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小孩国学启蒙教育范文

小孩国学启蒙教育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小孩国学启蒙教育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小孩国学启蒙教育

第1篇:小孩国学启蒙教育范文

关键词:古代;蒙学教育;历展

中图分类号:G0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14-0241-03

中国自古以来十分重视儿童教育,中国文化早就意识到启迪儿童心灵和智慧的重要性。蒙学一词最早出现于周文王所著的《易经》,其意思为若在蒙昧无知的时候,认真学习,修养正道,便可成就圣人之伟业。从字面上看,蒙学可以简单地理解为启蒙文学。后来人们才渐渐将其与儿童的启蒙学习相联系,故蒙学之教导儿童学习是后人才赋予的意义。因此,蒙学又有“蒙馆”之意,是儿童学习的地方。在古代,蒙学教育贯穿始终,古人尊崇圣人之道,儒家之思想。儿童年龄尚小,不能明辨是非,对于社会交际礼仪多为苍白的理解。古人开设“蒙馆”进行正确的启蒙教育,教导儿童,使其摆脱幼稚蒙昧。通过教育的手段让儿童明辨是非,学习圣人之道,明白圣人之为圣,以圣人之礼仪言行要求自己。对于蒙学一词,有学者提出了不同的看法,认为蒙学的含义并非如此简单。例如:有些学者认为蒙学来自于《易经・序卦》中的“蒙者,蒙也,物之维也。”针对此问题,文章将在下文进行较为简洁的论述。

对于蒙学的含义,不同的学者有不同观点。第一种观点则认为蒙学是一种教育机构。第二种观点是将蒙学看作是一个特定层次的教育。第三种观点大致将蒙学区分为广义和狭义。一般对于八至十五岁的孩子进行的启蒙教育活动或者是对于这些小孩子进行启蒙教育的私塾就是狭义的蒙学。除此以外的并含有教育所需教材的,私塾规定的礼仪言行以及古代学者关于此类现象的理论著作,便是广义的蒙学。对于蒙学的概念,很多学者都有着自己的看法,但是将其囊括总结起来,其本质是一致的。本文认为:蒙学是指我国古代家庭、社会、学校对儿童进行的早期启蒙教育,又称童蒙教育、蒙养教育或启蒙教育。其目的是通过对儿童进行基础的文化知识教学和初步的道德养成教育来启迪儿童智慧、培养儿童品德,使之健康成长。教育对象是蒙养阶段的儿童即蒙童,其年龄段大致为七八岁左右或更早。从入学时间和教育程度上看,大致相当于现在的幼儿园和小学低年级阶段。教育者被称为蒙师,为蒙童所编写的蒙学读物或教材被称为蒙书、小儿书、蒙学书。

一、古代蒙学教育的萌芽期

我国的蒙学教育在殷、周时期已有记载。原始社会末期主要特征尚没有系统的教材、成熟的教法,在官方的教育机构中一般情况下是不包含蒙学教育的,所以它大多数情况下是以私学的形式出现,蒙学只能是一种私有的教育教导方式,只有少数上层社会阶层才能享受。夏商两代,蒙学读物无史料可考,唯西周有相关文章记载,相传出自于周宣王时期的《史籀篇》,东汉班固书中有相关记载:“《史籀篇》者,周时史官教学童书也,与孔氏壁中古文异体”,此书现已亡佚。据班固所云可知该书为“史官教学童书”,属于识字教学读本一类。我国在原始社会末期就出现了学校性质的机构成均和庠。《礼记・文子世子》郑玄引注董仲舒的说法曰:“五帝名大学日成均。”根据记载和考证,可以推论出学校在夏代时就已经建立了。到了商代,学校分为国学和乡学,而国学又分为右学和左学。右学在西郊,为大学;“左学,为小学,在国中王宫之东”。乡学则指的是“序”,礼乐教育成为其基本内容。“左学”和“序”属于小学性质的教育。西周时期学校已有较完备的制度,西周贵族子弟的训练过程是先经家庭教育后再进行学校教育。贵族子弟从小在家庭中接受基本的生活技能和习惯的教育,进而教以初步的礼仪规则,确立初级的数的观念、方位观念和时间观念。比较夏商两代,西周的贵族家庭教育已有较大的进步,能够按照儿童年龄发展提出不同要求,有自身明确的教育方向和目标。

根据《周礼》和《礼记》等相关文献的记载,早在西周时期,官府教育机构就分有“国学”和“乡学”国学的主要设置点是在王城和诸侯国都,乡学的设立是按政府机构的大小分别设立的,如州设序,党设痒,而闾里则设为塾或者是校。国学里是按照学生的年龄与程度可分为大学与小学两级。根据家庭政治地位的不同,学生进入小学的年龄有早有晚,越贵者入学越早,反之则晚。天子所设大学有五学之称,即辟雍、成均、上痒、东序、瞽宗。西周王朝衰落之际,上层建筑统治开始受到动摇,到了春秋时期,封建经济不断发展,奴隶主制度阻碍经济的发展,因而遭受封建地主的反抗,周朝开始没落,贵族中的一部分人开始想封建地主转化,贵族官学渐渐衰退取而代之的是私人的自由讲授“天子失官,学在四夷”。春秋战国期间,各国虽然无学校,但未尝无教育,国家有保傅之官,教育王太子,而“士农工商四民”之子,则就“父兄之教”。由此可以判断,逐渐失去政治地位的奴隶主阶级和新兴的封建地主阶级的后裔其启蒙教育主要依靠保傅之官,而小民后裔主要接受家庭的启蒙教育。

二、古代蒙学教育的转折与发展期

1.秦汉魏晋开始是我国古代蒙学教育的发展期,以识字为主要功能

秦始皇灭六国,结束了春秋战国时期的混战局面。秦国统一六国后,为巩固自身阶级统治,焚书坑儒,用暴力控制言论和学术研讨,废除了官学,也禁止私学。为使语言文字统一,秦国在文化教育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重新制定了学书内容,又有李斯、赵高、胡毋敬等人合力编写的三本书,这三本书分别为《仓颉》,《爱历》、《博学》,这些书并没有使用很久。到了汉代,出现了书馆,其教师称之为“书师”。书馆规模较大,学子也是数量众多,由此可见汉代对于蒙学的重视程度,因而汉代对秦的字书进行了修正改编。这三本书在汉初又被“阆里书师”合为《仓颉篇》。此后史游撰《急就篇》,周兴嗣编《千字文》,均流传于后世。

2.东汉魏晋南北朝时期家学和私学是蒙学的主要教授方式

东汉魏晋南北朝时期虽然处于混战时期,社会动荡,但同时又给文化学术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发展时期。在此期间,蒙学教育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一类是集中识字教育即以“书馆”为主要教育形式,一类为初步经书教育即以“乡塾”为主要教育形式。从蒙馆教育用书中,可以将其分类:一是识字读书,二是读文读物。在基础教学中的识字教育大部分都是使用西汉时期的教材,到南北朝时期的梁武帝大同年间,出现了新的读物,即是周兴嗣编纂的《千字文》。该书和西汉字书《急就篇》成为蒙学的主要读本。读文读本内容大多是简单的经书,现已无法考证其具体内容,儒家经典的《论语》以及《孝经》等书籍,其教育教学方法基本上没有多大改变。综上所述,东汉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文化大融合时期,国家注重教学,其中最为侧重的是经学教育,因此使得蒙学的初级读物内容多为经书。此期间,读经教育的出现,使得蒙学语文教育与口语型书面相分离向着文言型书面语言教育的方向发展。

3.唐宋时期的蒙学教育,官学、私学与家学都有所承担

唐宋时期,是史上难见的盛世之时。特别是唐朝,农业方面,手工业以及商业都很发达,政治开明,人们生活稳定社会和谐。在这一时期,精神上的需求相对于其他朝代更为重要。盛世大唐,注重教育事业,完善传统教育机制,积极发展官学,同时扶持私学,共同发展。在这样的政治背景下,唐朝的教育体系较为完善,教育基础也得到了长远的发展,例如:京师州县办了官方的小学,地方民间则有乡学、小学、乡塾等。另外一些士大夫还在家中设学亲自教授或者观看子孙受教。有史可鉴唐朝的政治以及教育事业的扶持力度为宋元时期蒙学教育的繁荣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唐宋时期的蒙学教材也有一定的发展。唐代有诸多新编蒙学读物,例如:《初学记》、《俗务要名林》》、《杂字》、《杂抄》、《太公家教》、《蒙求》、《兔园策》、《女论语》等,影响最大的蒙学读物主要有《太公家教》、《蒙求》、《兔园策》内容独具特色,富有张力的语言,对后来的蒙学读物编写产生了巨大影响。例如:在《蒙求》的基础上编撰出来的《史学提要》和《名物蒙求》等。另外,唐代蒙学读物的重要内容包括古代儒家经史,宋初成书的《百家姓》、宋末所编的《三字经》与前代的《千字文》构成的识字教材。唐代新编《太公家教》,适用于小孩子的道德教育。宋学家们亲自编写蒙学教材,订立道德行为规范,强化封建伦理道德,如吕本中的《童蒙训》,朱熹的《童蒙须知》、《小学》等。还有为适应科举直接或间接要求而编写的《兔园册》、《蒙求》、《书言故事》、《神童诗》、《小学绀珠》等。这一时期的蒙学教育方法依旧以识字教学为重点,其蒙童要跟着教师学习读书认字,通过熟读背诵蒙童读物来强化认字能力。运用“六书法”进行字形教学。写字教学与读书教学没有捆绑在一起,而是进行分开学习。唐代的书法家字迹在写字教学书里用来让蒙童临摹学习。

三、蒙学教育的延续发展与兴盛期

宋元明清时期是我国古代蒙学的进一步发展和逐渐鼎盛的时期,以教授三纲五常道德规范以及知识为主要功能。

元朝的蒙学教育,纵观元朝历史来看,终不过是个过渡期。从宋代蒙学的教育机制的完善和制度化向明清时期的程朱理学转换,元代的蒙学教育即尊崇经书,同时也有较深的宋性思维掺杂其中。元代的教育内容较为混杂,例如:元代教材多沿用前代的教科书,而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也纳入教育范围。在蒙学教育中,朱熹也是被纳入其中的,只是要求不深入理解,而是稍稍地作为了解并且知道其内容罢了。元代的蒙学多实行“分斋教学法”,即按照学生所读的书分“班”教学。元代蒙学的主要形式是“社学”,它得到中央政府的法律认可,普遍设立,在明清时期更是风行,成为乡村民子弟接受启蒙教育的主要形式。

中国古代的蒙学教育机构发展到明代达到鼎盛。明代蒙学在办学体制上官学、私学并举,形式多样、种类齐全。官学,主要是社学,另有义学,也叫义塾。私学,有蒙馆、家塾等。蒙学教学的基本程序是识字、写字、阅读、属对、作诗、作文。分为识字阶段和读经阶段两个部分。识字阶段的蒙童使用《童蒙训》、《小儿语》、《小四书》、《幼仪杂箴》、《日记故事》、“杂字”等教材;读经阶段的蒙学教育主要包括写字、背书、理书、属对和简单的阅读写作训练,选用教材为“四书”、“五经”、《龙文鞭影》、《幼学故事琼林》、《声律发蒙》等。

宋代经济的不断发展,政治制度有所改变,学术著作以及文化的传承相对比较自由化,蒙学教学在此期间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唐朝一样,宋朝政府更为重视教育,而蒙学教育是重中之重。政府多次颁布时令在各地方设立小学,加强蒙学教育。宋代的蒙学根据设立的性质可以分为民间办的私学,和政府办的官学。宋代由政府办的蒙学可分为两种:一种是设在京城宫廷内的贵胄小学。还有一类蒙学是由民间设立的私学。它有各种不同的名称,有的称为小学。宋代的蒙学教材继承和发展了前人编写蒙学教材的经验,并且开始出现分类按专题编写的课本,从内容上看大体可分为五类。第一类是综合性的,以识字和常识教育为主。《三字经》是中国古代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一本综合性蒙学教材。第二类是道德教育类的蒙学教材,这类教材是专门为培养封建道德观念和封建社会里修身处世的态度而编写的教材。主要包括:朱熹的《小学》、《童蒙须知》,吕本中的《童蒙训》,吕祖谦的《少仪外传》,陈淳的《小学诗礼》等。第三类是历史教材与历史故事书。第四类是诗歌教学的教材,如朱熹的《训蒙诗》、陈淳的《小学诗礼》,以及《神童诗》、《千家诗》等。第五类是名物制度和自然常识教学的教材,以宋代方逢辰的《名物蒙求》为代表。

回顾我国古代蒙学的发展历史,不难看出,我国的蒙学教育最早出现在殷、周时期,到了春秋战国时期有了进一步的发展,秦汉以后由于经济政治的原因,蒙学的地位逐渐抬高,蒙学教育体系不断完善和发展。在我国封建社会里,官办教育机构中一般不含蒙学教育,所以它大多以私学的形式出现。我国古代蒙学的发展是一个渐进的历史过程,随着历朝历代教育实践活动的深入,蒙学教育体系逐渐趋于成熟,然而,我国古代蒙学的发展历时数千年,笔者凭个人之力无法在短期内对历代蒙学的情况逐一翔实记录。但同时笔者根据客观事物存在与发展的一般规律,就蒙学发展情况作为突破口,见微知著,找寻出一些规律性因素。既充分肯定前人探索规律的意义,利用前人的经验,也正视其中存在的缺陷与不足,为今日学前教育的教材、教法等研究提出更多建设性的构想与方案。

参考文献:

[1]黄寿祺,张善文.周易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2]孙培青.中国教育史[M].上海:华东师范人学出版社,1992.

第2篇:小孩国学启蒙教育范文

关键词:幼儿教育;国学经典;启蒙教育

国学经典,是我国文化的精华,是人类生活智慧的结晶。因而具有极强的生命力。我觉得让孩子们从幼儿时期起接受国学经典教育,把阅读经典文学作品的优点继续保持下去。

一、不同年龄层都可以适用

与孩子们一起诵读了《论语》、《三字经》等等,从教法说,我们也跟随着CD里标准的范读,多念多反复乃至于会背诵!只要能背,不求甚解。通过阅读经典文学,孩子们接触了古典名篇,虽然对内容不解,但了解了韵律,还认识了许多字,这对孩子以后成长一定有很大帮助,经典的诵读不同年龄层都可以适用。

二、经典教育给孩子带来的好处

(一)集中注意力,提高了语言能力。我们的家长普遍认为自从读了《论语》后,自己的孩子语言能力明显提高了不少。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在孩子熟读论语后,常会在生活中“使用”,胡胡的妈妈有天晚上听到孩子突然念到“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第二天激动的告诉我们,突然觉得原来经典不仅是大人们能驾驭的,孩子也行。相信我们继续将《论语》等经典阅读、朗诵下去,一定会使更多的孩子受益。而且我也发现,如果在孩子们还沉浸在玩中,而我们都要工作时、在平时孩子们上完厕所,或是吃中饭前,情绪很难平复下来时,只要我一念“人之初,性本善,近相近,习相远……”,孩子们会一下子安静下来,并跟着大朋友一起念《三字经》,并且是念得津津有味,乐在其中!

(二)让孩子变得更自信。有一天, 新新告诉妈妈一定要给她买一本三字经的书,说是要从明天起开始坚持阅读,而且要和妈妈一起阅读,一个字一个字的点读,孩子的兴趣很浓厚。本来这个现代化的城市,节奏就很快,成人都忙于自己的工作,很少有时间去管管自己的孩子,但如果家长都能静下心来,每天或隔几天能与孩子一起阅读经典文学作品,那么对家长自身或是孩子来说,都是非常有利的,这不仅给忙碌一天的爸爸妈妈一个亲子阅读的机会,还给孩子识字方面加强了不少,这是最好的亲子活动。孩子们识字多了,自己也觉得自信了,天天阅读经典,使孩子感受到从未感受到的温暖,益处多多。

三、本班家长之困惑

刚开展经典诵读的时候有家长感到困惑的是大人读经典文学都感到困难,何况小孩呢?但我听过华南师范大学应用心理学博士生导师申荷永曾经说过的一句话:“事物的难易都是相对的,大人感到困难的,小孩子不一定感到难,反过来也一样。”那也就是说这要看孩子本身喜不喜欢,阅读经典文学本身也并不强调理解。像我们现在念的《三字经》有音调、节奏,念起来琅琅上口,孩子读起来像唱歌一样,他可能也会觉得好玩、会产生浓厚的兴趣。但我们大部分家长对幼儿园阅读经典文学作品表示非常赞成。

四、经典诵读之体会

通过几个月的国学诵读接触,我渐渐感到国学的魅力,它所讲的礼、义、孝集中的体现了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和精神。同时也感到国学教育的重要性。

国学经典,不仅语言精炼优美,而且意蕴深刻,是对幼儿进行教育的好材料。 首先,国学诵读对幼儿初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道德情操,陶冶高尚情趣起到了积极健康的作用。其次,提高了幼儿的阅读能力。学生对经典一遍遍地诵读,每一遍都是一个感知过程。在反复诵读中,诵读的水平在步步提高,诵读者的理解、体会也在层层加深。“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就是这个道理。学生在朗读水平大幅度提高的同时,形成了良好的语感,对语言的感知和理解能力也大大提高。然后,是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学生在诵读经典的过程中,不但提高文学修养,而且开阔了视野,知识面不断扩大。最后,促进了幼儿表达能力的提高。俗语说得好:“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厚积薄发”。只有积累丰富的语言素材,才能“厚积薄发”、“下笔如有神”。诵读可以使孩子积累大量的妙词佳句,他们的语言“材料库”在诵读中不断地丰富,而且在诵读中也学习到一些表达方法。在日常交流中,我可以看出孩子们每天的进步。

在教学中,我深深感到我作为教师的国学功底还不够深厚,急需提高。经典是文化的精粹,是人类文明的积淀,历经岁月河流的淘洗依旧光彩夺目,是中华民族的瑰宝。而我们教师都有必要的教学任务,我们教师必须利用有限的时间提高自己的的阅读量,阅读水平。通过培训,通过相互学习,尽快提升教师的水平,是推进国学经典诵读活动质量的关键。

国学经典,蕴涵常理常道、教导人生常则常行,是人类最有价值、最高哲学的书。像《易经》、《黄帝内经》、《诗经》、《道德经》、《孝经》、《论语》、《大学》、《中庸》等这些经典之经典,凝聚了我国数千年的文明史和传统文化,体现了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精髓;行文流畅,气势磅礴,辞藻华丽,前后连贯,朗朗上口;内容丰富,包含有诸如天文、地理、历史、治国、修身、道德、伦理等丰富知识,古往今来,无数少年儿童从中汲取知识,陶冶情操,提高修养。

第3篇:小孩国学启蒙教育范文

他小学连跳两级,曾获得话剧一等奖、十佳少年、优秀小记者,还是一名街舞发烧友,如今,还收到罗切斯特理工学院、南加州大学、波士顿大学、华盛顿大学等7所美国名校发来的录取信。这样一名优秀的少年,是如何修炼的呢?

启蒙教育是关键

陈筠衡的父亲母亲是重庆人,在上世纪60年代,他们随父母支援三线建设来到新疆。1996年10月,陈筠衡在新疆呱呱坠地。3个月后,一家三口来到成都生活。

在陈妈妈看来,启蒙教育至关重要,而幼儿时期的智力开发是关键。所以,即使工作再累,她都不会落下儿子的睡前故事。每次,她都讲得绘声绘色,儿子吮着手指听得目不转睛。

待陈筠衡3岁时,陈妈妈又要求他将听过的故事复述出来,训练他的记忆力和组织语言的能力。偶尔,他讲完故事后还会发出疑问。一次,他讲完《狼来了》,用小手摸着鼻子,问,“妈妈,撒谎鼻子会变长吗?”“那是骗小孩的,但你要记住说谎绝对是不对的。”他认真地点点小脑袋。

通过妈妈的训练,陈筠衡比其他同龄孩子要聪明很多。4岁时,别的孩子顶多看个绘本故事,他就能独立阅读少儿百科全书,报纸上的内容也能认个十之八九。

对此,陈妈妈还是不满意,她希望儿子随时都有求知求问的欲望,因此,她又锁定电视节目《开心辞典》,告诉他要像电视里的哥哥姐姐叔叔阿姨那样,知识渊博。看了这档节目,陈筠衡更爱学习了,偶尔看书,连喊他吃饭都听不见。

功夫不负有心人,陈妈妈对陈筠衡的培养终于有了成效。一天,王小丫站在《开心辞典》的舞台上向闯关者问道:“‘玛祖卡舞’起源于:A.华沙,B.波兰,C.德国,请回答。”陈筠衡扒着饭说道:“这个我知道,选B!”陈妈妈不以为然地说:“你蒙的吧。”他撅着嘴,“我说的是真的。”“正确答案是——B。”主持人公布结果。父母惊讶地望着他,陈筠衡得意地解释,“这道题我在书上看到过啊。”

陈父哈哈大笑:“儿子你真聪明!”陈妈妈也激动得抱着儿子猛亲。

正是陈妈妈在陈筠衡幼儿时就进行了智力开发,才使得他比同龄人聪慧。

奖惩培养学习习惯

贪玩是孩子的天性,陈筠衡也不例外。

小学一年级,他放学回家扔下书包就跑出去玩,完全将

作业抛之脑后。为了纠正他贪玩的毛病,父母想出对策。他们不像一般家长,拿父母的身份压制孩子,而是专程请他出去吃饭,在饭桌上分析不写作业的利弊,最终双方达成协议,根据作业完成情况进行赏罚,而赏罚内容视当时情况来定。

第二天放学回家,他信守诺言,规规矩矩地拿出作业。陈妈妈拿过床头的闹钟,调好时间,“如果你30分钟内完成,就奖励你多看半个小时动画片,然后我和你爸做30个仰卧起坐。”陈筠衡眼睛发亮,奋笔疾书。

他在规定时间里完成作业,然后一边悠哉地看着电视,一边偷瞄着做仰卧起坐做得满头大汗的父母。“这样的赏罚是希望父母参与到孩子的学习中,从而提高孩子的学习兴趣。你想啊,孩子可以惩罚父母,他们得多得瑟啊。”陈妈妈说,这也体现了父母和孩子的平等性。

在这样的奖惩下,陈筠衡改掉了贪玩的毛病,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成绩一直名列前茅。

不争第一,和“坏孩子”做朋友

不要拿“第一”来要求孩子,他们需要鼓励。

一次考试后,陈筠衡拿着一张96分的试卷垂头丧气地回家诉苦:“班里很多人考了100分,老师说我成绩不太好。”见儿子有些丧气,陈妈妈立即安慰道:“做第一太累了,我们保持前10名就行了,妈妈相信你做得到。”或许,有的家长在遇到这样的事会大骂孩子,“你猪啊,怎么考那么差?”这样不仅会打击孩子的自信心,还会影响孩子的学习兴趣,而陈母的做法既让孩子感到轻松,又勉励他不要掉队,所以陈筠衡很自觉地学习。

在陈母眼中,成绩不能代表一切,所以,她允许儿子的朋友是老师眼中的“差生”。老师为此很纳闷,向她反映,她笑而不答。儿子回到家里,母亲询问儿子朋友的情况,儿子总能说出朋友身上所具备的优良品德,比如很讲义气,比如很幽默,比如钢琴弹得很棒,甚至会作曲……母亲很欣慰,儿子已经具备了某种判断是非的能力,“他有选择与谁做朋友的权利。”这是一种信任,也是一种对孩子的尊重。

陈筠衡上课认真,下课和一群志趣相投的孩子混在一起,却把业余时间用在钢琴、表演、画画、英语、乒乓球上。尤其画画,他从小学时便开始上绘画班,拜过四五个绘画老师,学习素描、色彩、国画、版画,除了油画,几乎所有的绘画种类都有所涉猎。“我不喜欢补课。”陈筠衡十年的绘画时间是从别人的补课时间里挤出来的。而他也被誉为“天才小画家”。

除此之外,他在小学四年级时连跳两级,直接上初中,还获得了钢琴4级、话剧一等奖等。

对于他跳级提前毕业,校长还特地表扬他,给他发了奖金。

赢在起跑线上

陈筠衡10岁成为新都一中三优班的学生,毕业时考了第一名,被保送进高中部竞赛班。

进入高中,陈筠衡自信、独立,什么事都自己做主,而父母对此是支持的。

高三时,别人都在为高考奋斗,他却在想出国学动画,为此他放弃了高考为出国做准备。2012年,他参加托福、SATF考

第4篇:小孩国学启蒙教育范文

通过学习《弟子规》一书,使我认识提高了。每天应该做哪些事,不应该做哪些事,什么时候应该做哪些事,不应该做哪些事,怎么做好,人人都清楚。也许有人认为这是一本儿童读物,是教育小孩子的和成年人没有多大关系,其实做为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我们每个人都没有理由去抛弃的。虽然时代在变化、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在更新,但中国国学博大精深,虽然历时久远,可仍具有极强的阅读价值和深刻的教育意义。我们通过中国古典文化的熏陶,对我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以增强自已的审美底蕴和人文意识都是非常有益的。

通过此次学习,我感到对自已是一场深刻的思想革命、一次心灵的洗涤,克服平时自己的一些惰性,要求学生做到的,必须自己身体力行,率先垂范,处处走在学生的前面,为学生做好表率。

学习的过程就是一个认同的过程,而对自身产生影响则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例如,我们学习《弟子规》,背诵下来应该是很容易的事情,但是真正对一个人产生有益的影响,那就需要时间了。一个人处世必定有一些原则,在他们潜意识中受到这些原则的制约。学习了《弟子规》,就是要把圣人教诲贯彻到生活中,落实到一言一行中。

学习《弟子规》,我想不仅是一个提高个人修养的过程,更是一个思想升华的过程。对一个人的成长来说,是十分必要的。爱周围的人,爱这个世界。只有这样,这个社会才变成和谐的社会,这个世界才变成和谐的世界。

在学习《弟子规》的过程中,使我受益非浅。其中有些道理很简单,但就是没有真正去体会其中的道理。因为在学习《弟子规》之后才真正的懂得。《弟子规》增长了我的智慧,震撼了我的心灵。通过对《弟子规》的学习我有三点体会:

第一做人要懂得感恩。对一个人而言,应该报答的最大恩情是父母的养育之恩,所以《弟子规》第一章就是《入则孝》感恩之心体现在一个“孝”字上,“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想一想这些都是我们做儿女的孝顺父母的基本要求,但我却有很多没有做到。通过这次学习,希望自己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加倍努力,希望能给操劳的父母幸福的生活。以前和自己的老公总是爱闹别扭,委屈了还常常去找自己地父母诉说,想想自己多不该啊,不担没有关心父母,相反却总是带给他们烦恼。通过学习《弟子规》我发愿:无论爸妈还是公婆我都要全心地尽一份孝心,让他们的晚年更加快乐!:

第5篇:小孩国学启蒙教育范文

一、古诗文诵读的意义

古典诗文是华夏文化遗产中中熠熠闪光的瑰宝。千百年来,它以其深邃的意境、生动的形象、凝练的语言、丰富的内涵和独特的表现手法,在中国文坛上独树一帜。诗的语言是最精致、最凝炼的,所以人们称赞语言好,就说是“诗一样的语言”。明清小说中常用几句诗来“以诗为证”,点明主旨所在,现在有的报刊文章还经常引用一句半句诗以“一醒眼目”。

古诗文的教益作用正如中药的功效一样是一个含英咀华的渐进过程,是需要靠“养”来陶冶性情,体验感觉,历练内功。可以说被古诗文滋养的孩子,得到的不仅仅是诗情和文才,实际上也成为被生活和命运多一份垂青的人。

二、古诗文诵读存在的误区

艺术首先需要感知,孩子学古诗词并不重在理解,古诗词平仄押韵,韵律感非常好,良好的感知自然会慢慢形成“理解”。另外,儿童时期是记忆的黄金时期,这个时候阅读和背诵的东西,真正会刻进脑子里,内化为自己的智慧财富,所以我们更应该珍惜童年时代的背诵。

现在有很多老师和家长把“熟读成诵”等同于“死记硬背”。“熟读成诵”,是指让学生一遍一遍反复诵读,直到能脱口而出,烂熟于心。如此这般,所背的古诗文才能一辈子不忘。而“死记硬背”是指让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通过强记、抢记,能够很快地背诵,甚至默写。通过这种方式记忆的内容,学生就会很快忘记。一旦通过了测试,他就会把它抛到脑后,忘得一干二净了。所以古诗文一定要加强诵读。国学大师南怀谨先生说:“不管四书五经,或是其他古书,任何一段,教小孩子像唱歌一样,很轻松愉快地背诵,不给他讲解,偶尔稍稍讲一点。这样背下去以后,一辈子都有用,一辈子都忘不掉。”王财贵博士说:“语文老师教古诗文的六字真言就是:小朋友,跟我念。”

人们因为古诗“难懂”产生的另一个错误想法是,教孩子学古诗时,要尽可能给他讲解,把每一句都“翻译”成“白话”,或者把“不求甚解”等同于“机械记忆”。有人认为在让学生背诵古诗文之前,一定要通过老师或家长的讲解,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之上背诵,否则就是机械记忆,是不利于学生智力发展的。事实是,学古诗要防止的,恰是“过度解释”。其原因,一是基于对儿童领悟力的信任;二是诗文中的意境美与文字美重在体会,它们原本就是无须解释的,一解释就是对想象力的束缚,就是对语言美的破坏。

三、如何让古诗文走进孩子的心灵

(一)保持孩子单纯的心境。

诵读是为了更好地把那些诗句内化为自己的东西,更好地体会诗歌的语言美、意境美、想象美,而不是为了“会背诗”。古诗文就像是一块精美蛋糕,我们把它送口中,只是为了品尝它的香甜,不是为了某天向别人炫耀我吃过蛋糕,也不是为将来某一天可能饿肚子而储存更多热量。在享受之外没有其它任何的功利性目的。所以请让孩子对古诗文抱有单纯的心境,这样也才能使对古诗文产生真正的好感。只有喜爱,才能谈得上接受。如果一个人在读诗中从没有为诗中的情打动,从没为语言的美震撼,从没为智慧而深思,纵使他会背一万首诗,也还是个不会读诗的人。

(二)注重朗读,在多元诵读中品味经典。

诗读百遍,其义自明,其情自见。古诗词博大精深,千百年来一直成为滋养中华民族成长的宝贵精神营养。通过诵读能将自己的体会、情感表达出来,通过读,在课堂上营造教师、学生、作者彼此间心灵相融、情感相通、协调合拍的良好共鸣体,从而提高学生知识、能力、人格、审美、文化等综合素养。

著名学者、北大中文系教授钱理群先生说:“我们传统的启蒙教育,发蒙时,老师不作任何解释,就让学生大声朗读经文,在抑扬顿挫之中,就自然领悟了经文中某些无法(或无须)言说的神韵,然后再一遍一遍地背诵,把传统文化中的一些基本观念,像钉子一样地楔入学童几乎空白的脑子里,实际上就已经潜移默化地融入了读书人的心灵深处,然后老师再稍作解释,要言不烦地点拨,就自然‘懂’了。即使暂时不懂,已经牢记在心,随着年龄的增长,有了一定阅历,是会不解自通的。”

不过少解释不等于不“解读”。在学习中我们也需要掌握一些方法和技巧:

1、读诗,捕捉审美初感

朗读是语文教学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指导学生朗读好作品,不仅可以使学生受到深刻的思想教育和强烈的艺术感染,而且可以提高他们运用语言的能力。在阅读时,最好让学生忘掉自我,全身心浸润到诗的情境之中,让大脑接受最初的、最鲜活的信息。在接触这些信息的一刹那间,能感受到作品的初步印象。

柳宗元的《江雪》,诗人只用了二十个字,就把我们带到一个幽静寒冷的境地。呈现在读者眼前的,是这样一幅图画:在下着大雪的江面上,一叶小舟,一个老渔翁,独自在寒冷的江心垂钓。在教学时,让学生朗读前两句“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引导学生反复读一读“千山”、“万径”这两个词,再去读一读“鸟飞绝”、“人踪灭”,就会发现,这两句中的“千山”和“万径”,不仅仅是为了衬托下面两句中的“孤”和“独”,在“千山”和“万径”之后加上“灭”和“绝”两个字,就把当时的那种寂寞、冷清描写到了一种极致。

2、品词,体味语言之美

在小学语文课本中收录的古诗中,很多都是千古绝唱,在这些诗句中,诗人讲究一个“炼”字,往往用词精妙。

刘禹锡的《望洞庭》是诗人遥望洞庭湖而写的风景诗,明白如话,意味隽永。对诗的第一句“湖光秋月两相和”中“和”的理解是个难点,怎么理解呢?在教学时,还得借助插图。图上画着月亮升起,秋夜皎皎明月下的洞庭湖水是澄澈空明的,与天上的月亮正好相互辉映,远远望去,水色、月光融为一体,显得多么和谐。理解这个词后,再去读后面的诗句,就相对浅显易懂了。

3、想象,揭示古诗内涵(下转第193页)

(上接第196页)文学是语言的艺术,古诗作品所提供给读者的语言符号,不像舞蹈、音乐、雕塑那样直接刺激读者的感官。学生品味古诗只能根据作品所提供的语言符号,如果这些语言符号不能幻化为头脑中的画面,那么,再美的文字,它只是一种符号。古诗语言凝练、蕴含丰富,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发挥无穷的想象,不仅要读懂古诗的表层意思,更要读懂诗的言外之意。丰富的想象、联想是鉴赏诗句的重要方法,要边读诗,边想象,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触其物;要想出诗中画面,读出画中诗味。

白居易的《池上》寥寥数笔,用白描的手法,将一“偷莲”小童的憨态描绘得惟妙惟肖。在教学时,教师可让学生通过想象来加深对诗的理解,一是看图想象小娃撑小艇时的心情;二是想象小娃偷采白莲后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学生边看图边想象,有的说,小娃看到白莲,一边采,一边往嘴里塞解解馋;有的说,小娃看到白莲就说“好大的莲蓬”;有的说,小娃采到白莲后便想,赶快躲哪儿把它吃了……一幅小娃“偷采”白莲的景象,被他们描述得有声有色,让人听了便能体会到小娃的乐趣。

第6篇:小孩国学启蒙教育范文

“哪里有数学,哪里就有美。”数学的思维之美、理性之美,曾令无数科学家倾倒。在人类历史上,数学不仅促进了人类智力和思维的发展,也推动了社会的变革和发展。数学的思维和理性,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进行启蒙教育的。奥数旨在培养一些有潜质的天才少年继续深造,加深他们对数学的兴趣。毋庸置疑,国际性的数学奥赛的确选拔了一批在数学上有潜力的年轻人。如今世界上一些著名的数学家,就是当年数学奥赛获奖者。

“奥数”是奥林匹克数学竞赛的简称,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每年举行一次,作为一项国际性赛事,由国际数学专家命题,难度远远超过一般的考试。

在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苏步青等人的倡导下,我国于1956年开始举办中国的数学竞赛。面向中学生的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始于1959年。直到1985年,中国才第一次派学生参赛。此后,奥数在中国的发展超出了数学家们的想象。从奥数金牌来看,中国已经是个强国。截至2012年,中国参加了27届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其中17次总分排名第一、6次排名第二。而有史以来参赛的158名中国学生,总计获得了124块金牌、26块银牌、6块铜牌。

据教育专家研究,奥数适合于少数对数学有兴趣、有特长、有天分的学生,只有大约5%的智力超常儿童适合学习奥数。从这个意义上讲,奥数并不是一项适合在学生中推广的教育科目。学不学奥数,最终取决于孩子们的兴趣。有兴趣钻研奥数这门学科,才能体会到当中的奇妙,充分享受其中的乐趣。但在中国,奥数不断升温,俨然成了一种在学生中推广的教育科目。

在中国,小学、初中尚处于义务教育阶段,“小升初”的考题难度不高,很难在学生中分出层次,于是,很多学校就加考奥数,把奥数成绩与升学挂钩。多年来,“中国式奥数”教育,已经成为孩子们升学时的博弈利器,这也是奥数超常发展的重要原因。社会上的“奥数热”正是奔着应试的目标,故而很多孩子被迫报名上奥数兴趣班。

数学家杨乐院士认为,奥数本是面向一部分对数学有兴趣的中学生,但现在对数学缺乏兴趣的同学也纷纷加入,有些学生因为负担太重,会产生逆反心理,对数学渐渐失去兴趣。国家最高科技奖得主、航天专家王永志院士也对媒体记者称,他曾就奥数问题约谈过近40名学生、家长和教师,很多人都对奥数有不满情绪,有些家长甚至说“孩子学奥数累得都想自杀了”。

2011年12月,王永志与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青少年科技活动站一起,开展了面向北京市丰台区9所中小学2200多名师生和家长的无记名问卷调查。调查发现,63%的孩子正在参加奥数、英语、作文等各种辅导班、补习班,每人平均参加四五个,多则9个。在一个只有4万多人的街道办事处辖区内,分布着50多家培训机构。一所小学的121名毕业生中,留在本片区中学的仅有20人,101人舍近求远上了其他学校。随着年级增长,戴眼镜的学生人数直线上升。王永志认为,奥数等比赛成绩已经成为名校选拔学生的重要标准,形成了体系外的“小升初”选拔机制。

为什么国外的奥数能培养天才和大师,我们的奥数教育却广受诟病?数学家杨乐如是分析:奥数的定位本来是一小部分对数学有兴趣的高中生,但是现在不仅高中生有奥数竞赛,初中生、小学生也有,对数学没有多少兴趣的学生也参加,这种突击训练不仅没有使学生们的数学能力、数学修养得到提高,相反,有些学生因为负担太重还有可能产生厌倦情绪。

奥数本身不存在什么原罪,错就错在大众将奥数与数学之外的东西联系起来。当奥数与各种保送、加分联系到一起,许多聪明的孩子为了保送和加分,只好去参加培训和竞赛,并不是为了数学而去学习数学。出发点有问题,奥数自然就变味了。

其次,我们的奥数培训,只是告诉学生许多答题技巧来应对考试和竞赛,而不是培养学生的数学思想和兴趣。奥数一旦成为进入名校的“硬通货”,只要拥有它,“家长求学校”就会变成“学校求家长”。

以往的一些高校招生制度,也对“奥数热”起了火上浇油的作用。高中阶段奥赛全国决赛以及省赛区竞赛中获得有关奖项的,具有高考加分甚至保送资格。这种强劲的政策导向,使得奥数具有非常功利和实用的价值。

2011年4月12日下午,北京理工大学文学院教授杨东平在广州一个校园里发现了一份小学四年级、五年级的奥数试题,原本应该是初二才学的平面几何题竟然出现在卷子上。这让杨东平非常气愤,三天后,他在个人博客上写道:“奥数的泛滥成灾已经成为一种社会公害。”仅几天工夫,共有近48万网友阅读此文,并有6000多条评论。

杨东平并不是第一个向奥数开炮的专家。国际华人数学家大会主席丘成桐教授也曾表示,在美国,“奥数”就是一个帮助中学生提升对数学兴趣的组织。而对于中国学生来说,奥数学得好就有更大的希望上重点中学、重点大学,所以一些学生主动学习奥数。丘成桐说,出奥数题目的很少是一流的数学家,而且这些题目出得很偏。“奥林匹克数学竞赛正在扼杀我们的天才。”

奥数被异化,毁掉了孩子学习数学的兴趣。如今的奥数,不是引导孩子探索求知世界,不是激发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创造力,而是以应试和分数为目标,用题海战术、强化培训、机械练习、重复演练等,让学生向高分疾走,向考试冲刺。这样的教育,不仅使奥数失去了科学精神,而且使不少原本喜欢数学的学生变成了做题机器,泯灭了独立思索的能力,失去了对数学的爱好。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中科院院士指出:“现在搞奥数就像搞传销一样,把家长和学生都‘骗’进了一个漩涡,花了大价钱,反而把学生的兴趣磨灭了。”

奥数被异化,不利于人才的培养。奥数内容向难、偏、怪发展,成为难倒学生的利器,让孩子产生挫败感,进而对数学望而却步。在低年级甚至幼儿园就开奥数课,更是一种典型的揠苗助长,严重违反教育规律。前两年,广州市曾对1 000名少年儿童进行了一个“梦想大调查”,竟然有不少孩子的梦想是“永远不要再上奥数课”。许多孩子面对极其艰难的奥数题,惊恐不安,自尊心、自信心遭到极大的打击。数学专家对此忧心忡忡:“奥数是一个让大部分孩子一次次证实自己是傻瓜的课程,伤害着整整一代少年儿童。”

为什么至今“奥数热”都没能彻底降温?说到底,“奥数热”背后的利益链是其幕后的强大推手。

一是点招、占坑班、内部接收, 小学升学悄悄与奥数成绩挂钩。

奥数之所以如此火爆,其最核心的原因是其成为各个重点中学在“小升初”时录取学生的依据。奥数成绩是如何与升学挂上钩的呢?有关媒体记者调查发现,很多学校在上世纪90年代末废除“小升初”考试之后,暗中采取对奥数成绩优异学生内部接收、“点招”“占坑”班等方式择优录取,造成了多年来升学与奥数成绩挂钩的现实情况。

二是有些教师暗中供职奥数培训班,为培训机构提供滚滚生源。

在奥数培训机构与“小升初”择校挂钩的同时,作为链条上的另一端,小学成了培训机构滚滚生源的基地。在目前的教育体制下,尽可能让学生更多地升入名牌中学,成了小学追求的目标。奥数培训班就为小学的这个追求,提供了天然的平台。而对培训机构来说,小学是其生存的唯一保证,为了能够吸引更多的学生报名自家的奥数班,他们会千方百计地与中学拉关系,甚至暗定升学的名单。虽然教育部门明确规定,学校教师不能到社会上的培训机构任教,但是,在利益面前,这些规定成了一纸空文。

正因为在奥数培训学校中有所谓名校“占坑”“点招”的机会,家长宁愿投巨资为孩子买个机会,在个别著名的培训学校甚至出现“一位难求”的现象。即使一片封杀声,奥数仍热度不减。而无助、无奈的家长们生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仍视奥数为孩子升学的一个重要砝码,即便不是很情愿,但也不敢轻易放弃。

目前“小升初”择校氛围依然浓厚,而名学校要挑“尖子生”,又不敢公开考试。这种升学格局不彻底改变,家长需求就会非常强烈。仅此一条,“奥数热”就难言遏制。在这个利益链上,最大的受益者是招生学校,如果没有名校背后私自选择生源,这个利益链条上寄生的培训机构、奥数竞赛就难以存在,家长也就不会挤破头掏钱找罪受。奥数已偏离了曾经单纯的学科竞赛轨道,在功利化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纠结的家长:“孩子是家庭的希望,绝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现在小学生家长中普遍流行着一句话——有证书不一定有用,但没有证书肯定不行!在我国,几乎所有家长都希望让自己的孩子成为极少数精英,并按照精英的标准来要求孩子。

家长争着让孩子进好学校,好学校就会对学生进行选拔,奥数成绩的好坏便是选拔的标准。为了让孩子在今后的中考和高考中取得好成绩,学校和家长就会让学生学深一点,学难一点,很多参加奥数培训的学生,并不是为了获奖,而是为提高学习成绩。

“希望杯”之类的竞赛证书一度成为各地众多名校“小升初”保送或推荐的必备敲门砖。

诗诗出身于教师世家,数学成绩不错,奶奶还是退休数学教师。诗诗从五年级开始上奥数课,但她对奥数一点兴趣也没有。虽然诗诗百般不愿,但拗不过奶奶的逼迫,只能继续上她觉得“很难很辛苦”的奥数课。在去年的“小升初”考试中,因为解不出最后一条奥数题,诗诗没能进入理想的中学。而电脑派位只能让诗诗就读普通的中学,全家人都为此感到懊悔,认为不该这么晚才送孩子去学奥数。

对于奥数竞赛,家长们很矛盾。

听说奥数停赛了,刘女士的纠结有增无减:“一项比赛叫停了,还会有其他的。不在学校报名,个人也会报名,这就是一个怪圈,家长和孩子都觉得累。如果不参加比赛,但我们又担心孩子将来上不了好学校,孩子的前途就会变得渺茫。”

家长们聊起当今的教育现状,都有一大堆意见。说到自家小孩学业负担重,累得连睡觉的时间都无法保证时,没有不感到心痛的。但在现实中却很少有人去抵制这种现状,倒是有不少人争先恐后为孩子“抢跑”创造条件。商家看准了家长们的这一心态,于是编造出诸如“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之类的各种假教育口号,吓唬家长拿出大把钞票送孩子去接受各种培训。

近来不断有媒体披露,由于缺乏监管,一些社会培训机构,包括毫无资质、资格的无良商家,冒充名校、名家开办各种培训班,尽管其开出的“天价课”无非是重复课堂内容,反复训练,但仍不断有人上当受骗。

纠结的孩子:“奥数真的有用吗?”

见没见过“娃娃奥数班”?5岁的孩子连数字都没认全,便被家长送去“培优”,刚上课十余分钟,便有孩子哭闹着出来。一边是老师无奈,一边是家长有理:“孩子在一个半小时里能认真听半小时,也是收获。现在吃点苦,将来升学就可以轻松点。”

发生在武汉市的这件“怪事”并不怪,5岁学奥数也绝对进不了“吉尼斯奥数最小年龄纪录”。形形的竞赛,让孩子们不堪重负,纠结不已。

“奥数真的有用吗?”著名数学家杨乐曾遇到过这样一个让人笑不出来的问题,提问的是个四年级的孩子。孩子说,因为上好中学需要奥数竞赛成绩,所以他和同学要上很多培训班。

学科竞赛,本来是让学有余力的孩子“吃饱、吃好”,让他们在富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中增长兴趣,探索科学奥秘。而如今,学科竞赛却几乎成了全体孩子的“加餐”,不喜欢“吃”、“吃”不下去也得“硬塞”。

随便翻开哪家培训机构的招生简章,“快速掌握方法,提分快”都是不变的噱头。家长的想法单纯而急切:报班——参赛——拿名次——顺利“小升初”。在这里,学科竞赛早已与兴趣和天赋无关,而是一块结结实实的“敲门砖”。据报道,某省禁数学竞赛与升学挂钩,一下子全省竟少了近10万“数学爱好者”,有老师感叹:哪里有这么多“数学爱好者”啊,分明是“被爱好者”!

“就好像人可以将跑步作为一项锻炼身体的爱好,但不一定人人都要去当专业运动员。可现在的奥数班就是将奥数培训职业化,教师都是职业教练,让每个孩子都去当专业运动员,这当然不合理。”北京师范大学数学科学学院教授曹一鸣这样说。他认为,将奥数培训职业化是一大误区。

参加学科竞赛的功利主义正在蔓延,学生从参赛开始便只关心可以量化的结果,急功近利、心浮气躁,忽略了学科竞赛对自身综合素质的锻炼,偏离了竞赛初衷。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曾天山指出:“学科竞赛在历史上起到了很大作用,但跟升学挂钩之后就异化了,成了一种全民性的功利行为。如果将学科竞赛与升学挂钩,变成功利的加分,成为‘小升初’等择校的砝码,无论是学生、家长还是老师,谁都扛不住。”

纠结的教育主管部门:釜底抽薪还是扬汤止沸?

加强对学科竞赛的管理,各地教育主管部门不是第一次“出手”。早在2003年,北京市就下发通知,要求严格管理义务教育阶段学科竞赛活动。

已举办了20多年的全国性数学竞赛“希望杯”由国家级机构主办,各地教育主管部门难以真正“叫停”。官方能做到的,也只能发文规定——“严禁组织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报名参加各种学科类竞赛活动,严禁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在入学工作中通过学科竞赛或参考竞赛成绩来选拔学生。”“各中小学校不得违规出租校舍,为学科类竞赛活动提供场地。”

就治理而言,教育主管部门的这些举措最多是“扬汤止沸”,因为“奥数热”的社会根源没有消除。“部分学校将学科竞赛成绩作为入学评价指标的现象存在已久,择校热带火了竞赛热,竞赛热反过来又加剧了择校热。”杨东平教授如是说。他强调,这一现象有着教育资源不均衡的现实原因,要从根本上解决竞赛热,还需大力促进教育均衡。

教育部规定,从2011年秋季进入高一的学生,参加全国中学生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学、信息学奥林匹克竞赛获得全国决赛一、二、三等奖,不再具备高校招生保送资格。把奥数和升学挂钩分开来,奥数没有了这个功利性的杠杆,家长和学生们还会对奥数趋之若鹜吗?

第7篇:小孩国学启蒙教育范文

Part1父母的争论

乐学外语―你一言, 我一语

“你家孩子学英语了吗?”“哦,在哪儿学的?是外教吗?”

“我们家两岁半就开始了,学得很高兴……”“是吗?!”

“是不是我们也该学了?豆豆都4 岁半了,会不会已经晚了?”

关于宝宝学外语,父母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其中有两个问题争论自然也就最多。

关注1 :孩子多大可以开始学外语?

正方:最好还是掌握母语(至少2 岁)后再学

反方:0 岁就开始

正 方

昭蓉妈妈:2 岁以后再学英语比较好。太早给孩子教英语,会让孩子觉得混乱,他会不知道该用哪种语言来表达。2 岁后可以教给孩子一些常见物品的英文单词,知道怎么说就可以了,也可以掌握简单的用法,比如“我喜欢苹果”,“一起来玩吧”等一些简单的口头语,没有必要完全给孩子一个纯粹的英语语境。母语就是母语,首先让孩子知道自己是个中国人,喜欢自己的中文!

佳宜妈妈:我认为宝贝在2岁以前是学习母语的关键期,如果学的语言种类太多了,担心不利于母语的学习。我女儿就是一个例子,我在她很小的时候就讲英语给她听,不但英语没有学会,到了19 个月母语还不会讲。后来就暂时放弃了教英语,专心教母语,经过了两三个月的时间先把母语教好了,然后再学习英语。在理解母语的同时学习英语,效果比单纯的教英语效果要好得多。

反 方

东东妈妈:外语启蒙教育应该尽可能得早,最好在0 ~ 12 个月就开始,婴儿语言学习的潜力惊人。婴幼儿时期是孩子听力和模仿能力最强的阶段,当然也是外语启蒙的最佳时期。婴幼儿听的敏感度是成人的300 倍,模仿能力和兴趣也都集中在幼小时代,所以这时候的任何有效信息的输入都将事半功倍,当然外语也不例外。

圣琦爸爸:学外语

应该越小越好,有研究表明在怀孕期间妈妈学外语或者是处在某种外语环境下,宝宝以后就会对该种语言敏感,很乐意去学习,而且容易学好。宝宝的语言环境

从小就应该布置好。

关注 2 :给宝宝教英语,中教还是外教?

正方:发音标准的中教就好

反方:一定要外教,这样才地道

正 方佳宜妈妈:我认为宝宝学英语还是中教比较好,因为中教的老师更容易和中国宝宝顺畅地交流,而且也能了解宝贝在学习英语时的困难,这样教起来比较具有针对性,宝贝学起来也更轻松,所以英语只要发音标准,我觉得中教比外教好!

涛涛妈妈:教宝宝英语只要发音标准,我觉得中教比外教好!因为语言环境的影响,中教的老师更容易和中国的宝宝畅通地交流。如果宝宝与外教老师产生沟通上的障碍,那教学成果就会适得其反了。

反 方

然然妈妈:个人认为,外教更合适。宝宝小的时候有一个标准的语言环境最重要,外教从语言到行为都是符合该语系的,如果其他国家的人来教,难免有出入之处。

毛毛妈妈:最好寓教于乐,这点可能外教老师会好些,他的语言模式定了后,和孩子随时用外语交流,也可以引导孩子进入语境,形式也更活泼。在玩中学习,容易引起孩子兴趣。

Part2专业机构的方法

乐学外语――我们需要先热身

乐学外语的路上不仅仅只有父母的身影,还有许许多多幼儿外语培训的老师们,让我们

一起来听听从事了十年以上的幼儿英语老师们的期待和思考。

语言就是要分享

辜霞

培训总监新东方泡泡英语在你和别人分享的过程中才会有交流,才会锻炼你的语言表达能力。

一对一不适合小孩子学外语

孩子应该从小有自己的玩伴,比如父母朋友之间的孩子可能年龄差不多,他们就可以从小一起长大,一起玩玩具,一起看动画片,小朋友间可以对片子里的情景和人物有憎恶,喜欢谁或者不喜欢谁,他们会有讨论,不管是中文、英文还是其他外语,他们在进行思想上的交流,而这本身就是我们让孩子学习语言希望达到的最终目的。

Learning is fun

把测评话语从“不及格”改为“再来一遍”

“为什么是95 分,而不是100 分?”当问到考试分数的时候,有许多父母并不去认可孩子付出了多少辛苦才得来95 分,也不去关注现在比刚开始进步了多少,这样的测评体系很容易打击孩子的学习兴趣。

我曾经看过一个剑桥的评级报告(针对于所有第二外语是英语的各个国家的学生),有一道题的评价给了我很深的印象。有一幅图,里面有两张椅子,根据这幅图出了一个问题,用英文问:“这上面有几把椅子?”而这道题的测评点是:1. 是否看懂了这个问句;2. 你对这幅图有没有认知能力。所以,如果给一个单词“t w o”就是满分;如果将单词拼写成“too”也可以给半分,因为two 从自然拼读的角度来讲,可以拼写成too,失半分是因为单词拼写有问题,但不代表你的答案是错误的。

其他国家的学生大部分都写着“t w o”,而很多中国学生给出的答案要么就空着,要么就是一句完整的话。为什么?这个现象让我思考了很久。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有些老师包括家长,总希望孩子能给出一个完整的回答,觉得那才是正确的答案。孩子还很小,需要多次尝试才能找到感觉,在他找到感觉之前,不要轻易地打击他的积极性。鼓励不是简简单单地说“你真棒!”包括我们的测评体系,当他没有答对的时候,我们可以把“不及格”换成“再来一遍吧!”

母语的思维方式

语法是特别阻碍语言学习的, 一定有一种方法可以让学到的外语更加实用化。当学了十多年的英语还在困扰着父母的时候,当学习外语的方式又回到语法、单词、句式的时候,我开始思考,是不是有一种方法可以让孩子们欣然接受并能真正成为可以使用的语言。让外语实用化就需要一种母语习得的方式去教授,比如说场景的多样化,比如语言学习的连续性等。成人在一个纯外语的环境里,外语可以得到充分的锻炼从而提升,但始终没有办法摆脱大脑翻译的过程。而三四岁的孩子,在自己母语思维还没有完全建立时,植入另外一种语言的思维,加以方法得当的引导和培养,就可以建立一种外语思维模式,这种模式是不需要有互译过程的。

方法一:感受,感受,再感受

游戏、歌谣、夸张的声音、鲜艳的色彩都可以让孩子有最直接的感受,如果将这些容易被孩子感受的方方面面加入到外语的学习中来,孩子会比较容易接受。同时,这种方法会引起他们学习的兴趣。比如给一阶段的孩子加入大灰狼、小老鼠的故事,当孩子会更喜欢,感知觉会更加敏感,语言也更容易习得。

方法二:家庭是对课堂语言环境的延伸

孩子学习的特点是学得快忘得也快,所以需要父母在家中为孩子营造语言环境,例如播放课堂中学到的情景故事,当孩子听到这样那样的发音信号时,会自然结合课堂中所看到的情景,也会通过对情景的理解来记忆所学到的语言。这样,没有生硬的背诵,孩子感知起来会相对轻松一些,通过使用来掌握一种语言,这种语言便具有了生命。

英语思维≠英汉互译+ 情景反射式背诵

袁雪

瑞思学科英语学术总监在说儿童英语学习之前我们先来回忆两个场景:

场景1. 英汉互译

80 年代的时候最常用的学外语的方法。“杯子怎么读?”几乎所有的家长都是无意识地会这样问孩子,这是因为家长在学习外语时就用了这种方法,这种方法是简单机械式的,孩子没有办法在变化的场景中将所学的词汇真正地运用起来。

场景2. 情景反射式英语

90 年代开始引入外教了,但又单一地成为了一种模式化场景刺激下的条件反射式的背诵,像情境英语、口语交际式英语都称之为情景反射式的英语。记得刚回国时,所有来参加入学口试的孩子都会说:“Fine,thank you ! And you ?” 回答得非常流利、准确,发音也不错。背诵一定比真正掌握要快得多,但始终都不能成为自己的语言去面对变换的场合。

看到这两个场景,相信我们当中的许多人都会会心一笑,我们就是因为这样的学习方式而走过弯路。那么如何才能让孩子真正地学会应用某一种语言呢?

记得女儿不会写字的时候,会问“后天”是不是那个“天”很厚很厚?“夏天”是不是就是下面的那个“天”?那个时候她是凭自己的理解去想象听来的这些词的意思。经过日常生活中反复地说,“夏天好热,夏天又来了,夏天的蚊子真多”,她明白了,反正一年中有一个时段是夏天。所以说语言是应用型的,我们并没有先告诉孩子夏天在字典里确切的定义,她才会使用;而是在不同的语境中反复地使用,孩子也就可以准确地掌握这个词的意思并可以运用得自如。我们在让孩子习得外语时也是一样的,不断地变换和扩大应用语言的场景以及词汇出现的频次,但并非像培养一个语言学家那样教孩子说话。

其实,生活中的学习无处不在。比如孩子喜欢拼图,你可以用一些方位词和他一起玩,例如这个放在右上角,那个是左下角的,他自然就知道“left, right”和“corner”这些词的意思了。学字母的时候,可以用爸爸的背做白板,这样既好玩也在玩儿中比画了字母的输写。一起逛超市的时候,可以写个shopping list,孩子写一个妈妈写一个“soap, bleach”这样的日用品单词自然就知道了,不一定要正式地学习。

Part3专家的观点

乐学外语―母语的方式更贴合孩子

像掌握母语一样习得外语

不管是什么语言,英语、日语还是朝鲜语,只要给孩子一些非常自然的资料,他像自己的母语一样是在一种自然的状态下获得的,那就是乐学。

接触外语,零岁就可以开始

孩子刚出生便沉浸在母语环境里,他一直在听,直到有一天,

他能自然说出来。

孩子对音的敏感度要远远高于成人。越小的孩子越容易接受不同的发音,在刚出生时,他会对所有听到的声音产生好奇,并愿意接受。0 ~ 3 岁的孩子可以听母语发音的外语碟片或磁带,家长不需要刻意地引导,仅仅在一种自然的状态下获得外语的发音。

小孩在匹配,大人在翻译

小孩不需要翻译,他就是匹配,拿着球说ball就可以了,不要说ball,球。

当孩子的母语词汇已经掌握了50 个左右,父母就可以对他的外语学习加以引导了。但这种引导一定不要是互译式的问话。3 ~ 5 岁的孩子已经可以运用自己的母语交流和表达,如果父母想引导,可以看着物品说那个物品名字就行了,不要一边说中文,一边说英文。孩子听多了可以说物品名字或者说一句话,他不需要翻译,大人才需要。

美国人也说:“Have you eaten?”

在美国,中午12 点的时候碰上自己很熟的朋友,也会以“Have you eaten?”来打招呼。如果将语言称之为复杂,不如说灵活。不同的场景、时间段、与交流者关系的亲密程度都会改变语言词和句式的使用。小孩子喜欢玩,在玩中获得的,他就喜欢;喜欢的就会去用,就会去学。

为什么成人学习外语那么难

我们的母语习得是一个自然获得的过程,它遵循了一个语言发展规律,即:音词句子用法,而成年后学习外语的顺序刚好与此相反。所以,我们当中的许多人便经历了学习十年、二十年,却无法真正掌握一门外语的痛苦。

专家介绍

谭霞灵博士 (Twila Tardif,PhD.)美国密歇根大学人类发展中心主任,发展心理学教授。谭霞灵博士曾在香港中文大学和密歇根大学执教并与北京和香港的同事共同出版了《汉语沟通发展量表使用手册》(普通话和粤语版本)。谭霞灵博士会说流利的普通话和粤语,更重要的是,她有一个美丽的、热爱大自然的女儿,A m b e r S k y e H i n g ( 伍思岚)。A m b e r 在中、英文的环境中长大,并多次随母亲来到中国。

语言习得的3 个影响因素

影响儿童语言习得有3 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如果我们在让孩子接触外语过程中掌握这些因素,并尊重其中的规律,会令外语学习事半功倍。

语音意识

语音意识是对语言声音的一些特征、组合、规律的一种体会和感受,或者是运用。我们会看到一些孩子,他经常会念念有词,自己好像在编出一些歌谣、顺口溜或者是其他的语言游戏的形式。这种能力会贯穿到母语和外语的学习之中来,如果发展得比较好,对于第二语言的学习是有帮助的。

理解

孩子是在不同的语境中猜测意思,从而达到对一些词汇准确理解以及对句子的表达。例如:孩子已经知道妈妈和苹果的英语表达,如果他对妈妈说:“Mum,a p p l e .”此时,他说这个话可以有很多意思:可以是Mum,this is an apple. 也有可能是Mum,I want anapple. 或者是Mum,I don’t like the apple. 但是为什么父母能够理解他讲的真实意思?就是因为是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下。所以你会发觉,孩子虽然说的是两个词,不是一个句子,但父母理解并给出的是一句话。而孩子也在这个对话的过程中慢慢地去摸索这个词和那个词为什么这么组合在一起。

环境

用一种类似母语的环境来培养孩子的英语或者其他外语的学习,可以让孩子对听来的外语发音更加形象化。语言学习的发展是需要有一个真实的、比较生活化的语言环境,它会和孩子自己的成长过程结合起来,在这个环境中强调更多

的是听、说,以及在这个基础上宝宝自己的理解。总之环境的重要程度要远大于从几岁开始学。

Tip接触外语,要以母语为先

儿童语言发展是有一个优势语言的,就是说有一个是他掌握最好的一个语言。如果特别强调外语的学习的话,通常来说他的母语的发展就会收到一些影响。

在父母和孩子一起快乐地体会和学习外语时,也是他对母语更加系统、熟练掌握的一个阶段。过早成人化的外语学习,会干扰孩子还没有完善的母语思维。一个随父母移民的小孩,走时已经可以说很流利的中文了,几年后回国和国内小朋友们交流时,我听到,“那个壶是故意用来浇花的”。其实那个小孩真正想说的是:“那个壶是专门用来浇花的。”此时,英语思维已经在干扰他的母语思维了。在英语中,故意和专门都可以是“special”。

专家介绍

陈萍

北京大学儿童心理学博士,任教于北京大学心理系,研究重点为婴幼儿语言发展、儿童阅读能力的发展。曾与荷兰心理学家合作完成了跨文化研究“中荷儿童阅读能力的跨文化研究”。承担过多项国家关于儿童语言发展方面的研究工作。

Part4父母经验分享

乐学外语―家家有高招

儿童英语不用教,也无须学,像母语自然养成就最好。

京京爸爸 儿子京京 3 岁半

儿子现在3 岁半,加拿大魁北克法语区出生,2岁半才开始叫爸爸妈妈(算是很晚开始说话的孩子)。现在孩子用英语与我交谈,跟妈妈说北京话,每天晚上会看一会儿法语原版幼儿节目,很投入。由于处在加拿大法语地区,家里和周围的英语环境非常有限,在孩子2 岁半的时候,我购买一些美国和加拿大的儿童英语幼儿节目,每天也会选择一小段时间搂着孩子一起看。我坚持不教孩子一个单词,一个句子。几乎每一个孩子都是语言方面的天才,爸爸妈妈只要给他一个语言环境就很好。

外语学习就是扮演老师和学生的游戏

盛盛妈 女儿盛盛5 岁半

对于单词的掌握, 我们的方法是爸爸妈妈一个做老师,另一个和孩子一起做学生,妈妈老师一边用手比画一边说:“ A bird, it has a long big tail, when it opens, look s like a beautifulfan .” 然后爸爸学生和女儿会争着说,“Cock .”女儿会很激动地喊,“peacock!”就这样,全家一起笑声不断地玩一个游戏。当然,时间不会太长,而且爸爸同学是不能总猜对的。

好听的英文歌是最好的“诱饵”子沅妈妈 儿子子沅1 岁8 个月

有些家长会担心宝贝不喜欢学外语,若方法不当,再产生抵触情绪就麻烦了。这个其实不难解决,如果坦然把外语学习作为生活的一部分,或者在游戏中寓教于乐,孩子会无比期待的。我推宝宝外出散步的时候总会边走边唱一些英语儿歌,子沅经常听得嘎嘎乐,甚至最近特别渴望学着唱,整天揪着里面的几个音自言自语。妈妈还编了一个很简单的音调,每天晚上收玩具的时候,子沅就会反复唱“bye bye toy”(再见玩具)直到收拾完毕,路上碰到小狗走过去又唱“bye bye puppy”(再见狗狗),就这么简单的一个句子一个音调,可以变换很多词汇让宝宝练习,重要的是宝宝也会乐此不疲的。

选择哪种外语教材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坚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