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传统节日文化的传承范文

传统节日文化的传承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传统节日文化的传承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传统节日文化的传承

第1篇:传统节日文化的传承范文

聂坚(1992-),男,汉族,云南人,现就读于西南大学文化与社会发展学院。主要研究方向:公共关系。

摘要:彝族是中国五十六个民族之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民族文化为中华民族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全球化现代化下凉山彝族经历了巨大的社会转型,传统的民族文化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冲击。本文基于对凉山彝族自治州西昌四合乡的调查研究,以文化空间为切入点,以彝族传统节日为例,探究现代化经济与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系,探索非物质文化遗产民族节日的保护与传承思路。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空间;民族节日

一、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非物质文化遗产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所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是民族个性、民族审美习惯的“活”的显现。彝族的传统节日文化是其“活”的文化体现之一,它体现了独特的民族个性和审美习惯,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价值。但同时“活”的文化也是彝族传统中最脆弱的部分,在彝族传统节日的保护与传承过程中,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之提供了保护和传承的新思路和新契机。

2、文化空间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定义文化空间为“具有特殊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集中表现,是一个集中举行流行和传统文化活动的场所。文化空间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是一个动词,它生产出了诸如象征、符号、价值观、叙事行为、集体记忆与历史记忆之类的要素,同时为这些要素之间发生各种关系而提供场所、条件和背景,也为不同的文化提供了可能性。彝族传统节日是彝族人民数千年的集体记忆,它承载了一个民族的历史,反映了一个民族的性格,具有鲜明的代表性。

3、凉山四合乡彝族

凉山彝族自治州是中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四合乡地处凉山州府所在地西昌市城郊结合部,是一个典型的彝族聚居乡。四合乡具有三大研究优势:一是彝族文化优势,乡内汇集了凉山四大方言的彝族人民,具有丰富多彩的彝族文化底蕴和彝族风情;二是区位优势,位于城郊结合部,交通、通讯十分便利;三是村民商品意识强,大多数村民都利用农闲时间进城做生意,因此四合乡适宜发展生态农业、特色旅游业和绿色畜牧业。因为地处城郊所以受商业化信息化的影响较大,民族文化的冲击更明显,所以选择其为例具有典型的代表性。

彝族传统的节日有火把节、 彝族年、密枝节、跳宫节、岁时年节等。

二、研究现状和方法

纵观整个学术研究,彝族文化的学科建设已经基本形成了,彝族的语言、文字、民族风俗、宗教等方面都取得了不错的研究成果。彝族传统节日作为一种民族记忆,承载着一个民族的特殊历史,作为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很大的研究意义。

以凉山彝族为例,从微观的角度主要研究宗教节日文化,以社会学、文化学、管理学、民族学等相关理论为依托,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为主线。

三、文化空间下彝族宗教节日的探析

1. 凉山彝族传统节日及问题——以火把节为例

彝族是一个崇尚火的民族,保留着最古朴、最浓烈也最独特的文化传统,祭火神是彝族宗教活动的一种重要形式。火把节是凉山彝族一年一度传统的重大祭祀性节日,其根源是火崇拜。1994年,凉山州州委、州政府立足于将凉山彝族火文化推向世界,举办了第一届中国凉山彝族国际火把节,并确定每三年举办一届,从而赋予了凉山彝族火把节新的内涵和时代与国际特征,吸引了不少中外游人和客商,使火把节成为宣传展示凉山的最好载体,对凉山的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随着这一举措的实施,作为城郊结合部的四合乡必然被纳入这一决策。州政府将其定为火把节的一个分会场,在其举办各种娱乐活动,如:摔跤、斗牛、赛马及毕摩绝技表演,吸引了大量的游客,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火把节最初只是通过打火把的形式来驱虫辟邪、期盼丰收,随着人类对自然的征服和改造,这种习俗逐渐演变成今天的民间节日。

在商业化和政府的参与下,火把节文化不断扩散,被世界所知晓。但是在蓬勃发展的同时也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

(1)商业化的运作与现实的农业生产之间的冲突;彝族是一个传统农业型经济的民族,农业生产是其生存的重要组成部分,商业化的进入使农业经济逐渐被商业利益所击败,越来越多的彝族为获得更多的经济收益弃农田而奔商业,使传统的农业经济收到威胁,逐渐失去了承载文化发展的经济基础。

(2)原始宗教地位的衰落与危机;毕摩是彝族宗教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彝族社会占有重要地位,但在商业化的操作下神圣的毕摩开始走向经济的舞台,舌舔烧红的铁块、口喷火焰、赤脚走火炭等节目被搬上舞台供人们欣赏,满足现代观众的猎奇感和刺激感,这样的运作使原始神圣的毕摩受到严重的威胁。

(3)文化保护主体的文化自觉性减弱;素质教育的普及和市场经济巨大经济利益的吸引使文化的保护主体——人对于本民族文化的坚定信仰逐渐减弱,文化保护主体的文化自觉性受到冲击和威胁;

2. 意见和措施

(1)在文化再生产过程中寻求文化空间的平衡点,经济化全球化的强大力量无法抗拒,社会化的渗透势不可挡。顺势而行,在经济化全球化的视角下保留传统的最精髓,利用其力量保留传统精华,祛其文化糟粕。通过政府进行积极引导,利用文化再生产对传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节日文化空间进行保护和传承;

(2)众所周知,毕摩宗教文化是与相对落后的生产力相联系的产物,毕摩文化虽然具有众多的巫术或落后的成分,但它却始终围绕“人”的幸福、安康这个主题,施以相应的救赎救治,其远古历史文化的讲演也好,鬼怪神灵形象的塑造也好,人死归宗的观念演绎也罢,都是一个民族的“心灵图式”的展现,其间也包含着复杂而深邃的伦理规范。所以,城市化、全球化虽然在经济社会打发展上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作为一种古老的信仰宗教,它凝结了一个少数民族的智慧与创造,它具有丰富的文学价值、医学价值、天文历法价值、宗教价值、哲学价值、语言价值等众多宝贵的价值,我们应该对它进行保护,将其优秀性传承下去,为我们现代科学技术所用,也为我们心灵涤荡所用。

(3)人是一定的自然与社会环境中的人,一旦与周围的环境结成了密切的关系,便在这种环境中创造出相应的文化,给自然社会打上自己的烙印。居住的自然环境的改变也使彝族的生存状态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相当多的彝族少年儿童从田野走进学堂接受现代文明教育,对原始彝族固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了冲击,弱化了传统的作用。于此应对社会的主体在社会化的过程中进行适当的引导使其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

(4)彝族传统节日是节日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他拥有古老而神秘的色彩,寄托了人们的希望,延续着节日的生命。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我们应该树立文化保护的意志,发挥社会各种力量的作用,使传统的文化不致流失、淡化和雷同,对于丰富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具有深远的意义。(作者单位:西南大学文化与社会发展学院)

参考文献

[1]阿牛史日、吉郎伍野:凉山毕摩[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

[2]巴莫阿依:彝族祖灵信仰研究[M],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94

[3]巴莫阿依:彝人的信仰世界[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4

[4]巴莫阿依、黄建明编:国外学者彝学研究文集[C],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2000

[5]陈国光、阿里瓦萨主编:中国彝学·第三辑[C],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9

[6]戴庆厦、岭福祥主编:中国彝学·第一辑[C],北京:民族出版社,1997

第2篇:传统节日文化的传承范文

【关键词】遵义地区;苗族;传统节日文化;开发研究

苗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世代定居于西南高原山地,长期与世隔绝,经过久远的文化传承,形成了独属于苗族的文化体系。遵义地区苗族主要分布于各个县乡,如遵义县洪关苗族乡、余庆县花山苗族乡、仁怀市后山苗族布依族乡、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务川仡佬族苗族自治县、桐梓县马鬃苗族乡、正安县苗族仡佬族乡、正安县谢坝仡佬族苗族乡,现有人口约30多万。苗族虽然分布广,但是苗族聚居地都较为分散,苗族村寨联系不深,这就直接导致了苗族文化分布的差异性。遵义地区苗族与其他苗族相比较,有自己独特的历史文化和特色。

一、遵义地区苗族传统节日文化的概况

遵义地区的苗族一直以来就有一句话:“一天一小节,三天一大节”。这句话充分说明了苗族节日的多样性。

苗族的传统节日按其来源及内容可分为三类:一是祭祖的活动,如“鼓社节’。二是纪念苗族英雄人物的活动,如 “四月八”节、 “跳花”节。 “四月八”是苗族的一个隆重的节日,具体纪念事物已经无人知晓了,只有随节日流传下来的几个传说故事对其说明。每年的四月初八每个苗族人都会休息一天,人们聚集在一起开怀畅饮直至通宵达旦,不少苗族青年男女都会在这一天找到与自己情投意合的伴侣。这一天可以说是苗族的“情人节”。 “四月八”,其性质与西方情人节和中国元宵节相近,均属于青年男女的浪漫节日,但是它又与西方情人节的浪漫之夜和中国元宵节的元宵灯会不同,它的独特之处在于它近似于狂欢的节日气氛,直接表现出了苗族热情开放的民族特性。三是庆祝农业丰收的节日,如“苗年”、“吃新节”。 苗族自古就以阴历十月为岁首,有过苗年的传统习俗。虽然近代以来各地苗族文化都稍有改变,但遵义苗年一直承古传今,均于每年阴历十月过。它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祭祖,这与汉族春节相差不大。祭祖时在自家火坑旁祭祀,礼毕之后全家人才开始喝酒吃肉。而且过苗年时,白天要举行斗牛比赛,参加人数往往在数千人以上。到了晚上就芦笙齐鸣,人们载歌载舞直至兴尽而归。苗族另一个重要节日就是吃新节,又可以叫做敬新谷节。它必须在每年小暑后的第一个卯日进行,以当地瓜果蔬菜开始成熟和稻谷抽穗为准。因为是为庆祝风调雨顺而获得好收成举行的节日,所以过节时要采摘新鲜的瓜果蔬菜谷物,全家聚集在一起之后各吃一株胎穗,表示庆祝。这就是苗族为庆祝丰收而举行的吃新节。四是情爱娱乐类节日,如“姊妹节” 、“踩鼓节”、“ 芦笙节”等。苗族传统节日“姊妹节”又称“姐妹节”,是苗族青年特有的社交性节日集会。过节的时节,家家都要准备不少由红、黄、白、黑、绿五色糯米饭搅拌在一起的“姊妹饭”。每年春天,苗族妇女都要过一次“姊妹节”,吃上一餐“姊妹饭”。吃完“姊妹饭”,便各自带上事先准备好的彩色糯米饭,到游方场找小伙子对歌。小伙子想要吃到糯米饭,必须在对歌中取胜。除对歌以外,妇女们可以随意参加各种娱乐活动。

遵义苗族现行的“四月八”、吃新节、芦笙节等许多节日就是苗族所特有的节日传承,有苗族文化的独特风格。在苗族的各项节日中既有特定的仪式也有丰富的群众娱乐活动,如对歌、吹笙、鼓舞、斗雀、斗牛、赛马、荡秋千、上刀梯等。

二、遵义地区苗族传统节日文化开发存在的问题

(一)政府不够重视

遵义地区的主导旅游产业是红色旅游,因此民族文化的开发处于被动的地位,政府的投入和重视不够,这直接导致遵义苗族地区传统节日文化的开发缺乏健康科学的规划,忽略了苗族自身的原生性、多样性、独特性和异地性。苗族虽然同源,但各个地区的苗族都有属于自己的一部分特点,而遵义苗族地区传统节日文化的开发完全套用别人的成功模式,照搬照用,这就把属于自己的特点完全抹杀,如此下去遵义地区的苗族传统节日文化将不复存在。如贵州凯里西江千户苗寨对遵义地区苗族传统节日文化的开发产生了重大影响。

(二)苗族传统节日文化内涵逐渐丧失

随着苗族传统节日文化作为一种旅游资源来开发,大批游客涌入苗族脆弱的原生态环境,当地苗族居民每天都在接待游客,这种联系使遵义地区苗族传统节日文化风貌发生了很大变化,过节时间、过节方式和各个节日之间的联系都发生了变化,当地苗族固有的传统节日文化被汉族逐渐同化,苗族传统节日文化内涵也逐渐的丧失。在受汉族影响较大的地区,对苗族有特别重大意义的“苗年”已经改为和汉族一起过春节了,虽然他们也过着自己的节日,但节日的增多使苗族自身的节日不如以前那么重要。现在遵义市的苗族人民除了过苗年之外,其他的节日都在做着自己的工作,除了留守家乡的人,很少会有人专门回家过苗族传统节日。

(三)外来节日文化对苗族传统节日文化的冲击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到来,外来节日文化对遵义苗族传统节日文化造成了巨大的冲击,尤其是中国的春节和西方国家的圣诞节影响最大。现在很多地区的苗族人民都同汉族人民一起过春节、五一劳动节和十一国庆节等,而比春节早两个月的苗年却被搁置一边,更不用说其他的苗族节日。此外,西方的圣诞节进入中国后,得到年青人的青睐,对中国本土节日文化也产生的很大影响,这其中就包括了苗族传统节日文化。

(四)苗族传统节日文化开发缺乏保护机制

遵义地区苗族传统节日文化的开发,给遵义苗族地区带来了更多的就业机会,也提高了当地人民的收入,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但民族文化开发是一柄双刃剑,既有其益处又有其弊病。苗族传统节日文化在今天的社会环境下非常脆弱,开发者在面对处于弱势的传统节日文化,不合理的过度开发利用严重地影响了遵义苗族地区传统节日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因此,开发的同时建立民族传统节日文化保护机制势在必行。

三、遵义地区苗族传统节日文化开发的有效路径

(一)开展科学的发展规划,增强苗族传统节日文化的保护意识

遵义地方政府和相关部门在制定民族文化旅游开发的政策法规时,应该充分发挥主导地位,不是只为了经济效益而开发,而应该开展科学的规划管理和建立多元的投资途径,在立足保护的基础上进行开发。在建立健全科学的发展规划的同时,政府还应该积极推进苗族传统节日文化的发扬传播,充分宣传它的积极向上的部分,充分挖掘苗族传统节日文化的内涵,丰富旅游的文化底蕴,让旅游者真正享受到民族文化内涵的熏陶。由此,我们要尊重当地苗族传统节日文化的习俗和历史,尊重当地居民的生活习惯,并使其参与旅游相关的培训,让居民成为旅游经营、生产和管理的主体,增强其对苗族的自豪感和认同感,增强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意识,使苗族传统节日文化得以保护、发展和传承。

(二)突出遵义地区苗族传统节日文化的特色

遵义地区苗族传统节日文化是一种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旅游开发来说,民族文化内涵的旅游资源价值远远超过了民族文化本身。对其适当的开发并进行创新,无论是对其本身的传承性还是对其产生的经济效益都有着极其深远的意义。首先,遵义地区苗族传统节日文化应该牢固地树立自身的传承,充分调动苗族人民的积极性,把苗族优秀的传统节日文化继承并发扬。其次,在开发中要保护好遵义苗族地区独特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将当地苗族的原生性、多样性和独特性传承下去。再次,无论从形式表现上还是苗族文化内涵上,都保持自己的特色,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开发,形成遵义地区苗族传统节日文化自己的特色和内涵。

(三)以苗族传统节日文化为本,吸收融合有益的外来文化

我们处在一个多元文化共同发展的时代,各种文化以不同的形态影响着民族文化,我们应该将本土的传统节日文化与西方多元的思想文化相融合,增强自身的民族自豪感、自信心,从而更为客观公正地审视外来文化,并接受外来文化中有利的一部分与自己的民族文化相融合。面对外来节日文化的强烈冲击,我们不能一概排斥,而应该以自己的传统节日文化为本,接受外来文化中有益的一部分,这样不仅会丰富自己的文化底蕴,而且会大力促进自身文化更健康的发展。只有以自己的文化底蕴为基础,不断地吸取融合多元文化中有益的因素,才能更好地传承发展苗族传统节日文化。

苗族独有的传统节日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宝贵的不可再生的文化遗产。因此,遵义地区苗族传统节日文化的开发,既要促进遵义苗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又要传承苗族传统文化的精髓。随着社会的发展,苗族的节日文化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有些节日失去了它生存的土壤,但我们应该剔其糟粕,留其精华,使苗族传统节日文化代代传承下去,因为一个民族的文化就是这个民族的根。

参考文献

[1] 玉石阶.民族传统文化及其传承与改革[J].中南民族学院学报,1990(1).

[2] 李世泽,覃柳琴.节庆文化产业的体制创新[J].广西社会科学,2003(12).

第3篇:传统节日文化的传承范文

关键词:传统节日;困境;传承;路径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中华传统节日凝结着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感情,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和组成部分。

一、中华传统节日的主要功能

传统节日以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周期性、民族性、群众性的特点,深深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和精神世界,发挥着凝聚民族精神、调节人际关系及娱乐休闲等主要功能。

(一)凝聚民族精神功能。

传统节日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思想精华,是增强民族凝聚力的有效载体。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是爱国主义,这一精神深深蕴含于传统节日中,以清明和端午最为代表。端午节是最能反映爱国主义的一个传统节日。公元前278年,面对汨罗江畔的叩问“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屈原以自己的生命诠了释爱国主义。清明节也体现了浓烈的爱国精神。“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柳下做鬼终不见,强似伴君做谏臣。倘若主公知我心,忆我之时常自省。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介子推传达了自己的拳拳爱国心。

(二)人际关系调节功能。

传统节日期间,人们通过祝福和赠礼等方式表达关心和挂牵,起到了调节人际关系的功能。春节的除夕之夜,家人团圆,和睦融洽。年后,人们拜年贺喜,联络感情。中秋同样强调家庭和睦、人际和谐的重要性。清明节期间,人们除了举行祭祖仪式,还相邀邻里好友出游踏青,欣赏美好春光,这同样能增进人际和谐。九月九重阳节注重尊老敬老,“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家人陪同年长的老人登高望远,祈福老人长寿安康,这对于和谐代际关系,促进家庭和睦具有重要作用。

(三)休闲娱乐功能。

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中秋、重阳等传统节日历来具有娱乐性。春节,家家张灯结彩,户户烛火通明。年后,人们逛庙会、观社火、观赏舞龙舞狮,娱乐气氛浓烈。元宵节,人们赏花灯、猜字谜,娱乐身心。清明节,荡秋千、蹴鞠、打马球、放风筝等风俗同样具有较强的娱乐性。端午节龙舟竞赛,重阳节登高就菊等都发挥着娱乐休闲功能。中秋节也颇有趣味。据《东京梦华录》记载:“中秋夜,贵家结饰台榭,民间争占酒楼玩月”。

二、中华传统节日遭遇的困境

随着人们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改变,传统节日或是被庸俗化为简单的假日,或是沦为洋节>中击的对象,或是变成商家吸金的噱头。

(一)庸俗化。

2007年国务院颁布了《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通知》,将清明、端午、中秋三个传统节日增设为国家法定节假日。这使传统节日文化的传承有了保障,却在客观上埋下了传统节日庸俗化的种子。购物、吃喝、聚会KTV、旅行等,成为人们“消磨”节日最流行的方式。传统的互赠礼物的做法衍化成了行贿受贿、权钱交易;亲友邻里聚会蜕变成了讲究排场、奢侈浪费的大吃大喝;走亲访友,娱乐嬉戏变成了聚众赌博、酗酒闹事……承载深厚文化底蕴的传统节日,被庸俗化为购物节、吃喝玩乐节。

(二)边缘化。

西方节日作为资本主义文化的一个载体,已经在中国的土地上生根发芽。洋节因其奇异性、趣味性赢得追捧,尤其青少年更是趋之若鹜。与洋节风盛行形成对比的是传统节日的边缘化。主要表现在:很多人崇尚洋节,而对中华传统节日兴趣淡漠,不甚了解传统节日的起源、礼节、习俗和内涵意蕴等;许多青年儿童更多的认为年糕、月饼和粽子比不过肯德基、麦当劳等西洋快餐,认为逛庙会、放风筝、观舞龙舞狮表演等习俗比愚人节、圣诞节等西洋习俗乏味无趣。

(三)商业化。

节日期间,商家盲目炒作礼品、宴席的档次,而不顾节日所应传承的思想文化内涵。如除夕的年夜饭,即是被商业化的一个重要工具。近年,一些地方一些酒店的天价年夜饭报道常常见诸报端,引发广泛热议。大年夜,丰盛的年菜摆满一桌,阖家团聚,围坐桌旁,共吃团圆饭,本是最热闹愉快的时候,然而当下这种团聚却也跌入了商业陷阱。商家将传统节日视为赚钱赢利的契机,无视社会责任感和文化使命感,这种行为有碍于传统节日的传承。

三、中华传统节日的传承路径

我们需要从节日内涵、形式和产业化等层面探寻传统节日的传承路径,坚持与时俱进。

(一)普及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

“要更好地保护好和弘扬传统节日文化就要深入挖掘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创新文化内容,使之既富有传统韵味,又富有民族特色,还具有时代气息,使男女老少都乐于参加。”

还原节日的本来面目,阐释节日的缘起、习俗及内涵,并将阐释规范化、权威化。青年对于传统节日内涵及习俗知之颇少,相关部门必须向他们阐释节日的成因和文化。只有节日内涵被接受,节日习俗被传承,节日寓意被领悟,节日才能长久流传。

拓宽民众了解节日文化的渠道。人们主要通过“老一辈说的”这一途径了解传统节日及其内涵。在信息化时代,作为信息传播主渠道,网络、电视、报纸、杂志、书籍等大众传播媒体要担起文化责任,为民众提供更多了解传统节日和节日文化的渠道。

(二)推进传统节日的与时俱进。

我国经济体制、社会结构、利益格局等方面发生了许多变化,这就要求对传统节日保护及传承的与时俱进。

传承传统节日,应该做到“保护”与“发展”、“创新”并重,实现“传统”与“现代”的有效对接。全国政协委员李汉秋说:“要过好传统节日,就要做到既保持民族性,又体现时代性。也就是说,在保持传统文化基因的同时,要重视与时俱进。”我们必须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不断为传统节日注入时代元素,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使传统节日与现代生活方式相适应,与人们的精神需求相一致,形成“人人了解节日文化、人人参与节日文化、人人弘扬节日文化的良好社会氛围。”

(三)发展传统节日文化产业。

文化产业以系列化、标准化、生产分工精细化和消费大众化等方式,为公众提供文化产品、服务和娱乐活动,对于传统节日的保护和传承具有重要作用。陶思炎认为:“节日文化产业的发展与传统节日风俗的传承可以并行不悖。把‘产品’、‘产业’与‘传统节日’相提并论,既顺应了时势的需要,也体现了文化创新精神。”

对于传统节日文化产业而言,节日美食、饰物、服装、贺节晚会、贺岁电影等都是重要的节日文化产品,这些产品在满足当代人们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的同时,也能起到保护和传承传统节日的重要作用。节日旅游、书刊、动漫、体育等同样应该构成节日文化产业的发展领域。

四、结论

我们应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按照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积极倡导健康、科学、理性的节日理念,在全社会应形成一个传承传统节日、弘扬节日文化的良好氛围和文化生态,使传统节日成为弘扬中华文化的一个重要阵地。

参考文献:

[1]高占祥.中国民族节日大全[M]上海:知识出版社,1993。

第4篇:传统节日文化的传承范文

论文摘要:从跨文化的差异及传播角度,分析中外节日的多元共存。我国传统节日自身有必要顺应文化交流与融合的趋势,吸纳西方文化元素和思想精华;同时应保护和传承作为非物质类文化遗产的我国传统节日,复兴民族文化与传统,努力维护我国文化的特色和个性,发挥传统节日的积极价值及健康功用。

在全球一体化的趋势下,随着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和外来文化的冲击,中国传统节日文化概念逐渐淡漠,传统节日的走向及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引起了学界争鸣,成为一个较为厚重的文化课题。

然而,我们不仅不畏惧外来文化的侵人,而且还要进一步加强不同文化的双向交流、理解和学习,达到多元文化和谐共处,共同发展。西方将洋节文化输人到中国本土的许多现代化传播理念之运作方法,也值得在继承和创新本土传统节日文化时学习和借鉴。与此同时,要深人反思传统节日的现状,审视整个社会对传统节日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提出保护传统节日的策略和途径。为此,需要运用比较研究的方法,参照自己民族文化去认识他国文化特征,才能形成不同文化的多角度全方位认识,以跨文化的视角考察节日文化的变迁与传播。

1传统节日的文化价值

传统节日是能够纵向传承、横向传播的固定庆典活动,是一宗重大而又占有特殊地位的民族文化遗产,是优秀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和集中展示方式,也是一种隆重举行的标志性民族文化,它是人类文明长期积淀的结晶,并经受历史的磨练而永放光芒。在社会转型和全球化背景下,传统节日文化的复兴与创新是弘扬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契机和有效方式。

作为一种公共的文化行为,节日的最终目的并不单纯在于娱乐或审美,而在于社会教育和社会融合,是为了通过庆祝活动和集体参与,建立一些公共的精神信仰和价值观念。此外,在各种仪式行为中,节日以其高度的公共性、组织性和历史性而特别适用于文化记忆的储存和交流。这一文化功能,不仅对内文化认同与社会整合,而且对外成为社会群体和谐团结的勃合剂,是文化认同、民族认同、国家认同的一个重要标志。

传统节庆中所负载和蕴涵的和谐对称、淑世情怀、历史意识和乐观自信等文化精神,自始至终成为渲染文化气氛、塑造民族性格的重要内容;植于现代社会中的传统节日,带有文化遗留物与象征物的特点,且具有更大的公开性、全民性和民族性,这要求顺应文化记忆的逻辑以及多方面的社会要求,在保护节日文化及遗产的同时,有必要对其进行适当的兼容性改良与创新。

今天,以理性的自觉态度,认真分析和正确评价传统节庆的精神实质,将为全面弘扬传统文化并积极创造具有鲜活时代气息和厚重文化底蕴的新文化,提供立足的根基和发展的空间。

2中外传统节日的文化差异及传播

中、西方有着巨大的社会历史文化差异。作为文化符号的传统节庆,西方节庆文化是与中华迥然相异的独立发展的另一种文化形态,日本则是受到中华深刻影响并亦步亦趋发展的节庆文化形态。

中国传统节日往往将诸多活动内容融为一体,而西方的传统节日却大多呈现单一性特征。与中国人注重血缘、群体、物质性的欢娱诉求相反,西方的传统节日除了注重于精神的升华外,也注重于个体人格的张扬和个体之间的情感诉求,易于为其他文化背景的人所接受,这使得西方节日具有较强的普适性和跨文化移植性。正是这种差异造成了中西方传统节日跨文化交汇与移植的最大障碍,尤其造成中国传统节日跨文化向西方移植的障碍,要使中国节日文化具有跨文化传播的普适性,必须不断融合西方文化,进行与时俱进的改造。

随着全球化趋势的不断增强,不但各国经济相互依存更加紧密,而且文化上的交流合作与竞争也更加频繁。作为民族文化载体的传统节日,也处在相互融合与容纳以及相互碰撞与冲击之中。中美的传统节日同样面临这样的形势,从相互容纳角度看,中国的春节和美国的圣诞节已逐步为对方所接受和容纳,至于它们之间的相互容纳与此消彼长,更说明当今的时代已经是一个相互开放、合作、竞争的时代。

中国传统节日作为中华文明的象征,自创立以来就不断地向周边国家传播,如韩国、日本等国的节俗活动很多都能在中国传统节日中找到源头。春节在韩国、越南、新加坡都是最主要的假日,韩国甚至把中秋节列为法定假日。日本虽把春节和元旦合而为一,却现在还把三月三女儿节、五月五端午节列为节日。

如今,一些中国传统文化遗产被商业文明不断冲击,即将成为历史,但是通过日本的传统节日和仪式活动,可以再现我国传统民族文化的昔日辉煌。这种现象应当引起国人的警觉与反思,并适时加以调整。

韩国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江陵端午节祭成功,刺激了中国对节日民俗研究的重视,提高了对申报世界遗产和中国遗产保护的战略性认识。联合申报也是一项行之有效的文化交流战略,例如中朝共同申报高句丽文化遗产,中蒙联合申报蒙古族长调,中国与中亚五国同时申报丝绸之路等。

从文化交流角度来看,全球多元文化互动使得文化交流和相互影响的机会增加,为民族文化的展示和发展带来了极好的机遇。传统节日应该保持和弘扬,作为一个民族文化的象征符号,民族精神振奋的力量,也是让世界了解和尊重的必要渠道;从文化民主建设方面来看,全球化文化多样性进程需要民主机制,需要更民主和开放地倾听文化的各种声音和利益诉求,以便把许多群体的要求带人选择和决策的过程。

3传统节日文化变迁、融合与走向

当代社会中,大众文化对于社会活动和日常生活的侵人,作为强势文化对民俗文化有着较大的冲击,挤压了民俗文化的生存发展空间。同时,大众文化中对民俗文化的利用也促进了民俗文化的传播与传承,民俗文化的一些组成部分也卷人了大众文化运作之中,并逐渐渗人到民俗文化各个空间中。

3. 1传统节日文化变迁及其传播

在当下文化情境下,由权力政治、资本等不同资源共同支配下建构起来的宏伟场景、热闹非凡的景象,表面的狂欢被以及地方性文化等资源之间的共谋抽空了内在的精神实质。从文化价值的视角来评判当前节日文化,洋节盛行,传统节日日益萎缩,最根本的原因是文化认同感的严重缺失。每年定期、反复发生的节日行为是确认民族文化认同的时间契机,有丰厚内涵的传统节日文化行为是强化民族文化认同的文化契机。只有具有充足内在含义与象征寓意的节日行为才会被社会接受并得到民众的自觉保护和继承,被忘却内涵只徒有形式的节日,则是其走向消亡的开始。

虽然中华传统节日在国内逐步势微,海外的华人却仍然有浓厚的传统情结,身处异族文化之中,仍然坚持过年过节,既强化了自己的文化信念,也宣传了中华文化。中国传统的端午节、春节到来时,越来越多的西方人接受并喜欢上这些传统节日,开展舞龙、舞狮和赛龙舟等节日活动。海外侨胞对清明祭祀十分重视,每年清明节都有大批海外华侨归国祭祀祖先,也祭祀本民族的始祖。因此,保护好传统节日文化,可使各地华人拥有更为和谐一致的文化空间,充分发掘、利用其文化内涵及其丰富多彩的民俗展演形式,丰富节日文化生活,对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将发挥要作用。

3. 2传统节日文化融合及其发展

文化融合是各民族文化通过交流、互渗和互补,不断突破本民族文化地域和模式局限性而走向世界,不断超越本民族文化国界并从全人类性评判和取舍中得到文化认同,不断将本民族文化区域资源转变为人类共享、共有的资源。

在当今这种多元价值体系里,如何面对洋节文化的输人、融合与中国传统节日的继承、发展等等都是我们不能回避的现实问题。沙特阿拉伯学者A1—Qatta。和A1—Zahrani曾考察了社会习俗、宗教信仰、节日庆典和古老医术所遭受的冲击与破坏。但民族传统已经传播到世界各地,目前最重要的还是加强国民教育,推进民族文化竞争力。传统节日文化不仅要在符合自身发展前提下不断发展,而且要合理借鉴西方节日的现代运作手段,将科学的运作模式运用到传统节日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之中。

旅游业迅猛发展,为传统文化形式重塑甚或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机会,节庆类文化空间,如庙会、歌会、花会、歌好等民族的传统节庆活动,都是最典型的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空间,因民族特征明显和文化价值突出,正成为文化旅游开发的新热点。用文化空间的文化生产与再生产对文化空间进行保护,并且促进文化空间的可持续发展是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另一种崭新理念,最终达到文化空间和旅游开发的持续生存与发展。

3. 3传统节日文化交流及其走向

Samovar和Porter主张拥有不同文化感知和符号系统的跨文化群体进行动态、连续和系统化的交流,促进个人和社会的文化适应性和发展潜力,以相互理解现实的不同信仰、价值观和文化模式。这种文化认同不能建立在宏大抽象的文化共性上,而应当是一种存在于具体社会生活中的精神凝聚力,应建立在具体的族流和沟通亲和的心理基础上,民族认同的基础是具体社会文化环境,以及在环境所形成的传统认同和共享记忆,如血缘、地域、习俗、原型等。

在中西交往、文化碰撞与融合过程中,必须坚持积极的原则,取世界文化之精华,创造民族文化为核心的多元文化,在文化融合中努力维护自己民族的文化特色和个性,保持自己文化的应有地位。以兼容并蓄的包容与开放的态度对待外来节日,突破所谓如何守护我们传统节日的误区,与外来节日一起共同建构我们新时代的节日文化,复兴传统节日,既要保留和保护传统节日的方式与形态,还要弘扬和发展传统节日的精神与内涵,传承并创新传统节日的形式与精髓。

4结语

第5篇:传统节日文化的传承范文

关键词:传统节日文化;家居用品;设计应用

中图分类号:J5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26-0013-03

一、前言

随着改革开放和对外交流的日益加深,西方传统节日在中国人的生活中日渐流行,许多青年人热衷过情人节、圣诞节,淡化了富有文化意义的中国传统节日,比如春节回家,清明扫墓,端午吃棕赛龙舟,中秋赏月吃,七夕鹊桥放花灯等等。并且很多节日都流于形式,其中一些深层次的文化内涵渐渐被人们淡忘。过节人们只是送礼、玩乐,一些礼节仪式却给省略或象征性做一下。比如中秋节人们只是吃月饼,有时候连赏月都免了,更别提放花灯祈愿了。如此长时间下来就会使很多传统节日文化精髓被淡忘失传。相反日韩等国家对于传统节日文化的传承与发扬就非常重视,韩国的江原道端午祭连续3天举行奠基、端午巫祭、官奴假面具活动等。韩国的端午是源于中国,但人家融入自己的民俗传统祭祀文化并发扬改变变成人家独特的东西,所以韩国申遗成功了,而中国没有。中国传统节日作为一种行为层面的传统文化,它根植于古代农业社会文明,在长期的流传过程中,它通过对天人、群己、义利等关系的约定,形成了自身特定的文化内涵,能有效的传承民族文化,提高民族自信心。对此,笔者个人认为:使传统节日文化元素能融入现代家居用品设计能让传统节日文化元素与精神元素融入人们的生活,丰富人们的生活,提高人们的情趣,在提升家居用品的文化价值的同时,不失为弘扬传统节日文化的好办法。

二、现代家居设计的设计风格与趋势分析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家居装饰的要求越来越高,审美情趣也在不断发生着变化。21世纪的家居装饰风格从整体上强调的是简约与实用,注重家居休闲气氛的的营造,删繁为简,形式追随功能的现代主义美学理念始终影响着家居设计,简约成为设计风格的主流,让人们的感官与心灵能够在居室中寻找到短暂的平静与休憩的空间。这种设计风格简洁、明快,有种清爽简洁的美。但有时缺少人情味,显得单调。而传统节日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文化传承,具有浓重的民族特色与文化内涵,包含了人们各种不同的情感、经历、回忆与期望,若是设计师能提取传统节日人文精神、追求、意境等元素跟现代家居设计融合起来,设计出具有独特的文化风格与韵味的现代家居产品。给人们生活带来特别的享受的同时,也进一步发扬传统节日文化。

数字化时代增强了社会的物质技术特点,在信息社会里网络和虚拟社区并没有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更加亲密,反而强化了个人孤独和私人化的生存方式,在竞争激烈的当今社会,人们更需要的是一个舒适自由私密的空间,设计师应结合感性和理性的思维创造,给予家居设计新的生命及亲和性,以提升功能以外另一层面的价值。当今家居设计承载的是对人类精神和心灵慰藉的重任。而面对当今繁华喧嚣的社会,人们逐渐向往安逸朴实、平静惬意的生活方式。所以笔者认为,把传统节日文化融入作为人们生活主题之一的家居用品设计中,考虑实用价值、社会价值、艺术价值、环境价值的情况下遵循视觉上给人心灵上的慰藉,使用上给人舒适安逸的享受,操作上给人轻松简洁的感觉。这样既能发扬传统节日文化又能寄托释放人们的情感。

三、传统节日文化元素的提取与在现代家居中的设计运用

传统节日在满足人们物质生活需要的同时也赋予了精神文化内涵。中国传统节日习俗适应了中国社会广大民众在物质、精神、伦理和审美等方面的综合需要。在现代家居设计中应用传统节日文化元素,需要对传统节日物质文化元素与精神文化元素进行精心分析与提取。

(一)传统节日物质文化元素的提取及设计运用

众所周知,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蕴藏着丰厚的“吃”文化,“穿”文化和“仪式”文化。春节吃饺子,端午节吃粽子,中秋节吃月饼,七夕节尝百果等“吃”文化,与注重节日文化内涵的表达与展示的“穿”文化,如每逢节日各民族人民读穿上光鲜心仪的盛装,雍容、典雅、庄重、讲究;以及古老的祭祀仪式,迎神赛会、驱邪免灾等活动有密切关系的节日庆典活动,如安塞腰鼓、端午龙舟、元宵花灯、七夕乞巧、祭祖踏青等;还有作为与节日仪式相关的民族文艺,如祭神神祠、神话、传说、故事。例如牛郎织女、嫦娥奔月、推子介忠孝、屈原投江、驱年兽等等民间文学样式。这些传统节日物质文化构成了中国节日物质生活的重要传统,是我们所研究民族历史、文化、艺术、工艺的重要参考,具有更为重要的历史认识价值,艺术价值,文化价值和科学价值。

通过提取节日物质文化元素、观察、提炼设计出特有韵味的标志或元素,使其融入现代家居的造型、颜色上,让家居富有更多的内涵与文化,映衬环境,丰富生活。七夕节是中国传统的情人节,有着纯洁美丽的爱情故事—牛郎织女的故事 ,蝴蝶,喜鹊等都是七夕节重要的文化元素,把它们运用到家居设计中,既会给家里添一分典雅与诗意又能给人特殊的情感回忆。(如图1春节铜钱在手链上的应用。寓意吉祥富贵,简单美观而不显庸俗。图2为情人节喜鹊、紫阳花元素镂空杯套设计。一个杯身镂刻着紫阳花大的保温杯加上一对镂刻着爱的标记的杯子的杯具一套,给人爱情温馨美好的感觉。)

(二)传统节日精神文化元素的提取及设计运用

第6篇:传统节日文化的传承范文

例题 阅读材料,探究下列问题:

如今,人们关于清明、端午、中秋等节日的意识日渐浓厚。然而,更多的人把过传统节日当成普通假日来休闲,过节缺少文化内涵(即通常所说的“文化味”)。与世界上很多国家都重视弘扬本民族传统节日文化相比,我国传统节日文化的传承和弘扬成为令人忧心的问题。传统节日文化是由主题、习俗和仪式等组成,蕴含着民族生活的风土人情等文化因素。由于时代变迁,特别是农业文明向现代文明转型后,农耕社会所形成的许多节日文化与全球化背景下的现代社会,特别是现代青年人的文化诉求不相适应。这在根本上形成了对中国传统节日文化传承的冲击。

目前,一些青少年对我国传统节日文化的情感淡漠,更喜欢过国外的圣诞节、情人节等。他们对于传统节日中的一些仪式感到繁琐,对诸如贴春联、中秋赏月等传统习俗的内涵认识模糊,甚至对清明、端午、中秋等节日的主题缺乏了解。

(1)从历史唯物主义视角,分析导致目前过传统节日缺乏文化内涵的原因。

(2)针对人们把传统节日当作普通假日来过的现象,综合运用经济生活和政治生活的有关知识,就如何进一步提升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提出建议。

解析 初读材料,有的同学会觉得茫然,不知道材料的主题是什么,哪些是关键句,可以引申出相关的哪些哲学原理,只能围绕材料句子“绕”,就事论事,也就是犯了所说的“空”;在审题时有的同学意识到了抓住“历史唯物主义”“传统节日缺乏文化内涵”“原因”等是做好本问的关键。在遇到需要运用相关哲学原理解题时的第一反应就是记忆相关的哲学原理,却忽视与材料相结合,就会犯上述的“虚”;由材料中农耕社会形成的传统节日缺乏现代元素我们可以看出,传统节日缺少文化内涵是由社会存在决定的,体现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由一些青少年对传统节日的淡漠,我们得出价值观的导向作用是影响传统节日缺乏文化内涵的重要原因。从经济生活角度主要是发挥财政的作用,发挥市场的作用,从政治生活角度则需要政府履行好文化职能,实行民主管理,推动传统节日文化内涵的传承。只有像这样理清逻辑思维条理,才能将问题答得透彻圆满,从而避免犯了“乱”与“寡“的毛病。

答案 (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农耕社会形成的传统节日文化缺乏现代元素,不能完全适应当代生产方式下人们的文化诉求。价值观对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具有导向作用,由于价值取向的偏差,致使人们对节日文化的价值缺乏全面认识。

(2)政府要积极履行组织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职能,充分发挥财政对传统节日文化活动的支持作用。发挥市场作用,引导企业开发具有传统节日文化元素的产品,加强节日文化的传播。城乡基层自治组织通过民主管理,推动传统节日文化内涵的传承。

点拨 由上题我们可以得出解答综合探究题的一般思路:

(1)看清角度:综合探究题都有几小问组成,强调综合意味着要注意每一问的知识范围和设问角度。

(2)三个联系:联系社会热点(如和谐社会、科学发展观);联系背景材料;联系实际。

(3)回归书本:综合探究题设置的问题具有开放性,但我们可以转化为熟悉的书本知识。

总之,解答探究性试题,夯实应考基础知识,掌握解答探究题的方法,增强思维的拓展性,提高书面表达能力。

2012年3月15日,中国迎来第30个国际消费者权益日。主题为“消费与安全”。某校高三(1)班同学决定开展以“让我们的餐桌更安全”为主题的探究活动,请你参与其中几个环节。

追问食品安全

同学们了解到,当前食品安全事件频发,仅2011年就查处食品非法添加案件2万多起,由此引发了消费者的质疑、批评和担忧。

(1)运用政治生活有关知识,分析食品安全事件频发的原因。

消除恐慌心理

在调查中,同学们了解到,某省2011年食品类商品合格率达到92%以上,比2010年提高了10个百分点,也超过了同期其他商品的平均合格率。近年来所发生的食品安全事故,绝大多数都发生在局部或较小范围内。同学们还发现,许多老百姓在这一问题上存在着一些认识上的误区,担忧过度。如在食品添加剂问题上,有人认为许多食品安全问题都是它惹的祸,所以必须禁止使用。食品安全知识告诉我们,食品添加剂不能等同于非法添加物,它可以改善食品品质,延长保存期,便于食品加工和增加食品营养成分。

(2)结合材料,从唯物辩证法角度,说明怎样正确看待当前我国食品安全形势,以消除消费者在食品安全问题上的紧张焦虑。

维护餐桌安全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同学们认识到,食品领域涉及公共安全,关乎民生大事。《食品安全法》对从农田到餐桌的全程监管链条在法律上得以明确,全方位的食品安全监管网已颇为完备,但是,徒法不能以自行。

(3)请从文化生活角度,谈谈怎样才能更好地维护食品安全。

1. (1)①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市场监管疏漏、执法还不严格(或:政府依法行政水平不高);②公民的法律意识和维权意识有待提高;③我国现阶段,法律体系还不够健全。

第7篇:传统节日文化的传承范文

关键词:节日文化;齐市地区;作用

中图分类号:G1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2)15-0165-01

在齐市地区较著名的传统少数民族节目中,达斡尔族有正月十六的“抹黑节”,每年五月中旬的“苦木勒”节,7月份达斡尔族、蒙古族的敖包节,蒙古族的“那达慕”大会,每年6月18日鄂温克族族“琵宾节”,“九九”重阳的“敬老节”以及回族同胞的“尔代节”等等。这些节日由于自然地理和社会历史发展的不平衡以及民情风俗的差异,使得每个民族都形成了自身所特有的民族特色、异彩纷呈。也使得本民族独特的生活习俗和文化得以在节日保留传承并发扬光大。对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群众文化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一、节日文化增进各民族团结

每个少数民族都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民族团结、民族融合、共同进步是历史的主旋律。在节日活动中,人们举行盛大宴会和篝火晚会,载歌载舞、纵情歌唱!少数民族传统节日具有强大的凝聚力,能将散居在全国各地的本民族同胞欢聚在一起,像每年达斡尔族的“苦木勒”节、“敖包会”和回族的“尔代节”就有新疆、内蒙古海拉尔和莫旗等地的同胞不远千里前来共度节日。在每一届的达斡尔族的“库木勒”节上,都邀请蒙古族、鄂温克族、朝鲜族、满族等民族的艺术家们进行歌舞表演和体育竞技比赛,在生存环境面临经济全球化和现代化挑战的今天,少数民族节日文化即继承民族民间文化活动,又对民族民间文化形式赋予了新意,是传承本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了解和研究其少数民族历史人文和社会进步的重要窗口。

二、节日文化保存和发展了自己民族的文化艺术

少数民族传统节日活动一般都来源于古老的祭祀仪式,由原始的对自然、神灵的崇拜演变为祈福活动,祈求年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四季平安,六畜兴旺。每到节日少数民族同胞穿上节日的盛装,从十里八乡涌向草原,涌向广场,聚集清真寺,各民族欢度节日的意义相近,但展现却又各具特点,中国有句俗话“十里不同俗,百里不同音”。有时尽管是林同岭、山同脉、水同源,也会有风俗的不同。像达斡尔族、蒙古族、鄂温克、鄂伦春族等虽然都是北方的少数民族,

但是,他们的歌、舞、乐器、体育项目等等却又各有不同,蒙古族“那达慕”大会上“安代舞”的热烈欢腾,“长调”的高亢悠远、舒缓自由;达斡尔族“库木勒节”上“哈库麦勒”呼着号子展现着如梳妆打扮、担水、采菜、鸟类鸣叫;鄂温克族“瑟宾节”上“努给勒”舞步独特,刚健有力,节奏性强;满族春节的秧歌和八角鼓热闹欢快,喜气洋洋,赛马、射箭、摔跤、劲力、打贝阔、珍珠球等赛事更是在民族节日里将北方民族勇敢、彪悍、豪放气质发挥到极致。而民族节日上的美食如达斡尔族喜欢的手把肉、酸牛奶、奶酒、奶米茶、稷子米饭柳蒿芽鲫鱼汤等;回族喜食的炸撒子、油香、课课、花花和烩菜,满族的白肉血肠、烤乳猪、火锅,朝鲜族的打糕、冷面等等也在节日期间摆上餐桌。节日里,一段段欢快的集体舞蹈,一首首宛转悠扬的情歌,一场场极具民族特色的体育竞技,正是这各民族风俗习惯的干差万别,构成了民族文化的多姿多彩。各民族的一些风俗习惯通过这些歌曲、舞蹈、体育和美食的形式来体现、传承和发扬。

第8篇:传统节日文化的传承范文

关键词:民族传统节日;文化内涵;语文素养;民族精神

我国是一个民族众多、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我们的祖先给我们留下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而传统节日更是五千年民族文化积淀的产物,是民族精神的瑰宝。然而,如何让民族传统节日走进小学语文课堂,唤起新一代少年儿童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认识,真正认识到这些传统节日的价值所在?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挖掘整合传统节日文化内涵,找准语文课堂“切入点”

语文是反映生活并能服务于生活的一种语言工具,它自然与生活联系在一起。语文课的内容包罗万象、博大精深。所以,语文不是一本单一、枯燥的教科书,而是活生生的、五彩斑斓的生活。

二、挖掘整合语文课程人文精神,体验民族文化魅力

传统节日具有延续性,既有悠久的历史渊源和流向,又具有变异性,与西方的节日相比,我国的节日更注重亲情和友情,注重对先人的遵从和对长者的孝敬,这是我们一份珍贵的民族遗产,是民间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

1.创设情境,联系生活,展现民族文化的魅力

运用情境教学,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因此,在学习课文时,教师在设计导语时不仅要紧密联系生活,还应力求课文内容的生活化。

2.激发兴趣,寓教于乐,传承民族文化的快乐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才能乐于学习、乐于接受,促进其发展;反之,就会产生抵触情绪,阻碍他们的进步。要使孩子盼望过节、痛快过节、回味过节,就不能增加不必要的负担,不能过于束缚,而要寓教于乐,让孩子在乐中熏陶、乐中体验、乐中感受,感受“过节乐,乐过节,过乐节”,使他们在实践中体会到一种乐趣,也使传统民族文化在快乐的生活实践中得以传承。

三、探索民族传统节日进课堂的途径与方法,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将民俗文化、民族精神融入班级文化建设,与语文课中的习作整合,既可促进班级文化的生成,又可以提高小学生的语文素养。

1.寻找“历史底蕴”,感受文化熏陶

我镇是革命老区,有着悠久的民族历史,革命年代出现了许许多多的英雄人物,因此,可让学生了解他们为了中国的解放事业不惜抛头颅、洒热血的英雄事迹,讲讲他们如何与敌人斗争到底的革命故事,搜寻烈士们革命时的丰功伟绩。清明节时还可以带领学生去烈士墓前扫墓,向烈士们敬献花环等,让学生从中感受民族文化的熏陶。

2.探究“民间典故”,接受文化启迪

我们家乡的历史源远流长,关于民族传统节日中所蕴含的一些历史故事则比比皆是。注重开展一些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对家乡的源远流长的历史进行探究和挖掘。

3.了解“乡风民俗”,感悟乡土风情

大石不仅人杰地灵,而且物产丰富。盛产的大石葡萄名扬天下,香浓的羊岩茶更是闻名遐迩……学生进行网络搜寻,查阅有关资料,并将查阅到的资料整理加工。这些乡村风俗,是学生良好的习作题材,让学生有话可说、有事可写。不但培养了小学生的习作兴趣,提高了小学生的语文素养,而且使我国传统节日中的民族文化得以传承。

四、把握传统民族节日教学基点,感受传承民族精神

传统民族节日对学生来说不单单是有趣的活动,也不单单是吃、喝、玩、乐的享受,而是每个节日都有它活动的主题,有它需要传承的民族节日道德教育,因此,为了使学生过上有意义的节日生活,广大语文教师必须在新课程标准理念的指导下,及时转变观念,更新知识,引导学生探究传统民族节日中所蕴涵的源远流长的民族精神。

综上所述,让民族传统节日走进小学语文课堂,不但可以让我们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民族精神得以继承,更能提升小学生对民族传统节日的认识,使学生习得民族传统文化,受到民族精神的感染,树立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的责任心。

参考文献:

[1]钟启泉.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上海:华东师大出版社,2001.

第9篇:传统节日文化的传承范文

(一)宗教祭祀节日中的体育文化康巴藏区的民众有着强烈的,仅甘孜藏区自治州就有寺庙500余座。由于受宗教文化的深刻影响,也使得藏区传统节日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例如:萨噶达瓦节、仲确节、燃灯节、格多节、达玛节等传统节日。在节日期间,藏族民众聚集在宽广的草原或坝子上,举行赛马、赛牦牛、角力、射箭、摔跤、拔河、举重等传统体育活动,晚上点燃篝火,通宵达旦地唱歌跳舞。宗教文化下形成的特色舞蹈和体育活动,不仅起到祭祀神灵的目的,也促进了广大民众身心的发展。

(二)社交娱乐节日中的体育文化藏族人们由于生活在高原地带,居住分散,交通不便,导致人们平时交往、沟通较少。节日刚好给人们一个交流平台,人们借节日机会,载歌载舞,娱乐身心,交流感情,增强友谊。例如:康定跑马节、理塘赛马节、尔苏藏族射箭节、格萨尔文化风情节、沐浴节、安巴节等。节日期间人们进行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有跑马打枪、射箭、拾哈达、赛跑、赛马、抱石头、赛牦牛、登山等。勤劳、智慧的康巴人们不仅将社交与娱乐融入到节日活动中,又把民俗与体育完美的结合起来,既锻炼了身体、愉悦了身心,又加强沟通、增进友谊。

(三)农事节日中的体育文化农事节日是人们为了庆祝耕种与收获,而进行的一种祭祀与娱乐、劳动与休闲相结合的节日。例如:春播节、望果节、开犁节等。“望果节”是藏区人们期望丰收的节日。“望果”的藏语意思是围着田地转一转,求神赐福,保佑丰收。望果节一般在藏历七、八月间,人们为了表达庆祝丰收的喜悦心情,欢聚在宽广的草原或者坝子上,载歌载舞,歌唱五谷丰登。此后,还要举行赛马、射箭、赛牦牛、押加、抱石头等比赛。民族传统体育活动还经常穿插在劳动生产与日常生活习俗当中。每当收获季节,如收青稞、割荞麦、摘花椒、打核桃等生产劳动之余,人们总会聚集在一起唱歌跳舞,举行体育活动,村村寨寨一片欢乐的海洋。

二、康巴藏区传统节日体育特征

(一)地域性康巴藏区地处青藏高原的腹地和川藏高原的西北部,由于受到一定地域的生产、生活条件的限制,使得康巴藏区传统节日体育文化染上了浓厚的地方色彩。正是这种特殊的地理环境,造就了辉煌灿烂的康巴文化,同时也使得康巴藏区传统体育节日文化更加绚丽多彩。例如:登山、转山、赛马、赛牦牛、跑马打枪、抱石头、举皮袋等体育活动。这些传统的体育活动,不仅表现出独特的民族风情,也体现了鲜明的康巴地域特性。

(二)集体性传统节日体育的集体性,是指传统节日体育在产生流传过程中所体现出的基本特征。康巴藏区传统节日体育活动群体,小至一个家庭、大至一个村落、一个地区,这些传统节日体育活动由广大民众群体创造、组织、参与和传承。例如:藏族传统节日“跑马山转山会”。可以说是人山人海,场面声势浩大,颇为壮观。人们口念嘛里,手拿佛珠,边走边念,祈祷家人一生平安,祈祷新年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由此可见,传统节日体育是一种群体智慧的结晶。

(三)娱乐性康巴藏区传统节日体育活动是藏区人们生产、生活的反映。每当耕种、收获和藏历新年等节日的时候,规模宏大的体育活动和歌舞表演便开展的红红火火。赛马、赛牦牛、拔河、角力、射箭等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不仅娱乐人们的身心,加强人们的交往,也进一步丰富了人们的生产、生活。

(四)传承性康巴藏区传统节日体育活动来源于人们的生产生活,是藏族人们勇敢、豪迈的民族性格的反映。赛牦牛、赛马、抱石头、举皮袋、登山、转山、射箭等体育活动,都反映藏族人们为了更好地适应高原环境而有意识地进行的一种身体锻炼的运动。这种有着浓厚地方特色的体育活动方式,显示出藏族传统节日体育文化旺盛的生命力,从而也彰显出康巴藏区传统节日体育文化具有很强的传承价值。

三、康巴藏区传统节日体育的功能

(一)娱乐身心,增进健康体育活动是人们在传统节日期间进行的主要活动之一,通过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不仅娱乐了身心,加强了人们之间的交往,而且丰富了人们的生产、生活。一些传统节日比如藏历年、国际情歌节、浴佛节等,都是藏民们娱乐身心、增进健康、情感沟通的纽带。在浴佛节时,人们穿着节日盛装到跑马山、南无寺等地转四方,朝山拜佛,祈求平安。山歌、弦子、锅庄等丰富多彩的娱乐活动交替进行,整个跑马山像一片沸腾的海洋。这种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促进了文化的和谐和社会的和谐,同时进一步传承了康巴传统体育文化。

(二)提升民族文化特色,增强民族凝聚力传统节日是传统文化的载体,传统文化通过传统节日表现出来。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广大民众开始追求更加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生活。传统的节日文化把具有本民族特色的、原生态的体育活动,展现给广大民众,不仅丰富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而且彰显民族文化特色。藏历新年男女老少都穿上节日的盛装,在一起演唱藏戏、跳锅庄舞和弦子舞,同时还进行角力、投掷、拔河、赛马、射箭等体育活动。跑马山转山会,人们口念嘛里,手拿佛珠,边走边念,祈祷家人一生平安,祈祷新年风调雨顺,国泰民安。这些传统节日,不仅展现了康巴藏族的特色文化,而且传播了康巴藏族的民俗风情。所以说康巴藏区传统节日体育,对提升民族文化特色、增强民族凝聚力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三)传承民间体育文化,弘扬民族优良传统康巴藏区传统节日体育文化是藏族文化和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数千年的传承与发展,形成具有民族区域特色的传统体育文化。通过藏戏、锅庄、踢踏、赛马、赛牦牛、射箭和转山等传统节日体育文化活动,不仅彰显出康巴体育文化是多彩的、多元、厚重的、兼容的,而且也充分体现了康巴人们勇敢、开放、乐观、朴实、大度的文化态度和精神气质。因此,传统节日体育是保护和传承民间体育文化,弘扬民族优良传统的重要途径。

(四)开发民俗旅游资源,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康巴地区有着丰富的民俗旅游资源,比如康定跑马山国际转山会、康定国际情歌节等等。在康定跑马山国际转山会上,来自五湖四海的游客云集跑马山情歌评,载歌载舞,祈年祷岁,祝福吉祥,预祝丰收,场面壮观,热闹非凡。2014年康定跑马山国际转山会为康定旅游增加十万左右人气。康定国际情歌节更是让游客们,在这丰富多彩的狂欢节上大饱眼福,通过街头民俗表演、焰火表演、街头立体彩绘、集体锅庄舞、民族竞技活动、藏式驿站、互动游戏、特色美食、情歌对唱打擂台、千人集体婚礼纯爱之旅等活动,让游客们对“情歌城上彩云飞,跑马山上歌声醉”有了更深的记忆。2013年康巴文化走进广州,2014年圣洁甘孜走进北京,不仅彰显出康巴文化的博大精深,也带领人们走进厚重多彩的民族历史文化。因此,传统节日体育文化不仅可以开发民俗旅游资源,而且促进区域经济快速发展。

四、康巴藏区传统节日体育的发展与传承

(一)政府搭建平台,提升节日活动影响各级政府应适时制定出台相关管理制度,抓好传统节日体育文化的开发、保护、利用和管理。同时各级政府应多种方式筹集保护管理资金,来合理安排开发利用丰富的传统节日体育文化活动。康巴藏区传统节日体育活动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应调动广大干部、群众参与、宣传的积极性。组织民俗节日中参与人员的专门培训,建立基层体育服务机构,规范管理,培养社会体育指导员和基层体育管理人员。康巴地区每年重大节日都举行大型的文体娱乐活动,比如康定跑马山国际转山会、康定国际情歌节等,通过这些节日体育活动不仅宣传了藏民族传统节日体育文化,提升了藏民族传统节日体育活动的影响,也进一步传承、弘扬了藏民族传统节日体育文化。

(二)与旅游产业相结合,促进传统节日体育文化的传承旅游与文化具有天然的耦合性,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文化和旅游有机结合,融合发展,这样既能让传统节日体育文化资源活化,也能进一步提升旅游的人文品质和精神内涵。旅游是挖掘文化、保护文化、传播文化、优化文化、丰富和创新文化的途径,是文化传承、教化功能与休闲、娱乐功能的价值体现,同时为文化的发展与传承提供创意源泉、交流平台。康巴藏区拥有着丰富的旅游资源,多姿多彩的传统节日,通过丰富和拓展传统节日文化内涵不断满足游客更高层次的精神需求;借助旅游市场助推传统节日文化产业化发展,以旅游独特的宣传方式更好地传播康巴藏区传统节日体育文化。

(三)传统节日体育文化与现代体育精神紧密结合康巴藏区传统体育文化是在数千年牧业文明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特殊的生活生产方式,使得这个民族形成许多具有民族特色的光辉灿烂文化。传统体育文化是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不仅传承着藏族传统文化,而且弘扬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随着全球化的发展,藏民族一些传统节日被淡化,一些传统节日体育活动也随之发生了变化。随着现代竞技体育的飞速发展,一些传统体育项目可以吸收先进的现代科技因素,作为一种新的项目融合于现代竞技体育当中,这样不仅丰富了传统节日体育文化,也进一步使传统节日体育文化在现代竞技体育中重现光彩。因此,要更好地传承和弘扬康巴藏区传统节日体育文化,提升民族文化特色,增强民族凝聚力,就要把传统节日体育文化与现代体育精神紧密结合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