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机械效率课件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1.本节课首先通过具体的情景让学生知道有用功、额外功、总功;在此基础上理解机械效率,并通过探究斜面的机械效率,加深机械效率的认识。
2。通过对机械效率的学习,让学生对效率问题在更广阔的背景下有个初步的概念,使学生把物理学习与自己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具有于任何事情都要注意效率的科学态度。
【教材分析】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能说出有用功、额外功、总功的定义
2.解释机械效率,会计算机械效率
过程与方法1.根据生活事例认识物理知识,并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探究:斜面的机械效率
3.学习根据实验数据分析、归纳简单的科学规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勇于探究日常用品或器件的物理原理,具有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社会初中的意识。
教学重点1.理解机构效率
2.探究斜面的机械效率
教学难点理解机械效率
教学方法讨论,探究
教具和媒体长木板、木块、弹簧秤、刻度尺、细线、棉、多媒体辅助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实录】
一、引入新课
师:小明家最近买了一处新楼房,一单元二楼。想把洗手间、厨房装修一下,需把沙子运到二楼。请同学们根据需要,选择器械帮助小明家解决这个问题,看看哪个小组选的办法最好?
生:小组讨论后自由回答
(把沙子装入桶中,用动滑轮把沙子拉到楼上;在地面与楼面之间搭上木板,将沙子装入袋子沿着木板推到楼上……)
二、进行新课
师:假如用动滑轮提升沙子,请同学们观着提沙子的过程(媒体显示)。
生:观察思考。
师:对谁做的功是我们需要的?
生:对沙子做的功。
师:(板书有用功:我们所需要的功。)
哪部分功是我们不需要,但不得不做的?
生:提桶所做的功,克服动滑轮的重力所做的功。
师:(板书额外功:工作时,对于额外负担所不得不做的功。)
一共做的功等于什么?
生:有用功与额外功之和。
师:(板书总功:有用功与额外功之和。)
假如用斜面推沙子(媒体显示),有用功、总功、额外功各是多少?
生:(计算回答)
师:假如我们用下面三种方法搬运沙子(媒体显示),
你认为哪一种方法最好?为什么?
生:讨论回答。(第三种方法最好,因为第三种方法做的额外功最少。)
师:工作中,我们总是希望额外功越少越好;也就是有用功在总功中所占的比例越大越好。在物理学中,用机械效率表示有用功在总功中所占的比例。(板书机械效率:有用功在总功中所占的比例)表示机械效率;W有表示有用功;W总表示总功。那么,机械效率应该怎样表示?
生:
师:根据公式计算,上面斜面的机械效率是多少?
生:计算回答。
师:观察计算结果,对"机械效率",你能发现什么?
生:讨论回答。(机械效率没有单位,小于1,常用百分数表示。)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知道上面斜面的机械效率,任何斜面的机械效率都一样吗?请同学们再来观察用斜面推物体的情景(媒体显示)。
生:观察思考。
师:下面我们探究斜面的机械效率(板书探究:斜面的机械效率。)
通过观察上面用斜面推物体的情景,对斜面的机械效率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生:提出问题。
(斜面的机械效率与斜面的倾斜程度有什么关系?斜面的机械效率与斜面的粗糙程度有什么关系?……)
师:请同学们猜想上面提出的问题。
生:做出猜想。
(在斜面高一定时,斜面的倾斜程度越大,机械效率越高;在斜面的长、高一定时,斜面越光滑,机械效率越大。)
师:请同学们根据提出的问题和做出的猜想,每一小组选择其中的一个问题进行实验,设计出实验的方案。
生:小组讨论,设计实验的方案。
师:下面请同学们根据设计的实验方案,选择桌面上的器材进行实验。
生:小组实验,同时设计表格记录数据。
师:分析实验数据,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生:小组回答。
师:回想实验的过程,影响实验的误差是什么?
生:讨论回答。
三、小结
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生:思考回答。
(1.有用功、额外功、总功;2.机械效率:定义、公式、计算;3.探究:斜面的机械效率。)
四、动动脑
师:根据生活中你使用的机械,想想:怎样提高机械效率?结合自己的学习实际,如何提高学习效率?
生:讨论回答。
五、布置作业
设计实验,测定滑轮组的机械效率
【板书设计】
四.机械效率
1.有用功:我们所需要的功额外功:对于额外负担所不得不做的功。
总功:有用功与额外功。
2.机械效率:有用功与总功之比公式没有单位,小于1,常用百分数表示。
3.探究:斜面的机械效率
提出问题
猜想
设计实验方案
进行实验
一、虚拟情境设计
有时,有些物理知识从正面理解较为抽象,若以虚拟法从反面去理解,可以帮助学生正确、迅速地去理解物理知识。所谓虚拟法,就是虚设一个与真实情况相反的物理条件,由此推出一系列想象性的、荒谬的结果,从而证明虚设条件不成立,从反面证实并强化真实的物理结论。这在某种程度上,有助于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能力,起到发展其思维能力的作用。
例如,在讲“重力”概念时,引导学生讨论:假如没有重力,会出现一些什么样的生活场景?这个虚拟的情境的设计,使学生兴趣大增,他们给出了很多有趣的回答:泰山压顶腰不弯,人轻轻一跳就离开了地球……在讲“摩擦”概念时,引导学生讨论:假如生活中没有了摩擦力,说出几个合理的生活场景。学生们畅所欲言,积极的讨论出:人无法走路,无法握住物体,无法戴上手套、穿上袜子……。在讲“电流的磁场”时,引导学生讨论:假如没有了电流的磁场,会给人们带来哪些不便?有的说:“就不会有电磁起重机了。”有的说:“就不会有电铃、电话了。”……这一个个虚拟情境的设计,不仅使学生理解了一些物理概念,而且大大提高了他们学习物理的兴趣,提高了他们的想象力和思维能力,更加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来,而且印象深刻。
二、实验探究情境设计
学生是充满心理活动的有机个体,教学效果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能否调动学生的全部心理因素和生理因素的投入。初中生具有活泼、好奇,乐于动手动脑的特点,故课堂教学中可尽可能多的创设实验探究情境,在学生亲自经历实验探究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实践能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所以,有必要作好课本上的所有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不能以说代之,或黑板上做实验。还可以自己设计一些小实验,让学生投身其中。如在学习“改变物体内能的方法”时,可以用两手“搓一搓”使手发热和用“哈一哈”使手暖和来体会做功和热传递这两种改变物体内能方式的等效性,不可因为这些实验似乎“早已知道”而不“动动手”。学生在实验中大都表现非常活跃,通过实验激发了他们的好奇心和兴趣,这样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三、故事情境设计
很多大家耳熟能详的故事中都含有有关的物理知识,通过创设故事情境,引导学生挖掘故事中的物理知识,探究物理规律,能为学生创设悬念,激发学生兴趣。
如在“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教学时,讲刻舟求剑的故事;在进行“速度”教学时,讲龟兔赛跑的故事,在进行“浮力”教学时,讲曹冲称象的故事,讲阿基米德辨别真假皇冠的故事;在进行“重力”教学时,讲苹果落地的故事,讲比萨斜塔不倒之谜;在进行“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教学时,讲苹果变成炮弹的故事;在进行“惯性”教学时,讲太空行走为什么不掉下来的故事;在进行“磁场”教学时,讲指南针的故事;在进行“电流的磁场”教学时,讲科学家奥斯特的故事……一个个引人入胜的故事,使学生处于典型的物理情境中,出现疑惑,产生冲突,激发动机,从而为发挥主体作用创造了条件。
四、问题情境设计
初中生正处于青少年成长时期,不可能长时间集中精力学习,适时地在课堂教学中创设一些问题情境,会引起他们的注意力,引发学生的积极思维,持久地激发他们学习的热情。
如在进行“浮力”教学时,可提出问题:为什么有时候浮力大到可以托起一艘万吨巨轮,而有时候小到托不起一片薄薄的铁片?问题的提出立刻引起了学生激烈的讨论。如在复习“物态变化”时,从学生身边的实际生活出发,提出问题:①为什么吃冰棒解热?②北方冬天菜窖里为什么通常放几桶水?③水能灭火是因为水浇在燃烧的物体上发生了怎样的物态变化?④炎热的夏天,从冰箱里拿出的茶叶能否立即打开包装?⑤如何辨别规格、型号相同的两只新旧白炽灯泡?这些生活中的物理问题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热情,也提高了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学生学完了功、功率和机械效率之后,我设计了有程序的课堂提问,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①做功多的机械,功率一定大?②做功花时间少的机械,功率一定大?③功率大的机械,一定省力?④省力的机械,机械效率一定高?⑤功率大的机械,机械效率一定高?⑥做功多的机械,机械效率一定高?等等。由于教师连续不断的启发,促使学生探索性思维连续不断,从而主动学习,这样有利于培养能力、开发学生的智力。
五、艺术情境设计
奇异的动画设计,在引人入胜的同时,不知不觉地可以帮助我们解决教学中的难点。如水银有毒,课堂上不能演示托里拆利实验,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实验全过程,通过音、形、声、像等多元信息对学生感官的刺激,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全体学生投入到课堂学习中。体现了多媒体技术与物理教学整合的魅力。
诚然,老师不可能每节课都做课件,精美的图片,给学生以视觉的冲击,也可以既简单又省时地创设情境,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如在讲“光的反射”时,出示雄伟的高山在水中的倒影的图片,学生在赏心悦目之时,分析和解决了“为什么水中出现的是高山的倒影?”这个问题。
在学习“声音的发生和传播”时,课前可以在教室里播放悠扬的音乐,耳濡目染,获取感性认识。课中可列举播放自然界中丰富多彩的声音,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可以让学生才艺展示:吹口琴、笛子,拉二胡、手风琴等,通过创设这些艺术的情境,给学生以美的艺术熏陶的同时,掌握物理知识,解决物理问题。
六、幽默情境设计
物理学一向以严谨、抽象、刻板著称,但也需要增加一些趣味性。在课堂教学中若能够恰当地设计一些幽默笑话情境,会活跃课堂气氛,不仅让学习变得轻松,还极其巧妙地掌握了知识。
如在“压强的单位”教学时,我给同学们讲了这样一个物理学家天堂躲猫猫的笑话:一次,天堂的所有科学家一起玩躲猫猫。很不幸,论到爱因斯坦找人。所有科学家都躲了起来,但除了牛顿。牛顿只是在爱因斯坦的面前画了一个边长为1米的正方形,然后站在了中见。爱因斯坦数完数,就看见了牛顿,马上叫到:牛顿出局!牛顿却死不承认。结果其他科学家都出来了并帮牛顿证明牛顿没出局。这是怎么回事呢?这时,牛顿胸有成竹地说:我是站在了一个1平方米的正方形中间,也就是说,我是牛顿每平方米,所以我是帕斯卡。在欢声笑语中,同学们掌握了压强的单位。把这样的笑话搬到课堂上,可以增加幽默的效果,给学生创设一个快乐的学习氛围,更重要的是还可以弥补物理老师往往严肃有余、幽默不足的缺点。
七、竞争情境设计
根据中学生年龄特征,对于竞争性、冒险性和趣味性的活动乐不知疲。若利用这一心理,在教学情境中设计一些竞争情境,可激发他们的学习斗志,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关键词:初中物理;课堂教学;教学艺术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04-0019
教学不仅是一门科学,而且是一种艺术。成功的教学,本身就是一种艺术的创造。如果掌握了这种艺术,就可以使物理课满堂生辉,给学生以激情和美的享受,从而激起他们高涨的学习情绪。课堂教学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它要求辩证地处理知识与能力、教学与教育、教学与发展的关系,使学生在智力、能力、思想等方面都得到发展。教师是课堂教学的设计者、组织者和实施者,教学效果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教学手段和教学艺术的高低。下面,笔者仅就课堂教学谈谈物理教学艺术的表现。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认为:“教育者的艺术表现在使学生能够透彻地、迅速地、愉快地学习知识技能。”教学的技巧和艺术使学生渴望获得知识和不断追求真理,并带有强烈的情趣去探索、认识客观世界,所以,教学过程必须遵循这一真理,要精心设计教学程序,以启迪学生的心灵,点燃其思维的火花,来激发学生的情感、兴趣和意志,使学生的认识活动成为一种乐趣,成为精神上的需要。物理教学艺术的表现,首先在于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1. 指导学生“实验探索”,体会学习的乐趣
教科书中呈现的知识,通常是科学家们早已发现、已成定论的知识,固然,学生在学习时,并不是去寻求人类尚未知晓的事物或联系,但也不能消极被动地接受教育者所灌输的一切知识,把自己充当接受知识的容器,而应以自己的认识基础、心理状态为依据,有选择地吸收外部输入的各种信息,教学艺术的“基调”就在于找准学生心理状态的“固有频率”,使教学信息收发达到同步,激起学生情感的“共鸣”。同时,物理知识的传授,应是学生自己思考、亲自获得知识的探索过程。从这一意义上看,学习活动不仅是由认知和情感共同参与的过程,也是知识“再发现”或“重新发现”的过程。“实验探索”可以深化学习兴趣,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处于主导地位,精心备课,设计合理的教学程序,引导学生探索知识,学生处在探索知识的主体地位,教师应让学生积极地动眼、动手、动脑、动口。要克服传统教学中教师讲得过多的弊端,使学生完全置身于物理的环境中学习物理。如在讲授“密度”这一知识时,就可以指导学生“实验探索”,教师对教材可作创造性的处理,而不必完全形式化地依据教材展开和进行。“密度”是初中力学中非常重要的概念,也是知识的教学难点。本节课可以用实验、探索的方法展开教学。
2. 借鉴“生活世界”的信息,让学生体验探究的乐趣
俗话说:“生活是最好的教师”,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平时主动观察学生的“生活世界”,细致入微地向学生渗透生活观念,积极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贴近生活,并在教学过程中精心设计,引入“生活世界”中常见的场景和问题,诱发和激起学生的求知欲,使他们对所学内容兴趣盎然。例如,在学完“大气压强”后,笔者是这样设计教学的:先提一个问题:“你们在打吊针的时候,有什么发现吗?”问题一出,学生就开始讨论,通过几分钟的讨论、归纳,并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他们总结出了以下几个发现:(1)输液瓶口插了两根管子。(2)药瓶要吊在高处。(3)输液瓶如果挂得太低,或输液瓶里没有了药液,血会倒流。(4)药瓶中的药液是匀速滴注的。笔者对他们的发现作了高度的评价,并对此也表现出了很大的兴趣,可能是受笔者的影响,学生的探究热情也很高涨。为了更好地解决这几个问题,笔者把学生分成了几个小组,先通过组内讨论,共同拿出一个最佳答案,然后进行组际交流,随着讨论甚至争论的不断展开,他们很快就解决了一个个的疑问。这种教学方法与传统的教学方法是完全不同的。传统的教学是由教师提出问题,再由学生来回答,学生的思维方式、范围都受到了限制,而这种由学生提出问题,再由学生想办法解决问题的教学方法,它能激起学生主动探究的兴趣,而当他们的思维产生困惑时,他们就会主动与别人合作与交流。这样,既可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又培养了他们的合作意识。
二、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坚持让学生多发言,多参与课堂教学。教师应时刻牢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课堂教学的目的是学生学会知识,而不能还定位于教师传授,因而应让学生多渠道、全方位地参与课堂教学。教师要尽量把讲课的内容让学生自己表述出来,这样学生易于接受和掌握。比如一些概念(以匀速直线运动概念为基础的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概念、以超重概念为基础的失重的概念)可以让学生自己得出,教师的工作仅是引导、补充和评价。
三、课后作业多样化
适当留一些非书面形式的课外作业。例如,让学生放学后回家乘坐电梯,体会电梯运动方向不同时的感受,并记录下来。这是一个很重要的教学策略,它使学生真正做到“视、听、动”并用。再如,让学生阅读教材中的阅读材料,选择感兴趣的内容写成读书笔记。这些内容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使学生对物理知识加深了印象,通过调动学生的语言表达技能达到物理教学目标。与此同时,培养了学生的语言技能,提高了他们的书面表达能力。
四、加强直观教学
学生认识事物是从感性到理性,从具体形象的感觉和知觉到抽象逻辑思维的过程,教学要适应和促进这个过程,就要加强直观教学。例如:在教学生“功”这一章时,功、功率和机械效率三个概念容易混淆。笔者设计了一堂比赛形式的实验课,比比谁做的功最多、谁的功率最大、谁的机械效率最高。每个同学都把五块砖以最快的速度从一楼抱到四楼,测出自己的做功、功率和机械效率。实验由学生自己设计方案,自己进行测量、记录、计算、设计表格填数据。学生通过对自己的亲身感受和确凿数据进行回忆、对比、联想、分析,最终得出结论。这比教师在课堂自己演示、枯燥讲学要好得多。
五、“课件”向“积件”思路发展,探讨物理学科整合新方法
在计算机辅助物理教学这个领域里,市场上已有相当数量的物理教学软件可供购买,但能够真正适用于教学的软件却不多,教师自制课件的水平又不高,容易造成“低水平重复”的现象。在此阶段上,寻求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开发和应用的新路子──积件思路应运而生。其指导思想是:“课件”向“积件”发展,工具型、资料型、开放型的教学平台已成为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的发展方向,它包括带有学科特色的平台和多媒体资料库。教师稍加培训,就能够自如地运用这些软件来按自己的意愿制作课件,紧密配合自己的教学过程,为课堂教学所用,在真正意义上实现计算机辅助教学。例如,在物理学科平台方面:《CSC电子备课系统》初中物理版、天翼全景多媒体教学软件高中物理版,都是面向教师设计的新一代大型集成化多媒体辅助教学软件,集众多教育专家和优秀教师的科研成果及教学经验于一体,为教师提高教学质量、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和方法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和必要的教学手段;又如《青鸟师友多媒体课件开发平台》,是一个基于Windows操作系统,集声音、图形、图像、文字于一体的多媒体课件开发工具;再如几何教学平台的“几何画板”不仅适用于几何教学,而且也适用于物理教学中的力学课程,它界面简单、容易学习、直观好用,因此,这样的软件很受教师的欢迎。以上四个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开发平台,就很好地体现了“积件”思想。
六、进行德育渗透
1. 德育渗透应力求“新”。有些老素材要陈话新说。比如,旧中国发明的火药却填进了英帝国的炮膛,成了轰开我国南大门的“帮凶”。古人发明的造纸术、活字印刷术却被用来与侵略者签订不平等条约,从新角度渗透“四大发明”,可消除学生的逆反心理,收效更佳。
2. 德育渗透应做到“灵活多样”。物理竞赛、课外实验、参观访问也是进行德育的好阵地,教学中利用图表、挂图、录像、幻灯、专题讲座等能增强德育的趣味性、可接受性。
3. 德育渗透应掌握“分寸”,不能过多引用哲学名词,把物理课上成政治课。例如,只说明电磁场是一种特殊物质,物质是以多种形式存在的,有的看得见摸得着,有的则看不见摸不到,寥寥数语却蕴含了“世界物质性”的思想。
机械原理教学课件:
机械原理教案
第一章 绪论
基本要求:
1.明确机械原理课程的研究对象和内容,以及学习本课程的目的。
2.了解机械原理在培养机械类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全局中的地位、任务和作用。
3.了解机械原理学科的发展趋势。
教学内容:
1.机械原理课程的研究对象
2.机械原理课程的研究内容
3.机械原理课程的地位及学习本课程的目的
4.机械原理课程的学习方法
重点难点:
本章的学习重点是机械原理课程的研究对象和内容,机器、机构和机械的概念,机器和机构的用途以及区别;了解机械原理课程的性质和特点。
1.1机械原理课程的研究对象
机械是人类用以转换能量和借以减轻人类劳动、提高生产率的主要工具,也是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机械工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工业之一。当今社会高度的物质文明是以近代机械工业的飞速发展为基础建立起来的,人类生活的不断改善也与机械工业的发展紧密相连。机械原理(Theory of Machines and Mechanisms)是机器和机构理论的简称。它以机器和机构为研究对象,是一门研究机构和机器的运动设计和动力设计,以及机械运动方案设计的技术基础课。 机器的种类繁多,如内燃机、汽车、机床、缝纫机、机器人、包装机等,它们的组成、功用、性能和运动特点各不相同。机械原理是研究机器的共性理论,必须对机器进行概括和抽象 内燃机与机械手的构造、用途和性能虽不相同,但是从它们的组成、运动确定性及功能关系看,都具有一些共同特征:
(1)人为的实物(机件)的组合体。
(2)组成它们的各部分之间都具有确定的相对运动。
(3)能完成有用机械功或转换机械能。
凡同时具备上述3个特征的实物组合体就称为机器
内燃机和送料机械手等机器结构较复杂,如何分析和设计这类复杂的机器呢?我们可以采取“化整为零”的思想,即首先将机器分成几个部分,对其局部进行分析。机构是传递运动和动力的实物组合体。最常见的机构有连杆机构、凸轮机构、齿轮机构、间歇运动机构、螺旋机构、开式链机构等。它们的共同特征是:
(1)人为的实物(机件)的组合体。
(2)组成它们的各部分之间都具有确定的相对运动。
可以看出,机构具有机器的前两个特征。机器是由各种机构组成的,它可以完成能量的转换或做有用的机械功;而机构则仅仅起着运动传递和运动形式转换的作用。在开发设计新型机器时,我们采用“积零为整”的设计思想,根据机器要完成的工艺动作和工作性能,选择已有机构或创新设计新机构,构造新型机器。内燃机就是由曲柄滑块机构(由活塞、连杆、曲轴和机架组成)、凸轮机构(由凸轮、顶杆和机架组成)和齿轮机构等组成。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机械概念得到了进一步的扩展:
1.某些情况下,机件不再是刚体,气体、液体等也可参与实现预期的机械运动。我们将利用液、气、声、光、电、磁等工作原理的机构统称为广义机构。由于利用了一些新的工作介质和工作原理,较传统机构更能方便地实现运动和动力的转换,并能实现某些传统机构难以完成的复杂运动。
利用液体、气体作为工作介质,实现能量传递和运动转换的机构,分别称为液压机构和气动机构,它们广泛应用于矿山、冶金、建筑、交通运输和轻工等行业。利用光电、电磁物理效应,实现能量传递或运动转换或实现动作的一类机构,应用也十分广泛。例如,采用继电器机构实现电路的闭合与断开;电话机采用磁开关机构,提起受话器时,接通线路进行通话,当受话器放到原位时断路。
2.机器内部包含了大量的控制系统和信息处理、传递系统。
3.机器不仅能代替人的体力劳动,还可代替人的脑力劳动。除了工业生产中广泛使用的工业机器人,还有应用在航空航天、水下作业、清洁、医疗以及家庭服务等领域的 "服务型"机器人。例如Sony公司新近推出的SDR-3X娱乐机器人。
1.2 研究内容
机械原理课程的研究内容分为以下三部分:
(1)机构的运动设计
主要研究机构的组成原理以及各种机构的类型、特点、功用和运动设计方法。通过机构类型综合,探索创新设计机构的途径。主要内容包括机构的组成和机构
分析、连杆机构、凸轮机构、齿轮机构和间歇运动机构等一些常用的机构及组合方式,阐述满足预期运动和工作要求的各种机构的设计理论和方法。
(2)机械的动力设计
主要介绍机械运转过程中所出现的若干动力学问题,以及如何通过合理设计和实验改善机械动力性能的途径。主要包括求解在已知力作用下机械的真实运动规律的方法、减少机械速度波动的调节问题、机械运动过程中的平衡问题、以及机械效率和摩擦问题。
(3)机械系统方案设计
主要介绍机械系统方案设计的设计内容、设计过程、设计思路和设计方法。主要内容包括机械总体方案的设计和机械执行系统的方案设计等内容。
通过对机械原理课程的学习,应掌握对已有的机械进行结构、运动和动力分析的方法,以及根据运动和动力性能方面的设计要求设计新机械的途径和方法。
1.3 机械原理课程的地位和作用
机械原理是以高等数学、物理学及理论力学等基础课程为基础的,研究各种机械所具有的共性问题;它又为以后学习机械设计和有关机械工程专业课程以及掌握新的科学技术成就打好工程技术的理论基础。因此,机械原理是机械类各专业的一门非常重要的技术基础课,它是从基础理论课到专业课之间的桥梁,是机械类专业学生能力培养和素质教育的最基本的课程。在教学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以下几点:
1.掌握机构运动学和机械动力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并具有拟定机械运动方案、分析和设计机构的能力,为学习机械设计和机械类有关专业课及掌握新的科学技术打好工程技术的理论基础。
2.掌握机构和机器的设计方法和分析方法,为现有机械的合理使用和革新改造打基础。
3.掌握创新设计方法,培养创造性思维和技术创新能力,针对原理方案设计阶段,为机械产品的创新设计打下良好的基础。
1.4 机械原理课程的学习方法
1. 学习机械原理知识的同时,注重素质和能力的培养。
在学习本课程时,应把重点放在掌握研究问题的基本思路和方法上,着重于创新性思维的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
2.重视逻辑思维的同时,加强形象思维能力的培养。
从基础课到技术基础课,学习的内容变化了,学习的方法也应有所转变;要理解和掌握本课程的一些内容,要解决工程实际问题,要进行创造性设计,单靠逻辑思维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发展形象思维能力。
3.注意把理论力学的有关知识运用于本课程的学习中。
1 重视知识梳理,教会学生进行整理消化
我们不少老师在复习中习惯把学生的思维纳入自己预定的轨迹:教师提知识点学生听,教师提问学生答,教师布置练习学生做,有的教师甚至喋喋不休的讲整节课,学生始终处于被动状态.因而,我们教师首先要转变观念,把学生放到主置上,以自主复习为主,培养其学习的独立性、主动性,充分发挥其自我探索、自我获取的精神.
物理的第一轮复习主要以章节为单位,重点放在基础知识的梳理和理解上.因此,在复习中我就让学生预先归纳所要复习的章节的内容,一般包括:本单元学过哪些基本概念、基本规律;找出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并列出知识网络;本单元知识的重点、难点、考点和热点;本单元中的实验等.因为绝大部分的内容在《物理能力自测》上都有,只要学生稍作补充和整理.在课堂复习时,由学生来讲所整理的内容.
例如,在复习“透镜、光的折射”时结合《物理能力自测》上的内容,学生会补充出凸、凹透镜的辨别方法:摸、照、看;近、远视眼的成因及矫正办法;利用太阳光估测凸透镜焦距的方法;凸透镜成像规律的一些知识点,如实像倒虚像正、一倍焦距分虚实、二倍焦距分大小、物近像远像变大等.而教师要设计一些有代表性的基础题、中档题,把知识点以练习的形式渗透进去.如例1,当堂训练,把他们的解答投影出来,并让学生来讲解,由其他同学指出其讲解的正确与否,教师只需在旁适时地稍加指点.让学生通过揣摩具有一定典型性和代表性的例题,消化知识点,并学会通过逻辑思维,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例1 小星做“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 的实验,所用凸透镜焦距10 cm,实验过程如图1所示.
(1)光屏上可得一个清晰的像,这个像的性质是,生活中就是利用这个原理做成的.
(2)如图,保持凸透镜不动,要使屏上所成的像变小且清晰,蜡烛向左移动,光屏应(选填“向左”、“不动”或“向右”)移动.
(3)把图中的凸透镜看作眼睛的晶状体,光屏看作是视网膜,给凸透镜“戴”上近视眼镜,使烛焰在“视网膜”上成一清晰的像,若“取下”近视眼镜,为使光屏上的像清晰,在保持烛焰和透镜位置不变的条件下,应将光屏(选填“远离”、“不动”或“靠近”)透镜.
学生通过自学归纳、上课讨论,查漏补缺,把以前所学的分散的、个别的、孤立的知识联系起来,变成系统的知识,从而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产生质的飞跃.
2 加强实验复习,教会学生进行变式思考
实验是物理学科的最大特点,是培养学生多种能力的重要途径.要重视课本上探究活动所涉及的实验的复习到位.如,基本实验的复习,以了解基本测量工具的选用、使用为主,例如刻度尺、温度计、天平等;测定及探究实验的复习,以掌握重要实验的原理、步骤、结论、实验中出现的现象和重要器材的作用为主,例如测小灯泡的功率、凸透镜的成像规律等.
复习时,对一些重要实验最好让学生动手再做一做,教会学生可适当变换一下条件或仪器,或可变换一下观察的角度,让学生学会变式思考.例如在“测小灯泡的功率”时,可以故意将导线反接;闭合开关前,变阻器置最小值;或拔掉小灯泡等;观察电流表电压表的示数变化,让学生指出错误并改正.又如在复习“凸透镜成像规律”时,教师可先播放凸透镜成像的课件(也可以课前先把该实验所用器材放进教室让有兴趣的学生演示该实验),回忆、巩固一下旧知识.用多媒体投影出问题让学生进行讨论,如:烛焰的中心、凸透镜的中心和光屏的中心应在同一高度还是同一直线;蜡烛烧短后,像如何移动;若用物体遮住凸透镜的上半部,像如何变化;如何用另一种方法测凸透镜的焦距等,由学生讨论解答.如例2中的(2)学生错误率很高,因为学生分不清楚“从左向右看”与“从右向左看”时观察角度不同而会有所不同.
例2 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各组使用相同的焦距的凸透镜进行实验.
(1)小明所在的小组实验操作规范,测量准确,该小组实验记录如下表:
实验序号物距u/cm像距v/cm像的性质
112.0024.00倒立,放大,实像
216.0016.00倒立,等大,实像
320.0013.33倒立,,
请你根据上表信息,求出凸透镜的焦距f=cm;
(2)小丽用9个红色的发光二极管按“F”字样镶嵌排列在白色方格板上替代蜡烛作光源,装置如图2甲所示,现将光源“F”放在18 cm处,方格上字样从右向左看如图2乙所示,凸透镜固定在光具座零刻度线上.如果将凸透镜的上半部分罩住,则从左向右看光屏上所成的像是(选填图丙中序号).如果用遮光罩将“F”字样的上半部分挡住,则从左向右看,光屏上所成的像是(选填图丙中序号).
3 关注复习过程,教会学生解题的方法
古语云:“授人以鱼,不若授人以渔”.教学的根本任务是不但要让学生成为科学知识的传承者,更要成为创造者.在复习课上不但要给学生提供练习的机会,练的内容既要全面,又要有针对性;而且练的题目要精选精练;练的方法要灵活多样,讲的方法也要灵活多变,可以师讲生听,生讲生听,师生互辩等.坚持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教师要重点突出一个“导”字,让学生在思考中发现疑点、强化思维活动.
比如,现在习题中出现比较多的材料阅读题,在解这类题有不少学生不能耐心地把题阅读完,或者不知它要讲什么.所以,教师先要求学生耐心阅读,寻找、选择和判断题中的关键词句,图像所表达的含义,然后联系相关的知识点进行解答.教会学生学会运用阅读、观察等方法,从文字、图表中获取重要信息.还如,对一类实验延展出的探究题,老师要教会学生设计实验的基本方法、公式原理法和控制变量法,例如测同学上楼的功率,探究影响斜面机械效率的因素等.
对学生练习中出现的一些易错题,教师要及时归类分析异同点,教会学生审题的方法及技巧.
例3 如图3所示,斜面长s=10 m,高h=5 m.用沿斜面方向的推力F,将一个重为200 N的物体由斜面底端A匀速推到顶端B.推力F的大小为120 N.求:
(1)运动过程中克服物体的重力做的功;
(2)运动过程中物体受到摩擦力的大小:
(3)斜面的机械效率.
例4 物体所受的滑动摩擦力大小并不能直接进行测量,但可以通过间接测量拉力大小从而知道物体所受的滑动摩擦力大小.如图4所示,弹簧测力计完好,量程、分度值符合要求,请你说出用弹簧测力计间接测量滑动摩擦力大小时的三个注意事项.
分析 这两个习题放在一起做和分析.例3中第二小题学生的错误率达到90%左右,例4中学生一般只能归纳出两点,甚至还有不少学生看成了弹簧测力计使用时的注意事项.在学生作“小老师”讲评时,让他们去比较俩题中拉力和摩擦力为啥等或不等的原因,加深对两力平衡的条件的理解,例4的解答还应强调物理用语的规范性.教会学生解题要规范,通过类比、推理的方法,学会知识迁移能力,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总之,教师要注重知识的纵横联系,充分挖掘和发挥习题的潜在功能,教给学生通过类比、延伸、拓展出一些新颖的变式题,并加以解决,从中归纳整理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充分发挥课堂45分钟的效益.另外,布置适量的课外作业去巩固,只有课内与课外相结合,互为补充,才能有利于学生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和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
4 密切联系“热点”,教会学生做个有“心”人
近几年中考物理试题中无一例外地都有联系实际,联系社会和生活的命题,而且分值比例呈上升趋势.这不但贯彻了新课标的精神,同时也很好地体现了物理这门学科既源于是社会、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社会,服务于生活的时代主题.因此在复习时要注意紧密联系实际,选择以环境保护、生态平衡、生活健康、高新技术、资源和能源等社会广泛关注的问题为背景材料的情境新颖、内容广泛的题目,以检查对所学物理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今年的热点问题主要是①日本的核泄漏;②节能减排低碳生活;③嫦娥一号;④国产歼10机等.例如国产歼10机可考的知识点有: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流体压强与流速、飞行的速度、燃油产生的热量及能量转换、避开雷达探测而隐形的原因等.
其次结合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培养学生关心自然,关爱自己及身边的生存环境的科学态度和社会责任感,以考查对生活中的事物、现象的观察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我国的京沪高铁(经过苏州)例5.
例5 京沪高速铁路于2008年4月18日开工,从北京南站出发终止于上海虹桥站,总长度1318公里,总投资约2209亿元.2010年11月15日铺轨完成,将于2011年6月通车.京沪高速铁路全程采用全封闭管理,列车高速运行过程中车身周围的气压(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离车身较远处的气体压强.为了减震,普通列车的铁轨下用小石块填充,高铁铁轨下是否同样可以用小石块填充?(选填“能”或“不能”).
5 收集反馈信息,及时对学生进行个别辅导
在教学活动中,因为反馈来的信息往往是教与学两个方面的问题,属于教的问题,教师要注意主动地去发现和收集,及时自觉调控,不断提高教学效果.属于学的问题,教师要主动辅导,让学生及时矫正.是个别学生的错误,可进行个别反馈;如果是普遍性的问题,就要公开反馈,及时纠正.
关键词:内燃机原理;教学改革;实践教学
作者简介:孟建(1979-),男,山东滕州人,山东理工大学交通与车辆工程学院,讲师;刘永启(1963-),男,山东枣庄人,山东理工大学交通与车辆工程学院,教授。(山东 淄博 255049)
基金项目:本文系山东理工大学核心课程建设项目(项目编号:4003-109068)、山东理工大学校级教学研究项目(项目编号:4003-111182)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04-0090-02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要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要求,推进课程改革,形成教学内容更新机制。[1]“内燃机原理”是一门研究内燃机中的能量转换和性能的课程,是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内燃机方向)的核心课程,鉴于知识的相关性,它还广泛适用于车辆工程、交通运输、船舶轮机工程、工程机械和农业机械等诸多专业。[2]该课程对于学生掌握本专业及相关专业的专业知识,提高专业素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内燃机技术进步的要求,必须改革“内燃机原理”课程的教学模式,着力对学生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本文结合“内燃机原理”的课程特点探索了课程改革的具体方案,为同类院校对该门课程的改革提供参考。
一、“内燃机原理”课程教学现状
传统的“内燃机原理”课程课堂教学中存在一定的问题。一是教材内容滞后于内燃机技术的发展。部分内燃机的先进技术在教材中没有涉及或者涉及不深,使学生很难全面了解掌握目前内燃机先进技术。二是“内燃机原理”课堂教学方式方法过于单一,采用以教师为中心的“填鸭式”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很难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学生处于被动学习地位,其教学效果不是很理想。三是课程考试模式采用闭卷考试形式,难以全面考核学生对本课程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学生的个人能力。闭卷考试,重点考查该课程的理论知识,缺少提高学生能力的综合性题目,不能准确反映学生的综合能力。四是实践教学环节需要进一步加强。实验课选题内容比较陈旧,知识面偏窄,且侧重于对简单问题的验证,这不仅与现代科学技术的教学实验要求不相适应,而且不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严重制约了学生动手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能力的提高。[3]
二、优化教学内容,适应内燃机技术发展
不断更新教学内容,让学生经常接触到学科的前沿知识。内燃机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为了适应我国内燃机行业的发展,体现本学科的进展,使学生学到最新的知识,必须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把最新的知识引入到教学中。另外教学内容的选择应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入手,使“内燃机原理”成为学生增强实践思维和动手能力的专业课。因此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删减了部分在内燃机技术中已被淘汰的知识内容,如化油器结构与原理等,增添了教材上没有涉及或涉及不深的有关内燃机新技术的内容,如双增压燃油直喷技术(TSI)、可控燃烧速率(CBR)、燃料分层喷射技术(FSI)、可变气门正时(VVT)、可变气门升程等。
三、改进教学方法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教学的基本形式仍为班级上课制,它有利于教师主导性的充分发挥。以教师为中心的“填鸭式”教学方法,教师的教学大多着力于在有限的时间内教给学生尽可能多的知识,充当了一个知识传递的工具,而忽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笔者在课堂教学中,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引导学生去主动思考,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率。结合“内燃机原理”学科特点,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设计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在传统的教学方法基础上,探索“引导式”、“探究式”的教学方法。
对于内燃机的性能及其评价指标、工作循环等基础性知识,采用以讲授为主,课后作业为辅的教学方法,强化学生对这部分知识的掌握。
对于内燃机性能的影响因素及提高性能的措施等综合性内容,例如如何提高充量系数,如何提高发动机动力性、经济性,如何降低内燃机排放等综合性较强的知识,采用“引导式”的教学方法,即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同时进行课堂讨论。该方法的重点是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同时锻炼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和综合应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例如,讲到调速器工作特性这部分内容时,提出“柴油机和汽油机上都装有调速器吗?柴油机为什么要装调速器而汽油机则不需要装调速器”等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并在课堂上讨论。
对于一些内燃机新技术,如双增压燃油直喷技术(TSI)、可控燃烧速率(CBR)、燃料分层喷射技术(FSI)、可变气门正时(VVT)、可变气门升程等教材上没有涉及或涉及不深的内容,采用“探究式教学”方法,即教师在课堂上提出问题,学生在课下查阅、整理相关资料,完成小论文并在下次上课时随机抽取学生发言讨论的教学方式。“探究式”教学方法重点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新意识。
对于部分内容相对简单的章节,采用学生授课的方法。具体做法是教师提出授课章节,提出重点难点问题,把学生分为几个大组,每组10人左右,课前学生共同查阅资料,相互合作,并制作课件,上课时每组选1名代表向全体同学讲授,该组学生接受其他组学生的提问,最后教师点评,并根据讲授和回答问题情况,给出平时成绩。这种方法旨在培养学生主动学习能力,查阅资料能力和归纳总结资料的能力,锻炼口头表达能力,同时培养团队协作精神。
课后反馈结果显示,撰写小论文和学生课堂讲课的教学模式使大部分学生掌握了从图书馆相关书籍、网络、教材获取资料的方法,拓宽了获取知识的渠道,由单纯的从课堂上获取知识的方式变为多种方式,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这种教学模式的不足之处在于学生需要花费大量的课余时间,由于部分学生考研,对于写小论文和上讲台授课产生了一定的抵制情绪。另外学生讲授时经验不足,重点难点不突出,影响其他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今后尚需在讲解方式上给予学生更多的指导,强调重点难点,并在学生讲授后进行补充,才能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四、改革考试方法及成绩评定方法
为了在考试中综合反映学生的能力,提高学生参与本课程教学改革的积极性,笔者在课程的考试方法和最终成绩的评定方法上尝试了改革。
考试方法由闭卷考试改为闭卷、开卷相结合的考试方式。新的考核方式具体做法是教师在期末考试时出两套试题。一套试题为闭卷试题,主要用于考查学生对课程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等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和熟练程度,题型主要包括名词解释、填空、选择、简答等。另一套试题为开卷试题,主要用于考查学生利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试题中还考查学生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题型主要是计算、论述题和分析题。闭卷试题和开卷试题的分值和考试时间分别占总分值和考试时间的50%。闭卷、开卷考试在考场中先后进行。
最终成绩评定方法由原来的考试成绩结合作业成绩评定改为考试成绩结合平时成绩和实验成绩综合评定。为了保证学生的作业质量、小论文质量、提高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和课堂讲授的积极性,课程一开始,笔者就在课堂上宣布了最终成绩的评定方法、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比例和平时成绩的考查依据。平时成绩考核依据扩展到了作业成绩、小论文成绩、课堂授课、回答问题、课堂讨论情况,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比例提高到40%,实验成绩占总成绩的10%。
五、加强实践教学环节
“内燃机原理”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只有加强实验教学环节,才能加深学生对内燃机理论的理解,掌握内燃机实验的基本操作技能。由于本课程的学时数有限,本课程只能安排4学时的实验课。为了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巩固所学知识,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增加本课程的实践教学环节。一是在不增加实验学时的情况下,增加实验项目数。在原有的“柴油机机械效率测定实验”和“汽油机速度特性实验”的基础上增加“内燃机进气道性能实验”和“汽油机负荷特性实验”。二是将验证性实验逐步改革成设计性和综合性实验,让学生自己动手,通过实验深入了解实际的工程现象,寻求解决问题的合理方法与途径。笔者将新增的“内燃机进气道性能实验”定为设计性综合性实验。进行实验时,首先让学生根据已经学过的理论知识,选取气缸盖,然后让学生自己设计需要测试哪些参数和确定实验步骤,最后在发动机进气道性能试验台架上进行实际测量,并分析实验结果和撰写实验报告。
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是“内燃机原理”课程教学改革建设的重点,通过几年的教学改革,学生自学能力及理论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和综合素质明显提高。
参考文献:
[1]张美云.高校课程设置中的痼疾与改革路径[J].中国高等教育,
201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