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课堂案例分析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高中地理;教学目标;教学设计;案例教学;案例分析
引言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教学设计完美的诠释了这句话,课堂教学设计正是“预”的过程。在实施新课标以来,要发挥学生的主关能动性,凸显学生的主导地位,发挥自主合作学习的优势,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设计上下更多的功夫,注意调动学生课堂上的氛围,顺利的完成教学任务。同样,“预”的同时不能忽视了总结反思与分析。教学案例的分析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阶梯,通过案例分析,可以促进每个教师研究自己,在实践教学中不断提高、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避免从理论到实践过程中的偏差,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案例是纽带和中介。教学案例与课后案例分析是作为一名合格的教师的必由之路。
1课堂教学设计
1.1教学目标
地理作为一门所谓的“副科”没少遭受同学们的“白眼”,这就造成了学生的基础较差,存在多样的学习问题。高中学生对备考应考的要求是比较高的,但很多学生对基础知识过于生疏,因此,深入了解学生的情况,着手教学模式的探讨,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就尤为重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高考要求,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浓厚的学习兴趣为”最终目标,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以及获取新知识的能力,让学生获得完备的地理基础知识,掌握有效的地理信息处理方式。
第一,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主动地去学习。
第二,学会通过已学的地理知识,分析现象,具备自主发现并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三,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乐于探究的能力,以及能够独立验证地理原理的能力。
第四,使学生形成在游戏中学习的习惯,例如在拼图中对各个地理区域进行全面的认识进而形成对地理终生学习的兴趣。
第五,学以致用,把所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在日常生活中感受地理知识。
地理学科与其它学科不同,地图是地理学科的第二语言,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培养看图、记图、用图的能。做好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根据教材特点将教材案例尽量生动的展现在课堂上。
1.2 教学内容及模块整体分析
高中地理必修课程的三个模块虽相互独立,却按照着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和人地关系统一设计,各个独立模块之间密不可分。三个必修模块分别是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区域地理。
地理的主线是人与地理的关系,指导思想为可持续发展理论,在教学过程中要着手与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关系,通过教学使学生获得相关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知识并不断深化,使这些知识对学生终身发展有用。地理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能够在人类和环境问题之间有自己的认识、做出独立的判断并发表看法;能够同学之间互相合作,作用科学的方式、知识和技能学好基础知识。经过高一一年的地理知识学习,学生基本掌握了高中地理必修一、必修二的内容,初步掌握了一些学习地理的基本方法,对高中地理有了一个已经不算模糊的认识,具备了一定的识图、读图、用图的能力,能理性的分析地理事物,具有初步地理思维能力,为地理学习的复习过程打下了一定的基础。由于新课标改革的特殊性,高二地理的学习比较紧张,学生需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区域地理知识的学习和必修三与选修六的学习与复习,任务繁重,这更需要同学们在高一的时候有一个好的基础。
高三的地理教学具有高度的系统性,着重于知识结构、知识之间的联系与理解掌握。由于高三学生对备考的理念和应试的要求较高,也要在应试的技巧与方法上有所重视,掌握好审题答题的方法、技巧。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训练强度和内容都应有所区别,使学生取得更好的进步。
1.3 学情分析
在如今的应试教育主导的地理教育过程中,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中考不考地理,造成了有些学校对地理的直接不重视,这使得有些学生对地理的基础知识掌握的不够,造成课堂上理解不到位,实践上能力发挥不出来,几乎不主动探究课堂以外的地理知识。
随着教育体质的改革,教育环境的变化,以学生为主导的课堂教学已经贯彻落实到日常教学中,学生需要由过去灌输接受的学习方式转换为主动学习,不能只处于被动的接受状态,记下老师课堂上讲的内容,在考试时准确再现,学生的学习方法亟需改变。
第一、随着课程难度的加大,课容量的增加,刚刚生入高中的孩子们常常表现出跟不上课堂进度的情况,不能进行及时的有效自我调节,使得学习成绩有所下降,学生逐渐失去对地理的学习兴趣,造成恶性循环。
第二、学习方法不科学,主动性差。大部分同学仍只习惯于以前听讲―背诵―练习―再现在试卷上,对课堂内容并没有完全理解透,甚至有些学生觉得只要记住能在考试时答对就好,这样机械的学习势必收不到好的效果,也容易使学生因事倍功半而失去对地理的学习信心。尤其是高一地理难,知识点繁复,比较偏理科一点,刚刚到高中,好的学习习惯没有养成,基础知识没有夯实,使得学生出现很多问题,需要教师慢慢培养学生个方面的能力。
由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把握新考纲,明确教学目标,提高课堂效率,是至关重要的。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树立学以致用的观念,夯实学生的基础知识,提高课堂效率。
1.4 教案策略选择与设计
首先,教学策略要在教学设计中体现到学生个体上,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不硬性规定学生应该达到怎样的程度,根据学生各自的学习需求、方法、学习能力,选择合适的目标,能够“异步运行”以达到让每个学生跟得上学习脚步,成绩最大化恶目的。其次,教学设计要立足于课堂,以教材为范例,注重师生之间的交流,提倡“自主、合作、探究”为特征的学习。从新的角度思考问题的解决方法,提高学生的主体意识,最大限度的促进学生有效学习。教学设计也要常常反思,这是一个连续的,不断改进和提好的过程,准备、实施、反思这是一个环环相扣、牵一发而动全身的过程,反思并完善教学设计是提高的必由之路。教学设计合适,才最有效。
教学设计要注意一下几点:第一,教学目标明确化;第二,知识呈现情景化;第三,学习方式多样化;第四,题目训练模式化;最后,总结图示化、表格化。这些都对取得最佳教学效果奠定了基础。
1.5 教学重点及难点
教学,无非是要学生掌握并学会使用知识。重点及难点,顾名思义,即教材中的重点知识和难点知识。但两者又是有明显区别的。重点知识是发挥着重要作用的知识,一般与贯穿整个地理或是在升学考试中占据大的分值。例如,地球地图的认知和技能,对地理的整体把握起重要的作用。而难点是在学习过程中感到困难的内容。例如,地球的运动中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的规律掌握不好就很难理解其意义。很明显,重点是指知识在教材中的地位,难点是指知识的难易程度。而等高线地形图的使用,气旋与反气旋,行政区域的划分,气候的类型及成因,地壳运动及其意义等知识即是教材的重点也是学习的难点。因此在做课堂教学设计时首先要确定教材中的重点和难点,这样才能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处理地理问题的能力。在确定重难点之后便要想尽办法突破。
1.5.1 多学科渗透
地理是一门与很多学科有渗透关系的综合性科学,在教学过程中如遇到学科交叉的知识可以用别的知识来解答,能达到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即可。
1.5.2 例证
对教材中的难点,可以举出学生熟悉的、典型的实例来说明。
1.6 教学活动
教学活动包括课内活动和课外活动。课内活动指学生除了听课以外的活动,例如阅读图文,讨论,制作,填绘地图,表演等。课外活动包括地理观测、阅读写作、竞技、参观旅游等。活动是载体、是桥梁,它能够让学生发现问题,体验知识的生成,掌握方法方式,提高学习能力。
1.7 教学评价设计
教学水平不是教师本人说了算的,要看同学们是否接收到了需要的知识,教学方式是否能让同学们接受,对教师的评价可以设在教学的多个环节。首先,可以将自己的教案、教学设计公示给别的教师,接受别人的批评指正抑或赞赏。其次,可以上公开课,俗话说群中的眼睛是雪亮的,多位老师观摩课堂,提出自己的意见总会对授课者有帮助。最后,在课堂结束后可以调查一下学生对本节课的反响,例如,讲气旋时可以调查一下同学们对气旋方向判断这个知识的掌握率,试着听取学生希望老师以怎样的方式呈现课堂。
2 地理课堂教学案例分析
2.1 导入式案例
类似于引言,导入式案例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地理课程开课之前或者一个地理单元开始之前运用的具有导入意义的案例。这类案例往往类似于一本书的前言,能够激发学生对地理的好奇心,激发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从而提高课堂时效。在上课之前,通过导入式案例设计课堂背景,提出问题,能够有效的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对课堂的内容满怀期待,处于最佳接受状态。例如,在讲必修一第一章内容之前可以通过牛郎织女的故事来引出课题。教师先给出案例,让同学们凭自己的直觉答题,然后再揭晓正确的答案,这种"设问"的方式往往能使学生尽快的进入学习状态,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2.2 检验式案例
顾名思义,检验式案例是为了检验学生是否掌握了应该掌握的知识,是否掌握了运用知识的有效途径与方法,从而根据学生的掌握情况培养学生分析地理问题和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其形式一般是教师根据自己对学生对知识掌握的情况抛出一个不符合规定的案例,让同学们找出不符合规定的地方,然后教师根据同学们反应的情况去引导。这种方式能有效检查学生对知识掌握的准确度和全面性。
2.3 实践式案例
实践式案例就是让学生们明白地理课本知识与现实生活的差距,提高学生对于知识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的意识。例如在讲中国气候类型和自然带的时候,可以通过对家乡气候的观察使学生感受到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提高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应用能力。
参考文献:
[1] 曹书通,曹书铭.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目标的发展与展望――以历年高中地理“大气的运动”的教学目标设计为例[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3(10)
[2] 曹书通,曹书铭.“工业的区位因素”教学设计(人教版)[J].地理教育.2013(S2)
[3] 李桦.例谈新课程理念下地理教学目标制定的基本策略[J].地理教学.2013(06)
[4] 李军杰.基于地理思维与能力目标达成的课堂有效教学――以“地理环境整体性”高三一轮复习课为例[J].地理教学.2012(24)
关键词:高中数学;导入方法;案例分析
数学课堂应该是学生主动探究,教师作为一个引导者的角色来进行的,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自己主动学习,使教学效果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就要给课堂教学做一个合理的设计,也就是所谓的导入教学。
一、导入目的
课堂导入的目的就是为以后的学习做好铺垫,其实也就是利用学生现有的知识,让学生把知识和背景联系起来,补充新的背景知识,以激发学生对学习的探索。同时让学生总结已学的数学知识及理论等。
二、课堂导入方法
2.1复习导入,复习导入法也就是温习已经学习过的知识,用已经解决的旧知识导入到新的课程里面来,用这种方法导入,能够有效强化学生记住已学的旧知识,降低了对新知识的学习难度,让学生快速的掌握新知识。
2.2故事导入法,教师可通过讲一些和课堂内容有关的故事,比如:数学典故、数学家的故事等。
2.3演示导入法,演示导入法是教师通过一定的教学媒介导入,比如:挂图、多媒体等引导学生观察并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4设置疑问导入法,教师可通过设置疑问引入到课题上,让学生在解决疑问的过程中,引起学生的思考,产生新的课题。
2.5实践法,教师通过让学生亲自动手做实验,从而解决某一个问题。从这个问题上引导到新课题上。
2.6类比导入法,类比导入法就是通过“旧知识”提出一个类似的“新问题”导入新课。这个方法可以有效降低学生学习新课题的难题,还能在学习新课题的同时巩固旧知识。
2.7情境导入法,就是教师通过设置一个和新课题有关的情境导入到新课题。
2.8直接导入法,直接导入法也叫点题导入法,是教师用简洁的语言直接点出课题,让学生直接进入学习状态。
三、案例分析
3.1复习导入法案例分析,案例:关于“对数的函数性质”
教师提问:“我们上节课学习了指数函数的图像和性质,那现在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对于函数的性质我们是从哪些方面来研究的?”学生作答。教师做一个总结:我们是从图像上观察到它的定义域、值域等来定义函数性质的,同样,对数函数性质是不是也一样能用这个方法来定义?
教师:好,那我们现在以同样的方法来研究一下对数函数的性质。
评析:教师通过用这种方式,创造出新知识。使得学生巩固所学的旧知识,又能掌握新知识。
3.2故事导入案例分析,案例:“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用故事导入
在古代,有一位象棋大师,国王很赏识他的棋艺,就让其在国库中任意挑选宝物……。教师适时的提出问题,请同学作答。
评析:通过这样一个故事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从而引出求等比数列前n项和的公式。
3.3演示导入案例分析,案例:求“锥体体积”的导入
教师拿出一个事先准备好的圆锥形容器和圆柱形容器,并让学生观察容器的底和高是相同的,在同底同高的条件下,同时给这两个容器注入水,发现圆柱形容器要三杯才能满,而圆锥形容器只要一杯就满了,所以圆柱体积是圆锥体积的三倍。教师在这个时候向学生提出问题。
评析:这个方法是从实验过渡到推理上来。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以提高学生观察和发现问题的能力。
3.4设置疑问导入案例分析,案例分析:“极坐标”
教师设置问题让学生自己作答。
评析:这个方法不仅要注意教材的关键,主要是难点设疑。这个疑问要设置巧妙,不能太难,又不能太容易,太难了会打消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太容易了吸引不了学生的兴趣。
3.5实践法,案例:《椭圆及其标准方程》
教师在课前就把已准备好的圆形纸发给学生,人手一张,让学生进行下面的操作:
(1)在圆周上标记12个点分别为B1、B2、……B12等分圆周。
(2)在圆内取任何一点为圆心的点A。
(3)使圆周上的点B1能和点A折叠。并使圆周其余点都分别与A折叠,得到12条折痕。
(4)拆开这个圆,发现折痕没有覆盖到的地方刚好是椭圆的形状。
评析:实践法是通过学生自己动手操作的,增加了学生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和新鲜感,使同学充满好奇心,让同学对实践发现问题,并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3.6类比导入案例分析,案例:利用内接球三棱锥体积计算公式
教师:“我们都知道三角形的面积公式S=1/2底*高,三棱锥的体积是V=1/3底面积*高。你们能根据上述的这些方法探究出三棱锥体积与内接球半径的关系吗?”学生通过思考给出答案,教师根据学生给的答案总结出:“三棱锥的体积等于其内切球半径与三棱锥四个面积和乘积的三分之一。
评析:运用类比方法要注意两种知识间的关系,并用恰当的与之贴切的类比,且这种类比要有可比性,让学生异中求同,同中求异。
3.7情境导入案例分析,案例:对数概念
对数概念是一个十分抽象的概念,老师可以手拿一张纸一次一次对折,这张纸会越来越厚,也可以让学生自己实验一次,自己对折,看纸张的厚度到底有多厚。
评析:这个方法的导入,是需要老师贴近现实生活的情境,或者是学生熟悉的,如果学生对情境不熟悉,那这个方法显然就是无效的。
3.8直接导入案例分析,案例:任意角的三角函数的定义
借助曾经学过的正弦函数、余弦函数等直接对学生提出问题。
评析:一开始就先把问题提出来直接进入主题,并用简短的语言说明这堂课的背景,直接引起学生的注意,让学生快速地集中注意力上课。
【关键词】 化学 探究性学习 积极性
【中图分类号】 G633.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72(2013)04-041-01
教师作为探究性学习的导师,其任务就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使他们自己去发现、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同时,还要为学生的学习设置探究的情境、建立探究的氛围,促进探究的开展,把握探究的深度。因此,实施探究性学习,我们必须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探究环境,把时间留给学生,把想象的空间留给学生,把认知过程留给学生,把交流和评价的权利留给学生。
在本节课教学中,开始采用提问引入法,并配有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创设实验探索的情境:用酚酞试液检验。
一、个案研究∶盐类的水解
创设问题情境,引发探究。为了让全体学生都能够参与探究,教师在设疑时,必须认真研究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同时对学生自己的情况进行全体分析,重视学生不同方面的智力差别,努力满足学生的不同学习需求。精心设计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问题,使学生凭已知去探索求知,利用已知去解除疑惑。问题要有一定的难度,否则无法引起学生的兴趣,但又要能让学生尝到探究的成果,足以引发探究、求知的欲望,并能引发新的问题。
案例∶学习《盐类的水解》
【引入1】大家都知道酸的溶液显酸性、碱的溶解里显碱性,那么盐的溶液显什么性呢?并举便说明。
教学中,我一开始就设置了这样一个问题情境,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思考,一些学生说“有的显中性,有的显碱性,像NaCl,Na2CO3溶液”也有个别学生说:“既然有显中性,有的显什么性,应该也显酸性的吧。”为了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又提出了下列问题:
【引入2】要想知道盐的溶解到底显什么性,最可靠且最简单的方法是什么?
几乎所有的学生都脱口而出:查资料(包括课文)、上网搜索。只有少数学生认为对于学习化学来说最可靠的方法应该是做实验。于是我一方面肯定了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之多,另一方面又强调要注意考虑课堂上现有的客观条件。
【引入3】请问CH3COONa溶液、NH4Cl溶液、NaCl溶液分别显什么性?
为了让学生全面了解知识的形成过程,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诱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课堂上我设计了一组有启发性的,由浅入深的问题:
【问题】 溶液显酸、碱、中性的根本原因是什么?CH3COONa溶液中存在着那些电离?CH3COONa溶液显碱性、说明什么问题?
结合水的电离平衡分析使【OH-】【H+】的原因可能有哪些?到底是什么原因使CH3COONa溶液中的【OH-】【H+】?CH3COO-是阳离子,阴离子会不会破坏水的电离平衡?盐类水解的实质是什么?举例说明哪些盐溶液显酸性?哪些显碱性?哪些显中性?
然后组织学生讨论、探究、层层深入,一步一步的接近目标:“盐类水解的实质”。经过这样的学习,学生获得的知识是很难忘记的,即使忘记,还可以进行分析、推理,得出结论,还经历了发现知识的过程,久而久之,学生就会主动探究知识,总结规律,学会思考,学会学习。
二、案例研究的讨论
探究性学习不是被动的记忆,理解教师传授的知识,而是敏锐地发现问题,主动地提出问题,积极地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探求结论自主学习的过程。通过在化学课堂中实施基于探究的合作学习,得出如下一些结论。
1. 学生的活动
学生在课堂上的科学包括一系列活动,如他们需要观察研究对象,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需要利用已有的知识,经过深思熟虑对问题做出猜想、提出自己的假设;需要搜集有关信息资料,对假设的逻辑含义进行推断;需要设计调查或实验方案,实施调查或实验过程;需要搜集、分析和解读数据,运用证据做出答案或解释;需要利用各种形式交流得出各种科学结论,并对实验过程及结果进行反思,对各种不同的评价作出客观的反应等。
2. 教师角色的转变
教师的活动从传统的讲授道质疑、探究以及推动学生的讨论。在探究过程的各个阶段上,教师的工作都是指导,激发和鼓励他们学习,推动科学探究活动,为此,课堂上教师的言行要适应学生们开展探究活动的特定要求,要善于选择指导他们学习的时机和方法,要恰到好处地为他们提供必要的探究手段,如信息资料,要及时的点拨他们思考问题和领会其探究性操作意义,要以挑剔的眼光审视他们的做法。同时教师的引导对于课堂讲解的成功也是非常重要的。
3. 课堂讨论的意义
真实的讨论带有不可预知性,教师必须准备放弃一些控制,从不同的角度对学生进行提问。然而,对于学科性课程,经常会有正确或错误的答案。如思维方式有待教师去澄清,在讨论结束时,学生的分歧没有被解决,关键的地方还没有达成一致,或者相关的材料没有很好的从不相关的材料中区分出来,在小结的时候澄清和解决这些问题对于教师来说是很重要的。
[关键词]生物课堂;教学模式;案例分析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5)14-0088-02
[作者简介]陈敏(1978―),女,浙江海盐人,本科,浙江省嘉兴市嘉兴一中实验学校教师,中教一级。
在高中教学中,生物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学科,对学生的学习有着很大的帮助。然而传统的教学模式只是重视教师的讲解,不重视学生的学习能力,严重影响了学生创新能力和探究能力的发展。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生物教学的质量,就需要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开展探究教学与案例教学,并对其进行深入的分析。
一、高中生物课堂的探究教学模式分析
(一)生物实验探究教学
在高中生物课堂的探究教学模式中,一般都是通过调查研究与实验来实现相关探究的。在生物教学中,生物实验是非常关键的一个环节,生物教师能够通过实验辅助教学的进行,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相关的探究活动。学生能够通过实验实现动手实践和实验的尝试,并且完成教师布置的探究任务。实验探究能够有效地将教学的主题贯彻到课堂教学中来,实现对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高中生在进行生物实验的操作时,需要有生物教师的指导,通过教师的引导来帮助学生更好地完成实验,从而进行探究活动。虽然教材上的实验结论已得前人的证实,但是还需要学生通过相关的实验进行不断的探究。通过实验探究,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生物知识,还能够让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在高中生物课堂上开展探究式教学模式,需要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通过不断的研究来得出结论,该教学模式的目的不是让学生掌握知识,而是通过深入的探究来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锻炼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以及学习能力。在探究模式教学中,通常是以小组形式教学进行的,通过问题的提出、自主探究、讨论以及问题的解决来完成探究活动。
(二)通过对学生的调查强化探究式教学
在高中生物课堂上开展探究教学模式时,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学生的体验与调查。在探究教学模式中,应该让学生积极主动配合教师的教学活动,在探究活动中能够进行体验,并且不断地对探究活动进行感悟,从而能够有效地巩固生物知识。例如,在进行“酶的性质”这部分内容的讲解时,生物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相关的生物实验,在实验过程中通过实验现象体会生物的奇妙,并不断地实验探究,从而得出准确的探究结果。与此同时,生物教师还需要让学生清楚地理解体验、调查和现实中的差异,不能仅依靠实验来进行知识的探究,应该在更大的空间中不断地对生物知识进行探究,从而丰富自己的知识,开拓自己的视野。为了更好地开展探究教学模式,就必须通过对学生的调查来进一步对探究教学模式进行强化,从而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三)运用生物模型展示来强化探究式教学
生物模型是高中生物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种教学手段,通常情况下,生物模型能够更加直观、形象地将生物知识的特点描述出来,从而有利于学生的生物知识的学习。因此,为了强化探究教学模式,就需要运用生物模型的展示来实现这一目标。在高中生物课堂的探究教学模式中,生物模型已经发展成了必不可少的一项内容,对探究教学模式的设计有着非常大的作用。例如,在进行“生物膜构造”这部分内容的讲解时,由于生物膜自身的特点,学生无法依靠肉眼来进行详细的观察,所以就必须通过生物模型来进行生物膜的展示,从而能够让学生清晰地了解到生物膜的构造,有利于学生知识的掌握。在高中生物课堂上运用生物模型的展示,能
够有效地对探究教学模式进行强化。
(四)自述的收集知识展开探究教学活动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遍布了全球,这就使得信息遍布于社会的每一个角落,但是对于高中生物教学而言,可用的信息却非常少,或者是一些有用的信息被隐藏了起来,这就对生物教学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为了在这庞大的信息中寻找到对学生生物探究有用的知识,就需要学生学会对这些信息进行收集。在高中生物课堂的探究教学模式中信息的收集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生物教师应该对学生的知识收集能力进行培养,帮助学生掌握有用的知识收集的技巧,并且能够对这些信息进行有效的处理,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自主探究。
二、高中生物课堂的案例教学分析
(一)依据教学内容选取合适的案例
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案例教学法是非常重要的一种教学手段,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还能够帮助学生掌握有效的解题方法。在案例教学法的应用中,需要生物教师对案例进行合理选择,该步骤对案例教学的顺利进行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进行案例的选择时,应该遵循案例形式灵活性及教学法开放性、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及启发性以及案例教学的适应性及递进性的原则,同时还应该紧密结合生物教材。所选择的生物案例必须和高中生的生活实际相联系,并且还应该结合生物发展的情况。例如,在进行《细胞》这章内容的讲解时,生物教师可以选择克隆技术的案例为学生进行讲解,并且设计相应的问题对学生进行探究引导:在克隆技术中,是细胞学中的哪些内容为其提供依据的?案例对高中生物课堂教学非常重要,必须对其进行合理选择,从而提高案例教学的效果。
(二)组建学习小组,对案例进行分析、讨论及总结
在进行案例教学时,生物教师应该组织学生成立一个学习小组,通过学习小组来对案例进行分析,并且通过不断的谈论得出最后的结论。学习小组在生物教学中是非常重要的,生物教师应该按照学生的爱好及学生成绩进行合理的划分,一般4~5人为一组。教师为学生准备一个和教学内容相关的案例,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案例的分析,并且选出一个代表进行发言。学习小组这种形式对学生的学习有着很大的帮助,不仅能够锻炼学生的思维,还能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在案例教学中,分析讨论是最为关键的一个环节,在分析讨论中应该让学生先自己学习和分析,之后再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对案例有一个清楚的了解,明确案例中的问题。最后对案例分析进行总结,这对学生的案例分析情况能够有一个全面的概括,同时还能够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分析能力。
参考文献:
【关键词】教学策略;动手操作;生物教学;案例分析
【中图分类号】G6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2)12-0222-02
1中学生物课实施动手操作的目的
学生的思维与实践活动密不可分。操作学具不仅能开发人的右脑,而且能协调左、右脑的发展,又能让学生的认识活动从形象至表象再到抽象,使认识不断内化,最终使认知结构得以形成,学习技能得以提高,以致智慧的生长和创造力的凸现,更注重独立操作。使演示实验演化为学生独立操作实验,使知识简单化,有利于长久记忆。
2关于生物课堂动手操作教学策略实施的认识
首先,要明确有效教学的理念。所谓有效教学,是指教师遵循一定的教育教学规律,在教学过程中以多种方式和手段,用尽可能少的时间、教学设施的投入,使教学效果最大化,实现一定的教学目的,以满足社会和个人教育价值的需求而组织的活动。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是所有教育工作者永恒的追求和价值取向,现实要求我们构建一种高效的课堂教学模式。教学是否有效益,并不是教师是否完成教学内容抑或教得认真不认真,而是视学生是否“吃”的饱抑或学生“吃”得好。如果学生不愿意学习或者学无所得,教师就是教得再刻苦亦是无效的劳动。同理,如果学生学得很刻苦,但学生发展很有限,亦是无效或低效的教学。
在新教改中:我们切忌把探究学习简单误以为“动手”操作,而应该促进学生思想发展和知识建构,应该侧重“做”背后的社会文化实质,创造机会让学生参与共同体的文化情境;应该尽可能采用知识建构共同体这种“做中学”的思路,使学生集中精力进行知识(思想)的生成和不断改进活动,同时辅助实践共同体“做中学”的思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生物课堂动手操作教学策略实施的案例——以菜豆种子和玉米种子的结构教学为例
(1)目的要求:①认识种子的结构。②学习观察种子的方法。
(2)材料准备实验前一两天,将菜豆(或蚕豆、黄豆)、玉米的种子放在培养皿里,加水浸泡,使种子吸水膨胀,种皮变软。
(3)材料器具浸软的菜豆和玉米种子,刀片,载玻片,放大镜,滴管,碘液,菜豆种子和玉米种子的结构挂图。
引入:家住乡村的同学可能知道,这两天正是农民播洒稻种的时节,不久,播入土壤中种子就会萌发,长出新苗来。在自然界中,有许多植物,和水稻一样,当它们的种子落入土壤中后,在适宜的条件下,经过一段时间的萌发,长出幼苗,随后有的可能长成一株不太高大的花卉,有的甚至可以长成一棵挺拔的参天大树。那么,一粒小小的种子,为什么能长成一棵植物体呢?这其中的奥秘在哪里呢?你们想知道么?
师:要想知道其中的奥秘,就必须先了解种子的结构,这一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和探究种子的结构。
师:下面请同学们先看实验桌上的种子,看看你能认识几种,大家相互提示,将你们组认识的名称填入实验报告单相关的栏目内。
师:下面请同学们选取一粒大豆的种子,作为我们今天的第一个研究对象。每位同学拿到1-2粒大豆种子,请同学们观察它的外形,像什么?再看凹的一侧有什么结构?用母指和食指挤压一下,看有没有水出来。
师:接下来请同学们撕开外面的种皮,小心地分开两片豆伴,仔细观察内部结构,利用书本上提供给你的信息,找到有关各名称所对应的结构。思考各部分结构的功能是什么。
(大豆的种子完成以后)
师:学习完大豆的种子的结构后,下面我们来学习和探究玉米种子的结构,请大家取出一粒个大、饱满的玉米种子,作为我们今天研究的第二个对象。
请同学们用摄子小心地从胚处撕开种皮,这实际上是结合紧密的两层结构,外层较厚,是果皮。内层较薄,是种皮。
然后请大家把一粒玉米种子平放在一张白纸上,从中间纵向切开(教师画图演示)取其中的一半,在其纵剖面上滴一滴碘液,观察出现的变化。
问:你发现了什么?
用放大镜观察内部结构,对照课本上的图或挂图找到各部分结构。它们各有什么功育旨?
(各小组都完成之后)
师生共同总结:两种种子的结构及各部分的功能。(利用多媒体幻灯演示)
师:下面请同学们分析和比较上述两种种子的结构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上述完成后)
观察并解剖其它植物的种子,和上述两种种子比较,你发现了什么?
最后得出双子叶植物和单子叶植物的定义。
讨论:种子能长成一棵新植物体的奥秘是什么?
通过这样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大豆和玉米种子,对于大豆和玉米的结构的区别就非常容易了解,也可以很容易的给单双子叶的植物定义,通过对玉米切面滴加碘液变色的现象,学生也容易掌握胚乳内含淀粉的特点。这种记忆属于长久性记忆,不易遗忘。学生可以举一反三,解剖其它植物的种子也可以分辨出单、双子叶来。
4结论
新课程强调课程内容要从学生的兴趣和已有经验出发,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参考文献
[1]陈庆喜.生物实验教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探讨[J].宁德师专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1)
[2]黄建军.新课程标准下的生物实验教学改革[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8 (16)
一、课例回放
1、创设情境,导入课题。
教师拿出计数器让学生认识(指认个、十、百、千、万位)。
师:数10怎么表示?是不是在个位上拨10个珠子?(学生纠正:在十位上拨一个珠子。教师继续引导学生复习:2个10是20……9个10是90,10个10是100。)
师:100在计数器上怎么表示?
生:在百位上拨一颗珠子。
继续引导学生认识:1000要在千位上拨一颗珠子,10000要在万位上拨一颗珠子。
教师出示数8257让学生认读。学生读并相互认说,引出数位、计数单位,进而说明到现在共学习了5个计数单位:个、十、百、千、万。
教师再给出数7400、504、4320、2005、348,让学生认读。
教师出示教材第2页中六个省市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认识生活中经常会看到比一万大的数(揭示课题)。
2、引导探究,获取新知。
引导学生在计数器上拨出1万、2万……9万,用同样的方法得出:10万要在十万位上拨一颗珠子,100万要在百万位上拨一颗珠子,1000万要在千万位上拨一颗珠子,10个1000万(1亿)要在亿位上拨一颗珠子,10亿要在十亿位上拨一颗珠子。在这一过程中,教师适时设置障碍,让学生体会“满十进一”的道理。
3、多种途径,强化认知。
回顾认识:10个一是十,10个十是一百,10个一百是一千,10个一千是一万,10个一万是十万,10个十万是一百万,10个一百万是一千万,10个一千万是一亿。可组织学生对答、抢答、开火车答,默读并记住。
进一步巩固:亿、千万、百万、十万、万、千、百、十、个叫计数单位,每个数字占一个位置叫数位,认识数位的排列并引出数位顺序表。
以北京市人口数13819000为例,让学生在计数器上拨出来,并说出每个数字所占的数位名称,计数单位,随即引出数级概念。
二、课例分析
综观本课例,给人的总体感觉是引导得当,体验不足。
教师在教学中体现出较强的课堂调控能力,主导作用十分明显,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突出整体性和系统性。引导学生从个位的认识开始,历经十、百、千、万、十万、百万、千万、亿、十亿等计数单位的建构,沟通新旧知识的联系,使万以内数(已知)、亿以内和亿以上数(新知)的认识连为一体,形成一个系统的整体认知,有助于学生完整、准确地把握知识结构,为后续学习奠定了基础,使对大数的正确认读水到渠成。
2、合理设置障碍,激励学生思考。教师有意在某些关键点设置障碍,引起学生思考并加以纠正。如在个位上拨10,在百万位上拨1000万等,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体会和感悟十进制计数原理。在引导学生复习万以内的数并认读万以内数的基础上,自然地引入主题图(六个省市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内容,让学生在对比中产生学习需求,激发学习兴趣。
3、引导学生自主获取概念、原理。通过在计数器上拨数,适时认识计数单位和数位;通过认识数位的排列,引出数位顺序表;通过拨大数和观察数位顺序表,引出数级概念;通过设置障碍,引导学生理解十进制原理等,这些认识,循序渐进,合情合理,自然顺畅。
4、借助工具,合理引导。教师自始至终借助计数器教学,如引导学生利用计数器操作,使抽象的数字建立在直观的模型基础之上,成为教学成功的有效载体。
三、教学探讨
学生体验不足是本堂课的缺憾,教师在教学中应着力加强。
1、切实帮助学生建立数感。《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教学中应通过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感,结合现实情境感受大数的意义,进一步体会数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会运用数表示事物,并能进行交流。”由此可见,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地根据所学内容引导学生走进生活,去寻找数,观察数,让他们感觉数就在身边。如2010年上海世博会,“世博主题馆装有目前世界最大单体面积太阳能,屋面达3万多平方米,年发电280万度;德国馆内神奇的声控‘魔球’,内装40万根发光二极管,能在人们的呼喊声中跳动。”在这一情境中提到的数:3万、40万、280万,有学生认识的数,也有他们不认识的数,但是让学生经历回想、猜测、疑惑等思维过程,不仅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让学生进一步体验了具体情境中大数的作用和意义。
联系实际,感受大数。教师从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创设与学生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学习情境,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通过对大量感性材料的观察、思考、推理和交流,最终获得对大数的理性认识。如引导学生观察报纸,先估一估,然后说明一版报纸约有一万字;正在使用的数学课本约是8万字。那么一百万有多大,与课本相比大约相当于13本课本的字数。通过对现实生活素材的挖掘,把抽象的数字具体化,让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认识周围的事物,感受这些数的大小,帮助学生理解数的真正含义,从而建立数感。
关键词: 数学课堂 学习评价 认识 案例分析 思考
课堂是教育教学的主阵地,在当前新课改深入发展的阶段,课堂教学评价已成为理论和实践者乃至整个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也是落实教学理念的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为什么要进行评价?评价应该发挥怎样的功能?这是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
评价到底是什么,至今仍缺少统一的认识和界定。20世纪30年代,泰勒提出:“评价在本质上是一个确定课程与教学计划实际达到教育目标的程度过程。”本文所说的课堂教学中学生数学学习评价,是指任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促进学生学习和改善教师教学而实施的,对学生学习过程与结果的评价。[1]
1.教学中学生评价情感性处理策略的认识
对学生进行评价的目的是全面考查学生的数学学习状况,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对学生数学学习的评价,既要关注知识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要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
最近笔者阅读了上海师范学院卢家楣教授撰写的《以情优教》一书,该书以教育科学规划“九五”教育部重点课题《从情感维度系统优化中学教学研究》的研究成果为基础,从四个层面上论述了基于情感维度的教学策略。在此基础上,笔者结合学生学习的特点,联系自己的教学实际,深感数学教学要适应新时期要求,做到与时俱进。
所谓教学评价的情感性处理,是指教师从情感维度着眼对教学评价进行优化处理,使教学评价在对学生教学中的反应作出认知反馈的同时还给予情感上的影响,以充分发挥教学评价在情感方面的积极作用。[2]
2.教学案例分析
下面通过教学案例来阐明情感性学生评价策略在教学中的运用。
案例:集合的表示方法。
教师A与教师B是我校两位青年教师,分别任教于高二年级的两个平行班,两个班的学生学习情况基本相同。下面是两位教师讲授同一内容的教学片断。
从上面两位教师的教学片断分析,可以看出教师A与B的课堂教学的不同之处:
同一授课内容,教师A与教师B的课堂教学表现出不同的教学评价观念,教师A比较注重认知性知识的传授,缺乏与学生情感的交流;而教师B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运用了情感性的积极评价、特色性评价、主体性评价、象征性评价策略,注重激励学生学习的情感,在每位学生回答完之后,教师都给予鼓励性评价,如“你说得很好”等。这种鼓励的话语能使学生产生愉悦和自信,产生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3.对数学课堂教学评价的几点思考
3.1 评价不仅要关注认知,更要关注情感。
关注学生的认知能力曾经是评价学生发展的重要指标,人们真正关注的是学生认知性目标的掌握,是教师教学设计的完美。但随着社会的发展,仅仅掌握知识与技能已远远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于是在学习评价中关注认知的同时,人们开始关注个体发展的其他方面,如积极的学习态度、合作与沟通能力,以及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等,因此,课堂教学不仅要从认知维度评价学生,更要从情感维度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
3.2 评价主体不仅是教师,更是学生主体。
传统的数学教学,教师是唯一的评价主体。而新课程的改革,使评价主体趋向多元化,不仅教师是评价主体,学生也是评价主体,让学生参与评价过程和评价结果的分析,有助于学生通过自我评价提高自主意识、反思能力,也就是新课程所强调的通过“替代性强化和自我强化”,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动机。例如生B对生A的评价。
3.3 评价需要激励性评价,强化学生的情感体验。
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教学评价时,要从鼓励的角度出发,充分给予学生以积极的评价,使学生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着重指出其身上能区别于他人的特点和优点,使学生产生一种真正被老师重视的情感体验,从而提高其自尊和自信水平。也可以采用象征性的刺激物来强化学生的正确反应,以增强其积极情感体验的强度。
参考文献:
【导入新课】
昨天咱们用了一节课做了导学案的预习部分,同学们通过独立自做、查找资料、小组合作的方式完成的非常好,从我批改情况来看,做得好的有这些同学(教师公布优秀学生名单),特别是汤志欣、周永鑫、皮傲丽、李静、童莹莹、陈群这几位同学(教师出示这些同学导学案),同学们看看有哪些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李健:卷面工整!
师:是的,卷面是考生的脸面,书写工整、整洁的卷面可以让我们赏心悦目,希望同学们多向他们学习!虽然导学案同学们按规定时间完成了,但在答题规范上仍有待提高,这是个共性问题,咱们慢慢来。今天这节课专门解决课堂探究部分。
【学习目标】
1.了解诗歌鉴赏比较阅读的规律,掌握其答题思路和答题步骤,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2.学习品味我国古代诗歌,感受我国古代诗歌的艺术魅力,提高语文素养。
3.在课堂中大胆亮出自己,精彩展示评点,提高综合素质。
(笔者点评:该目标涉及到规范答题,提高鉴赏诗歌能力和提高综合素质,感受诗歌魅力等,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提出。高效课堂模式下要求首先出示课堂目标,这样做可以避免课堂活动的盲目性:一是出示目标后,学生就非常清楚本节课所要解决的问题,避免在课堂上因为目标不明而处于被动学习状态;二是出示目标后,学生对课堂目标一目了然,学生无形中就成为教师授课的监督者,促使教师上课有意识地保证课堂教学的高效性,避免教师上课时因为目标指向性不明而出现的天马行空、东拉西扯式的随意。)
师:现在对这几首诗歌在学科组长的带领下反复诵读,开始!
……
师:时间到,现在请同学们看到课堂探究部分,围绕这几个问题七分钟时间讨论,现在开始。(全体学生开始讨论,教师深入到小组中间巡视,不时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
(笔者点评:在仅有的45分钟内,怎样实现大容量呢?可以说高效课堂模式下小组合作的方式充分发挥了它应有的优势:通过A-A,B-B,C-C为单元的小组座位模式,创设“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小组形式来改变传统的教学结构,为学生创设充分表现自我的氛围,各小组成员在讨论交流中通过互动式、互助式、讨论式进行学习,使每个成员的语言、思维和胆量得到训练,进而培养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的能力,达到主动与别人交往,形成自己的独立见解的目标。可以说,随着我校高效课堂的逐步推进和深入,小组建设已经从盲目尝试走向有序合作,从注重形式走向讲求实效。)
……
师:好了同学们,讨论时间到,按照上面的要求,展示人员快速到位,注意要求!
生:(每组一人迅速到各自组的黑板前展示讨论结果。第二组的同学在展示过程中没有将思想感情写出来,该组马上就有另一位成员迅速上去补充完整。)
……
师:(出示课件指出点评要求)
姚洪涛:第一组的答案我给1.5分,之所以扣半分,是因为我觉得他的书写不够整洁,没有按照“手法是什么、为什么、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这个顺序来答;第二组给1分,只答了手法,没有根据本诗具体展开;第三组很好,和我们讨论的基本一致,同时书写很工整,给2.5分。(学生鼓掌)
陈俊:我觉得第一组除了刚才姚洪涛说的以外还有一个地方没有指出来,就是没必要那么啰嗦,第一首诗可以直接写吴诗,第二首诗可以写李诗,老师说了该简洁就要简洁。(学生鼓掌)
左聪聪:刚才两位同学点评的很到位,但我认为第二组可以给1.5分,因为他们虽然没有展开,但点出了从时间和空间的角度,语言专业简练,如果再结合诗句具体展开就算功德圆满了!(生笑,热烈鼓掌)
师:(在展示组所在展示栏填上分数,在点评组点评栏填上分数)请点评组继续点评第二题。
(笔者点评:刚才三位同学点评的很好,不光能准确把握尺度还能做具体说明,教师此刻应该对上台展示、点评的同学作出及时精准的评价。无数成功的教学案例都证明了一点,“构建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良好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是进行高效教学的基础。虽然高效课堂模式下要求教师尽量少讲,但及时精准的评价还是非常有必要的:当学生有上佳表现时,毫不犹豫的甚至有合理夸张的肯定可以给足其自信心,可以激发其潜力,使其向深层次发展;当学生犹豫观望时,一个眼神,一个手势,一个微笑给予肯定,鼓励其大胆表现;当学生出错时,婉转指出,幽默纠正,不伤其自尊;当学生感到困难时,及时搭个台阶,降低评价标准,尽量满足其成就感。教师客观、得当、简洁、机智、多样、幽默、有针对性、合理性的评价,可以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表现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反之,可能会打击其积极性,以后在课堂上他可能会认为展示不展示,点评不点评都一个样。长此以往就无法活跃课堂气氛,无法使学生具有自信心和持续发展的潜力。)
张强:我觉得第四组的答案最规范,吴诗通过写宫内绿树成荫,宫外四郊飞雪,鞭挞了无视人民疾苦、沉湎于享乐的统治者。李诗通过写君王为了享乐而轻视国事,而今只有树长生,讽刺了统治者荒误国,感叹世事无常。语言专业精炼,我给他打3分;五组只答了思想感情,但是没有结合诗句具体分析,给1分;六组也答得很好,如果书写再规范整洁些就更好了,给1.5分。(学生鼓掌)
周永鑫:我对刚才的点评有不同意见,第二题是“两首诗各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像第五组的直接答出来不就可以了吗?非得结合诗句分析吗?不结合诗句分析高考会扣分吗?
学生沉默。
师:有谁能回答这位同学的问题?
学生继续沉默。
师:那我们通过这两个问题的分析,诗歌鉴赏比较阅读应该注意哪些方法?答题步骤是什么?
(笔者点评:刚才这位同学提出了自己的疑问,属于课堂质疑,虽然不属于课堂教学预设环节,但学生有疑问,而且这个问题很有价值,教师应该抓住时机,及时对这位敢于质疑的同学加以热情鼓励。我们的高效课堂就是要让学生积极地学,主动地学,教师所要引导的是实现学生由“要我学”到“我要学”到“我会学”的飞跃。“学问”,要有“学”,更要有“问”,只有质疑、探究,才能把问题引向深入,当教师明白了这个道理,引领学生体验“探究”的乐趣时,“高效课堂”才会悄然而生,这才是实实在在的而不是只重形式的高效课堂啊!)
杨勇:通过刚才几个题,然后我们查找了今年湖北省高考试题中的诗歌鉴赏,也是比较阅读,我们组认为做诗歌鉴赏比较阅读比单独只出一个诗歌要简单一些,因为只要读懂一首就可以延伸到另一首。出题角度不外乎就是从表现手法、艺术技巧、思想感情等。做题时首先要读懂诗歌题目,题目往往能够点明诗歌的内容,其次读注解,最后读诗句,严格按照老师讲的诗歌鉴赏五步法去疏通理解每一首诗歌,把从标题和注解中得到的信息用到诗句中去加以佐证。(生鼓掌)
石佩:每一首至少要读三遍,读诗句时先把它当作古文来读,再把它当作古诗来读,抓住诗歌中的意象及诗歌营造的整体意境来解读诗歌,关键是用一首诗歌中得到的信息去印证另一首诗歌,因为只有同一题材的作品才会放在一起让我们去鉴赏比较。(生鼓掌)
……
师:刚才几位同学总结的非常好,看来同学们对诗歌鉴赏比较阅读已经有了直观的概念和初步的鉴赏意识,能从现象归纳总结出规律。既然是比较,就一定有比较之处,基本原则就是“知同辨异”(板书),“知同”就是发现两首诗中相同、相似的东西,比如说相同的题材,像对“项羽乌江自刎”这一题材,杜牧和李清照就作了不同解读;“辨异”就是分辨两诗中不同乃至相对、相反的东西。不管是“知同”还是“辨异”,重点都要落实到刚才杨勇提到的一些主要对比点上去,都要从诗歌中找到具体依据。鉴赏答题的时候,要从一首诗歌得到的信息去印证另一首诗歌,就像石佩说的那样,只有同一题材的作品才会放在一起让我们去鉴赏比较,从“同”中比较,发掘出“异”处。
饶婷:我们组认为答题步骤应该是先找出异同点,然后结合诗句具体分析,最后答思想感情。
(笔者点评:高效课堂模式下不光要求现场解决探究部分,还应该从拓展上进行归纳总结,对本次课讲授的知识结构、主线进行归纳。要尽力突出主题,纲目分明,同时指出容易模糊和误解之处,使学生理解难点,掌握重点。具体到本节课,刚才这部分属于知识拓展,总结答题规律,在学生已经初步有答题经验的基础上上升到理论层面,使学生在做题的感性经验基础上能举一反三,开拓经验性思维。)
……
师:好了同学们,我们对诗歌鉴赏比较阅读进行了总结,下面进行达标检测环节,请同学们用8分钟时间完成王维和周弼的两首诗,开始!
周永鑫:老师,眼看这节课时间快到了,我能插一句吗?我们组在做预习案时提前偷偷看了下课堂探究案(生笑),以前老师让我们自己出题,具体到这首诗歌可不可以从意象角度设个题目,就是两首诗都有“树”,这两个意象代表的意义相同吗?请结合诗句分析。(生热烈鼓掌)
师:这位同学的想法非常好,能想别人之未想到的,让我们再次以热烈的掌声向他们这一组表示肯定!
(笔者点评:我校的高效课堂以“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方式”为课堂改革的基本理念,其终极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以促进他们自主学习习惯的养成,达到“展卷自解,下笔自有法度”的目标。刚才周永鑫同学能从另外一个角度对这两首诗歌作了解读,提出自己的疑问,而且很有见地,课堂质疑的最高境界就是“心欲求而不得,口欲言而不能”,教师此刻的肯定和解疑对学生主动学习习惯的养成非常有效,更有利于激发他们课堂质疑的兴趣,况且我校高效课堂正逐步走向成熟,像这样能在课堂上提出自己的疑问尤其难能可贵,教师的肯定和鼓励就更容易解除学生心理的拘束感,减少他们的依赖性,增加他们的主动性。如果时间允许,就要当堂探讨解答学生的问题,最起码也要在课后作答。)
学生做课堂检测……
师:(看到同学们大多数都做完了)好了,当堂检测留待下节课咱们共同探讨,课后训练案课后完成,学科组长统一安排。还有几分钟时间,请学科班长对这节课做下点评!
周永鑫:这节课同学们表现的非常好,大家都很积极配合,像陈俊、姚洪涛、钟文文等能够积极发言展示,尤其是左聪聪同学,提出了答题规范的问题,对我启发很大。表现最好的组是第二组!有可能是因为有老师听课,有些同学放不开,不敢大胆展示自己,咱们平时做得很好,人家杜郎口中学的同学那么多老师听课,都能做到旁若无人,我相信人家能做到我们一样能做到,对不对同学们(大声)?对——(生齐声回答)点评完毕。
师:下课!
【课后反思】
从传统讲授式教学模式到高效课堂模式,短时间内发生质的变化,让我惊诧于我校济济的人才,也让我倍感压力,只有迎头赶上才不至于落伍啊。通过这节课,对照杜郎口、昌乐二中成功的经验,参照我自己的教学,有以下感悟:
要减少对学生的制约控制,敢于放手,要相信他们,只要方法得当,制度有序,什么时间干什么事,学生了然于胸,让他们在高效课堂框架内独舞或群舞,给他们活动机会、思考空间,才会有独到的见解,丰富的答案。不要为了完成教学过程而限制学生的思维和求知欲。懂得调控艺术,做到收放自如,开阖有度。具体到这节课我觉得教师在关注教学流程上做得很好,时间把握到位、充分,每个环节多少分钟都有严格限制。高效课堂之所以高效就在于时间的把握,和时间赛跑,要求学生限时间、限内容、限方法完成学生任务,在有限的45分钟内完成既定学习目标。但我认为不能因为要完成既定的教学流程而忽视学生的展示欲、求知欲,比如周永鑫对同学的点评有不同意见:“非得结合诗句分析吗?不结合诗句分析高考会扣分吗?”我觉得这个问题提的犀利,代表了一部分同学的疑惑,只要没有游离于教学范围之外就应该及时探讨解答。我注意到教师在关注这个问题时看了看时钟,估计是怕时间不够影响到后面的流程,但内容比形式更重要,落实比流程更重要,即使影响到后面,把每一个学生关注的问题消灭掉,学生的学习激情才会持久,才会主动参与课堂探究学习,体验成功的,创造快乐高效的课堂。
在初中数学中,几何知识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很多学生对几何内容敬而远之。笔者分享两个几何问题设计的案例。
案例1:已知如图1,线段AB、CD相交于O,连接AD、CB,请写出∠A、∠B、∠C、∠D之间的数量关系,并说明理由。
解答:解:在AOD中,∠AOD=180°-∠A-∠D,
在BOC中,∠BOC=180°-∠B -∠C,
∠AOD=∠BOC(对顶角相等),
180°-∠A -∠D=180°-∠B -∠C,
∠A+∠D=∠B+∠C;
如果把形如图1的图形称之为“对顶三角形”。那么在这一个简单的图形中,笔者循序渐进的设计了九个问题,现分享如下:
(1)仔细观察,在图2中“对顶三角形”有几个?
(2)在图2中,若∠D=46°,∠B=30°,∠DAB和∠BCD的平分线AP和CP相交于点P,并且与CD、AB分别相交于M、N,利用原题中的结论,试求∠P的度数。
(3)如果图2中∠D和∠B为任意角时,其他条件不变,试问∠P与∠D、∠B之间存在着怎样的数量关系?
(4)如图3所示,求∠A+∠B+∠C+∠D+∠E+∠F=?
(5)如图4,若∠B=50°,∠D=32°,∠BAM=∠BAD,∠BCM=∠BCD,求∠M的度数。
(6)如图5,设∠B=x°,∠D=y°,∠BAM=∠BAD,∠BCM=∠BCD,用含n、x、y的代数式表示∠M的度数。
(7)如图6,点E在BA的延长线上,∠DAE的平分线和∠BCD的平分线交于点N,求∠ANC度数。
(8)如图7,点E在BA的延长线上,点F在BC的延长线上,∠DAE的平分线和∠DCF的平分线交于点P,请直接写出∠APC 的度数。
案例2:如图1,O是ABC内一点,且BO,CO分别平分∠ABC,∠ACB。
(1)若∠ABC=80°,∠ACB=60°,求∠BOC的度数。
(2)若∠A=40°,求∠BOC的度数。
(3)若∠A=α,用含α的代数式表示∠BOC。
分析:(1)根据角平分线的定义得到∠OBC+∠OCB的值,再利用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求出∠BOC的值;
(2)根据角平分线的定义和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求出∠OBC+∠OCB的值,再利用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求出∠BOC的度数;
(3)根据角平分线的定义和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求出∠OBC+∠OCB的值,再利用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求出
。
为拓宽、拓深学生的思维,巩固所学知识,此题可以有如下几种变式:
变式1:如图2,若BO,CO分别平分ABC的两个外角,试探索∠BOC与∠ABC的数量关系。
分析:分别作∠ABC、∠ACB的平分线交于点G,这样就可以应用原题中第三问的结论了。证明如下:
BG、CG分别平分∠ABC、∠DBC
∠ABC+∠DBC=180°
∠GBO=90°
同理可得∠GCO=90°
∠GBO+∠GCO+∠G+∠O=360°
∠G+∠O=180°
由第三问结论可知:∠G=90°+(∠A/2)
∠O=180°-(90°+(∠A/2))
=90°-(∠A/2)
变式2:如图3,若BO,CO分别平分ABC一个内角和一个外角,交于点O,你能探索出∠O与∠A之间的数量关系吗?试试看。
分析:和变式1一样,可以作∠ACB的平分线与∠ABC的平分线交于点H,也可以利用原题中的结论了。
将图1、2、3糅合到一个图上,此类题型就得到一个升华,可以找出∠1、∠2、∠3、∠4之间的相互关系等题型。