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少数民族学生教育案例范文

少数民族学生教育案例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少数民族学生教育案例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少数民族学生教育案例

第1篇:少数民族学生教育案例范文

关键词:课程体系;学习情境;教学建议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1 研究背景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统一的社会主义国家,在社会发展的进程中,各民族逐渐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文化特征。但由于历史、自然、基础、文化等各种原因,存在着民族间教育发展不平衡等问题,能否解决好少数民族的教育与发展问题,直接关系到经济发展、文明进步和社会稳定。

我国政府历来十分重视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问题,近年来,尤其是实施西部大开发以来,出台了多项重大措施,实施了一系列教育倾斜政策,少数民族的教育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但由于多数少数民族地区地处偏僻,自然环境恶劣,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目前的教育上仍然有一些突出的问题亟待解决。国家教育十二五规划纲要中指出“要加强对民族教育工作的领导,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切实解决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教育事业发展面临的特殊困难和突出问题。”[1]

目前,在全国众多高职院校中,软件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计算机应用技术等专业普遍开设,“C语言程序设计”是以上各计算机相关专业的基础课,也是很多工科院校的公共基础课,在少数民族地区和少数民族班级中也普遍开设,其教学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学生对后续课程的学习兴趣和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

2 教学现状

由于高职《C语言程序设计》具有广泛的应用领域,既具有高级语言的特征,又具有低级语言的特征,是各工科院校及计算机专业普遍开设的一门基础课。该课程主要培养学生掌握程序设计的基本思想和方法,并能应用所学知识和技能分析和设计程序,为后续的应用性课程和软件类课程的学习打好基础。该课程是通常是学生学习计算机语言类课程的第一门课,且内容丰富,语法繁杂,算法抽象,使用灵活,不容易掌握。对于汉语基础比较薄弱的少数民族学生就更难。

笔者通过教学团队对所授过课的六个少数民族班学生的调查发现,影响C语言学习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教育观念需要转变

少数民族学生受教育水平较低,除了经济发展等客观因素,主观上还存在着教育观念等方面的影响。目前,大部分少数民族地区教育经济效益、社会效益都不高,教育产业化尚不具备条件,加上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经济发展不景气等现实问题,造成部分学生家长产生难以承受的心理压力和经济负担,继而强化了“读书无用论”的思想,使得教育面临急剧滑坡,学生、家长主动接受教育的意愿受到很大影响,也直接影响到了学习效果。

(2)汉语、英语掌握程度不高

首先,大部分少数民族学生在自己的生活、生长环境中使用本民族语言,较少使用汉语。多数学生虽然从小学开始学习了汉语课程,但主要课程的学习都使用本民族语言,少数学生从初中才开始接触汉语课程,平时只有在与汉族同胞交往时才使用汉语,只对少数常见的生活用汉语掌握熟练,汉语水平难以得到提高,遇到稍专业的汉语词汇就感觉难以理解。

其次,大多数少数民族学生仅在高中时才开始学习简单的英语,有的甚至完全没学过英语,到高职阶段才开始从头学英语,而C语言的表现形式是英文,教师采用汉语授课,内容中包含大量英文词汇,这就使学生一看到C语言就产生畏难情绪。

(3)基础教育薄弱

大部分民族学生来自于偏远的农村,教育投入不足,办学条件差,师资严重缺乏,正规出版物数量有限、质量不高,现代化教学设施短缺,学生的受教育水平受到很大限制。对于语言课程,大部分学校只开设汉语课,基本不开设英语课。对数学、物理等知识的学习也停留在很肤浅的层面,很多学生在升入高职后还必须再下工夫弥补初等数学、英语等知识,这些课程对能否学好C语言影响很大[2]。

(4)教学内容不易理解

C语言是大部分大学生接触到的第一门计算机语言,该课程对学生的数学及逻辑思维能力要求较高。从人的语言到计算机语言的学习,对汉族学生尚有相当难度,对那些汉语、英语都还没掌握好的少数民族学生就更难。课程中的算法、语法、关键字、函数、指针等内容对民族学生都显得非常抽象。

3 课程体系的构建

针对以上调查结果和实践教学经验,结合少数民族学生的优势特色,经过反复调研和专家论证,本着“目标不降低、体系可重构”的基本原则,我们对课程改革从以下几个方面做了些有益尝试。

(1)培养目标上明确体现对少数民族学生汉语、英语的使用要求

“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的总体培养目标是:通过对课程的学习,学生掌握程序设计的基本方法、程序调试的常用方法、排错技能,具备阅读、分析、编写简单C语言程序和部分复杂程序的能力,为数据结构、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软件工程、java程序设计等后续课程打好基础,使学生具备高技能型人才所必需的计算机编程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同时,通过学习该课程,还应使学生具有较强的工作岗位适应能力、较高的职业素质和职业道德。

课程总培养目标又分成专业能力培养目标、社会能力培养目标和方法能力培养目标。少数民族学生的专业能力培养目标、方法能力培养目标与汉族学生相同,在社会能力培养目标中,明确规定学生通过学习应“①具备良好的组织和沟通协调能力;②具备良好的团队合作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③具备认真负责、积极进取、乐于奉献的工作态度;④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⑤具备较熟练的汉语表达、书写和简单的专业英语表达、书写能力。”这就从目标要求上体现了对少数民族学生的汉语和英语使用的最低要求,同时,多数少数民族学生还熟练掌握着本民族语言,通过课程的学习,不但专业能力得到提高,其多语种的优势也逐渐凸显。

(2)教学内容的组织安排上加大实践教学的学时比例

由于少数民族学生对汉语的掌握能力有限,汉语授课效果受到影响,双语教学虽然能发挥一定的作用,但多数教师对“双语”的掌握有限。通过调整理论、实践教学学时比例,加大学生的课堂技能训练学时,引入真实的小案例、小项目,把枯燥的理论知识与技能训练相结合,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作,专业技能水平逐渐提升,学习兴趣得到培养,带着问题学习,带着兴趣训练,学生的成就感、自信心也在不知不觉树立起来。在72学时的课堂教学结束后,再安排一周30学时的教学实习,引入综合实训项目,学生们通过分组实施、分工配合完成项目,在此过程中,学生们角色不同、任务不同,但总体目标一致。通过项目的组织实施和文档撰写,学生们不但提高了程序编写、排除故障、自我学习等专业能力,还锻炼了汉语表达、汉语写作能力、组织协调能力、沟通能力,强化了专业英语的使用能力,提高了对专业的热爱和学习兴趣。表1是课程教学内容的学时安排。

(3)学习情境的设计上突出对教学方法的建议

课程学习情境的设计上突出对教学方法的建议,强调以典型案例为载体,辅以生动形象的教学用具和多媒体课件,以课堂上的任务单及课堂之外的课业文本的方式开展教学,考核方式上将过程性考核与形成性考核并重,课堂上严格要求学生使用汉语表达,将与学习情境有关的专业英语词汇纳入过程性考核,对使用本民族语言熟练解决专业问题的学生予以肯定和鼓励,激励少数民族学生发挥语言方面的优势[3]。表2是“一维数组及其应用技术”学习情境计划表。

(4)师资团队结构上要求配备精通少数民族语言的教师

面向少数民族学生开展教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有与学生形成良好的互动,达到师生间互相认同才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这就要求师资团队中需要精通少数民族语言的教师,这样既便于开展双语教学,又便于师生之间互动、教师之间交流学习[4]。同时,主讲教师还应该熟知班级中少数民族学生的风俗习惯,知己知彼,才能更好地做到互相尊重、默契配合。

(5)教学资源要求有一定数量的民语言教学资源

一套完整的课程体系需要有丰富的教学资源作为支撑,少数民族学生学习计算机语言类课程,面临着汉语和英语学习的双重压力,同时,他们也渴望把自己的母语与专业学习结合起来,因此,教师在提供、制作教学资源时,应尽可能为少数民族学生提供一定数量的民语言教学资源,便于学生的多方向发展[5]。

4 结语

我院民族班学生的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体系自2011年开始尝试进行改革以后,教学效果明显提高,学生对师资队伍的教学评价连续3年达到优秀,学生参加全国技能大赛多次获奖。我们在后续的班级教学实践中又不断总结经验,完善体系,反复论证,即使少数民族学生的学习效果达到了课程教学目标要求,又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排除了畏难情绪,使该课程成为了一门学生会学、爱学的课程。

参考文献

[1]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2010,(08).

[2] 黎路,薛先贵.民族地区《C语言》教学方法探索[J].福建电脑,2010,(10):203-204.

[3] 王云,郭华丽.李伯飞.情境教学模式在“C语言程序设计”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教育信息化(高教职教),2012,(5):64-66.

[4] 熊春荣.“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案例驱动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玉林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2010,(5):119-121.

[5] 张环,杨晓波.民族院校《C语言程序设计》汉英双语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教育,2012,(11):47-49.

第2篇:少数民族学生教育案例范文

关键词:少数民族;高职学生;法律教育认知

一少数民族高职学生法律教育认知培养的重要性

(一)基于群体效应的法律教育认知培养重要性

目前我国少数民族高职教育教学取得了较好的发展。在我国各少数民族自治区及各地区的高职院校中都有少数民族学生的身影。另外,我国也十分注重对少数民族学生高职教育工作的开展。在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建设和各民族共同发展的目标带领下,少数民族高职学生所受到的关注度越来越高,作为新时代的接班人,高职学生需要承担着建设祖国的重任这就要求少数民族学生具有较好的法律知识水平。并且少数民族高职学生的法律意识强弱还将直接影响到我国各少数民族成员参与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的进程。

(二)从少数民族高职生素质角度上来看

良好的法律认知是提高和培养少数民族高职生整体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教育部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就提到了将法制教育和法律教育作为高职阶段教育教学的重点,高职院校要围绕着培养具有良好品德和法律认知的新时代社会主义接班人来进行教育教学工作开展。少数民族高职学生在毕业后将踏入少数民族建设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岗位上去,牢固的技能和优秀的法律知识是保障学生们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能够知法、守法、用法的基础,确保少数民族高职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主义的建设需求,为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群众基础保障。

(三)从高职院校人才教育角度上来看

少数民族学生作为目前高职院校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其进行法律意识培养是保障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良性发展的基本前提和重要内容。我国的教育教学自古以来就非常重视教化教育和德育教育,这是我国汉族历史文化和汉族人文环境所造价的教育理念。对于少数民族学生而言,其与汉族文化之间的交流相对较少,少数民族的自身思想和德育观念也与传统汉族思想上存在一定的差异性,但就目前的民族共荣的理念下,汉族和少数民族在德育观念上需要进行交融和结合,要树立正确的德育教育理念来培养新一代的人才,而高职教育教学中的德育教育就是帮助少数民族学生了解和接纳民族共荣下的法律法规的重要环节。因此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从时效性和现实意义上来看都比较强。

二少数民族高职学生法律教育认知现存的问题

目前,我国少数民族高职学生的法律教育主要以课堂教育为主,教师主导课堂学生被动接受模式是目前少数民族高职学生法律教育的主要模式。目前的少数民族高职法律教育缺乏针对性,难以满足少数民族学生的法律学习需求,及难以满足社会对高职人才的专业化要求。从少数民族高职学生的表现上来看,其大多还停留在法律素质培养的基础阶段,即处在法律知识的吸收和掌握的层面,但在这一层面上,我国目前的少数民族高职学生培养都没有取得较好的培养效果。从法律信仰和法治认知教育方面上来看,少数民族学生对民族本身的宗法的追崇度较高,以至于法律信仰主要围绕着其民族宗法来进行养成和建设,这就导致了目前的法律教育所传输的信仰理念属于外来信仰模式,很难自发地让少数民族学生进行掌握和了解,并很难有效进行法治认知的渗透和法律素养的培养。

三少数民族高职学生法律教育认知培养策略

(一)注重普法课程建设,增强少数民族学生的法律认知

要想培养起少数民族高职学生良好的法律意识,就需要在进行普法课程建设的时候遵从少数民族高职学生们的身心发展规律,采用校内外普法课程结合的教育模式,以知识和事实的有机结合来实现法律观念的传导。例如,教师在课上进行普法知识教育的时候需要结合当前的实际情况,通过案例教学模式来让学生们更好地了解和掌握普法的内容和应用。同时以法案结合的形式让少数民族学生们了解什么是法律允许的事情和什么是法律明令禁止的事情,并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们自觉地进行行为的规范,做到守法和懂法。此外,在进行教学的时候,还需要注重权利与义务的价值明确,要让学生们知道权利和义务是相辅相成的,无权则无义务。要让少数民族学生们认识到,要想获得相应的权利,就需要履行应尽的义务,反之,亦是如此。少数民族高职学生在学习法律的时候还需要深刻地认识到,当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侵犯的时候一定要学会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而自己在维护个人权益的时候还需要尊重他人的合法权益。

(二)做好少数民族高职学生的法德同步教育

法律与道德从根本上来看其具有一定的一致性。二者之间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因此高职院校在进行法律教育的时候需要融合德育教育来进行开展。要通过德育教育来辅助少数民族高职学生形成较好的法律意识和法律观念,并帮助其构建有效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避免学生受到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导致少数民族高职学生误入歧途。在进行少数民族法德同步教育的时候还需要做好对学生的引导工作开展,要通过教师的有效引导和思想道德教育来让其形成正确的自我认识,并学会是非明辨,理论德育观念,形成法律与道德良性建设的少数民族高职学生人才培养机制。

(三)注重心理教育引导,构建学法心理基础

近年来我国高智商和高素质人群犯罪率正在逐日提升,尤其是高职、大学阶段的人群为犯案多发人群,产生这种问题的原因就在于高职学生和大学阶段学生的法律观念匮乏及法律意识薄弱,少数民族高职学生更是存在法律心理匮乏的问题。基于此,高职院校在进行少数民族高职学生教育教学的时候一定要注重对高职学生学法心理建设。对于少数民族高职学生而言,其普遍存在意志力薄弱和情绪不稳定等心理问题,因此高职院校需要注重对少数民族高职学生的心理健康引导工作开展,帮助其克服不良的情绪所带来的影响。此外,少数民族高职学生在高职院校的人际交往、生活学习上都会存在一些无所适从的表现问题,并且其还要承担着各种各样的压力,对于少数民族高职学生的心理极易产生心理障碍问题,并产生法律学习的抵触情绪,基于此,高校需要针对少数民族学生特点进行心理辅导课程和部门建设,通过有效的教育和引导,帮助其正确地看待学习和生活,正确处理和释放压力。

(四)注重少数民族高职学生维权意识建设

少数民族职校生证据意识薄弱的关键在于我国法律文化和历史传统的影响。人际交往中,人们往往注重人际关系和人际关系,学生彼此借钱,由于情况,不要借记便条。如果对方因各种原因不付钱,那么原因不明。因此,有必要加强对少数民族高职学生生活中收集证据的意识。同时,要加强少数民族高职学生保护证据的意识。证据收集不仅更重要,保存也很重要。如果只收藏不注意保存,那么收藏的意义就不会体现出来。当一个人的利益受到侵犯时,人们就无法获得正义。保留各种借记通知单,电话记录中的金融交易,银行转账凭单等,这些都是自我利益的证据,如果丢失了,就有可能失去诉讼权益和机会。因此,加强保留证据意识是非常必要的。需要指出的是,在收集证据的过程中,学生必须采用合法渠道,不得损害他人利益。也就是说,学生应该知道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从而有意识地守法、用法、遵法。

第3篇:少数民族学生教育案例范文

关键词:案例教学;新疆;少数民族学生;食品营养学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2-0067-02

食品营养学(food nutrition)主要研究食物、营养与人体生长发育和健康的关系,以及提高食品营养价值的措施[1],主要研究人体营养规律及其改善措施的科学,内容包括营养学基础,各类食物的营养价值、不同人群营养、营养与疾病、社区营养等;具有很强的科学性、社会性和应用性,与国计民生的关系密切,它对于居民改善营养、预防疾病、增强体质、提高健康水平等方面有重要意义。本课程的教学不仅要让学生掌握食品营养学的基础理论知识以及实际的应用能力,还要深入理解食物、营养与人体健康的关系,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具备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独立分析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合理利用食物资源,改善人民营养。

新疆是我国少数民族主要聚居地之一,根据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新疆少数民族人口数量为12985821人,占全疆总人口的59.52%。由于新疆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教育水平相对落后,尤其是偏远地区受教育条件的限制,师资力量匮乏,教学水平不高,导致少数民族学生的基础文化知识薄弱,另外,汉语的熟练程度也是影响他们学习适应的重要因素。所以新疆少数民族学生有强烈的求知欲,但基础相对薄弱,语言不够熟练,文化背景差异等是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普遍存在的特点[3]。新疆少数民族的饮食文化资源,积淀厚重、种类多样、特色鲜明,是我国饮食文化体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如何将食品营养学基础知识与新疆少数民族饮食文化结合起来,调动起民族学生的积极性,是讲好少数民族学生食品营养学课程的关键所在。

案例教学法(case-based teaching)起源于1920年,由美国哈佛商学院所倡导,是一种以案例为基础的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有以下的主要特点。首先,有明确的目的性,目的在于突出经典案例,有针对性地对学生的阅读、分析、讨论等能力进行培养,从而让学生掌握熟练的严密的逻辑思维,以此来提高学生的能力。其次,有客观真实性,客观真实性主要表现在所有的案例讲述都必须是真实的,所以学生结论也需要总结得很真实。第三,较强的综合性。原因有二:一是案例较之一般的举例内涵丰富,二是案例的分析、解决过程也较为复杂。学生在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的同时,还必须要能根据不同环境、情况下迅速作出反应及决策。第四,深刻的启发性。案例教学是一门辩证的学科,其目的在于启发学生自主思索能力,启发学生建立一套科学的、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第五,突出实践性。校园在传播知识的同时,也给予学生接触社会的机会,学生在解决遇到的问题的同时,自然要运用理论来解决实际问题,从而提高能力。教师于教学中扮演着设计者和激励者的角色,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是一种相当有效的教学模式,即指由教师选出专业实践中的典型案例后,组织学生分析和讨论,提出解决问题策略的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的核心就是注重理论联系实际,通过具体的案例分析来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与运用,丰富课堂内涵,激发教、学双方的活力和效率。

案例教学法的基本步骤是:(1)教师提出典型案例,学员查阅相关资料和刊物,搜集信息,积极思索,提出解决问题的初步方案。(2)分配学习讨论小组、讨论地点等。(3)集中讨论,各个小组派出自己的代表,发表本小组对于案例的分析和处理意见,发言之后小组内成员要接受其他小组成员的讯问并做出解释。重点讨论意见比较集中的问题及处理方式,提出合理解决方案。(4)小组总结,总结规律和经验,也可以是获取这种知识和经验的方式。

首先,案例的内容应具有目的性、真实性、典型性,具有可讨论性、启发性。所选案例不但要符合教学目标,而且还应是教师自己能把握、学生易于认同和接受的,最好来源于新疆少数民族生活实际,案例涉及内容相对集中,一般没有唯一或固定的答案,可以引起争论,激发学生多角度,深层次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等,如在学习营养与人体健康关系时,可举新疆抓饭的例子,通过分析抓饭的组成与营养来指出新疆少数民族饮食与血脂的关系,进而分析少数民族群众长寿等关系。教学开始前1~2周,把案例布置给学生,并提供相应一些参考书目、文献等,让学生有充裕的时间完成对与案例相关基础知识的了解和掌握,只有在此基础上,学生才能够对案例进行深入的分析,并提出自己的观点。

其次,分配学习小组,根据学生对案例的兴趣大小、汉语熟练程度、查阅文献的能力等分组,如在学习能量或膳食宝塔这一部分内容时,可以将新疆馕作为主食案例,分析目前新疆馕产品品种、生产方式和营养关系等,将学生3~6人分成小组,组内分工明确,分配讨论地点,以小组为单位,围绕案例基本素材,梳理案件背景信息,通过独立思考,组内讨论交流,就案例提出的问题进行分析、讨论和小结,通过兴趣案例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案。

再次,集中讨论,交流案例,如在学习各类食物营养价值时,可以将新疆各民族特色饮食作为教学案例,全班各个民族小组代表发言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及方案,其他人员可对其观点提出质疑并得到合理解释。集中讨论是学生参与表达、质疑,澄清理解误区,巩固所学知识的重要机会。在集中讨论时,每个小组都要做到有备而来,既要善于倾听,又要勇于质疑。教师应注重创造良好的交流气氛及环境,并以参与者的身份发言,勿以权威自居。

最后,在充分交流的基础上达成共识。教师对各小组的解决方案做出恰如其分的评价和总结,并及时纠正学生在该问题上的知识误区,补充知识盲点,尤其是指出新疆民族特色饮食的科学性与不足之外,帮助学生分析其深层次原因,将整个知识体系简明扼要地概述清楚,鼓励和赞扬学生提出的新问题、新见解、新观点,激发学生继续对该案例探索的热情。

案例教学的体会:通过案例教学把食品营养学的理论知识与少数民族学生现实生活相结合,使课堂教学变得生动、形象、活泼,把传统的“以教为主”的教学模式转变成“以学生为中心”的启发式思考实践模式,同时将学生被动听课变为主动参与、自然地融入角色,并将自己所学的知识综合、分析、讨论。案例教学法并不是一个固化的教学模式,仍然由教师主导整个教学过程,将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由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

参考文献:

[1]孙远明.食品营养学[M].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10.

[2]马正亮.我国少数民族人口发展状况分析[J].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31):80-89.

[3]孟琪,张燕飞.新疆高校少数民族学生特点及管理工作探析[J].科技信息,2013,(20).

[4]张焕新,张伟.案例教学法在《食品营养与卫生》课程教学中的实践[J].科技创新导报,2012,(28):225.

基金项目:塔里木大学高教研究项目“《食品营养学》课程创新实践教学研究,(TDGJ1312)”,塔里木大学“农产品加工及贮藏工程重点扶持学科”支持。

第4篇:少数民族学生教育案例范文

关键词:少数民族 资助工作 对比分析 工作方法

一、两位少数民族学生基本情况介绍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目前由56个民族组成,各个高校少数民族学生比例占到9.7%左右。由于地理位置、民族习惯、教学质量、民族信仰、经济环境等所造成的少数民族学生和汉族学生之间、少数民族学生之间都存在着语言、学业基础、家庭经济上的差异,据相关研究表明,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总比例为20%左右,而少数民族学生这一比例则达到了60%左右[1],同时经济条件和学业基础,是造成少数民族学生成为高效管理工作者重点关注对象的主要因素。本文将列举两个特殊的少数民族学生做为案例研究的素材。

L学生,男,维吾尔族,喜欢运动,是学院篮球队主要成员之一,来自新疆维族自治区吐鲁番地区,为某北京市高校2012级学生,家中父母均无工作,学费三年采用国家助学贷款的方式解决,母亲常年卧病在床,有一个姐姐已经出嫁,家中经济来源全靠父亲一人务农,学业底子薄,每年均有多课成绩不及格;Y学生,女,回族,北京市某高校2014级学生,来自宁夏回族自治区,高中就读于一所回民学校,有一个妹妹还在上高中,家中父母均已年过60,无主要劳动能力,且以务农为主要收入来源,学费采用生源地贷款的形式解决,但该生学习成绩较好。

二、两位少数民族学生在校面临困难的异同点

两位少数民族学生面临的困难很多,但又有各自的特点和急需解决的问题。1.家庭经济困难,从两位少数民族学生的基本情况介绍可以看到,两位学生都来自少数民族自治地区,家中都以务农为主要收入来源,且存在造成家庭经济困难的原因各有不同,L学生父母均无工作,且为重病家庭,而Y学生父母年事已高,无主要劳动力;2.学业问题,维族学生由于从小在语言上的不足,和回族学生在学习成绩上相比,具有明显的劣势,该回族学生多次在省市数学竞赛中获奖,而维族学生就前两年的学业情况看,每学期都有2-3门学科面临重修,但新疆民族班有国家政策照顾,在顺利毕业这个环节上还是占有一定优势,例如:在某些要在高年级专业分流时,新疆民族班学生不用参加成绩排名,可以直接进入特定的优势专业;3.语言问题,语言问题会造成其他许多问题,例如:学习成绩、与学生之间的交流等,维族学生从初中就在国内某发达城市上学,但上学采用的方式是新疆民族班,周围的主要学生仍然是维族学生,交流也以维语为主,与他们用普通话流利地交流有一定困难,而回族学生虽在宁夏回族自治区的回民高中上学,但仍以汉语为母语;4.民族信仰,L学生由于从初中开始在某发达城市上学,接受的民族风俗冲击并不是很强烈,但仍然保留着维吾尔族最基本的民族信仰,例如:均在穆斯林餐厅就餐等,回族学生则相反,从小学直到高中均在回民学校学习,民族信仰的特点较为鲜明;5.难于融入正常的学习生活,新疆维族学生由于从初中就在内地生活在一起,民族团结意识较回族学生强烈,Y学生和L学生一旦受到语言和行为上的刺激,Y学生更易与他人产生摩擦,同时由于自身的生活习惯和沟通不畅的限制,容易产生不可调和的矛盾,影响正常的学习生活。

这两位少数民族学生还面临着许多困难,这里不一一列举。高校管理工作者,特别是一线的辅导员、班主任,面对不同的工作对象和情况,要求采用不同的工作方法,解决不同学生的具体困难。

三、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采用资助工作方法分析

1.资助工作中经济救助上的异同。两位少数民族学生均为学校绿色通道学生(家庭经济困难),除国家励志奖学金、国家助学金等国家层面的资助,来自新疆维吾尔族的L学生,还有来自少数民族地区的政府奖助学金以及学院内部的维族和哈萨克族学生资助政策,而宁夏回族自治区的Y学生,并未享受到一些专门为他们准备的奖助学金。所以,在资助工作中,要有意识地跟踪Y学生的经济状况,例如:在辅导员进行深度辅导工作时,要有计划和侧重点,不但要从Y学生本人着手,在保证Y学生没有负面情绪的条件下,了解该生的生活状况,同时还要从该生周围学生了解平时的经济情况;在学院政策允许的情况下,有意识地向该类学生倾斜资助的力度。在国家助学贷款、生源地贷款等手续上,尽量帮助他们顺利完成审批工作,帮助他们在校园内积极参与勤工助学工作等。总体上讲,来自新疆、等地的少数民族学生各方面的资助要多一些,而回族等其他少数民族的学生在享受国家、当地政府层面的资助较少,所以在进行经济层面的资助工作时,不要只将工作重点落实到L学生身上,而需要特别关注Y学生。

2.资助工作中学业帮扶上的异同。学习成绩对于Y学生和L学生都是一个难题,但Y学生从小接受汉语教学,以汉语为母语,成绩较好,但和经济较发达的其他地区学生来说,还是有较大差距,而L学生在学业上享受国家教育的优厚政策,所以Y学生和L学生都是要投入大量精力进行帮扶的对象。据观察,新疆民族班学生高考分数普遍偏低,以北京市某重点高校为例,和正常高考录取分数线相比,新疆民族班学生甚至要低200分左右,同时,进入高校会享受一些特殊的帮扶政策。而来自宁夏回族自治区的Y学生,除高考享受少数民族加分政策外,并没有专门的帮扶,缺少各方面的关注。在学业帮扶上,应该将Y类学生和L类学生均列为关怀的对象,而且还要侧重于Y类学生,制定学生党员、成绩优秀学生一帮一措施,不间断地关注Y学生和L学生的学习状况,督促他们多去自习室和图书馆,让他们明白“区分人和人差距的并不是困难,而是能否坚持到底”的道理,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和人生态度。

3.资助工作中思想教育上的异同。随着国内部分少数民族不法分子引起全国各族人民愤怒的暴行偶有发生,少数民族学生的思想工作是高校管理工作者的主要工作难点之一。Y学生和L学生均为少数民族学生,高校一线学生工作者需要特别注意他们的思想动态,在进行深度辅导工作时,重点挖掘他们周围的学生和周围少数民族朋友的想法,同时要进行民族团结的思想教育工作,让他们能自觉地不搞小团结、不搞民族分裂等违法活动,有明辨是非的能力,有帮助他人认识真善美的能力。在对Y学生和L学生思想工作时,重点要放在L学生上,据相关调查表明,维吾尔族学生具有公民身份评价较差和冲动性的民族情感问题【2】,L学生较Y学生从初中就和内地学生生活在一起,但教学班级中的同学全部是维族学生,民族团结意识较Y学生更强,同时Y学生的生活习惯和汉族学生更接近,L学生更容易和其他学生产生矛盾。

4.资助工作中职业生涯规划帮助。由于地缘差异和地区经济发展的并不同,Y学生和L学生在职业生涯规划的视野上较普通学生窄,对自身发展缺乏正确的认识和规划。L学生具有民族身份的优势,能同时说汉语和维吾尔语,是其民族中文化层次较高的优秀人才,在L学生所在的新疆地区急需高层次人才,在就业工作中存在的困难较Y学生少,而Y类学生在就业时面临的问题更加突出,表现在学业成绩缺乏竞争力、人际交往能力较弱、学习能力较差、生活习惯差异等方面,而L学生回家乡就业完全不存在以上问题。高校一线工作者要有侧重地引导Y学生做好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不帮助其顺利完成学业时,重点培养该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树立正确的职业生涯观念,推荐、鼓励其到家乡或西部等竞争较小的地区就业,并在职业生涯规划的过程中不断地帮助他们完善自我,做全面发展的当代大学生。

针对以上两位学生的不同情况,高校管理工作者采取的不同工作方法还有许多,要学会在不同情况时应该抓住工作中的关键点,才能在工作中游刃有余。

四、少数民族资助工作中的两个关键点

少数民族资助工作中有两个关键的原则,一是要维护少数民族学生的心理稳态,二是要保证少数民族学生顺利完成学业。

1.维护少数民族学生心理稳态。心理稳态是一个宽泛的概念,要求高校管理工作者在平常的工作中,注意自己的言行,以身作则为普通学生做示范,保护少数民族学生的心理健康,不出现情绪上大的波动,在关心他们的同时,不要少数民族学生感到自己与其他普通同学有所不同,维护少数民族学生心理稳态是保证其行为稳定的前提条件。

2.保证少数民族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要尽自己最大可能保证他们正常学习生活地正常进行,Y类学生和L类学生克服了巨大的困难才进入到高校中学习,如果因为经济条件或其他少数民族学生自身不能控制的因素而中断学业,将会使他们的人生轨迹出现偏差,保证少数民族学生顺利完成学业是少数民族学生日后正常生活的一个有力保证,对维护社会安全稳定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Y学生和L学生不同情况,高校管理工作者采用的不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时,可以发现任何资助工作均是建立在以上两个关键点之上。在抓住以上两个基本点以后,所有的少数民族资助工作将在一定的工作框架下顺利运行,具有较为重要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第5篇:少数民族学生教育案例范文

一、新疆农村少数民族教师信息素养的基本状况

1.信息意识方面

信息意识是对信息及信息技术的功能、价值重要性等的认识。我们以农村少数民族中小学教师对信息以及信息技术的态度为基点进行调查,结果如下:

⑴信息需求强烈,但满足需求的行为在总体上没有达到高度自觉水平

教师信息需求的强烈程度反映的是教师搜索、吸收信息的动机水平。调查发现,农村少数民族中小学教师的信息需求强烈,有的教师认为需要不断地进行知识更新,希望能及时了解教学发展的动态信息。他们对现有信息条件,获得信息的手段途径等方面的满意度只有10%,这反映出教师信息需求的强烈程度。但较强烈的信息需求与农村少数民族地区客观信息环境之间存在矛盾,使农村少数民族教师满足需求的行为在总体上没有达到高度自觉水平。表现在:并不是所有教师都能够采取积极措施满足自身的信息需求。当问及教学过程中出现信息、知识匮乏时的举措,仅有少数的农村少数民族教师表示会积极采取各种方法加以解决。大部分教师表示在学校条件许可范围内能解决就解决,不能解决则听之任之。

⑵对信息技术重要性有一定认识,但在教师角色期待和现实之间难于找到平衡点

教师只有充分认识到信息技术的重要性,才有可能在教学过程中主动地获取、利用和开发信息。调查发现,80%的农村少数民族教师认为在教学过程中使用多媒体会使学生学习积极性显著提高,65.3%的教师认为中小学教师应该掌握教学软件的设计和制作技巧。数据表明,随着教育发展和政策导向,教师信息认识有一定提高。但调查也同时发现,由于农村地区教育投入严重不足,导致教育教学条件上的匮乏,使大部分教师在认识到信息对教育教学重要性的同时,感到社会对教师的角色期待以及农村少数民族地区教师在现实条件下可成就的角色之间有强烈的冲突,在二者之间很难找到平衡点。调查显示,80%以上的农村少数民族教师认为如果有学习信息技术的机会,表示会参加。即使培训需要教师自费参与时,仍有20%的教师表示愿意考虑参加,这在教师工资水平还不高的农村少数民族地区是难能可贵的。

2.信息知识方面

信息知识包括信息理论知识和信息技术知识,是信息素养的基础。调查结果显示,农村地区少数民族中小学教师的信息知识水平不容乐观。表现在:

⑴信息理论知识匮乏,缺失状态严重

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往往需要在实践中体会,农村少数民族地区信息技术实践的不足直接导致对信息理论知识的忽视。调查和访谈结果表明农村少数民族中小学教师在教学中更突出地表现出重实践、轻理论的倾向。部分教师把信息技术简单理解为电教,有的教师把信息技术等同于计算机技术,还有的教师表示信息理论知识没用,不如直接学点技术实在。教师们很难意识到任何能力的形成与发展都要以一定知识为基础,教师信息知识的欠缺必然伴随着信息能力的低下。

⑵受信息环境影响,有限的信息技术知识无法内化

农村少数民族地区总体经济水平仍不高,教育投入还比较少。虽然教育扶贫项目帮助部分地区学校初步改善了硬件设施和信息条件,但总体而言,农村少数民族地区学校信息环境还很差。受此影响,即使教师们通过各种培训或进修途径获得一些信息技术知识,但回本地区、本校后却无法延续信息活动。 因此使有限的信息技术知识浮于表面,无法内化,而且极易遗忘。调查发现,相当一部分教师缺乏最基本的常识性信息知识,仅有35%农村少数民族教师知道可以用Powerpoint制作电子幻灯片。

3.信息能力方面

信息能力是信息素养的核心,没有信息能力,信息素养就成为一句空话。信息化教育中,教师信息能力水平的高低决定了教育的质量。在农村少数民族地区中小学教师信息能力的主要特点有:

⑴教师信息能力在信息源和信息渠道的约束下,只能作基础层面的低效体现

由于农村少数民族地区教育投入的不足和偏远的地域特点,使很多学校的计算机特别是网络资源几近空白,绝大多数学校只有数量有限的常规媒体。虽然多数教师具有使用常规电教媒体的能力, 但适配软件的不足,又使这类媒体无法成为主要信息源。广大农村少数民族教师首选信息源依然是传统图书资料,这使教师信息能力只能在传统信息源和信息渠道的约束下作基础层面的低效体现。调查结果证实了这一点,在四个可复选信息源中,个人购置和学校图书资料的选择频率分别为40%和58%,网上信息源的选择频率仅有6%,对常规媒体使用情况调查表明,农村少数民族地区的教师表示会使用简单电教媒体,投影仪是使用频率较高的设备之一 ,20%的农村少数民族教师制作过幻灯片或投影,但教师普遍认为在教学中对电教媒体的利用不够充分,缺乏与学科教学整合的能力。

⑵基于网络和计算机的信息能力亟待提高,许多教师尚无危机意识

基于网络和计算机的信息能力是教师信息能力中最具时代特色的部分,如果这方面的能力缺失,信息素养只能停留在低水平层面上。而调查表明,这恰恰是农村少数民族地区大部分教师信息素养中最薄弱的部分。访谈发现许多教师对此尚无危机意识,没有认识到以计算机和网络为代表的新技术将促使教学发生根本性的变革,仍在沿袭传统的思维方式思考这种新生事物。

4.信息道德方面

信息道德认识模糊,信息道德体系不健全。教师劳动的特殊性决定了在任何形式的教育中教师自身的道德水平能够影响其劳动产品。在信息化教育中,教师不仅要具备传统教育范畴的品德修养,更要具备一种新型的品德─信息道德。在信息空间中,教师要懂得与信息技术使用有关的经济、法律等知识;要懂得并遵循网络空间的游戏规则。调查教师对于在科研教学文章中直接使用网上下载资料的态度反应各异,有36%的教师表示无所谓。这表明广大教师没有较明确的信息道德标准,信息道德认识模糊。

二、农村少数民族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影响因素分析

由于区域之间经济发展水平和文化氛围的差异性,影响新疆农村少数民族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教育的因素也不同。除了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落后、教育观念陈旧、教学资源缺乏等基本影响因素之外,我认为农村少数民族中小学学校教师信息素养教育的文化氛围也应是影响农村少数民族教师信息素养水平的主要因素。下面我在调查分析的基础上,分别对这些影响因素进行分析:

1.信息基础设施落后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目前农村少数民族中小学在计算机设备数上很缺乏,教师用机每校平均2台,有些学校没有计算机,多媒体教室和校园网的拥有量远远低于县级的学校,小学的拥有量几乎为零。在信息基础设施落后的条件下,教师缺乏应用信息技术教学的物质环境支持,影响了其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的积极性。

2.信息化教学资源匮乏

农村少数民族教师能够接触到的一些软件多是面对城市的内容和硬件配置,更偏远的乡村由于不具备卫星传播和网络系统等先进的信息传播设备,教师不能及时得到新的教学信息,课堂内容大多局限于传统的教材。在我们对农村少数民族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调查时发现,多数少数民族教师能够理解和接受新的教育理论和教学方式,但由于缺乏适合于农村学生学习的信息化学习资源,新课程改革在具体实施时受到了很大的影响。

3.教育观念落后,缺乏对信息素养深刻的认识

由于我国长期受传统教育的影响,农村少数民族教育仍以 “升学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目标。通过升学跳出农门,变成城里人,是农村少数民族孩子追求的最大人生价值目标。在这种背景下,农村少数民族中小学教师肩负着比城市教师更重的教学压力,很多教师认为只要把学生的成绩提上去了,也就完成了教学任务,学校领导在评价教师教学成绩时,也以学生的学习成绩为标准。大多数农村少数民族教师满足于传统的教学方式,缺乏提高信息素养的意识。

4.农村少数民族学校信息技术应用文化氛围淡薄

在农村少数民族学校信息设施建设、教育观念相对落后的条件下,农村少数民族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较差是必然的。我认为教师信息素养教育的环境并不仅仅是物质支持条件的满足,如果农村少数民族中小学教师能利用有限的信息设备开展信息技术教学应用,自觉提高自身的素质,学校领导和教师形成使用信息技术的自觉意识和行

为,教师的信息素养水平在实践中就会得到不断的提升。

5.缺乏与农村教师信息素养相适应的培训

农村教师参加信息素养教育的机会很少,当地相应的培训机构也很缺乏。培训内容局限于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多媒体、网络等计算机技能方面的知识,缺乏相应的现代教育理论和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知识。培训方式一般是“重理论、轻实践”的模式,教师不能结合自己的学科进行有效的学习。培训的结果是教师在实践中不会很好地利用信息技术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不能与学科课程很好地整合起来。

三、农村少数民族教师信息素养提升策略

1.政府部门加大对农村少数民族地区信息设施投资的力度

为尽快实现教育信息化,国家、地方有关政策应向农村少数民族地区倾斜,加大对偏远、贫困乡村地区的投资力度。继续抓好农村少数民族“校校通”工程建设,使农村少数民族中小学师生都能共享网上优秀的教育资源,提高农村少数民族中小学的教育教学质量。增强对偏远、贫困地区的信息设施投入,以信息技术促进农村少数民族教育的跨越式发展。

2.建立适应农村少数民族教育的信息化教学资源

长期以来,多媒体学习光盘、网络课程学习资源城市化趋向特别严重,农村少数民族学生缺乏适应其生活、学习特点的信息化学习资源,这样给农村少数民族教师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教学带来了很大的困难。针对这种情况,信息资源开发者在开发数字化资源时,应关注一下农村少数民族学生的生活和学习情况,使他们在了解城市文化的同时,也能继承农村少数民族优秀的文化。条件好的农村学校,也可以利用当地丰富的自然资源,开发一些学生比较熟悉的校本信息化资源。

3.转变传统的农村少数民族教育观念,提高少数民族教师自身的信息素养

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尊重学生的主体性。为了体现教育的公平性, 我认为,农村少数民族学生在继承农村少数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基础上,应该和城里孩子一样享受信息化社会带来的现代化信息资源。信息化社会除了需要人们具备传统的“读、写、算”能力之外,还必须具备信息素养。农村少数民族教师应该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以适应信息化社会的要求;改变传统的“精英教育”观,在尊重学生个性差异的基础上,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此,农村少数民族教师应不断提高自身的信息素养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使他们能适应信息化社会的需要。

4.加强农村少数民族教师的培训,开展农村少数民族教师信息素养教育

教师教育是知识经济时代对教师提出的新要求,特别是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加强对教师信息素养的教育,是信息化社会对教师职业提出的新要求。农村少数民族教师信息素养教育除了和城市教师一样,培养其信息意识、信息能力、信息伦理道德之外,还要培养他们先进的教育理论和教学方法。在培训时,我们要针对农村少数民族教育、学校信息设施和少数民族教师的特征,选择适合于农村少数民族教师需要的培训内容。在培训方式上,学校根据少数民族教师信息素养的实际水平和当地的资源条件,选择适合的培训方式,也可以采取多种培训方式相结合。

⑴远程教育培训方式

现在很多地区的农村学校都拥有了卫星转播设备,我们可以利用卫星传播系统对教师进行信息素养的培训,具备网络设备的学校可以让教师通过网络资源的学习来提高信息素养。除此之外,还可以把一些优秀的教育资源做成光盘,让少数民族教师通过观摩学习提高信息素养。

⑵教师“参与式”培训方式

就是让教师带着“学科教学任务”参加培训,教师在培训过程中可以感受到应用信息技术教学带来的优势;教师接受的培训内容和教学紧密地结合起来,便于教师在“学”中“做”,在“做”中“学”。就少数民族农村教师的整体情况来说,采取“参与式”培训方式会困难一些,但确实是有效的方式,让教师带着自己的教学任务进行案例学习,容易使他们形成内驱力,获得成功体验,从而激发他们在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的兴趣,迅速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⑶校本培训模式

学校根据自己的情况,充分利用本校的资源,制订适合本校教师特征的培训体系。可以组织各学科经验丰富、信息素养水平较高的骨干教师,通过优秀案例对教师进行培训,也可以邀请一些信息技术教育的专家到学校作专题讲座。

第6篇:少数民族学生教育案例范文

一、 新疆少数民族汉语言专业应用语言学课程教学现状分析

1、 语言学教材缺乏针对性

教材是教师和学生进行教学活动的重要依据,选用合适的教材是教师备课、上课,学生学习的基础和前提。而新疆高校少数民族学生汉语言专业语言学课程所使用的各种版本的教材,大多是汉族学生汉语言专业使用的教材,释例多为英语或汉语方言等语言,缺乏专门针对汉语言专业少数民族学生使用的语言学教材,距离少数民族学生生活现实较远,难以激发新疆少数民族学生的学习兴趣,这就给教学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导致学生理解上的障碍。因此,编写针对新疆高校汉语言专业少数民族学生的语言学教材迫在眉睫。

2、 教学对象缺乏主动参与意识

许多少数民族学生在高考时,填报志愿比较盲目,根本就不了解汉语言专业是干什么的,不了解新疆双语现象与双语教育的重要性,缺乏专业思想意识。加之一些学生进入大学,不善于自我约束,学习态度不端正。在学习中不思进取,停滞不前。还有一些学生认为学习汉语没用,认为许多其他专业的民族学生也会汉语,因而对自己学习汉语言专业持悲观态度,不知道将来能做什么。这些不正确的专业思想导致学生在汉语学习中存在不少消极现象。

3、 传统的注入式学习方式和评价手段妨碍了教学质量

学生知识的获得、能力的提高与教师的施教方法与水平密切相关。长期以来,高校教学通常普遍采用是“填鸭式”的教学方法,教师“满堂灌”而学生被动听。这种授课模式往往是教师对学生的单向“输入”,教师和学生之间缺乏沟通和交流,学生学习缺乏主动性和参与精神,师生之间很难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对话与互动,导致教学效果收效甚微,影响了教学质量。

二、 新疆少数民族汉语言专业应用语言学课程教学对策及教学模式

1、 筛选教学内容,编订针对性教材或讲义

新疆少数民族学生应用语言学课程要摒弃教材“拿来主要”,编订针对少数民族学生的语言学教材或讲义,优化教学内容。如何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掌握基本的应用语言理论知识?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善于筛选教学内容,并对重点内容进行精讲,不能仅局限于教材讲理论。例如,在讲到社会语言学这一章时,为了说明语言和社会之间互相影响、互相作用、互相制约、互相接触的“共变”关系,笔者以邵敬敏的论文《“美女”面称的争议及其社会语言学调查》(语言文字应用, 2009年04期)进行讲解,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课堂参与意识,也切实体会到词汇的出现、变化、派生、潜藏等语言现象反映了社会生活的变动,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2、 利用现代化多媒体技术,改进教学手段

应用语言学课程应以教学模式研究为突破口,利用多媒体等现代教育技术设备进行教学,将教学内容制成课件,图文并茂、简洁易懂。教师要本着对学生认真负责的态度,认真备课,将最醒目的语结、人物、画面作为课件主体信息凸现出来。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尽量将反映语言学家以及语言发展的历史和现状的照片或图片贴放到课件中,简要概括其语言观点。这样,学生也容易记住,便于理解。为配合教学,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讨论或自行组合分工合作制作较为简单的语言学课件。这种形式不仅容易受到学生欢迎,而且客观上也有助于少数民族学生理解应用语言学理论,为该课程的进一步深入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3、 转变教学模式,构建以学生为主的教学模式

教学中应改变传统以教师为中心的“传授式”教学模式为以学生为主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在课堂上,教师应对应用语言学课程各章节基本理论作认真的分析和评价,力求做到讲透重点,讲清难点即可,不可面面俱到,否则会起到相反作用。还可以安排学生在课前查阅资料,搜集相关语料,然后让学生在课堂上对语料进行对比分析,教师再根据学生讲述情况进行评析和总结。例如: 在讲到语言和文化时,笔者以黄忠祥的论文《哈萨克族人名的民族特点》(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2期)讲解,既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又便于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很多学生在课堂上就提出了维吾尔族及汉族人名也存在类似的民族特点和时代特点。这种师生双方探讨式的教学方式,不仅可以更好地引导和启发学生深刻领会应用语言学的相关理论,还能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并且可促使学生自觉地发现实际生活中有研究价值的语言现象和语言问题,从而增加对应用语言学这门学科的兴趣。

4.理论联系实际,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应用语言学是一个理论性和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例如:语言学习与习得、输入假说、对比分析、偏误分析、中介语理论、语言接触、语言变异、语料库等相关语言学理论或方法。教师如果不能将理论讲解与现实语言问题很好地结合起来,会导致众多理论听起来枯燥无味,学生很难彻底理解和把握。只有将讲解、提问、练习和讨论相结合,才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和解决现实语言问题的能力,进而培养学生对应用语言学课程的兴趣。比如,在讲授偏误分析理论时,不妨先给出一些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经常出现的偏误句型,然后让学生去思考,引导学生从语际迁移(母语规则迁移)、语内迁移(目的语规则泛化)、学习语境、交际策略、文化迁移等角度分析偏误的来源,总结偏误的类型,让他们切切实实感受到这个学科的重要性和存在的必要性,并在接触和体验的过程中培养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

5. 激发学生潜能,建立科学的课程考核评价手段

教育的目的在于促进人的整体发展,在于激发学生内在的潜能及创造力。目前新疆少数民族汉语言专业对学生的考核大多也还仅凭考试成绩,这种传统的评价手段缺乏对学生语言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的评估。因此,应根据应用语言学课程特点,加强实践环节的设 计,教师可采用案例教学、启发式教学讲解语言基础理论,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应用语言学课作为专业选修课,可采用结业论文考核形式,鼓励学生结合自身兴趣点和语言学理论学习的体会自己选题,并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论文,从而为学生提供相对宽松的、有利于发展的学习环境,将学生对语言理论知识的认知由抽象化向感性方面转化,进而为撰写毕业论文奠定基础。

总之,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要不断更新教学方法,丰富教学手段,积极探索少数民族学生汉语言专业应用语言学课程教学的新思路,才能充分提高少数民族学生应用语言教学的有效性,从而促进少数民族汉语言专业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为新疆的跨越式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于根元.应用语言学概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

第7篇:少数民族学生教育案例范文

无论是西方国家以文化相对主义为核心的多元文化还是中国以汉文化为一体、各少数民族文化为多元的多元一体化模式,其目标的实质都是提供一个机会均等的教育环境,期望透过教育体制和制度的改革,能让每个人、每个民族都能体会和尊重文化的多元现实与相互的差异,并在此中差异之中相互依存,营造一个和谐的社会、一个和谐的国家和世界9。

二、多元文化教育理念融入新疆高校心理素质培养课程的意义

(一)多元文化教育理念融入心理素质培养课程有利于形成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包容、促进民族团结与社会的和谐发展在该课程中融入多元文化教育的理念,使不同民族的学生加深对本民族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同时在了解异族文化的基础上理解和尊重异族文化,从而最终实现消除民族之间因陌生产生的偏见和歧视,化解不同民族、不同间的矛盾,从而促进不同民族公民的相互理解和和睦相处。

(二)多元文化教育理念融入心理素质培养课程有利于提高新疆高校的竞争力,为培养高素质的少数民族人才奠定基础新疆地区经济欠发达,高校在人才数量、硬件投入等诸多方面与中国其他地区高校相比处于明显劣势,此外新疆地区高校的学生民族成分众多、民族文化影响深远,不能完全照搬汉族地区高校的办学模式。为了凸显办学个性、发展办学特点、寻找适合本土区域实际情况的办学模式和方法,新疆地区高校需要坚持多元文化教育政策,贯彻多元文化教育理念,从而提高核心竞争力,实现跨越式发展10。

(三)多元文化教育理念融入心理素质培养课程有利于保留我国丰富绚烂的非主流民族文化,丰富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各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生活方式、价值观和思维方式都存在差异,形成了中华民族丰富多彩、绚烂缤纷的优秀传统文化,这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积累、沉淀下的精神财富,我们要继承发扬我国丰富多彩的优秀文化。在新疆高校心理素质培养课程中融入不同民族文化的内容,是将我国非主流民族文化继续传承给下一代的切切实实的措施和行为。

三、多元文化教育理念融入新疆高校心理素质培养课程的策略分析

新疆高校师生群体的多民族成分为实施多元文化教育理念融入课程提供了条件,新疆政府对少数民族文化采取的各种保护政策为实施多元文化教育理念融入课程提供了保障。在有利的形势和政策下,采取多种教学方式调动学生课堂参与的主动性、革新教学内容,增加多元文化因子,从而活跃课堂气氛、实现课堂效果,在实施过程中可以采用以下的几种方式。

(一)利用少数民族民间故事展开教学

由于少数民族具有不同的生活环境和生活习俗,在他们的文化中凝结了大量口口相传的民间故事。比如哈萨克族的民间故事很多,截至目前,有关部门搜集整理了六百多篇,民间故事多与骏马、草原、牧场和其他牲畜相关11。蒙古族也一直保持者讲述民间故事的优良传统,故事题材多样,内容丰富,涉及到蒙古族人民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还有维吾尔族也有很多经典的民间故事,其中阿凡提就是维吾尔族经典故事中流传已久的神奇人物,成为智慧的象征。在课堂中,将不同少数民族文化中的传统民间故事作为教学案例,一方面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对学习内容产生主动思考;另一方面,能将理论的教学内容具体化,使少数民族学生更容易理解教学内容,更快捷有效地达到教学目的。例如,在“大学生人际交往技巧”的专题讲授中,教师可以讲述“世界上什么声音最好听”的故事:一天,阿凡提到一位爱好音乐的朋友家做客,这位朋友搬出他所有的各种乐器,一件一件地演奏给阿凡提欣赏。一直过了中午,阿凡提的肚子早就饿得咕咕叫了,那位朋友仍在没完没了地拨弄他的乐器,还边拨弄边问:“阿凡提,你觉得世界上什么声音最好听?是独塔尔呢,还是热瓦甫?”阿凡提回答说:“朋友,这会儿,世界上什么声音都比不上饭勺刮着锅的声音好听啊!12”在“大学生恋爱心理”专题讲授中,教师讲授爱情应该专一真诚,可以讲述《可汗与卖酥糖的》的故事:有一个卖酥糖的人,他的妻子异常美丽,被可汗看中抢进皇宫。可汗施尽奸计想占有他的妻子均未得逞。有一天,卖酥糖的来到皇宫附近叫卖,妻子听见丈夫的声音露出笑颜,可汗便命人把卖酥糖的召进宫里,强行与他换了衣服。可汗穿着破烂的衣服进入美人房间,妻子急中生智,大声朝着丈夫喊道,“可汗,快把这个衣衫褴褛的人拉出去砍了。”卖酥糖的穿着可汗的衣服命令侍卫把真正的可汗拉出去砍了,从此,卖酥糖的成了可汗与妻子团聚了13。这样的少数民族民间故事作为案例在课堂上可以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开展,如可以由教师提前准备,课堂上进行介绍,再鼓励学生对故事的感悟进行讨论或发言,也可以提前要求学生组成小组去收集本民族的民间故事在课堂上由代表进行介绍,老师引导学生进行讨论。

(二)利用少数民族经典文学作品展开教学

各少数民族民间文学宝库里,神话、传说、歌谣、史诗、诗歌、谚语等各种题材的民间文学作品犹如琳琅满足的宝石熠熠生辉,记载着、传承者民族文化的精华。如维吾尔族流传的叙事诗《花儿与春天》、抒情诗《爱苦相依》、《塔依尔与祖赫拉》和哈萨克族的爱情长诗《吉别克姑娘》、《豁孜情郎与芭彦美人》都是极具感染力、家喻户晓的经典作品,歌颂了美丽的人生和伟大的爱情。在教学中,教师讲授大学生应该持有正确严肃的恋爱观时,可以通过作品的介绍,使学生领悟不同民族文化精髓的同时,认同爱情应该忠贞纯洁、真诚相处。教师在“讲授大学生挫折应对”专题时,《江格尔》这部新疆蒙古族英雄史诗可以作为很好的素材。作为中国三大史诗之一——《江格尔》是有许多英雄故事组成的一部长篇巨作,是蒙古族男女老少喜闻乐见、引以为傲的作品,不同英雄好汉是如何利用自己的智慧和勇气战胜各种邪恶和困难最终取得胜利的,可以作为讲授的素材。柯尔克孜族的英雄史诗巨著《玛纳斯》也是本民族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旷世之作,可以被教师拿来辅助教学。

(三)利用少数民族的民族习俗展开教学

不同少数民族的生活习俗、交际礼俗、民间禁忌有所不同,通过在课堂中使用心理剧展演的方式或者情景模拟的方式进行教学,使学生在有趣地、互动地、真实地情境中了解新疆不同少数民族人际交往的注意事项,从而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为其

将来走入工作岗位与不同民族个体进行交流提供便利,而且也可以通过这样的方式启发学生反思固有的人际交往技巧和模式,汲取经验、改善人际交往不良的现状。例如,通过心理剧展演,学生可以认识到,维吾尔族男性见面时右手要先抚左胸,点头鞠躬,握手问好,互问“萨拉姆”(祝福之意);女性见面时,相互拥抱、右脸颊相贴,然后互致问候;若遇到贵客或长辈时,双手要交叉放在胸前并点头、鞠躬12。维吾尔族的见面礼仪可见民族文化当中传递出的个体交往的谦虚恭敬、亲切相待。蒙古族学生的心理剧展演或者情景模拟给学生展示了蒙古族同胞在迎送宾客时敬献哈达和敬鼻烟壶的讲究和内涵。哈萨克族学生的展演让不同民族学生领略哈萨克族的好客,正如哈萨克族人有句谚语“如太阳落山时放走客人,便是奇耻大辱”。

(四)利用少数民族真人真事的代表展开教学

第8篇:少数民族学生教育案例范文

新疆高师数学教育专业除继续开设传统的心理学、教育学和数学教学法课程外,还应增设突出教师职业技能的课程.比如中学数学课堂教学基本技能训练、中学数学教学策略、说课与评课、教学组织与管理、数学课件制作、中学数学新课标解读、中学数学研究型课程教学设计、数学考试与评价等,这些课程体现了师范特色,能提高学生适应中学数学新课程改革的能力,增强就业竞争力.调查列举了二十多种加强实习(实训)与实践教学的措施,供调查对象进行多项选择.有90%以上的师生认为,到中学去观摩教学、请中学教学专家作报告、聘请中学教学名师或教坛新星进行示范教学、大学期间熟悉中学数学教材、加强微格训练等都是提高学生实践教学能力的主要措施。绝大部分学生和院系领导认为目前的教学虽然重视数学学科的完整性,但是却忽视了数学学科与其他学科之间的交叉渗透及与学习者的有机结合,与知识应用的衔接;教学方法缺乏灵活性,教学手段滞后,缺乏对学生的学习方法指导;忽视了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以及数学教育的文化价值和德育功能;课程教学模式没有体现出针对少数民族学生的差异性.

访谈结果与分析

调查采用面谈与网络函询的方式,征求了6位院系领导的意见和建议.多数领导认为目前新疆高师数学专业课程设置不够合理,建议增开中学数学课堂教学基本技能训练、中学数学典型案例分析与中学数学教学设计等课程,以加强对学生师范技能的训练.同时,要根据中学数学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修订新疆各高师院校数学教育专业的突出师范性要求的人才培养方案.建议各学校成立由分管教学的院长、院系分管教学的领导、地方教育局局长和民族中学校长及教导主任组成双语教师教育指导委员会,以完善实习环节,改革实习方式,加强实习管理.采用“请进来”与“走出去”、举办师范生技能大赛、高校与中学数学教师合作进行开发研究等方式,切实提高实践教学效果.对教育实习的时间安排及形式,他们认为实习支教的形式虽好,但管理不到位;分散实习效果最差,应取消分散实习.十五位民族中学校长及教导主任对数学教育专业毕业生的教学能力总体感到满意,但也尖锐地指出,今后高师数学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应更加突出师范性,教学的重点应立足于培养学生的教学技能,让学生及早熟悉中学数学新课改教材的教法,以便学生毕业后能马上胜任中学数学教学工作.

第9篇:少数民族学生教育案例范文

【关键词】贵州省 少数民族大学生 思想政治教育

0.前言

在贵州的高校生源中有很多少数民族大学生,对于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应该充分的考虑到民族因素,尊重少数民族学生的民族信仰和文化习惯和传统。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应该综合性的考虑多种因素,少数民族大学生具有无限的发展潜能,尤其在民族问题上有更为深刻的认识,思想政治教育应保持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正向引导,提升学生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的能力。

1.贵州省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特点

1.1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具有特殊性

贵州少数民族大学生在生活习惯,民族信仰等方面都有特有的民族特点,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应该尊重教育主题的个性化特征,不能一概而论。少数民族大学生在大学阶段接受更专业的教育,学生对于自我人生规划、自我发展都有一定的认知。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注重其独立性、自主性的启发引导,在国家观、民族观和文化观上应该培养少数民族大学生坚定的信念,坚决捍卫我国的和领土的完整,捍卫我国的民族团结,努力继承和传承优秀的民族文化,自觉的承担起少数民族文化发展创新的历史任务。

1.2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赋予时代性

思想政治教育从在教育内容上应该体现时代性的特点,顺应我国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需求性,了解时展的需求,在人才培养上能够实现教育内容的与时俱进。通过思想政治教育让少数民族大学生能够感受到我国在民族问题上的重视,感受到自身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认真的学习文化知识和实践技能,以强烈的爱国情怀和民族情怀投身到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事业当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应该被不断的完善和丰富,同时展的历史人物紧密的联系在一起,着重少数民族文化内容的渗透,让少数民族大学生能够通过鲜活生动的案例更加深入的了解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的重要性。

1.3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体现民族性

思想政治不仅仅要体现时代性,也要充分的体现其民族性的功能,将思想政治教育最为巩固民族关系,促进民族融合的重要手段。我国是多民族的国家,少数民族力量的汇聚能够丰富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成果,将少数民族的优秀文化内容融入到社会主义建设体系中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少数民族大学生也必须的清醒的认识到现阶段国际上有很多敌对势力试图分化少数民族关系,通过发动恶性实践破坏和谐的民族关系,少数民族大学生应该有坚定的民族信念和强烈的爱国之心,提升政治意识,坚决捍卫我国的民族独立和完整。

2.贵州省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举措

2.1坚持以人为本教育理念,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特征性

贵州地区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开展应该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对于少数民族大学生的个性化特点有充分的了解,作为高校教育者应该掌握贵州地区少数民族分布,了解少数民族的信仰、文化丰富的传统,具有针对性的设计教育内容。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结合贵州少数民族区域文化情况,通过教育引导和教学启发,让学生能够在潜移默化当中形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认同,获得更多的文化归属感和责任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开展应该以学生为主体,尤其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应该给予少数民族大学生更多的参与和发言的机会,理解其发展的需求,不断的调整教学安排,以找到最科学的教育方法。

2.2运用现代化教育手段,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

现代化的教育手段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多媒体教育手段让课程教学更加丰富生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该充分的利用这一优势性,让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呈现新的教育姿态。对于贵州省的少数民族文化传统文化习惯,教育者应该有整体的把握,在教学内容设计的过程中,融入对于少数民族文化内容教学案例,让学生能够充分的感受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性和时代感,在学习的过程中逐渐的加深民族情感,提升爱国主义的情感。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应该明确教育目标,科学系统的进行教学安排,以达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2.3注重民族性教育引导,深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

少数民族大学生民族性非常强,对于本民族的文化和信仰有坚定的信念,所以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应该从学生的民族性出发,丰富教育内涵,渗透民族观念、爱国观念,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主动去了解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刻内涵。对于现实生活中出现的问题和现象都能够以理性的判断进行思考,实现举一反三的能力培养,充分的认识教学重点,在具体的生活实践当中运用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以理性的思维判断和严谨的处事方式正确的处理各类事务,始终注重对于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长效引导

总之,贵州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的开展应该找准切入点,把握正确的教学原则,以科学的教学方法和创新的教育手段提升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实现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