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存在问题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农村信用社;风险监测体系;问题;措施
经过20多年的改革和发展,我国农村信用社的运行监测模式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农村信用社的存贷款规模不断增加,产权制度改革稳步推进。经营管理状况得到明显改善,运行监测指标和监测方式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特别是2004年1月,银监会制定下发了《农村合作金融机构风险评价和预警指标体系》。在监测方式上,评价体系强调非现场监管和现场监管相结合,定量指标监测和监管者定性判断相结合,静态检测和动态监测情况相结合。在监测体系上,由原来单一对农村金融机构的综合评价,扩展到对农村金融机构风险状况的综合评价;对风险较大和风险突然加剧的农村金融机构及时进行预警;对不同的风险情况的农村金融机构采取不同的监管措施分类处置等多项工作。但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
一、农村信用社风险监测体系存在的问题
一部分风险监测指标监管意图不够明确
指标体系中前四类指标分别考察了农村信用社的资本风险、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和盈利性风险。但是第五类综合发展能力指标的监管目标不是很明确,其中的不良贷款的余额下降率考察的主要是信用风险的变化情况,固定资产的比例是从不同的角度来考察流动性资产指标的,存款增长率是考察的规模扩大的速度,更多的带有计划任务完成情况的考核意义,对风险而言指标意义不大。如效益性指标中的利息回收率,主要考察的仍然是信用风险,而不是盈利能力。在贷款五级分类体系中,无法收到的利息贷款实际上就是不良贷款,利息回收率和不良贷款比例是同一项风险站在不同角度的重复评价。
(二)评价比较困难,部分监测指标没有完全实行
如指标体系中的第六类管理能力指标由于考核较为复杂,不便于收集汇总资料,在很多地区没有推开。如河南要求年末,对农村信用社进行综合评价时,只对定量指标记分不对管理能力计分。对管理能力的考察,采取的是定性评价方法,只要各项监管措施齐备,内部控制措施完善就会得到较高的分值,但是具体执行情况如何,有没有明显的操作隐患,则很难形成明确的结论。
三风险监测体系不够完善,存在监管空白
从农村信用社运行的风险状况来看,操作风险和市场风险也是比较明显的。但是现行的风险监测体系中,没有针对市场风险设计的监测指标对于操作风险主要是通过管理能力指标进行间接评价,而且由于各种原因,这种评价也没有完全实行。因此现行评价体系存在着部分监管空白,其综合评价结果不能全面反应农村信用社的风险状况。
四部分监测指标在实际中没有完全发挥作用
如备付金比例要求在5%以上,但是实际中几乎没有一家信用社达到标准,失去了风险的控制意义。如不良贷款预计损失比例和不良贷款预计损失抵补率并不能实际反应对不良贷款的倪不能力,意义不大。如最大单户和最大十户贷款指标的监管目标是为了控制贷款的集中度风险,但是农村信用社的规模过小,同样的贷款客户申请同样的贷款规模,在四大商业银行就不受贷款集中度的限制,在农村信用社就很可能因控制单户贷款额度而无法满足客户的需求,使农村信用社在很多关键的客户中处于劣势,影响农村信用社的发展。
二、农村信用社风险监测体系完善的措施
(一)建立多方位的监管体系
在我国金融监管体系中,中国银监会对于银行金融机构的监管发挥着主导作用,负责商业银行和合作金融机构的风险监测预警体系的执行和监管;中国人民银行也是我国金融监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央银行需要切实保证国家或地区的金融安全,因此人民银行下一步也有必有建立相应的金融风险预警监测体系;财政部在金融体制改革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特别是经常政府对有问题的金融机构拨付财政补贴,或者在清理金融机构的过程中给于必要的财政援助,目前财政部还没有建立专门针对金融机构的管理服务机构,也缺乏相应的金融风险防范管理体系。另外我国的金融监管体系还不够健全,有些机构如存款保险机构等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
(二)建立简明高效的预警检测指标体系
预警检测指标是金融预警监测制度中判定风险状态的有利工具,因此各国都非常注重预警监测指标的确立。由于职责和出发点的不同,各个国家不同的监管部门其预警监测体系也并不相同。但却有一些共同的特点。第一是各国都非常重视对资本充足性风险的监管。如新加坡金融管理局就将资本充足率达到12%作为市场准入的关键标准,日本对有问题的银行的快速预警纠偏模式中,资本充足率成为是否要采取行动的直接判别标准,第二是各国在风险监测中都普遍借鉴了美国的“骆驼评价体系”并且还根据各国的具体情况,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和改善。
再次是要建立多道风险预警和化解“防线”。预警检测体系的目标在于发现银行潜在的经营风险,并采取积极的措施尽快化解风险。因此需要建立多道防线来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一是确立严格而明确的市场准入标准,只有高质量的金融机构可以进入市场,以保证金融市场的稳定;二是明确有问题的银行的确定标准和快速预警纠偏机制,采用一定的标准,识别判断问题银行,在风险苗头相对较小的时期,采取禁止开展新业务,收缩现有机构,禁止发放红利等限制措施,尽快扭转风险状况;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四是采取国家补充商业银行资本、收购不良资产或财政补贴等措施,运用公共资金来化解金融风险,避免金融风险危及国家安全。
(三)各类金融监管机构对于银行贷款集中度的要求不一致
最为严格的监管要求是对但以客户的贷款不得超过自有资本的10%比较宽松的要求不如法国最高控制要求为50%,瑞士的最高标准为40%。贷款集中度指标受到银行业在经济体系中的地位、银行与企业的传统关系、金融市场的发育程度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在现代市场的经济发展过程中,金融资本与产业资本的关系越来越密切,混合型资本频频出现在资本的兼并和收购的浪潮中。因此现在的监管要求较为严格的国家对于贷款集中性风险的监管标准也有所放松。如在美国的贷款集中度控制标准从10%放宽到15%,在抵押的情况下,可放宽到25%,在英国,也规定了10%和25%两个不同的标准。我国《商业银行法》中规定了“对同一借款人的贷款余额与银行余额的比例不超过10%,这一标准属于各国监管要求中比较严格的控制标准,不利于我国中小金融机构的发展。而且我国在传统上银企关系相当密切。随着城市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银行大规模的改革,建议在适当的情况下,放宽该项指标的严格要求,如规定单个客户贷款不超过25%,对于单一客户贷款超过10%小于25%的情况可以适当的报告制度,以放松对中小金融机构的控制。
参考文献:
[1]董小君.金融风险预警机制研究[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5.
[2]董小君.美国金融预警制度及启示[J].国际金融研究,2004,(4):38-43.
一、商丘市的主要做法
商丘市位于河南省东部,辖6县2区1市和1个省级经济开发区,总面积10704平方公里,在820万总人口中农业人口就占了600万,是典型的传统农业区和经济欠发达地区。一段时间以来,商丘市像其他欠发达地区一样,出现了商业欺诈、逃废债务等现象,仅辖区内4家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就一度高达80多亿元,按国家政策剥离22.35亿元后,到2000年底还有62.08亿元,不良贷款率仍高达71.34%。受此影响,金融机构大部分经营困难,亏损严重,中国人民银行总行在2001年7月召开的全国银行监管会议上,将商丘市列为全国5大高风险投资区之一。此后,商丘市各家银行分支机构被纷纷撤并,贷款审批权被上收,金融机购主要负责同志也人心思动,贷款发放额持续走低。贷款的萎缩,导致很多企业和建设项目因资金短缺而丧失了发展机会,整个经济社会发展陷入前所未有的困境。
商丘市委、市政府通过认真反思,认为摆脱这种局面的根本办法必须寻求一种新的思路,切实转变政府职能,致力于打造社会信用体系,架起银行与企业、信用社与农户之间的沟通桥梁。从2002年起,他们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
1.搭建沟通平台,构建银企合作体系,解决企业融资难。了解是合作的基础和前提,商丘市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首先从银企合作信息会开始。从2002到2007年,全市共召开重点企业、中小企业和涉农企业等多种形式的银企合作信息会19次。市政府在每一次会议期间都特别重视对信用环境建设情况进行总结,对存在问题提出解决办法和措施,同时不准不守信用的企业参加会议,而对那些信用状况一贯良好的企业,则向金融部门推荐融资贷款,并协调银企合作中出现的一些问题,使其尽可能与银行合作成功。
2.实施农村信用工程,构建农村信用体系,解决农户贷款难。商丘市是农业大市,农村经济发展资金需求量大。在深入调查的基础上,市政府于2004年开始实施农村信用工程试点工作,科学设计了一套信用户、信用村、信用乡镇评定指标体系,制定了创建办法和工作流程,建立了覆盖广泛的信息收集、信用等级评价、信用监督长效机制。
为了进一步将农村信用工程建设向纵深推进,市政府组织人行和农信社,于2007年7月底自主开发了能容纳23亿个农户资料的《农户信用信息管理系统》,建立了一套科学而又实用的评价指标体系。人民银行郑州中心支行对此给予高度评价。
3.开展信用社区创建,构建城区信用体系,解决弱势群体融资难。信用社区建设是在总结农村信用工程建设经验的基础上,将信用工程创建工作向城区的延伸,把评定对象向城区工商户延伸,着力打造信用社区,赋予了“信用工程”更深层的内涵。在政府主导下,首先在辖内的睢阳区新城办事处、永城市西城区开展了以社区(居委会)为依托,以信用建设为纽带,以“星级个体工商户”、“星级中小企业”和“农村信用户”评定为载体,以解决弱势群体贷款难为取向的信用社区试点创建活动。
4.加强增信组织建设,构建抵押信用担保体系,解决贷款担保难。一是成立政府融资平台,帮助“三农”和中小企业融资。市政府于2003年9月在商丘市财政技改资金管理处的基础上,改制成为商丘市发展投资有限公司,作为市政府的融资平台,向国家开发银行等政策性银行或商业银行融资,引导社会资金支持中小企业。
二是成立市场化运作的担保公司。商丘诚信中小企业投资担保有限公司于2005年5月19日正式挂牌成立。通过政府的引导资金、大企业注资、向国家开发银行申请软贷款,使其担保实力位居全省中小企业担保机构前列。
三是成立具有互助担保功能的信用协会。充分利用一些行业的人缘和地缘优势,成立行业性、区域性互助担保信用协会,协会会员实行联合担保,以借款人的信誉、风险基金、同行业评价等制约,成为最有用的信用评价,最有效的信用监督。
5.建立完善信用数据库,构建企业个人征信体系,解决信用信息征集难。征信体系建设是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核心环节,而企业和个人信用信息数据库又是征信体系建设的基础。从2000年起,商丘在征信法律、法规不健全的情况下,就针对金融机构起草制定《商丘市金融机构数据登录与核对办法》,增强了金融机构登录上报企业和个人银行信用信息的责任心,提高了数据库质量;针对非银行信用信息采集工作,市政府出台了《商丘市企业和个人信用信息征集管理办法》(商政办〔2005〕108号),组织住房公积金、社会劳动保障、司法、税务、环保、商务等职能部门把各自掌握的信息汇集到数据库。
6.努力探索创新,构建中小企业信用评级体系,解决信用咨询服务难。针对信用多头评级、结果互不认证的现象,商丘市政府从2005年起开始探索由市政府指定人民银行、市工经委等有关部门牵头,由一家中介机构开展企业评级,各家金融单位认可评定结果的路子。2007年市政府下发了文件,将资信评级重点对象调整为与中小金融机构有借贷关系的企业。由市人民银行、市中小企业服务局和各家金融机构组成资信评级初评小组,参照资信评级方面的相关指标对该市没有参评的企业首先进行内部评级,已评出A级以上的企业50余家,由市政府对评级的企业进行授牌,对级别较高的评级企业在新闻媒体上公布,提高了企业参与专业评级的积极性,为该市进一步开展资信评级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7.建立部门联动机制,构建打击逃废债务体系,为金融营造良好的环境。为了严厉制裁违约失信行为,人行商丘中心支行对无信企业实行“黑名单”通报制度,凡上了“黑名单”的企业,金融机构一律不得发放新的贷款。从2003年成立了由纪检监察和公、检、法、司等部门人员组成的打击逃废金融债务领导小组办公室,对发生的逃废金融债务行为进行坚决而严厉的打击。有关部门还严把建设项目备案、核准的审批关,凡有不良信用记录的企业,如申请建设项目,一律不予办理。
商丘市通过开展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收到了很好的成效。一是金融机构贷款规模不断增加,经济效益明显增强。二是金融生态环境和投资环境大为改善。2006年初商丘作为全省两个“全国金融生态环境建设模范试点城市”之一被人行郑州中心支行推荐到总行。2006年4月,国家发改委、国家开发银行在湖北武汉召开全国性会议,市政府主要领导在会上介绍了商丘的经验。在2006年世界银行的中国120个城市投资环境排名中,商丘列第29位,居河南省被抽查省辖市第一位;在2006年中国城市成长竞争力排名和中国内地城市投资环境排名中,名列289个被调查中国城市第26名和第24名;连续两年入选“中国特色魅力城市200强”,入选中部六省30个最佳投资城市前10名。三是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促进了商丘市经济社会快速发展。2006年GDP实现651亿元,是2002年的1.9倍。
商丘市矢志不移开展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做法,引起了河南省委、省政府的高度关注,省委专家组专题调研后,省委书记徐光春、原省长李成玉等领导同志都作了重要批示,并在各种会议上对商丘的做法进行了表扬。人行济南分行在商丘召开辖区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工作现场会,在鲁豫两省推广商丘的做法。
二、给我们的启示
商丘市六年来建设社会信用体系的实践告诉我们,必须坚持政府诚信是关键,企业诚信是核心,公民诚信是基础,社会诚信是目的的思路,才能开创社会信用体系新局面。有如下启示:
1.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必须由政府主导。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中,政府既是社会信用体系的组织者和推动者,又是相关制度的制定者和维护者。政府可以利用行政手段,制定信用体系建设规划,从宏观上、制度上、措施上入手,大力推进信用体系建设。商丘市从开始创建社会信用体系之初,市政府就发挥了政策引导、组织领导的作用。在政策支持上,将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纳入全市社会经济发展规划;在组织保障上,先后成立了以市政府常务副市长任组长的商丘市信用体系建设、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农村信用工程建设等6个领导小组;在法规制度上,先后制定规定、办法、意见、方案等22个;在协作配合上,直接参与的政府部门达到26个,形成了政府主导、央行参谋、部门联动、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立体化推进格局。
2.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必须整合资源。信用体系建设是一项复杂而系统的工程,仅靠政府的力量还远远不够,必须依靠全社会的力量,整合各类信用资源,整体推进。在信用体系建设中,既要注意发挥税务、海关、工商、质检、商务、药检等经济管理部门和金融单位的主体作用,建立统一的信用数据共享机制,又要注意在整个社会层面逐步推广,吸纳企业、个人、担保机构和信用组织共同参与社会信用体系的建设,不断为信用体系建设增添新生力量。
3.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必须循序渐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不能一蹴而就,必须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循序渐进,防止虎头蛇尾。商丘从2002年开始,已经用了6年时间,分三个阶段推进:第一阶段为起步阶段(2002年~2003年),以创建“金融安全区”为主题,以第一次商丘市创建金融安全区暨银企合作项目洽谈会为标志,使商丘切实体会到信用的价值;第二个阶段为展开阶段(2004年~2005年),以创建信用户、信用村、信用乡镇、信用社区为标志,从农村、城市、企业和个人四个方面强化信用建设;第三阶段为深化阶段(2006年-至今),以金融生态环境建设为主题,以体制机制创新为标志,全面加强抵押担保体系和信用协会建设。三个阶段每一个阶段围绕一个主题,全方位推进,步步提升,不断将信用体系建设推向更高的水平。
我国“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要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鼓励有条件的地区以县为单位建立社区银行,发展农村小型金融组织和小额信贷,扩大农村有效担保物范围。”旨在加快农村金融体制的转型,保障农村经济稳定快速发展,但是农村现状的整体体制并未彻底转型。本论文根据相关数据对我国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相关问题进行了探析。
一、中国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中国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发展现状
农村金融体制的改革事关农民、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大局,因此国家和政府仍投入大量的资金和人力。农业保险是农村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保护农业生产、保障农民的利益等都具有推进作用。2007年中央财政首次选择在吉林、内蒙古、新疆、江苏、四川、湖南这六个省区对5种主要农作物,进行政策性农业保险保费补贴试点,调动了农民投保的积极性,推动了农业保险的发展。2007年,中央出台农业保险财政补贴政策。五年来,我国农业保险累计保费收入超过600亿元,年均增长速度达到85%。至2011年,农业保险基本覆盖全国所有省份,农业保险的承保品种也覆盖了农、林、牧、副、渔业的各个方面。
(二)中国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存在问题分析
近年来,农村金融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特别是农村信用社改革取得了阶段性的重要成果,初步形成了以农村合作金融为主体,商业金融与政策性金融分工协作,民间借贷为补充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但在二十多年的改革进程中,仍普遍存在农村金融风险和经营低效率的问题,农村金融体制的现状已难以适应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并制约着农村经济的改革和发展。
1.“三农”贷款难的问题仍很突出。由于历史原因,大多数农户在抵押房产进行贷款时,无法提供齐全有效的房产证件,担保公司出于对利益和风险的考虑,也不愿意为农户担保,贷款困难的农户难以投入农业再生产。农业投入资金短缺,有资格贷款的农户能够贷款的数额也较小,满足不了农民对贷款的资金需求。
2.缺乏多样化的竞争主体和有效的竞争机制。目前我国农村金融市场的三大主体为农业银行、农业发展银行、农村信用社。正规金融机构的逐渐商业化,竞争视角和业务范围大多由农村转向城市,非正规金融组织的金融交易成本过高且不受政策保护,以及严格的农村金融市场准入限制,导致了农村金融机构数量少,并且缺乏竞争的空间和条件。
3.农业农村保险发展水平滞后。农村保险主要有两种:商业农险和政策性农险。一方面,我国农村农民收入水平较低,商业农险的费率高于农户的承受水平,保险公司对农业保险的业务开展非常谨慎。另一方面,农业抗风险能力弱,农户对保险也没有较强的意识,加之政府宣传力度不够,因此近年来农村农业保险发展水平滞后。
根据相关数据分析,如表1,我国农村金融机构的存贷比和贷款平均增长率均较低。截至2005年末,农村金融机构的存贷比较于全国水平,相差12%之多,受县域经济发展水平滞后和信贷承载能力差等因素的影响,农户的存款多,贷款少,拉低了农村金融机构的存贷比水平。由于资金总是流向经济发达和市场活跃的地方,所以农村信用社在向农村提供资金的同时也有大量资金流出农村,信贷支持力度下降,农村金融供给仍然不足。
二、国内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成功案例分析
(一)浙江丽水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分析与研究
丽水市是浙江省的农业大市,金融支农既是重点又是难点。2003年以来,人民银行丽水市中心支行相继出台了农户小额信用贷款、林权抵押贷款、农房抵押贷款、农户联保贷款等信贷支农政策,并已取得显著成效。2012年5月,丽水市获中国人民银行批准,成为全国首个农村金融改革试点地区。重点推进信贷支农、信用惠农、支付便农、创新为农四大金融支农工程。主要措施如下:
1.完善小额信贷体系,推广联保贷款制度。提高小额贷款授信额度,实行优惠贷款利率。鼓励并推广联保贷款制度的实行,按照自愿组合、风险共担的原则,向联保小组成员发放贷款。
2.推进林权抵押贷款,促进林业融资发展。出台相关规章制度,为林权管理提供相关法律保障;完善林木砍伐管理机制,规范市场监管和评估行为。利用林权进行抵押,既保护了森林资源,又解决了林农贷款难的问题,被誉为“叶子变票子”的金融创新。
3.建立信用体系平台,强化金融惠农政策。加大支农力度,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加快村镇银行和农村资金互助社发展,建立一个多层次、低成本、覆盖面广的现代农村金融服务体系。
4.改善农村支付服务体系,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加大银行卡、信用卡等非现金支付工具在农村的使用,鼓励新兴电子支付业务的创新与应用,使金融服务业务进一步便民、利民。
(二)温州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案例分析
自1980年以来,温州多次被确定为利率改革试点。温州多年利率试点的改革产生了显著效果,不仅提高了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的资金实力,有效调动了农村居民的参储积极性,也提高了农村合作机构的经营效益。
2003年,温州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工作全面启动。一是“零资产”启动。即农村信用社在资产核资当中,实际资不抵债的,通过政府扶持和资产适度增值的方法,使资等于债;相反则通过计提风险准备金额度的形式,实现资等于债。二是在管理体制实行“5―5―1”形式。全市11家信用联社中,由5家联社组建农村合作银行,另5家联社实行一级法人。三是央行发行专项票据。简称“花钱买机制”。通过该机制的改革,农村合作金融机构资本充足率大幅度提高,经营实力得到增强。近年来,温州信贷支农力度有所加大,资产质量不断改善,初步建立了“三会一层”法人治理模式,法人治理结构日趋健全,内部管理不断强化,经营机制日益完善。
(三)农村金融体制改革成功案例带来的启示
1.取得地方当政府的支持是关键。农村金融体制改革是一项基础性的战略工程,更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以上两个案例之所以进展顺利,既得益于上级领导的全力支持和高度重视,也得益于部门和农户的密切配合、相互协作,为改革的顺利开展奠定了基础。
2.让农户得到真正的实惠是根本。丽水市在推进改革的过程中不向农户收取任何费用,各涉农金融机构对信用度高的农户实行贷款优先、额度放宽等优惠措施,以此激发农户参与金融体制改革的积极性。
3.各涉农金融机构的参与是前提。丽水市在制定改革方案时,明确把各涉农金融机构统一作为本次工作的实施主体,统一管理。实践证明,只有让各涉农金融机构共同参与,享其成果,才能在思想上达成共识,减少执行上的随意性。
三、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对策
(一)完善农村信用体系建设
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对解决三农问题有着极其重大的意义,我国急需建立一个以农村信用社组织为基础,以先进电子化技术为工具的现代农村信用体系。同时,加强农村金融风险管理,引导农村金融体系朝一个健康的方向发展。一方面,修改和完善相关法律,规范信息征集主体行为,保护债权人的合法权益;另一方面,以农村集体为单位,筹集设立农村级互助基金,加强金融风险管理。
(二)规范发展农村民间金融
民间金融既有正面作用,也有负面作用。因此要规范引导农村民间金融的发展,使其有利于加速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发展。随着经济发展,在规范、严格筛选机制和市场机制下,适当引导良好的民间金融从地下走到地上。这样也更有利于监管民间金融,使其充分发挥积极的一面。规范民间融资行为,积极引导民间金融成为农村金融市场的重要竞争主体,促进民间融资健康发展。
(三)有效利用小额信贷扶贫
小额信贷成为当地农户的又一种制度性信贷供给,对农村非正规金融乃至正规金融有替代和补充作用。小额信贷是金融服务的制度创新,为低收入农户和农村小型企业提供额度较小的贷款,可以有效缓解信贷分配在农户之间不平等的问题。所以应该增加从事农村信贷服务的专业人员,推动建立政府相关部门、农户、农业企业、乡镇银行等金融机构多方参与的信贷联保制,大力发展小额信贷组织。
(四)健全农村社会保险体系
首先要拓宽农村保险的服务范围,创新农村保险产品,不断扩大保险覆盖面,提高保险理赔效率;其次,提高农民的风险意识,相关政府部门加大宣传力度,建立良好的信贷环境和政策长效机制;最后,加强农业风险管理,健全农业再保险和风险分担机制,促进农业保险健康发展,稳定农业生产和农民增收。
四、结语
【论文摘要】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我国为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一直坚持着金融改革的步伐。经过长期的探索与实践,我国的金融体制改革事业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初步建立了一套具有中国特色的金融体系,逐步形成了一条以信贷为基础,以服务为导向,以宏观调控为目标的发展道路。农村金融体制改革是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重点也是难点,构建健全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为农民、农业和农村提供有力的各项信贷资金支持是我国农村金融体系建设的必然选择,试图找出一条适合中国农村金融特点的改革道路,这将是一个漫长而遥远的过程。
近年来,农村金融改革不断深化,特别是农村信用社改革取得了阶段性重要成果,初步形成了以农村合作金融为主题,商业金融与政策性金融分工协作,民间借贷为补充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但是从整体上看,在我国宏观经济出现流动性过剩的背景下,农村融资特别是农村基层融资问题仍较为突出。农村金融业的发展事关农民、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大局,农村金融体制和农村信用社改革事关农民、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大局。解决我国农村金融问题,加快农村金融体制改革步伐,是我国金融业急需解决的问题。
一.当前农村金融问题现状
改革的原因
1.保障对农村持续增加的资本投入和发挥金融的促进农村经济增长的功能。
2.当前农村资本形成不足,资金短缺已经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瓶颈”,完善农村金融体系,解决农村信贷资金需求,成为新农村建设中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
农村资金需求
从整体上看,在我国宏观经济出现流动性过剩的背景下,农村融资特别是农村基层融资难的问题依然十分突出。农村资金需求按性质可分为三类:
1.社会公共性需求,包括教育医疗等公共设施,农业科技推广,农业风险保障和农村社会保障等资金需求,应当以财政为主,金融为辅来解决。
2.经济公共性需求,包括农村区域性基础设施和城镇化建设等资金需求,可由财政和金融共同解决。
3.生产性资金需求,包括农业产业化,中小企业,农户和城镇个体工商户微贷款等资金需求。
农村资金需求规模和对象
1. 农村基础设施,城镇化,大企业等的资金需求,借款人多为政府背景的企业,数额多为千万及以上。
2. 农业产业化,中小企业等的资金需求,数额多为百万和数十万,由农村信用社等地方小金融机构承担。
3. 农户和城乡个体工商户的微贷款,资金需求额多为数万元及数千元。这一层矛盾一直十分突出,是农村金融的基础部分,也是农村金融体系中最薄弱的环节,急需新的金融体制来解决。
二.目前农村金融市场的特点:
农村贷款主体缺陷:
无法落实抵押担保;贷款时限性强,要求贷款手续简便,灵活;农村点多,面广,战线长,贷款额度小而分散,同时贷款市场受自然灾害,市场等诸多不可预测因素影响,使得贷款成本高,风险高,效益相对较差;乡镇企业作为贷款主体的缺陷主要为:(1)融资成本高(2)资产质量差,财务制度不健全,不透明 (3)信用观念不强
农村贷款现状;
1.放开了商业银行贷款利率,扩大了农村信用社贷款利率浮动范围
2.政府强调加大对三农的支持,采取了一系列的货币政策
3.农村贷款比例逐年下降,政府发放支农贷款,农村资金却大量流出
4.农户和乡镇企业贷款难,金融机构难贷款,大量信贷资金流失,甚至亏损。
三、当前我国农村金融面临的困境:
我国农村金融当前面临的核心问题是存在严重的金融抑制,因此对农业,农业经济的发展构成了瓶颈约束。主要表现有:
1. 现有的农村金融组织资源供给不足。农业银行很少为农服务:90年代以后,随着农业银行商业化改革进程的加快,农业银行金融资源的配置不再局限于农业和农村,加大了对农村电网,交通,通信等的支持力度。农业银行很少向农户贷款。
2. 农村信用社支农的动力和激励不足:近年来,由于商业化改革,农村信用社的经营更加强调贷款的质量和回报,其经营的利润和导向越来越明显。由于农业经营活动风险不确定,农业信用社没有足够的激励向农村经济活动提供贷款,表现为真正用于支持农村和农业经济活动提供贷款数量不多,农业信用社都表现为“非农化”特征。农村信用社目前开展的小额信贷依赖于中央银行和各级政府的压力和支持,可以说是行政干预的结果。
3. 农业发展银行没有起到预期的政策性金融作用,支农作用弱化。非正规金融没有合法地位,缺乏规范和保护:目前我国农村的非正规金融组织虽然远比正规金融组织灵活,但是由于政府采取抑制取缔的态度,民间信贷没有阻止化和正规化,影响了民间金融以合法化的形式正常发展,因此它在有效利用乡土信用资源,满足农村融资需求,缓解农村资金紧张状况方面所起的作用受到很大的限制。
4. 农业保险缺位,加剧了农村金融供给紧张的状况,由于农业保险赔付率高,回报率低以及缺乏必要的政策支持和法律依据,加之保险公司在实行商业化经营后对经济效益的追求,近十年来农业保险业务日趋萎缩。农业保险缺位,不仅加剧了农村金融供给紧张的状况,使举步维艰的农村金融体系面临更大的困扰,而且严重制约了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经济增长的进程。
四.我国农村金融体制存在问题的原因
(1)商业银行和农村发展银行机构和职能萎缩,已经基本上丧失了信贷支农功能。国有大型银行在商业化改造过程中,从县乡撤减机构收缩业务,农村整体资金供应能力下降。据调查显示,截止2005年底,我国每个乡镇仅有2.13个金融点,“十五期间”银行业金融机构在县及以下的网点人员分别减少了24﹪和14﹪,平均50多个行政村才有一个金融网点。
(2)现有基层金融服务机构缺乏有效的金融技术和产品与借款人之间的合作存在制度和技术障碍:金融机构难以把握应对农业的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农村微贷款中有一部分是用于日常生活之需,与传统金融机构贷款的生产性用途相悖农村信用社受到行政干预和利润导向行为,满足需求作用有限
(3)国有商业银行和农村信用资产质量差,亏损严重,风险大,服务水平低,贷款手续繁琐,时间过长。农村金融的笔数巨大,但单笔资金数额小,信息不对称,耗时多成本高。传统银行要求房屋,土地等抵押物,基层农户和个体缺乏抵押物,难以满足银行的要求。
五.我国基层金融服务体系的出路:
1.国家信用退出,建立地方中小金融机构,打破信用社地域和业务限制等来建立竞争性的银行业市场结构以增加信贷供给总量,引进,消化吸收国内外成功经验,创造中国特色的金融技术和产品:发展“草根金融”,注重现金流,不注重抵押和担保,能够实现上也可持续发展的新行微贷技术和产品。
2. 深化商业银行改革,进行股份制改造并建立良好的公司治理来加强利润的激励和约束力,提高以高风险获得高收益的积极性,增强对风险较大的农村信贷市场提供信贷能力:(1)支持开展微贷业务的非政府组织改制为正规的金融机构。(2)支持以微贷业务为主的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社区银行及民营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建立和发展。(3)继续农村信用社改革,改善机制,增强实力,扩大微贷业务规模。(4)支持各大银行开展微贷业务。(5)鼓励外资银行在国内开展微贷业务。
3. 建立农村金融技术专家队伍:鼓励有实力的金融机构与外国银行合资建立中国微贷技术咨询公司,推动国内微贷咨询业的发展,建立农村金融微贷技术培训基地,大力培训中国本土的微贷技术专家队伍。
4. 制定配套政策措施:加大政策性金融的支农力度,发放政策性贷款,建立信用担保机构和农村保险来分担和转移金融机构风险,以提高金融机构提供农村信贷的积极性:(1)可考虑减免从事农村微贷业务的金融机构的相关税收。(2)放宽信贷规模控制。(3)建立适合农村金融特点,相对独立于现行金融监管机构的金融监管机构,创造适合各地实际的灵活多样的监管方式。
5. 确立稳定与效率并重的银行监管目标,减少监管对银行竞争的限制和金融机构公司治理及内部控制的副作用,增强对信贷资源配置的积极性
构建政策性金融、商业性金融、合作性金融互相依托又各司其职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为农民、农业和农村提供有力的各项信贷资金支持是我国农村金融体系建设的必然选择。作为一繁重而复杂的系统工程,农信社改革因其积重难返,也就注定了改革过程中必然充斥着现实与传统的冲撞,习惯与创新的妥协,甚至是一次次的试过重来。让我们祝试点改革一路走好,早日在全国推开。
参考文献
1. 农村信用社改革总体框架设计 史建平 国家信息中心
2. 农信社改革冷思考 国家信息中心
3. 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改进农村金融服务 国家信息中心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促进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为目标,以农村信用体系建设为抓手,通过“信用乡镇”创建活动的开展,在全县倡导“守信为荣,失信可耻”的社会风气,促进农村信用文化及精神文明建设;有效减少和杜绝逃废金融债务行为,改善农村金融机构信贷资产质量,防范和化解农村金融风险;以信用建设推动农村经济快速健康发展和社会稳定。
二、工作目标
总体目标:力争3年内,全县90%以上乡镇创建成为“信用乡镇”。
阶段目标:1年内,30%以上乡镇创建成为“信用乡镇”;2年内,70%以上乡镇创建成为“信用乡镇”;3年内,90%以上乡镇创建成为“信用乡镇”。
三、工作步骤
年度全县“信用乡镇”创建工作从8月中旬开始,分四个步骤进行。2012年、2013年“信用乡镇”创建工作原则上在11月份申报验收。
(一)宣传发动
县政府成立由分管领导为组长,县金融办、县委农工办、人行、金融机构等部门单位负责人为成员的县“信用乡镇”创建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全县“信用乡镇”创建工作的组织领导和指挥协调。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县金融办,金融办主任兼任办公室主任,具体负责“信用乡镇”评审活动的组织、检查、指导、评定等工作。
各乡镇要成立相应组织,具体负责本乡镇“信用乡镇”创建工作的实施。
(二)组织实施
各乡镇、县各有关部门按照《县“信用乡镇”评定细则(试行)》要求,在全县范围内开展“信用乡镇”创建工作。
(三)乡镇申报
各参创乡镇向县“信用乡镇”创建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申报评审,并提供相关材料。县“信用乡镇”创建领导小组办公室对申报乡镇进行调查,了解创建工作开展情况及效果。按照《县“信用乡镇”评定细则(试行)》的规定对乡镇进行打分,选出符合条件的初评对象,报领导小组审定。
(四)公示表彰
领导小组对经审定的乡镇通过媒体进行公示,接受社会监督。对经举报并查实存在问题的,取消“信用乡镇”参评资格,对经公示无问题的,经领导小组研究正式确定为“信用乡镇”,颁发“信用乡镇”牌匾,并通过媒体进行宣传。
四、工作要求
(一)提高思想认识。“信用乡镇”创建是优化金融生态,打造诚信政府的一项重要内容,是争创金融生态示范县的一项重要工作,各乡镇、各部门、各单位要高度重视,成立专门工作班子,建立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工作班子日常抓的工作体系,切实把“信用乡镇”创建工作各项措施落到实处,为增强乡镇融资能力,解决发展资金瓶颈奠定良好的信用基础。
关键词:农村信用社 稽核监督 经营管理 稳健经营
稽核审计是农村信用社监督保障体系的重要方面,正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农村信用社体制改革已取得了较大的进展,同时,也充分暴露了农村信用社在经营管理和业务技术操作方面存在诸多的问题,尤其是风险防控能力仍比较薄弱,造成各种风险也越来越大。为此,稽核工作成为农村信用社自我监督、主动防范、查错除弊、规避风险的重要手段,为促进农村信用社依法稳健经营和可持续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农村信用社稽核队伍及稽核工作现状
(一)从业人员素质有待提高。目前绝大多数稽核人员都从基层网点挑选或聘任,没有接受过系统的内审知识培训,部分人员甚至没有经过专门的稽核培训。选拔过程中,往往认为业务能力强、熟悉各项会计业务的人就能胜任工作,往往忽略了专业能力、文字表达、稽核判断等方面的综合能力。随着农村信用社业务的不断发展,需要稽核工作人员及时学习新知识、更新旧观念,找出适合新阶段的稽核模式与手段。
(二)稽核工作成效不理想。一是部分稽核人员未能充分认识到稽核工作的重要性和实质,缺乏应有的责任心,查出问题担心以后工作不好开展,影响同事关系,因此对查出的问题往往避重就轻,导致稽核报告失真;二是稽核人员素质参差不齐,不能满足稽核工作需要,稽核工作任务难以保质保量完成;三是考核体制有待完善,目前县级联社对稽核员的考核主要采取听取职工意见的方式,形式比较单一,不能充分调动稽核人员工作积极性。
二、当前农村信用社内部稽核审计存在的不足
(一)内部稽核审计的独立性相对欠缺。
独立性的强弱直接关系到稽核审计效果,影响到稽核结果的客观公正性,是开展稽核审计工作的基石,但内部稽核审计的先天性不足,导致稽核审计的效果大打折扣。一是组建县级统一法人社后,“三会”体制的运行尚处在初级阶段,监督保障机制还不健全,内部稽核审计的对口管理没有完全理顺,影响其职能作用的发挥。二是在实践中内部稽核审计部门不论是联社理事会领导的,还是由联社经营班子管理,都未能跳出利益共同体的圈子,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自己审计自己的问题,陷入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的尴尬境地。三是稽核审计人员的人事、劳资、福利待遇等由联社管理,经营业绩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个人工资奖金。
(二)稽核队伍的建设不能适应稽核工作的需要。
开展稽核审计工作要求稽核人员综合技能比较全面,熟悉各个业务的操作流程,具有一定的审计工作经验。由于历史原因,目前,农村信用社稽核队伍缺乏这方面的工作人员,加之稽核方面的培训学习较少,稽核人员更是知识技能透支严重。稽核审计队伍的培训跟不上,不论是业务知识还是审计专业知识都比较欠缺,稽核审计更多的是凭经验工作,缺少理论知识的指导势必导致稽核审计创造性不足,相对落后的稽核审计与快速发展的业务衔接不够,影响稽核审计的有效性。
(三)内部稽核审计体系建设滞后。
稽核审计理念以查错除弊、纠改完善为主流,没有真正引进风险导向审计思维,着眼风险防范确定稽核方向和稽核重点做得不够,内控制度的建立健全和高效运作没有制订操作性较强的规程,有效的事前预防、事中控制机制没有很好发挥作用。稽核审计仍然延用传统的手工操作,逐张翻阅会计凭证、逐笔复核利息计算、核对有关登记簿准确性与完整性,仅局限于对计算机输出的资料数据进行复核,对数据的处理过程、处理环境无法实现全方位稽核,柜员制运行后业务量剧增,业务操作的风险控制点较前有增无减,依靠稽核人员的手工审阅要防化风险显然力不从心。
(四)对内部稽核审计存在认识上的误区。
长期以来,农村信用社的考核评价体系主要以经营业绩的好坏、任务指标完成情况来衡量判断一个单位的总体工作,无形中造就部分管理人员重业务轻管理的思想,在具体业务操作中只注重任务指标的完成,很少考虑业务经营的合规合法性,一些必要的规避风险措施手段因被视为增加了经营成本而省略,从总体工作安排到具体执行都没有充分考虑内部稽核审计的职能作用,稽核审计扮演着对日常业务工作的检查督促角色,过多的参与业务工作使稽核审计的保驾护航作用相对弱化。同时,稽核审计的边缘化认识促使稽核工作人员为稽核而稽核,缺少服务意识和大局意识,对稽核中发现的问题就事论事简单处理,没有做到举一反三,扩展稽核范围和领域,建章立制,查漏补缺,从源头上杜绝风险隐患。
三、改进农村信用社稽核工作的对策
农村信用社是我国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的历史时期,防范和化解风险的任务非常艰巨,作为农村信用社的稽核部门责任重大。如何发挥稽核作用,事关改革成败和事业发展,必须加快解决稽核工作存在的问题,构建符合农村信用社发展需要的稽核体系、制度和队伍,开创农村信用社稽核工作的新局面。
(一)摆正位置,高度重视,明确做好稽核工作的重要性
当前,农村金融改革正在深入进行,金融竞争日益激烈,各种经营风险也越来越大,加强内部管理,有效防范和控制风险,是农村信用社稽核工作的重要任务。稽核工作作为农村信用社自我监督、主动防范、查错除弊、规避风险的重要手段,在促进农村信用社稳健发展方面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因此,稽核工作只能加强,不能削弱,要把稽核工作当成影响事业兴衰的重点工作来认识和重视。从农村信用社经营管理的实际情况看,有相当一部分信用社在经营管理和内部控制等方面存在问题。这些问题不仅影响农村信用社的正常经营,也影响农村信用社的改革与发展。面对农村信用社的现状,迫切需要加强稽核工作,加大力度解决存在的问题,确保农村信用社的稳健发展。
(二)创新机制,强化管理,充分发挥稽核监督的职能作用。
目前,农村信用社稽核工作面临新的形势和任务,做好稽核工作,对于农村信用社的经营与发展非常重要。针对稽核工作存在的问题,要以创新机制和强化管理来研究对策,全面提高稽核工作的地位和作用,适应农村信用社管理的需要。把稽核工作摆在重要位置,做到稽核与业务共同抓好,通过抓稽核检查促进业务发展。一是维护稽核部门的权威,支持稽核部门查处违法违规问题。二是提高稽核部门的地位,经营管理中的重大问题稽核负责人必须参与,稽核部门也要为经营决策提供准确信息。三是保证稽核人员的福利待遇,使之安心工作,尽职尽责,发挥作用。突出稽核工作重点。稽核工作制定计划,确定目标和落实任务要紧紧围绕农村信用社的中心工作,把加强内控管理,依法经营,防范风险和查处打击金融犯罪作为工作重点,抓住主要矛盾,解决主要问题。
(三)加强培训,严格管理,建立一支思想过硬技术全面的稽核队伍。
稽核工作的好坏,人的因素第一,建立合格的稽核队伍是完成稽核工作任务的保障。一是选拔优秀的稽核部门负责人是带好稽核队伍和完成任务的关键。要加强考核和管理,选拔懂业务、会管理、有原则、作风硬的干部担任稽核部门的领导。二是配备精干的稽核人员,根据管辖机构的数量和业务量等情况配备足够的专职稽核人员,稽核人员要具备综合素质,做到思想素质好,业务技术精,工作能力强,适应工作的需要。三是加强稽核人员的培训,把组织培训和个人自学结合起来,做出学习规划,明确学习的内容、时间和目标,紧紧跟住农村信用社业务发展和管理提高的步伐,抓好稽核人员的学习。农村信用社的新制度新规定和新的核算方法要及时提供给稽核部门,使稽核工作与业务管理协调一致。
对强化内部管理,增强制度执行力,确保合规合法经营,防化金融风险,促进农村信用社经营管理的规范化,推动各项业务稳健发展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随着农村信用社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业务经营品种的多元化,金融服务手段的日新月异,传统的内部稽核审计格局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如何加强稽核审计,为业务经营保驾护航,促进各项业务工作又好又快发展已是当务之急。
参考文献:
1.喇晓峰 浅谈农村信用社稽核工作的创新《时代金融》 2012年21期
本次专项治理工作,我社要求全体职工深刻领会各级银监部门部署的要求,增强案件查防工作的紧迫感和责任感,把防范操作风险、强化案件专项治理同加强制度建设和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有机结合起来,把防范操作风险、强化案件专项治理和完成业务经营目标结合起来,把防范操作风险、强化案件专项治理同增强员工风险意识、提高员工整体素质结合起来,坚持从严治社,切实加强管理,有效遏制违法违规案件的发生,全面提升内控和风险管理水平,为农村信用社改革和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二、目标和内容
专项治理工作的目标是:标本兼治,加强内控制度建设,坚决遏制违法违规行为,防止各类案件的发生。
具体内容如下:
自查的主要内容是:业务规章制度的落实和执行情况,包括岗位组织控制、授权授信、信贷资产管理、财务会计管理、计算机系统管理。重点检查各项规章制度是否能够覆盖到所有业务领域、岗位和操作环节,各项业务是否制定了详细的操作规程和细则;各项规章制度是否得到有效贯彻,差错和事故是否能够得到及时纠正;岗位责任制是否明确并真正执行;库存现金、出入管理、库房管理、综合业务管理系统等方面的内控制度执行是否到位。同时对容易引发案件发生的关键岗位、重要岗位的人员及业务等进行重点检查,内容包括:信用社与客户、行社往来以及信用社内部业务台账与会计台账之间是否按要求及时对账;对未达账和差错处理是否有流程控制;是否严格执行印章、凭证、密押的分管与重要空白凭证领用、使用、作废制度,记帐、出纳、会计业务是否事前审查、事中复核、事后监督,严格规范重要岗位和敏感环节工作人员八小时内外的行为;是否对可能发生的账外经营行为进行监控;业务岗和事后监督岗是否实施独立、交叉检查,是否对疑点和薄弱环节进行持续跟踪检查,是否对业务岗位进行有效监控。贷款是否按照规范化要求操作,大额贷款发放是否符合审批程序,是否垒大户和超权限、或违规放款,抵押担保贷款的抵押是否足额及有变现能力并具有法律效力;担保人是否有经济实力,信贷档案是否符合规范。
二、存在问题
这次通过学习《澄海农村信用合作社联合社案件专项治理工作方案》的会议精神和通知要求,结合本单位的实际工作和岗位职责,对本社过去的工作进行一次全面的自查,通过对照信用社的岗位职责和安全保卫及各项内控制度,还存在以下不足和有待改进的地方:
1、思想觉悟不够高。一是本社连年来安全无事故,产生了麻痹大意的思想,对平常工作细节不够重视,有时对工作和上级交给的任务存在简单了事的想法。二是学习不够深入,如政治思想上侧重学习本单位的有关文件,对许多法律法规政策的学习不够深入。在业务上侧重于完成上级交给的任务指标,对政治学习不够深入。
2、业务素质还有待进一步提高,体现在工作效率和操作规范的提高。对柜台服务认识还不够到位,与客户沟通的耐心和技巧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3、内控制度的落实也存在薄弱环节,有些制度落实不够全面。
4、由于经警持枪证尚未到位,日常解款时无法持枪解款,存在安全隐患等。
三、采取的措施
根据以上查找出来中存在的缺点和不足。在今后的工作中,本社将严格执行信用社的各项规章制度,吸取教训,有针对性地改进存在的缺点和不足,做到有则改之,无则加勉,不断完善,踏踏实实工作,热忱服务,努力做好本社的各项工作。
1、为了加强自控体系建设,我社着重从思想上防范。案件防范以人为本,领导班子树立内控制度建设重要性的正确认识,坚持以思想教育为主,从抓员工思想政治教育、法纪、法规教育、案件案例分析教育入手,结合实际有目的、有针对性地提高认识,牢固构筑一道坚固的思想防范长堤。一是要强化员工政治思想教育,不断提高员工思想政治素质,以当前银行出现的一些反面典型案件并结合身边发生案例教育员工,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优良的道德品质和思想作风,过好权力关、金钱关、人情关,做到正确使用权力,不,金钱面前不动心、人情面前讲原则。二是强化员工法规制度教育,经常开展法纪教育学习,使他们知法、懂法、守法、遵规章、讲制度,提高法规意识,增强他们的防腐防变和自我控制能力,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使每个员工都知道在处理业务时的重要操作环节所应承担的责任。三是强化体制建设,必须建立起有力的内控监督体系,加强内控队伍建设,确保内控制度的执行,树立起强烈的案件防范意识。
关键词:农村人情消费 现状 对策
中国素称“礼仪之邦”。注重礼尚往来乃中华民族之传统。传统人情往来是乡村社会文化的重要特征,它以血缘、亲缘和地缘关系为中心,并形成维护这些自然初级关系的交往原则。人情消费应该是在日常生活中人们用于人情往来的费用支出,它具有加深情感和促进交往的功能。随着人们的交往范围的扩大,需要维系的亲情、友情、乡情、同事情等范围也在扩大,人情消费作为礼尚往来的必要支出,在当今中国社会已是一种普遍现象。农村人情消费界定为农户用于人情往来的货币、物品或劳务等形式的礼仪性消费。
一、发展现状
近年来,随着农业现代化进程的推进,农民收入不断增加,农村居民的消费观念也发生了一些变化,农村人情消费也不断上升,在回顾总结有关人情和人情消费研究的基础上,不难发现近年来农村人情往来的对象范围逐渐扩大,人情消费的名目增多,消费方式呈货币化的趋势,总的消费数量在家庭收入中所占的比重也呈上升趋势。当前,农民之间的人情往来远远超出传统意义上的礼尚往来,在旧的人情观念和攀比心理的双重影响和驱动下,请客送礼名目日益增多,农民送礼出手越来越“大方”。为了维持人与人之间感情的消费却在社会中演变成了“畸形”的人情“债”,很多农民为了面子、为了每年的一大笔人情费支出心里“痛”着,表面却“幸福”着。据有关部门统计,在全国各地一些乡村,人情消费竟然占农民年收入的50%以上。面对着一张张红色的请柬,一次次碍于情面的人情支出,农民普遍感到左右为难,又无可奈何,人们戏称这为“红色罚款单”。有的地区人情消费的增长速度甚至超过了家庭纯收入的增长速度,而且人情消费所占的比例不断加大,农民不堪重负。
二、存在问题
首要问题是农民互相攀比的心态造成农村人情消费风愈演愈烈,不少农民陷入了苦要面子、盲目攀比、穷摆阔气的消费观念误区。不少农民抛弃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一味讲究排场要面子,农民间互相攀比是农村人情消费畸形的原因之一。
其次,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农村信贷体系建设不完善造成农民在举办大型丧嫁礼仪是得不到充分的资金支持,只好依赖人情资金支撑此类大型礼仪活动。农村养老体系不健全也是引发农村人情消费畸形化的原因,为保证邻里关系、远房亲戚关系亲密,农民选择用大额人情消费来实现。
此外,某些村干部借办丧喜事大敛不义之财也为人情消费带来了不利影响。村干部大摆人情宴,相互赠送大笔礼金,农民在无形之中就会被这种不正之风感染。在村民中带来不好的示范。
三、对策建议
1 改变农民的消费观念,提倡节约
农民收入的增加必须要伴随观念的改变,否则带来的可能是送礼金额在更高水平上的循环往复。为此要加强农村基础教育,提高农民素质,普及新的生活观念和交往观念。通过各种方式的宣传,结合当前精神文明建设的重点,让农民认识到人情消费过度的危害,正确引导、鼓励居民自己减少人情消费支出,给自己减少经济和精神负担,鼓励农民们继续保持着勤劳节约的优良传统,反对铺张浪费,婚丧嫁娶仪式不宜办得过于隆重,攀比心理要不得,勤俭才能持家。提倡“礼轻情意重”的送礼方式,礼物,礼金只是表示送礼者的一点心意,不应该是衡量人情关系亲疏的工具。简化风俗仪式、缩小规模,逐步改变大操大办的人情风俗,扭转不良的社会风气。
2 成立群众性的民间管理组织,简化婚丧仪式
作为婚丧嫁娶仪式的主办者的农户如果首先决定缩小仪式规模,缩减随礼的范围和水平,那么必然面临经济上的损失。作为亲友圈的成员的农户如果决定缩减或者取消应该送的随礼,那么就会被视为想脱离这种人情来往和多年来形成的密切关系的表现,劳动互助,资金互借的便利等都将不再存在。
此时需要政府和其他公共组织的参与来分担并且分散成本,由于人情消费是公民的个人行为,民间组织似乎比政府更适合这项工作。政府应提供相应的资金人员社会资源等帮助。
3 完善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完善农村信贷体系建设
农民之所以陷入这种无止境的人情往来,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农民需要人情往来带来的人际关系网络帮助自己解决操办丧喜事所需的大量资金,而解决这个问题需要政府对农村公共设施应进行改革,建立与完善农村服务体系,改进农村公共管理,为农民创造不过分依赖私人关系的农村信贷的客观条件。如;拓宽农民集资渠道,充分发挥好农村信用社的作用,加快农村信用社的建设与完善,简化农村借贷款手续,并提供多种优惠政策,丰富可供农民选择的集资类型,改变农民一有问题只能求助于私人人情关系的现状。
4 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完善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能够保障农民的基本生活权利,健全的保障体系会起到替代人情保险的作用(翟学伟,2006)。农民辛苦利用人情往来维系着与亲戚乡邻之间的关系,以便当遇见困难的时候,亲戚朋友和乡邻可以伸出援手。若能充分的发挥社会保障体系的作用,解决农民们的养老和医疗等方面的问题,解决农民们的后顾之忧,摆脱对人情圈的依赖,遏制人情消费愈演愈烈。
金融足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兴方能百业活。浙江经济领跑全国,但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还是很明显,导致长期以来形成城乡金融的二元化,农村金融市场缺位,金融服务缺失,已成为制约农村经济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瓶颈。由于农村金融市场是一个不完全竞争的市场,农村信用体系建设不完善,农户缺乏有效抵押物,贷款难。银行发放贷款成本高、利润低、风险大。政府要以农村金融需求为导向,从整体角度凋整农村金融组织的区域布局,构建需求型为导向的农村金融组织结构体系,发展村镇银行是促进农村金融深化、破解这一难题的有效途径。
2.浙江村镇银行发展现状
随着新农村建设不断推进,资金瓶颈的制约越来越明显。一方面,由于农村地域分散、基础薄弱、积累不足,金融机构贷款风险大、利润低,大银行普遍退出农村金融市场,农民群众面临建设基金贷款难、结算难、取现难;另一方面,城乡一体化、农业产业化、农民市民化趋势日益明显,迫切需要建立切合农村实际、适合农村经济发展特点、服务“三农”的多层次金融体系,村镇银行顺势而生。2006年12月20日,为解决部分农村地区“金融空白”和农村金融服务不足等问题,银监会出台《关于调整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策,更好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调整和放宽了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门槛。20。7年1月22日,银监会制定并蜇时镇银行管理暂行规五参,为村镇银行进入农村金融市场以及合法地位提供了法律依据,通过设立村镇银行改革农村金融市场的思路,计划到2011年全国设立新型农村金融机构13CO多家,其中村镇银行要设立1000多家。村镇银行将成为继城市商业银行外,地方性金融机构的又一道亮丽风景,同时村镇银行也将为银行的竞争开辟新的战场。浙江经济发达,但城乡金融二元化明显,2∞9年耒还存在159个金融空白乡镇,组建村镇银行是浙江培育多层次、广覆盖和可持续的农村金融体系,构建投资多元、种类多样、贴近“三农”和服务高效的新型农村金融组织是破解难题的一个重要措施。2007年3月1日,全国首家村镇银行——四川仪陇惠民村镇银行成立,标志着始于lO年前的中国农村金融改革探索终于获得了实质’|生推进。浙江村镇银行建设及时跟进,2008年5月26日,浙江省首批服务“三农”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台州市玉环永兴村镇银行、湖州市长兴联合村镇银行诞生。截止2010年6月,浙江设立村镇银行15家,其中,主发起人为国有大型商业银行、股份制银行的共有7家,其余的主发起人为城商行、农合行等地方中小金融机构。传统的大型金融机构只有建行设立3家、工行设立l家。对农村市场最熟悉的农行对设立村镇银行的积极性不高,截至目前还没有开设村镇银行。
3.浙江村镇银行发展中存在问题
农村由于农村住户分散、信用基础薄弱、缺乏有效贷款抵押韧、结算系统较为落后等先天不足,村镇银行身处其中,持续发展面临着很多制约因素,村镇银行在发展过程中表现出许多问题。
3.1政策支持力不够,村镇银行还处于“婴儿期”。浙江村镇银行20。8年开始设立,至今开设15家,还处于起步阶段。由于网点少、实力弱,尚处于“婴儿期”的村镇银行只有在政府的精心呵护下才能成为参天大树。然而,村镇银行虽定位是立足农村、服务“三农”,支持其发展的财政扶持、税费减免、农贷贴息、支农再贷款等优惠政策不力或不明确。在营业税、所得税方面,村镇银行是独立法人,参照商业银行的标准,村镇银行的营业税率为5%,而农村信用合作银行仅为33%。财政对农行、农村信用合作银行发放农业贷款进行贴息,但对村镇银行发放贷款没有明确规定进行贴息。村镇银行的股东是当地颇具实力的龙头企业,控股股东却规定是银行业金融企业,实力企业在村镇银行中的话语权不足,影响企业向村镇银行持续注资的积极性,这些都不利于村镇银行的生存与发展。因此,政府应出台更多的扶持政策,进一步放宽对村镇银行的限制,允许其存款利率适当上浮,在城市开分支机构,吸收城市资金到农村。主发起人以及企业股东在村镇银行未来发展中发挥疆强联合的优势。改变村镇银行的盈利能力。
3.2村镇银行严重缺“血”,存贷比太高,持续发展困难。.浙江村镇银行设立注册资本最低1亿元,最多2亿元,按规定村镇银行可以向社会公众吸储,理论上资金供给不成问题。但是,浙江备村镇银行普遍存在严重失“血”现象。因为,①吸储困难。村镇银行虽是独立法人,有营业执照,但网点少,不具备现代银行结算功能,不能发行个人银联卡,吸存外来款项困难;有些客户因为村镇银行社会公信力比国字号银行差,社会认知度比较低,以为村镇银行是个人钱庄或担保公司,对存款没有安全感,情愿进行民间借贷,也不愿把钱存进村镇银行。长兴联合村镇银行到今年6月底,银行存款余额为14亿元,整体经营规模已位居全国村镇银行系统最前列,但是储蓄存款仅占2%。②业务开展少。“存、贷、汇”银行的三个基本功能,村镇银行因网点少,现代化手段缺乏,缺乏对农民存款的吸引力,许多汇款业务以及同城业务不能直接办理,本票没法开,无法转账,没有银行号,又不能电汇,要通过主发行或其他银行间接。导致钱进不来,出不去,只能在农村内部循环,孤军奋战。③村镇内部资金流失严重。村镇银行网点少,通存通兑没有开通、银行卡业务缺失,汇路不畅,农民有限资金转存邮政储蓄、农村信用合作银行。而邮政等银行只储不贷。本来就不富裕的农村,农民资金外流严重,进一步限制了村镇银行资金的来源。④村镇银行在贷款上具有优势。村镇银行是县域内独立的法人机构,决策流程短,从接受客户申请到最终决定,只需几天时间。如果村镇银行认可的信用客户、提供保证担保、抵押等到位,客户当天申请,当天就可贷款。这对区域内资金需求具有明显的短、小、急特点的农户、小型企业、个体种养殖户具有较强的吸引力,贷款需求很大。由于供求不平衡,导致了村镇银行的存贷比持续高位运行,浙江银监会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309年末,已开业的14家村镇银行中只有规模最大长兴村镇银行,约有14亿元存款;有些村镇银行半年只吸收3000多万元存款,稍微好些的有2亿—3亿元存款。现在村镇银行贷款形势很好,存贷比超过银行类金融机构存贷比不得突破75%的红线,有的存贷比甚至超过l洳200%。但出于对“三农”的支持,监管层对村镇银行有所放宽,要求其5年内逐步达标。村镇银行存贷比过高,严重缺“血”。一方面反映了农村贷款需求旺盛。村镇银行设立符合农民需求,另一方面也反映了村镇银行资金来源渠道有限,可持续发展面临考验。
3.3经营成本高,金融创新不足。二十世纪末,国有大银行纷纷从农村市场撤离,说明传统的银行经营方式在农村金融市场是没有出路的,新设立的村镇银行要想在农村市场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创新自己的-经营方式。特别要创新贷款风险管理制度,创新贷款审批流程,创新具有农村特色、符合农村实际的金融产品。但银监会规定村镇银行的最大股东必须是银行金融机构。这一规定可以保证了村镇银行在经营过程中的安全性,减少监管部门的监管成本。同时,大中型银行有成熟的风险管理制度、业务流程和企业文化,作为村镇银行的控股股东,很容易把自己的业务模式照搬过来,容易把村镇银行办成母行的一个支行,使村镇银行失去决策流程短、经营机制灵活的先天优势。农村金融市场因农户居住分散、信用体系建设不够完善、贷款期限短、金额少、缺乏抵押担保物等,导致贷款风险大、成本高、收益低。照搬成熟的商业银行的客户定位,业务决策流程,贷款还款方式在农村市场是没有生存空间的。必须加快金融产品和服务、担保和抵押方式创新步伐,创新适合农村特点的金融产品。
3.4盈利能力弱,企业股东话语权小,热情下降。银监会规定:“村镇银行最大股东或惟一股东必须是银行业金融机构,且持股不低于20%”,浙江各类银行在发起设立村镇银行时持股比率最少的是建设银行35%,一般都在33%以上,处于绝对控股地位。由于村镇银行投资回报周期长、盈利能力有限,不如扩张分支行、网点效益高;如果经营不善,出现问题,将对母银行的声誉和品牌造成伤害,大中型银行对设立村镇银行积极性不高。浙江只有建行设立3家,工行I家。此外,民营资本认为现有的产权结构安排下,民营资本股东的话语权太小,因而民营资本在短暂的热情之后,对村镇银行渐渐采取观望的态度,这对于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农村金融市场不利。35村镇银行的性质和经营环境决定其持续服务“三农”难。村镇银行的根本宗旨是服务“三农”,它与国家政策性银行不同,是“自主经营,自担风险,自负盈亏,自我约束”的独立的企业法人,实行的是商业性运作,在市场开拓与客户选择时首先考虑资金的盈利性。一些村镇银行的发起人或出资人为了机构能设立成功将会承诺恪守服务“三农”的宗旨,并在机构成立之初严格执行有关的政策和法规,以服务“三农”为己任开展业务工作。然而农民是弱势群体,农业是高风险低效益行业,受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影响巨大,加之经济欠发达地区农业产业基础薄弱,高新产业、龙头企业较少,村镇银行无高效益项目支持,盈利空间较小,存续前景不乐观。在农业政策性保险严重缺乏的情况下,村镇银行势必以防范风险和自身效益为前提来培植客户,这样极易动摇服务“三农”、支持新农村建设的市场定位,甚至违背服务“三农”和支持新农村设立的办行宗旨。
4.浙江村镇银行持续发展的对策
4.1政府加大财政扶持力度村镇银行以服务“三农”为宗旨,由于受到农村区域位置、信用环境等方面因素影响,农户贷款数额小、笔数多、缺乏抵押物、风险大、成本高,难以取得较好的经营效益,政府有关部门应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应加大对村镇银行的宣传和支持,尽快出台关于税收减免和优惠、利率浮动幅度、准备金缴存比率、再贷款等方面的优惠措施,降低其开办初期经营成本,促进其发展。积极引导和鼓励行政、企事业单位到村镇银行开立账户,扩大其社会影响力,壮大其资金实力。由当地财政出资建立奖励基金,对发放涉农小额贷款达到一定比例的村镇银行给予奖励,允许村镇银行适当突破存贷比,鼓励村镇银行持续服务“三农”。
4.2完善服务体系,加强自身“吸血”,促进外部“输血”①耍利用各种媒体和平台正面引导公众充分了解并认可村镇银行,增强公众向村镇银行存款的信心,发挥村镇银行区域优势,从方便农户,服务农户出发,完善金融服务体系,吸引农村各类储蓄资金。在储蓄资源较丰富的城区、乡镇增设储蓄网点,组织储蓄存款。②引导村镇银行主发起人和当地有实力的投资者追加资本。适当放宽发起人的资格限制,允许资产管理公司组建村镇银行。让更多的资本有机会进入农村金融市场。通过稀释股权,增加企业在村镇银行中的话语权,提高企业追加投资的积极性。允许对设立一定数量以上村镇银行的主发起人组建控股公司,加快主发起人多开设村镇银行。允许小额贷款公司发展到一定规模转为村镇银行,探索境内外备类出资者,包括银行、保险、证券、信托、企业和自然人共同发起组建公司控股村镇银行的金融控股公司,逐步尝试由控股金融公司发起组建村镇银行,形成投资多元、主体多样、形式多种的村镇银行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