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初中美术教学教案范文

初中美术教学教案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初中美术教学教案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初中美术教学教案

第1篇:初中美术教学教案范文

关键词:基础图案 教学方法 创作引导

基础图案课程在中职美术专业已有多年历史,它使学生能了解图案的内容与特点,并运用于设计中。基础图案课程是美术设计专业中很重要的一门课程,也是学生学习设计的一个转折点。图案创作设计使学生从写实转向设计,从具象思维转向抽象思维。以往学生学习素描、色彩,都是根据实物进行绘画,将基础图案创作与设计从实物转换为具有设计理念的图案形式,这对培养学生创新意识非常重要。本文对图案设计与创作这一课题进行教学分析与研究,并探索了更科学、更灵活的教学方法,以使教学达到更好的效果。

一、基础图案创作的内容与教学目的

基础图案课程教授内容主要有图案写生变化、单独纹样与适合纹样、连续纹样等。基础图案创作是基础图案课程的内容之一,基础图案创作与设计主要内容是图案写生变化、图案造型设计、图案色彩设计等。这个课程可以培养学生的创作思维,提高学生想象能力,为学生今后学习设计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基础图案创作现存的教学问题

1.重技能,轻理论。无论学什么,技能要进一步提高,都要建立在一定的理论基础之上。

2.教学形式呆板、不灵活。一些教师对基础课学习不够重视,不能根据学生现状灵活采用教学方法。目前中职学生就业需求与学生基础情况较以前有所改变,所以要调整教学方案。

3.注重图案技能技法,不注重学生设计创新素质的培养与素材的积累。一些教师不注重培养学生的创作与创新能力,在教授图案时只讲授图案变形常用的方法,不注重引导学生的创作过程。部分学生根本不能创作或很难进行创作,更谈不上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与创新能力。

4.教师不注重专业知识更新。部分教师的图案知识一成不变,常年用同样的模式进行教学,用的参考书也比较陈旧。一些教师的教案甚至没有改变,教授的知识不能适应当前学生的实际情况与就业需求。

三、教学改革的措施

1.理论讲解要明白透彻

一些学生在学习基础图案这门课程前,对基础图案了解甚少,此时老师就要对图案的概念、特点、发展历史等知识点进行讲解。比如,写生变化包括写生的方法、写生变化的基本技法、写生变化设计的思维等,使学生从以往的素描、色彩对实物描绘的思维转入设计思维方式,达到能借鉴优秀作品进行自我创作。各种纹样也要讲解它们的概念、特点以及色彩搭配的技巧。一些学生不能很好地区别适合纹样与单独纹样,此时教师就应多讲解它们的不同点。

2.图案创作引导“三步走”

第一步,要让学生胸中有“竹”,从临摹中积累创作的素材。教师第一阶段可以通过临摹,让学生对图案的技法和形式有一定的了解。但是课程时间有限,不能临摹很多作品,教师可以布置一些收集资料的作业,比如,到图书馆阅读或用速写的形式收集几十张图案作品,或在网上存储一定量的作品。通过收集作品这个作业,学生可以用较少的时间阅读大量作品,提高知识面与阅读量,积累一定量的素材,无形中提高了审美能力。胸中有“竹”,创作起来就会更加得心应手。

第二步,用以旧换新法(半创作形式)引导学生创作。何为半创作形式?即让学生做同一主题作业,学生找一个跟自己想法相似的优秀作品作为参考,然后对其中某一部分根据自己的想法进行修改,以完成自己的半创作作品。这样一来,学生创作难度降低,能循序渐进地接受创作的方法。在教学实践中,笔者用此法进行教学,效果比直接让学生创作明显要好。这种方法就是让学生学会借鉴别人的作品,以达到自己创作的目的,这不是抄袭,是以旧换新法。例如,作业是花头变形,学生可以用几何法、摹似法或是意象法等常用设计方法进行设计。

第三步,进入全创作。前面两步使学生对创作有了进一步认识,继而进入全创作阶段,就会更顺其自然了。头脑中有了一些素材的积累,技能上更熟练,也具备了设计的理念。教师此时再设计一个主题,布置一些创作作业,要求学生在设计时多画几个方案进行对比、选择,教师给予指导,说出一些方案的优缺点,使学生对设计的方案有深刻的认识。选择好设计方案,就可以做正稿了。教师在指导学生创作时注意不能说得太全,以引导的方式较好,避免让学生全按教师的意思去改,这样会限制学生的创造力,不利于今后的学习。

3.提高教师自身素质,更新自身的知识结构

教师可以通过一些媒体、画展、网络、美术专业刊物、新书等不定时搜索或阅读一些专业资料与作品,或去进修学习,多听公开课,参加专业教师之间的一些有主题的专业交流会,以提高自身知识结构。

4.更新教材

学校不定时引入一些新的参考资料。参考书也可以让学生购买一些,分组进行购买,每组买不一样的书,然后交换看。这样既减少了学生负担,又可以互相分享新书与知识。

结语

如今的中职美术专业生源状况发生了很大变化,培养目标与社会就业需求也有所变化,我们要积极进行教学改革,对新出现的问题进行研究与探索,寻找最适合现有教学状况的教学方法,要因材施教。改是为了教得更好,研究是为了教得更精。笔者在图案课教学过程中,针对中职院校学生学习的一些情况,以创作“三步走”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在教学实践中收效良好。

参考文献:

[1]映雪,梅林.设之“计”思之“维”[J]. 美术观察,2006(7):97.

[2]杭间.设计的民主精神[J].装饰,2010(7):13.

[3]陈池瑜.美术基础理论研究的新收获[J].美术之友,2009(5):24-25.

[4]李晨晓.浅谈图案的联想与创意[J].美术大观,2007(4):107.

第2篇:初中美术教学教案范文

【关键词】新课标;初中美术;教学模式

在传统的初中美术教育模式中,教师和学生都存在着彼此应付的情况,美术教学一直无法真正实现其教学价值,这是初中美术教育工作者们普遍面对的一个困境。基于新课标的理念,教师应改变教育模式,从而实现初中美术的教学目标。

一、初中美术教学模式创新的意义

美术教育能够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想象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动手操作能力,对于培养学生的整体素质具有重要作用。长期以来,初中美术教育没有发挥其真正的教学价值,因此初中美术教育工作者应该展开教学模式创新,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培养其审美情趣,使初中美术教育得到真正的发展。

二、初中美术教学模式创新策略

(一)“导学案”教学方式

“导学案”是新课标理念下的一种全新的教学方式,具体操作过程是教师制定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学习方案,并在师生的合作下共同完成。这种教学方式的优点在于能够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提高学习效率。与传统教学方法相比,“导学案”能够大大提高学生的教学参与积极性。在初中美术教学中运用“导学案”这一教学方式,能够使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美术课程。

初中美术教育工作者在编写“导学案”时,首先要认真备课,做到对教学内容的充分了解;其次,还可以组织美术教师以小组为单位,共同加入到“导学案”的编写当中。在展开教学活动之前,教师应先把撰写好的初“导学案”分发到同学手中,并了解学生的意见,实现对教案的进一步完善。在课程结束后,教师还可以听取学生的反馈,并针对教学过程中的不足做出反思和总结,为今后的美术教学活动提供参考。

(二) 师生互换角色

新课程标准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强调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这就要求美术教师在课堂中对学生的感受和需求做到充分重视,让学生从被灌输者变为主动学习的探究者。因此,师生互换角色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方式的重点是,教师要以引导者或者伙伴的关系辅助学生对美术知识展开学习探究,从而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并且营造出热烈的课堂氛围。

例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展开著名艺术家专题讲座活动,让学生自行分组并确定研究主题,并通过收集网络、书籍等资料对某个艺术家的特点、生平做出讲解。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不应作过多的干预,而是应给予学生充分的信任,并在学生遇到困难时做适当的指导。初中生具有很强的表现欲望,为了能够更好地讲解自己的主题,往往会认真了解知识,尽最大努力向同学们传授知识。这样一来,就很好地通过师生互换角色来学习美术知识。

(三)合理运用多媒体教学

在当代的课堂上,多媒体教学的使用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现象,这种教学手段也为课堂教育带来了活力。但是在很多课堂中,多媒体的运用并不恰当,或是只运用PPT,把多媒体变成电子板书;或是舍本逐末,过于追求多媒体这一形式,把课堂变成万花筒,但是实际传达的内容并不多,学生们只记住了眼花缭乱的表现形式,没有记住要表达的实质。

在新课标下的初中美术教学,应当合理运用多媒体。首先,美术这一科目的特点决定了教师在课堂上要向学生展示大量图片,这一点通过多媒体是很容易实现的。但是多媒体投影往往会对画作的色彩产生一些改变,如果教师对画面色彩的要求较高,不妨仍采用教科书的插图向学生们进行展示。其次,教师还可以在学生欣赏美术作品的同时,播放合适的音乐。如在欣赏一些古典画作时,播放古琴曲《鸥鹭忘机》《酒狂》等等,从而让学生感受到艺术的趣味与意境。

(四)通过艺术的点评形式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教师在初中美术教学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引导地位,教师的鼓励能够使学生提高对美术这门课程的学习兴趣,树立起欣赏艺术和创作艺术的自信,使学生对美术有更大的学习热情。

教师既要运用专业眼光对学生的作品和见解做出合理的点评,也要充分尊重学生的劳动成果,初中生的自尊心很强,如果教师的语言不当,会打消他们的学习积极性,甚至让学生丧失接触艺术的信心。学生的资质不同,表现出来的制作、欣赏水平也就不同。教师不能用“一刀切”式教学法,对所有学生都用板刻的标准加以限定,而是应因材施教。另外,初中生具有成年人少有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教师对于学生的创造性想法应予以积极鼓励,在美术这一领域,大胆的想象和创造往往会造就非同寻常的成果。

(五) 增加教学实践活动

在传统的初中美术教学中,教师只是刻板地布置作业,例如给出绘画“标准”让学生们临摹,并且监督学生完成作业,这样的教学方法会让学生的创造能力和想象能力受到束缚。学生只能运用所学的有限经验,一旦离开课本,就没有发挥的余地。

为了改变这种现状,教师应该在教学中增加实践活动,除了一些传统的课堂活动外,教师还应该大胆带领学生走出课堂。如带领学生参观陶艺作坊,参观美术展览,到户外进行写生,或者组织学生展开摄影比赛,服装搭配比赛等等。让学生感受到美术这一科目的独特魅力。

第3篇:初中美术教学教案范文

【关键词】初中美术 特色教学 乡土教材 激发兴趣

近年来,我国初中阶段的美术教育已被纳入到素质教育的范畴,得到了迅速发展。但是,广大农村和边远山区的中学美术学科由于不参加中考,仍然处于被冷落的地位,成为义务教育阶段十分薄弱的环节。就此,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略做几点探讨。

一、山区农村初中美术教学中存在的误区及原因分析

1.农村初中美术教师出现思想“懈怠”的原因。(1)“非升考科目”观念根深蒂固。自教育考试制度产生以来,似乎一切教育最终的评价结果都是要通过考试来体现。初中美术属非统考、非升考科目,美术教师既没有竭尽全力为学生挣“分数”的动机,也没有“被淘汰出局”的压力,更不用去承受来自社会、家长和上级主管部门对教学成绩过度关注而产生“高山压顶之势”的心理负担。(2)学校领导不够重视。虽然,当前的教育战线正处在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时期,但应试教育仍然被作为很多学校抓教育的最终目的。特别是一些学校领导表面上抓素质教育,而实质上完全还在片面追求升学率,重智育轻美育的思想还依然存在,对音体美等一些非统考科目不重视,自然对一些教学器材配备就不放在心上。(3)社会观念影响。美术教师在农村初中似乎只是“配角”,美术课也就成了对学生的“赠品”,还没有到期末,就有很多老师在“盯”着“要课”,大家都认为美术课不重要,美术教师也就很随意,甚至主动把自己的课让给其它科目的老师,只求一身轻松,“懈怠”心理自然产生了。

2.农村初中缺乏艺术展示平台,导致学生对美术概念的认识不足或“消化不良”,难以激发兴趣。农村初中的学生大部分都来自比较贫困的农村家庭,和城市学生相比,他们见识少,参加活动更少,甚至连接受美术课学习的机会都很少。从电影、电视、展览中接受美学教育的机会就更不用提了,加之老师陈旧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学生对美术的理解和认识仅仅只停留在“画几幅画”、“听一听老师讲”、“看一看课本的绘画”等简单而枯燥的活动中。或者虽然老师在传授的过程中有所拓展,但由于缺乏灵活多样的教法、丰富多彩的活动和让学生充分展示才华的平台,从而导致农村初中美术教学只能以“助手”的身份参与到农村初中教育的行列中,教师无动力,学生没兴趣。

二、提高山区农村初中美术教学效率的探讨和实践

1.消除“懈怠”思想是前提。“懈怠是失败的祸根”。要消除美术教师的懈怠思想我认为可以按以下方法试一试:(1)抽部分学生或以问卷调查的形式,倾听学生心声,对美术教师授课态度、方法的评价;与美术教师倾心交谈,听一听他们对农村美术教学的态度和看法。确定他们是否存在“懈怠”的心理。(2)分析教师存在“懈怠”心理的原因,是因为“非中考”观念的影响、“社会评论”冲击、领导不重视,还是其它原因呢?然后对症下药。(3)根据教师心理障碍,可以让教师多参加一些有组织的培训活动,借助名师成长的经历来激发他们的上进意识,鼓励他们多参加一些上级比赛活动,提高“艺术与生活密不可分”、“美育是学生综合素质重要组成部分”的认识。当然,领导也应该提高认识,重视美育。

2.搭建艺术平台是动力。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应用,美术教学不是让学生学会美术课本里的知识,而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能够自主地从生活、自然界中发现美,并创造美。学校应当为师生搭建一个展示艺术才华,渲染艺术氛围的平台,让“小草”呈现绿色,让“鲜花”吐露芬芳,让“小树”成为栋梁。

3.灵活驾驭课堂是关键。课堂教学是师生互动的双边活动过程,是整个教育过程的关键。一些受传统教育思想影响较深的教师,教书非常“认真”,把课堂教学当成“传授知识”的场所,没有做到教书育人、培养才干、开发智力。“一本教案、一本书、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便上完一节课,致使课堂僵化,效率降低。

美术教育家尹少淳说过:美术是最具有人性意味和最具综合性质的人类活动之一。人们与生俱来就热爱艺术,这种活动在他们对世界还只有淡淡认识的时候就开始了涂鸦和歌舞。所以我们美术教师不应该完全在学生身上找借口,尤其是山区农村的美术教师更应该不断学习,提高认识,更新观念,充分利用校本、班本资源,因地制宜,将艺术与生活、自然密切联系起来,通过美术教学活动去唤醒学生对生活的感受,陶冶情操,提高审美能力,让山区农村的孩子也能尽情地遨游在艺术的海洋之中。

参考文献:

[1]辜敏,杨春生.美术教学实施指南[M].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4).

第4篇:初中美术教学教案范文

本月号我们这些将毕业的师范生就要开始为期一个半月的实习生活。我们实习的学校是现代中学。在学校领导和带队老师的关心和认真指导下,我们很快熟悉了自己的工作,并投入角色。

第一周我们的工作任务是听课,向任课班级的学生做自我介绍,和准备下周的上课教案。一周的实习下来,感慨颇多。而让我感受最深的是:从老师们身上,我看到了为人师表散发出的耀眼光芒,给了我实习生活带很多启发性的思维,每次上完一堂课我都有深的感触:想要当好一名好的老师真的不是件容易的事!作为一名教师也是一件最幸福的事!

处于初中阶段的学生的情绪情感的发展处于转折期,情感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常随情境的变化而变化,具有很大的易动性,冲动性。情感内容日益丰富,深刻。因而初中美术教学应切合初中生的身心特征。师生间应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只有学生信任老师,老师喜欢学生,教学活动才能进行得顺利完满。

我利用课堂上观赏学生作业的机会和他们做了一点沟通发现他们大部分对美术是很感兴趣的,觉得美术是具有趣味性的学科。对于初到美术海洋的学生们,对于美术方面的知识似懂非懂,如果把太多理论注进他们的脑袋里,他们会对美术产生厌恶和憎恨,如果把美术知识化为游戏和故事,并且还能让他们亲自接触实物,他们会对美术非常感兴趣。所以我们在备课的时候要处理这些细节,要认真上好每一节课,应准备好教案和教具。

处于初中阶段的学生可塑性是非常强的,所以作为一名教师,对于学生的教育不光是知识的传授,还要对学生进行德育。“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在应该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的同时,也要规范自己的言行,给学生起到榜样作用。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对于美术教学,我还有很长、很长的路要走。这次的实习机会令我彻底改变了很多死板,上美术课很轻松等观念,懂得了实际教学过程中的灵动性,教学工作的重要性。在我的指导老师身上我学习到很多东西,我们会不断完善自己,准备全身心投入将来的教育事业。

第5篇:初中美术教学教案范文

[关键词] 初中 美术教育 问题

美术是教育教学工作中一门重要的课程。它不仅是美育的重要内容和途径,而且是促进学生德、智、体全方面发展的必修课程。初中美术教育要达到怎样的目的呢?《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美术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是如此表述的:“通过美术教学,培养学生对美术的兴趣与爱好;学习美术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初步的审美能力和良好的品德情操;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想像能力、形象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具体来说,就是在美术教学活动中,有提高学生绘画技能、技巧的一面,也有通过对美术作品的创作和理解以及对优秀艺术品的欣赏和鉴别,培养学生健康、完善的人格,使他们的心灵得到净化,情感得到升华的一面,这些是其他学科所不能替代的。它对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操作力、想象力同样起到重要作用。

新课程改革给美术教学带来了新的契机,美术教学应该以新的教育理念创新教学模式,从美术学科的特点出发,充分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为促进学生个性全面健康和谐发展发挥更重要的作用。笔者就当前形势下如何以新的教育理念实施美术教学改革提出了几点应注意的问题。

一、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美术课程的教育目标首先是学生具备正确的审美观和一定的审美能力。因此,美术教师应加强自身的美学修养,重视对学生审美情操的培养,并精心准备教案,积极为学生的学习创设一个美的环境。教师要积极运用自身的语言、教态、知识和各种形象的手段(如范画、投影、故事、音乐等),通过有声、有色、有形的环境氛围,使学生处在浓厚和强烈的求知欲中,从而潜移默化地受到美的熏陶。

加强学生对美术作品评论,是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在许多教师看来,美术评论应该是评论家的事,似乎与学生无关。其实不然,在欣赏美术名作时学生都有一种自己初步的印象和感觉。教师抓住学生的最初感觉,可以作为深入分析作品的起点,积极引导学生对具体的美术作品进行欣赏。实践证明这样做的结果,使学生增强了对理解新事物的自信心,培养了他们主动学习的习惯和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教师要抓住时机,让学生在课外搜集各个画种的图片资料,并比较在画家笔下的各种表现手法及情形,学会用审美的目光去分析,通过观察得出结论,从而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

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新是美术的精神,艺术贵在创新”。学生阶段是思维和认识最活跃的时期,他们善于接受和吸收新生事物,热情大胆,敢作敢为。在他们身上,创新意识往往处于潜意识状态。需要不断挖掘,促进生长,促进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首先应注意保护学生独特的个性,并给予其自由发挥的环境和空间。并且运用科学合理及有趣味的教学方法,吸引学生,让他们积极主动地学习,激发起他们对美好事物的表现欲望和创作的冲动。教师应充分利用美术学科的优势,在课堂教学及其他活动中引导学生观察社会和自然现象。要引导学生培养一双画家的眼睛,善于观察,准确观察和敏锐观察,提高创造想象能力。

三、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合作学习(Cooperative Learning)作为一种极富创意与实效的教学理论与策略体系,现在已经广泛应用于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教学中,这也是新一轮课程改革所倡导的自主、探索与合作的学习方式。目前我国合作学习的应用研究主要以具体学科的实验研究为主,而在中学美术教学,特别是在初中美术这一非重点学科中的研究与应用很少。

通过合作学习,首先,学生能树立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更为重要的是学会在合作中获得进步的持续的自我发展方法,从而能在未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其次,通过合作学习的多边互动机构,最大程度地发掘学生作为教育主体的积极性和能动性,充分调动教学体系中的各个资源,使课堂教学在师生密切配合协作的过程中达到最优教学效果。最后,合作学习不仅强化了传统教学中的认知功能,更提升了学生的品质发展,不同特点的学生通过完成共同的任务和目标这一合作过程,其思维、辨识、分析、表达及创造力得到了全面的培养。

在美术教学活动中应用合作学习具有状态的民主性、策略的实践性、内容的可行性、任务的创造性、评价的多元性和德育的渗透性等特性。在美术教学活动中,运用合作学习的策略,能有效培养并提高学生的创造力,激活他们在学习上的主动性,发扬团队合作精神,自觉营造民主和谐的氛围。合作学习作为一种成功的学习理论,非常值得我国学者和教育工作者研究和借鉴。

四、有效地利用网络资源

网络资源给教师的工作和学生的学习都带来了极大的便利。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可以创设美的环境,诱发学生兴趣,节时省力,增大课堂容量,融声绘色,拓展学生视野。

对于学生,网络的最大作用就是资料的丰富性,这些资料足以增强学生独立学习所需要的底气。而且学生采用电脑进行美术绘画、创作,摆脱了纸张、铅笔、颜料、调色盒等繁琐的绘画工具的限制。一切构思都可以在电脑里尝试表现,随意挥洒,修改也极为方便,这一切都大大增加了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在个人空间、开心网等学生中广为流行的网络媒介中,学生可以自行设计,自行装饰,这也是一种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和创造力的有利途径。老师应该引导学生正确使用网络资源来提升个人的艺术素养。

参考文献:

[1] 袁红雷.初中美术教学的几点探析[J].文教资料,2009.

[2]胡志珉.如何在初中美术欣赏课中落实审美素质教育[J].学苑教育,2009,(3).

[3]张学云.初中美术教学中审美能力的培养[J].雅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12).

[4]林丽琳.初中美术教学与创新能力的培养[J].课改微探,2009,(8).

[5]尹东梅.合作学习在初中美术教学中的实施特点[J].山东教育,2000.

第6篇:初中美术教学教案范文

    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对如何在初中美术欣赏课中落实审美素质教育,笔者有如下几点体会:

    一、重视对学生的审美素质教育

    由于长期以来美术教学一直停留在以传播一些基本技能为唯一目的的现状上,每次上课都是范画加步骤演示,一遇到欣赏课就一跳而过,很少与学生一起欣赏讨论一些中外美术名作。其实美术欣赏和其它艺术欣赏一样,是一种特有的精神活动。它一方面是通过作品本身塑造的艺术形象,把观赏者带到一个特定的具体的艺术境界,激发起人们这样或那样的思想感情波涛;另一方面,观赏者又可以根据自己的思想感情和生活经验,来理解作品中的形象,有时甚至以自己的经验与认识去丰富和补充作品里艺术形象的内涵。例如:当我们欣赏董希文的油画《开国大典》、潘鹤的雕塑《艰苦岁月》、关山月的《江山如此多娇》等艺术作品时,这些作品所塑造的艺术形象就会激发起我们思想感情上的种种反应,或兴奋、或崇敬、或自豪。中外美术史上的许多优秀作品之所以百看不厌、耐人寻味,其重要原因之一就在于它能不断地激发起观赏者再创造的兴趣,使他每看一次都有一些新的发现和体会,从而成为人们不断欣赏的对象。

    做为教师,应加强自身的美学修养,重视对学生的审美情操的培养,不怕麻烦,精心准备教案,积极为学生的学习创设一个美的环境。教育要积极运用自身的语言、教态、知识和各种形象的手段,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

    二、 建构完善的审美心理结构

第7篇:初中美术教学教案范文

【关键词】初中美术;课堂提问;设置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071(2012)03-0317-02

课堂提问是一门艺术,它需要教师认真研究教材,把握教材的重点、难点,针对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知识水平与心理特点,精心设计提问,使教与学的双边活动更自然生动,更活泼多样。然而,作为一名教学一线的普通教师,在自己的初中美术课教学实践和多次参与一些教学交流活动之后,我觉得对照新的《美术课程标准》,针对当前初中美术课的课堂教学,还是有必要就课堂提问提出一些问题与同行们商榷的。

1 课堂提问究竟要达到什么样的目的和效果

从表面上看,教师可以通过课堂提问发现问题,启发学生思考。但这样的理解毫无疑问是浅层次的,仅仅出于这样的理解而设计的课堂提问必然过于简单而生硬。在认真研究《美术课程标准》之后,我们完全可以让课堂提问实现更深层次的目的,达到原来意想不到的效果。

1.1 课堂提问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情绪,提高学生对课堂的参与意识:新奇有趣的提问,能启迪学生的智慧,激发学生探求问题答案的强烈愿望,提高学生对课堂的参与意识。在上《商品包装的色彩搭配》一课时,有位老师按部就班地先提问:商品包装色彩搭配的目的是什么?这一提问没有在学生中产生明显的反响。有几位学生举手,老师选了其中的一位让他回答,其答案大体上是对课本上有关文字的复述。为了避免出现这样的结局,我在上这一课时,先用白塑料瓶装了一些果汁,然后提问:“我这里的果汁虽然很好喝可很难卖出去,大家帮老师出出点子,给它设计出色彩诱人的包装,行不行?”问题一提出,学生们都感到非常有趣,齐声说:“好!”紧接着我先布置大家讨论:要想果汁的包装色彩诱人,在设计的时候要考虑到哪些问题呢?学生们热烈讨论。对于商品包装色彩搭配的目的这一问题我则留到快下课时才提问。结果这节课在这种探究的气氛中轻松展开。

1.2 课堂提问应该有助于建立起平等融洽的师生关系:美术课堂上,教师要做学生的朋友,与学生建立起平等互动的关系,善于从学生角度出发,提炼选择有启发性的问题,创造良好的艺术学习气氛,为学生提供广阔的思维空间。所以,课堂提问的设计要以学生发展为本,注意趣味、层次、灵活。此外,提问应由浅入深,层层递进,兼顾不同层次的学生,使学生有信心回答问题,并能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受到启发。

1.3 课堂提问可以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学习能力:教师在进行课堂提

问时就要注意提问的时机和提问的语气语调,以及掌握好提问的方式与技巧,在提问后给予适当的评价,通过设疑、激趣、引思,发展学生思维,引导学生层层深入地主动探究。

2 为什么课堂提问有时成了变相的讲述

《美术课程标准》要求我们应注重教学活动中学生的积极参与,努力激发学生有主体精神,克服以往以教师讲述为主的弊端,我们的一些教师出于对新课标理解的偏差,只是从表面上将基本知识与技能的讲述变成了一个又一个的提问,例如在设计《单色版画》一课的教案时,有一位老师先从印章的原理引入,紧接着就提问:如果我想要印一幅画,可以怎么做?学生在对单色版画还缺少必要的了解的情况下,对这一问题的回答要么是感到十分困难,要么就是十分单调地回答:“像印章一样印出来”。其实这位老师倒不在乎学生怎样回答,而只是用提问的形式开了个头,下面便开始了他关于单色版画制作方法的讲述。并且其过程也是以提问开始,如:什么是版画?制作单色版画的工具材料有哪些?单色版画的制作方法如何?等等。这样的课堂提问,既不考虑学生的知识能力基础,又不考虑学生的生活经验。它只是为了完成教师既定的教学任务而设计,其实是一种变相的讲述,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因而,这样的提问根本不能发挥学生的主体精神,吸引学生的积极参与,而只能导致学生反感。

3 有些课堂提问过于专业化

由于我们现在的教师大多受过高等院校的专业化技能训练,有时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会不知不觉地把老师教自己的一套或多或少地搬到初中美术课堂上来。可是,我们的学生并不是美术专业的学生,现在的《美术课程标准》也一再提醒我们要把握好教学内容的难度,避免把一些理论和技能讲得过分专业。因而在设计课堂提问时,我们应认识到过分专业化的提问不仅是多余的,而且会使大多数学生忘而却步。

4 你的提问脱离了学生的生活经验了吗

曾经有一位老师在讲雕塑时为了结合学生身边的实例,列举了三件雕塑,其中一件雕塑在离他们的班级50到60公里的外市,另两件雕塑在本市的偏远乡镇,然后提问:你认为它们美吗?它们有什么特点?结果不少学生说不知道。还有一位老师在讲纸浮雕时,先让学生简单讨论了一下纸张的加工方法,接着提问:如何让纸立体具有一定的美感?学生们对这样的问题普遍感到难以回答,只能保持沉默。试问:如果我们的老师设计的提问都这样脱离学生的生活经验或者过于宽泛,那久而久之,还有多少学生会喜欢回答问题,还有多少学生会喜欢上美术课呢?

5 在课堂上,学生有向老师提问的习惯吗

艺术教育的最终目地,是让学生对艺术产生兴趣,在学习过程中学会自己去获取艺术知识、发展各方面综合能力,做到自己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为终身学习获得基础。作为教师,我们要鼓励学生们大胆提问,发现藏在周围的问题。长期以来初中美术课堂上存在着这样的几种情况:教师讲得太多学生没有时间提问;教学内容过于简单,学生没有疑问;教学内容超过学生的接受能力,学生没法提问;课堂教学缺乏民主的氛围,学生不敢提问或还没有养成提问的习惯。

第8篇:初中美术教学教案范文

关键词:初中美术;有效性教学;思考

新课改带来了全新的教学理念,对于美术课而言,如何把新的教学理念运用到课堂教学中来,提高美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那么应该如何实施初中美术的有效教学呢?以下是本人针对如何提高初中美术有效性教学的几点认识:

一、当前美术课堂教学存在的普遍问题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美术课程发生了可喜的变化,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但同时在美术教学中还存在诸多问题和困惑,主要表现在:1)为了追求"人文性"目标,有些教师就偏离了美术课自身的特点。2)三维目标该如何设计?三维目标写进教案但教学效果为何并不明显也是一个突出的问题。3)教学活动生动活泼了、多媒体技术丰富多样了,但美术或教育内涵却变得有些淡薄了。4)课堂教学评价已成为常规,为何却往往流于形式,那么我们又该如何发挥评价的作用呢。5)到底什么是好课、优质课(有效教学)的标准是什么?教师该如何打造自己的优质课呢?以上种种突显出来的问题都值得我们深思。

二、如何提高初中美术的有效性教学

(一)创新教学方法的有效性

以前总是有一些人认为美术课就是教师把范画往黑板一挂,让学生临摹就行了。于是有些人把美术课称为"图画课"。当然我们不可否认是有这么一些教师这么做,但我们不难想象长久这样下去,呆板的教学方法怎能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呢?与之相对比,美国学生学习美术,老师往往不设样板,不立模式,让学生在现实生活到内心想象的过程中自由地"构图"。其目的就是引导学生用"心"参与,真实地表现自我修改。使青少年学生的猎奇心理和自我表现心理得到满足,学习美术的兴趣就会很高。因此教师在教学内容上采取生动的教学方法(如用多媒体,开设手工制作。),使教学活动保持新颖性,从而持续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学习与教学环境的有效设计。

教学环境设计的科学性是直接反映出学习是否有效的关键。教学环境设计不光要考虑教材,更重要的是要考虑学生,对学生的认知能力、学习兴趣、评价能力等都要做到相近的了解,难度太大学生学习兴趣会逐渐降低,太过容易学生又学不到新知识、新技能,同样是无效学习。比如:我在《梅竹精神》一课中讲课堂设计成为一个竞赛形式,通过抢答、问答等形式并能得到比赛积分,对梅竹的优点品质、技法步骤等基础知识展示给学生,课堂气氛热烈,学生学习兴趣浓厚,最后再评选出优秀的梅竹作品,让学生感觉是在"玩",在不知不觉中就了解和掌握了一些梅竹的基本绘画技巧从而提高了学习的有效性,体现了有效性学习的核心------愿意学、轻松地学、有兴趣学。

(三)学习兴趣培养的有效性

俄罗斯教育家托尔斯泰说:"成功的教育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 可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教学得以成功的重要条件。针对初中阶段的学生,其年龄是一个善变的阶段要培养其浓厚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了学习的有效性。我曾有多名非常有个性的学生,对美术学科的认识比较狭隘,认为美术课可有可无,因此在美术课堂上常常悄悄地做一些所谓的主课作业,针对这种情况,绝对不能粗暴地加以制止,要通过教师的诱导,把他们的心"收"回来,那怎么办呢?最快、最好、最直接的方法就是先讲他们的学习兴趣培养起来,通过各种课堂手段让他们参与进来,并鼓励他们提升其自信心,逐步提高其学习兴趣,从而提高学习的有效性。

(四)自主学习的有效性

有些教育家提出一个"重基础、重自学、重方法"的教育理论,我认为是非常贴切实际的,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是非常重要的。在美术实践中,创新是其灵魂所在,只有创新,艺术才会有生命。因此,在美术教学中切不可"死记硬背"。作为一名美育工作者,就是学习的引导者,切不可简单地讲解传授基本技法、步骤,应该适时引导学生发挥其自身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让学生主动地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比如,我在《灯与光》一课中,首先给出两个问题------什么是光?灯与光有什么关系?请学生分组讨论,并将讨论的结果写在题板上,由组长或小组代表加以评述说明,让学生主动地尝试了不同光的区分方法和各种灯的制作方法,然后老师针对不同的问题进行辅导。最后让学生创作作品,自己思考怎样才能表现出这样或那样的效果呢?这个环节老师要巡视指导,表扬和鼓励学生,提高学习的有效性。

(五)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第9篇:初中美术教学教案范文

关键词:初中美术;课堂提问;积极探讨

作为一名教学一线的普通教师,在自己的初中美术课教学实践和多次参与一些教学交流活动之后,我觉得对照新的《美术课程标准》,针对当前初中美术课的课堂教学,还是有必要就课堂提问提出一些问题与同行们商榷的。

一、课堂提问究

从表面上看,教师可以通过课堂提问发现问题,启发学生思考。但这样的理解毫无疑问是浅层次的,仅仅出于这样的理解而设计的课堂提问必然过于简单而生硬。在认真研究《美术课程标准》之后,我们完全可以让课堂提问实现更深层次的目的,达到原来意想不到的效果。

1. 课堂提问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情绪,提高学生对课堂的参与意识。

新奇有趣的提问,能启迪学生的智慧,激发学生探求问题答案的强烈愿望,提高学生对课堂的参与意识。在上《商品包装的色彩搭配》一课时,有位老师按部就班地先提问:商品包装色彩搭配的目的是什么?这一提问没有在学生中产生明显的反响。有几位学生举手,老师选了其中的一位让他回答,其答案大体上是对课本上有关文字的复述。为了避免出现这样的结局,我在上这一课时,先用白塑料瓶装了一些果汁,然后提问:“我这里的果汁虽然很好喝可很难卖出去,大家帮老师出出点子,给它设计出色彩诱人的包装,行不行?”问题一提出,学生们都感到非常有趣,齐声说:“好!”紧接着我先布置大家讨论:要想果汁的包装色彩诱人,在设计的时候要考虑到哪些问题呢?学生们热烈讨论。对于商品包装色彩搭配的目的这一问题我则留到快下课时才提问。结果这节课在这种探究的气氛中轻松展开。

2. 课堂提问应该有助于建立起平等融洽的师生关系。

美术课堂上,教师要做学生的朋友,与学生建立起平等互动的关系,善于从学生角度出发,提炼选择有启发性的问题,创造良好的艺术学习气氛,为学生提供广阔的思维空间。所以,课堂提问的设计要以学生发展为本,注意趣味、层次、灵活。此外,提问应由浅入深,层层递进,兼顾不同层次的学生,使学生有信心回答问题,并能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受到启发。

3. 课堂提问可以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学习能力。

教师在进行课堂提问时就要注意提问的时机和提问的语气语调,以及掌握好提问的方式与技巧,在提问后给予适当的评价,通过设疑、激趣、引思,发展学生思维,引导学生层层深入地主动探究。

二、课堂提问有时成了变相的讲述

《美术课程标准》要求我们应注重教学活动中学生的积极参与,努力激发学生有主体精神,克服以往以教师讲述为主的弊端,我们的一些教师出于对新课标理解的偏差,只是从表面上将基本知识与技能的讲述变成了一个又一个的提问,例如在设计《单色版画》一课的教案时,有一位老师先从印章的原理引入,紧接着就提问:如果我想要印一幅画,可以怎么做?学生在对单色版画还缺少必要的了解的情况下,对这一问题的回答要么是感到十分困难,要么就是十分单调地回答:“像印章一样印出来”。其实这位老师倒不在乎学生怎样回答,而只是用提问的形式开了个头,下面便开始了他关于单色版画制作方法的讲述。并且其过程也是以提问开始,如:什么是版画?制作单色版画的工具材料有哪些?单色版画的制作方法如何?等等。这样的课堂提问,既不考虑学生的知识能力基础,又不考虑学生的生活经验。它只是为了完成教师既定的教学任务而设计,其实是一种变相的讲述,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因而,这样的提问根本不能发挥学生的主体精神,吸引学生的积极参与,而只能导致学生反感。

三、有些课堂提问过于专业化

由于我们现在的教师大多受过高等院校的专业化技能训练,有时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会不知不觉地把老师教自己的一套或多或少地搬到初中美术课堂上来。可是,我们的学生并不是美术专业的学生,现在的《美术课程标准》也一再提醒我们要把握好教学内容的难度,避免把一些理论和技能讲得过分专业。因而在设计课堂提问时,我们应认识到过分专业化的提问不仅是多余的,而且会使大多数学生忘而却步。

四、提问

曾经有一位老师在讲雕塑时为了结合学生身边的实例,列举了三件雕塑,其中一件雕塑在离他们的班级50到60公里的外市,另两件雕塑在本市的偏远乡镇,然后提问:你认为它们美吗?它们有什么特点?结果不少学生说不知道。还有一位老师在讲纸浮雕时,先让学生简单讨论了一下纸张的加工方法,接着提问:如何让纸立体具有一定的美感?学生们对这样的问题普遍感到难以回答,只能保持沉默。试问:如果我们的老师设计的提问都这样脱离学生的生活经验或者过于宽泛,那久而久之,还有多少学生会喜欢回答问题,还有多少学生会喜欢上美术课呢?

五、让学生向老师提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