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简述儒家思想的核心范文

简述儒家思想的核心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简述儒家思想的核心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简述儒家思想的核心

第1篇:简述儒家思想的核心范文

关键词:中国古典舞 儒家思想 道家思想 剧目的多元化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4(b)-0179-02

1 道家思想及舞蹈文本的简述

“道家里包含道教,道教产生与中国本土,是在中华民族中传播和发展的宗教。其哲学思想基于老庄道家,其信仰的核心为“万象以之生,五行以之成”的“道”。东汉顺帝是(126~144),四川大岜鹤鸣山中隐士张道陵自称天师,治病传教,开始形成道教;因其入教需要交五斗米,故有“五斗米道”之称。此后张角以黄老道为基础,奉“太平清领书”为主要经典,从而又创立了“太平道。二道的创立,标志着作为宗教形态的道教诞生了。”“作为的是一个大道与道家关系不即不离。广义的道家包括道教,狭义的道家是非宗教性的,指老庄思想,但老庄思想又含有宗教因素,后来有人把它发展为道教,道教是道家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从来不能脱离道家的思想文化。”

“具有本土深厚“情节”的道教,首先吸收了古代哲人老庄的生命文化之魂;又将古代巫术溶入其中,变化的更复杂多样;还接受了大量古代神话和民间众神,发展了自身的神仙众像;也吸收了纬书神学中的天人感应,却鬼术,占星术,神秘预言;加上对佛法及君臣父子的默认,这一切构成了道教的丰富,实用与超越。在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后,道家的思想就同其他各家思想一样成为了非主流的思想哲学。而道教舞蹈在‘以舞传教’上的忽略和向雅舞蹈和俗舞蹈的沉降并不说明它没有自己的市场和前景。鲁迅先生有言‘中国的根柢全在道教’。中国舞亦然。“在新世纪的门前,道教,无论它在未来是否是中国人精神王国里的‘国教’,但就承继伟大的文化传统而言,我们当抱以虔诚之心,倾听它深邃的呼唤和玄妙的天籁,使大道行于天下”。道教舞蹈亦如此。”

多年来人们像担忧京剧一样担忧着中国古典舞的发展前途。看上去好象被一个“古”字给束缚上一样,好象跟不上快节奏更新的时代变化了!殊不知舞蹈也可以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的,中国古典舞也不例外。作为中国古典舞的概念与定义,“古典不等同与古代”已成为大家共识,古典是一种精神典范,古代则是一个时间概念。“古典”的典范意义是时代在本民族传统舞蹈的基础上,提炼,加工,创造而形成具有独特风格特色,完整的表现手法和严谨的训练方法,而具有代表性的艺术体系。

从“手之舞之,是之蹈之。”到夏商周的宫廷舞是一个提升,在到汉武帝的“独尊儒术”,舞蹈除了为帝王取乐,也成了塑造英雄,弘扬忠君的儒家思想的一中形式。这一点从明代出现的戏剧到清末的京剧中都能反映出来。姑且不论戏剧是受宫廷舞蹈的影响而生。还是古典舞是从戏曲里挖掘创新,但可以肯定脱颖而出的“古典舞”是时代的需要,是舞蹈在新时期的一个进步!那是一个战争的年代,灾难的年代,困苦的年代,那个年代需要一些英雄,而古典舞把大量京剧体裁的,民间流传的民族英雄展现在舞台上,如“黄河,垓下雄魂,秦王点兵,秦俑魂”等这样的剧目,当然,象这样的剧目还有很多,也毫无疑问,这些剧目对于振奋民族精神,鼓励民族斗志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其精湛的艺术技术技巧,淳厚的民族底蕴,也成为中国人民与其他国家交往的意识使者,虽然在这期间大部分的剧目仍是受儒家思想影响较大,但体现了洋为中用,古为今用的特点,也表现了艺术为民族服务的精神。

时至今天,“改革开放”我们已经进入小康社会,人们安居乐业,世界各民族文化艺术其交流更加快捷,更加广泛,现代舞,街舞以下冲进了中国的大街小巷里。体育舞蹈也占领着各娱乐场所和大型晚会,此时走向市场经济的古典舞何去何从?能不能在这百家争鸣中站住一席之地,能不能既是民族化的又是世界化的?能不能既是古典的又是当代?“古典舞”从剧目上应运而生了一批新的剧目。如:比较早的“轻轻”和近几年出现的“风吟,扇舞丹青”等等,这些剧目都以脱离了塑造英雄人物形象的框架,足见走向“平民”化(庄子“齐贵贱”的思想),脱离斗争的历史,走向了大自然的另一种表现形式。这应该说是“古典舞”在当代的又一进步,也是一种新的与时俱进!

2 剧目解析

(1)主题与人物的对比。

如“风吟”这个剧目其表现的是人与自然的一种平和的心态而不是在表现其英雄的形象。从剧目的结构上分析,它所表现的主题是人与自然的和谐,人在风中而舞的一种自由自在的心情;在这特别强调的是表现一种心情而不在是表现一种人物形象了,在这个剧目就没有一个特定的形象表现,所以演员的表现空间将更大,他可以他自己的心情对事物对自然的感受容入到剧目中去,还能更大胆的想象自己是云,是鸟,是空气等等和风一起在空中舞蹈。使这种剧目更能表现演员自我的心态。

如“秦俑魂”这个剧目是通过一个兵马俑来表现秦国的千军万马,及强大的气势。它所表现的主题是一个英雄形象,甚至通过这一个英雄形象来展现给观众一个强大秦国的士兵全都是英雄。表现战争、拼杀、抵抗、一种不屈不绕,同仇敌概敢于战胜一切的精神,而这种精神正是儒家的一种建构思想。所以演员必须投入到这个剧目的兵马俑的形象中去,要去用心去感受、想象出那个年代,那个强大秦国士兵的心里,通过人物的表情、动作的力度、音乐的震撼,展现给观众一个英勇善战、以死相拼、所向霹雳、有着抵挡千军万马之气势的英雄形象。

综上述所说,这样形式的剧目都是在表现一定的人物形象,有特定的故事情节,还有相当丰富的历史背景。而且像这样形式的剧目都能反映出一种儒家的思想束缚,大多会以表现一个英雄的人物为主题,再通过表现这些英雄的故事和形象,来鼓励、激发、振奋、民族精神;说清了就是统治者的在思想上的一种统治手段。

综上所述,这些剧目完全有别与过去的儒家思想所刻画的英雄的剧目了。这些回归,是表现自我的剧目,究其思想根源应是我国的古代道家思想的体现,这也正是现今社会,人们重视自我、重视自然的强烈呼唤,才使古代道家思想中的“回归自然”表现自我赋予了的时代精神的意义。

(2)故事人物的对比。

在新的剧目中,人物形象,表现手法,都与老剧目有所不同。

从人物的形象、表现手法、叙事的过程上来看,在过去的剧目中剧目的主题往往是讲述一个完整的故事,其手法一般是人物在困境中斗争,在圆满中结束伴随着斗争的胜利,人物一步步走向“高,大,全。”其气氛渲染,灯光音乐更是如此,它伴随着剧情变化而变化,塑造的是“英雄!”形象,而演员只是为了去表现这个英雄而表演的。如:“秦王点兵”中,通过四个兵马俑来表现了那个时代所需要的英雄形象,从人物的挣扎,抵抗,不屈不绕,同仇敌概敢于战胜一切的精神中去完成动作,给观众的是一个强大的吞并六国的秦王朝的英雄们的形象,他们是高于常人的那种思想化塑造,而不是演员自己自我的表现。如此的剧目一直统治着中国古典舞。如:“满江红”中的岳飞,“梁红玉”中的梁红玉,“秦俑魂”中的秦俑,“黄河”中的那种抵抗精神等等。

而新的剧目中所表现的是一种常人的形象,剧目的本身不在是讲述一个故事或历史事件,演员好象在讲述一件心事给大家听,又好象领悟到人生的某种奥妙,而与朋友共勉。如:“扇舞丹青”中的人形象就是一个平常人的心态,只是在书法与绘画的表现中进入了一种艺术化的自我表现的陶醉。

看了以上这些例子,我们是否可以说老剧目是在塑造人物,也在塑造演员,使演员认为自己就是那一位“英雄”不断的要表演其表现英雄精神的形象动作,更要表现他的思想感情。而新剧目是在表现自我,表现演员的一种平常人,平常心的思想感情,来展示自我,尽情的发挥。一个演员当他不是在塑造别人,而是在尽情的抒发心声时,让自己融与生活,融与艺术之中,融与大自然中,追根求源不能不说是一种中国的道家思想的呈现。

3 结论

综上述所说,一个剧目一个演员,总是在表现一种爱和恨,那些“老剧目”表现的是战争年代,困难时期英雄人物对人民对祖国的深深热爱,对敌人的无比仇恨和鄙视,他们有高于常人的爱。而新剧目中表现的是一种“自然”的爱,也就人的本性中的“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一种回归自然的博爱。他把自己当成是天上的云,河中的水,山中的草……因此他的舞蹈,或是他看的整个世界都存在于美丽的舞蹈之中。“天舞彩虹,月舞山河,水舞玉袖,山舞龙腾,草舞婆姿,树舞摇倒,虎豹舞雄姿,鱼儿舞飘渺。”人只是他们中的一员,或是于它们共舞,或是心中扮成他们与它们而舞之,他们心萌中的思想是一个没有斗争,没有鄙视,只有珍惜,珍惜人类,珍惜自然,珍惜生活,珍惜今天就是美,珍惜今天就是爱。从而把只限与表现塑造英雄形象的单一剧目,扩宽了新的道路,开拓出一片新的天地――回归自然,自我表现的天地!

而一个演员不是在塑造别人,而是在尽情的表现自己的心声,在他们心里已经不是要找战胜什么了,而是要与天地共舞,在他们心里已经不是鄙视一切,而是珍惜大自然,发现自我。这正是我们这个时代的脉搏,也正是与儒家思想所不同的道家思想在新时代的高度发挥,从而为“古典舞”扩展了新的道路,表现出柳暗花明又一村的美好景象。

从“庄子化碟”的梦幻,到李白“举杯邀明越对影成三人”的醉舞,在到郭沫若的“女神”中的美化的事物,再到今天“古典舞”中出现的“回归自然、表现自我”的新剧目,一条受道家思想影响的浪漫主义延续着、发展着超出了时代步伐的想象,已经影响着“古典舞”,并将继续影响着她的未来发展!

参考文献

[1] 宗教与舞蹈[M].刘建,孙龙奎.“民族出版社”,1998.

[2] 于平.舞蹈形态学[J].北京舞蹈学院函授教材,1998.

第2篇:简述儒家思想的核心范文

中国传统文化简述

文化思想是一个民族生命的灵魂,随着民族的生存发展得以延续。文化思想不仅反映了一个民族的生存状态和生活环境,还作用于文化自身对文化的发展方向产生影响。中国传统文化贯穿了整个中国的发展,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它是中国文化的主体,是先辈们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中国传统文化从世界上所有的古老文化中脱颖而出,它具有顽强的生命延续力,中国五千年的历史文化延绵不绝,不断发展至今,它记录的不仅是中国民族文化的成长和历史的演变,它所具有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风俗习惯已经进入每个中国人的血液里。

中国传统文化以儒家思想为核心,与道家、佛教的传统哲学思想融合,给后世子孙留下了诸多非物质和物质财富,包括园文学建筑、工艺美术、民俗民风以及汉字、传统基础纹样、叙事性纹样、传统色彩等传统装饰元素。

传统文化元素

1.汉字

汉字的演变经历了几千年的漫长历程,从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书、草书、行书等阶段,至今任未定型。古文字阶段的汉字更具有形象性,战国的文字比如“诸侯力政,不统于王,恶礼乐之害己而皆去其典籍。”具有很强的地域性而秦国的文字是当时汉字发展的主流。在五千多年的演变中,汉字的形状不断变化,形体和意境相结合,随着文化观念等方面的发展最终发展成为至今符号化、图像化的方块字。

2.传统色彩

中国传统色彩文化由“五行”对应而来,尊崇五方正色:白、青、黑、赤、黄,各元素相生相克,应用于传统宗教壁画、民间年画、传统服饰、京剧脸谱等领域。例如在民间屋顶所用的瓦是黑色,黑即是水,水克火,能防火灾;紫禁城是红色的城墙,而其上的琉璃瓦和多数殿宇的金顶为黄色,体现了红黄即火土相生的原理。我们的祖先把关于哲理、自然等观念融入到色彩中,从而形成了别具风格,极具特色的中国色彩文化。

3.纹样

纹样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传统基础纹样和叙事性纹样。

传统基础纹样伴随着外部世界和自身共同发展,不仅仅是审美的需要,同样也是对未知世界的探索,体现了人们在认识过程中的思想观念和物质创造,新纹样和旧纹样互相传承。

叙事性的纹样包括历史故事、神话传说、宗教经典和文化生活等,使人们直观的了解历史的真实场景,通过在装饰艺术中的表现直白的传达了人们当时的生活心理。

传统装饰元素在室内设计中的应用

传统装饰元素在室内设计中的运用极为丰富,从墙面、梁柱、家具、天花到陈设物品都达到无物不饰、无饰不巧的程度。例如高贵的龙凤纹、婉约的花鸟纹等纹样;叙事性的浮雕、壁画等叙事性纹样;故宫的红城墙和黄琉璃瓦;以及用汉字来进行的墙面装饰。

中国的传统文化应用到现代室内设计赋予了传统文化新的使命,同时被赋予了个新的名称:中式风格。例如花格的窗棂、红木家具上传统元素的雕刻,具有古代浓郁气息的吊灯等等。除此之外,在色彩的搭配上一般选用重色调的传统文化元素搭配家具,在此基础上,金、赤两种暖色系色彩就起到了良好的衬托作用,更好的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色彩元素的特色。

在室内空间的层次上,常用古朴的屏风或者雕花隔椴来达到分割室内空间的效果,混合色彩元素的选择,一般选取重色带暖的颜色,搭配简单的雕琢装饰来达到一个精致、高贵、大气的视觉体验。中式风格同样对宗教元素也有很多讲究,设计师针对用户需求注重阴阳平衡,利用五行元素组合设计独特的室内居住环境。

另方面,屏风、布艺、瓷器、古玩字画等室内陈设物品都体现出了浓郁的传统文化气息。中国的传统文化在室内装饰上讲究对称、端正、变化和层次、高雅朴素,它不仅仅是一门装饰艺术,更多的是在人们修身养性上起到的作用。在每个家庭室内都可以看出,这种装饰艺术大多都是以现在科技为依托,传统文化作为内涵,这种发展趋势反映了人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追求以及继承发展,在加入了传统文化元素后,室内装饰艺术的发展也同时被推动。

第3篇:简述儒家思想的核心范文

1中西方古典建筑形式简述

客观存在的中西方文化的巨大差异,反映在近代建筑体型方面的差异是非常明显的。中国的古典建筑和西方的古典建筑隶属两个不同的体系,这些差异可以归结到当地自然条件、人文风俗、思维模式以及技术条件等等多个原因。西方建筑的构成逻辑是一个从原型到细节的过程,西方的哲学传统认为简单几何体是最为完美的形体,也是宇宙构成的根本,这样形而上学的精神贯彻到建筑当中,就使得西方几乎所有古典建筑都可以视为简单几何体的构成。在研究的过程中,发现西方建筑都是用一些非常概括的体型拼接来做模型,这一发现就从最根本的角度展现出西方建筑的大致风貌与普遍规律。如果说西方建筑有“神”的话,那么这种“神”就是曾被一些古希腊哲学家视为宇宙本源的几何学。

1.1如果说中国建筑有“神”的话,那么这种“神”就是中国的以儒家思想为主流的多信仰、多神论的传统文化。中国传统建筑无论从宏观还是从局部看都与西方建筑迥异。

从宏观上看,用西方的基础几何形体无法很好地描述其形态。比如从北京的乾清宫和坤宁宫的对比中一眼就可以看出,中国文化核心——儒家伦理、阴阳八卦、五行生克和龙凤图腾无不蕴含其中,那是西方任何高明的几何学说所无法解释的。

从局部看有两点不同门窗等局部及其相互之间的比例所蕴含的文化也不尽相同。如中国的门窗墙面有着无比丰富的中华文化的载体。墙上的雕花,无不是岁寒三友、二十四孝之类的内容;而大门上有尉迟恭、秦叔宝的门神形象,这与中国道教属于多神教,与汉民族信仰多神的宗教特点密不可分。西方建筑为了打破平面直墙的单调,主要采用以几何线条作为装饰和点缀。

1.2组合形式与建筑体量不同。中国传统建筑都由台基、屋身和屋顶3部分组成,各部分之间有一定的比例。屋身由柱子和梁枋、门窗组成,如是楼阁,则设置上层的横向平座(外廊)和平座栏杆。形象突出的曲线屋顶在单座建筑中占的比例很大,一般可达到立面高度的一半左右。古代木结构的梁架组合形式,很自然地可以使坡顶形成曲线,不仅坡面是曲线,正脊和檐端也可以是曲线,在屋檐转折的角上,还可以做出翘起的飞檐。巨大的体量和柔和的曲线,使屋顶成为中国建筑中最突出的形象。屋顶的基本形式虽然很简单,但却可以有许多变化。由于屋顶巨大加之构筑屋顶结构构件组合形式的多种多样,从而形成了中国传统建筑形式灵活多变,不拘一格。除了以上基本区别外,建筑体量也相差甚远。一般认为,中国人没有十分高大雄伟的纪念性建筑。建筑物以木梁柱结构,坡屋顶,其体量与高度受到了很大的限制。因此,像古代埃及那样高达数百米的金字塔,或中世纪欧洲人花上百年时间建造的高敞雄伟的大教堂,在中国历史上是没有的。中国建筑追求体量适中,结构上也不求宏大与久远。

2近代西方建筑文化对我国建筑形式的撞击

近代的两次使得帝国主义敲开了我国的大门,伴随而来的是帝国主义的思想文化和社会意识的“野蛮移植”。在腐朽的晚清政府统制之下,为了维护自身的统治,还在竭力地抵触外来文化的渗透,但是由于对帝国主义存在着惧怕的心理,只能放任其在特定的区域内发展。而中国的先进分子从中看到了我国与帝国主义国家之间存在很大差距,极力想通过所谓之向帝国主义学习来改变本国落后的状况。因此,西方的思想文化和社会意识在特定的区域、特定的阶层流传起来了。在这时期内,我国的建筑文化受冲击是比较大的,我国近代建筑体系从整体上说是对西方建筑体系包括技术、制度和思想多个层面的模仿与移植,在本国特有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传统的反对、制约和钳制下带有鲜明的特征,从而产生了所谓的中国近现代建筑思潮,近现代建筑在我国积极发展起来了。新晨

3近代中国建筑实例分析

中国近代建筑体系从整体上说是对西方建筑体系包括技术、制度和思想多个层面的摹仿与移植,在本国特有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传统的反对、制约和钳制下带有鲜明的特征,从而产生了所谓的中国近现代建筑思潮。近代史上西方文化对中国的冲击是巨大的,很多建筑都是很忠实,也可以说是很生硬地模仿了原西方的形式和比例,也有极少一部分可以看到两者风格的有机共存。

3.1青岛江苏路基督教堂

这座建筑主体造型比较简洁,基本是由一个长方体和一个三角锥体构成的坡屋顶形式,钟楼基本呈四方柱状,内外都刻意追求西方古典主义风格。这种形式基本上符合中世纪罗马基督教堂的特点,同时在比例和细部中又可以看到一些德国式的风格。这样的房屋建筑在中华黄海之滨,与中华民族的建筑文化毫无共同之处,这可以看出,教堂的设计者为了突出基督教堂的特点,在设计时是刻意求西。这座建筑也可以看成是西方建筑在中国的代表作。

第4篇:简述儒家思想的核心范文

摘要:日本社会的传统政治文化和社会思想中,神道和神国思想的结合毫无疑问,对日本民族和国家的近现代文化,政治和国家统一发展富强以及国家向外侵略和扩张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随着社会的发展,神道思想逐渐成为统治阶级统治人们的思想工具,可以说,不论是在历史上还是在现在,神学思想在日本社会政治文化中的地位以及影响都是非常巨大的。本文主要通过简述日本神道思想的形成发展历史,以及其历史政治地位和作用,重点探讨日本神道思想对日本近现代政治文化的影响。

关键词:日本神道思想;形成发展;政治影响

日本社会的传统政治文化和社会思想中,神道和神国思想的结合毫无疑问,对日本民族和国家的近现代文化,政治和国家统一发展富强以及国家向外侵略和扩张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这些影响中,除了日本的对外侵略,我们可以看到的是日本的神道思想在社会发展中往往所起大多都具有积极方面的作用。

日本神道思想起源于公元九世纪,形成于日本民族的原始社会,是一种原始的。后来随着社会的发展,神道思想逐渐成为统治阶级统治人们的思想工具,可以说,不论是在历史上还是在现在,神学思想在日本社会政治文化中的地位以及影响都是非常巨大的。本文主要通过简述日本神道思想的形成发展历史,以及其历史政治地位和作用,重点探讨日本神道思想对日本近现代政治文化的影响。

一、日本神道思想的形成和简要发展

神道是神教道的简称,它是日本宗教中流派最多,影响最大的宗教,按日本学者村上重良的解释,它上起一万多年前的绳纹时代,下至明治维新时代,从构成上说,它包括五个领域,即神社神道、皇室神道、学派神道、教派神道、民间神道等。

在公元九世纪,日本社会进入德川时期,相当于日本的战国时代,国家分裂现象严重。这一时期的中国正好处在唐朝的兴盛时期。由于日本国内的战乱,使得中国唐朝时期的先进文化不能被传入日本,日本向唐朝学习的积极性也骤然下降,然而也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原先从中国传入日本的儒家思想和佛家思想,在日本国内战火的洗礼中慢慢的发生在转变,以至于成为儒从神和佛从神。

日本的神道思想就是在这个时期被发展形成并且确立,最终在日本神道思想的逐步演变过程中,还催生出日本神国学说以及日本武士道精神等,直到今日在日本还有崇尚神祭拜神的风俗,日本的靖国神社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

在二战以后的在民主改革中,日本的神道思想和神国学说被进行了根本性的改造,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天皇集权、军部擅权的法西斯体制被废除,政教分离,神道与国家政治分离,民主、和平思想的传播,议会内阁制的政权体制的建立,普选制的实行,都有助于民主和平的政治文化在日本的形成。

二、日本神道思想对日本近现代政治文化的影响

在日本神道思想和神国学说的大的社会环境的影响下,日本整个国家的制度,行为和精神可定会受到它的冲击和影响,由此可以基于文化思想对政治的渗透作用,从制度,行为和精神三个方面来探究日本神道思想对日本近现代政治文化的影响。

(一)二战时期日本神道思想对日本政治文化的影响。

第二次世界大战由法西斯国家挑起,其中本就是其中之一。日本的经济和社会制度经过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迅速崛起,但是面对国内地域狭小,人口众多等现象,国民发展难以满足国内资本主义追求,在这种国内现实情况下,再加上日本神道思想和神国学说的盛行,日本以天皇为首的内阁政治集团势力便想到用扩张和侵略的方式来发展国民经济,满足国内资本原始积累和发展的需求。

从神道思想和神国学说方面来考察该时期日本的政治文化,我们可以看到,二战期间和二战之前,日本社会的政治制度是天皇集权和军部擅权的法西斯,在这其中,天皇是神的代表,神赋予天皇至高无上的统治权力,神道与国家的政治体制是同为一体的,而且神道处于主导地位,以天皇的名誉驾驭与万民之上。

二战过后,由于日本是战败国,它的社会政治体制被迫进行民主改革,与此同时也根本性的改造了日本的神道思想。在改革中废除了天皇集权和军部擅权的法西斯体制,把政府和宗教分开,把神道和国家政治分开,传播民主和平的时代思想,建立议会制度的内阁政治体制,实行民众普选制,并逐渐形成民主和平的日本政治文化。

在战后初期,日本国内社会因为对战争灾难的痛恨,和平主义盛行,国民迫切要求医治战争创伤,恢复国家经济,提高生活水平;同时日本处于美国的军事占领之下,政治外交上受到美军占领当局的控制;而且美国又是世界上综合国力最强大的国家。国内外政治环境的这几大特点决定传统民族主义路线得不到足够得国内支持,而和平中立路线又不符合美国的亚太战略和对日政策,因此"与强者为伍"的吉田茂的经济中心主义路线,即经济上借助自由贸易体制充分利用海外资源和市场,全力发展国家经济;外交上确立以日美同盟为轴心、追随美国的原则方针;安全上依赖日美安全保障同盟的双边机制来保护;就成为符合日本国家利益、又具有现实可行性的国家发展战略选择。

二战后的冷战使时期,相反这种神道思想给日本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改变带来了积极的影响。冷战结束后,长达十年的经济低迷加剧了日本国民的危机感,在探讨和寻找如何摆脱危机的方式方法和道路的过程中,日本社会上的民族主义、国家主义的思潮甚嚣尘上,对国内政治和外交战略的影响越来越大。右翼势力大肆活动,否认战争罪责、美化侵略历史的言论和出版物屡见不鲜,小林善纪美化侵略历史的《战争论》销量高达60多万册,"新历史教科书编撰会"编写的中小学历史教科书用长达7页的篇幅大讲特讲历史上根本不曾存在过的"神武天皇东征的故事",重弹天皇是"神的化身",日本是"神不灭之国",天皇、日本以及大和民族"永远不可战胜"等神国学说的陈词滥调,试图通过宣扬"大和魂"、"神之国"等神道思想重建以民族主义、国家主义为核心的社会主流思想意识。

从某种程度上讲,这时期的神道思想得到了升华,人们成功的发扬了它的长处。但是神道思想由于是不科学的,它与身俱来的思想本质里有去不掉的糟粕,且看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后的日本神道思想对日本政治文化的影响。

(二)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后的日本神道思想对日本政治文化的影响。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后,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带来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日本以及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对社会主义的仇视态度也日益增强,虽然说表面上各国为了各自的利益在相互的友好来往,但事实并不是如此。

先是世界人民对日本串改学生教科书,美化日本的,以及其挑起世界大战的缘由,而后又是日本首相对二战战犯进行敬拜,时称靖国神社,这引起了世界人民的强烈不满,这种对日本神道思想和神国学说的大势明目张胆的倡议活动对给日本政界带来强大的压力。从"经济贸易立国"到"国际政治大国",从经济中心到政治、外交、安全、经济并重,战后日本的国家发展战略在后冷战时代出现了根本性的重大转向。

由此看来,日本的神道思想在当今的日本政治文化中还占有相当大的影响作用,这是一种消极影响,它直接扭曲新一代日本人民的世界观和人生价值观,很可能把日本的新一代引向一条为二战战败复仇雪耻的邪恶道路,这是当今最让人们担心的日本神道思想。

参考文献:

[1][日]内藤湖南.日本文化史研究 (中文版)[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2]范景武.本地垂际说・习和观・文化[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1998。

[3][日]神野志隆光.平安时代的日本-承平私记的国名议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

[4]韦立新.中日文化关系史上不容忽视的一页――儒、佛思想在日本神道发展过程中的作用[J].日本学刊.2002.(3)。

第5篇:简述儒家思想的核心范文

〖关键词〗固有特征差异性发展轨迹内在规律实质(主流)分析

〖正文〗通观人类文明发展的过程,由于历史进程中两种文明的基础不同,以至产生了现代社会体系内东方与西方两种不尽相同的体育范畴。为了便于文章的相关阐述,姑且按照文明划分的方法,将西方文明领域的体育范畴称为西方体育;将东方文明领域中的体育范畴称为东方体育。

1:东、西方体育思想的实质与评价

1.1.对两种思想范畴的概述:

由于文化上存在差异性,所以导致了东西方体育存在着类别和型式上的不同。这些不同体现了两种文化的特征:如东方体育虽有比赛存在,但是缺少像西方体育那样体系完整,旗帜鲜明的竟争成份。反观西方体育也绝然不存在诸如东方的"导引"、"养身"、"太极"等运动文化内涵。西方体育秉承"解决争斗"到"更快、更高、更强"的奥运精神,在这条道路上:游戏(game)发展成了竞争激烈的比赛(match)。而东方体育本着"摄生"与"天人合一"的基础思路,发展出了不少内涵深远、动作节奏鲜明、柔合舒展,符合人体生长规律,并注重"内外兼修"的非竞技性(或称实用性)运动。这些差别的产生无疑是相关的社会和历史文化原因造成的,倘若深究其作用最直接的成因,笔者认为还是应该顾全到东西两大运动流派在基本思想与观念上的差异。

1.2.东方体育范畴的实质分析

--朴素自然哲学的人文模型

1.2.1.中国有五千多年的东方文明史,从文化的归属上看:中国古代文化是典型的东方文化进程,由此基础发展出的中国古代体育自然而然也就属于典型的东方体育范畴。中国古代体育总体目标的侧重是''''修''''与''''养''''目的是强身健体,更深层在于''''心性''''(平衡稳定的心理素质)的培养。比较典型的有导引术、养生、太极文化、仿生运动几大项。具体的如: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导引图"、各个武术流派的内家功法、王阳明主倡的"心斋"教育、华佗的"五禽戏"等,数不胜数。并且在动作结构上讲求两大基本准则:

其一,模仿生物。如各家、各门及各流派的仿生拳术(蛇形、鸡形等)、及导引气功(五禽戏)。

其二,追求平衡、和谐与统一的三为一体。如:在传统体育成分中养生和技击的各家各流派都讲究内外、形神、动静、刚柔等因素内在的相互协调与促进。

纵观中国古代体育如此格局成因很大程度上是取决于古代哲学思潮的影响和推动。细心的研究者不难发现中国的古代体育乃至于整个东方体育领域都融入了极强的哲学色彩。从文化的角度来透析中国古代体育实质上是教育实施和礼仪养成?quot;育人场所"。这种"育人"在实际应用中表现为一种对"客观机能主观意识"双重肯定的人文观念。

1.2.2.较之于西方体育,中国体育的个性特征极其明显,主要表现在:对体育原理表述的语句之中直接引入了本民族的基本哲学表述手段。这其中极富代表性的有"道"、"阴阳"、"太极"、"两仪"、"乾坤"等。从这个角度分析,中国古代的体育与中国的医学,文学,诸子百家一样,同属于与哲学因素相互结合综合应用的学科范畴。清代的王宗岳在《太极拳论》中首先提出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也。动之则分,静之则合。①"姚本《太极拳谱》的《太极歌》中讲:

"太极原生无极中,混元一气感斯通;

先天逆运随机变,万象包罗易理中。"②

又如《黄帝内经·上古天真论》中讲:

"吾闻上古真人者,提挈天地,把握阴阳,呼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寿蔽天地……③"

从上述引文中我们不难看出,每一则论述中或多或少都有哲学思想的渗透。中国古代"大一统"的文化格局中,哲学是无所不在的理论基石,也是形成和孕育较鲜明的体育文化的土壤。对中国哲学系统阐述最早的当属商朝的"易学"思想。将天、地、人关系问题一脉相承的论述积淀与凝结构成了中国体育实质的内在基石。由于天、地、人之间变化的关系是以"乾坤"、"阴阳"等易家概念来对应描述的,所以中国传统体育的特色便在于它是以对人进行"系统运动"为基本理念,并注重全面运动的"人文"化运动形式。在这种运动之中,"生生之变"是基本动力因素。"变者,易"、"穷则变,变则通。"④"法象天地……用中无形,体用一焉。"⑤正如《易·系辞下》中提示的"天地之大德曰生。"⑥(解释为天与地它们主要的"德:功用"就是"生"。)什么是"生"呢?"生"就是要"易?动"、要"变?进"、要运动也即是要发展与变化。既然天、地都有运动和变化,那么作为与天地息息相关的人类则必须与天地相适应、相互和谐。所以就需要遵行"参天地,赞化育"的发展路径。于是乎在对天地之德的适应与追求中,人的准则也与天地之"德"相配。在易学思想的作用下,"与天地之德的呼应"蒙上了古代哲学色彩,被称为"人道"。这种"人道"广泛地应用于政、史、兵、哲、艺、养生(体育文化)等各个社会领域,并且成为了整个人文范畴的纲领性思想。

1.2.3.《十二庄首》开篇即讲:

"象法天地,园空法生,大小开合,唯妙于心"。⑦其中涵盖了天、地、人(即''''人自然系统''''),还包涵有思想内涵成分(即"心"的范式)和变化发展成分(即"生"所涉及的领域)。这充分体现了该思想中天、地、人的相互关系是在不断运动变化中追求和谐发展,更体现了人与自然要"合";运动中要"合";变化中要"合";形式上要"合";在思想的抽象层面上更要"合";"合"即是合乎自然运动变化的规律。就是由于此种原因,"妙变"的思想成为了基本的也是最终的追求。指导思想中的"恒易性"加速了我国哲学思想的发展。与此同时在体育领域,以儒家思想的出现为历史界标,人们对于体育成分的最终目标也逐渐由注重形式上的身体锻炼进一步升华为''''通过体育达成对思想的教化目标''''。教育巨匠孔子以朴素的系统思想入手,提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儒家思想;由于本身的朴素性,使得对概念本身涵盖了施于身和施于心两个方面,继而又由于历史的迁移就诞生了由"体育育体"而至"体育育心"的侧重和转移。"修身"这一倡导就逐渐侧重"养性"并且为之服务。在之后儒学广泛应用的封建社会时期,为人注重的是只重内心境界而轻身心并完的所谓"心学"。在儒学占主导思想的封建社会中体育思想受到了片面教育思想的禁锢,体育对身体的客观发展受到严重的阻碍。无论是孔子?quot;修身"、还是庄子号召"静坐",都是将古代朴素的"天人合一"思想导向了"意念层次"。意念的作用和"修身"的片面使得中国体育如同中国艺术一样是以"意境"、"气势"等抽象概念为标准进行最高级的评价;也才使得中国出现诸如"养意"、"炼气"的独特体育文化走向。

1.2.4.我们不得不承认:中国体育是哲学的具体化和体现,并且时刻受到哲学思想的影响。中国哲学强调的是人与自然的交融与协调,有别于西方体育自我的张扬和与自然背离的抗争精神。中国的体育形式多是以"平和"为主,对运动量的有效性重视程度较高。中国人讲养生,向往于广阔的无限自然中把握宇宙万物生灭变化的实质和进一步对这种实质的适应及把握。由此而展开,自然就形成了中国传统的体育范畴。这种体育思想在发挥体育功能的同时还在诠释着天地万物(包括人)的系统规律;讲解着万事万物在自然界的相互转化。可以将中国传统体育范畴理解成为一种朴素的哲学观即:"道阴阳五行客观存在人"。

这是以人的运动来模拟自然运动的形式,整个运动体系可以看作是一个世界观的模型。涵括起来可以肯定地说:中国体育是华夏民族对自然及宇宙认识过程的记录,它是中国哲学范畴走向具体人格化历程的产物,是向往自然,崇拜自然的心理过程,更是一种对宇宙和自然进行分析综合的"宇宙人生"模型。

1.3.西方体育的实质

--迸发生命的物理模型:

1.3.1.着眼西方文化发展的历程,是以古代希腊的迅速兴起为标志。体育也在古希腊的人的科学思想带动下步入文化领域。古希腊一方面是西方哲学的发源地,另一方面也拥有充足的自然科学成果,这些成果表现于数学和物理两个领域。对这些成果的发现和不断追求使得古希腊人逐渐强化了"力图对抗自然,进而改造自然"的那种功能性身体能力的追求。这种意识在古希腊文明发展中的不断积累和激化;不断发展和运用之下终于使得物理量发展为体育标定手段;形成以物理量?quot;评价成果和进行分析"为特点的西方体育范畴。这其中也包括以人体生理解剖为依据,附以身体形态发展并提高生理功能为主要目标的竞技运动。从以上的简述中可以看出西方体育是在其思想进程与科学进步在文化层面上的延伸。

英国哲学家B·罗素在其著作《西方哲学史》首章的开篇即讲道:"在全部的历史里最使人感到惊异或难以解说的莫过于希腊文明的突然崛起。"⑧的确,以一个生存于欧洲南方极偏地域的希腊民族,在公元前7至5世纪时仅用200多年便赶超了古埃圾和古巴比伦的文明发展进程,创造了人类历史的奇迹。这种飞跃产生的原因何在?在希腊兴起的历史背景中,有一种文化现象光茫夺目,那就是我们今天称之为伟大创举的古代奥林匹克运动会。这项盛会是任何一个民族都不曾拥有过的独立体育概念范畴,是一个高级的文化形态。虽然只凭这一闪光点来解释希腊文明的突然崛起显得苍白。但是,从思想的层次看古代奥林匹克运动,它确是一剂文明进步强心剂"。古奥运会的出现极有针对的揭示了当时希腊已然高度强调人的"自由意志"和"个性力量"。并且追求的是解放人类本望和以此升华出的对生物道德的发展尺度。这有别于中国古代人自然"系统本位,而是另一种文明特有的"人性本位"思想。一种象征战胜与超越、征服与统率的精神意志。"人性本位"是西方独特价值取向的最高层反映,更是一种有别于东方民族意识模式的"力量追求"。

1.3.2.与东方相同的是,西方也有过崇拜现象。并且其中有些成份在经过历史淘洗之后,以一种"伪装"的变迁仍存于现代人类意识之中,体育恰是其中之一。海洋文明之初,面对"莫测凶险的"自然环境没有独立健全的自我力量便无法生存。对生存的渴望便将自我建立于"力"的崇拜之上,形成对力量的崇尚--"我即力量,力即自我"。从闻名于世?quot;希腊雕塑"可以想见:完美而全能的力感是深为古希腊人所向往的。这种艺术形式即可以视作古希腊对力膜拜的图腾,也可以看作是力量与英雄的象征。而这种将雕塑用作追求目标象征物的行为在人们心中深层的涵义也就不言而自明,其涵义实质上就是:"本望通过共识约定的规范来达到欲望目标。

为途径的公平竞争(fairplay)原则,在这种原则的规范过程中,社会的合力得以凝聚。体育充当了希腊文明与文化发展的尖兵,架起了希腊历史的柜架轴心和支点。把古希腊历史源流及《西方文明史》的相关论述综合一起进行分析便可以得出推论:"西方文明源于体育,体育是西方文明的基石与动力"。纵观欧洲文明史,可以肯定,没有古希腊就没有现代奥林匹克,也就没有西方文明。西方文明的发达与进化,完全得益于古希腊人提倡的"公平竞争"(fairplay)原则所开辟的自由发展的历史舞台。无论是在古代,近代或现代社会形态中,这一朴素思想仍在充当文明进步的动力和核心。

1.3.3.来专门分析一下西方体育的内容,无论是其运动形式,还是基本理论乃至专业术语等诸多方面,都明显地表现出规范的物理学内容。

A:首先,西方体育是物理性质的体育。西方文化体系崇尚科学与实践,在古希腊不仅有体育的兴盛更有科学的高度发达。与"体育是崇尚力量的公平竞争"相类似,科学的发达表现于数学的精确与物理学的直观。古希腊社会中知识分子不同于古中国的"哲学思想教育"三位一体,而是以思想家兼自然科学家身份出现,具体包括哲学、数学、物理学。如阿基米德,毕达哥拉斯等历史名人。西方对体育的贡献是用数学方法研究人的身体结构和物理运动。罗素曾在《西方哲学史》中这样说过对于企图对运动作出科学解说的希腊人来说……看来只有两类现象才是重要的,即动物的运动与天体的运动,"⑩又说:"在近代科学家看来,动物的身体是一架非常精致的、具有异常复杂的物理--化学结构的机械;每一次科学的新发现都包含着动物与机械之间的表面鸿沟的缩小。但在希腊人看来,则把显然是无生命的运动同化在动物的运动里面,却似乎更自然。"⑾由此可见将人的运动"物理化"和自然界的运动"人性化"。就是古希腊时期人们对于运动现象钻研的主流。在今天的语言表述中仍有这方面的痕迹。如,体育(physicaleducation)的含义是"身体的(物理学)教育"。由此可见西方体育至今还在秉乘古希腊所倡导的将运动物理化和将自然运动人性化的遗志。物理性质的西方体育由其发展历程的必然性出发,使得其对肢体运动和发展采取严密的科学约束;更使得其通过调节某些物理指标进行训练。如西方体育中以增强力量和改进技术来提高运动成绩。时至近代则更进而推出"更快、更高、更强"的竞技发展原则,将人体机能置于高速且剧烈的运动激化状态。在运动量上明显有别于东方,以无氧供能为出发点,尽最大努力展示人的运动潜能和运动天分,突出自我展示的激昂意志,在运动中向自然挑战,以运动形式来完成个性的张扬。

B:其次,绝大多数西方体育的最终测评结果是物理学的范畴。通过对西方体育项目及构成的分析,可知其主要内容有:田径、体操、球类和户外运动四大项。这其中以田径为最基本的项目,也还是当今西方体育的擅长,是其传统的优势项目。田径中田赛的衡量、评价是以高度和远度为标准,相对地径赛各项瞄准的是速度。体操类的竞赛虽无法以一元观点评论,但是各种动作的基础环节还是属于物理学的转动和位置移动。球类虽是一种综合性的项目,有田径范畴的运动形式又有体操范畴的基本移动和位移,但其最终仍是以特定动作完成的频度效果来评价胜利与否。不难看出,西方体育的体系中除了部分综合项目(如球类)以外,绝大多数项目的最终评价都是以纯粹的物理量来标定。部分球类虽无明显的物理属性,但是对其运动形式的描记及执行却是物理概念相互交叉与综合协作的过程。再看西方体育的基本术语,基本质是物理范畴的应用,与早期希腊体育的发源相同--对运动的描述、记录、比较都以数学和物理学的基本概念进行。比如成绩评价中运用速度、远度、高度;训练过程采用强度、频度、周期等;对技术环节的描述用频率,幅度、节奏等物理概念都属同类。西方体育作为一种历史文化的必然结果展现于世,早期是数学应用、而后是数学和物理学并用。这些基础学科的繁荣将体育从单纯的社会文化范畴引向了科学及其应用的领域。西方体育在这一历史性的飞跃同时不断结合与促进科学领域的发展,这一进程中到处渗透着体育对文明的激发和文明对体育的仰仗。

1.3.4.西方体育无论是古代的"以物理概念来描记和评价",还是近代流行的"用科学思维配以科学应用来重塑体育",乃至于今日新奥林匹克运动促进下将尖端科技应用于体育,作用于运动员创造那史诗般运动成绩;我们可以肯定:"西方体育的精神实质没有变,那就是对生命的张扬和对人体的物理手段造就?quot;夸大一点来讲述,西方在科学观,物理观的影响下;在对自然进行的挑战之中,将生命逐渐向机械看齐。在西方体育观中生命就是有待科学手段开启的物理模型。这与东方体育那种"宇宙人生"效法、协调、均衡直至自然发展的观念有本质的不同。

2.对东西方体育实质的分析评价与讨论

2.1.东西方体育显然是两个发展方向不同的体系。从运动的目的上看:东方主要是将人视为运动的主体,针对的是人本位"修身养性"以期达到内部完善,进而"身心合一"、"回归自然。"西方则将运动技术技能视作主体目标,单纯追求运动本身和运动技术的提高,并不注重追求精神层面的内部完善。

2.1.1.从运动的根据上看:东方以"宇宙人生"系统观为蓝本,追求"天人合一"和"物我一体"的哲学思维模式;而西方则将哲学与自然科学的成果相融合,推崇科学思维模式,将模式的内涵认作主体。

2.1.2.再从体育具体的形式上看:东方是以诸如"内外相合"、"物我一贯"、"左右相应"、"上下相随"的整体性和系统性见长。西方所强调和追求的是动作技术的完整性与身体机能的相互协调。具体体现为对专一运动项目的运动成绩投入全部的精力。

2.1.3.从运动负荷来分析:东方体育本着"修"与"养"的哲学精神,力求将负荷控制在有针对性且适中的"度"内。在运动实践中讲究:时刻有度,阶段有度,配合有度等诸多方面的量。西方体育以科学思维作指导,讲求的是"奥运精神"。与东方体育相较,西方体育容易形成运动的激化,造成人体自身平衡的破坏,这一点是需要改进的因素。

2.1.4.从运动术语运用上来比较,二者各具特色;西方均采取统一用语,且极重视物理概念,如"强度、密度、周期、频率、力量、轨迹"等等。反观东方则用阴阳、动静、刚柔、虚实、相济、相生等明显带有朴素哲学味道的概念来标记体育。

2.1.5.对于运动结果的评价,西方注重于标定运动结果的物理量进行数据比较。东方侧重的是参与者自身的运动满足和"身体心理精神"三者的协调完善。

2.2.在肯定东、西方体育实质上存在差异的同时还要考虑到二者源起的不同文化历史背景。二者各自的产生、发展与完善都有其合理性,正由于合理性的佑护,在新的历史时期它们才有进一步发展的潜力。但是由于发展的轨迹不同所以不可能用某个标准来衡量其是否发达,更无法指评孰优孰劣。尽管如此,深思二者的实质与内涵之后即可发现二者之间存在着很强的互补性。东方讲人文思想,西方讲求科学,二者相合,各自取长补短,会使东方体育增加科学依据的证实,也会使西方体育增添浓厚的人文底蕴,这无疑是当今世界体育求同化发展的重要方向。

2.2.1.东方体育强调"修养生息",注重调养人性。将体育作为练习者自我(主体)协调与整体发展的阶梯,发展的目标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协调与统一。正如钱学森同志讲的"人是一个系统,是一个巨系统……西医把人体分解成若干系统,系统又分器官……用这种还原和分解的方法固然需要,但未免太简单化了。⑿"西方的体育在结构划分上也存在类似问题。其立足于技术,展开又分为:基本技术、基本环节、基本细节,而缺乏"系统理念"。对成绩追求易造成功能失调使人体常处于不稳定状态,若缺乏正确引导,极易造成人体不可逆转的器质性损伤。运动医疗与保建康复学科在西方的发达不正是这种危害长期存在的有力证据吗?可见西方体育单纯追求"更快、更高、更强"的口号在一定程度上属于物理的机械范畴,以其用作提高人体机能是可行的,而用于促进健康和缓解疲劳是不足取的。东方体育强调身与心协调的系统观及对"天人合一"的宏观追求恰将体育的保健康复功能发挥的淋漓尽致,再者"天人合一"阐述了人类生存发展宏观上的持续性,故此在应用层次上应视其为保健体育和休闲体育思想髓质的构成。

2.2.2.但是东方体育不像西方体育有明确规定和科学理论的证实,而是建构在丰富传统文化的基础上的健身娱乐活动,因而不易广泛开展,又由于东方体育在长期发展中与文化并进,所以不同文化的底蕴无法理解东方体育,这也是其不易跨文化领域开展的原因之一。在当前的体育领域要求有科学的实证与标准及客观的评价。因而致使中国、乃至于整个东方文化地域的许多传统体育项目无法在世界范围开展,无法登世界体坛的大雅之堂。这一实际情况闲置了东方体育对人体全面系统发展的功能和东方朴素的自然哲学观。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一种两难的处境。将东方体育推入世界,当前主要是指西方体育占主导的格局之中,发挥其功能则会对人类的全面发展起到决定作用,尤其是世界范畴的文化大融合。

3.小结:

3.1.由于东西方体育产生的历史底蕴不同所以导致二者的巨大差异:东方为"朴素自然哲学下的人文体育模型"。西方为"超越生命的展示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