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电影艺术的魅力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 《赤壁》;电影音乐;艺术
一、综合之美——电影音乐的艺术魅力内涵
电影能够被称为综合艺术样式,就在于不仅是艺术领域的综合,还是一种宏观意义上的综合,即大产业概念,整合了艺术、经济、大众文化以及传媒等。而在这种综合概念的统领下,各种艺术门类都通过电影这道集视听享受于一体的风景线实现着各种“跨界”展示,而在这种展示中,音乐的艺术魅力展示无疑是与电影产业结合最为“亲密”的。这两种艺术或者产业类型的结合,可以说是一种互相成全、互相捧场的最佳联盟策略,从而作为一个现代语境下已经极为独立的艺术类型和文化符号,展现出了在电影艺术领域和大众文化领域双重的魅力内涵。
(一)深情相拥——电影音乐的抒情魅力
情是电影的人性化根基,也是音乐的生命元素,因而是两者结合的基础支点。音乐在电影动情处弱起,把电影之情徐徐铺开,娓娓道来,凝情于音律,着实是音乐在电影中最惯用也是最有效的存在方式。在综合策略下,电影音乐会揭示人物的心理变化和内心意象,强化人物的情感体验直至,强化人物语言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还可以起到潜台词的作用,表明人物主观意识等。抒情作为电影与音乐的结合根基,作为电影音乐存在的价值,在综合策略下所展现出来的内涵特质,是促动这门艺术独立性持续成长的动力。
(二)呼风唤雨——电影音乐的渲染魅力
一部没有音乐的电影,是无论如何都令人觉得奇怪的。这就在于电影作为一种综合的艺术门类,总要在各方面牵动观众的神经。具有渲染魅力的电影音乐能够营造一种特定的背景气氛提供给电影的特定情节和整体基调,从而对视觉效果、听觉效果产生深化作用,增强听觉感受,营造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电影作为一种视听艺术,听觉方面在影片情节中的音响之外,主要就是由电影音乐来满足。而这种“弦外之音”恰恰起到了他山之石的作用。
(三)化韵为景——电影音乐的描绘魅力
音乐是听觉符号,但是能够通过与影片情节、人物、场景的特定结合而进行可视化理解,从而对这些元素进行解释、说明和描绘。可以说,电影音乐为特定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和场景动态提供了一种造型和听觉景观,如快速的音乐节奏能够加强角色和观众共同的紧张情绪,或者造成心理时间与实际时间的距离错觉,或者对影片所表现的事物和情景做神似的描绘。这种描绘功能是电影音乐超越任何电影所能结合到的艺术样式的魅力所在。
二、《赤壁》中的电影音乐的魅力构成分析
号称亚洲最昂贵的史诗巨制《赤壁》在2008、2009年度可谓是大获全胜,获得了艺术与口碑的双料丰收,不仅横扫所有票房排行榜,又包揽了一众重量级奖项。而如此大片中的大片,在电影音乐方面,无论是经济领域的投资,还是艺术上的创造,无疑都是极度执著倾力的。作为一部厚重的历史巨制和明星云集的战争动作大片,电影音乐必然要起到更加集中、更加强悍的扛鼎之功。
(一)空灵童笛,引飘茫宏声
《赤壁上》作为一部气势恢宏、雄浑壮阔的战争题材,对应风格的电影音乐自然是主体,这样就决定了空灵、飘逸的音乐部分往往更容易形成深刻的印象。最经典的莫过于周瑜在赤壁练兵时,山上一个小男孩在吹笛。周瑜被笛声吸引,走过去帮助小男孩修理了一下笛孔,矫正了音律,由此空灵、缥缈、绵长而深情的笛声飘散开来。而这支笛曲四处弥散却直冲九霄,鸟瞰整个东吴秀美的山川峰峦,而画面也配合了这一鬼斧神工、壮阔雄伟的地貌景观,还有周瑜的表情特写。这个画面场景和电影音乐的结合,一是奠定了一个正向的、正义的主题气氛,即联吴抗曹的赤壁之战,是一场保卫家园的正义战争。二是揭示了主人公内心世界,即周瑜气吞山河、志在四方的男儿热血,为后面的浴血奋战做情节和理念上的铺垫。这个经典场面之所以独特,就在于电影音乐是来自影片情节中的真实道具童笛,这一道具不仅在这段音乐中是主角,还因为引导出了后面整个大气磅礴的交响乐而上升为一种主题概念,成为奠定《赤壁》积极意象的听觉逻辑内涵。演奏乐器从影片故事中“活生生”的提取,是一种策略和技法,能够让观众感知音乐并非是强加的,而是故事中真真正正走出来的声音和乐感,也因此更是主人公内心流淌出来的心声。因此这一曲笛声不仅吹响了战争的号角,也向我们展示了周瑜这个赤壁之战的核心人物雄姿英发、深沉博大的胸襟和本色。三是有某种循环、再生的暗示功能。男性是战争的主角,周瑜是文武双全的英雄,是赤壁之战的中心人物,而笛童可以代表着未来的英雄,他们要保护家园和亲人,要维护未来世界的秩序和正义。因此从童笛到交响乐,这个场景的音乐暗示了一种时间循环和青春再生的暗示功能,暗合了“江山代有才人出”的历史语境。
(二)信鸽飞来,竟捷报传神
《赤壁》的主题曲,出现在开场和结尾,是以管弦乐为主旋律的交响乐,一定程度上是这部电影的标签式印象符号。以小提琴、中提琴为主的管弦乐营造出了积极、热情的情感基调,还能够展现出一些风云变化的沧桑感。可以说,这种电影音乐的风格是接近西方化甚至是好莱坞化的旋律营造模式,加之于中国传统历史故事而言,显然有一些陌生化的异样气质,但是在中国谋求大片攻略和全球化市场挖掘的战略上来看,这种风格是合理的。作为电影的主题音乐,在电影的开头和结尾交相呼应是惯常使用的策略,起到了重申影片主题和视听印象的作用。而较为集中的经典场面是《赤壁上》的结尾,当信鸽从东吴阵地直穿营地、战壕、天堑直飞曹营,主题曲那种清新、嘹亮而又激昂奋进的风格,配合迅速推进的长镜头,展现出了一种跃跃欲试、厉兵秣马的“战前紧张”,给在场所有观众一个强烈的暗示——一场旷世鏖战就要开始了,影片中的群英在运筹帷幄、摩拳擦掌之后,将在下一部电影中大展拳脚,彻夜厮杀。这种策略当然在商业层面上可以视作“票房培养”,但是从艺术上的确具有上下部整体延续的功能。因此当《赤壁下》开头同样的主题曲响起,观看第一部的观众脑中都能够轻松回忆起当时的那个信鸽穿梭的场景,将大战前群英荟萃、齐聚东吴共商大计的内容重新翻动一遍,加深印象,又反向投射到对这部电影的期待中。而在结尾处,当周瑜和诸葛亮在经过一番意味深长的对话后走向远方,主题曲再次响起,再一次提醒观众,此战并非休止,而是全新局面开始的契机。
(三)双男斗琴,炫精绝玄妙
《赤壁》纵然明星云集,但是却仍然延续了导演吴宇森一贯的“双男一号”的人物设置,再加上三国题材明显的阳刚之美,使得剧中的周瑜和诸葛亮是绝对的主角。可以说,整个赤壁之战说到底竟然是两大型男智力、魅力、精力的离合、博弈和较量。两人之间微妙而暧昧的关系也为影迷所津津乐道。而展现这种绝妙情绪的最精彩的无疑就是斗琴那一幕。琴瑟同童笛一样都来自影片故事真实之中,但是起到的作用全然不同。既然赤壁之战是周瑜与诸葛亮既合作又暗中较量的结果,那么让他们之间爆发“同性火花”是商业大片所要挖掘出的某种异样的消费特征,再加上两位演员难以抗拒的明星魅力和无法比拟的人气,使得“双男”策略必然在沉重残酷的战争题材中攻城略地、无坚不摧。而双男斗琴的场景,快速而富于变化的琴瑟之声,可以说声声如抽丝剥茧,将两位主角内心的复杂情绪逐层剥离出来并加以听觉化,兴奋、悦动、欣赏对方、炫耀自我等绝妙的情绪元素,都通过琴瑟独特的声线和节奏铺陈出来。而两位演员在音乐之中的表演可谓精绝传神,一颦一笑,尽显男性异质化的自信和美艳。琴瑟本非男性所长之物,而恰恰是这种反差,让两位极具文人气质的伟大男性在折戟沉沙的大战之前,通过斗琴的方式,交代了彼此对对方的复杂而真诚的情绪,细腻而犀利、精彩而内敛,这种情绪,恰恰需要角色在故事之内亲自演奏出的音乐才能真正叠加在一起渲染出来。
三、关于《赤壁》电影音乐的些许思考
伴随着电影技法的不断纯熟精炼、电影产业运营方式的专业化标准化和影视艺术理念的不断拓展兼容,中国大片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化运作和特色化营销,并开始主宰亚洲、走向世界。而这一效应也带动了电影音乐的崛起和成熟。这种倾向自然是好的。当然,关于电影音乐的问题说到底也是中国大片的问题。如果说中国电影产业化、市场化和档期化背景迫使中国的大片必须要灌注更多的商业理念和通俗美学来满足市场需求,那么电影音乐则是这种需求不可触及的底线。也就是说,如果中国大片在艺术规律和商业法则的比例上可以“三七开”,那么电影音乐绝对不可以受这种比例的任何影响。电影音乐绝对要遵循艺术规律,不能有任何回馈市场的意图。可以这样说,电影音乐只有尊重电影本身的需要、遵从音乐创作的规律,才能真正助力大片获得高票房和好口碑。因此,电影音乐绝对不可哗众取宠,必须首先要尊重电影情节的需要。如《赤壁》作为一部三国题材的史诗电影,整体情绪基调是大气恢弘,波澜壮阔,因此主题音乐也应该是同类型的音乐。而从这一点来看,风格倾向于激昂慷慨的西洋交响乐显然就是迎合了“国际化”策略,使得这种电影音乐风格显得不够沉郁厚重。终究是一场惨烈悲壮的战争,即便是胜利也是伴有大量死亡和废墟的。而且影片到了最后也抛出了一个“我们都输了”的台词概念。这种情绪更需要一种沧桑、沉重的音乐风格,因此这里更需要中国传统民乐的群体演奏。从这个角度讲,中国大片中的音乐需要更多的思考,而思考的前提就是,电影音乐不能脱离电影本身。
[参考文献]
[1] 李南.影视声音艺术[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2.
【关键词】电影 电影海报 符号
电影海报是通过二维纸质的平面媒介传达电影的内涵。商业用途是早期的电影海报的主要功能,也是最直接的功能。如今的电影海报的审美价值和艺术价值也成为了电影海报的新的功能,是实用和艺术的完美结合。和其他商业海报一样,电影海报也是一种视觉表现符号,在作品中利用图像符号、文字符号、色彩符号以及一些特殊符号的组合来共同传达电影的故事情节、主要角色、音效、音响等内容,使观众能够通过“视”与“思”来理解和感悟电影所传达的精神和内涵。
一、文字符号
(一)从形态上看
不同的形态可以体现不同的内涵。比如不同题材的影片可以选用与之相吻合的时代的文字。如电影《哈利·波特》系列可谓是家喻户晓,它不仅是世界上最卖座的系列魔幻电影之一,而且在电影海报的设计上也是十分成功的,其中最为成功的就是哥特式文字符号在海报中的应用。哥特风格代表着宗教情结,充满了浓厚的神秘、恐怖、魔幻和超自然的色彩,因此,将哥特式文字应用在《哈利·波特》系列电影海报的设计中就犹如金和玉的结合,恰当而完美。
(二)从文化上看
文字具有地域性和民族性,不同的民族之间有不同的视觉因素表达,比如华语中的象形文字、欧洲国家的拉丁文字、伊斯兰民族的阿拉伯文字等。但是无论从内容上,还是在形式上,各种文字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各有各的特点、各有各的美感。以汉字为例,利用汉字符号的文化语义来解读电影《唐山大地震》的一张海报,在整幅海报下方是用裂纹效果处理的3个字“大地震”,“大地震”3个字的左侧是利用中国印效果处理的竖幅“唐山”两个字。如果从语义的角度来看,唐山大地震本意就是在唐山发生的地震,但是在这幅海报中,中国印效果处理的“唐山”二字已经远远不是唐山这个地名的简单含义,其真正反映的内涵应该是中国人民自强不息、百折不挠的抗争精神和民族精神。
二、图形符号
(一)具象图形
具象图形的特点是写实性,是电影海报设计师喜爱使用的一种表现方式,它可以使人在较短的时间内理解海报中所要表现的重点和内涵。随着电影事业产业化进程的深入、CG技术的不断成熟和电影海报美学的不断发展,剧情式电影海报的设计也变得形式多样,从效果制作到画面图形语言的应用,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例如,电影《姨妈的后现代生活》的海报更是直观地将女一号斯琴高娃和男一号周润发的图片一左一右放在一起,整个海报画面都是以插画的风格为主,繁复的色彩产生强烈的视觉冲击力,整个画面充满了单纯、轻松、幽默的喜剧色彩。海报后现代的表现风格和影片的内容、片名相得益彰,使人一眼就能看出电影的主题。通过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具象图形在电影海报的使用中是非常广泛的,并且这种类型的电影海报很容易被广大的普通观众所接受。
(二)抽象图形
在电影海报中,抽象图形的特点是写意性。这种海报的处理方法比较隐喻,也就是说海报上面可能并没有完整的故事情节或者角色形象,只是一个概念性的图形,或一个和电影内容有关的元素,或是具有象征意义的抽象图形。电影海报通过象征、联想、比喻、夸张等手法隐喻地再现电影的主题。观者可以从精神和心理的角度来体验电影的内涵,以达到心灵上的共鸣。比如好莱坞导演斯皮尔伯格的电影作品《太阳帝国》的海报,从画面上看这是一幅非常唯美的电影海报,海报中红色的太阳上一架冒着黑烟坠落的飞机划过,整个画面有似中国画的美感,整幅海报的图形符号没有直接交代电影的剧情和内容,但是观众还是能从画面推断出影片的大致内容。
三、色彩符号
在电影海报设计中,色彩符号无疑是最能引起人们注意的敏感部分。试想当人们走在大街上,人的眼睛是最容易被色彩所吸引的。色彩和人的心理也有通性,黑色会让人们想到死亡、黑暗、神秘;白色想到纯洁、干净、恐惧;红色想到流血、革命、热情等。笔者举三个例子具体说明。在恐怖电影海报设计中,较多地使用黑色、灰色、白色,因为无彩色相对有彩色来说缺乏情感,可以烘托出一种恐怖的气氛。例如,日本著名的恐怖电影《午夜凶铃1》的海报设计,就是以黑灰色为主基调,贞子白色的衣服、黑色下垂的头发和背景大面积的黑色形成强烈的对比,仿佛贞子就要从画面中爬出的那种恐怖,给人一种强烈的震撼。红色可以表现激情和浪漫,美国电影《美国美人》的海报设计,画面采用几乎整幅的红玫瑰将一个美国女孩的三围遮盖,从形式到色彩极具美国式的性暗示,用黑色幽默揭示美国当代生活的普遍现象,导演门德斯用这种玫瑰象征生命中的完美。莱斯特对安吉拉的性幻想永远在铺天盖地的玫瑰花瓣中展开,喻示了他的生命中是如何的缺少“美”的存在。再如,黄色在很多时候象征着轻松、活泼、休闲和幽默,在大量的喜剧电影海报中就是利用这种色彩符号来进行设计,从而使观众还没有观看电影,就已经感受到影片中的喜剧效果,如国产喜剧片《夜店》、美国喜剧片《阳光小美女》,都是采用醒目的黄色来突出喜剧效果。
结语
一、外形与思想相协调的影片主人公
在动画影片角色塑造时,应该思考主人公的人物定位,在外形和思想上更侧重哪一点。动物明星的拟人化登场,到底是人、是物、还是二者兼备,这是至今为止都还未解决的问题,需要进行成分属性方面的研究。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就是一部成功的动画影片会将所要表达的思想内容和动物属性相融合,让外表的动物属性和影片的内在思想达到完美统一,也就是外貌能够有效服务于其所指意义。但是这个标准难以衡量和达成,我国动画片长期以来都错误地将影片当做孩子接受教育的方式,认为只要向孩子们灌输良好的教育思想就是动画影片的意义所在。改革开放以来,荧屏上活跃的动物形象大多都是徒有其表的传输某种道理,国产动画一度进入刻板说教的圈子里。拟人化的动物将”动物性“完全撇除,向“人性”过度倾斜导致动物生硬的诉说着理论道德,不能给观众感同身受的良好体验,反而适得其反。动画影片拟人化手段是运用动物性能,向观众传达影片所指意义的方式,有力刻画了动画人物单纯、生动的性格。香港动画短片《麦兜响当当》在角色的性格塑造上有很大改进,能够在人和动物的双重身份力找到平衡点,让观众从憨厚可爱的动物形象力发现人性的闪光点,这也是动画影片的根本价值所在。
二、认知观念的创新
(一)具有时代精神的民族特色《麦兜响当当》故事的发展建立在独特而深厚的香港现代都市的背景之上。影片中随着麦兜北上学武不断出现拥挤的汽车、各式店铺、林立的楼房、交错的天桥等镜头,近乎写实的为观众展现了香港的城市面貌。故事的主人公正是在这个环境里生活的普通母子,儿子麦兜成绩并不理想,但憨厚、心地善良。处于更年期的麦太属于一个不成功的妈妈,什么都会一点但什么都差一点,代言失败和麦兜音乐学校的关闭让麦太做出北上的决定。北上对香港人来说充满新鲜感,随着香港的回归,内地和香港的联系愈来愈密切,香港人的生活在发生着改变。这部影片描述麦兜母子北上的故事在符合时代要求的同时也满足了香港人对内地的好奇心。另外,麦太的“奔波”与麦兜的“慢”体现了现代香港人的集体精神。和香港大多数妈妈一样,麦太忙于奔波都是为了麦兜,每个周末麦兜都要周旋在英文补习班、游泳班、图画班甚至是音乐班。在影片中麦太最喜欢吃的鸡叫“快快鸡”,鸡名就是香港快节奏生活的真实写照。相比之下,麦兜慢得有些傻,但是又折射出些许奇迹的光芒。就像是影片力那个走得慢到超乎寻常的钟,虽然慢,但是一直在走。天上那只会飞的猪使阿May对麦兜的未来充满信心,也让观众有更多的想象空间。中国传统动画影片一直在自觉追求民族特色,面对现代动画浪潮,民族特色是抵抗外来动画的主要策略。但是在动画创作时不能过于依赖民族特色,否则会抑制创作视野。
(二)影片主人公角色定位的转变纵观动画历史,可以发现动画的主人公角色从神话英雄逐渐过渡到平民英雄。例如经典动画影片中的阿童木、希瑞、孙悟空、一休、柯南等,都是神话英雄的代表性人物。这些英雄角色无所不能,神通广大,拥有现实生活中人类无法企及的能力,具有高高在上的距离感。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变迁,人们开始渴望得到动画最真实的表达,于是动画内容逐渐向平民化发展。尤其是近阶段,更倾向塑造有性格缺点但是又勇敢的平民,平民生活成为现代动画创作的主旋律。麦兜以善良憨厚的形象出现在观众眼前,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为妈妈争气,让妈妈不用那么辛苦的忙于奔波。麦兜善良憨厚的形象是香港草根阶级的典型,是小人物的代表,以至于影片中麦兜的祖先麦仲肥同样是一位极其次要的思想发明家。该片导演直言写麦兜是为了叙述那些被认定为弱者或处于弱势环境里的基层人物。正是麦兜的不弃精神和憨厚善良打动了广大观众,孩子喜爱麦兜的笨拙天真,而大人则醉心于他的不完美与善良。
三、注重动画形象和技术的创新
我国拥有五千年历史,有丰富的经典名著、民间传说和历史典故都能够运用到动画创作当中去。但是由于长期处于传统模式化教育之下,我国动画形象一直存在着诸多问题,例如动画形象的外形设计拘谨、语言缺乏生动性、在角色塑造上缺乏丰满、立体的个性特征等。所以,我国动画影片的发展重点是对动画形象的创新和对制作思路的扩宽,需要更多的融入现代化因素,跟上时代潮流,吸取国内外优秀的创新理念。《麦兜响当当》与之前的三部麦兜系列相比,在技术上有明显改进,其中最大突破就是《清明上河图》的动画化,通过二维和三维的集合,CG与实景交融,将古韵和时尚、虚拟和畅快有机结合,让画面中的人物都动起来,活灵活现的将立体感十足的清明上河图展现在观众面前,淋漓尽致地展示了我国传统文化底蕴。《麦兜响当当》的创作团队还在影片整体上进行润色,加强重要转场的画面效果。例如在开篇就恢宏的模拟航拍三峡镜头和非常写实的3D制作效果。在麦太带领麦兜驱车离开香港时,大巴车窗的反射效果和隧道里的光线明暗都刻画得细致入微。对于动画艺术来说,科学和艺术都体现着人类智慧和情感的最高境界,两者都基于人类的创造力,通过发展进行提升、整合和蜕变,因此在动画艺术创作中最为关键的一点就是找到一个创作感性和科技理性的融合点。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动画艺术拥有了更为丰富的形式风格和艺术素材,同时也不能忽视其对主题的表达和对生命的追求。动画设计技术无法代替动画里的人文内涵,《麦兜响当当》里折射出来的人间温情是它的永恒主题,也与传统主题思想相对应。现代动画影片不能停留在对孩子说教的简单层面上,而是应该基于当时社会语境,在弘扬传统文化的同时,从现代化的角度多侧面、全方位审视动画创作,让影片在现代意义层面上获得新的立足点。
四、结语
关键词:煤矿 机电一体化技术 应用 管理
煤矿是我国当前各行业领域发展中不可或缺的能源之一,煤矿的安全、高效生产有着相当重大的现实意义与价值。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应用对于实现这一目标而言有重大意义。故而,展开对其应用与管理问题的探索。具体分析如下:
1 煤矿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应用分析
首先,从煤矿安全监控工作体系的角度上来说,在本环节工作过程当中,通过引入并落实机电一体化技术的方式,能够使安全监督与控制的工作效率得到稳定的提升,综合对信息化管理技术、计算机应用技术、机械自动控制技术以及自动化控制技术的应用,确保管理工作一体化目标的实现。结合煤矿企业的实践工作情况来看,伴随着煤矿机电一体化技术的推广,能够通过对局域网网络平台的灵活应用,形成安全监控体系下数据库的同步运行模式。除此以外,主机、备机监督工作功能的实现可以依赖于专用通信接口的方式完成。在这一条件下,系统硬件模块与软件模块的融合更加的紧密与稳定,主机体系能够与数据库之间保持良好的互动关系。从这一角度上来说,不但相关煤矿机械设备的使用寿命能够得到有效的保障,且还支持在安全监控体系下完成信息的检索功能,网络传输功能,图像呈现功能,报表图形打印功能,从而达到提高煤矿生产现场安全监控管理水平的目的。
其次,从煤矿运输提升设备的角度上来说,在本环节工作过程当中,工作的重点在于促进机电一体化技术与带式运输等关键设备的融合。其主要优势体现在,能够支持运输设备满足长距离、大规模方面的运输需求,确保管理控制自动化水平的提升。在此基础机制上,配合对计算机控制系统的应用,基于机电液一体化软启动模式,使相关运输提升设备能够实现惯性载荷处理。在这样一种背景下,一条皮带可能引入一台或多台CST控制中心满足驱动要求,对设备运行期间各种可能出现的故障问题进行评估,根据故障评估结果展开自我优化保护。例如,在煤矿生产现场,工作面中轴承部件可能出现的跑偏问题以及倒转问题,能够通过机电一体化的方式进行合理的监控与评估。结合下一阶段煤矿运输提升设备的功能要求以及发展趋势来看,机电一体化技术还可以实现设备操作控制的全自动化发展,配合现场总线技术的应用,使电气安装更加的方便,设备兼容性优势更为凸显。
最后,从煤矿采煤设备的角度上来说,在本环节工作过程当中,结合相关的实践研究经验来看,配合对机电一体化技术的融合,能够使采煤设备的牵引能动性得到合理的巩固与提升,同时发挥控制阻力的效果。更加关键的一点在于:在采煤设备现场运行下滑过程当中,基于对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应用,能够使其制动能效得到有效的发挥。这一优势对于大倾角煤层下的采煤设备而言有相当重要的价值。除此以外,在机电一体化技术干预下,整个现场采煤设备的生产运行安全性能够得到有效的提升,即便在恶劣环境条件下,设备运行也能够得到安全性方面的保障。在控制体系的支持下,对各类参数进行必要的优化与调整,促使整个采煤体系结构更加的便利,降低体积量水平,巩固其动态属性,并依赖于计算机技术,实现对采煤设备运行全过程的综合控制。
2 煤矿机电一体化技术的管理分析
针对在当前煤矿机电一体化技术应用过程当中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应当结合实际情况,创设优质性的管理策略与方案,结合煤矿生产现场的矿井工作面特征,在评估现场环境以及煤矿开采需求的条件下,构建计算机核心装置,对应设置各个工作岗位的职责,对工作权限进行划分,确保现场管理与控制的统一性、优质性。
为达到这一目标,需要实施的措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其一,结合煤矿工作面现场实际情况,构建一套完整的机电一体化管理制度与规范,根据工作面现场设备的投入情况,编制机电工作方案,配合优化系统通信功能,确保故障监测、故障诊断以及故障预警等功能的实现;其二,需要从管理人员的角度入手,针对机电一体化技术应用管理期间可能出现的各种违章行为进行处理,针对机电设备各种常见故障,需要构建对应的事故追查与跟踪制度,定期对煤矿工作面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应用情况进行评估,了解阶段性工作中存在的缺陷与不足,制定相关的完善与改进措施;其三,需要使机电一体化技术及相关设备的综合管理控制制度落实到实处:要求面落实科学规章体制,强化机电技术管理培训,深化研发传感装置,引入集成化、网络化、数字化、多维度、智能化控制管理思维,促使基层煤矿实现流程化控制监督,从而达到发挥机电一体化技术实践价值的目的。
3 结束语
机电一体化技术在当前煤矿工作面生产作业中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与价值。无论是从安全监督控制,从提升运输设备,还是从现场采煤设备的角度上来说,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应用价值都是不容忽视的。同时,针对在煤矿机电一体化技术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还需要找准问题的症结所在,从多个角度入手,对煤矿机电一体化技术管理工作进行合理的改进与优化,促进其实践效益的进一步发挥。
参考文献:
[1]张红伟.煤矿机电一体化技术发展研究[J].科教导刊――电子版(下旬),2013(11):145-146.
1.突破媒体的“竖井”
所谓竖井理论是指:“‘竖井’把各个行业分开管理的,每个“竖井”的顾客是不同的。顾客总认为有线和无线、电视和电话都不是一回事,可现在发生了变化。从视频点播业务的角度来看,互联网、电视网、电信网都是“竖井”,IPTV、数字电视、互联网视频都占有一个独立的视频业务用户。但是数字技术导致了融合,打破了传统行业的分割。视频使用者不再关心获得视频的方式,他们只关心自己需要视频的时候,会有人及时的提供这个服务。数字电视视频点播业务正式打破“竖井”的一种数字技术的典范。数字视频点播业务内容上囊括了来自电视、网络、院线等多方面的视频内容,随着内容库的增长,用户可以通过数字电视终端寻找到他们希望得到的各种数字内容。
2.开放平台是突破“竖井”的有效途径
开放平台的概念目前主要用于互联网。所谓开放平台是指所有可以运行自由软件的自由和商业操作系统,以及所有开放源代码的自由、共享和商业软件。开放平台是以消费者为中心的,这样的平台可以以较低的成本快速聚拢用户。
开放平台作为一种模式被很好的应用到了互联网上。数字电视有着与互联网相似,甚至在某种程度上优于互联网的数字化平台,也应当借鉴互联网的经验,发展一种惠及产业上中下游的数字视频内容服务平台。平台组织各个相关企业或个人,提供满足用户需求的内容服务。
2.1数字电视网对运营主体的开放
2.1.1对内容集成商、内容制作商开放,也对作家、艺人、甚至是消费者自己开放。
每一个参与开放平台的个体都会获得一个独立的“铺面”,用以存储和售卖内容,这些内容包含一切数字化后的可以大规模传播的视频内容。每个“商人”都有权对自己的内容产品进行处置,例如定价、宣传等。消费者不但可以购买自己喜爱的视频内容,也可以转售自己购买的内容,从而降低购买内容的成本;而作为内容的提供者,例如内容制作商或版权商在售卖内容的同时,可以限定内容转售的次数,一方面通过降低消费者成本来吸引用户,另一方面也可以保证一定的利润。
2.1.2平台可以对自由创作人开放,通过这个平台自己的内容视频。
随着技术的发展,独立的视频制作人也逐渐增加,这些人自己设计拍摄内容、独立拍摄,成本远远低于电影、电视节目等。虽然拍摄技术简单,但是并不影响消费者的喜爱。最近优酷网站发起的“11度青春电影行动”中,一部名为《老男孩》,围绕梦想描写两个老男孩经历的电影,虽然只有40分钟的,但在20天内得到了13328109次播放。市场上从不缺乏类似的具有影响力的小型电影视频内容,反而却缺少他们投放的渠道,互联网是这类视频目前投放的唯一通路,这类视频的受众群体也被限制为网民。电视的受众群体更丰富、分布更广泛,更有利于这类视频内容产生更大的影响,从而创造更多的价值。
2.1.3平台对其他服务型企业开放
开放的支付系统,有能力运营在线支付的银行可以在平台上为消费者提供服务;开放的物流服务,消费者可以自由选择任意在平台上运营的物流服务商来递送自己购买的内容的实体物品;开放的周边服务,除了购买视频外,消费者还可以的到与视频相关的周边服务,例如购买续集的电影票、购买电影纪念T恤等等。
2.2网与网之间的开放
作为一个开放的平台的另一个重要特征是对其他数字电视网络的开放。数字电视一般以地域为特征,用户的规模仅仅限制在一省一市。这不仅限制了用户规模、也限制了企业规模。将平台进行开放,这样做对开放的双方都有益。用户和数字内容不会因为交换而消失,反而因交换而增多。这也正是视频点播业务建立开放平台的最大益处。虽然这是一个理想的假设,在未来广电行业发展中存在实现的可能性。基于作者的研究能力和资源,目前很难完成这样的开放平台在广电系统内业务上的研究,还需要更多的研究者投身到这项事业的研究中去,才能在未来广电行业发展中实现。
3.小结
在电影的艺术长河中,电影服饰艺术也为广大观众带来了欣喜和追捧,同时也引领了时尚,往往社会潮流的兴起,大都离不开传媒的力量,当代电影的迅速崛起为这个时代的服装潮流起到了关键的作用,因为人们开始追捧电影明星,所谓的追星族,他们开始喜欢并传诵明星的口头禅并成为流行语,喜欢他们穿的服装而争相追捧,并使这些服装成为当年最为流行的服装。人们就是通过这些视觉传达来感受艺术并体验艺术,比如说20世纪80年代的电影中,女主角穿的“脚蹬裤”,男主角穿的“喇叭裤”等在社会上流行甚广,在广大城市和农村普及,在当时成为一种时尚。这就说明了电影可以直接地把时尚和潮流传达给观众,观众通过视觉感受进行审美体验。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电影中明星的角色是可以不断转换的,可是他所处的电影环境是不一样的,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也是不一样的,所以对服装的要求也是不一样的,完美的服装设计会使电影更加生动逼真,让观众身临其境,浮想联翩,足见服饰设计对于电影的重要性。电影服装设计是靠视觉传达来吸引观众、感动观众的。譬如电影《满城尽带黄金甲》中,华丽的服饰尽显皇室的尊严,人物的尊贵,加上整部电影画面的色彩都是那么艳丽,在电影院里的大屏幕上,人们在观看电影时,无不为华丽的色彩所倾倒,金黄色的和鲜红的宫殿,金色锦袍和特殊装扮的皇宫内人,每个展示的画面镜头都是经典。还有电影《山楂树之恋》中,乡村的自然,山水秀丽的美景,那个年代的服饰和传统的人物个性,把人们一下子就带入到了回忆年代,两位主人公衣着自然纯朴,懵懂而又纯洁的爱情贯穿整个故事情节,循序渐进,引人入胜,美轮美奂。近来我们又重温了电影《泰坦尼克号》,这次是3D版的,通过对电影《泰坦尼克号》的重新制作,是我们继《阿凡达》之后看到的第二部最有震撼力的3D电影了,电影中杰克的真诚和聪明,露丝的活泼与叛逆,两个人的爱情故事相继展开等一系列情节,又一次地展现出来,这次观众就像是身临其境,所带来的视觉传达更是逼真和震撼,里面露丝作为贵族的代表所穿的服饰十分讲究,为了保持身材把衣服收缩得格外紧身,让露丝几乎喘不过气来,但是华丽的衣服让露丝显得格外高贵,相比之下,住在三等舱的杰克,衣着随便,土里土气。这就是当时社会的真实写照,贵族的势力和权力,穷人的社会状态,通过着装就可以分辨出来,这也是传递给观众一个信号,所谓门当户对、贫富差别之类的世俗认知,为接下来的故事将是一个什么样的结局埋下了伏笔。这也是服饰艺术中视觉传达的魅力所在。显而易见,在电影艺术中,服饰是人物形象特征的载体,是认知人物个性特征的前提,也是塑造人物角色的重要依据。服饰艺术在电影中传达的是一种视觉感受,无需语言文字表达,它的感染力和形象性为影片的真实性奠定了基础,为电影艺术的长足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电影艺术中服饰色彩的重要性
在冷色调中,一位漂亮的姑娘在一片绿油油的草坪上玩耍,这时若是远景,应该设计绿色的补色,红颜色服饰来衬托,这样会显得对比明显,“万绿丛中一点红”就是这个道理。若是近景则可以随意地安排和设计衣服的颜色,因为人的皮肤和头发已经能和环境的颜色区分开了,就不用刻意改变人物的服装颜色。在电影中,颜色也可以表现喜怒哀乐,传达情感和信息,色彩的各种搭配还可以显示出不同的视觉感受。这都是服饰色彩在电影中的魅力所在。人类对色彩的敏感度是取决于主观性的,也是生理学的学科证明。电影作品能否感染观众是电影艺术家们共同的心愿,而色彩恰恰是展示电影艺术思想的重要手段,也是感染观众情绪的造型因素。电影中的色彩往往比现实生活中的色彩更加丰富,更具有艺术魅力和感染力,因为它需要周围各种环境的衬托,甚至是人为的造景,例如,电影《画壁》,主人公是邓超饰演的朱孝廉,孙俪饰演的芍药,闫妮饰演的姑姑等,每个人在戏中都有很强的个性特征,着装也不一样,朱孝廉等三人误入万花林,景色是那么美丽,蔚蓝的天空、雄伟的建筑,里面的百花仙子着装都是异常漂亮,根据故事情节的发展,画面的构成也是不断变化,她们所穿服饰的色彩非常艳丽,搭配比较完美,比如说,芍药穿的衣服就大致与芍药花的颜色接近,后面还有牡丹、翠竹、百合、丁香、云梅、雪莲和海棠等,她们的服饰颜色也是与她们名字的花名一致的,剧中三个凡间男子的到来,也彻底打乱了万花林的“秩序”,男人迷失在梦幻仙境里,人性即将受到考验;欲望、贪念、爱恨,引发了一场仙界战争,一念天堂、一念地狱,故事情节引人入胜,各位仙子的服饰五彩斑斓,服装款式新颖独特,可以说,电影《画壁》是把服饰色彩的艺术与电影画面构成结合最完美的一部电影。
服饰艺术在电影作品中的审美期待
一、 影像动画艺术的普及化发展概述
影像动画艺术之所以能在电影媒介中得到广泛运用并非偶然,若从专业角度来看,电影与动画的都是以定格画面为基础发展而来的视觉化艺术,而且在影视动画艺术前期发展中,影像动画的镜头组接与剪辑手法与电影创作依然有着众多相似之处,加之影像动画的普及化发展是建立在电影媒介基础之上的,使影像动画艺术创造与电影媒介有着密不可分的内在联系。
(一)影像动画艺术的发展脉络梳理
翻开历史篇章,影像动画的早期发展是在维多利亚时期,魔术幻灯、西洋镜可作为影像动画的前身,多以实时影像为主,但无法存储的弊端使其难以得到普及发展。进入20世纪以后,电影媒介走进人们的日常生活,摄影、胶片技术的诞生,为影像动画翻开了新篇章,手绘、逐帧拍摄等创作手法成功克服了影像动画艺术不可保存的弊端,使大量优秀的作品走进了人们的生活。迪士尼公司创作的白雪公主、唐老鸭、米老鼠等动画形象也成为数代人铭记终身的经典,而这一期间内国内动画艺术创作也有《葫芦娃》《小蝌蚪找妈妈》《大闹天空》等大量优秀作品。在科技创新的推动之下,计算机网络技术在为人们的生活日常带来更多便捷之时,该项技术也为众多艺术领域注入了新的活力,影像动画艺术就是其中之一。在数字化媒体时代,影像动画的创作发生了质的变化,除传统二维平面动画以外(即传统动画),3D技术的融入使影像动画的视觉冲击力更强。
(二)影像动画艺术与电影媒介的不解之缘
尽管影像动画艺术发展起源已有上万年的历史,但若深究其发展脉络,影像动画艺术的普及化发展应在20世纪,期间大量优秀的影像动画作品倍受大众喜爱,而推动其发展的正是电影媒介。电影作为最早的动态视觉化传播媒介,众多艺术门类在其早期视觉化发展之中都在尝试利用电影媒介来对自身进行推广,影像动画艺术就是其中之一。迪斯尼成立以后,为迎合大众的观影习惯,1928年迪斯尼以电影表现形式创作了首部长篇动画电影《白雪公主》,从此拉开了动画电影的发展序幕。1935年到1955年期间,迪斯尼公司还利用电影的创作思维创作了大量优秀的动画电影作品,如闻名于世的《三只小猪》《花儿与树》及米老鼠系列动画电影,其中米老鼠系列动画电影还荣获了1952年奥斯卡金像奖,也使影像动画与电影结下了不解之缘。[1]
二、 解析影像动画视觉表现手法的独特魅力
纵观影视动画艺术的发展脉络,我们不难看出,影像动画艺术的普及化发展道路是建立在电影艺术发展之上的,无论是美国迪士尼公司所创作的大量优秀影像动画作品,还是国内早期所创作的《小蝌蚪找妈妈》《大闹天空》等影视动画作品,电影媒介都是影像动画艺术的首选载体。但若从表现手法及创作角度来看,影像动画艺术创作的视觉表现有着其独特之处,尤其是进入数字媒体时代后。经众多影像动画创作大师的辛勤付出,如今的影像动画艺术创作已日渐成熟。鉴于大众对于电影媒介的普遍认可,影像动画艺术的大量作品的传播推广依然离不开影视媒介的支撑。综合近期几年影像动画艺术的发展来看,其视觉表现手法的独特魅力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色彩运用更为丰富
色彩基调是众多通过视觉来表现的艺术门类必须考虑的要素之一,在影像动画艺术的创作过程中,色彩基调是创作大师们优先考虑的环节。在影像动画的发展之中,动画作品的创作都是通过手绘方式实现的,对于创作者的美术功底要求较高,但也为其带来丰富的创作空间。例如,在我国早期的影像动画作用当中,《大闹天宫》在色彩基调的把控上就具有自身独特的魅力,创作者在绘画时,不会过多考虑外在因素限制其主观思想的情感表达,可充分发挥自身想象力进行色彩搭配,大胆的用色不仅使得该部作品具有浓厚的民族气息,也使画面更具冲击力与想象力,主要人物孙悟空看似随意红、黄搭配堪称类似人物创作的经典配色,2015年上映的《大圣归来》在孙悟空人物的创作的,配色上依然传承了我国早期影像动画创造经验,除此之外2016上映的《大鱼海棠》不仅故事题材取自我国古典文化《庄子・逍遥游》,其色调基调的搭配也极具中国传统文化特性,在推动国内影像动画产业发展的同时,也向世界展示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魅力。
(二)人物造型更具个性
人物造型是话剧、歌剧、电影、电视、动画等众多艺术门类在创作之中都需涉及的环节,但多年的发展实践表明,影像动画的人物造型是众多艺术门类之中最具有个性化的。例如,近期上映的动画《冰川时代5》的人物设计当中,突破客观事实的、拟人化的人物造型方式为都体现影像动画在人物造型中独特的魅力与优势。纵观影像动画的发展历程,在多年发展之中米老鼠、唐老鸭、多啦A梦、汤姆与杰克、大力水手以及中国近期动画所创作的喜羊羊与灰太狼等众动画人物形象,在为人们带来欢声笑语的同时,典型化、个性化人物造型所折射出的深刻蕴意也时常引起人们深思,引发人们思考更多关于人性的问题,达到进化人们思想的作用,例如《海底总动员》中小丑鱼对自由的渴望、《怪物史莱克》对爱情的追求以及近期《大圣归来》的孙悟空对善的追求、《摇滚藏獒》中波弟对音乐的执着等优秀影像动画作品人物,不仅在人物造型方面极具个性,所宣讲的真、善、美也值得大众学习。[2]
(三)动作设计更为夸张
我们不难看出,“运动”在影像动画视觉表现中的重要性,加之影像动画艺术创造不会受到客观现实的制约,为此,在动作表现上影像动画创作依然具有自身的优势。例如在家喻户晓的《猫和老鼠》影像动画之中,该部作品大量引人发笑的场景设计源自于汤姆追赶杰克的戏份,创作者则充分利用影像动画在视觉表现上对“运动”的独特优势,天马行空的追逐画面极具创意。伴随数字化时代的到来,影像动画艺术在动作设计上的独特优势又再一次得到体现,例如在《功夫熊猫》《小黄人》系列、《冰雪奇缘》《冰川时代》等众多在数字媒体时代所创作的影像动画作品,各种人物的动作设计视觉冲击力较强,极其容易调动观众的情绪,让观众感受的观影的乐趣。
三、 影像动画艺术表现手法在电影媒介中的巧妙运用
尽管影像动画艺术与电影媒介已有较深的内在联系,但鉴于两者视觉表现手法上的差异,也使得的影像动画艺术与电影存在本质上的区别。电影的本质在于利用摄影机的照相功能对现实社会中客观存在的事物进行真实性描述,为观众展示的是特定的人、特定的环境下所发生的事件,一部优秀的电影作品在充分还原现实生活的同时能给予人们心灵的慰藉;影像动画则不同,动画的创作手法决定影像动画作品是艺术与技术的有机结合,其艺术性体现在视觉的表现上,影像动画艺术能给予创者更多创作空间,可将小说、文学、音乐、传统绘画等众多艺术表现形式融入其中,所创造的作品既可是对现实生活场景的还原,也可是创作者自身想象的、假定的场景。从创作角度来讲影像动画艺术在视觉表现上具有更多的优势,致使影像动画在利用电影媒介进行传播之时,电影创作者们也在通过不断的尝试将影像动画的视觉表现手法运用到电影作品的创作当中,其中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电影创作对动画视觉表现风格的借鉴
鉴于影像动画在视觉表现上的特殊魅力,电影在发挥自身媒介功能对其进行传播之时,电影创作者们在视觉表现上也逐步尝试引入影视动画的视觉表现手法将之融入到电影艺术作品的创作之中,其中也有大量较为优秀的作品值得电影创作者们学习与借鉴,例如昆汀・塔伦蒂诺在电影《杀死比尔》,在视觉表现上就运用了大量影像动画的视觉表现手法,不仅使得影片的打斗场面更加宏伟,也使得该片的整体风格更加新锐;除此之外,《罪恶之城》系列电影也在制作中运用了大量影像动画艺术的视觉表现手法。[3]从题材上来看,《罪恶之城》改编自弗兰克米勒同名漫画,为此在视觉表现上该片在拍摄之时也创新式的融入了影视动画的视觉表现手法,个性化的人物设计,夸张的打斗场面以及突破常规的用色,使该片在大众心中留下了深刻印象,还在世界各大影展上荣获4大奖项与12项提名优异成绩。
(二)将影像动画人物运用到实景拍摄当中
将动画人物运用到实景拍摄当中,也是近几年电影拍摄常用的手法之一,尤其是在3D技术与CG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在电影的早期发展之中,还原真实场景是电影创作的主要表现形式,但伴随电影的多样化发展,电影涉及种类也日益丰富,除剧情片、动作片以外,科幻题材电影深受大众喜爱,在国内电影市场当中还有以我国传统神话故事为主题拍摄的电影。早期的电影拍摄,一方面由于缺乏相关技术上的支持,另一方面在视觉表现手法上缺乏创意,很大程度上限制了该类电影的发展。如今科技创新日新月异,在相关技术的之下具,有前瞻性思维的新锐导演也在尝试将影像动画人物运用到实景拍摄当中创作手法来制作电影。虽然《海底总动》《玩具总动员》等电影当中观众都会看见真实拍摄场景,但将该种视觉表现手法运用得较为成熟的电影,应属在2015年上映的《捉妖记》,该片核心人物之一――胡巴就是采用较为典型的影像动画视觉人物造型设计出的人物,将其运用到实拍场景当中虽然具有一定难度,但在制作团队的精心设计之下也使得的该片成为2015年上映的热门电影之一,创下了24亿元票房。[4]
(三)利用动画视觉表现手法制作专场镜头
1.光在摄影艺术中的效应造型用光是电影摄影艺术的核心和灵魂。没有造型用光的渲染和烘托,电影摄影艺术的效果就难以充分发挥出来。光线可以构造丰富多彩的艺术造型,使物体呈现出鲜活的立体感,细致刻画物体的微妙变化。光在摄影艺术中的视觉效应可以通过调节画面明暗配置,构造视觉反差,突出画面的层次感和立体感,丰富剧情表达。对于摄影家来说,创新光在电影摄影艺术中的应用,就如同艺术家描绘精彩的书画作品,通过对造型用光规律的摸索和光线特征的把握,充分传达造型用光的视觉语言。
2.光对摄影艺术造型的表现力造型用光是构造影视画面层次感、立体感,并形成视觉冲击力,增强画面层次效果表现力的主要影响因素。根据电影艺术创作中光线方向与太阳照射物体方向的差异性,可以从顺光、侧光、逆光等三个不同采光方向探索造型用光对摄影艺术的表现力。这几种光的组合和演变,使作品呈现了各具形态的艺术效果。如顺光以物体受光面的均衡多层次、多维度地再现物体的质感和艺术效果。侧光表现出鲜明的反差、强烈的视觉冲击力,空间立体感和层次感比较强。逆光侧重于对空间深度和环境气氛的烘托,偏向于对物体轮廓的勾画。
3.光对色彩还原的要素光在色彩传达中的再现与还原构成了五彩缤纷的彩色世界。根据造型用光的特点,可以将光对色彩还原的要求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即光的属性特征。不同的光在影像效果和色彩表达中有着不同的表现。如自然光和人工灯光的区别,成像效果也截然不同。从光的来源方向来看,直射光和散射光在影像摄影过程中的造型效果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性。直射光无论是线条还是影调都比不上散射光柔和;顺光与逆光的差异,顺光拍摄物体光线较为均匀,但缺乏相应的空间纵深感和画面质感。逆光曝光不充分,但在特殊的摄影场合,这种摄影手法反而更能表达摄影效果。从造型用光的光线强弱来看,强光有利于烘托画面的层次感,制造出绚丽的画面,弱光摄影往往给人以意想不到的惊喜。
二、电影摄影创作中造型用光的技术处理和艺术表现
造型用光在影视创作中有着特殊而又关键的作用。光源在被拍摄物体的外观、立体空间、彩色构成等方面都有着特殊的运用。因此,在拍摄过程中应通过光线调节和搭配,尽量呈现出被拍摄物体的艺术性和视觉美感,巧妙运用不同性质的光线,合理搭配自然光和人工光,深度融合到画面的意像中。摄影师在拍摄过程中要智慧与技巧并存,巧妙构思,灵活运用,把握好造型用光的影像效应与“光感”,结合被摄物的影像特征,调和好画面气氛,增强被摄物的空间深度感和画面层次感,灵活运用大自然赋予的丰富自然光彩。造型用光的完美技术处理,既要求摄影师具备相应的职业素质和一定的专业水平,又要求他们能够发挥创意,创新造型用光在摄影创作中的巧妙运用,只有这样才能达到较好的艺术造型效果。影视创作因为有造型用光的灵活运用,才会让观众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接受摄影作品中传递的思想观念和情感认识,体会其中蕴含的艺术价值。为了渲染影视作品中这一主题的表达,就需要确定好光线方位、光线强度、光线性质等综合效果的处理。当作品中的光线、色彩等达到一定比例时,就会让人产生一种宛若仙境而又难以言表的视觉美感。优秀的影视艺术作品一般都有其独特的审美价值和创作理念。
加大造型用光技术处理在电影摄影创作中的应用,将会推动电影摄影创作艺术的发展,并将创造出丰富多彩而富有艺术气息的作品。电影摄影创作中造型用光的艺术表现是丰富多彩的。在影视创作中拓宽造型用光的艺术表现,有助于丰富影片的故事情节并提升影片的艺术价值。如电影故事情节中合理运用光线可以使画面的内涵和意义表达更充分,更能渲染出故事情节和环境气氛。人物形象的刻画中巧妙运用造型用光技术,可以充分传达出主人公复杂的内心世界和深挚的情感表达,为人物形象的塑造和故事情节的发展提供帮助和支持。同时造型用光在摄影创作中的运用也可以做为重要的情节因素,通过造型用光的动态展现和运动韵律营造出或紧张、或欢快、或恐惧的环境气氛,进面渲染故事背景,丰富故事情节。造型用光还可以提升人们的艺术审美效果,影视创作中摄影师引导被摄者调整姿态或笑容,或创造性地运用光线,让观众产生美的享受,阐释艺术美的主观认识。
三、促进电影摄影艺术与造型用光的良性互动
1.将电影摄影艺术视觉节奏与造型用光有效结合电影摄影艺术是一种特殊的视觉语言,能够超越地域、文化、生活习俗等方面的差异。电影摄影艺术在构思、用光、色彩等方面的改进和提升,有助于增强画面的视觉语言,产生足够的视觉冲击力,让欣赏者产生实实在在美的享受。而光是调节摄影画面效果的调和剂,将造型用光与取景构图、画面处理、题材创新等结合起来,可以创造出或精彩绚丽,或动感有力,或意境十足的美丽画面。有人将造型用光看作是摄影艺术的生命,事实确实是如此。造型用光可以渲染出影视作品的画面气氛,突出画面的质感并不断提升画面的艺术造型水平。真正的摄影师都是善于全天候运用造型用光的集大成者,无论是白天还是黑夜,他们总能够在复杂的光线环境中创造出优秀的摄影作品。将电影摄影艺术视觉节奏与造型用光的有效结合,还要注重画面的影调与色彩之美,通过调节画面中明与暗的布局比例以及色彩的搭配,产生或具有强烈对比度,或柔和平缓的影调变化。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将造型用光与电影摄影艺术视觉节奏结合起来,能够从不同的角度来维度来影响人们的心理感受,从而使艺术作品富有艺术魅力和感染力。
2.创新造型用光技术,增强电影摄影的艺术性影视作品中造型用光的呈现形式是多样化的,不同的环境、不同的气候条件、不同的空间位置等都会对摄影效果产生一定的影响,这为创新造型用光技术提供了可能。电影摄影中造型用光的应用和创新,不仅关系到影视画面的效果,而且关系到整个影视作品故事情节的表达。如在塑造一个冒险者从黑暗的山洞中穿梭而过时,由外到里,由浅由深,由明到暗等,冒险家的身影由清晰变模糊,欣赏者或观众的整个身心随着画面的上动态光线变化而变化,神经也开始逐渐绷紧。这种环境气氛的渲染,画面立体感和层次感的呈现、人物形象的塑造等都高度依赖造型用光并成为影响整个影视画面效果的核心要素。如果对造型用光技术加以创新和改进,就可能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产生难以言表而又具有较强视觉冲击力和震撼力的优秀作品。
[关键词]技术;审美;沉浸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0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沉浸性体验:1908-2008中国百年电影声音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10YJAZH010)。
匈牙利著名电影理论家贝拉·巴拉兹曾经说过:“电影里面的声音有一天能像电影里的画面那样成为一种可驾驭自如的手段。……声带有一天能像画面那样从一种复制的技术转变为创造的技术。”[1]著名大导演乔治·卢卡斯也认为声音作为电影艺术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和画面占有同等的对电影叙事和情感渲染的推动作用。声音进入电影创作领域近80年,确实已经成为能够驾驭和创作的技术,它的进入绝对不是偶然,它已给我们的电影艺术打上深深的烙印。
黑格尔指出:“艺术美是诉之于感觉、感情、知觉和想象的……我们在艺术美里所欣赏的正是创作和形象塑造的自由性。”[2]受众在对电影声音的审美接受中,接受主体会根据自己生活阅历、情感体验、个体兴趣等,对电影艺术作品进行鉴赏。对电影声音艺术的审美接受是随着技术发展的不同阶段而使主体有着不同的审美嬗变。从早期声音记录技术发展中对于电影声音感知到模拟技术下的声音对于画面的视觉延展再到以主体参与为主的沉浸式体验,已充分让我们感受到声音艺术创作接受的主体审美过程是对于电影声音艺术二度体验的过程。在电影声音的二度体验过程中,作为电影声音的创作主体和电影声音的审美接受主体都是在体验着影片中的情与境,感受着真与理,将我们自身无论是创作者还是接受者的本质力量对象化到电影声音艺术中,充分调动接受主体情感、知觉、想象等,从而获取较高的审美体验。由众多的对于电影声音审美接受主体构成的共同感悟所创造出的审美体验,恰恰体现出作为艺术鉴赏的大众性,而大众接受体验出的丰富的含义远比创造主体给予电影作品的意义要全面与深邃。无论是对于电影声音的设计还是接受者对其能够进行鉴赏,一定是建立在声音技术不断发展的前提之下,因此声音记录与还原的媒介技术就已然能够成为电影声音设计者与受众审美接受的桥梁与纽带。
一、“入乎其内”:追求技术本位中电影声音听觉感知的审美接受别林斯基曾经认为,欣赏美应该具有“美学情感”,如果只是一味地“用脑子去感受艺术,而没有心灵的参与”,那就“几乎比用脚去理解艺术还更坏”[3]。对电影声音艺术的审美接受过程中也是达到创作者与鉴赏者互相影响、互相作用的过程。如果没有接受主体对于声音在电影艺术中表达的正确理解,就不能够引发受众的共鸣,如果没有创作者对于声音元素的理解与加工,就不能让接受主体感知影片的主题与情绪,因此创作者的创作与接受者的鉴赏就密不可分。“入乎其内”自然也就成为早期电影创作者对于声音元素的设计和接受者对于电影声音审美接受的平衡点。
在世界电影史上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就是声音元素的加入,1927年出品的电影《爵士歌王》中当男主人公唱完一首歌曲后,说了两句台词。无论是创作者无意的创作,还是其有意的存留,就是这两句话却让接受者感同身受般地感悟着主人公所说言语的内涵,加强着我们对影片的深刻理解。主人公的内心世界与命运似乎在他的台词中更强地表达出来。“入乎其内”就是创作者在利用声音元素创作的时候,希望能够达到和接受者同样的情感共鸣,而实现对其画面内涵的感知。实际上早期即使没有台词的电影艺术作品,也利用了声音的另一个组成元素音乐来达到“入乎其内”的共鸣作用。像影片《战舰波将金号》中虽没有对白与台词,但是却有其音乐的伴奏。早期的电影没能够做到把声音记录到媒介上,但是在现场为了营造其不同的气氛,现场会请来乐队根据画面的播放而配上不同旋律的音乐,情绪的感染就在于音乐中不断地加强,更符合了接受者观影时的心理期待和情感体验。但当时仅限于声音技术的发展,还不能够把声音元素作为独立的创作元素而考虑,因此此时对于声音的接受也只能够停留于“入乎其内”,既电影声音的接受者通过声音达到对于画面的感知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