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医疗废水处理方式范文

医疗废水处理方式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医疗废水处理方式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医疗废水处理方式

第1篇:医疗废水处理方式范文

关键词:铀;放射性废水;处理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07-009-03

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对能源的需求越来越大,能源安全问题日渐突显出来,成为了当前世界各国共同面临的难题。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适应日益增长的经济对能源的依赖和需要,各国大力发展新型能源,如:核能、风能、水能、潮汐能、太阳能、生物能等。在这些新型能源中,核能被广泛的利用,给我们带来了新的现实途径和新的希望,但是也产生了大量的放射性废物,放射性废水的处理问题是放射性废物处理研究的重要问题之一。

一、含铀放射性废水的介绍

1、铀元素简介

铀,英文名称Uranium,元素符号U,原子序数为92,密度为19.050 g/cm3,熔沸点各为1132 ℃、3818 ℃,外层电子排布为[Rn]5f36dl7s2,具有4种氧化态,分别为:+6、+4、+3、+5,其中前面两种价态的铀的化合物化学性质稳定性能要比后面两种价态的好,是一种具有良好的延展性的银白色的金属。主要以三种同位素的方式存在与自然界中,分别为:238U、235U、234U,这三种同位素共同组成了天然铀,具有强度非常大的放射性,放射性存在于所有铀的同位素中,不同的同位素具有不同的半衰期,但是都具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周期非常长,从数亿年到数十亿年不等。通过衰变的方式,铀能够转变成另外一种元素,在衰变的过程中,伴随着三种射线的产生,分别是α、β、γ射线,而且这是一个自发的反应。铀是一种极其重要的、具有战略意义的能源物资,广泛地应用到科研、农业、工业、医疗、国防等领域。

2、含铀放射性废水的来源、分类

放射性废水的来源有着非常广泛的途径,有以下途径:铀矿山开采过程中产生的废水、矿山废水、反应堆产生的废水、核电站运行产生的废水、实验室科研产生的废水、铀水冶过程中产生的废水、核燃料制作过程中产生的废水、核燃料后处理产生的废水、各种核武器试验产生的废水、异常事故产生的废水。按照放射性活度的高低分类是目前比较广泛的放射性废水分类方式之一,该分类方法是按照水体中放射性浓度Av来分类的,照此方法,可将含铀放射性废水分为以下三大类:

3、含铀放射性废水的特点、危害

放射性废水中铀浓度跟废水来源途径有着紧密的联系,来源途径的不同直接导致了水体中铀浓度的差异,在此需要说明的是,尽管水体中浓度铀浓度存在差异,但是铀在废水中存在的形态却是大同小异,铀存在的形式绝大部分是以Ⅵ、Ⅳ两种化合价态体现的。Ⅳ价态的的铀在溶液中比较溶液与无机碳反生化学反应,最终沉淀下来,但是Ⅵ价态的的铀(存在于溶液中大多数是以UO22+形式),在溶液中,能较好的以离子的形式存在,因而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去除的困难,大多数的去除铀研究工作都是围绕着Ⅵ价态的的铀及其化合物进行开展的[1]。含铀放射性废水的特点有[2-10]:(1)铀主要是以Ⅵ、Ⅳ两种化合价态与其他离子、化合物等物质共存于放射性废水中;(2)放射性废水中不只是含有铀一种放射性核素,还有其他天然的放射性核素存在,如:镭、钍、铅等,这些元素的半衰期T1/2非常的长,但是废水的比活度相对来说要比较的低;(3)从产生之初,就开始不断向周围环境辐射,产生放射性,从不间断;(4)废水中铀元素的放射性活度不能通过自然的阳光、温度等方式来改变,放射性是其固有的属性,意图用任何物理或者化学的方法来改变其放射性都是徒劳无功的;(5)废水中的放射性在生物体内会有累积效应,通过电离辐射的方式来发射射线;(6)组成放射性废水的成分及其的复杂,除了天然放射性核素的存在之外,很多其他的化学有害物质也经常在废水中被发现。

含铀放射性废水对我们身处的环境有着非常大的潜在的危害,如果不加以治理就直接排放的话,危害极其的严重,后果将不堪设想。其能够通过各种方式进入到水体中,将破坏水中的酸碱平衡,水系中的各种生物体都需要适宜的pH才能比较好的生存,一旦打破了这种平衡,很多生物体将面临死亡的威胁;另外,影响水系中动植物的生长,进入到水系中的动植物体,然后通过食物链最终进入到人体内。放射性废水可以通过很多途径来对我们人体造成伤害[11-13],例如:直接照射、呼吸道吸入、皮肤、直接接触、遗传、食物链等,作用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内照射,另外一种是外照射。铀衰变时产生的射线照射到人体身上,由于其电离和贯穿的作用,使得细胞内原子和分子发生电离,一旦分子出现了解离现象,人体内正常的细胞会遭受到破坏,导致功能紊乱,人体可能出现异常情况。辐照损伤具有远期效应、躯体效应及遗传效应,放射性废水的危害不言而喻,因此,放射性废水的处理是非常有必要的,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了,人们随着环保意识的觉醒也比较关注放射性废水处理方面的问题。

二、含铀放射性废水的处理方法

如果在含铀放射性废水的处理过程中,我们采取的措施像对待处理一般的工业废水一样,意图用物理、化学或者生物的方法将其轻而易举的分解破坏从而达到处理的效果,那就大错特错了,要知道放射性是核素铀的固有属性,常规的物理、化学及生物方法都不能将其分解破坏,从本质上而言,只有自然衰变才是彻底消除放射性的根本途径,这也指导了我们在放射性废水处理的实际过程中可以采用贮存和扩散两种处理方式,贮存是将大体积的放射性废液通过一系列合适的方法浓缩成小体积的废物,然后储存起来;扩散是将放射性小于最大允许排放标准的废液,直接排放到所处的环境中去,利用环境中的条件来对其扩散稀释,最终达到无害化处理。针对放射废水处理的的方法有很多,总结归纳起来,比较常用有以下几种方法:

1、化学沉淀法[14-15]

化学沉淀法在中低放射性废水的处理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绝大部分的原子能机构部门都是使用该方法处理的,通过在放射性废水中加入一些絮凝剂,搅拌使得加入的絮凝剂能够更好的在水中水解生产大量的胶体颗粒,胶体颗粒通过相互作用再形成大量的具有絮凝沉降性能的絮凝体,从而使得废水中放射性核素在絮凝剂的作用下得以去除。该方法处理起来相对比较简单,成分也比较的低,而且对放射性核素去除能够取得比较好的效果。

2、蒸发浓缩法[16-17]

该方法利用的是放射性核素在废水中受热性能稳定,不易挥发这一特点,放射性废水通过蒸发浓缩法处理以后,能够取得比较好的浓缩、净化效果。具体操作就是通过加热蒸发器中的放射性废液,废水中的水分以水蒸气的形式排出,由于废液中的放射性核素不挥发,绝大部分依然存在于蒸发残余的废液中,排出的水蒸气通过冷凝后最终恢复到液态,此时水中放射性核素的含有量极低,能够达到直接排放的标准,蒸发残余的废液再通过其他方法处理。该方法能够取得比较高的去污因数,在这方面要优越于其他方面,而且最终蒸发残液剩余量不多。

3、离子交换法[18]

离子交换法利用的是在离子能够在固液两相界面之间发生交换反应,而且该方法具有等当量交换、可逆等特点,在废水中大部分的放射性核素都是以离子状态的形式存在的,其中以阳离子居多,放射性废水采用离子交换法处理后取得的净化效率比较高。离子交换剂有很多,比较常用的有两大类:无机离子交换剂和有机离子交换剂,两类离子交换剂使用都比较的广泛。蒙脱土、高岭土、膨润土、凝灰岩、分子筛等都是比较常见的无机离子交换剂,阴离子、阳离子两种交换树脂都是比较常见的有机离子交换剂。该方法能够取得比较好的净化处理效果,而且设备简单。

4、膜处理法[19-20]

膜处理法实现废水中混合物的分离利用的是膜的选择性透过性能,这种方法比较新颖、技术要求比较高,该方法采用的设备简单,人员操作起来不会很麻烦,能够适应于多种复杂体系下,在使用的过程中物料不会发生相态的改变,对能源的消耗不大,因而,认为是一种最有发展潜力的技术,被大多数人看好,广泛的用于放射性废水的处理。

5、萃取法[21]

萃取法利用废水中放射性核素在所使用的有机溶剂中有较大的溶解度,通过使用一种或一种以上溶剂,将核素从废水中提取出来,实现核素在废除中的分离,达到处理效果。

6、吸附法[22]

吸附法是一种非常传统的重要的放射性废水处理方法,该方法在很多领域都被广泛的应用,在处理放射性废液的过程中,利用具有吸附性能的多孔性的固体来作为吸附剂,通过固液两相界面之间物质相接触来吸附废水中放射性核素,吸附剂必须具备有一定的活性。

三、结论

含铀放射性废水的来源广泛,特点显著,危害严重,处理方法较常用到的方法有:化学沉淀法、蒸发浓缩法、离子交换法、蒸发法、膜分离法、萃取法和吸附法。

参考文献:

[1] Yohey Suzuki,Shelly D Kell,Kenneth M,et al. Direct microbial reduction and subsequent preservation of uranium in natural near-surface sediment[J].Applied Environmental Microbiology,2005,71(4):1790-1797.

[2] Rajesh K. Sani, Brent M. Peytonb, Alice Dohnalkovac. Comparison of uranium(VI) removal by Shewanellaoneidensis MR-1 in flow and batch reactors[J].Water Research, 2008,42 : 2993 3002.

[3] H.S. Moon, L. McGuinness , R.K. Kukkadapu , A.D. Peacock , J. Komlos L.J.Kerkhof, P.E. Long , P.R. Jaffe . Microbial reduction of uranium under iron- and sulfate-reducing conditions: Effect of amended goethite on microbial communitycomposition and dynamics [J]. Water Research, 2010,44:4015-4028.

[4] Evelyn Krawczyk-Ba ¨rsch , Kay Grossmann , Thuro Arnold, Susann Hofmann,Axel Wobus. Influence of uranium (VI) on the metabolic activity of stable multispecies biofilms studied by oxygen microsensors and fluorescence microscopy [J].Science Direct,2008,72:5251-5265.

[5] PAULA J. MOUSER, A. LUCIE N’GUESSAN,HILA ELIFANTZ,DAWN E.HOLMES,KENNETH H. WILLIAMS,MICHAEL J. WILKINS,PHILIP E. LONG,AND DEREK R. LOVLEY. Influence of Heterogeneous Ammonium Availability on Bacterial Community Structure and the Expression of Nitrogen Fixation and Ammonium Transporter Genes during in Situ Bioremediation of Uranium-Contaminated Groundwater[J]. Environ. Sci. Technol. 2009, 43:43864392.

[6] 高剑森.放射性污染漫谈[J].现代物理知识.2001,4:12-13.

[7] 俞誉福.环境放射性概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3.

[8] 张新华,刘 永.铀矿山“三废”的污染及治理[J].矿业安全与环保.2003,30(3):30-33.

[9] 谭大刚.环境核辐射污染及防治对策[J].沈阳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l:68-70.

[10] 常桂兰.氡与氡的危害[J].铀矿地质.2002,18(2):125-226.

[11] Boult K A,CowperM M,Heath T G, et al. Towards anunder standing of the sorption of U(Ⅵ) and Se(Ⅳ) on sodium bentonite.[J].Contam Hydro,1998,35:141-150.

[12] SylwesterE.R..HudsollE.A.. AllenP.G.Geoehim. Cosmochim.Actab(2000)2431.

[13] XuD..Wang X.K..CllellC.L., ZhouX..TanX.L..Influence of soil humic acid and fulvic acid on sorption of thorium(Ⅳ) on MX-80 betonite.Radiochim.Acta94(2006)429-434.

[14] 潘英杰.某铀矿矿坑水的治理经验[J].铀矿冶,1984,3(4):67-68.

[15] 梦文斌.低中水平放射性废液的处理[J].国外医学发射医学与核医学分册, 1989(13): 54-57.

[16] 黄明犬,周从直,康青.中低放射性废水处理现状与发展[J].西南给排水, 2003(25): 29-32.

[17] 姜圣阶,任凤仪.核燃料后处理工学[M].北京:原子能出版社, 1995: 294-297.

[18] 侯立安.特殊废水处理技术及工程实例[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3: 4-7.

[19] 高 永,顾 平,陈卫文.膜技术处理低浓度放射性废水研究的进展[J].核科学与工程, 2003(23): 173-174.

[20] 杨 庆,侯立安,王佑君.中低水平放射性废水处理技术研究进展[J].环境科学与管理,2007,32 (9):103-107.

[21] 江林根.溶剂萃取法分离铀中钌的研究[J].核化学与放射化学,1988.(03).

第2篇:医疗废水处理方式范文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建设生态、美丽乡村,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为目标,以文明创建和幸福村落建设为抓手,以城带乡、城乡互促,以点带面、点面互促,大力开展清洁乡村建设,加快改善村庄设施条件,全面推进村庄环境整治,保护农村自然生态,培养全民良好习惯,不断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形成长效保洁机制,努力形成环境优美、生活便利、生态宜居、特色鲜明的乡村面貌,为把广大农村建设成为美丽乡村、幸福家园奠定坚实基础。

二、目标任务

突出城(集)镇、村庄、重点流域、乡村道路和旅游干线等重点,全面开展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工作,努力实现“六无”(无乱搭乱建、乱堆乱放、乱贴乱画、乱牵乱挂、乱排乱倒、乱耕乱种)“五好”(建设一批适合山区特点的农村环卫好设施、找到一个农村垃圾和污水处理的好办法、形成一个环卫保洁的好机制、打造一个城乡好环境、养成一个健康好习惯)目标,建设“生态”、“美丽”和“幸福”,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坚实基础。具体整治任务分解如下:

(一)农村分散住户环境卫生整治的主要任务

针对农村普遍存在的“柴草乱放、粪土乱堆、垃圾乱倒、污水乱泼、畜禽乱跑、管线乱牵”的现象,开展以家庭为责任主体的分户环境卫生整治行动:

1.垃圾分类处理。在倡导减少一次性用品的使用、尽量减少垃圾源的基础上,引导村民对垃圾分类处理。家家户户设置简易垃圾桶和垃圾填埋坑(集中村落可联合开挖垃圾填埋坑),建筑垃圾用于铺路、砌碚填方;可回田垃圾回田改土;可回收利用垃圾回收利用;对有害垃圾进行填埋,改变农村乱倒垃圾的习惯。

2.庭院美化。倡导村民清洁屋内屋外卫生,整理或清除房前屋后乱堆乱放的杂物和乱牵乱挂的管线,清理好房前屋后的散水沟,结合庭院经济对房前屋后进行绿化美化。

3.五改三建。大力实施以户用沼气为重点的农村清洁能源建设,推动农村改水、改路、改厨、改厕、改圈,建沼气池(化粪池)、建高效经济园、建现代文明家庭。对所有阴沟、下水道及时疏通改造,农户灶间、畜禽圈舍的污水要有专门排放管道与沼气池(化粪池)封闭连通,严禁任意流淌,实现雨污分流。推广以“猪—沼—粮(菜、林、果)”为主的良性生态循环模式,变废为宝,实现家居清洁净化、庭院资源再生增值和多级利用。

(二)村庄(村落和集中居民点)环境卫生整治的主要任务

1.整治生活垃圾。积极推动村庄生活垃圾分类收集、源头减量、资源利用,强化村庄生活垃圾集中无害化处理,建立比较完善的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对交通不便、地处偏远的村庄,在散户分类的基础上,对不可回收、不可回田的垃圾采取“户集中——村庄收集——村庄填埋”模式处理;对人口较集中、距离城镇较近的村庄,采取“户集中、村收集、城(镇)处理”模式处理。要做到路边、河沟边、桥边、墙边和村委会等公共地段见不到暴露的生活垃圾和建筑垃圾;村中心河道、水塘、水沟的漂浮物及时打捞。村落和集中居民点可购置具有分类收集功能的垃圾箱(每5-10户设置1个的标准),也可分户设置简易分类垃圾桶。因地制宜修建垃圾池或填埋坑,有条件的村可设置垃圾房,购买垃圾转运人力车或机运车。村庄垃圾桶箱(房)数量、位置设置要合理,颜色和外形要与村庄风貌协调。

2.整治生活污水。优先推进位于环境敏感区域、规模较大的中心村(社区)和新建村庄的生活污水治理。加快无害化卫生户厕改造步伐,根据村庄人口规模、卫生设施条件和公共设施布局,配建水冲式公共厕所,原则上每个村庄至少配建1座。要完善村庄排水体系,实行雨污分流。根据地形地势和区位条件,合理选择村庄生活污水处理方式,靠近城镇污水收集处理系统的应优先考虑接入城镇系统集中处理;离城镇较远,规模较大、居住集中的村庄,生活污水应采用工艺可靠、经济有效、简便易行、资源节约的人工湿地等生态处理技术进行相对集中处理。要建立村庄生活污水治理设施长效管理机制,保障已建设施的正常运行。

3.整治“六乱”现象。全面清除露天粪坑,整治畜禽散养,拆除严重影响村容村貌的违章建筑物,整治破败空心房、废弃住宅、闲置宅基地及闲置用地,整治村庄周围的无序耕种,做到宅院物料有序堆放,房前屋后整齐干净,无残垣断壁,电力、电信、有线电视、水管等线路、杆线排列整齐规范。

4.提升绿化水平。建设村庄绿化系统,对水塘、沟、渠等适当整治,加以利用。村庄绿化植物配置以乔木树种为主,尽可能选用乡土树种,做到乔、灌、花、草相结合,与庭院经济相结合,达到绿化、净化、美化、实用的效果。

5.提升公共设施配套水平。按照宜居村庄、幸福村落创建要求,推进村庄公共活动场地、休闲健身场地建设,满足村民日常需求。结合村级综合服务中心建设,优化配置教育、卫生等资源,强化便民服务、科技服务、医疗服务、就业创业服务、平安服务、文体活动、群众议事等功能,加快推进清洁能源、通讯等基础设施达村到户。结合地域空间和居民点进行村庄亮化布局,按“节约能源、方便可行、灵活设置、统一管理”的要求,以“交通干线”作为纽带,以“居民点”作为节点,使“一线多点”亮化工程在夜间成为一个有机整体。

(三)重点流域整治的主要任务

重点整治青干河、童庄河、九畹溪、茅坪河、龙马溪、香溪河、吒溪河(也称良斗河)、泄滩河流域,整治主要内容为:

1.全面清理河面及排入沿河沟渠的有害水生植物、垃圾和漂浮物,达到河岸无杂物垃圾、河面无杂草漂浮物,底清、面净、岸绿的要求。

2.疏通河道沟渠,拆除障碍物,完善涵、闸、泵站等配套工程,达到河道沟渠畅通,提高河道的引排能力和自净能力。

3.进一步加强沿线的基础设施建设。河流沿线各村镇要对生产、生活垃圾进行合理处理,生活污水必须经处理后排放。规模养殖业的生产废水严禁外排,养殖粪便要规范处理,变废为宝。加强农村饮水水源地保护,开展饮用水水源地整治,有效改善水源地环境。

4.加强河道沟渠整治和保护。加强河堤沟渠建设,禁止在河床内发展种植业、养殖业,保持河道清洁、顺畅、美观。充分利用现有自然条件,将河坡沟渠空地闲地作为绿化布置的重点,在桥梁两侧、交叉节点等河段两岸适当种植亲水型植物,使河道成为城乡发展的生态景观,促进城乡人居环境提升,展现人水和谐的城乡新气象。

(四)重点主干线和乡村道路整治的主要任务

1.主干道路沿线的整治

县域范围内的省道、县道和乡(镇)主干道沿线,围绕“六无”目标针对“六乱”现象,按照谁主管谁负责、谁管辖谁负责和门前三包责任制原则开展综合整治工作。整治内容与责任分工参照秭政办发〔2012〕127号文执行。

2.乡村道路沿线的整治

提高农村公路通行服务水平,改善村庄内部交通及出行条件,对行政村中较大自然村及村庄内损坏的道路和断头路进行整修或兴建,实现村庄道路通达通畅。乡村内主干道逐年完成硬化,并合理配套节能照明设施;次要道路及宅间路可采用砖石、沙石等乡土生态材料进行铺装;具有历史文化传统的村庄道路宜采用传统建筑材料。道路两边水沟、绿化配套到位,“六乱”整治到位,长效管护、保障机制和办法落实到位。

(五)县城和集镇整治的主要任务

1.县城整治的主要任务

以“全国文明县城”创建为抓手,全面搞好环境卫生整治活动,主要内容为:

(1)加快重点市政工程建设。推进等改造工程,建成县城垃圾处理场二期工程并投入使用。

(2)加快绿化、亮化、美化工程建设。在城市绿化中,要见缝插绿、立体布绿,加强城区现有绿地保护,开展绿化带工程建设,不断提高绿化覆盖率。尤其要加大对破产企业和无物业管理住宅小区的庭院绿化和环境整治力度,使这些小区的环境面貌焕然一新。在城市亮化上,要大力实施“亮化工程”,尽快在城区形成路灯照明为基础、商业门店亮化为主体、高层建筑亮化精品为点缀、广告亮化为补充的亮化效果。对城市居民集中的小街小巷和背街背巷也要实施亮化工程。

(3)完善居民生活设施建设。重视背街小巷、城乡结合部和九里工业园区的环境卫生治理工作,严厉打击违法建设行为,特别是要把居民小区生活设施的完善、生活环境的改善、小街小路的修缮作为整治工作的重要内容,为居民生活的方便舒适创造条件。要加大环卫设施投入力度,修缮城区垃圾房站,补充主要街道果皮箱。要集中力量着力解决好社区室内文化活动场所缺乏和综合性室外宣传栏不足等问题,适当设立群众读报栏。

(4)推进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积极开展基层安全文明创建活动,进一步加强对流动人口的管理,严厉打击“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净化社会风气,预防和遏制重大恶性治安事件的发生,控制刑事案件和治安案件发案率,为市民营造安居乐业的工作、生活环境。抓好安全生产各项关键措施的落实,杜绝重大安全生产事故的发生。

(5)抓好市容环境整治。要进一步加大管理力度,创新管理办法,采取有效措施,推进“门前三包”责任制的落实,确保责任书签订率100%。重拳整治城市“牛皮癣”,收缴器具,端掉窝点,处罚违章人员。规范城区经营秩序,严禁在城区主次干道上摆摊设点、占道经营、乱设广告牌和标语,对沿街出店经营和市场外溢现象进行治理整顿。对流动摊贩实行定点、定人、定经营面积、定经营范围、定经营时间、定卫生保洁,统一经营设施规格,严禁拦路设摊、沿途叫卖。

(6)加强交通秩序整顿。完善城区交通标识,合理规划布局临时停车点;加强号牌管理,坚决取缔非法营运的面的、出租车;所有车辆要按指定线路和指定地点行驶、停靠,坚决制止和依法处罚乱停乱靠现象。

(7)突出城市个性,努力打造特色优势。一是要弘扬屈原文化。要持之以恒地开展以屈原文化为主题的宣传教育活动,让屈原文化在中华大地乃至世界各地大放异彩。二是要挖掘历史文化。三是要弘扬移民文化。四是要培育地方文化。

2.集镇整治的主要任务

以全县中心集镇为重点,开展集镇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各乡镇根据集镇基本条件,分区域、分类型指导推进环境整治。要注重城乡、区域环境连线连片整治,注重旅游等窗口地带公共服务、商业设施、经营服务场所等空间环境与村庄环境同步整治,整体塑造自然协调的空间形态和乡土生态的独特风貌。着力提升公共设施配套、绿化美化、饮用水安全保障、道路通达、建筑风貌特色化和集镇环境管理水平,主要内容为:

(1)加强环卫工作。加强环卫人员的管理,健全环卫保洁制度,实行环卫工作日清扫、分段包干管理的工作责任制。科学合理规范设置垃圾投放点,在主干道两侧每100米设立垃圾投放点,对于集中居民点每50米设立垃圾箱,对于主要地区设立垃圾池,并及时清运垃圾。搞好集镇污水处理的运行和维护。

(2)加强对集镇车辆的管理整治。规范集镇主干道车辆的管理停放,设置临时停放点,划定车辆停车线,进一步加大对乱停乱放的整治力度,公交车辆集中定点停靠。对社会车辆进行规范管理,要求定点停靠。

(3)加强对出店经营及流动摊点整治。对街道两侧的出店经营进行全面清理整治,流动摊点实行归行入市。

(4)加强对房屋建筑市场的管理整治。对按规定办理相关手续的临街建房户要做到建筑材料堆放整洁、美观,无污水横流,沙石、钢筋等建筑材料不挤占街道路面。依法处理未经批准的违章建筑。

(5)加强沟渠和河道清理。定期对集镇范围及其周边沟渠和河道进行清理,重点清理有色垃圾和淤积物。沟渠和河道两旁设置垃圾池,做到垃圾不入沟、污水不横流。

(6)加强街道硬化美化。对主街道进行绿化和硬化改造,街道两侧设置花坛、围栏,统一规格,统一模式。对道路两侧的杆、线、管和经营户门头牌、广告牌进行统一规范,对公共亮化设施进行完善。

三、处理模式

(一)垃圾的处理模式

1.垃圾的分类与处理

(1)可还田的垃圾。包括厨房余物、烂果子、果皮、菜叶、渣草、畜禽粪便、煤灰、渣土等,可投入沼气池内进行发酵,也可以自行堆肥处置,或者直接还田还林。

(2)可回收的垃圾。包括废纸、废旧农膜、废弃包装物、废金属等,由户分选后,由废品回收人员收购,进行再利用。

(3)建筑垃圾。包括废弃砖瓦、水泥块等,可用于铺平道路、禾场、填方等。

(4)有害垃圾。主要包括废弃玻璃瓶渣、农药瓶袋、皮鞋、胶鞋以及废弃衣物等,由农户、村落、村委会因地制宜进行填埋,县城、集镇周边村应尽可能将垃圾收集后送县城或乡镇垃圾填埋场进行处置。可燃烧垃圾可送到有焚烧炉灶的工厂焚烧利用,在安全前提下也可就地焚烧后填埋。电子、电池和医疗垃圾由户分类、村收集,县镇两级集中妥善处理。

2.简易垃圾填埋坑的选址、建设与管理

(1)选址

垃圾填埋坑选址应符合村庄规划,远离农业保护区、风景名胜区、生活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居民集中区、交通主干道两侧、两边、坡区和居民区上风口地段。

(2)建设

垃圾填埋坑应建设简易的防洪沟、截污沟,四周挡墙和维护结构。户用填埋坑每个不低于2立方米容积,村落公共填埋坑每个不低于20立方米容积。

(3)管理

垃圾填埋坑按照“谁建设、谁使用、谁管理”原则进行管理维护。垃圾填埋坑应定期进行杀毒、灭蚊、灭鼠、覆土碾压。填满后,应覆土50cm,植树种草绿化。先前的垃圾填埋坑填满后再建新的填埋坑。村落、村公共垃圾填埋坑分别由村落理事会、村委会负责建设与管理。

(二)污水的处理模式

为净化农村环境,全面推进农村污水治理,参照《中南地区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技术指南》(试行),结合实际,制定如下指导意见:

1.散户污水处理模式

散户居民分养殖户和非养殖户。养殖户生活污水处理宜采用8-10m3沼气池进行处理,非养殖户宜采用5-8m3三格式化粪池进行处理,沼液、沼渣、化粪池废水应还田还林利用,不能利用的部分经庭院湿地处理后外排。每户湿地面积宜控制在8-15m2,植物尽量选用美人蕉、香根草、芦苇等乡土品种,雨水与污水严格分开,严禁雨水进入化粪池或沼气池。污水处理设施由散户负责运行、管理和维护。

2.村庄污水处理模式

村庄是指农村居住相对集中的居民点或村落。一般住户在10户以上,污水应经雨污分流后,集中处理。处理工艺应因地制宜选用无动力或微动力污水处理设施、人工湿地、氧化塘和生物滤池等。污水处理设施由村落理事会或村委会负责建设、管理和维护。设计处理规模按照250升/人·天计算,选址应选在村庄的下风向,排污口应远离饮用水源地。在城乡结合部宜铺设污水截留管网将污水收集到就近城集镇污水处理厂集中处理。

3.规模畜禽养殖废水处理模式

规模畜禽养殖废水处理是指农村养殖大户或规模化养殖场废水污染治理。畜禽养殖应远离农村集中居民点和饮用水源保护地500米以上,养殖废物实行干湿分离后,废水采用大型沼气池进行处理,沼液、沼渣应全部进入农田回用。对位于居民点和水源保护地附近的现有畜禽养殖,要出台政策,逐步进行改造或关闭、搬迁。

4.工矿企业废水处理

工矿企业废水应严格按照项目环评和环境管理部门要求,自行处理达标后排放,严禁废水未经处理直排,污染环境。

四、原则措施

(一)工作原则

1.坚持全面覆盖、普遍受益。努力实现活动两个“全覆盖”,即所有行政村和农户全覆盖、环境卫生整治城乡全覆盖,让居民群众普遍受益。

2.坚持从实际出发、量力而行。不提超出群众承受能力的要求,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切实围绕农民群众所关心的改善农村环境问题,兴办一两件力所能及的实事,严防增加农民负担和新增村级债务,要长期坚持、分年分类分阶段解决问题。

3.坚持政府主导、农民主体。乡(镇)、村委会是实施“三万”活动的责任主体,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农民群众是清洁家园的建设主体,要充分激发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其自觉投身到活动中来,自主筹资投劳,建设美好家园。

4.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乡(镇)、村基础条件和区位各不相同,要因地制宜地选择实施项目和垃圾、污水处理运行模式。经济条件好的,可以适当提高标准;工作有基础的,可以在原有基础上加以拓展;经济条件较差的,要选择一些基础性的项目。要因地制宜创建保洁管护长效机制。

(二)工作措施

1.以城带乡、城乡互促。充分发挥县城、集镇、村庄的窗口与引领示范作用。县城要以创建“全国文明县城”为抓手,搞好县城、重点流域、主要干道和旅游线路的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各乡镇要把集镇及其周边村庄、主干道、水源保护区以及规模养殖区纳入重点综合整治区域。

2.以点带面、点面互促。努力实现户户有整治效果,组组(社区、村落)有示范户,村村(居委会)有示范点(村落、社区、路街),乡镇有示范村,县里有示范片。县里的示范片沿“五线”展开,即从庙咀至三峡竹海风景区建东大道公路沿线(含建东大道主干道至三峡翻坝高速茅坪出口处、长岭隧道口的接线段)的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工作由县委宣传部牵头;从茅坪曲溪至九畹溪漂流风景区(含风茅路主干道至九畹溪漂流终点段)主干道沿线的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工作由县交运局牵头;从聚集坊到文化村的334省道沿线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工作由县住建局牵头;境内香溪河沿线的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工作由县环保局牵头。县直相关部门和相关乡镇按照“谁主管谁负责、谁管辖谁负责、依法依规治理”的原则,积极支持配合牵头单位的工作。

3.整合资金、统筹建设。此次活动涉及面广、任务艰巨,资金需求量大,各乡镇、县直各单位要根据实际需要和财力情况,广泛筹措资金。以县、乡(镇)为主体,在不改变资金渠道、性质和用途的前提下,本着各负其责、各尽其力、各记其功、统筹安排、集中使用的原则,将各方面筹措的资金捆绑起来、集中投入,以获得最大效益。

4.分级负责、落实责任。各地各单位要按照工作分级负责、资金分级筹措的要求,加大组织发动、资金筹措、项目实施的力度。要对活动开展全过程和实际成效加强检查督办,严格结账兑现。

5.有机结合、协同推进。“三万”活动与“幸福村落”创建、以“卫生星”为基础星的“十星级文明户”创建有机结合,与新农村建设和城乡一体化发展有机结合,与冬季农业综合开发有机结合,与基层党建有机结合,统筹推进,互相促进。

6.健全机制,长效治理。统筹规划、突出重点、抓住关键、突击整治、注重长远,巩固环境整治成果,持续改善村庄环境。在开展村庄环境整治的基础上,明确县、乡(镇)、村、户的责任区,建立分级负担、各负其责、适合不同区域的农村垃圾与污水收集、清运、处理模式和体系,结合“十星级文明户”创建和“幸福村落”建设,形成定期检查评比通报制度,不断创新、健全长效保洁机制。

五、实施步骤

全县环境卫生综合突击整治工作分三个阶段推进。

(一)宣传发动,筹措资金。

1.县、乡(镇)、村通过分别召开“三万”活动暨全面推进幸福村落建设动员部署会,使全县干部群众掌握环境卫生综合整治的工作任务、操作规程及技术要求。

2.各工作组迅速进村入户,采取召开村民会议、党员干部座谈会等多种途径,广泛宣传政策,充分做好思想发动工作,动员农民群众筹资筹劳,积极参与村庄环境整治。

3.各工作组会同乡(镇)、村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广泛听取群众意见,选好整治项目,搞好规划设计,制定村庄环境整治规划。完善村规民约,指导农户整治美化庭院环境卫生。各乡镇要在各村规划的基础上制定全镇的环境卫生整治方案。

4.积极组织开展“支农惠民行动”。动员机关干部、企业、民间组织以及农村回归创业人员等开展捐赠活动,广泛筹集村庄环境整治资金。

(二)组织群众,开展整治。

1.按照全县总体部署和乡(镇)、村环境整治规划,充分发动农民群众投工投劳,组织实施整治项目,全面启动农户庭院环境卫生整治美化活动。县城和乡镇集镇的环卫整治和文明创建工作同步推进。

2.引导农民群众开展“十星级文明户”创建活动,划定环境卫生责任区,落实责任人,建立长效管护机制。制定适合分散住户、集中村落、城郊村、边远村等不同区域的污水、垃圾收集、贮运、处理办法与运行机制。

(三)检查验收,总结表彰。(2013年2月22日至3月5日)

1.做好建设项目的验收兑现工作。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在乡镇自查验收的基础上,由各项目主管单位采取联合验收的方式对各地“三万”活动中完成的村庄环境整治工程进行检查验收,对验收合格的给予项目实施单位兑现奖励补助资金。

2.分级开展“四个一批”的评比表彰和授牌活动。在活动结束时,由各村委会按5%左右的比例评比表彰一批清洁文明户、评比授牌一至两个清洁文明社区或村落;乡镇按10%左右的比例评比表彰一批环境卫生整治先进村;县按一定比例评比表彰一批“三万”活动驻村工作组、工作队员和先进乡镇。

六、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由县“三万”活动领导小组统一领导全县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也要认真履行职责,密切协作配合,形成工作合力。各乡镇要对本地区村庄环境整治工作负总责,要把这项工作摆上更加突出的位置,要层层制定具体实施方案,细化职责分工,切实加大统筹推进力度。

(二)强化政策扶持。一是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各地各部门要切实加大村庄环境整治资金的投入,多方争取项目和资金,要进一步整合和利用现有各类农村环境整治专项资金,建立统一的协调机制,集中投入,形成合力,保证资金使用统一有序,发挥资金利用最大效益。二是加强政策支持。深化农村综合改革,严格执行各项惠农政策,在用地、信贷、规费减免等方面支持村庄整治工作。落实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政策,保障村庄建设整治用地需求。研究有关生态补偿、农村废弃物能源化以及有机肥推广应用等方面的优惠补助政策,充分调动社会各界、农民群众进行村庄整治的积极性。三是拓宽资金来源渠道。采取村集体积累补助、城乡结对帮促、村企结对挂钩、社会募集、市场化运作等多种方式拓宽资金来源。

(三)提供技术保障。抽调县环保局、住建局等部门人员组成技术指导组,负责制定《全县村庄环境整治专项工作方案》、《全县“三万”活动及村庄环境整治项目验收办法》等技术文件,会审各乡镇上报的实施方案和建设项目,开展技术指导和项目检查验收等工作。组织开展基层干部村庄规划建设和环境整治技术培训,选择不同地区、不同类型村庄开展示范,及时总结推广典型经验,探索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不同资源环境条件下推进村庄环境整治的有效途径。

第3篇:医疗废水处理方式范文

1、规划指导思想

1.1抓住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明确城市在区域发展中的地位、职能、作用,促进和完善城市对外开放的新格局。

1.2以“以人为本”的观点出发,加强区域生态环境建设,坚持“生态环境是生产力”的观点,建设园林城市。

1.3将名城保护放在区域生态环境与城市综合建设中考虑,协调处理名城保护与城市发展之间的关系。

1.4继承、发扬城市历史文脉,加强城市文化灵魂建设。

2、方案构思

是我国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世界文化名人司马迁的故乡。素有“文史之乡”的美称,因此,本次规划重点围绕历史文化名城来构思总体规划方案。主要突出以下几方面特点:

2.1名城保护与区域环境建设相结合

城区北靠梁山,东临黄河,南有水,处于坡、阶、台地的混合地带,地形高差起伏较大。老城区(名城)位于现城区南部韩塬之下,与新城区高差七十余米,韩塬成为老城区北部的天然屏障。整个城区工业污染大,水土流失严重,区域生态环境比较脆弱,对名城保护与城市发展造成极大的危协。因此,本次规划必须加强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确定以绿化保名城,以名城促绿化的发展思路,提出创建园林城市的发展目标。

2.2结合名城保护,合理确定城市发展方向

在上版城市总体规划中,确定了保护老城另建新城的发展思路,城市向北上韩塬发展,对名城的保护起到很好的作用。本次规划也从产业结构、城市景观、布局形态等多方面考虑到名城保护工作,确定了夸铁路向北发展的思路,形成城市三个特色显明的发展时段。

2.3继承发扬历史文化内涵

市具有几千年浓厚的文化底蕴,文化特征突出,对城市的建设、发展影响甚大。规划中应给以继承发扬,通过强调城市文化氛围的建设,加强城市文化灵魂的塑造,来体现城市的文化特征。

2.4将名城的保护与开发相结合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需投入大量的人力与财力,而市虽在努力加大投资力度,但资金还是相对短缺,对名城的保护工作影响甚大。因此,为了更利于名城保护与城市发展,必须将保护与开发相结合,走以名城养名城的发展路子,充分利用名城的文化、艺术、结构等多方面的价值,发展旅游与科研等项目,为名城保护创造更多的资金,同时带动城市第三产业的发展。

3、方案简介

3.1道路系统规划

结合现状道路系统及地形地貌形成三横三竖一环”的道路网骨架。三横三竖主要解决城内内部交通问题,并满足城市景观方面的要求。一环主要分流城内的交通及解决城区货运交通,减少车辆对名城及城区的影响。

3.2功能分区将中心城区用地分为四大功能区,即古城区、象山区、新区和道北区,分别承担城市的商业、行政、文化、居住、旅游等主要功能,其中古城区主要承担传统文化、商贸、旅游及居住功能,主要突出古城的文化特性。

3.3绿化系统规划结合市的地形条件及城市形态,提出创建园林城市的规划目标。确定了以绿地保古城,以古城促环境的建设方针,形成点、线、面相结合的“一圈两带多点”的绿化系统,主要立足于名城绿化环境的改善来保护名城。

3.4景观系统规划规划中对城市的整体景观也作了详细安排。整个城区规划了4条景观大道,依据金塔及古城风貌设计八个景观节点,多条视线走廊,在保护名城景观的同时,形成完整的城市景观群,反映城市不同时期的建设风貌。

4、后记市总体规划涉及名城保护、城市形态选择、生态环境治理等多个方面,以上仅从名城保护与城市发展关系方面,提出了我们的思路与方法,供大家在今后的工作中参考。市总规文中插图由同志提供参加设计的人员同志规划构思:市总体规划,应着重体现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特点,围绕名城,确定产业结构体系,及城市空间形态。经分析研究,形成了发掘市历史文化内涵;体现“以人为本”的设计构思;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构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创建山、水、城、人相统一的园林城市的规划构思。空间布置:结合现状发展及功能分区,形成“一城三区”(即:芝川镇区、中心城区、龙门区)的空间结构,中心城区形成四大功能区及三横三竖的路网骨架,合理的解决了名城保护与城市发展之间的矛盾。创新与特点:

1、坚持生态环境是生产力的观点,加强了城市生态环境的建设与保护。

2、将名城保护放在大生态环境中考虑,保护与开发相结合,突出历史文化名城特点。

3、围绕名城保护,形成城市新的产业结构及空间形态。

4、城市设计中,形成了过去、现在和将来的不同城市特色风貌,充分考虑了将来信息时代对城市的影响。

5、协调处理了城市发展、名城保护与旅游发展之间的关系。规划文本

第一章总则

第1条为更好地贯彻、落实省、市[十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充分发挥市区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龙头作用,使城市建设再上新台阶,特制定本规划。第2条规划依据

2.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

2.2建设部《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及其实施细则

2.3《文物保护法》

2.4《土地管理法》

2.5国家、省、市“十五”计划及2010年远景目标

2.6《市国土资源》及其它专项资料、规划成果2.7《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龙门——司马迁祠墓风景名胜旅游规划》

2.8市政府关于总体规划编制要点。

第3条规划指导思想

3.1抓住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明确城市在区域发展中的地位、职能和作用,规划世纪城市蓝图,促进和完善城市对外开放的新格局。

3.2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坚持“生态环境是生产力”的观点,合理开发利用资源,建立生态环境可接受的经济体系,实现生态、经济、社会效益协调统一的可持续发展。

3.3从“以人为本”的观点出发,结合地形、地貌及环境,建设园林城市。

3.4在保护好老城的基础上,发掘老城的历史文化内涵,发展旅游业,体现城市文化品味。

3.5适应市场经济和动态发展需求,形成城市形态和结构的开放系统,使规划更具有预见性和应变能力。

3.6充分发挥城市规划在城市建设中的“龙头”作用,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益管理,高质量环境的原则。

3.7珍惜和保护城市的自然资源,挖掘人力资源,加快科技进步。第4条规划年限近期2001—2005年,为期5年;远期2006—2020年,为期15年。

第二章城镇体系规划

第5条市域城镇体系规划

5.1战略思想加快经济战略性调整步伐,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积极推进信息化、工业化和城镇化,确保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5.2战略目标国民经济保持较快的发展速度,GDP年均增长近期达到9%,远期达8%;经济结构调整取得明显成效,第三产业所占比重上升,远期三产比值达到10.3∶39.3∶50.4;城市的发展环境和生态环境改善,更加适宜于人民生产和生活。

5.3产业结构调整产业结构调整方向为多层次的、环保型的产业结构体系。多层次的产业结构体系指在产业结构调整中,应该建立以高新技术产业为龙头、传统优势产业为支柱、资金密集型产业适度发展的产业结构体系。环保型的产业结构体系指随着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应积极发展以下产业:清洁型的能源工业、旅游业、花椒产业、商贸服务业、信息产业和教育科研产业。

5.4支柱产业能源工业、高新技术产业、旅游业、花椒产业、商贸服务业。

第6条总人口和城市化目标总人口目标:近期为40.0万;中期为42.0万;远期为45.0万。城市化目标:近期为42.5%;中期为48%;远期为60—62%。

第7条市域基础设施建设目标

7.1道路交通:2005年人均道路面积10平方米,2020年达到12平方米;城市公交:出租车辆运营实现网络化,并与流量大体平衡。

7.2供水:小城镇普遍建起独立经营自来水设施,到2020年建制市人均最高日综合用水量达450升,建制镇达300升。

7.3排水排污:2005年城镇排水满足基本要求,服务面积达到70%以上,2020年城镇逐步形成雨污分流的管网化的排水系统,服务面积达90%,城市污水处理能力90%以上。

7.4城镇绿化:2005年城镇人均公共绿地占有面积为5平方米,绿化覆盖率12%;2020年人均公共绿地8平方米以上,覆盖率达到15%。

7.5能源供应:2005年,市区集中联片供热普及率达40%,到2020年,供热普及率达60%。

第8条空间结构

8.1城镇体系的空间结构为:一条主轴加两条副轴形成的“π”字型发展格局。一条主轴指108国道沿线,两条副轴指韩宜公路、韩雷公路沿线。

8.2城市的空间结构为:“一城三区”,一城即市;三区即中心城区、龙门区、芝川区。

第9条城镇经济区

9.1北部经济区:以龙门区为中心,带动发展。产业发展方向:以能源工业为主的相关产业、旅游业。

9.2中部经济区:以中心城区为中心,带动发展。产业发展方向:综合加工业、旅游业。

9.3南部经济区:以芝川区为中心,带动发展。产业发展方向:农副产品加工业、旅游业。

第10条功能引导

10.1中心城区:市域中心,强化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的地位,加强发展环保型的、高技术含量的产业。培育和扶植教育科研产业;大力发展商贸流通和信息产业。

10.2龙门区:片区中心,是城市的工业区,以煤炭、电力、冶金、建材工业为主。

10.3芝川区:片区中心,以旅游、商贸功能为主。

10.4其它城镇的功能定位:西庄为商贸型;桑树坪为工矿、商贸型;昝村为旅游、商贸型;夏阳为商贸型;芝阳为农副产品加工、商贸型;林源为集贸、旅游型;薛峰为集贸、旅游型。

第11条规模结构

11.1Ⅰ级城镇:市区,人口为27.0万,包括中心城区、龙门区、芝川区。

11.2Ⅱ级城镇:桑树坪,人口规模为1—2万。

11.3Ⅲ级城镇:芝阳、西庄,人口规模为0.6—1万。

11.4Ⅳ级城镇:昝村、夏阳、林源、薛峰,人口规模为<0.6万。

第三章城市规划范围、性质和规模

第12条规划区范围和规划用地范围

12.1规划区范围:中心城区,东至黄河,西至乡,北至村景区以北100米,南至夏阳镇;龙门区,东至黄河东岸,西至龙门镇域西界,北至凿开河北面山脊线,南至大池埝镇域的白矾河;芝川区,东至黄河东岸,西至芝川镇区,北至芝川镇域北界,南至魏长城南100米;薛峰水库。总面积为274.57平方公里。

12.2规划用地范围:中心城区,东至黄河西岸,西至一电厂,北至小曲沟,南至水河南岸,面积为46.22平方公里;龙门区,东至黄河西岸,西至龙门西北庄,北至龙门渚北村,南至大池埝镇的大前村、李村,面积20.89平方公里。总面积为67.11平方公里。

第13条城市发展目标建设经济繁荣、科教发达、设施完善、环境优美,体现历史和地方特色的、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化中等园林城市。

第14条城市产业发展方向对传统产业的选择性替代和技术改造与设备更新相结合;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积极发展旅游服务业;培养和扶植教育科研产业基地的建设;大力发展商贸服务业和信息产业。

第15条城市性质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省关中东北部的中心城市,以发展旅游、科教、商贸、能源及相关产业为主的园林城市。

第16条城市规模16.1城市人口规模近期为16.5万;中期为19.0万;远期为25.0万。16.2远期城市建设用地总面积为26.4平方公里,人均建设用地为105.6平方米/人。其中中心城区建设用地总面积为19.0平方公里,人均为100平方米/人;龙门区建设用地总面积为7.4平方公里,人均为123.3平方米/人。

第四章中心城区用地布局及工程规划

第17条布局原则

17.1协调处理好城市发展带来的城市结构、功能布局、生态环境等诸多矛盾。

17.2处理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旅游发展间的关系。

17.3利用山、水、城之间的关系,形成高质量的城市生态环境,创建园林城市。

17.4组织好城市综合交通体系,成为区域货物流通中心和交通枢纽。

17.5综合治理城市污染,合理组织各类用地。

17.6构建城市未来发展框架,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

17.7继承城市历史文化遗产,塑造城市文化灵魂。

第18条城市形态形成“一城三区六片”的城市形态。

18.1一城:指市。

18.2三区:指中心城区,龙门区,芝川区。

18.3六片:指老城区、新城区、道北区、象山区、龙门区、芝川区。

第19条功能结构中心城区采用集中式布局,形成“一轴三心四片区”的城市结构。

19.1一轴:指黄河大街发展轴。

19.2三心:指新城区以行政办公、商业金融等为主的城市主中心和老城区文化中心,道北区文化娱乐、商贸两个副中心。

19.3四片:指以居住、旅游、传统文化为主的老城区;以行政办公、商贸金融、居住、旅游服务等为主的新城区;以工业、仓储、居住、文化娱乐、商贸等为主的道北区;以科研、居住为主的象山区。

第20条居住用地

20.1集中开发建设六大居住区,以建设设施完善、环境优美、独具特色的现代居住园区为目标;逐步改造现有居住区。

20.2规划居住面积513公顷,人均居住面积达到27.0平方米。

第21条行政办公用地规划在新城区设市级行政中心,在道北区设市级管理中心,规划用地面积45.6公顷。

第22条商业金融业用地将金城大街建设成具有明清传统风格的商业步行街;在新城区设市级商贸中心,布置2处大型专业批发市场,规划面积79.8公顷。

第23条文化娱乐用地在道北区规划市级文化娱乐中心,设置影城、文化宫、科技中心、俱乐部等,规划面积13.3公顷。

第24条教育科研用地在新城区东北角布置中专等教育用地,在象山区布置科研用地,规划面积87.4公顷。

第25条体育用地规划保留新城区体育中心,在道北区建一运动中心,规划面积15.2公顷。

第26条医疗卫生用地规划保留现状医院,新增市级医院2所,区级医院3所,疗养院1所,规划用地面积17.1公顷。

第27条工业用地保留现状新城区内一类工业用地,搬迁老城区内工业用地及焦化厂、水泥厂、洗煤厂、电石厂等现状污染工业。在道北区和新城区分别规划一、二类工业区和高新产业园区。规划总用地121.6公顷。

第28条仓储用地集中道北区北端公路附近布置仓储用地,规划用地面积38.0公顷。

第29条对外交通用地保留火车站及北部汽车站,新增一个客运站和一个货运站,将火车站货物场区迁到马沟渠煤矿。规划总用地72.2公顷。

第30条特殊用地保留原特殊用地第31条绿化系统规划。

31.1指导思想:以国家西部大开发和“山川秀美”工程为契机,以人为本,搞好大环境的绿化建设,将城市建设融入绿色环境中,形成公园中的城市,实现城市园林化的生态城市发展模式。充分结合历史文化名城的文物古迹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创造自身的园林特色。

31.2区域生态保育规划:建设梁山山川秀美工程,加大北部龙门风景区和南部司马迁祠墓风景区的建设力度,沿黄河形成200米左右宽的林带和大面积生态农业区,形成市半开放式的绿化生态保育体系。

31.3绿化格局:形成包围、分割、渗透、大中小配套、点线面结合、总量适宜、分布合理、植物多样、环境优美的“一圈两带多点”的城市格局绿化。

31.1一圈:指沿城市环线、沿河、沿高速路及沿沟、山形成的绿化圈。

31.2两带:指沿西侯铁路两侧的绿化带和台地两侧的绿化带。

31.3多点:指市内的多处绿地。

31.4南部建立景观农业区。

31.4绿地分类布局绿地共分五类,即:公园绿地、生产绿地、防护绿地、附属绿地和绿色景观控制区。

31.4.1公园绿地分为两类,一类为公园,依服务半径和总体规划功能要求均衡分布,共规划23个,其中综合性公园11个,植物园1个,儿童公园1个,风景名胜公园2个,游乐公园1个,烈士陵园1个,专类公园6个;另一类为开敞型绿地,在城市的许多地方规划有绿化广场、块状绿地(小游园),带状绿地(带状游园)等。

31.4.2生产绿地保留现状苗圃,在城市西部另开发三块苗圃用地。

31.4.3防护绿地建设韩塬塬坡,小曲沟和水河两岸、西侯铁路沿线、城东高速公路两侧及黄河西岸防护绿地。

31.4.4附属绿地要达到国家标准的要求。

31.4.5绿色空间控制区。包括:三山公园、黄河公园及城南景观农业区。

31.5树种规划遵循“以乡土树种为主,适当引进新品种”、“选择适应性强树种”的原则。骨干树种为:雪松、圆柏、悬铃木、国槐、栾树、合欢、连翘。

31.6绿地指标公园绿地总面积468.7公顷,人均24.7平方米。生产绿地总面积71.9公顷,占规划用地面积的3.8%。防护绿地为46.4公顷,人均2.4平方米。绿色空间控制区2330.5公顷。

第32条道路交通规划

32.1铁路:西侯铁路城区段近期可保留原有铁路,远期规划沿小曲沟以南从城区北部通过。进行西侯铁路的扩能改造工程,加强铁路配套设施建设,将火车站堆煤场迁至马沟渠煤矿,修通通往象山新井的铁路专用线。

32.2公路:实现西禹高速公路的全面开通,形成由北环路、西环路、南环路、秦晋大道组成的过境交通环线。

32.3城市道路规划规划城区道路为棋盘式结构,主干道为:龙门大街、黄河大街、盘河路、兴韩路、太史大街、乔南路,红线宽度40—60米;次干道为:金塔路、巍山路、烟泉路、桢州大街、青年路、劳动路,红线宽度25—40米;支路红线宽度20米。

32.4城市广场保留现状广场,新增设广场5处,规划广场面积共76000平方米。

32.5停车场规划停车场7处,面积共计152000平方米。

32.6汽车站废除南关汽车站,保留渭南地区客运站,规划在火车站南侧放一客运站,在环北路北侧放一货运站。

32.7道路广场规划指标规划道路54条,总长度127980米,道路广场面积266.8公顷,人均14.04平方米,占建设用地的14.04%,路网密度6.74公里/平方公里。

32.8中心城区公共交通规划至2020年,使市公交水平达到中等城市的水平,形成以公共汽车为主,出租汽车、中小巴等为补充的多层次、多元化的公交网络系统。规划公共汽车拥有量160辆,出租车250—300辆。确定公交站场2座,总面积3.52公顷,开通城区线路4条,远郊线路2条。

第33条给水工程规划

33.1用水量预测人均综合用水指标近期350L/P·d,远期450L/P·d,近期总用水量4.20×104m3/d,远期用水量8.55×104m3/d。

33.2供水水源薛峰水源5×104m3/d;象山380岩溶水2×104m3/d,黄河史代村漫滩地下水2×104m3/d。

33.3水厂设置现状水厂由2×104m3/d扩建到5×104m3/d;象山水厂建成2×104m3/d,黄河水厂建成2×104m3/d。

33.4供水系统并联分区分压供水

33.5水源保护薛峰水库依照国家地表水源保护的相关规定执行,象山水源、黄河水源遵照国家地下水保护的相关规定。

第34条排水工程规划

34.1排水体制新城区、道北区施行雨污分流制排水体制;象山区、老城区施行雨污合流制排水体制。

34.2污水量近期按用水量的80%计算,污水量为3.36×104m3/d,远期按用水量的85%计,污水量为7.27×104m3/d。

34.3污水处理厂老城区、象山区设一污水厂,位于水河畔,占地0.8ha,处理规模为1×104m3/d;新城区、道北区设一污水厂,位于现状排水口南侧,规模为6×104m3/d,占地4ha;均采用二级生化处理方式。

34.4污水排放系统采用分区污水排放系统,新城区、道北区采用雨污分流制,老城区、象山区采用雨污合流制。

34.5雨水系统2700×(1+1.4Lgp)暴雨强度公式选用q=(升/秒·公顷)(t+17)0.88城区设6个雨水出口,雨水就近排入水体。

第35条电力工程规划

35.1市中心城区负荷预测采用与用地相关的综合密度指标法估算规划区各期的用电量及负荷,结果与年均增长率相互校验。预测近期(2005年)、远期(2020年)密度指标分别取2000千瓦/平方公里和8000千瓦/平方公里。预计近期负荷为2.16万千瓦,年用电0.98亿千瓦时,远期为㺏.2万千瓦,年用电6.1亿千瓦时。

35.2规划期内二电厂将建成发电,该电厂位于市域北部,市龙门区东南侧。规划一期工程安装发电机组容量120(2×60)万千瓦,规划总容量为240(4×60)万千瓦,一期工程电力经4回330千伏输电线路送出,分别引至渭南330千伏变电站、西高明330千伏变电站及规划建设的330千伏变电站。

35.3规划新建330千伏变电站1座(330千伏变电站),规划推荐站址位于市中心城区与龙门区之间西庄镇东北侧。330千伏变按3台主变压器(3×125000-3×150000千伏安)规划,占地6—7公顷。变电站的电源将由一电厂和二电厂各提供一回330千伏电源线。330千伏变设330千伏、110千伏2个主电压等级。近期330千伏变在负荷不大时初装2台主变以提高电源变的供电可靠性,远期3台主变总容量为375000-450000千伏安,110千伏侧出线12回左右。

35.4加强高压配电网的结构,市中心城区新、老城区的高压配电等级为110千伏,以330千伏变和一电厂为中心组网。负荷中心区的110千伏级变电站均应有双回路电源线供电。

35.5增加高压配电变电站的布点,近期拟新建110千伏夏阳变电站,夏阳变选址位于中心城区南侧夏阳镇;远期规划预留3处110千伏城市专用变电站用地(北郊变、西郊变、南郊变)全户内式或半户内式独立建设,每处占地3000-5000平方米。

35.6规划区内5座110千伏变电站将均由双路电源供电:①马村变电源引自一电厂和330千伏变电站,110千伏出线引至变、西郊变;②北郊变由330千伏变电站引来双回110千伏电源,110千伏出线引至变、南郊变;③变电源由马村变和北郊变引接;④西郊变电源引自一电厂,110千伏出线引至马村变、夏阳变;⑤南郊变电源由北郊变引接,110千伏出线经夏阳变、西郊变接至一电厂。

35.7随着负荷密度增高,城网改造不断推进、深化,110千伏变的单台主变容量可增至3.15-4万千伏安,各现状站均按双主变配置,新建站可考虑预留第三台主变位置。

35.8中心城区新、老城区内的中压配电网等级为10千伏,现状6千伏线路全部拆除。10千伏中压配网的目标网为地下电缆环网。由110千伏变引出的大容量电缆结合开关站(开闭所)构成,相邻110千伏变10千伏侧应有较强联系,使10千伏环有双侧电源特点。

35.9㺣千伏及以上新建线路在规划建成区内宜采用地下电缆形式。现状35千伏及以上线路在建成区内的应按规划安排,相对集中布置在预留或已有走廊内。建成区的35千伏及以上线路采用架空形式,设置高压走廊。高压走廊内宜作为农田或绿地,但不应种植高大乔木,严禁违章构筑物侵入保护范围内。走廊宽度及环境要求应符合有关法律和规程规范要求。

35.10建成区内的各级线路原则上敷设于道路两旁,与电信线路分侧布置,新建电力线路原则上敷设于道路东侧或北侧。原有的城市配网随总体规划的实施作相应调整、更新、改造。中压配电线路宜由架空逐步向地下过渡。

35.11规划期内应逐步实现能源结构优化,提高优质能源(如电力、燃气等)在能源消费中的比例。在普及、扩大用电领域的同时,居民生活、企业生产、市政商贸等用户应注意高效用电,引进和采用行之有效的技术、设备。提高居民的节能意识,城市建设应认真考虑优化能源结构,节能降耗。

35.12加大城市电网建设和改造力度,向用户提供高质量的电力,规划期内10千伏用户的可靠率达到99.99%以上。

第36条电信工程

36.1市中心城区电信市话用户预测采用与居住人口相关的普及指标法。预计近、远期市话普及率(主线)分别达23-30%和50-55%。主线用户分别达2.76-3.6万户和9.5-10.45万户,总交换容量应分别达到3-4万门和11-12万门。

36.2以电信局为中心,管道电缆为骨干通道,光环网和光接入为主要组网方式的电信传输网将是规划期内电信有线网的主导模式。

36.3中心城区设中心局1处(电信局),电信端局2处(北城、招商)及配套的光接入交换点,总容量应达到11-12万门。

36.4对外通信系统采用多通路(京太西光缆、渭南本地网北光环),多方式(光缆、微波、卫星),以光缆为主,辅以微波线路,力争建立卫星通信系统。长途业务电路总带宽分别达到近期384兆比/秒,远期1024兆比/秒。

36.5随着社会信息化的发展趋势,电信服务作为社会经济的重要支柱,应积极采用新技术、开发新业务。规划依据电信通信基本适应国民经济信息化发展和社会进步需求的总体目标,结合当前全国、全省,特别是电信发展的新形势,加快网络建设,进一步优化网络配置,兴建智能网络、IP电话网络、数据通信网络,不断提高传输带度,实现接入网光缆数字化、宽带化,建成覆盖全市的第三代移动通信网络。

36.6市内的通信网及对外网将向“三网合一”的宽带综合业务数字网方向发展,建立一个高质量、高速度、多业务、高度自动化的网络。把话音、数据、图像等各种业务在同一网中实现。普及光缆线路,建成市区光纤传输网系统,容量以2.5G配置,主环光缆芯线以48芯,支环光缆芯线以24芯。中继线全部采用光缆,用户配线在条件许可时也应分阶段向光缆过渡。

36.7建成区内的信号传输通道统一规划,新建路由中心城区设置于道路西侧或南侧,与电力线路分侧布置。线路应积极向地下过渡、隐蔽敷设,干线全部采用埋地管道形式。

36.8规划区内的无线电空域及频率资源应由无线电管理委员会统一管理,由无线电监测站提供服务,维护好空中电波秩序并为用户提供技术保证。

36.9中心城区内无线电通信设施本着统筹共建、合理利用频率资源的原则。原则上不新建独家专用网。合理利用高层建筑屋顶平台设立天线,严格限制独立铁塔天线,并注意铁塔设置对城市景观的影响。

36.10建立良好的空域环境,防止电磁辐射污染。应严格控制大功率的无线电发信设备,对居民集中区超过0.1千瓦,缓冲区超过0.2千瓦的无线电发信设备要严加限制。

36.11工业、医疗设备、电气化运输系统、高压电力线等产生的电磁辐射,必须符合国家规定,不得对无线电业务产生有害干扰。重点保护好广播电视发射台、电信中心、地面卫星接收站等敏感区及居民集中区的空域环境。

第37条邮政规划

37.1新近建成的邮政中心局,位于中心城区西南侧,是全市邮件集中处理的枢纽,担负各类邮件的分拣、封发、经转和发运。

37.2规划近期将完成各级中心的信息交换和营业窗口电子化。邮资票据系统的联网,建成“绿卡”工程和“185”特快跟踪查询系统,建成全市邮运定位系统,建成集服务、生产、管理、决策功能于一体的邮政计算机网和高效率的邮政运输网。

37.3中心城区应配套建设邮政支局(所)、电话亭、报刊零售点等基础设施和服务网点,做到统一规划、统一建设标准、统一管理水平。

第38条广播电视规划

38.1有线电视网为网、台合一,以制作、播出和传输广播电视信号为主,又可开展其它综合业务的宽带双向系统。

38.2规划期内将实现有线电视全省联网,进一步提高传输带宽(干线2.5G,用户端550M),增加覆盖率,保证传输质量,实现“三网合一”的交互式多业务服务。传输通道在中心城区内的通信网及对外网通道中统一安排。

38.3有线电视前端:建立高质量、高可靠的模拟广播、电视信号的收集、处理、调剂前端,建立具有光—电转换处理能力的光传输中心。

38.4主干网采用光同步数字超干传输环网(SDH),用一个大SDH网把各组团连接起来。子端以下宽带接入网采用HFC网络,HFC网络吸收了光纤和电缆的优点,网络既有大容量,又能同时传输模拟信号和数字信号,可将现有的CATV和电信业务综合在一起。

38.5城区内网络结构采用易于“自愈合”的环状光缆、星状光缆为主干传输网,通过光节点向用户配线。近期每个光节点带2000左右用户,每个光节点分配两芯光纤,分别用于上、下行信号传输。

38.6广播电视中心、市委、市政府、体育馆等市区大型活动场所规划预留一定数量的光纤,用以传输本系统及电视电话会议的音、视频信号。

38.7节目的制作播出:初期建成以非线性系统为基础的自动化多频道广播电视播出控制中心,逐步发展为信息交换的交互枢纽。建立数据广播中心,开展多种数据传输及通讯等交互服务。广播、电视的新闻、综艺节目实现直播,并发展现场制作及直播,同时发展远地电视会议、购物、医疗、教育等综合业务。节目制作、播出尽快向数字化、电脑媒体非线性现场系统转化。

38.8线路敷设:规划区内有线电视线路一般沿主要道路敷设,中心城区东西向道路敷设在南侧,南北向道路敷设在西侧,宜采用地埋方式敷设,在同一道路上有电信线路敷设时应尽量与电信线路同沟敷设。

第39条供热工程规划

39.1热负荷计算:采暖热负荷计算采用面积热指标法。民用建筑平面综合热指标为60W/m2,工业建筑热指标为110W/m2,热化系数为0.6。规划期末,热负荷总量为182MW。

39.2供热方案:三个供热区有三种热源,供热Ⅰ区采用热电厂集中供热;供热Ⅱ区为区域锅炉房集中供热;供热Ⅲ区为联片锅炉房供热。老城区为家用天然气采暖炉分户式供热。

39.3供热系统:供热Ⅰ区和供热Ⅱ区采用两级热网系统,一级热网采用130/180℃高温热水,二级热网采用95/70℃低温热水,供热Ⅲ区采用95/70℃低温热水。

39.4敷设方式:管网原则上采用直埋,过城市主要道路采用半通行地沟方式。

第40条燃气规划

40.1气源:近期采用城市北部焦化厂的焦炉煤气,远期采用西气东输的天然气。

40.2用气量计算:分为3部分。居民生活用气采用耗热定额法,公共福利用户及不可预见用气量采用估算法。耗热定额为3350万大卡/人·年,气化率为0.9,用气量总计为3327.66万立方米/年。

40.3规划方案:规划期末,市的天然气可从禹门引入,在城市北边原焦炉煤气厂处设门站及中高压调压站,管道以环状布置。

40.4输配系统:城市供气压力为0.4MPa,管道以直埋方式敷设。

第41条环境保护规划

41.1规划目标:近期主要治理大气污染源;远期结合现有规划全面开展环境建设,加大资金投入,建设城市基础设施及生态,从根本上解决好环境问题。

41.2环境保护综合治理措施

41.2.1改变能源结构和燃烧设备,采用先进烟气净化技术,提高大气环境质量。

41.2.2节约用水,改进生产工艺,尽量减少废水排放量;保护水源,并加强城市水源地水质监测工作。

41.2.3通过加强管理和组织车辆分流,解决交通噪声污染。

41.2.4建设城市垃圾厂,并结合环卫专项规划,解决固废污染。

41.2.5城郊防护林及城区绿化并举,形成多层次绿化体系。

41.2.6有计划地对矿产资源进行开采,并采取密闭运输,保护矿区植被等措施,减缓矿区生态的破坏。

41.2.7象山矿采取旋风除尘,管道输煤,污废水处理,煤矸石排入指定场所等措施,阻止煤尘扩散。

第42条环卫设施规划

42.1规划目标:在进行经济建设和城市建设的同时,完善环卫设施,把建设成一个整洁文明的现代化城市。

42.2规划措施要点:在市区主要生活及商业干道每隔30—100米设置果皮箱;规划20座小型垃圾收集转运站;布置公厕70座以上;在西北部山地沟壑区设垃圾卫生填埋场。

第43条防洪工程规划

43.1防洪标准:城区内河流按五十年一遇洪水标准设防,山洪采用二十年一遇洪水标准设防。

43.2水河:最小控制河宽20米,维修加固、加高培厚现状河堤,新建河堤11170米,讯前清淤;薛峰水库:除险加固。

43.3山洪防治:以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相结合治理,依据城区地形,修建排洪沟渠,对西山山坡进行绿化。

第44条消防规划

44.1原则:预防为主,防消结合。

44.2城区设2个消防站,每站配备3—5辆消防车。

44.3消火栓沿道路两侧设置,两栓间距不大于120米。

44.4拓宽宅间距,老城区适当设置消防通道,各类新建建筑之间留足防火间距。

第45条抗震规划

45.1抗震规划的指导思想是:预作准备、减少损失。

45.2防御目标是:提高抗震能力,最大限度减轻城市地震灾害。

45.3设防标准按7度设防裂度考虑,重要建筑提高一级。

45.4抗震规划要点:注重生命线工程建设;防止次生灾害对震后城市的危害;对金城区文物古建要加固以提高抗震性能。

第五章龙门区用地布局及工程规划

第46条居住用地

46.1集中建设四大居住片区,以建设设施完善、环境优美的现代化居住小区为目标,并逐步改造或搬迁现有居住区。

46.2规划居住用地面积155.0公顷,人均25.8平方米。

第47条行政办公用地规划保留现状用地,在区政府以南予留行政办公用地,总用地面积15.6公顷。

第48条商业金融业用地保留现状商业、金融用地,在玉镜大街和禹门大街交汇处规划商业中心;保留现状3个市场,在商贸中心和下峪口村各规划一个综合市场,规划商业金融面积33公顷。

第49条文化娱乐用地保留矿山路南侧文化娱乐用地,在玉镜大街南布置市民活动中心、展览馆等设施,规划面积3.6公顷。

第50条体育用地规划在西环线以东、玉镜大街南布置体育中心,面积17.4公顷。

第51条医疗卫生用地规划扩大原医疗卫生用地规模,面积2.4公顷。

第52条工业用地保留原工业用地,在东北角增加一片工业用地,面积300公顷。

第53条仓储用地保留铁路西仓储用地,在铁路东新增一片仓储用地,规划面积20.4公顷。

第54条绿地系统规划

54.1指导思想依托西部大开发的契机,借助山川秀美工程建设的机遇,大力改善龙门区的生态环境,同时加大城市内部的绿地建设,满足人民文化生活的需求。

54.2规划格局西部形成山体林地,东部建设黄河沿岸200米宽防护林,南部形成白矾河水土保持林,结合龙门区周围的农田和经济林,形成绿色的包围圈;城市内部沿铁路和道路形成十字形的两条防护绿地,贯通四边。

54.3绿地分类布局城区内部共规划公园4个,其中综合性公园3个,儿童公园1个;规划广场和块状游园两处;在城区南部规划生产绿地1处;沿环城公路两侧规划50米宽的安全卫生防护林带。

54.4绿地指标公园绿地78.0公顷,人均13平方米。总绿地面积93.0公顷,人均15.5平方米。生产绿地面积为6.5公顷,占城市规划建设用地的1%。不足部分可从城市中心区苗圃调苗。

第55条道路交通工程规划

55.1尽快进行西侯铁路的扩能改造工程;将西禹公路龙门段改为沿规划的梁山路、西环路通过。

55.2根据龙门区的自然地形特点及交通运输的流量、流向等要求,本次规划龙门区内的道路网为棋盘式结构。道路等级分为三级,即主干道、次干道、支路。主干道红线宽度30—40米;次干道红线宽度24米;支路红线宽度20米。

55.3规划共设广场3处,面积20000平方米;在区内设汽车站1座,面积16000平方米;规划设停车场3处,面积48000平方米;在西禹公路沿线设加油站两座。

55.4规划道路18条,总长度37340米,道路面积80.40公顷,人均道路面积13.40平方米/人,道路面积占城市建设总用地的10.86%,路网密度5.05公里/平方公里。

第56条给水工程规划

56.1用水量预测:人均综合用水指标近期200L/P·d,远期300L/P·d;近期总用水量900m3/d,远期18000m3/d。

56.2供水水源:近期水源地位于南、北下峪口村水源地,远期水源地位于滩桥南段。

56.3水厂:镇区内配水厂一座,近期日处理水量为10000m3/d,远期为20000m3/d。

56.4供水系统:形成环网为主的供水管网。

56.5水源保护:遵照国家地下水饮用水源保护的相关规定。

第57条排水工程规划

57.1排水体制:采用雨污分流制排水体制。

57.2污水量:近、远期取用水量的80%,近期污水量7200m3/d,远期污水量14400m3/d。

57.3污水厂设置:在二电厂东侧设污水处理厂,日处理水量14000m3/d,占地1.2ha,采用二级生化处理。

57.4雨水系统:暴雨公式2700×(1+1.4Lgp)q=1/s·ha;雨水就近排入水体。(t+17)0.88

第58条电力工程规划

58.1预测近期(2005年)、远期(2020年)密度指标分别取2000千瓦/平方公里和8000千瓦/平方公里。预计近期负荷为1.08万千瓦,年用电0.49亿千瓦时,远期为م.92万千瓦,年用电2.36亿千瓦时。

58.2规划一期工程安装发电机组容量120(2×60)万千瓦,规划总容量为240(4×60)万千瓦,一期工程电力经4回330千伏输电线路送出,分别引至渭南330千伏变电站、西高明330千伏变电站及规划建设的330千伏变电站。

58.3规划新建330千伏变电站1座(330千伏变电站),规划推荐站址位于市中心城区与龙门区之间西庄镇东北侧(详见中心城区文本)。

58.4加强高压配电网的结构,市龙门区的高压配电等级为110千伏,以330千伏变和一电厂为中心组网。负荷中心区的110千伏级变电站均应有双回路电源线供电。

58.5增加高压配电变电站的布点,近期拟新建110千伏龙门变电站,龙门变选址位于龙门区西南侧,户外式独立建设,占地5000-6000平方米。龙门变的建成将有效地改善龙门区配网结构,提高供电质量,并满足远期容量增长需求。

58.6规划区内2座110千伏变电站将均由双路电源供电:龙门变电源引自一电厂和330千伏变电站,110千伏出线引至龙门变;②龙门变电源由龙门变和330千伏变电站(变至龙门变110千伏线T接)引接。

58.7110千伏变的单台主变容量可增至3.15-4万千伏安,各现状站均按双主变配置,新建站可考虑预留第三台主变位置。

58.8龙门区内的中压配电网等级由6千伏向10千伏过渡,逐步淘汰6千伏等级。10千伏中压配网的目标网为地下电缆环网。由110千伏变引出的大容量电缆结合开关站(开闭所)构成,相邻110千伏变10千伏侧应有较强联系,使10千伏环有双侧电源特点。

58.935千伏及以上新建线路在规划建成区内宜采用地下电缆形式。现状35千伏及以上线路在建成区内的应按规划安排,相对集中布置在预留或已有走廊内。建成区的35千伏及以上线路采用架空形式,设置高压走廊。

58.10建成区内的各级线路原则上敷设于道路两旁,与电信线路分侧布置,新建电力线路原则上敷设于道路东侧或南侧。原有的城市配网随总体规划的实施作相应调整、更新、改造。中压配电线路宜由架空逐步向地下过渡。

58.11规划期内应逐步实现能源结构优化,提高优质能源(如电力、燃气等)在能源消费中的比例。在普及、扩大用电领域的同时,居民生活、企业生产、市政商贸等用户应注意高效用电,引进和采用行之有效的技术、设备。提高居民的节能意识,城市建设应认真考虑优化能源结构,节能降耗。

58.12加大城市电网建设和改造力度,向用户提供高质量的电力,规划期内10千伏用户的可靠率达到99.99%以上。

第59条电信工程

59.1预计近、远期市话普及率(主线)分别达20-30%和50-55%。主线用户分别达0.9-1.3万户和3-3.3万户,总交换容量应分别达到1.2-1.5万门和3.5-4万门。

59.2以电信局为中心,管道电缆为骨干通道,光环网和光接入为主要组网方式的电信传输网将是规划期内电信有线网的主导模式。

59.3龙门区电信端局1处:龙门电信端局及配套的光接入交换点,总容量应达到3.5-4万门。

59.4龙门区内的通信网及对外网将向“三网合一”的宽带综合业务数字网方向发展,建立一个高质量、高速度、多业务、高度自动化的网络。把话音、数据、图像等各种业务在同一网中实现。普及光缆线路,建成市区光纤传输网系统,容量以2.5G配置,主环光缆芯线以48芯,支环光缆芯线以24芯。中继线全部采用光缆,用户配线在条件许可时也应分阶段向光缆过渡。

59.5建成区内的信号传输通道统一规划,新建路应设置于道路西侧或北侧,与电力线路分侧布置。线路应积极向地下过渡、隐蔽敷设,干线全部采用埋地管道形式。

59.6规划区内的无线电空域及频率资源应由无线电管理委员会统一管理,由无线电监测站提供服务,维护好空中电波秩序并为用户提供技术保证。

59.7龙门区区内无线电通信设施本着统筹共建、合理利用频率资源的原则。原则上不新建独家专用网。合理利用高层建筑屋顶平台设立天线,严格限制独立铁塔天线,并注意铁塔设置对城市景观的影响。

59.8建立良好的空域环境,防止电磁辐射污染。应严格控制大功率的无线电发信设备,对居民集中区超过0.1千瓦,缓冲区超过0.2千瓦的无线电发信设备要严加限制。

59.9工业、医疗设备、电气化运输系统、高压电力线等产生的电磁辐射,必须符合国家规定,不得对无线电业务产生有害干扰。重点保护好广播电视发射台、电信中心、地面卫星接收站等敏感区及居民集中区的空域环境。

第60条邮政规划

60.1新近建成的邮政中心局,位于中心市区西南侧,是全市邮件集中处理的枢纽,担负各类邮件的分拣、封发、经转和发运。

60.2规划近期将完成各级中心的信息交换和营业窗口电子化。邮资票据系统的联网,建成“绿卡”工程和“185”特快跟踪查询系统,建成全市邮运定位系统,建成集服务、生产、管理、决策功能于一体的邮政计算机网和高效率的邮政运输网。

60.3下峪口区应配套建设邮政支局(所)、电话亭、报刊零售点等基础设施和服务网点,做到统一规划、统一建设标准、统一管理水平。

第61条广播电视规划

61.1有线电视网为网、台合一,以制作、播出和传输广播电视信号为主,又可开展其它综合业务的宽带双向系统。

61.2规划期内将实现有线电视全省联网,进一步提高传输带宽(干线2.5G,用户端550M),增加覆盖率,保证传输质量,实现“三网合一”的交互式多业务服务。传输通道在下峪口区内的通信网及对外网通道中统一安排。

61.3下峪口区内网络结构采用易于“自愈合”的环状光缆、星状光缆为主干传输网,通过光节点向用户配线。近期每个光节点带2000左右用户,每个光节点分配两芯光纤,分别用于上、下行信号传输。

61.4线路敷设:规划区内有线电视线路一般沿主要道路敷设,下峪口区东西向道路敷设在北侧,南北向道路敷设在西侧,宜采用地埋方式敷设,在同一道路上有电信线路敷设时应尽量与电信线路同沟敷设。

第62条供热工程规划

62.1采暖热负荷计算:采暖热负荷计算采用面积指标法,民用热指标为60W/m2,工业热指标为100W/m2,热化率为0.6,热负荷总量为135MW,工业热负荷为58.7MW,民用热负荷为74.3MW。

62.2规划方案:采用联片锅炉房供热,热煤为95/70℃低温热水,锅炉房燃料用焦炉煤气。

第63条燃气规划

63.1用气量计算:分四部分,即:居民生活用气、采暖锅炉用气、公共福利用气及不可预见用气,用气总量为9334.4万立方米/年,气化率为0.9。63.2规划方案:气源采用韩焦集团的焦炉煤气,输配系统采用中压B级,供气压力为0.2MPa。管道以直埋方式敷设。

第64条防洪工程规划

64.1防洪标准:黄河、涧沟河、白矾河采用二十年一遇洪水设防,山洪采用十年一遇洪水设防。

64.2黄河:下峪口段控制河宽至少3公里,采用工程措施及生物措施加固河堤。

64.3白矾河:整治河道。

64.4涧沟河:全面整治,加大泄洪断面。

第65条环境保护

65.1环境分区根据用地布局确定5个单元。

65.2污染综合防治措施65.2.1大气环境保护主要以淘汰高耗能生产工艺、改进燃料结构和加强植树造林为主。

65.2.2水环境保护主要依靠污染源废水达标排放和市政设施完善为主。

65.2.3固体废弃物以推行清洁生产和综合处理为主。

第66条环卫设施规划按照总体规划中中心城区的要求,结合下峪口实际设置水厕5座,小型垃圾收集转运站5座,并采用卫生填埋。第67条消防规划

67.1规划原则是:预防为主,防消结合。

67.2设消防站1座,配置3—5辆消防车。

第六章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

第68条指导思想突出优势,保证重点;分期分批,立足长远;以保为主,全面兼顾;以绿地保名城,以名城促环境。

第69条保护内容保护规划的重点放在南司马、中古城、北龙门及党家村地区。司马迁祠墓地区:河渎神碑、禹王庙、三圣庙、彰耀寺、魏长城、原芝川西门外遗址、原芝川南门外遗址、龙门寨遗址、芝川镇遗址、挟荔宫遗址、芝川古城镇遗址、司马祖茔、张士佩墓、三义墓、九处古建筑、夏阳古渡、芝水桥。古城保护区:总面积62.24公顷,主要保护古城区“完整的古城风貌”,重点在一条大街(金城大街)、一个古建筑群(文庙——东营庙——城隍庙)、一批民居和巷道。古城区环境协调区总用地约5.04平方公里。龙门地区,主要包括:龙门自然景观、人文景观中的错开河、观音洞、玉镜岩、梯子崖、相工坪等。党家村地区,主要包括:党家村、解老寨的典型的四合院式民居组成的村寨以及法王寺、普照寺等文物保护单位。

第70条名城保护的措施

70.1司马迁祠墓区采取保护和开发并举的方针,组织内容、发掘题材、搞好基础设施建设,在保护的基础上开发,在开发中寻求保护。

70.2古城保护区主要采取以绿地保古城,以名城保环境的方针,使绿色城市环境和名城保护协调发展,相互促进。

70.3北部龙门地区在重点保护自然景观和残存的人文古迹上,建设良好的生态环境。

70.4党家村、解老寨、法王寺、普照寺等主要保护现有的规划建设格局和建筑形式,加大旅游开发力度,在开发中保护。

第七章旅游规划第71条旅游规划

71.1旅游功能分区:全市共分为四个旅游功能区,即:历史文化名城综合游览区;司马迁祠墓旅游区;党家村民居旅游区;黄河龙门自然风景旅游区。

71.2旅游线路规划

71.2.1司马迁祠墓——徐村太史故里——古城

71.2.2大禹庙——普照寺——党家村

71.2.3黄河龙门——壶口

第八章郊区规划

第72条郊区规划

72.1郊区范围:包括两区六镇一乡,即:新城办、金城办、夏阳镇、镇、昝村镇、西庄镇、龙门镇、芝川镇的全部和板桥的一部分。

72.2芝川、夏阳、金城、、西庄、昝村建设蔬菜基地;在畜牧业上,抓好肉牛、瘦肉型猪、笼养鸡的建设;积极开发兔业、水产等养殖业;在黄河滩涂区建设渔业基地。

第九章近期建设规划

第73条规划原则

73.1在总体规划的指导下,重点建设城市生态环境,为建设现代化的园林城市打好基础。

73.2重点建设和完善城市各项基础设施,发展新区,开拓新的城市发展空间。

73.3保护老城,降低密度,优化老城内的用地结构。

73.4合理调整城市用地结构,合理组织对外交通,减少城市污染。

73.5依据旅游规划,积极进行旅游景点,旅游线路及服务设施的建设。

第74条近期建设重点

74.1近期以新区东片(原招商区)的建设及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同时完成老城区用地结构的调整及城市外环和台地的绿化工作。

74.2名城保护近期完成城隍庙、文庙、东营庙的保护工作,完成烈士陵园、周围山体、南门广场的绿化建设工作。

74.3下峪口区建成紫峰街南北两片居住区,建设紫峰街南商贸中心、公共绿地,建设紫峰街与禹门大街处的城市广场,改造、治理原有几片工业小区。

74.4完成环城路涧南路口至焦化厂段道路工程。近期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汇总表类别编号项目名称规模投资估算(万元)道路及广场1南环路57708302西环路14907153紫云路7303504东峙路16053855盘河路19659406太史大街东段8606207环城东路10395米3864给排水工程1污水处理厂5000m3/d16002现状水厂扩建3000m3/d15003给水管道21000m6304污水管道20000m6005雨水管道18000m720燃气供热1供热工程87302燃气工程6195防洪工程1水河左岸河堤3150m7802涧沟河整治工程2000m300环卫设施垃圾收集及转运系统100合计28259

第十章规划实施措施及政策建议

第75条加强城市规划法的建设。

第76条加强城市规划的行政领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