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加强网络阵地建设范文

加强网络阵地建设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加强网络阵地建设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加强网络阵地建设

第1篇:加强网络阵地建设范文

网络的复杂性和大学生自身的特殊性增加了大学生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难度,因而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需要党、团委、高校和大学生等相互配合,形成立体的全员育人格局。

1发挥党的领导作用

同志多次强调,牢牢掌握党对高校意识形态的主导权,提高高校党委引领和控制意识形态的能力,正确引领意识形态发展的方向。为此,一要坚持党对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领导,包括政治、组织、思想等领导;二要提高党对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领导能力,加强执政党建设,保持党的阶级性和先进性,掌握意识形态教育主导权。

2发挥共青团的职能作用

共青团是意识形态建设的实践者和意识形态渗透的防卫者,因而,大学生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离不开它的支持。其一,开辟共青团网上教育基地。利用网络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武装大学生,自觉抵御西方意识形态的网络渗透。其二,树立为青年服务的理念。共青团在解决大学生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的思想问题的同时,要着眼于解决大学生最关心的实际问题,增强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凝聚力。

3发挥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队伍的中坚作用

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队伍主要包括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高校辅导员,这是大学生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中坚力量,其素质和能力直接影响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成效,因而要加强这支队伍的素质和能力建设。其一,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的建设。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主阵地,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老师是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重要主体。我国必须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的选拔、培训及管理,努力造就一支既懂意识形态又懂信息技术的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专业队伍。其二,充分发挥高校辅导员的教育作用。调动高校辅导员工作的积极性、创造性,掌握大学生的思想动态,解决学生网上网下的问题,积极探索大学生网络意识形态教育工作的规律,加强与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老师的合作,增强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实效性。

4发挥大学生自我教育的主导作用

没有绝对的教育主体和教育客体。在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活动中,大学生一方面是受教育者,接受主体的引导,同时也是学习的主体,安全教育的影响只有通过大学生自己接受,才能真正起作用,因此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要充分发挥大学生自我教育的作用。其一,帮助大学生树立自我教育的观念,认识发挥自身能动性的重要性;其二,提高大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使大学生掌握自我教育的方法,将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内容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确保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目标的实现。

二充实大学生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内容

教育内容是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中介,直接关系到大学生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效果。由于网络意识形态是基于虚拟网络社会而产生的意识形态新样式,因此,我们必须注意教育内容的与时俱进,在考虑社会发展要求、大学生个体需求的同时,将网络社会的特殊性纳入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内容体系,充实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内容。

1网络法制教育

网络的开放性、虚拟性等容易滋生网络犯罪,网络安全离不开法律的维护,对大学生进行网络法制教育,是大学生网络意识形态教育的应有之义。其一,澄清认识,提高大学生网络法制意识。转变大学生的观念,使大学生意识到网络不是一个“绝对自由”的空间,要在法律范围内用网。其二,利用网络开展网络法制教育。在建立一批有吸引力的法律类网站的同时,将教育内容与日常网络生活结合,形成润物无声的网络法制教育方式。其三,开设专门的网络法制课程。将网络法制教育纳入大学生法制教育课堂中,在法律基础课中增加网络知法、守法、维权等内容。

2网络道德教育网络意识

形态安全的维护不仅需要法律硬约束,还离不开道德软支撑。网络道德教育是大学生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重中内容。其一,爱国主义教育。加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使大学生自觉抵制西方意识形态的网络渗透。其二,加强网络道德规范教育。这是最直接的网络道德教育,培养大学生网络文明观念。其三,加强自律教育。培育网络自律意识是网络道德教育的落脚点,这样才能将维护网络意识形态安全落在实处。

3网络安全技术

教育网络技术是网络意识形态产生的物质前提,只有掌握网络安全技术,才能真正维护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网络安全技术教育是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题中之义。一方面,开设网络安全技术课程,将最新的网络安全技术纳入课堂,提升大学生网络安全技术水平;另一方面,强化实践教学环节,真正提高大学生维护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的能力。

三拓宽大学生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阵地

大学生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需要在充分利用思想政治理论课主阵地的同时,扩大社会实践阵地,开辟网络新阵地,形成全方位的育人格局。

1优化理论课主阵地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根本目的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是大学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的主阵地。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作为意识形态教育的新形态,亦离不开思想政治理论课主阵地。在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过程中,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术性、实践性和现实性,一方面,通过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阐述,帮助学生厘清网上各种意识形态的实质,认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科学性;另一方面,通过对社会现实问题的解读,帮助学生了解主流意识形态的价值,主动接受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2扩大社会实践阵地

“是从实践中来并被实践证明了的科学理论,只有联系实际,才能真正掌握,也只有真正联系实际,才能真正用好”,只有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才能深刻认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科学性。一方面,扩大社会实践的范围,有针对性地建立大学生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实践基地,深化大学生对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内容的认同;另一方面,加强对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指导,大学生在实践过程中,会受到“网络意识形态终结论”等错误思潮的侵蚀,需要加以思想引导,增强大学生对网络意识形态的辨别力。

3开辟网络新阵地

网络成为西方争夺大学生的新阵地,并且网络意识形态是基于网络社会而产生的,因而大学生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离不开网络阵地的支撑。我们必须主动占领网络思想阵地,加强对网络阵地的建设和管理。一方面,要主动占领网络阵地,意识形态的主阵地,如果不去占领,各种非甚至反的东西就会去占领,因此我们必须抢占网络宣传的制高点,唱响网上主旋律;另一方面,加强网络阵地的管理,发挥网络阵地“以正确舆论引导人”的作用,保证在网络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地位。

四创新大学生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方法

传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方法是在特定条件下形成的,也具有一定的现代价值,但与网络的特性、人在虚拟社会中思想形成发展的规律等不相符,因此,我们在借鉴传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方法的同时,必须创新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方法。

1上下联动

上下联动主要是指联系大学生网上网下生活,将网上教育与网下教育相结合。其一,网上教育与网下教育相结合。网上意识形态安全教育是以网络为工具而进行的实践活动,网下意识形态安全教育主要指面对面的现实教育。二者具有互补性,因此,我们要在发挥传统课堂优势的同时,充分利用网络开展大学生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其二,把虚拟生活和现实生活结合起来。从根本上讲,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面对的仍然是现实的人,因而教育者要把握大学生网民的思想实质,解决好大学生网民思想情绪中反映的实际问题,实现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生活化和人本化。

2软硬并举软硬并举的方法

主要包括软件开发和硬件建设相结合、软性疏导和硬性堵截相结合。其一,软件开发与硬件建设相结合。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是意识形态安全教育适应现代科技发展而出现的,因此我们在建设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硬件的同时,积极开发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相关软件。利用集思想性、趣味性于一体的教育软件,增强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吸引力。其二,软性疏导与硬性堵截相结合。网络的平等性、开放性决定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必须软硬兼施。在抵制各种有害思想侵袭的同时,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对大学生进行疏导,真正实现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入脑、入心。

3一多结合

第2篇:加强网络阵地建设范文

管理13-1党支部十分注重时政学习,支部党员带领新推荐的积极分子共同学习北大五四精神讲话,大家踊跃交流学习心得,各抒己见,形成了良好的学习氛围,提高了党性意识,加强了党论理解。在党支部开展自主学习活动的同时,对于学校、学院组织的党课学习活动也积极参加,充满热情。支部党员认真聆听了学校组织的张延华教授关于《信仰、做坚定的者》讲座。通过讲座,党员对信仰的内涵有了更加全面的了解,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的信念也更加坚定。在积极组织参与时政学习的同时,党支部统一订阅党建期刊供党支部成员传看,将党的最新资讯及时传送到最前沿的阵地上。

2构建网络思想阵地

网络是新形势下宣传党的路线方针的新载体,加强党支部建设的新平台。新颖多样的网络媒体在促使网络思想阵地不断壮大的同时也加强对党员精神文化的建设,促使党员树立正确的文化价值观。新浪微博“DMU迎风飘扬的旗”、微蓝义工站建立“DMU微蓝义工站”微博,发起公益号召、传递爱心温暖、展现公益风采等实时性博文成为微蓝义工站重要而坚实的工作阵地。微博参与面广、个性化强、互动性和实效性突出等优点能很好地加强对党员的培养教育工作。同时,QQ群的资源共享、微信群的方便快捷为党支部工作的开展、任务的布置、责任的落实提供了便捷的平台,为构建网络思想阵地推波助澜。网络新媒体的大力应用,就是在构建网络思想阵地的同时,不断推进党的建设实践创新,充分发挥服务型党支部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作用。

3健全考核评比机制

管理13-1党支部一直注重学生党支部机制的健全,特制定了《交通运输管理学院2013-1中队党支部章程》、《交通运输管理学院2013-1中队党支部义工站章程》、《交通运输管理学院2013-1中队党支部考核制度》等工作章程。在党员组织发展过程中,严格按照《党员发展程序》,公平、公正、公开地进行并接受师生的监督。微蓝义工站参照学生社团和组织管理模式,每学期初公开投票选举下一届站长,每学期末召开学期工作总结会议。学生党支部工作既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也是一个复杂的系统,良好的制度建设和组织管理是党支部各项活动顺利开展的有力保障,同时也是规范党员行为的重要手段。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如党课制度、民主评议党员制度、党支部组织生活会制度、思想汇报制度、党支部工作考评制度等,按照制度的要求思考学生党支部的建设,以健全的机制切实有效地提高党支部的凝聚力,真正实现为服务型学生党支部保驾护航的重要作用,推动学生党支部的整体建设。

4结语

第3篇:加强网络阵地建设范文

【关键词】网络信息技术 文化建设 管理统筹

校园是学校网络文化聚集地,使用学校存在的新闻网站、论坛以及微信群等作为传播介质,出现一定的文化活动或者是文化产品等,师生是其参与的主要群体。随着网络的快速发展,网络文化已经是校园文化的主要阵地,在学校文化管理之中的地位提升的非常快。营造良好的网络环境,加强学校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是如今校园网络文化存在的必然要求。

1 发展现状介绍

1.1 网络平台建设现状

校园网络的文化可以看作为一种技术文化,其主要依赖于如今的网络科技,积极的融合网络传播途径以及互联网等技术出现很多的表达方式。目前各大院校网络平台建设的形式非常多样,基本都是由网络管理中心开发各种系统给各个部门使用,部分的高校还吸收的社会的力量来补足自己的开发实力,形成了白花齐放的网络平台建立局面。不过如今的网络平台还没有形成统一的行业规范,很多高校之间建立自己的门户网站,是非常滞后于社会发展现状的。

1.2 网络监管工作模式现状

目前高校依据自己含有的不同网络文化工作方式,利用不同的技术开展网络安全与监管管理办法。在进行校园网络工作管理的重点为对于校园里面含有的有害信息进行专门治理,对于网络链接服务进行仔细排查,尤其是含有的托管服务、虚拟个人空间以及各种的公告栏与留言板等进行专项整治与管理。

1.3 网络宣传推动了变革

如今随着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很多高校的网络宣传发展势头迅猛,因为其非常的方便快速、信息量巨大覆盖面积大等特征,是传统的媒体不可以比拟的,同时也是促进了高校网络宣传模式的改变。早在上世纪的80年代,国外的高校就开始进行网络宣传与管理,经过了很多年的发展,对于网络管理的工作模式也是不断的成熟,管理方法与手段不断创新。如今很多的高校纷纷建立了自己的宣传队伍,组建了新闻网站,设置了专门的信息员与网络编辑宣传队伍,在网络舆情收集、平台建设以及报道等很多的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

1.4 舆论引导的变化

现在的网络互动平台含有微博、BBS以及微信等很多的信息传播与交流工具,很多的高校都是建立了专门的网络评论与辅导管理员,经常进行培训与交流,切实的推动了网络舆论的引导工作。经过多年的发展,网络社区逐渐的成为网络舆情管理发展的主要阵地,很多的网络管理与在校师生建立了自己的网络服务社区等自己的个人网页,同时监控信息,这些都是给舆论的引导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

1.5 网络文化建设品牌的出现

培养优秀的校园网络文化,使得校园网络成为德育教育的新阵地,也是高校网络文化建设与管理工作的目的。各地的高校在不断的积累与探索之后培养出很多的网络文化品牌,通过大学生的在线推动,通过百佳网站的评选等,各大高校纷纷的推出网络文化建设的品牌。

2 推进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对策

2.1 建设统筹机制

需要建立高校网络文化领导小组带头,宣传部门引导的网络问题具体负责的建设机制,工作的中心放在网络文化建设规划上面,培养师生的网络道德等内容。其一为根据互联网发展的具体形式,建立校园网络文化发展的具体制度,发展规划应该涉及学校网络建设发展的目标,队伍建设等。其二校园网络文化建设需要充分的注重高校师生网络发展的现状,建设网络道德的实施方案,同时相关的工作部门开展网络道德的建设工作。其三网络管理中心网络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建立合理的评估与激励制度,同时将结果与传统的考核标准统一。

2.2 完善网络监管机制

首先需要建立网络舆情的监督机制,学校应该建立学生、院系以及学校的三级舆情监督体系,建设专门的舆情监督队伍。依据发现、判断、选择以及报送等工作方式开展自己的网络舆情管理工作,必要的时候建立网上舆情的收集管理方式,尤其是重视各种微博群与微信群等作为传播手段的重大。其次要重视技术的发展,建立网络管理监督的具体制度,利用技术加强网络信息安全的管理办法,规范网络监督的具体工作内容。

2.3 完善工作评价机制

建立一套科学可行的审批与管理办法是校园网络文化健康发展的必要措施,建立层层的考核制度、分类与量化考核等办法。在进行审批与考核的时候,需要将工作的内容细化,将网络文化工作管理的好坏作为领导绩效考核的重要手段。其次针对于针对于不同的工作内容确定考核标准,重点分析这项工作是否做到位,相关的资源投入是否满足现实共走的需求,在队伍建设方面能否做到科学合理等。最后为对于网络监督管理工作人员具有严格的要求,评价的重点内容为其能否坚持舆情日报机制,能否与有关的部门协作进行安全的监督与评价机制进行重点的考核,对于不同的岗位设置不同的考量标准。

2.4 强调协调保障的机制

建立多渠道的共同投入机制,保证监督工作的必要开支,同时积极地投入专门资金来建设有关的管理机构。对于一些管理较好监督到位的网站引入商业服务机制,可以对外承接广告、专题宣传等模式。同时利用校园学生优秀资源建立网络监督管理等宣传队伍,补充专业监督队伍建设的不足,加强对于专业队伍的培训等。同时还需要组件高等学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与管理研究委员会,定期的召开学术会议,研究工作对策,进行工作评估等活动。

3 结语

本文依据网络技术快速发展的现状,网络社会的发展对于学校的影响十分巨大,理论与实际分析了网络文化给师生与高校管理带来影响的基础之上,提出了网络文化建设与管理的具体办法。再结合网路信息与传播的特点,分析了高校网络发展的现状,提出了网络文化建设与管理的基本对策,对于以后学校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周高琴,魏金辉.高校网络文化的管理机制研究.青年记者,2012(2):76

[2]段玉玲.高校校园网络文化管理刍议.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9(12):202-203

第4篇:加强网络阵地建设范文

【关键词】大学生宿舍;社区建设;育人功能

随着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推进,高校学生宿舍社区化已成为必然趋势,大学生社区已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已成为学生自治的重要平台,已成为高校全面育人的重要阵地。进一步加强和推进大学生宿舍社区化建设,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是促进大学生个体发展的需要,也是促进大学和谐发展的需要。如何进一步推进学生宿舍社区化建设,充分发挥学生社区全方位育人功能,在此有如下几点思考。

一、领导重视,转变观念

在我国,随着形势的发展和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推进,大学生宿舍已不仅仅再是学生生活的场所,而成为学生学习、生活、自我完善自我教育和全面发展的重要载体。这就要求高校领导对学生社区高度重视,加强管理,明确领导责任制和岗位责任制,把学生社区管理和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结合起来,建立起一整套学生工作管理领导机制。我国高校普遍实行院系统一安排学生住宿模式,这样方便对学生的教育和管理,但不利于学生自身的个性发展。在国外,很多高校实行住宿学院制度,以英国牛津大学为例,牛津大学学生不分专业,不分男女混住在同一栋宿舍楼,为学生提供学习、生活与社会交往的优良环境,使学生拥有家一般的感受,充分体现大学人本思想,成为牛津大学培养世界一流人才的重要支撑。我国高校学生宿舍社区化建设应积极吸纳国外高校的先进经验,转变过去那种学生社区功能单一,社区附属于课堂的旧观念,主张为学生提供学习、生活和与人交往的优质环境,充分发挥学生自主、自治意识,充分发挥学生社区育人、服务功能。

二、优化队伍,健全机制

加强学生宿舍社区化建设离不开一支精干的队伍。教育部24号文件《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中第三条指出:“高校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辅导员应当努力成为学生的人生导师和健康成长的知心朋友”。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骨干力量,理应在学生宿舍社区化建设中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目前辅导员入住学生宿舍已成必然之趋势,这就为学生宿舍社区化建设提供了重要的人员配备。但目前在学生宿舍社区化建设中,专职的社区辅导员配备尚不完善,缺乏专门从事社区工作的专业人员。这就需要高校引进专门人才,为其提供必要的办公条件,在政治上、工作上和生活上多关心他们,在政策和待遇上给予适当倾斜。在优化队伍的基础上,完善制度,明确岗位职责,形成规范合理的社区运行机制和内部激励机制。高校宿舍社区化建设离不开完善的制度和良好的运行机制。在社区化建设中,可借鉴国外高校的先进经验,引入人本、规范、可持续发展等理念,吸纳专门社区管理人员、辅导员、学生自治组织人员等参与到社区管理和建设中来,以制度约束,实行激励制,全面提升社区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实现社区管理育人和服务育人的良好互动。

三、重视方法,着力建设

学生宿舍社区化建设需要科学论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把握大学生作为学生社区的主体性原则,把握学生社区的开放性、系统性,掌握正确的方法。着力抓好学生社区的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加强社区的教育引导;健全学生宿舍硬件设施,营造良好的社区文化氛围;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党建进社区;充分发挥学生会、社团等学生组织在社区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完善学生社区的管理机构,吸纳社区辅导员、学生和后勤管理人员参与社区管理;进一步优化社区管理模式,实现社区管理法制化;充分发挥大学生自治组织的作用,实现社区自治;发挥社会力量,全面支持学生社区建设。

另外,网络应成为社区化建设的重要阵地。随着形势的发展,网络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阵地的管理和育人作用越来越明显。“90后”大学生作为高校社区的主体,个性鲜明,自我发展需求旺盛,网络也是他们的日常必需品。要更好地发挥社区育人功能,离不开网络这一重要平台。社区化建设进程中,需要充分重视网络建设。引入规范机制,对网络实行严格管理,倡导文明上网。正确定位,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动权掌握在学校,加强必要的网络管理,营造良好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氛围,正确引导,发挥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的“舵手”职能,充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同时,占领好网络主阵地,加强社区文化建设,全面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加强网络宣传力度,树立先进典型,营造积极健康的社区文化氛围。引导学生加强交流,增强服务意识,共创和谐社区。

参考文献

第5篇:加强网络阵地建设范文

互联网作为现代高科技传媒工具,已经成为宣传思想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发挥互联网的宣传作用,有利于扩大宣传思想工作的阵地,丰富群众的精神生活,增强文化软实力。由于互联网具有信息量大、互动性强、覆盖面广、参与率高等特点,在发挥网络优势的同时,也要有效防范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利用网络散布虚假信息、有害信息,真正把互联网的宣传作用发挥好、利用好。

一是打造网络宣传平台。网站是网络宣传的主要载体。要切实做大做强重点新闻网站,打造具有广泛影响的网络宣传平台。加强政府网站建设,推进党务公开、政务公开,将政府信息资源充分上网,把政府网站建设成为为民、便民、利民的重要窗口。根据地域特征、网民结构、网络形态、媒体定位等的不同,科学规划,加强统筹,找准定位,努力形成特色鲜明、形式丰富、互为补充的网络媒体群。提高网站建设大局意识和政治意识,改进技术,创新形式,努力建设成信息量大、群众参与率高、社会形象好的网站,让互联网真正成为宣传思想工作的重要平台。

二是加强网络舆论引导。坚持先进文化方向,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不断充实网络思想宣传的内涵,把网络文化建设放在首位,按照“三贴近”原则,坚持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生活,关注群众的生活需求,了解群众的思想动向,创作出更多更好的网络文化作品,推出一批网络文化精品,努力打造一批具有地方特色、体现时代精神、品位高雅的具有广泛影响的网络文化品牌,不断满足群众多样化、个性化的需求,以优秀民族文化占领网络阵地。坚持正面舆论引导,通过发表网络评论,组织专题讨论,加强与网民的沟通,引导网民深入思考、分清是非。坚持党管媒体的原则,及时加强对网络舆情的分析研究,掌握网民的心理动态,疏导情绪,批驳错误言论,纠正认识偏差,努力提高网上舆论引导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不断探索和丰富网络宣传的有效手段,采取网络论坛、访谈、新闻特写、典型报道等形式,增强互动性,让网络宣传更加生动形象,更加贴近群众。

三是加强网络文化管理。对网络文化既不能不分是非、全盘接受,也不能全盘否定、因噎废食。要采取积极理性的态度,加强网络监测,对上传信息认真过滤、筛选,及时发现和处理虚假、不健康的信息,通过把好信息的源头关,把问题处理在萌芽状态。加强对网络媒体、网络视听、网络游戏、网络动漫、网络内容提供者和接入服务商以及互联网营业场所等的管理,净化网络环境。加强对网络的检查和监督,建立联动机制,落实责任,公开监督方式,调动社会办网的积极性。

第6篇:加强网络阵地建设范文

关键词:思政教育 网络 保障机制

基金项目:海南省教育厅高等学校科学研究项目(Hjsk2011-109)

新媒体是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移动技术支撑下出现的媒体形态,通过互联网、无线通信网、有线网络等渠道向用户提供各种信息。新媒体具有个性化、开放性、共享性和互动性强特点,使用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深受大学生喜欢并深刻地影响着大学生的生活。面对新媒体语境下大学生思想行为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如何积极利用新媒体的优势,因势利导,占领网络思想阵地,有效推进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是摆在当前高校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

1.提高认识,构筑思政教育进网络的思想保障

2008年6月,总书记视察人民网时,指出“互联网已成为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和社会舆论的放大器,我们要充分认识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兴媒体的社会影响力”。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指出:“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营造良好网络环境。”网络作为一种文化正在崛起,特别是新媒体的普及使用,网络已经成为大学生获取资讯、展示个性、人际交往的重要载体,受到大学生的广泛青睐。随着网络背景下的新媒体技术的进步和表现形式的不断更新,它对大学生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学院将思政工作放在与学院发展的同等位置上,针对新媒体时代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新情况和新要求,全院上下凝聚形成了利用网络、因势利导,进一步增强用占领高校思想文化阵地的政治意识,提高对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

2.加强领导,构筑思政教育进网络的组织保障

学院高度重视思政教育进网络工作,成立了思政教育进网络领导机构,由学院领导担任机构负责人,机构成员包括学院宣传部、学生处、团委、保卫处、网络中心、实训中心等部门负责人和各系部党总支书记,领导机构对全院的思政教育进网络工作进行总体规划和部署,健全的组织机构为全院上下一致、齐抓共管的局面打下坚实基础,确保了相关工作的顺利开展。

3.拓宽领域,构筑思政教育进网络的阵地保障

学院根据教育环境和教育对象的变化情况,充分运用网络手段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领域和视野,用正确、积极、健康的思想文化占领网络阵地。目前,学院已经成功搭建了四个网络平台,形成了全方位、全覆盖的网络思政教育系统。

3.1搭建网络教育平台

始终坚持“建好思政网站,加强网络管理,引导网上舆论”的“建、管、导”相结合的工作思路,构建了系统的网络思想教育体系,使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经常化、制度化,做到了认识到位,制度完善,工作落实。学院建立了“学工在线”、“经贸青年”、“经贸论坛”等思政教育网站,强化具有鲜明的经贸类职业教育特色和思想政治教育特色的校园网站建设。聘请具有坚定政治立场的学生干部担任网站管理人员或版主,教师也以网民身份参与各种网络讨论,对学生网民进行正面引导。广大教师还积极地将自己所开设的个人主页或博客向学生公布,方便学生浏览、留言和交流。这一系列措施为学生创造网络沟通、学习平台,又能有效对这些平台进行掌控,对学生进行正确的方向引导。

3.2搭建网络交流平台

目前,学院已经建立了“校―系―班”三级微博,学工处、团委、就业指导中心等学生工作部门也开通了官方微博,三级组织微博确保了信息传递的畅通和交流的双向互动。学院学工系统建立了微博和QQ群,学院团组织、学生团体等已相应建立了QQ群和微博等。由各级学工干部、辅导员或学生干部担任管理员,及时各种信息,积极参与网络沟通和适时监控,密切关注各种网络舆情。通过这种方式,提高了师生信息的通达度和信息反馈的及时性,也便于师生之间的沟通、交流。

为帮助更多的同学在走出校门,踏上社会后能得到更好的发展,学院各系部还以网络为平台,将已就业的同学按区域划分,时刻保持联系。通过网上交流,互通信息,帮助他们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难题,让他们健康成长。目前,学院部分专业已在珠江三角洲、浙江等地建起了网络校友交流平台。

3.3搭建网络监督平台

每年奖、助学金评定、“推优入党”、总结表彰等都在网络上进行公示,学生在对学工工作进行监督的同时也是在了解和认识学院的先进榜样,这些信息对学生本身就是德育教育的真实“教材”,对学生的激励和鞭策作用极大。如学院每年举行一届的经贸自强之星评选,就充分利用了网络监督平台,学院将20名自强之星候选人的先进事迹在网上公布,并开通网络投票平台,学生参与投票的过程也是学习先进典型的过程,反响良好。

3.4搭建网络投诉平台

在实践过程中,学院党委充分利用党委信箱、院长信箱、纪检信箱和学院网上的“意见与投诉”网页等多种渠道,搭建投诉意见直通平台,让师生投诉有门,让意见畅通无阻。这种方式使学校能第一时间掌握学生的实际问题,又能对个别学生实施个性化的德育教育和心理引导。

4.健全机制,构筑思政教育进网络的制度保障

4.1网络监控制度

学院制定网络值班制度,安排思政工作者进行网络值班,监控校内各类微博、论坛及QQ群信息,通过网络舆情分析学生思想动态,适时处理各类网上“突发事件”,并将值班情况纳入年终考核。

4.2应用激励制度

学院鼓励教师利用网络开设博客、空间等个人话语阵地,开通微博、飞信、QQ等新媒体平台,确保教育工作 “线上线下”的全覆盖。学院将微博信息质量、数量、粉丝数和关注数等作为对思政教育工作者开展成效的评估依据,年度评委将其纳入计量指标。

5.强化队伍,构筑思政教育进网络的人才保障

培养和建设一支既具有较高的政治理论水平、熟悉思想政治工作规律,又能有效地掌握网络技术、熟悉网络文化特点,能够在网络上进行思想政治工作的专兼职队伍,是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工作的人才保证,也是做好这项工作的关键所在。学院抓好了三支队伍的建设:

5.1强化学工队伍建设

加强包括学工干部、团干部、辅导老师、班主任等学工管理队伍的思想教育,提高其利用网络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自觉性,强化管理队伍的心理学、网络知识和新媒体应用技能培训,为学院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提供最坚实的人员保障。

5.2强化技术队伍建设

网络技术队伍包括网络中心、实训中心相关工作人员。通过教育培训,增强技术人员的政治意识、育人意识、服务意识,提高服务水平和质量,既要懂技术,还要懂思想教育,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的技术保障队伍,确保网络安全。

5.3强化学生干部队伍建设

发挥学生组织“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管理”的功能,学生干部不仅是思政教育进网络的受益者,也是该项工作的参与者。加强学生干部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和网络技术教育,使其能正确运用网络技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在学院党委的正确领导下,学院不断深化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工作,学院师生以积极的进取精神和强烈的责任意识,抢占思想政治教育阵地,使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不断深化,更加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有效地推动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参考文献:

[1]郑为超.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探讨[J].淮南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1)

[2]郭天平,韦柳琴.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的实现途径及方法[J].重庆邮电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2004,( 3 )

[3]张雯婷.新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策略探析[J].学习与实践,2010,(10)

[4]代永建,王峰.新媒体技术对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影响及启示[J].经济与社会发展, 2011,(10)

作者简介:

第7篇:加强网络阵地建设范文

关键词 高校 网络文化建设 途径

中图分类号:G523 文献标识码:A

高校网络是广大青年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空间,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也是思想教育和舆论引导的必争之地。在高校育人过程中,应该将网络文化建设与高校建设结合起来,加强高校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营造良好网络文化环境,进一步推动高校建设和发展,更好地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1高校网络文化建设面临新形势

在网络文化建设实践中,高校加大了对网络文化建设的重视程度,基本建立了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工作机制,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弘扬主旋律,传递正能量,注重体制机制创新,增大网络产品提供力度,加强网络舆论引导,营造良好的校园网络文化氛围。高校网络文化建设工作已取得了积极成果。但是,高校网络文化建设也面临一些新形势。国际上西方发达国家利用其信息网络优势向国内高校不断加强意识形态的渗透;国内处于转型期,各种社会矛盾在网上集中反映,对大学生思想价值、道德观念、情绪情感等方面产生很大影响;高校方面,现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前瞻性缺乏,对网络时代的适应性不足。这些因素的综合作用,提升了加强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和理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对研究高校网络文化建设路径提出了新的要求。

2高校网络文化建设存在的不足

2.1意识有待增强

近年来,校园网络发展迅速,给高校师生思想教育、知识传承、意见表达、娱乐生活等方面带来了积极作用。高校也不断加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但是,校园网络文化的发展历程毕竟相对较短,仍存在重视力度不够、缺乏统一规划等问题。主要有:一是大学生对新生事物的好奇心和接受能力强,校园网络的建设和完善给大学生提供了自主创造和选择的环境,提供了一种与现实不同的生活,使他们的好奇心理得以满足;在现实环境的知识获取和网络平台资源教育的作用下,学生不断成长,随之,又会对网络文化建设提出新的需求,而且这种需求伴随求知欲和好奇心会不断增长和变化。二是高校网络文化建设过程中由于历史的原因,还抱有部分陈旧的思想观念,积极应对和主动探索的意识不足,不能在第一时间建立系统完善的网络传播制度,缺乏对网络信息内容主动研判的能力,不能达到健康有序网络平台的建设目标。这种情况的出现,制约着高校网络文化建设和发展,也不适应学生成长的需要。

2.2内容有待丰富

高校的责任和使命决定了其承担校园网络文化内容主要供给者的角色。高校也在不断总结互联网的发展规律,在校园网络文化建设过程中加强规划,优化技术,加强网络文化传播阵地建设。互联网络的信息更新速度非常快,表现形式异常丰富。校园网络在建设中也需要跟上互联网络的节奏,满足网络使用者的需求。然而,现实中高校部分网站内容还显得比较单薄,枯燥乏味,不能适应学生的需求。网络平台更新速度慢,不能吸引学生的关注。虽然大部分高校都在建设自己特色的网络文化平台,但是有的高校还未形成特色的栏目和网站,对网络优势的利用不足。实践中,也就出现了一些问题,如思想教育平台远不如信息交流平台、交友联系平台等吸引力强,高校BBS、红色网站的信息量和信息传播速度还赶不上商业网站和专门的新闻网站,教育主题的网络平台和客户端的使用程度不及普通交流的客户端的使用频度高,等等。高校网络文化建设平台的作用没有得到有效发挥。

2.3管理工作有待加强

随着对网络文化建设重视程度的加强,高校及校内各个部门都在加大网络文化建设工作力度,在总体规划、组织领导、网络平台搭建、队伍培训等方面开展了大量工作。但是,在网络文化建设管理运行机制上,也存在部分高校网络文化建设资源整体统筹不足,管理流程不清晰,部门协作不顺畅等问题。在网络文化建设实践中,学校部门、各院系,甚至各个学生组织都建立自己的主页或者网络平台,数量多,宣传力度不一,普通同学面临信息接收混乱的困境,无从选择,网络文化的传播效果不够强。高校网络文化建设往往缺乏专业化的工作队伍和管理人员,网络文化建设的管理水平还有待进一步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各个队伍、各个板块的合力尚未形成。

3加强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的途径

3.1增强意识培育

首先,需要进一步提高对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的重视程度。一是要提高认识,加强领导,以促进校园网络文化繁荣和发展、满足广大师生需要为目标,不断推进网络文化建设。二是要科学规划,认真实施,高校管理者要加强对网络文化建设工作的调研,结合本校实际,制定网络文化建设的实施方案,分阶段有序推进,确保网络文化建设落到实处,取得实效。其次,要增强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的研究意识。网络文化建设过程中,会出现很多新情况,遇到很多新问题,这就需要(下转第29页)(上接第27页)深入研究把握经济社会发展的特征,把网络文化建设放到大学文化建设的全局中去考虑。同时,网络文化建设也有其自身的规律,高校要主动开展对网络文化建设的研究工作,努力掌握网络文化的发展规律,尤其是要结合青年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特点开展研究,重点把握网络舆情的传播发展趋势和演变规律,不断创新网络宣传方法和策略,强化网络平台的主动教育,让网络文化引领校园高校文化。

3.2强化内容建设

高校网络文化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建设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帮助广大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要繁荣网络文化内容,把握传播的主动权,占领意识形态的主阵地,高校就要不遗余力地繁荣网络文化内容,培育网络名编名师、开办网络名站名栏、发表网络名篇名作,在网络平台增强舆论引导能力。要拓展网络文化功能,把高校网络文化平台建设成为融思想性、学术性、服务性、娱乐性、互动性等功能于一体,既要建设综合性门户网站、主题性教育网站、专业性学术网站建设和各类大学生网络互动社区,也要建设辅导员博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博客、校园微信公共账号,还要打造数字图书馆、网络思想政治理论课,不断丰富教育资源,扩大网络文化的育人覆盖面和社会服务面,加强对广大师生的吸引力。

3.3完善建设机制

高校网络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各个部门对于高校网络文化建设都有职责。高校要建立学校统一领导、各部门通力配合、全校师生共同参与的工作机制,应该在技术和资源、传播、监管、操作、保障等层面采取措施,实现资源统筹合理、建设职责清晰、管理权限明确、管理程序科学、部门协作有效的局面。另外,要保证高效网络文化建设机制运行有效,必须造就一支政治坚定、学养深厚、有重要影响的思想理论建设队伍。高校要广泛吸纳和培养一批熟悉网络、有政治觉悟的网络文化工作人员,包括思政教师、学生辅导员、学生党员、学生干部、网络技术专业人员等,并加强对网络文化工作队伍的培训,提高其网络管理能力和信息处理能力,使他们成为推动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重要角色,不断增强育人合力。

4结语

高校网络文化的建设和管理对于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推动文化传承创新、建设和谐社会的作用巨大。面对新形势,需要进一步加强对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的重视程度,不断丰富高校网络建设的内容,并完善体制机制。根据互联网络发展趋势,研究仍需要进一步深入,尤其要探索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的新路径,使用网络文化建设的新技术,建立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的评估与反馈机制,实现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的可持续性发展。

基金项目:本课题研究受电子科技大学“网络文化建设工作专项课题研究”项目经费支持。

参考文献

[1] 冯刚.新形势下推动高校网络建设的思考与实践[J].思想教育研究,2015(8).

第8篇:加强网络阵地建设范文

关键词:中职;学生;宿舍文化;现状;对策

中职学校学生的德育工作是一项基础但核心的内容,宿舍文化育人建设工作做的好,能够直接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同时也为校园文化增光添彩,所以,宿舍文化的建设工作不容忽视。但是,目前我国很多中职院校并没有充分做好这部分的工作,学生宿舍时有恶性事件发生,造成了人际关系的紧张,形成了压抑的氛围。这些都在提醒着教育工作者,要更加关注宿舍文化,做好宿舍文化建设,加强其育人作用,引导学生收获积极心态、健康成长。

一、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宿舍文化育人建设的现状

(一)学生宿舍文化建设重视程度不高

作为中职学校,要充分认识到宿舍文化建设的意义与重要性,将这项工作作为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抓好。但是目前很多中职学校对于宿舍文化阵地建设的重要性以及特殊性认识的不到位,单纯的认为宿舍的功能就是为学生提供住宿,忽视宿舍文化的教育功能。有些学校也进行了一些宿舍文化建设工作,但是只停留在“表层”,包括设施和制度方面,学生的思想健康状况和学习情况往往会被忽视,同时也忽视了管理人员的素质问题以及管理机制问题,工作形式化,缺乏针对性和有效性,精神建设不到位,宿舍文化建设没有形成系统,缺乏长远性。

(二)学生宿舍文化建设人性化缺失

学生文化建设需要管理制度进行保障,但是据调查,很多学生对当前的宿舍管理制度并不认可,觉得过于单调死板,不够合理,仍然需要对规章制度进行完善。目前的宿舍制度过于重视管理而忽视了服务于学生的功能,并且学生需要承担的责任比较多,但是拥有的权利却不多,比如宿舍按时断电断网等等。对于责任过分的强调,没有重视学生的感受,让学生觉得自己被忽视,容易造成一定的抵触情绪。这种不够人性化的宿舍文化建设,也会间接导致学生缺乏自觉性和认同感。

(三)学生宿舍文化建设缺乏独特性与创新性

通过调查显示,大部分中职学校的学生对宿舍文化满意程度比较低,认为应该加强宿舍文化的建设,学生对积极的宿舍文化是非常渴望的,而宿舍文化建设不能够满足学生的需求,这是比较可悲的。宿舍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能够体现学校特色,体现学生的风貌,但是很多中职学校宿舍文化比较雷同,缺乏独特性和创新性,对学生的吸引力也就比较弱,难以发挥教育功能与导向作用。值得一提的是,在网络信息发展迅速的背景下,学生通过互联网获取信息的情况十分常见,通过互联网学生确实可以获得丰富的信息,但是网络是虚拟的,有着无序性和随意性,会影响学生在现实中的交际关系。同时,如果长期沉迷于网络,会严重影响宿舍风气,不利于宿舍文化的建设,也会给宿舍管理带来阻碍。

二、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宿舍文化育人建设的对策

(一)加强宿舍文化建设感召力

宿舍是校园文化的阵地,可以适当的将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好的做法用到宿舍文化建设当中,比如开展多种学生感兴趣的文化活动,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增强对宿舍文化的认识,与舍友一起营造良好和谐的文化环境,定期举办宿舍文化节活动,组织宿舍文化相关的辩论赛等等。作为宿舍文化建设者的校方管理人员,应该充分了解学生关心与热议的问题,在宿舍楼道橱窗进行宣传,给学生提供最新信息,美化宿舍环境,提高学生的品味。同时定期组织宿舍评比与表彰的活动,利用榜样激励学生自主创建特色的宿舍文化,体现专业特色与学校特色,提高宿舍文化建设的感召力。

(二)利用制度建设推动宿舍文化建设向着人性化方向发展

中职学校宿舍管理制度需要具有科学性、完善性与合理性,只有这样,才能够让学生自觉抵制不道德不文明的行为。通过制度衡量学生的行为,将学生在宿舍的表现加入到德育考核的内容当中,认真检查宿舍环境卫生,做到奖罚分明,善于利用制度规范学生言行,营造良好生活环境。

(三)科学利用网络建设宿舍文化

网络给学生带来了很多的便利,提供大量的信息拓展学生视野,但同时也带来了很多负面影响,校方应该加强对学生的引导。不但要教学生进行自我管理,让网络的积极作用发挥到最大,同时也应该加强网站建设,利用网站建设引导舆论,弘扬主流文化,也应该将现实中存在的丑恶现象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利用互联网这个平台进行讨论,发表见解,进行思想上的碰撞,学会认识真理的方法,区分善恶。最后,充分了解学生的需求,利用网络的共享性,开辟多种学生感兴趣的栏目,如宿舍文化展示、优秀室友评选等等,创建科学化信息化的宿舍文化环境。中职学校学生宿舍文化育人建设是学校文化建设的重点,虽然目前还存在着重视程度不够高、管理人性化缺失、缺乏独特性与创新性等问题。但是相信通过广大教育工作者的不断努力,完善管理制度建设、增强宿舍文化建设的感召力、科学利用网络建设宿舍文化,对学生进行积极、正面的引导,将中职学校宿舍文化建设工作做的更好。

参考文献:

[1]苏燕.学生宿舍文化育人建设思考[J]飞天,2012,(14):87-88

[2]赵国年,付建军.加强大学生宿舍文化建设,充分发挥育人功能[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7(1):154-156

[3]王南甫.高校宿舍文化建设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重庆工商大学,2011

第9篇:加强网络阵地建设范文

[关键词]高校网络舆情机制;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6)08-0185-02

随着网络舆情在高校范围的发展和渗透,高校网络舆情已经成为影响和制约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使得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任重而道远。我们应该进行积极探索,认真研究高校网络舆情视阈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特点、新问题、新挑战,正确引导校园网络舆情,占领网络新阵地,强化网络综合管理,不断提高新时期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水平。

一、在“建好网”上下功夫,着力扩大网络主流舆论阵地

(一)创新宣传内容和方式,不断壮大高校主流思想阵地

网站建设在形式上要注重思想性、艺术性和趣味性的统一,在内容上坚持正面宣传为主,又要突出服务功能,在宣传手段上应多样化,发挥网络“多媒体”优势。坚持理想信念与深入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相结合、道德基础与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相结合、主流思想舆论与加强高校意识形态引导管理相结合、文化传承创新与建设具有中国特色和体现时代要求的大学文化相结合。利用传统文字、图片、音频、视频、论坛等形式结合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广开言路,集思广益,针对高校网络舆情中大学生们关注的热点、焦点问题,在网站上引领并设置热点专栏、舆情互动板块、留言板块,增强红色网络文化信息传播的方便性、快捷性、及时性,使主流思想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成为大学生的价值追求和自觉行动。

(二)把握网络内容导向,不断加强舆论引领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题网站的内容,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把握好网络舆论导向,旗帜鲜明的与错误言论、思潮展开批评,努力营造积极向上的主流舆论,做到在网上有党、团组织的声音,充分利用校园网络,打造大学生喜闻乐见的“红色网站”,唱响“主旋律”。

(三)鼓励大学生积极参与网络建设,开放学习网络资源

以生为本,鼓励学生社团组织在学校网站开设校报、校园网络BBS、校园广播站、校园电视台等板块。开展网上知识竞赛、问卷调查、网页设计、网上警示教育等活动,让学生成为网络空间主体,满足大学生求新、求异、求特的需求,锻炼学生进行合理有效的网络参与、网络批评、网络监督,进而达到教育的目的。

二、在“管好网”上出实招,切实提高网络管理水平

不断完善和健全网络管理制度,加强高校校园网站联盟建设,对于高校BBS等信息交流平台,建立相关条件准入机制,严格实行用户实名注册制度,加强校内网站与网络用户的统一归口管理,建立IP地址使用信息数据库和IP地址分配使用逐级责任制。必要时,可与辖区公安局网络监察处合作,在校园网设置网络数据监控服务器,连接校园网核心交换机,方便公安局远程监控和查找学校用户网络信息访问和情况。同时,不断加强网络技术手段的研究和应用,建立和完善校园网络的安全防护、信息适时监测与跟踪系统,加强绿色信息屏障,对网络不良信息进行过滤,对部分信息进行分级处理,坚决抵制有害和低级庸俗等各类消极、灰色信息,通过信息技术层面更好的协助网络舆情的管理。

三、在“用好网”上建机制,有效开展网上舆论引导和思想疏导

(一)完善舆情信息的采集处理机制

高校网络舆情信息的监控、采集和研判是高校网络舆情工作的基础和前提。一是要完善高校舆情监测系统。运用科学方法多维度从学习、生活等角度对网络中的舆情信息进行实时“t望”监测,自动挖掘采集、分析、汇总和监视,有效鉴别、合理筛选关键信息。同时,可利用网上搜索引擎,划定一些关键词缩小搜索范围,在大学生聚集较多的网站、论坛,划分搜索频段,有针对性的进行监测和信息采集。二是建立高校网络舆情信息上报机制。畅通班级――院级――学校三级校园信息收集舆情信息渠道,发展一批信息员,有的放矢,重点关注与大学生利益密切相关的舆情信息和传统媒体及网络媒体平台的舆情信息,特别在如“两会”、“”等敏感时期要切实24小时轮流值班跟进。

(二)舆情内容的分析研判报告机制

高校校园网络舆情的监测内容主要关注涉及学校管理、维权、吐槽、泄愤类以及关于国家、政治、社会等复合性舆情信息,这是反映学生思想动态的一个重要窗口,因此高校要关注日常网络舆情动态。一是要加强分析归类。对舆情敏锐深入分析,判断舆情事件的真伪、所属类型、发展程度、舆论诉求等细节,将碎片讨论归纳为条理有序的观点论据,总结舆论对于讨论内容的主要态度,统计不同观点的动态比例倾向。二是要综合研判。一方面,对涉及的部门进行分析判断,及时协调有关部门进行沟通处理;另一方面,对根据舆情关注的焦点和发展情况提出预测性研判和动态性研判,及时预测事态发展趋势并加以跟进,做出相应的具有可操作性和可执行性的符合实际情况的决策判断。三是要报告反馈。在对网络舆情综合分析研判的基础上,及时“上传和下达”,将有关信息客观、全面、及时上报给相关领导和下达到相关部门,为舆情引导干预做铺垫。

(三)舆情过程的引导干预机制

在深入了解舆情的原因及发展现状的基础上,采取“网上疏导”和“网下引导”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干预。一是要主动设置议题。因势利导,精心设计,积极主动营造校园网上热点信息,形成舆论氛围,在加强监控、引导力度的前提下开放舆论通道,“”,让广大学生对事件发展有一个交流讨论的空间。必要时邀请校领导做客网络,围绕舆情,从官方角度回应学生提出的问题,以权威话语权争取更多学生信任。二是要适时预警。一方面设立高校的预防预警机制,第一时间发现舆情,积极主动捕捉一些苗头性、倾向性动态。有效了解网民诉求,捕捉讨论中的“敏感”话题,迅速查清舆情的根源和症结,第一时间溯源,与源作者取得联系,寻找问题所产生的原因,化管理为服务,尊重学生,解决问题。另一方面,设立突发事件的应对反应机制。第一时间掌握态势,了解网民态度倾向,根据事件发展情况制定应对策略,引导舆情,部门联动,统一观点,步调一致,分工合作,避免事态扩大化。三是要及时信息。创建网络权威信息和沟通平台,及时反馈,做到信息准确及时、公开透明,进行跟踪报道、分享和转载,实时回答大学生关心的热点问题,及时帮助大学生解决学习、生活和工作中的实际问题。特别是对群体性和突发性事件,更是要有节奏地信息通报,占领网络舆论阵地,将舆情的范围和影响控制住,保证事态不升级扩大,避免谣言产生和散布。

(四)舆情结果的评估反思机制

网络舆情渐渐平息后,要做好后续总结工作。一是要撰写舆情报告总结。通过撰写舆情报告总结,层次鲜明突出事件的主要矛盾,不回避问题,尽量客观公正地去揭示舆情事件发生的起因、发展态势、网民诉求。二是要及时梳理经验教训。对整个舆情事件处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一并进行梳理,反思学校各职能部门对网络舆情应对能力的状况,加强沟通交流,共同探讨舆情应对中的经验和教训,不断提高舆情协调应对能力。同时,从完善制度顶层设计和舆情处理线路图层面提出应对此类网络舆情的切实可行的建议,供领导的下一步决策做参考。三是要跟踪反馈。对舆情事件的后续态势发展特别是舆论对问题解决情况的态度和可能衍生出来的新情况、新问题进行跟进,及时将有关情况反馈给学校有关部门并及时回应网民对事件的关注和质疑,妥善处理好事件的后续工作。

四、结语

面向高校网络舆情和大学生思想实际,我们要善于借鉴多种学科的知识理论,拓展教育方式,创新高校网络舆情的技术手段,规范高校网络舆情平台,加强高校网络舆情应对机制建设,不断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着力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合格人才。

[ 参 考 文 献 ]

[1] 余玉,叶战备.网络舆情管理路径创新初探[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3(5):127-128.

[2] 李娜.高校网络舆论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及其引导策略研究[J].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5):62-63.

[3] 赵中源,王国栋.高校网络舆情发展趋势及其治理机制[J].中国高等教育,2011:58-59.

[4] 刘东.高校网络舆情管理机制研究[D].重庆:重庆大学硕士论文,2014:27-32.

[5] 何勇娇.网络舆情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研究[D].太原:山西财经大学硕士论文,2014:25-30.

[6] 刘东.高校网络舆情管理机制研究[D].重庆:重庆大学硕士论文,2014:27-32.

[7] 张思奇.高校网络舆情调控的策略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20-22.

[8] 王伟林,丁乐成,程立平.论高校网络舆情有效监督管理[J].计算机安全,2012(5):78-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