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教育学课程设计范文

教育学课程设计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教育学课程设计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教育学课程设计

第1篇:教育学课程设计范文

对物理教育“特培”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进行了研究,并对该专业学生进行了生源情况、教学素质等方面调查后发现,课程设置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课程难度大,学生不易理解;实验技能类课程课时偏少,无法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某些教学类课程时间安排不合理;学生语言基础的不同导致语言类课程需要调整;教学实践的质和量都无法保证,且形式单一;课程的教学、考核方式,教材等存在问题。

二、综合上述问题,对物理教育“特培”课程的设置进行改动

1.专业课类

(1)对《高等数学》、《解析几何》课的改造:数学是物理的基础,但考虑学生对专业知识和教学技能的需求更高以及课时量的限制,应对数学知识的教学进行简化和改进。内容应侧重于在力、热、电、光学中用到的矢量运算、微分、积分及概率统计的基本内容和在物理学中的应用即可,可将两门课合并为一门课程:《大学数学》,且课时数不宜增多。具体安排如下:《大学数学》;目的:为学生学习和理解物理专业识打好数学基础,能运用基本的高数和概率统计方法分析处理物理问题;内容:以矢量运算、微积分、概率统计的概念及运算为主,多结合物理实际问题进行教学;时间:第一学期;课时:72课时;考试形式:闭卷考试(重点考数学方法在物理问题中的运用)

(2)对《专业维语》的改造:在“特培生”培养过程中,要求语言教学不断线,因此在第一、二学期完成《基础维语(汉语强化)》的学习后,第三、四学期应继续学习维语或汉语,并直接学习中学物理教学中的维、汉语表达,即训练双语教学。为使学生打好基础,能全面学习中学物理知识的双语表达,应增加课时。随着生源的变化,应根据学生的需求自己选择学习专业维语或是汉语,以弥补自身在双语教学语言方面的不足。具体安排如下:《专业维语(专业汉语)》;目的:为实现双语教学,加强学生用维语及汉语表达物理专业术语,进行教学的能力;内容:以初中物理教材为载体,细致讲解物理术语的维(汉)表达,侧重听说能力的训练;时间:第三、四学期;课时:每学期各64课时;考试形式:笔试口试相结合(笔试:闭卷,以物理专业术语的翻译为主;口试:听力和口语测试相结合)。

2.专业技能课类

(1)对《课程与教学论概要》的改造:由于本课过于理论抽象,学生不宜实践,建议删除。

(2)对《教材分析与教学法》的改造:本课较理论,但涉及到对中学物理教材的详尽分析解读,是学生全面深入学习中学物理知识并深挖教材的重要过程,因此非常有必要继续学习并加大课时,可设置为两门课。具体安排如下:《初中物理教材讲练》;目的:使学生对中学物理知识进行巩固、加深、查漏补缺,对初中物理教材的内容及编排熟悉到了如指掌;内容:以初中物理教材为载体,详尽讲解教材中出现的重难点问题、各个知识点、实验、习题等,并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时间:第三、四学期;课时:每学期64课时;考试形式:闭卷考试(主要测试学生对中学物理知识的掌握程度)《中学物理教学法》;目的:使学生了解中学物理教学的规律、方法,明确中学物理各部分教学内容的新课标及教学设计的要领;内容:以典型案例解析新课标及介绍中学物理教学的一般规律、方法;时间:第四学期;课时:64课时;考试形式:闭卷考试(主要考核学生在新课标下的教学设计和分析能力)

(3)对《教学技能训练(微格教学)》的改造:本课侧重于学生在课堂上运用各种教学技能模拟真实的中学物理教学情景,应以学生训练为主要形式,是较好的教学实战演练。具体安排如下:《教学技能训练(微格教学)》;目的:使学生了解并熟练掌握中学物理教学中的各个环节,能熟练运用多种教学技能达到教学目的;内容:如何进行物理教学设计、备课,教学中的各个环节及相关技能,学生重点模拟训练课堂教学环节;时间:第四学期;课时:64课时;考试形式:考查(侧重考查学生的教学设计和课堂讲授能力)。

(4)对《中小学物理科学实验教学研究》的改造:传统的物理实验教学研究以教师讲解分析实验为主,学生动手练习操作的机会较少,关于实验的拓展也少,没有达到提升学生设计并操作实验能力的目的;且实验教学应安排在实习前进行。另外,中学物理仿真实验与数字化实验作为现代物理教学中两种常用的教学和实验手段,开设这两门课能增进学生学习兴趣、拓展教学思路,但课时量不宜过多。具体安排如下:《中学物理实验讲练》;目的:使学生了解并熟练掌握初中物理教学中的主要演示实验和学生分组实验的内容、设计、重难点、操作等,以训练学生的实验技能、提升实验教学能力;内容:对照各实验,学习实验的设计、内容、操作、教学等过程,学生重点模拟训练实验教学环节;时间:第四学期;课时:32课时;考试形式:考查(侧重考查学生的实验设计和实验教学能力)。《中学物理仿真及数字化实验》;目的:使学生能够利用电脑软件模拟复杂的物理实验过程,并能将其应用于物理教学中;内容:仿真软件制作物理课件的方法,数字化实验的基本操作,并用两种办法模拟典型的中学物理实验;时间:第六学期;课时:64课时;考试形式:考查(重点运用两种方法模拟中学物理实验)

三、建议

基于以上分析和对课程设置的想法,建议加强以下三方面的工作:

(1)针对每一门课做好具体的课程设计,从教学大纲开始,逐步确定教学目标、安排教学内容、设计教学计划、设计考核内容和形式等,以此充分体现每门课各自的特点且避免了不同课程在教学内容上的重复,提高教学和学生的学习效率。

(2)做好教材的选择和编写工作。

目前,多数传统课程给学生及教师配备了教材,而一些新开的实践类课没有教材或仅为教师配了教材,即使有,教材的内容及编排也不完全适合学生和教学实际。选择教材应尽量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环境出发,为师生配备最适用的教材。没有教材的要组织人员编写校本教材。

(3)提高物理教师自身专业素质。

第2篇:教育学课程设计范文

【关 键 词】中小学;生命教育;内容创新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4)01-0128-02

我国学生中轻率对待生命事件频频发生,说明学生的生命观出现了很大问题,现阶段则需加强学生的生命教育,提高学生的生命意识。那么,生命教育该如何理解呢?生命教育包含健康教育、终生教育、生活教育、生死教育、信仰教育五个方面。这五个方面是不断提升的五个层次,健康教育是基础,信仰教育是最高需要。

一、中小学生命教育课程设计的基础

生命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在教育教学中需要坚实的理论基础作指导,并遵循德育的基本原则,从根本上就是要满足学生的主体需要和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马克思明确指出,“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也就是说,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1]在当今社会,人作为社会的主体,就要充分发展人的主体性和现代性,不断挖掘和开发人的潜能。那么,基于教育的层面理解,教育必须以人的需要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因此,生命教育就是以学生的需要为出发点的教育。

思想政治品德一般按照心理――思想――行为和习惯的过程循环升华的形成与发展。[2]生命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也遵循这一基本规律。中学生对生命和生命价值的认识有一定的基础,这些基础主要源于学校教育,同时,还受到社会、家庭和大众传播媒介的影响。生命教育在国内的较少数学校被作为教育内容设置,大多数学校并没有意识到生命教育的重要性,没有将生命教育纳入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范畴。

那么,在设计学生命教育课程的同时,需要坚持三个重要的理念。首先,生命教育应该符合一定的情境。生命教育需要为学生传授健康知识,帮助高中生进行体育锻炼和心理调试,评价应该考察学生的生活表现。同时,生命教育应充分培养高中生的人文素质,将学生置于一定的情境中,使其充分认识到自身、自己与他人、自己与社会、自己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在价值判断中提升人文素质。其次,生命教育的顺序性和持续性,整体性和完整性。生命教育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实现的,而是一项终生的教育,具有持续性;从心理学的维度考量,生命教育需要依据人的身心发展而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同时还需要具有系统的理论知识做支撑,全面地对受教育者实施教育活动,通过内化――外化――再内化的过程循环进行。最后,生命教育是一项综合学习的社会实践活动。生命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培养情感,锻炼意志,坚守信念,最重要的还是要落实在学生社会生活的实践中,使得生命教育能够实现其现实意义。

二、合理建构中小学的生命教育内容

生命教育的内容建构要依据科学理论的指导,要符合基础教育的新课程标准,结合学生发展需要,选择和确定科学合理的、有用的、专业的学校生命教育内容。我们认为,生命教育应该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并且不间断地经初中、高中进行,直至大学,最终脱离学校教育后,能发挥人的自觉能动性继续开展自我教育。义务教育阶段的生命教育是做好中小学生命教育的基础。义务教育阶段生命教育可以分为三个层次,三者内容间也具有整体性、持续性、一贯性特征。

1. 一至三年级生命教育课程设计。一至三年级生命教育的内容设计依据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状况制定,内容既略高于大多数学生的能力,也不能低于学生的能力。可以确定为有趣的生命、自我保护、特别的生命三个主题。[3]小学一年级设计为有趣的生命,包含发现生命、坚韧的生命、有次序的家庭;有趣的发现、如果没有生命、我要保护生命六个章节的内容,这样为学生们从身边动植物的生命逐步牵引到人类生命,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小学二年级的内容设计为自我保护,包括神奇的护身术、我学护身小技能、身体的界限;谁是坏人、我不会上当、保护自己,爱护别人。这一部分内容的设计是在认识生命的基础上锻炼本领,学会判断情况,并且保护自己。小学三年级的内容设计为特别的生命,具体包括特别的生命、特别的自然界、特别的你我他;特别的美、特别的爱、特别的行动,这一部分的内容是让学生认识到生命是平等的,不仅要爱护和保护自己,还要保护他人、保护自然,理解特殊的生命现象。这三个主题的确立具有重要意义。这三个学年的课程设计在本质上就是让学生对生命的概念、保护和赞美有充分认识,最终都能热爱生活、珍惜生命。这样的内容虽然较少,但是每一部分都具体到教育内容的知、情、意、行四个方面,不仅让学生知道生命的珍贵,对生命的有正确的态度,还要在生活中有正确的行为和习惯。

2. 四至六年级生命教育课程设计。四至六年级,小学生命教育拓展阶段课程设计。这一阶段的内容设计是要让学生学会判断生命中的现象和行为,树立积极的人生态度,有坚定的信念,并积淀生命意志,设计自己的人生。具体设计如表1。

通过拓展阶段的生命教育内容的设计,就让学生明确生命的价值标准、生命的逆境、人生的理想,进而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习惯、有一定的心理承受能力、树立远大的理想,真正让学生能够融入到社会生活中,并且把自己的价值实现与社会的价值要求能结合在一起。

3. 七至九年级生命教育课程设计。七至九年级,初中升华阶段生命教育课程设计。初中年级的生命教育内容设计应该是小学生命教育的升华,目标也应该高于小学生命教育,主要包括欣赏生命、赞美生命、信仰与人生三个部分的内容,主要是对学生的身体结构教育、疾病预防教育、性教育,从而正确认识和对待自己,用科学的眼光、正常的心态看待自身的成长和变化;面对挫折和失败的教育,享受成功和生活的教育,正视挫折、生于忧患,增强本领,解决困难,正确对待成败,学会享受生活,学会生存;信仰科学,社会参与的教育,科学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使其树立正确的人生态度,敬业乐业,学习本领,有远大理想并有坚定信念的指导,为美丽人生而奋斗。

三、生命教育中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生命教育作为特殊的教育内容,在教育过程中不仅要遵循其原则,还应注意教育过程中的细节问题,尤其是面对一些问题学生或者心理承受能力较差的学生,特殊的教育方法则显得尤为重要,而对其他学生也应该创新教育方法和途径。

1. 专业教师的培养。学生的发展需要教师的专业指导。初中和小学生命教育课程主要是让学生对健康标准有一定了解,初步形成一定的价值观念,并在各种活动中进行学习,实现教育的目标。高中生命教育课程作为学生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内容比较复杂、深奥;现在的科学技术媒体传播的各种信息也充斥着高中生,对于生命教育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因此,教师专业化水平和教育水平亟待提高,教育方式和教育手段的改革与创新也势在必行。那么,培养专业教师显得尤为重要,不仅需要挖掘和培养学校内部的人才,还要积极引进高素质的专业人才。[4]而对于已经从事本专业教育的人,也要进行继续教育,不断地提升能力和水平。与此同时,在教学基础上还要鼓励专业教师进行科学研究,一方面研究教育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研究,另一方面,还要研究问题学生的发展状况。在学校内部要开设专门的心理咨询室,坚持为学生服务的原则,把学生面临的问题尽快解决,促进学生健康、快乐成长。

2. 教育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社会、家庭的影响也影响着学生的价值追求和人生观念。不良的社会风气和家庭环境足以影响学生对社会、对人生的判断和选择。因此,教育过程中要结合当前事情的具体实际进行教育。这就要求专业教师能够对现阶段的具体实际有充分的认识和科学理解,并将其与理论相结合,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面传授,帮助学生讨论和解决生活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从而使得这门课程能够发挥其作用,实现其实效性。

3. 教育方法的创新,教育载体的拓展。教育内容的实现必须要用一定的教育方式表达出来。生命教育课程所包含的健康教育、终生教育、生活教育、生死教育、信仰教育五个方面的教育应该在知识传授的基础上,真正落实到学生日常生活和社会实践活动中,那么这就需要创新教育方法,拓展教育载体。要充分利用学校的资源,革新教学方法,多启发、多沟通,建立相互沟通和理解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言论和参与的兴趣,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组织和开展各种有意义的社会公益活动和校园文化活动。同时,学校要不断开发网络教育平台、素质拓展平台、校园文化平台,进而拓展教育载体,丰富校园文化和学生业余生活,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

综上所述,生命教育是一种长期的、持续的、整体的教育活动,贯穿于人的终生,在不同的教育阶段具有不同的教育内容和教育意义。全社会都应该高度关注这一问题,并且努力加强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为生命教育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2]教育部社会科学研究与思想政治工作司组编.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3]王定功,路日亮.美国中小学生命教育探析及其启示[J].中国教育学刊.2011,01.

[4]林思林.发展生命教育事业的再思维[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03.

第3篇:教育学课程设计范文

【关键词】微课程 初中英语教学 实践探讨

【中图分类号】G633.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6-0093-01

前言

广东省佛山市教育局胡铁山于二零零一年提出了微课,即利用微视频方式教学的新型教学资源。课堂教学微视频是微课的主要内容,其不仅局限于此,还包括与之相关的教学指导、教学设计、练习考核、学生反馈与教师评价等资源,它们在一定程度上给予了微课支持与认可,且以一定的表达方式与结构关系构建了一个资源充分应用的“生态环境”。新课改背景下,初中英语教学有了更高的要求,《英语课程标准》及教学实践明确指出初中英语教学中视频教学的重要性,即在具体教学过程中需要积极应用与充分发挥视频教学的作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现代英语教学的需求,微课程的出现刚好满足了这一需求。因此,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微课程设计至关重要。

一、微课程及其特点

微学习,顾名思义由“微”与“学习”组成,一次只学习一点,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微学习的有效开展需要微课程的支持。微课程指的是依据在线学习方式进行教学的内容,通常是指在新课程标准、学生实际需求、教学实践需求的基础上采用视频教学方式,反映教师在教学中依据教学内容与教学环节开展的与教学活动相关的多种教学资源的有机结合。精巧、细致、具体是微课程的主要特点,微课程的优势在于教学内容丰富化、教学模式灵活化,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提升教学质量。

二、微课程在初中英语教学应用的设计策略

(一)导入设计

导入设计指的是在轻松音乐基础上依据微课程形式进行讲解相关的背景知识,正式讲授内容前就已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初中英语教材中有很多是关于旅游知识的,我们可以围绕旅游景点、购物等与旅游相关的一些内容进行微课程设计,作为阅读课的导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情景设计

微课程初中英语情景教学与学生的大脑活动过程息息相关,并与之相符。生理学家明确指出,人体左脑的主要任务是分析数学、语言与逻辑,右脑的主要任务是解决空间概念、音乐与颜色等,虽然它们的任务不同,但它们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关系,缺一不可。情景教学,不仅关注学生的听说能力而且旨在强调亲身体验教学活动的感受,学生在表演过程中,两个脑半球保持振奋状况,刺激学生的兴趣与记忆力,在此基础上强化课堂知识。

(三)学习策略指导

学习策略指导指的是采用“what、when、who”的方式进行指导,在此基础上合理应用思维导图方式,解析图片所描述内容,整理内容脉络,加上连词进行承接,完成图片。依据此方式做一个微课程,在一两个实际案例的基础上,让学生充分了解与掌握这种形式,这种形式比较适用于学习策略指导。初中英语测试中,单向选择题在整份试卷中占的比例较高,答题卡填涂的规范性尤为重要,因此教学需要给学生进行答题卡填涂策略指导,从而避免学生在英语测试中填涂答题卡出现失误的状况。

(四)课程拓展

课程拓展既有利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又有利于提升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开发学生思维等。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可以适当合理的安排学生个人或小组进行自主翻阅资料、自己动手完成微课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及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与合作意识。在引导学生自主制作微课程时,教师可以先将自己所了解的相关内容以及参加活动的体会与学生进行交流、分享,让学生对自己所制作微课程的内容有所了解与认知,从而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以及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结束语

综上所述,微课程对初中英语教学而言有着重要意义,既可以充分发挥教学资源又可以提升教学质量与学习积极性,虽然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成果,但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微课程的设计不容忽视,因此有效结合初中英微课程教学实践与微课程教学理论、紧密联系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合理制定设计策略至关重要。

参考文献:

[1]欧文勤.“微课程”在初中英语课堂教学的设计策略[J].中国教育学刊.2013(S2)

[2]刘桂春.引入微课程 助力初中英语教学[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4(15)

[3]岳兰.“微课”在初中英语词汇教学中的运用[J].亚太教育.2015(20)

第4篇:教育学课程设计范文

关键词 远程教育;教学设计;实验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42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1)36-0110-03

Instructional Design and Practice in Experimental Teaching for Online Education//Liu Xiulin, Zhang Haibo, Li Rui

Abstract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issue about the universality of the relative weakness of experimental teaching in E-learning education, some recommendations have been presented to strengthen it in this paper. Furthermore, the practice of the instructional design for the course of engineering survey has been briefly described and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experimental teaching in E-learning education also has been pointed out.

Key words E-learning education; instructional design; experimental teaching

Author’s address Distance Education College, Lanzhou University, Lanzhou, China 730000

自1999年1月,国务院批准教育部制定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正式提出“实施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形成开放式教育网络,构建终身学习体系”以来,我国的网络教育事业得到蓬勃发展,为社会培养了大批应用型人才。《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也提出:到2020年,我国人才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和造就规模宏大、结构优化、布局合理、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因此,网络教育已成为构建终身教育体系,提高全民素质的一个重要手段。但现代远程教育发展到今天,也存在一些问题。据各网络教育学院的自检报告分析,学生的动手能力普遍不容乐观。这主要是因为网络教育在实践教学上还比较薄弱。针对这种情况,优化实验环节教学内容的课程设计就显得尤为重要。

1 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实验教学是教学中的重要环节,它的发展与知识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型息息相关。而现代教学活动中普遍存在几种倾向:过分强调共性,忽视个性;重视理论教学,忽视实践环节;重视知识传播,忽视能力培养。

以兰州大学网络教育学院为例,当前学院网络课件模板主要分为课程简介、课程导学、课程学习、课程练习、课外学习和课程资源6个部分,每个模块下又有相关的拓展知识。具体架构如图1所示。

1)栏目清晰,导航明确。简介、导学、学习、练习与资源,这些关键词给了学生明确的提示,方便学生查找到需要的学习内容。

2)资料全面,内容丰富。课程简介向学生介绍该课程的概况及师资和教材情况;课程导学向学生介绍课程的知识结构,重难点及学习方法等;课程学习是最重要的部分,该部分主要是视频课堂与章节文本内容;课程练习提供大量的试题供学生自测;课外学习与课程资源提供大量的拓展知识,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这种课件架构存在的问题是实验教学环节相对薄弱,课件对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与增进实验知识的认知没有促进作用。

1)网络课程的设计单调,没能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当前,网络课件通常是传统教学中文字教案的转移,即从黑板上转移到电脑屏幕上。单调的课件并不能加深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并提高其动手能力。

2)客观上,为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而购买大量昂贵的实验器材,这对于网络学院及学习中心又不具有现实可能性。

3)主讲教师对实验或实践环节的重要性上认识不够。通常,在需要主讲教师提供的文字脚本中,教师会略过实验或实践环节。这也说明对于实验教学的认识不足。因此,需要重视实验教学,并加强对于相关教学设计理论的学习。

建构主义教学设计理论认为,应提倡学生在情境中学习,使得教学情境化。在真实的情境中学习,有利于学生利用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经验同化当前学习到的新知识;另一方面,良好的学习情境还有利于将学生外部的学习动机转化为内部的学习动机,驱动学生的好奇心,唤起探究和发现的心向,从而更主动地学习。在远程教学中,通过人性化的交互教学设计,借助媒体创设情境,使学生融入情境、感受情境,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总之,运用良好的情境沟通及合理的组织实施教学,可以最大限度地吸引学生参加网上教学活动,更好地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进而提升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在具体实施中,要根据具体学科及课程的特点和学生特点进行实验环节的教学设计。兰州大学网络教育学院于2010年新开设土木工程专业。土木工程专业本身实践性很强,要求学生具备工程测量、工程制图和概预算等相关技能,正确而熟练地掌握这些技能需要不断地实践与强化。而当前网络课件主要是以学生远程学习网络课件为主,课件中缺少实验或实践的教学内容,因而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可能就只限于理论层面上。笔者认为有必要丰富课件的讲授内容,进行土木工程专业实验环节教学内容的设计,使得学生能够更加直观地理解与掌握知识。

工程测量是土木工程专业中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它是研究工程建设中测量方法和理论的一门学科,要求学生掌握测绘仪器的操作技能及测量的基本知识,具备进行民用建筑物定位、放线和高程传递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在常规的网络教学中,学生单靠听讲课件很难达到良好的效果,对于如何测量仍然不甚了解。基于这种情况,与主讲教师共同对工程测量这门课程的实验环节进行改革。

2 实验环节教学设计的思路

1)在实验内容与形式的选择和安排方面强调以学生和学习为中心,尽最大可能满足学生的要求。这符合建构主义“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

2)优化实验内容,使其具备可操作性、实用性和针对性。要与主讲教师一起精心选择实验项目,确保所提供的实验内容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重点、难点问题,以强化学生的理论应用,突出对于学生操作能力的培养。

3)实验形式多样,能为学生提供丰富的信息。在所有的信息传递形式中,文字是传统的信息传递方式,而视频因为有声音、图片和文字的结合,其给学生呈现的信息量较大,是广大学生喜欢的学习材料呈现形式。因此,要充分利用文字、视频、Flas及图片等多种媒体教学资源来进行实验教学。

4)实验课件要具有艺术性。在课件制作中,运用多种技术手段使教学内容的呈现更美观,更具有欣赏性。

3 实验环节教学设计的实施

3.1 实验教学内容的选择

实用性与针对性强是选择教学内容的原则。工程测量课程主要研究工程建设中的测量方法和理论,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操作测绘仪器的能力以及进行测量的技能。在与该课程的主讲教师商议后,精心设计一组实验,主要内容为工程测量中水准仪的使用及测回法水平角的观测。

3.2 实验环节教学设计的目标

教学设计要达到的目标是学生能够通过实验达到了解相关知识与操作技能的目的。初步确定本次实验的目的是使学生了解水准仪的部件组合、操作要点及校正方法,明确其操作程序,了解测回法观测水平角的操作步骤,具备独立实施实验的能力。

3.3 实验环节教学设计的实施

根据实际情况,重新设计后的实验环节包括实验大纲、实验操作步骤、案例分析、实验录像、实验动画及实验图片等6个方面。

首先,撰写出实验大纲与实验步骤。实验大纲是检查和考核实验教学的主要依据,对本课程实验教学应达到的要求、学生应掌握的实验技术和基本技能等做出明确规定。

其次,在野外对教师与学生进行实验教学的具体过程实时录像,对水准仪的使用及普通水准测量、测回法观测水平角这两个实验项目进行详细的录制,跟踪拍摄教师与学生上实验课的全过程。后期运用非线性编辑系统对录像进行编辑,加进特效与文字解说,形成一部实验短片。这样能给学生以身临其境的测量环境。

在实验大纲与实验录像的基础上,动画人员对实验进行实验动画的制作,实现对实验原理的动画化,既丰富了教学形式,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整个设计打破原来传统的教学思路,以服务学生为中心,集文字、图片、动画、录像等多种形式于一体,以直观形象、生动逼真的立体化信息形式再现实验过程,丰富实验教学的教学模式与内容,改变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激发学生的抽象思维,引导学生自主建构知识。通过上述实验部分的学习,学生对于水准仪如何使用及工程测量这门课程的学习也会有更清晰的认识。

3.4 实验环节的效果评价

对于实验效果的评价是整个网络课程实验部分教学设计的关键环节。对实验课程教学效果的检测可从3个方面来进行:1)要求学生在毕业时提交一份实习实践报告;2)在期末考试时,实验的内容在考试题目中会有所体现;3)在论坛中要求有一定数量的关于实验内容的发贴。考核是有效检测学生学习效果,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重要途径,它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学生对于实验内容的掌握程度。

4 加强实验环节的构想

在开设的所有课程中,会计学、护理学、金融学、土木工程、法学、计算机等专业具有一定的实践性。应根据各学科课程的特点,在制作该学科的课程时注意加强实验环节的教学。

1)加大实验环节学分所占比例。如土木工程专业可以考虑将理论与实践课程的学分设置为1:1,以引起学生及教师对于实验课程的重视。

2)引进相关虚拟实验软件或实验课程,如可引进工商管理和会计学专业的相关实训软件,以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3)加快人才的培养,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需加强对教师的技术培训,如3DMAX、Flash等多媒体技术,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为制作优质实验课件做好人才储备。

4)加强虚拟实验系统的开发,设计仿真实验及网络虚拟实验室,搭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虚拟实验平台。

5)加快建设一批优质的实验教学资源,充分利用虚拟演播系统进行实验课件的制作。虚拟演播系统具有强大的课件制作功能,应充分利用好虚拟演播系统的各种特技,制作出一批有特色的实验课件。借此以优质的教育资源打造专业品牌,提高兰州大学网络教育学院在同行业中的办学竞争能力。后期会加大力度建设法学专业的模拟法庭课程,作为一门单独的实践课程进行教学。

需要说明的是,网络教育中的实验教学无法达到100%的教学效果,只是实践演示或虚拟实验,真实环境下的实践仍然不可缺少。在可能的条件下,仍需为学生提供必要的真实实践环境,如可在个别学习中心建设实验、实习基地。在“真实”与“虚拟”两种实践情境的共同作用下,相信会有更好的教学与学习效果,以达成学生有效学习的目的。

5 结束语

实验教学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改革网络教育教学内容与形式,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而提高远程教育的教学质量都具有重要的作用。兰州大学网络教育学院还会对实验环节的设计、实施与考核等方面进行不懈的探索,努力制作出优质的课件,为推动远程教育的发展而努力。

参考文献

[1]汪诗林,吴泉源.开展虚拟实验系统的研究和应用[J].计算机工程与科学,2000(2):33-35.

[2]贾皓丽,宋端智,冯雪君.网络虚拟实验室应用研究[J].计算机工程与科学,2002(1):46-48.

[3]彭洋.基于ISO9000的财经类实验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构建[J].现代教育技术,2010(10):145-148.

[4]庞妮,林茂松,杜润涛.以学习者为中心的网络课程教学设计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1(10):74-77.

第5篇:教育学课程设计范文

关键词: 案例教学 网络课程 教学模型

案例教学法是一种以案例为基础的教学法,通过提供经典案例,为学习者提供真实的学习情境,分析并展开讨论,最后进行总结和反思。近年来,案例教学已广泛运用于教学和各类培训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案例教学一般在课堂教学环境当中进行,而在网络环境下如何组织好案例教学,实现案例的在线学习,还有待探索和实践。本文试图从网络环境下案例教学研究的意义入手,分析有关在线案例学习的网络课程网站,归纳教学案例在网络课程中的教学形式,从而构建网络环境下案例教学模型,最后实现案例教学平台的设计。

一、网络环境下案例教学研究的意义

课堂面授环境下开展案例教学,由于受到很多条件的制约,难以保证其高效实施,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如:课堂案例教学一般采用学生自行准备、小组讨论准备、小组集中讨论、全班讨论,老师总结阶段和课后反思的基本模式,但授课班级的人数、教学时间、师生交流的时间长短等条件不同,直接影响学习者思考和讨论的时间,从而影响案例教学的教学效果。随着通信网络技术的发展,丰富共享的网络资源,实时的在线交互,使得一种以学习者为中心的网络环境下的案例学习成为可能。网络环境下的案例教学有以下优势。

(一)在线案例学习打破了时空的束缚,学习灵活性强。

课堂环境的案例教学,由于受课时和教室空间的限制,学生很难同时进入讨论状态,对案例进行多角度、全面和细致的分析。而网络环境下的案例教学,可以冲破时空的束缚,进行实时和非实时的交流,并能实时记录讨论的全过程,供学习者共享。

(二)学习资源丰富,利用率高度,且具有增殖性。

利用网络的资源共享、知识重组的功能,可以整合各类型的学习资源,极大地丰富了我们的学习资源。网络环境下的案例教学大大扩大了参与讨论的学生的规模,课堂面授的案例教学学生数量控制在三十至四十之间最佳,人数超过四十,教学效果就很难得到保证。但网络环境下的案例教学可突破时空的限制,老师和学生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可以自由地交流和协作,学生的规模数量可扩大至约一百人,大大提高了资源的利用率。学习资源随着讨论的深入,教学资源得到不断增殖。

(三)学习交互性强,学生参与度高。

利用网络环境进行案例教学,可以在案例讨论过程中给予学习者实时的帮助,并能对讨论结果及时反馈,不断引导讨论的方向,使学习得以继续进行,学生的满意度和参与度大大提高。

二、案例教学在网络课程中的应用形式分析

通过对有关在线案例学习的研究,案例教学在网络课程中的应用形式可归纳为以下六种。

(一)案例引入。

在正式学习内容之前,引入一个与知识内容相关的案例创设情境,通过案例与主题内容的迁移类比,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常采用的方法有:案例可以是历史事件、生活当中常见的故事、经典实验或与主题相关的视频等。

(二)课中引例。

在知识讲解的过程中,对于重难点内容,采用举例说明的方式促进学习者的理解。常采用的方法有:①举例说明,通过对案例的剖析,加深对主题观点的理解。②引用例子说明重点问题。③用举例的方法对知识点加以说明,给学习者提供实践方法。

(三)案例观摩。

在学习过程中展示观摩案例,然后让学习者对案例进行讨论思考,最后教师对案例进行详细的解读,对讨论和思考的结果进行点评。特点:在观摩并点评案例的过程中,帮助学习者发现问题。案例观摩的过程:案例呈现、教师解读、专家解读、反思与启示。

(四)案例讨论。

给予一个案例,针对案例中的问题展开讨论,引起思考,学员可以运用课程知识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常采用的方法:①呈现案例、提出问题、实时讨论或面对面交流。②给出一个案例供学习者讨论思考,并对案例中涉及的讨论要点给予提示。

(五)课例评析。

课例是对教学问题和教学决定的再现与描述。课例评析的目的是通过对教案设计、讲课思路、说课等环节的分析,让教师学会有目标、有方法地研究课堂改进。课例评析一般包含教案阅读、课堂实录、教学说明和课例点评等环节。

(六)案例研习。

教学内容融合于综合案例中,学习者通过对案例的研究和实践,加深对教学内容的深层理解。所以“案例研习”可以看做是一种课程类型,而案例学习(case-based learning)广义上既包括活动类型,又包括“案例研习”的课程类型。常采有的方法:①通过介绍成功案例,指导学习者的实践活动。②教师针对自己的课堂教学进行介绍。③课堂实录案例学习。

三、基于案例教学的网络课程教学模型

通过上面对现有典型案例教学的网络课程应用分析,其网络课程只能称得上是课堂教学中的案例、课例素材而已,大多数是案例的电子化,其网络优势发挥不明显,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基于案例教学的网络课程。该内容旨在构建一种以网络为依托,虚拟现实的在线案例学习的模式。

图 1

基于网络环境下的案例教学模型,强调以学生为主体的协作学习和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在传统课堂面授案例教学模式的基础上,充分发挥网络环境下共享、交互性强、突破时空的限制和学习灵活性等优点,以案例讨论为核心,利用网络监控机制,老师对学习者提供实时的引导和困难的帮助,使讨论得以继续进行,朝有益于解决问题的有利方面发展,最终达到培养学生解决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协作共事的能力。教师在网络学习平台上学习案例和相关资料,根据学生注册的班级对学生过行分组;各成员阅读、分析和思考案例,形成小组案例分析列表。案例分析列表在小组讨论区再进行广泛、细致深入的讨论,形成小组案例分析报告,各小组的分析报告组成案例分析报告列表,然后全部各小组对报告列表进行讨论,得出关于该案例学习的案例分析报告。在讨论过程中,老师利用网络监控机制,对讨论进行引导,并提供实时的帮助,解决学生在讨论中遇到的困难,使学生不断树立学习信心,把持讨论的方向,保证讨论得以继续进行。最后,老师对整个案例学习的各个阶段、讨论结果,以及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优缺点进行总结和评价,并对整个在线案例学习活动进行反思。实现网络环境下的在线案例学习模型,如图1所示。

(一)教学案例及相关学习资料。

老师除了要呈现蕴涵知识点的案例外,还需提供事先设计好的案例分析题,有利于学习者的思维的导航;相关学习资料可以是学习材料、背景资料、类似的案例、友情链接、案例的增殖资源、相关的文章及多媒体资料等。

(二)案例分析列表。

学习者阅读案例及相关资料,自主探究,根据自己对案例的理解,完成案例分析题。小组各成员可对个人分析题作业互相评议、补充、修改、反思,促进对案例的进一步理解,最终形成案例分析报告。

(三)案例分析报告。

案例分析报告是学习者通过诠释案例的各要素,将案例中的表象与知识点相联系,实现的意义建构。

(四)总结与评价。

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对整个在线案例教学活进行总结和对案例分析报告进行评议。

(五)监控机制。

监控机制是指教师帮助学生学习的认识帮助工具和协作工具,如,QQ、微博、博客、电子学档、检索器、电子邮件、站内邮箱、案例报告生成器、留言板、论坛及通信电话等。

四、基于网络环境下案例教学模型的网络课程设计

在了解了网络环境下开展案例教学的意义,分析了现有典型基于案例教学的网络课程教学应用形式之后,提出了“以学生为中心,自主探究,协作学习”的在线案例教学模型。为了使网络课程实现该模型,网络课程的系统设计可以从下方面考虑。

(一)系统设计的流程。

网络课程系统采用B/S结构架构,在功能上,要实现角色权限的设定、案例的和阅读、案例分析列表、讨论交流、分析报告的生成、教学笔记等功能。在线案例教学的过程包括:案例的、教学准备、教学进行和总结与反思四个阶段。案例的阶段,教师除了利用网络课程提供的案例编辑器编写案例或直接导入外,还要提供分析案例分析有关的相关资料,便于创设学习情境,并提出案例分析题;教学准备阶段,教师可对案例进行管理、建立班级和对注册的学生进行分组;教学进行阶段,学生对案例进行阅读,在小组在各自的讨论区进行自主、协作学习,经过一段时间后形成本小组的案例分析报告,提交至本班的案例分析报告模块,各小组成员可对分析报告,再进行评议、修改、反思,最终完成案例分析报告,教学进行的全过程,教师可以查看案例学习的全部信息和参与案例讨论的过程,并可对学生进行实时指导;总结评价和反思阶段,教师对案例学习的全过程、案例分析报告等进行总结和评价,并对记录在线案例教学时的思考。

(二)角色权限的设计。

根据系统设计流程,网络课程内容的浏览包括四种角色的权限,即:系统管理员、教师、学生和访学者。

系统管理:具有管理网络课程的最高权限,涵盖了其他角色的全部功能,具有角色定义、查看登日志、管理用户、管理案例、管理素材、管理案例分析报告等权限。

教师:和管理案例及相关资源、可以进入班级和各小组空间、可以上传和下载文件、查找用户等权限。

学生:进入案例空间、进入班级空间、进入小组空间、查找用户、上传文件等权限。

访学者:指没有注册的用户。其权限为浏览案例、检索资源等。

(三)监控机制的设计。

监控机制是在线案例教学得以胜利进行的重要保证。在监控设计上,应做到制度监控、实时监控和事后监控三个方面。为了调动学生主动参与性和积极性,在设计上可对学生学习行为进行监控,如,对参与讨论、发帖的数量,是否按时完成撰写案例分析报告等,系统对学生成绩分数作相应的加分扣分或是零分处理;网络课程除了讨论区、留言板、邮箱等常见监控功能外,还应在教学进行阶段整合实时监控工具,如,在线QQ、博案、微博等。

五、结语

网络环境下案例教学的理论研究和实践还处在摸索阶段,对教学模式、教学设计、教学过程、教学支撑平台设计及影响教学效果因素等都有待进一步加大研究力度。本文在分析现有教学案例在网络课程中的应用的基础上,提出了“以学生为中心”在线案例教学的教学模式,并对该模式下的网络课程设计问题进行了探讨。

参考文献:

[1]张国民,张剑平,邱红霞.基于教学交互视角的网络课程分析[J].现代教育技术,2008,(7).

[2]白杨.网络环境下培养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的案例教学研究[D].西南大学,2009.

[3]刘名卓.教学案例在网络课程中的教学应用[R].华东师范大学,2010.

第6篇:教育学课程设计范文

【关键词】通信技术课程组;实践教学;课程建设

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共同构成了高等教育完整的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相辅相成并紧密联系,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科研能力等方面作用非常重要,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加强对知识的理解,促进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发展,提升学生创新和分析能力有效手段,是决定通信工程课程教学质量的关键环节[1]。

1.通信技术课程组实践教学现状

我校通信工程专业课程所属三个课程组,分别为高频电子课程组、通信技术课程组、信号处理课程组,其中通信技术课程组主要包括《信息论与编码》、《通信原理》、《移动通信》、《CDMA技术》、《现代通信网》、《程控交换》等课程,该课程组既包括专业核心基础课也包括专业应用课。因此,根据通信技术课程组中课程的特点,在课程组建设中我们首先以实践教学环节建设为重。实践教学环节建设从通信技术特点入手,深入分析各门课程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在综合考虑课程教学内容的整合优化的基础上,建立完善的通信技术课程组实践教学体系。

目前,通信技术课程组的实践教学环节主要存在以下问题:(1)实践教学内容的设置与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相比相对滞后;(2)课内实验与课程设计环节通常只是单纯的针对一门理论课程开展,实践内容不成体系;(3)课内实验内容多以理论验证性为主,缺少综合性、设计性实验;(4)课程设计环节课时少,多以仿真验证为主,不利于学生设计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5)实验设备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学校在教师的实践能力培养及新型实验设备的使用培训方面投入少。

以《通信原理》课程为例,实验课对学生了解专业知识有着重要的作用和意义。传统的实践教学中,往往只是进行一些简单的验证性实验,而且学生多为两人一组,学生按照老师的要求进行实验,根本无从谈起对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学生和教师虽然在实践环节也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却得不到良好的效果。

2.课程组实践教学环节改革与建设

针对课程组实践教学环节存在的问题,在课程组建设中,课程组系统规划了实践教学环节的改革与建设。本环节主要分以下四个部分来进行。

2.1 课上演示教学环节

根据几年的教学经验得知,部分学生反映通信类课程枯燥、难懂。根据这种情况,本课程组教师将重点加强课上演示教学环节,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与效果。目前,我们已经成功开发出针对《通信原理》课程的“通信原理自主学习系统”,本软件可以实现对信号模拟调制、数字调制、模拟信号的数字化、码型变换、数字基带信号的传输等通信技术的演示,并且我们将在(下转封三)(上接第176页)软件基础上增加《信息论与编码》课程内容的演示功能,如信息量的计算与比较,huffman编码的压缩与解压等。对于课程组的各门课程将开发相应的课堂演示教学内容,例如,在《现代通信网》课程中,针对计算机网络一章,教师可以使用sniffer软件,进行抓包处理,并进一步和学生进行通信协议的分析讨论。此环节能使学生形象化、立体化理解通信技术课程组的主要知识点及各个课程间的关系。

此外,为使课堂教学生动、形象、直观,提高教学效率,对于理论性较强的课程部分,可将MATLAB仿真软件用于课堂教学,MATLAB强大的可视化数据处理功能可以弥补授课时数的不足,减少教师制图表的麻烦和不精确。

2.2 实验教学环节建设

在实验教学方面,需合理配置演示性、验证性和设计性、综合性实验。对于不具备硬件条件的课程,就要充分利用仿真实验的便利条件,使学生对理论知识更好的消化和吸收,锻炼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信息论与编码》、《通信原理》课程中,可以适当引入和灵活配置Matlab、Labview、SystemView等仿真软件,由学生设计和实现虚拟实验,通过灵活配置一些仿真参数,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和讨论,通过图形对比,使学生从理论认识进一步深入到感性认识,以更好地理解和巩固原理中的概念和结论[2]。

对于具备实验室条件的课程,应在现有实验条件和课程设置的基础上,对实验的类型和内容进行改革,倡导研究型学习,在加强基础验证性实验的同时设置一些典型的综合设计性实验。例如,在《移动通信技术》实验箱上应多开几个系统级实验,有利于学生对整个GSM/CDMA移动通信过程的理解和掌握。

2.3 课程设计教学环节建设

课程设计作为一个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是学生学完课程后综合利用所学的知识进行设计实践的一种实践教学形式。目前,在本课程组中只有《通信原理》课程安排了课程设计环节,内容为理论验证性的软件仿真,内容固定、单一,课时为一周,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设计与创新能力。因此,在课程设计教学建设中,应细致研究各门课程间的关系,突破对单门课程进行验证性实验的局限,设计能够融合各门课程间联系的仿真或硬件设计题目,同时能够与实际应用相结合。

课程组进行课程设计建设的具体措施如下:(1)增加设计型和综合型课程设计题目,增加课程设计课时,增大课程设计工作量;(2)教师提供多个课程设计题目,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可任意选择;(3)课程设计题目应软件仿真与硬件设计结合,让学生有更大的选择空间;(4)教师应积极开展教科研工作,及与企业的交流合作,并将所学知识及教科研成果运用与课程设计的教学工作中。

2.4 毕业设计教学环节建设

随着社会的发展,现代教育正在朝着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方向发展,社会的需求已经成为教育发展的风向标。要想将学生培养成为面向市场和生产第一线的高级应用人才,学校就必须注重学生实践教学的发展和改革。毕业设计环节不仅可以有效的提高学生理论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情况,而且能够加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能够得到有效的提升。

毕业设计教学建设环节教师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毕业设计题目应注重与企业生产实践相结合,积极开展校企合作;(2)注重形成以课内实验、课程设计、毕业设计为一线的课程实践体系,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3)充分利用现有教学资源进行设计题目的开发,例如物联网实验箱、中兴实训设备等;(4)教师应积极开展横向与纵向课题的研究,并将研究成果运用与毕业设计的指导工作中;(5)毕业设计成果可用于课程教学过程中,例如与课程相关的毕业设计可用于课堂演示教学环节,这对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在校企合作方面,我们正在积极探索校企合作模式,利用企业掌握的先进通信技术,推动本课程组乃至通信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和发展,一方面培养能够跟上通信技术发展和实际应用步伐的教师队伍,另一方面能够培养出熟练掌握专业理论知识和工程操作技能的学生,为通信工程技术行业提供合格的工程应用人才[3]。目前,我们已经成功地将校企合作成果运用于课程设计及毕业设计教学环节中,并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3.结论

实践教学体系不仅要面向应用,而且要面向创新。通过对通信技术课程组实践教学的建设和探索,以进一步实现通信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形成,培养学生能运用学科理论知识,实现对实际通信系统进行分析、设计及运维的能力。新教学模式的改革,在很大程度上锻炼了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摆脱了传统的被动性、验证性实践环节的束缚。在做到学以致用的同时,满足了社会用人单位对复合型通信技术人才的要求[4]。

参考文献

[1]陈建军,韩庆文,蒋阳.通信工程专业的实践教学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2,22(4).110-113.

[2]王颖.通信工程专业实践教学建设初探[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1,26(5):57.

[3]胡玮.通信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改革与研究[J].中国电子商务,2012,6:133.

[4]金巧芳,张春兰.通信专业核心实践教学虚实结合的研究与实践[J].课程教育研究,2012,5(上旬刊):121-122.

第7篇:教育学课程设计范文

关键词:营销策划;项目教学;课程设计;高职

“营销策划”是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具有极强的应用性和实践性的课程,是所有营销类岗位所必需的理论指导和操作指南,也是市场营销专业学生最基本的技能培养和思维训练课程。市场调查发现,我国营销策划人才在供求方面存在结构性错位问题,严重阻碍了我国本土企业的持续快速发展,未能形成正确的思维模式是学生营销策划能力差的根本原因[1]。因此,如何根据岗位要求重构教学内容体系和教学模式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基于项目过程进行《营销策划》课程设计的重要性

项目教学法是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而进行的教学活动,它是“行为导向”教学法的一种。姜大源提出“学习领域课程开发的基础是职业工作过程,由该专业相关的职业活动体系中的典型工作任务导出全部职业行动领域,再由行动领域导出学习领域,并通过适合教学的学习情境使其具体化”,而“在学习领域的课程方案中是通过具体的学习领域转换为学习情境,如项目教学、案例教学等来实现。[2]”

“营销策划”本身具有极强的应用性,但是传统的《营销策划》教材是在学科体系和知识体系的指导下形成的,其课程设计没有摆脱知识体系的框架,完全不能适应新的职教理念以及企业岗位的要求。因此《营销策划》课程设计的改革势在必行。

二、基于项目教学的《营销策划》课程设计思路

通过调查分析,我们将企业市场营销部接受产品营销任务后的工作过程总结如下:

1.首先对市场进行调研,了解营销活动环境,对消费者需求情况做出分析和预测。

2.在市场调研和市场预测的基础上,确定产品的目标市场并形成最终可执行的销售方案。

3.对竞争对手产品进行跟踪分析,完善企业的产品价格、品牌和包装体系。

4.为促进企业销售目标的实现,采取一系列有效的促销活动来帮助产品的销售并通过渠道开发、选择和合作,把产品从企业顺利转移到消费者手中。

5.老客户关系进一步维护和新客户的开发。

6.新产品的研发与上市推广,新一轮营销活动的开始。

因此,我们结合“营销策划”极强的应用性,根据高职学生要求动手能力强的特点,按照企业营销部门的工作领域设置学生的行动领域,以“工作任务”为载体并将各项工作目标化、工具化和流程化,联系企业营销实践,通过规范执行、标准执行来训练学生的营销策划技能,完成各营销任务的策划,以提高学生的有效执行能力,增强岗位工作所需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我们将学习领域设置为十个项目,教学体系分成六个部分:了解项目来源(资讯)――明确项目及任务目标(资讯)――掌握技术(资讯)――单项工作表单填写训练(计划、决策)――项目训练(实施、检查)――项目评价(评价),并通过理实一体的教学方式,使学生的学习成果最终体现在高质量的营销策划方案上。

三、基于项目教学的《营销策划》课程内容设计

我们将教学内容重新组织,教学内容的选取也打破传统的学科体系,根据“工作导向、岗位适用、课证一致、兼顾发展”四位一体的原则进行取舍,以增强课程教学的针对性和适用性,并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1.以营销策划书的编制为工作任务。高职学生的就业岗位主要是具体业务层面的,一般做的营销方案是比较单项的、微观的,如市场调研报告、分销渠道分析、促销方案等,我们的教学主要围绕这些工作任务进行教学编排。但考虑到学生将来的可持续发展和晋升的需要,我们也要求学生应该能够掌握制定综合性的营销策划方案知识和技能。因此,学生的学习成果最终体现在各营销环节上一个高质量的营销策划方案上。

2.知识学习与技能训练一体化教学编排。每个项目按照了解项目来源、明确项目及任务目标、掌握理论知识、单项工作表单填写训练、项目训练、项目评价六个步骤安排教学。项目来源介绍是在学生没有学习有关知识以前,根据生活经验来感性了解项目创设的背景和意义。经典案例与知识点介绍部分把相关的营销知识进行讲解。在学生学习完相关的营销知识后,再让学生做相关的项目任务。营销知识的学习为后面的营销策划技能训练准备了理论方面的知识,而营销策划技能的训练是营销知识的实际综合运用。通过完成“项目任务”,让学生把知识实际运用到具体项目中。

3.单项训练与综合实训有机结合。为了更好地体现“做中学、学中做,教、学、做相结合”的教学理念,按照学生技能掌握的规律,在营销知识学习时,通过完成针对本项目任务的各种任务表单的填制,来加深学习者的学习效果,掌握一些基础性技能,再做每一项目的综合任务实训,把本项目所学知识体现在一个完整的营销策划上。

本课程针对营销策划的一般工作岗位和要求选取教学内容,教学项目设计如表1所示:

四、课程的项目教学实施效果分析

经过一轮的课程实施,学生反映本次课程改革取得了比较好的成果:通过能力训练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大量的实训练习加强了学生的参与主动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项目化教学使学生感受了真实的工作过程且提高了实战能力,并通过团队合作增强了团队合作意识。同时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总结了一些可能存在的教学重点、难点,研究了一些相关的解决办法,如表2所示。

总之,本次改革实验研究还存在一些不足,需要我们在课程改革中进一步探索和研究,不断完善,努力使课程教学内容既符合企业需求又具有可操作性。

参考文献:

第8篇:教育学课程设计范文

浙江旅游职业学院浙江杭州311231

摘要 联合教学是一种崭新的教学方式,它是以企业部门经理或资深培训师为主要人选,与专业骨干教师组成一对一的教学搭档,将校企合作落实到人与人的紧密合作,承担具体课程的开发、共建与教学工作。联合教学能够给学生模拟出一个真实的工作环境,展示了课程的实际流程和步骤,同时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动手能力、合作能力、职业态度等方面也得到了充分的锻炼。

关键词 联合教学;课堂生态;创意;职业能力

广告策划与设计课是市场营销类课程中一门比较重要的课程。从教学历史发展上看,有多种教学模式被教师使用,如教师讲授式、案例教学式、学生自学式等,通过观察和思考,这些教学方式有各自的优缺点。为了提高教学效果,必须对教学整体过程进行创新改造,对教学的人员选择、课程的实际流程和步骤设计、创立真实的工作环境进行科学的设计和考核,这样才能大面积提高这门课程的教学质量,真正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

1 教师人员的选择

在课程设计中,教师的主体作用不荣忽视。教师选择得当,就会呈现活生生的课堂生态,教师的课堂引导作用才能科学体现。

1.1 专业教师的选择

专任教师应具备对自身课程设计、教学组织与教学实施的能力,具有较高的科研能力,能把科研成果进行转化,每年要有一段时间到广告公司、策划公司挂职调研,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良好的教学效果,应有双师资格,还能够指导学生进行创新设计。能够运用启发式、开放式、讨论式、实践式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懂得高职教育的一般教育规律。专任教师应该懂得教育学和心理学的一般规律,能够利用教育学和心理学的一些原理、原则和方法来指导课堂教学。在课堂内容的组织上、课堂纪律的掌控上和教书育人的诸多方面都要有所提示和引领。

1.2 兼职教师的选择

要求兼职教师具有丰富的企业实战经验,应为广告公司或策划公司的职业经理人或业务骨干,能够胜任学生的职业技能训练,具有高超的专业技能、设计能力及较好的培训技巧和教学能力,能够把企业鲜活的案例和企业实际的操作过程翻转到学校的课堂上。兼职教师应该是企业中熟悉一线设计、创意、策划的人员,他们了解当今商品设计的最新潮流、趋势和动向,能够将这些最新的信息以最快的速度和无缝化衔接的形式第一时间传递给学生。

2 课程的实际流程和步骤设计

科学的课程设计是整个教学的灵魂,是根据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的认知规律设计教学流程和步骤,并以职业工作过程为基本出发点。

专任教师在开设广告策划与设计课程之前,应指导学生进行课前的预习。根据教学进度使同学们带着问题事先在图书馆、阅览室、资料库、信息中心获取进度内的相关信息资料,带着对这些问题的初步理解进入课堂。专任教师对广告策划与设计课的教学组织应该符合教育教学的一般规律。

开课之初,应该提请大家注意利用一切手段对学生产生吸引力,对学生产生吸引的内容应该和课程内容、时事、育人内容相一致,接着进行理论的阐述。理论的阐述应该是介绍这门课程的原则、规律、概念和方法,接着介绍这门课程的重点和难点,进行理论讲授,使学生了解掌握标志设计的情况和商标设计的一般原则、设计方法和表现方法。接着列举实际的案例进行讲解和说明,让同学们对列举的案例在课堂上进行练习,给同学们一定的思考和设计想象的时间。教师让学生到黑板前进行演示和说明,请同学们对这种演示和说明提出优缺点。最后,教师对学生的设计进行点评,并布置相关的课后作业让学生进一步深入思考。

兼任教师对广告策划与设计课进行实例分析,可以历次在全国广告策划与设计大赛获奖作品进行实例分析,指出其中的创新点和构思。兼任教师可以对广告策划与设计课进行作业练习和组织开展课堂辅导。

兼任教师和专任教师在课程教学内容和操作流程上有所不同。兼任教师主要是要带领学生到企事业单位的一线进行参观、考查和学习,将最新的、引领时尚和潮流的、被市场认可的设计和创意介绍给学生,同时要把这些符合时尚潮流获奖产品的设计思想、设计源泉和设计过程向学生们进行深刻的剖析,以便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首先是模仿,然后是创新,接着就是产生新的作品。兼职教师的这种引领作用主要是启发式和创新式的。

3 创立真实的工作环境

选择有利于教学的教学环境是教学设计的有机组成部分。兼任教师带领学生实地参观公共场所的商标。采用照相、速记、素描和手画等手段记录商标的一般影像,根据调查结果,以审美、求实的观点进行问题分析。根据研究结果,提出新的商标设计或修改设计方案,使得项目课程取得良好成效。兼任教师在广告策划与创意这门课程中应该将相当大的课时用于带领学生去企业现场、博物馆和展览馆进行参观,模拟一个真实的创作场景,描述创作人员在场景中的创作过程,如描述创作人员当时对于某一个创作产品的灵感、创作原则、时尚、创作需求的把握,并在此基础上对某一具体的物象进行产品设计。一个优秀的设计产品,它不可能一蹴而就。设计的灵感出现以后,对设计的产品进行初步的描画,对设计产品的造型、色彩、形制进行初步的摹画,然后再进行反复修改,在修改的过程中一定是基于社会生活的积累,不断地完善,最后成型。优秀的作品一定要经过多次的修改,最后才能够完成全部的设计。这类的作品至少应该在某一项上有所突破。在这整个过程中,兼职老师应该进行深度的、宽幅的、细致的讲解。只有这样,才能够引领学生们创立和设计出优秀的产品。

4 学生能力的提升

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目的主要是提升学生的各种实际工作能力。这些工作能力应该包括动手能力、合作能力和职业能力。

4.1 学生动手能力的提升

学生动手能力的提升是指学生能够设计、创意一些产品和商品的能力。在广告策划与设计这门课程中要体现出学生的动手能力。专任教师和兼职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把这种教学的目的和功能向学生们传达清楚。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尤其是兼任教师一定要增加动手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大量的为学生布置各个类别的产品和商品的设计任务,让学生们对各种不同的产品和商品进行设计、构思,以便提高动手能力。

4.2 学生合作能力的提升

在广告策划与设计这门课程中,专任教师不仅仅是介绍这门课程的原理、原则、规则和方法,更主要的是要提示学生们在今后的工作岗位上要有合作能力。合作能力的培养首先是要求学生具备合作的意识。在社会化大生产的过程中,单个人的力量极其有限,必须多人集体合作,才能够创作出优秀的产品。一个优秀的设计团队应该具有多种能力,如每个人的专业能力。团队中每个人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团队奉献能力都要在团队合作中得以实现。

4.3 学生职业能力的提升

学生的职业能力是指学生要在广告策划与设计在这门课程中经过完整的学习能够创立、创新产品和商品,能够为企事业单位设计、构思、创意一些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物质文化需求的产品和服务。这种能力的提升,是在经过专任教师和兼职教师的共同教学过程以后,学生长期大量地对社会进行考察,根据广大人民群众对于这类产品的需求和这些产品的设计原则、原理、方法、规律,有针对性地进行设计。设计产品的基本特点,首先是满足人民的基本物质文化需求,并在此基础上对色彩、造型、构思、创意等方面有所突破和创新,真正地创立和创新出广大人民群众所喜爱的产品和商品。

广告策划与设计这门课程是一门实践性比较强的课程。需要专任教师和兼任教师不断地对课程的实际流程和步骤进行设计,并创作真实的工作环境,让学生们身临其境,深刻地理解工作环境中人员的创作过程,加大对创立过程的讲解深度和广度,同时在课程的设计上要不断地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合作能力和职业能力,使学生能够深入理解这门课程的教学目的、教学要求、教学培养目标和培养方向,以适应未来工作岗位的需要。

参考文献

[1]陈珺霞.合作式教学法在高职课堂中的运用———以团队建设理论为基础[J].高教论坛,2013(10).

[2]崔刚,顾巍.合作式教学在多媒体教学中的运用[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3(2).

[3]杨积凤.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现代教育理念下传统教学法优势的研究[J].职教研究,2011(3).

[4]晏玉荣.试论“主题合作式”教学法[J].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9).

[5]曹长德.合作式案例教学法的形成及功能[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

[6]张婷.以合作式教学法突破多媒体教学的瓶颈[J].考试周刊,2008(10).

[7]邵士权.我国高等学校教学方法创新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

[8]别敦荣.大学教学方法创新与提高高等教育质量[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9(8).

[9]曾振平,沈振锋.论高校教学方法创新与创新型人才培养[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0).

第9篇:教育学课程设计范文

关键词:职业教育 课程设计 “五化”原则  

 

一、引言 

 

课程是教育机构基于一定的教育目标为学生提供的学习方案,是对学生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的规定。课程是教育和教学活动的载体,是实现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的重要手段。课程由教育教学诸多要素整合而成,包括目标、计划、经验与体验等,是以动态形式存在的工作或学习进程。课程的教学设计(instructional design),指运用教与学的原理,依据课程主题及学习者特征、环境条件等因素,为学习者策划学习活动的过程。课程的教学设计一般包括目标设计、内容设计、任务设计、学习方法与策略设计、学习情境设计、学习资源设计、评价方法设计等。课程的教学设计应当始终围绕学生主体,积极为其认识的发展提供有利条件,促进他们对于经验、知识与策略的积累、反思及升华。 

高等职业教育面向企业与社会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型专门人才。因此,职业教育课程应当是工作过程导向的,将职业活动中的各个元素渗透到教学的整个过程,以实际应用经验和策略的习得为目标,以职业素质与能力的养成为主线,着眼于蕴涵在行动体系中隐性实践知识的生成与构建,培养企业及社会真正需要的人才。职业教育课程教学设计需要遵循以“学习目标能力化、学习任务项目化、学习情境职场化、学习资源立体化、学习评价过程化”为内容的“五化”原则,在课程建设中凸显“项目驱动”“任务引领”“行动导向”“教学做一体”等特点,以促进学生岗位适应能力、技术实践能力及应用创新能力的有效提升。 

 

二、“五化”原则 

 

(一)学习目标能力化 

学习目标明确了课程的出发点及归宿;学习目标越明确、越切合实际情况,学习者课程学习中的每一次努力越能够获得成功。一方面,学习目标的设计应该能够体现课程主题本身的内在逻辑体系特征;另一方面,学习目标的设计与学习者的特征分析密切相关,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因材施教”。学习者的特征分析一般涉及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两方面。与智力因素有关的特征包括知识基础、认知能力和认知结构变量等;与非智力因素有关的特征包括兴趣、动机、情感、意志和性格等。学习目标的设计应能体现出学习主体的多样性、差异性和复杂性。 

职业教育课程的学习目标设计应该突出职业能力培养主线,体现职业教育职业性、实践性的特点,即学习目标能力化。个体的职业能力通常是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三要素的整合。专业能力指具备从事职业活动所需要的专门技能及专业知识,如会计专业记账查账的能力、编制现金流量表的能力,导游管理专业设计旅行方案、开展景区景点讲解的能力,软件技术专业阅读程序模型、编写程序代码的能力等。方法能力指具备从事职业活动所需要的工作方法及学习方法,注重学会学习、学会工作,以养成科学的思维习惯,如解决问题能力、分析判断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等。社会能力指具备从事职业活动所需要的行为规范及价值观念,注重学会共处、学会做人,以确立积极的人生态度,如沟通能力、组织能力、协调能力、合作能力等。 

学习目标设计应特别注重目标的可测量性。学习目标应该是外显的,明确、具体、可测量、可展示,不能停留在知道、理解、熟悉知识的层面上,而是注重将知识内化为能力。如物流管理专业“生产运作管理”课程的学习目标是:使学生能运用生产系统内设施布置的原则与方法,合理布置生产系统的地理位置;能运用定量工具编制各类生产计划,合理调节生产能力与实际需求的矛盾;能运用生产运作管理的现场管理方法,有效控制生产系统正常运作中的质量、进度和成本;能运用运作管理的新思想与新方法,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对系统状态进行合理分析,并采取相应措施进行生产系统的改进与完善。采用“能做什么”的方式直接描述学习目标,学习目标具备明确的可测量性、可展示性,对于课程教学的实施与评价也非常有利。 

 

(二)学习任务项目化 

学习任务是学习目标的载体。因此,学习任务的设计是课

程教学设计的重要环节。学习任务设计包括:学习任务与学习目标之间的依托与支撑、学习任务之间的逻辑结构、学习任务与学习情境的有机结合、学习任务与学习者的调整与适应等。职业教育课程的学习任务设计应该是工作过程导向的,以专业就业岗位典型工作过程的分析为起点,依据并围绕职业活动中工作过程(为完成一件工作任务并获得工作成果而进行的一个完整的工作程序)选择课程内容,并以之为参照系对知识内容实施序化,着眼于蕴涵在行动体系中的隐性实践知识的生成与构建,筑造课程内容结构。 

职业教育课程的学习任务设计,选用适于教学的工作项目为载体,将专业教学各知识点按工作过程及工作任务重新整合设计,凸显工作学习一体、理论实践一体、教学做一体的特点,即学习任务项目化。工作项目可以是一件产品的设计与制作,一项服务的提供或一个故障的排除等,如国际贸易实务专业为某公司填制货物报关单,软件技术专业为某客户编写web应用程序,导游管理专业接待一个大学生旅行团。以通过对岗位工作过程系统化分析所获得的工作项目为单元组织课程教学内容,将职业活动中的各元素渗透到课程教学的整个过程,使学生可以在有目标的环境下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在行动化的学习过程中促进知识与经验的建构,促进实践技能的提升,帮助学生实现从经验层面向策略层面的能力拓展。 

工作项目应具有真实性、典型性、综合性、完整性等特征。真实性指项目的选取立足于职业实践或社会生活中的真实问题,项目结果具有实际利用价值,是可使用的产品或可落实的行动方案。典型性指项目的选取立足于体现岗位工作过程的突出特点,符合学生能力水平和教学规律。综合性指项目的选取应具有一定的规模和一定的复杂度,需要运用多种领域知识和多方面能力、借助于多种可能的资源才可以完成。完整性指项目的选取立足于解决岗位工作过程中的某一完整问题,而不是一个问题的某一部分,学生可以经历并体验完整的行动过程,包括:咨询一计划一决策一实施一监控一评价,在解决问题的全过程中,获得完整的职业体验、培养并锻炼独立完成工作的能力。 

(三)学习情境职场化 

学习情境是服务于学习的微环境,是“学习被刺激和支持的地方”。学习情境作为课程教学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是物理的、现实的(如社会环境、自然环境),也是心理的、人工的(如情感环境、认知环境)。从空间布局来看,传统的教室(包括实验室、实训室)布局多以教学为目的进行设置,更多考虑如何有利于教师对于学生学习活动的掌控与指导以及学习过程中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对实现岗位工作场景的模拟以及岗位工作过程的再现考虑较少。在这样的学习情境中,学生不能有效感知外界环境对未来职业生涯所起的作用,也无法在心理环境中将“所学”与未来工作中“所用”之间建立起必然的联系。在强调“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高职院校中,职业教育课程学习情境的改革也非常重要。 

职业教育课程的学习情境设计,必须紧紧围绕学习目标和学习任务,努力创建与真实职业场景直接相关的学习环境,即学习情境职场化。如,为会计专业“会计实务操作”课程创建模拟财务大厅的学习场景,为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商品采购管理”“物流管理”课程创建模拟连锁超市采购部、物流中心的学习场景,为软件技术专业“j2me程序设计”课程创建模拟软件公司研发部的学习场景。在模拟职场的学习情境中,学生的主体意识被充分唤醒,工作性行为取代了单纯的学习性行为,经验和策略的获取具有更加明确的指向性,“在工作中学习,在工作中锻炼”,知识和技能的养成在工作过程中动态实现。

在教育实践中,职业院校作为教育机构不可能也不必要在规模及数量上对真实职业场景进行一比一复制,“学习情境职场化”必须走校企结合之路。校企合作可以是多层次、多方位、多形式的,一般的合作可以由企业投入设备、资金帮助学校建立校内实训基地,或是学校利用企业设备、场地建立校外实训基地;深层次的合作可以是人才的订单培养或定向培养,企业除提供必要的学习设备与场地外,还向学校提供培养模式、师资、技术等,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更深一层的合作则有可能是企业向高职学院注入股份,直接参与办学过程,与高职学院分担决策、计划、组织、协调等管理职能,同时也分享办学效益。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成为职业院校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过程中亟待解决的核心问题。 

 

(四)学习资源立体化 

从基本的教育功能和作用出发,学习资源是包括传统教材在内的一切有利于学生增长知识或发展技能的教学材料的总和,以不同的承载媒体、多样化的形式出现,基于不同的使用主体。传统的学习资源有教材、讲义、习题册、补充练习、学习指导书、实训指导书、活动手册

、辅导材料、复印材料、期刊、杂志等,伴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与应用,网站、论坛、留言板、知识库、专家系统、学习软件、文本文件、视频文件、音频文件、幻灯片、电子表格、照片等一大批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学习资源被广泛采用。此外,还有一些课程教学实施中使用学习资源,如授课计划、教案、学习任务书、项目说明书、引导文、练习册、工作页等等。 

职业教育课程是整合了职业实践与专业知识的工作过程的集合体,那么,与课程密切相关的学习资源,也应该能够覆盖课程全过程的每一阶段、整合职业实践与专业知识两个方面,也就是学习资源立体化。如软件技术专业“j2me程序设计”课程基于软件公司研发部的学习情境,学习资源除通常的教材、学习任务书、多媒体课件、教学网站之外,还包括软件公司的各项规章制度——项目管理制度、员工考核制度、员工培训制度等;开发标准——游戏策划文档模板、游戏设计文档模板、j2me手机游戏开发编程规范等;技术资源——参考手册、示范项目电子文档和源代码等;工作资源——开发平台、测试平台、测试软件等;人力资源——客户、产品经理、项目经理、技术总监、部门经理等,其中人力资源角色可以由教师或学生分别扮演。为更好地服务于体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特色的职业教育课程,学习资源不断深化内涵、拓展外延,由封闭走向开放,立体化建设是必由之路。 

 

(五)学习评价过程化 

著名职业教育专家姜大源在《职业教育学基本问题的思考》中提出了基于科学发展观的评价观,也就是以人为本的整体性评价观,并认为:职业教育的评价将由功利性向人本性的范式转变。传统教学评价以终结性评价、结果性评价为主导,评价主体、评价内容、评价方式都比较简单;另一方面,传统教学评价片面强调关于学习者对知识与经验最终掌握水平的评价,忽视对与学生终身发展密切相关的非智力因素的评价。职业教育课程教学设计的“学习评价过程化”,与以人为本的整体性评价观相适应,强调对与课程学习相关的职业能力发展、渐进全过程的评价,对这一过程产生影响的各种因素都将成为评价的目标。 

在实施操作层面,评价方案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一是评价主体:不应只是单一的由教师完成的“权威性”评价,而应该是双边的、多边的行动,学生参与,企业参与,社会参与……强调多边互动。二是评价内容:既要有体现学习任务完成质量的知识课程和技能课程的成绩单,也要有体现个人素质及情商、心商、交际商、适应商的评价表。事实证明:在个人获取成功的过程中,情感、意志、兴趣、性格、需要、动机、目标、抱负、信念等非智力因素的贡献率大大高于智力因素的贡献率。三是评价方式:既要有以考核动作技能为主的操作考试,又要有以测试认知水平为主的知识考试;既要在模拟的职业环境中考试,又要在真实的职业活动中考试。 

 

三、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