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高中语文优秀教学案例范文

高中语文优秀教学案例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高中语文优秀教学案例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高中语文优秀教学案例

第1篇:高中语文优秀教学案例范文

媒介对未成年人的思想和道德的影响越来越明显。为了使青少年能够适应在各种媒介包围下的健康成长。迫切要求我们进行媒介素养教育。 媒介素养是一种具有综合意义的语文素质和能力的培养。开发媒介语文课程资源符合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要求。

新课程明确提出了开发课程资源的新理念,将课程资源建设纳入课程改革计划。新时期的中学语文教学就要引入多维媒介资源,拓宽文本平台,培养学生具有全面的信息鉴赏、批判和加工的能力,形成良好的道德素养和审美表达。在媒介素养教育实践中,学生可以从语言艺术、社会(政治、经济)、历史、视觉艺术(美术)、多媒体技术等角度去探究实际问题。

媒介素养教育对语文课程的意义重大。媒介素养教学为学生提供了非常广阔的听说读写活动了空间。首先是提供了鲜活生动的学习内容。电影、电视成为语文教学的学习媒介。网络媒介更是为学生获取海量信息,开阔视野,增强认知的重要渠道。学校拥有书籍、期刊、视听资源、可以进行文字处理、图形设计和科学活动的计算机并且附有支持图书搜索与信息检索功能的图书馆,可以为学生的听说读写活动提供了丰富的印刷和非印刷文本的资源。如果能将媒介素养所涵盖的诸多媒介引入语文课堂,学生的学习内容将会更丰富。其次是为教师的教学方式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当今传统平面媒体较之新兴媒体的最大弱项,一是时效性差,一是很难解决与受众直接面对面的互动。网络使文字、声音、图像融为一体。而这为我们理解新课程所提出的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高中语文课程的“总目标”被确定为“积累・整合”“感受・鉴赏”“思考・领悟”“应用・拓展”“发现・创新”。语文教学的总目标也同时指出了培养和发展媒介素养的目标。

媒介素养教育与当前语文课程的整合

1、阅读

(1)阅读叙事性作品,能梳理故事情节大意,简单描述重要的场景、人物和情节,能抓住细节,分析人物,理解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情感,欣赏作品中的生动形象和精美表述,领会思想,说出自己的深切感受。

(2)阅读诗歌,找出多个意象,想象文字描述的情境,揣摩诗人的情感。鉴赏诗歌的思想和艺术。从优秀作品中受到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热爱和谐的社会和自然。

(3)欣赏抒情或阐述哲理的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领悟作品的内涵,培养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深厚情感。

(4)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样式。进一步了解电影、电视、广播、网络等信息平台。能够区分写实作品与虚构作品,评价媒介信息的可靠性和可信度。

(5)借助读物中的图画阅读。了解图画主题思想。

(6)增加阅读量。通过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拓展阅读。实现探究性学习。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

2、综合性学习

(1)观察自然与社会,用口头或图文等方式表达自己的观察所得。

(2)关心学校、本地区和国内外大事,就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能通过各种媒体搜集资料,展开调查访问,组织班级讨论或举办专题演讲。能撰写心得或用图表、图画、照片等制作媒介作品表达观点交流思想,表达对世界的认识和理解。

(3)分析电视、电影、广播中的故事和形象,讨论创作意图和表现效果,收集整理影评、作品评论文章等,观察社会反响,能批判性的看待媒介信息,学习辨别是非善恶。

(4)能提出学习和生活中感兴趣的问题,经过讨论,选出研究主题,制订相应的研究计划,从报刊、书籍或各种媒体中获取有关资料,讨论分析问题,独立或合作写出简单的研究报告。

(5)能自主组织文学活动,在办刊、演出、研讨、采访等活动过程中,体验合作与成功的喜悦。

3、口语交际

(1)讲述媒体事件,阅读、解释和说明媒介产品中所包含的信息内容,评价媒介信息。遴选有偏见的、不可信的信息,进行反思和批判。

(2)组织演讲、课本剧表演、朗诵、辩论、采访、新闻评说等多种媒体形式的活动。通过口语交际的训练,形成人际交往与社会沟通的能力。

三、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体现媒介素养教育

(一)板块教学

1、阅读教学

(1)阅读教学的学习目的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读古今中外文化论著,拓宽文化视野和思维空间,培养科学精神,提高文化修养。以发展的眼光和开放的心态看待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关注当代文化生活,能通过多种途径,开展文化专题研讨。”“课标”关于阅读教学的目标阐述归纳起来有三个方面:一是培养语感;二是学习阅读方法;三是提高鉴赏能力(包括思想内容和表达方法)。

媒介素养的能力要训练学生通过各种文体的语文阅读,形成读懂媒介信息的能力。能够积极的思考、辨别媒介信息,了解媒体中的文化、经济特点。具有欣赏各种媒体独特的美学思想、美学形态的能力。能够主动科学的使用媒介,与媒介积极互动。建立表达、沟通、主动探索、独立思考的能力。

(2)阅读文本

(a)文学类文本:

文字类:古代、现代诗歌、散文欣赏,中外小说、戏剧名作欣赏

阅读文字类文学作品,可以提高学生的信息感知能力,培养他们的批判思维能力。还可以在对人物形象分析的过程中,提高习得信息的能力,培养辨证的善恶观。

教学案例

a.学习《荷花淀》,学习《边城》,通过两篇小说的比较鉴赏,学习作家熟练驾驭语言文字,为表现自己的思想感情服务。同样是清新的语言,不仅可以表现豪情,也可以表达伤感。熟悉祖国优美的民族风情画卷。

b.学习《荷塘月色》,学习《故都的秋》,通过两篇散文的比较鉴赏,学习用细腻的笔触描写所见所感,体会作者绵密的情感。培养爱国情感。

c.学习的《咏梅》,学习陆游的《咏梅》,通过古今两首同题词的比较鉴赏,学习文人借自然抒怀,表达志向。树立积极高尚的价值观。

视像类:电影、电视、话剧、歌舞剧

影视与语文联系非常紧密。与高中语文文本相关的影视资源很多。其中涉及到大量古代诗词、文言文、中外小说戏剧名著等等。

通过观看电影,学生以一种轻松愉悦的方式了解了文本内容,并对文本中的人物、情节、环境有了直观地认识和初步的理解评价。这种方式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和浓厚的学习兴趣。

在观看影片和阅读名著的基础上,学生会主动去交流观感,积极写影评,在和谐轻松的气氛中加深了对作品的理解。

与课文背景知识相关的有具有浓厚文化底蕴,能使学生受到文化熏陶的电视节目有很多。这些被学生喜闻乐见的节目,拓展了语文教学的视野,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培养了学生的道德情感。对学生形成美好人格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促进作用。

在语文教学中合理地利用影视资源,指导学生对电影的主题、风格、演员表演、摄影、背景音乐、美工、制作等方面进行分析。对情节顺序和角色动机等影视固有程式进行辨析。辨识媒介元素传递的信息,进行影评的写作等等活动 。

教学案例:

观看《林黛玉进贾府》,让学生仔细观察电视剧中的人物形象。林黛玉的“弱”,熙凤的“笑”,宝玉的“痴”,贾家姐妹各有特点的描述,让学生们一一对号,体会曹雪芹精心刻画人物的精妙和良苦用心。学习如何描写人物,如何刻画人物形象。

观看《祝福》,让学生分析电影中祥林嫂拿刀砍土地庙的门槛这个细节是否恰当。学生在观看影片的时候发现这个细节,而原文中没有。启发讨论。学生提出质疑,激烈讨论,各抒己见,充分地参与课堂,充分认识到祥林嫂的悲剧其实是旧社会、旧思想、旧制度造成的。多年挣扎在重压之下,反复遭受命运捉弄的祥林嫂们根本无力也无心反抗。学生对小说深刻的主题有了进一步的认知。

观看《雷雨》,学生发现剧本中侍萍把周朴园给的支票撕了,而电影中则是在油灯上点着了。让学生对比这两处细节,激起了他们的浓厚兴趣。讨论得出意见,“撕”比“烧”表达的内涵更丰富,感情更强烈。学生不仅学会了质疑,还懂得了借助细节分析人物的内心感受,体会了语言文字的美丽,提高了艺术鉴赏能力。

观看《林教头风雪山神庙》, 作品中没有明确说林冲是怎样的隐忍,但演员的表演无疑将他的忍气吞声,逆来顺受只求苟安的心理和性格外化在形象中。认真仔细的观察,深入细致的分析,能够使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得到提升。

(b)实用类文本:新闻体裁类:消息、通讯、访谈、时评、《新闻联播》《焦点访谈》《新闻调查》;人物传记类;科普类;调查报告类

新闻阅读是属于实用文体范畴。

学习新闻采访的步骤和技巧,掌握新闻的写作技巧,模拟采访并写简单的新闻。要学习批判性的阅读,能够在阅读时对新闻事实做出自己的思考,能辨别真假,能读懂新闻者的目的。更要有自己的价值判断。

教学案例

学习社论《大力弘扬灿烂辉煌的中华民族文化》

教学过程设计四个环节:

一、说出本文的基本内容:

1.灿烂辉煌中华民族文化具有三个显著特点: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影响深远。

2.要大力弘扬中华民族文化,我们应该对我们的民族文化继承、创造。

二、说出本文主要的表现手法:

从中华民族文化内容的广度和时间长度,一横一纵两个方面来说明它的特征,

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的民族自豪感

三、思考讨论:

1.小组讨论介绍任一课文中提到的文化现象或文化作品。

2.展示课前制作的民族文化小报。

3.拓展探究

①“古典民族文化与现代艺术的完美结合”,现代生活中还有哪些民族文化痕迹?

② 端午节和中秋节被列为国家的法定节假日,为了弘扬我们的民族文化,我们应该怎样度过这些节日?

学生整理出现代生活中的民族文化痕迹:饮食、书法、音乐(流行音乐中融入传统曲风,如王力宏的《花田错》《龙的传人》、周杰伦的《东风破》、《青花瓷》、《中国风》、陶哲《苏三说》等等)、服装(唐装、旗袍、手工刺绣、印花布)手工艺(剪纸、陶泥塑、宋锦、竹编、草编、手工刺绣、扎染、蜡染、手工木雕、泥塑、剪纸、民间玩具)、装潢(雕刻,镂空)、影视、杂技、武术等等!

弘扬民族文化就要学习民俗风情,了解节日传统,积极宣传、开展和参与民俗文化活动,学习民族艺术和技术,传承民族文化精粹。

本节课活动设计和活动实践中注意媒介素养教育与语文学习的结合,注重对媒介语言的解读与信息积累的学习。学生通过查找资料、深入思考、拓展讨论,习得大量知识,拓宽了艺术视野,陶冶了情操,培养了热爱祖国辉煌灿烂文化的情感。

(c)文化经典:古代“四书”、“五经”、《百家讲坛》《读书》《大家》《讲述》等。

文化经典,既称经典,就是因为保留了无数珍贵的人生经验和处世哲学,学习古代文化经典,可以开悟,可以提高分析能力和应变能力,可以增加智慧和生活经验。可以使人们了解社会文化、经济、历史,从而启迪未来。可以训练学生的理解能力,发展美学思想,培养创新力。

教学案例

学贽《童心说》引导学生思考这篇文章在当时和现在的意义。

“童心”就是真心,也就是真实的思想感情。文学都必须真实坦率四表露作者内心的情感和人生的欲望。在李贽看来,要保持“童心”,反对封建教育的桎梏,追求个性自由和解放的精神。与初步资本主义萌芽的社会经济状况相适应。这在当时的环境中自有它的进步性与深刻性,具有振聋发聩的作用。即使就当代来说,无论是对文艺批评,还是对教育的理论与实施,都具有深刻的积极意义。

新时期的中学语文教育贯通了中国古代文化和现当代文化,包含着不同渊源、不同背景、不同发展经历、也各有建树的多种文化。是一个庞大的文学文化体系。通过对多种题材、多种体裁、多种作用的文本的阅读和鉴赏,学生获得了认知、理解、比较、鉴别、评价文本的能力,也掌握了批判思考的方法,同时建立了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这也就实现了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进行媒介素养教育的目的。

2、写作教学

利用写作教学能够提高学生对媒介作品的解读和思辨能力。要引导学生关注身边媒介环境中的语文资源。看新闻、广告、电影、电视剧、听歌曲等时学会留意并积累有价值的语文学习材料,积累鲜活多样的生活素材。学生习作展示可以通过小组班级交流的形式,也可以通过板报、自办文学小报、等形式,还可以利用网络平台给学生提供发表交流的平台。

(1)文字材料作文:

学生要了解社会,积极思考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善于寻找立意角度,能深入剖析问题实质,提出自己的看法和主张,恰当地有效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才能在高考作文中立于头筹。

(2)图片材料作文:

20世纪传媒技术迅猛发展,人类从以印刷文字为中心的“读文时代”发展到以影像为中心的“读图时代”。读图识图说图的对象可以是照片、绘画、漫画、连环画节选、地图、明信片甚至请柬等等。

教学案例:

课文文本《祝福》中祥林嫂的画像,《装在套子里的人》中别里科夫的画像,文本人物:看图分析人物。

请学习小组搜集反映“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主题的优秀摄影作品。给作品拟标题,作简要的文字说明。说出你向大家推荐这幅照片的原因和目的。

学生搜集到的一部分照片。“我看社会”“我们的家园”“战争与和平”

学生们从和谐、发展、亲情、交融、环保、战争等角度,展开联想与想象,分析社会现象,说出自己的认识和评价。他们视野的宽度和思想的深度得到开发,语言表达的能力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通过小组合作,搜集照片,拟题,表述图片内容和自己的感想,学生主动的科学的使用媒介,欣赏媒体独特的美学思想和美学形态。他们积极地思辨媒介讯息,主动探索,独立思考,明白了受众在大众媒介传播过程中的位置,和自己与媒介互动的作用。锻炼表达和沟通的能力。

(3)文学作品鉴赏: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要让学生读古今中外文化论著,从而拓宽他们的文化视野,打开他们的思维空间。使他们能够以发展的眼光和开放的心态看待传统的和外来的文化。要通过多种途径进行文学鉴赏,开展文化专题研讨,整理出有价值的文学评论作品。

教学案例

指导学生专题赏析史铁生的《我与地坛》、罗曼・罗兰的《贝多芬传》、冯友兰《人生的境界》、蔡其矫的诗歌《川江号子》、庄子的《尊生》。写出自己的感受。

读《我与地坛》,懂得:当一个人能够豁达的面对死亡,以平静的心态看待和谈论死亡的时候,他当然就获得了坚强活下去的自信。

读罗曼・罗兰的《贝多芬传》,懂得:唯有真实的苦难,才能够帮助我们承担残酷的命运。不经过战斗的舍弃是虚伪的,不经劫难磨炼是轻佻的,逃避现实是卑怯的。

读庄子的《尊生》懂得生命是至高无上的价值,所以不能让任何东西损害和拖累生命,要珍视自己和他人的生命。理解生命的价值和尊严和对人的大关怀,是庄子思想中最有价值的部分。

读蔡其矫《川江号子》懂得:苦难的生活铸造了纤夫号子手的坚强性格。雄浑悲壮、跌宕起伏的号子,是川江船工的生活写照。人类就是这样用不屈的精神、伟岸的体魄谱写生命的最强音。

读冯友兰《人生的境界》,理解了人生的四种境界: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懂得:幸福始终把握在自己的手中。人生是在做事,不是在表演。我们的一生不是在创造奇迹,而是用自己的“心”在实实在在的做事,这就是我们对人生境界的最好解读。唯有用人生的“意义”来铺路,才能走出自己的境界,实现从“平凡”到“伟大”的飞跃。

经过这样一个关于”生命意义“的专题阅读,学生更加深刻地认识到生命之于我们的重要,不在于“活着”,而在于“有所作为”,为自己,为别人,为社会,为人类。学生的情感态度、思想观念、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都得到了培养。

(4)影视作品评论:

影视作品能够反映历史现象、社会生活和人生百态,能够丰富和深化对历史、社会和人生的认识。理解影视作品中表现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就能从中吸取思想和艺术的营养,提升艺术欣赏品味,丰富精神生活。

教学案例

欣赏《阿甘正传》,谈谈你怎样看待阿甘这个形象。又如何看阿甘一直在奔跑。本片的表现技巧是怎样的。

本片展现历史与个人的约定,以阿甘这样一个头脑简单、纯真,而又缺乏主见的小人物的经历透视美国政治社会史的史诗片。导演运用长镜头和蒙太奇手法,再现了历史场景和现实场景。营造出轮回交替、时光荏苒、物是人非的历史氛围。塑造的阿甘形象,不仅具有高度的代表性,而且是对历史的直接图解。在他身上我们看到了不怕挫折,尽全力去尝试的人生信条和宠辱不惊、大智若愚的人生态度。他的奔跑在这里既是一种行为方式,也是一种思考方式,它象征人类的积极向上、执著向前的行为能力和一种主动出击、坚持不懈的实干精神。

学生通过分析人物情节,体验人物的语言及内心世界,分析人物形象,从而明白“英雄源自凡人”,从中领悟到人生真谛。学到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解读影视作品的方法,提高了欣赏水平。

(5)博客、论坛、自办刊物

指导学生在网络上开博客,发微博,进入论坛,浏览别人的说法,发表自己的观点。随着媒介融合的进一步发展,学生可以通过各种媒介途径,随时随地发表个人意见、上传帖子、博客发言,直接参与媒体进程中,与网络媒体在线互动,随时掌握媒体动态,体会到媒体融合的好处。使用论坛交流.(可以是网络空间的,也可以是真实环境的)分享关于学习内容的研究成果或媒体作品。

指导学生组织文学社、诗社、话剧社、朗诵社等,创作文章、诗歌,改编撰写话剧剧本等。自办社刊、办刊、校刊,展现当代中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媒介素养。

3、语言文字应用

(1)新闻类:

新闻点评、消息概括等

(2)实用类:

编机短信、贺词、赠言、颁奖词、串联词、给活动拟名、编写宣传标语、广告词、解说词、新闻衔接词、接受采访、图文转换等

近年来高考命题中媒介信息事实越来越被关注,是考查学生语文能力的一个重要内容,主要在语用题中出现,综合不外乎以下几种内容的考查:

1)提取概括信息能力:一句话新闻,拟标题;

2)表达的准确、鲜明、生动和连贯、简明、得体:包括词语的辨析选择,词句的改错等,如新闻报道语言的准确性及一些常用应用文的表达;

3)看图表达:图(表)文转换,看图会意,看图作文,;

4)修辞能力:拟广告语,手机短信等;

5)感受生活,体悟生活,判断生活的能力。

目前我们对学生语文能力的考核越来越倾向考查学生主观理解、感悟与表达,联系生活,注应用。比如其中读图题的增加,就是因为我们越来越认识到读图能力是现代传媒社会必须的语文阅读能力,读图它能够考察学生的观察能力、理解能力、想象能力以及语言的组织能力。如2007年高考语文进一步强化了语言文字实际运用能力的考查,图文转换类题目,全国卷、广东卷、四川卷、山东卷等都设计了这类题目。

教学案例1 公益广告的欣赏和创作

观看“绿色出行”公益广告,说说你都看到了什么?广告创意有什么特点?请你试着构思,做一个广告策划,拟出公益广告语。

学生评价:简单的线条,清新的色彩,动画的设计,贴心的提示,既能很好的表现此广告作品的主题,又生动活泼,引人注目。真正起到倡导节约能源,降低排放,保护环境,绿色出行的作用。创意好,形式新,为人们喜闻乐见。

学生拟广告语:1.多种一棵树,世界就多一片绿色。2.我是有生命的躯干,你是有德行的贤者。3.尊崇自然,敬畏生命。4.自然不可改良,生活可以选择,选择绿色生活,健康适度消费。5.草木无情皆愿翠,行人有情多爱惜。等等。

教学案例2 商品广告的分析和认识

观看361°的商品广告,说出其广告语。谈谈你的认识。

广告语:“不屈服天生的高度,不甘于平凡的态度,不重复自己的角度,不追随别人的速度,不满足昨天的难度,有勇气你就可以挑战每一度。”

评论:好的商品广告,不单单是将产品的优点告诉观众,还要倡导健康的消费理念,宣传企业文化,弘扬社会风尚。如果单单是为了宣传产品,故意夸大产品的功效,或者画面粗制滥造,内容平庸低俗,只会遭到消费者的厌恶,就谈不上广告应该具有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了。

通过对广告作品的观看和分析,学生更进一步认识到广告的创作要求, 能够用批判思考的方式对广告这种媒介作品进行分析和评价。也对广告制作的过程和方法有了一定的认识。能够了解广告语言,读懂广告潜台词。能分清媒介讯息中事实与虚构的区别。能认识到媒介讯息中的商业性,识别广告传播的根本目的。懂得媒介的宣传功能和舆论导向功能。初步掌握简单的媒介讯息制作的方法和过程。可以指导学生制作班级文化宣传短片。进行班级交流和校内展示。

4、语言表达

演讲、课本剧、朗诵、辩论、采访、新闻评说等

教学案例

(1)指导学生自编自导自演课本剧《雷雨》

(2)举行 “爱我中华,勿忘国耻”主题演讲;

(3)展开关于“网络是把双刃剑”的辩论;

(4)指导学生对校长进行关于“科学减负,发展学生素质的举措”的采访;

(5)举行关于“理想 信念 追求”的主题自创朗诵诗会;

(6)观看《大国崛起》,展开讨论等等。

利用语言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多元的审美观,提高他们对传统媒介的认同感。可以班为单位,或在班际,或以年级为单位展开,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实现学生锻炼语言表达、实现语文素养和媒介素养的目的。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运用以下策略,对学生进行媒介素养的培养。

诱导式的授课方式

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激励者和共同学习者。教学要善于利用学生任何可能的直接经验。教育家Jerome Bruner提出课堂媒介教育可以采用螺旋式课程的概念。即以简单的方式引进,辅之以适当的方式,使学生由认知的基础层次,随着探索的进一步深入而逐渐走向能力的成熟。如随着学生认知水平的不断提高,教师从指导学生区分食物与广告产品,鉴别广告的目的,到试着评价广告的效力,到引导他们分析广告的技巧和影响力,到对广告的细节进行研究,考虑广告内容和技巧的经济效果,再到自己来设计和构思,甚至动手制作广告产品。这就帮助学生完成了了解媒介产品的内涵意义、提出问题、进行研究、甄别模式、创造出属于自己的媒介产品的过程。

询问模式组织学生专题讨论

为了激发学生积极的探索情绪,开放式的思考和提问,教师要善用询问的方式。这样可以激发学生对周边世界的好奇心,能及时的把大部分学生感兴趣的议题集中起来。如组织讨论如何看待明星炒作的现象。教师设置问题:请说说你知道的网络红人?说说他们是怎样走进人们的视野中的?他们在哪些方面很优秀?…… 当学生开始热议这个话题时,就会在学生中间形成一种共同的较强的意识,想要分析一些现象或问题。这时,集中研究和批判性思考的价值就会体现出来。

解读媒介环境

要是学生真正了解媒体,与媒体交流,教师必须要使学生明白,传播领域的每一种媒介都有自己擅长的领域,都有自己意识形态的倾向性,都有各自的特点。这就要想清楚一些问题:这种媒介在社会、经济、政治方面的用途是怎样的?这种媒介目前的惯例有哪些?谁是它最重要的使用者,怎样交流,交流什么?媒介与使用者之间是怎样相互影响的?有没有其他的媒介可以替代?这种媒介的技术要求?目前面临哪些限制?应该如何更进一步开发?获得关于媒介环境的详细深入的解读,是学生从根本上认识媒介、形成媒介素养的前提。

批判思考策略

批判思考又叫对话式思考。它使人理性的决定应该相信什么、采取什么行动。使人公正、理智,思维开放,追求真理,自我约束。太多的媒介信息会让我们在互相冲突的观点中举棋不定,而批判的思维模式能使我们避免迷失。运用批判思考策略,首先从媒介信息中找到其价值认定,然后鉴别这种认定的可靠性依据,接着要认清这些依据背后的隐含信息或缺失条件,避免加入习惯看法或偏见,通过这些得出这个信息逻辑上的矛盾,最终就能获得有力度的观点和论证。

创造性的经历

当我们的学生具备了对媒介信息进行解码的能力之后,还要训练他们用自己的智慧进行重新编码的能力。创造媒介产品的活动是媒介课堂的必要部分。学生只有在进行了复杂的操作之后,才会能真正领会媒介信息的内涵,掌握媒介产品制作的方法。如学生自己动手制作教师节感恩主题的多媒体作品。学生们用相机或手机进行拍摄,抓取精彩瞬间,遴选表现力强的画面,运用多媒体技术,将照片组合、剪辑、修饰,编辑文字,配乐解说,当作者和观众看到这作品为之感动而潸然泪下的时候,可以说,学生收获的不仅仅是媒介素养能力,他们也得到了情感和道德的升华 。

强调大众媒体积极的一面

大众媒介信息纷繁复杂,特征、目的和效用又都各有不同。教师要强调其中积极的特征。不应将自己的精英价值意识强加给学生,毕竟学生的阅历和认知水平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教师要鼓励学生去探索与他们当下的知识背景、文化处境相关的价值和品位。比如,在讨论清宫穿越剧、韩剧泛滥的社会意义和价值时,比较演绎四大名著的新版、老版电视剧时,让学生充分的自主的阐述观点,探讨媒介信息的特征。从而获得他们自己的价值观念的提升和飞跃。强调大众媒体积极的一面,有助于学生形成积极的态度,建立正确的价值观体系。

第2篇:高中语文优秀教学案例范文

近年来,面对基础教育面临的种种问题,尤其是面对许多基础教育学校把中学教育的终极目标定位于把学生送进高一级学校深造;中学生把中学阶段的学习看作是上大学的敲门砖的教与学上的急功近利和目光短视的现象,我们对我校传承百年的“诚恒”精神注入了新的活力,做出了时代的诠释。“恒”即恒远、持久。它不光指学生学习要有持之以恒的态度,而且指学校里的教育使学生难忘,亦即要在学生的脑海里留下恒久的印记、在学生的心里产生久远的效果,甚至对他的一生产生积极影响,使其终身受用。于是我们提出了“难忘教育”的主张,“实施难忘教育,实现教育难忘”既是我们的办学理念,也是我们的教育理想。

新课程要求教师与之同步成长,而有效实施难忘教育的关键在于有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本课题的核心概念是语文教师专业成长的内涵。简言之:“难忘教育”期待怎样的语文老师。

从大的方面而言,“难忘教育”追求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人品学问的同步卓越,因而“人品学问”是核心内涵的关键词。同时语文教师专业发展既是教师的专业成长或教师内在专业结构不断更新、演进和丰富的过程,更是以教师专业自主意识为动力,以教师教育为主要辅助途径,教师的专业知能素质和信念系统不断完善、提升的动态发展过程,涉及教师专业知识的发展、专业技能的娴熟、专业情意的健全三个方面。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第三章明确规定:“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教师应当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作为“专业人员”,教师需要通过不断的学习与探究历程来拓展其专业内涵,提高专业水平,从而到达专业成熟的境界。

重视教师的专业发展也是世界潮流。1980年,《世界教育年报》以“教师专业发展”为主题发表了一组系列文章,核心内容是:把教师视为提供教育教学服务的专业工作者,专业化的目标是发展教师的教育教学的知识技能,提高教学水平。

江苏省南通中学语文学科,曾经聚集了一批学问精深的先生。上个世纪初通中建校伊始,国文首席教员徐益修先生“江左国学大师”(王个簃语),以治学之余,报效桑梓执教于南通中学。徐先生一生“研治实学,不骛虚文”,这样的治学思想指导下的教学则“博洽多文,凝练厚重”。他的课往往旁征博引、山重水复,又要言不烦、文质彬彬。他以自己的丰厚学养奠定了南通中学语文教学的基本风格,并影响了一代代追随者、践行者。人品学问同步卓越的精神需要传承,卓越的前提是有坚实的专业基础,亦即“真力弥满,万象在旁”。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一)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课标”关于“教师和语文课程同步发展”有如下阐释:

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应认真研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研究自己的教学对象,从本课程的目标和学生的具体情况出发,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有针对性地组织和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在教学中,充分发挥主动性,创造性地使用教科书和其他有关资料。

教师要努力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继续学习,更新观念,丰富知识,提高自身文化素养;要认真读书,精心钻研教科书,在与学生平等对话的合作互动中,加强对学生的点拨和指导,实现教学相长。

教师应遵循教学基本规律,并根据自身的特点和条件,发挥优势和特长,努力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应从学生的需要出发,按照学校的规划,积极开设选修课,充分利用本校本地区的课程资源,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

(二)主体教育理论

主体教育的重心是关注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和培养,但是教师的主体意识不强,对主体教育理论的理解不够都会直接影响到主体教育的实施。故而教师的主体性也不可忽视。教师是教学过程的设计者和实施者,是课程开发者和管理者,提升教师的主体意识和主体能力是实现与课程“同步发展”的前提。

(三)人格心理学

人格是构成一个人的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的统合模式。它具有独特性、稳定性、统合性、功能性。人格是一个复杂的结构系统,它包括许多成分,其中主要有气质、性格、认知风格、自我调控等方面。自我调控是人格中的内控系统,具有自我认知、自我体验、自我控制三个子系统。

以马斯洛和罗杰斯为代表的人本主义论者认为,人是积极主动、追求自我实现的健全的机体,自我实现是人性的本质。人本主义提出人格的自我理论,包括自我观念、积极关注、自我和谐和自我实现四个要点。

四、课题研究的目标与主要内容

(一)通中语文学科优秀教师群体对学生终身发展的影响;

(二)新课程要求下的语文教师的专业发展;

(三)有效课堂教学与难忘教育;

(四)语文教师专业成长与难忘教育个案研究;

(五)难忘课堂教学实录;

五、课题研究的主要方法

(一)文献研究

搜集、整理相关资料,特别是有关南通中学语文学科的前辈人品学问同步卓越的回忆录

与研究论文。

(二)行动研究

组织课题组成员在学习专业理论的同时,努力运用于课堂教学实践,并写出课堂教学实录与教学反思。

(三)案例分析

分析难忘课堂的优秀案例,探讨教师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专业情意在建构难忘课堂中的作用。

六、课题研究的步骤

(一)第一阶段:1.材料采集——个案研究、教学实录;2.理论学习

(二)第二阶段:整理材料,分析研究;

(三)第三阶段:教学实践。

七、课题研究的主要过程

(一)第一阶段

1.理论学习

学习《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人格心理学》与相关的教学理论,为研究做好理论准备。

2.材料采集

搜集的教学案例有南通中学“导学式”教学案例,百年校庆“难忘教师”校友回忆录,研究论文有周度《南通中学前辈学者教学思想管窥》、许建平《江苏省南通中学人本化教师群体简介》。

(二)第二阶段

1.通过分析研究完成研究论文《从训练课谈语文教师对专业成长边际的突破》《30年前的名师们》。

2.确定走内涵式发展的专业成长方向。徐晓岚、李伟以古代文学尤其是古典诗词为专业发展方向。李伟的三篇论文《高中古诗词的人文教育价值》《古诗词意象教学三角度》《古诗词语言欣赏谈片》,有理论有实践,记录了个人专业成长的轨迹。夏立东的《内隐学习:促进语文有效教学的必要途径》,有力证明“教师的专业发展的平台首先是教学”的观点。

(三)第三阶段

1.教学实践及公开课展示

开设各级各类公开课、研究课20多节。

2.个人专业成长目标达成

课题组成员分别获评南通市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南通市直属学校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教学新秀。多人完成教育硕士阶段的学习,获得学位证书。

八、课题研究成果

(一)提升知能素质

语文教师的专业发展是教师的专业成长或教师内在专业结构不断更新、演进和丰富的过程。课题组成员立足于学科专业理论,走内涵式发展的道路。

《读词小札》记录了教师个人专业发展由“教书育人”向“学术”领域“突破”的成长轨迹。

“小札”选唐五代两宋词人五十八人,选词约一百首。辑取古今词论,意在为非专业人士引入专业视角,提供一定的赏鉴武器。词论多选取灼见精警的。而札记有从某一词论生发开来,展衍深化的,更多的是融入个人情感的感悟,记录一般学术视野以外的解读体验。同时引进多元解读的观点,在继承的同时赋予了些许“现代”特色。当然,“个性化”又不能脱离词的“一般性”,因此特别注重词的形象性、抒情性与音乐性的分析。

“散论”系作者多年来词学理论学习与研究的心得,简择出四十篇,分为八个方面,每个方面涉猎五个问题,汇成一家之言。

《读词小札》作为“难忘教育”系列丛书之一2012年2月由东南大学出版社出版。

知识结构需要更新与丰富,要真正提升知能素质还必须突破学科界限。课题组以语文训练为切入口,从“多题一解揭规律”、“一题多解重多元”、“一题多变求应变”三个方面论述突破狭义的学科知识与借鉴其他学科的基本原理的重要性。研究成果《从训练课谈语文教师对专业成长边际的突破》发表在2008年10月的《语文教学与研究》上。

《弹性表达之于情思的外化》一文是研修专业理论与“突破”专业限制有机结合的案例。“弹性表达”借助的是物理学的一个基本概念,是“突破”专业限制求发展的思想方法的体现。“弹性”又是闻一多先生关于诗歌理论的重要学术观点。文章以丰富的材料,从“清灵而飞动”、“丰润而蕴藉”、“格高而韵远”三个方面,探讨弹性表达在情思的外化中的作用。实践着教师专业成长走内涵式发展道路的理想追求。

教师专业成长的平台是教学,有了坚实的专业基础,还需要有娴熟的专业技能。《让课堂彰显“语言”的魅力》《内隐学习:促进语文有效教学的必要途径》《试论阅读教学中的思维能力训练》《简约而不简单》《论视觉文化背景下高中语文审美教育的误区》等研究论文,反映了课题组成员在提升专业技能方面的教学实践与理论思考。

(二)完善信念系统

完善信念系统,需从健全专业情意入手。《30年前的名师们》一文深入到精神与器识层面探讨“难忘教师”的成长规律。“理想主义、薪火传承”是南通中学前辈们之所以令人“难忘”的两大显著表征,也是他们“美丽人生”的突出表现。“真力弥满,万象在旁”,不断实现主体精神的超越,是他们的人生得以美丽的原因,也是他们信念完善所在。“乐为人师,羞为经师”是他们的职业理想,也是“难忘教师”专业成长的方向。

课题组认为,理想主义者是最美丽的。正如美丽的色彩需要自我调配一样,要创造美丽的人生离不开审美化的人生设计。小到一个阶段,大到整个人生,都要有所规划。选择什么样的目标,追求怎样的境界,要了然于心。在进行审美化人生设计时,要关注社会,分析、总结现实人生,清理纷繁的主客观因素,规划自己的人生蓝图。

要懂得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为。人生的轨迹只有一条,关上一扇门,才能打开另一扇门;每一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独一无二的轨迹,美丽与否主动权在于我们自己。有了人生规划,我们还要积极地付诸行动。在践行中,学会挑战危机、障碍和困难,挑战从来不敢触摸的领域;在实践中,调整人生轨迹,完善人生设计。同时人生设计一旦完善,无论遇到怎样的艰难险阻,都要躬行履践执著不移,这样人生才得以美丽。

该文发表在2009年12月《福建教育》上。

课题组通过研究发现,专业情意健全的老师,往往有自己的课堂教学审美诉求,教师的审美诉求,又是渗透在满足学科知识诉求、学生心理诉求的操作策略中的,而这些策略无不体现了教师“尊重生命,重视发展”的基本理念。《让课堂彰显“语言”的魅力》反映了这一研究成果,发表在2010年12月《阅读与鉴赏》上。

综上,关于完善的信念系统我们的基本观点是:

真力弥满,万象在旁——优秀语文教师的精神本质;

乐为人师,羞为经师——优秀语文教师的理想境界;

尊重生命,重视发展——优秀语文教师的职业操守;

凝练厚重,博恰多文——优秀语文教师的课堂教学。

(三)淬炼一支队伍

在研究过程中,我们发现,实现自身的专业成长是最令人难忘的。课题组成员实现了各自专业成长目标,成为南通中学语文学科的骨干力量,并以扎实的专业基础、娴熟的专业技能,在各类教科研比赛中获奖。

可题组成员还被聘为“江苏省优质教学资源(高中阶段)”研发创作团队主讲教师,面向全省展示我们的研究成果。

九、课题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及今后的设想

第3篇:高中语文优秀教学案例范文

一、高中语文选修课与必修课的异同点

(一)选修课与必修课的相同点

选修课和必修课,两种课型设计的理论基础相同,教学方法也基本相同。必修课常见的教学方法,也适用于选修课的教学,两者差别不大。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选修课也要遵循基本的规律,教师应当把知识都教给学生,不能随意舍弃。

(二)选修课与必修课的不同点

选修课和必修课两者理论基础的侧重点不同。必修课强调课程基础与均衡,旨在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文化修养和增强学生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必修课相比,选修课更强调学生的个性和特长,在内容上可选择性也更大。依照新课标的要求,选修课的可选择性学习更应该引起教师的重视。选修课的基本特点和必修课不同,所以选修课有更高的教学要求。并且它要求的活动也更多,为学生的自主探究和学习留下更大的空间。选修课的课程设计与必修课相比,应该要有更多、更丰富主动学习的时间,在综合性和实践性的学习活动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选修课是在必修课的基础上进行拓展和提高的,所以必修课和选修课之间关系密切,在教学内容上起相互补充的作用。

二、例谈“诗歌与散文”模块的教学策略

(一)专题式讨论教学以学生的实践探索为主

专题式讨论教学的特点是注重主题、内涵丰富,具有整体性、结构性、理论性,但它的完成需要有周密的安排和计划,还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并且时间跨度也比较长,往往需要一节甚至好几节课的时间。在选修课上,教师要充分调动起学生在活动中的积极性,学生具有浓厚的兴趣,才能保证其在学习上的热情。

(二)比较教学以学生自学为主

比较教学法是一种高效的教学方法。语文教材里的文章都是比较经典的,它和其他优秀的名家名著,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这给教师进行比较教学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在选修课的教学中,教学要以学生自学为主。以选修一《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一单元的屈原《湘夫人》教学为例,可以让学生尝试自己当老师。教师在简单讲解该单元的教学要求和写教案的基本要点后,让学生自己去搜集资料、书写教案、以及做课件。教师在旁边做一些必要的指导,让学生在诗歌意境、写作手法等各个方面进行对比性的自学。整个过程中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会很高,可以取得不错的教学效果。

(三)角色扮演教学讲究因材施教

角色扮演教学具有形象性。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对这个角色的了解来发挥表演,将角色的特点生动地表现出来。教师可以把学生分为演员和观众两个部分,观众在观看表演的同时,应当交流各自的所想所感。演员和观众的角色可以进行互换,这样既增添了课堂的乐趣,又能让学生学到知识。角色扮演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让学生将自己的爱好和特长结合起来,所以,要根据学生的特点进行教学,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教学案例:高中语文选修课程《先秦诸子选读》的教学:

组织学生表演相关联的一组人物,具体步骤如下:第一,选拔一名导演。要求学生积极报名申请,申请内容要包括如何选定演员,如何进行排演等。通过这项活动,可以培养学生对舞台剧文本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第二,选拔若干名演员。要求学生都积极报名。学生递交书面申请,申请内容中要写明自己想要扮演的角色及理由,对于这个角色的理解,以及将会如何来表演这个角色。这项活动有助于引导学生积极地研讨文章内容,分析人物形象,把握人物性格特征,并给出自己的观点,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第三,学生上台朗读自己写的申请,由老师和学生进行评判,选拔出导演和演员,然后进行表演。经过师生的观看和评价后,选出一名最佳演员,并且给其颁奖以资鼓励。第四,表演分为两轮,分别用原文和现代汉语进行表演。目的是让学生不仅会朗诵古文,而且还能理解其中的含义,将其翻译成现代汉语,达到熟练掌握文言基础知识的教学目标。

第4篇:高中语文优秀教学案例范文

关键词:龙都文化;开发;利用;创新;实践;情感

地方文化是一个地方的灵魂,是其延绵不尽的精神内核,更是其永葆青春焕发迷人魅力的本质所在。在世界文化已经越来越趋于多元化的今天,每个国家和地区都十分重视对自己本土文化的保护,并且都努力在学校的教育中引入地方文化教育,以保持自己民族特色的鲜明。《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也同样十分重视文化育人的作用,要求“使学生通过优秀文化的浸染,塑造热爱祖国和中华文明、献身人类进步事业的精神品格”因此高中语文教材中安排了大量的具有浓郁地方文化气息的文学作品来感染学生进而教育学生。

本文指的是周口地区的龙都文化。所谓龙都:六千多年前,东方夷族著名首领太昊伏羲定都宛丘(今淮阳),教民结网捕鱼、狩猎、饲养牲畜、烤煮食物,开创了中国原始畜牧业,结束了茹毛饮血的状态。又正姓氏,制嫁娶,以龙纪官,把龙作为华夏民族的图腾,自此,宛丘称龙都,中华民族始称龙的传人。伏羲死后,葬于淮阳。其妹女娲首领。继伏羲兄妹之后,炎帝神农氏称王,定都于此,故曰陈(淮阳自此称陈)。当时野兽渐少,人口渐多,常常食不果腹。神农就领导先民尝百草,种五谷,开创了中国的原始农业,华夏民族的生活由游牧过渡到定居。夏代,陈属豫州。周封舜后裔妫满于此,称陈国。西汉,高祖十一年,刘邦封儿子刘龙为淮阳王,陈称淮阳国。三国魏太和六年,著名诗人曹植被其侄曹睿封为陈王。以后的各个朝代淮阳都是郡、州、府建制,一直是豫东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后周口建专设市,淮阳一直是周口的属县,周口从此为"龙都"。它文化厚重,太昊伏羲氏在这里定姓氏,画八卦,织网罟,以龙纪宫,是农耕文化发祥地和龙文化发祥地。它又是儒家思想的发祥地,孔子三次来陈,讲学四年,形成了《论语》的核心思想。还有民间故事《包拯陈州放粮》《岳飞三复淮宁府》等灿烂的文化。要将这些灿烂的根文化,自然地融入到课堂教学中,并使之成为学生成长的养分的课程,无疑承载着发展和传承这种地方文化的重任。这是新课程改革的需要,也是人才成长的需要。在语文教学中,结合地方文化进行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水平,充分发挥语文教学育人的功能,增进学生爱家爱家国的思想情感,促进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具体来说,可以达到以下几点功用。

一、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在当前多元环境影响下,文化泛滥的现实环境中,青少年对以娱乐性,刺激性和商业性为特征的大众文化和流行文化趋之若鹜,面对传统的东西却采取漠视和鄙薄的态度,这直接导致了学生对国家和民族感情的衰减。所以通过整理和利用地方文化资源,可以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乡土情怀与爱国主义情操。因此,加强对青少年创新思想的培养就显得尤为紧要和迫切。加强对青少年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培养,就需要改变过去传统的只重知识传授不重能力培养的教学手法,在语文教学中深入挖掘教材的人文色彩,注重情感教育的力量,通过实现与学生的心灵沟通、情感共鸣,带动他们的思维进入无限的想象空间,而一旦学的想象空间被打开,各种奇思妙想也就接踵而至,各种创造性才能也能淋漓尽致的发挥。而地方文化正是承载这一功能的最好工具,由于地方文化源自我们身边,贴近我们生活的实际,是我们的情感之根、成长之基,学生整日里耳濡目染。因此,极易触及他们心中最敏感的情感之弦,所以如果在教学中能够结合地方文化的核心要素,引导学生走进它们,这样就可以把学生带向更深远、更广阔的文化空间。如《边城》是沈从文先生的名篇,是我国文学史上一部优秀的抒发乡土情怀的中篇小说。浓郁的乡土风情、淳朴善良的人性美在这部作品中都得到了很好的展现。整篇文章就像是一副描绘湘西的风景画――优美、引人入胜。在讲授这篇文章的时候,教师可以借助小说中所展现出来的地域色彩引导学生发掘我们的地方文化。如作品描绘了美丽的湘西特有的婚俗文化,在写到翠翠关于爱情的美丽遐想时都出现了一种植物――虎耳草。第一次是情窦初开的翠翠听外公讲父母的浪漫爱情故事时,不由得联想到了自己的感情。她梦见自己上山崖摘虎耳草。第二次是翠翠梦中听见傩送的歌声“飞到对溪悬崖半腰,摘了一大把虎耳草”。可见,虎耳草在这里已经成为了翠翠真挚爱情的象征,因此具有浓郁的乡土文化气息。教师可以在有了整体感知的情况下,引导学生思考“我们当地有哪些独具特色的婚俗文化”这样,学生就可以在教师的引导下,驰骋其想象的翅膀说出诸如要彩礼、三金、哭嫁歌、回门等婚俗来。有条件的话还可以让学生当场表演甚至加入自己的创意,以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兴趣,开拓其创新意识和能力。

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促进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通过各种实践活动揭示地方文化资源所折射出的当地人们的生活习俗和价值观念,以及地方文化资源的功能、形态、色彩、材质以及制作方法等。进行地方文化资源的教育功能和课程的整合,总结地方文化资源的教学案例和课例,使地方文化资源得以传承和发展,以此来提高同学们对美的感受和鉴赏能力,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平台,不断提高自身的艺术素质。

周口的淮阳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它文化厚重,太昊伏羲氏在这里定姓氏,画八卦,织网罟,以龙纪宫,是农耕文化发祥地和龙文化发祥地。它又是儒家思想的发祥地,孔子三次来陈,讲学四年,形成了《论语》的核心思想。还有民间故事《包拯陈州放粮》《岳飞三复淮宁府》等等,要将这些灿烂的根文化,自然地融入到课堂教学中,并使之成为学生成长的养分的课程,无疑承载着发展和传承这种地方文化的重任。这是新课程改革的需要,也是人才成长的需要。所以要想在课堂之上,充分发掘我们当地的民族文化,有限的时间肯定是无法做到的。必须要将其延伸到课堂教学之外,同时单打独斗的搜集方法也是不行的,必须要借助同学们之间的相互合作,可以考虑将学生以10人为一组,双休日、节假日深入到某个具体景点之中,通过走访、观察、实地考证的办法,让学生亲身体验该地区的文化,并在探究过程中,增进他们的合作意识和团体协作能力。

三、有利于激发学生爱家爱国的情感

在语文教学中,引入地方文化教育,可以使学生对于自己家乡历史、文化有更清晰的认识,增进他们对家乡的热爱和自豪感。因此,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更多地引入地方文化教育使学生更多地了解自己家乡值得骄傲的一面,就显得十分重要。仍以《边城》为例,教师介绍沈从文的时候,可以追问一句“沈从文是湖南人民的骄傲,那么我们周口又有哪些令我们感到骄傲的人呢”这样学生的思维一下子就转到对自己家乡名人的思索上了。他们会想到西华的女娲、淮阳的伏羲、鹿邑的老子、项城的等。随后教师可以继续引导学生思考“我们家乡还有哪些令全世界都为之瞩目的文化现象呢”,在学生讨论回答过后,教师可以进行总结,向学生讲解我们这儿是古老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我们的伏羲文化在世界历史上都是悠久的,它是农耕文化发祥地和龙文化发祥地。现在每年都有大批华人从世界各地来到淮阳认祖归根。同时它又是儒家思想的发祥地,孔子三次来陈,讲学四年,形成了《论语》的核心思想。老子的哲学思想更是博大精深,通过这些地方文化的教育,使同学们认识到我们的家乡是多么的美好,从而激发他们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还可以抚今追昔,缅怀先烈,体会今日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从而更加坚定努力学习、报效国家的意志。

总之,地方文化以其浓郁的乡土气息,悠久的历史积淀,美妙的表达形式必将引起学生的内心情感共鸣,促使他们努力学习,增进他们献身家乡建设的理想信念。因此,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一定要重视地方文化的教育,使之成为整体教育的一个重要部分。

参考文献:

[1]《周口地域文化十二讲》

[2]《 周口历史文化通览》

[3]《周口三皇故都》

第5篇:高中语文优秀教学案例范文

2005年,区教育局教研室来校听课,学校安排我讲一节公开课,所授科目是“将进酒”。当时课改之风还没有吹到内蒙古,我自认为有着渊博的知识、与学生心照不宣的默契,一定能上节好课。于是,那节课上,我在课堂上自信满满,用激情演绎李白狂放之态、失意之情,并且博采知识,纵论捭阖,一节课下来很少与学生互动,即使有学生回答,也是零星的点缀。课后,评课教师却给予了很高的评价:“游刃有余”“知识渊博”“具有感染力”“课上得大气”,沉浸在别人赞美的喜悦中,自己似乎感觉到真正成熟了,依然用渊博的知识就像说“单口相声”一样“征服”着我的学生,不关乎学生内心的渴求,自信着自己的教学方式。

2006年,我执教“相信未来”一课,对于诗歌教学的理解一如当初,总是希望依靠自己的激情感染学生,一节课下来,尽管大汗淋漓,但对自己的课堂还是自我感觉良好。评课时,没想到听我课的张区长却提出了不同的看法:“有几个省市已经进入新课改了,课改首先是教师教学观念与教学方式的转变。这节课从传统课堂来看是节好课,但教师只顾自我陶醉,关注学生太少,讨论放不开手脚,流于形式。”作为一名分管教育的区长,许多人称他是专家型领导,他的一席话让我开始了对课堂最初的反思。随后,区教育局邀请了20多位教育专家在一年内举办了20多场“教育新理念”报告会,我倍加珍惜学习机会,与《有效教师》作者肖成全、清华附中韩军等老师探讨教学、探讨课堂,并利用闲暇时间从教育书籍以及国内比较成功的课堂教学改革模式中取金取策。心里也认为该“把课堂还给学生”了,但自己又担心学生刚开始启而不发、问而不答的课堂表现影响教学的进度,于是,矛盾中尝试着教学方式的改变。

2007年,我首次承担了全区高中语文公开课,讲的篇目是“窦娥冤”,课上与学生对“窦娥”这一人物形象进行赏析时,当许多学生运用了“善良”一词评价窦娥时,一个学生却提出了不同的观点,她说:“窦娥并不善良,像她‘亢旱三年’的誓愿……”。面对课堂突然生成的问题,我没有直接把自己的理解告诉他,而是借机安排了一个“窦娥是否善良,结合时代、身份用事实加以佐证”的辩论题,随后把意见不同的学生分成正反方,让持中立观点的学生当评委。2分钟后,学生的话匣子打开了,有的学生认为“窦娥身份卑微,她只能通过自己誓愿甚至是毒誓来证明自己的清白与无辜”,有的学生认为“善良之人应该有博大的爱心,她把自己的痛苦强加到无辜百姓的头上,只能看作是自私”,……辩论持续了5分钟,我对学生点不到位的地方做了小结。课后,听课教师一致肯定了我的教学机智,并羡慕学生的优秀。其实,那个班的学生入学时成绩并不高,我想:学生之所以有这样好的课堂表现,在于学习教学新理念方面,我比同事提前走了一步。同时,我也意识到:基于学生的实际教学应该成为课堂教学的重要原则,质疑探究是激发学生兴趣、张扬课堂活力的最佳方式。

2009年暑假,从中语会组织的“名师育名师”班学习回来后,“根据学生的学情和达成教学效果的需要设计起点和终点”“学生被动的听觉接受,那是在浪费生命”“教学设计因人定学,依文而教,才能科学有效”等话语多次在耳边回荡。随后,内蒙古教育厅也颁布了《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方案》,并对教师进行全员培训。那个假期,带着对“通过教学我们要实现什么?教学设计的理念和原则是什么?什么样的课堂是有效、高效课堂?”问题的思考,我边在网上学习,边研读洋思中学、杜郎口中学、兖州一中的教学案例。师生互动式、探究式课堂作为教学追求的一个梦再次在我心中扎根。

2009年11月,我上了新课改背景下的第一节公开课,篇目是“祝福”,在课堂导入或者其他环节的设置,我尽可能去引导和调动学生,尽可能地尊重学生也许肤浅,但很真诚的理解,课堂时而热闹、时而沉静。听课教师都认为这节课体现了以生为本的课堂。随后,我在全区新课改、新理念报告会上做了以“新课程背景下教学新理念应用的一节尝试课”的报告,其中谈到,教师课上必备的“四有”:心中有学生、心中有课堂、心中有目标、心中有自己,受到了老师的普遍认同。

几年课堂改革探索的路上,坚守传统固有的教学观念还是适应课标新理念的要求,我和许多课改践行者一样曾经彷徨过、犹豫过。但令人欣喜的是努力之后,学生与我都变了:学生从课改前学习的“独行侠”,变成了互助学习的小团体;我也从慷慨激昂的主讲者变成了教学活动的组织者。“不用扬鞭自奋蹄,千淘万漉始得金”,我始终相信这两句话。

第6篇:高中语文优秀教学案例范文

一.语文教师知识结构现状分析

为了更好地了解语文教师的知识结构现状,我们以毕业于省属重点师范院校、工作不满5年的年轻教师为调查人群进行抽样,其中调查问卷发出100份,回收83份,有效问卷72份。具体情况如下:

从上表可以看出,语文教师的知识结构还存在很多令人忧虑的问题:

第一,语文教师的基础知识不扎实,知识掌握和知识运用的现实不容乐观。在所列举的题目中关于字形、成语、语法的错误率各占到33%、61%和63.9%,当语文教师的陈述性知识就“先天不足”,那么我们还怎敢期望他们教出优秀的学生呢?从中我们可以窥探出现在学生学习的功利性所造成的弊端:为各种资格证书的考试而突击,最终导致专业课不扎实,甚至空空如也。

第二,语文教师虽然在这次调查中自然社科知识正确率最高,但是在答题过程中出现了很多写错别字的现象,这还是基础知识不扎实的表现。另外,这类知识所出题目不多且较为常见,例如“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分别是欧・亨利、()和()”,所以笔者以为语文教师对语文学科知识之外的知识的熟识还有待进一步的检验。语文教师不能在自己所教的学科之内画地为牢,以为就业就是进了“保险箱”,而应该涉足学科之外,同时博览群书,以便带领学生翱翔于智慧的天空,驰骋于思维的草原,漫游于知识的海洋。

第三,语文教师在对课程知识的把握上,语文课程知识略逊于一般课程知识,但是二者的掌握都处于中低水平。例如,对题目“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和()的统一”的作答,答案五花八门:有“理论”和“实践”的统一,有“科学性”和“人文性”的统一等,这个作为师范生应该耳熟能详的题目,居然还有41.6%的错误率,让人触目惊心。究其原因,笔者以为是尚未形成一个运用教育学、心理学的科学理论来有效指导语文教学实践的良好氛围,在理论与实践的转换上,有一个很难逾越的鸿沟。[2]

第四,语文教师对教育学和心理学知识的掌握基本处于中等水平上下,题目中有具体例子的答得较好,纯理论性的知识掌握得就不尽如人意了。如“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可能性,是人的发展的前提和基础的是()”,有将近17%的教师选择了“环境”,有将近17%的教师选择了“教育”,虽然比重不是很大,但是这也说明语文教师不能很好地把教育学、心理学原理内化于心与所教学科融合,有效指导教学。在学校教育时,开设的教育学类和心理学类的课程,大多是“一锅煮”、“一遍过”。除了有特殊的兴趣之外,没有同学愿意在这些知识上下功夫。入职后的教育又大多是为了培训而培训的,实效性不强,收效甚微。有研究表明,在初任期,由于理想中的教学与现实中的教学产生巨大反差,入职教师经历着强烈的“现实冲击”,如果这一时期能够顺利度过,则对今后专业发展十分有利,否则将对教师造成严重心理创伤,甚至导致离职。[3]

从调查来看,语文教师知识现状并不理想,且更新意识淡薄,教师知识的缺失会制约课程改革、学生发展、教学过程等各方面的进展。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教师及时更新知识、加强知识的学习,应该是语文教学改革和高素质师资队伍建设的当务之急。

二.当下语文教师知识结构的建构策略

正是因为常有活水的注入,池塘才得以“清如许”,人读书也是一样,认真读书,时时补充新知才能达到新的境界。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言:“要想学生学好,必须先生好学,唯有学而不厌的先生,才能教出学而不厌的学生。”如此看来,教师及时更新补充知识是非常重要的。

(一)更新教师的教学基础知识

无论语文教师通过什么方式组织教学,都离不开基础知识这一媒介。当今社会的学生思维活跃、想象丰富、视野开阔、有很强的求知和探索欲望。语文教师如果没有深厚的专业基础知识,就很难满足学生学习的要求,也就很难满足新课程改革所带来的挑战。正如在调查问卷中显示的那样,语文教师应该不断学习和更新有关字词、字音、语法的知识,要经常查阅有关工具书更新和纠正以往错误的读音和形体,要熟谙语法学中层次分析法和直接成分分析法,在学生做题出错时给予有效地讲解和指导。此外,伴随着网络的普及,信息传递速度和传播广度比以往任何时代都强,语文教师要想把握时代的动态、学生的思维,有必要关注一下网络上流行的词语和释义,并给予学生切实的指导,帮助他们明辨是非,健康成长。语文教师还要积累文学、文艺学、历史学等的有关知识,在必要的时候作为辅助信息展开教学和丰富学生的视野。

值得一提的是,语文教师更要关注语文教育发展史、语文课程教学论、语文课堂教学技能等有关书籍和语文教学大纲、语文教学的前沿动态以及新课程改革的最新成果,借鉴和吸收优秀理论成果,更新自身陈旧的教育思想、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设计,争取创新性地开展语文教学活动。

(二)更新教师的实施策略知识

教师更新这类知识,有利于自觉生成针对于具体学科的程序性知识指导教学。只有语文教师学好教育学、心理学的相关知识,才能用专业的学科知识与教育学知识的综合去理解特定单元的教学是如何组织、呈现以适应学生的不同兴趣和能力。[4]一些知识渊博的大学者到中学去讲课效果可能不尽如人意,原因就是不了解学生的知识接受水平,不了解学生易于接受知识的教学方法,不了解学生的心理发展状态。一个好的语文教师不仅要对教学大纲有深入的研究,对教学内容有独到的见解,还要对学生的各个方面有充分的了解,能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研究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自行组织、整合教材,并在教学过程中运用有效的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构建和谐的语文课堂。因此不断更新和改进教师的教育心理学知识,不是“假、大、空”地、毫无意味地灌输,而是具有高度指导意义的,语文教师要多联系具体的教学实践,将自己所学到的理论应用其中。例如,皮亚杰的“儿童智力发展阶段论”向我们展示了每一阶段的儿童的智力发展程度,这就为有效教学提供了理论基础,对于小学的语文教师要多注重以具体的、形象的教具来辅助教学,初中语文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施以适当的人文关怀,高中语文教师要带领学生深入开掘,广泛迁移,从而理解更深刻的社会及写作根源。

(三)更新教师的教育情景知识

因为教师的教育对象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个体――学生,所以这就导致了在真正的语文教学实践中会面临各种各样的复杂情况。与理论知识相比,这种知识是教师根据不同的教学环境、教学对象、教学内容,凭借自己的经验、智慧、顿悟、幽默借题发挥,从而化解那些与教学过程或者学校环境无关的情况所做出的自觉反应。叶圣陶先生奖给学生四块糖的故事,就很好地说明了教师的宽容和机智可以挽救一个孩子的善良内心。再如,一名教师询问同学们读过了《春晓》这首诗还有什么疑问,有的同学问:“老师,诗人都睡觉了,怎么能听见‘风雨声’呢?我觉得这里写错了。”老师愤怒地说:“孟浩然是我国唐朝的伟大诗人,他的《春晓》流传至今,哪里会有写错之理!坐下!”[5]这位教师勃然大怒的反应明显是缺乏教学经验的表征,他无法在短时间内给予学生一个合理的解释,正表现出了他处理不了突发状况的窘相。并且这种做法会严重影响学生的心理,使他们的积极性、创造性受到挫伤,可谓“伤人伤己”,必不可取。教师实践性知识的形成和变化也是一个不断建构和更新的过程,可以用同化与顺应来解释。同化是指把新信息吸收到个人已有知识系统中,顺应是指当新信息不能被个人已有知识系统所接受时产生的结构重组。[6]当语文教师所面临的新的教育情景知识足够有效、合理时,教师会改变旧的认知结构,将新的知识注入其中,以达到知识的更新,并丰富教师的情感体验。因此,语文教师要善于更新和发现恰当的、对学生有利的实践性知识,让学生“亲其师”从而“信其道”。

语文教师要在实践中批判性地反思和审视自己的教学行为,仔细观察,做一些实实在在的教育行动研究;为了促使教师“实践性知识”的显性化,语文教师要善于总结教学过程中的教学灵感、教学智慧、教学案例,并做好记录,以便在日后翻阅时,推陈出新;经常与同事交流,不断修正自己对于语文教育的内隐认知,贯彻新的教学理念,树立正确的学生观、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做到常教常新,以教促新。

(四)更新教师的自我反思知识

笔者以为除了以上三类知识之外,教师的自我反思知识是一种高级隐性知识,它贯穿于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当中,是更新知识的支撑,同时也是自我监督、自我调节,使教师自我素质不断提高,知识能力不断加强的保障。

山东省“十五”软科学规划项目“校本课程开发与区域教育现代化”课题组认为:“反思性教学是教学主体借助行动研究,不断探索与解决自身和教学目的以及教学工具等方面的问题,将‘学会教学’和‘学会学习’结合起来,努力提升教学实践的合理性,使自己成为学者型教师的过程。”由此看来,教师不仅要反思“如何教学”的问题,还要反思如何“如何学习”的问题,此两方面的内容一个涉及学生素养的提高,一个涉及到教师素养的提高,但是二者都是由教师的反思指导行动来完成的。首先,语文教师要反思学生。教师通过对学生的知识发展水平处于什么阶段、学生的个性特点适于用何种教学模式、学生的心理接受能力如何、课堂内如何与课堂外衔接等问题的思考,制定出切实可行的课程计划,并反复推敲,才能真正将自身的角色转变到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引导者、促进者上来。其次,教师要反思自己。教师要自我监督,及时提醒自己补充新知。在阅读有关书籍的时候,要时刻进行反思,看能否将书中所讲到的知识应用到实践当中来,怎样合理地运用到实际教学中来,这样逐渐养成读书反思的好习惯,并建立起自己特有的读书反思模式。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观察课堂细节,教学后也要善于获得反馈意见,从而明确自己专业发展中还存在哪些问题、解决方式是什么、这种方式是否科学等等。

总之,语文教师的知识结构及更新,是一个永远也讨论不完的话题。时代在发展,社会在发展,教师和学生也在发展,在发展中总结和积极探讨,在总结和探讨中积极发展,应该是语文教师所做的工作。语文教师应该以其特有的职业敏感度走在学生的前面,斩获新知,除旧布新,从而带给学生新鲜、活泼的课堂环境,新奇、愉悦的审美体验,创造师生共同发展的和谐氛围。

注释:

[1]阳利平.传承与嬗变:语文教师专业素质研究[M].浙江: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32.

[2]马笑霞.现代语文教师的知识结构[J].中学语文教学,2003,(11).

[3]叶澜等.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303.

[4]Shulman Lee.Knowledge and Teaching Foundations of the New Reform.Harvard Educational Review,1987,57(1):1-22.

[5]雷铃.名师教学机智例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