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心理辅导内容范文

心理辅导内容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心理辅导内容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心理辅导内容

第1篇:心理辅导内容范文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心理辅导活动课;专业化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12)06-0015-03

2011年11月27日,笔者在杭州参加了浙江省心理健康十年成果展示活动,这次展示活动内容主要有各地区心理健康教育推广的经验介绍、心理辅导活动课展示和心理剧展示。从整体来看,十年来浙江省在心理健康教育普及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特别是在心理健康教育行政推进、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形式的探索上成绩尤为突出。浙江省持证心理健康教师队伍不断壮大,专业教师人数不断增多,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学校也在不断增多。但是从心理健康教育的深度方面来看,浙江省心理健康教育十年的进步还不是特别明显,这一点从参加展示的心理辅导活动课中可见一斑。本次活动总共展示了三节课,小学、初中、高中各一节,除了高中的心理辅导活动课让人感觉好一些之外,其他两堂课和心理健康教育推广初始阶段的心理活动课区别不大。“十年磨一剑”,为什么走过了十年,我们中小学的心理辅导活动课却没有什么明显的变化?在活动课展示后的点评中,福建师范大学叶一舵教授的一句话道出了真谛:“心理辅导活动课发展到现在,课上得好不好主要是看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专业水平。”教师缺乏心理学专业知识和技能,心理辅导活动课缺乏专业的标准和要求,是制约我们心理辅导活动课进一步发展的主要原因。

在浙江省心理健康教育发展初期,根本没有心理学专业的教师来上心理辅导活动课,也没有专职教师,大家也不知道该如何上心理辅导活动课,当时很多领导和专家提出了非专业化的标准和要求,由普通教师来上心理辅导活动课,这些在当时是有积极的指导作用的。这样的要求鼓舞了很多人来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它推动了整个心理辅导活动课的开展。然而,十年过去了,如今很多学校都有了一批有专业背景的专职教师,近几年师范大学心理专业毕业的大学生也不断充实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队伍中,如果我们还是停留在非专业的标准衡量心理辅导活动课,将严重妨碍心理健康教育事业的发展。

要解决心理辅导活动课的专业化问题,首先要了解如何来衡量一节心理辅导活动课是否专业化。心理辅导活动课虽然是课,但课只是一种形式,心理辅导活动才是实质。我们对心理辅导课的认识应彻底从“学科教学思维范式”转向“心理辅导思维范式”,很多年前钟志农在谈到心理辅导活动课的性质时就说:“所谓心理辅导活动课,就是指以班级为单位,遵循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运用心理辅导的理念和技术,对全班学生实施预防性和发展性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活动。心理辅导活动课并不是传授心理学知识的课,而是一种帮助学生学会自己解决成长过程中的发展性问题,开发自身发展潜能的活动。”这里说的心理健康教育和我们平时理解的“教育”含义不同,笔者认为更多指的是“辅导”,但是有别于个别辅导和小团体辅导。当然也不完全排除教育,正如台湾学者廖凤池等(2002)的观点:“一般学校的班级辅导活动课程可视之为辅导与心理教育团体,其组成人数较多,所探讨的课题属发展性或共同性的主题,对个人的涉入较浅,团体时间长短不拘。” 台湾学者李坤崇(1998)认为:班级团体辅导(即“心理辅导活动课”)系“以全班学生为对象,运用适切的辅导策略或方法,借着团体互动,协助学生重新评估自己的思想、情感和行为,调整认知与增进因应能力,以预防或解决问题并激发学生潜能。”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对心理辅导活动课的专业化认识可以理解为:心理辅导教师以心理专业知识和心理辅导理论为指导,运用心理辅导技能,在心理辅导活动课中针对全班学生开展的心理辅导。因此是否具有心理专业知识和心理辅导理论、是否运用心理辅导技巧、是否在课中对学生开展心理辅导,以及它们的运用是否得当,是衡量一堂心理辅导活动课是否专业化的标准。

一、加强心理辅导教师知识储备专业化

没有专业知识就无法真正理解心理辅导活动过程设计的原理,在操作上就难于符合心理辅导的要求。心理辅导活动课的关键在于如何对学生的讨论进行反应。心理辅导活动课可以设计主要环节,但永远都无法设计学生会如何说和自己该如何回答。整个心理辅导活动课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它需要运用的心理学知识绝不会仅仅停留在当天要辅导的内容上,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也绝不会都是他们今天这个年龄的共同特征,都一定会有扩展。

作为一名心理辅导活动课教师,首先要有比较系统的心理学专业知识,主要包括普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心理咨询与辅导、社会心理学等相关心理知识;尤其是有团体辅导知识,了解团体动力学,要对儿童、青少年的整个心理发展过程及其特点有全面的了解。专业的心理辅导教师至少应当掌握一个心理健康教育本科学生所掌握的全部心理学知识。

二、培养心理辅导教师的心理辅导专业化技能

心理辅导教师必须有专业的心理辅导技能,才能明白在心理辅导活动课上应该如何应对学生的反应,如何去引导学生,如何挖掘积极的辅导资源对学生进行辅导。否则辅导教师只能按照事先安排的环节上课,按照事先预设的几个回答,机械地应对课堂上学生的反应,起不到任何辅导作用,充其量只是一般的班会课反应,从而白白浪费辅导资源。甚至有些教师由于回答不当给学生造成了心理问题。

首先,个别辅导是团体辅导的基础,如果个别辅导的能力都不具备,那么团体辅导就无从谈起。作为专业的心理辅导教师,必须学习个别辅导技术,最好有丰富的个别辅导经验。只有通过个案辅导,教师才能体会到学生对不同问题的理解,才能在课堂上准确地把握学生回答中所反映的深层的东西。另外丰富的个案经验,在成功或失败的案例中积累丰富的辅导技能,能够促使心理辅导教师对不同心理流派的理解和运用,从而促进对心理辅导活动课的理解。

其次,作为心理辅导教师还要掌握团体辅导的技巧。虽然个别辅导与团体辅导在理论和技巧上有相通的地方,但也有很大的区别。个别辅导的成功往往是个体内部动力发展的结果,而团体辅导往往是团体动力带来的变化。另外,个别辅导中只需要处理咨询教师与来访学生之间的辅导关系,而在团体辅导中教师不但要处理好师生之间的辅导关系,还要处理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因此只有掌握团体辅导的基本技巧,真正经历过团体辅导,才能体会到团体动力是如何推动辅导发展的,小组成员之间的关系又是如何影响辅导的。

再者,对心理辅导教师的培训要专业化。除了讲解必要的理论以外,最需要注重心理辅导教师的体验,应该采取体验式培训。工作坊的形式应该是最佳的培训模式,在工作坊中专家和被培训的教师一起工作,受训的教师能够在接近真实的场景中真正体验到心理辅导过程,去理解心理辅导的原理、技巧以及操作方法,这样的辅导才会起到指导作用。但现实中我们都是采用讲座的形式,专家在上面讲,教师在下面听,听的时候觉得专家讲得真好,回去一定照着去做。但真的用时才感觉到并不像专家们讲的那么有效果,而且常常不知道该如何继续下去,因此还是照着老样子去上辅导课。

三、建立心理辅导活动课的专业要求

心理辅导活动课要参照团体辅导的要求,结合心理辅导活动课的实际,建立专业化的标准,从辅导内容的选择、辅导过程的设计、辅导方法的运用等方面确定一定的要求。

首先辅导内容的选择要有专业性。例如:针对某个阶段的学生选择的辅导内容要有专业的心理学研究依据,还要根据各个地区的学生发展实际情况来确定。在辅导内容的选择方面,可以由专家和学校的专职教师共同研讨,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发展需求,制定一系列的辅导内容,前后承接,不断递进。具体操作时再由心理辅导教师根据班级的实际情况来调整、增添或减少内容,使整个活动课符合上课班级团体发展的需要。

其次,在心理辅导活动课的设计和操作上也要进一步规范,要按照团体辅导的要求来设计。要考虑在心理辅导活动课的过程中如何启动团体动力,如何促进团体动力的发展。从微观的角度来看,一堂心理辅导活动课的每个阶段在内容设计和操作上都有不同的要求。

再次,在心理辅导活动课的具体操作方面,要对教师的具体操作行为从大体上加以规范。例如:在心理辅导活动课中教师如何运用反应的技巧(包括倾听、复述、反映、澄清等),如何使用互动的技巧(包括如何调解、解脱、联结、组织、设限、听取众意等),如何使用行动的技巧(包括发问、对质、调停、操作、示范等)。

四、建立心理辅导活动课的专业管理体系

目前我们对心理健康教育都是采用行政管理模式。这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推进比较有利,能够通过行政手段普及心理健康教育,但是行政管理模式往往会阻碍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化提升。行政管理人员往往是非专业人员,这就造成了外行领导内行的局面,在一个专业的成熟时期,这种管理模式对本专业发展的阻碍会小一些。但是在人们对它的专业定位、专业标准和具体要求都不是特别明确的情况下,很少有人能够纠正行政管理做出的不符合本专业发展的决定,这样作为外行的行政领导的看法往往会左右整个专业的发展方向,最终严重阻碍本专业的发展。

另外,心理辅导活动课要想尽快完成专业化的过程,建立一个以专业为中心的管理体系是非常必要的,比如成立专业管理委员会,在各个区县设立专业管理人员。而且还必须选择该地区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优秀人才来担任,这样才能够摆脱外行领导内行的局面,才能更好地探索心理辅导活动课的专业化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1] 李坤崇. 班级团体辅导[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1.

[2] 樊富珉. 团体心理辅导[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4.

[3] 钟志农. 心理辅导活动课操作实务[M]. 宁波:宁波出版社,2007,7.

[4] 钟志农. 心理辅导活动课的微观发展进程[J].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9,3.

第2篇:心理辅导内容范文

“心理辅导”是20世纪末教育改革中出现的新观念,作为德育工作方式的补充手段,“心理辅导”工作应成为现代学校的一个标志。把“心理辅导”纳入德育工作之中,这是学校教育发展的要求。

一、“心理辅导”是“德育”工作方式的补缺

“心理辅导”又称心理健康咨询。它的主要方法是在一种新型的建设性的人际关系中,学校的老师根据掌握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给学生以合乎需要的协助与服务,帮助学生正确了解自己,认识周围的环境,根据自身的条件确立有利于个人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生活目标,培养学生在成长过程中自行克服障碍的能力,帮助他们在学习、生活及人际关系等方面调整自己的行为,增强对社会的适应能力,逐渐使其行为与社会的要求相吻合。

“传道,授业,解惑”是学校教育的主要工作,其中“传道”“解惑”工作与我们今天的“德育”“心理辅导”工作的目的基本一致。目前,在学校的教育工作中,相对传统的德育工作而言,有些教育工作者对“心理辅导”的目标,途径,作用等,远没有像前者那样熟悉和了解,原因是“心理辅导”工作目前还尚未得到普及,对做“心理辅导”工作的方法和技能也没有完全掌握,这除了需要补充相关知识之外,还有一个认识问题。那么,“心理辅导”在学校教育工作中究竟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呢?

应该说学校的“心理辅导”和“德育”工作的对象都是学生,它们的基本职能都是“育人”,而在实现这个目标的途径上,“心理辅导”有着自己的特点。心理辅导者比较关心学生的动机,情感,兴趣等个性方面的发展,特点是容纳并重视学生个性的差异,注意发挥学生的自主精神,强调依靠学生自我探索来解决面临的问题,最终实现育人的目标。这些特点使得“心理辅导”可以成为学校德育教育工作有力的配合和有益的补充。在对学生的教育中“德育”和“心理辅导”结合起来进行是完全可行的,这种结合既不是使用传统的德育方法解决学生一切心理问题,也不是要用“心理辅导”来取代德育工作,而是要充分发挥两者在统一“育人”活动中的独特作用,通过不同的途径去实现共同的育人目标。

二、“心理辅导”与“德育”工作方法的区别

尽管“心理辅导”和“德育”有着共同的育人目标,但在实现这一目标的途径上有着各自的特点。“心理辅导”和“德育”工作各自的独特之处具体表现在:

1.观点不同。“心理辅导”工作和“德育”工作都是针对学生的,德育工作者一般把学生当作塑造的对象,把自己看作“美好心灵的塑造者”,德育工作中教师是学生心中的权威;而心理辅导者则把学生当作需要帮助的“当事人”,把自己看作是能提供帮助的协助者,心理辅导过程中教师是学生的“参谋”和朋友。

2.工作内容不同。“心理辅导”与“德育”的内容存在着交叉关系,在一些基本道德范围,如在社会公德的教育上,在确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等方面有着共同关心的问题。除此之外,它们还有着对方包含不了的东西,如心理活动中的思维方式,学生个性品质中的有些内容不属于德育工作的范围,德育工作一般不能解决纯属心理卫生方面的问题;而心理辅导工作的主要内容是了解学生的心理现状,采用适当的办法来调整学生的思维方式,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达到其行为纠偏的目的。

3.工作方法不同。“德育”的工作方法很多,常见的有:宣传教育法、分别谈话法、正负强化法、提供榜样法、实践锻炼等。心理辅导的方法有以了解学生为主的观察测试法、自我描述法、沟通分析法和以影响学生为主的行为矫正法、角色扮演法、生活技巧锻炼等。心理辅导的许多方法在传统的德育工作方法中较少使用。前面谈到的几点区别只是相对而言,其实在“心理辅导”和“德育”中彼此的方法是可以互补的。随着教育领域的改革,教师的德育观念正在更新,学生在品德形成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广大教师的尊重,德育工作的面貌也由此大为改观。

三、“心理辅导”对德育工作有着积极影响

心理辅导对学校的德育工作起到的积极影响不可忽视,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心理辅导”进一步完善了“德育”的内容。学校的德育主要是对学生进行包括政治思想教育和道德,法规等行为规范教育,旨在为国家培养对社会有用的人才。德育内容注重的是社会对个人的政治,思想,行为规范方面的要求,但对于学生成长过程中的一些基本层次的问题,如:人际交往问题、处理同异性的关系问题、如何正确对待生活中的挫折问题、如何调整情绪状态的问题、如何发挥个人的主创意识等问题,缺少解决的办法,而这些问题却实实在在地存在于学生的生活之中,影响着学生的思想、情绪和行为,对于这些问题可以通过心理辅导的方法来解决。因此,“心理辅导”完善了学校德育工作的目标和内容,它使德育内容更加贴近学生生活,更有利于学生的成长。

2.“心理辅导”为有效实施德育创造了条件。一个学生接受正常教育的前提是要有一个良好的心理基础,“心理辅导”能为有效实施道德教育提供良好的心理背景,打好心理基础。学生要形成良好的品质,他必须能够正确认识自己,具有一定的责任心,能够正常与他人交往,能正确表达和控制自己的情绪,如果不能具备这些条件,他就失去了接受道德教育的重要条件。心理辅导要让学生学会自我调整,正确选择生活目标,正常施展自己的才能,成为一个有健全人格的人。假如我们的学生缺乏日常社会生活这样一些基本层次的做人本领,则他们的政治方向、道德品质会因缺乏坚实的心理基础而终究落空。

3.“心理辅导”为提高“德育”效果提供了新的途径。“心理辅导”作为学校德育工作又一途径,促进了德育工作的开展。

首先,在学校开展心理辅导,必然会促使我们去努力学习掌握现代心理科学中关于人的心理现象与行为改变的知识,开辟学生工作的新途径,使得学校德育工作更加完善。

其次,可以借助心理辅导中的具体方法来客观地了解学生个性的状况、长处与短处以及发展的趋势,使德育工作更加有针对性。

第3篇:心理辅导内容范文

关键词:网络平台;高校;职业心理;心理辅导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3)04-0077-03

研究的动因

高校职业心理辅导日益受到重视 同志曾经在“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中提出:要就“如何引导大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质,促进他们更好地应对人生和社会的各种问题和矛盾”进行探讨,要根据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规律,制定相应的心理健康教育计划,确定相应的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注重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和自尊、自爱、自律、自强的优良品格,增强大学生克服困难、承受挫折的能力。心理健康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2011年颁布的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本建设标准(试行)〉的通知》,要求各高校组织实施相应的心理教育,要把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学校的教学工作体系,开展多渠道的心理辅导,保证学生在校期间普遍接受心理健康课程的教育。其中,职业择业心理辅导是一个重要内容。

良好的职业心理素质可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 2012年10月,世界知名办公方案提供商雷格斯公布的调查结果显示,中国是目前世界上工作压力最大的国家之一。职业心理健康已成为全球管理领域的新课题。近年来,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社会问题。在就业过程中,大学生集中表现出焦虑、自卑、从众、依赖等问题,缺乏对职业选择的正确认知和遇到问题时的调适方法。其实,用人单位看重的并不仅仅是与工作直接相关的技能和经验,更重要的是大学生学习和融入工作环境的速度,包括与他人能够相互融合、顺畅衔接的良好心理机制,这一点其实就是职业适应和角色转化的能力和速度。能够做到这一点,使大学生的职业心理实现动态变化,可有效缓解大学生的就业压力。

以网络为平台的心理咨询的兴起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传统的心理辅导方式也悄然发生变化,利用QQ平台、网络语音、电子邮件、BBS等工具的心理辅导应运而生,这些现代网络交流方式逐渐运用于心理咨询行业。特别是对于咨询前的预约了解,如社交恐惧倾向等特殊人群的约见,都有很好的帮助。同时,网络心理咨询空间和时间上便捷、保密性强等特点都能成为传统心理辅导的有效补充。已经有一些医院、机构或个人建立心理咨询网站或网页,开展心理治疗或健康教育。由于高校局域网的建立与健全,以网络为平台的职业心理辅导条件已经比较成熟。

高校职业心理辅导手段比较传统 我国高校开展大学生的职业心理辅导起步较晚。一般高校对学生进行职业心理辅导主要有入学时的职业生涯规划设计和毕业时的就业指导,还有由学工办心理健康协会开展的一些心理辅导工作。总体来说,手段比较传统,一般都是面对面个体咨询或团队辅导,由传统的人际渠道进行心理问题的辅导,速度比较慢、时效比较差,如高校中出现多起恶性杀人事件都与心理问题得不到及时疏导有关。如何建立有效的实时交流的网络平台进行职业心理辅导,已成为高校管理的一项重要课题。

网络平台作为职业心理辅导手段的特点

安全私密,顾虑小 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在被认为“有心理问题”的时候,学生往往在社会功能上,如交往、学习和生活等方面受到影响,会承受更多的压力。所以,有些学生遇到心理问题也不愿意积极咨询,生怕暴露自己的信息从而产生不良影响,更不愿意将职业心理相关问题当作“心理问题”看待。相比之下,网络心理辅导比直接到心理咨询室咨询更能保护学生的隐私,如学生可以匿名咨询,克服心理阻碍。利用网络平台的职业心理辅导在激发咨询者的主动意识、采取咨询行动方面,可以减少学生的顾虑,减轻学生的思想负担。

方便灵活,有实效 网络使人们的交流摆脱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也使心理咨询更加方便。学生自我觉察心理问题往往是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已经过了常规的心理咨询安排时间,所以,不能在第一时间与心理咨询师接触并获得帮助,而心理测量工具的应用等,则可以不局限于心理咨询室的时空约束,更加方便快捷。每次心理辅导的案例记录和存储都需要花大量的时间整理,而网络技术为信息留存提供了经济、省时的方式,可极大地提高辅导教师进行督导和研究工作的效率。

关系平等,更主动 在医院的心理咨询工作中,是医生与病患的关系;在学校的心理辅导工作中,是教师与学生的关系,这种传统的上下级关系,前者的权威性都会给后者带来一定的心理压力,甚至产生阻抗。在网络平台的交流中,可让这种关系更为平等,有效消除学生的戒备,可以更真实地说出自己的困惑。同时,可以选取学生关心的普遍性、敏感性、倾向性的问题在网络上进行讨论,让学生主动参与,自由畅谈,互动交流,平等地发表看法。学生作为求助者也同样可以帮助别人,更深刻地体现“助人自助”的理念。

当然,网络平台也存在一些弊端,如职业心理辅导中关系不稳定、媒介交流获取信息不全面、受制于一定的技术条件等,所以还需要传统的团队辅导活动、面对面咨询等传统心理辅导技术加以补充。但是两者并不冲突,可以对两种方式的互补性做一些有益尝试。

职业心理辅导网络平台系统的构建

高校的职业心理辅导主要以指导学生职业活动和支持学生职业发展为内容,是创造更多机会丰富学生的职业心理体验,锻炼学生的职业心理素质,让学生自觉向职业角色转化,加快职业适应的过程。所以,职业心理辅导是个系统过程,涉及部门比较多,项目比较丰富,活动时间也比较长。目前,职业心理辅导普遍存在目标不明确、任务不清晰、工具较单一、缺乏针对性和系统性的辅导方案等问题。所以,“网络心理辅导平台”的构建需要确立明确目标,完善组织框架,采取适当方法,具备软硬件设施等,各方面形成一股合力,才能使职业心理辅导更为专业、规范。

第一步:确立职业心理辅导目标,“一定、二专、三入职” 根据高校教育管理的特点,结合教学管理系统和职业心理辅导的要求,制定的职业心理辅导目标是“一定、二专、三入职”,以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适应能力。其中,“一定”是指对一年级学生进行“职业人的心理素质”的“定向”辅导。这一阶段把以强调职业意识为主的职业人的心理要求作为主要内容,是将一个大学新生转变为职业人的心理准备训练。“二专”是指对二年级学生进行与职业技能相结合的职业心理辅导。“专”是指为高效完成相应职业活动提供的心理动力支持,如细心、耐心、诚信、正直、责任心、自觉性等方面的心理辅导。“三入职”是指对三年级即将进入实习岗位的学生进行择业前的职业心理训练,以职业选择和职业活动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为主要内容进行相应的辅导,为良好就业做心理准备(见图1)。在明确目标的指引下,可以使职业心理辅导更加有针对性,能有效地把各个阶段的活动结合起来,分类、分段管理,点面结合,突出重点,便于评估。

第二步:确立团队,责任到人 高校各部门已经分担了职业心理辅导的部分内容,但是一般都局限于本部门的事务性工作,比较零散、琐碎。同时,也会造成相互交叉、重叠。所以,应建立职业心理辅导团队,有效整合各种资源,突出主线,强调特色,围绕目标更有效地开展工作。团队由学校主管副书记牵头,起到核心的作用。就业处提供最新职业辅导的政策信息,团委和学生处负责人做好节点的管理工作,由相关学生部门或社团具体执行,做好网站的维护工作。同时,专业的职业心理辅导教师具体负责整个方案的分工和进度,负责心理咨询和团队活动的辅导工作。当然,条件允许时,可以一人扮演多个角色,完成多项工作。整个团队要明确目标,知晓在系统中的责任和作用,积极发挥团队成员的主动性和参与热情,形成有凝聚力和执行力的队伍。

第三步:网络平台的建立 根据目标和团队分工,确立职业心理辅导的任务和方法。以网络平台为主的职业心理辅导主要解决的问题:一是职业心理知识的普及。职业心理学是应用心理学的分支,主要研究人们在选择、从事和改变职业过程中的个体差异和特点,不同的职业要求从业者具有不同的性格特质,不同的人适合不同的职业,要了解自我并进行与职业的合理匹配,必须以学习为基础。所以,应设置“心理资讯”模块,及时更新职业心理相关的各项资讯,主要包括各行业最新动态、创业政策、职业规划、职业决策、职场减压等,还应包括各个专业的职业能力体系。通过学习,让学生了解职业心理相关知识,掌握动态信息。二是职业心理评估。目的是为了实现“人适其职,职得其人”,通过测量和评估,让学生更加了解自我,进行职业定位。测量包括学生入学时全体学生的心理普测和针对职业生涯规划的各项测量,主要有职业性格、职业能力、职业兴趣、职业发展、人格测试等,根据测试数据结果进行心理问题的自检。同时可以与教师交流沟通,进行诊断和评估,如有特殊个体,可进行专家合议,给出针对性报告。三是职业心理辅导。主要是建立职业心理学习资源库,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以生动的形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通过与职业相关的电影、故事、课程、心理图片等,增加心理辅导的趣味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拓展职业心理的理论知识。其中,有关各个行业的影片,在生动故事的背后呈现出职业特点和规范、职业发展和晋升等,可在很大程度上便于学生建立职业认同,掌握职业技能。四是职业心理咨询。即运用多种咨询形式开展群体和个体咨询,通过QQ群、电子邮件、BBS进行在线咨询与心理辅导,帮助学生解决求职中遇到的问题和困惑,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获得良好的心理支持,更加勇敢地面对职业问题。具体如图2所示。

第四步:职业心理辅导网络平台的维护 网站建立之后,要进行有效的团队管理。一是教师团队的专业培训和学习;二是学生管理队伍的讲座和交流;三是各部门之间的协调会议。要分期、分批有重点地进行队伍素质提升,提高网络职业心理辅导的质量。常规工作主要是安排定期轮班进行职业心理辅导,对各项数据进行采集与分析,监测学生的职业心理动向,维护网络平台的运转等。

探索与关注

职业心理辅导网络平台系统的建立,可增加高校心理辅导的主动性、针对性和科学性。通过在校三年系统的职业心理辅导,可使学生获得应对职业选择与发展的良好心理准备,引导学生关注职业生活,提高学生对个人、职业和社会的辩证认识,为学生实现动态的人职双项匹配提供帮助,同时,可增加学生的心理抗压、抗风险能力等,发展在未来职业工作中所必需的优良心理品质。

同时,基于网络平台的职业心理辅导在新的媒体环境下,需要高校多部门协同配合,集中对学生职业心理问题进行关注和辅导,这是集合专业教师团队、就业指导部门、心理咨询室、校外就业管理系统等多层次共同工作的有效尝试,也是教学管理和思政教育的有益融合。

但是,网络毕竟是一把“双刃剑”,在提供便利的同时也引发一些思考。所以,以网络为平台的职业心理辅导还需要继续关注三点:(1)网络是心理辅导系统中的一个有效平台,信息技术提供了互动交流的机会,但更要注意与传统职业心理辅导方式的相辅相成,两者结合,扬长避短,起到互相促进的作用。(2)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如资料的收集和整理、讨论主题的发起、网站的维护等,应在统一目标的指导下,引导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完善。(3)网站的更新和维护要及时,根据当下的心理辅导热点、需要集中解决的学生心理问题等,及时更新资料,同时,应做好网络信息的存储与保护工作。

参考文献:

[1]杨映秋,孔燕.高校心理教育网络环境的系统实践和探索[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06(6).

[2]李晶,李向阳.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网络体系的构建[J].高校辅导员学刊,2011(4).

[3]宋建军.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考[J].泰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2).

第4篇:心理辅导内容范文

Abstract This theory is mainly based on the theory of peer counseling, peer counseling since the introduction in China has formed a psychological system as the main body of the peer counseling system in crisis prevention and interven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plays a good role. However, with the positive psychology theory deeply, peer counseling in the universities in China are expanding functions, from the help of psychological distress is committed to 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 of individual students to positive attitude and good quality, achieve the object of common progress.

Keywords positive psychology; peer; psychology counseling; college students'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朋辈心理辅导(peer counseling),又名朋辈支持(peer support)、朋辈教育(peer education),是指个体经过一定的专业培训后向年龄相当的朋友、同学或伙伴提供安慰、支持、帮助等类似心理辅导的过程,相对于专业心理咨询,朋辈辅导被称为“准心理咨询”或“非专业心理咨询”。基于人本主义心理学的朋辈心理辅导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引入中国以来,在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得到了迅速推广。朋辈心理辅导秉承“助人――自助”的理念,成为实施方便、推广性强、见效快的心理辅导模式,让很多受过一定专业培训的人成为了专业心理咨询教师的有力助手。然而人本主义理论与积极心理理论存在观点差异,为此从积极心理学角度上来看当前我国的朋辈心理辅导,就难免发现其存在的一些局限。

1 我国高校朋辈心理辅导的应用现状浅析

当前我国各高校专业心理咨询教师缺乏,有研究表明“高达71.7%高校?V按邮滦睦斫】到逃?的人员在4名及以下,平均师生配备比例约为1:6000,专业人员严重不足”。为此,朋辈心理辅导的引入为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开辟了重要道路,它具有半专业性、背景相近性、人员易得性、效果明显性、互动互等多方面特点,各高校基本建立以心理委员为基础的朋辈心理辅导制度。

1.1 朋辈心理辅导的队伍建设

队伍建设是实施朋辈心理辅导的核心。目前较多学校正在探索朋辈心理辅导的学校――学院或系――班级――寝室四级一体化的朋辈心理辅导队伍建设,有些学校尝试楼栋朋辈心理辅导。然而目前我国高校最主要的朋辈心理辅导队伍建设仍然集中于对心理委员队伍建设,较多高校已经就心理委员的选拔标准、选拔方式、职责说明建立起了一套可在实行的制度体系,并对心理委员进行有关基础心理知识和技能的培训。心理委员可以就班级同学的一些不良情绪进行开导,当发现情况较严重同学时能够及时上报。

但是,大部分高校朋辈心理辅导队伍建设方面存在很多不足,如心理委员的选拔不够专业,有时常跟其他班级干部的选拔一样,自愿报名的基础上由班级推选,从而造成部分心理委员不能胜任的情况;再如缺乏对心理委员的培训,较多高校对才上岗的心理委员进行次数有限的培训,但后期对心理委员在工作中遇到的问题缺乏跟进式督导等等。总之,各高校初步队伍形成,但是缺乏系统的、层层相扣的管理体系,缺乏对朋辈心理辅导人员的选拔、培训、督导、考核等方面的综合管理,致使学校――学院或系――班级――寝室四个层级的朋辈心理辅导人员联系不够紧密,未形成良性运作系统。

1.2 朋辈心理辅导的对象、方法和内容

当前,以心理委员为主体的朋辈心理辅导模式是我国高校朋辈心理辅导的主流模式,心理委员充分了解班级同学情况,对于班级中同学们的心理困扰如学业压力、就业压力、交际困难、恋爱问题等进行帮助交流,比如通过个别交流来安慰同学不良情绪,或者通过开展班级讨论的方式来缓解一些共同的学业问题,或者通过班级活动加强同学间的交流。同时,心理委员还具有察觉个别同学心理问题并及时沟通转介的职责,将个别同学的心理危机进行上报到辅导员或心理咨询中心,起到危机预防与危机干预的作用。

从积极心理学的层面来看,朋辈心理辅导除了起到危机干预和日常帮助的职能之外,还可以起到主动促进班级同学心理健康的职责。较多高校将心理委员异化成了“情报员”,还没有充分发挥其主动能动性。心理委员除了可以运用个别交流谈心与组织班级活动等方式解决同学们的心理困扰外,还能通过团队游戏、小组讨论、案例分析、角色扮演、电影赏析、课堂讲授、网络辅导、团体辅导、心理沙龙等多样化的心理辅导方式促进同学的品质提升与心理成长,且是积极主动的发展。

1.3 朋辈心理辅导的实效性

实践表明,朋辈心理辅导的引进与实施尤其是各高校心理协会、心理委员制度、寝室心灵使者制度的建立对大学生心理危机的预防和干预起到了良好作用。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大学生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青少年自杀率仍然较高。

有研究表明:“大部分的同学在遇到心理困惑时,首先求助的是家人和知心朋友,分别占21.2%和37.8%,只有4.8%的同学会首选心理委员、寝室信息员、老师和专业的心理咨询师”;“而不选择朋辈心理辅导的主要原因是太近太熟悉,感觉不安全(73%),专业能力不够,得不到期望的帮助(27%);人员、场地、时间不能保证,感觉不方便(12%)”。

我们会发现朋辈心理辅导员的专业性与信任度问题将一直存在,因为将朋辈心理辅导员培养成为专业的心理咨询工作者是一项巨大的工程,而要让朋辈辅导员、心理委员、寝室长等人员成为人人可以信任的对象也几乎不可能。为此,我们应该转变角度,从积极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将朋辈心理辅导人员的主要职责由帮助解决同辈的心理问题转变为积极促进同辈的自身发展,只有这样朋辈心理辅导的有效性才能得到更大提升。

2 人本主义与积极心理理论对比分析下的朋辈心理辅导

人本主义理论认为充分尊重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是一切活动所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人是有能力、有价值、有责任感的,应该得到相应的尊重和信任;心理咨询是一种积极地、民主的人际互动过程,同龄人间因有共同的爱好、价值观和文化背景,所以容易理解和沟通,朋辈心理辅导更是一种助人自助的活动。现有高校朋辈心理辅导较多依据人本主义理论,带有心理咨询的影子,关注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着力点是为出现心理问题或困扰的学生提供帮助,为此在朋辈心理辅导队伍建设方面也侧重于人本关怀品质,如选拔时注重尊重、倾听、理解、共情等,培训时侧重心理问题的诊断与咨询技巧,考核时侧重危机干预能力评估;在辅导方式上面,重个体交流;在辅导内容方面,主要是大学生常常遇到的人际交往、学习、就业、恋爱等困扰。

积极心理学在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基础上发展而来,是对人本主义理论的继承与发展,它强调不仅关注人的弱点,而且要看到人的长处和力量;不仅要关注如何修复创伤,更要关注如何构筑生命中的美好;不仅要治愈他人的痛苦,让普通人生活充实,更要帮助健康的人实现人生价值,让有天赋的人获得成就。因此,积极心理学理论指导下的朋辈心理辅导更为相信个体的自我发展和自我教育能力,强调朋辈心理辅导人员促进个体身心发展的功能。

3 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朋辈心理辅导初探

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朋辈心理辅导的最主要目标是提高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促进个体的心理健康发展,培养学生积极心态,让学生多多体验积极情绪,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与世界观,增加积极行为方式,营造积极的环境和氛围。所以,当前朋辈心理辅导队伍建设、对象、方式方法、辅导内容等方面都须改进:

3.1 人员选拔

朋辈心理辅导队伍涉及广泛,包含心理协会或心理社团人员、心理服务站人员、朋辈辅导员、心理委员、寝室心灵使者等等,在人员选拔时要注意考察人员本身的人格特质,可通过EPQ\MMPI\16PF等测试朋辈心理辅导志愿者的人格构成,筛除不适宜人群;同时通过面试、案例分析、小组模拟等方式,选择既有良好共情能力、倾听能力、责任心强,并且积极乐观、语言表达能力良好、有一定的集体号召力的人员。

3.2 人员培训与管理

因为朋辈辅导的功能不应仅限于危机预防与干预,还应在通过提升同学们自身的积极品质、抗压能力来减少同学们的心理问题发生率,不是等事情发生了再去处理,而是尽量不让危机发生。所以,在对人员进行培训时要注意除了培训其基本的心理知识与技能之外,还应着力促进有关人员自身各方面品质的发展,引入积极心理学的 6 大美德和 24 个积极心理品质,通过提升朋辈心理辅导人员的品质来影响其同学的品质,培养其良好的团体辅导能力。同时,学校心理咨询中心和学院辅导员应对有关人员进行定期督?В?及时解决心理委员在工作中遇到的困惑,完善考核、激励机制,提升其积极性。

第5篇:心理辅导内容范文

关键词:团体心理辅导;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生管理;应用

大学生面临着来自生活、学习、情感等多个方面的压力。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已经成为高校的主要任务之一。在以往的心理辅导中,多以班级为单位,进行个人辅导。这种辅导方式缺乏远见性,并且无法为学生创设良好的环境。文章针对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教学管理需求,提出了通过团队心理辅导的方式。致力于通过环境的预设等方式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实践证明,团队协作团体心理辅导具有创新意识,有利于进一步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

一、团体心理辅导的内涵与优势

团体心理辅导是指通过团队的方式为学生提供心里咨询和心理辅导。团体心理辅导致力于通过自我探讨和行为改变促进学生交际能力的提高,使其适应社会发展。与个体心理辅导相比,团体心理辅导更符合目前应用型本科教学管理的需要。首先:团体辅导通过团队的建立实现了多向交流,使学生之间能够通过他人的映射发现自身存在的问题,从而使其情绪稳定,并且在相互支持过程中改善其交际能力,符合素质教育的需求。其次:团体辅导的效率高于个体心理辅导,可发现学生的共性问题并进行集中解决,是心理辅导模式发展的必然需求。第三:团体心理辅导为学生提供了相互交流的机会,容易增加其归属感和信任度,从而促进其人际交往能力的提高。在大学阶段,团队心理辅导能够帮助学生进行正确的职业规划,鉴于需要辅导的学生是由一些具有共性问题的人群组成,因此团体心理辅导的涉及范围更广。

二、团体心理辅导在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生管理工作中的应用层面

随着教育扩招,应用型本科院校毕业生面临巨大的就业压力,学生一定程度上存在心理问题。基于团体心理辅导的重要作用,应在高校中建立必要的团队心理辅导机构,以提高心理辅导的效率。大学生的校园生活涉及宿舍、班级等多个地方,因此把握这几个层面的学生管理对团队心理辅导的进行具有积极作用。

首先:宿舍层面。宿舍作为学生生活的主要场所,多数矛盾来至于学生的素质。因此,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生管理工作应从宿舍入手。团体动力及其预防功能可以帮助管理者发现学生的隐藏心理问题。辅导员应走进宿舍,建立宿舍心理辅导团队,维护学生的生活环境,提高其生活舒适度,从而使其保持客观的心态,提高其与人交往的欲望。

其次:班级层面。班集体管理较宿舍管理来说更直接。这要求辅导员充分利用其优势,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团体气氛,解决学生的共性问题,促进心理咨询效果的提高。在班级团体心理辅导过程中,辅导员应多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制定。新班级团体心理辅导过程中,应对目前学生主要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探讨和解决。其中包括频繁上网、夜不归宿、酗酒和赌博等问题。辅导员不但要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还应为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提高其心理承受能力。

第三:学校层面。目前,应用型本科院校为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建立了心理咨询中心,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针对新生的适应问题,要对其心理进行调查,开展团体心理辅导。学校层面的心理辅导是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生各项活动开展的基础,只有学校重视学生的心理问题辅导,才能提高辅导员和班级管理者的意识,从而确保学生的心理健康。在这个过程中,学校应不断提高管理者和心理辅导人员的专业技能,确保其管理作用的发挥。

三、团体心理辅导在学生管理工作中的应用

团体心理辅导的内容包括教会学生如何管理时间、积极应对压力、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等。针对其内容,我们将其应用过程分析如下:

(一)自我认识,准确定位

自我认识以自我分析、观察、评价和心理调节为基本内容,通过自我认识的正确定位可降低学生的心理压力,促进其健康成长。为了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辅导员应在课堂、宿舍等建立团队辅导中心,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辅导员还应擅长间接引导,增强学生的自我意识,保持其良好的心理状态。在教学过程中,辅导员应分析学生的能力,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防止其由于学习压力而导致心理压力过大。

(二)能力培养的技巧

提高学生的能力有助于使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中更加积极乐观。培养内容包括人际交往能力、环境适应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辅导员可根据行为训练等情景模式预设培养学生的角色扮演能力,使其了解生活的真谛。情景创设使学生处于轻松、愉悦的环境中,降低其心理压力。在团体中,学生获得交流空间,学生之间可就学习、情感等方面进行讨论和借鉴,从而有助于提高其交流能力。同时,团体辅导具有独特的教育、预防与心理治疗功能,能够使学生获得归属感。在心理辅导上,辅导员要秉承以学生为核心和主体的原则,除了要为学生解决心理问题外,还应树立其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使其在面对压力时能够进行必要的心理调节。因此,辅导员要通过团队心理辅导的方式使学生掌握心理控制技巧。

(三)职业生涯规划的团体辅导

应用型本科院校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学生毕业后的就业率低下问题。而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学生在辅导员的帮助下进行正确的职业生涯规划。在高校职业生涯规划过程中,常使用的方法包括聘请专家进行讲座、辅导员针对企业需求的职业规划指导等。这种方式学生较为被动,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能力的不强。而团体心理辅导则增加了学生的参与欲望,使其在具体的行动中体验企业需求,从而进行正确的职业规划。降低其对工作的恐惧,了解其自身技能。同时,团体辅导还可帮助学生处于主动地位,并且团体队员之间可以进行相互融合和观念借鉴。确保其职业规划的正确性。

(四)团体心理辅导应用于学生社团管理

在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生教育工作中,社团是学生自发建立的具有一定管理功能的小型社会。对于社团的有效管理符合教育发展的基本目标。社团在学生生活中占有较大的作用,学生在社团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发挥着各自的作用。但一些学生无法认识到自身的作用,在社团工作中表现较为消极。针对这一状况,辅导员应对社团进行必要的调整。可通过多种方式促进学生的交流能力和合作意识的提高,促进其全面发展,从而增强其自信。目前,一些应用型本科院校采用了情景心理剧来反映学生的校园生活,激发其内心世界,这种方式使学生触景生情,从而及时发现学习和生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使学生体验校园生活,重视人格的完善和心理健康。总之,在团体心理辅导过程中,辅导员应注重情景创设,使学生能够明确心理辅导的正确性,树立其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提高其自信,减少其心理压力,从而积极应对生活,实现全面发展。

四、总结

大学生心理健康对其学习和生活具有重要影响。随着经济多元化,来自社会、生活等多方面的压力使学生的心理健康存在问题。团队心理辅导作为一种具有创新价值的心理辅导方式,在应用型本科院校内部应用广泛。目前,应用型本科院校建立了必要的心理辅导机构,但在实施过程中,还需要辅导员进一步努力,促进教学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作者单位:辽宁传媒学院新闻与传播系)

参考文献:

第6篇:心理辅导内容范文

关键词:团体心理辅导 思想政治理论课 启示

团体心理辅导是在团体情境下进行的一种心理辅导形式,是通过创设相互信任、相互接纳的团体氛围,鼓励和引导成员围绕共同关心的问题,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受,使成员在充分的交流和互动中,分享多元化的观点和信息,并产生思想上人碰撞和获得内心感悟,从而达到澄清观念,提高认识,调整和改善与他人的关系,学习新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促进个体人格健康成长的助人过程。团体心理辅导具有教育功能、发展功能、预防功能和治疗功能,尤其是教育功能和发展功能倍受教育界的关注。团体心理辅导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引入我国大陆后,受到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重视,他们尝试用团体心理辅导的方法对大学生进行心理训练,如:大学生人际交往训练、大学生自信心训练等。团体心理辅导的特色在于培养成员的信任感和归属感,由对团体的信任扩展到信任周围的其他人,由对团体的归属感扩展到对学校、对社会、对国家的认同和归属感。基于这一点,团体心理辅导的宗旨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目标是相一致的。

一、团体心理辅导特点的探讨

团体心理辅导的作用取决于团体成员的参与和互动所产生的场效应,场效应是美国心理学家勒温的团体动力学观点。团体动力学旨在探讨团体结构方式与成员之间的相互关系,它强调团体是一个动力整体,团体内任何一个部分的变化都必将引起另一个部分的变化。尽管团体心理辅导的主要理论基础是团体动力学理论,但在团体心理辅导过程中,以下几个特点是十分明显的。

1.师生关系的民主性。民主是团体心理辅导的前提。只有遵循这一特点,才助于促使团体保持轻松的气氛而有秩序,增强团体的凝聚力。因此,在团体心理辅导过程中,指导教师都是以团体中普通一员的身份,尊重每一位参与者,鼓励成员发表自己的见解,与他人平等沟通,共同关心团体的发展。

2.学生的参与性。参与是团体心理辅导的基础,只有调动成员的参与热情,才能使成员投入其中,获得感悟,促进个体的成长与发展。但成员的参与热情仅通过教师的话语是难以调动起来的,这就要求团体辅导的方法新颖活泼、形式多样,使教育活动符合成员的身心特点。因此,在团体心理辅导中常用的方法有多种,诸如:游戏活动、角色扮演、脑力激荡、讨论、案例分析、辩论、心理剧等。因为教育方法丰富多样,激起了学生参与活动的热情,保证了教育目标的实现。

3.问题的同质性。团体心理辅导是针对成员共同关心的问题而组织的,团体心理辅导进展过程中始终十分注意成员共同的志趣和共同的问题,使个人与团体相关主,保持共同的信念、共同的利益和共同的目的。如:参加大学生人际沟通团体训练的学生都有着想学习和他人相处的技术的共同愿望。因此,团体心理辅导活动能激起成员的参与热情,使成员投入其中,获得感悟,促进个体的成长与发展,使团体辅导目标得以实现。

4.团体活动的互动性。互动性是团体心理辅导的重要特点。在团体活动中,通过充分的互动,使各种观点发生碰撞,不同思想进行交锋,而这种碰撞与交锋必然带来心灵的震动和感悟,促使成员反思和自省。团体心理辅导的优越性在于几十个人组成的团体相当于一个微型社会,为成员的成长提供了宽松的环境,为盛衰认识的改变提供了多渠道的信息源,并给彼此带来态度和观点的分享。在团体中,每个成员都是一个影响者,每个成员都有不同的背景和经验,每个成员都有自己看问题的角度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有不同的观点与理解,这种多元信息无疑为团体成员提供了丰富的背景资料,开户了他们的思想。

二、团体心理辅导对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启示

1.坚持以人为本,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团体心理辅导的参与性特点告诉我们,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促进他们的自我认识和自我反思,实现教学目标。但在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中,学生往往是被动的受教育者,教学基本上是单向传播模式,忽略了学生的主体性地位,没有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一定程度上禁锢了学生的思维,使学生被动地接受教学内容,因而难以调动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理论的热情,影响了教学效果。要提高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学效果,教师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把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人主体地位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其主动地接受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从而提高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

2.着眼于学生生活实际,提高教学的成效性。一般来说,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成效不大的原因,主要是由于教学内容远离了学生生活实际,使学生认为这些内容与自己无关,是无用的,可学可不学。因而很难从自身的结构和需要中找到与之相一致的契合点,难以内化为自己的思想、观点和信念。团体心理辅导给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启示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一定要找准学生的内在需求,使教学内容贴近生活、贴近学生,能够为学生解疑释惑,排忧解难,并能够联系实际,关注社会生活中的热点问题,使教师所讲的与学生所关心的大体一致,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把学生吸引到课堂上来,使学生形成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接受动机,引起接受活动的发生,实现教学目标。

3.丰富教学方法,实现教学的互动性。团体心理辅导不仅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尊重学生的自我意识,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而且还在教学方法上有所突破,改变了传统教学的“填鸭式”、“满堂灌”的教学模式,而是通过组织适合学生身心特点的各种团体活动,诸如:游戏活动、角色扮演、脑力激荡、辩论等,使学生的所得不是从外界灌输进去的,也不是被动地获得的,因而有利于理论知识的消化和吸收,并内化为自己的信念,指导自己的行为。而且,学生在团体中的言行如果能够得到团体中其他学生的认可和赞赏的话,将起到正强化作用,使得这种行为得到巩固,并迁移到日常生活中。但在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上,教师只是对学生实行单向的传播模式,致使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的掌握只停留在理性认识阶段,缺乏内在的情感体验,并且这种“填鸭式”的教学模式极容易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而影响教学效果。因此,我们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应努力丰富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兴趣,吸引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不仅是教师按照一定的教学目标,有组织、有计划地对学生实施教学的过程,更是学生主动地将教学内容内化为自己的信念并付诸于行动的过程。

但团体心理辅导也有其局限性。一是团体心理辅导的目的是帮助团体成员解决自己的心理问题,改善团体成员的心理感受。这种改变不一定符合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目标,有时甚至存在较大的差距。二是团体心理辅导强调参与性和情景性,提高了学生的上课兴趣,但在引导学生对于一些重要问题进行深入的理性思考方面有明显不足。有些同学虽然很喜欢参加活动,觉得好玩,有趣,也会积累一些感性的、具体的经验,却较少深层次的思考,而降低了教学的深度。三是团体心理辅导对指导者的要求较高,既要精通团体咨询的基本理论,设计有效的团体活动形式,又要在团体活动中关注每位成员的表现,引导团体咨询的方向,避免个别成员在团体活动中受到伤害。而不称职的指导者带领的团体只会给成员带来负面的影响。

参考资料:

[1].樊富珉:《团体心理咨询》,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张晓文:《团体辅导技术应用于大学德育课教学的探索》,《高教论坛》,2003.6。

[3].陈 晶、王海萍:《团体辅导对高校德育的启示》,《高教探索》,2005.6。

第7篇:心理辅导内容范文

一、朋辈心理辅导现状

朋辈心理辅导是指由受过半专业训练并受督导的学生运用语言或非语言的互动交流,对需要帮助的同辈提供倾诉、支持或咨询的服务。与专业意义上的心理咨询相比,朋辈心理辅导尽管缺乏一定的专业性和技术性,但它可以充分发挥学生在教育活动中的主导地位,实现“自助――助人――互助”的机制,在解决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方面有着不可比拟的作用[1]。

随着朋辈心理辅导工作的不断丰富与完善,我国许多高校都结合自身特色,探索出朋辈心理辅导的不同形式与路径:一是通过校园广播、校园刊物、校园网络以及微博、微信、QQ群等渠道大力宣传心理健康知识,让学生从心理上感受到朋辈辅导的意义所在,从而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在一定程度上达到预防心理危机事件的发生的效果;二是组织朋辈心理咨询小组,开通朋辈热线,实施轮流值班制度,实现现场咨询、电话咨询、网络聊天等多种形式沟通交流方式,定时,定人,定点,为学生提供多渠道多形式的心理咨询方式[2];三是通过举办朋辈心理讲座、心理情景剧、朋辈心理社团、心理知识竞赛等系列活动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传授心理调适的技能。

实践表明,朋辈心理辅导员能最直接地体验和了解咨询者的心理感受与心理问题,能比较及时地了解他遇到的实际学习与生活问题,并帮助他解决。并且,朋辈心理辅导员解决同学们较为简单的问题而减轻咨询老师的压力,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高校专业心理咨询教师力量不足的问题。但现阶段的朋辈心理辅导同时存在着一些问题,重要体现在:首先,欠专业:朋辈心理辅导员缺乏系统专业的辅导培训,尽管在各个辅导员开展工作之前有过短期的学习,但是在实践操作过程中许多专业性方面的不足逐渐就会暴露出来。同时,辅导员们都由学生兼任,为保证自身学习时间的完整和充分,只能尽量在课余抽出时间来做相关的工作,因此时间的限制也是朋辈工作正常开展的阻碍之一。其次,缺少相应的规章制度:朋辈心理辅导工作从开展时间来看仍然是比较新的一项工作,而且最初由学生自发组织开始,没有严格的规章制度,朋辈辅导的效果得不到保障。再次,没有对朋辈心理辅导员进行考核:朋辈心理辅导员没有考核来进行约束和考评,就没有精益求精的动力,可能会降低辅导效果。因此,为了提高朋辈心理辅导员的辅导技能,从而提高辅导的效果,就需要对朋辈心理辅导员进行绩效管理。

二、朋辈心理辅导的绩效管理的可行性分析

(一)朋辈心理辅导绩效管理的含义

绩效管理是一个动态的沟通过程,是指为了实现目标,通过开展持续不断的沟通,完成根据组织目标而所制定的所预期的效益和产出,并促进团体和个人做出有助于达成目标的行为[3]。

朋辈心理辅导的绩效管理的主体是心理咨询师和管理者,对象时朋辈心理辅导员。决定绩效考核是否有价值或价值有多大的是朋辈心理辅导员,决定是否接纳绩效考核信息的也是朋辈心理辅导员;心理咨询师为朋辈心理辅导员提供帮助与支持,通过专业化培训,协助和配合管理者做好朋辈心理辅导员绩效管理工作;学工处老师作为管理层的一部分负责朋辈心理辅导员的分配、考核和奖惩等具体事务,具体实施朋辈心理辅导员绩效管理政策、程序与规则,是决定朋辈心理辅导员绩效水平高低的关键;管理层的另一部分是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士,他们主要负责朋辈心理辅导员绩效管理政策、程序与规则的统一制定,在学工处老师和心理咨询师之间,就朋辈心理辅导员绩效管理进行组织、指挥与协调,并为各级管理者提供朋辈心理辅导员绩效管理方面的辅导、帮助与培训。管理者和心理咨询师一起对朋辈心理辅导员进行有效的管理,不断沟通并进行考核,使朋辈心理辅导员在沟通中发现自身在辅导过程中的优缺点,根据目标,发扬优点、改正缺点来提高朋辈辅导员个人的辅导效果,从来推动整个朋辈心理辅导效果的提升。

(二)对朋辈心理辅导实行绩效管理的效用

1.有利于提高朋辈心理辅导员的专业技能与角色认同

对朋辈心理辅导现加之以绩效管理为朋辈心理辅导提供了一个规章制度,通过这个规章制度对朋辈心理辅导员的行为进行约束,从而提高他们的角色认同感和责任感。如果在培训时遇到问题,朋辈心理辅导员可以咨询专业的心理咨询师,帮助自己解决他人的心理问题,同时,还可以提升自己的培训技能,能够更加积极有效地为广大同学提供咨询服务。

2.有利于加强朋辈辅导的规范性与系统性

通过朋辈心理辅导的绩效管理,根据规章制度对朋辈心理辅导员行为进行约束,规范他们的言行,从而提高辅导效果。学校制定规章下达到各个院系,院系用规章制度严格要求每一位朋辈心理辅导员,同时院系将内部辅导信息反馈至学校,完成一个系统性的循环。

3.有利于降低高校心理危机管理成本

首先,朋辈心理辅导能够及时发现同学可能存在的心理问题,提高心理危机管理的效率,减少心理危机的发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心理危机的管理成本。其次,大学生朋辈心理辅导通过内部交流解决心理问题,可以减轻校内心理咨询机构的压力。再次,提高朋辈心理辅导绩效管理,朋辈心理辅导员可以自觉发现工作中存在的问题,降低了培训成本和日常管理成本。

三、朋辈心理辅导绩效的管理机制

(一)设定计划

朋辈心理辅导在开展部门的组织战略时,务必将组织战略细化成具体的有效任务计划,并保证每个辅导员在工作的开展上具体落实。例如将学生的学习问题、个人的情感问题,以及学生对毕业后就业的疑问划分到朋辈心理辅导员的辅导工作中,并在工作中进行解决。管理者和朋辈心理辅导员定期根据工作的具体情况展开讨论与工作创新,并将发现的问题及不足及时做出相应的解决方案,落实到之后的工作开展中。

(二)双向沟通

前期确定好良好的绩效计划后,管理者需要对朋辈心理辅导员的辅导工作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为确保朋辈心理辅导员有效地开展辅导工作,管理者要对其进行朋辈心理辅导工作的专业指导与培训,以便于朋辈心理辅导员在之后的辅导工作中更好地解决问题。在对朋辈心理辅导员的监督及指导工作中,管理者及辅导员双方的沟通环节是至关重要的。在沟通过程中,对辅导员工作中的积极变现给予其一定的肯定及奖励,这个称之为“正面沟通”。正面沟通有利于辅导员在之后的工作开展中能保持高度的热情。而在辅导员在朋辈心理辅导时出现工作上的差错及问题时,也应及时与之沟通,如果之后还出现相应的问题,管理者应对其给予建议及指导,帮助其及时做出完善。

(三)信息收集

为了使绩效管理变得更加自然和谐,有必要认真做好信息收集,记录下朋辈心理辅导员绩效表现的细节,形成绩效管理文档,以作为考核的依据,确保绩效考核有理有据。

1.信息收集与分析的目的

在事实的基础上,完成一份完整的朋辈心理辅导员的辅导工作情况的绩效记录,将绩效评估和有关决策为基础,可以最快地发现问题,以便找到解决方案。通过收集朋辈心理辅导员行为、态度的信息,可以及时发现长短处,为有针对性的提供培训打下基础。

2.收集信息的内容

并不需要收集和分析所有的数据,也不是收集的信息越多越好。因为收集和分析信息需要大量的时间、人力资源和物力资源。因此,在收集信息过程中要考虑目的,只收集与绩效有关的信息,包括目标和标准达到或未达到的情况、朋辈心理辅导员因辅导工作受到表扬和批评的情况、对问题有帮助的其他数据、就绩效问题的谈论记录等。

3.收集信息的渠道和方法

收集信息的渠道可以是所有的朋辈心理辅导员,包括朋辈心理辅导员自身的汇报和总结、其他朋辈心理辅导员的观察、管理者的检查和记录,以及被辅导者的反映和评价。

信息收集的方法包括观察法、工作记录法、他人反馈法。在实际操作中一般多种方法综合使用,方法使用的正确有效与否直接影响到信息的质量,最终影响朋辈心理辅导绩效管理的有效性。

(四)绩效考核

绩效考核是绩效管理的一个重要环节。朋辈心理辅导绩效考核是一段时间(通常是半年或一年)绩效管理的一个总结,对绩效管理中朋辈心理辅导员的表现进行总结[4]。绩效管理的成功关键在于绩效考核的正确实行,并且注意考核结果的正确运用,如此才能强化朋辈心理辅导员对绩效管理的认同感,才能鼓励先进和鞭策后进,达到提升朋辈心理辅导管理水平的目的[5]。

1.目标考核法

目标考核法是一种基于朋辈心理辅导员完成辅导目标的程度而进行考核的绩效考核方式。在考核开始之前,管理者告知朋辈心理辅导员需要完成的辅导要求、辅导的效果、时间期限以及其他的考核的标准,朋辈心理辅导员要将这些标准作为这一周期辅导的目标,可用自己的能力并参考专业心理咨询师的意见不断完善自己的辅导技能,尽全力去达成目标。在时间期限结束时,管理者对照原先制定的考核标准对朋辈心理辅导员完成的辅导情况做出具体的考核评估[6]。朋辈心理辅导员通过考核评价,找出自己实际辅导的情况与预定的目标之间的差距,分析差距的原因,通过调整自己的辅导方式来缩小差距。

2.小组评价法

小组评价法是指由两名及以上熟悉朋辈心理辅导员辅导工作的管理者,组成评价小组对各位朋辈心理辅导员的辅导情况进行评价考核的方法。由于该方法操作简单,可以节省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但是被考核的辅导员的考核评价均由管理者的评价小组的主观评价形成,一定程度上缺乏客观性。为了提高小组评价成效的客观性和准确性,应该让朋辈心理辅导员在进行小组评价之前熟悉了解考核的内容、依据和标准,在评价结束之后,要向朋辈心理辅导员公布评价结果,并有针对性的进行分析指导。在使用小组评价法时,为了避免受评价小组的主观意识的影响,应该和朋辈心理辅导员个人评价相结合,当小组评价和个人评价结果差距较大时,评价小组成员必须对朋辈心理辅导员的具体工作表现和辅导效果进行再次考察和评估,再结合个人评价,然后再做出决定,最后还应对比前后工作成效,对误差进行分析,从而归纳总结[7]。

3.360度绩效考核法

360度绩效考核法是由与朋辈心理辅导员有密切关系的人,包括管理者、其他朋辈心理辅导员、被其辅导者等组成,他们分别对被考核的朋辈心理辅导员进行匿名考核,根据考核时的态度、方式方法、效果等表述自己对其的肯定或者否定,被考核者自己也要对自己绩效考核,针对自己心理辅导的表现进行评价;然后,由管理者组成的绩效考核小组根据有关人员对被考核者的评价,对比被考核者的自我考核向被考核者提供反馈,让被考核的朋辈心理辅导员更加全面时地了解自己的长处和短处,更清楚地认识到目前存在的差距。

(五)绩效反馈

绩效反馈是绩效管理中最关键的一个环节,是管理者通过沟通交流将绩效考核的结果反馈给被考核的朋辈心理辅导员。管理者在肯定辅导效果的同时,要帮助朋辈心理辅导员分析产生这样的绩效的原因,双方共同探讨,制定改进计划,共同努力制定下一个绩效管理周期的绩效目标和改进点,从而提高绩效,提高朋辈心理辅导效果。

第8篇:心理辅导内容范文

“团体心理辅导”(group guidance)是指在团体情境下,依据团体动力学理论,由受过专业训练的辅导者,通过一定的心理辅导理论与方法,帮助团体成员建立正确的认知观念与健康的态度行为,从而形成健全的心理和人格。在国内,团体心理辅导应用到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历史不长,但从长远来看,团体心理辅导的应用对于青少年心理问题的解决和身心健康发展具有双重意义。

青少年期既是个人性格形成、人格完善、个人社会化的关键时期,又是一个生理和心理都经历着巨大变化的特殊转折期。自我认同的危机、依赖与独立的矛盾、接受与拒绝的冲突都是青少年时期存在的问题。此时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无论是立足于发展性层面还是治疗性层面,都意义非凡。团体心理辅导作为一种逐渐兴起的、能有效解决学生个人发展问题的心理教育形式,刚好符合学校班级制的客观特点,不仅能使参与者在团体互动的条件下,通过自我体验、相互学习交流,促进自我探索和自我发展,掌握一定的人际交往规则和技能,而且还能帮助整个团队(班集体)增强创造力、凝聚力和合作能力。

笔者也在基层学校从事初中生心理课教学实践,通过对全班学生的书面调查发现:90%的学生都一致期望在心理课上能多一些有趣的活动、游戏,多一些交流和讨论,以便更好地了解自我、了解他人以及形成健康的心理。目前,上海市初中生心理课一般在预备年级或初一开设,目前的心理课教学,虽然也融入了一些游戏和活动,但常常流于形式或者一阵热闹过后留不下任何有价值的东西。因此笔者认为,结合初中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心理课教学现状,将团体心理辅导运用到初中生心理课上,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索和实践。

一、初中生团体心理辅导的主要内容

在游戏和活动中感受、体验、分享是团体心理辅导的主体,在团体中引导学生自我探索、自我体验、自我成长是团体心理辅导的主要目的。根据初中生的身心发展特点,通过调查了解目前初中生主要存在的心理问题,笔者认为初中生团体心理辅导的内容主要可以选择以下四大板块。

一是自我完善篇。主要包括自我意识、自我控制、自我发展等相关内容,具体可以选择“认识我自己”、“自我保护”、“控制自己的行为”、“责任心培养”、“应对挫折”等主题。

二是人际关系篇。主要包括如何掌握沟通技巧、如何更好地与人进行交往方面的内容,具体可以选择“了解他人”、“宽容待人”、“学会倾听”、“学会沟通”、“学会合作”、“男女生交往”等主题。

三是情绪情感篇。主要包括如何更好地了解情绪情感,更好地调控自我情绪、培养美好情感的内容,具体可以选择“认识和掌控情绪”、“合理宣泄情绪”、“自信心训练”、“学会分享”、“学会感恩”、“珍爱生命”等主题。

四是学习认知篇。主要包括如何利用心理学知识应对于学习相关的一些普遍问题,具体可以选择“了解和提高注意力”、“学会记忆”、“培养创造性思维”、“学习策略”、“应对学习(考试)焦虑”等主题。

对于以上这些主题内容,心理课教师(辅导者)还可以根据本班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选择,因为满足学生的实际心理需要,始终是团体心理辅导需要关注的重点。

二、初中生团体心理辅导的主要环节

严格来说,团体心理辅导全过程大致都要经历五个阶段,即团体的创始阶段、过渡阶段、规范阶段、工作阶段和结束阶段。而每一次的团体心理辅导活动过程一般可以分成开始、中间和结束三个部分。针对初中生常规课堂时间只有40分钟的现状,在实际运用中,每次团体心理辅导可以经历以下几个环节。

1.预热。这一环节是团体心理辅导的主题活动开始前的热身活动,一般可以通过一些有趣的游戏来达到活跃气氛、营造氛围、让学生尽快进入角色或揭示主题的目的。常见的一些热身游戏包括“大风吹”、“松鼠和大树”、“解手链”、“传话筒”等,时间一般控制在5分钟以内,以保证接下来主题活动的充分进行。

2.主题活动体验。根据每次不同的目标和主题内容,可以设计1~2个全体学生参与的游戏或活动。活动的设计可以参考一些比较成熟的团体辅导活动,如“认识我自己”这一主题内容常见的活动有“自画像”、“生命线”等。但注意不要生搬硬套,例如有些活动是针对成人设计的,那就要根据对象的不同适当降低活动难度。也可以借鉴一些班会活动形式自行创设一些适合青少年的主题活动。在这一环节中,尽量鼓励每位学生都积极参与到活动中来,在活动中充分感受和体验。

3.交流与分享。在学生充分感受和体验了活动的基础上,辅导者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敞开心扉,交流活动的心得体会。这是一个开放和分享的环节,辅导者可以事先从活动中提炼几个讨论主题,组织学生展开交流分享;也可以让学生先围绕活动自由展开讨论,最后辅导者进行总结。无论采取什么形式,这一环节的关键是学生说、教师听。例如在“生命线”这一主题活动中,学生完成活动后,辅导者可以引导学生思考:过去的事情对你现在或未来有什么影响?现在的事情是不是和未来的理想有联系?对比你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有没有需要调整和改变的地方?

第二和第三个环节是团体的核心活动,两者之间有时候并没有明显的分界点,常常是交叉进行的。

4.评价。团体心理辅导的结束阶段一般都要进行总体效果评估,通过一些相关量表和测验,评估学生是否在相关方面得到发展。每一次活动结束后,辅导者可以给予学生一定评价。通过评价,可以总结该次团体活动,激励学生期待下一次的活动;也可以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和评价自我。评价可以是小组评价和个人评价相结合,也可以是过程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相结合。笔者在课堂上采取过“代币制”方式对学生进行评价,效果甚好。

三、初中生团体心理辅导的主要方法

团体心理辅导的具体方法分类可谓五花八门,归纳起来适用于初中生心理课上的团体心理辅导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纸笔练习。纸笔练习是一种比较常见的方法之一,通过特别设计的练习用纸,学生用书写的方式完成全部练习,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例如“生命线”这一活动就是利用了纸笔练习,要求学生在一根“生命线”上划分出自己的过去、现在和未来,首先回忆过去最痛苦、难忘和快乐的事情并写在纸上,然后思考最近三个月要做的事情,按“重要且紧急”、“不重要且不紧急”两个维度分别写出三件事情,最后设想一下未来,按照“我20岁、30岁、40岁”等不同年龄阶段写出自己计划要实现的事情。

2.角色扮演。角色扮演是指由学生通过扮演日常生活问题情境中的角色,真实表达情绪和内心感受,是引导学生进行换位思考、提高移情能力的一个很好的形式。例如,在“认识和掌控情绪”这一主题活动中,通过情境剧表演,让学生真实体验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从而能宣泄和应对消极情绪。

3.行为训练。行为训练就是通过特定的练习,学习并强化适应行为或者纠正并消除不适应行为,这是一种有效促进学生成长的方法。例如在“自信心训练”这一主题活动中,通过“说出你的优点”这一练习形式,给每个学生一个再次认识自己的机会,学会发现和欣赏自己的优点,可以重塑或增强自信心。

4.小组讨论。小组讨论也是普遍运用的一种方法,通过坦诚的、深入的团体讨论达到交流思想意见、合作解决问题的目的。几乎每一次团体心理辅导活动中,都可以运用到这一方法。例如在交流与分享这一环节中,其实主要就是使用了小组讨论这一方法。

5.娱乐游戏。娱乐游戏常在预热环节使用,这一方法主要是通过一些有趣的集体游戏,达到活跃团体气氛、调动学生情绪、增进学生之间互动的目的。除了预热环节常用的热身游戏,在主题活动中也常常使用游戏的方式。例如在“学会合作”这一主题活动中,采取“拼图游戏”、“踩报纸”等让学生在游戏中懂得合作的意义和策略。

6.媒介应用。媒介应用就是通过一切可以利用的媒介物,如道具、磁带、录像、幻灯片等,达到引发学生兴趣、帮助学生理解的目的。这一方法是其他团体心理辅导方法的有效补充,运用时注意适可而止。例如在“应对挫折”这一主题活动中,通过经典幻灯片“胡萝卜、鸡蛋和咖啡豆”的演示,让学生形象生动地理解了三种对待挫折的不同态度。

此外,团体心理辅导一般要求参加人数在10~20人为宜,最多不要超过25人,但一个自然班有时候人数多达40人以上,这时可以利用分组来解决这一矛盾,同时分组也有利于开展小组讨论和进行小组评价。一般可以随机分成每小组4~6人,也可以根据活动需要将小组合并成大组,或者按性别、特质等进行分组。学生最好按小组围坐成圈并面向辅导者,便于营造课堂轻松氛围以及开展活动和交流。辅导者还可以给每次团体心理辅导活动取一个有意思的名称,如“用好我的耳朵”、“我的地盘我做主”、“果汁分你一半”等,这样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主动参与到活动中来。

第9篇:心理辅导内容范文

【关键词】班级 团体心理辅导 设计与组织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21-0179-01

班级团体心理辅导课是以团体心理辅导及相关理论与技术为指导,以学生个体发展取向为主导,通过班级中的合作互动活动方式,促使学生自我探索、体验与感悟,从而激发每个学生的主动性,促进学生认识自我,开发自我潜能,获得自主能力,解决学生成长中的问题,促进自身健康人格形成的团体辅导课程。

一 专家学者关于班级团体辅导的研究

李坤崇教授认为:班级团体辅导以全班学生为对象,运用适切的辅导策略或方法,借着团体互动,协助学生重新评估自己的思想、情感和行为,调整认知与增进应变能力,以预防或解决问题并激发学生潜能。

徐西森教授认为:许多辅导工作者努力将团体动力的精神与内涵、团体辅导的理论与方法融入班级情境中,“班级团体辅导”、“班级经营”的理念则由此形成。

吴武典教授认为:实施班级团体辅导的基本原则,便是使学生的个性充分发展,同时又不损及群性。换言之,要使个人在大我中完成小我,完成小我又能促进大我,使大我与小我和平相处而并进。要使班级团体做到这一点,必须了解班级团体心理,运用团体辅导策略。

吴增强教授认为:所谓班级心理辅导,是指以团体心理辅导及相关理论与技术为指导,以解决学生成长中的问题为目标,以班级为单位的集体心理辅导活动。

二 团体心理辅导的意义

班级团体心理辅导有着非常突出的优点:(1)班级是学生在校学习生活的重要组织,是学生心理健康成长的重要阵地,也是心理问题的发源地。同一班级的学生,他们的心理发展基本上处在同一水平上,他们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自我意识及情感活动的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困惑,大体呈现出一定的普遍性和规律性。因此,班级团体心理辅导是面向全体学生的,能满足每个正常学生发展的需求。对学生发展中的共性问题或即将遇到的同质心理问题,通过班级团体心理辅导,是一种省时省力又高效的心理辅导形式。(2)班级团体心理辅导是以教育性、发展性、预防性为主,专业要求略低于矫治性辅导,受过一定训练的教师都可以操作。而且活动的内容、目标与学校常规的教育教学活动有很高的同一性,并与班主任工作联系密切,其成效更直接决定和影响着班级建设。

三 班级团体心理辅导的设计与组织

第一阶段是准备阶段。《孙子兵法》上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前期准备是班级团体心理辅导活动成功与否的前提和基础。这一阶段主要需做好四件事:(1)调查摸底:了解学生基本情况:如活跃分子和惰性分子。明确要解决或教育引导的主要问题。确定团体心理活动的方向和主题。就中小学生而言,一般主要有:自我意识辅导、学习心理辅导、人际关系辅导、生活适应辅导四大类。(2)活动设计:根据辅导的方向和主题,确定团体心理辅导的活动形式和内容。(3)落实分工:班主任、班干部及其他需要参与、表演或配合的成员。(4)准备活动用具。

第二阶段是活动的组织与实施。主要有以下几个环节:(1)暖身活动,即营造氛围:一般为3分钟~5分钟。主要是调动学生的情绪,引导学生参与,形成一个良好的活动氛围和人际场,为活动的正常开展奠定情绪、情感基础。具体的暖身方式可根据活动的主题和内容来确定,如集体性的鼓掌、合唱或者轻松的个体(老师、主持人)、群体(学生)互动、群群互动。(2)主要活动:一般为30分钟~33分钟。围绕主题展开,可以是多个类型的,也可以是一个类型多层次展开。活动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全体学生,引导不同类型的学生参与活动,关注惰性学生和重点需要帮助的学生。(3)结束活动,即总结活动:一般为5分钟~7分钟。指导学生,提升活动效果,是一次活动的精华点所在,也是活动成功与否的关键。根据不同的内容确定,如确定发展目标、制订个体计划、制定团体制度、建立情感共鸣、实现经验升华。一般而言,活动的结束阶段尽量要以学生能做到的具体目标来体现,大而空的东西最终会让学生因为没有办法去落实、去实现,从而失去效果。

第三阶段是效果的反馈与强化阶段。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最大特点是效果具有反复性。一次辅导活动不可能对所有学生都会产生效果,也不可能对一个学生产生持续的效果。因此,需要对活动的效果进行反馈,如通过谈话、通过学生自我评价、通过观察、通过向他的同伴了解等。对一些需要进一步强化的,可以通过个别帮助、小团体辅导、专业人员援助等方式进行。同时也需要根据新的情况进行跟进性的团体辅导。如新生入学后首先要帮助学生尽快建立正常的人际交往圈子,然后帮助学生确立班级意识、明确班级的努力目标、增强集体的凝聚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