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孩子心理辅导内容范文

孩子心理辅导内容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孩子心理辅导内容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孩子心理辅导内容

第1篇:孩子心理辅导内容范文

在“作业来了”这节课中,我(辅导老师)适度地运用了沉默的技术,有一些观课的教师无法理解我的这种沉默,提出了疑问。我在这节心理辅导活动课中运用沉默技术,不是对学生在课堂上的谈话内容“听之任之”,而是一种积极的倾听,这种倾听在我的辅导中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一是表达了我对学生言行的尊重与接纳;二是我以此来鼓励学生大胆地说出自己内心的真实感受和想法;三是我给学生提供了充分的时间与空间去反省自我,思考其成长的问题。接下来,结合心理剧辅导课“作业来了”活动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沉默,具体地谈谈沉默技术在心理辅导活动课中的作用。 

一、教师的沉默 

心理辅导课不同于一般的社交谈话,它要求辅导教师表现出大量的关注与倾听,幷少做逻辑分析、少说教,多认同学生的感受,但是认同不等于认可,不等于“不作为”,而是要多体验学生感受的真实性与合理性。换言之,它要求辅导教师首先置身于受导学生的境地当中(共情),然后再帮助其认清成长中的障碍,寻求自救自立的方法。这就要求辅导教师在辅导过程中多听少言,学会以适时、适度的沉默来传达对学生的关注和尊重,暗示或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真实感受和想法。 

我在心理剧辅导课“作业来了”活动过程中的沉默主要有暗示鼓励的功能。 

在“作业来了”辅导活动课中,分享角色感受时,我请扮演老师的学生说说他在扮演教师这个角色过程中有什么感受。他说:“我觉得当教师很爽,可以给学生布置很多很多作业,批改作业时也只是对对答案,很轻松。”他的话音刚落,一部分学生忍不住点头赞同,他的话似乎一下子说到了好多学生的心坎儿上。当时,我的第一反应是:很想针对他的话,请孩子们讨论一下,教师布置作业、批改作业,真像他们想象得那样轻松吗?(课后也有好几个教师问我,明明学生说得不对,为什么我当时不加以引导。)那时,另一个念头也下意识地从我脑海里冒了出来:我这样做,至少要冒两个风险,一是很可能让学生敏感地意识到我不认可他的真实感受,想借着同学们的讨论来说服他;二是很有可能因此阻塞了学生的轻松畅谈、真实表达之路。同时,这个问题虽然跟辅导主题有关,但是和主题重点目标“引导学生探寻应对作业压力大的策略”关联却不怎么紧密,如果我们在此时质疑学生的这种感受,不但有些偏离辅导重点,而且很可能让学生觉得我是站在教师的立场上帮教师说话,进而使后面学生的发言会揣摩我的意愿,不敢、不愿说真话了。所以,我坚信我运用心理咨询中的沉默技术回应学生是合适的。我此时的沉默,不是对学生的讲话内容“不作为”,而是要达到暗示、鼓励学生继续说出自己真实感受的目的,也避免了我的教师角色带给学生的不安全感,让接下来的分享氛围更加开放、融洽、安全。我接着问:还有不同的感受吗?一个孩子说:“我觉得教师批改作业还是很辛苦的,我们做一份作业,教师要看几十份作业,教师还是比我们辛苦。”听到该学生的回答,我想我前面的“沉默”真的是“金”了。 

二、学生的沉默 

心理辅导专家苏关南指出:沉默可让学生有机会反省或检讨自己。沉默所代表的意思可能多过言语,虽是无声却胜有声。 

在心理剧辅导课“作业来了”辅导活动中,在探寻应对作业压力的策略时,我让孩子们根据自己对作业压力感受到的程度来分组交流自己在遇到作业压力的时候是如何解决的,讨论应对作业压力的办法。孩子们有了“志趣相投者”,自然交流得更加欢畅了。在孩子们的分组交流结束后,我问:“刚才听了同学们的分享,面对作业压力,你有什么新的想法没有?”前一刻,或许孩子们还沉浸在自我的困扰中,经过刚才的一番交流,孩子们都从伙伴的经验中受到了启发,得到了新的解决办法,他们侃侃而谈。接着,我面向现场听课的教师,对孩子们说:“同学们,现在有个好时机,下面有你们的科任教师,你们有话想对他们说说吗?”刚才侃侃而谈的孩子们却都沉默了,此时,我明白孩子们的沉默,不是对我的谈话内容的反感,而是在积极准备。他们可能在心里说:我想对哪位老师说呢?我想对他说点什么呢?我有勇气对他说出我的心里话吗?……一秒、两秒、三秒……我平静地期待着、等待着……大约两分钟后,佳叶举手了,她跑到语文老师跟前,说:“老师,刚才您听到了我们内心的想法,知道了作业带给我们的压力。那么,以后在布置作业时,是不是可以考虑给我们减轻一点这方面的压力呢?”她的这一提问,博得了孩子们一阵热烈的掌声。当老师肯定了她的勇敢,认同了她的感受,并答应以后会重视同学们的建议后,她开心极了,一边连连说了几声“谢谢”,一边深深地向老师鞠了一躬。全班同学又一次鼓起了热烈的掌声。因此,在心理辅导过程中,当学生出现沉默时,辅导者要做的是: 

1.不要怕辅导过程中出现沉默; 

2.要区分思考性沉默和对抗性沉默; 

3.要善于运用各种非言语的举动(微笑、亲切的注视等)来表达对学生停止讲话的理解和期盼;   本文由wWw.DYlw.net提供,第一论 文 网专业教育教学论文和以及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

4.要让学生感受到你在他沉默时并没有走神。 

第2篇:孩子心理辅导内容范文

思考:改变孩子,家长必须先改变

教育由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三部分组成,家庭教育在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形成良好的人生观、世界观等方面作用重大。但学校心理辅导老师在咨询过程中却发现,孩子的很多问题都是由家庭环境或家教方法不当导致的。

每一个品行优异的孩子身后都有一个优秀的家庭团队。每一个出现成长问题或心理问题的孩子,一般都与家庭环境有一定的关联。比如成绩下滑严重、不上学、不遵守校纪班规、打架、网瘾等等,家长往往会找孩子的原因,找学校的责任,却完全没有意识到家庭环境和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影响。孩子是家庭塑造出来的,有什么样的教养模式就有什么样的孩子,从孩子身上就能看到家长的影子,从孩子的性格和行为举止就能大概猜到他成长的家庭环境和父母的教育方式。因此,要想帮助学生解决成长问题,家长首先必须改变。

另外,从学生的成长特点来看,高中生正处于青春期,这是一个特殊而敏感的成长期,极易激发亲子矛盾。不愉快的亲子关系会内耗学生的精力,影响学习效率。和谐的亲子关系带来的安全感、爱和信任会变成孩子学习的动力。因此,改变教育还必须从改变亲子关系开始。

基于这种考虑,在心理辅导老师的支持带动下,学校家委会开始酝酿“关注心理健康,改善亲子关系”的工作内容和目标,开始从关注孩子健康心理入手,全面展开家委会工作。

实践:关注问题,沟通从心开始

家长委员会是参与班级、年级和学校管理的重要力量,他们经常在班级活动中摇旗呐喊,为班主任或学校工作出谋划策。无疑,他们也成为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力军。在家委会的一次座谈会上,一位委员代表建议学校关注某些学生的撒谎问题。会后,心理辅导老师对全校师生做了调查,并总结出学生撒谎的原因,如:“我说真话,爸爸会打我,妈妈会骂我,打骂都不舒服,所以不能说真话。”“我特别想要某些东西或特别想做某件事,父母却不愿意和我平等交流,只好出此下策了。”“父母根本不懂我,还经常训斥我,我只有投其所好,编谎话让他们开心。”“父母思想太过时了,代沟太大了,有时只有撒谎才能满足我正当的需求。”……

原来,孩子出现撒谎行为,家长竟然就是诱因。当家长要求过高时,当孩子犯错时,当家长态度粗暴时,孩子为求自保,不得不选择了撒谎。在家委会会议上,心理辅导老师和家长们交流,并提出建议:“当我们站在孩子的角度考虑问题,就能明白孩子撒谎很多时候是家长‘逼’出来的。只有改变我们对待孩子的方式和言谈举止,消除逼迫孩子撒谎的环境,才能避免孩子撒谎。”

一次,学校要求交250元书本费,一个高一男生却向妈妈要了350元,把100元当作自己的零花钱。妈妈知道后很气愤,狠狠批评了孩子,结果导致亲子关系紧张。后来,在参加了关于“撒谎”主题的心理辅导交流后,这位妈妈冷静下来,和儿子展开了真诚的谈话。妈妈说:“首先,妈妈向你道歉。我希望我们母子能成为无话不谈的朋友,作为朋友,应该给你一个安全的环境。其实,撒谎是一件无奈且不舒服的事……妈妈希望以后你有任何想法都和我商量,不要撒谎。妈妈相信你是一个诚实的孩子。”儿子哭了,向妈妈道歉,母子关系得到了改善。

一位高一男生谈恋爱,被妈妈发现后引发了一场“风暴”――全校纷纷扬扬的议论,导致孩子成绩下滑,亲子关系恶化。这位妈妈向心理辅导老师求助,心理辅导老师提出建议:一是理解、尊重孩子的感情,告诉孩子,内心真实的情感是美好的;二是帮助孩子确立高中奋斗的目标,让孩子为了理想而努力奋斗;三是父母要给予孩子更多的理解、尊重和温暖,因为许多孩子恋爱是一种感情补偿,如果家庭不能给予孩子温暖、安全、尊重、接纳和理解的环境,孩子就会向外寻找――“外”包括异性、不良团体等。因此,让孩子健康成长,必须首先构建健康的家庭环境与亲子关系。后来,这位妈妈认真反省,改变了错误的家教方法,陪伴孩子从“恋爱”状态顺利过渡到正常的学习状态。

为孩子营造健康成长的环境,并不能仅仅依靠在孩子出现问题行为后的诊断治疗,采取补救措施,更要时刻具有“防患于未然”的意识。为此,学校家委会依托家长学校平台,组织家长来校集中学习,并选择针对性的学习主题。针对高一新生家长的学习时间安排在每学年的9月开学前一个星期的晚上。学习主题包括:校史校情介绍、初高中学生与家长的角色转变、高中学法指导、家庭教育的技巧等。

除了高一新生家长集中学习外,家长委员会每学期都会组织1―2次家长学校课堂,一般在开学、期中或期末召开。家长学习的主题内容主要由心理辅导中心的老师组织策划。除了常规主题外,每学期还有侧重点。如:帮助孩子适应高中的学习和生活(高一上学期);建立良好亲子关系(高一下学期);帮助孩子度过青春期(高二上学期);做孩子学习上的参谋(高二下学期);帮孩子确定人生目标(高三上学期);和孩子共渡高考难关(高三下学期)。目前,家长集中学习的活动已经纳入学校的传统教育项目中,并得到了家长的积极支持和好评,甚至吸引了不少校外的家长慕名前来。

深化:从校本教材开发到心理网站建设

依托家长学校的讲座每个学期只能举办1-2次,如何长效地保证家委会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同时弥补高中阶段家长教育指导的不足,学校心理辅导中心的老师编写了十几万字的校本教材《和孩子一起成长》。教材以学校真实的案例,让家长了解高中学习和生活的特点,把握高中生的心理特点和规律,从而提高家庭教育的实效性,有效地实现家校合作。

校本教材主要内容包括:亲子关系培养、同伴交往训练、青春期问题指导、男女生交往问题、学生积极心理的培养、高中学习指导、高考指导等共36讲,包含了高中生家长在家庭教育中会遇到的绝大多数问题。

以校本教材为基础,学校网站的“心理之窗”栏目专门开辟了 “怡心文苑”“典型问题”“心理课堂”三个子栏目,共同助力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网站由心理辅导老师及有经验的班主任汇聚高中生成长过程中的典型心理问题,并集中回答家长在教育子女的过程中遇到的困惑。另外,网站设立了“知心姐姐心理援助活动室”,聘请经验丰富的心理专家、老师和志愿者担任心理辅导员,及时对学生进行心理开导和抚慰。“心理之窗”构建起学生、家长和心理辅导老师交流的良好平台,成为了校园网上一道亮丽的风景。

第3篇:孩子心理辅导内容范文

心理健康教育 自助 原则 操作

一、心理自助小常识活页的产生背景

心理治疗、心理咨询和心理辅导的最终目的是为了通过心理技术的干预,借他助达到自助的目的,进而促进学生的心理全面健康发展。学生都有自己的思想,都有针对某些问题自助的渴望和能力,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应该着眼于学生这种自助能力的培养和达成。

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能够更好地实现学生的效能。心理健康教育的高效要求学生心理防御和自助能力的稳步推进和润物无声的熏陶。而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渴求是多维度的,一节课无法实现众多孩子的多种心理呵护需求。学校通常采用的方法就是心理辅导课,面向群体的心理辅导,这些都无法满足学生的个性心理特征的成长。基于这些理性认识的考量以及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实际操作,特尝试制定心理常识自助活页制度。

二、心理自助小常识活页的涵义

学校心理辅导通过个体辅导、教育教学中的心理辅导以及家庭心理辅导等多种形式,帮助学生自我认识,自我接纳,自我调节,从而充分开发自身潜能,促进其心理健康和人格和谐发展的一种教育活动。心理自助小常识活页的开发和实施,是围绕开发学生自身潜能,促进其心理健康和人格和谐发展而进行的探索。它以自助为着眼点,通过教师的帮助(常识内容的选择、活页的制作)来达到二者的有效结合,他助和自助通过活页为载体实现二者的紧密握手、互相支持,是一种间接的心理辅导。

作为活页,一种纸面的载体,它所建立的基础就是信任学生有自我挖掘自身潜能、促进自身心理健康和人格和谐发展的需要。而事实证明,学生确实是有这种需要的,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就是很好的描述。活页为辅导载体或者援助形式,教师主动地搜集和整理心理自助常识就是一种积极的援助或干预,直接目的是为了保证孩子在学校教育的正常轨道上正常发展。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是对儿童的学习、心理、人格、适应和社会性发展等进行指导和援助。这种指导和援助主要是以心理辅导或心理咨询的方式来介入。“三层次介入”理论的三个层次分别是:第一层次,发展性心理辅导,主要包括性教育性开发、心理辅导,比如学校生活指导、适应指导、学习方法的指导等等。第二层次,预防性心理辅导,面对的是部分在学习、心理及生活上有潜在的或可能发生不适应问题或刚冒出问题苗头的学生,辅导的方法主要是培养学习的兴趣,进行游戏疗法、松弛疗法等。第三层次,治疗性心理辅导,针对特点的学生进行的心理治疗干预。心理自助小常识活页的内容选择和规定是通过活页这个载体来实现对学生的援助。这种援助是无法能替代全部预防性心理辅导和治疗性心理辅导的。显而易见,它的作用是在于一种润物无声的干预中通过孩子的自我表现才能得以感官。

三、活页内容择取原则

在实践和探索中,我们发现,作为一种尝试,心理自助小常识活页内容的择取是需要遵从一定的原则的,正所谓,不以规矩,不成方圆。

1.针对性原则

每次选择的内容必须要有所针对,选取之前需要明晰本次活页的方向性,明晰是针对学习方面的辅导,还是生活方面的辅导,抑或人格辅导。内容的选择要根据活动的专题,依据教学的目标选择相应的内容,并非越多越好,突出“小常识”的特点,精心选择能体现目标、满足学生实际需要的内容,必要时要“忍痛割爱”,宁精忌滥。

2.主体性原则

教师是心理健康研究的引领者,心理健康教育面向全体学生,牢固树立“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理念。教师在选择心理健康知识的时候一定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从学生的心理需要出发。

3.发展性原则

心理自助小常识活页制度是为了通过心理技术的干预,借他助达到自助的目的,进而促进学生的心理全面健康发展。要牢固树立“为了学生心理发展的一切”的理念。在提升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同时,也要提升教师的专业化成长,提升教师择取心理自助知识的分辨能力,提升学校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能力,最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4.实效性原则

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生命在于它的实效性。学生心理健康的成长也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不断取得实效的过程。心理健康常识必须具有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只要这样,作为一种尝试,心理自助常识小活页制度才能取得实效,才能拥有持久的生命力。

四、操作方法及内容选择

针对学生的不同心理需求,在心理健康教育课之余,由专任心理辅导教师择取心理自助常识,以活页的形式不定期下发学生,达到学生自主学习心理健康常识,进而预防心理困境、解决心理困惑的效果,以配合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校本课程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的开展。每发放一次,必须择取样本备份留档。

对学生的心理辅导涉及学习辅导、人格辅导、生活辅导、职业辅导等诸多板块,活页的内容也是针对这些。但因为本制度处于草创阶段,很多事情没有完形,暂时以生活辅导为主。

择取虽然是随机择取,但作为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有益补充,心理自助小常识活页的择取需要遵循严格的步骤:观察/调查―归纳―分工择取―专业教师甄别―刊印、下发―反馈,环环相扣,不能有差池。

观察/调查。在平时的教学和课余生活中,教师充分发挥教学智慧,细细观察学生中潜在的或者隐性的心理健康成长中存在的问题或者不合适的变化,甚至对一些问题进行适当的科学调查,明晰问题和学生心理发展状况。

归纳。在前期观察与调查的基础上,对学生心理问题或者心理发展状况有一个大概的了解,明晰选择资料的范围。

分工择取。每一个问题或者心理发展现状的具体干预都不可能是由一个老师就可以成功完成的,因此,在明晰选择资料范围的前提下,就要由教师分工合作择取心理健康常识的相关内容。当然,这个环节还是基于集思广益的考虑。

专业教师甄别。分工合作择取的内容有些是粗糙的,还需要进行专业的甄选,去粗取精,去伪存真,而这个工作必须要是由有心理学、医学心理学、教育学、社区工作等专业背景的专业教师来完成。

刊印、下发。显而易见,这个环节就是把专业教师甄选出的心理健康常识的相关内容编辑、打印出,然后发放到每一个学生或者相关群体。

反馈。刊印、下发这个环节结束并不是意味着整个流程的结束,教师还要进行一些“明察暗访”,对学生自助的情况进行一系列的反馈,然后再针对性地进行下一步心理自助常识选题的安排。此环节的目的是通过教师或者学生、家长等的反馈,进一步明确下一步心理自助常识活页内容的选题,进而达到心理健康教育有益补充的真实目的。

参考文献:

第4篇:孩子心理辅导内容范文

学校教育不仅仅是帮助学生大量地吸收文化基础知识,还包括身心健康的培育。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德、智、体、美等教育有效开展的媒介和基础。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学生高尚的道德品质得以形成的沃土,是学生智力发展的催化剂,是学生身体或生理健康的有力保障,是学生积极美感形成的必要条件。而良好心理素质的形成离不开教师的关心、爱护和针对性的心理辅导。既然如此,那么在班级管理中如何开展心理辅导就成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本文将以案例分析的方式来谈谈班级管理中如何开展心理辅导。

1 班级管理中开展心理辅导的任务和内容

班级管理中开展心理辅导的内容应以优化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全面发展为主要目标,坚持启发性、主体性、针对性、差异性、保密性、平等尊重等原则,进而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1.1创设稳定和谐的班级管理环境

良好的班级管理环境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力保证,和谐、合作的班级氛围有助于学生积极心态的培养,而紧张、冷漠的氛围则会抑制学生的学习热情。班级管理是班主任老师的重要技能,从班级管理中开展心理辅导的角度来看,稳定和谐的班级管理环境是优化学生学习的外部因素,但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

1.2建立学生心理发展档案

班主任既可以通过查阅学生档案,走访前任班主任和科任老师,又可通过平时观察、交谈、倾听以及科学的心理调查来确定学生的个性特征,学生生活和行为习惯及兴趣爱好等,依此整理归类建档。同时制订有效的班级心理辅导计划。整个计划应符合班级实际,具有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1.3对学习困难生的个别心理辅导

由于个别差异的存在,以及教学上的某些弊端等因素,在班级中总会有一部分学习困难生,这部分学习困难生,成绩偏低,常常得不到教师的关注,自信心低下,直接表现为厌学、畏学、乃至逃学。帮助他们提高自信力与学习技能,规范他们的学习行为,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是班级管理中心理辅导的主要内容之一。

1.4对学生人际交往障碍的心理辅导

现在的中学生多为独生子女,班级管理中开展心理辅导就是要帮助学生按照平等、尊重、真诚、互助互利、信用、宽容的原则成功的建立和维持自己期望的人际关系。教育学生学会保持友谊,珍视友情,运用正确的交往方式,形成积极的个性品质,改变不良的交往方式。

2 班级管理中开展心理辅导的途径和策略

2.1以良好的心理素质来影响学生

教师的心理变化和情感态度直接影响着教师的肢体语言,情绪的饱满程度和对工作的态度。一位有着良好心理素质的班主任老师,所带的班级应是积极向上的,什么事都要争当第一,不甘人后。他对学生未来人生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反之,心理素质较差的班主任对学生性格的形成也会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

2.2创设稳定和谐的班级管理环境,让学生生活在幸福祥和的学习环境中

创设和谐的班级学习环境,对于学生的学习、成长以及人格形成具有很大的影响。精心布置、美化教室,让教室的每一面墙壁都会说话,以最大限度地发挥环境的教育功能,充分体现人文关怀。在教师的指导下,发挥集体的智慧,让大家共同参与,共同商讨,共同出谋划策,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和丰富的想象力、创造力,最终营造一个和谐、民主、团结、向上的班级氛围。

一般来说,让学生在心理稳定的气氛中学习,能够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提高学习效果。我们在师生中开展尊师爱生活动,建立起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让学生在教师的关心、爱护下愉快地学习、成长。同时在班级中发挥班级环境的熏陶教育功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2.3通过建立学生心理发展档案,制订长期有效的心理辅导计划

建立学生心理发展档案可以记录每一个学生心理成长的轨迹,对每位学生个人的心理成长、心理潜能开发提供帮助,让学生更清晰地了解自我、评价自我、调节自我、完善自我。也为班主任和家长进行心理辅导、解决学生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提供重要保证。

某种程度上讲,学生心理发展档案是家长了解孩子、帮助成材、教会做人的参谋。现在的家长对子女的期望值都很高,但往往因为不了解孩子的心态和个性特征,在教育子女时文不对题、话不投机,引起子女的反感。班主任可以通过与家长约谈、开家长会、家访、举办学生个性特点分析讲座等方式,将学生的个性特征和在学校的心理表现及时反馈给家长,并与家长一起制定对学生的心理辅导计划,帮助学生解决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心理障碍。

2.4利用写周记的方式建立师生心理沟通的渠道

作为班主任,能够点燃学生的希望之火,别让阴霾笼罩同学的心,是教育的追求。现代快节奏的社会生活,竞争日趋激烈,学校在追求升学率的同时,无遗给学生增添了不少的压力。小亮就是一位升入高中以来因成绩一直后退,无地自容,扭曲了个性的学生。他善于在事后夸大自己的痛苦,有时冷漠地与学科教师对抗,不说话、不完成作业,又抱怨成绩不如意,甚至失掉了自信心。班主任抓住他的情绪波动点,及时疏导分析其心理,为其讲解自身的长与短、付出与成功的关系,帮助他端正学习态度。之后,又利用周记的便利条件与学生进行了交流。

2.5处理学生间的人际关系问题,要着重心理层次的分析

第5篇:孩子心理辅导内容范文

内容摘要: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要树立现代的儿童观和教育观、促进小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要创设和谐的教育环境,促进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要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于小学生日常生活中,促进小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要开展心理辅导;家园要密切配合,巩固发展小学生的健康心理。

关键词:儿童观 教育观 教育 环境渗透 心理辅导 家校配合

现代小学心理专家认为:小学阶段必须把保护小学生的生命和促进小学生的健康放在教育工作的首要位置,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在重视小学生身体健康的同时,要重视小学生的心理健康。

一、树立现代儿童观和教育观

儿童观是对儿童的总的认识,即各种看待儿童观点的总和;教育观是在一定的儿童观指导下,对儿童的态度和所实施的教育思想。科学的儿童观和教育观是教师开展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

赞可夫说:“当教师必不可少的,甚至几乎最重要的品质,就是热爱儿童。”

(爱是相互的,只有教师给予孩子们爱,孩子们才会去爱别人。)

二、创设和谐的教育环境

给孩子一块绿地,让他们栽花种草;给孩子一片绘画壁,让孩子自由描绘;给孩子一片饲养园地,让他们感受动物的可爱。

1、创设优美、安全、舒适的物质环境。

如校园的户外场地富有变化,则具有激发小学生多种经验,诱发小学多种活动行为的功能。

在活动场内,我们设计了丰富多彩的设备和材料,使处处充满绿色和生机。活动室小学生主要的活动空间,我们力争使室内宽敞明亮,稳馨舒适。所布置的内容随着教育目标、季节变化而变化。我们还创设了科学游戏室,小学生获得许多感性经验。整洁优美的物质环境唤起了小学生对生活的热爱,陶冶了小学生情操,充实了小学生生活,激发了小学生的求知欲,培养了小学生的探索精神。

蒙台梭利说:“教师不仅是一个教师,还是一个心理学家,因为他要指导儿童的生活和心灵。”

2、创设民主和谐的精神环境

校园的精神环境是指校园校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及校园校风、氛围等,它包括小学生生活、学习和游戏的人文因素和活动空间。

教师是精神环境的核心因素。良好的精神环境依赖于教师完美的形象、高尚的品德和对教育事业执着的追求。

教师要不断地加强心理保健,提高心理素质,以自己的言行、健康的人格给小学生以积极的感染。(教师在平日的教学中应该注重自己的一言一行,即使是自己非常生气时也应该有所克制,不能够说一些伤害孩子们自尊的话,也许自己无意间的一句话,会对孩子的一生产生不良的影响。)在小学生提供精神环境的过程中,教师的作用在于引导小学生的心理活动和身心发展。教师不仅是环境的创设者,还要做小学生的观察者和引路人,小学生在和谐的氛围中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同伴关系,引导小学生形成奋力向上、积极进取的个性品质,促进小学生心理健康成长。

三、心理健康教育渗透于日常活动中

游戏是校园的基本活动,是小学生身心发展的摇篮,是开启心灵的钥匙。(尤其是低年级的孩子,这种形式更适合他们,也有利于培养他们学习的兴趣。)

小学生日常活动中蕴藏着许多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在教学活动中,我们把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和内容融入其中,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周教育目标和教学计划。如通过语言领域《打电话》的教学活动,丰富了小学生的社会经验,培养小学生乐于与人交往的性格。通过社会领域《我不怕,我勇敢》的教学活动,小学生懂得生活中什么是勇敢,学做勇敢的孩子,培养小学生克服困难的勇气。

游戏是校园的基本活动,是小学生身心发展的摇篮,是开启心灵的钥匙。如学生通过玩方法“学做解放军”、“过家家”、“超市”、“儿童医院”等角色游戏,培养了 学生之间的友谊,发展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提高小学生的交往能力。玩“插塑”游戏时,教师提出具体要求,要求学生收拾玩具,玩过的东西放回原处,摆放整齐,培养了小学生的责任感。

在生活活动中,通过洗手、穿衣、做值日、整理衣物等活动,不仅培养了小学生的良好卫生习惯,而且也培养了小学生的独立生活能力,增强了小学生的自信心。

四、开展个别心理辅导 (尊重孩子们的个性差异,没有一劳永逸的教育方法。)

心理辅导是指根据小学生心理发展特点与规律,由教育者设计和组织,以活动为基本方式,引发小学生的主观体验和感受,从而小学生的心理状况产生积极的影响,达到形成和改善小学生心理的一种方法。学生心理辅导的内容包括人格辅导、学习辅导和生存辅导三个方面。如小学生感受爱、接受爱的情绪体验,在和同伴、老师交往时懂得基本的交往原则,对尊重、合作、帮助等良好交往品质有初步的体验;有初步的真、善、美的感受能力,能以此来衡量别人和自己的行为;培养小学生初步的学习能力,在学习中体验成功;培养小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形成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有初步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自主意识等。

五、家 校 配 合

家长是儿童教育中不容忽视的重要因素,家校达成共识,协调教育方法,育要求是促进小学生心理发展的重要保证。(家长是孩子们的第一任老师,家长在教育中的地位不可小视。)

我们通过“家长园地”,向家长宣传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让家长对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一个初步的认识。通过开办家长学校,邀请专家做有关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专题,使家长对其有更深的认识。通过家校联系栏向家长介绍近段各平行班的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内容与操作方法,使他们主动地配合学校的教育。通过家访,了解小学生在家的真实表现,对具体情况进行分析和总结,指导家长掌握教育小学生的科学方法。教师与家长通过面对面的有针对性的探讨,解决了许多实际问题,巩固和促进了小学生健康心理的发展。

第6篇:孩子心理辅导内容范文

2012年,刚从大学毕业的我进入区教育学院工作。我主动要求到中学兼课实践。2012学年至2014学年三年里,我先后在我区两所初级中学兼任预备年级的心理辅导活动课,每周承担2~3节的课时。在实践的过程中,我也有过困惑,经过研究、思考、实践,我设计了“心情语录”用于心理辅导活动课,以解决我的困惑与烦恼。

一、我的困惑

困惑1:表面or深度?

预备年级的学生处于小学生向初中生的过渡时期,课堂上学生愿意积极举手,主动与同学分享他们的观点,但是由于思维发展水平或作答时间的限制,学生的回答往往深度不够,课堂的问答流于形式、点到即止。作为心理教师,我如何激发学生进行更为深层次的思考呢?

困惑2:部分or全体?

课堂上也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活跃的学生总是有很多发言的机会,而那些性格较为沉稳、内向的孩子却很少举手发言。而通常情况下这些默默无闻的孩子恰是最有可能被老师忽略的。作为心理教师,我只关注部分学生就行了吗?

困惑3:过程or效果?

心理辅导活动课既没有期末考试,也很少有课后作业。一学期又一学期过去了,在心理辅导活动课上学生到底接受了多少、成长了多少?作为心理教师,只关注每节课学生的反馈,还是找到一种方法帮助我评估课堂对学生长期产生的影响?如果需要评估,用什么工具进行评估呢?

二、我的做法

“心情语录”的操作流程

1.第一阶段:知晓意义,激发驱力

开学第一课,我请每位学生准备一个本子,将这本本子命名为“心情语录”,并向学生们隆重地介绍这本“心情语录”的使用方法:“它是一本神奇的本子,每节课上你都可以用它进行记录,内容可以是个人的体验与感悟,可以是小组讨论的智慧与结晶,也可以是你不为人知的小秘密、小心事。经过一学年心理辅导活动课的学习之后,老师想请你们回过头一页又一页,仔细地翻看自己这一年来的心路变化,相信每位同学都一定会有所感悟、有所收获、有所成长的,请你们一定要小心地保管它,每节课都要记得带来哦!”

其实,每个人都有了解自我、认识自我的需求,通过第一节课内驱力的激发,使学生更加认真地对待“心情语录”。学生知道“心情语录”的意义,自然会对其负责。

2.第二阶段:明确要求,自觉记录

明确地了解了“心情语录”的意义、使用方法后,每节心理辅导活动课时,学生们都会将它带来,只要是涉及需要动笔记录的活动任务,学生便自觉拿出“心情语录”,将其所思、所感、所悟记录下来。每节课下课,我会请小组长统一把“心情语录”收集起来,运用课后的时间给每位同学以反馈。

3.第三阶段:回顾变化,收获成长

经过一学年的记录以及教师的反馈,让学生回顾一学年心理辅导活动课中印象深刻的时刻。学生可以通过翻看“心情语录”来回忆,犹如再次回看一节又一节心理辅导活动课的影像,通过整体、连续地看自己的变化,将片段化的心理量变转化为深刻的心理质变,从而收获变化与成长。

内容设计:内在觉察。心理辅导活动课不是以传授心理学知识为目的,而是以经验为载体,在活动中通过个体自觉地接纳,达到体验、感悟、成长的目标。因而在“心情语录”填答内容的设计上也并非以知识为本位,更多涉及关于自我的体验、感悟,内容多为指向个体内部的,答案没有对错之分。

载体途径:语言表达。值得注意的是:尽管是由学生书面填答,但并不意味着“心情语录”像传统的书面课堂作业一般课后上交给教师批阅即可,“心情语录”的使用目的是促进学生更深入地体验、思考,更好地辅助学生间的口头交流、互动,进而通过学生群体交流产生的影响力来帮助他们调整认知、态度、情感和行为。

评价反馈:积极取向。以积极心理学彼得森、塞里格曼研究得出的“人类个人优势标准”为理论依据,通过“心情语录”与学生对话,尽量关注每个学生的心理需求,用欣赏的眼光看待每学生,发掘他们身上实实在在的闪光点、优势与潜能,让学生体验到被教师认可,对自己、对生活充满希望,体验成长的快乐与价值感。

设计逻辑:思维的可视化。心理的变化与成长并非一朝一夕,而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经过学生每节课认真地投入、参与,改变在悄然间发生。“心情语录”是通过学生一次又一次的记录,对原有一节辅导课一张任务单这种零散的记录方式、不连续的心理变化呈现方式加以调整,整合为一本连续而又完整的心灵成长记录册。用一本册子完整地记录了学生两个学期心理的变化,记录并见证着心灵的成长,让学生直观地看见改变的发生。同时,将体验、感悟、思考的内容记录下来即是一个个别化的、有意义的自我整理的过程。

约翰・杜威认为语言是思维的工具,口头语言、书面语言、姿势、图画、视觉现象等一切有意地和人为地用来作为符号的都是语言。心理辅导活动课中通常将口头语言作为思维外化的方式,尽管口语表达直观,但也容易变化,它是暂时的、不易保存,然而这一缺陷可以用书写、绘画的方式弥补,将思维可视化,经过加工的经验、体验、感悟被赋予了意义,可以迁移应用于新的情境。同时,运用语言的过程,推动了学生思维的活动,促进学生深层次的思维。

三、我的思考

1.“心情语录”增进了教师对学生不同面向的了解

基于教师在课堂上安全氛围的营造,学生愿意通过“心情语录”敞开心扉,真实地袒露自己的内心世界、表达自己的观点、传递自己的感受,有些不便在课堂上表达的内容,学生也愿意通过“心情语录”与我交流,充分展现了学生对心理教师的信任,能将最隐秘、最柔软的部分暴露出来,使教师更多地了解到预备年级学生内心的变化。

例1:在生涯辅导专题“价值拍卖”一课时,一位学生用所有的虚拟资金拍得“亲情”,她在“心情语录”上写道:“有了亲情会幸福,有了幸福会快乐,快乐了就觉得其他什么都不重要了。”这是她赋予亲情的意义。并且在后面她描述了家庭的不幸福,父母离异对她的伤害令她活得很不自在。仅凭课堂上对学生的认识很多时候都会犯“以偏概全”的毛病,通过“心情语录”教师一方面可以了解内向的孩子,看到他们不曾被人发现的一面,帮助他们发掘优势。另一方面,调皮的孩子总是用外显的行为吸引了教师的注意,往往很多时候教师可能并不了解他们的内心,借由“心情语录”可以看到他们调皮之外的不同面向,对一个学生有了更加整体的认识。

例2:在专题八“与自我对话:独一无二的我”一课中,一个平时十分内向的女生描述,在自我探索的过程中她对自己的了解不断增多。通过她的描述,我对她有了更多的认识,也发现她在绘画方面有特长,我通过留言给予她激励与信心。

例3:在专题三“沟通你我他:亲亲一家人”一课中,一位平时特别活跃的女生在课堂交流感受时不禁流下了眼泪。在课后我细细翻看她的“心情语录”时,发现她写道:“父母为我做了太多太多的事情,多得连我自己都数不清了……从生下我的那一刻起,父母就开始为我着想了……我觉得我们这一代是十分自私的,如果真要列举,最好的例子是我对父母连一句关心的话都很少,一句‘我爱你’都没有说出过口……这节课感悟特别特别深……我以前特别任性。”

2.“心情语录”为教师提供了积极情感反馈与引导的机会

尽管心理辅导活动课以价值中立为原则,但是在学校教育中,处于青春期的初中生正处在建立自己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过程中,三观尚不稳定,当遇到学生的想法有失偏颇时,心理教师需在尊重学生的前提下,有意识地进行适当的引导,“心情语录”恰为心理教师提供了这样一个平台。

例4:在专题八“与自我对话:破解‘我’的密码”一课的“我”的初体验活动中,一名学生写道:“我是活泼快乐的,但我只需要一样东西――自由,不希望总被学习和父母所束缚住对世界的向往。”我的反馈:“每个人都向往自由,但自由是建立在能力提升的基础上的,当你有了能力,才有更多的自由,老鹰也是先锻炼了自己飞行与捕食的能力之后,才拥有了无垠的天空。”我首先对她向往自由表示肯定,并借由老鹰的例子让她了解到初中生现阶段的目标是提升自己的能力,当拥有一定的能力,才可以自由支配自己的人生,自由也是有前提的。

3.“心情语录”激发了学生更为深入的思考与自我觉察

“心情语录”使用后,课堂上发生了些许变化:课堂不再是个别孩子的天下,一些原先默默无闻的学生频频举手,他们愿意突破自己的舒适圈尝试表达,锻炼自己的胆量,有些孩子从站起来不知所措到主动表达,思维的深度在变化,自我的觉察在增多。

例5:在专题八“与自我话:破解‘我’的密码”一课的“我”的初体验活动中:我请学生闭眼想象镜中看到自己的画面,引导学生呈现对自我的认识。一位学生写道:“我在镜子中看到的这个人是真实的自己,我的兴趣爱好是唱歌、跳舞,但因为我的声音,我不敢在别人面前唱,我会独自一人歌唱,哭泣的时候我会唱歌鼓励自己。我心中有一个舞台,我爱唱,我想唱,如果哪天我上了舞台,我可以尽情地唱,释放自己的潜力,我梦中的舞台很耀眼、很明亮,我在台上很紧张,音乐伴奏响起来,我就不紧张了。”从她的记录中,可以发现她情感丰富、细腻,对自我有着较为深入的思考,已明确自己的兴趣、不足,在失意时也会找寻方法鼓励自己。

四、结语

在三年的实践中,我尝试使用“心情语录”作为手段,帮助自己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关注学生心理的变化动向,以积极的视角去欣赏每一个学生,同时帮助自己了解课堂辅导的效果,去改进教学,促进学生更为深入的自我体验与觉察。“心情语录”已成为学生心灵成长的见证,是一学年心理辅导活动课学习最好的纪念册。

第7篇:孩子心理辅导内容范文

[关键词]青春期 聋哑学生 心理健康 教育

[中图分类号] G76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4)07-0052-03

聋哑学生进入青春期后,他们的生理发育已接近成人,但由于自身缺陷的影响,心理成熟相对滞后。他们常常不能克制自己而被外界现象所干扰,从而产生各种烦恼,急需帮助及引导。因此,需要适时地给他们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帮助他们克服青春期心理障碍,保证心理健康。

一、青春期聋哑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及行为表现

(一)自我意识不够稳定,意志力薄弱

聋哑学生到了青春期,自我意识迅速发展,但同时他们的意志力仍很薄弱,不愿意事事处处受家长和教师的控制和约束,表现为冲动和逆反。如在学校里,教师批评一两句,他们就有可能离校出走,甚至放弃学业;在家里,父母一两句过重的话语,他们就会对父母不理不睬,甚至还可能离家出走。在社会上,有的青春期聋哑学生不愿和健全人多接触,他们因听觉障碍而感到自卑,生怕被别人嘲笑,遇事畏缩,缺乏竞争的勇气。

(二)情绪起伏大、变化快

青春期聋哑学生情感体验深且丰富,但情绪不够稳定,容易意气用事。虽然他们也懂得一些做人的道理,但不懂如何处理情感与理智之间的关系。有的聋哑学生对人际活动产生偏见和误解,以自我为中心,很少考虑他人的利益、处境、心理感受,与别人关系疏远,常与别人发生冲突;有的聋哑学生情绪不稳定,性情暴躁,尤其是在受到不公正的对待时极易激动,乱发脾气还不听劝告。

(三)早恋与性心理问题

聋哑学生到了青春期,性意识觉醒,但是对青春期的到来产生恐惧、好奇、神秘感。他们了解青春期知识的渠道少,对这方面的知识处于羞涩难于启口而又渴望了解的两难境地。有的聋哑青少年的对自己的性特征变化感到疑惑、害羞和焦虑不安,对异性的变化表示出好奇、关注等,喜欢接近异性,产生对异慕、追求的动机,若恋爱不成会因此而苦闷,自暴自弃。

(四)学习动机的缺失与倦怠

青少年时期是聋哑学生人生成长的阶段,学习依然是他们的主导活动,也是他们身心全面发展的基石,然而他们此时的种种心理困扰,也大多由学习而来。多数聋哑学生的学习状态是为学习而学习,缺乏对学习必要性和学习目标的认识,对学习采取一种应付的态度。有的聋哑学生依赖性强,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不善于自主学习,学习缺乏主动性,在学习过程中遇到困难时,不愿意向教师和同学请教,坐等教师抄给他们标准答案或干脆抄袭他人的作业;有的聋哑学生完成学习任务的自觉性不高,极易产生学习动力不足、厌学等不良心理。有的聋哑学生长期得不到教师和同学的肯定,自尊心受到打击,容易造成思维迟钝、情绪躁动等学习心理倦怠现象。

(五)其他不良行为

聋哑学生由于听力受损,语言水平低,与健听人有着明显的沟通障碍。受身体缺陷的限制和自身文化及经验等各方面的束缚,他们的道德观念较为模糊,判断是非的能力差,容易受到社会上不良风气的影响。如家长的宠爱极易让他们形成骄横、任性的性格,在学校自由散漫,不遵守纪律,逃学,甚至爬墙出校,沉迷于游戏厅、网吧等娱乐场所;还有的学生出现打架斗殴、拉帮结派等不良行为,缺乏道德感和理智感;个别学生出现早恋现象,甚至发生过激行为,严重地影响自己的身心健康。

二、青春期聋哑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

(一)自我因素

听觉障碍的自身缺陷使聋哑学生感知世界、认识世界的重要渠道被堵塞,缩小了他们直接接触客观世界的范围。感知活动贫乏、单调,听觉障碍带来的认知、思维等方面的与众不同,引发出聋哑学生活动受限、参与受限、沟通受限、职业受限等一系列问题。聋哑学生的认知、人际交往等合理要求得不到满足,从而诱发了他们的自卑、孤僻、急躁、猜疑等不健康的心理。

(二)家庭根源

家庭是对聋哑青少年心理健康影响最大的后天环境因素。家庭关系、家庭教养方式和家庭教育内容等家庭因素对聋哑学生的个体心理的形成、性格的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家长的过分溺爱和严厉粗暴这两种教养方式对青春期聋哑学生的心理健康影响危害最大。在家庭溺爱中成长的孩子,性格中往往会形成意志薄弱、胆怯、迟疑、情绪稳定性差等特点;严厉粗暴型的家长对孩子的教育简单粗暴,对孩子动辄打骂,这会造成孩子青春期创伤性体验,形成有缺陷的个性。有的家长不能正确对待孩子的现状,对聋哑孩子的教育不知所措,缺乏塑造培养意识;有的家长虽有心让自己的孩子接受教育,但由于不了解聋哑孩子的身心特点,或无法与聋哑孩子正确交流,不能进行科学有效的教育。不当的教育方法会在一定程度上挫伤聋哑学生的自信和自尊,使他们形成异常心理。

(三)学校方面

聋哑学生,尤其是寄宿的聋哑学生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学校度过的,学校的教育思想、学校的氛围、教师的素质、师生关系以及教师的教学方法、手段等,都会对聋哑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特殊的作用。一些教师责任心不强,或不懂得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教育方法,对学习成绩不好又常常违反纪律的聋哑学生,没有进行耐心细致的教育,而是进行简单、粗暴的训斥和挖苦,给学生造成心理伤害;有的教师一味地追求教学效率,而忽视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还有的教师对批评和赞扬的度把握不好。此外,因聋哑学生之间有着共同的语言交往方式,他们之间的各种行为和习惯能够相互影响,如比吃穿、打闹、不讲究卫生、不尊敬教师,甚至打架、早恋、破坏学校内外公共秩序等,个别学生因对某种不良的行为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而盲目效从。

(四)社会影响

商品经济条件下社会上出现的种种不良风气,使一些聋哑学生对于道德情感和美感有不正确的理解,这滋长了他们自私自利、好逸恶劳等习气。社会上成年聋哑人的不良思想和行为对聋哑学生同样有着影响和诱惑作用。社会上至今仍一定程度存在着对聋哑人的歧视现象,缺乏聋哑人平等参与社会生活的条件和环境,这些都影响了聋哑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三、青春期聋哑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对策

(一)关爱青春期聋哑学生,塑造良好的心理健康状态

教师要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并掌握一定的心理保健知识,公平、公正地对待聋哑学生,使他们拥有与其他学生一样的教育。教师应多关怀聋哑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感情,用宽容的态度接纳每一个聋哑学生,提高对他们的关注程度,避免他们产生被忽视、被遗弃的感受,加强对他们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教师要对聋哑学生进行细心的观察与真诚的沟通,及时发现他们存在的心理问题并给予疏导和矫正,打开他们的心扉,培养他们良好的心理;教师要营造班级教室良好的心理氛围,依照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有计划、有目的地对学生施加直接或间接的影响,排除他们心理上的苦恼,维护他们的自尊心,消除他们的紧张和焦虑,避免他们可能产生的挫折感;在课堂上教师尽量多用表扬、鼓励、肯定的语气,并且加强对聋哑学生的个别辅导,在课堂上尽量让他们展示自己,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并及时表扬,使他们在学习问题上能保持心理平衡,满足他们的心理需要,让他们保持积极健康的心理状态。

(二)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感受积极健康的集体氛围

开展各种班集体活动,使聋哑学生融入班集体这个大家庭中。在班级中,教师可充分利用主题班会、团队会等形式,经常开展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活动,帮助聋哑学生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如开展“我做班级小主人”、“老师,我想对您说”等活动,让学生在课堂内勇敢地发言、讨论。教师应鼓励聋哑学生积极参加各种活动,并对他们给予积极地肯定,在活动中形成融洽、民主的氛围。学校还应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如引导学生参加篮球赛、书画比赛,培养他们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或者组织聋哑学生走出校门、走进社会,和健全学生开展手拉手活动,使他们感受到自己是社会家庭中的一员,从而使聋哑学生在心理上有归属感,能在交往中不断克服自卑心理,不断丰富他们的精神生活和健康的思想情感。

(三)进行青春期生理卫生教育和道德行为规范教育

聋哑学生同正常学生一样,随着青春期的到来,身体会发生一系列变化,第二性征开始显现,男女体形明显分化。面对这些生理上的变化,聋哑学生会感到困惑甚至惊恐。也有聋哑学生在青春期思想变得活跃,开始关注异性,很容易出现早恋现象。教师要及时给学生讲解有关青春期生理卫生方面的知识。可以利用集体授课,对学生进行生理卫生知识的教育,如利用图片和多媒体课件讲授青春期健康心理知识,让学生们了解男、女同学青春期的生理、心理变化及特点;引导学生建立正常的同学友谊,培养健康的交往意识;指导男女学生正常交往,不要过早陷入感情问题,预防早恋等。也可以通过个别谈话,如针对女生单独讲解经期卫生知识,教给她们青春期怎样爱护自己的身体,保持身体健康;还可以指导学生阅读与青春期生理、心理问题相关的课外读物,教导他们养成正确、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

(四)多渠道开展青春期聋哑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1.开设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课程。利用心理健康课,对学生进行集中辅导,给全体学生提供全面的帮助。教师应根据各班学生的不同特点,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可以以教师传授为主导进行教学,让聋哑学生直接获得必要的心理卫生知识,学习简单有效的自我心理健康教育方法,也可以采用专题讲座活动或以活动课为主的教学模式,运用聋哑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组织学生角色扮演、游戏体验,在各种模拟情境中感悟生活,学会自我调节,培养到良好的心理行为。

2.建立青春期聋哑学生档案,加强个别心理辅导。学校要建立聋哑学生档案,关注他们的心理、生理的细微变化,开展心理辅导,使青春期聋哑学生的心理障碍能够得到及时疏通引导,及时矫正行为偏差。采取的方式可以有即时性心理辅导、咨询与疏导和心理治疗等。有条件的学校还应设立心理辅导室,配备心理健康咨询师,对有明显心理问题的青春期聋哑学生进行个别的定期心理咨询和疏导。随时接受有心理异常学生的咨询,通过心理咨询与疏导使其排除心理困扰,减轻心理压力,合理宣泄不良情绪,学会调整自己的心态,提高自我控制能力。

3.开展青春期聋哑学生的团体心理辅导工作。团体心理辅导能满足相同年龄段青少年学生共同的心理发展需要。青春期聋哑学生都有着相似的生理特点,心理状况也接近,因此团体心理辅导是学校对他们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团体心理辅导通过暖身活动、游戏体验、主题讨论等各种形式的互动,让学生在真诚、尊重、开放、轻松的团体氛围中学会团结,能勇敢地表达并展示个人形象,从而达到团体心理辅导的预期效果。辅导内容以个体在成长中可能面临的关键事件为主,如针对青春期的聋哑学生充满对异性的好奇,有强烈接近异性的欲望,开展主题为“好感不代表爱情”的团体辅导。针对青春期聋哑学生情绪、情感的起伏多变,可开展主题为“学会表达多变的情绪”、“学会跨越青春期的误区”以及“被人误解怎么办”等团体心理辅导。在条件允许的学校可每月定期举行一次团体心理辅导,还可以根据学生自己选出的辅导内容安排专人专时辅导。

(五)指导家长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聋哑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仅仅由学校来完成是不够的,学校、家庭应该合力重视聋哑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应多与聋哑学生的家长加强沟通,利用家访、家长学校等途径,同家长共同探索聋哑学生的心理问题,为家长提供一些特殊儿童的教育方法等。告知家长不能只局限于孩子的学习和生活情况,防止过度的物质满足和经济供给,应注重与孩子的情感交流和心理沟通,多关注孩子心理问题和心理需求。家长要保持良好的心态,努力改善青春期的亲子关系,在家庭里,家长应尊重孩子的独立意识,选择民主的家教方式,营造相互信任、理解、尊重的家庭气氛。处在青春期的聋哑学生,有时候交谈是心灵沟通的最佳方式。可以用书面交流的方式进行对话,这样既能避免面谈时的紧张不安,又能达到与亲人进行心灵交流的目的。学校还可以组织家长开展心理健康交流活动,家长们可以互相交流教育孩子的体会和经验,便于对孩子进行有的放矢的教育。

(六)开展法制教育和安全教育,净化校园及周边环境。

聋哑学生法制观念淡薄,容易走上犯罪道路。为此,我们要定期对学生开展普法教育,提高他们的防范意识。学校还应加强制度管理,避免社会上的不良分子进入学校,避免聋哑学生结识社会上的不良分子。一旦发现,学校、教师应给予及时引导。学校还应争取在政府的帮助下,加大对学校周边的网吧、游戏室等娱乐场所的监管力度,禁止聋哑学生进入。

总之,青春期是人生中极为重要的阶段。正确引导聋哑青少年青春期的心理健康是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共同责任。我们应该对他们的心理问题进行及时矫正,并进行正确的教育,以帮助他们顺利度过青春发育期,促进他们身心健康地成长。

[ 参 考 文 献 ]

[1] 孙正香.青春期聋哑学生心理健康初探[J].现代特殊研究,2010(4):34-35.

[2] 周志英.聋校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分析与探讨[J].现代特殊教育,2007(12):19-21.

[3] 张凌燕, 蔡亚珍.聋哑学生青春期心理特点与教育对策[J].现代特殊教育,2010(7):25-28.

第8篇:孩子心理辅导内容范文

〔关键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质量标准;制度建设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84(2013)19-0013-03

我国开展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已有二十多年。心理健康教育事业从无到有,从搭建心理健康教育平台阶段进入促进心理健康教育内涵发展的新阶段。在平台建设阶段,人们关注的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由谁来做、从哪些途径去做、工作开展需要具备哪些基本条件等问题。在内涵发展阶段,人们应该更关注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人员是否专业、心理咨询和心理辅导活动课及其他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开展的实效性如何、学生的心理困惑是否得到有效疏导、学生的心理素质是否得到真正提升等问题。随着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普及和深化,制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服务质量标准日益变得必要和迫切。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服务质量标准是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服务体系及其服务水平的带有导向性和评价性的相关指标的规定。建立有中国特色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服务质量标准,是进一步深化和提高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质量的客观要求和重要举措,也是衡量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质量的依据。目前我国还没有一套科学合理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服务质量标准,事实证明,没有这样一套标准,对心理健康教育质量难以进行纵向和横向比较,因此也就难以提高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教育部于2012年12月印发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明确提出了“在学校普遍建立起规范的心理健康教育服务体系”的要求。本文根据文件精神,结合当前我国一些学校的成功经验,尝试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服务质量标准的主要指标作一论述,希望能对未来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服务标准的建立工作提供参考,并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有所启发。

一、领导与管理

服务标准:学校应有校级领导主抓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应明确责任部门和负责人具体组织与实施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应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列入年度工作计划;应保证心理健康教育的时间,课时可在地方课程或学校课程中安排;应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的效果进行定期评估。

现状与经验:一所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领导与管理的好坏,直接反映着学校领导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和重视程度,也从侧面体现出校长的现代化学校治理水平。目前,我国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的由学校校长负责,有的由书记负责,大部分由主管德育的副校长负责。关于责任部门,有的由学校德育处或德育室具体负责,比较重视心理健康教育的学校成立了独立于德育处的专门的心理健康服务中心作为责任部门。关于具体的执行责任人,有的由德育主任兼任,比较重视此项工作的学校由具有心理学或教育学专业背景的专业人员负责。关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计划,许多学校制定了学年、学期的工作计划,但计划的目标设定还不够明确,内容不够系统,措施不够具体有力。关于课时,部分心理健康教育开展得好的学校,安排了专门的课时开设心理辅导活动课。如天津实验中学在初一和高一年级隔周开设专门的心理辅导课,在其他年级则根据学生的实际需求由年级负责实施,安排讲座、咨询会、心理素质拓展训练等心理健康专题教育活动。

建议:在心理健康教育的领导与管理上,今后应注意扩大工作网络,加强与校外专业机构和社区的联系。应在年度或学期计划中,具体规定各项活动的内容与工作分工等。

二、师资队伍建设

服务标准:每所学校至少配备一名专职或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职教师至少应具备心理学或相关专业本科学历;落实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职务(职称)评聘工作,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享受班主任同等待遇;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应有计划地分期、分批参加国家级培训或区域内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轮训,校长、班主任和其他学科教师应接受心理健康教育相关培训;每学期至少组织一次教师心理健康教育专题讲座或活动,帮助教师学会心理调适,提高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

现状与经验: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素质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整体水平。目前,整体上看,我国中小学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专业水平有待提高,包括校长、班主任和科任教师在内的全体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意识和能力有待增强。教师队伍自身的心理健康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应通过引进专业人员、落实职称评聘、提高待遇、加强培训等措施加强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专业化水平;通过建立分层分类培训体系,提升校长、班主任和科任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意识和能力;重视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减轻教师的职业倦怠和心理压力,使他们学会心理调适,增强应对能力,提高自身的心理健康教育水平,是当前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重点。

实践证明,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是搞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本保障。天津实验中学多年来重视心育师资队伍建设,现有心理学专业毕业的本科以上专职心理教师3名,其中1名为天津市特级心理教师。学校建立了校级、年级和班级三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网络。校级以心理健康教育服务中心为阵地,面向全校开展咨询和开设专门课程;以所在年级为阵地,由年级组长负责开展具有年级特色的心理健康教育专题活动,并纳入年级组工作计划;每位班主任都是持证上岗的心理辅导员,负责全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下一级辅导站自觉接受上一级辅导工作站的指导,从而保证学校心理辅导工作辐射到每个班级、每位学生。学校还成立了学生心理辅导社团,每个班级至少有一位学生参加。学校全体教师均参加了市教委组织的心理辅导教师持证上岗培训并取得证书。

建议: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建设今后应在专业化和全员化两个层面上下功夫。要按照教育部统一部署,尽快落实心理辅导专兼职教师的相关待遇,使他们工作起来无后顾之忧。

三、专门途径开展的学生心理辅导工作

服务标准:利用地方课程或校本课程开设以活动为主的科学、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专门课程,课程要有明确具体的目标、时间分配和教材纲要;设有专门的心理辅导室,布置合理、科学,定期面向学生和家长开展个别辅导和团体辅导;辅导活动有记录,书写科学规范。

现状与经验:按照教育部要求,学校利用地方课程或校本课程科学系统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加强心理辅导室建设,发挥心理辅导室在预防和解决学生心理行为问题中的作用,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建立一支科学化、专业化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点。

目前,我国有些学校开设了心理辅导专门课程,但内容和形式存在随机性和任意性,缺乏系统的教材大纲和活动设计。不少学校建立了心理辅导室,但在心理辅导室资源建设方面,如心理健康教育音像资料、咨询记录图表、学生档案、学生心理素质测评工具及咨询和工作环境布置等方面缺乏统一的标准,有的学校的心理辅导室只有一个简易的房间。据天津市2009年的一项调查显示,只有21.2%的学校开设了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专门活动课程,74.1%的学校建立了心理辅导室;心理咨询室做到固定时间经常开放的学校占32.5%,无固定时间、有问题时预约开放的占56.6%,基本不开放、形同虚设的占10.8%。由此反映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及心理辅导室建设的精细化程度亟待加强。

建议: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和学校心理咨询室建设的专业性较强,任务比较繁重,应组织相关专家与基层学校协同攻关,开展相关试验,积累经验,然后再大范围推广。

四、基本途径开展的学生心理辅导工作

服务标准: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的作用,在学科内容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在各科教学过程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应注重有意识地把心理健康教育与学校各项教育活动有机结合,特别是在班主任工作、班团队活动、校园文体活动、社会实践活动中充分挖掘心理健康教育素材;充分利用网络等现代技术手段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现状与经验:许多学校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时,不重视利用课堂及各项教育活动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这两条基本途径,甚至部分学校教师对心理健康教育仍有不正确的认识,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只是学校心理辅导员的工作,与自己无关,致使心理健康教育实效性大打折扣。

建议:提高全体教师的心育意识和能力是利用好基本途径的前提,今后应加大全员培训,包括班主任和新入职教师的培训力度,以年级组为单位抓好心理健康教育的教育过程渗透,以学科组为单位挖掘学科心理健康教育资源,搞好学科内容渗透,以学校和班级为单位搞好各类活动渗透。

五、支持性途径开展的学生心理辅导工作

服务标准:利用家长学校,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了解和掌握孩子成长的特点、规律及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加强亲子沟通,以积极、健康、和谐的家庭环境影响孩子;利用个别咨询、家访等途径对有需求的家长提供促进孩子发展的指导意见,协助家长共同解决孩子在发展中出现的心理行为问题。

利用校外资源,组织开展各种有益于中小学生身心健康的文体娱乐活动和心理素质拓展活动。

现状与经验:家庭和社会是影响青少年成长的重要力量,是学校教育的有益补充。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需要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协同开展,建立以学校为主导,家庭、社会共同参与的“三位一体”的心理健康教育网络。目前我们在这方面的工作还比较薄弱。

建议: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尤其要注意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成才观,提高家长的亲子沟通技能;要注意开发和利用校外教育资源,加强与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公共文化机构、街道社区及青少年校外活动场所等的联系与合作。

心理健康教育同其他教育一样,不能只在教育内部开展,这是我们在推进学校教育现代化进程中形成的共识。发达国家的家庭教育和校外教育发展均比较成熟,有许多成功的经验,我们应当积极借鉴。在这一方面我们应进一步提高认识,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争取有所突破,开拓全方位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格局,提升心理健康教育实效。

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科学研究

服务标准:学校及教师应有科研意识,有一定的经费投入,承担各级各类心理健康教育科研课题;积极开展课题研究,有一批课题报告、论文、著作及调研成果等发表或获奖。

现状与经验:当前,我国心理健康教育实践处在内涵发展的新阶段,许多工作的深化和推进需要科研的引领。如心理辅导课程的建设、心理辅导室的标准化建设、教师队伍的建设、制度建设等各方面的工作均需要组织相关高校和研究机构的专业人员开展研究,尤其需要科研人员与基层学校开展相关合作研究,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拿出经得住实践检验的典型经验加以推广。基层学校,尤其是学校专兼职心理辅导员,通过开展课题研究,可以逐步提升自身理论水平和实践技能,边干边总结经验教训,逐步提升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水平。2013年以来,随着校本研究的深入,基层学校普遍重视科研工作,科研意识和能力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但总体来看,水平参次不齐,科研成果的转化效果尚不明显。

建议:应在学校领导、中层干部、一线教师三个层面开展科研,形成教育科研工作的全覆盖,以此加强教育科研的力度;要注意理论工作者和实践工作者协同合作,保障科研成果的科学性和实效性。

七、制度建设

服务标准:应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机制、教师培训、课程开发、辅导室建设等方面制定必要的规章制度。

现状与经验:在制定相关的规章制度方面,大部分学校还比较薄弱,开展得好的学校建立了学校心理辅导教师持证上岗制度、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和能力培训制度等,并明确了心理健康教育各类参与人员的职责。我国台湾地区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对心理辅导的课程标准,心理辅导室建设标准,各级辅导人员包括校长、辅导主任、辅导组长、资料组长、教务主任、德育主任、总务主任、年级主任、班主任、科任教师等在辅导工作中的职责作了明确的界定。

第9篇:孩子心理辅导内容范文

【关键词】课堂心理辅导;多元的学习方式;有效的学习策略

教师如何设计出优质的课程教学方案,并建构与之相适应的课堂教学模式,从而让学生获得成长,使教师自身也获得发展呢?实践表明,课堂教学中的心理辅导,能够为实现这一目标发挥重要的作用。

课堂心理辅导的关注点

课堂心理辅导关注的焦点是师学心理与精神层面活动。由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不断深入,许多材料表明,不少学生的心理困惑甚至心理障碍,是由于过重的学习压力、过重的课业负担,以及一部分教师不当的教育观念和教育行为造成的。要让每个学生心理健康,首先要有一个健康的课堂环境,健康的教师人格。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曾经说过,“在教育工作中,一切都应该建立在教师人格的基础上。因为只有从教师人格的活的源泉中才能涌现出教育的力量。”“没有教师对学生的直接的人格方面的影响,就不可能有深入性格的真正教育工作。”

如何关注师生心理和精神层面的活动?如何让教师积极的人格力量促进学生的人格发展?这就需要认识、理解和建构师生在课堂教学活动中积极的情感、动机、态度、价值信念,以及人际互动环境等。这些问题恰恰是课堂心理辅导所关心的领域,它既能够提供相应的理论支持,又能够提供具体的技术支持。可以说,心理辅导是实现有意义的课堂改革的重要途径。

课堂心理辅导的实施重点

课堂心理辅导的基本宗旨是促进师生积极的心理和精神活动,注重人文关怀,从生命的意义上提升课堂教学的价值。从这点出发,课堂心理辅导的基本任务有:帮助教师建立科学的学习观和积极的人性观,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心态、多元的学习方式、有效的学习策略,建立有序的课堂管理、和谐的课堂文化,帮助学生解决学习心理问题,等等。

在上述课堂教学心理辅导的基本任务中,有四项尤为重要。

1.读懂“天生我才必有用”

积极的人性观,要求教师用积极的眼光理解和评价学生,对每个学生要有积极的信念。我们要相信每个孩子内心蕴藏着积极的资源,相信每个孩子是可以变化发展的,相信每个孩子有各自的特长和才能。教师正是基于这样的信念,才会在教育和辅导中,对学生充满爱心和热情,充满积极的期待,才能帮助学生健康成长。

2.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心态

积极的学习心态是学生学习、激发创造力的内在动力。积极的学习心态包括自我意识、动机、情感与情绪、态度和价值观。它既有心理活动,也有精神活动,这是过去的课堂教学经常忽视的领域。人的生理活动、心理活动和精神活动本身就是一个有机整体,相互之间紧密相联,构成有血有肉的生命活动。 当前课堂教学中学生厌学情绪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学生厌学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宏观层面看有升学的压力和现行考试制度的原因,从中观层面看有教师教学的原因,从微观层面看有学生学习失败的原因等。课堂中的动机激发主要针对后两种情况。

3.帮助学生学会学习

在迅速变革的社会里,必须要有终身学习的理念,不善于学习的人会落伍。而有效学习的一个关键问题,即建构多元化的学习方式。

课堂教学中,教师如何引导学生的学习方式?目前有一种误区,即以非此即彼的思维方式看待学习方式,以为倡导探究性学习,就可以不要接受式学习。事实上,基础教育的大部分课程是需要接受式学习,没有接受式学习,学生怎么能够传承几千年人类文化的精华。我们需要反对的是被动的、无视学生主体性的接受式学习,而需要倡导有意义的接受式学习。学生在课堂不外乎是通过学习获得两种知识经验,即间接知识经验和直接知识经验,间接知识经验主要可以通过有意义接受式学习获得,直接知识经验主要可以通过探究式学习获得。因此,多元化的学习方式就需要教师有多元化的教学方式,只会讲授的教师就将受到现代课堂的严峻挑战。

4.建立和谐的课堂文化

良好的课堂心理环境本质上就是和谐的课堂文化,这种文化体现了师生的情感交融。和谐的课堂文化,首先是一种学习共同体的文化。“教学相长”这句古朴的教育信条,用现代精神加以诠释就是学习共同体。课堂里不只是学生受到教益,得到成长,其实教师也在课堂教学活动中不断成长。它要求教师不要以权威自居,居高临下,而是通过角色转换与角色认同,达到共同学习、共同成长。这种转换不是从一个极端走到另一个极端,而是从单一的课堂领导者角色向多重角色的转换,即领导者、组织者、鼓励者、建议者、同伴与朋友等。

学会倾听是掌握理解的一把钥匙。佐藤学在《在静悄悄的革命》中写道:“这种倾听不是听学生发言的内容,而是听其发言中所包含着的心情、想法,与他们心心相印,从而产生‘啊,真不简单’、‘原来如此’、‘真有趣呀’等共鸣共感。唤起这些情感体验可以说是倾听学生发言的‘理解方式’应具有的最重要的意义。”

心灵交融的课堂意义就在于,它能点燃学生和教师智慧的火把。

参考文献:

[1] 杨兆山.教育学[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