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农民培训的目的范文

农民培训的目的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农民培训的目的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农民培训的目的

第1篇:农民培训的目的范文

关键词 新型农牧民;科技培训;标准化生产;成效;制约因素;对策;新疆乌鲁木齐

中图分类号 G72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09-0335-02

Restricting Factor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New Type Farmers and Herdsmen Technology Training in Urumqi

LI Yan-lin

(Urumqi Agricultural Product Quality Safety Testing Center in Xinjiang Uygur Autonomous Region,Urumqi Xinjiang 830000)

Abstract Results of new type farmers and herdsmen technology training in Urumqi were introduced,the existing main restricting factors were pointed out,countermeasures of under the new situation promoting new type of farmers and herdsmen standardized production capacity were put forward.

Key words new type farmers and herdsmen;technology training;standardized production;result;restricting factors;countermeasures;Xinjiang Urumqi

1 乌鲁木齐市开展新型农牧民科技宣传培训的成效

开展新型农牧民培训,提升其标准化生产能力和水平是实现农业现代化和促进“三农”和谐发展的必要前提。多年以来,乌鲁木齐市高度重视“三农”及农牧民科技培训工作,每年安排“科技兴农”等宣传培训的专项资金,充分发挥乌鲁木齐市逐步建立和完善的村、乡镇、区县及市级四级农产品检(监)测、管理和农技推广及信息等管理网络体系,开展一系列多层次、多角度、多形式、全方位的宣传培训活动。借助乡镇及村队的广播、晚报、电台、网站等媒介平台,开展有奖知识问答、系列专题宣传、信息公示、技术咨询服务等活动;在农村悬挂宣传横幅、刷墙体标语及宣传画、设立宣传牌、质量公示栏、禁限用药物警示牌等;结合实际,利用农闲,开展了“科技之冬”、“科技之春”等“农安为民”为主题的“村村过”法律法规、标准化生产及相关知识的集中培训;深入农牧民家、种养基地、棚圈、池塘等,开展“手把手、面对面”地宣讲,指导标准化种养知识培训,印发各类宣传资料、通俗化种养标准生产手册、投入品使用等记录档案;派驻农技特派员,发放相关专家便民联系卡等,构建专家与农牧民间的长效联系机制等,通过一系列措施,有效地促进了农牧民等生产者的综合素质及标准化种养生产能力和水平的逐步提高,为推进乌鲁木齐市农业标准化建设,保障乌鲁木齐市地产农产品质量安全奠定了基础。

2 当前存在的主要制约因素

2.1 落实不够,投入不足

目前部分领导干部对农牧民科技培训的认识不到位,培训管理落实不到位;培训条件简陋,在科技宣传培训的政策扶持、项目资金、培训师资等方面,与其他发达地区相比投入不足。

2.2 农牧民整体素质有待提升

目前农牧民文化素质不高,思想较保守,传统小农思想观念根深蒂固,接受教育培训的观念薄弱,参与科技培训的积极性不高,市场竞争及信息意识不强,凡事“随大流”,质量安全责任意识差,对标准化生产认识不足,重产量、不重质量,对标准化生产、质量安全疏于管理等。

2.3 农牧民合作社组织化程度低

乌鲁木齐市现有农牧民专业合作社共203家,入社农户1.5万余户,虽然合作社发展速度较快,但其组织化管理层次低,规模及覆盖面小,参社人员少,部分合作社急功近利,只为产品促销等目的,使得标准化种养培训等技术服务及产地管理等工作未落实或落实不到位。

2.4 组织培训亟需加强

由于农业种养生产种类较多,季节性强,农闲时间不一,劳动力流动性强,培训时间有限,农牧民居住相对分散,参加培训的不确定性因素多,使集中统一培训实施难、组织难;有的培训流于形式,只要求培训人数、次数和完成任务,存在“走过场现象”,不重视农牧民培训效果和能力提升;有的培训方法简单、形式单调,缺乏针对性、系统性、持续性培训;培训内容与农牧民生产实际结合不紧密,缺乏培训跟踪回访调研服务,培训的有效性不高;培训机构和机制不健全,培训体系多,农科教配合不紧密,培训缺乏横向统筹合力,造成多次重复培训、多头培训。

3 新形势下提升新型农牧民标准化生产能力的对策

3.1 加强组织领导,加大投入力度

目前新形势下,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要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加强组织领导,将新型农牧民培训工作综合目标考核,层层签责,落实到人。加大政策、资金、师资、标准建设等的投入,改善教育培训条件和方法,强化师资队伍,加大通俗版种养标准制定,以便实施推广。

3.2 采取多种形式,强化宣传培训

继续开展一系列多层次、多角度、多形式、全方位的各类宣传培训活动。从思想上加强教育,改变农牧民传统种养生产的观念,增强质量责任意识,以适应当前深化农村改革和产业机构调整的需要;深入开展农牧民培训前期的摸底普查,建立农牧民培训记录档案,开展按不同种养产品、不同知识层次、不同标准化、不同品牌化种养需求、不同培训时间、不同人等的归类,即按“类、层、需、时、人”施教培训,由浅入深,采取培训时间、形式、内容等的灵活多样,选择有利时机开展相应的培训。应建立健全培训回访调研长效机制,开展培训后的入户、田间地头等实地问卷调查,或电话回访等形式的跟踪调研服务,加强与农牧民的培训交流互动,了解民意实情,了解培训实效,及时调整,有的放矢地强化和完善系统培训,以增强培训实效性。建立多元化的培训融资渠道和途径,建立健全科教与农牧渔业等相结合的实验学习基地,开展以农业新技术成果、示范、培训为重点的培训。应坚持让农牧民实实在在参与,明明白白体会到培训的益处[1-2]。

3.3 强化农业品牌建设,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采取多项措施实施品牌战略,增强农业品牌效益和辐射带动作用,充分挖掘和聘请农业及农产品的品牌科技带头人,开展典型示范、实际传授经验等培训,弘扬宣传品牌生产者在守法学法用法、标准化生产、品牌创建维护、市场营销、思想观念等方面的正面典型,以农牧民“身边人说身边事”的方式,言传身教,教育、引导、培训农牧民,增强培训、教育的说服力及标准化种养推广培训的实效[3-4]。

3.4 加强种养方式转型,强化组织化培训

加大扶持和引导,促进散而小的种养生产方式向规模化、标准化生产转型,加强对合作社、生产企业、种养能手大户等新型农业生产单位和组织的规范化管理,鼓励依托其标准化种养生产的技术优势,强化对农牧民标准化种养生产的内部培训。

3.5 健全培训体系,强化培训效能

建立和完善当前农牧民宣传培训体系,健全市、县、乡、村四级宣传培训,培训师资等体系,加强横向联合,建立健全并充分利用现代信息网络服务平台,促进相关培训资源联合共享,统筹协调,以增强综合系统培训效果,防止多头培训、重复培训等。

3.6 加强标准化管理,强化督导培训

新形势下,加强标准化种养生产的投入品使用监管、产地检疫、检测等工作,严格落实产地准出报检(检疫、检测),完善凭证准出、收储运及畜禽屠宰和凭证准入等制度,强化农产品包装和标识,加强乌鲁木齐市全程日常检测的实时预警和风险监测评估及可追溯等管理,以强化对农牧民等种养生产者开展标准化生产的全程督导管理,以督导和促进农牧民标准化生产能力和水平的提升。同时加大问题产品追溯,加强查处及反面教育题材的宣传报道力度,以强化警示教育,防微杜渐,促进和规范农牧民标准化生产。

4 结语

通过一系列措施,正向宣传培训、规范引导,逆向警示督导,以增强农牧民学法守法、质量安全责任、标准化种养生产的意识,提高其标准化生产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以实现从“要我培训”向“我要培训”的良性循环转变,全面提升新形势下新型农牧民种养标准化生产的能力和水平,推进农业标准化、品牌化、现代化发展,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促进农牧民增收,农业、农村经济增效,以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可持续发展。

5 参考文献

[1] 张丽君.新型农民培训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J].安徽农学通报,2012,18(24):5,20.

[2] 马惠玲.浅议农民培训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农业科技与信息,2010(4):8-10.

第2篇:农民培训的目的范文

【关键词】 绿色证书 农民 科技文化素质

1.农民在学习科技知识过程中的特点

因文化基础、学习能力、心理状况、家庭生产活动条件以及业余时间的支配等一系列因素,农民在学习技术知识过程中易形成一定的特殊性。

1.1学习科技知识的目的明确

农民学习的目的是为了满足自身基本生活需要,这种需要可以是生理的,也可以是经济的、社会的、心理的,即农民学习的目的通常是学习技术同家庭致富、求得个人发展以及对子女的培养联系在一起,这种明确的学习目的是产生学员学习欲望的动机所在。

1.2认识能力和理解能力较强

农民的认识能力是建立在实践经验的基础之上的。他们在多年的生产生活中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有利于掌握当前的科学技术。农民在学习中借助这些丰富的实践经验和一定的基础知识,就能联系实际思考问题,触类旁通。

1.3精力分散影响记忆力

农民既是生产劳动者,也是家庭负担者,社会活动繁杂,精力容易分散,虽说接受知识较快,但遗忘也快。同时随着年龄的增长,容易疲劳,也影响记忆力的保持。

1.4负担重学习时间少

农民的生产、生活和工作任务繁重,特别是农村妇女负担更重。她们不仅参加农业劳动,还要负担家庭内部劳动,学习时间少,困难大。另一方面,农民是自行安排生产劳动时间,没有统一的作息制度。同时居住分散,学习时间不容易集中。

1.5农民学习的心理期望很实际

农民是生产经营者,期望获得好收成。当生产上遇到了问题,或者是想改革又没有好办法,想致富又没好路子时,他们期望科技培训人员能抱着认真负责的态度,根据他们的需要回答问题,而不是不懂装懂,空发议论。

2.根据农民在学习过程中的特点,切合实际,抓好绿证教育

开展“绿色证书”工程必须坚持“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根据农民在学习过程中的特点抓好培训重点,按需要安排教学内容,把绿证培训工作同当地的经济建设及生产特点结合起来,讲究实效,同时要根据农民的实际情况,采取相应措施:

2.1针对农民的知识水平安排教学内容

由于参加培训的农民年龄差异大,学习能力、文化水平参差不齐,教师在进行技术培训时应准确把握知识的深浅度,讲课语言要通俗易懂。根据农民需要合理安排教学内容,采用以实践操作为主的教学方式,提高农民学习的积极性,增强绿证培训的实用性、科学性。

2.2针对当地生产需要实施教学安排

绿证培训必须根据当地资源特征、生产条件和农业的特点安排。地区的自然条件决定了农业生产地域性的特点。因此,必须因地制宜、因需施教,特别是要结合当前各地正在进行的产业结构调整。根据本地区农业生产的需要开设培训课程,让农民真正学到一技之长,学以致用,学有所用。

2.3针对农时季节的需求,随时随地不拘形式举办各种培训

以往的培训主要是在冬季农闲时间进行,这就使得农民参加培训后不能直接应用。冬天过去了,所学内容也几乎遗忘了,所以要在培训时间上巧安排。农闲季节把农民集中到学校或分片集中在一起进行理论授课;在农忙季节,指导教师应分片深入到各地生产现场,了解农民在实际生产中遇到的难点问题、技术要求,及时进行技术指导,利于农民掌握技术。

2.4 针对农产品市场瞬息万变的情况,进行多方面知识培训

各地在重视培养农民科技文化素质的同时,要加强对农民的市场经济知识、政策法规、环保知识等教育,增强他们了解市场的能力,提高他们自主经营、自我发展能力,使他们真正成为市场经济主体,做到增产又增收。同时教师也要加强多方面培训,成为“一专多能”型,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指导农民进行生产实践。

2.5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学用结合,加强绿证培训

搞好绿证培训,不但要搞好科学技术的理论教育,还要指导农民理论联系实际,把科技理论应用到实践生产中去解决生产中的问题。比如建立农户示范田,指导农民进行新技术的生产试验,经过生产过程观察与实践,把学到的科技知识融汇到生产中,学用结合,巩固知识,提高技能,实现理论与生产实践的真正对接。

第3篇:农民培训的目的范文

为提高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和农村劳动力科技文化素质,积极推进现代农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达到提高农民的务农技能,促进农业生产发展,增加农民收入的目的,根据按照农业部,《关于组织实施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作的通知》(农科教发[2006]2号)精神,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按照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要求,围绕农村经济发展的中心任务,以培养新农民、服务新农村为己任,改进培训方式,提升培训效果,充分发挥市农广校、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主渠道作用,多形式、多层次开展农民科技培训,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证。

二、任务目标

围绕优势主导产业,组织科技人员深入生产第一线,对骨干农民进行集中培训和面对面、零距离的全程挂户培训,通过科技人员直接到户、良种良法直接到田、技术要领直接到人,培育和造就一批思想观念新、生产技能好、懂经营、善管理、辐射能力强的骨干农民,促进新技术、新品种和新成果的推广应用。在全市12个乡镇(街道),选择基础条件较好的33个重点行政村,加大培训力度和培训规模,每个村培训专业技术骨干农民不少于40名,进村技术指导不少15次,全市共培训和结对挂户1400名以上骨干农民,辐射带动1400名以上一般农民。

三、培训内容

以贴近农民、贴近实际、贴近市场、方便学习、降低成本、灵活高效为原则,围绕育肥牛、甜粘玉米、绿色水稻、食用菌、五味子栽培、贝母栽培、食用瓜栽培、苗木栽培、大棚蔬菜和地膜花生等12项内容,组织开展实用技术培训(见附表)。

四、主要措施

(一)建立组织体系,打牢项目实施基础

1、建立项目领导小组。成立以分管农业的副市长陈辉担任组长,市农业、财政、畜牧、水利等相关部门领导为成员的“××市新型农民科技培训项目”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农业局,具体负责项目建设的宣传发动、组织协调、监督管理等项工作。各镇围绕新型农民培训工作中心,成立相应的工作班子,分管农业的领导亲自抓,农业助理、农业农机服务中心主任具体抓,并明确工作职责,分解目标任务,落实各项工作措施,确保项目顺利实施。

2、建立市镇两级培训体系。建立市级讲师团。从市级挑选具有中级以上职称、勤奋敬业、业务精良的同志组成市级讲师团,负责对各镇的师资培训和骨干农民为主要对象的重点班培训。

建立镇级技术指导组。各镇从农技人员中选择具有一定技术水平、推广实践经验的人员组成技术指导团,每镇4-6人。负责对本镇农民进行普及性培训,并进村入户对骨干农民、一般农民进行巡回指导,实行分片负责。

成立教学班,明确班主任。从市级讲师团成员中选择具有较强工作责任心和较高农业技术水平、熟悉农业推广工作和了解农民需求的农业科技人员担任教学班班主任。班主任按教学计划认真组织好培训,做好教务管理、学员管理等项工作,及时发放培训教材,做好教学日志、考勤记录。同时兼任巡回技术指导员,在生产关键时刻深入田头巡回指导。

(二)科学制定实施方案,严格按序时进度实施

根据农作物生长周期,结合农时季节、农村生产安排培训内容,保证培训内容具有相对连续性和适应性、实用性。承担项目培训的农广校和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按照项目实施方案,明确优势主导产业培训的时间,内容、次数、地点和教师(见附表),使进村培训指导工作各个环节按进度进行。

(三)创新培训形式,提高培训效果

按照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产业发展模式,通过深入农村,把急需的农业知识送到农民手中。整个培训工作采取“五个一”培训模式,即为骨干农民发放一张专家咨询卡、一本培训记录薄、一张明白纸、一本技术资料、一份专业技术生产光盘。在培训方式上要坚持做到“五个结合”,即集中培训与分散培训、巡回指导相结合;室内与田间地头相结合;请进来与派下去相结合;教师授课与现场示范相结合;传统方法与现代手段相结合。

1、编印培训教材。市农广校、农业技术推广中心要按照培训内容编制科普性、实用性和针对性很强的培训教材,从田间准备,播种期,生长期、成熟期等不同生育阶段的管理技术,病虫草害综合防治技术,不同栽培方式高产栽培技术,编写技术手册、明白纸等培训资料,发放到人,做到人手一册。

2、采取多种培训方式。针对培训对象的文化水平、接受能力、培训内容以及地域分布等不同情况。一是多形式开展培训。在“五个一”培训模式的基础上,根据新型农民科技培训的要求,采取集中办班、专题讲座、进村入户、发放资料等多种培训形式,做到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现代化教学手段与传统方法相结合、项目培训与送科技下乡活动相结合,在各镇建立试验示范基地,作为现场培训指导农民的试验田,由单纯指导农民变为带着农民干的新方式。二是多渠道开展培训。培训过程中,除利用确定的技术人员进行培训指导外,继续开展农技110咨询服务帮助农民解疑释难,利用市电视台《农业科技之窗》栏目,介绍新品种、新技术,及时解决农民在生产过程中遇到的技术难题,以提高培训效果,扩大培训的辐射面。

(三)明确责任,加强新型农民科技培训项目的管理

1、建立各项规章制度。制订《讲师团成员工作守则》、《班主任工作守则》等管理规则。市项目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农民培训工程工作督导、管理、检查、考核等工作,协调解决在培训工作存的问题。

2、设立专职教师和联系户。市农广校、农业技术推广中心要在每个村设专职培训教师1名,充分发挥专兼职教师的作用,让农民学懂、学会、学透,提高农民教育培训质量。并在村里建立3-5个联系户,向农民发放技术明白纸和有关资料,组织讲座和播放技术光盘,结合农时进行现场培训和技术指导。

3、规范管理,完善培训档案。“新型农民培训”项目实行联系教师负责制,每次进村培训指导活动都要有详实的受训农民登记表、培训内容、指导老师签字、培训现场照片,保留第一手培训资料,健全档案,以备检查验收。

4、建立信息报告制度。培训基地、实施乡镇和村设专职联系人1名,定期上报市新型农民培训活动进度、及时反馈培训效果、推荐学用科技示范户、典型户。

第4篇:农民培训的目的范文

新生代农民工这一群体是相对于上世纪八十年代第一代的农民工比较而言的,大部分新生代农民工的文化程度较高,对于职业的期望也较高,对于精神与物质的需求比第一代农民工强烈;但是新生代农民工的工作耐力较低[1]。这一群体中的大多人不愿意在劳动强度较大及收入相对较低的岗位上工作,但收入较高的职位,对素质及技术的要求也相对较高,这一点是新生代农民工所望尘莫及的。因此当前他们在城市社会中无法实现融合与合理流动的目的,而对新生代农民工进行教育培训能够帮助其实现与城市社会相融合及合理流动等目的。目前,国家正在大力实施新生代农民工的转移培训计划,在这样的背景下,研究技工院校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培训的对策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

2、技工院校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培训的必要性

2.1经济的健康发展与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要求对新生代农民工开展教育培训计划

在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下,我国的工业化进程在不断加快,信息社会与知识经济已初见端倪。新的时代背景下,我国第二及第三产业发展较快,这就需要大量的农业富余劳动人口流入到二及第三产业当中,以满足发展的需要。农村富余劳动人口跨产业及跨地区的流动性就业,便形成了民工潮[2]。新生代的农民工虽然比第一代农民工的文化程度有所提高,但其综合素质水平仍旧不高,无法满足现代知识经济及新兴产业的要求。目前,还存在许多新生代农民工难以在城市中找到稳定工作的现象。因而,只有加强对新生代农民工的教育培训,并将其原有的技能知识结构改变,才能使其素质结构与非农产业的要求相适应,并实现非农产业的生产效率与科技含量的有效提高。由此,可以发现,对新生代农民工开展教育培训可以有效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也可与经济的健康增长要求相适应。

2.2转移农业富余劳动人口及城镇现代化建设要求对新生代农民工开展教育培训

农业产业结构的升级及生产率提高,使广大农村形成了大量富余劳动人口。富余的劳动力给人力资源造成了巨大的浪费,也容易破坏农村的和谐与稳定,给新农村建设带来了不利因素。因此,转移农业富余劳动人口,使其实现跨产业的就业,将待业人口的压力减轻具有重要意义。国家实施城镇化的发展战略,是实现农业富余劳动人口转移的契机;农业劳动力融入到城市生活当中,开辟新的行业领域,能够促进新农村建设。涌入城市的新生代农民工要融入到城市当中,就需要具备市民素质与教育,转移农村劳动人口的就业及推行城镇化、现代化建设要求对新生代农民工开展教育培训。

3、技工院校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培训对策分析

3.1以新生代农民工的特征为依据,不断更新技工院校的培训内容

技工教育培训的内容应该具有实用性,技工院校对农民工培训的内容要与其经济条件及工作实际相切合,培养的目标应与市场的需求相适应,因此教育培训的内容不仅要面向服务市场,还要具有一定的市场前瞻性[3]。此外,技工院校安排的培训内容要与国家规定的职业标准及技能操作规程相符合。对新生代农民工开展教育培训的目的是解决当前新生代农民工急需的职业技能问题。让新生代农民工在教育培训当中学有所用、用到见利及见利促学,将技术学习与生产发展紧密联系起来,以实现其就业竞争力的真正提高。技工院校不仅要加强培训新生代农民工的职业技能,还要进行引导性的培训,以实现新生代农民工的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引导性的教育培训的内容主要包括权益保护、就业岗位的寻找及法律知识等相关知识。开展引导性的教育培训旨在提高农民工的维权意识、守法意识及自我发展意识,树立起符合时展的就业观。

3.2技工院校的师资队伍要加强建设,以使教师的教学能力得以提高

技工院校只有具备了高水平的师资力量,方能为社会培养出素质较高的人才。因此,技工院校要将教师的教学水平提高,才能使新生代农民工获得质量较高的教育培训,而引进企业高级技师及派教师进行挂职锻炼的方式可实现教学水平提高的目的。技工院校中的教师不仅要向新生代农民工传授理论方面的知识,更要向其传授实践方面的知识。采用校企合作教育模式,在教育教学与企业经营之间寻找最佳契合点,共同实现新生代农民工、技工院校及企业的“三赢”。这样的教育模式在提高教师教学能力的同时,也能够让培训的学员尽快掌握岗位相关技能;校企合作教育模式当中,教师向学员传授的职业伦理也将被迅速转化为现实行为,并内化成职业信念。实地学习的方法能够让学员快速掌握职业技能、适应企业的环境及将入厂的适应期缩短,尽早融入到企业生产环境当中。总而言之,采用校企合作及工学相结合的教育模式对新生代农民工进行培训,可以使其边学习边工作,实现了生产劳动与教育的有机结合。

3.3教育培训的理念要做到适时更新、因材施教

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培训的理念要适时更新,因为学员的社会经历、家庭背景、文化程度、性格、年龄等都存在差别,他们参加培训的目的只是为了掌握一项特殊技能,并在城市当中得到生存与发展[4]。因此,技工院校在开展教育培训活动的时候,制定切实可行的培训计划,并根据学员具体的学习目标采取针对性的培训手段,对于培训效果的实现是非常必要的。对于年龄稍大及学习基础好的学员,可对其采用常规的教学法进行培训;对于文化程度较低、年龄偏小、学习习惯较差及缺失学习主动性的学员,不能按照常规的教学法进行培训,可对其降低要求、反复练习、减慢进度。此外,技工学校的教师要根据培训学员的内在差异,如不同的接受能力及学习进度等,为学员制定个性化的教学培训内容。在教育培训的过程中,职业素质与行为习惯方面的教育是一项必要的内容,不可将其忽略。技工院校可在课余时间组织文娱活动,将新生代农民工的学习热情激发出来,进而培育其对学习与院校的感情,实现综合素质的提高,为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打下良好的智力基础。

3.4校企之间的合作要加强,将订单式的方法引入新生代农民工的教育培训当中

技工院校教育培训的责任是交给新生代农民工一技之长,其最终的目的为向企业提供劳动力。校企的强强联合,能够营造出双赢的局面。近些年,沿海地区出现的民工荒,一些企业在接收到大量订单的同时,却无法找到相关的技工;以往农民工劳动力供不应求的现象已经很少见了,出现这样的现象固然存在许多其他的客观因素,如:外贸经济的回暖,对用工的需求量增加;内地的劳动密集产业增加,对用工的需求也相应增加,对劳动力起了分流作用;中央与各地的惠农政策不断出台,并已经产生了一定的效应,地区间的差异缩小,外出务工的人员也随之减少;此外,新生代农民工普遍具有较高的就业期望值,不愿意在收入较低、福利较差及劳动强度较大的岗位上工作。除了以上分析的原因,企业缺乏长远的用工规划也是导致用工荒的原因之一[5]。因此,技工院校要抓住当前有利的局面,与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实现新生代农民工的订单式教育培训计划。技工院校要将企业参与新生代农民工培训计划的热情调动起来,并与企业共同参与招生及管理,制定及实施教育培训计划,安排实训与实习。技工院校可要求参与培训的企业提供实训场地及教学设备,新生代农民工的工伤保险也是由企业购买。在教育培训期间,尽量为学员安排劳动强度低及安全性高的岗位,以便能使学员在循序渐进的情况下,完成对企业的适应。鼓励新生代农民工在培训的过程中养成认真工作的心态,这样不仅能使农民工与企业维持良好地互动状态,在企业安心工作,还能帮助企业解决用工荒问题。技工院校可动员合作企业为新生代农民工建立奖学金制度,以便于调动其工作的热情,充分发挥新生代农民工的潜能。职业院校要派专人对实习企业进行跟进,以便对学员实行全程的管理;企业也要派技术人员为学员授课;当新生代农民工进入企业实习时,要指定专人对其进行教育与培训。总的来说,采用企业与技工院校合作的订单式教育培养模式,对于新生代农民工来说,很有吸引力,并能对其技能与素质的培养起到促进作用。因此,当地的政府部门在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方面要给予一定的政策支持。在对新生代农民工开展教育培训时,适当地将工学交替的教育模式与订单式的教育模式相结合,有利于完善技工院校培养新生代农民工的教育模式。

参考文献:

[1]孙灵.职业院校参与农民工培训的分析研究[J].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10,23(3):70-71

[2]吴小蓉.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培训问题分析与对策[J].继续教育研究,2012,2(9):146-147

[3]吴济慧.新生代农民工就业问题的职业教育策略[J].职教论坛,2010,9(6):318-319

第5篇:农民培训的目的范文

新生代农民工教育是一个大问题,是农民工就业的阻碍,也是制约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原因。城乡统筹政策实施以后,农民工性质随之发生了改变,社会对新生代农民工的定义明显不同于传统农民工,在这样的前提背景下,新生代农民工教育也必然面临改革。为了成功解决新生代农民工就业问题,保障其基本生活,笔者结合我国当前国情,对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教育新模式与新方法作详细探析。内容如下。

1 新生代农民工的定义

所谓新生代农民工,实际是指年龄在16~30岁,初中或高中毕业就外出打工的农村户籍人群。他们多数都只接受过初中、高中教育,来自农村但又不愿意呆在农村工作,更愿意在城里务工,存在着典型的“三高一低”特点。“三高一低”指高教育、高期望值、高享受要求和低能力。新生代农民工大多是一毕业就直接上岗工作,并没有接受过专业的岗位培训,加之农民工现有的技能知、职业素质无法满足岗位需求,往往导致农民工无法胜任工作,造成农民工就业率低,就业困难。新生代农民工是现代城市的主要组成部分,若利用得好,将是城市建设、规划与发展的中坚力量,但由于目前新生代农民工职业素质偏低,专业能力不强,导致其无法满足市场人才需求,找不到工作,生活也失去了基本保障。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从根本上促进城市发展,必须从农民工教育入手,利用职业教育培训的方式,结合农民工特点,又针对性的对其进行培训,以提升其职业能力,解决其就业问题。

但要提及的是,以往所采取的农民工职业教育模式过于死板,无法发挥真正的效用,如果新教育模式要克服死板问题,必须结合新生代农民工特点,探寻多元化的、科学且适用的农民工职业教育培训模式。

2 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教育培训模式探讨

2.1 校企合作培训模式

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教育培训的根本目的是解决就业问题,所以在探讨教育培训新模式时,培训内容务必要以满足市场人才需求为主,结合服务业、加工制造业等行业的用工要求,采取教育和培训方式,切实提高农民工就业能力。校企合作教育模式能很好的解决以上问题,该模式的基本原理是学校和企业合作,学校按照企业用工要求,有计划、有目标的培训学生,将企业生产实际与学校教育内容联系起来,实现资源共享、双赢互利。校企合作教育模式在具体实施时可采取以下方法。

(1)联合开发教育培训教材。

以企业用人要求为培训目标,联系企业生产实际,合理选择或开发新教材。学校与企业在开展合作教育培训时,需在教育前期对市场、对企业岗位需求做深入调查,明确好企业工作岗位的用人需求,然后依据用人需求来制定教育培训知识点,并以此作为新生代农民工的职业教育培训教材。除了职业技能教育教材以外,学校还要结合农民工心理、生理特点,联系农民工的生活实际,适当开发法律、卫生心理、社会交际等相关课程,选择合适教材开展农民工公共知识教育,使其职业教育培训课程变得更加丰富,为农民工心理素质和职业道德能力的提高奠定基础。

(2)重视师资力量的培养。

校企合作教育培训模式在具体实施时要重视师资力量的培养,要利用制度、队伍、教育方法等方式切实提高农民工就业能力,解决其就业难题。校企合作师资力量培养可采取以下三种措施:①建立一套实践锻炼制度,利用该制度来管理农民工,使其在实践锻炼中增强技能;②建设一支兼职教师队伍,并利用兼职教师来开展教育,壮大学校的师资队伍;③建立一套有关职业教育的理论制度,并利用该制度来管理教师,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从而提升农民工的技能学习能力。

2.2 “3+1”综合培训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以体力劳动为主的农民工工作形式已不再适应现代社会的就业环境,职业教育培训就成为实现新生代农民工职业诉求的一种途径。然而,什么形式的职业培训更适合新生代农民工,更能解决新生代农民工所面临的就业问题,更值得思考和探索。因此提出“3+1”的培训方式,即“基础知识、技术技能、素质能力+职业技能鉴定资格证书”的综合培训方式。

基础知识:以各岗位通用的理论课程为主,例如: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礼仪沟通知识等。在此基础上针对不同的岗位群开设本岗位的专业基本知识。专业基础知识要有针对性、有目的性。

技术技能:根据不同岗位群的特点,以企业真实的生产流程制定不同的基本技能课程,采用现场指导和情景模拟的方式,突出岗位技能;也可采用实用技能培训、短期技能培训和岗前技能培训等多种方式,同时应该重视在岗新生代农民工的技术技能的培训。

2.3 分段式教学培训

分段式教学培训,实际是指利用农民工空闲时间对其进行教育培训。这种教育培训方式更能满足农民工需求,既不影响农民工现有工作,又不会增加农民工压力,能获得很好的教育培训效果。目前国内很多高校都有采用分段式教学模式来对农民工进行教育培训。

市场调查发现,新生代农民工迫切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其现在的生存状况,非常愿意接受培训,然而真正参加职业教育培训的农民工甚少,出现了“高积极性低报名率”的现象,其中大部分新生代农民工、尤其是已经上岗的农民工不愿意放弃工作来参加职业培训,主要原因是培训时间与工作时间冲突,其次是部分农民工在长时间从事一种岗位的工作以后,操作熟练渐生惰性,不愿参加培训。因此,为了适应和配合新生代农民工工作的特点,提高他们对培训的积极性,可以采用分段式教学培训。

第6篇:农民培训的目的范文

利用今冬明春农民工返乡和农闲的这一有利时机,大力开展“百日农民工培训行动”,集中时间、集中力量,对全市8万名农村劳动力进行职业技能培训,为年全市劳务经济各项目标任务的顺利完成奠定基础。

二、时间安排

从月份开始,集中三个月时间,组织实施全市农民工技能培训工作。

三、工作要求

1、加强组织领导,完善工作机制。按照市委、市政府提出的“政府主导、统筹谋划、部门参与、各司其职、齐抓共管、合理推进”的总体要求,各县(区)要在农民工工作联席会议的协调下,劳动保障、劳务、扶贫、农牧、财政、教育、建设、科技、妇联、团委等相关部门密切配合,集中抓好今冬明春农民工培训的组织实施工作,协调解决好培训前及培训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确保培训工作顺利进行。

2、广泛宣传动员,营造培训氛围。要不断加大宣传力度,利用各种新闻媒体,广泛宣传国家、省、市鼓励农民工参加培训的相关扶持政策,宣传经技能培训后输出农民工的典型事迹,让广大农民工充分了解有关培训内容、经费补助标准等方面的情况,通过广泛宣传动员,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提高农民工参加职业技能培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创新培训模式,保障资金投入。要针对农民工特点和本地培训资源的实际,开展高、中、低多层次的培训模式,采取集中培训与流动培训相结合、技能培训与引导性培训相结合的办法,因地制宜,因人施教,既要保证培训质量,又要保证培训规模。在资金投入上,要切实落实省委发〔〕32号文件关于就业再就业资金的10%用于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的政策规定,对符合条件的农民工,及时足额给予职业培训和技能鉴定补贴。同时,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计划”、“阳光工程”、“雨露计划”等培训项目,要按照“各级政府决策政出一门、县区一级捆绑使用”的原则进行整合,统一实施,提高培训资金的使用效率。

第7篇:农民培训的目的范文

【关键词】职业农民 教育培训 模式 层次分析法

职业农民的教育培训是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重要途径,也是提升农民素质的有效途径。三农问题一直是社会各界持续关注的问题,其中,农民问题是核心问题。现代农业的发展有赖于科学技术的运用,而技术的实施与运用需要依靠有技术、懂管理、会经营的职业农民。因此,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重要方面在于职业农民的教育培训,这也是提升农民素质的有效途径。近年来,各级政府不断加大对职业农民教育培训的投入,也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实践过程中依然存在诸如培训投入不足、职业农民参加培训意愿不强、培训绩效较低等问题。其中培训绩效低是较为普遍的现象,即培训投入资金没有取得理想的培训效果。

教育作为农村人力资源提升的主要途径。随着农村经济发展和结构变化,单一的学校教育已经难以满足农民多样化的需求。在特定条件下,政府、学校、行业组织甚至农民自身都可能成为组织培训的主体。因此,立足区域经济和文化资源条件,以江苏为例,职业农民培训在江苏地区呈现出多样化的模式。江苏农业正处于由传统生产向现代生产转变的关键阶段,需要一批适应现代农业生产的职业农民,立足区域特色选择合适的教育培训模式是提高职业农民培训绩效的关键。

一、职业农民教育模式的类型和特点

目前,学术界从基本模式视角开展农民教育培训的研究较多,但针对职业农民教育培训模式的研究相对较少,还未形成统一规范的观点。根据教育学理论,“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指在一定的现代教育理论、教育思想指导下,按照特定的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以相对稳定的教学内容、课程体系、管理制度和评估方式,实施人才教育过程的总和。职业农民教育培训既能给个人带来收益,还能推进农村社会发展。职业农民教育培训的模式根据不同分类标准有不同的模式。按培训投入主体划分,现行职业农民教育培训模式可分为:政府工程型、学校教育型、企业促进型、合作组织型和科技示范型。

(一)政府工程型

该模式表现为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以项目工程形式作为抓手认真组织开展职业农民培训。这种模式由政府投入培训经费,自上而下有计划地组织农民进行培训。因面向各类职业农民,培训具有纯公共产品性质,培训内容较为齐全,既包括农业科技知识和职业技能培训,又注重创业能力、文化素质和安全知识等综合素质培训,如已实施的“绿色证书培训工程”“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政府推进的项目工程式培训主要目的在于提高职业农民生产经营和就业创业能力,使得政府在资源调配、人员安排、宏观调控等方面发挥优势,充分调动参加培训利益主体的积极性,保障力度较强、覆盖面较广,促进区域内产业发展增加职业农民收入。但此模式在培训过程中涉及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监管难度较大,培训效果无法保障,且政府层面推进过程中对区域差异无法细分和定位,容易造成一刀切格局,影响部分地区职业农民参加培训的意愿,进而影响培训的绩效。

(二)学校教育型

该模式主要指高等院校和中高职院校组织实施的学历教育和非学历培训,具体的学习形式为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和继续教育等。主要面向农业领域科研技术人员、管理人员以及基层干部、农业经营者和农村精英等。学校教育以提高职业农民整体素质为目的,课程设置全面多样,师资力量雄厚,且可通过远程教育等灵活的方式进行培训,满足了职业农民多样化的培训需求。但职业教育形式的学校教育周期较长、学习深度不足、教育成果转化见效较慢且重视学历的获取忽略技能的提升,与社会实践相距较远,现实中涉农型职业院校发展举步维艰。这些都影响职业农民参加学校教育型培训的积极性。继续教育形式的学校教育针对职业农民是以推广农业科技、促进农业协作为目的。但缺乏系统全面的农业产业化协作教育体系,教学内容更新不足,监管力度不够,培训效果欠佳。

(三)企业促进型

该模式需要依托农业企业,对企业专业化生产或农业产业发展需要的人员实施培训。“公司+农户”是培训主要形式。培训主体是龙头企业,培训对象主要是农业产业化过程中从事农业生产经营或在龙头企业就业的职业农民,培训内容紧紧围绕产业发展或企I生产所需的科技知识、职业技能和相关经营管理能力。贝克尔曾指出,培训会增加现期的支出,减少现期的收益。但是,如果它可以大幅度地提高未来的收益,或者大幅度地降低未来的支出,企业就乐于提供这种培训。有效的员工培训能为企业创造丰硕的效益。因此,企业组织的培训针对性较强,也正因有明确的目的也大大缩小了培训的范围。同时,企业培训投入规模不及政府投入,导致普及性不强,在逐利过程中这种模式培训效果虽好但推广难度较大。

(四)合作组织型

农业经济的发展过程伴随着农民组织化程度不断提高,合作组织型指由当地的农业专业合作社或农民协会等牵头组织的职业农民培训。该模式根据农民生产实际,围绕农业实用技术使用、新技术应用推广、农产品电子商务、食品安全、市场经营相关法律法规等内容开展适时培训,与职业农民生产生活相适应,激发参加培训积极性。但合作组织推进型的培训重视短期收益,培训范围较窄,同时需要收取一定的培训经费。随着合作社的壮大和农民素质的提高,对职业农民的培训需坚持长效性和可持续性,培训范围也需不断拓展,充分利用市场力量,紧密围绕农民的培训需求意愿提供有效的培训。

(五)科技示范型

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涌现出一批意识超前、具有领导才能的农村精英,他们有着较强的责任意识和个人能力,勇于承担社会责任,通过自身的示范辐射影响培训其他职业农民。科技示范型模式通过培养发掘农村能人,或引进优秀人才成为科技示范户,再通过他们创办农业企业,吸纳当地农民,引导农民共同致富。由于地缘和亲缘,农民对科技示范户有着天然的信赖,社会认同度较高。在投入资金和费用方面,除示范户投资外,政府部门给予大量的支持,因此,单个农户花费的学习成本较低。但正由于现期成本低,知识转化为经济效益的后期过程中农民需要投入大量成本,还要承担市场风险和技术风险,传统的风险型农民面对高风险生产经营项目,导致参与积极性下降,影响培训模式的运作绩效。

二、影响职业农民教育培训绩效的因素分析

根据经济学投入产出原理,结合需求供给的分析范式,再从系统论视角考虑从培训投入的全过程再到培训结果,探寻影响职业农民教育培训绩效的主要因素,具体包括影响需求层面的培训内容、培训机制和培训效果,影响培训供给的培训投入水平。

(一)培训投入

投入是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动力。培训投入的增加,能快速开展人力资本投资,提升职业农民的创新能力。教育培训属准公共产品,具有一定的外部性,且职业农民的教育培训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核心。因此,培训投入是政府政策重点支持的方向。按投入内容划分,培训投入可通过经济投入水平和政策支持水平两个变量来观测不同模式运行过程中各投入主体的培训投入力度。经济投入水平是培训投入最直观的体现,政策支持最终通过量化经济投入来体现。因此,这两个观测变量中经济投入是首要的变量。

(二)培训内容

培训内容是培训持续进行、提升培训实效的关键,直接影响职业农民参加培训的积极性。从职业农民参加培训的意愿出发,接受度、实用性、时效性、普及性成为观测培训内容的变量,也构成评判培训内容科学性的准则。接受度指职业农民对培训内容的认可接受程度;实用性指培训内容与职业农民工作内容的相关程度,且对解决实际问题的作用大小;时效性指培训内容与政策、市场等变化的同步程度;普及性指培训内容涉及面的深度和广度。在四个观测指标中,因职业农民受短期利益影响,实用性是其最重要的因素;接受度排列在时效性之前,不为农民所认可的内容即使是最新最前沿的也不会取得任何效果;培训的目的是专而精,因此对知识的广度的要求相应较低。

(三)培训机制

当培训投入已定时,培训机制是否健全合理成为影响培训绩效的重要因素。职业农民培训是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的培训机制包含许多内容,其中最主要的机制是运行机制,即依据一定的规则确保职业农民培训过程顺利进行,运行机制一般包括外部运行和内部运行两个方面。外部运行机制主要指与职业农民培训相关的各级政府和职能部门的协调配合,共同规划和管理培训工作,及时调整培训政策,以保证培训顺利开展。内部运行机制则是保证高效培训实现的关键因素,从机构选择到培训实施直至培训考核及结果反馈都应进行规范化管理。从唯物辩证法视角,内部运行机制是培训活动实施的基础,规定着职业农民教育培训发展的趋势。因此,内部运行机制在整体机制中占据首要地位,外部运行机制是保证培训进行的外部条件,但不能决定培训发展的基本方向,因此其占据次要地位。

(四)培训效果

培训效果是培训绩效的直接体现,是培训行为的成果展示,也是评价培训行为的重要指标。通过对文献检索、结合调查数据分析,最终选择收入变化状况、就业改善状况、培训满意度作为观测培训效果的主要变量。收入变化状况主要用来度量职业农民的收入在培训前后的变化程度。就业改善状况用来描述职业农民通过培训后就业层次和地位是否变化。培训满意度来源于职业农民的反馈,指通过培训对自身工作、生活状况等方面受益改善程度的评判。三个观测变量中,收入变化可直接量化比较呈现,也是职业农民参加培训的直接目的,因而是最重要的指标。经济和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职业农民在既有职业基础上追求更好的就业环境、提高就业层次,这些是作为长期目标的,在三者中是第二重要指标;培训满意度从侧面反映出培训模式的绩效,只要收入提高了,就业改善了,培训满意度自然就提高了,因此,该指标排列最后。

三、基于层次分析法的模式选择与结果

职业农民培训模式的运行绩效受多重因素影响,从系统论视角结合农民需求及现有培训供给,选择培训投入、培训内容、培训机制和培训效果作为评判绩效的准则。每个准则下又设有不同的观测变量,在邀请农业部门专家、政府职能部门人员、待业企业经营者等人员共同探讨后,基于层次分析法建立了评价模型的判断矩阵,并通过一致性检验。

(一)建立层次分析模型

图1 层次结构图

由上图可知,构建层次分析模型框架中目标层为不同职业农民培训模式的运行绩效;试虿阄模式的培训投入、培训内容、培训机制和培训效果;具体影响因素分别为经济投入水平、政策支持水平、培训内容接受性、实用性、时效性、普及性、外部运行机制、内部运行机制、收入变化状况、就业改善状况、培训满意度;方案层为具体的职业农民教育培训模式,分别为政府工程型、学校教育型、企业促进型、合作组织型及科技示范型。

(二)根据准则构造判断矩阵(见表1)

经过计算,判断矩阵一致性比例为0.0019,符合一致性要求。从计算结果可知,在判断职业农民教育培训不同模式的运行绩效中培训效果最为重要,权重达0.3971,这也说明选择培训模式时应以保证培训效果为主要依据,其余依次为培训内容、培训机制和培训投入。

(三)不同影响因素相对各准则的权重

按照上述方法,将各影响因素相对于四个准则的赋值构成的判断矩阵分别输入层次分析法软件,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培训投入准则下,经济投入水平和政策支持水平的相对权重分别为0.6457、0.3543,判断矩阵是二阶的,满足一致性要求。计算结果表明,职业农民更倾向于直接的经济投入和补贴,政策支持获得的收益有不确定性,需经过时间检验才可知晓,短期的逐利行为使得农民更多的选择直接的经济投入。

2.培训内容准则下,培训内容的接受性、实用性、时效性、普及性的相对权重分别为0.2591、0.3866、0.2121、0.1422,矩阵均通过一致性检验。计算结果显示,实用性是职业农民对培训内容最为关注的地方,其次是接受性,接着是普及性,最后是时效性。

3.培训机制准则下,不同模式的外部运行机制和内部运行机制相对权重分别为0.3543、0.6457,结果表明,内部运行机制的影响更为深远。

4.培训效果准则下,收入变化状况、就业改善状况、培训满意度的相对权重分别为0.4906、0.3289、0.1805,判断矩阵的一致性较好。这说明,职业农民通过培训最主要的期望是提高收入水平,L期而言通过人力资本提升改善就业状况。

(四)方案层的权重排序(表2)

综合专家评分,根据层次分析法对五种职业农民教育培训模式基于运行绩效的视角进行排序,从最终计算结果可知,企业促进型的教育模式其运行绩效最好,其次是政府工程型,合作组织型列第三位,最后两位分别是学校教育型和科技示范型。这充分说明企业作为组织培训机构,因规范的管理、合理的运作保证培训取得良好的效果。贝克尔认为:“唯一决定人力资本投资量的最重要因素可能是这种投资的有利性或收益率”。职业农民作为理性人选择进行人力资本投资是在边际收益与边际成本相等时,或者是在教育培训预期收益的现值至少等于其支出的现值时。

四、结论

由前文分析可知,职业农民教育培训模式基于运行绩效的视角,按权重排序依次为企业促进型、政府工程型、合作组织型、学校教育型、科技示范型。农业先天弱质性和传统农户能力有限性决定了农业发展过程中需要政府、市场、农户的共同作用。职业农民是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先导力量和农业改革的推动力量。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他们的创新意识、竞争意识不断增强,在教育信息化背景下职业农民有着强烈的参加培训的愿望。罗斯托指出真正的起飞阶段,新的企业家阶级(阶层)扩大了,支配着私人经济部门的不断增加的投资,农业劳动生产力发生革命性的变化。江苏农村经济发展走在全国前列,从培训模式运作绩效视角,企业组织的培训立足当地优势产业、按企业标准化生产要求就地组织农民,培训结束后即可与考核合格的职业农民签订协议,既保证农民收入又能保证生产的产品质量数量达到要求。

在农业组织化程度较高的江苏,农民职业化是区分传统农民与职业农民的关键所在,企业促进型在理论上是运行绩效最高的培训模式。政府主导的培训因与职业农民培训意愿存在非均衡性。虽然经济投入水平最高,但政策缺乏区域性,导致模式运行绩效相对列第二。现阶段,政府依然是职业农民培训主要投入主体,政府农业部门组织培训具有比较的优势,以具体的项目和工程为引领,普遍提高职业农民的数量和质量。农业组织化是现代农业发展的着力点,按照布罗姆利观点,在反映组织绩效的众多指标中交易费用和内部管理成本是两个重要指标。合作经济组织将分散的农户组织起来,根据区域实际情况开展培训,与农业企业组织培训相比管理成本较高,与政府工程型相比投入不足,因此,其运行绩效排列第三。

学校教育型和科技示范型也是两类重要模式,学校教育型针对职业农民中层次较高的人群进行系统性培训。但由于当前学校教育周期长、见效慢且缺乏实践性,未来通过形成普教职教一体化的农村教育体系可提高此模式在培训职业农民中的绩效。分散的职业农民中的精英通过发挥示范作用可以带动和影响更多的职业农民。虽然有适应性、长期性、灵活性等特点,但市场信息不充分、精英能人培养难度大,且示范带动后期面临市场风险较大,综合起来导致该模式运作绩效最低。提高农民素质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所在,职业农民作为新时期新的农民群体,对其教育培训可以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提升农民社会地位、加大农业后备人才储备。提高职业农民培训绩效,应该要构建合适的培训模式,根据区域农业经济发展程度,优先推进企业主导型培训,大力发展政府工程型培训,引导完善合作组织型培训,适时改进学校教育型培训,合理带动科技示范型培训,从真正意义上提升职业农民人力资本。

【参考文献】

[1]许浩.培育新型职业农民:路径与举措[J].中国远程教育,2012(11):70-73.

第8篇:农民培训的目的范文

来自潘杰瓦伊(Panjwai)区的・萨迪克・阿迦(MohammadSadiq Agha)很担心他那两头患了腹泻的小山羊羔。这个老实巴交的农民说:“我只有12头家畜,但已经死了3头了。我不希望再有家畜死亡。”阿拉库宰医生给了他一瓶粉色的药和一些药片。另一个农民接上来咨询说:“我的一头小牛生下来就是瞎的。你有什么办法治吗?”他也得到了一些药然后离开了。在结束为期10天的课程返回村子之前,每个农民都获得了红十字国际委员会分发的挤奶桶、饲料槽和100公斤饲料。此外,他们还获得一份活动挂图,上面用简单的图示说明了他们在培训过程中学到的知识。这些农民将与其他牲畜养殖者分享他们新学到的知识,并与管理兽医站的乡村兽医之间建立联系。

这里是阿富汗南部,在阿富汗乡村地区,健康的家畜非常重要,但保持家畜健康需要专业培训和药品供应。为了帮助农民照看好这一重要财产,红十字国际委员会于2010年启动了一个试点项目,旨在通过为乡村兽医提供支持、组织家畜除虫活动以及培训农民来改善乡村社区的兽医服务。毕竟,拥有健康的家畜是农民的福气。

围着头巾的长者,戴着闪亮帽子的年轻人以及留着浓密灰色胡须的男人,20名阿富汗农民来到坎大哈埃特哈德(Etehad)农业与畜牧合作社参加牲畜养殖培训。

查希尔・阿拉库宰(Zaher akozai)医生问:“畜栏要保持清洁、阳光充足、空气流通,为什么这非常重要?”一名长者主动站起来说:“如果畜栏不卫生,牲畜就会生病。”培训师高兴地说:“回答正确。”

阿拉库宰医生是坎大哈农业、灌溉及畜牧部畜牧司司长,他继续介绍正确清洁畜栏的好处。由于接受培训的农民大多没有受过教育,所以他尽量使用浅显的词汇来确保他们能够听懂,还时不时地指着教室墙上的照片和图表进行讲解。

讲座结束后,大家都来到院外观看实际操作演练。在巴基斯坦接受过培训的阿富汗乡村兽医希尔・沙阿(Shir Shah)向他们演示如何给一头绵羊除虫。农民们意识到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为绵羊倔强地不肯配合除虫。

在阿富汗乡村地区,家畜不仅是食物来源,也是农民的重要财产。家畜是否健康往往是决定贫富的关键因素,因此农民们都非常希望参加牲畜养殖培训。

与此同时,多年来阿富汗政府一直在推进兽医服务私有化进程,这使乡村兽医肩上的责任更重了。乡村兽医需要满足一定标准才能加入该项目。他们要有丰富的经验,生活在相关地区,并通过中央兽医站提供兽医服务。农民要想获得培训,必须有自己的牲畜,且生活在附近村子里,并自愿加入该项目。

在开始试点项目之前,红十字国际委员会评估了坎大哈牲畜养殖者的需求。牲畜管理知识是农民主要关注的问题之一。与此同时,市场售价低以及信用机构缺乏也使得当地经济状况窘迫。雪上加霜的是,该地区易发旱灾和疫情,而且不安全的局势使农民无法前往家畜市场做买卖或到镇上的兽医那里为家畜看病。

2010年,红十字国际委员会在坎大哈市周边及坎大哈省的三个区启动了这一试点项目。该组织与坎大哈农业、灌溉及畜牧部,埃特哈德农业与畜牧合作社以及包括当地非政府组织在内的其他各类组织开展合作。迄今为止,已有200名农民接受培训成为基础兽医工作者,其中41人为女性。除了为培训提供支持外,红十字国际委员会还为乡村兽医提供药品和设备。约6.5万头家畜得到了治疗并接受了除虫。结果,这些家畜体重增加,抵抗力增强。

第9篇:农民培训的目的范文

一、目标任务

20*年我县培训新型农民8850人,其中: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即阳光工程)5200人,新型农民科技培训1600人,农业专业技术培训1400人,农民创业培训650人。

二、培训内容

(一)阳光工程培训:主要培训年满16周岁、有外出务工意向的农民,包括就近就地转移的农民。培训时间20-180天。培训内容包括职业技能、政策和法律法规、安全常识等知识。我县主要开设计算机、缝纫工、电焊、电工、汽车驾驶与维修等专业。

(二)农业专业技术培训(含新型农民科技培训):主要培训从事农业生产经营的专业农民,村级动物防疫员、植保员、农机手、沼气工等农村社会化服务人员,以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用工人员、基层农技推广人员等。培训时间12-15天,现场指导12-15次。培训内容包括水稻科学育秧、玉米合理密植、小麦科学播种、油菜轻简栽培、测土配方施肥、农业生产机械化、病虫害综合防治、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水产生态健康养殖、动物疫病防治、大棚蔬菜高效栽培以及农业标准化、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农产品加工等技术,以及良种良法配套和农机农艺结合。

(三)农民创业培训:主要培训有创业愿望的外出务工返乡青年、种养大户、农机大户、科技带头人、农村经纪人、专业合作组织领办人、农业企业经营创办人和有志于农村创业的大、中专毕业生。要求参训学员具有初中以上文化程度,年龄不超过50岁,并具有与创业项目相适应的产业基础,能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培训时间不少于1个月。培训内容包括政策法规、创业理念、创业技巧、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农产品品牌创建、循环经济、农产品质量安全、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等知识。

三、组织实施

(一)培训机构

1、新型农民科技培训:由县农委和各乡镇负责组织实施。各乡镇负责学员的组织和管理工作,县农委负责招标培训机构和项目的监管。县畜牧水产局和县农技推广中心承担培训任务,负责选择示范村和学员、组织培训教师开展技术培训和服务指导。

2、阳光工程:县建民技校、*职业教育培训中心、第二高级职业中学、*驾校、*驾校、拖拉机培训学校为培训机构,负责培训的具体组织实施,县农委和县财政局负责项目监督管理。

3、农业专业技术培训:县畜牧水产局、农技推广中心、农机管理局承担培训任务,组织开展培训。县农委和县财政局负责项目监督管理。

4、农民创业培训:县建民职业技能培训学校为培训机构,具体承担培训任务,县农委和各乡镇负责组织学员。县农委负责项目监督管理。

(二)工作职责

1、项目示范村:提出农业专业技术培训(新型农民科技培训)项目申请,宣传动员和确定基本学员,提供培训场地,组织学员参加培训,收集农民培训意见并及时向培训教师和培训机构反馈,组织基本学员填写培训卡、签到,协助填写培训台帐。

2、各乡镇:组织农民积极参加培训,指导项目示范村开展新型农民培训工作,督促本乡镇示范村按项目要求完成培训任务。

3、县农委:制定年度实施方案报县领导小组审定,组织招标确定培训机构并签订合同,对培训机构进行考核,开展项目检查督导,总结上报有关材料,负责项目监管系统维护和数据录入等,统一制作培训卡并向学员发放。

4、培训机构:落实项目村培训计划,选聘和考核培训教师,签订并履行合同,组织选编培训教材,印发“技术明白纸”,开展跟踪服务,建立培训台账,填报各类报表,提出验收申请。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建立职责明确、分工负责的新型农民培训工程管理机制,逐级落实责任制。县政府成立由分管县长任组长、县委组织部、农委、财政局、新农办和各乡镇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新型农民培训工程领导组,对项目实施进行监督和管理。领导组下设办公室,配备专职人员,具体负责日常管理工作。各乡镇也要成立相应工作机构,切实加强对新型农民培训工作的组织领导,明确专人负责新型农民培训的相关工作。

(二)强化项目监管。一是项目法人责任制。县、乡(镇)、村逐级签订目标责任书,层层落实责任;项目管理单位与承担培训任务的培训机构签订培训合同。二是培训基地招标制度。面向社会公开、公平、公正招标确定培训机构。三是台账制度。培训机构建立培训台帐,记录有关培训情况。四是公示制度。在广德农业信息网建立新型农民培训公示和宣传平台,公布培训任务、培训机构、资金补助及使用情况,宣传典型经验。五是管培分离制度。县农委负责培训项目的申报、组织实施、监督和管理,培训机构负责组织开展培训工作。六是资金使用管理制度。培训补助资金实行报账制管理,严格规范使用和拨付培训补助资金,专款专用,确保项目资金安全高效使用。七是月度报告制度。新型农民培训工程实行培训进展月报告制度,培训机构必须每月度向县农委项目办公室报告培训进展,县农委项目办公室汇总后逐级上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