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生物医药产业行动方案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支持领域
(一)产业链关键环节提升项目。
支持申报单位围绕产业链关键环节提升,以创新集聚优势资源和提升产业层级为战略任务,以重点领域服务和模式创新、重大战略布局、规模化示范应用推广、关键技术提升为目标,实施对经济或社会经济效益显著、产业发展起到支撑引领作用的项目。重点支持服务于本地龙头企业的产业链关键核心企业。
1.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围绕机器人、高档数控机床、激光加工装备、半导体及显示面板制造专用设备、智能物流装备、电池制造专用设备、高端能源装备和轨道交通装备等领域,重点突破关键技术,提升核心部件、关键工艺的研发和系统集成水平,形成一批核心技术和高端产品,强化产业化和应用能力。
海洋工程装备领域,围绕海洋深海油气资源开发装备,海洋矿产资源、天然气水合物等开采装备,载人/无人潜水器等探测设备等领域,重点突破关键技术、提升核心部件、关键工业的研发和系统集成水平,形成一批核心技术和高端产品,强化产业化和应用能力。
航空装备与卫星应用领域,围绕无人机、航空电子元器件、微小卫星、通信卫星、卫星导航等航空航天装备和产品等领域,重点突破关键技术,提升核心部件、关键工艺的研发和系统集成水平,形成一批核心技术和高端产品,强化产业化和应用能力。
2.生物医药产业:围绕生物医药、医疗器械、细胞治疗、基因检测等领域,重点突破关键技术,提升核心部件、关键工艺的研发和系统集成水平,形成一批核心技术和高端产品,强化产业化和应用能力。
3.新材料产业:重点支持在电子信息材料、新能源材料、生物医用材料和前沿新材料等领域内的新产品、新技术的应用示范验证,形成一批具有国际、国内领先水平的核心技术和高端产品,强化产业化和应用能力。
4.人工智能领域:围绕智能传感器、智能服务机器人、智能医疗辅助系统等领域,重点突破计算机视觉、语音识别、自然语言处理、自动驾驶、跨媒体感知、智能交通系统、自主无人系统等关键技术,提升核心部件、产品的研发和系统集成水平,形成一批核心核心技术和高端产品,强化产业化和应用能力。
5.物联网领域:重点支持在车联网、智能家居、智慧物流、智慧城市等领域,重点突破智能传感器、高精度定位导航系统、低功耗广域网、操作系统等关键技术,提升核心部件、关键工艺的研发和系统集成水平,形成一批核心技术和高端产品,强化产业化和应用能力。
(二)产业服务体系项目。
公共服务:重点支持在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新材料、人工智能、物联网产业一个或多个产业领域开展的以促进产业发展为目的的,公共性产业服务工作。包括:公共研究服务、创新创业服务、产业化服务、成果转化服务、技术交流服务、资源数据共享服务、产品推广服务、决策咨询服务、统计分析、人才培养、投融资服务、产学研合作、科技成果转化、标准制定、行业交流等服务等。
市场拓展:支持在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新材料、人工智能、物联网产业内,深圳举办的高端会议和论坛等。
(三)市场准入扶持计划项目。
市场准入:支持申报单位在高端装备制造-航空装备与卫星应用领域、高端装备制造-海洋工程装备领域、生物医药等领域,为开拓国内外市场,保障其技术、产品及服务符合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上市要求,获得各类市场准入注册、认证和许可的项目。
(四)国家/省配套项目。
配套支持我市相关单位牵头的国家工信部智能制造、先进制造业集群项目。
二、设定依据
1、《深圳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扶持政策》(深府规〔2018〕22号)
2、《深圳市关于进一步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实施方案》(深府〔2018〕84号)
3、《深圳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深发改〔2016〕1503号)
4、《深圳市十大重大科技产业专项实施方案》(深府〔2017〕47号)
5、《深圳市机器人、可穿戴设备和智能装备产业发展规划(2014-2020年)》
6、《深圳市航空航天产业发展规划(2013—2020年)》(深府〔2013〕118号)
7、《深圳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深圳市促进生物医药产业集聚发展指导意见及相关配套文件的通知》(深府办〔2020〕2号)
8、《深圳市促进生物医药产业集聚发展的若干措施》(深府办规〔2020〕3号)
9、《深圳市促进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19-2021年)》(深工信新兴字〔2019〕15号)
10、《深圳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行动计划(2019—2023年)的通知》(深府〔2019〕29号)
11、《深圳市工业和信息化局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扶持计划操作规程》(深工信规〔2019〕2号)
三、支持数量及资助方式
(一)支持数量:有数量限制,受专项资金年度总额控制。
(二)资助方式:
1、产业链关键环节提升项目。
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物联网产业领域采取事后资助,按经专业审计机构专项审计后确认费用的20%给予资助,单个项目资助金额不超过300万元。项目总投资由建设投资、研发费用和流动资金构成。
新材料产业领域采取事后资助,主要支持新产品、新技术在应用示范验证过程中产生的相关测试、验证费用,按经专业审计机构专项审计后确认费用的30%给予资助,单个新材料项目资助金额不超过300万元(同一单位总额不超过500万元,不超过3种新材料)。项目总投资包括研发费用中的材料费、测试化验加工费(含用户端导入验证费)、差旅费、会议费、国际合作与交流费、出版/文献/信息传播/知识产权费、劳务费、专家咨询费、研发人员费、间接费用及委托开发费用等。
2、产业服务体系项目。
公共服务:事后资助,按经专业审计机构专项审计后确认费用的50%给予资助,最高不超过300万元。实际投入额包括设备及工器具(包括软、硬件)的购置、改造和租赁费,材料费、测试化验加工费、出版/文献/信息传播/知识产权费、专家咨询费、市场网络建设费、推广活动组织费等。
市场拓展:事后资助,对以市政府名义在深圳主办的会议或论坛,按专业审计机构专项审计确认费用给予全额资助,最高不超过300万元;对以社会机构(不包括会展类企业)名义主办的会议或论坛,按经专业审计机构专项审计后确认费用的50%给予资助,最高不超过300万元。每年每个领域不超过一个。
3、市场准入项目。
事后资助,获得国际、国内权威认证的,单个项目资助金额分别不超过100万元、50万元,按照不超过核定的项目费用实际发生额50%予以资助,并受年度资助总额控制。单个企业年度资助金额不超过500万元。
4、国家/省配套项目。
事后资助,按照项目中我市相关单位国家、省资助资金实际到账金额最高1:1予以配套,单个项目配套资金最高不超过1500万元,且配套资金与国家、省资助金额总和不超过项目总投资的40%。
四、申报条件
申报条件由基础申报条件和专项申报条件两部分组成。
基础申报条件:
(一)申报主体为本市行政区域内(含深汕合作区)依法登记注册的企业、机关事业单位、社会组织。
(二)申报主体未违反国家、省、市联合惩戒政策和制度规定,未被列为失信联合惩戒对象。
(三)申报单位无逾期未办理验收或验收未通过的项目。
(四)申报项目所在地位于深圳市(含深汕合作区),符合深圳市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重点发展领域和专项申报指南的要求,符合国家和我市能耗、环保、安全等要求,项目方案合理可行,具有较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已按有关规定完成项目所需的用地、环评、规划等备案或核准,取得有关批准文件。产品涉及安全、医疗、金融等国家有特殊行业管理要求的,申请单位须取得相关主管部门批准颁发的合法有效的产品生产或销售许可等资格。
(五)具备实施申请项目所需的资金、人员、场地、设备等主要保障条件。
(六)同一单位建设内容相同或部分相同的项目不得向市有关部门多头申报。经核实属多头申报的项目,将取消申报资格并追究申报单位责任。
(七)法律、法规、规章和上级行政机关规范性文件规定的其他条件。
专项申报条件:
(一) 产业链关键环节提升项目。
1.申请单位获得国家或深圳市高新技术企业认证,或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包括发明专利、软件著作权或国家、省、市认定的科技成果等),项目具有技术先进性、创新性或良好的推广应用示范价值,具有较好的社会经济效益。
2.项目应为2017年6月1日后开始建设,并于2020年5月31日前建设完成。
3.其中新材料类项目优先支持符合《重点新材料首批次应用示范指导目录》,承担过部、省级重大科研攻关项目,我市重点企业所需的产业化产品。
(二)市场准入项目。
市场准入:2019年1月1日以后申请人取得中国民用航空局的适航认证、美国联邦航空局(FAA)和欧洲航空安全管理局(EASA)认证及公司体系类和项目类认证等;已通过国内外权威认证,包括美国FDA(食品和药物管理局)认证、欧盟cGMP(动态药品生产管理规范)认证和CE(欧洲统一)认证、世界卫生组织认证及其他国际市场准入认证等,或已完成国际多中心临床研究和注册。获得中国船级社(CCS)、美国船级社(ABS)、挪威船级社(DNV)、德国船级社(GL)、法国船级社(BV)等国际船级社认证及其他国内外市场准入证等。
(三)服务体系项目。
1.公共服务项目应为2017年6月1日后开始建设,并于2020年5月31日前建设完成。
2.市场拓展应为2019年1月1日以后的项目,且申报主体应为开展行业自主创新的单位(除会展类企业)。
(四)国家/省配套项目。
项目为2017年1月1日之后获得国家/省相关领域立项资助且未获得过市配套资助,项目应于2021年9月前通过验收。
五、申请材料
(一)登录广东政务服务网——深圳市——市工业和信息化局——搜索申报事项名称“新兴产业扶持计划”wb.gxj.sz.gov.cn/indprom/sfm/#/apply?itemCode=4403000000005907069931000303715001在线填报申请书,提供通过该系统打印的申请书纸质文件原件;
(二)项目实施方案原件,其中市场准入扶持计划则需要提交《项目资金申请报告》;
(三)商事主体登记及备案信息复印件(民办非企业单位提供登记证书复印件);
(四)法人代表身份证复印件;
(五)税务部门提供的单位上年度完税证明复印件;
(六)经会计师事务所审计的近三年财务报告或由企业法人签字的单位财务决算报表复印件;
(七)必要的生产、经营许可及认证文件复印件(可提供的项目用地(海域)规划许可文件及土地使用权属证明,场地、用海租赁的请提供租赁证明,以及环保部门出具的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审批意见);
(八)具备实施申请项目所需的人员、设施等主要条件保障的资料复印件。
专项申报材料:
(一)产业链关键环节提升项目。
1.知识产权证,检测报告,获奖证书,国家、省批复文件、合作协议等复印件。
2.行业占有率,承担国家、省市级项目,团队人员情况等证明材料复印件。
3.项目已投入资金证明材料复印件(如合同、发票、设备清单等,发票提供大额即可)。
4.新材料类企业还应提品验证测试报告、合同或协议书等复印件,如已产业化类项目,需提供销售合同或协议等。
5.服务本地龙头企业的产业链关键核心企业需提供服务龙头企业的证明材料复印件,包括合同、协议等。
(二)产业服务体系项目。
1.辅助材料(自愿提交):项目相关政府文件、经营资质文件、项目的核心技术成果证明材料、专利(或知识产权)证书、国内知名第三方咨询机构对公司网站的评价排名、主要用户评价报告等复印件。
2.取得项目相关资质的证明材料,知识产权证,检测报告,获奖证书,国家、省有关项目批复文件、合作协议,团队人员情况等证明材料复印件。
3.项目已投入资金证明材料复印件(如合同、发票、设备清单等,发票提供大额即可)。
(三)市场准入项目。
1.认证证书复印件(验原件),其中国际认证证书附中文翻译件;国际认证支出(两年内)票据、证明(依据该认证分类明细)复印件。
(四)国家/省配套项目
1.工信部资助下达文件和项目通过验收证明文件复印件。
2.项目中我市相关单位申请配套资助的联合协议复印件。
以上材料均需加盖申报单位印章,多页的还需加盖骑缝印章;一式两份,A4纸正反面打印/复印,非空白页(含封面)需连续编写页码,装订成册(胶装)。
六、申请表格
登录广东政务服务网——深圳市——市工业和信息化局——搜索申报事项名称“新兴产业扶持计划”wb.gxj.sz.gov.cn/indprom/sfm/#/apply?itemCode=4403000000005907069931000303715001在线填报。
七、申请受理机关
(一)受理机关:深圳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二)受理时间:
1.网络填报受理时间:2020年6月18日至2020年6月28日17时(注:超过网络填报受理的截止时间,不再受理新提交申请。网络填报受理截止前已在线提交申请,但后经预审被退回修改的,可于书面材料受理截止前再次提交修改后的材料进行预审,预审通过后方可按时向行政服务大厅提交纸质申请材料。因今年网络填报时间短且申报企业多,建议可参照申请书的样表事先填好并准备相应材料,待系统开放后及时在系统中录入并尽早提交预审)。
2.书面材料受理时间:2020年6月18日至2020年7月24日17时(工作时间)(注:网上预审通过后请及时预约到行政服务大厅窗口递交纸质材料,递交了纸质材料的项目才算申报成功)。
3.咨询电话:0755-23964015、82764701;
新材料:88101278;
高端装备:88121709;
其中航空装备与卫星应用领域:88101278;
人工智能:88101348;
物 联 网:88101682;
生物医药:88103413;
技术支持电话:88100675、88101744、88121903
(三)受理地点:深圳市福田区福中三路市民中心B区市行政服务大厅西厅5-43综合窗口(注:为做好疫情防控,减少人员聚集,到深圳市行政服务大厅提交材料需提前预约。预约指南:“i深圳”APP 或关注“深圳市行政服务大厅”微信公众号。操作流程:【办事预约】或【预约取号】—【深圳市行政服务大厅西厅】。疫情期间,请按照预约时段,错峰提交材料)。
八、申请决定机关
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九、办理流程
市工业和信息化局指南――申请人网上申报――申请人向市工业和信息化局会收文窗口提交申请材料――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审核拟定资助金额――社会公示――市工业和信息化局下达项目资金资助计划――市工业和信息化局拨付资助经费。
十、办理时限
分批处理,一批180个工作日。
十一、证件及有效期限
证件:资金下达文件。
有效期限:申请人应当在收到下达文件之日起1个月内,至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办理资金拨付手续。
十二、证件的法律效力
申请人凭批准文件获得专项资金资助。
十三、收费
无。
十四、年审或年检
一、基本情况
***市药品监督管理局成立于2000年4月,2005年1月更名为***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2009年,食品药品监管体制由省以下垂直管理改为地方政府分级管理,市局列入市政府工作部门。2010年5月,根据全市机构改革要求,将我局原承担的食品安全综合协调和组织查处食品安全重大事故的职责划给市卫生局,将市卫生局餐饮服务许可、餐饮服务环节食品安全监管和保健食品、化妆品卫生监督管理的职责划给我局。市局内设9个职能科室,下设市食品药品稽查支队、市食品药品检验所及芝罘、莱山、福山、牟平4个区分局。
目前,全市共有监管相对人近3万家,其中:
药品和医疗器械方面:现有药品生产企业37家,涉及31个剂型,六大类药品,生产品种769种;医疗机构制剂单位12个,配制医疗机构制剂品种65种;药包材生产企业27家,生产药品包装材料46种;法人药品批发企业43家,非法人药品批发企业12家,药品零售连锁企业36家,连锁门店1021个,单体零售药店2146家;医疗器械生产企业91家,取得医疗器械产品注册证305个,医疗器械经营企业1180家;医疗机构、农村卫生室和诊所4584家。
保健食品和化妆品方面:现有获得GMP认证的保健食品生产企业27家,保健食品文号64个,保健食品经营企业2610家;化妆品生产企业9家,生产化妆品品种57种,化妆品经营企业3156家。
餐饮服务方面:现有可统计餐饮单位15120家,其中学校食堂1031个,从业人员约20万人。
二、工作情况
2012年,全市食品药品监管系统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和省食品药品监管局的支持指导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打造食品药品安全城市为目标,开拓进取,真抓实干,食品药品监管工作取得新的成效,全市没有发生重大食品药品安全事故,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一)贯彻实施药品安全“十二五”规划,建立健全药品监管工作体系。市政府于2012年5月12日印发了《***市药品安全“十二五”规划》,明确了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的职责分工,确定了药品安全“十二五”期间的六大工程,从全面提高药品标准、强化药品全过程质量监管、健全药品检验检测体系、提升药品安全监测预警水平、依法严厉打击制售假劣药品行为、完善药品安全应急处置体系、加强药品监管基层和基础设施建设、加快监管信息化建设、提升人才队伍素质等方面提出明确目标要求,《规划》的实施将夯实药品监管事业的基础,提高药品安全保障水平。
(二)深入开展“诚信建设年”活动,构建“四品一械”诚信自律体系。围绕“诚信建设年”活动这一主线,举办了生物医药行业诚信建设专题讲座,推行了药品生产企业质量受权人定期交流例会、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督量化分级管理和餐饮安全“黑名单”制度,启动了保健食品生产企业质量受权人制度试点工作。市局制定了药械生产、经营企业信用评价管理办法,健全完善了监管相对人信用档案,开展了信用等级评定, 2750家药品生产经营企业被评定为守信等级;医疗器械行业评定A级生产经营企业185家;保健食品化妆品行业与44家生产企业逐一签订了质量安全承诺书;餐饮行业在50%的大中型酒店实行了“诚信积分卡”制度,确定餐饮量化分级管理A级和B级单位849家。同时,加大对失信违规企业的日常监管和检查频次,促进企业整改,逐步建立“诚信守法得利、违规失信损益”的长效机制。
(三)注重应急预警,强化风险管理。继续深化安全风险信息日监测、周评估、月报告制度,指定专人收集各大媒体曝光的食品药品安全事件和信息,第一时间向局领导和有关科室负责人发送,年内共发送预警信息1300余条,形成评估报告29期,消除和化解安全风险隐患34个。制定完善了《药源性兴奋剂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和《餐饮服务食品安全事故应急预案》,建立了饮食用药安全预警、联动和快速反应机制,圆满完成重大活动餐饮保障任务33次。加强了上市药械不良反应监测和质量抽检,共上报药品不良反应报告8770份,医疗器械不良事件报告3296份,完成药品抽检1983批,基本药物抽检360批,合格率99.7%,完成中药饮片抽检9批,合格率100%;抽样餐饮食品60个品种320批次,保健食品和化妆品48个批次。制定了《***市家庭过期失效药品回收管理办法(试行)》及实施方案,公示确定243家药品零售连锁门店为定点回收单位,回收过期失效药品货值260余万元。
(四)发挥引领带动作用,深化示范创建。全市广泛开展了示范创建活动,共申报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示范单位181家、示范街4条。莱山和莱州分别被推荐为国家级餐饮食品安全示范县和国家级药品安全示范县,龙口被推荐为省级餐饮食品安全示范县,牟平和莱山被推荐为省级药品安全示范县,示范县数量位居全省前列。“学校尽心、学生舒心、家长安心、政府放心”的“四心”学校食堂创建活动有序进行,第二批申报的154家学校食堂已进入验收阶段。1家企业入选国家级药品生产质量管理示范基地,成为全省仅有的2个申报点之一。
(五)扎实开展专项整治,规范市场秩序。先后组织开展“四品一械”和餐饮服务环节专项整治17个,共出动执法人员14646人次,检查单位8146家,查处各类违法违规案件923起,罚款85万元,排查安全隐患123项,责令整改88家;移交违法药品广告124件,查处擅自互联网药品信息企业7家,暂扣GSP证书2张,备案药品营销人员4692人次;查封扣押不合格食品16种,对43家餐饮单位负责人进行了警示约谈;没收无证医疗器械产品12件,注销非法经营高风险医疗器械企业4家。积极落实市委市政府创建文明城市工作部署,集中开展了小餐饮整治规范行动,共检查餐饮单位3605家,发放备案证1555个,圆满完成创城任务,被市委、市政府评为“文明城市创建工作先进集体”。
(六)稳妥处置铬超标胶囊事件,提高突发事件应急处置能力。铬超标胶囊事件曝光后,全系统迅速反应,立即行动,市局主要负责人亲自调度,各副局长带队深入一线,稽查支队、药检所和各县市区全员参入,开展了全方位普查、下架、封存和抽检工作。市药检所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铬检测设备的招标采购和调试,迅速开展胶囊剂药品的抽检。在全省率先完成了对全市库存的29批6000万粒空心胶囊、9029公斤明胶逐批送检工作,共查封不合格胶囊剂药品7300盒,对116845盒胶囊剂产品予以暂停销售使用,自5月1日起对全市所有胶囊剂药品实行批批检验,5月底前,全市铬超标胶囊剂药品全部下架查封、召回或销毁,突发事件处置能力得到有效提升。
(七)全方位做好亚沙会安全保障工作,确保饮食用药安全。组建了亚沙会食品药品安全保障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了《亚沙会药品安全及兴奋剂治理监督保障手册》、《亚沙会餐饮服务食品安全保障手册》等31份方案、流程和操作规范,划分核心、重点和三线三大监督保障区域,全市抽调80名业务骨干,组成亚沙会餐饮服务食品安全和药品安全监督保障团队,完成了对13家亚沙会定点酒店食品安全保障体系、制作加工场所等7个环节的数百次现场评价督查,对快餐配送进行24小时全程监控测试。全市开展了“迎亚沙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百日整治行动”和兴奋剂治理交叉暗访,与13家定点餐饮接待单位和4家专用药品定点配送企业分别签订《食品安全责任承诺书》和《守法生产经营兴奋剂承诺书》,亚沙会期间实现了“零事故”、“零投诉”目标。市局被省委省政府评为“第三届亚洲沙滩运动会筹办工作先进集体”。
(八)加强业务培训,提升监管相对人素质。全市在“四品一械”各个领域均开展了大规模的业务培训,餐饮行业分期分批对从业人员进行了《餐饮服务食品安全操作规范》等法律法规和食品安全专业知识培训,组织亚沙村1000余名餐饮服务从业人员系统学习重大赛事食品安全操作规范,年度餐饮行业从业人员参训率达50%以上,考核合格率达90%以上;举办了药品批发和零售连锁企业兴奋剂、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及含麻黄碱复方制剂监管专题培训,参训人员400余人次;召开3期医疗器械生产和经营企业监管工作会议,对430名从业人员进行法律法规培训;组织全市150余名药械安全性监测人员进行了药械不良反应监测知识培训;围绕新版GMP、GSP实施和铬超标胶囊事件,组织1200余名从业人员开展了业务培训和警示教育专题培训,督促企业吸取教训,举一反三,自觉加强质量管理。
(九)完善机关软硬件建设,增强干部队伍凝聚力和战斗力。建筑面积1.6万平方米的市食品药品检验检测综合楼工程已顺利封顶,设立了经济技术开发区监管处和开发区、高新区食品药品稽查大队,统一配发了执法服装,新增执法车7辆,检验检测设备150余万元。完成了部分区局及稽查支队、药检所科级干部的调整和竞争上岗,公开考选了一批优秀人才。制定出台了加强食品药品监管文化建设的具体意见,组织了道德大讲堂、重温入党誓词等活动,举办了食药监精神专题征文活动,对征集的48篇优秀稿件通过市局网站刊发,并结集出版。全面修订了各项规章制度,实行了精细化管理。制定了“一法一规定”贯彻实施意见,明确了市区局的事权划分,对相关执法文书实施统一套章、统一编号、统一登记管理。市局审批窗口共办理行政审批事项1200余件,按期办结率和满意率均达100%,连续九年保持全市“文明窗口”,为全市70家审批窗口中7个获此殊荣的部门之一。在全省率先建立实施了执法监督卡和执法回访卡制度,收到执法监督卡170份,回访卡60份,满意率100%。
(十)加大帮扶力度,促进生物医药产业发展。以积极培育新型战略性产业为目标,坚持重点项目零距离服务的原则,确定了12家重点帮促企业,通过重点调研、上门服务、专家指导等多种形式,帮促企业提高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同时,在全市范围内先后举办业务讲座、培训65场,开展政企对话活动3次,组织专家对21家企业进行指导,举行了生物医药企业媒体形象集中展示活动。目前,全市已建成国家级技术中心5个,省级技术中心7个,6家企业境内上市,5家企业成功登陆境外证券交易市场,在企业改造、园区发展等方面累计投入资金超过20亿,山东国际生物科技园和拓普邦生物科技园列入全省首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中科院上海药物所***分所的签约、新时代健康产业园、生物新药创制联合平台及开发基地等14个重点园区相继开工建设,将为我市生物医药产业创新驱动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但是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与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相比,与各级党委、政府和上级主管部门的要求相比,与广大人民群众的期望相比,我们的监管工作还存在一些差距和问题。
从全市层面看:一是餐饮服务业面广量大,准入门槛低,水平参差不齐,无证经营、操作不规范、违法添加和滥用食品添加剂等问题还不同程度存在,安全隐患不少,群体性食物中毒事件仍时有发生;二是制售假劣药品行为仍然没有杜绝,利用互联网和寄递等方式违法销售药品,保健食品化妆品违法添加、虚假宣传、夸大疗效、误导消费者现象还比较突出,基层医疗机构用药风险较大;三是食品药品安全责任体系还不够完善,在增强部门监管合力、强化企业自律意识、促进责任落实方面有待进一步加大力度。
从我们自身看:一是食品药品监管能力建设相对滞后,监管基础设施、监测机构、执法装备、检验设施、技术手段还不能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需要,监管技术支撑和保障能力亟待加强。二是电子化监管、社会化监管、网格化监管等长效机制还不够健全,工作力度需要进一步加大。三是监管队伍还不能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需要,执法人员素质、知识水平和依法行政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这些都需要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加以改进。
下一步,全市系统将以党的十精神为统领,以科学监管理念为指导,以“创新发展年”活动为总抓手,以打造食品药品安全示范市为目标,实施质量安全、示范创建、助推帮扶三大工程,深化层级责任、诚信自律、风险防控三大体系,提升技术支撑、信息化监管、依法行政三种能力,确保全市食品药品安全状况持续稳定好转。
(一)深入学习贯彻十精神,全面开展“创新发展年”活动。按照十报告提出的“改革和完善食品药品安全监管体制机制”总要求,在全系统全面开展“创新发展年”活动,以改革创新的精神不断发展和完善食品药品监管工作,努力在健全体制机制、创新监管手段、提高监管效能、加强自身建设、推动产业发展上创出新路子,实现新跨越。
(二)实施三大工程,确保人民群众饮食用药安全。一是实施质量安全工程。加快实施新版药品和医疗器械生产、经营质量管理规范,推行餐饮服务食品安全信息公示和保健食品生产企业质量受权人制度,严厉打击制假售假和无证经营行为,持续实现食品药品安全“零事故”目标。二是实施示范创建工程。推进药品安全示范县、餐饮食品安全示范县和“四心”学校食堂创建活动,开展医疗器械“质量安全年”活动,不断提升示范创建水平,把我市打造成为全国食品药品安全示范市。三是实施助推帮扶工程。加大对山东国际生物科技园、新时代健康产业园、生物新药创制联合平台、中科院上海药物所***分所等14个重点园区和项目在政策法规、立项审批、技术攻关服务等方面的扶持力度,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 加快把生物医药产业培育成为我市高新技术产业领域的支柱产业,成为全省的领头羊。
(三)深化三大体系,健全完善监管长效机制。一是深化层级责任体系。制定食品药品安全责任考核及责任追究办法,明确市县事权划分,在全省率先构建起各级各部门各司其职、相互衔接、组织有序、责任明确、运转协调、奖惩严明的食品药品安全责任体系。二是深化诚信自律体系。进一步建立健全药品、医疗器械、保健食品、化妆品和餐饮服务食品企业诚信档案,建立实施失信惩戒机制和“黑名单”制度,组织开展“***生物医药行业名优产品”评选和优秀企业形象展示活动,构建全国一流的食品药品市场环境。三是深化风险防控体系。抓好日监测、周评估、月报告的风险汇总和评价工作,建立食品药品安全状况风险会商制度,设立12331食品药品投诉举报中心,防范重大系统性食品药品安全事件发生,构建起全国最有效的风险防控体系。
(四)提升三种能力,夯实监管基础。一是提升技术支撑能力。加快推进市食品药品检验所综合楼工程建设,拓展检验检测项目,提高检验检测能力,年内,取得保健食品、化妆品检验资质,启动口岸药检所申报,力争迈入全国一流食品药品检验所行列。二是提升信息化监管能力。结合新办公楼投入使用,积极推进食品药品监管业务、公共服务和电子政务信息平台建设,提前完成药品电子监管建设任务,在20家二级以上医疗机构试点启动医疗器械实时监控系统,逐步将生产、流通和使用各个环节纳入远程实时监控范围,做到来源可追溯、去向可查证、责任可追究,搭建起省内及全国地级市最先进的食品药品监管信息数据库和在线信息查询系统。三是提升依法行政能力。强化食品药品监管法律法规培训,开展业务大讲堂、技术技能比武等活动,努力打造一支业务精良、作风过硬的行政执法队伍。深入开展食品药品安全开放日、安全知识宣讲和“五进”宣传活动,强化廉政风险防控,邀请纪检监察部门对执法检查、稽查办案等工作进行全程监督,为全面做好食品药品监管工作提供坚强保证。
一、应对困难考验,转方式调结构,经济健康平稳运行
2013年全年实现工业总产值365亿元,占全区的88%,增长17.7%;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06.1亿元,占全区的98.5%,增长14.3%,首次突破百亿大关;工业增加值94.8亿元,占全区的88%,增长18.5%。完成公共财政预算总收入16.1亿元,占全区的71.2%,增长39.5%,其中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4.03亿元,占全区的60.2%,增长28.3%。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66亿元,占全区的80.6%,增长38.3%。进出口总额7550万美元,占全区的100%,增长38.4%。在国家宏观调控、经济下行、投资放缓的不利条件下,共克时艰,共渡难关,顺利实现保增长、促发展的目标,经济实力显著增强,进一步凸显出在呼兰经济发展中的“龙头”地位和“引擎”作用,为“二次创业”的成功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聚焦生物医药,打造重点园区,北方药谷建设提速
坚持“突出特色,速见成效”,把生物医药园区作为立区、兴区、强区的支点和品牌来打造,全力抓产业、强配套、拓空间、建平台。新引进成程集团、齐云医药等27个大项目,投资总额29.4亿元,设计年产值136.8亿元,达产后年创税11.4亿元。哈药总厂、天宏药业等30个大项目开复工,完成投资23亿元,康普生物等2个项目投产,派斯菲科、吉象隆生物等12个项目具备生产能力,哈医大制剂车间、康宝源药业等6个项目主体基本完工。投资1.5亿元,新建哈药总厂环路、规划一路,以及蒸汽站、污水专线、供电专线、通讯管线等工程,园区开发建设面积拓展2平方公里,增至10平方公里。投资2.2亿元,续建哈医大研发中心和哈药集团药物研究院;以生命医药创业大厦为载体,打造生产力促进中心和孵化器,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取得新进展。全年医药产业销售收入120亿元,增长84.6%,首次突破百亿元大关;利税15亿元,增长25%。通过聚焦发展,园区建设出进度、出规模、出形象、出效益,如期实现“三步走”战略第一阶段目标,园区被评为国家新型工业化(生物医药)产业示范基地,“北方药谷”品牌影响力大幅提升。
三、围绕转型升级,扩大对外合作,招商引资取得突破
根据新的战略定位,我们突出四大主导产业,坚持招商选资不动摇,主动寻求对外合作,开展产业招商、专业招商。采取全员招商、招商、委托招商、亲情招商、以商招商等形式,拓展招商领域。新引进杉杉商业综合体、台湾大成长城集团等大项目62个,签约总额301亿元,到位资金49亿元,使用内资93亿元,利用外资1.2亿美元,分别完成市下达指标的141%、166%、181%、178%和151%,全面超额完成招商任务,被评为全市产业项目大招商先进单位。其中,引进生物医药项目27个、绿色食品项目12个、文化教育项目2个、商贸旅游项目5个,引进主导产业项目数量占全年引进项目总量的74%,提高了主导产业集聚度;引进亿元以上项目37个、10亿元以上项目4个、50亿元以上项目2个、100亿元以上项目1个,实现了引进资金总额、引进大项目数量、引进500强企业三大突破,加速了产业转型升级。特别是世界500强国药集团和国内500强杉杉集团、永达集团入区投资,对开发区转型升级具有重要的里程碑意义。
四、优化要素保障,上项目聚产业,发展活力持续增强
发挥大项目的牵动作用,加快“一城一谷一集一纽”建设。建立了服务项目落地的联动机制,部门协作,提前介入,建设临时便道9条,领办代办70个项目审批要件302件,帮助39家企业办理用电手续,启动征地190万平方米,完成土地审批268万平方米,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劲头,全力推动项目落地开工。全年组织实施大项目82个,义乌中国小商品城、花仙子浆果等69个项目开复工,开复工率达到84%,完成投资108.2亿元,其中,22个省市重点项目完成投资69亿元,完成年计划的178%。在全市率先打响春季项目集中开工战役,春、夏、秋季集中新开工项目43个,创下历年新高,形成了抓项目、建项目的强劲态势。目前,关东老窖等近20个项目即将试生产,德胜包装等4个项目正式投产,经济社会效益进一步显现,发展后劲进一步增强。
五、突出规划引领,坚持建管并重,城市建设展露新姿
以规划引领城市建设,高起点编制完善开发区总体规划,编制完成36平方公里控详规划、乐业镇总体规划、哈铁北站概念规划及城市设计;新组建的利业镇区划调整方案,正报请省政府审批,通过编制一系列规划,勾勒出城市的框架蓝图。以提升承载能力为重点,投资2.86亿元建设基础设施,新建长青大街、福州路、雪花路哈伊下穿桥等“5路1桥”,园区空间迅速拓展;对四平路扩建维修,城市路网更加完善;实施10KV配电线路整理等30余项工程,供电能力提档升级;污水处理厂通过国家验收正式运营,改造工程即将完工,污水处理能力大幅提高;绿化松浦大道北延线等道路,绿化面积26万平方米,成为城市新的生态景观。深入创建文明城市,加强市容市貌等专项整治,城市环境大为改观,清冰雪工作得到全市肯定;开展拆违行动,拆除违建7.7万平方米,规范了建设市场秩序。一座现代新城,彰显出活力和魅力。
六、着眼利民惠民,办好社会事业,民生福祉不断增进
一、海门加快融入上海的基础
1.注重规划的研究和对接。我市始终把研究上海的发展规划、掌握上海产业的发展方向和重点、寻找接受上海辐射的切入点,作为接轨上海、融入上海的前提。本着“为上海的支柱产业配套,与上海新兴产业协作,和上海的一般产业互补”的原则,科学编制《海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五年计划》、《海门市新兴产业发展规划》、《海门市产业发展与布局规划》等各项规划,加强与上海产业对接,通过“错位竞争、差别竞争”,加快建设长三角北翼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比如,在发展新兴产业时,明确提出,要全面对接上海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加强与上海相近产业的协作,重点发展先进装备制造业、新能源、新材料、生物技术和新医药等新兴产业;在全市产业发展与空间布局规划中,旗帜鲜明地提出全面对接上海,创新服务业发展内容和方式,加快发展物流、金融、信息技术等生产业,积极发展现代商贸、现代旅游等生活业,全面提升吸引上海及周边地区产业、人才、资本的能力。
2.接受经济的辐射和带动。近年来,我市以招商引资、项目引进为重点,开展形式多样的接轨活动,主动接受上海经济的辐射和带动。据不完全统计,通过接轨上海这个平台,我市自2004年以来,共承接上海转移项目500多个,总投资超过600亿元。现代制药、宝钢集团、复旦复华、西部集团等一批大型国企、知名企业纷纷入驻海门,单体投资都超过了10亿元,实现了我市重大项目的突破。
3.实现园区的共建和发展。随着接轨上海工作的不断推进,沪海两地实现了从单个项目合作,向共同打造产业发展载体的转变,从单个产业的合作向一二三产业全面合作的转变,海门与上海的合作已经进入了一个全面融合发展的新阶段,特别是园区共建走在了全省前列。海宝工业园是世界500强宝钢集团在沪外整体开发的第一个现代化工业园区项目,被授予首批“长三角园区共建联盟示范园区”。总规划面积4.5平方公里,首期开发面积2.5平方公里,总投资150亿元。目前已有总投资35亿元的宝钢精密钢丝、总投资20亿元的宝钢物流、总投资10亿元的冠达尔钢构、总投资6亿元的宝钢磁业等4个项目成功入驻,并相继竣工投产。此外,一批代表宝钢集团一流技术水平的重大项目正在加快推进,将陆续签约进区。海门复华高新园总投资15亿元,先期启动总投资4.7亿元的复旦复华药业项目2011年7月19日正式开工建设,项目占地100亩,规划建筑面积6.3万平米。复旦科技园总投资20亿元,一期开发200亩,总建筑面积35万平方米。复旦科技园重点发展电子信息、新材料、环保科技、生物工程等产业的科技研发和教育培训等,并重点引进与产业定位相关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和研究中心。目前,复旦科技园已纳入2014年江苏省现代服务业“十百千”行动计划重点项目。中国医工总院海门分院重点从事化学药、生物药等领域的实验研发、分析测试,积极创建国家级重点实验室、院士专家工作站,并提供生物医药产业人才培训及研究生培养。中国医工总院海门分院全部投入使用后,将引进300多名常驻研发人员。
二、海门全面融入上海的方向与措施
1.完善对接平台,提升合作层次。一是提升合作层次,拓展合作领域。积极争取邀请上海市、区、县的领导到我市考察访问,推动形成双方高层定期互访交流。鼓励各园区、乡镇和市直各部门都与上海市对口建立友好合作关系。同时,加强和上海各级各类型学校的交流合作,推动投资办学、联合办学,合作培训,拓展办学空间,提升办学层次。二是完善对接平台,形成合力机制。坚持部门联动,市镇联动,建立市接轨上海领导小组联席会议制度,每季度交流督查有关情况。同时整合我市在上海招商资源和办事机构,建立定期沟通交流机制,做好信息收集、招商协调、组织联络等工作。积极与上海产业发展服务中心等上海投资服务机构合作,利用其信息源多、辐射面广、影响力大的优势,推动共建信息平台,打造招商信息窗口。建立中介服务平台。发挥海门在沪企业家商会和各中介组织的作用,为我市发展牵线搭桥,出谋划策。同时积极推动两地行业协会之间逐步建立规范的对接渠道和对接机制。三是组织系列活动,营造浓烈氛围。组织好海门(上海)春季和秋季两次招商月活动。争取和上海有关方面合作在我市举办产业发展、园区共建等专题的合作论坛活动,促进两地间政府、企业间互动交流。与上海新闻单位加强合作交流,组织上海新闻单位记者来海门采风活动,沪企在海门宣传活动,制作各种宣传片、专题片,及时报道我市与上海开展经济合作的相关信息、动态,更好地展示海门,吸引投资。
2.建立快速通道,发挥同城效应。积极推进与上海之间的快速化、通勤化、公交化联系,实现区域交通设施共建共享。一是加快崇海通道建设。目前,崇海大桥已列入《国家公路网规划(2013-2030)》普通国道G228和《江苏省省道公路网络规划(2011-2020)》高速公路S32。崇海大桥及接线是江苏高速公路骨架干线网“横四”S32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与《上海市国省道布局规划(2011-2020)》中的公路网相衔接。我们将继续加强与上海的沟通对接。二是加强轨道交通研究。根据《江苏省城镇体系规划(2012-2030)》,崇海大桥规划为公铁两用。在南通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中,南通轨道交通1号线在青龙港站规划预留连接崇海大桥至崇明、上海,与上海市轨道交通19号线实现无缝衔接。我们将积极对接上海的轨道交通规划,加快研究轨道过江方案,优先发展过江轨道交通。三是加速城市公交对接。积极探索两地之间客运“公交化”模式,开通海门与上海城市公交,推进两地同城化进程。推进公交IC卡全面对接,使海门与上海公交卡通用,兼容两地公交车、地铁、出租车、轮渡等,全面享受同城公交交通优惠政策。
一、生物医药领域
专题一、新生物标志物的发现、确证与开发研究
(一)研究目标与内容
研究目标
筛选、鉴定新生物标志物2-3个,开发新药候选物2-3个,申请相关专利10项。
研究内容
(1)新生物标记物的发现研究:研究G蛋白偶联受体(GPCR)信号转导通路与神经退行性疾病的关系,发现与老年痴呆症相关的受体;研究心脑血管动脉粥样硬化早期发生直接相关蛋白的功能与表达关系,寻找该类疾病发生发展的关键基因或蛋白;运用siRNA文库和高通量筛选方法,寻找脑肿瘤相关靶标。
(2)生物标志物的确证与药物研发:针对已具有特定生物学功能的蛋白,开展内源性胰脂肪酶抑制蛋白和黑色素瘤、白血病相关因子的构建、表达和蛋白功能验证。筛选治疗糖尿病、黑色素瘤、白血病等疾病的药物候选物。
(二)实施年限:*年9月30日前完成
专题二、重组基因工程药物的创新及修饰研究
(一)研究目标与内容
研究目标
完成2-3个重组药物的临床前和临床研究,获得临床批文和生产批文,申请专利3-5项。
研究内容
(1)重组蛋白药物的修饰研究:对现有重组干扰素、GCSF等细胞因子,进行结构改造和修饰研究,开展中试工艺制备和临床前研究。
(2)重组药物的临床前研究:针对已上市的溶栓类药物和宫颈癌疫苗,开展重组药物制备新中试工艺及药理、毒理试验等临床前研究,申请临床批文。
(3)重组药物的临床研究:针对近两年获得临床批文的重组药物,开展临床研究和工业化生产工艺研究,申请新药证书。
(二)实施年限:*年9月30日前完成
专题三、抗高血压、糖尿病等创新药物开发
(一)研究目标与内容
研究目标
针对年获得的1.1类新药临床批件,完成临床研究和中试规模的样品研制,申报新药证书和生产批文。完成抗糖尿病、类风湿关节炎先导化合物的结构优化研究,发现2个以上结构新颖、有开发前景的新药候选化合物,完成临床前评价研究,申请相关专利。
研究内容
(1)抗高血压等创新药物的临床试验研究。在完成I期临床试验的基础上,开展II/III期临床试验方案设计、临床试验研究、数据统计分析,开展临床试验总结和新药申报。
(2)抗糖尿病、类风湿关节炎先导化合物的结构优化和临床前研究。围绕中药中具有明确降糖和免疫活性的有效成分,如葫芦烷型三萜皂苷和青藤碱,通过结构衍生物设计合成及体内外药效活性筛选,开展构效关系研究,发现结构新颖、药效优和毒性低的新药候选化合物。开展临床前药学、药理和毒理研究。
(二)实施年限:*年9月30日前完成
专题四、基于绿色制药工艺的产品开发研究
(一)研究目标与内容
研究目标
应用绿色制药新工艺技术,完成前列腺素类、普利类和手性沙星类产品关键中间体和产品的中试或产业化规模新工艺研究,并申请国内外专利。完成3个产品的临床前、临床试验或生物等效性研究,申请临床批文、新药证书和生产批文。
研究内容
(1)普利类药物。设计合成新型手性配体,应用不对称催化合成技术,开展关键手性中间体和产品的中试及产业化规模创新工艺研究,开展产品剂型开发和临床前研究。
(2)前列腺素类药物。应用生物拆分和不对称化学合成技术,开展关键手性中间体和产品的中试及产业化规模新工艺研究、产品的临床前、临床试验或生物等效性研究。
(3)沙星类药物。利用微波、超声波等特殊能量场介入技术和环境友好型催化介质,开展手性沙星类药物关键中间体和产品的绿色高效化学合成创新中试工艺研究。
(二)实施年限:*年9月30日前完成
专题五、靶向制剂与新型药物载体研制
(一)研究目标与内容
研究目标
完成抗肿瘤长循环纳米脂质体药物的临床前或临床研究,获得工业化生产工艺参数,申请临床批文或生产批文。建立蛋白药物超临界CO2流体包衣新型靶向输送平台技术,完成相关蛋白药物口服结肠靶向制剂的临床前研究,并申请国内外专利。建立含特殊载体药物的新型制剂平台技术,完成含特殊载体的抗肿瘤药物新制剂的临床前研究,申请临床批文。
研究内容
(1)抗肿瘤药物长循环纳米脂质体的临床前或临床研究。开展新型高靶向纳米脂质体药物制剂的工艺研究,确定中试和工业化生产工艺条件,开展相关药物的临床前研究或临床研究。
(2)蛋白药物口服新型靶向输送技术研究。利用超临界CO2流体包衣技术,以结肠靶向性材料包覆蛋白质/多肽类药物颗粒,开展重组溶栓蛋白药物口服结肠靶向制剂的临床前研究。
(3)可降解新型药物载体及产品研制。开发新型聚谷氨酸药物新载体,开展基于新载体的抗肿瘤新制剂工艺、临床前药理和毒理研究。
(二)实施年限:*年9月30日前完成
二、医学领域
专题一、老年相关疾病干预控制的研究
(一)研究目标与内容
研究目标
制订骨质疏松骨折和骨关节炎新型综合治疗方案,揭示两者发生发展的影响因素。建立轻度认知障碍早期干预和康复的综合方案,揭示其与老年性痴呆发病间的转归关系。建立大样本药物流行病学自动医疗记录联动系统。揭示*市中老年男性功能障碍的流行病学特征,建立相关早期预警和分子分型的新技术和新方法。
研究内容
(1)骨质疏松与骨关节炎:设计优化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内固定方法,完善骨关节炎的临床分期标准和阶梯化治疗方案;研究神经因素等对于骨质疏松和骨关节炎的作用及机制。
(2)认知障碍与老年痴呆:研究建立认知障碍综合诊断标准,识别轻度认知障碍的早期表现与患病危险因素,开展早期干预与治疗研究,分析认知障碍向老年性痴呆转归的作用机制。
(3)用药不良反应监测:针对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老慢支等慢性病患者,研究建立药物流行病学自动医疗记录联动系统,分析老年人用药情况,预测未来的用药趋势。
(4)男性功能障碍(ED):开展ED的流行病学调查,寻找相关的病因及危险因素;构建ED资源共享平台和临床多中心协作网络,建立相关标本库和数据库,筛选与ED发病的相关基因。
(二)实施年限:*年9月30日前完成
专题二、严重创伤临床救治研究
(一)研究目标与内容
研究目标
建立治疗颅颌面创伤畸形的新型治疗模式,规范颅脑创伤及合并颅神经损伤的诊疗方案。制订脊柱脊髓损伤新手术方法。规范烧伤等特殊创伤后并发症的治疗方案。
研究内容
(1)头部创伤:开展颅颌面创伤功能和形态复杂畸形的修复研究,制订相关救治新模式;完善颅脑创伤合并颅神经损伤的临床诊断方法,制订颅脑创伤急救流程和手术治疗指南。
(2)脊柱损伤:利用计算机辅助设计等手段,建立有限元模拟生物模型,开展脊柱损伤的手术治疗研究,探索有效、经济、合适的脊柱神经功能恢复的康复手段。
(3)特殊创伤:开展烧伤等特殊创伤后的应激反应调控研究,探索其并发症的防治策略;开发具有高吸收性、抗菌作用的创面新敷料及药物,开展以手术治疗为主的创面修复技术研究。
(二)实施年限:*年9月30日前完成
专题三、妇幼疾病的诊断与规范化治疗研究
(一)研究目标与内容
研究目标
明确多囊卵巢综合征发病情况与影响因素,制订有效的、适宜临床推广的标准化治疗方案。制订儿童过敏性哮喘与鼻炎的早期筛查和鉴别诊断方法,建立综合干预措施和治疗规范。制定青少年体育锻炼心理效益测评方法,评价其应用效果。
研究内容
(1)多囊卵巢综合征:针对多囊卵巢综合征,开展流行病学调查,研究生活方式、环境因素等与发病的相关性,建立相关监测诊断方法,规范治疗策略。
(2)儿童过敏性疾病:针对儿童过敏性哮喘与鼻炎,开展主要过敏源调查,分析血清IgE等与过敏症状相关性,制订哮喘社区识别、分级、分型、转诊标准,建立规范化药物预防治疗手段。
(3)青少年体锻心理效益研究:开展青少年体育锻炼心理效益研究,按照锻炼强度、项目、时间等的不同组合制定运动处方,建立青少年体育锻炼心理效益测评方法,评价其应用效果。
(二)实施年限:
实施年限:*年9月30日前完成
专题四、常见恶性肿瘤的规范化诊治研究
(一)研究目标与内容
研究目标
制订神经母细胞瘤、脑胶质瘤的规范化综合诊治标准方案。建立儿童白血病规范性诊断治疗方案。规范介入、化疗与手术联合治疗胰腺癌的优选方案。
研究内容
(1)常见脑肿瘤:开展神经母细胞瘤手术治疗、化疗等的综合治疗研究,制订规范化综合诊治方案;开展脑胶质瘤修复基因的分子遗传学指标研究,规范临床治疗方案。
(2)儿童白血病:开展儿童白血病细胞及分子水平的诊断技术研究,统一临床分型;研究化疗方案的药物组合、强度等对复发、合并症发生及最终预后的影响,建立预后评价方法。
(3)胰腺癌:研究胰腺癌的危险因素、遗传易感性及其交互作用;开展胰腺癌的早期影像学诊断和鉴别诊断研究,建立介入、化疗与手术联合治疗的优选方案。
(二)实施年限:*年9月30日前完成
三、生物医学工程领域
专题一、小型监护、治疗、康复器械的研制
(一)研究目标与内容
研究目标
发展动态、实时、灵敏和高分辨的血氧和pH监测方法,研发制造小型、微创的实时光纤荧光血气分析仪样机。研制开发体积小、重量轻、成本低,并可贴附于皮肤上的微型压电薄膜式胰岛素泵,取得SFDA产品注册证。研制开发佩带更舒适、更人性化的信息化全植入仿生耳蜗,并完成临床试验许可的申报。
研究内容
(1)实时光纤荧光血气分析仪:集成荧光生物物理、生物材料和传感器等多方面的技术,进行血气感受膜基质、光纤传感器结构、传感器抗生物污染、信号采集及数据分析系统等方面的研究,开发抗生物污染的动态、实时、灵敏和高分辨的光纤荧光血气分析仪。
(2)微型压电薄膜式胰岛素泵:针对低成本批量生产,通过泵体结构、材料等的优化设计,攻克薄膜制孔等关键制造技术,以及压力综合测试等实验测试技术,研制开发实用型样机,并开展临床试验研究,验证其实用性和先进性。
(3)信息化仿生耳蜗:通过对植入电极的改良、言语信息处理编码方式的优化,以及可充电电池或高能电池的研制,集成高频听力补偿、遥感等技术,开发双侧植入及全植入的新一代人工耳蜗产品。
(二)实施年限:*年9月30日前完成
专题二、新型生物医用材料及制品的开发
(一)研究目标与内容
研究目标
研制开发新一代的骨组织工程材料-可控降解性能的硼硅酸盐生物活性玻璃支架,完成临床试验许可的申报。申报并完成组织工程化人工角膜的多中心临床研究,完成SFDA产品注册证的申报。完成组织工程化静脉瓣灵长类动物的安全性评价等临床前研究,争取进入临床。
研究内容
(1)新型骨组织工程支架:通过硼硅酸盐等骨组织工程支架材料的组成设计,研究确定其生物活性、降解性能、降解机理等理化性质,开发高诱导成骨活性和可降解的三维连通多孔支架,并明确其生物功能和生物安全性。
(2)组织工程人工角膜:基于人工角膜缘细胞、口腔黏膜上皮细胞种子系,开展单独或结合羊膜组织的自体角膜移植修复多中心临床研究,明确其生化转化功能及潜在的免疫原性。
(3)组织工程化静脉瓣:开展组织工程化静脉瓣灵长类动物的效用性研究,确定种子细胞体内生命图谱,完成全身毒性、遗传毒性、致癌性、生殖毒性等安全性评价。
(二)实施年限:*年9月30日前完成
四、农业科技发展领域
专题一、花卉、长江口洄游鱼类等的优质种质利用研究
(一)研究目标与内容
研究目标
重点开展高附加值优质花卉种质资源创新,选育出5-8个花卉新品种或新品系,申报植物新品种保护,并在市郊进行种植示范。基本摸清长江口洄游鱼类渔业资源和生物学特性,建立1处长江河口刀鲚、日本鳗鲡等资源补充群体的保育示范区,研制出四鳃鲈鱼等苗种、成鱼工厂化养殖装置及标准化生产技术,加快洄游鱼类的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
研究内容
(1)高附加值花卉的种质利用与新品种选育。收集和整理朱顶红、凤信子、荷兰水仙、彩色马蹄莲等高附加值花卉品种资源,研究、评价其生长习性、适应性、观赏特点、栽培特征等;以提高耐热性和观赏性为目标,开展花期不遇克服方法、花粉活性及不同品种间亲和关系等的研究;研究花期精准控制、快速繁殖、种球产业化生产、病虫害防治等关键技术,并进行产业化技术应用示范。
(2)长江河口洄游性鱼类保育与利用研究。研究长江口洄游性鱼类刀鲚、日本鳗鲡、四鳃鲈鱼等的资源现状、种质特征;研究刀鲚、日本鳗鲡、四鳃鲈鱼等就地保护、易地保护和资源保育与增殖利用的相关技术体系。研究日本鳗鲡、四鳃鲈鱼等鱼类人工繁殖与苗种孵育的系列关键技术;研制四鳃鲈鱼等苗种、成鱼工厂化养殖装置及标准化生产技术。
(二)实施年限。*年9月30日前完成
专题二、特色瓜果等新品种选育与应用示范
(一)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研究目标
重点围绕地方特色农作物的新品种开发利用,筛选出5-8个适合*地区栽培的特色瓜果新品种,取得农作物新品种认定或审定证书,并在市郊建立5-8个种植示范点。
研究内容
(1)鲜食枣、蓝莓等小水果新品种筛选与应用示范。
开展鲜食枣、蓝莓品种引种筛选,筛选出适合*地区发展种植的鲜食枣、蓝莓品种;开展适宜品种配套栽培技术的研究,研究高光效性树形、疏花疏果技术、病虫害预测防治体系及采后贮藏运输等关键技术;应用根域限制栽培技术进行人工基质蓝莓栽培技术研究并进行示范。
(2)早熟梨、晚熟黄桃等新品种选育与应用示范。研究和利用梨果皮色(褐/绿)、果形、熟期等主要经济性状的遗传规律,以*优秀地方种质资源为主要亲本材料,培育抗黑星病、成熟期为7月中旬的早熟绿皮砂糖梨新品种;研究利用*地方黄桃种质资源,通过异质或同质亲本间的有性杂交,开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质、晚熟、鲜食、黄肉黄桃新品种的选育;研究稳产栽培的配套标准化栽培技术体系并进行示范。
(3)优质网纹甜瓜、哈密瓜新品种选育与应用示范。在引进国内外新品种基础上,筛选出适合*地区栽培的网纹甜瓜、早熟抗病哈密瓜新品种;开展*地区早春低温多雨、弱光照气候条件下优质网纹甜瓜、哈密瓜的育苗、整枝留果、生产环境调控、肥水促控、病虫害发生发展及综合防治等优质安全生产技术体系研究,研究适宜于*地区栽培的网纹甜瓜、哈密瓜高产、优质、高效的栽培新型模式,并形成相应的技术规范。
(二)实施年限:*年9月30日前完成
专题三、食用农产品安全控制关键技术研究
(一)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研究目标
围绕蔬菜、水产品等农产品的质量安全,建立蔬菜安全供给保障技术体系;基本建立本市食源性疾病的快速检测和预警平台;建立生鲜水产品冷藏保鲜实时监控技术体系,延长水产品货架期15天以上。
研究内容
(1)蔬菜食用安全供给保障技术体系研究。开展蔬菜田间档案管理系统研究与应用。开展蔬菜禁用农药残留快速检测技术研究;研究蔬菜主要病原菌鉴定方法及检测试剂盒;研究蔬菜供应链全程质量安全品质控制系统并进行可视化示范。
(2)食源性疾病快速检测关键技术研究。开展主要食源性致病菌研究,研制相应的快速检测方法;研究建立食品污染相关的主要真菌毒素的快速检测技术体系以及溯源管理系统并进行示范。
(3)生鲜水产品冷藏保鲜和安全监控技术研究。研究大型冷库生鲜水产品实时监控技术,研制生鲜水产品实时监测系统;研究复合保鲜包装、冰温气调贮运技术,研究开发酶反应型的货架寿命指示器。
(二)实施年限:*年9月30日前完成
专题四、新型生物技术产品的创制与开发
(一)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研究目标
开展微生物抑菌、杀虫活性的新结构化合物研究,获得先导化合物10-15个,力争获得农药登记证1个以上;获得青蒿素含量提高1.5倍以上的转基因青蒿株系,完成转基因株系的大面积推广,获得农业部的转基因青蒿商品化生产批文。
研究内容
(1)基于自主知识产权化合物结构多样性衍生和创新。借助负载试剂(催化剂)、捕捉剂、微波超声等新型组合化学合成技术,针对含氟及多氟噁二唑类几丁质合成抑制剂、哒嗪酮噁二唑基昆虫拒食剂、昆虫飞行抑制剂、新烟碱杀虫剂(国际PCT专利)等已授权专利化合物进行专利二次创新,开展结构多样性衍生组合合成方法的系统研究,筛选发现新的杀虫活性化合物或新的先导结构,形成新的自主知识产权。
(2)防治水稻纹枯病的环保型杀菌剂研制。针对水稻纹枯病,开展申嗪霉素合成的调控机制研究,构建高产基因工程菌株,优化申嗪霉素发酵工艺,提高发酵效价;开展复配制剂的毒理学和药效试验,完成申报防治水稻纹枯病的农药登记证的试验工作;扩大复配制剂申嗪1号的生产能力和市场开发的研究。
(3)青蒿等药物植物产品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开展转基因青蒿的“中间试验”、“环境释放”、“生产性试验”和“商品化生产”的安全性评价,获得转基因青蒿的安全证书,培育出高产青蒿素的转基因青蒿品种或品系,进行产业化生产;筛选更高青蒿素含量的青蒿,获得青蒿素含量达5%的新品种或品系,完成安全性评价。
(二)实施年限:*年9月30日前完成
二、申请条件
1、申报单位应具备较强技术实力和基础,具备实施项目研究必备条件。企业牵头项目应承诺不低于1:1的匹配资金。
2、申请项目必须有较好的前期研究基础,鼓励产学研联合申请,多家单位联合申请时,应在申请材料中明确各自承担的工作和职责,并附上合作协议或合同。
3、国内外合作项目必须有合作协议或授权协议,涉及许可研究、专利等,申报时需附许可研究批件复印件、有关知识产权批件复印件等。
4、所有附件要求上传到网上。
三、申请方式
1、本指南公开。凡符合课题制要求、有意承担研究任务的在*注册的法人、自然人均可以从“*科技”网站上进入“在线受理科研计划项目可行性方案”,并下载相关表格《*市科学技术委员会科研计划项目课题可行性方案(*版)》,按照要求认真填写。
2、课题责任人年龄不限,鼓励通过课题培养优秀的中青年学术骨干。课题责任人和主要科研人员,同期参与承担国家和地方科研项目数不得超过三项。
3、已申报今年市科委其它类别项目者应主动予以申明,未申明者按重复申报不予受理。
4、每一课题的申请人可以提出不超过2名的建议回避自己课题评审的同行专家名单(名单需随课题可行性方案一并提交)。
5、本课题申请起始日期为*年6月13日,截止日期为*年7月4日。课题申报时需提交书面可行性方案一式4份,并通过“*科技”网站在线递交电子文本1份。书面可行性方案集中受理时间为*年6月30日至7月4日,每个工作日上午9:00~下午4:30。所有书面文件请采用A4纸双面印刷,普通纸质材料作为封面,不采用胶圈、文件夹等带有突出棱边的装订方式。
6、网上填报备注:
(1)登陆“*科技”网,进入网上办事专栏;
(2)点击《科研计划项目课题可行性方案》受理并进入申报页面:
-【初次填写】转入申报指南页面,点击“专题名称”中相应的指南专题后开始申报项目(需要设置“项目名称”、“依托单位”、“登录密码”);
-【继续填写】输入已申报的项目名称、依托单位、密码后继续该项目的填报。
一、基本要求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把企业服务作为解决企业困难,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以推进企业服务长效化、制度化为核心,以推动企业转型升级为目标,巩固提升优势产业,大力改造传统产业,加快培育新兴产业,促进重点企业做大做强,加快中小企业发展,强化涉企政策落实,为全市“十二五”开好局、起好步,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奠定良好基础。
二、工作目标
通过企业服务活动的深入实施,使全市优势产业得到新提升、传统产业得到新发展、新兴产业得到新扩张,企业转型升级取得新成效,工业项目建设取得新进展,中小企业发展取得新突破,各项政策措施进一步落实,服务企业效能进一步提高,服务质量进一步提升,企业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6%以上,实现销售收入增长18%以上,实现利润增长16%以上。
三、工作重点和措施
(一)强化政策引导支持,着力加强机制建设。一要保持政策的连续性。进一步贯彻落实好围绕企业服务出台的土地、财政、税收等各项政策措施,调整完善金融扶持政策,同时根据新形势、新要求,及时研究制订出台新的扶持政策。二要推动政策落实到位。利用市、县、乡三级服务网络,向重点服务企业发放调查问卷,了解和掌握政策落实情况、企业存在问题和诉求,采取针对性措施进行解决,为企业排忧解难。三要进一步建立完善企业服务相关制度。加快市工业和信息化网、中小企业网的建设和完善,逐步建立重点企业服务直通车制度,完善重点服务企业的服务工作机制;深入开展“企业服务热线下基层”活动,变被动受理为主动征集,扩大服务热线影响力。继续实行市、县、乡三级重点企业服务制度,按照“重点扶持、动态管理”的要求,着力突出重点,扶优扶强。继续实行企业首席服务员制度,与组织部门共同实施好今年的部门结对、干部驻企帮扶、百名律师服务百家重点企业活动,进一步完善有关机制,严格考核。
(二)强化服务平台构建,着力破解发展难题。一是构建融资服务平台,解决企业资金瓶颈。深入调查企业融资需求,市企业服务活动办公室要会同市金融办等部门组织开展好全市银企合作会议;会同市人行、市银监局等部门,组织开展各种形式的银企对接活动,力争年银企对接实现新突破。建立银企对接长效机制,企业融资信息,搭建银企沟通经常化平台和渠道。市金融办、发展改革委、工信局等部门要积极开展上市后备企业培育工作,加快上市后备企业三级梯队建设,制定特殊政策,引进创业投资,破解上市难题,力争年底前,上市工作有新突破,并将30家企业纳入上市后备企业。二是构建要素保障平台,确保企业健康运行。加强对经济运行的监测和工业行业结构分析工作,密切关注宏观经济和国家政策的变化,适时把握重点企业、重点项目建设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及时应对。第一时间掌握重点企业生产要素需求变化情况,切实加强电力调度管理,加大运力、天然气、成品油、煤炭等生产要素的协调力度,强化经济运行调控调节,满足企业生产要素需求。切实保障企业和项目合理用地,多渠道多途径解决用地指标不足问题,充分利用好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指标,优先保障产业集聚区内项目用地需求。三是构建市场服务平台,帮助企业拓展市场。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鼓励企业开拓国内外市场。商务、工信等部门要有计划地组织重点企业采取多种方式扩大产品销售量,开拓占领市场。引导鼓励企业在生产配套中选用本市优质配套产品,提高我市产品的市场份额。切实办好中国()食品博览会,注册中国食品名城制造等商标,充分发挥品牌效应,扩大我市食品工业品牌的影响力。鼓励食品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通过宣传、推介、销售,以点带面,提升我市食品企业的市场占有率。引导企业及时跟踪把握市场消费趋势,掌握市场最新需求,以新产品开拓和占领新市场。支持出口企业开展国内外商标注册、质量管理体系和环境体系认证,完善出口品牌培育计划,帮助企业优化出口商品结构,提高出口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引导企业充分利用各项外经贸政策,开拓国际市场。四是构建用工服务平台,缓解企业用工压力。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要围绕企业用工需求主动开展服务,积极完善就业服务体系,搞好劳动力资源和岗位信息收集,正确引导企业把握当前劳动力市场形势,合理确定招工条件及工资待遇,扩大招工范围,改进用工行为,缓解供求矛盾。强化企业与大中专院校和各类培训机构的对接,大力推行职业教育,开展订单式培训,提高
培训针对性,扩大和稳定企业用工来源。支持企业开展技能培训,稳定并增加就业。五是构建困难企业帮扶平台,推动企业走出低谷。进一步健全困难企业帮扶机制,各县区要定期排查全市各类困难企业,分析原因,制定针对性措施,实施对口帮扶。继续执行各类稳岗政策,对情况特殊的困难企业缓征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等社会保险费,减轻企业负担。对原有的危困企业,加大帮扶力度,倾斜各项要素资源,帮助企业走出困境。对于问题多、难度大的企业,派驻工作组,“一企一策”,研究针对性方案,帮助企业解决问题。健全完善失业监测制度,加强就业失业监控,及时掌握各类企业就业失业变化情况,进一步规范企业裁员行为,维护全市稳定大局。
(三)强化创新提升,着力推动企业发展。一是巩固壮大优势产业。围绕延伸产业链条,提高工艺水平,优化产品结构,大力实施技术改造,重点推进食品、造纸、化工等主导优势产业加快发展,努力培育一批超亿元、超十亿元的企业和产业集群。在食品产业方面,以食品名城“五大基地建设”为中心,实施大产业、大龙头、大集团、大品牌发展战略,着力打造国内一流的肉制品、面制品和饮料制品产业,大力发展休闲食品、调味品、冷链、绿色功能食品和食品配套产业。在造纸产业方面,加快整合造纸资源,依托银鸽集团,打造中西部重要的造纸工业基地,建设环保生态型造纸产业。在化工产业方面,快速膨胀总量,以盐矿资源为基础,以金大地、永银化工等重点企业为依托,强力引进国际国内知名盐化企业,靠大联大,打造全省重要的盐化工产业基地。二是加快改造传统产业。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结构调整为主线,充分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对我市纺织、制革制鞋、机械加工等传统产业加大技术改造力度,加快设备更新,不断将新技术、新工艺运用到生产中去,促进产业全面升级。三是大力培育新兴产业。加快推动新能源、新材料、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进一步加强产业创新平台建设和关键技术的研发引进,以关键技术的突破,带动和壮大一批新兴产业群体。依托海奥通公司、兰格公司等,打造全省最具影响力的新能源动力电池研发生产基地。依托方汇、药业等,创建省内有影响的生物医药产业基地。依托光华电子、圣华电子、科年达等企业,打造全省重要的电子产业园区。四是推动企业自主创新。全面实施工业企业创新工程,着力加强企业技术改造,深入开展技改项目摸底调查,建立企业技改项目库,建立健全企业管理信息系统,促进企业全方位自主创新。深入开展工业企业节能降耗活动,引导企业加快高能耗、高物耗等落后工艺和设备的淘汰步伐,支持企业加大资金投入,更新设备,改进工艺,降低消耗,提高产品设计生产能力,加快产品更新换代,增强核心竞争力。五是加快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进程。构建符合我市实际、具有地方特色的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公共技术信息服务平台。注重运用先进技术和信息化手段改造提升全市传统产业,全面提升企业信息化水平,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六是加快企业战略重组。把推进战略重组作为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增强企业抵御风险能力的重要途径,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省、市有关文件精神,以食品、造纸、化工、机械等行业为重点,推动优势企业实施强强联合、跨地区兼并重
组、境外并购和投资合作,加快培育一批大型企业集团,提高产业集中度,促进规模化、集约化经营,使企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
(四)强化中小企业扶持,着力壮大市场主体。一是推动中小企业扶持政策的落实。年,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中小企业服务年“活动,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36号)、《省人民政府关于支持中小企业加快发展的若干意见》(政〔〕35号)和《省人民政府关于建立健全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的若干意见》(政〔〕36号)等文件精神,整合完善配套措施,全面落实有关中小企业创业、培训、融资、土地、信息化等优惠政策。二是加强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建设。进一步完善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为中小企业开展订单式服务,形成“政府推动引导、中介机构参与、市场化运作”公共服务体系。加大对中小企业服务体系的资金支持力度,积极组织参与中小企业“银河培训工程”,扩大中小企业人员培训范围,增加中小企业吸纳就业能力。三是健全创业服务体系。认真贯彻落实全民创业的各项政策措施,把创业的支持重点放在中小企业的孵化、引进和培育上,进一步降低创业门槛,放宽企业登记。广泛开展中小企业创业服务活动,在信息咨询、创业辅导、行政审批、证照办理等方面开展指导服务,帮助解决初创企业困难。四是完善中小企业融资服务体系。积极引导金融机构深化中小企业融资服务,推出更多符合中小企业发展需要的金融产品,加大对中小企业信贷的投放力度和覆盖面,力争年中小企业融资增速高于信贷平均增速。稳步推动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发展各种类型的信用担保机构,发挥好担保公司再担保作用。五是引导中小企业集聚发展。落实好产业集聚区各项优惠政策,吸引中小企业进入产业集聚区发展。完善产业集聚区投融资平台,支持协调各产业集聚区为中小企业创业开辟专门的创业孵化园区,落实优惠政策,提升服务功能。引导中小企业进驻集聚区标准化厂房,逐步形成企业集聚发展的格局。
(五)强化工业项目建设,着力夯实发展基础。一是实施“重点工业项目121工程”。年,围绕工业转型升级,全市新开工超1000万元的工业项目100个以上(其中亿元以上工业项目60个以上),完成工业投资200亿元以上,年底新竣工重点项目100个。通过“121工程”的实施,确保全市工业投资较快增长。二是加大项目服务力度。对列入“121工程”的工业项目,要充分发挥工业引导资金的作用,加大支持力度,优先争取政策性资金、金融资金、项目用地、环境容量、煤电油运气等的需要。建立审批绿色通道,完善前期工作联动推进机制,实施联审联办联批制度。进一步完善市级领导联系重点项目责任制,实行一个项目、一个领导、一个牵头部门、一套工作班子、一个方案、一抓到底的“六个一”机制,确保每个项目自始至终责任到人,工作到位,跟踪到底。三是及时解决有关困难和问题。完善项目建设联席办公会议制度,及时协调解决项目推进中的矛盾和问题,对一些突发性问题,随时召开协调会,随时解决;要研究银企对接合作的新模式,探索建立大项目融资协调会商机制,构建新型银企合作关系,促使银行主动加强对重点项目,特别是中小企业新开工项目的贷款支持。同时建立多部门联合打击恶意骗贷、逃贷工作机制,规范金融环境,提高企业诚信意识。要按照集约节约利用的原则,盘活存量土地,鼓励建设多层标准厂房,提高容积率,破解企业和项目用地难题。对于一些重大项目要实施重点监控、重点服务、重点督促推进。
关键词:高职教育;产业升级;人力资本论;关联度
产业升级是新的历史条件下产业发展的必由之路。基于职业教育的职责①,伴随着新一轮区域经济产业转型升级,我国的职业教育又一次迎来了发展的春天。产业结构、技术结构是高职教育办学方向和专业设置与调整的依据之一。从一定程度上说,职业教育是产业转型升级的软实力,谁重视产业转型与职业良性互动发展,谁的产业转型升级就更加富有效率。这个过程中,职业院校在体制机制、人才培养模式和培养质量、办学方式等方面如何适应区域产业转型升级的需要和未来的发展,持续为产业转型升级提供符合需要的人才,是当前职业教育与产业升级互动研究中需要切实解决的新问题。《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促进全省产业集聚区持续健康发展财政扶持政策的通知》(豫政〔2014〕71号)文件中明确了“职业院校更好地服务产业集聚区发展”这一基本职能,也为职业院校融入地方产业发展指明了方向。
一、高职教育与产业升级的理论基础
赵蒙(2014)提出重视教育与人才的培育是提升产业转型升级的高级要素。并在其论文中运用三螺旋理论②、区域竞争力理论③和人力资本理论④来研究高职教育与产业转型升级的互动关系。此研究基础相对较为成熟,本文仍可借用。通过三螺旋理论,分析本地区政府、高职院校、企业之间的良性互动,找到三者之间的关联机理,进一步构建有利于增强职业院校内涵发展与产业升级互动的体制机制,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内动力。通过区域竞争力理论,可从区位条件、资源禀赋、人力资本、科学技术、经济实力、产业结构、发展环境等方面分析职业教育与产业转型互动产生的竞争力优势,探讨如何通过制度和市场机制来激发、激活这种竞争力,为职业教育与产业升级长效发展提供外部指导。通过人力资本理论,把人看作资本,重视人身上的知识和素质的提升,把人作为重要生产要素,明白企业技术能力的发展不但依赖大量的人力资源,而且依赖人力资源的内在结构,即高素质的人才这一道理。通过职业教育对人力资源的培养的特性,提升劳动者的技能和素质,带动产业结构的调整、转型与经济发展。
二、高职教育与产业升级的动力机制
产业升级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除了必要的资金成本外,还需要技术、人才的支撑。如何突破技术、人才的瓶颈?关键是高等职业教育。从高职教育本身而言,其职能之一就是服务区域经济发展,为其输送符合产业技术需要的高技能人才,为其解决各种产业升级过程中出现的技术难题。这也形成了高职教育与产业升级两者互动发展的前提。故而,高职教育的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方案和目标要与区域产业发展要求相适应。
(一)产业升级对高职教育的互动,是寻求利润
最大化的一种表现任何企业都是以营利为目的的。企业对“双高”人才的需求,目的就是为了追求更高的利润。企业主动对接高职教育,开展班级冠名,与高职院校联合培养符合自身企业发展需要的人才,共建实验实训基地(室),开展员工培训等一系列行动,其目的是借用职业院校教育教学资源和师资优势,达到降低企业人力资源培养成本的目的。
(二)高职院校与企业之间的互动是职业教育发展的源泉
高职院校在办学过程中主动对接产业转型升级,是服务区域经济发展职能的具体体现,也是学校软实力提升的过程。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与目标应于产业对接,只有赢得产业、行业认同和支持的职业教育才能长远发展,不符合经济发展规律和产业、行业需要的高职教育迟早会被教育发展的浪潮击垮。
三、商丘高职教育与产业升级现状分析
(一)商丘高职教育现状
经过多年的发展,截至2016年底,全市开设有高职高专类教育的高校有:商丘师范学院、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商丘医学高等专科学院、永城职业学院、商丘工学院、商丘学院。其中,有国家级高等职业教育示范校1所,省级高等职业教育品牌示范校1所。通过对商丘各高职(专科)院校2014-2017年的招生简章进行对比发现,每所院校的培养专业都在发生变化,以本科培养为主的院校(商丘师范学院、商丘工学院、商丘学院),其高职(专科)培养专业逐年减少;以高职培养为主的院校(商丘职业技术学院、永城职业学院)的培养专业根据地区产业调整而调整;商丘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由于培养的是医学专科人才,培养专业3年变化不大。三年间新增专业详见表1。
(二)商丘产业现状与转型升级的目标
商丘市位于河南省东部,豫、鲁、苏、皖四省接合处,现辖二区六县,商丘在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和建设长江经济带中,具有“牵动四方、联动东西、带动南北”的独特的区位优势。独特的区位,便利的交通与通信网络,使商丘成为国内重要的物资集散地和区域性商贸中心,成为内陆开放高地和承接沿海产业转移的桥头堡,促使中原经济区更深地融入沿海经济开放体系。区域经济发展环境是商丘实施产业升级的外部动力。1.商丘经济与产业发展现状通过河南省统计局官网数据显示,2015年度商丘市地区GDP完成1803.93亿元,在全省18个地级市位列11,处于中等偏下水平,三次产业结构比为20.9∶42.2∶36.9数据来源:河南省统计局《2015年商丘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从图1中可清晰看到,在三次产业中,第二产业所占比重最大,说明工业在商丘经济中的地位不可动摇。从图2中可看出,2015年度商丘市工业构成中占比重最高的行业为:食品加工业、电子信息业、服装业装备制造业、现代家居业和汽车及零部件业。2.商丘产业转型升级的目标《商丘市“十三五”工业转型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出“十三五”期间要坚持“工业强市”,形成以战略新兴产业为主导、传统优势产业为主体、县域产业集群为支撑的“3+3+16”工业体系(如表1),打造现代化新兴工业城市和中原经济区产业转移示范市。转型发展主要任务:推进智能制造、实施创新驱动,推进大工业、大集群、大物流、大职教、大会展、大平台战略落地。除此而外,计划依托商丘“八纵八横”交通优势,以商丘高铁枢纽为中心建设“商丘临站经济开发区”,涉及运输业(客、货运)、高铁综合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传统制造产业、高铁配套服务、物流配送、商务餐饮和住宅开发等。
四、商丘高职教育与产业关联度分析
通过研究文献可看到:1964—1982年间我国职业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是1.6%[1]12,1982—1990年间我国职业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仅为0.48%[2]12,1993—2007年间我国职业中学和高职大专合起来的贡献率超过了整个教育贡献的一半以上[3]20-21。张汉杰对西安市进行的研究显示2002-2011年间西安市高职教育对当地的经济贡献率为2.14%[4]15-18。从对商丘市高职院校专业分布与产业结构的关系来看,商丘高职人才培养与产业转型升级的步调出现了一定的偏差。
(一)“3+3+16”工业体系中部分产业的人才培养出现空缺
产业在发展过程中最重要的是技术实力,技术实力依靠于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在“十三五”期间,战略新兴产业中,与生物医药产业和新材料新能源产业相对应的人才培养专业欠缺,优势支柱产业和传统特色产业中,服装设计及相关产业群对应的人才培养专业欠缺,等等。若上述产业没有本土的人才培养基地,技术人才就必须依赖于人才引进。而区域地理位置、人才引进的体制机制、地方政策等一系列因素共同造成了人才引进的不稳定性。引进难,留住难是目前众多企业面临的问题。根据地方产业发展设置完善人才培养专业,由人才引进向人才培养倾斜,发挥职业教育服务地方的功能,将是破解这一问题的出路。
(二)人才培养目标与产业转型升级的需要出现偏差
现阶段,各行各业对高职人才培养的需要已从“高技能”人才转变为“高技术技能”人才,这一需求既符合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国情,也符合当下创新发展和产业升级的需要。“高技术技能”人才相比“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更强调掌握“技术”的基础上更关注人才对技术和工艺进行持续改良和革新的能力。因此,要想让人才培养目标适应产业需要,必须实时调整人才培养的目标。
五、结语
北京高耗能工业通过技术进步已经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记者近日从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获悉,北京工业通过推进产业结构调整、鼓励引导企业开展清洁生产和节能改造,已经提前两年实现了“十一五”节能目标。
据统计,2008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能源消费量为2157.51万吨标准煤(按当量值计算);按2005年可比价格计算,规模以上工业万元增加值能耗为1.037吨标准煤,同比下降12.68%;万元增加值水耗为24.1吨,同比下降13.3%,全市工业单位能耗、水耗连续第三年同比下降幅度超过10%。按2005年可比价计算,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万元增加值能耗、万元增加值水耗分别比“十五”末期累计下降30.87%和34.6%,提前两年实现了“十一五”时期全市工业万元增加值能耗、万元增加值水耗分别下降30%的目标。
工业节能好在哪里?
以北京琉璃河水泥有限公司为例。过去污水处理后淤泥的资源化一直是一个大问题,现在淤泥经过处理,就能够变成北京琉璃河水泥有限公司的生产原料,不仅节约了资源,还大大增效了。该公司总经理赵向东告诉记者,自“十一五”以来,公司先后实施了两个重大的节能项目,一个是风机高压变频器改造,年节电762.61万Kwh,改造后两年收回投资;二是4.5Mw纯低温余热发电项目,每年减少CO2排放量48996吨,减少S02排放量334吨,减少NO2排放量72.4吨,节水30万吨,节约标准煤1.22万吨。
可见,北京工业节能将节能与产业发展统筹起来,把节能压力转变为企业发展和产业升级动力,达到了企业发展、产业升级、社会效益的多赢局面。为城市工业的发展打开更大的空间。
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副主任姜贵平告诉记者:“十一五”以来,北京市不断创新机制体制、完善政策措施,通过高端产业引入和发展、劣势产能淘汰和退出、清洁生产促进、节能技术改造和生态工业园试点建设等手段,围绕工业增量控制和存量消减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
姜贵平表示:北京市推进工业节能降耗工作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大力推进产业结构优化调整。比如推进劣势企业退出方面,率先提出“以奖代补”政策和“委办联动”的管理方式,同时辅以相关替代产业促进政策,鼓励高污染、高耗能、高耗水(以下简称“三高”)企业主动退出北京。据统计,截至2008年底,北京共有79家“三高”企业退出,合计节约19.91万吨标准煤(相当于北京市30万常住人口2007年的生活能耗),节约新鲜水535万立方米(相当于2.4个昆明湖的储水量)。二是鼓励引导企业开展清洁生产和节能改造。相继制定并了《北京工业能耗水耗指导指标》等一系列指导性指标和政策,与年耗能2万吨标煤以上的重点用能企业签订节能目标责任书。相继安排9455万元工业发展资金和中小企业专项资金,支持企业开展节能、节水和清洁生产技术改造,并投入1652万元用于支持5大生态园区建设项目。
据记者了解,下一步工业节能仍将是北京节能工作的重点,争取到“十一五“末期,规模以上工业万元增加值能耗、万元增加值水耗再分别下降4-5个百分点,分别比”十五“末下降35%和40%。
结构布局双调整
北京有限的资源如何满足飞速增长的工业发展需要?
自“十六大”提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理念以来,北京市坚持产业发展结构和布局的调整,从高端工业导人、存量工业升级调整、工业布局优化等方面,积极探索新的政策、机制,促进北京工业向高技术、高附加值、低资源消耗、低污染方向转型,形成了“品牌工业、创新工业、生态工业”的工业发展思路,有力地促进了工业节能。
在增量工业的发展中,北京市重点抓好重大项目、国际高水平企业的引进,同时注重对节能环保、新能源等新型产业的扶持,取得了显著成效:比如北京市创建了风电设备、太阳能光伏及先进控制系统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推进新型能源开发与产业化;支持发展工业生物技术,推进生物能源向环境、资源等新领域新业态渗透;以混合动力、氢燃料客车为突破口,推进新能源汽车产业化。
与此同时,北京积极采取措施,促成高耗能高污染企业的搬迁调整,用阵痛换来区域工业整体的健康发展,实现资源环境和社会经济的双赢。比如,首钢之外,北京着手对北京焦化厂、北京化工二厂、北京有机化工厂、造纸一厂等企业实施搬迁调整。据统计,仅焦化厂一家企业的全面停产,每年就能为北京市减少燃煤消耗296万吨;而北京化工二厂的废水排放量、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均居朝阳区首位,废弃排放量位居朝阳区第五位,停产后对北京市节能减排目标的实现贡献巨大。
首钢是一个样板。当时首钢每年上交给北京市的税收近50亿元,但它给北京造成了很大的污染,且在上风口,不得不搬。新的首钢是用吹泥造地的方法造出来的,共18平方公里,完全利用新一代可循环钢铁制造流程,生产过程可以吸纳大量的废弃物,如北京和天津一年生产的近30万吨废塑料交给钢铁厂代替焦炭,不仅减少排放,还消耗了废弃物。此外,首钢还将所有废弃物集中起来发电,建立了一个120万千瓦的电厂,可不再需要外面的电,自己发的电还绰绰有余,提供给其他的生产系统。经过工业节能改造后的首钢既生产优质钢铁,又进行能源转化,同时又是建筑材料的生产基地。2008年首钢在北京地区各项污染物排放大幅度降低,其中烟尘排放量下降50.32%、粉尘排放量下降49.22%、二氧化硫排放量下降49.18%。
第三,北京还加强了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通过整顿强化开发区工业发展载体作用,加强了产业基地产业聚集功能,推动了北京工业的集群化发展。
内涵节能显实效
自“十一五”以来,北京市陆续为工业节能开出了系列新药方:比如规定大型项目(年耗能2000吨标准煤以上),都必须进行节能评估和审查,否则相关项目将不予审批、核准或备案;再如对石油、化工、冶金、电力、水泥等占北京工业能耗总量80%的行业建立“工业能耗预警监测平台”,对其进行在线监测,随时掌握这些企业的能耗水平,边诊边治;同时还对不同行业进行不同的节能标准管理。
早在1995年,北京燕京啤酒集团就走上了一条内涵式节能道路。多年来,公司始终把节能降耗作为一
项重要任务,积极推进以循环、降耗、增效为重点的清洁生产管理,通过一系列制度创新、管理创新、技术创新,实现了资源的高效、循环利用,提高了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比如,燕京率先在啤酒行业通过了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工作,并相继推出“112节能创新工程”(每生产1吨啤酒在原有基础上单耗分别降低1吨水、1度电和2公斤煤)、“五个一的管理工程”(千升酒消耗降低1吨水、1公斤粮、1度电、1公斤煤,成本降低10元)等管控措施,有效增强了员工的节能降耗意识;通过加装蒸汽蓄能器和变频器、开展糖化热能回收工程和六大循环用水系统工程、实施制冷系统改造和喷淋水雾化改造,提高公司节水节电水平,减少生产过程中的废水废气排放。
在北京,如燕京这样的企业还有很多,针对这样的企业,北京市通过“诊”、“治”结合,对工业企业实施用能在线监测平台监管,开晨清洁生产审核和节能技术改造等内涵式节能措施,有效地使工业企业实现了节能减排。
具体说来,主要从两方面进行了加强:第一是出台了系列行业标准,配置以有效的资金支持办法,并严格制定了重点企业节能目标,明确规范清洁生产审核流程,企业“全过程”节能配置了有效的政策保障和监管体系。第二是以诊治相结合,推进工业清洁生产。比如政府搭建了用电在线监测平台,对50家年综合能耗2万吨标准煤以上、37家1万吨至2万吨之间的重点用能企业实施用电监测;为了鼓励和促进企业实施清洁生产,从2006年起,北京市每年拿出一定资金支持企业进行清洁生产审核;并在全市范围内大力推广节能新技术新产品。比如北京市对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积极推荐采用节能新技术,2008年评估的126个项目中,84个项目采用了可再生能源和节能新技术新产品。对于实施清洁生产技术改造的企业,相关政府部门还专门出资予以扶持。
绿色工业显雏形
开发区工业生产总量占到北京工业的60%,是北京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制造业的重要集聚地。在土地、水等资源不断短缺的情况下,北京启动了工业开发区生态园区的建设。
首批启动的密云经济开发区、林河经济开发区和大兴生物医药产业基地三个生态工业园试点园区的建设,在探索建设经验、完善推进政策等方面取得了积极成果,从产业和技术的角度实现了生态化的规模效应,带动了全市开发区朝着生态化方向发展,有力促进了实现北京工业又好又快发展。
效果最显著的莫过于密云开发区一通过强化雨污集约利用,通过节能、节水、接地以及各项环境监测措施的实施,不仅走出了一条绿色生态之路,并由此推动了产业升级,构建起了开发区的生态经济支撑体系。
首先开发区根据国家的相关指导标准制定了一系列企业用地控制指标,从源头上对企业用地加以规范,对入驻企业的投资强度、产出比、容积率、建筑密度等相关指标都作出了明确规定,建立了项目评估和监督体系,对投资质量差、投资量不足或长期“建而未产”的项目,或是督促其期限提升投资质量,或是实行项目退出,利用盘活土地引进了今麦郎、国芝香、铜牛制衣、华源仁济等30家企业。
据了解,在政策的积极引导和首批试点项目的带动下,北京天竺港经济开发区、北京雁栖经济开发区已经完成生态工业园建设实施方案的编制工作,并正式提出申报市级生态工业园建设试点。生态工业园的建设实施进一步发挥了产业园区对北京市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提高了园区的资源利用水平,积极培育节能、节水、节地、节材产业,促进了工业节能减排,提高了产业的生态效率,成为建设绿色北京的新抓手。
链接
政策一览
2005年
《关于北京工业开发区(基地)建设项目节约土地和资源的意见》(京工促发(2005)22号),
《北京工业实施循环经济行动方案》(京工促发(2005)157号)
《北京市认定企业技术中心管理办法》(京工促发(2005)203号)
《北京工业能效水效指南(2005版)》
2006年
《加强北京工业品牌建设的措施》(京工促发(2006)9号)
《北京市(清洁生产审核暂行办法)实施细则》(京发改(2006)364号)
《北京市“十一五”时期工业发展规划》
2007年
《北京市产业结构调整指导意见》(京发改(2007)2039号)
《北京市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07本)》(京发改(2007)2039号)
《北京市工业能耗水耗指导指标(第一批)》(京工促发(2007)90号)
《北京市关于加快退出高污染、高耗能、高耗水工业企业的意见》(京工促发(2007)123号)
《北京市开发区开展生态工业园建设的意见(试行)》(京工促发(2007)128号)
《北京市保护利用工业资源,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指导意见》(京工促发(2007)129号)
《北京市支持清洁生产资金使用办法》(京财经一(2007)156号)
2008年
《北京市工业能耗水耗指导指标(第二批)》(京工促发(2008)76号)
(一)市工业企业发展成就
1.工业企业对经济增长的主导作用显著。工业是市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近10年来对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60%以上,带动市经济以年均15%以上的增长速度快速发展。
市工业企业在(-)时期取得了显著的成就,进一步巩固了工业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核心地位。年,市全部工业完成增加值443亿元,占GDP比重达66.5%;是“”期末2倍,年均增长19.3%。
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357.56亿元,是“”末期的1.81倍,年均增长15.99%。完成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139.17亿元,较“”期末翻了一番多。
前四年,全市工业生产在前一个五年高速增长的基础上,继续保持了平稳较快的良好发展态势,为进一步巩固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地位奠定了坚实基础。
2.工业企业规模扩张迅速。进入以来,伴随工业的整体快速发展,企业的生产经营规模不断攀升、跨越,晋档升级。
第一,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目迅速增加。年,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705家,比年增加364家,年均增幅19.91%。
第二,企业单体规模迅猛扩张。年,市工业企业中年销售收入超亿元企业达到86家。钢铁股份有限公司销售收入规模从年的322.79亿元扩增为年的521亿元,经营规模扩大61.41%。
3.工业企业综合实力增强。经过多年的发展和市场锤炼,市工业企业综合实力显著增强,显示出较强的发展潜力和核心竞争力。
第一,工业企业资产规模不断扩大,抗风险能力和发展能力明显提高。年,市工业企业资产总规模达1331.6亿元,是年的1.87倍,年均增长16.92%。
第二,资产结构趋于合理,变现能力稳步提升。年一季度,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资产负债率为58%,比年同期下降3.2个百分点;流动资产周转次数为2.2次,比同期加快0.1次。
第三,发展能力迅速增强,发展潜力进一步得到挖掘。市工业企业在充分发挥现有生产能力的同时,加快设备更新,加大技术改造力度,不断增强企业发展后劲,经济效益得到进一步改善,并保持高水平。年,市工业企业经济综合效益指数达262.37点,比年超出32.37点。
4.技术品牌创新全面展开。近年来,在深入实施科教兴市、自主创新等一系列重大发展战略推动下,企业科技创新、品牌创建都取得了骄人业绩。
第一,科技创新支撑体系日趋完善。目前,市拥有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6家,国家钢铁质量技术检测中心1家,国家级示范生产力促进中心和国家级行业生产力促进中心3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32家,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22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2个。每万人拥有专业技术人员850余人。这些科研机构和科研队伍为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提供了强大的智力支持。
第二,科技成果充分显现。年,市专利申请量达到685件,其中授权专利372件,授权率为54.31%,同比增长61.7%。中冶华天的“合金化微调方法”获得了美国专利授权,实现了市海外专利授权零的突破。年,全市共承担省级以上科技计划项目34个,10项科技成果入围年度省科学技术奖;高新技术企业、高新技术产品分别达到83家和155个;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360亿元,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27.9%。
5.节能减排工作成效明显。期间,市工业企业的节能减排工作扎实推进,循环经济发展迅速,效果显著,一批节能减排、污染治理与综合利用项目相继建成发挥效益,生态环境有很大改善。
节能减排设施逐年增加,节能减排项目加速实施。年,钢尘泥脱锌转底炉、热电总厂燃气-蒸气联合循环发电、长钢高炉、转炉煤气回收利用等一批国家节能重点项目相继建成投入使用。
节能减排效果显现。年,市主要污染物排放量控制在省下达目标以内,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高达94%;全市万元GDP能耗降为2.201吨标煤,比2008年下降5.58%;空气质量优良率达95.9%,城市饮用水水质达标率达100%。
(二)市工业企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经过多年不懈努力,市工业经济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但仍存在明显的局限性,工业企业的结构性和竞争力问题依然突出。
1.工业企业总体规模偏小。尽管市是典型的工业城市,但工业企业体量总体不大。年,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为705家,不及合肥市拥有数量的1/2,与芜湖、安庆等市拥有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量也有较大差距。且在的工业体系中,缺乏一定数量的具有主导力量、核心竞争力强的大企业集团,产业集中度较低,产业优势不突出。到目前为止,除钢年销售收入规模超过500亿元外,还没有一家销售规模达到100亿元,年销售规模在50亿元以上也仅有星集团一家,年销售规模超过10亿元的仅10余家。
分散的工业布局,导致难以形成规模经济,也大大降低了资源配置效率,制约市工业的高速、协调发展。
2.工业企业的竞争能力依然不高。主要表现在:工业企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步伐较慢,传统型加工企业仍占主体地位;高新技术和新兴工业企业发展比较缓慢,尚未形成集群效应、产业优势;工业企业的产品档次依然偏低,产品技术含量普遍不高,产品附加值多数较低;自主创新能力较弱,拥有知名品牌和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不多。
3.技术创新依旧薄弱。目前,市工业企业尚未形成完善的科技创新体系,存在着科技人才短缺、科研投入不足、技术装备落后等诸多问题。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重总体偏低;大部分工业企业处于价值分配链条的低端,未能在开放的分工体系中占据有利地位;工业企业的运营效率较低,管理水平不高;信息化尚处于起步阶段,与发达地区同行业企业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创新型人才短缺,且人才结构和分布不合理,主要集中于冶金、机械等传统产业领域,新光源、新能源、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所需人才匮乏。
4.可持续发展能力与企业外向度较低。从企业内部看,技术装备老化、工艺落后等问题降低了市工业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造成了资源的浪费。从企业外部角度讲,工业企业参与国际分工的层次较低,缺乏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尚未形成适应全球竞争的生产、管理和营销网络体系;工业企业的内外部融资能力与周边地区相比,差距较大;现有工业企业管理体制、运营机制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工业企业参与国际产业转移和资产重组活动。
5.二产偏高工业偏重结构性矛盾突出。三次产业中第二产业比例相对偏高,占GDP的比重高达66.5%,而第三产业发展滞后,不到第二产业的一半。工业偏重,重工业在整个工业中占比较大,达91.5%。工业经济高投入、高能耗、高排放的增长方式尚未彻底转变,工业企业发展对资源、能源依赖程度仍然较高,资源、环境承载压力和约束日趋严重。
二、工业企业升级的挑战与机遇
当前,市正处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时期,面临着加快推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国际化和转变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的多重任务,要在未来的发展中赢得新的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必须科学、全面地分析判断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一)工业企业升级发展的环境挑战
进入“后危机”时代,宏观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这为工业企业发展带来了诸多严峻挑战。
1.国际金融危机成为工业企业转型升级“倒逼机制”。金融危机表面上是对经济增长速度的冲击,但本质上是对经济发展方式的冲击。国际金融危机除了带来外贸萎缩等一系列负面影响外,还形成了一种“倒逼机制”,促使企业家和管理者去思考结构调整的策略和方法,在应对市场变化中加快企业转型与升级。从此种意义上讲,此次金融海啸对工业企业的影响是“积极的”。
从先期工业化国家发展路径和此次危机启示看,现有的工业发展方式存在着种种弊端,实体工业经济的发展路径和升级方式必须得到重新审视和重视。工业企业转型升级的“再工业化”、“低碳经济”、“静脉产业”、“智慧地球”等新理念层出不穷。加快在新能源、新材料、信息、环保、生物医药、生命科学等领域发展谋划、布局,打造新的增长极,抢占未来科技和产业发展制高点,成为工业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这些发展理念和发展路径的提出,将从客观上对市工业企业未来的发展模式形成强大压力,迫使改变发展方式,实现企业升级。
2.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要求极其紧迫。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经济发展方式要实行三个转变:即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工业企业的规模扩张日益受到资源、环境、技术、人才和体制等众多方面的约束,继续推进工业化进程,维持工业企业发展的旺盛生命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已刻不容缓。对市的工业企业而言,转变发展方式是企业经营理念的转变、管理方式的转变和企业全面升级的有机统一。
3.周边城市抢占发展制高点的速度加快。当前,无论是沿海发达地区还是周边城市,在推进自主创新、培育新兴产业、加快产业调整升级上已形成竞相赶超、加速跨越的态势。
加快企业提档升级、提升发展质量、增强经济增长内生动力,是抢占新一轮发展制高点、争创发展新优势的必然选择,也是实现“两个率先”的必然要求和根本途径。
(二)工业企业升级的机遇
“十二五”期间,工业企业迎来了一系列难得的发展机遇,这些机遇将有效助推工业企业的顺利升级。
1.产业转移带来的机遇。随着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成立,市迎来了极为重要的历史机遇。作为城市的老龙头、轴首,长三角西进的第一站,市具备区位、资源、生态环境和综合交通枢纽等多项优势,成为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尤其是长三角的产业转移的首选地点。随着大量产业向市的转移,市工业企业的数量将会大幅增加,工业企业产业链条逐渐加长加粗,工业企业间的区域竞争与合作势必加强,工业规模和等级将得到持续提升。
2.构建“6653”现代产业体系和实施“1255”城市发展战略的机遇。市委全会明确提出了构建“6653”现代产业体系的总体发展思路,尽快形成现代加工制造业基地、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和现代区域性特色服务业基地成为市产业发展的新的航标。“6653”现代产业体系的提出,为市工业企业的发展指明了战略定位、取向和路径,是实现整个工业经济可持续、协调、快速发展的根本动力和保证。
全会还提出了“1255”城市发展战略,即由1个主城区、2个副城区、5个中心镇和5个产业功能区共同构建的城市空间布局体系,着力打造以主城区为中心、副城区为“两翼”、中心镇为呼应、产业功能区为支撑的城市框架。这一发展战略的实施,将为工业企业发展提供必要的空间和载体,有效保障工业企业在数量和质量上的提升。
3.低碳经济方兴未艾的机遇。寻求经济长期增长的重大科技创新,发展低碳经济,是各国政府和企业的发展共识。低碳经济倡导低能耗、低污染和低排放,追求能源高效利用、清洁能源开发和绿色GDP,是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全新经济发展形态,是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途径。
在低碳经济的时代背景下,积极组织各方力量认真加以研究,努力抢占工业企业低碳发展的先机,从实现整个产业低碳化的高度,统筹考虑,有序推进,努力开发和生产高附加值、低能耗产品,引导工业企业进行低碳化改造,对提升市工业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4.企业管理方式革新和日臻完善带来的机遇。从早期通用汽车划时代的组织结构改革,到跨国公司全球经营管理模式,再到当前互联网时代微软、英特尔、思科等企业的崛起,企业管理思想和经营方式时刻处于变化之中。“核心能力”、“学习型组织”、“再造工程”、“虚拟企业”、“竞争战略”等反映这种变化特征的新概念层出不穷。“变革”已经成为企业管理创新的代名词。持续推进的企业管理理念、管理制度、管理机制的创新,将为市工业企业转型升级提供有力支撑。
三、工业企业升级的指导思想与目标、主要原则
(一)指导思想
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新型工业化为方向,以加快工业经济结构调整为主线,以深化改革开放和制度创新为动力,继续大力实施“工业强市”主战略,坚定不移推进工业企业生产、经营、管理全方位转型,进一步提高工业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大集团,大力发展优势工业企业和新兴工业企业,鼓励和支持中小工业企业发展,积极运用高新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领域的工业企业,推进市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努力提高市工业经济的运行质量和效益,全面提升工业经济的综合竞争力和发展层次。
(二)工业企业升级目标
1.工业企业数量持续增加。经过五年的培育,使市销售收入超亿元以上的工业企业超过210家;培育200家左右的成长型梯队企业;着力引进世界500强工业企业、中国500强企业、中央企业、集团联盟入驻,精心谋划建设一批产业层次高、投资规模大、带动能力强的重大项目。
2.工业企业规模稳步扩张。规划期内,市工业企业规模不断壮大,年均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超100户、销售收入过亿元企业超10户。到2015年,形成千亿级企业1家、百亿级企业5家、50-100亿企业12家,10-50亿级33家,5-10亿级46家,1-5亿级118家(见下表),纳入升级行动计划的工业企业实现销售收入达3450亿元。
3.工业企业核心竞争力不断提高。以信息化加速工业化,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从“制造”到“创造”的大跨越。在技术创新上有较大突破,建立起以工业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骨干工业企业和主要工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居国内领先水平。在品牌创新上有较大突破,进一步以“品牌”支撑“制造”。运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化取得显著成效,骨干工业企业的技术装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产品,新产品产值率达到全省先进水平,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处于全省领先水平。
4.可持续发展能力增强。着力发展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经济,推进绿色企业创建工作,发展一批高标准、规范化的清洁生产示范企业;抓好一批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建设;组织实施一批清洁型工业重点项目和资源综合利用重点项目,基本形成节约、清洁和可持续的发展模式。到2015年,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明显降低,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大幅提升,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率显著提高,工业“三废”治理和循环利用达到全省先进水平。
(三)工业企业升级主要原则
1.自主创新与可持续发展。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等软件创新,着力提高工业企业的生产效率。大力发展高新技术工业企业,积极采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推进传统工业企业的升级。加大对环境的保护力度,大力发展绿色经济和循环经济,实现对资源能源的集约、节约和循环利用,促进经济与资源、环境的和谐统一。
2.打造规模经济。紧抓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的契机,以资本为纽带,以工业园区建设为着力点,强化资本运作和有效投入,大力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主营业务突出、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和大集团。大力发展集群经济,围绕拳头产品形成配套完整的产业链,形成生产关联、技术关联、无形资产关联的协作网络与服务网络,降低交易成本和运行成本,形成集群效应,提升规模效益。
3.中小工业企业加速壮大。着力降低中小企业尤其是初创企业、微小企业发展门槛,为中小工业企业的孕育、发展创造宽松的政策土壤和体制环境。进一步梳理完善中小企业发展政策,从企业的实际出发,一企一策,区别对待,灵活运用;按照市场经济规律,以发展为准则,积极推动中小企业的改组、改造和兼并、联合,壮大中小企业规模。
4.沿江开发与周边经济一体化。按照“政府主导、公司运作、统一规划、多元投资、港城互动、产业集聚、重点突破”的原则,以港口建设为着力点,以物流园区为纽带,以产业集聚为重点,以滨江城区建设为依托,通过承接产业转移广泛吸纳东部资本,构建生产要素集聚的载体和平台,在沿江形成港口经济带、新型工业带和滨江产业新城,形成外向型经济的高地和对外开放的平台。利用承接产业转移的契机,淡化区域间的行政关系,加快与长三角地区的体制和机制接轨,主动参与长三角地区的产业分工与合作,加快与东部地区市场的融合,实现合作渠道的多元化和合作领域的多极化。
5.信息化、工业化互动融合。以政务信息化为先导,转变行政管理方式,调整和改革现行政府管理职能、组织结构及行政流程,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政府对工业企业升级的引导效率和决策质量,增强政府对工业企业升级的调控能力;以企业信息化为核心,利用计算机、网络和通讯技术,支持工业企业的产品研发、生产、销售、服务等诸多环节,实现信息采集、加工和管理的系统化、网络化、集成化、高效化,提升产业信息化水平,推动工业企业升级。
6.名牌推进与特色经济发展。以先进的技术装备和工艺技术为依托,实现产品质量与新技术的有机结合,集中资金提高产品档次;以全面质量管理为中心,建立起从原料、产品设计、制造、包装、直至售后服务的质量体系,提高产品质量、标准;以名牌产品企业为中心,集聚关联企业,充分发挥名牌产品的示范效应、效益。以地方特色资源和传统优势产业为依托,以错位发展为路径,大力发展特色经济,实施产品前延后伸,提升市场竞争力,推动更多的名牌产品和特色产品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四、工业企业升级路径
实现工业企业升级,需要在现有发展规模的基础上有层次的、科学合理的计划和实施。按照1000亿元、100亿元-1000亿元、50亿元-100亿元、10亿元-50亿元、5亿元-10亿、1亿元-5亿元六个规模层次,落实、实施工业企业升级行动计划。
(一)钢铁制造业
主要路径:支持钢走国际化道路,参与分享国际资源,依靠全球市场,部署全球战略,减少本国自身的市场条件约束。加快国际国内重组兼并进程,进一步提高规模效益。
稳定和加强钢在国内原料基础。加大勘探力度,推动矿产资源向钢集团等优势企业集中,支持钢参与省内、外铁矿资源的勘查、开发、利用,增加资源储备。重点支持钢建设罗河铁矿工程,和尚桥铁矿年产300万吨原矿项目,白象山铁矿年产200万吨铁矿石项目。
扩展和强化市场基础。支持钢拓宽与省内汽车制造业、家电制造业等用钢大户合作渠道与合作方式,建立产业体系联盟,进一步提高H型钢、管线钢、冷镦钢等优势产品全国市场的占有率,加快发展汽车板、家电板等具有一定市场潜力的产品。推进高速车轮研发,进一步提高车轮产品世界市场占有率。围绕钢钢铁原材料优势,实施产业招商,大力发展汽车、家电等配套、下游产业,加粗加长钢的产业链。
大力推进技术创新,围绕国家产业政策和国家振兴钢铁产业规划的实施,联合高等院校、相关科研机构,建设技术研发平台,研究开发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的高端产品。推动实施高强度、高起点技术改造,提高行业总体装备水平,提升产品档次。
加快钢铁产品结构的调整,鼓励错位发展,提高高端产品的生产产能,重点发展高速铁路用钢、高强度轿车用钢、高档电力用钢和工模具钢、特殊大型铸锻件等关键钢材品种,支持有条件的企业、科研单位开展百万千瓦火电及核电用特厚钢板和高压锅炉管、25万千伏安以上变压器用高磁感低铁损取向硅钢等技术进行攻关。提高认证标准,加强政策引导,促进钢材实物质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淘汰强度335MPa及以下热轧带肋钢筋,推广使用强度400MPa及以上钢筋,促进建筑钢材的升级换代。
重点项目:大力支持钢股份300万吨环保搬迁及合钢项目,新建总能力焦炭140万吨、烧结矿415万吨项目,扩能、改造冷、热轧材项目,动车组车轮钢及精品车轮加工生产线工程,高速车轮用钢(电炉)工程;长江钢铁300万吨精品钢生产线项目;天兴钢制品公司拉丝生产线和特种棒材生产项目。
企业升级计划:将钢股份打造成年销售收入1000亿元级规模企业,天兴钢制品、长江钢铁年销售收入分别超100亿元,钢钢材加工配售有限公司、中杭股份年销售收入分别达到50-100亿元规模级次,鹏程环锻轧钢公司等3家企业达到5-10亿元规模级次等,江南钢铁等4家企业达到1-5亿元规模级次。企业升级总规模达到1350亿元以上,争取实现1400亿元。
(二)汽车制造及零部件业
主要路径:当前世界重卡汽车企业的发展方向主要是强强联合、技术、市场、品牌全球化;定位高端市场,生产基地全球化;突出产品的技术性、舒适性、安全性,轻量化、智能化、重型化、大功率化;产业链全球化;发动机核心技术垄断化。
针对世界重卡发展这一特点和趋势,结合市重卡汽车、专用汽车现有产业基础,积极支持华菱、星等汽车与欧美国际先进卡车生产企业加强合作,提升在国际产业链分工中的位置,提高生产技术、管理水平、提高国际市场占有率;大力支持本地龙头企业与国内重卡强企在技术、销售渠道等各方面进行合作以及资产重组,整合资本资源和技术资源,进军国际市场,进一步提高国内国际市场占有率和技术实力,提高经济效益;加大核心技术的研发投入力度,特别是大功率发动机、ESP、电控技术的等关键技术攻关和突破,为做大做强产业规模奠定坚实基础;利用汽车及零部件的产业基础,抓住欧美重卡汽车生产产业转移的机遇,重点引进技术先进、规模大的国内外重卡企业入驻,形成强大的产业集群;大力推进汽车产业技术研发平台建设、推动自主创新。
重点项目:星专用汽车检测实验室建设、企业技术中心建设项目,AH系列高空作业车项目;华菱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建设,重型专用车动力传动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星集团年产10000辆专用汽车技改项目、30000辆重型卡车等技改项目、大功率节能环保发动机研发;加快渝安汽车项目建设。
企业升级计划:星集团年销售收入达到100-1000亿元规模级次,渝安汽车年销售收入达到50-100亿元规模级次,当涂华菱、华菱车桥2家年销售收入达到10-50亿元规模级次。汽车制造企业升级总规模达到380亿元,争取实现400亿元。
(三)电力、能源业
主要路径:能源发展多样化,再生能源、清洁能源是全球电力能源发展的趋势。大力发展替代能源,减少对传统能源的依赖性;通过对相关技术的发展和运用,提高能源的使用效率以及替代能源的使用比例;研究传统能源原料的新技术,加大对生物和可替代能源的使用、研究与生产。大力研究、应用超超临界机组发电技术、600MW级及以上空冷电站设计技术、兆瓦级及以上风力发电机组技术、太阳能发电技术、换流站可控硅阀设备技术、快堆核电站设计新技术及关键设备制造技术。
在扩大电力能源规模的同时,结合企业现状,注重发展质量和社会效益同步推进,加大投资,提高规模效益;大力发展清洁煤的技术,提高燃烧率;依托现有产业和技术基础,加快发展兆瓦级并网光伏发电技术、光伏发电监视系统,引导和支持风力发电等再生清洁能源项目投入。
重点项目:重点发展当涂发电公司2×100万千瓦超临界发电机组项目、能发电公司“上大压小”2×60万千瓦超临界发电机组项目建设。
企业升级计划:当涂发电公司、能发电公司年销售收入达到50-100亿元规模级次,万能达发电公司年销售收入达到10-50亿元规模级次。企业升级总规模达140亿元,争取实现150亿元。
(四)精细化工、生物医药
主要路径:大力发展生物技术、纳米技术、能量管理技术,抢抓市场新机遇;围绕核心业务参与全球并购、联合、分工,构建品牌、市场、资本、资源共享体系;大力发展科技研发中心和示范装置中心;提高产品品质和市场需求适应度。破解绿色催化技术、电化学合成技术、超临界流体技术等精细化工关键技术难题。支持开展人体信息识别技术、基因工程、新型药物传输技术、生物芯片技术等生物医药关键技术研发,催生新的增长点。
加大投入,创造更多的知名品牌;集聚更多、更高层次的研发机构、研发人才,开发更多的“新、绿”产品,改善产品结构;进一步发挥慈湖精细化工产业园区的功能和品牌效应,吸引更多的化工大企业和项目入驻;加快资产重组速度,组建规模大的工业企业,创造规模效益;注重管理创新和先进管理经验、模式的推广应用,提升企业软实力。
重点项目:大力支持立白日化二期皂类、洗衣液、研发中心扩能建设项目,西安开米年产40万吨环保型液体洗涤剂项目,国星生化吡啶碱衍生物生产技术研发及产业化项目、二期2万吨草甘膦产品线、2万吨百草枯扩建项目,丰原生化4改8柠檬酸技术提升项目,桂龙医药产业园项目,金星钛白集团5万吨钛白粉前处理和10万吨后处硫磺制酸项目,中橡化工四期扩建项目,千峰公司年产16000吨工业用油和新型环保节能型金属表面防腐产品及水性乳液涂层系列产品项目,金桐公司年产7万吨多品种新型表面活性剂项目,华福合成材料公司2万吨树脂、二期保温材料项目,以及锐生工贸、宏力橡胶公司、津伦塑胶公司等一批技改和扩能项目建设。
企业升级计划:金星钛白、国星生化、西安开米年销售收入达50-100亿元规模级次;立白日化、中橡、丰原生化等5家企业达10-50亿元规模级次;桂龙医药、锐生工贸等5家企业达到5-10亿元规模级次;宏力橡胶、科邦生态肥等10家企业达到1-5亿元规模级次。企业升级总规模达到300亿元。
(五)食品、农副产品加工业
主要路径:食品、农副产品加工企业的快速升级和发展必须大力提升品牌知名度、提升品牌价值整合;准确把握食品消费趋势,实施技术创新整合,不断开发新产品;加大资产重组力度,加强品牌包容性和本地化,快速提升整体规模和企业素质。
加快现有企业技术改造,大力支持研究食品冷杀菌、高效节能干燥、连续真空冷冻干燥等食品加工重大关键技术和装备,以及功能性食品的真伪鉴别技术,全面提升冷加工、食品包装以及薯类加工技术与装备等领域研究水平,扩大产能;创建众多全国性品牌;在发展传统优势产品的基础上,丰富产品品种;在招商引资方面重点引入附加值高、技术含量高,并能带动我市产业链发展的产品和龙头企业;集聚产业优势,打造专业化产业园区;支持本地企业通过资产重组加快提升规模、打造全国知名和国际品牌。
重点项目:重点推进雨润肉食品年产1.5万吨高档肉制品生产线技改、扩能项目,蒙牛乳业年产30万吨酸酸乳饮料生产技改项目,达利食品年产50万箱可比客薯片、法式小面包生产线技改项目,雪润肉食品年产2000吨铁卤蛋项目,青岛啤酒环保项目及设备提升、包装车间新建和升级改造项目,黄池食品2万吨茶干加工、4万吨豆浆现代化生产线和2万吨小菜加工项目。
企业升级计划:蒙牛乳业、达利食品、雨润肉食品、鹰唛食用油年销售收入达10-50亿元规模级次,青岛啤酒、黄池食品2家企业达到5-10亿元规模级次,雪润肉食品、甜润米业等4家企业达到1-5亿元规模级次。企业升级总规模达到120亿元,争取实现150亿元。
(六)造纸印刷业
主要路径:扩大企业规模、加快兼并重组步伐;加大自主创新,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加大投入进行废纸制浆关键技术研究、造纸原料品质评价体系研究、混合阔叶林漂白化学热磨机械浆制浆关键技术研究和轻质超细造纸涂布专用碳酸钙关键技术研究、宽幅高速造纸机制造技术研究;建立完善的废纸回收系统以及稳定原料来源。承接装备水平高、节能环保能力强的规模企业入驻;支持现有重点企业扩张规模、进行技术和装备升级的力度,提高管理水平,开辟各种渠道保障原材料来源,控制好原料价格,节省成本,提高效益,大力发展循环系统经济,抓住造纸印刷高速增长的机遇,打造华东地区乃至全国的造纸印刷基地。
重点项目:大力支持山鹰纸业股份公司45万吨箱纸板项目和35万吨文化纸新建项目、原有80万吨造纸技改项目,山鹰纸箱制品公司斜切线纸箱开发等4个共8000万投资项目,比伦纸业公司年产2.3万吨扩能改造项目,经纶文化传播公司扩能项目。
企业升级计划:山鹰纸业股份公司年销售规模达50-100亿元规模级次,比伦纸业等4家企业达1-10亿元规模级次。企业升级总规模达到70亿元。
(七)纺织服装业
主要路径:提高服装的时尚、创新、设计水平;加强纺织技术以及新型材料的研发;实施品牌战略,发展高端品牌、提高品牌国际化知名度。
加大技术改造力度和技术创新研究。重点发展和研究高性能、功能化、差别化纤维开发和高新技术纤维产业的培育;注重高档面料与特色、产业用纺织品的开发;强化生态环保染整技术及其新型染料、助剂的开发和先进高性能纺织服装装备的开发应用。攻克系列技术难题:新型和多元纤维高效短流程染整新技术;功能性纺织印染后整理新技术;染整过程在线控制及染化料高稳定自动配送关键技术;高效生态、降耗减排印染后整理生产的新型染料、助剂及其应用技术;无水、微波、红外、超声波、数码等染整加工新技术。
提高装备水平,保持纺织装备水平的行业领先地位;组织实施新面料研发;培养和建设高水平设计队伍和设计平台;注重产品高端化;以劳动力优势和优惠政策引进国内国际纺织设计能力强大的企业,形成品牌集聚效应;同时提高纺织业的综合水平,培养全球化的视野和国际理念,提升企业角逐国际市场的能力。
重点项目:重点支持天成纺织整体搬迁、扩建和技术改造项目,海狮巾被年产200万条高档毛巾生产线、高档纺织品生产线节水改造项目,丝诺达二期扩能工程,红利来服装公司提高装备水平和扩大产能,志成纺织服装技改项目,金姿纺织新装备引进和技术改造项目。
企业升级计划:实现天成纺织、海狮巾被等8家企业年销售收入达1-10亿元规模级次。企业升级总规模达到20亿元以上。
(八)金属制品业
主要路径:资本密集性特点要求金属制品企业规模必须做大,追求银企合作是现代金属制品企业的发展方向;大力应用信息化,提高产品的精密度和管理细化;推动金属新材料研究、开发,提高金属制品的质量、技术含量,促进产品结构调整。
依托区域钢铁产业优势,金属制品企业拥有良好的上游基础。初步形成以钢比亚西、鼎泰公司、奥盛新材料、玉龙公司等企业为领军梯队,众多中小企业竞相发展的集群式产业。
推动金属制品工业企业升级必须加大金融支持力度,推动资产重组、并购与联合,打造规模大、资金实力雄厚的金属制品企业,提升规模效益;着力引入金属制品全国或世界领先企业入驻,加粗加长产业链,形成产业品牌效应和集聚效应;加强与高校、科研机构合作,不断改造技术设备,生产高端产品,提高产品层次,改善产品结构;加快信息化改造,推动金属制品工业企业信息化水平。
重点项目:重点实施鼎泰科技2.6万吨绞线扩能、镀锌、高档钢丝绳、多元绞线新建项目,奥盛新材料8万吨高强度预应力钢绞线项目,金庄铜材精密铜杆技改项目,金钢铁年加工船板30万吨项目,钢比亚西钢筋焊接网生产线扩能改造,徽铝金属变形流动及焊合机理研究技术创新产业化项目、铝合金型材开发技术改造项目,力通钢缆高强度低松弛二期工程项目,以及其它中小企业技术和扩建改造项目。
企业升级计划:鼎泰科技、奥盛新材料、金庄铜材、金钢铁等7家企业年销售收入达10-50亿元规模级次,徽铝铝业、力通钢缆等8家企业销售收入达5-10亿元规模级次,玉龙金属制品、环宇金属制品等10家企业销售收入达1-5亿元规模级次。企业升级总规模达到160亿元。
(九)机械及装备制造业
主要路径:注重信息化在生产和管理领域深度应用,提高机械制造业的系统集成化水平;加强高精尖产品、新领域产品的研发,实施产品转型升级;建立品牌优势和技术优势;广泛吸引人才,加大研发中心投入和建设;支持企业大力实施技术改造项目建设,提升装备水平。
扩大现有企业产能,拓宽相关产品线,根据市场需求调整产品结构,提高产品附加值;引进机械制造业的国内外核心技术领先和管理先进的大企业,推动我市机械制造业整体水平上升;大力发展节能型、环保型产品;打造众多机械制造业的全国性品牌和国际品牌,真正把市打造成全国性机械制造强市。
围绕装备制造业集群化、信息化、服务化、品牌化的发展趋势,加大研发新产品的力度,提高产业集聚效应;提高消化吸收再出口的能力;加大政府支持力度、扩大资产规模,打造全球资源配置、技术研发能力、系统集成、融资能力强的企业。
准确把握装备制造智能化、技术融合化、产品高技术化、系统集成化等新型装备的信息化发展趋势,突破基础性共性技术和关键技术,采用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与提升传统装备制造业,依托工业大学、钢设计院、钢重机、泰尔重工等研发资源,重点发展轧制生产线成套设备、高速线材轧机、炼焦系统成套设备、高炉余热余压发电成套设备等。
重点项目:支持科达机电建造新墙材装备和清洁燃煤气化系统生产基地,南工重机60万吨大型铸锻件用延伸产品生产线产能置换项目,方圆公司年产10000套大型风电回转支承重型装备和清洁能源用回转支承项目生产线技改项目,泰尔重工12000套高性能联轴器及30000件精密剪刃生产线数控化扩建改造项目,双益机械连铸钢水控流水口在线快速更换装置产能扩建技术项目、城市轨道交通车轮及轮的自主化产业集成基地技术改造项目,惊天公司年产8000台YB系列液压锤生产线扩建改造项目、年产200台固定式破碎机,精一工程机械公司风力发电机轴承、偏航回转轴承项目,博宇公司锻压机械3000套风力发电核心部件升级项目等一批机械制造业改造,格瑞德机械制造公司2000台大、中型液压挖掘机新建项目、30000套液压元器件生产项目,万公司数控机床年产10万套风力发电机变浆偏航机组配件及4万套微型收割机变速箱总成生产线技改项目等一批重点项目加紧建设,尽早投达产、发挥效益。
企业升级计划:实现科达机电年销售收入超100亿元,南工重机年销售收入达50-100亿元规模级次,年销售收入达10-50亿元规模级次的企业有方圆公司、格瑞德机械、泰尔重工等8家企业,年销售收入达5-10亿元规模级次的企业有双益机械公司、精一工程机械公司等12家,年销售收入达1-5亿元规模级次的企业有惊天液压、江湾船舶等48家。实现企业升级总规模达450亿元,以此为依托,加快建成全国重要的冶金装备制造基地。
(十)电子信息
主要路径:吸引世界知名和国内外高科技领军企业落户和建立相应的人才储备机制,提升市新兴工业企业升级的主要途径。积极参与全球产品标准制定,摆脱低附加值的加工模式;开发新领域、各环节的电子信息应用,大力发展各行业的系统解决方案;提高品牌的广度和深度,开拓国际化品牌战略;大力加强软件开发以及综合应用;产品高端化和技术高新化;制定人才引进和培育规划,加快建设高、中、低层次人才网络;引进和创建高科技风险投资体系,集聚融合优质生产要素。加快对电子信息行业云计算、物联网、3D显示、增强现实技术(AR),提高关键技术服务水平,加强新型元器件生产制造技术、集成电路用关键材料制备工艺技术、非球面(低软化点玻璃)熔制与压型技术、液晶显示器件、等离子体(PDP)显示器件用平板玻璃制造技术、基于开放源码(OPENSOURCE)的软件技术等关键技术的研究。
强化环境建设,吸引尽量多的国内外行业领军企业,以及能带动相关产业转移的牵动力大的企业,尽快延长产业链,形成积聚区和品牌效应。注重加强与国内外著名院校、科研院所合作,拓宽与世界拥有核心技术的领军企业合作方式和途径。加大人才培育、培训力度,建立广度与深度适当结合的研发团队,夯实产业发展的人力支撑。
重点项目:充分发挥花山软件园区和雨山游戏动漫园区的集聚和带动作用,加速壮大产业规模。大力支持格力电工搬迁与技改扩能及新建小家电项目、中钢天源电子科技产业园项目、微因泰克数字病理检测诊断和细胞组织分析系统的研发、生物检测数据库项目,航行通用电子公司吸入式机芯生产线技改项目,晶威电子科技扩能改造项目,以及泽润光电等重点项目建设。
企业升级计划:实现格力()公司年销售收入达50-100亿元规模级次,中钢天源、微因泰克年销售收入10-50亿元规模级次,5-10亿元年销售收入的规模级次企业有晶威电子、航行通用电子公司等6家,1-5亿元年销售收入的规模级次企业有泽润光电、晟峰信息等7家。企业升级总规模达到140亿元,争取实现150亿元。
(十一)其它行业
其它行业是指除以上分类以外的行业,主要包括生产企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企业、废旧资源回收加工企业、铁矿采选企业等。
工作重点:支持钢集团非钢产业发展,推进海螺水泥扩能、三和仓储钢铁物流园、钢嘉华混凝土扩能项目、鑫港炉料钢铁炉料综合利用中心项目、华成金属废钢技改、旧金属加工基地项目、长江矿业平山铁矿、恒兴矿业落星铁矿、港口中心港区三期工程、2号码头改扩建等工程、现代新型建材公司重钢加工配套项目、通达理贸易有限公司建设物流服务区码头项目、瑞钢材延伸加工项目、昕源搅拌器产业化项目等一批项目建设。
企业升级计划:钢集团达到100-1000亿规模级次,华成金属年销售收入达50-100亿元规模级次,年销售收入为10-50亿元规模级次的有鑫港再生资源、三和仓储、鑫港炉料等3家企业,年销售收入5-10亿元规模级次的有海螺水泥、长江矿业、钢嘉华等4家企业,年销售收入1-5亿元规模级次的有天汇物资、丰源金属等29家企业。企业升级总规模达到320亿元,争取实现350亿元。
五、工业企业升级的保障措施
工业企业升级通常是指工业企业在数量上的增加、规模上的扩大、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提升。为实现工业企业的升级发展目标,需要采取以下保障措施:
(一)拓展工业企业融资渠道,完善工业企业投融资服务体系
全面贯彻落实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加大对工业升级建设项目信贷投入。工业企业升级行动计划中投资项目215个,总投资2000余亿元,需通过金融机构、各类资本市场融资1000余亿元。各金融机构要紧紧围绕重点投资建设项目发展目标,找准切入点,制定支持重点项目建设信贷投放计划,合理确定中长期信贷投入,确保为工业企业升级提供1000亿元以上的金融信贷支持。积极引导企业扩大直接融资的渠道和比例,支持符合创业板发行上市条件的企业进入创业板融资,鼓励符合条件的企业发行企业债券、短期融资券和中期票据,充分利用资本市场,加大直接融资力度,打造证券市场上的“板块”。借助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投资基金和高新技术创业投资公司平台,积极为成长型企业、发展前景好的新兴产业输血、造血。
抓好国家和省有关金融政策措施的贯彻落实,在保持信贷增量稳定的基础上,确保信贷的有效投入,提高信贷资金的使用效率;注重信贷投放结构的优化,着力加大对结构调整、自主创新、兼并重组、产业发展等方面的信贷支持。加大金融机构的引进力度,重点做好民生、光大、招商银行的落户工作;拓宽融资渠道,继续开展多形式、多层次的银企合作;建立健全地方金融体系,各县、区(开发区)至少建立1家小额贷款公司,进一步扩大企业信贷融资渠道。
加快建立多元化的技术创新投融资体系,推动全市金融投放呈现多元化、多渠道、多品种新格局。积极争取中央和省级资金支持,引导企业加大技术创新投入力度,逐步建立以政府投入为引导,社会、企业投资为主体,市场化运作的多层次、多元化、多渠道的技术创新投融资体系。
加强信誉体系建设,建立“共担风险、放大贷款”的信用担保体系,加快构建科技金融技术服务联盟,引导金融机构为中小企业提供商标权、知识产权抵押贷款、信誉贷款、股权融资服务。
(二)规划工业企业空间布局,提升企业升级承载能力
以适应市发展需要为基本导向,围绕中心城市的空间拓展和功能培育,集中力量,加强项目研究,科学规划与实施,积极运用先进技术装备基础设施,深化城市投融资体制改革,健全城市基础设施体系,提高城市基础设施的现代化水平,改善城市的服务功能,构筑良好的人居环境、创业环境和发展环境,不断增强城市的承载力、综合竞争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加强政府在制定基础设施规划、确定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出台协调政策引导作用的同时,积极发挥市场机制的基础性作用,对有一定回报的建设项目,积极吸引社会各类投资主体进入。
完善基础设施和功能,减少企业的建设周期和成本,形成较强的综合环境优势。加大城市交通、通讯、教育、医疗等公共设施建设;大力发展与企业发展升级配套的物流体系与服务体系,提高城市承载水平和服务功能。
全力保障工业园区用地。加强工业用地布局的研究,尤其是工业园区发展的战略研究,做好园区内规划布局、基础设施和功能分区的优化调整,突出工业发展在规划修编工作中的重要位置,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引导并支撑工业项目建设用地,最大限度地为工业发展预留用地空间。按照“合理规划、用地集约、产业集聚、功能配套”的原则,加大政策引导与资金扶持力度,大力推进标准厂房建设。明确标准厂房集聚区的产业定位,实行一次性规划,一次性征拨土地,分阶段实施兴建适合各种产业的工业基地、标准厂房集聚区。
切实保证工业项目的用地需求,对工业企业升级计划项目的用地计划和土地供应予以优先保障。-三年内工业用地供应达1.16万亩,有效保障了钢新区建设和一大批工业项目顺利开工,为近年来工业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年,市委、市政府强力推动“征迁拆违”工作,全市当年经营性(工业)用地供应可达1.15万亩,为当年和后期工业企业升级规模扩张、项目建设提供了必要的土地供给保障;后5年,以技术改造为主的工业企业升级在土地供应上将保持一个适当的需求,综合考虑招商引资、产业承接、结构性调整、现有企业规模提升等发展需求,比照经济发展速度,平均每年约需提供4000亩的土地供应。
(三)加大人力资源开发力度,建立人才供给新机制
持久深入的实施“企业家提升工程”,全面开展以更新观念、提高能力为主要内容的中小企业管理人员培训工作,努力造就一支具有国际视野和理念、适应现代市场经济发展,具有较强经济决策能力、技术创新能力、市场应变能力、资金运营能力的经营管理者队伍。
从体制创新入手,构建人才培养、引进、使用、评价、激励的新机制,充分挖掘人才第一资源的潜能。以构建职业经理人制度为目标,进行职业经理人资质评价试点,培育完善职业经理人市场。建立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培养机制,研究制定市学术和技术带头人选拔管理办法。
加大创新人才引进培养力度,加快集聚创新型人才、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和科技领军人物,打造人才高地。深入实施高层次人才引进“611计划”,争取6年内引进10名海外领军型人才、10个创新团队;完善科技特聘员制度,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中聘请科技特聘员,帮助我市企业引进科技成果和人才;组织开展“企业技术创新院士行”活动,在骨干企业新建2-3个“院士工作站”、2-3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加大技术创新人才培养,引导高校根据企业对创新人才的需求,调整或开设相应学科专业。
大力抓好企业职工培训,加强人力资源能力建设,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开展创建学习型企业活动,组织实施千名优秀企业家培育工程和千名高级专业技术人才建设工程;大力发展各类职业技术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机构,积极储备技能型人才。推动技术、技能型人才激励体制、机制创新,改变单纯重视学历而忽视实际能力的人才评价标准,营造技能人才与科技精英同等重要的社会氛围,培育一支与产业发展相适应的、规模宏大的技能人才队伍;鼓励青年技工努力钻研技术,对初级和中级技工敞开考级晋升的大门,高技能人才的评定制度化、规范化,对有特殊技能的技工给予丰厚报酬。
探索工业技术研究院等专业服务机构,提高产业创新、研发、推广和高端复合型人才培育等方面的水平和速度,加强企业在研发和产业推广方面的发展后劲。
(四)突出产业发展政策导向,助推工业企业升级
全面落实好《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规划》、市委七届十二次全会关于“6653”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的战略部署,进一步完善产业发展促进政策,引导和支持工业企业升级、高速发展。
从产业发展角度,根据新形势、新要求,进一步梳理完善各类扶持政策。整合本级财政资源,设立“6653”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发展专项资金,并科学有效使用。注重突出节能环保、循环经济、新兴产业,引导产业发展、指导招商引资,制定完备的投资导向政策和我市产业发展指导目录。不断完善、出台配套扶持政策,重点产业重点扶持,新兴产业加快扶持,传统工业根据具体项目给予相应扶持,大项目给大政策,好项目给好政策,特殊项目给特殊政策。
以资源禀赋、环境容量和产业结构调整为主线,加大工业污染治理。继续加大工业污水防治力度,确保钢铁行业工业水循环利用率达到97%,吨钢耗新水量达到4.42立方米以下。完善造纸、食品、农产品加工等行业的污水处理,确保排放总量符合水环境功能区要求。加快工业废气治理步伐,确保钢铁行业废气排放全部达到国家规定的一级标准,同时符合环境功能区环境总量控制要求;大力推进电力行业烟气脱硫工程建设,确保二氧化硫排放总量和二氧化氮排放总量达到环境容量要求。推动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与处理,支持炉渣、钢渣利用工程和粉煤灰综合利用项目建设,全面提升环境对工业的承载能力。
结合《国家技术创新工程省试点工作实施方案》,参照合芜蚌自主创新实验区政策,制定出台促进我市自主创新的相关政策措施。重点落实企业研究开发费用所得税前加计扣除、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创新型企业所得税奖励等政策。对新标准下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转移来我市或投资成立新公司,其经营范围未发生变更的,都可以依照有关规定,享受高新技术企业相关优惠政策,放大政策效应。
(五)大力实施大项目工程,推动工业经济跨越发展
一是做好项目规划工作。结合“6653”要求和国家政策导向,着眼“十二五”规划编制,抓紧编制出一批工业企业项目,注重产业链项目、牵动性项目、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
二是加强投资的计划、实施、投产、储备的连续性。要始终遵循“谋划一批、实施一批、投产一批、储备一批”的思路,引导现有骨干企业凝练一批重大项目,分类分期扎实推进。真正实施好今后的投资计划任务,把每一个投资项目落到实处,是加速我市工业企业发展和构建“6653”现代产业体系的基础和保障。
三是紧随产业发展趋势,制定中、长期科技创新项目计划。研究产业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发展趋势,编制工业企业中、长期科技创新项目规划,是企业在竞争中始终处于优势地位的根本保障。当今科技发展和技术更新速度越来越快,企业只有密切关注新技术的发展,准确把握和自主开发产业核心技术,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推动产业核心科技项目申报、实施、评估、监管制度化、定期化,保障工业企业持续快速发展。
四是突出招商措施创新性,大力开展招商引资。积极引进一批能够做大做强主导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的项目,进一步增强支柱产业的核心竞争力;从培育亮点、培养人才、积蓄后劲等角度出发,引进新材料、新能源、新光源、节能环保、电子信息等新兴产业的知名企业。在企业和项目选择上,注意把握准入门槛、投资强度和回报率等重要指标,坚决摒弃高污染、高能耗、高排放企业和发展潜力不大的中小企业;积极引进大企业、大项目、好项目,加速壮大我市已有优势产业,加快培育未来新兴产业、潜力产业。
(六)强化自主创新能力建设,提高工业企业核心竞争力
紧紧围绕构建“6653”现代产业体系这一主线,不断增强工业企业原始创新能力、集成创新能力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能力,促进技术进步与产业升级;不断强化企业的技术创新主体作用、高校科研院所技术创新的骨干作用和各类科技园区的示范带动作用,组织实施优势产业科技助推工程、新兴产业科技引领工程、传统产业科技改造工程;着力构建技术创新的人才支撑体系和服务体系,不断提升区域创新能力,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培育壮大创新型企业群体。加强政府引导,整合优势资源,运用市场机制,促进人才、技术、资金等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加快推动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创新需求的主体、研发投入的主体、技术创新活动的主体和创新成果应用的主体,培育一批有较强实力和核心竞争力的创新型企业;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力度,支持企业建立研发机构,不断强化企业创新能力建设,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指导企业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品牌战略和技术标准战略,支持企业主持和参与制定国际、国家和行业技术标准,推动企业核心竞争力建设。到2015年,新建市级研发机构96家、省级55家、国家级5家,培育发展产值过亿的“科技小巨人”企业20家以上,全市50%以上的工业企业拥有核心自主知识产权、技术标准或自有品牌、拳头产品。
深化产学研合作。搭建高层次的产学研合作平台,积极引进一批国内国际产业领军企业、知名院校、科研院所来我市设立研发机构;加强与中科大的联系和合作,争取中科大在设立高技术研究机构;进一步完善我市与本地科研院所、大企业的“1+6”产学研联席会议制度,探索完善多种技术对接模式;畅通重大技术创新成果向现实生产力快速转化的渠道,推动产学研更加紧密结合,尽快把我市科教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创新优势。以提高产业技术创新能力为目标,以掌握关键技术为突破口,推进创新链上下游的对接和整合,建立以项目为纽带、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引领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到2015年,在钢铁制造、新材料、机械加工、汽车制造、节能环保、文化创意等行业领域中,建设6-8家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争取3家进入省级梯次。
凝练实施重大科技专项和科技计划。组织实施好技术创新和技术改造项目,依靠科技创新,助推优势主导产业做大做强,提升传统产业发展层次,引领新兴产业发展壮大;全力支持企业承担国家、省重大科技专项、支撑计划实施,着力推动具有牵动性的重大科技专项,着力突破产业发展的重大关键核心技术,着力研究开发具有较强科技含量的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进一步发挥科技对产业发展的支撑作用,推动优势产业高端化、新兴产业规模化、传统产业品牌化;继续加大科技计划项目的凝练储备和组织申报工作,在节能环保、新材料、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能源、文化创意等领域中,凝练储备一批重大项目、一批自主创新产业化重点项目,为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项目支撑。到2015年,滚动储备重大产业发展项目150个、重点项目300个。
扎实推进各类创新型园区和平台建设。统筹规划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科技园区、特色产业基地、企业孵化器等各类创新型园区建设,优化园区空间布局,促进扩容提升;高度重视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集聚和带动作用,争取早日把经济技术开发区建成为全省一流的国家级高新区,把当涂、慈湖等条件较好的开发区发展成为省级高新区。按照全市产业总体布局,突出区域特色,积极打造花山软件服务外包、雨山游戏动漫、金家庄新材料等省级特色产业基地;强力推进国家863新材料基地建设,整合提升博望刃模具机床制造业产业基地建设水平,尽快升格为省级先进制造业产业基地;加快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等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争取再新建若干个专业孵化器和加速器。
(七)提升中小企业综合素质,增强工业经济活力
中小企业的大量发展是大型企业在人才储备、产业链延伸、竞争力和规模提升等方面的重要支撑条件,中小企业的培育和不断发展是推动整个产业持续性发展的基础,也是企业升级之源、发展之基。
加快非公经济和中小企业的培育。通过重点扶持和引导有序竞争,深入推进中小企业由传统的生产型向市场需求型转变,企业布局向集中、集群方向转变,产品结构向高技术含量、高质量、高附加值产品转变,生产结构向“专、精、特、新”及分工协作方向转变,企业管理向现代化、信息化转变,并依托资源、产业优势,大力发展科技型、就业型、资源综合利用型、农副产品深加工型、出口创汇型等中小企业,形成一批创新能力强、管理水平高、具有较强竞争能力的中小企业。
立足产业功能区、扩大工业企业族群容量。工业企业族群中的大量中小企业能够形成产业链的上下游,形成盘根错节的技术相互转移、同时相互协作的群体。适应工业企业族群发展,推进工业园区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按照“合理布局、错位发展”的要求,着力打造市经济开发区、龙山集中区、慈湖港口物流加工区、江心洲生态旅游区、濮塘休闲度假区5个产业功能区,使之成为培育工业企业族群的重要载体。
推进企业品牌建设,提升品牌效应。加快以产业集群为重点的工业企业品牌建设,整合产业品牌资源,鼓励产业链上下游关联度高的行业实现品牌纵向延伸,推动品牌共建共享,通过集团化运作、品牌许可、委托生产、技术质量监控与防伪等方法,着力提高龙头企业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提升品牌的产业覆盖、享有面。注重品牌文化建设,强化品牌核心价值塑造。加强与国际知名品牌企业的合作和交流,依托国际品牌企业的技术、管理模式和知名度,提升产业在全球产业链中的位置;探索建立品牌创建协调、服务机构,统一品牌规划和服务,促进企业品牌建设。
加快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大力推广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推动信息技术向工业各领域、各环节渗透并有机融合,逐步实现制造过程的自动化,企业管理的数据化、流程化,产品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
(八)强化政府引导和综合协调推进职能,提高公共服务质量
进一步推进政府由“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继续深化审批制度改革,减少审批事项,简化审批程序,提高行政服务效能,切实加快在服务经济转型升级方式、意识上的转变;加大清理和整治乱收费的力度,切实减轻企业不合理负担;强化主动服务意识,提倡柔性执法方式,营造更好的工业企业升级环境。不断加强对经济工作的前瞻性研究,着力提升各级党政职能部门对经济工作的驾驭、引导、协调能力;充分发挥政府在财政、金融、税收以及产业导向方面的职能作用,助推工业加快结构调整、转型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