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摘要:环境小品设计课程是景观设计专业较重要的一门专业课,近些年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审美意识的提高,景观设计与规划得到越来越多的人的重视和关注,人们对周边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一些学生的设计作业往往停留在表面,只注重形式而忽略了实用性,没有将环境小品设计看成是现实当中的一件物品。这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必须要求学生宏观地看待问题,可以通过实地测绘来培养学生空间尺度的概念。
关键词:环境小品 设计课程 景观设计 教学改革
环境小品是居住小区规划、公园规划等室外环境设计的重要内容,将环境小品结合园林绿地规划,可以起到很好的美化环境的作用。同时,环境小品设计课程是学习景观规划设计的重要专业课程之一。环境小品与我们的生活环境相比显得有些渺小、有些微不足道,可它们却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公园中或者小区里的一个座椅、一个垃圾箱、一条路、一个雕塑都可以给我们带来欢愉、舒适的感受。因此,环境小品会影响景观甚至是景观规划的整体性、实用性、艺术性和趣味性等方面,直接影响景观的成败。
环境小品不是现代的产物,不管是在西方还是东方都有着悠久的历史。在教学中,笔者发现,学生还是比较欠缺环境小品设计方面的知识,不能有效地组织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具有典型风格化的方案。结合学生的特点,笔者在教学中做了一点调整,就是在做正题设计方案之前,会给学生增加一些有针对性的训练,并把这种训练称之为“本土化”设计训练。第一阶段需要充分了解某一地区(注意是区域性的)的地域文化、风土人情、民俗民风等方面的内容,再到具体的环节就包括物品的造型样式、装饰图案等有关信息。第二阶段是整合阶段,整合所收集的素材,包括文字、图形、图案等信息。这时需要确定自己的设计主题,然后从素材当中提取所需要的东西,通过艺术美的法则以及人体工程学等学科的应用,设计出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案。这是前期的一个训练,目的在于训练学生的设计作品能够充分体现出个性、民族性或者文化性。一个好的设计作品不仅仅是功能性的体现,同样要有个性、民族性、文化性,这才是一个有灵魂的作品,才能与观者产生共鸣。
另外,还要注意多角度的设计。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发现,一些学生容易忽略作品在夜间的陈列效果。任何一件或多件小品被放置在一个环境空间中,都会遇到白天与夜晚不同的时间。然而,对于夜景来说,是目前公园或者小区规划当中重要的一部分,因此,就要关注照明设计。我们要用立体的设计手法去思考和处理问题,即多角度设计。从艺术设计的角度来讲,空间照明设计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对重要立面采用层叠照明法,因为景观照明中最重要、最基本的一个原则是:人们喜欢靠近最亮的光源。第二,可以通过再现、隐去、部分展示、强化表现等照明手法,体现被装饰物体的明暗变化的层次关系,起到突出主题的作用。第三,要充分运用现代照明技术为设计服务。比如,选用超薄的灯具,起到隐去灯具的作用等。还有对绿色节能方面的考虑,现在是能源危机的年代,要提倡低碳生活。这对设计来说也是一样的,要尽量选用绿色节能的设备,在设计的同时不能只是为了营造良好的视觉效果而忽略其能耗的大小。
一件好的环境小品设计,还需考虑到环境小品的易损因素,要从制作材料上进行把关,还要注意地理环境的不同。环境小品大都设置在露天,要保证维修的方便。环境小品在材料上一般多以混凝土为主,也有采用综合材料制作的,如主体混凝土局部加木料或以金属加混凝土预制构件等。不论采用何种材料,都要考虑其耐久性和抗损性,同时要讲究施工工艺。公共桌、凳、座椅作为城市家具,受到场所环境的限定,具备更大的随意性,但绝不可随心所欲杂乱无章地设置,要求与环境和谐,要形成一种景观气氛。在设置上需要同其他小品诸如标志、种植容器、污物筒等有机结合,以实现环境的舒适感。
一些学生的环境小品设计作业往往较注重形式,忽略了实用性,我们要求学生要宏观地看待问题,可以通过实地测绘来培养学生的这一能力。对某一个景区中的座椅、污物桶等物品进行实地测量,以此来了解尺度在空间当中的概念。另外,对一些古典家具和现代家具的实地测量也是很有必要的。
以上是笔者在教学当中的一些体会,对照了环境小品设计课程教学的一些实践办法和建议,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汤重熹,曹瑞忻.配景与艺术小品[M].乌鲁木齐:新疆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
【关 键 词】 情境创设;意义;途径;注意
过去的思想品德教育内容比较空虚、教条化,教学方式上存在着明显的说教式,这无形中给品德教育带上桎梏与枷锁。新课程改革后,强调和确定了思想品德课程的生活性、开放性、活动性和实践性,它以儿童与自我、儿童与社会、儿童与自然为三条轴线,面向儿童的整个生活世界,涉及到家庭、社区及儿童生活的其他生活空间,努力引导儿童热爱生活、亲自体验、乐于探究,让他们在生活中观察、了解、体验,在实践中认知、发展、形成,从而促进儿童形成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
那么,如何高效地实现教学目标,使思想品德课堂更贴近学生生活实际,为学生所喜欢,并能够真正认识和体验到思品课程的价值所在?我认为情境教学是一种很好的教学手段和载体。
一、创设教学情境的意义
情境教学就是指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借助各种直观手段,有意识地创设一种情感和认知相结合的教学场景或氛围,让学生在具体特定的环境中轻松愉快地获得知识的系列活动。正如德国一位学者说过的一个精辟比喻:将15克盐放在你的面前,你无论如何也难以下咽。但如果将15克盐放入汤中,且将它调制得美味可口,你早就在享用佳肴时,毫无负担地将15克盐全部吸收了。这个比喻,简单易懂地阐明了品德课堂需要溶入情境之中,其中的知识才能更好地显示出活力和美感。
首先,创设教学情境能够模拟再现知识产生的过程,努力把学生带到一个多样、复杂、活生生的情境中去体验,帮助学生深刻理解教学的内容,发展思维能力,灵活地迁移和应用学到的知识。因为只有把抽象的知识还原到具体的生活中,与一个个具体的现象、事件联系起来并加以运用,学生才能真正理解课程知识内在的丰富意义。
其次,创设教学情境能使原来枯燥、抽象的知识变得生动形象、富有情趣,有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在参与过程中处于兴奋状态,激发内在的学习动机。
第三,教育研究也表明,创设教学情境能够使学生在学习中增强情感体验,让学生在情境中认知、体验、实践,他们所受的教育、感悟才能更深刻,才能使他们把在学校里所学到的思想品德学科知识与生活现象、理论逻辑与现实逻辑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内化知识,积累经验,促进良好品德的形成。
二、创设教学情境的有效途径
良好的情境创设是沟通学生生活、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的重要途径,它的成功与否直接影响到课堂的教学效果。那么,怎样才能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熬”好《品德与生活》这锅“汤”呢?下面我们一起来共同探讨。
(一)运用生动形象的表演情境,渲染课堂气氛
新的思想品德教材屏弃了传统的说理呈现方式,大多以一个个生动具体的故事或小材料为呈现背景,用戏剧性、情境性较强的故事来体现一定的道德要求,并以此来达到提高学生道德认知水平的目的。对这样的课,让学生进行分角色表演深入明理、激感效果会更好,因为小学生年龄小、好动、思维能力更注重感性认识,张弛有度、绘声绘色、妙趣横生的故事小品表演、诗歌朗诵、演讲比赛等都是一种新颖活泼的表演情境,它突出了学生的主体性,是渲染课堂气氛,激发学生自行探索发现、掌握知识、培养道德情感的重要手段和途径。
(二)组织丰富多彩的生活实践,升华情感体验
生活是最好的课堂,课堂是生活的缩影。在思想品德课的教学中,学生品德的形成和发展离不开绚丽多彩、善恶并存、纷繁复杂的现实生活。教师必须走出照本宣科、空洞说教的误区,面向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重视学生在生活中的真实状态和实际问题,引入或创设能引起学生知识、情感、行为变化的生动具体的生活场景,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接受思想品德教育,在生活实践中自觉地去思索、判断、实践、反省,以达到知、情、意、行的统一。
(三)运用现代多媒体手段,创设声视情境
道德情感的生成是对客观事物感知、体验而产生的,离不开特定的情境,但小学生年龄小,对社会的观察和了解不多,很多事物、事例、场景从来都没有看到过、经历过、感受过,因此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教师应采取多种教学手段,尽量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情境,使他们在生动、形象、具体的教学情境中受到感染和熏陶。多媒体技术使教学内容化静为动,将一些学生在现实中看不到、摸不到、碰不到的事物模拟再现,帮助学生缩短了理论与现实、课本与生活的时空距离,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眼、耳、手等多种感官参与到课堂教学中,使他们的学习情绪迅速达到最佳状态,并在特定的情境之中自主探究知识,深入体会教材内涵,大大提高了学习效率,加深了学生对道德规范和要求的认识。
(四)妙用即时情境,变“节外生枝”为“锦上添花”
即时情境,即突破教师原教学设计过程中没有预见到的,而在课堂突发产生的意外情境。如何成功地捕捉这些即时情境加以因势利导,及时迅速、机智巧妙地融进自己的教学中,使课堂教学真实、鲜活、精彩地展现是对教师知识能力、思维反应、教育技能的严峻考验。这些课堂中学生出现的“出轨”行为,如果处理得好,就会使整个课堂教学处于一种追求课堂原生态生长的鲜活和精彩,这样的教学过程不仅有利于学生的思想成长,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也有利于提升教师的人格魅力,极大地缩短了师生间的距离。因此,面对突如其来的变故,教师要灵活调整教学动向,成功捕捉、重组从学生那里涌现的各种信息,另辟蹊径,随机生成教学情境,化弊为利,变“节外生枝”为“锦上添花”。
三、创设教学情境应注意的问题
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情境的创设,其目的是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创设特定地教学情境,使学生获得如临其境,如闻其声的体验,并能从中受到情境的感染,情境交融,以情入理。但审视当前的品德课堂,不管是什么情况,什么内容,很多教师都喜欢加上多个情境,尤其是一些公开课、观摩课甚至到了“无情境不入课堂”的地步,以至于一些无价值的情境设计充斥着课堂。因此,我认为教师在创设情境时要特别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要创设有价值的教学情境。思想品德课堂的情境运用要把握好度,情境教学并不是越多越好、越热闹越好。有些情境游戏化成分过多,过于绚丽却毫无价值,这样的做法往往没有体现思品知识的落实,一堂课下来,表面上气氛活跃,但实际上思考的收获很贫乏。
其次,要创设真实的情境。“情境”的创设应符合客观现实,不能因为一味地追求教学上的新、奇、特而忽略了情境创设的目的性,随意捏造虚假的情境。那些脱离生活实际的、不符合学生年龄和心理特点的、形式上偏离了课程内容的情境,反而会使教学效果适得其反。
第三,要创设开放的情境。思想品德课堂具有广阔的空间,是开放的课堂,流动的课堂。在创设情境过程中,教师不能墨守成规、生搬硬套,应紧贴时代的脉搏,努力创设富有时代性、开放性、活动性的教学情境,努力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获得创新的成果。
总之,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创设教学情境是一门科学,一门艺术。只有有意识地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具有浓厚情感色彩的教学情境,才可以拉近课本与生活、理论与现实的距离,才更能突出新课程中学生道德教育的实践性和有效性,才能最终实现以境生情,以情导行的目的。
【参考资料】
[1] 乔金珍. 思想品德课教学中的情境创设[J]. 思想政治课教学,2006(11).
【关键词】现代教育技术;混合学习;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B 【论文编号】1009―8097(2010)04―0051―04
一 《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的现状
高等师范院校开设《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至今已有20多年的历史,随着教学理念的不断研究和发展,基础教育改革不断深入,课程改革已取得了大量的实践成果。为了掌握《现代教育技术》课程改革的现状,我们利用CNKI文献平台调研了课程改革的文献资料,通过认真分析符合条件的检索结果,得到以“现代教育技术”为关键词检索,有研究论文155篇,优秀硕博论文18篇;以“混合学习”为关键词检索,有研究论文129篇,优秀硕博论文44篇;以“现代教育技术+混合学习”为关键词检索,有研究论文5篇,优秀硕博论文3篇。
通过文献调研我们发现,有关《现代教育技术》课程改革和混合学习的研究虽然比较多,但把混合学习模式用于《现代教育技术》课程改革的研究并不是很多。所谓混合学习(Blended Learning)就是把传统学习方式的优势和网络化学习的优势结合起来,使二者优势互补,获得最佳的学习效果[1]。这是近年来国际教育技术界对以美国为代表的国家实践网络化学习多年的经验和教训进行反思的结果。
通过阅读相关的文献资料,我们发现,有的学者通过课程教学改革案例分析,提出了“网络远程+课堂讲授”教学模式的应用[2],有的学者提出了网络环境下混合式教学的探索与实施的改革思路[3],有的学者探讨了混合学习在高师《现代教育技术》中的具体应用方法[4],有的学者提出以课堂教学与网络教学相结合、教师指导与学生自主学习相结合等为特征的立体化教学模式和注重过程性评价的改革思路[5],还有的学者结合实际教学对高校信息化环境下混合教学的设计思路、教学方式、学习方式、交互和评价等方面作了初步探讨[6]等等。
从目前各院校的开课情况来看,结合对山东七所院校的高师生问卷调查和对现代教育技术教师的访谈发现,大多数高校《现代教育技术》课程教学采用的教材内容体系是在教育技术学专业课程体系的基础上浓缩、简化而成,课程内容繁杂、陈旧,缺乏针对性,不能及时体现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动态;很多老师在要求学生应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教学时,自己却仍采用传递―接受的传统教学模式,虽然大多数老师使用自己制作的课件授课,但是课件的呈现方式单一,内容基本上是“课本搬家”;有的学校则只讲授多媒体课件设计与制作,偏离了《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的教学目标;很多学校的课程评价方式主要是平时成绩、考勤和期末理论考试等等。在这种教学方式下,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考试以背为主,课程学完后,还不理解什么是现代教育技术,也不具备现代教育技术能力。
二 “混合整合式”教学模式的构建
通过阅读相关的文献资料,分析各种教学模式的特点,主要是网络在线学习和课堂学习相结合的混合学习模式。根据我们主持的省精品课程建设和省教改课题改革的实践,结合目前各院校的开课情况,我们尝试把混合学习应用于《现代教育技术》课程的整个教学过程,通过整合传统课堂教学、网络教学和课内外实践教学三个平台以及各种教学资源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形成了“混合整合式”教学模式,并以此作为课程改革的突破口,经过几年的教学改革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混合整合式”教学模式的涵义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第一:“混合”是将知识积累与能力培养相结合,课堂教学、在线学习与课内外实践活动相结合;第二:“整合”是将教学内容与其他学科课程、学生专业背景结合起来,构建以教材、配套光盘、网络课程为载体的立体化教材体系,并与网络教学资源、课外实践作品等整合为一个有机统一的课程资源包,融入到课程网络教学平台,将传统课堂教学、网络平台上自主或协作探究、课外活动和多元教学评价等整合为一个完整的教学过程。
在参考相关研究文献的基础上,基于开源的Moodle网络教学平台,构建“混合整合式”教学模式的网络教学平台,在教学实践探索过程中,教师在具体的教学情景下不断发现“混合整合式”教学模式与教学实践之间的不匹配之处,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修正和调整,致力于该模式不断完善,通过试点-调整-完善的实践探索过程,最后得到了相对稳定、合理、有效的可操作性强的“混合整合式”教学模式,如图1所示。该模式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 “混合整合式”教学模式的教学平台。该教学平台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基于学校现有的Moodle网络教学平台,把传统课堂教学、网络教学和课内外实践活动三个平台相结合,构建“混合整合式”教学模式的教学平台;二是整合各种教学资源,即传统教学资源,如教材、配套光盘、课件、多媒体教室、多媒体设备和其它课程等,网络教学资源,如网络课程、网络学习资源库、虚拟实验室、协作项目实践活动等,课内外实践资源,如实验室、微格教学、教育实习、各种学术讲座和课外比赛活动等,形成一个完整的教学资源包,并融入课程教学的整个过程,构建《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教学的立体化培养环境。
2 教学混合。教学混合主要包含以下几方面的混合: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参与的混合,课堂教学和在线学习的混合,学生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的混合,课内教学和课外实践活动的混合,实物实验室和虚拟实验室的混合等。
课堂教学利用多媒体课件以发挥传统课堂的教学优势,辅以网络教学,配合相应的教学资源,把传统教学中的个人查阅、访谈、调查等自主学习和学生在网络中的自主检索、获取、处理信息的在线学习,传统教学环境下的小组讨论、交流合作和基于网络的在线项目协作实践、主题交流、探究活动的合作等协作学习,以及学术讲座及课外比赛、教育实习、微格教学、教学媒体实验等活动有机结合起来,并贯穿课程教学的整个过程,既能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能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帮助下积极主动地探究学习,完成意义建构。
3 多元评价体系。构建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相结合的多种考核方式相互补充的课程教学评价体系,把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和学生之间对学习过程的跟踪评价等多元教学评价整合于整个教学过程,动态评价课程教学。其中课堂教学评价主要采用期末考试形式,成绩占40%,在线学习主要通过电子学档来评价,成绩占30%,课内外实践活动主要是通过对实验报告、活动作品、比赛作品等进行评价,成绩占30%。
三 “混合整合式”教学模式在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2004年12月,教育部颁布了《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简称《标准》),明确规定了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各项指标,使人们更加明晰了教育技术的内容,明晰了基础教育对师范生的教育技术能力要求。以《标准》为依据,确立《现代教育技术》课程目标如下:使学生初步掌握教育技术的基础理论;现代教育媒体的使用技能;教学软件的设计与开发技能;信息处理能力;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能力等[7][8]。
通过对山东七所高师院校的问卷调查和广泛征求教育技术专业教师意见,在我院试点教学的基础上,重新制定了《现代教育技术》课程的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确定课堂教学72学时(理论36学时,实验36学时),授课时间专科生定在大二下学期,本科生定在大三下学期。
本次研究以我院物理系06级物理教育专业和教育系06级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生为研究对象,其中小学教育专业为文科实验班,物理教育专业为理科实验班,采用重构课程内容-构建课程资源-课程教学混合-多元教学评价的实施步骤,具体的实施过程如下:
1 根据课程目标,重构课程内容。《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面向全体师范生开设,不同系别的学生有着不同的学科专业背景,教学内容的安排既要考虑到不同专业学科的特点,同时又要兼顾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根据《现代教育技术》课程目标,结合主持的山东省《现代教育技术》精品课程建设和省教改课题的研究,我们从基础理论、多媒体技术和教学实践三个维度,重构了师范生的技能结构,主编了《现代教育技术》(薛庆文主编,科学出版社2007年7月出版)教材,设计与开发了以教材、配套光盘、《现代教育技术》网络课程为载体的立体化教材。同时,针对本次实验的文理两个不同专业背景的学生,根据不同学科特点来选择、组织、加工课程内容,分别设计了文、理两套课程内容版本,并及时更新了现代教育技术的最新理论观点和最新技术知识。
2 精选授课教师,构建课程资源。我们选择了信息素养高的省精品课程的核心成员,基于校园网的网络教学平台和网络交流平台,构建“混合整合式”教学模式的立体化教学环境,编写课堂教学的大量拓展内容、最新技术知识和案例,并结合山东省精品课程《现代教育技术》网络课程网站,将大量的相关资源,如视频录像、光盘、优秀案例、历届学生典型作品等,整合成一个完整的课程资源包融入到网络教学平台,为学生学习提供全天候、多层次的资源支助。
同时,向学生提供具有学习指导性的“网上教学活动要求和具体安排”(如网上实时答疑时间,“在线作业”要求等),对学生网上学习进行指导,并在FTP教学服务器上为每个学生建立一个文件夹,供学生按进度存放每次做的工作,学生凭密码登陆网页,把学习笔记、作业等存放在自己的学习文件夹中,教师可随时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便于教师和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课程的电子教案,则根据教学进度提前上传到网页上,其他方面的资源随时更新,帮助学生自学。丰富的数字化课程资源覆盖课堂内外,确保混合教学的顺利开展。
3 打通课堂内外,混合课程教学。在开课前将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计划安排、学习方法、考核方式以及课程的学习资源等相关信息上传到网络教学平台上,让学生对课程教学有个总体的了解,明确学习目标、任务和方法。课堂教学挑选精品课程组的责任心强、技术好的骨干教师,利用网络教学资源,结合教材内容和课程特点,采用多种教学方式相结合的模式进行课堂教学。
在课堂教学中,理论课在多媒体教室中进行,教师把教学专题网站告知学生,并且在课堂中展示以往的学生作品,以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注意,逐步引导学生重视网络资源,在理论课上教师有意识地使用教学媒体展示理论教学内容,把教学媒体的操作使用融入到日常理论教学中,淡化理论课与实验课的界线。教学媒体实验主要是通过网络教学平台先观看视频录像,再操作虚拟实验系统熟悉基本实验操作,然后再根据实验室开放时间进行实物实验。教学软件实践课开展网上实验教学,利用多媒体网络教学系统的功能,教师进行集体控制学生屏幕集中讲解、小组控制学生屏幕讲解、个别学生屏幕指导等活动,指导学生学习。
学生在课堂上形成一个班级共同体,而在网络平台上,生生之间又形成不同的虚拟学习共同体,借助课程专题网站、网络资源等,在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下,学生用自己的账号和密码登录后进行自主学习,如下载资源、写反思日记、实时讨论、上传作品、与其他师生进行交流等活动,针对教师布置的协作学习项目,学生在传统教学环境下开展小组讨论、交流合作,在网络环境下则开展在线主题交流、探究活动,网络自动跟踪记录其活动,并形成电子学档。
微格教学则与教育实习相结合,先观看教学示范带,了解微格教学的一般操作方法,再选择部分学生现场录制微格教学录像,通过引入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理念,在微格教学训练中加深对课程整合的理解,在随后的教育实习中,在实习教师指导下熟练操作。同时,在课外举办现代教育技术学术讲座,特别是教育技术的新理论、新技术等内容,让学生了解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前沿,拓展学生视野,加深对基本理论的理解;组织学生进行大量的课外比赛活动:摄影、DV作品制作、多媒体课件制作、网页设计、信息化教学说课等比赛活动,煅炼学生的现代教育技术实践应用能力。
4 实施多元评价,动态评价教学。考虑混合学习的特点,课程评价实施多元、动态评价:期末考试主要采用小论文、开(闭)卷等考试形式,考查学生现代教育技术基础知识;在线学习主要采用电子学档进行评价,即学生浏览课程内容和课程资源的情况、学生讨论交流中的发言内容和次数、小组协作中的贡献和组员的评价等,考查学生的学习过程情况、参与情况和活动的效果;课内外实践活动主要是通过对实验报告、活动作品、比赛作品等进行评价,考查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理论应用能力。另外,对于参加各种课外比赛活动的同学给予奖励加分,记入总成绩。微格教学结合教育实习的情况共同考核,由实习指导教师根据微格教学实验报告和教育实习情况综合评定,记入教育实习成绩。
四 “混合整合式”教学模式效果及总结
通过一个学期的学习,学生从内心认识到了教育技术对于自己将来教学生涯的重要性,学习积极性明显提高,学习成绩普遍提高。从卷面上看,学生能用自己的语言来提炼知识,一改过去照搬书本作答的状况;从校园网络对教师教学评价结果来看,学生和教学督导对本课程的教学改革都给予了高度的评价,满意率达到了95%以上;从多媒体作品的内容来看,大部分作品都具有“原创”的内容,一改过去直接下载或照抄网络作品的现象,说明学生能真正的自己去设计作品;从教学媒体实验完成情况来看,学生能按要求对实验原理、步骤、过程以及器材与环境等进行较好的阐述,能较好地撰写实验报告。
通过阅读平台上学生的讨论记录和反思日记,结合平常对学生的观察与访谈和期末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等方式,可以看出:大部分学生认可本研究所构建的“混合整合式”教学模式,认为混合学习能将传统教学和网络教学两种学习方式的优势有机整合,可以提高教学绩效;利用多样化的学习资源,有助于掌握课程内容,扩大参与学习的机会,调动了学习的主动性。教师利用丰富的学习资源进行课堂教学、组织教学活动、参与网络讨论、指导学生学习,可以有效地控制教学过程,极大地提高学生的求知欲,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充分的发挥;学生根据教学需要,进行个性化的自主或协作学习、作业与提交、网络学习资源搜索、网络课件的使用及利用网络交流平台进行交流等,在混合学习过程中培养了信息素养。
几年来,我们一直致力于《现代教育技术》课程教学改革实践,收到了明显的教学效果,2007年《现代教育技术》课程被评为山东省精品课程,课题成果获2009年山东省高等教育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所编教材已在山东省多所高校使用,教改成果也正逐步向其它课程进行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何克抗.从Blending Learning看教育技术理论的新发展(上)[J].中国电化教育, 2004(3): 5-10.
[2] 苏小兵.现代教育技术课程教学改革案例分析――“网络远程+课堂讲授”教学模式的应用[J].教师教育研究, 2009,(3):18-22.
[3] 赖晓云,焦中明.网络环境下混合式教学的探索与实施――高校“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教学改革案例[J].远程教育杂志,2007,(5):57-59.
[4] 黄陈英.混合学习在高师《现代教育技术》中的应用初探[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08.(4):28.
[5] 李兆君.《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教学改革的实践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 2009,(5):88-91.
[6] 田富鹏,焦道利.信息化环境下高校混合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J].电化教育研究, 2005,(4):63-65.
【关键词】小学教育;全科教师;一主两翼;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5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270(2021)06-0005-03
全科教师培养问题备受重视,广大师范院校对全科教师培养的概念内涵一直不断研讨,却仍未形成统一的认识。教育部也出台了不少有关“小学全科教师培养”的政策,2012年教育部、中央编办等五部门在《关于大力推进农村义务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首次提出:“采取定向委托培养等特殊招生方式,扩大双语教师、音体美等紧缺薄弱学科和小学全科教师培养规模。”这表明国家层面对小学全科教师培养的高度重视及中国乡村学校对小学全科教师的迫切需要。2014年,教育部《关于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的意见》进一步指出未来小学教师教育发展的新方向,即“重点探索小学全科教师培养模式”。2018年,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等五部门印发《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2018—2022年)》提出,“以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县和国家级贫困县为重点,为乡村小学培养补充‘全科教师’”。
我们也注意到,几乎所有的政策都指向“乡村教师”,早期提出全科教师的概念,是由于乡村小学尤其是中西部地区乡村教学点分散,规模较小,教师结构性缺编严重,许多教师不得不跨年级、跨学科教学,这就让多学科教学成为迫切的现实需要。在目前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大背景下,从全国视角看,真正在乡村办学点开展多科甚至全科教学的小学教师不到小学教师总人数的30%。《2019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全国小学专任教师626.91万人,普通小学16.01万所,小学教学点9.65万个,估算乡村教师200万人左右。那么带来一个问题,不同师范院校培养的“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的就业定位不同,从城乡定位看可以是中心城市小学教师、县级城市小学教师、乡镇小学教师、办学点小学教师,各个类别对全科教师的要求完全不同。县城以上的小学教师一般要求专业学科明确,乡镇中心校一类小学教师要求“主要学科明确、多科胜任”,而办学点需要全科胜任的教师。这就给“小学教育”人才培养带来了困惑。
在这样的前提下,成都大学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开展了15年的探索。
一、成都大学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定位
成都大学小学教师培养历史可以追溯到1904年清朝举人陆绎之创办的早期师范学校“淑行女塾”;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培养了成都市主要的城市小学的教学与管理骨干;新世纪以后主要培养大成都及全省范围的城市小学、城镇小学教师。全科教师人才培养的核心目标是培养符合小学一线教学岗位需要的“一专多能”的应用型卓越全科小学教师,要求培养的新教师能够“胜任主科教学基础上的多科教学”。对多学科和相近学科的学习和教学基本规律的掌握是小学全科教师的基本能力之一,体现全科教师最重要的核心素养是在一定宽度的学科知识域上形成教育关键能力和综合能力。重庆第二师范学院江净帆教授提出“小学全科教师不是知识总量的简单相加,不是文理知识的简单交叉,而是要形成一种多学科的跨界诠释与重构能力”,也正是这样的思路。
二、成都大学小学教育“一主两翼”全科型卓越小学教师培养模式
成都大学依托四川省卓越小學教师培养计划(2016)、四川省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论(2017年)、成都大学重点教学改革项目——教育类专业本硕桥梁课程研究(2017)及四川省应用型示范课程——课程与教学论(2020),在《小学教师专业标准》指导下,围绕“专业情意深厚、专业知识广博和专业能力全面”三大教育目标,基于“一个核心、两种水平、六种能力、十项基本功”,以“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推进专业综合改革、优化专业师资队伍、丰富全程实践体系、搭建本硕课程桥梁”为总体思路,建立起“一主两翼”全科型卓越小学教师培养模式。
“一主两翼”强调全科教师背景下的一专多能(模型见图1),“一主”为“师德为先、能力为重”的教师教育专业基础和一个主干学科的学习,以适应可能的学生硕士教育阶段基本素养要求或在未来工作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的要求;“两翼”中的“左翼”是学生在主干学科外对其他学科的学习,以适应小学多学科教学的需要;“右翼”是学生技能训练、兴趣和特长发展,面向校本课开发和教师生活的闲适雅趣。实践表明“一主两翼”全科型卓越小学教师培养模式提高了对学生的培养质量,促进了其就业,为学生适应工作和持续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一)创新全科型人才培养模式
1.准确定位培养目标
依据《小学教师专业标准》,成都大学小学教育专业研究基础教育发展趋势,适应学生毕业后就业、考研、未来生活与终身发展需要,培养具有较高专业认同和师德修养、扎实的教育知识和较为广博的文化知识、较强的教育教学实践和研究能力、终身学习和教育创新自觉的综合素质全面的全科型小学教师。
全科型小学教师的综合素质概括为“一个核心、两种水平、六种能力、十项基本功”。以教师专业情意为核心,达到本科层次的学术水平和小学教师的全科专业化水平,具有较强的教学设计能力、教学实施能力、班级管理和教育活动能力、教育教学评价能力、沟通与合作能力和反思与发展能力,包括教师教学所需要的备、讲、辅、评、研、写、管、唱、跳、画十项基本技能。
2.合理构建课程体系
“一主两翼”既是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也是课程体系骨架:选择师德修养和小学一个学科教育素养课程修习为主干,选择小学其他开设学科的教育素养课程修习为一翼,选择发展自己兴趣爱好和特长的课程修习为另一翼,建构基于“一主两翼”的全科型小学教师培养的课程与教学体系(模型见图2)。
(二)推进学科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
1.通过强化学科专业建设全面提升专业竞争力
成都大学“小学教育专业综合改革”项目于2011年立项为省级质量工程项目后,“以参与式教学为主线的小学新教师培养改革与实践”课题获2014年四川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三等奖,“‘一主两翼’全科小学教师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课题获2018年四川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三等奖;“小学教育专业”计划先后立项为省级应用型示范专业、卓越教师培养计划。
2.围绕精品课程和教学项目改革教学内容和方法
经过艰苦而持续的全方位改革,成都大学小学教育专业重点打造教师教育基础课程、学科基础课程,取得突出效果。“教师职业道德”被确定为“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国家级在线开放课程”和国家级一流课程,在“爱课程网”上线,受众达数万学生;“课程与教学论”建设成为四川省第二批应用性示范课程,“教育学”立项为首批四川省课程思政课程;“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论”分别立项为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这些成果促进了成都大学对于小学教育教学方法的深入研究和专业优秀系列教材的开发。
3.利用科研课题展开对专业重大问题的研究
成都大学近5年围绕城乡统筹教育发展背景下的小学教育、全程实践的人才培养理念、教育案例的研究与开发等重大问题开展科学研究,立项科研课题40余项(含国家级2项,省部级10项),出版著作和教材30部,近300篇,获得科研奖省级三等奖2项;市厅级奖项10项。这些成果被及时转化为优质教学资源,使成都大学小学教育专业的专业特色更加突出,地方教育服务更加有声有色。
4.学科建设显露优势
成都大学小学教育专业的“教育”学科已成为成都市重点学科;2017年获得教育学专业学位硕士点,“小学教育”方向2017年开始招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至今在读的小学教育硕士研究生60位。一系列的立项与获奖展现出成都大学小学教育专业强劲的专业竞争力。
(三)丰富全程实践教学体系
1.在全程实践中培养综合素质
成都大学小学教育专业在校内定期进行微课教学、多媒体课件制作、书画艺术训练、行为观察、形体训练等教学实践;在课外推行“小先生”制度,锻炼提升师范生技能与领导能力。2014年,成都大学的“小学教育实验教学平台”获中央财政326万元资助,使学校实验室的条件领先于省内同专业;43所实践教学基地小学,为每学期分年级、专业和层次开展教学实践提供了保障;泰国的海外实习形成了国际化视野和多元文化理解的卓越小学教师培养机制。通过见习、助教、试做、顶岗实习四个阶段,实现了全科教师的“递进式实践教学”,保证了实践内容的渐进性、针对性和全面性。
2.在因材施教中强化个人特长
倡导与指导学生主持与本专业相关的各级创新实验計划项目研究。近5年,成都大学小学教育专业学生获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国家级10余项、省级20余项、校级100余项。不断开展创新科研,夯实学生的理论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鼓励并指导有专长的学生参加各级专业性竞赛,近5年本专业学生中获得省级以上奖项的有51人次,包括儿童文学原创、英语竞赛、书画比赛、汉字书写、艺术表演、舞蹈比赛等。学生因此强化了特长,凸显了个人发展的优势。
(四)搭建职前职后一体化培养平台
1.构建人才培养的多主体协同机制
成都大学全面改革师范生培养模式,构建“大学—地方政府—小学”(即U—G—S)合作的人才培养协同机制,成立由教育管理专家、一线小学教师、大学教授组成的小学全科教师专业指导委员会,明确地方政府职能部门、高校、小学基地校是培养小学全科教师的实践共同体。多方合力为师范生成为全科教师奠定了良好基础。
2.开创人才培养的多样化途径
成都大学建立“小学全科教师定向培养区县联盟”,建成多个校外教学实践基地,有力保障师范生在校外的教育实践活动。建立职前培养和在职培训一体化的小学全科教师教育体系,贯通职前培养、入职教育和职后研修等环节,实现学校教育、职业体验和教学实践的有机融合。组建“省小学教育协同创新联盟”,集全省优秀教育教学资源,培育高学历、高素质、复合型的小学全科教师。
(五)考研升温,就业质量不断提升
成都大学经过6年的实践,小学教育专业考研比例由10%逐年上升到40%左右,考研成功率也达到5%—10%。以20毕业生189人为例,考上研究生14人、公招教师65人、大学生村官9人、其他新体制小学70人、成都各类培训学校30人。据麦可思测评报告,以小学教育专业为主的师范学院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指数为94.1%,就业竞争力排序全校第一,评价报告见表1。
通过合理设置差异化的全科教师培养目标和定位,较好地应对了不同学校、地域、层级的学校培养小学教育专业人才的针对性问题。多年实践获得了以下人才培养成果:
(1)确定“一个核心、两种水平、六种能力、十项基本功”全科小学教师培养理念;
(2)兼顾“一主两翼”人才培养方案的科学性、可操作性、实效性与宽适应性;
(3)全程植入小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专业化、综合化、全科化目标;
关键词: 教育技术公共课 实践环节 模块化 考核
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信息化时代,教育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和机遇。教育技术由于其自身特点,在教育的现代化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而作为培养未来教育人才的重要基地,高校中的师范类各专业责任尤其重大。对传统的教育技术公共课进行知识模块细化和教考改革,使这些未来的教师不仅懂得这门课程的理论,而且学会理解、剖析新的教育观念,具备较高的教学媒体素养,并将其与自身的专业特点有效整合,这具有重要意义。
笔者通过对徐州师范大学和徐州工程学院的教育技术公共课授课对象进行专业特点和学生来源分析,并结合网络课程的建设,认为可以对该课程的实践环节进行分专业模块化教学和考核,以实现因材施教和素质教育的教学目标。
一、先进教育观念为教育技术课带来思想和方法的变革
上世纪90年代风行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人对于世界的理解和赋予意义是由个人自己决定的,学习是由学习者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而学习的重点是对其原有经验的改造和重组。在高校教育技术课上,忽视个体差异,不加选择地对所有学生都讲授同样的知识内容,采用“大锅饭”的知识培养模式,显然是不符合先进学习理论的要求的。因此,不能把学生仅仅看成是这门课的学生群,而要看成是不同来源和去处,不同专业和性别的个性化学习个体来进行教学设计。
2000年进入我国的英特尔未来教育倡导“知识模块化”和“问题化教学”,要求学生在教师的问题设计情境下,采用探究问题的方式选择知识模块主动学习,鼓励学生利用数字化环境进行实践和思考,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这一教育模式要求未来的教师要学会把信息技术整合到学科教学中,学会查找、处理和运用互联网上的教育资源,并结合自身的教学特点,建立自己的学科资料库,从而更高效地做好教学工作。
教育技术公共课是立足于现代教育理论,面向未来的师范生从师技能课,教师应本着与时俱进的思想,及时吸取先进的教育经验和理念,并将其融入到课程的教学实践中去。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将英特尔未来教育的先进经验和功能强大的网络教学平台结合起来,实现不同专业学生的个性化教育技术知识体系构建,是行之有效的。
二、结合教育见习和实习,让学习者了解自己的专业需求
高校师范类专业门类繁多,学科特点大相径庭,对信息技术的要求也各不相同,有的注重矢量动态模拟,有的注重声音媒体辅助教学,有的注重视频综合处理。按照常规来说,这些专业一般可以分为文科类、理科类和艺术师范类三大类,其中艺术类又可以分为音乐、美术和体育教育类。这些学生既有共同的教育技术理论需求,又有差异很大的软件、媒体知识模块需求。加之学生的毕业去向不同,分布在从小学到高中甚至中职、高职学校和高校的较大范围,因此即使是同一专业的学生,对于教育技术知识模块的需求也存在很大差异,这一表现尤其体现在实践环节上。如果仍然按照常规的教学方式分班级和专业进行不同模块的讲授,不但非常繁琐,而且教师的大量时间都花在琐碎的重复问题处理上,得不到很好的教学效果。而借助网络课程平台的强大功能,将学生选修模块的一部分教考工作移植到网络辅助教学中去,不失为一种可行之道。
教师要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知识模块,首先要让他们知道自己需要学习什么。徐州师范大学的本科师范类教育技术课开设在三年级上、下学期,徐州工程学院的专科师范生则在二年级开设本课。在此阶段,学生已经进行了部分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学习,并且进行了教育见习,对自己将来所讲授内容的特点有一定了解,因此能够描述出自己需要学习哪些实践技能模块。将学生的描述归纳起来,再综合考虑学生所在院系学科教学法教师的建议和教育技术学科教师的经验、中小学校长的要求等重要因素,教师可选择出适用的知识模块,在进行授课之初向学生进行综合介绍,让他们有一个更加清晰的全面印象。
三、利用网络课程平台,建构分专业教育技术实践知识模块
随着科技和教育事业的飞速发展,在高校教学工作中,网络课程已经成为常规教学的重要开展方式。网络课程突破时空的限制,学习者可以在任何时间和地点进行学习,也可以结合自己的学习认知水平和学习状态,选择与自己专业特点、学习内容相适应的学习资源,自定步调地进行学习。有时候为了完成特定学习任务需要进行的协作化学习,则能加强学习者之间的合作相处能力和探索精神,对其良好人际关系的形成也具有较强的促进作用。
目前很多高校由于精品课程建设的需要,购买了专业的网络课程建设平台,如徐州师范大学使用的“天空教室”等。教师借助这些平台的强大功能,能把不同专业的教育技术实践环节的教学视频、综合练习和其他资源整合到课程平台上,让学生有更多灵活的时间进行和本专业相关的实践模块的学习和训练。这样也能够把教师解放出来,使教师更专心于课程本身的教学设计工作。借助网络课程的留言板、在线交流等互动版块,学生不但可以实现任务驱动学习、小组协作学习,和教师保持非面对面的更加自由的提问沟通,而且对于网络资源的使用能更加熟悉。最后的考核环节使用和专业相关的形成性作品进行考核,并计算权重后计入课程总分,很好地让学生从一个个单独的知识模块学习,到最后完成综合设计和处理,又实现了教考结合。
采用该种教学方法,教师要想顺利实现教学目标,必须强化对于考核的评价,特别是形成性评价环节。教师要在平时的实践课上加强学习过程的检查和辅导,及时发现学生学习上的优缺点,避免出现学习环节脱节和小组中分工不均匀,个别组员分担大部分甚至全部工作的情况,有效督导学生的学习过程,防止所有问题都堆积到考核环节。
四、师范类各专业教育技术实践知识模块划分方案简介
高等院校师范类专业涵盖中文、数理化、外语、史地生、政治和艺术类、信息技术等10多个不同门类,学科种类众多,教学内容和专业特点各不相同,且教学对象跨越年龄阶段较大,认知特征差别明显。要让学生喜欢教育技术课,认为这门课程能够在自己将来的工作中具有重要作用,教师必须在有限的时间之内选取最合适的内容进行讲授。
我们认为可以参照目前高校中学生选修课程制度,把教育技术公共课的实践环节划分为3大类知识模块:1.开发平台类,包括Authorware、PowerPoint、方正奥思等;2.数字媒体编辑处理类,包括OCR软件、Photoshop、Flash、超级解霸等;3.专业特色类,包括几何画板、物理实验室、音乐大师、化学实验专家等。学习者在每个模块中可以选修其中一种以上进行学习,考核时则主要对学生选择的环节进行形成性作品考核,学生完成后获取相应分数。
以音乐教育专业为例,主要考核学生对于声音媒体的理解和处理能力,适当考核学生在小学中选择和处理声音媒体的教学设计能力。学生可以选择PowerPoint、超级解霸和音乐大师的知识组合模块。考核时则由学生自己选择虚拟教学对象和内容,使用麦克风录音、进行声音降噪处理和专业音源声轨合并,进而整合到PowerPoint平台课件中。如果学生学习能力比较强,也可以适当学习Photoshop,处理课件的背景、画面,使其更加精美。如上,数学专业可以制作几何画板小课件;美术专业可以使用Photoshop进行辅助绘图设计等。
目前国内高校教育技术公共课开设内容各不相同,特别是在技术类模块的学习中更是种类繁杂,版本众多。我们认为教师所讲授的实践环节的多少、讲授深度都应该根据学生的所处地区、知识水平和就业方向进行动态调整,在教学中教师应注意简单、实用,不贪多、贪高等基本原则,达到教育为社会需求服务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顾明远等.学校考试与命题管理运作全书.开明出版社,1995.
[摘要]文章介绍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微课开发的重要意义,在分析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开发现状的基础上,从整体上提出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微课开发的原则。
[
关键词 ]思想政治理论课微课开发原则
[作者简介]聂沉香(19 67-),女,湖南娄底人,顺德职业技术学院,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网络伦理;杨维(1983-),女,湖南常德人,顺德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广东 佛山 528330)
[课题项目]本文系2 014年顺德职业技术学院教学改革项目“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微课设计体系与开发策略”的研究成果。(课题编号:2 014-SZJGXM33)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5)22-0097-03
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微课开发的重要意义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对个性化学习的需求以及颠倒课堂理念的提出,都促使广大教师的教学方式、学习者的学习方式走向多元化。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向着交互性方向发展的同时,学习也正在走向微型化、碎片化、信息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资源面临着新的挑战,目前的课程资源已无法满足学习者的需求,此时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资源的改革势在必行。近几年,“微课”应运而生,微课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中迅速升温,它在传统的教学基础上不断创新,成为一种新型的教育信息化方式。
微课,又称微课程或微型课程,2008年由美国新墨西哥州圣胡安学院的高级教学设计师、学院在线服务经理戴维·彭罗斯提出,他认为微课程是一个知识挖掘的框架,我们将告诉学习者在哪里挖,需要挖些什么。我们将对这一过程进行监督。微课既可以作为一种挖掘知识的工具,也可以作为知识脉冲。
在我国,“微课”的概念最早是由佛山市教育局信息中心的胡铁生老师提出的,他发现现有的教育信息资源利用率低,率先提出了以“微视频”为核心的新型教学资源,他认为“微课”是指按照新课程标准及教学实践要求,以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反映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针对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教与学活动的各种教学资源的有机组合。“微课”的核心内容是课堂教学视频(课例片段),同时还包含与该教学主题相关的教学设计、素材课件、教学反思、练习测试及学生反馈、教师点评等教学支持资源,它们以一定的结构关系和呈现方式共同营造了一个半结构化、主题突出的资源单元应用“生态环境”。
“微课”作为一种全新的学习资源,与传统学习资源相比,具有时间短、内容精、容量小、易传播、易操作、适合个性化学习等特点。它可以很好地满足学习者个性化学习、翻转学习、混合学习、移动学习、碎片化学习等多种需求,也可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网络教研、教学反思,它还对颠倒课堂这种新型的教学模式起到一定的支撑作用。
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微课开发现状
微课的出现无疑为思政课教学带来了福音。然而,笔者在参与我省教育厅思政课微课大赛的过程中,发现现在微课教学的质量良莠不齐,许多思政课教师对微课的设计理念、建设标准、开发途径、方法等重要问题了解不够,在开发制作过程中非常迷茫,相当一部分老师只是盲目模仿他人的作品,没有很好地认识到微课的鲜明特征。基于以上原因,笔者组织了问卷调查,主要针对参加教育厅微课大赛的思政课教师,对微课的设计与开况进行调查,目的在于深入了解思政课教师微课开发的现状,以及在微课设计与开发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1.高校思政课教师对微课的基本认识。通过调查得知,高校思政课教师接触微课的时间比较短,微课需要进一步推广和普及。调查显示,接触微课时间比较长(一年以上)的教师占13.15%,接触微课在一年以内的教师占86.85%。这表明,对于高校思政课一线教师来说,微课仍然是新事物,微课的推广力度还需要加强,要让更多的中小学一线老师接触微课,了解微课的开发与应用。
2.高校思政课教师参与微课开发的情况。调查显示,教师开发一节微课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5小时以内能制作一节微课的老师只占10.81%,5~10小时的占到 30.83%,11小时以上的占58.36%,由此可见,高校思政课教师对于微课开发制作的技术与经验还非常不成熟,没有形成系统规范的模式,亟待加强学习和培训。这也导致教师开发微课的平均数量比较少,调查显示,70.65%的老师开发微课的数量为l~3节,只有10.49%的老师开发了5节以上的微课。
3.高校思政课教师对现有微课资源的认识。对现有微课资源的开发建设现状,85.8%的老师认为“微课太分散,没有形成专题化的体系”,这与微课自身“短小精悍、只针对一个小知识点、重点难点疑点考点”有一定的关系,也说明专题化微课程的建设非常重要。80.29%的老师认为“微课的质量不高”,81.88%的老师认为“微课的总体数量不够丰富”,还有少数老师认为“现有的微课实用性和实效性不是很强,相当一部分都是简单问题的讲解”。这些问题的出现有着多方面的原因,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微课在高校思政课中的运用起步较晚,广大思政课教师对它的认识还不够,微课资源开发还处在摸索阶段。但值得肯定的是,微课从无到有,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思政课微课资源的开发也在一步步地走向规范化和标准化。
4.高校思政课教师对微课学习者特征的分析及教学目标的确定。大部分教师认为需要分析微课受众的特征,微课可以达到多个教学目标。微课作为一种新的学习形式,需要对学习者的特征进行分析,包括学习者的年龄特征、心理特征、认知特点、学习兴趣、学习起点、学习方法与策略、学习风格、新教学方式的接受能力与态度等,这是众多老师的共识。微课具有短小精悍的鲜明特点,一节微课不可能同时达到多个教学目标,思政课教师普遍认为不同的微课从不同的角度依然可以达到不同的教学目标,包括“知识目标、技能目标、情感体验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等。
5.高校思政课教师对微课视频时长的认识。大部分教师(75.94%)认为,微课视频最合适的时间长度应该是5—10分钟,这符合微视频短小精练的理念,从脑科学的角度来说,这个时间长度能够让学习者保持比较好的注意力,以聚精会神地观看微课视频,并理解课程内容。 6.微课开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调查发现,对自己的微课作品感觉“一般”的老师占到59.86%,有13.19%的教师对自己的微课作品感觉不满意。笔者对这部分老师进行了深入的调查,发现他们认为自己的微课作品质量普遍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镜头单一,缺少变化( 66.78%);声音不够清楚(56.61%);课件制作不是很好(44.92%);微课的配套资源不齐全( 74.07%);微课教学水平有待提高(45.68%);微课教学趣味性不强( 50.83%);微教学视频画面不够清晰( 59.66%);主要教学环节缺少字幕提示( 39.97%)等。
7.高校思政课教师对微课开发环节重要性的认识。微课设计与开发环环相扣,任何一个环节没有处理好,都有可能影响整个微课的质量,这与教师对微课的整体认识有密切关系。调查显示,“编制微习题”的重要性均值是1.79,这一点足以说明教师们对微课的定位正在逐步清晰,微课不仅可以“传道”“授业”,还可以“解惑”,教师们的教学思想也从完全的教师“教”向学生“学”转移,实现“双主教学”思想是大家的一个共识。“撰写视频拍摄/录制脚本”的重要性均值是1.75,44.3 5%的被调查者认为非常重要,39.42%的被调查者认为比较重要,这与事实相符,如果没有撰写视频脚本,录制的微课必定不会条理清晰,这与传统的课堂教学有着不同之处,也是众多一线教师的经验总结,所以很有必要加强视频拍摄和脚本撰写的培训与辅导。“拍摄/录制前的准备工作(如环境布置、工具调节)”重要性的均值是1.64,如果准备工作没有做好,微课的质量将会大打折扣。
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微课开发的原则
微课的设计与开发是一个系统的工作,它不同于传统的公开课的视频拍摄,也不同于多媒体课件的制作。一节完整微课的开发,既包括微课设计,也包含微课的实际应用,只有把微课的设计、开发、应用等环节合理地结合起来,开发的微课才具有真正的使用价值。微课的设计开发有其自身的规范化流程,胡铁生老师曾提出了微课开发流程,笔者对高校思政课教师开发微课的过程进行了深入调研,在总结反思的基础上对高校思政课微课开发提出以下几点原则:
1.碎片化处理原则。传统的课堂实录式的视频一般都以45分钟为单位,甚至一个小时,这无法顺应互联网时代用户的“注意力模式”,难以满足教师和学生的实际需求。比如,教师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常常需要一些“短小精悍”的教学视频,用于课堂教学中环境的创设、新课的导人或德育情感教育等,长时间的视频教学显然就不适用。但是传统的精品课程、农远工程等课程都是名师、学科骨干教师参与录制,教学质量非常高,这就形成了“用之不便,弃之可惜”的局面,如果将其进行系统、批量化的再加工、再编辑,进行微课碎片化处理,使其符合“微课”的理念和特点,就既可以继续发挥原有各类资源库的教学价值,同时还可在短时间内形成一定规模数量的“微课”资源库。
2.创新性原则。微课的原点是“教学”,而非“技术”。微课制作的关键技术环节有两个,即课件的制作及微教学视频的拍摄或录制。如今,随着计算机技术、智能手机功能的提高和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普及,课件制作已经不是难点,常规的视频拍摄工具进入寻常百姓家,录屏软件在操作性上也非常简单,而且功能强大。总体来说,制作微课的技术门槛已经跨过去了,我们现在急需关注微课的创新设计和教师在微课中展现的教学水平,这些才是微课最有价值的地方,也是微课最吸引学习者的地方。教师在平时要留心学习其他领域的设计经验和方法,注意借鉴、模仿与再创造,例如从电影、电视、广告等大众媒体中找到可以借鉴的创意;微课设计要体现“任务驱动、问题导向、反馈互动”的原则,课程设计要创设情境、引入有趣、逐步推进,层次分明、适当总结。让学习者在最短的时间内学到最关键的知识,在这个方面可以重点借鉴知名微课平台的教学方式、方法、理念和策略。
3.开放性原则。微课资源的建设要采用多种方式、多种途径,要吸引不同角色的人群参与,而且已经建设好的微课资源应该开放资源权限,允许不同的学习者和教师对其进行编辑、再生和更新,这就能丰富微课资源,突出微课特色,增加微课类型。当然,为了不造成微课资源的混乱,每次编辑之后均需要管理者或者是资源的所有者对其进行确认。百度百科采用的就是这种资源更新模式,效果良好,得到了使用者和资源建设者的一致认同。
4.发展性原则。在微课的开发设计过程中,应更加注意微课的单元整体设计,即从单个的微课设计与开发,走向专题微课程的设计与开发。专题微课程是基于一门课程的某个重要的专题而设计开发的一种微型化的在线视频网络课程。微课程是指对某个专题进行系列化、连续性、层次化的微课开发。某个专题的微课程一般由10节左右的微课组成,这些系列化、连续性、层次化、体系化的专题微课程能给学生提供完整有效的知识技能,非常适合学生的自主性学习。教师不仅要掌握单个知识点的微课设计方法,更要掌握基于一个专题、一门课程的微课设计方法。当前微课资源建设方向的重点是要从“单一微课建设”转向“专题微课建设”。
论文摘要:目前高师体育院系教师教学质量评价中存在评价结果处理不细、评价指标体系设置不完善等不足,为了提高教师教学质量评价效果,必须构建评价主体、评价指标体系多元化,定性与定量、平时教学检查与学期集中评价综合一体的“多元定性定量”一体化评价体系和方法.
教师教学质量评价是指在系统地、科学地和全面地搜集、整理、处理和分析教学环节信息的基础上,依据一定标准和方法,对教学环节的价值作出判断的过程川.通过开展教师教学质量评价能较准确衡量教学质量的高低,对帮助教师总结教学经验、更新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模式、改进教学方法、完善教学环节、提高教学水平进而整体提高教学质量有着积极的指导督促作用.因此,如何科学、公正、合理地评价教师的教学质量,提高教师教学积极性,推动和深化教学改革,是高校教学管理工作的重要课题.然而教学质量评价是一个涉及面较广的系统工程,受到诸多因素和条件的制约与影响,本文通过对目前高师体育院系教师教学质量评价存在问题的分析,提出“多元定性定量”一体化评价改革构想,为教师教学质量评价提供理论与实践参考.
1目前高师体育院系教师教学质量评价存在的问题
长期以来高师体育院系对教师教学质量评价进行了艰苦的探索,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存在诸多需要改进的问题.
1. 1教学评价结果处理不细,没达到评价的预期目的
正确的评价导向,可以促进教学改革,推动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和促进教师的健康发展,但目前评价结果反馈调控作用效果并不好.由于没有对评价数据进行认真统计分析和研究,根本无法从评价数据中掌握教师教学的真实情况.教师也只知道自己的总排名,不清楚自己教学具体存在那些不足,应做那些改进,不知道自己今后的努力方向.管理部门因不知道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也就无法对教师提出具体改进的要求.这种评价不仅对教师教学起不到检查督促作用,反而会导致教师对评价目的意义的曲解,在师生中形成不良的导向.例如,有些教师为得高分排名靠前,片面讨好学生,迎合学生的“口味”,“违心”地改变教学计划,教学只重表面热闹,不重实质内涵,上课对学生要求不严,课后不布置作业.这种不惜放松对学生的要求,降低学生学习考核评价标准的做法,使教学评价不仅失去了作用,而且带来相反的结果.
1.2教学评价指标体系设置不够科学和完善
1. 2. 1评价指标体系缺乏师范性
高师体育院系是以培养中小学体育教师为主要任务的,所以教师教学应重视学生体育教育专业知识和能力培养.在教师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中就应突出师范性特点,有考查教师是否有意识地培养学生体育教育专业能力的指标.然而现有评价指标有关教师创新教育能力,如引学生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综合教学能力的指标几乎都没有,只能凭印象评价任课教师.这种评价缺乏客观性,可信度低,不利于引导教师钻研体育教育科学,开发创新教学手段方法,不利于学生体育教育能力的培养与提高.
1.2.2评价指标体系不够完善
目前高师体育院系教师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不够完善,不能全面反映教师的实际教学质量.教学评价主要以课堂授课质量为主,而教师大量参与的课外体育训练、体育竞赛、裁判、毕业论文设计、教育实习等实践课教学、隐性课教学质量的评价很少或没有,需要进一步充实.从目前指标体系涉及的内容上分析,主要是评价教师课堂教学表现和效果,如内容表述、层次结构、板书质量、教学手段方法、仪表态度等,涉及如何评价教师实施创新教育能力的指标比较少,反映教师教学设计思想的指标更少,实际操作时主观性比较大.
1.2. 3评价指标体系针对性不强
大多数体育院系教学评价只设计了理论课和技术课两种评价表,而不同特点的课程教学要求不同,有些课程相对抽象,有些课程理论性强,有些课程的实践性强等,不同特点的课程所采用的评价指标体系不加区别或区别甚微,缺乏针对性是不科学的.统一的指标体系,无法对不同特点、不同类型课程的课堂教学作出客观评价,不能很好地体现不同课程的教学特点,导致评价结果的准确度和可信度低.比如基础理论课与实验课、专业技术课与公共体育课采用相同的评价指标来评价,其可比性是不能让人信服的.即使在得分一致的情况下,实际教学质量也未必相同.
1.2.4评价指标体系操作性不强
指标是一种具体化的评价准则,指标越具体越容易操作.但目前我们的评价指标大多比较笼统,不够具体,很难量化,往往只是一个大体印象,需要评价者主观把握·如:教学态度、教书育人,评价时很难准确量化,特别是学生识别、评判能力差,更难把握,不易准确评分,造成评价水分大,影响了评价结果的准确性.
2高师体育院系教师教学质量“多元定性定量”一体化评价改革构想
针对高师体育院系教师教学质量评价现阶段存在问题,借鉴国内其他高校教师教学质量评价的成功经验,结合高师体育院系教师教学特点,我们提出构建“多元定性定量”一体化评价体系的构想.即评价主体、评价方式多元化,定性与定量、平时教学检查与学期集中评价综合为一体,对教师教学质量进行整体、全面的评价与调控.
Z. I构建“多元分类”评价指标体系,完善评价内容标准
2.1.1构建“多元分类”评价指标体系
高师体育院系教师教学依据课程可分基础理论课、实验课、专业技术课、公共体育课等四种不同教学类型,因此,必须分别制定与之相适用的学生评价表、专家和同行评价表、院系领导评价表和教师自我评价表等“多元分类”教学质量量化评价表和教学质量定性评价表‘不同评价人员应有不同的评价内容和标准:教学督导专家和同行以评教师的教学态度、业务能力与教学水平为主;学生以评教师的工作态度和课程学习效果价值为主;教师自评是以评价自己的教学活动为主;院系领导评价主要从学科发展、课程建设、教学规范要求、各项教学任务完成质量来评价.不同评价主体的评价表应围绕各自评价侧重点制定评价内容指标体系,并将各指标的内容变换成具体的、针对性强的、可操作的量化指标。尤其是学生评价表更应该根据学生现有水平将评价的每个指标明确、清晰、易于操作.如学生评价表可将课程学习价值量化为:通过学习,我获得了事实性的知识(专业术语、运动知识、方法);通过学习,我学会了基本原理、一般性概念和理沦;通过学习我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通过学习我学会了在专业领域中如何获取新知识等四个量化评价题项给学生选择,简洁、明了、好判断.
2.1.2完善评价内容标准
一是评价项目应突出师范性.要将教师培养学生体育教育教学能力、指导课余体育训练和锻炼能力、组织运动竞赛和裁判能力、教师使用多媒体教学的能力以及普通话能力等项目列入考核评价指标体系,以强化教师自身能力和对学生专业教学能力素质的培养.二是评价标准要符合现代教学发展的新要求.今天的教师不仅能用传统教学方法,还要会采用现代教学先进手段;不仅要有传统的教学思想,还要树立现代化教育观念和思想,能大胆进行课堂教学改革,采用新颖的具有吸引力的案例教学、课堂讨论式教学、双语教学、多媒体教学等,可将该内容作为加分项纳人评分标准.三是评价体系要有利于提高教师教学科研相互促进的能力和素质例如,增加精品课程、科研课题、教学成果奖、科研成果等项目的申报、立项与获奖加分因素.四是评价范围应涵盖课堂外的实践教学.如评价体系应包括课余体育训练和锻炼、运动竞赛和裁判、毕业论文设计、教育实习等教学活动内容;五是新开课程应适当提高评价权重系数,以鼓励教师多开新课促进体育教育快速发展.
2. 2建立“多元定性定量”相结合的评价主体
要通过建立教学督导组、学生信息反馈网、院系领导教学检查、听课、任课教师自我评价等“多元定性定量”相结合的评价主体,使教师教学质量评价多主体参与、贯穿教学全过程,以确保教学评价全面、公正、准
2. 2. 1建立专家教学督导组,全程跟踪、全面了解教师教学情况
专家和同行评价的主要优势在于对教师课堂教学内容比较了解,并且具有相同的教学经历,因而他们对课堂教学中教学内容是否正确、是否新颖,教材处理是否合理,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的运用是否妥当,教学组织是否成功具有很大的发言权l“J因此,专家评价有利于发现教学中深层次的问题,同行相互评价有助于互相学习,从他人的讲课中获得好的授课经验或吸取一些教训,可避免授课教师本人难以发现的不足和缺陷.同样专家和同行评价也存在一些不足:一是听课次数有限,对教学整个过程难全面了解;二是由于评价的结果和教师利益相关,所以同行之间有时存在“名益”之争;三是同行一定程度上存在“文人相轻”现象;四是专家有时会受被评教师的职称、学术地位以及个人感情等因素影响,导致评价的可信度降低.因此,我们要想办法发挥专家和同行评价的优势,克服不足.如可从离退休老教师中聘请资格老、名望高、教学能力强、作风正派和责任性强的老教师担任督导专家.经常深入课堂听课,根据教学督导工作需要定期召开学生、教师座谈会,在实习、教案、教学日历、作业、试卷以及学生出勤率、教材选用等方面开展专项检查.全面了解情况,期末做好全学期教学督导检查汇总材料.这样既能有效督促教师强化责任心,提高教学质量,又能为学期准确评价教师教学质量提供重要参考依据.
2. 2. 2健全具有代表性的学生信息反馈网络,及时准确的反馈教学信息
学生评价的主要优势是学生的学习过程就是对教师教学质量全程监控的过程.他们最了解教师平常状态下的教学态度,敬业精神,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最有发言权.学生与教师之间没有根本的利益冲突,他们较少受授课教师的职称、年龄、性别、职务、以往奖惩记录等因素的影响,因此评价更客观准确.但学生评价也存在以下不足:一是多数学生对教学质量评价工作还处于被动状态,他们只是将“评价教师授课质量”作为学校布置的一项任务来完成,没有主动关心教师教学质量的积极性;二是有部分学生在评价时不够严肃认真.如给所有教师打相同的分数或对要求严格的教师打一个较低的“报复分”,而给要求不严、课后不布置作业的教师打较高的“感情分”.三是学生教学评价受学生基础水平和对课程兴趣以及课程学习难易程度的影响.如对一些技术性强、对学生就业影响大的些专业技术课学生往往会给出较高的评分.而对一些比较难学的基础理论课,则往往会给较低的评分.特别是公共体育课一般都是评分较低的.因此,学生评价不加强引导往往导致评价结果出现各种偏差.我们可成立以班长、学习委员为主要成员的学生教学信息反馈小组,加强对学生评价的组织和引导.学生信息员应广泛收集其他同学的意见和要求,全面了解本院(或系)、班教学各方面的情况,定期填报《学生信息员反馈意见表》.教学秘书要及时收集、了解学生对教学的信息,及时准确地向教学学院领导汇报,同时做好信息存档
2.2.3完善并坚持院系领导教学检查、听课制,为教学评价起示范作用
院系领导属于基层领导,所以对每位老师的知识结构、特点和教学特长与不足,教学是否严格要求以及遵守教学纪律情况等都很清楚,并且多数院系领导都是本学科领域的专家学者,因此,领导评价能增强教师的责任感,增强教师提高教学水平的意识,这是领导评价的优势,但是,由于学科专业的高度分化,院系领导不可能对各个学科都很熟悉.特别是“双肩挑”的院系领导既要承担繁杂的行政管理工作,又要完成本身的教学工作,时间精力有限,不可能系统、全面地听课,这也会影响评课的准确性和客观性.因此,我们要建立完善并坚持院系领导教学检查、听课制度.院系领导应尽可能多地深人教学第一线听课、检查,及时了解和掌握教学信息和师生的反映,及时解决教学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同时,掌握教师教学的第一手资料,为准确评价教学质量既做到心中有数又起到示范作用.
2. 2. 4引导任课教师客观评价自己,切实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教师自我评价是对学生评价、同事评价、领导评价等评价方式的重要补充,是“以人为本”评价理念最直接的体现,体现了被评者在教师教学评价中的主体地位.通过自我评价与学生评价、同事评价、领导评价进行对比分析,可以达到分析自己、认识自我,发现教学中优点和不足,达到自我提高的目的〔sJ.但教师在评价自己时往往缺乏客观性,多数教师摆脱不了功利的影响,在对自己教学水平评价时,其判断的祛码必然会向自己倾斜,常常会抬高自己.所以我们既要重视教师自我评价又要引导教师客观评价自己,虚心向其他教师学习,通过教学评价切实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2. 3落实“多元定性定量”一体化评价的实施办法
2. 3. 1做好教学质量评价前的动员工作,端正认识,统一思想
为使评价工作取得好成效,必须加强教学管理人员、教师、学生三者之间的相互沟通.评价前要给学生和老师讲清评价的目的和意义,使被评价的教师放下思想包袱,正确对待评价,通过评价更好地提高教学质量;让学生正确理解评价指标体系,掌握评价方法,为教师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从而消除部分教师可能存在的抵触情绪和有些学生的厌烦心理,使广大教师学生真心投人到教学评价活动之中去.
2.3.2“多元定性定量”相结合进行评价,避免评价的片面性
定性评价:一是召开座谈会.座谈会一般由院系分管教学的领导主持,院教学秘书、年级辅导员组织召集学生干部和平时到课率高,学习认真的同学参加.对教师教学情况进行调查了解,引导学生积极发言,如实反映教学现状,诸如好在哪些方面、还有哪些不足等等.二是各班分别对本学期上课老师认真填写教学质量定性评价表.评价内容包括教学态度、教学内容、方法、效果、教书育以及学生综合评定意见等五方面.并按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评定等级,同时,各班评出本学年最受欢迎的三位教师.定量评价:学生、专家和同行、院系领导和教师自己等运用操作化量化评价指标体系对教师教学质量进行量化打分,由教学秘书进行科学统计处理后以具体分数来评价划分教师教学质量的等级.“多元定性定量”相结合:把定性评价的结果与定量给出的分数和平时领导、督导专家教学检查和学生信息员反馈的材料有机结合起来,对教师全部工作进行多指标、全方位综合判断给出最后结果.当任课教师对评价结果有异议时,可通过查阅相关材料和复听课等方式进行复评,避免不公正、不合理的评价.
2.3.3确定合理评价时机,确保获得准确信息
教师教学质量评价时间的确定关系到信息获得准确与否,如果评价时间确定的不合理会直接影响到教师本人的教学心态,更影响到学生对教师评判的客观性(41,评价过早,学生对教师的教学过程所体现的质量特征尚未形成一个全面的认识,对所评价内容难于理解和把握,从而不能做出准确的判断;评价过晚,则因学生迫于期末考试等方面的压力,管理人员难以进行有效组织;若在考试结束后组织,则评价结果最易受到教师授课课程考试成绩的影响‘因此,最佳的评价时机应是课程进度的中后期〔5〕.这是因为一方面整个学科已结束,对教师的教学了解的比较全面,另一方面即使评判完其结果并不能马上反馈给教师,不会影响到教师对试卷的评阅
2.3.4实行教考分离制,杜绝不真实的成绩影响评价结果
教师教学质量评价应综合考虑学生考试成绩进行评定.学生考试成绩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教师的教学效果,教学效果是评价教师教学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而教考分离是防止虚假成绩、检验教师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因此,我们应配合教学质量评价改革的要求,进一步搞好题库建设工作,尽量实行教考分离,杜绝感情分,既激发学生学习竞争的动力,又保证教学评价公平公正.
当前,部分学校特别是农村学校,因为美术专职教师人数少,难以组织起持续、长效的教研活动,美术教研边缘化、随意性强,常处于缺失状态。由于缺乏有效的专业引领,美术教师成长慢、农村美术教师成长更慢的现象较为普遍。为了推动我市美术教师教学业务水平整体提升,满足教师专业发展内需,促进教学质量有效发展与持续进步,自2012年以来,市教研室借助“真州春耘”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大赛这个平台,以“同课异构”的形式开展学科区域联动教学研讨活动。要求每位参与教师都能根据各自特长、学校特色、地域特点,对同一教学内容进行个性化处理。在联动教研的起始阶段,我们组织教师学习《中国美术教育》推出的“—题多解”栏目。从每则课例的教学过程,到学科专家的分析解读,来感受同课异构形“异”神“同”、“异”曲“同”工的精彩;再组织教师对教材文本进行多元解读,针对不同的角度进行教学设计,切磋教学技艺,感悟同课异构“同中存异、异中求同”的渐进性思辨历程。
在2014年第三届“真州春耘”中学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大赛上,我们以江苏少年儿童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美术》七年级的《多变的色彩》一课作为共同教学内容,有8位青年教师从各教研片同课异构教学比赛中脱颖而出。他们从研究出发,“点”“面”结合,对本课进行了多元解读,以丰富的教学经验、先进的教学理念、多变的教学方法和高超的教学智慧,向观课者展现了我市区域联动教研的成果。笔者就以本次竞赛中有代表性的4位青年教师的“异构”历程为例,简要介绍我市同课异构式联动教研的经验与做法。
一、个人思辨:有效“异构”的前提
同课异构的主体是教师。要求执教者对教学内容有自己独立的、独到的、多元的理解,并能结合学校特色和地域特点,对教学内容进行艺术的处理。这需要教师不为教材、教参所拘囿,跳脱出来,不拘一格,努力展示自己对课程、教材、教学的个性化的、深入的理解。真正做到以上要求,则需要教师在平时备课时,就能经常开展课例式同课异构的思考与实践。围绕亟待解决的问题,根据不同班级学生的学情设计出不同的教学方案,通过不断尝试寻找多样化的问题解决方式和最有效的解决路径,从而培养问题意识、探究意识、反思意识;在日常教学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切实提升教研的水平和能力。
参赛教师在比赛前十日就拿到统一指定的课题,并进入独立备课状态。他们研读教材和课程标准的要求,揣摩编者的意图,选择教学模块,定位教学目标,设计教学流程。有的以当地特产雨花石做文章,有的与学校特色项目“灯笼”牵手……都紧紧围绕课题进行操作和目标定位。陶德静老师将它放在“通过模仿和协作练习,初步掌握色彩渐变的方法,培养学生对色彩的实际运用能力、自主探究能力和交流合作能力”上;杨瀚源老师的定位是“学习色彩的基本知识、色彩调和的方法及应用法则;能够主动地使用色彩进行绘画,了解设计中基础的色彩关系,掌握不同主题作品的色彩表达技巧”;“尝试用色彩来表现不同的情感,抒发内心的感受,运用色彩的情感特征进行大胆表现”是魏伟老师的定位;徐婷婷老师则定位在“通过观察、模仿和协作练习,初步掌握色彩渐变的方法,培养学生对色彩的实际运用能力和自主探究合作的能力”上。有了目标定位,就确保了异构的课堂不会迷失方向,保证了这几节课形“异”而神“同”。
二、组内辩课:有效“异构”的保障
实践出真知。教师个人思辨的优劣,需要经过课堂实践的检验和论证,以期逐步趋向完善和合理。参赛教师独立备课以后,在学校进行了—轮又—轮的说课、上课和评课。有的请同教研片优秀的美术老师参与辩课、评课,有的请教研员参与指导,有的用录播教室记录自己试教的过程,进行反思和研读,有的为了适应决赛借班上课的赛制,还到其他学校试教。他们不断品味、反思过程,在评课、辩课中接纳别人的建议,对教学设计进行修改甚至重构,循环往复、连环递进,使教学设计日臻完善。参与辩课的教师在执教老师个人思辨的基础上,就教学重点、难点和疑点等当面提出问题,展开辩论,以帮助执教者深化对教学的理解,真正促进执教老师与听课教师的共同提升,教学水平不断提高。这个过程就是我们常说的“磨课”,其实质是教师主动或“被动”地实施递进式同课异构的过程。“磨课”培养了教师上“精品课”的意识。在反复修改的过程中,教师的潜能得以挖掘,反思的品质不断提升,各自的教学风格也更加突出。
三、区域考辨:有效“异构”的推手
经过思辨和辩课两个“异构”环节,决赛时所有选手就要“晒—晒”成果了。这时,赛场就是同课异构展示的现场,它让不同教师的教学智慧、教学理念、教学风格等一一呈现,让各执教者及观课者亲身感受“异构”的魅力。
1.教学理念之“异”
在同课异构的教学活动中,观课者最能清晰地感受执教老师教学理念的异同,感受不同教学理念带来的思维与智慧的碰撞。陶德静老师的课堂体现的是预设之美,在精确的预设中帮助学生逐步生成新知,对色彩的认识和了解不断深入;徐婷婷老师的教学更注重教学的生成性,关注学生快乐学习的感受,看似随意的课堂,伴随着教学的推进,资源性生成和知识性生成越来越多地呈现出来;杨瀚源老师的课堂对人文的关注较多,一诗一画皆有色,一笔一触均出彩,课堂小一波接一波。
2.教材处理之“异”
本课呈现的知识点较为分散,一课时如伺选择合适的知识点组织教学活动,以及呈现教学容量的多少,体现出执教者的教学智慧。魏伟老师围绕色彩的冷暖调性开展教学活动,陆续渗透其他的知识点;陶德静老师选取色相、明度、纯度渐变这一知识点,开展教学活动;杨瀚源老师以基本色彩知识的回顾与拓展进入新课,层层推进,重点关注色彩调和的微妙变化及运用;而徐婷婷老师则更加关注对美术作品中色彩的品读,以及色彩给人的心理感受。他们异曲同工,都在激发学生的色彩设计意识,在培养学生会用色、用好色的能力上下足了功夫。
3.教学情境之“异”
余文森教授指出,情境之于知识,犹如汤之于盐。盐需要溶入汤中才能被吸收,知识也需要融人情境之中,才能显示出活力和美感,才容易被学生理解、消化和吸收。这几位执教者也特别重视教学情境的创设。魏伟老师创设了—个“色彩大本营”的教学情境,设置了游历暖色俱乐部一中性色俱乐部—冷色俱乐部三个教学环节,使学生在不同民族风情的游历中不知不觉地感受到色彩的不同属性及对应的心理感受。陶德静老师则营造了—个海洋世界的情境,学生动手绘制各式渐变的海底生物、景物用于装饰教师设置的作业展示板,最后呈现出—个瑰丽多彩的海底世界,使学生体验到学习的快乐、成功的快乐。
4.学习活动之“异”
《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要“遵循学生的成长规律、审美规律和美术学习规律,有效利用各种美术课堂资源,向学生提供感受美术作品的机会,引导学生通过观察、体验、分析、比较、联想、鉴别、判断等方法,积极开展探究、讨论和交流……”在异构活动中,这几位执教者都关注了如何教以及学生如何学的问题,根据不同的学情设计了不同的教学活动。徐婷婷是曾参加过省级比赛并获奖的青年老师,教学思路活、教学理念新,她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对经典美术作品进行赏析,感受作品中有代表性的色彩、色调以及对表现作品内容的作用,进而通过拼摆、比较、堆塑,感受色彩的微妙变化。杨瀚源老师则关注学生的动手调色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在色彩的调配中,通过色彩分割练习,直接感受色彩的细微变化,进而在师生互动交流中感受色彩美。陶德静老师则注重学生的自主探究,适当结合教师的示范,引导学生感受色彩的渐变美、构成美。
5.教学风格之“异”
教学风格与教师的性格、知识结构、语言习惯等紧密联系,不同的教师,课堂教学风格迥异。徐婷婷老师性格活泼,善于与人沟通,虽然是借班上课,但能很快和学生形成良性互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课堂气氛生机勃勃;而陶德静老师思维缜密,语言的逻辑性较强,她利用教学过程设计的层次性,带领学生感受色彩的美,以及色彩渐变的美;魏伟老师抓住学生爱“玩”的心理,通过师生共同玩、做、思,帮助学生完成学习任务。
6.教学效果之“异”
同课异构中的“同”,不仅是指教学内容的“同”,也包括教学效果的“同”。不管采用何种教学角度与方法,教学的有效、高效是我们共同的追求。这4节课都能关注不同层次的学生开展教学活动,注重教学预设和生成的关系,学生学习兴趣浓郁,都是合格的研究课。然而,教学永远是有遗憾的,本次教学比赛也暴露了一些问题。如:魏伟老师组织的教学内容拓展量偏大,在1个课时内组织教学稍显紧张;杨瀚源老师的教学语言不够精练,在色彩分割练习之前的铺垫不足;陶德静老师教学内容的选择略为琐碎,时间分配把握不足,等等。也正是因为有缺憾,才会让教师看到自己的不足,从而有助于他们专业水平的不断提高,并真正体验到教研的快乐。
四、集体后辩:有效“异构”的基石
竞赛结束以后,各奖项的评比也尘埃落定,但这不是我们的最终目的,教研活动还在继续,我们的联动教研还在推向深入。一等奖的课有它的长处,二等奖的课也不乏亮点,所有执教者都能感受到他人构思的巧妙以及自己存在的不足,但由于能力的差异,每个人认识的深度是不均等的。所以,课一结束,教研员牵头组织参与活动的所有教师立刻开展了“后辩”活动,执教教师谈得失,听课教师谈感想,对课堂上的焦点问题,如“小学已学的色彩知识,在中学过多纠缠是否必要?”“教师舍弃调色而利用综合材料的尝试是否合适?”等进行辩论。后辩,让每—位教师再次成为研训的主人。基于教师元认知、基于教师间的合作、基于实践价值取向,教师成了研训收获的自我检验者。后辩会结束以后,各执教老师对参与同课异构活动的过程、本课教学的得失及研训收获形成教学反思,并择机再次进行同课异构教学,检验自己的反思成果,与会教师则形成观课感悟。这样以现场教学实验的形式进行检验和创生,切实关注参训教师的成长需要,激发参训教师的参与积极性,贴近教学一线的动态教研,成了促进教师群体专业发展的“催化剂”。
当然,我们的区域联动教研还处于起步阶段,我们的青年教师也还在不断成长,教研中取得的成绩与不足都是我们继续努力的动力和方向。这里呈现的4则教学方案和而不同,各显其美,虽不算完美,部分言辞也可能有失偏颇,但这饱含着我们对“同课异构”教研形式的满腔热情和不懈追求。
《多变的色彩》教学方案一
执教:徐婷婷
仪征市胥浦中学
教材分析
《多变的色彩》是苏少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美术》第13册的教学内容。“设计·应用”领域中“设计”是基础,“应用”是学习的主旨所在。初中阶段的“设计·应用”与小学相比,教学目标递进为“进行创意和设计”,去掉了“简单”二字,指向了思维活动和操作实践全过程的要求——形成设计意识。从牛顿揭开光色之谜作为切入点,让学生了解色彩基本常识,多方位、多渠道地启发和引导学生观察与尝试,合理利用各种材料进行色彩构成练习,感受设计为人们带来的美,享受艺术创造的乐趣。本课的教学,不仅为今后的“设计·应用”的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而且也为“造型·表现”中色彩语言的运用起到潜移默化的促进作用。
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通过小学六年的美术学习,对色彩的基础知识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与感知,如三原色、三间色、三要素等基础知识,但对色彩知识的了解还不够全面、也不系统,如,学生在运用色彩进行设计时缺乏主动意识,需要老师引导学生对色彩知识进行重新整合。通过师生交流、讨论,帮助学生完成从抽象的主观认识发展到具象的客观认识,抓住色彩的三原色、三间色等已有知识点拓展开去,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探究和协作练习,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大胆创断。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掌握色彩的三原色、三间色及三要素等基础知识,了解色彩所蕴含的情感要素。
过程与方法:初步掌握色彩渐变的方法,提高对色彩的运用能力和主动探究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尝试运用色彩表达自己的感受与情感,加强创新意识,提升探索新知的兴趣。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美术作品中的色彩感悟及其情感体验。
难点:多角度地运用色彩的基本要素进行设计和表达。
教学准备
课前准备:课前按八人—组围坐,分五组;
教师准备:各种颜色的碎纸,胶水,iPad多媒体课件等;
学生准备:图画本、固体胶等。教学过程
课前活动:
1.课前放松,学生欣赏由莫文蔚主演的以“寻找色彩”为主题的佳能相机广告的视频。
2.欣赏路虎越野汽车广告的视频,感受自由世界的广阔与生活的多彩。
【设计意图】学生提前来到美术教室,在正式上课之前播放高品质视频以营造一种良好的氛围,使学生能够在和谐愉悦的课堂氛围中受到感染和熏陶,从而自发并积极主动地投入其中。
一、感知色彩,导入新课
教师提问:每个人都想去旅行,看最美的风景。你想去哪儿?
课件出示文字:大自然图片的色彩给你什么感觉?
【设计意图】色彩源于自然,学生对身边的风景大都习以为常,广告中的奇境和色彩,自然引出本课课题。此外,美术课作为人文课程,需要有格调和内涵的素材来支撑和展现。
教师出示课题:多变的色彩(iPad多媒体展示)
【活动一】学生将自己喜欢的彩色纸条粘贴在图画本上(要求粘贴在画纸的中央),说一说:喜欢什么颜色?为什么?
教师总结:颜色也各有各的性格。例如:红色表示热情……
欣赏名画中的色彩,感受色彩的情感
课件出示《红黄蓝的构成》《日出印象》《向日葵》《秋千》《幸福的魂灵》等名作,引导学生感受作品中色彩的运用及其在表达情感时所发挥的作用。
【设计意图】七年级学生对色彩已有初步的了解与感知,此处舍弃让学生使用画笔调水粉色的常规做法,是出于高效课堂轻松教学的要求。色彩的情感是本课教学重点之一,采用名画讲解色彩的情感,是以高起点来组织教学,拉近了名作与学生的距离,也为学生接下来表现色彩的内容做铺垫。
二、观察比较,导思导学
1.揭示光色之谜,认识“牛顿色环”
出示教具“牛顿色环”。(找出三原色)
【活动二】寻找色彩游戏。让学生在红色水中逐步加入适量的蓝色水,分别呈现出蓝紫色、紫色和红紫色等。
2.寻找同类色、类似色和对比色
【活动三】找找你喜欢的颜色纸条的同类色、类似色和对比色,并贴在作业本上,与其他同学交流自己的发现。
教师结合色环总结同类色、类似色、对比色相关知识点,并结合课件,示范用不同的色彩粘贴对应色块。
学生继续在自己作业本上完成练习。
教师巡视,及时展示较好或有些问题的作业,并进行点评与小结。
3.色彩三要素
A.教师提问:什么是色相?
【活动四】运用桌上彩色纸条做色相的渐变排列,例如,从红色渐变至黄色。
B.观察刚才的作业,说一说:什么是纯度?什么是明度?
课件出示四张纯度和明度变化的图片,让学生说一说给人带来的感受。(生:纯度与明度的变化能给人带来色彩软硬度不同的感觉,例如,淡的亮色使人觉得柔软,暗的纯色则有强硬的感觉,等等。)
教师总结:有轻重和柔软感、节奏感、韵律感、空间感等。
C.说一说,可以怎样改变色彩的明度和纯度?(生:加入黑色、白色、灰色或其他颜色。)
【设计意图】本着“落实基础,突出美术特征”的思想,组织学生完成对色彩要素的质感认识,这是本课教学的重点。面向全体学生,做到真正理解,充分了解。通过色环、课件图片对比演示和学生动手实践,三管齐下,引导学生辨析不同的色彩属性,使用粘贴的方式简化调色步骤,突出学生的认知思维表现。
三、深度扩展,创意构成
在教室里创造最美的风景,完成足不出户的心灵旅行。
内容:集体协作,每小组发一幅4开纸大小的世界著名景观的线描稿。
要求:结合色彩明度纯度变化,运用同类色、类似色或对比色大小宽度不等的纸条粘贴完成色彩构成。
【设计意图】首尾呼应,突出“旅行”的设计主题。引导全员参加,协作完成,享受使用新知识进行创造的乐趣,使学生真正体会到美源于生活、生活创造美的深刻内涵。通过自然、清晰、简洁的学习过程,布置创意练习,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热情,最终达到课堂教学的。
四、教学评价,品悟色彩
1.展示学生作品
2.每组学生代表自评,其他小组说说感受,教师从色彩倾向、色调、色彩知识的运用等方面补充点评。
【设计意图】评价这个环节,本着尊重个体差异性的原则,注重多元化评价,调动学生的参与性和积极性,提高学生“欣赏”和“说”的能力。
五、课后拓展、寻找色彩
这是一次新鲜而多彩的旅行,希望同学们用眼睛去看色彩,用心去体会色彩,下节课我们会继续研究色彩,感受色彩的情感表达特性,并运用到生活中,让色彩为我们服务,美化我们的生活。
【设计意图】运用本课所学知识进行实际操作,为后面更进一步学习色彩理论和熟练使用色彩打下基础。
《多变的色彩》教学方案二
执教:陶德静
仪征市第三中学教材分析、学情分析(同前)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掌握色彩的三原色及三要素等基础知识。
过程与方法:掌握色彩渐变方法,提高色彩运用能力和交流合作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会运用色彩表达自己的情感,提高探索新知的兴趣。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在了解色彩基本常识的基础上,运用明度或色相渐变进行色彩创意设计。
难点:掌握色彩三要素的概念及其在实践中的运用。
教学准备
分组:课前分小组围坐,每组选一个组长负责相关事宜。
教师准备:色彩渐变范画,水粉工具材料,多媒体课件等;
学生准备:白色纸片、水粉颜料、笔、水桶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人课题
送花导人,展示图片:无色花一单色花一彩色花。(多变的色彩)一枝小小的花,颜色就有如此多的变化,大干世界更是丰富多彩。(引入课题:多变的色彩)
【设计意图】通过图片的色彩对比,让学生仔细观察其中的色彩,从而认识到世界是充满色彩的。通过问题情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从而顺利引入课题。
二、观察思考,探究学习
1.色光之谜——牛顿带领我们走进色彩世界
(1)让学生再次观察彩色花,研究其颜色的特点,为它起个靓丽的名字(如:彩虹玫瑰),从而过渡到彩虹的奥秘,引出知识点_一“牛顿色相环”。
图片演示著名的“牛顿色相环”。
教师:这些美妙的色彩来自于哪里呢?我们为什么可以看到这些美丽的颜色呢?
教师:请同学们闭上眼睛,静静地体会,再想象一下,此时是漆黑的夜晚,我们正坐在拉上窗帘的教室里
教师小结:是光的特性,色彩源于光,没有光就看不到色彩。
【设计意图】此环节的设计是通过情境创设,引起学生的思考、体会,帮助学生感受无光的世界。
(2)三棱镜动画演示“光的色散”。
教师小结:宇宙万物的色彩都来源于光。
2.在生活中寻找色彩
教师提问:请同学们想一想,自然界中有什么现象印证了三棱镜折射的光谱现象?
生:彩虹、水面的油污、泡泡、太阳下的水雾喷泉
师:牛顿通过对光色的研究发现,在色光中存在着三原色(红、绿、蓝)和三间色。大自然中五彩缤纷的色彩都是由它们组成的。
课件出示校园美景与去色图片,让学生感知对比。
师:如果没有色彩,我们的生活会多么单调啊!很幸运,我们生活在—个五彩缤纷的世界里。
我们作品中的色彩又是由哪些组成的呢?
(由色光三原色过渡到颜料三原色红、黄、蓝)
3.在观察与尝试中了解色彩
(1)三原色、三间色
flash动画演示三原色、三间色之间的关系。
【设计意图】通过动画快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带领学生回顾已有色彩认知。
色彩实验:学生代表尝试调色练习。
(2)色彩的特性(三要素)
根据色水混合实验,组织学生观察,比较其间的异同,找出规律,探讨色彩的特性即色彩三要素:色相、明度、纯度。并结合课本,了解相关概念。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色水混合实验,自主探究色彩的三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同时增强学习内容的趣味性。
4.在合作中感知色彩
结合色彩三要素,师生合作,学生感受色相渐变、明度渐变和纯度渐变。
三、掌握技能,协作体验—一“我是小马良”色彩渐变练习
1.教师示范色相渐变
教师任选两色示范色彩渐变,边示范边讲解细节。
【设计意图】利用传统的画笔和水粉颜料在黑板上给学生演示,解决学生在调色过程中实际操作的难点,激发学生自我表现的欲望。
2.色彩渐变作品欣赏
【设计意图】在教师引导下,学生有针对性地欣赏渐变作品,让他们在欣赏的过程中进行联想,开拓思路,激发兴趣,为接下来的创作表现做铺垫。
3.色彩渐变创意设计
教师:老师今天带来了一只色彩渐变的小海马,可是,它很孤独,因为它的朋友都失去了色彩。现在,请我们的小马良们除起手中的神奇画笔,为它们穿上美丽的外衣吧!
全班分组合作,小组成员根据本组的主题进行创意体验。(为了增强趣味性,可以将小组分别命名为:海滩队,海草队、珊瑚队、海马队、章鱼队、七彩小鱼队。)
教师针对学生练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给予指导。
【设计意图】让学生进行创意设计,运用所学色彩知识,培养对色彩的实际运用能力:通过分组协作练习,使学生掌握色彩渐变的方法,培养他们的分工合作的能力。作业的设置,让全班学生共同合作完成一幅大作品,使每个学生都参与到创作中来,共同体味成功的喜悦。
四、作品展示,交流评价
1.作品共同展示
教师课前准备了以大海为背景的画布,作为全班学生作品展示的舞台;并将这幅大的作品命名为《美丽的海洋世界》。
2.评价
(1)学生自评、互评与教师点评相结合。
【设计意图】以“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为宗旨,对学生作品进行评价。展示全班学生的色彩创意作品,让每个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并与同学分享。教师在点评时,注重对学生的参与热情,及其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过程中的表现的评价。
(2)教师用色彩的理论评价分析作品,借助学生的作品,帮助学生初步掌握色彩搭配的理论知识(补色、对比色、类似色、同类色等)。
【设计意图】单独讲述色彩搭配的知识,易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结合学生的作品,将其置于大的展示舞台中,使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迅速了解色彩搭配的类型和特点,有助于保持学生的美术学习兴趣。
五、课后拓展,知识延伸
教师:我们生活在五彩缤纷的色彩世界里,生活中的色彩有温度、有味道、有重量、有情感。课后,请同学们继续观察、体验生活中的色彩,相信你们会发现更多的色彩奥秘。下一节课,我们将继续研究色彩,让我们不断用色彩语言编织多彩的人生!自然因色彩而美丽,世界因你们更精彩!
【设计意图】使学生真正体会到美来源于生活、生活创造美的深刻内涵。
《多变的色彩》教学方案三
执教:杨瀚源
仪征市金升外国语实验学校教材分析、学情分析(同前)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初步了解色彩的基本原理和色彩的变化规律。
技能目标:初步掌握色彩的基本知识、色彩调和的方法及应用法则;能主动使用色彩进行绘画,了解设计中基础的色彩关系,了解不同主题作品的色彩表达技巧。
情感目标:理解色彩对绘画中不同情趣表达所发挥的作用。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掌握色彩的基础知识、基本要素。
难点:理解色彩的变化规律、色彩的调和及搭配的技巧。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卡纸,水粉工具材料,多媒体课件等;
学生准备:水粉工具材料,双面胶、固体胶、铅画纸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图片欣赏:诗人的色彩
师:同学们,今天上课我们先做—个游戏。这里有几幅图片,大家能不能为它们配上合适的古诗?(幻灯片放映图片,并配乐)
生: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师:诗人用诗句表达了自己对身边五彩斑澜的美景的喜爱。大自然是迷人的,如画的风景是醉人的,我们被—个多彩的世界包围着,获得一种美的享受。今天我们—起走进自然、走进生活,感受这些“多变的色彩”。(引出课题《多变的色彩》,同时播放音乐、幻灯片:自然风景、动物植物、生活中的色彩等图片)
【设计意图】学科是相通的,让学生从诗句中去寻找色彩,让他们感觉色彩的无处不在。图片的欣赏,开阔了学生的视野,让学生在欣赏的同时学会用艺术的眼光去观察生活。
二、温故知新,了解色彩
1.回忆交流小学阶段所学色彩知识,让学生回忆旧知、联结新知。
(1)三原色是哪三种颜色?(教师将红、黄、蓝色块直线排列在黑板上)
(2)三间色是哪三种颜色?(教师将橙、绿、紫色块直线排列在黑板上)
(3)你们知道这三间色是怎么来的吗?
2.探究合作,了解色相。
小组内学生任选两种原色,自己调—个间色。(1)全部是橙色的同学将所涂色块比比、看看,—样吗?为什么会不—样?(2)这些颜色看上去各不—样,每个颜色都有自己的相貌,这就是色彩的第—个要素:色相。我们只要往一种颜色里加入另一种颜色,就改变了这个颜色的色相。接下来,老师给大家来变个小魔术。(教师将前面黑板中排列的色块直线排转换成圆圈,引出“牛顿色相环”)(3)这样排有趣吧?这可不是老师的创造,它可是大名鼎鼎的科学家牛顿发明的。(介绍“牛顿色相环”)
3.交流、欣赏,感受色彩的明度渐变。
教师:同学们,拿出你们手中的色块比一比,每个颜色的明度—样吗?那么请思考以下两个问题:(1)什么是明度?(2)怎样改变—个颜色的明度?
小结:颜色浅则明度高,颜色暗则明度低,通常用加白或加黑来改变色彩的明度。
4.自主探究,了解色彩的纯度。
(1)什么叫纯度?原色和间色都是纯度最高的颜色。
(2)如何改变—个颜色的纯度?加黑色、灰色和它的对比色。(结合色环介绍对比色的知识)
教师小结:这些颜色真调皮,还真是多变呀!的确,画家们正是因为掌握了色彩多变的特性,才能够画出这么美丽的作品。
【设计意图】通过回忆、提问交流以及调色游戏,提取已有色彩知识,进行归纳总结,掌握色彩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要素。本环节的过程主要是让学生通过独立实践得出对色彩的认识,硬塞的知识学生永远接受不了,而换一种方式,学生能轻松接受新知。
三、感受色彩,欣赏作品
感受莫奈《卢昂大教堂》系列作品,感受同—物体,在不同时间、不同天气情况下所呈现出的不同的色调。
教师(课件出示各个不同时间段的教堂图片):大家熟悉的西方画家很多,莫奈这个名字对于我们来说一点儿都不陌生,他是法国印象派的代表。他的系列作品《卢昂大教堂》,就是画家通过仔细地观察,敏锐地捕捉到阳光在不同时刻投射到教堂粗砺的壁面上所产生的光色效果,从而写生完成的。画家用不同色调表现了清晨、正午和黄昏时刻的卢昂大教堂,将转瞬即逝的色彩变化凝固在画面上。
【设计意图】结合大师的作品,引导学生通过细致的观察、比较来感知和掌握色彩的知识,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通过对莫奈这个系列作品的欣赏,让学生在接下来的创作中找到灵感,创作出更好的作品。
四、合作体验,感知色彩
1.教师出示一张画,分别出示原作和该画的色彩分割效果,然后提问:我们能不能也像这样,用色块来表现—幅画呢?(幻灯片放映图片)
【设计意图】利用比较演示,解决学生在调色过程中实际操作的难点,激发学生自我表现的欲望。让学生能够主动地运用色彩,理解绘画与设计中色彩关系的基础知识,了解为了表达不同的主题,作品所采用的色彩表观技巧。
2.学生创作
教师:请同学们每小组任选幻灯片中的一张图片,用色彩分割的方式表现图片内容。
课件出示作业要求:(1)根据老师所提供的图片认真思考,小组内仔细分工,要求色块数量不得少于16块;(2)完成色块后,将色块根据图片有序地贴在铅画纸上。
【设计意图】巩固所学色彩知识,培养色彩运用能力;通过分组协作练习,掌握色彩渐变的方法,培养分工合作的能力。这也是本课的重点所在。
五、作品展示,交流评价
展示作品,相互交流、学习、借鉴,自评、互评,最后教师点评。
【设计意图】教师点评时注重对学生参与热情以及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过程中的表现的评价,注重对学生色彩感受及对色彩运用能力的评价。
六、课堂总结,拓展延伸
色彩存在于生活的每—个角落,我们每天都在感受色彩的变化。让我们用色彩的语言编织多彩的人生!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注意观察生活中的色彩,以点带面,使学生真正体会色彩的无穷魅力:色彩来源于生活,生活中的色彩丰富而美妙。
《多变的色彩》教学方案四
执教:魏伟
仪征市马集中学教材分析、学情分析(同前)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色彩的基本属性,学习色彩的基本知识,体验不同的色彩及色调给人的感受。
过程与方法:尝试用色彩来表现不同的情感,抒发内心的感受,运用色彩的情感特征进行大胆表现。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鼓励学生发挥个性的表现,引导学生发挥创造性的思维,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体验、探究色彩冷暖、色彩三要素和色彩对比等基础知识;感受色彩运用的奥秘,并尝试用色彩表达情绪。
难点:理解色彩变化的规律和色彩的情感表达特征。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课件,示范用水粉工具,背包形纸片;
学生准备:水粉工具。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游戏导入
教师:想旅行吗?想和什么样性格的人—起去?请学生在课件展示的各种颜色背包中,选择—个自己最喜欢的。老师根据学生所选背包的颜色,猜测他们的性格特点。想—想,刚才老师是通过什么来猜测性格的?——颜色。不同性格的人往往对颜色有许多特定的喜好,这是因为色彩能带给我们各种各样的联想。今天,我们也来一次说走就走的旅行,跟着老师—起游走在多彩的世界里,去探寻色彩的奥秘。(板书:多变的色彩)
【设计意图】从热播的《花儿与少年》的旅行类节目获得感触,以组团去旅行为切入点,游戏激发学生探索色彩知识的兴趣。这样的导入方式有情境、有游戏、有互动,能很快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兴趣,使本课有个良好的开端。
二、板块学习,感悟色彩
教师:首先,来到“色彩大本营”(起点),了解一下这次旅行的行程安排;然后,再以“暖色俱乐部”“中性色俱乐部”“冷色俱乐部”的顺序,依次游览参观不同的景点。
【设计意图】给出本课的基本规划,让学生沿着教学设计的目标去深入,同时提供学生自主参与的机会。这样的设计让课堂更开放,有效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1.“色彩大本营”——认识色相环的构成
教师:“色彩大本营”是个成员众多的欢乐大家庭,但里面有3位元老级色彩被人们称为“三原色”,它们是红色、黄色和蓝色。“三原色”中,每两种颜色相互混合,就产生了间色(分别是橙色、绿色和紫色),以及由此产生的6组复色(黄—橙、红—橙、红—紫、蓝—紫、蓝一绿、黄—绿等颜色)。这些颜色共同构成12相环。
教师:“色相”即色彩的不同相貌,它是色彩的特征。
【设计意图】这段内容设置的目标是回顾介绍色彩的基本知识:三原色及12相环的构成。以课件展示的方式做介绍,也可以做成教具,逐一演示粘贴展示。这些内容学生已有一定了解,通过直观简洁的介绍以突出知识点即可。
2.自主合作探究
教师:色彩学上根据心理感受,把颜色分为暖色调(红、橙、黄)、冷色调(青、蓝)和中性色调(紫、绿、黑、灰、白)。课件展示色环中色彩冷暖的划分。
(1)暖色俱乐部
A.音乐联想:一段音乐见面礼《喜洋洋》,邀你走进暖色世界,你能联想到什么颜色?(红)
B.暖色大联想:红色奔放的斗牛舞,黄色热情的桑巴舞……
教师适当总结学生的联想,归纳具象和抽象的色彩表现语言,用PPT展示。
C.任务考察:用色环中的色彩为旅途中的家布置一个热情而温暖的房间。(小动画填色游戏)
小结:可以改变卧室的灯光、被套、窗帘、墙壁等大面积色彩,用明亮的黄色、充满活力的橙色、富有激情的红色等较有活力的颜色。但色彩过于鲜艳刺激不舒服。思考怎么解决?
【设计意图】通过游戏活动的设置,让学生展开对色彩的具象和抽象的联想;再通过填色游戏,将色彩联系到学生的实际生活,体验设计乐趣;同时提出问题,引入中性色的知识。
(2)中性色俱乐部
A.介绍中性色(无彩色系):黑、白、灰。中性色和其他颜色混合,可以改变色彩的明度和纯度。
B.尝试加入中性色解决房间配色问题。(课件展示色环明度渐变表)
以布置房间为例,说说可以选用哪些色彩搭配。(明度变高,色彩朦胧淡雅;明度变低,深沉稳重,充满层次感)
揭示明度概念:色彩的明暗(深浅度)。
颜色有了深浅变化,色彩也不像原色那么鲜艳了,色彩的纯度也发生了变化。
揭示纯度概念:即色彩的饱和程度。原色最纯,间色次之,复色不纯。(课件展示色彩纯度渐变表)
C.中性色风景欣赏。
课件出示一组草原风景:(1)清晨——明亮的色彩;(2)中午——鲜艳的色彩;(3)夜晚——灰暗的色彩。
教师小结:不同纯度的色彩组合,可以带给人不同的时间感。
【设计意图】以解决前一环节的问题为切入点,通过添加黑、白、灰,了解色彩的明度、纯度变化。这是这节课的重点,有效调动学生主动探究解决问题,获得新的体验。将知识融于生活实践,很自然地归纳知识点,避免了生硬的平铺直叙。展示一组风景图片,加深对色彩纯度的感受,也给学生带来了美的享受。
(3)冷色俱乐部
A.小组讨论联想:冷色包括哪些?冷色旅行地点有哪些?(亚马逊、从林、澳大利亚蓝色海岸线……)
B.举例说一说生活中利用冷色的实例。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探究生活中的色彩运用,将知识联系生活,渗透色彩设计为生活服务的理念。
三、色彩创意,表达情感
教师:色彩旅行中,颜色带给我们许多联想,结合你今天学到的知识和旅行中的心得体会,运用色块和简单的图形完成—幅具有个性和情感的色彩作品。
(教师给小组发放色彩情绪参考资料,给每个学生一张背包形纸片)
作业要求:(1)运用色彩知识,变化色彩的明度或纯度;(2)作品的笔触要有大小、长短、疏密等节奏变化;(3)用时10分钟;(4)表现结束后,把你的情绪用一两个词归纳,写入作品中,与作品融为—体。
【设计意图】用背包形作业纸,将有情绪的色彩表现在上面,形成丰富的旅行感受。这既是课堂色彩知识的练习,也是有趣的作品设计。
四、赏析作品,课堂评价
1.小组互评:请学生在小组内互相欣赏,并通过颜色联想旅行者的心情。
2.自评:每组选—位代表进行作品介绍自评。教师提示关键词,请画者本人用较专业的色彩术语对自己的作品进行评价。
3.教师点评。
【设计意图】通过互相学习,提高学生对色彩的联想、感受与鉴赏能力。请学生用美术语言进行评价,目的是提高学生对色彩知识的归纳和运用能力。
五、课堂小结,拓展延伸
教师:今天的色彩之旅到这就要告—段落了。在各个旅行地,我们不仅享受了美景、学习了色彩的知识、了解了色彩的心理学,还懂得了如何运用色彩表达自己的情绪。在今后的生活中,希望同学们能够尝试着从心理学、美学等方面,多角度地关注色彩与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让我们能在美妙的色彩中享受每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