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高考学生心理讲座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中学生处于人格发展的重要阶段,与祖国和民族的未来息息相关。有研究表明,40%左右的中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50%的初三、高三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考试焦虑。实践中也发现,大多数初三、高三学生能积极地应对考试,但是有些学生则产生了失眠、焦躁、想学学不进等不同程度的焦虑症状。现阶段中、高考考前心理辅导主要依托于本校专兼职教师的个体辅导、外聘专家做一两次讲座,这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临考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但始终无法满足初三、高三学生的心理需求。
20世纪90年代,团体心理训练技术引入国内,它是指对有相同或者相似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集体辅导和训练。团体心理训练可以在专业心理人员匮乏的情况下最大程度、最有效地解决问题,尤其考试焦虑是高考前不少学生都会遇到的问题和困扰,团体心理训练可以在高考前较短的时间内让更多的人受益。有研究表明,团体心理训练对减轻考试焦虑、提升自信和降低抑郁水平都有良好效果。
笔者就团体心理训练的原则、活动方案的设计和实施进行了说明,以期拓宽考前心理服务的途径,更好地提升中高考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一、考前团体心理训练设计的原则
(一)动静结合原则
活动时需要有活跃的气氛、积极踊跃的参与,分享时需要有安静、舒适的氛围,以便学生静静地思考。“动”能调动学生参与,“静”则促进学生反思。
(二)技术性原则
在团体心理训练方案的实施过程中,要适当运用个体咨询技术,如倾听、鼓励和重复技术、解释、指导、情感表达等。
(三)个别性原则
在团体心理训练中,如遇到特殊学生,也需要及时关注,加深对特殊学生的了解,也可以征求他的意见,进行个别心理咨询。
(四)认同性原则
心理训练的活动要能够触及学生的心灵深处,引发其深刻的认知思考和强烈的情感体验。这样才能改变学生对考试心理的诸多认知盲区和认知错误,使学生能够真正认同辅导内容进而转化为实践操作。
(五)生态化原则
家庭作业是对团体心理训练的巩固和加强,也是团体心理训练效果在训练后的保持和强化。在每次开始新活动之前,都要对上一次布置的家庭作业进行反馈,以了解学生的完成情况,帮助学生更好的达成活动目标。如果条件允许,可调动家长配合学生一起来完成。
(六)系统性原则
团体心理训练是一个整体,不是活动的简单堆砌。应注重团体心理训练各活动间的逻辑关系,使整个团体心理训练主题明确、浑然一体。
二、考前团体心理训练活动方案的设计
(一)确定主题
主题主要涉及科学看待考试成绩的认知调整、提高复习效率的方法学习、缓解焦虑情绪提升幸福感的现场体验、理解父母焦虑、学会沟通等方面。设计主题名称时要注意趣味性,提高学生参与度和积极性。
(二)设计方案
科学可行的训练方案是团体心理训练实施的基本保证,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1.确定总目标和阶段目标
训练总目标是帮助学生缓解或消除考试焦虑,以促进学生人格的完善。训练分为团体创建阶段、认知训练阶段、行为训练阶段、应试训练阶段和团体活动结束五个阶段。第一阶段目标:促进学生相识、了解团体规范。第二阶段目标:改变学生对考试的不合理认知,构建合理信念。第三阶段目标:让学生学会放松训练,用放松来对抗考试焦虑,从而缓解考试焦虑。第四阶段目标:让学生学会运用考试技巧。最后一阶段:回顾与分享自身体验,放飞希望。
2.围绕目标 收集资料
收集资料有检索期刊数据库、查阅书籍文献、实践工作总结和教师团体研讨等多种渠道。
3.联系实际 筛选活动
筛选活动资料时,需要考虑以下几点:第一,学生的年龄特征。如初三学生侧重活动性和体验性,高三学生活动中必须有严密的逻辑和理论分享。第二,客观条件的限制。有些活动的内容不错,形式也很新颖,但学校的场地不允许。这样的资料也不能选取。第三,符合主题要求。资料的选取应密切联系主题。切忌偏离主题。
4.安排时间、地点和次数
团体心理训练方案的活动时间应从学生和指导者两方面考虑,但以学生时间为主。时间不宜过长,一般在一个小时左右。活动地点由学校安排,可以室内和室外相结合。活动次数应根据总目标和阶段目标而定,切忌过多,以免产生疲劳效应,影响团体心理训练的效果。
5.拟定团体心理训练方案
以国内外相关文献为基础,以过往团体心理训练方案为参照,设计详尽的中高考考前焦虑的团体心理训练方案。
6.试行团体心理训练方案
团体心理训练方案拟定好后,建议试行一遍。一方面,可以检验训练方案的效果。另一方面,为进一步完善方案做准备。试行方案时应注意时间是否充足、学生的表情、活动参与情况、分享程度等,并收集反馈结果,以检验方案的有效性和可靠性。
7.修改团体心理训练方案
根据试行后的反馈结果,进一步完善团体心理训练方案。修改方案后,就可以正式实施团体心理训练方案了。实施时,如遇到不合适的地方,可以再次修改。经过多次修改后,一个比较可靠的团体心理训练方案便可以推广使用了。
三、考前团体心理训练活动方案的实施过程
(一)训练前准备
在实施团体心理训练之前,首先,制定详细的团体心理训练方案。在参照前任辅导方案的基础上,总结经验并根据目前初三、高三学生的特点制定团体心理训练方案。为了保证方案的科学性、客观性和可行性,请心理学专家、一线心理骨干教师对方案进行审阅并提出修改意见。其次,从参与考前心理辅导公益活动的学校中选择自愿进行心理训练的学校,对学生进行访谈和量表筛查,施测后进行分组,最后根据学校、学生情况确定训练的时间和地点。
(二)训练实施
活动分为四个阶段、八次团体心理训练,每两周一次,每次时间在一个小时左右。第一次团体心理训练主要是通过活动介绍学生相识,共同设定团体心理训练的目标和规范。第二至第四次活动针对考试焦虑进行认知、行为等心理训练。最后一次活动是团体心理训练的结束活动。在这次活动中,学生需要填写考前焦虑团体心理训练的相关反馈。具体训练实施过程如表1。
实施团体心理训练方案是团体心理训练的主体部分。此阶段并不是完全按照训练方案刻板执行的过程,而是指导者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互动分享的动态过程。
(三)训练后阶段
今天学校请得省教育厅教研员姚跃涌主任为我校高三级师生开高考复习专题讲座,并与参会领导老师探讨高考复习相关问题。会后,参会领导老师都觉得这是一次落到实处的教研。讨论过程中,大家都能畅所欲言,提出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疑问和想法,虽然姚主任只研究物理和理综,但他的高度和视角决定了他的影响力,为我们参会的老师开拓了视野眼界。我参加了后阶段探讨过程,及时将收获和自己的想法整理如下:
一、高考不会那么难,要降低平时练习题的难度
1、现在高中已经不分专业,而到了大学,某一专业只面向5%的学生,而要让另外95%的学生去学那5%的知识,显然不人性化,所以单科试题不可能出得很专业;
2、全国各省就广东没有设置学业水平测试(?我的理解:应该是指理科生不用考理化生的学业水平考试),所以广东高考内容设置和难度设置上需要承担学业水平的内容;
3、区分度不需要很大,对中等及下的考生不设区分度,而在数学和物理两科的大题上设置重点线(考生)区分题。
4、教育厅长不换人,试卷难度、内容、方向基本不变。
5、高考有两种功能
普及功能:各科“中等难度”题量比例大;
选择功能:6科中有3.5个题(共70分)区分尖子生;
思考:二A线以下考生应该承担放弃这70分的心理,老师应该指导学生在大题难题区分度大的题中,哪些可得分,哪些不可得分。
例如化学科,全卷62%的分数为80%的学生所能完成,换句话说80%的考生在化学这一科能及格。从上面信息可得化学中的大题不在此上面70分范围内,对于二A到二B的考生,化学四道大题完全可以拿80%的分数,如有机大题可以得满分。至于三A及以下的考生,后面的大题也存在大量的得分可能。因为化学卷大题一般设置五~六问,每问之间的联系很弱,甚至出现题问与题设之间完全没关联的情况。
虽说考题对于二A线以下的考生没有区分度,但分数却有高低,可见区分度还是存在的,那又是以什么为区分的呢?这让我联想到之前省召开的化学教研会中提到了“易题也有区分度”。高考的题型、知识点其实都是考生们训练过的,对于类似的问题,他们一般都懂都会,但考下来这些二A以下的考生分数却都不理想,出现了“会做”却“无法得分”的现象。这是为什么呢?大概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这类考生的思维方向出差错,俗称答偏了,如语文科作文写偏题跑题了;二是思考严密性不够,由于很多考生知识体系不完善,以及答题经验主义的存在,更多的考生只是凭经验做题,所以面对高考中的新题型,无法适应考题中的变化,加上考场上较紧张,做题时只想到表层或者某一方向,所给出的回答无法得高分;三是答题细节不注意,专业术语不规范,这一问题在三A及以下考生更体现的淋漓尽致。
二、高三复习过程指导
第一阶段(一模前):对于中下层次的班级,不要求进度一致,只在于每个学生每个知识点都有进步;
思考:对于甲中这样基层高中,想复习三轮甚至四轮是不可能的,二轮也仅仅只有一个月的时间(一般是广州二模后),所以甲中所定的进度是比较适合自己的,各科任尽量跟上级组进度。至于班级之间存在差别,所以前后班级存在一定的进度差别是正常的。
第二阶段(二模后):
1、进行题型专题训练; 2、纵向研读主观题;
3、查漏补缺,规范作答; 4、身体、心理调节。
指导过程中要注意作答时间的训练,答题顺序的训练,优差生的差别……
建议:理科拼重点线的学生要先做35题和36题,但需要在35-40分钟内完成;文科生一般每科先用时40分钟,后30分钟自由选做或复查。
举实例:让理科生做800道学业水平物理选择题两次,让他从中挑错,结果该生在后来的考试中,物理选择题基本可拿满分。
思考:与姚主任讨论得出:这不算题海战术,题海战术应该是无休止的做题,但现在只做一定的题。通过思考我本人觉得这样做是有好处的:一者可以用题带出知识体系;二者训练学生严谨学科态度(挑错);三者挑错不同于做题,其效果比呆板做题要好。根据学习金字塔理论,做简单的题,带着挑错的目的,无异于是在讨论实践,有利于学生对知识体系的掌握。针对化学学科,我们最近搞了元素及化合物专题练习,我觉得如果学生能认真完成,是很不错的。还有一方法,在五一假期,可以把我们之前考过的题都拿出来,进行整理,再做一次,查漏补缺,把每一道题都弄懂,想通,并且进行纵向比较,总结相同类型题的出题规律和方向。
第三阶段(自学后返校):老师在比较两年内广东省高考题、广州一二模题、各市模拟题之后,得到一两套新题,有创意的题(不算猜题)给学生训……
思考:虽然没有高考信息,但至少让学生训练一些陌生题型,加强了心理辅导。
三、高考出题信息
1、广东省高考命题组在命题过程中一定会参考的资料:(1)广东省高考年报;(2)广东省高考学科试题分析;(3)各版本教材;(4)学科课程标准;(5)考试大纲等。其中年报和试题分析所提供资料详细,对于老师对高考的认识和复习方向的指导有很大的帮……
关键词:互联网;走班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5)20-0051-03
新的高中课程方案和新的浙江省高考改革方案与传统的课程方案和高考方案相比,最大的突破和超越就是大大增加了学生的自主性,凸显了学生对课程的选择权,而对于一直没有课程选择权的学生而言,欣喜之余更多的是茫然:如何选择合适的课程来发挥自己的潜能?如何选择选考科目以体现兴趣与发展的最优化组合?如何选择考试节点以获得最大效益?……新方案的实施在拓展选择和发展空间的同时,也带来了学生盲目选择的可能和风险。因此,学生能否科学、有效地选课就成为了实现深化改革核心价值的关键。为此,我们进行了“互联网+选课走班教学”的实践探索。
一、“互联网+课程选择”
1.利用互联网开发开设校本课程
在实施高中新课改的实践中,我们利用互联网进行一系列调查,召开一系列学生、教师、家长座谈会。调查数据和座谈纪要显示,原有课程设置已不能满足学生需求,学校迫切需要架构新的课程方案满足学生需求。
“努力寻找适合学生的教育”是杭师大附中在课程改革中所秉持的核心理念,而其前提需要明确“需要培养什么样的人”。结合传统与现状,学校群策群力设计了理想附中人形象,并从“人与自我”、“人与工具”以及“人与社会”三个维度,提出了符合学生实际的十大核心素养。我校从核心素养出发,对必修课程进行了校本化开发,开发了技术(包括信息技术和通用技术)、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生物、政治、历史、地理、艺术、体育等学科的网络学习课程以及综合类网络学习课程,课程网界面如图1所示。
学校秉承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理念,架构五大特色选修课程群:以提升学生终身学习素养为核心的学能课程群、以提升学生生态素养为核心的西溪湿地课程群、以提升学生信息化素养为核心的ICT课程群、以提升学生跨文化素养为核心的多元文化融合课程群和以提升学生公民素养为核心的公民课程群,构建可供学生多样选择的课程体系。在此基础上完善学校课程体系,以此来实现课程满足需求,最大限度地凸显学生的选择权。
2.利用互联网调查学生指导选课
我校自2012年起就开始探索适合学生的教育,从尊重学生的差异出发,以丰富多样的选修课程作为载体,结合学生特点和学校特色,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需求建构适合个人的学习课程系统。2014年新高考方案颁布后,学校顺势而为,成立了学生生涯发展指导中心,建立了学生选课指导制度,指导学生在选择中学会选择。我们利用互联网对我校2014级高一新生进行了《霍兰德职业倾向测测试》调查,其结果见表1。
通过调查分析,教师能对学生选课进行更有针对性的指导,唤醒学生规划意识,明晰教育与职业的关系,激发学生自我管理与发展的责任意识,提升学生的选择能力。
2014年9月19日新高考方案颁布后,学校于9月26日利用互联网对家长与学生进行了新高考方案的了解程度、选考科目的意向、选考时间的意向、选考科目组合以及选择时所考虑的因素等方面都做了首次细致调查。调查结果显示:无论学生还是家长,都将化学作为科目的第一选择;35种组合中有34种被学生和家长所选择,其中政治、生物、技术组合空缺;原有的文综、理综组合大大减少,理科少于30%,文科少于10%,文理交叉科目选择大于60%。然而一次初步数据调查结果可能还缺乏科学性和说服力。2015年4月,学校在大量前期准备工作(如对家长和学生进行学考方案解读、开展职业面对面活动等)的基础上进行了二次数据调查,并对两组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寻找学生和家长在观念上的变化。
3.利用互联网发动家长参与选择
大部分家长还缺乏职业教育的意识,要么仅重视孩子学习成绩,凭自己的意愿和理想为孩子选择专业或职业;要么表面重视孩子兴趣特长,却没有长远考虑孩子的职业发展;要么意识到了问题所在,但也无从下手。因此,新高考方案出台后,最焦虑与纠结的莫过于家长。学校在浙江省高考新方案公布后,充分利用校园网和杭师大附中公众微信,及时通报高考方案的变化,发表了“告高一年级家长书”。还将有关高考新方案的专家讲座录像在校园网上并通知家长去观看,还开设专题讲坛、举办“家长正能量工作坊”等形式,与家长分享新高考和有关高中生职业生涯规划方面的信息资料。一方面对家长进行高考新方案解读,消除家长顾虑与困惑,另一方面帮助家长转变思想,提高家长职业认知力,配合学校对孩子的职业生涯规划进行科学指导。
为了能让家长与学生走得更近,帮助孩子了解不同职业的性质和特点,与孩子对选择适合的专业和职业达成共识,学校还利用互联网,借助家长力量开展“职业面对面”、职业访谈、职业体验等活动,共同参与指导学生的职业性向分析和目标确定,帮助学生发现自身个性特长,培训学生的选择技能。
通过近两年深化高中新课程改革的探索,我校学生间选课差异度显著,知识结构明显不同,学生得到个性化发展,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二、“互联网+走班教学”
要寻找适合学生的教育,必修适合学生的课程,必修有适合学生的教学,必须开展学生分层分类走班教学。为了保障分层分类走班教学的顺利实施,我们构建了走班制网络管理平台(见图2)。该管理平台设置一系列管理栏目,如“考勤管理”、“作业情况”、“课堂表现”、“成绩管理”、“家长留言”、“分班管理”、“课表管理”、“导师管理”、“寝室管理”、“系统管理”等。在每个栏目下面又设置若干子栏目,可以说,走班制网络管理平台是我们实施分层分类走班教学的有力保障。
学生选择多样化,既需要学校课程的多样化和选择性,又要求课堂教学的适切性和有效性。随着浙江省高中新课程改革的深化,我校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逐步完善选课走班的课堂教学形态,分步实施分层、分类、分项走班教学,在教学班和行政班并存的基础上,最大程度地满足了学生的选课需求,让学生在选择中不断明晰需求,完善规划。
1.利用互联网实施必考学科分层走班教学
2014年,我校高一、高二两个年级开始实施必考学科分层走班教学。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业水平、学习能力、学习状态等选择适合自己的教学班进行学习,并根据自己的学习变化情况适时提出调整学习层次的申请。分层走班教学要顺利实施,必须充分发挥互联网的作用。我校构建杭州师大附中走班制管理平台,从学生分班、分层、课表安排、教师配置、调层等环节进行精细化操作,保障了我校分层走班教学的顺利进行。2014学年,高一高二年级共设置必考科目教学班100个。
分层走班并非仅仅是形式的转变,其实质是教学组织形式变化背后的“因材施教”教学理念的落实。杭州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通过组织“分层走班教学措施的有效性思考”的教学研讨会,开展以数学学科分层走班教学为个例的调研活动,进行以“化学学科分层走班教学”为主题的化学组教研展示活动等途径,从教学目标、备课、作业等几个侧面来探讨分层走班教学的有效性问题,让教学更适合学生。
2.利用互联网实施选考学科分类走班教学
根据新高考方案,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和拟报考学校及专业的要求,从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技术(含通用技术和信息技术)等7门课程中选择3门作为高考选考科目。学校利用互联网完成了一系列诸如家长、学生问卷调查、问卷数据统计分析,设计了四选一的课程设置方案供学生进行选择。2014年11月底,在家长和成长导师的指导下,学生对首门选考科目做出了谨慎选择。根据学生的选择结果,我校于2014年12月1日起实施选考科目分类走班,高一年级共设置选考班13个,学考班35个。
分类走班教学所设置的选考班与学考班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方面都有差异,为了让任课教师更快了解教学新动态,我校于2015年3月分别组织备课组长和全体教师开展了新高考方案、《浙江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暨高考选考科目考试标准(2014版)》以及变革之应对策略的学习研讨活动。各学科备课组组长详细陈述了新高考改革方案下各个科目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所发生的变化,比较分析了学考、选考在难度、题型等方面的区别,同时提出了教学所面临的困惑和挑战,并提出建设性意见,为分类走班教学有效性的提升提供有力支持。
利用杭州师大附中走班制网络管理平台(见图3),做到了学生一人一课表,对教学情况进行精细化管理。在这一平台中,任课教师记录每个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情况、考勤情况和导师辅导情况,使教师的教学更有针对性。学生有问题可以给教师留言,家长可以在第一时间了解孩子在校学习情况,并及时与任课教师沟通。
此外,我校从2006年起就开始尝试体育分项教学,从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了教师的专业特长,培养了学生终身进行体育运动的意识,取得了不错的效果。2015年3月,我校在原有基础上尝试音乐学科进行分项教学,让2014级高一年级学生从爵士、键盘、声乐中选择一项进行修习,提升了学生的艺术素养。
三、“互联网+成长导师”
我校在浙江省深化高中新课改背景下进行的分层分类走班教学,保留了行政班,行政班与教学班同时并存,教育教学管理难度增加。为保障分层分类走班教学的有效开展,保证走班教学管理无漏洞,我们充分利用互联网优势,构建了教师双岗管理、学生自主管理和成长导师指导的“三位一体”的分层分类走班教学管理体系,形成了“全员育人、全科育人、全程育人”的“三全”育人格局,比较好地解决了传统行政班教学及分层分类走班教学实施中“一人对多人,工作难到位”的难点。
在“互联网+成长导师”的改革实践探索中,我校以双向选择的方式,为每位学生配备成长导师,每位教师为10位左右的学生当成长导师,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在学习过程中,成长导师对学生的个性特征、学科成绩、学习兴趣、认知水平、学习潜力等方面进行持续关注,帮助学生选择与其性向、志趣相一致的课程,做到思想上引导、学业上辅导、心理上疏导和生活上指导。
我们在走班制网络管理平台上设置“导师管理”栏目,在“导师管理”栏目下面,又设置了“导师资料库”、“选择导师”、“手工调整”、“导学提纲”、“宿管沟通”、“交流主题”、“家校联系记录”、“感悟收获”等子栏目,导师管理平台界面见图4。
2014年3月10日
从2013年7月14日确定高三任课教师以来,学校按照“积极备考、全面备考、科学备考”的要求,努力扎实科学有效地开展2014年高考备考工作。现在距离2014年高考只有90天了,也就是说2014高考备考工作到了最为关键的节点上。我校全体师生将共同努力,不畏困难,艰苦奋斗,争取2014年高考取得较好的成绩。
一、前一阶段高考备考情况总结
1.建立了一支德高能强的高三教师团队
⑴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学校主要利用班主任例会开展工作。每周召开班主任碰头会,总结工作,推广经验,布置任务;查找问题,分析原因,共商对策。在工作当中,学校进一步加强楼层一体化管理和楼层文化建设,进一步发挥高三带班经验丰富、埋头苦干骨干班主任的引领作用。
⑵加强备课组建设。每周举行一次高三教师集体办公会活动,总结一周来的工作,布置下一周的工作,积极讨论学科教学方法,交流各地的高考信息。通过集体备课活动,备课组的协同行进能力得到提升,高三教师的学科教学能力得到提升。
⑶每月召开一次月考或联考分析会。在质量分析会上,校长和年级部领导对一个月来的教育教学工作进行总结,明确下阶段的努力方向;组织班风好学风好成绩好的班主任或者学科成绩优秀的任课教师作经验介绍,让联考学科总体成绩突出的学科组备课组长介绍好做法。
⑷推动教师学习活动。一是学科组内听课观摩活动,二是组织高三全体教师于10月下旬奔赴**中学学习,三是3月上旬组织高三备课组长奔赴杭州参加高考复习研讨会,等等。这些学习活动,对于提升学校高三团队的战斗力都有很大的作用。
2. 加强复习备考的计划性科学性,明确备考复习的方向,统一进度
为了科学高效地组织备考复习,我们将高三一年分为基础复习、专题讲练、模拟冲刺三个各有侧重的阶段:
第一阶段:基础复习,构建知识网络(第一轮复习2013.7--2014.3月中旬,分为两小段)
⑴新课结束至期末考试,要求完成对主干内容、重点知识的复习,迎接十二校和十校联考,并且要求重点班和文科提高班完成自选模块的教学任务。
⑵下学期开学至3月中旬,开学后即进行文综、理综的合科综合训练和考试。要求完成全部内容的复习。
第二阶段:专题复习,提升综合能力。(第二轮复习2014.3中旬-5月初)
第三阶段:综合复习,模拟冲刺,提高应试水平。(第三轮复习2014年5月初-高考前)
3.营造氛围,强化管理,磨砺意志,昂扬学生的学习热情
⑴充分利用每周主题班会、高考专栏、讲座、高考倒计时、横幅、标语等形式,营造一种氛围,使学生在紧张、快乐、和谐的环境中学习。
⑵举行不同方式的励志活动,如“齐心奋战两百天,高三拔河最给力”的高三班级拔河比赛、以“进教室即安静,入座位就学习”为主题的行为规范整治集中活动、“我的高考,我做主”主题征文、学生优秀答卷展示活动、以“迎元旦,新年送祝福”为主题的高三教师为学生送祝福活动、高三成人仪式暨百日冲刺宣誓活动等,这些活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了学生的成就感。
⑶举行颁奖活动,奖励优秀学生。学校颁发和银奖学金,颁发忠星奖学金,每一次联考成绩突出的学生都予以奖励,以此激励优秀学生,并且引领更多学生刻苦学习。
⑷三次召开大型的家长会,加强学校与家长的联系,形成教育合力,共同教育和管理学生。学校注意向家长宣传高校招生政策,帮助家长了解备考办法。学校注意利用家长会,通过让优秀学生家长介绍经验的做法带动其他的家长配合学生做好学生工作。在自主招生宣传工作中,学校花了较大的气力,使得一部分成绩落后的学生积极参加高职院校的自主招生。
⑸学校、年级、班主任还利用重要考试,及时召开高考备考动员大会、备考学习经验交流会、树立典型表彰会,表扬先进,激励后进。班主任抓住机会教育学生,做好成绩起伏较大学生的思想工作。
⑹狠抓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尤其要在学生考试和作业答题的规范上与自习课的质量上下功夫,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学生能坐得住,静下心,学起来,试卷作业上尽量做到规范解题。学校多次举行优秀答题卷展示活动,还展出**中学学生的优秀答题卷,供高三学生观摩学习。
4.强化学生管理,注重管理出成效
学生管理是高考出成果的关键所在,这是我们关于高考的一个重要认识。在工作当中,我校制定了《高三学生一日常规》,特别加强各个时间段的管理。学校强化学生的纪律和卫生管理,严格管理,精细化管理。
在每一次考试前,学校都要开展考风考纪教育,同时抓好教师监考工作,在重点考场放置无线电信号屏蔽仪器,使用金属探测仪检查学生是否带手机进入考场,力求通过好的考风推动好的学生形成,提高学习成绩。
5.积极开展楼层文化建设,注重楼层一体化建设
在学生管理方面,本学期明确了楼层文化建设内容和具体的方法。
1.楼层管理要求的一致性。(范-文-先-生-网)比如四楼四个班级要求学生早自习6:20前进教室,而三楼和二楼则统一要求学生早上6:25前进教室。
2.同一楼层个班级互相工作互相支援,又开展“比学赶帮超”活动。
3.鼓励各个楼层创新工作,积极探索新的办法。比如,每一次大考之后的励志展板由各个楼层的层长负责。
6.注重业务学习,积极研究高考
高三年级按照学校的要求,积极开展集体备课活动,通过集体备课活动更好的把握高考方向和高考节奏,并且研究寻找适合**三中的教育教学新办法。
组织教师积极参加教育局、研培中心组织的各项活动,积极参加县、市等高考研讨会,注意借鉴利用兄弟学校的办法。同时研究各地的模拟考试卷,把握高考的变化情况。学校积极收集各个名校各个地区的实时的考试试卷,并且在第一时间提供给高三教师,供全体教师研究。
二。下一阶段高考备考工作和策略
1.开展高考研究月,务求备考的针对性
2月中旬各科考试说明都已经下发到各个老师,年级部将认真组织教师深入学习《考试说明》、《命题解析》和《学科教学指导意见》等高考文件,引导教师积极研究各地的高考模拟试题,及时了解高考最新信息,正确把握高考方向。在各阶段复习过程中,测试题、课堂练习、作业的题目,我们主要以历届高考试题为主,对于高考考什么、怎么考做到教师和学生都心中有数。
年级部将组织各科教师积极随堂听课和认真评课活动,相互学习,取长补短,整体优化,共同提高。
2.加强理/文科综合和自选模块训练
目前学校施行的不同于第一学期的课程安排,主要是加强综合学科和自选模块的学习。
⑴每周周二下午2:30-5:00 ,高三进行理综或文综全卷训练。试卷由三门科任课老师轮流组卷。分科目设计、分页印制答题卷,以便于阅卷。
⑵每周周日理科重点班学生周日于8:00-9:30组织自选模块考试。任课教师完成阅卷工作;并且在周一或周二完成试卷讲评和学习指导工作。
⑶每周周日理科普通班和文科班学生8:30-9:30组织综合科目的客观题考试,试卷题量和高考接轨,按照理综20题、文综35题组卷。组卷时控制试卷难度,多安排基础题。
⑷重组文科重点班,确定一本理想坚定、成绩优秀的学生加入文科重点班。文科考重点班学生每周周日在8:00-9:30参加自选模块考试。试卷批改后安排专门的任课老师和固定时间和地点进行评和学习指导工作。
⑸组建理科实验班,平时各次考试成绩优秀的学生加入理科实验班。每周周日在8:00-9:30参加自选模块考试。试卷批改后安排专门的任课老师和固定时间和地点进行评和学习指导工作。
⑹文科综合科目早读安排,每周周五、周六7点后的早读时间安排文综科目背诵,7点之前由班主任指导学生早读。
4月十校第二次模拟考试结束后,学校将对课程安排和考试安排作出新的调整,以求有更好的高考复习节奏,做好冲刺阶段的复习工作。
3.组建周六晚自习班
学生和家长反映周六在家学校习效果不好,效率低,要求周六晚自习能留在学校学习,所以经学生申请和家长同意,安排周六晚自习,时间为18:00-21:10(晚自习三节课下课),由年级部,政教处和班主任轮流管理,以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周六晚上学生留校自习,自上个学期后半段就已经开始。在摸索的基础上,学校于本学期扩大了规模,安排更多的学生周六晚上留校自习。
4.迎接三月的英语听力考试
英语备课组老师认真组织好每次听力训练,每次听力训练要求英语老师到岗。每天集体训练2次,平时上课听一次,确保每天听3次,每次听力都收上来批改。改完后针对错误率高的题目在上课时再听一遍再分析。对每一个学生的每次成绩进行记录比对,早上早自习让学生背一些听力高频词汇,确保3月22日英语听力考试考出好成绩。
5.开展边缘生纠偏工作
在反复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学校出台《**县第三中学2014高考边缘生工作计划》。该计划根据不同类型班级情况和高考目标的不同,而采取不同的要求,目的是全力提高2014年学校的高考成绩。
在边缘生工作中,学校把主要的精力放在一本边缘生的纠偏工作上。学校三个理科重点班、试行走班制学习自选模块的文科重点班和理科实验班,都是为了有更多的学生一本上线而设置,因此它们的边缘生工作也都在此。
在边缘生工作中,学校要求高三每一位任课教师都担任导师,利用作业整理课及课余时间为学生服务;学校要求很具体,一是导师每周至少进行一次面谈辅导工作,二是每次模拟考试后针对考试成绩进行一次全面的分析,三是平时教学中尝试作业面批,把课堂上发言、上黑板做题等机会交给边缘生。
为了落实边缘生工作,学校设计制作《2014年高考边缘生工作手册》。关于此项工作,较大的一个变化是边缘生工作手册由教师保管,而今年学校做了创新,把边缘生工作手册交由学生保管,主要内容由学生填写;年级部每次模拟考试前检查一次,并反馈有关情况。
6.精选试卷和二轮复习资料、多渠道收集高考备考信息
选好、用好二轮复习资料是学生出成绩的重要保证,近段时间以来,各地各校的模拟考试卷纷至沓来,要求备课组精心组卷工作,做到有的放矢。通过参加各地市的复习研讨会,不断地收集高考信息,3月底安排好课表,加强各门科强化训练。所使用的试卷都要求老师重组,不用现成的试卷。
7.分解高考指标,制定高考教师奖励制度
根据教育局下达的重点指标(一级45人,二级52人,三级65人和本科454人),根据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把重点和本科指标科学地分配到12个班级,同时提倡班级负责制和备课组负责制,把高考责任落实到每一个教师,在目标引领下制订和完善管理制度和激励机制。并且根据我校实际制定高考教师奖励制度,激励每一位高三任课老师认真教学,为完成教育局下达的各级指标而作出不懈努力。
8.安排好励志教育和心理辅导活动
学生励志教育和心理辅导是学生考出好成绩的重要手段,接下来学校将组织考前60天励志活动-----临考60天动员大会、以“家校携手,共创辉煌”为主题的家长会等一系列励志活动,同时利用好宣传栏和可移动标语等,聘请励志专家对学生进行激励和鼓舞士气,使学生时刻保持高昂的斗志,投入紧张的高三复习迎考中去。
我校将以百倍的热情投入到2014年高考备考工作中去,力争再创**三中2014年高考辉煌。
为了更好反映学校2014年高考备考工作,我们选择了一些备考工作材料,作为本报告的附件。主要附件如下。
1.《高三简讯》第24期
2.关于第二学期第一阶段综合和自选训练安排
3.关于高三学生周六留校自学安排
关键词:自考助学学生;学习适应;表现;影响因素;对策
一、引言
“高等自学考试全日制本科助学班”,即“助学班”,也被人称为“自考班”或“试点班”,一般由高校成人教育学院主管,主要招生对象是高考落榜生,这些学生采用住读方式,由高校组织老师对学生实行全日制面对面授课。与高考统招的普通本科生相比,他们不是国家计划内学生,不能享受相关待遇,比如没有高校学生病历,不能享受减免医药费及相关医疗保险等待遇;课程设置相对单一,没有丰富的体育课、选修课;毕业文凭有区别,自考文凭除了盖高校的印章外,还要加盖各省自考委的公章。①适应性指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与环境达到和谐发展关系的能力。学习适应性是指个体超越学习情境中的障碍的倾向或个体克服困难取得较好学习效果的倾向,也即学习的适应能力。②学习适应不仅仅表明学习者对教学方式和学习环境的简单被动地“顺应”,更表现为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不断提升自己的学习能力以取得更为持续的学习效能。如果学生的学习适应性好,就能较快地提高学业成绩;反之,如果学生的学习适应不良,则会导致其学业成绩难以提高。因此,不断地发展才是更积极的适应。对于学生而言,学习适应本质上也是一种生活适应。影响自考助学学生学习适应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对于这个比较特殊的群体,我们应及时帮助这些自考生调整好心态,使其正确看待学习、生活上暂时的困难、失败,并帮助他们客观地分析问题,找出症结;同时让他们合理调整个人期望值,关注其自身在学习过程中的发展,而不是只看结果。学习适应性教育是一项长期的工作,贯穿于自考助学学生学习的始终,应常抓不懈。只有这样才能保持他们学习适应性一直朝着良好态势发展,从而帮助他们尽快地提高学业成绩。
二、自考助学学生学习不适应的表现
(一)自卑。与普招学生相比,自考生内心总有一种失落感,总觉得低人一等,对自己的能力缺乏自信,对未来、前途悲观失望。自卑严重的学生,往往表现为对学习目的、学习内容的困惑、迷茫和无所适从,学习吃力,成绩下降,对能否顺利完成学业信心不足。
(二)厌学。厌学现象是一种典型的心理疲倦反应,主要表现为:学习不主动,缺乏动力和热情,课前不预习,课后不复习;作业拖拉、抄袭、敷衍了事;上课不认真听讲,无精打采,下课生龙活虎,精神百倍;经常无故迟到、逃课;大量时间花在上网、打牌、谈恋爱上。特别是对非专业类的公共政治课和基础薄弱的英语课,厌学情绪尤为突出。
(三)懒散。不少自考生对学习成绩好坏无所谓,荣辱优劣不放在心上,看起来冷静自制,无欲无求,实则缺乏求知欲和上进心,缺乏理想与抱负。主要表现为学习态度冷漠,缺乏学习兴趣,学习如走马观花,满足一知半解,学习上不肯用功,怕苦怕累,怕动脑筋,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差。
(四)焦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保持适当的焦虑是必要的,但严重的学习焦虑对学习则会产生非常不利的影响。自考生入校后,面对的是全新的学习内容、教学方式和管理模式,这对于文化素质和专业基础都
较差的他们来说,会感到烦躁不安,出现神经衰弱等不良反应,进而导致上课注意力不集中,思维反应迟钝,记忆力减退,特别是他们对考试抱有强烈的过关心理,把考试当作学习的头等大事,常为考试能否过关而焦虑,这都影响了正常的学习和生活。
三、影响自考助学学生学习适应的因素
(一)自身内在因素
1.基础不扎实。自考助学学生通过自学考试考上成人教育学院后,基础不如普通高等院校学生,他们在接受新知识时,感觉自己需要补充的知识太多,以至于不知道从何开始入手,出现上课时听不懂老师讲课,课后又不知道该怎么解决上课听不懂的问题,而且感觉无事可做的现象,导致出现学习适应不良等问题,影响其学习成绩的提高。
2.个性心理的脆弱。自考助学学生进入大学校园以后,心理上他们总在自觉不自觉地与那些普通生相比较,觉得别人才是名正言顺的正牌大学生,而自己是有其名而无其实,感到低人一等,有些学生甚至不敢向别人说自己的专业和班级,害怕被人耻笑。变得自卑,情绪压抑,敏感多疑。而现实生活要求他们必须具有知难而进、坚忍不拔的心理素质,于是,两者便产生了矛盾。他们不仅要顶住来自困难和挫折的压力,还必须首先集中精力解决这种矛盾,心理上难以负荷,这种影响表现在学习上,就形成学习适应不良了。
3.学业的压力。通过大量研究表明,考试和学业负担是自考生很重要的一类应激源,对自考助学学生的身心造成较大的威胁。③与普通生一样,自考助学学生的课程设置是多而全,教材内容是多而不精,再加上老师上课大多采用满堂灌的方式,缺乏重点,使学生在学习中抓不住中心,自学不得要领,考试只能死记硬背,造成学习负担过重,从而产生学习焦虑、考试恐惧等不良心理反应。特别是一部分自考助学学生本身基础就差,他们想在学习上下工夫,但最后效果并不理想,如此,产生强烈的挫折感和失落感。
(二)外在因素
1.教育环境的变迁
教育环境指空间上的学校环境、新的师生同学间的人际环境以及家庭环境。自考助学学生进入学校后,面对的是崭新而陌生的学习和生活环境,这需要一个逐步适应过程。与新老师、新同学建立相对稳定的相互洽容的关系也是一个渐变过程,以前熟悉的环境已经成为过去,这在一定程度上使他们在心理上制约和延缓了对新的人际关系的建立和适应过程。
2.教学方法的改变
教学方法是为实现既定的教学任务,师生共同参与教学活动的方式、手段和方法。④任何方法的选择、运用都必须根据各方面条件和实际情况。自考助学学生对进入学校后对教学目标的变化而引起的教学方法上的变化的适应有些困难,以及对教师不同教学风格和个性特点难以在短时间接受适应。
3.教师教学方面的因素
首先,由于自考助学授课班容量较大,学生基础参差不齐,教师的授课质量不够高,教师授课时不能切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讲解方法不当,针对性不强,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其次,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严重滞后,有的专业某些课程对本专业的发展用途较少,且课程较多。有时候,教材的订购不合适,有的专业课教材内容严重滞后,有的课程教材偏深,不适合自考助学学生。⑤
四、加强自考助学学生学习适应的教育对策
(一)深化自考学生的学习动机
1.培养学习兴趣。是否能够克服学习困难首先来自于是否有浓厚的学习兴趣,强烈的求知欲望和自我报偿因素。一般而言,由兴趣而引发的学习积极性往往更深入更持久。因此,对自考生尤其要注意学习兴趣的培养。首先,要加强专业思想教育,培养专业兴趣。其次,学校可通过“两课”阵地或其他教育形式加强对自考生的形势教育和成才教育,明确时代赋予他们的历史使命和他们所应承担的社会责任。让他们清楚,他们走向社会后要取得社会生活的资格,必须要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和过硬的专业技术能力,而这种智能素质临到毕业前再做准备是来不及的。通过这样的教育,来帮助他们培养学习兴趣,克服学习困难,加强学习适应。
2.提高学习自信心。对于缺乏学习自信心的自考学生,最好的教育方法是,无论他们的学习状态如何,都要集中注意地、有效地去教他们,以富有成效的教育成绩,使学生尝到学习的甜头。训练方法有:指导他们自主地策划一些成功的活动,使他们认识到自己的潜力、能力和优点;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并给予鼓励和肯定;科学启发,用心理科学研究成果,说明人的智慧的巨大潜力,以及人的能力的可塑性道理;榜样示范,提供成功学习者的实例,让他们观察学习,获取替代经验等等。
(二)开展学习心理辅导
对学生进行学习辅导应是学校心理辅导中最重要的内容,而在其中学习适应性的辅导显得更为关键。⑥学习心理辅导是指导自考生正确认识、评价自己的学习能力,以及解决学习适应不良的重要渠道。教育者可以通过开设心理辅导活动课或专门讲座,对学生进行学习策略与方法的指导学生。之所以出现学习适应不良行为,与缺乏学习方面的心理指导与教育有关,因此学校应高度重视。当学生学习中出现问题,通过开设心理辅导活动课或专门的讲座,对学生的心态调整与心理压力等问题进行指导,可以改善学生的学习适应不良行为,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三)帮助自考生确定明确的学习目标,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学习目标是学习活动所追求的预期结果,是激发学生积极性并使之产生自觉行动的必要前提。他们对自己的发展目标茫然不知,才会在学习上产生适应性不良障碍。因此,通过教育,要让他们清楚一个自考毕业生只有掌握了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才能有所“为”,继而才可能有其“位”,而学校目前对他们多方面的培养是和他们今后的“为”和“位”是一致的,这是他们确定新目标的基础,也是有效学习的前提。另外,自考院校无论是教师,还是各种教育管理人员都应帮助和督促学生要不断确定新的奋斗目标,制订切实可行的学习计划,以此渐渐克服学习困难,加强学习。
(四)提供学习方法指导
导致自考生学习适应不良的主体因素除基础薄弱、产生自卑心理外,不当的学习方法也是造成学习不适应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指导学业困难学生改进学习方法,是消除其学习适应障碍的重要环节。对学习困难的自考生的学习方法指导,要侧重解决学习的不适应问题。第一,要指导学生从实际出发,拟订切实可行的学习计划,恰当地设计自己的学习目标,安排好学习任务和学习时间。第二,帮助学生创造有利于学习任务完成的条件,鼓励制定具体的学习措施。第三,引导学生主动改善、调节自己的学习环境。创设有助于学习的班级、宿舍文化环境和以协调的师生教学关系、同学关系为中心的学习心理环境。第四,教会学生有效地利用学习载体、学习手段,寻求可以请教的资源。指导学生认识图书馆的性质、分类法、借阅办法,学会利用图书馆;正确看待电视、网络、电子阅览室等学习工具的两面性,合理开发其学习资源;在学习过程中,要积极寻求他人的帮助和指导,通过老师、同学、毕业工作的校友、同专业的外校学生等人的学习激励或支持,改进自己的学习方式。
(五)规范教学管理,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1.严格执行教学计划,合理安排教学进程。应根据自学考试每门课程的学分折算成教学时数,严格按照教学时数实施教学。对部分普遍感到难度较大的课程,还应增加学时数和辅导课、答疑课和总复习课。
2.建立健全有关规章制度,加强学生管理。自考助学班学生普遍组织纪律性不强。任何事情有了规章制度,严格按照制度办事就会顺利得多。制度的规范性、激励性、导向性,对自考助学生有着深远、根本的影响。因此,针对自考助学的各个环节,如上课的纪律考勤、学生学籍管理、学生请事假病假审批、学生违纪处理等方面都要做出具体要求,实行按章办事,以管理促质量,以质量求发展。
3.及时检查学习情况,抓好作业管理和模拟测验自考助学班学生大多学习习惯较差,不会主动学习。因此任课教师课后要布置相当的作业量以引导他们学习。任课教师在课程教学上不仅要耐心细致、循循善诱地引导学生逐步适应以自学为主的学习方式。更要抓好学生的平时作业情况,并在每一章节结束后进行模拟测验,以考查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再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重点、难点答疑,做到有的放矢。同时这也让学生自己了解学习状况,加强对学习的紧迫感。另外,班主任要不定期听课以及召开学生座谈会以了解学生的上课进度及接受情况,及时将学生对任课教师的教学情况反馈给教师。
(六)提高教育者的教育质量,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教育自考生的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增强教学的生动性和吸引力。有的教师上课教学方法呆板、僵化,上课毫无生气,学生没有学习兴趣,视上课为负担,厌学问题也逐渐增多。因此教师一方面应在课堂教学上下工夫,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提高学生课堂学习的效率。另一方面,教师要教学科研并重,在保证教学质量的前提下,开展好科研项目,拓宽教学视野和知识面,增强教学的实效性和吸引力。⑧并要不断地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把学生吸引到自己的课堂教学中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性,使学生听课成为一种享受,自然也就使他们更加积极地去学习了。
总之,对于自考助学学生这一比较特殊的群体,其学习适应的好坏是影响其学业进步与否的重要因素。对于学校来说,学习适应性教育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应常抓不懈,并将之贯穿于自考助学生学习的始终,只有这样才能保持他们学习适应性一直朝着良好态势发展。
注释:
①吕瑶.自考助学班乱象凸显成教困境[J].中国远程教育,2006,(9)25-31.
②黄卫明,周炎根.大学新生学习适应性问题及教育对策研究[J].中国校医,2007,(2)31-33.
③严蓉.成教生学习心理障碍及调适[J].成人教育,2004,(4)6-7.
④史克礼.高中新生学习不适应的原因及对策[J].教育,2000,(2)23-24.
【关键词】就业率低;原因;解决方法随着高校毕业生人数的逐年增加,毕业与就业的矛盾愈发尖锐。2013年全国高校毕业生比2012年增加19万,达到699万人;2014年这一数字将超过700万,毕业生人数将达727万人,比2013年增加28万。在众多的高校毕业生中,除了部分重点高校或重点专业就业压力相对较小外,大部分高校毕业生都面对着巨大的就业压力。
1高校低就业率的负面影响
最直接受低就业率影响的就是高校毕业生。高校毕业生在毕业后不能及时就业,势必会向家庭或通过其他途径寻求帮助,这很可能与入校时所规划的蓝图相差很远。毕业生除了要忍受经济拮据之苦外,还要承受巨大的心理压力。低就业率还会给毕业生家庭带来额外的经济负担。尤其对于一些贫困家庭,如果毕业生不能及时就业的话,不但不会改变家庭经济状况,还会让家庭承受更大的经济压力。低就业率还是社会稳定的巨大隐患。一些毕业生由于经济上不能自给自足,或者产生巨大心理落差,很容易走上犯罪道路,这对社会具有很大的危害性[1]。
2普通高校低就业率的原因
一些高校就业率低与学校综合实力不高,专业特色不强有关,但这并不是高校就业率低的主要原因。就业率和学校专业建设密不可分,但是是否能顺利就业也和学生自身有着紧密的关系。
2.1高校专业设置重复。
部分高校一味的最求热门专业,过多的申请热门、生源多的专业,没有考虑到自身在这些专业上的实力,没有预计到5年或者更长时间之后这些专业的发展趋势。部分高校正是由于这些原因,导致本校毕业生缺乏竞争力。由于这些专业开设学校过多,毕业生数量大,就业岗位相对较少,这都极大的增加了学生的就业难度。
2.2高校学生期望值过高。
目前,很多高校毕业生将薪金作为就业的重要参考指标,甚至一些学生宁可失业,也不去薪金较低的企业工作。认为去薪金低的企业工作伤害了自尊,会在其他同学面前抬不起头。还有一些学生不能迅速的适应社会生活而导致失业。由于大学生活较为安逸,接触社会较少,在学校里不用面对激烈的竞争和巨大的压力,部分学生在就业前没有做好充分准备,对社会生活极不适应,希望毕业后进入工作环境舒适,工作压力小的单位,这与社会现实大相径庭,造成毕业生无法就业。
3普通高校提高就业率的方法
化解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需要从高校与学生两方面同时着手,做到双管齐下,共同破解就业难题。
3.1高校做好重点专业建设。
高校在专业建设过程中,切不可贪多求大,如果没有特色专业、重点专业,那么将学生招入学校后,势必形成就业包袱。目前很多普通高校在缩减弱势专业的招生规模,将招生工作重心放在重点专业上,这已经成为一种趋势,这样培养出的毕业生才更具竞争力,社会也更需要这样的毕业生。
3.2尽早开展就业教育。
对于已经进入学校的学生,再让学生根据自身情况重新选择专业显然是行不通的,对已经入学的学生,高校应当尽早开展就业教育。
对学生的就业教育不应当只是在毕业前进行几次讲座。高校就业教育应当贯穿在大学四年的学习过程中。在就业教育过程中,应当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爱上自己的专业,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同时做好就业规划,让学生知道自己在就业时应当掌握哪些知识、哪些技能,操作能力达到何种水平,并让学生对自己未来的就业环境和相关企业有所了解,做到有备而战,而不应在就业时表现的很茫然,不知所措,甚至对就业产生恐惧感。
3.3改变教育观念。
为了获得更好的回报而接受教育,这种思想在部分家长和学生中根深蒂固。“书中自有黄金屋”的思想与现代社会实际情况极为不符。接受教育的正确理念是在教育中成熟、在教育中成长、在教育中得到历练,应当将教育作为提高一个人综合素质的途径,而不应当将教育作为获得谋生途径的手段。
树立正确的教育观,除了可以使人以正确的态度学习知识外,还能让人有目的学习,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进行学习,建立正确的学习目标,获得源源不断的学习动力,最终做到学有所用,而不是一味的为了回报而进行无效的学习。
3.4根据自身情况做出正确选择。
很多学生在高考填报志愿时往往根据学校是否是重点高校、专业是否热门、毕业是否好就业等因素来报考学校,甚至部分学生完全由家长填报志愿,但是却往往忽略了自身的兴趣爱好、特点、能力和优势。由于对专业缺乏了解,往往在进入高校后才发现报考的专业并不是自己喜欢的,或个人素质在该专业方面存在劣势,以至于大学学习过程中疲于应付考试,专业方面毫无建树,最终平庸毕业。
学生在填报高考志愿时,应当将个人情况,如兴趣爱好、个人特长等放在首位,以此为基础再考虑热门专业、重点院校等,这样可以激发学生学习、钻研、创新的动力,在轻松快乐、充满动力的情况下进行学习。这样经过四年的学习后,很可能在相关领域有所突破,而这样的毕业生才是企业所急需的[2]。
3.5为学生提供学习技能的机会。
[论文摘要]本文对大学英语分级教学实施的可行性和必要性以及理论依据进行了论述,并且对大学英语分级教学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进行总结,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一、大学英语分级教学前英语教学情况
大学公共英语一直实行自然教学班授课,不同层次的学生学习相同的教材,采取相同的教学进度。然而,由于学生来自不同省份,不同地区,学生的个体差异也非常大,所以,尽管老师非常努力的试图照顾到每个学生,但因差生和优生的差异较大,结果总不尽人如意。上课睡觉,不认真听讲以及逃课现象时有发生。不只是英语差的学生,也包括英语成绩较好的学生,原因是差生听不懂,优生又觉得太容易,教学效果较差,每次考试的及格率以及英语三级、四级考试过关率也都让人失望。
二、大学英语分级教学实践
根据实际,我们学院决定试行大学英语分级教学。2006年下半学期,新生入学伊始,我们系和教务处共同组织大学英语分级测试,并参考学生高考的英语成绩,按成绩把学生分为A、B、C三级,充分利用学院的多媒体教学资源,把所有英语课都安排在多媒体教室授课。分级之后,C级学生使用《全国等级考试教程》第二级,B级学生使用《新时代大学英语》预备级,A级学生使用《新时代大学英语》第一册,真正体现了“因材施教”的教学理念。同时规定,期末考试也进行分级测试,并且根据成绩高低,实行滚动制,也就是说,C、B级学生如果考试成绩高,可以进入B、A级学习,而A级学生如果成绩差,再参考平时上课时的表现,进入B级学习。这样,可以激励每一个学生都能发挥自己最大的潜能。此外,2006年期末考试的成绩也充分证明了这一教学理念的可行性和优势。A、B、C三个级别学生的及格率都达到了80%以上。课堂纪律较之以前有很大的提高,几乎没有了上课睡觉、看小说的现象;迟到、旷课的更是越来越少,学生对老师的满意程度也逐渐增高。
三、大学英语分级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虽然分级教学得到了广大师生的欢迎和好评,并且也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经过一个学期的实践,发现其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有待改善和进一步提高。
1.分级教学对学生的心理存在的负面影响及对策
所有教授公共英语的老师都普遍反映,部分A级学生存在骄傲自满的情绪,学习上也存在浮躁的现象。同时,在很大程度上伤害到了部分B级和C级学生,尤其是C级学生的自尊心,打击了他们的自信心,影响了其学习英语的积极性。虽然他们只是英语成绩较差,但分级教学的现实结果让学生认为自己成了大家眼里的“差等生”。针对这一现象,我们可采取相应的解决对策。比如,在06级新生入学后的第一周安排讲座,明确告知学生,分级教学的宗旨是使所有的学生在原来的基础上都有提高和进步。分级教学并不是老师准备弃置不顾,相反, C级教学恰恰是我们最为关心的,任课教师都是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而且英语基础极为扎实的老师,有助于同学们的学习。另外, A级学生也要认清楚自己的实际情况,虽然底子比B、C级学生稍好一点,但如果不努力,成绩考不好,依然会进入B、C班级学习。这样,彻底消除学生的自满、自卑两种心理,充分发挥分级教学的优势。
2.分级教学管理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分级教学加大了教学管理的难度,主要体现在学生管理和排课两个方面。分级教学打乱了以往按专业编排的班级,这使学生管理工作变得分散,所以需要建立更加科学、有效、可查的学生资料挡案。在排课方面存在按专业排专业课和按英语水平排英语课的时间交叉问题,存在专业课和英语课协调问题。针对这一问题,系里统一安排英语课时间,即先安排好英语课,然后各系再安排专业课。
3.学生单项能力存在差异以及由此引发的问题及对策
大学英语分级的依据只是学生的语言综合能力,而没有考虑学生听、说、读、写、译等单项差异。事实上,即使综合语言能力相近的学生,这几方面的能力也肯定存在差异。在听说课上,听不懂,也说不出,所以上课消极被动,甚至失去了对英语的学习兴趣。针对这一现象,我认为,教师应该充分利用我们的多媒体教学资源,除了要练习我们课本上的听说任务,我们还可以采取欣赏著名英语影片以及经典英语歌曲的形式,让学生大量接触英语有声资料,为学生创造一个集文字、声音、图象为一体的多维英语教学环境,切实增强学生听说英语的兴趣,全面提高英语的综合能力。
英语分级教学改革实践取得明显成效,为学生营造了较为浓郁的英语学习氛围,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也普遍提高。所以分级教学是值得肯定的教学改革。但是教学过程中依然暴露出了一些问题,需要我们进一步研究改进。因此,我们应该进一步进行研究,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使分级教学体制趋于完善。
参考文献:
一、转变教育思想
当前中学地理推行素质教育的制约因素,关键是教师的教育思想没有根本转变,还受传统的“应试教育” 模式的束缚。“应试教育”是单纯为应付考试、争取高分和片面追求升学率的一种教育模式,它主要面向少数 学生、忽视大多数学生的发展;只重视知识传授,忽视能力和心理素质培养;“应试教育”使学生课程负担过 重,挫伤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影响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这种教育倾向,不利于教育事业 的健康发展,也不利于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实施素质教育,正是克服“应试教育”的弊端。素质教育是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 根本目的,以注重开发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德智体诸方面生动活泼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它不仅强调全 面性,而且强调全体性、基础性和发展性。因此,从“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作为教育者——教师,首先 必须要从思想上根本转变过来,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质量观、人才观、学生观、师生观。当然,这一转变需 要广大教师有胆识、有远见;要勇于实践、敢于突破传统观念、善于承受来自社会各方舆论的压力。学生地理 能考出“高分”,这不是地理教育的最终目的,培养和提高全体学生全面掌握地理基础知识、地理基本技能和 地理基本观念和整体素质,使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和谐地发展,实现教育观念的根本转变,这才是新时期 中学地理教育改革的基本要求和根本任务。
二、提高教师素质
现代教育迫切需要具有全面素质的教师。一切教育思想、教育计划都要通过人来实现。所以,提高教师自 身素质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
首先,教师要提高文化素质。教师丰厚的文化知识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基础。这不仅要教师融会贯通中学地 理教材、地理教学大纲的内容和要求,同时还要加强学习,拓宽知识领域,充实地理内容,了解地理信息,这 样才能适应时代对地理教师的要求。
其次,教师要提高业务水平。过硬的业务水平、灵活的教学机制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一方面要加强教 研工作,严格教学常规,完成教学任务。另一方面要多形式、多渠道争取继续教育,提高学历层次,完善知识 结构。业务水平的提高是教学任务和教学效果优异的重要保证。
第三,教师要提高师德。高尚的师德情操和广泛的兴趣爱好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块跳板。教师是“人类灵 魂的工程师”,是学生受教育的一面镜子,师德标准要高于社会的一般道德标准,教师的形象对学生影响深远 。作为地理教师,要用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指导自己,要“讲政治、讲正气、讲学习”,要有强烈的敬业爱岗精 神,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教好书的同时更要育好人。
三、调整教学要求
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着重强调教学大纲上所规定的一般教学要求,注重知识点的 “块状”教学,目的仅仅是为了学生能应付考试争取高分。素质教育不仅要求学生具有“应试”能力,更重要 的是要提高学生整体素质。在地理教学中,对学生地理知识、地理能力、地理观念、地理思想等的教育都应重 视,不可偏废。教师应注重开发学生的地理智能,重视发展学生的地理兴趣,善于培养学生生动活泼的地理思 维能力,重视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广泛提高全体学生的地理水平。
现阶段地理教学的基本任务是:不但要传授和培养系统的地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在此基础上积极发展 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同时,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进一步受到爱国主义教育、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国情教育以 及协调人地关系的可持续发展观的教育等。因而,教师要根据素质教育的要求,从传统教育模式中走出来,及 时准确地调整教学目的和要求,使中学地理教育走上更健康、更全面、更合乎时代要求的崭新轨道上来。
四、拓展教学内容
当前中学地理教学处境艰难。从1993年地理高考在全国范围内逐步取消后,使中学地理教育的地位骤降, 举步维艰。实行会考制度,当然有其优越的一面,同时也带来不少弊病。其一,会考要求低。教师只讲会考大 纲上的主要内容,能少讲就少讲,能不讲就不讲,打破了地理知识结构的完整性和系统性,使地理教材变得“ 残缺不全”;其二,学生当副科,仅仅为应付会考,对地理知识缺乏渴求欲,略知表象,不求实质,更谈不上 阅读地理课外书籍,扩大知识面;其三,有关领导不重视,教师干劲不足。据笔者了解,有的学校地理课一周 只开1课时,甚至不允许教师布置课外作业、印发地理讲义。受应试教育指挥棒的严重干扰,不注重会考学科, 只抓高考学科,这就给中学地理教学“雪上加霜”。不少地理教师也只能察颜观色,见势行事,甚至连地理课 正常的教学秩序都受到影响,教学内容不能全面讲授,教学任务无法彻底完成,学生的地理知识面狭窄,地理 知识匮乏。
当前,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给不景气的地理学科带来了生机,广大地理教师应抓住这一机遇。一方面,在 搞好当前地理会考教学的同时,还要千方百计争取地理学科的应有地位,开足课时;另一方面,在教学过程中 ,要以地理教材为依据,授给学生完整系统的地理知识。在此基础上,拓宽学生的地理空间,发散地理知识, 训练地理能力,挖掘德育因素,使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和提高。
五、优化教学方法
课堂教学是对学生进行地理教育的主要方式。科学的教学方法是提高学生素质的关键,在地理教学中要提 高全体学生的综合地理素质,靠传统的教学方法是远远不能完全适应的,中学地理教学方法要相应进行改革。
中图分类号:G46文献标识码:A
Thinking of College Counsellors on Study Style
Construction Work Under New Situation
ZHOU Haiyan
(Zhongyuan Engineering College, Zhengzhou, He'nan 450052)
AbstractStudy style construction is the key point of university students' work,counsellors shouldering the important responsibility of study style construction and maintain. This paper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existing problems in it to discuss their work method and particular measures.
Key wordscollege counsellor; study style construction; work method
1 当前高校学生在学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1 部分大学生学习目标不明,学习动力不足
部分大学生学习缺乏明确的目标,缺乏远大的理想,学习动力不足。这一问题在大一新生中尤为突出。部分学生经过高考的洗礼,闯过“独木桥”, 完成了考学这一目标,从思想上产生了懈怠,行为上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他们认为毕业遥遥无期,要充分“享受”大学的美好时光,对自己的未来和前途没有长远的规划,而是抱着六十分万岁的心态,迟到、早退、旷课,甚至上课也心浮气躁,作业抄袭应付,考试临时突击。
1.2 部分大学生角色转变能力不强,学习方法不当
大学教育与高中教育的模式有很大的差别,学生进入大学后,要经历从填鸭式的依赖性学习到探索式的主动性求知的转变过程,没有了高中老师手把手的教学模式,没有了家长的叮咛与督促,大学生要自主学习,要自觉地找老师辅导,学习兴趣很大程度上靠自己培养,学习方法很大程度上靠自己摸索,这种落差导致许多学生不能很快适应相对独立的生活和学习模式,茫然不知所终。
1.3 部分大学生学习基础不一,学习知难而退
许多大学生刚入学时,充满豪情壮志,拥有满腔热情,立志刻苦努力,但大学生来自天南海北,有些学生基础相对较差,在学习中遇到许多问题赶不上其他同学学习的进度,但受自卑心理的驱使,碍于面子,学业中的困惑未能得到及时解决,导致问题越积越多,进而自暴自弃,破罐子破摔。
1.4 部分学生专业意识不清,学习思路不明
大多数新生入学前缺乏对专业的了解,在填报志愿时就存在一定的盲从性质,入校后虽有专业教育课程,但大学生仍对本专业的就业、市场前景等问题仍然意识模糊,这导致学生对本专业的未来十分茫然。有些学生则是因为高考录取时被调剂到此专业的,对要学的专业一点不感兴趣,导致学习不安心,成绩不理想,甚至出现厌学现象,不仅耽误了自己的学业,同时对周围同学也产生了消极的影响。
1.5 部分大学生注重社会实践,学习动机不纯
有些大学生片面地认为,新形势下“锻炼能力”最重要,于是整天热衷于各种社会活动,参加学生会、进社团、忙比赛、做生意,增强社会适应力,这种社会实践活动固然重要,但学生未能协调好学习与工作的关系,顾此失彼,甚至本末倒置,结果导致学习成绩一塌糊涂。
2 高校辅导员在加强学风建设中的对策
2.1 以思想政治教育为前提,培养学生自觉学习的能力
部分大学生在相对宽松的大学环境下,思想上懈怠,生活上懒散,精神上空虚消沉,对自身学习的要求降低,学习缺乏主动性、积极性;部分大学生理智上知道自己应该积极进取,刻苦学习,但是没有恒心、缺乏意志力,缺乏刻苦钻研精神,怕吃苦、怕困难。针对这种情况,辅导员要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信念,培养学生艰苦奋斗、求实创新的精神。具体做法如下:
首先,辅导员利用自己教师身份的优势加强思想政治教育。通过思想政治课、形势与政策课、就业指导课等课程体系,帮助学生分析当前社会发展趋势,让学生充分了解严峻的就业形势,增强他们的紧迫感、危机感,提高他们的竞争意识,让他们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从而养成自觉学习的良好习惯。
其次,辅导员利用榜样的力量加强思想政治教育。辅导员可以给学生开书目,要求学生认真阅读名人撰记、伟人的成长历程、成功人士的奋斗历史等书籍,要求学生写出读书笔记与心得,并通过组织读书报告会、座谈会,加强交流,以此使学生认识到任何成功都是要付出艰辛的努力,充分认识到学习是大学生的首要任务,也是大学生活的主旋律,以此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再次,辅导员利用与学生打成一片的优势加强思想政治教育。辅导员是学生接触最多的老师,是学生的良师益友。许多学生在思想上对辅导员比较依赖,有问题或困惑的时候往往找辅导员倾诉。辅导员要利用学生对自己的信任,融入到学生当中去,与学生打成一片,并通过谈话、聊天、开会、甚至郊游等机会,把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生活点滴,寓教于乐,教导学生大学学习的重要性,引导学生培养良好自觉的学习习惯,努力形成“我要学生刻苦学习”到“学生要刻苦学习”的转变。
2.2 以职业生涯规划为基础,明确学生自主学习的目标
辅导员要将引导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作为加强学风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大学生涯职业生涯规划是大学生对自己大学生活的整体规划,辅导员要教育学生充分认识到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意义,并且引导学生根据社会的客观需要,自己的兴趣爱好、未来人生追求,对自己在大学阶段的发展目标及其实现途径进行具体设计和全面规划,并在大学学习和生活中付诸实践。辅导员要帮助学生对自身现状、优劣势做出详细客观的分析,对总体奋斗目标进行细化,对实现奋斗目标的方法、措施进行整理。辅导员通过指导学生做好大学生涯设计,可以帮助学生解决“为什么学”和“如何学”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学生的理想信念问题,奋斗目标问题,同时帮助学生将学习生活具体化,让学生在学习生活中有事可做,在完成学习任务和实现学习目标的过程中具体成长。
2.3 以日常事务管理为依托,监督学生自立学习的效果
辅导员在学生日常管理工作中坚持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建立科学合理的规章制度,规范学生的行为,加强对学生的学习监督。
首先,严格考勤制度,纠正学生旷课等不良行为。通过课堂考勤,早、晚自习的检查,辅导员对学生的学习情况了如指掌。对学习态度不端正,旷课较多、补考较多的学生进行个别谈心,并开展“一帮一”活动,帮助他们摆脱学习上的困境。
其次,建立奖惩机制,检验学生自主学习的效果。辅导员要将学生学习的效果纳入奖惩体系,在日常工作中,对学生的学习表现如实记载,在奖、助学金评定,评优评先,学生推优入党、学生干部选拔等方面充分体现。这种做法既检验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效果,调动了学生参与学风建设的积极性,又使各类评优评先有据可依,减轻了学生常规管理的工作量。
再次,严肃考风考纪,促进学风建设良性循环。考试是检验学生学习效果的有效手段之一,辅导员要通过班会、学生干部会议,论坛、网络等平台,在学生中广泛开展以“诚信考试为荣,违纪作弊为耻”,引导学生杜绝作弊、违纪等不良现象。以考风检验学风,以学风促进考风,形成二者的良性循环。
2.4 以第二课堂为载体,营造学生自强学习的氛围
学生的校园文化活动是加强学风建设的一大亮点,以丰富第二课堂为载体,营造学生自强学习的氛围,达到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为目的。
首先,以竞赛促学风,结合专业特点开展学术竞赛活动是培养学生创新求知能力的有效途径,也是加强学风建设的一项重要举措。通过学术竞赛,不仅可以组织学生将所学的专业知识学以致用,而且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在课余不断拓宽自己的专业基础,培养学生的自学精神和能力。在竞赛中取得的成绩又可以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凝聚力,在一个集体内可以起到营造良好学风的重要作用。同时结合专业特点开展学术竞赛活动也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实践课堂。通过参加竞赛活动,学生可以在过程中对精益求精、吃苦耐劳、团结协作、锲而不舍等品质进行深刻领悟和总结,并对其今后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产生深刻影响,从而帮助其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
其次,以社会实践促学风,结合专业特点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是促使学生认知社会的有效途径,也是加强学风建设的又一项重要举措。通过社会实践活动,不仅可以让学生将所学的知识服务社会,而且可以让学生充分了解社会需求,培养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社会实践活动是寓教育于实践的有效形式,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学习知识、增长才干、提高素质,积极探索和总结社会实践与择业相结合、与就业相结合、与创新就业相结合的经验,从而培养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激发大学生学习动机,这是优良学风的又一重要措施。
再次,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娱乐等活动,营造积极向上、高雅清新、健康文明的校园文化氛围,增强各班级的集体荣誉感,全面构建和谐校园,也为同学们提供一个展现自我、挑战自我的平台,增强全体学生自我锻炼和创新意识。如利用校友、企业家等资源举办各种类型的专业讲座,以“企业家眼中的人才观”为题,让学生充分了解企业、社会真正需要什么样的人才,从而指导学生在校的学习。
2.5 以人文关爱理念为纽带,提高学生自身修养与气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