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精准医疗行业现状范文

精准医疗行业现状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精准医疗行业现状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精准医疗行业现状

第1篇:精准医疗行业现状范文

报告总体分为四个部分,分别从市场环境、产业格局、商业模式、机遇与挑战等方面对中国医疗人工智能产业进行分析。

无论是对中国还是对世界来说,人口老龄化加剧、慢性病患者群体增长、优质医疗资源紧缺、公共医疗费用攀升等都是必须要面对的问题。而随着技术的发展,人们逐渐开始寄希望于通过人工智能来解决医疗行业的痛点。此前,美国咨询公司弗罗斯特- 沙利文公司就曾提到,“人工智能可将医疗效果提高30% 到40%,减少多达50% 的医疗成本”。

在中国,医疗人工智能有着先天的发展优势。一方面,中国人口数量庞大,有充足的医疗数据,为医疗人工智能的发展提供了基石。另一方面,中国足够大的医疗市场也为人工智能企业创新提供了动力。

不负人们所期,近年来中国医疗人工智能市场正如火如荼地发展着。数据显示,自2013年到2017 年,中国医疗人工智能行业共获得241 笔融资。其中,2017 年国内医疗人工智能行业公布的融资事件近30 起,融资总额超过18 亿元。

2018 年,医疗人工智能市场火热依旧。一方面,资本热情不减,大额融资频发,医疗人工智能融资总额再创新高,仅2018 上半年就有18 家公司获投,总金额超过31 亿元。另一方面,已然成熟的互联网巨头,如BAT 等,以及传统医疗相关企业,如飞利浦等也早已重金布局医疗人工智能,大手笔向产业链扩展业务。

作为一种提高效率的工具,目前,医疗人工智能已经覆盖了医疗产业链条上的四大环节。其中,医疗环节以服务患者为主,针对患者提供一系列更精准、更高效的医疗服务。而医药、医保、医院环节则更多是为B 端的医疗机构、企业等服务。并且,医疗人工智能在经历过火热的发展后,迎来了商业化的关键期,目前绝大多数医疗人工智能的公司尚未实现盈利,且其产品多在医院进行试用,但他们已经通过不同的业务模式实现了付费收入。

第2篇:精准医疗行业现状范文

1.1精准医疗与AI整合的成因

首先,AI通过算法的优化和深度学习技术,有效提升医疗诊断的效率和精准度。一方面,AI在更好的处理大数据,包括基因组数据、影像数据以及临床数据等方面为我们提供了有力的工具和手段。另一方面,当前医学研究数据的碎片化、数据利用的低效性及缺乏条理性和连贯性等现状,急需AI技术帮助人们通过大数据挖掘与分析把医疗大数据转换为支持临床决策需要的信息。精准医学的发展意味着今后将大量应用测序技术分析海量的生物数据样本,AI的引入有效解决了数据分析的效率与精准度,促进医疗行业加快进入精准医疗时代。其次,精准医疗活动为AI提供现实基础,为其提供海量数据样本及进行诊断结果的对比检验。精准医学是基于患者个人基因、环境、生活方式等方面的数据分析来制定个体化医疗,这就首先需要收集患者或受试者的基因样本进行基因检测,还需要采集分析患者的生存环境、生活方式、饮食状况等个人信息,除此之外,精准医学要深入解析遗传测序数据、研发个性化治疗方案,还需要建立有效的实验和药物筛选平台,以掌握不同基因型患者的药物代谢差异性,凡此种种,都会产生海量的数据[3],精准医疗时代的来临为AI的发展提供了海量数据样本。AI需要用大量数据对其进行训练,因为只有用大量的带标签的数据输入神经网络进行训练,方便神经网络确定参数值,建立数据评价标准,而大量的遗传测序数据等为AI神经网络的训练提供了大量带标签的理想的数据样本。

1.2精准医疗与AI的整合带来新的隐私伦理问题

精准医疗和AI的交集整合、相生相进、系统生发,又产生了对患者隐私新的侵犯。因为一方面AI的发展需要收集大量的样本数据进行算法训练,以便在海量数据中进行精确计算,通过客观数据对未来进行高度精准的行为预测,并提供个性化医疗;另一方面,精准医疗要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则必须采集大量包括个体遗传基因在内的各种隐私数据,这也使患者个人的隐私受到了进一步威胁。借助AI这一强大的分析手段,一些非常敏感的个人健康信息可以十分方便地提取出来,一些隐私甚至处于随时被窥探的状态,个体对自身隐私日益失去控制。AI应用于精准医疗既是时展的必然趋势,二者的结合也是相生相长,系统生发的,我们对待精准医疗的AI模式不是担忧、害怕、逃避,而是我们主张在为人类福祉共同目的下为精准医疗的AI模式界定伦理边界,即不能让精准医疗下的AI技术按自身逻辑自由发挥,对AI技术在精准医疗的运用必须施加隐私约束,让其按照正确的人文方向前进。因此有必要对精准医疗AI模式下的隐私问题进行研究,以推进精准医疗和AI深入融合,为智能社会划出法律和伦理道德的边界,让精准医疗和AI更好地服务人类社会。

2精准医疗与AI整合的隐私伦理分析

2.1数据采集:精准医疗AI模式的精准造成患者的顾虑重重

致力于提供个性化医疗服务的精准医疗需要采集具有极强私人属性的个人数据,包括基因检测等,不可避免地需要对患者个人数据进行收集、处理和分析,由此可能会引起患者对个人数据泄露、被不合理利用等方面的担心。在数据采集时,为了能够获得个体的行为习惯等,必然要长期持续地收集大量的用户数据。个体生活习惯、生活方式、生存环境等有关的健康大数据信息,特别是基因数据带有极强的私人性特征,每个人都有特定的基因信息,通过基因信息就可以定位到具体的个体。AI应用于精准医疗,使得精准医疗借助AI技术实现更精准、个性化的目标[4],同时AI的介入使得精准医疗不只是对未来疾病最准确的预测,还可以扩展到提供建议,指导人们对预测的结果进行更好的反应。但精准医疗与AI的强强联合加剧了人们的顾虑,因为这些非常敏感的个人数据也使不少患者心生恐惧,害怕个人医疗信息的泄露和不当使用可能带来如基因歧视等的不良后果,这重重顾虑导致患者难以放心接受精准医疗的AI模式服务。人们对精准医疗的AI模式的顾虑,将会使AI在精准医疗的运用受到抑制,从而精准医疗的AI模式给我们带来的各种可能的益处也将受到抑制。

2.2数据共享:个人数据的易取性加剧了患者对基因歧视的担忧

医疗数据的共享可能导致患者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就被医疗机构或相关人员提取其相关信息,患者的一些隐私甚至处于随时被窥探的状态。如果智能系统掌握的敏感的个人信息被泄露出去,给个人、家庭甚至家族带来伤害,使恋爱受挫、夫妻感情损伤、参加保险被拒、就业困难等诸多问题,这些加剧了患者的心理焦虑和恐慌。据美国基因组资源国家中心1997年的一项全国性调查显示,在1000个被调查人中,接近67%的被调查者表示,如果雇主或健康保险公司能够得到检测结果的话,他们就不会做基因检测[5]。同时个体知道基因测试的结果也会给当事人造成巨大的心理压力,携带有某种遗传病基因的人会感到心烦意乱、焦虑不安。有关调查显示,在美国,从基因检测得知自己患有“亨廷顿舞蹈症”的年轻人的自杀率超过同龄人一倍以上。事实上,基因检测结果揭示的仅仅是一种患病的可能性,基因的表达受其他基因和环境等多种因素之间复杂的非线性关系的影响。人们对基因组测试结果往往容易促使个体片面理解或误解基因信息与疾病的关系、特别是与个人生活质量和健康的关系,这使致病基因携带者生活在一种无形的精神压力下。

2.3数据使用:数据的分析预测与数据监管的缺乏,隐私保护难以落到实处

分析遗传密码、性格特征、行为习性、生活轨迹、生活习惯等这些敏感的个人数据,给当前的隐私保护带来严重威胁。与大数据时代之前相比,现在更能挖掘出大量的个人隐私数据的潜在价值,且更难控制[6]。精准医疗面临的威胁并不仅限于个人隐私泄漏,还在于基于AI通过大数据对人们状态和行为的预测[7]。例如某零售商通过个人的网络轨迹历史记录分析,比家长更早知道自己女儿已经怀孕的事实,并向其邮寄相关广告信息。大数据的价值更多源于它的N次利用,而知情同意在数据的N次使用中难以实现。2016年10月我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的《涉及人的生物医学研究伦理审查办法》虽然规定了医学研究要遵循知情同意原则,但对已经同意所捐献样本及相关信息可用于所有医学研究的,允许经伦理委员会审查批准后,可以免除签署知情同意书,但是并未写明是否还需要再次进行知情同意[8]。目前用户数据的收集、存储、管理与使用等均缺乏规范,更缺乏监管,主要依靠企业的自律。但这对那些既是数据的生产者,又是数据的存储、管理者和使用者的商家来说,我们很难单纯通过技术手段限制商家对用户信息的使用,各行各业的利益驱使使得个人隐私权更容易被侵犯,用户往往无法确定自己隐私信息的用途,在医疗实践中保护患者的基因信息安全存在诸多障碍。因此,如何在AI的发展过程中加强对个人数据利用的管控和对个人隐私的保护,已成为必须关注的问题。

3精准医疗与AI整合中隐私伦理问题思辨

3.1把控数据使用的度:支持精准医疗AI模式应用最大化的同时避免过度拟合

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人类隐私的冲击和威胁从某种意义上讲是不能完全避免的,我们直面AI应用于精准医疗带来的隐私问题,通过把控数据使用的度,实现精准医疗应用支持的最大化同时避免过度拟合。AI在精准医疗实际应用中存在一个重要的问题,即在利用神经网络方法进行疾病预测建模时,对已知训练样本集的学习训练达到什么样的拟合精度,才能使预报模型对未知样本具有最好的预测能力。利用深度神经网络的强非线性拟合能力进行个体未来疾病风险预测,精准医疗提供了海量训练样本,保证了在有足够的训练样本的前提下对预测模型进行合理分类,构造了相应的疾病预测模型,但在神经网络训练的过程中,往往会出现过拟合的现象,给预测结果带来不利的影响。平衡好精准医疗训练样本的拟合度,既可以防止过拟合现象带来的预测结果的不准确,又可以通过遏制对个体敏感数据的全面采集分析捍卫个人数据隐私。把控训练样本的拟合精度,只提取与预报量相关度高且它们之间相关为零、没有复共线性关系的主分量。一方面可以浓缩众多预报因子的有用信息,减少信息重复和噪声重叠,提高预报精度;另一方面又不会因过度采集挖掘个人数据造成隐私侵犯。

3.2推崇隐私保护的整体性:精准医疗应用需要伦理、法律和技术等方面的协同护翼

精准医疗数据隐私的保护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与制约,研究AI时代的数据隐私保护,必须以系统整体理论为指导,把数据隐私的保护作为一个系统看待。系统论的整体性诠释了隐私保护的整体性,精准医疗应用需要伦理、法律和技术等方面的协同护翼。首先,精准医疗的伦理规范捍卫个体尊严。作为精准医疗的基础与核心的基因数据显示出个体的特征、预期寿命,未来疾病的风险,以及对疾病、环境和污染物的易感程度等,还会显示家族其他成员的遗传倾向和信息,因此基因信息对个人具有重大意义,它是一个人最重要、最基本的隐私,关系到一个人的尊严和命运。随着AI与精准医疗的进一步深入,明确数据隐私保护的伦理原则是精准医疗应用的前提条件。其次,精准医疗的法律制度框架为数据隐私保护提供强大后盾。精准医疗需要对患者具体信息,如个人基因、环境、生活方式等方面的数据进行收集、处理和分析,由此可能会引发患者信息泄露、被不合理利用等法律和伦理风险。为解决患者隐私权问题,美国白宫2015年11月了《精准医疗隐私与信赖最终原则》,试图建立一个广泛适用的基因信息保护方面的原则框架,为实践中精准医疗的具体实施提供指导[9]。目前我国并没有针对基因信息进行专门的立法保护,相关的法律法规十分零散,对医疗机构不得泄露涉及个人隐私的有关信息的立法大都是原则性的规定,仅笼统提出公民的个人隐私受法律保护,没有进一步的细化条款,司法适用也缺少细化指导和统一标准[10]。构建保护精准医疗应用数据隐私相应的法律制度框架成为我国促进精准医疗发展的当务之急。再次,隐私保护的技术开发是对精准医疗应用数据隐私保护的有效措施。目前主要的数据隐私保护技术有同态加密、差分隐私、黑箱访问和防止推理攻击等[11]。个人隐私信息保护技术的日益成熟,精准医疗的伦理规范的确立和相应法律法规的完善,从整体上协同护翼个人隐私信息的安全。

3.3瞩目新事物的发展变化:及时调治捍卫隐私策略

应对精准医疗技术突破的新挑战技术发展带来的不断挑战、基因技术的安全性有效性的尚不明确和个人隐私保护的动态性要求我们必须瞩目新事物的发展变化,及时调治捍卫隐私策略,应对精准医疗技术突破的新挑战。一方面,隐私内涵具有动态性与多维性,从古代乡土熟人社会的人我界限的模糊到现代工业社会隐私意识的提出,从私人空间避遭他人干扰和侵害到个人拥有对自身数据的控制权等,隐私的内涵随着社会生活环境的变化而变化[12]。它也随特殊的情景如时间、地点、职业、文化、理由等诸多因素动态变动,这些都表明隐私保护须随着信息技术的演化而变化,隐私与技术之间相互制衡,二者在保持某种张力基础上实现着融合统一。另一方面,由于基因本身的独特性和复杂性,目前大多数的基因技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有待验证,这也导致基因组技术涉及的隐私尚不明确。AI与精准医疗的不断发展拷问原有的伦理和法律规范,导致现有的隐私保护策略的失效。凡此种种,精准医疗的复杂性、动态性、不明确性也不断冲击原有个人隐私保护的范围、重新定义个人隐私的行为和挑战个人隐私信息的管理。目前AI与精准医疗正处于酝酿爆发阶段,而更多新的基因组编辑平台的加入也将进一步扩充基因组编辑技术在疾病分子机制探究、分子分型诊断和靶向治疗等方面的潜在应用[13]。随着精准医疗技术体系的持续发展,必会打破原有的隐私保护边界,我们应树立与时俱进的隐私观。实时关注医疗领域新事物的新成就、新突破、新变化,在具体的实践中重新协商隐私边界,动态地调整隐私保护政策,是我们未来社会应对精准医疗技术突破的应有之义。

第3篇:精准医疗行业现状范文

关键词:互联网+;医疗资源;效率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7.14.001

近年来,随着我国医疗资源配置和广大民众就医需求的矛盾日益尖锐,随着移动互联网发展、智能硬件终端普及、传感器技术进步、互联网基础设施改善,互联网医疗成为未来医疗健康服务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1 “互联网+”行动与医疗资源配置效率改进研究产生背景

我国目前整体医疗服务行业环境仍存在较大挑战,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中提出推广在线医疗卫生新模式。

1.1 互联网+医疗相关概念界定

(1)“互联网+”:通过互联网提供或改善卫生服务与信息交流,不断推动互联网创新技术成果与经济社会各领域深度融合,广泛形成以互联网为基本平台的创新技术与效率变革的经济社会发展新样态。

(2)“互联网+医疗”:以互联网为载体和技术手段的健康教育、医疗信息查询、电子健康档案、疾病风险评估、在线疾病咨询、电子处方、远程会诊及远程治疗和康复等多种形式的健康医疗服务。

(3)移动医疗:运用移动通信技术――如PDA平台、移动终端和卫星通信数据来提供医疗服务和信息服务,深入到移动互联网领域,以基于安卓和iOS等移动终端系统的医疗健康服务类App实践应用为主体。

(4)远程医疗:以计算机技术、遥感、遥测、遥控技术为载体,充分发挥高端医院或专业医疗优质资源,辐射支撑医疗条件相对落后的边远区域、海岛或流动舰船上的伤病员,实现远距离诊断、治疗和咨询服务。

(5)网络医院:田军章(2016)认为网络医院是以医疗机构为依托,通过互联网信息化技术,构建医疗机构之外的服务对象开展专业在线互动诊疗、咨询预诊等远程服务的互联网医疗平台。

1.2 “互联网+”行动与医疗资源配置效率研究背景

医疗服务,特别是我国的医疗服务具备互联网入侵的所有特征:大空间、低效率、多痛点、长尾特征。

1.2.1 医疗服务空间巨大

2014年我国卫生费用总支出将近3万6千亿,近10年来,一直保持近20%增长速度,预测2020年中国医疗卫生健康产业规模将达到8万亿。

1.2.2 医疗服务效率低下

根据彭博社的世界各国医疗系统效率排名,在被调查的500万以上人口,人均GDP至少5000美元,预期寿命至少70岁的47个国家中,中国排名第36。

1.2.3 医疗服务痛点较多

从患者角度,看病难、看病贵是一个长时期得不到解决的问题。院内医疗服务质量低下,院外跟踪病情空白问题凸显;从医生角度,医患矛盾日趋尖锐,医生职业工作强度大、收入较低、风险较高。从医院角度,三甲医院超负荷运营,医疗被迫扩张成管理难度加大,而另一方面基层医院门可罗雀,医疗资源大幅浪费。

1.2.4 医疗服务长尾显著

我国人口空间分布呈不均匀态势,存在大量长尾人群得不到及时、有效的医疗服务;三甲医院分布格局过于集中,多数高端优质医疗资源集中在北京、上海等少数城市,大部分地区罕见病难以满足治疗需求;卫生部的《国家基本药物目录》2012年版同2009年版对比,药品品种增长迅速,药品产品数量惊人,仅2013年,就批准药品注册申请416件,新药长尾特征明显。

2 “互联网+”行动与医疗资源配置效率现状分析

吉林省拥有相对完善的医疗基础设施和保障体系。截至2015年末,全省有卫生技术人员15.09万人,实现全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100%,但在全国互联网医疗蓬勃发展的大环境下,面临着融入全国互联网医疗行业的发展与升级问题。

2.1 吉林省互联网+医疗发展现状

2.1.1 政策环境

吉林省于2016年4月26日《关于积极推进吉林省“互联网+”行动的实施意见》,强调完善医疗健康服务体系,建设吉林省医疗健康信息平台,促进区域医疗服务、医疗保障、药品监管和综合管理等资源整合和业务协同,推进我省优质医疗资源、居民健康、医疗档案等信息共享。推动吉林省人民医院及吉林大学白求恩第一医院、第二医院、第三医院等大中型医院开展在线预约门诊、远程医疗、健康管理等业务。加快智能心电监控、生物芯片、智能眼镜、智能手环、嵌入式人体传感器等可穿戴设备产业化。鼓励省内医疗健康企业与百度、华为等互联网龙头企业开展合作,运用大数据、云技术等开展健康预诊、实证服务,实行长期跟踪、定期更新、预测预警等特色化管理服务。

2.1.2 医疗状况

智慧医疗未来强调协同统筹平台和运用平台形成不同区域间的互相联通。当前吉林省正在积极打造医院信息化三级管理平台,省、市、县三级区域卫生信息化平台与公共卫生服务和医院有机结合;吉林省民营医院部分已开设远程诊疗中心,对接优质资源;长春北部建立了全国区域性数据中心。

2.1.3 存在问题

吉林省互网医疗产业发展起步较晚,目前发展主要集中在医院信息化建设这一初级阶段,医院联网服务形式主要表现为网上挂号、预约问诊等基础服务,对“互联网+”深刻含义的正确理解和逐步实现对当前吉林省互联网医疗发展非常重要。

2.2 互联网+医疗发展的国际经验

美、日等发达国家的互联网医疗产业距今已发展多年,拥有比较完善的产业链和产业布局。通过借鉴国外先进发展成果和经验,增强我国在互联网医疗发展领域的预见性、先进性和创造性,有助于我国的互联网医疗产业良性健康发展。

2.3 吉林省与国内其他地区比较分析

吉林省近年来大力发展互联网医疗,也取得了可喜成果,但与浙江等省相比,互联网医疗发展模式和现状,医疗资源配置与互联网结合都有待进一步发展。

3 “互联网+”行动与医疗资源配置效率改进对策及建议

吉林省互联网医疗产业发展的瓶颈制约问题,包括目前移动互联网医疗产业的技术难题、商业模式建构以及医疗资源分配不均、供不应求等问题,拟解决病患信息不对称、医疗资源浪费、增加医院社会效益、包括缓和医患之间尖锐矛盾等问题。

3.1 互联网+医疗发展模式

随着医院信息化系统的进一步完善、医疗在线服务行业逐渐崛起、医疗服务开始由PC端向智能移动端的转变,并形成五种发展模式:互联网+医院形成智慧医院;互联网+硬件形成智能可穿戴设备;互联网+医药形成医药电商;互联网+保险形成个性化商保服务以及互联网+基因形成精准医疗。

3.2 “互联网+”行动与医疗资源配置效率改进策略

(1)在医院方面,建设智慧医院。加强医院与科技公司合作,从多个维度构建基于诊疗病例和持续监测的病患数据,通过智能算法和数据挖掘形成精准、高效的诊疗实证,形成诊疗方法论上的创新,实现移动全流程无纸化、智能指引信息透明化、挂号费用优惠差异化、支付方式多元化、安全部署独立化。

(2)在患者方面,优化App界面及环节构成。可参考“掌上浙一”APP软件将界面分为手机挂号、智能分诊、取报告单、医院导航、健康资讯等板块的做法,让患者根据人体模型选择不舒服的部位,显示相关部位易发疾病及主要症状和伴随症状,使患者能够进行初步自诊,并提供相应医院及科室建议,进行线上智能分诊,完善“就诊卡”模式并拓宽服务,延展至院内可能活动,开设支付宝就诊预约、就医流程指导、医药费移动支付等功能。

(3)在制度方面,建立健全医疗纠纷责任认定制度。将责任具体化,明确到医院、个人及第三方平台,建立医疗纠纷调解机构或部门,进行赔偿判定与事后调解,重塑公信力,缓和医患矛盾。

(4)在信息方面,建立信息联网云平台。可参考浙江省中医院“医联体”云平台,整合优质资源、有效分配,通过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线联动的分级诊疗,建立有效机制与法律法规以保障个人信息安全,加强信息提供与使用的监管与约束以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

(5)在药企和保险公司方面,利用互联网技术共享院内、院外可持续监测的大样本数据,辅助医药企业有针对性的药物开发,为保险公司提供可供追溯的客户信息,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实现医疗及社会资源配置合理化。

4 结语

在互联网医疗产业中,我国医疗行业蕴藏着重大技术创新等巨大的潜力,国内也存在着巨大的市场需求。作为发展经济和保障民生的重点行业,创新发展互联网医疗行业发展模式一定会对未来我国的经济发展、民生改善、医疗卫生发展方面做出巨大贡献。

参考文献

[1]孙国强,由丽孪,陈思等.互联网+医疗模式的初步探索[J].中国数字医学,2015,10(6):1518.

[2]王晶,朱慧颖.“互联网+医疗”重构医疗五大产业链的分析[J].互联网医疗中国会.互网天地,2015,(08):15.

[3]闵杰.互联网+医疗的探索与痛点[J].吉林医学信息,2015,31(4):2729.

[4]方诗旭.“互联网”医疗:打通健康干预全过程[J].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广州智慧城市分院.世界电信,2015:5762.

第4篇:精准医疗行业现状范文

本期的智能内参来自中国大数据产业生态联盟的中国大数据产业发展白皮书,对基础支撑、数据服务、融合应用等三层生态进行了精准的层次化分析,并从投融资角度出发,总结并归纳出十大爆发点,推举出最具投资价值的十大领域的大数据企业100家。

一:产业生态概览

大数据相关政策陆续出台,细分领域应用成关键

2016年以来,针对大数据产业发展的政策紧密出台,涉及产业转型、政府治理、科技攻关、产业扶持和安全保障等多个方面,产业发展环境持续优化。

从这些意见和方案可以看出,大数据政策规划正逐渐向各大行业和细分应用领域延伸,大数据产业大踏步进入应用时代。

中国大数据产业持续增长,国内业务占主导

随着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智慧城市、数字经济、新旧动能转换、转型升级等概念持续引领大数据产业的发展,加速技术革新和应用拓展。

2017年中国大数据产业规模达3820.4亿元,预计2020年产业规模将突破8000亿元。

各地政府顺应数字经济发展趋势,加快设立大数据产业园

联盟年度的企业调研显示,受访企业的营收额多集中于1000-2000万元和1-2亿元这两个量级。

进一步分析发现,1000-2000万元这一区间的企业多为成立3-5年的小型企业,这些企业的产品和服务很多尚处于持续开发迭代中,其在细分领域的目标非常专注;1-2亿元这一区间的企业则大多成立了10年以上,他们的产品体系已经相对成熟,在细分领域也塑造了一定的品牌和影响力。

基于这一双峰的分布形态,可以将大数据企业的成长划分为三个阶段,其中营收额1000万-2000万元以下的大数据企业应该更关注生存和产品的迭代,2000万-1亿元这一区间的企业则更应该关注通过高度专注的产品来打造品牌,2亿元营收以上的企业则应更多关注大规模的市场开拓。

此外,问卷调研显示,大数据企业非常注重研发,研发人员比例的均值不低于60%。此外,这些企业的市场多在国内,且集中于华北、华东和华南三大地区。

数据源、基础设施、软硬件产品和应用的热点布局

基于问卷统计结果,与大数据相关的数据源、基础设施、软硬件产品和应用的热点布局情况如上图所示。其中红色表示热度高,绿色表示热度低。

数据源和基础设施

企业的数据源多来自企业本身、互联网和政府,数据流通的热点集中在标准化和开放共享,基础设施的热点则在于云计算和数据中心建设。

软硬件产品

硬件产品的热点集中在超融合一体机、存储和网络设备,基础软件的热点集中于前端的采集、清洗和大数据平台,应用软件则集中于数据可视化及与其相关的商业智能。

应用

企业端最主要的应用在于风险控制,行业端的应用则以服务业为主,热点相对集中于互联网、政务、金融和交通等领域。

中国大数据人才培养成为焦点

目前,中国大数据领域人才学历层次主要以本科为主,本科及以上学历从业人员占比合计89%,整个行业呈高学历化。

从人才的主要学科来源看,计算机类、统计类和数学学科占比最大,显示出大数据人才培养中对计算机相关知识、统计学和数学基础的综合性要求。这种相对综合的要求,导致大数据人才培养的难度较大,对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课程设置的要求也较高。

中国大数据人才储备排前三位的城市依次为北京、上海和深圳。这些城市丰富的大数据人才储备与其高等教育水平密切相关。

从2016年开始,国家为应对大数据人才市场缺口,创设了“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本科专业。截止2018年,审批通过设置该专业的学校数量从2016年的3所增长到248所,扩张了近83倍。“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完整,涉及数学、统计和计算机等多个方面,满足了市场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

大数据产业链

数据服务、基础支撑和融合应用相互交融,协力构建了完整的大数据产业链。

基础支撑层是整个大数据产业的引擎与核心,它涵盖了网络、存储和计算等硬件基础设施,资源管理平台、以及各类与数据采集、预处理、分析和展示相关的方法和工具。

从数据流动的角度来看,除去硬件设施和资源管理平台,大数据架构可以理解为:前端的数据采集、中端的流处理、批处理、即时查询和数据挖掘等服务,以及末端的数据可视化服务。

在基础支撑层之上,融合应用层包含了与政务、工业、农业、金融、交通和电信等行业紧密相关的应用软件和整体解决方案。

数据服务层,则是围绕各类应用和市场需求,提供辅的服务,包括数据交易、数据资产管理、数据采集加工分析、数据安全等。

大数据产业生态地图

二:十大爆发点

1、工业企业上云引爆工业APP市场

2017年以来,伴随着工业互联网概念的提出,工业企业上云和工业APP开发成为热点词汇。我国工业领域的云化水平较低,在上云企业数量的广度和企业在云端部署的深度两个维度上都具有非常大的发展潜力,工业企业上云处于爆发前期。

未来,随着国家上云政策的细化和分解(如目标分解、实施路径、考核标准、应用场景和财政支持方式等),以及各地政府对工业企业上云策略(如企业上云评估、诊断和实施路径等)的落地,对工业数据的分析需求会快速上升,引爆各类工业APP应用的开发,诸如设备设施预测性维护、工业生产流程优化、生产过程可视化和供应链优化等工业应用。

2、前端智能将广泛应用在城市安防和设备设施监测维护领域

相比于云计算技术架构,应用前端智能技术(将经过数据分析验证的算法和模型固化到前端高性能传感器和数据采集设备),可以有效地削减数据传输过程中的网络带宽消耗,降低前端设备自身功耗,提升数据分析效率和系统整体的智能化水平。

现阶段的前端智能面临三大挑战:模型参数多、实时性要求高、运算能力弱。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在软件和硬件方面同时下功夫,对企业的综合能力要求很高。

未来,随着中国新一轮的智慧城市和工业互联网建设的持续推进,市场对智能终端和传感器的需求将会拉动前端智能市场的进一步增长,其中城市安防、交通和设备设施监测维护将成为增长重点。

3、智能投顾开辟金融市场新蓝海

新兴的智能投顾公司在国外发展迅速,主流财富管理领域已经认可智能投顾并积极投入其中。目前,国内的一些公司也推出了类似的产品(如投米RA、积木盒子、嘉实基金和弥财等),但整体而言仍然处在非常早期的阶段。

国内的智能投顾业务将推动投资理财走向普惠化,改变财富管理市场格局,开辟中国金融市场新蓝海,未来市场发展潜力巨大。

4、网络营销向线下渗透,场景营销成破局利器

营销大数据的本质是,通过把握企业或个人的特征,挖掘识别其需求,并据此将正确的产品和服务推送给有需求的客户,并从中收取费用,最终达成三赢的效果。

在用户注意力资源开发已经饱和的现状下,传统网络营销业务增长乏力。基于线下场景的营销,提供了破局制胜的突破口。

线下场景数据由于自带精准性的特征,当前已成为营销大数据企业关注的重点。常用的线下场景则包括各大商场、汽车4S店、滑雪场、机场和高铁站等。

5、“数据铁笼”开启政务监管新市场

“数据铁笼”通过应用大数据分析方法,对行政权力的运行开展全面而高效的监督。

数据铁笼的建设,首要的是树立开放共享的思想理念,规范权力体系。在此基础上,搭建融合跨界的大数据平台,通过大数据融合分析,支撑权力运行流程的再造和优化,实现精准有效的权利监管。

典型的数据铁笼细分应用场景包括:酒驾治理流程化、交通建设工程项目流程化、道路运输管理流程化、纪委监督数据化、公检法案件审判精准化等。

6、BD+ABI引爆多元化健康医疗应用市场

人工智能+健康医疗大数据

健康语音交互、计算机视觉、认知计算等技术蓬勃发展,助推医疗领域的快速突破。

通过人工智能的手段,医生诊疗、患者自诊的效率可以大幅提升。具体的应用场景包括:语音录入病历、医疗影像智能识别、辅助诊疗/癌症诊断、医疗机器人、个人健康大数据的智能分析等。

物联网+健康医疗大数据

物联网技术的出现,能够帮助医院实现对医疗对象(如医生、护士、病人、设备、物资和药物等)的智能化感知和处理,支持医院内部医疗信息、设备信息、药品信息、人员信息和管理信息的数字化采集、处理、存储和传输等功能。

在医疗物联网领域的两个重点应用:医疗服务,主要是以患者服务为中心的护理、后勤服务和基础设施建设;成本控制,以医院人财物为中心的保障和行政业务管理。

区块链+健康医疗大数据

区块链技术是一种互联网数据库技术,其特点是去中心化、公开透明,让每个人均可参与数据库记录,因此又称为分布式账本技术。

首先,各类互联医疗设备和数据安全的需要,使得区块链技术及相关安全基础设施,成为实现数字医疗工作流程和高级医疗互操作性的基础。其次,区块链能够统一不同的数据集,打破那些让机器学习算法难以访问的数据“竖井”,为机器学习提供执行高级分析所需的标准化、全面化、高完整化的数据集。

7、大数据思维开启态势感知市场

当下,面对复杂多变的网络安全威胁和安全风险,仅靠防火墙、入侵检测、防病毒、访问控制等单一技术已经不能满足网络安全需求,而“基于大数据的网络安全态势感知”由于可以综合各方面因素,动态展示网络安全现状,并适时地给出预测和预警提示,得到了市场的广泛关注。

大数据技术特有的海量存储和并行计算等特点,为大规模网络安全态势感知技术的实现奠定了基础。借助大数据技术,通过对海量数据的分析和挖掘,态势感知可以对网络安全状态进行评估,感知网络异常事件和漏洞,并进行整体安全态势预测。

8、数据交易线上化开辟企业数据合作新渠道

当前,各地政府在大力发展大数据产业时,都格外重视“大数据交易中心“建设,加速推动数据资源开放共享。

考虑到中国80%以上的数据资源掌握在各级政府手里,政府数据的开放共享和开发应用已经成为建设重点。然而,由于数据商品价值的特殊性(易被复制、易被侵权、数据隐私和安全缺乏保障、数据价值具有不确定性),数据交易的建设和运营面临一些现实困境。

未来,随着线上交易机制的完善,确权、安全和定价等问题的解决,将促使线上的交易平台成为数据需求方和供给方对接的新渠道,海量的线下数据合作将逐步向线上迁移,加速数据的流通和应用,拓展企业间数据合作的新渠道。

9、数据跨界集聚构筑寡头生态新蓝图

数据开放推动社会治理的变革,实现了治理主体从一元化向多元化转变,治理模式从政府管理走向市场化的多元合作模式。

共享经济通过数据开放共享和平台建设,推动了社会治理的变革,促成了治理系统向法治、协商和自治的转变,有效弥补了政府监管的短板,开放了数据红利,激活了市场创新,提供了更加便捷的生活方式。

目前,我国共享经济的主要应用领域包括交通出行、房屋住宿、知识技能、生活服务、医疗服务和二手交易等。虽然共享经济发展迅速,渗透领域日渐拓展,但该体系下仍存在信用机制不健全、监管缺失、严重依赖补贴等行业乱象。

2016年以来,共享经济的市场竞争格局逐渐清晰,逐步由单个平台走向寡头竞争和生态化发展的趋势明显。

一方面,共享企业持续洗牌,以共享单车市场为例,处于市场尾端、运营能力差的企业相继倒闭,而巨头的加入使得共享单车行业梯形分队明显;

另一方面,共享经济正逐步走向生态化,诸多细分市场都传来单个共享平台被互联网巨头投资或收购的消息,加速了跨界的数据集聚。

10、在线职业培训弥合复合型大数据人才缺口

大数据人才需要具有跨领域的知识架构,既需要懂IT技术和统计知识,又要懂实际的应用场景业务。赛迪顾问预计,2018年中国大数据领域的复合型人才缺口约为160万。面对复合型人才的这种巨大缺口,仅靠传统的高校教育难以快速满足市场需求。

在此背景下,在线职业培训成为填补大数据领域复合型人才缺口的有效途径,其灵活高效的资源配置能力,可以有效应对市场的动态变化。

而在各类在线职业培训课程中,以考证类培训最受欢迎,主要是考证类课程的授课目的明确,课后通过考试拿到国家承认的相关资格证书有利于帮助其在职场上升职、加薪。

三:价值投资百强榜

依据自行设定的评判指标体系,从企业估值/市值、营收状况、创新投入、专利数量、产品竞争力、企业发展潜力、领导层能力等多个维度进行定量与定性结合的评比。赛迪智库评选出中国最具投资价值的前100家企业。

大数据企业投资价值百强榜单

分析显示,一部分大数据企业源自软件与信息服务业、互联网业和传统产业,通常企业规模较大。这些企业本身集聚了海量的数据资源,其所涉及的市场面广,具备较强的竞争优势。实际运营中,这些企业积极打造资源集聚的平台生态,多采用横向扩展的策略,通过投资、并购等手段加速在大数据领域的发展。

另外,很大一部分大数据企业属于成立不足10年的中小企业,它们专注于大数据某一细分领域,深耕产品和服务,实施纵深发展策略,通过数据累积和技术迭代,逐渐塑造了细分领域内的品牌和竞争优势。这些企业通常通过资本化手段做强,且多与互联网巨头签署战略合作,通过平台战略获取市场份额。

大数据融资热度持续,但投资趋于理性

在中国大数据投融资市场中,2017年的总投资额要少于2016年,但是投资事件发生的数量高于2016年,即投资强度降低,投资热情持续增长,投资市场依旧火爆,但投资者更加理性。

2017年国内大数据投资市场中行业应用层的投资事件高达257笔,占总投融资事件79.32%,投资额高达387.72亿元,占总投资额的73.30%。

从投资市场整体来看,随着大数据在行业应用价值体现不断增加,大数据行业应用企业获得的投融资更多,中国大数据投资主要集中在应用层,而基于数据采集、清晰、预处理、存储、数据安全解决方案等基础服务层的投资占比较小。

大数据投融资市场在应用层的主要投资领域为技术应用和行业应用。

在2017年中国大数据投融资市场,在行业投资领域发生的投资事件数为175件,总投资额为288.81亿元;

在技术投资领域发生的投资事件数为82件,投资总额为98.91亿元。预计未来的大数据投融资市场,仍将以应用为主要投资方向,而行业应用投资仍然占据主力地位,且单笔投资强度仍高于技术应用投资。

在2017年技术应用领域投资市场中,精准营销领域发生的投资事件占比最大,其次为人工智能、物联网等;从总投资额角度来看,人工智能的投资占比最大,其次为精准营销、数据运营与智能分析。

在2017年行业应用领域的投资市场中,物流行业发生的投资事件占比最大,其次为汽车行业、金融行业;从总投资额角度来看,金融行业的投资占比最大,其次为医疗行业、汽车行业。

北京和上海是大数据融资最活跃的两大城市

从2017年中国发生融资的公司注册地进行分析,北京无论是在融资事件数,还是融资总额都占据首位,且均达到50%左右;其中北上广深四个城市发生的融资事件数占比达到74.82%,融资额占比更是高达85.38%;除此外,长三角经济区,如苏州、南京、无锡等城市,大数据融资发生较多。

第5篇:精准医疗行业现状范文

北京思享广告有限公司总经理李卫民在医药和保健品产品的营销策划方面拥有丰富的实战经验。他认为,医药行业相比别的行业更需要网络新媒体营销。“新媒体在传播领域中异军突起,越来越受到药企的重视,OTC企业面临营销转型。”

因为消费者药品及保健品的需求是刚性的,且具有偶发性的特点,这与互联网搜索、分享、互动的特质是相吻合的。但是实际情况是,医药行业新媒体营销发展相对缓慢。

李卫民认为,主要是三方面的原因:一是医药行业从业人员,尤其是药企的老总大都是医药专业,对于IT及新媒体营销技术不熟悉,接受起来相对缓慢;第二,由于政策原因,国家对药品的营销有各种限制便无暇顾及;第三,诸如哈药六厂等很多制药企业过去通过投放电视广告、报纸、杂志、户外等传统广告,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但在网络等新媒体出现之后,过去的成功反倒会成为未来进一步成功的阻碍,习惯于依赖传统广告,而忽略了网络营销具有精准性、互动性等独特优势。

即使在目前已经进行互联网投放的很多药企中,也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李卫民表示,首先,很多药企的互联网营销都是被动的,不具有系统和连续性。很多企业都是在产品出现问题时,才意识到新媒体营销巨大的传播效果;其次,从很多医药企业的内部机构设置上来说,有巨大的缺口,根本没有一个负责新媒体营销的市场部门,造成了新媒体营销的缺失;第三,由于大的药厂在新媒体营销方面的不作为,导致很多假药广告肆虐互联网,给消费者造成了不良的影响,破坏了医药行业新媒体营销的生态,从而使很多药企不愿意尝试新媒体营销。

对于如何改变现状,李卫民也为药企开出了药方,“医药企业必须重视互联网渠道,根据不同阶段、不同产品分别对应不同的网络投放策略,明确投放诉求,制定合理的评估体系;理清市场和产品布局,投放紧跟营销计划;全方位整合新媒体资源,例如付费搜索广告通过品牌地标树立行业位置;精准广告通过一周内的搜索行为捕捉用户;通过百度专区建立权威品牌信息基地等。可根据品牌推广与销售相关性的强弱来安排适合的产品及预算。”

第6篇:精准医疗行业现状范文

【关键词】电子技术 通讯行业 应用措施

电子技术作为单独的一项科学技术,所涉猎的许多方面都离不开电子技术的发展。目前,我国电子技术整体发展情势良好,各方面技术表现较优异,对促进我国经济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随着当今社会科技信息技术不断增强,通讯对人们生活影响越来越大,现代电子技术对通讯产业也极其重要,改变了通讯手段和形式,促进通讯产业的发展,为我国电子通讯产业奠定了重要基础。

1 现代电子技术特点

1.1 智能化

社会的不断发展,现代电子应用方面也越来越广泛,电子技术类的产品逐渐走进人们的生活,提高人们生活质量。主要是因为现代电子技术具有智能化的特点。高科技的智能产品给人们生活带来很大便利,随着现在市场上越来越多高科技产品的出现,它们所表现出来的智能化,提高了工作的效率,增加人们生活工作中的趣味性,对于车间工作者来说则极大程度的降低了手动工作时发生的种种危险。解放劳动人民的双手、丰富人们的生活,促进社会的发展进步。

1.2 精准化

由于科技不断提高,我们对于电子技术要求越来越高,人们更多关注与现代电子技术带来便利的同时,信息的准确程度是否与实际偏差^大。因为对于像天气预报、地质勘探、医疗事业等方面都需要精准的数据进行相关工作的开展,因此精准化的电子技术满足了特殊性工作的需求。

1.3 普及化

随着现在电子技术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泛,已经涉足人们生活工作中各个方面中,人们日常生活中的智能化电子娱乐产品、检查身体的医疗设备、工作中的快捷高效的机器等等,都体现着现代电子技术在生活的普遍性。

2 我国通讯产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缺少创新思维

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也极大程度的带动我国通讯行业的发展,为了能在通讯中充分发挥现代电子技术的作用,我国无论是在人力还是物力方面都投资较多的精力。在世界通讯行业发展中,我国通讯很多国有企业运用电子技术促使本企业通讯的发展,拥有很多专利项目,增强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在对于目前大多数通讯行业说,我国对电子技术在通讯中的影响意识还比较薄弱,并且缺乏创新精神,还是习惯依赖于模仿外国企业,从而制约了我国通讯行业的发展。

2.2 地域差距较大

我国的国土面积广阔,地理位置造成了严重的地域发展差距,不同地理位置相对经济效益也不同,我国改革开放后加大了对沿海城市的发展扶持政策,不仅提高了沿海城市的经济状况,对通讯产业同样起到了促进作用。但一些内陆偏远地区城市的通讯发展,并不理想,通讯产业一味的参照发达企业的发展模式,影响通讯企业更好发展。

2.3 专业人才缺失

我国通讯产业今年来发展较快,企业过多,且规模较大,这就造成企业之间竞争激烈,而竞争的核心那就是通讯企业的专业技术。拥有专业知识强,技术先进的科研团队,对提高通讯企业的竞争力有着重大意义。但目前,我国通讯行业中,通讯技术能力强,专业素养高的人才比较缺乏,导致很多通讯企业在经济市场中存活率较低。

3 加强电子技术在通讯中的应用措施

3.1 创新电子技术

现代电子技术想更好的应用在通讯行业中,就要加强专业技术的创新能力,在通讯产业中,技术是通讯的核心发展力量,占据不可代替的生产地位。因此,通讯中在运用现代电子技术过程中,除了要将电子技术合理应用到通讯中来,且要创新出自己通讯企业的核心技术专利,当地相关政府应给予通讯产业在创新技术研发过程中相应的帮助与鼓励,促进通讯产业技术创新力的发展,作为通讯企业,要加强技术研发中心组织的财政投入,为创新技术研发提供基本保障。

3.2 缩短地域差异

我国内陆城市及偏远地区的通讯产业发展缓慢,起步较晚,政府应对通讯产业出现的地域差异推行相关政策扶持,调整企业内部结构的同时,要通过互相合作的方式,将沿海城市通讯产业发达的成功企业经营理念及电子技术应用方式传达给内陆城市,通讯企业的迅速发展离不开现代电子技术的正确合理运用,组织沿海与内陆城市电子技术科研讨论会,增加技术交流,全面提升内陆及偏远地区的通讯发展,缩短我国地域通讯企业间的发展差距。

3.3 培养专业人才

现在是人才的时代,现代电子技术对通讯的应用重要体现就是人才的建设,人才也是当今每个企业发展过程竞争的重要内容。企业想要更好的运用现代电子科技,就要加强专业人才队伍建设,专业的科研团队要对现代电子技术应用表现、应用领域及电子技术的发展状况进行充分掌握,这样才能使现代电子技术更好的应用到通讯中。相关通讯企业要定期培训在职技术团队,增强专业知识,提升整体综合素养,激发技术人员的创新意识及研发潜能。现代电子科技的技术研发人员同样也应该加强人才建设与培养,只有提高专业人才的知识储备,才能促进企业发展,科技进步,对我国通讯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4 总结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科技不断进步,现代电子技术也得到了很大程度的发展,电子技术在社会生活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各个领域的发展都离不开现代电子技术。近年来,我国通讯行业发展迅速,尤其是现代电子技术应用到通讯行业中后,极大的满足现代人们对生活的高要求,为人们生活提供了便利。从根本上提高了通讯质量、使用效率及企业经济效益,使通讯行业达到质的飞跃,从而,对我国通讯行业发展、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增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陈鹏,杨天龙.电子技术在通讯中的应用[J].科技经济导刊,2016(24):13-16.

[2]黄冠军.浅谈现代电子技术在通讯中的应用[J].电子制作,2014(04):20-22.

[3]王杨洋.电子通讯的现状及发展分析[J].通讯世界,2015(21):17-20.

第7篇:精准医疗行业现状范文

据了解,在本次巡展上,优网安全为各行业客户讲述了信息安全与网络安全的严峻现状与解决手段,而IBM则为优网安全提供全球的网络安全分析技术,共同完善网络安全态势感知平台的关联分析、威胁风险预测、智能决策等能力。作为优网安全的杀手锏,网络安全态势感知平台对安全自适应认知、主动实时威胁分析、结合威胁情报,是当前复杂网络环境下的智能最优方案决策。

巡展中,金融、通信、电力等行业客户围绕优网安全的网络安全态势感知平台展开多次探讨,并邀约优网安全到公司进一步沟通,解决存在的安全问题,充分表明了客户对优网安全的专业性,及安全产品、安全解决方案的认可。

2015年底,亨通光电宣布收购优网科技,藉此高起点、快速度进入大数据与网络安全领域。优网是国内领先的大数据分析和应用服务提供商,在精准营销、网络安全、大数据平台建设等方面拥有领先的技术和广泛的市场应用。优网科技下设优网精蜂、优网助帮和优网安全三家公司,分别针对三大业务方向。

其中,优网精蜂为运营商提供网络问题分析核心业务的应用软件开发,包括无线接入和核心网的全套软件方案;优网助帮以运营商、政府、航空等大数据运营为核心业务,提供数据采集、解析、处理、应用全套的数据运营体系;优网安全以数据安全解决方案为核心业务,包含态势感知监测、数据备份一体机、数据安全一体机。

本次巡展正是亨通与优网融合的重要成果展示,为今后持续构建多元化多层次的大数据业务生态圈打开了通道,具有战略意义。

大数据行业的现状与未来

进入互联网时代,特别是在移动互联应用蓬勃发展的近十年里,产生了海量的交易数据、交互数据和数据碎片,这些冗余的大数据亟须更先进的技术与服务来进行每时每刻的收集、判定与处理,这就是普遍意义上的大数据。

目前,已有大量的企业进入这一行业,从事与大数据相关的业务,而这一市场也在迅速增长中。据数据公司IDC预测,全球大数据技术及服务市场复合年增长率(CAGR)达31.7%,2016年收入将达238亿美元。另据国内市场机构预计,目前中国大数据产业规模可达1500亿元,未来5年将进入“加速期”,到2020年将达到8000亿元的规模,实现几何级增长。

尽管如此,不过在优网助帮李适季看来,用“方兴未艾”来描述目前的大数据领域的发展可能是比较贴切的。他认为,现阶段市场中的大数据应用主要针对行业分析、精准营销、应用评测等方面,以行业特征为分类基础,针对行业市场占有、发展、趋势等进行竞争分析成为客户的基本需求;而基于用户行为的特征做出串联形成的动态标签数据库则为客户精准营销带来有效指导;此外以管道数据流为评估基础的精准网络评估算法,则可以更好地规划和预测网络应用。未来,在数据云化、开放性数据共享、开放性云数据服务及SLA保证、行业数据链等方面的实质性进展,将真正有益于整体大数据产业的发展,也能最终让大数据与各行业深度融合,不断推动行业和商业创新。

但是也有大数据业内资深人士指出,我国的大数据应用领域分布仍然不够全面,相关企业主要集中在互联网、市场营销、电信、金融领域,应用的主要形式还是基于大数据得到的商业洞悉,业务推荐和智能获客等三个领域,其中的典型就是个性化推荐和智能广告。据了解,目前国内对于大数据应用,发展较好的还是以大企业为主,比如BAT、滴滴快的、今日头条代表性的互联网企业。不管是对外数据源采集,还是企业内部的数据资产管理,其互联网企业基因,以及自身的资本优势,使得他们在大数据的应用上同样处于领先的态势。而对于部分中小企业而言,资金缺乏和技术难题导致数据获取难,缺乏数据资产管理意识,其对大数据的使用,仍在探路中。

而优网助帮的出现,则是在智能数据技术与服务应用上,为更多类型的企业客户提供高效安全且系统化的大数据服务解决方案。据介绍,作为亨通旗下的重要一员,优网助帮在大数据业务领域,正在积极通过对客户关注的受众数据的汇集、清洗、智能运算,建立了庞大的数据中心,通过精准的数据标签、态势感知及洞察分析,帮助更多客户实现大数据技术与服务支持下的智能运营、投放和决策。为此,优网助帮自2013年5月开始构建智能化大数据技术体系,已经分别在北京、深圳、武汉设立了大数据研发中心。

大数据市场迎政策利好

在4月末的2016大数据产业峰会上,工信部信息化和软件服务业司司长谢少锋明确表示,政府相关部门正在制定大数据产业“十三五”发展规划,计划在今年下半年,目前正在各个方面征求意见。从政府数据开放到大数据产业规划,大数据产业将持续迎来政策利好。

大数据是战略资源,已成为全民共识,而政府掌握了80%以上的大数据资源,也是公认事实。今年以来,国家层面出台一系列关于电子政务以及大数据相关的文件,推动具体化落实到操作层面。谢少锋表示,近期工信部关于大数据工作的重点,包括支持关键技术产品研发产业化、推动大数据应用不断深化、繁华大数据产业生态、完善大数据支撑体系四个方面。

就此长江证券资深分析师胡路指出,大数据“十三五”规划密集制定出台,相关部门积极推进具体化实操,大数据产业有望迎来持续利好,相关聚焦产业个股或将井喷。藉此,亨通光电近期定增,涉足大数据,强化主业和布局新兴产业。

据了解,享通光电近期通过收购优网科技,以实现从传统制造业向新兴信息产业的战略转型发展,而此次定增项目则将聚焦行业应用服务和企业客户,充分发挥优网助帮的技术优势,使公司在大数据行业发展初期占据发展制高点。

值得注意的是,亨通光电控股股东崔根良在本次非公开发行中的认购金额上亿元,胡路认为,此举不仅彰显大股东对于发展大数据等新兴领域的强烈愿望,同时也表明公司高层对于公司主营业务未来将持续快速增长的坚定信心。

东北证券研究员王建伟也认为亨通光电新兴业务发展值得期待。2015年该公司积极布局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业务,通过对优网科技的收购进入大数据、网络安全、物联网等产业,特别是其全资子公司优网助帮依托强大的数据资源,自主研发了人工智能数据处理模型和多种精准算法,为新兴业务增加了人工智能的重磅概念。

据介绍,优网科技成立于2004年,是国内领先的大数据分析与应用、网络安全、网络优化等业务的综合解决方案提供商。依托多年在通信网络技术和软件开发的投入与业务创新,其全资子公司优网助帮专注于大数据的共享与结合、大数据的挖掘与运营和大数据的分析与应用等大数据方面的系统解决方案和应用产品。

特别在大数据和互联网应用领域,优网助帮依托多年在通信网络基础技术的投入及持续的业务创新和技术沉淀,形成了大数据平台软件产品的研发与销售、针对垂直行业的大数据应用、基于大数据挖掘精准营销服务、基于大数据的新互联网应用四种业务形式。

凭借多年在对运营商的技术输出、应用开发服务和对移动互联网大数据的了解,优网助帮实现移动互联网数据与互联网应用化服务的对接并提供对外服务,开发了基于移动互联网的用户线上数据管理平台、移动互联网应用评估分析、移动互联网应用渠道分析、移动互联网投融资风险控制和综合产品推广平台,为客户提供从产品方向到产品推广的全程数据支撑服务;在大数据应用业务的市场拓展方面,2015年优网助帮与分众传媒、江苏广和、搜狐视频等合作伙伴在互联网传媒、政府大数据应用、互联网应用优化等方面取得了众多的应用创新和突破;在信令和大数据应用技术方面同华为、中兴等国内知名厂家建立了多种产品、服务的合作,并在中国移动、中国电信、中国联通三大运营商项目中取得了良好的市场份额。

目前,优网助帮已研发了通信运营商大数据共享和管理平台及移动互联网精准营销大数据支撑平台、在网络安全领域的安全态势感知系统、存储备份一体机产品、2/3/4G系列网络优化平台和信令检测等产品与服务。

大数据让生活更美好

在汹涌澎湃的数字化浪潮中,互联网帮助人们建立起前所未有的人类群体大脑记忆库。在信息化高速发展的年代,大数据正深刻改变着人们的思维、生产和生活方式,大数据与各个行业的深度融合,将创造出前所未有的社会和商业价值。

美国NASA如何能提前预知各种天文奇观?风力发电机和创业者开店如何选址?如何才能准确预测并对气象灾害进行预警?包括在未来的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如何打造智能城市?这一系列问题的背后,其实都隐藏着大数据的身影――不仅彰显着大数据的巨大价值,更直观地体现出大数据在各个行业的广阔应用。

随着国内企业信息化程度和水平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企业需要大数据分析的能力以提高竞争力。在互联网、电子商务、金融、电信、零售、物流等数据驱动型行业,客户分群、客户行为分析、客户关系管理、市场营销、广告投放、业务优化、风险管理等企业核心业务越来越依赖于对数据的有效分析与挖掘。

第8篇:精准医疗行业现状范文

“我2015年做了100多场精准医学报告,今年也做了不少。”

分子肿瘤学家詹启敏曾在美国获得终身教职,因为相信“回来能有更大的平台,做更大的事”,他于本世纪初回国,在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一干就是10多年,2011年当选工程院院士,今年4月任北京大学医学部主任。

“过去10多年,除了自己的科学研究,我还一直在国家医学科技战略层面参与顶层设计工作,这在美国是不敢想象的。”詹启敏的相关资历包括“863计划”医药生物技术领域专家组组长、卫计委科技行业专项专家委员会主任、中国精准医学计划专家组组长等职务。他认为,精准医学是中国医学发展的历史机遇,利用国家的组织优势、技术力量发展精准医学,将实现中国医学的“弯道超车”。

国人健康面临巨大挑战

《财经国家周刊》:你如何看目前我国重大疾病防控任务面临的挑战?

詹启敏:我们得先明白建设健康中国的艰巨性。第一是人口老龄化带来一系列问题,包括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神经退行性疾病和慢性代谢性疾病等;第二是环境污染日趋严重;第三是食品和药品安全。

疾病方面,首当其冲是恶性肿瘤。最新数据显示,中国2015年新增430万癌症病例,癌症死亡病例超过280万。心脑血管疾病年死亡人数超过350万,现有高血压患者2.7亿人。糖尿病患者超过1亿,处于糖尿病前期的超过患者人数。慢性肾病1.1亿人,风湿病致残率非常高,估计约8000多万人。老年性疾病,如老年痴呆600万人,每年增长30万人;乙肝病毒携带者有8千万。还有突发性传染病,比如非典、流感和手足口病等。全球是一个“地球村”,即使是一些发生在地缘距离很远国家的传染病,如埃博拉、中东呼吸综合症等,在我国传染的风险就是一个“机舱之隔”。

《财经国家周刊》:看起来这是一个非常巨大的患者群体,如何应对?

詹启敏:目前临床疾病诊断治疗的现状就像海上的一座冰山,人们能看到的只是海面上的部分,治疗的手段也主要是针对海面上的部分。

以肿瘤诊疗为例,现在采用的手术、放疗、化疗、生物治疗、中医药等方法,都是针对海面上的部分。我们对海面之下冰山的了解还远远不够。这种状况带来两个瓶颈性问题,一是大部分就诊病人已是中晚期。发达国家早期诊断在50%以上,北欧国家早期诊断可达80%,而中国不到20%;第二是目前的治疗手段有较大的被动性和盲目性。实际上,“海面”下的情况包括遗传背景、变异、免疫和内分泌改变、细胞分子改变等,最后导致组织器官病变。

现代医学发展至今有上百年,从一个简单的听诊器,到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检验,从 X光、CT、彩超、核磁,再到分子影像、分子病理和基因组、蛋白质组、代谢组、免疫组等组学技术发展、大数据分析工具的出现,让我们实施精准医学有了可能。换句话说,由于现代生命科学和生物医药技术的发展,推动医学发展进入精准医学时代。可以说,精准医学是人类医学史上一场深刻变革,是生物经济时代的新引擎,更是中国实施科技创新驱动发展、实现健康中国国家战略的重大历史机遇。

精准医学与中医理念相通

《财经国家周刊》:精准医学与过去的诊疗方法有何根本不同?

詹启敏:精准医学和我们传统医学提出的辩证施治理念,如同病异治、异病同治,是相通的。因为中医是一个系统疗法,主要关注各种复杂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包括不同器官之间的相互影响,基于这些认识防病、治病。中医多是经验的积累,而精准医学涉及多方面:一是人类基因组测序、生物芯片技术的革新,也包括蛋白质组学、代谢组学、免疫组学和微生物组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二是生物医学分析技术的进步,包括生物信息、云计算和大数据等;三是微创技术、手术导航、手术机器人等。我们应把精准医学作为一个完整科学向前推进,增加疗效、减少副作用并能降低医疗费用。

精准医学包含了对患病风险的精准预测、疾病的精准诊断、疾病的精准分类、药物的精准应用、疗效的精准评估、预后的精准预测。精准医学不仅仅是针对临床诊疗,也涵盖整个健康过程,包括疾病预防、诊断和治疗、转归(复发和转移等)和康复等。

《财经国家周刊》:能否以某种病为例,谈谈精准医学的应用?

詹启敏:目前的医学诊断模式,一般是通过症状体征+辅助检查+影像学资料,具有相同或相似症状指标的患者,使用相近的治疗方案,但病人结局不一样。比如,大部分常规肿瘤化疗药物在临床治疗上真正有效率低于50%,也就是说50%多的病人是部分有效或根本无效。我们的目标就是通过精准医学手段把这50%有效的病人筛选出来,达到精确治疗的目的。精准医学还可以对疾病的转归有一个科学的判断和提示。

精准医疗目前最好的抓手是肿瘤。人类基因组全序列图谱的绘制完成,使人们首次有可能从基因水平洞悉癌细胞、癌基因与正常细胞、正常基因的不同,进一步了解癌细胞转移机理,这些认识为针对性的疗法提供了可能。肿瘤精准医学是一种基于肿瘤病人“定制”的医疗模式,即“对症下药”,针对每一个肿瘤病人个体特征定制和实施医疗决策。癌症精准医学诊断,不仅限于基因和蛋白检测,包括遗传、分子及细胞学信息,还包括生活方式、环境信息等在内的大数据综合分析。癌症精准医学治疗不仅限于靶向治疗,还包括手术、放疗、化疗及靶向治疗、免疫治疗等各种治疗方式的综合运用。 早在2014年10月15日,在深圳已启动国家基因库建设,目标成为国内最大的综合性生物资源样本库。图为工作人员把样品放入全自动微生物检测仪中进行培养。

肿瘤精准医学的总体思路是将肿瘤防控“预防、诊断和治疗”三个环节与精准医学“精确、高效、安全、经济”结合到一起,实现三合适:合适的病人,合适的时间,合适的治疗。

精准医学的最终目标是以最小化的医源性损害、最低化的医疗资源耗费去获得最大化的病患效益,其发展前景不可限量。

“弯道超车”机会何在

《财经国家周刊》:美国等国已率先提出精准医学战略,中国的精准医学有什么优势?

詹启敏:我国在精准医学方面还是有弯道超车的机会。重点应放在我国健康需求大和空白的领域。我们目前选择精准医学研究对象有这么几个原则:第一,严重危害中国人民健康的疾病,因为中国疾病谱和国外的疾病谱不太一样;第二,具有中国特色的疾病,不管是常见病还是罕见病;第三,在我国有较好的科学研究基础和资源优势的疾病。

《财经国家周刊》:怎么理解有中国特色的疾病?

詹启敏:比如肿瘤方面,西方高发病为肺癌、前列腺癌、乳腺癌、结直肠癌等。我国除肺癌外主要都是在消化道,如肝癌、胃癌、食管癌、结直肠癌。消化道癌症居高不下,乳腺癌、结直肠癌等迅速上升。我国有4种肿瘤的死亡位于世界第一位,包括肺癌、胃癌、肝癌和食管癌。攻克这些癌症是中国医学界的历史责任。

《财经国家周刊》:如果按精准医学的概念,是不是以后疾病分型可以按照基因分型?

詹启敏:在目前临床分期和病理分期的基础上,分子分型和分子分期可以提供更精准的临床治疗依据。以血液病为例。30年前,白血病分类较简单,主要是分为急性白血病和慢性白血病、成人白血病和幼儿白血病,再就是淋巴细胞白血病。但现在通过核分型就可以分出几十种来,例如M3白血病,采用我国发明的三氧化二砷治疗,5年生存率达95%以上。可以预测,将来还可能会有更细的分子分型,会对白血病治疗和临床转归有更精准的指导意义。

《财经国家周刊》:这应该是与过去完全不同的诊疗过程?

詹启敏:伴随精准医学发展,将出现很多新的疾病诊疗路径、标准、规范和指南。但是,未来这些新的疾病分类和治疗指南规范的制定由哪国完成,取决于该国的医学科技创新竞争力强。这是一个历史机会,至少一些具有中国特色的疾病,诊疗标准应该由中国主导。

中国人口众多,临床资源比较丰富,开展科学项目有组织上的优势,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像制造“两弹一星”一样,将中国的疾病资源和优势资源整合起来,就有可能实现弯道超车。

需要国家级健康大数据

《财经国家周刊》:发展精准医学,要重视哪些环节?

詹启敏:第一是生物样本库。谁拥有生物样本资源,谁就掌握医学科技主动权,谁就能占据医学竞争制高点。中国生物临床资源在全世界是最丰富的,因为我们的人群多,病种全,但共享比较差,现在很多样生物样品库在医院,资源共享和互通有无做得比较差。

再就是大数据。从出生第一天起一直到生命终结,从健康、亚健康、疾病前期、疾病治疗和康复期、生病终结期,整个生命过程都产生动态数据,健康大数据是地球上最大的数据库。我国目前还没有一个完整的国家级的健康大数据库。

目前比较成熟的是临床信息和组学数据,基因组最成熟,蛋白质组逐渐也用上了,还有免疫组、肠道微生物也开始用到临床。

第9篇:精准医疗行业现状范文

一、ERG理论的主要内容及城市大型公立医院人力资源激励现状

1.ERG理论的主要内容。ERG理论是由美国耶鲁大学的克雷顿奥尔德佛在马斯洛需要层次论的基础上提出来的,该理论认为,人们共有三种核心的需要:生存(Existence)的需要、相互关系(Relatedness)的需要、成长发展(Growth)的需要。生存的需要与最基本的物质生存需要有直接关系;相互关系的需要是对于维持和谐的人际关系的要求;成长需要是个人发展的内在愿望,也是最高层次的需要。同时,奥尔德弗还提出了三个重要的概念:需要满足、需要加强、需要受挫。{1}

2.从ERG理论出发,分析目前公立医院人力资源激励现状。

(1)薪酬激励存在不合理现象。在公立医院人力资源激励中,薪酬激励手段的使用存在不足之处:专业科室之间的绩效系数不合理、个人工作和收入的比例不平衡、薪酬激励方式单一等,难以满足职工多层次需要,不能全面地激励职工投入工作。当然薪酬激励手段处于低层次水平,金钱实际上是用来维持一个组织拥有适当人员的手段,而非作为主要的激励手段。{2}因此要防止滥用薪酬手段,尽可能不让职工产生激励麻木现象。然而有效的激励在于现实的需要,只有相对满足医务人员的现实需要,才能使激励效应发挥最大。所以要在对城市大型公立医院人力资源分析的基础上,采用适当、可行、多层次的激励手段,才能充分满足职工的各种需要。

(2)社会性需要受到伤害。目前,医务人员面临着来自多方面的压力,如工作具有较大风险,并且工作量大、工作时间不规律; 还面临着各方人际关系的压力,尤其与患者及患者家属之间关系的处理直接影响医务人员的工作态度及效率,更重要的是目前面临着强大社会认可度危机,导致医务人员产生消极反应。同时,近年也时常发生伤医、害医事件,极大地伤害了医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从激励的角度出发,社会的认可危机直接降低了医务人员的社会性需要,严重影响到医务人员的工作效率。

(3)个人职业发展的困惑。随着医学科学的进步,新兴理论和技术不断出现,医务人员面临着更高挑战,对其业务能力也提出了更高要求,所以必须重视人才培养,解决业务能力提升问题,而发展继续教育是解决医务人员职业发展困惑的重要途径。目前,大部分公立医院人力资源部门对于医务人员的职业生涯规划,并没有形成完备科学的指导系统,由于人力资源部门职权所限,不能合理安排人员继续教育,有些医院在经费上得不到保障,使得医务人员面对自身的职业生涯感到无所适从。

二、当前公立医院人力资源激励面临内外部环境

1.医务人员工作压力增大,收入不合理。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增强以及医保覆盖下群众医疗费用负担的降低,人们的医疗需求得到释放,公立医院门诊量、住院量显著上升,医务人员工作量不断增大。公立医院人均工作量逐年攀升,以医师日均担负诊疗人次、日均担负住院床日为例,2013年这两项指标达到7.6人次、2.7人次,4年内分别增加了15.2%、17.4%{3}。工作量的上升导致医务人员职业压力增加,为职业怠倦埋下隐患。同时公立医院绩效工资改革未达到预期效果,工资收入未能很好地反映医务人员的劳动价值,收入偏低未能真实反映医务人员的劳动价值,与高薪行业相比,易产生相对被剥削感。

2.医患关系趋于紧张,医务人员外部认同感降低。根据中国医院协会2014年1月的《医院场所暴力伤医情况调研报告》,发生暴力伤医事件的医院的比例从2008年的47.7%上升至2012年的63.7%。据不完全统计,中国每年被殴打受伤的医务人员已超过1万人,73.33%的医院出现过患者及家属殴打、辱骂医务人员的现象{4}。日趋紧张的医患关系挫伤了医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同时,近年来受制于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公立医院客观上成为社会舆论的宣泄口,社会公众对于公立医院的认同度降低。中国医师协会的一项调查显示,78.01%的医生不愿意子女学医、从医{5}。社会对于医务人员认同感的降低直接影响了医务人员的职业自豪感和自尊心。

三、在ERG理论视角下公立医院人力资源激励机制的形成

1.保障人力资源的基本物质需要,建立起完备的物质保障系统,满足医务人员E的需要。医院应从两个方面来满足医务人员的需要:其一,提高医务人员的整体薪酬水平,充分体现其创造的价值,保障与其价值对等的生活水平,同时为避免技术人才的流失,要注重与同行业的薪酬水平对比;其二,设计科学合理的绩效指标体系,利用关键绩效指标将医院目标层层分解,确定相关的要素目标,分析绩效驱动因素,从而明确评价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引入平衡计分卡工具,按照医院特点设计医疗、护理、医技、行政关键指标,建立量化指标为主导的绩效工资考核权重系数{6}。其目的在于拉大考核差距,最终建立起差别化、体现工作内涵的绩效工资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